学术文化节总结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术文化节总结

学术文化节总结 篇1

为了响应学校首届“学术文化节”,机械工程学部在2010年10月28日—2010年11月17日举行了属于自己学部的首届“学术文化节”。

回顾刚刚过去的“学术文化节”,在学部领导的领导下整个“学术文化节”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它促进了学部学术文化的繁荣,而且为学部以后的学术活动开展提供了了一个好的榜样。“学术文化节”深入人心,同学们都踊跃报名,这样能直接促进同学们参加到学术的竞争和思考中来,能激励同学们的爱好和追求,促进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在更高的平台上进一步工作。

但是在整个活动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我们存在的问题。

首先,因为工作人员本身对学术论文的理解有限所以在宣传的时候解释得不太清楚,造成好多同学在听完后还不清楚讲的是什么。其次,工作人员跟学部老师缺乏沟通,论文本来对于 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难题,但一些工作人员事先没有向老师请教从而造成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素手无策。另外,这次“学术文化节”时间太短,开展得有点匆促。导致许多学生的作品都没有时间细细推敲,以致作品的质量下降。

“学术文化节”这项活动的开展的开展是要促进在校学生的学术热情,促进同学们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活动,促进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主要致力于浓郁学部的学术文化氛围,扩大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培育良好的学术土壤,让同学们在更广的学术世界中翱翔。

展望未来,我们一定紧密团结,齐心协力把“学术文化节”制度化、规范化,努力解决目前活动推进中所遇到的问题,力争使其成为营造学部学术氛围、完善学术创新机制的重要平台,为继续推进学术创新,培育学术诚信贡献一份力量!

机械工程学部团总支学生会副主席:曾杰

学术文化节总结 篇2

关键词:学术文化传统,学术资本主义,传统,现实,博弈

一、大学的学术文化传统

学术文化是大学组织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术文化是处于学术共同体内的学者, 在发展学术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思想、信念、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 它内隐于学术共同体中, 通过大学规章制度、行为方式以及物质设施彰显于外。大学自中世纪产生于欧洲以来, 经过千百年的积淀与历练, 经过不断的吸纳与摒弃, 终于形成了自身相对稳定的学术文化传统——学术至上、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

(一) 学术至上

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 是“传递深奥的知识, 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 并探索新的学问的领域”, 是“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 [1], 探索真理、追求学术至上是大学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是其他一切活动进行的起点。尽管大学拥有多样的功能, 但这都不是其本质特性的表现, 大学最根本的属性是它的学术性, 大学中其他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学术活动来进行的。

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将不同教育流派的高等教育哲学理念总结为两种观点:一种是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另一种是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哲学观认为, 高等教育是以“闲逸的好奇”精神来追求真理, 而政治论哲学观则认为, 追求真理、探讨学问不仅是为了满足学者“闲逸的好奇”精神, 大学还应走出“象牙塔”, 承担起培养人才和为国家、社会服务的责任。细究这两种哲学观可以看出, 二者的区别在于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社会服务”还是仅仅出于“闲逸的好奇”, 但二者都一致认为大学的本质使命在于“追求真理、探讨高深学问”, 即从事学术活动、追求学术至上应当是大学生生不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 学术自由

大学是一个追求真理的场所。弗莱克斯纳说道, “大学在本质上是追求智力目标过程中, 学者、教授和学生自然地混合在一起的自由的社会”[2]。大学追求真理所进行的学术活动需要自由环境和自由状态的支撑, 更进一步讲, 学者们只有在不受限制和不受外界干扰的氛围中, 其工作状态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否则, “这种自由一旦被剥夺, 他就失去了充分参与智力交流活动的机会, 而智力交流活动却是有助于培养人的价值观, 有助于认识世界, 有助于发挥那些最具人性特点的思维和想象力的”[3]。

作为大学最古老的传统之一, 学术自由为学者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去自由地进行研究并可以大胆地发表言论或出版, “而不用考虑真理是否受欢迎, 是否引起争论, 是否不合时宜或令人讨厌”[4]。曾领导依阿华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的詹姆斯·弗里德曼认为, 学术自由真正维护了人类和社会的最高利益, 并“保证每一代中最有前途的人能获得良好的机会, 免受外部压力一时知识风尚的干扰, 去研究人类关注的基本问题”[5]。

回顾大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 从它产生之日起, 大学便一直坚守着学术自由的精神理念。作为西方大学最原始的形态,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所创立的雅典学园就开始自由地进行学术探索和学术对话。之后, 大学从中世纪一路走来, 曾先后经历了教会、皇室、国家不同程度上的控制, 即便如此, 学术自由作为大学孜孜以求的精神从未湮灭。19世纪初, 德国学者洪堡提出将学术自由作为研究型大学生存的原则之一, 这一举动进一步稳定并强化了学术自由在大学中的地位并在日后被世界各国广为接受。20世纪初, 美国建立了大学教授协会 (AAUP) 并发布了关于学术自由和终身聘任制的原则声明, 指出如果大学不能全面接受和贯彻落实学术自由的原则, 那么大学就不能履行她的三大功能, 其结果将影响大学的效率, 破坏大学的精神并损害社会利益。终身聘任制是学术自由发展史上重要的丰碑, 也是学术自由走向制度化的新征程。

(三) 学术自治

学术自治也是大学学术文化的古老传统之一。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是一对孪生姐妹、相伴相生, 前者是后者得以保障的先决条件, 后者则是前者实施之后的应然结果。学术自治的核心目的是使学者团体在从事高深智力活动的同时, 免受外界的干扰与纷争从而独立自主地探求真理。从大学的外部来看, 学术自治表现为大学独立于宗教、国家等其他机构之外而独立、自主地决定其内部事务;从大学的内部来看, 学术自治表现为大学可以自主决定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和学术标准, 自主从事教学、科研活动, 自主确定学科和专业并且自主聘用教师、选拔学生。

纵观大学发展的历史, 可以看到学术自治的传统从中世纪大学开始就已存在, 这一时期的大学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执着于学术事务的具有高度自治的社团, 因为“大学要履行探索真理的天职而探索和传授高深学问, 所以受教皇或皇帝的通牒保护, 成为调停于神权与皇权的中间力量, 这一地位给予大学一定的自主权” (李荷, 2010) , 由此, 中世纪大学可以概括为是“教会和君主授予特权的师生独立团体”[6]。18~19世纪以来, 随着民族主义和国家至上主义意识的强化, 大学与宗教的关系日渐疏离, 国家对大学的干涉和控制越来越多, 学术自治空间遭受到严重的挤压。19世纪初, 德国学者洪堡在发展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国家应从政策、经费上保护和支持大学对高深学问的探究, 但同时也应最小程度地干涉大学。洪堡的提议既使大学处于国家的支持和庇佑之下, 同时又使大学确保自己拥有足够的自治空间。进入20世纪以来, 呼唤大学走出象牙塔之声日益强烈, 大学除教学和科研之外, 同时也承担起了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职责, 尽管大学与国家、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但学术自治仍被学者视为处理大学与外部环境的有效准则。正如赫钦斯所言, “失去了自治, 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华。”[1]

二、学术资本主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 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转变为高新科技知识的竞争。大学作为知识生产和科技创新的主体, 其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随着大学通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来参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程度越来越高, 各国重新调整了高等教育政策, 鼓励大学与市场的密切合作, 美国《贝多法案》的出台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此外, 受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各国政府为了减轻经济上的压力, 纷纷削减了高等教育的公共经费支出。为了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 大学的决策者希望通过教师和他们的研究成果来产生财政上的回报, 学术资本主义应运产生。

美国学者希拉·斯劳特和拉里·莱斯利在他们的专著《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中提出了“学术资本主义”的概念:院校及其教师为确保外部资金的市场活动或具有市场特点的活动[8]。通俗地讲, 学术资本主义就是 “学术知识的资本化”, 在工业社会当中, “资本”包括土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 而进入知识经济社会, 技术、发明、专利、版权这些“软”性的知识逐渐成为资本的主要内容。由“学术资本主义”的定义可知, 市场活动 (market activities) 和类市场的活动 (market-like activities) 是学术资本主义的两种主要行为, 市场活动“就院校而言是营利性的活动, 像获得专利及随后的专利权使用费和许可协议, 以及衍生公司、独立公司、产学伙伴关系等具有利润成分的活动”, 此外, “还包括更加世俗的活动, 如来自教育活动的产品销售和服务 (如标志和体育设施) , 与食品服务公司和书店的利润分成, 等等”[8]。类市场的活动指院校的教师通过争取企业的捐赠、研发合同以及其他的校企合作来获得外部资金。这些行为的出现, 一方面为大学获得了额外的办学经费, 促进了大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 它使得长期以来蛰居于象牙塔中、以追求真理为终极目标的大学, 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学术资本主义的到来使得大学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从教师扮演的角色来看, 教师从传统的学者身份转变为学者与“学术资本家”或“学术创业家”兼具的双重身份, 他们不仅生产知识, 同时还从事贩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事情。从研究取向来看, “闲逸的好奇”精神所驱动的对“纯科学”和基础研究的兴趣, 逐渐转向为市场导向的实用性研究。从知识属性来看, 大学所产生的知识是具有公益性的产品, 当知识流向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之中, 它被看作商家之间竞争的法宝和谋取利润的源泉, 知识就变成具有保密性和私有化的产品。从组织特征来看, 学术成果与商业行为的直接联姻使大学这个学术组织机构产生了“类企业”的特征和行为, 市场、竞争、成本、效益、效率等字眼逐渐渗透进了大学。从大学管理方式来看, 从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 大学的传统管理方式便是学者社团的自我管理, 即便是在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盛行的时候, 大学也努力保持与国家之间的距离, 抵抗国家的干预, 而当学术资本主义悄然出现之后, 大学管理方式正在经历一种范式的转变, 正在从传统的“学者共同治理”向“新管理主义”转变, 即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和运营方式被应用到大学当中, 成本、效益、竞争等成为大学关注的对象。

三、学术资本主义对学术文化传统的挑战

(一) “学术至上”使命受到挑战

长期以来, 学术与商业和市场是截然分开的。随着社会的变迁, 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地带游离到中间地段, 特别是当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产生之后, 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 但即便如此, 对纯粹科学知识的探求仍然是大学的核心价值追求。通过知识的资本化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这种目标是被传统学术理念所拒斥的, 因为这种任务应归属于企业和其他机构来完成, 大学仅仅是进行人类社会最本真追求的场所。

20世纪80年代之后, “第二次学院革命”的兴起使学术资本主义在大学当中悄然兴起, “学术至上”的传统理念以及学术本身的含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挑战, “当学术不仅仅转变为智力上的努力, 而且还是经济上的奋斗时, 很多大学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科学与企业之间的分离状态被打破了, 因为大学自己也变成了企业家”[10], 可见, 学术资本主义的到来使得“学术”的传统意义得以延伸, 学术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智力上的挑战, 而且还包含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同时学术资本主义还使得大学的身份从追求真理的场所变为创业基地, 教师变成了兼具“学者和创业科学家”双重身份的人物。

当传统遭遇现实的挑战时, 二者之间的冲突必然会在一定情形下爆发, 20世纪60年代末沃里克大学中的校园骚乱事件便是典型的冲突事件。在沃里克大学创立之初, 副校长巴特沃思提议将它建设成为一所“适应时代需要的大学”, 他强调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并寻求在大学中灌输一种亲工业的态度, 但是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 英国大学中传统的“学术至上”理念仍然根深蒂固, 学者们反对与工业过分密切的联系与合作。于是, 1969年在沃里克大学内部发生了一场激烈的骚乱, 学生占领了行政大楼, 卷宗被抄, 副校长和相关工作人员遭到了学生严厉的打击, 而且随之而来还出版了一本颇具讽刺意味的书——《沃里克大学有限公司》, 以此来揭露大学内部的学术资本主义行为[11]。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到, 当大学传统的“学术至上”使命遭遇挑战时, 二者之间尖锐的矛盾如果得不到协调和解决, 就必然会在一定的时空中爆发。

(二) “学术自由”传统遭到侵袭

在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之下, 大学中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准, 研究则偏重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应用研究。学生给大学交纳高额学费来购买他们想要得到的产品, 因此, 大学中的教学活动从学科的创立、课程的设置, 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都以满足它的顾客——学生的需求为准。在研究方面, 学术资本主义使传统的对基础研究的关注转向了能带来巨大收益的应用研究, 而基础研究的重大特征之一, 就是某个人无论在何种程度上都不可能预知科学发展带来的结果, “伟大的研究者在研究时经常会转向新的领域。这种只对创新性头脑开放的意外之喜, 使我们的世界充满惊奇和生机, 并且只有大学能支持它”[4], 而对应用研究与特定研究目的的关注, 限制了研究者思想与意识的自由驰骋, 同时也使研究者失去了研究过程中的“意外之喜”和“惊奇”。此外, 当企业与大学签订合作合同、委托大学研究和开发他们所需要的产品时, 大学的教师们将面对来自企业赞助者的巨大压力和密切监督。在《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一书中, 作者希拉·斯劳特在对澳大利亚新波大学教师的访谈中提到:“……他们 (小麦局) 是我最大的经费来源, 资助了两个大的项目……执行主任今天刚刚来过……他非正式地说他们正努力使他们的钱得到更多应用上的快速回报。听到这个, 我认为我最好开始考虑生物技术方面的问题。他们定期来检查我们的工作。以前是一年一次。现在是两次。他们更密切地监督我们。由于大学和资助团体的缘故, 我们通常有一种到处都负有更多责任的感觉, 而且有一种感觉是我们应当做更多的应用工作。我对此特别不高兴, 因为这基本上不是我们的主要职能。”[8]当企业为大学提供研究经费之后, 教师的研究内容、研究进度和研究效果都在企业的监管和控制之下, 教师基本上丧失了自主处理事务的权力。可见, 大学获得外部提供的财政支持是以牺牲教师的学术自由为代价的。

当学术资本主义产生之后, 学者所追求的“自由的环境和自由的研究状态”不复存在, 教师所拥有的传统的教学和研究自由遭受到严重的侵袭, 洪堡提出的“学术自由”大学理念如逝去的风景, 于现实之中渐行渐远。

(三) “学术自治”理念面临威胁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 为大学提供资源的人或机构就有权力对大学进行管理和控制。也就是说, 大学从外部获得的资源越多, 它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就越严重, 大学的自治程度也会越低。

自从18~19世纪大学成为国家统治下的机构以来, 大学与政府的紧张关系便一直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二者的逻辑关系是:政府是大学的投资创办者, 大学接受并依赖政府的资源得以生存, 这种“授受”关系使得传统的学术自治空间遭受挤压。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和学术资本主义的产生, 政府已不再是大学学术自治传统唯一的威胁者了, 来自市场的压力成为人们新的担忧——“伦理上的问题是这样的, 参与是否会转移大学传统的教学和科研职能——关于价值观的问题。有人担心大学对经济问题的关注会使它丧失独立性。……‘大学—企业’关系的批评者坚持认为大学在卷入这些活动时正在冒着失去其独立身份和特殊使命的危险”[10]。事实证明, 上述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 当大学试图通过摆脱政府的财政资助重获自主时, 学术资本主义却使大学变得更加依赖于它的新的收入提供者——企业和市场, 同时再一次失去自主权。“大学尝试获得其他的收入。但是替代品经常附带着条件;它们要求履行一定的条款。……最终的结果是教学科研人员的努力从由政府固定拨款和学费资助的活动, 特别是教学及相关活动, 显著地转向在竞争性的‘市场性的’领域中创造收入并满足那些奖励条件的活动。”[8]当大学与市场联姻之后, “满足消费者需求”、“效益至上”等这些市场所应遵循的规则进入到大学之中, 大学就不再能够拥有自主地决定和处理内部事务的权力, 市场作为资源提供者成为大学新的“主人”。

四、传统还是现实:大学何去何从

千百年来, 大学面临过无数次价值观的碰撞:个人与社会、理性与功利、科学与人文、精英与大众、教学与科研、学术与行政……在这一次次的冲突与融合之中, 大学跌跌撞撞一路走来, 成为人类社会中最历久弥新的机构。

当前, 学术文化传统与学术资本主义的博弈是摆在大学面前的又一个难解的命题。对于这一现象, 目前学术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学术资本主义的到来会使大学失去千百年来累积的学术文化传统, 甚至有学者认为学术资本主义是“一场被资本意淫的政治狂欢”, 他们呼吁大学走出资本化的困境, 回归大学学术圣殿的传统;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 在当前社会中, 没有任何组织机构有理由蛰伏于象牙塔之中独群寡居, 他们认为大学应成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 大学知识的资本化与商业化是大学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 即便以牺牲学术文化传统为代价也是值得的。

英国学者阿什比在《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中说道:“大学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它们在向前进化的过程中, 正经历着遗传体系经常遇到的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它们本身必须改变以适应社会的新形势, 否则将遭受社会的抛弃;另一方面, 它们在适应社会的改变中, 又不能破坏大学的完整性, 不然就将无法完成它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16]当前学术文化传统与学术资本主义的博弈正处于这样一个两难境地。大学究竟何去何从?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研究者面前的课题, 值得我们沉思和探究。

参考文献

[1][7][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 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13.28.

[2][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 陈晓菲,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197.

[3][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 陈军,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17.

[4][12][美]达雷尔.R.刘易斯, 詹姆斯.赫恩.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为新时代公共利益服务[M].杨克瑞, 王晨, 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8:67.66.

[5]Freedam, J.O. (1996) .Idealism and liberal education[M].AnnArbor, MI: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6]袁本涛.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J].探索与争鸣, 2012, (4) :70.

[8][9][13][15][美]希拉.斯劳特, 拉里.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梁骁, 黎丽,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8.10.153.63-64.

[10][14][美]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 袁本涛,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2.21.

[11][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3.

让学术文化回归本源 篇3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多元的学术观点,源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典籍,即先秦文化元典。先秦文化元典是先秦诸子百家学术讲演和学术争鸣的产物,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建设的一个黄金时代,正如余秋雨先生给北大学生讲课时说的,“是人类永远值得回味和记忆的童年”。

最近,济南出版社出版的《文化中国》丛书中,周满江先生撰写的《诸子百家与文化元典》一书,就是一本探索文化元典的著作。此书审视了中国古代文化元典产生、发展的历程,认为其间含蕴着一种道德之善与精神之美,无论在治世还是乱世,都具有匡时救世的意义。体现了春秋战国时代,学人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诸子竞相创新,并形成浪潮。儒、道、墨、法、阴阳五大派系相互批判,又逐渐融合,最终结构成中国文化的主流,即文化元典精神。悠久的中华文明就是在这种元典精神的传承与支撑下,不断地与时俱进,吐故纳新,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的。书中从八个方面阐述了先秦文化元典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每一方面都紧紧围绕着一种思想或一种制度,通过不同的角度用事例来论证文化元典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着重提取其影响历史思想与政治的观念,考察其历史作用与回归的轨迹。作者以朴实、生动的文笔和充满睿智的思想,客观公允地评述先秦文化元典所固有的思想学术价值,并把分散在历代学者解读文化元典的零星观念进行系统化的现代阐释,使之成为既符合历史又为现代人所接受和运用的理论体系。《诸子百家与文化元典》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为读者学习古代文化元典,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令人悦服的成绩。

本书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学术著作,说理通俗易懂,分析深入浅出。作者在论述某个元典的思想观点时,往往引用元典中的故事来说明道理,这本身也是先秦典籍在语言运用上的特色。比如,讲到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批评儒家的仁义学说时,便举了《韩非子》中的《五蠹》和《内储说》所讲的故事。有的还通过古代事件的推理,融入了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观点,使得说理明白、晓畅。

该书可读性强。特意选择了那些人们普遍感兴趣的即茶余饭后可供谈资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题材,如;书中讲的“先秦诸子的德治与法治之辩”,与现代社会的“以德治国”的方针相适应和吻合;“君主专制与民本思想”与现代提倡的“以民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紧密联系。这些都是百姓普遍关心的话题。冯天瑜先生(现任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指出:“从一定意义言之,元典精神即是民族精神的文本显示,是民族精神在雅文化层面的表征”。因此,欲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必须“破译”中华元典文本,求得对“元典本义”即“中华元典精神”的真解。本书是一本对先秦诸子百家人文精神的一种破译和真解。它用确凿的史料为根基,用新的视角或现代意识,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其进行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明精神。

文化中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和学术争鸣,确实是历史上千载难逢的时机。两千多年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时机。由于诸子百家的思想博大精深,不论历史发展到哪个时期,也不论历史上的哪个旧王朝或新王朝,都要从诸子百家元典中去寻求他们所要的思想武器和精神食粮。然而诸子百家的元典产生以后一直受到统治阶级和某些人的歪曲利用。本书作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因而以务实的态度去掉各种学术偏见与政治光环,让学术回归本源。作者通过大量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问题,这正是当前学术研究所需要的态度。读一读这本书,对矫正华而不实的学术风气,把学术文化研究引向正确的道路,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诸子百家与文化元典》

作者:周满江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月

学术文化节策划案 历史 篇4

—主题:不为人知的历史 历史与学术之间共同之处都在于它们的深沉严肃。历史这个词听起来就给人以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总会让人用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他,历史是沉重的过去,有辉煌的成就,也有错误的现实,但无论怎样,历史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研究历史能让我们的思想更加深刻,跟了解现在的一切得来的多么艰辛。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我们这次的主题就在于挖掘出那些不为世人所熟知的历史,区分他们跟历史记载中的不同之处以及分辨出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是否真的有历史价值,能够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更多更新鲜的血液、生命力。野史也有一部分展现出了历史的另一方面的东西,通过野史让我们更了解一些著名人物和事情的本质和真谛野史虽然不为人知可是细细品味,会读到不同的感受、不一样的人文艺术、独一无二的学术文化

现在以各种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层出不穷,他们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有很多对历史不甚了解的人,对于很多的历史知识都是源自于观看电视连续剧。然而电视剧始终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其中有很多编造成分。我们应该仔细分清楚编造的成分跟历史真正记载的区别,这次的这个主题就是旨在挖掘出电视剧中很明显的与历史不相符的部分,给予正确的引导。让然们从错误的理解中走出来,获得更有价值的,跟有意义的历史知识。

中英学术文化之对比 篇5

中英学术文化之对比

桑德兰大学中国留学生和英国学生文化定位的主要特分别征集中表在中国学生的`集体主义文化倾向和英国的个体主义文化倾向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的学术文化思维定式.论文展现了在学术领域的中西方“文化冲突”.

作 者:汪承萍 马红梅 Wang Chengping Ma Hongmei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外语系,安徽,六安,237012刊 名:皖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ST ANHUI UNIVERSITY年,卷(期):200622(6)分类号:G0关键词:文化定位 思维定式 文化取向 跨文化交际 文化冲突

学术文化节总结 篇6

第二届法律学术文化节

━━━━━━━━━━━━━━━━━━

☆━━━━━━━━━━━━━━━━━━

策划书

为巩固法学院学生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对全校师生进行一次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普法宣传,使大家进一步了解法学院专业特色,促进我院与兄弟院系之间的交流,充分展现法学院学生特有的风采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力求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去年首届法律学术文化节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法学院决定于2009年11月9日至12月13日举办第二届法律学术文化节。

一、活动主题: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和谐校园建设

二、活动宗旨:活跃学术氛围,传承社会文化;

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三、活动对象:法学院全体同学

四、活动时间:2009年11月9日——12月13日

五、具体实施:

(一)宣传发动(11月9日——11月15日)

1、下发活动开展通知,各支部认真传达。(宣传部)

2、悬挂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板报(美编部)

3、制作宣传图片,网络宣传、校内张贴海报同时进行(网络部)

4、校广播站专题节目宣传本届文化节(宣传部)

(二)组织实施(11月16日——12月13日)

1、学术活动周(11月16日——11月22日)(1)法学名家讲坛

活动目的: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讲座,使广大同学了解最新学术动态,感受大家风范,学习名家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提高同学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与科学性。

(2)法学沙龙(法学研究会)

①活动目的:围绕法律课程的学习,以真实案例为切入点组织专题讨论,邀请老师讲解点评,深化课本知识,拓展思维。

②邀请老师:李琳老师

③活动主题:“钓鱼执法”到底是执法还是违法? ④活动时间:11月20日19:00----21:00 ⑤活动地点:4#309教室

2、法义感受周(11月23日——11月29日)(1)法律影视配音大赛(素质拓展部)

①活动目的:提高同学们对法义的重视程度,增强同学们对法魂的感受深刻度,加深同学们对法治的重要性认知广度。展现专业特色,宣扬法律文化,增强大学生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制观念。

②活动对象:法学院全体学生

③活动时间:2009年11月24日晚上18点30分 ④活动地点:待定 ⑤具体安排:

a、每班至少出两支队伍参赛。每组成员1—5人,片长为5—10分钟,总台词不少于30句。

b、各参赛同学或团队可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影视作品配音片段,选手自行剪辑参赛片段。

c、本次比赛设一、二、三等奖和最佳配音一名。

(2)“法学专业学生学术论文”征稿(编辑部)

活动目的:通过征文使同学们各抒己见,加深对法治的认识,提高专业素养,感悟法治,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最终由编辑部将优秀作品汇编成册,向全院展出。

(3)法学案例研讨会(学术实践部)

①活动目的:理论联系实践,将学到的学术知识付诸于发生在身边的实事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激发同学们善于发现问题即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以研讨会的形式,使同学们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同时引导其积极关注社会时事政治的热情,丰富和陶冶同学们的学术情操。

②邀请老师:(待定)

③活动主题:“钓鱼”案背后的法学思考 ④活动时间:2009年11月24日晚上6点30.⑤活动地点:待定

3、法治宣传周(11月30日——12月6日)

(1)以我所学,服务社会——法治宣传进社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科学发展观研究会)

①活动目的:通过此次活动,向居民宣传法律知识,增强大家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律在人们心中的威信;同时,学法用法,使同学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

②活动人员:法学院07、08级青年志愿者 ③活动主题:法治12.4普法社区行 ④活动地点:文北社区 ⑤活动时间:2009年12月4日

⑥活动内容:与调研部协作制作社会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宣传活动主题,派发宣传单;向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

(2)“我眼中的法律”调查问卷(调研部)

活动目的:以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学生青年对法律的了解状况,为今后法治宣传工作提供依据。

(3)校内法治宣传与咨询(青年志愿者协会)

①活动目的:学习法律常识,普及法律知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法律,将来在社会上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公民,并能够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②活动人员:法学院07、08级青年志愿者 ③活动主题:增强法律意识,维护合法权益 ④活动地点:育苑

⑤活动时间:2009年12月4日

⑥活动内容:制作法律宣传板,宣传法律知识;现场进行法律咨询与宣传;在中午时分举行大型签名活动,在“增强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维护合法权益”的横幅上签字。

(4)校外法治宣传与咨询(学术实践部)

①活动目的:为普及法治宣传知识,提高公民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城市政治文明素质;同时,也为志愿者提供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为市民解决实际问题。

②活动人员:法学院专业课老师及学生代表 ③活动主题:宣传法治知识 增强法律意识

④活动地点:欧洲花园 ⑤活动时间:2009年12月4日

⑥活动内容:安排部分宣传人员联合街道办事处相关工作人员共同为广大市民提供法律知识的咨询;流动宣传:安排6-7名同学发放宣传单并与市民进行法律知识互动。

4、法律实践周(12月7日——12月13日)(1)模拟法庭(法学研究会 学术实践部 学生会)

①活动目的:在法律文化节中办出法学特色,展现法学魅力,使广大法学院同学和学校法律爱好者体会法庭之庄严与神圣,感受法律的公平正义;在仿真的状态下,通过对所选择案件的重演,使同学们熟悉司法审判的实际过程,熟悉与案件相关的实体法与程序法,通过以各个班级分别组织、分别开展的方式,使更多的学生“亲身,亲历”,参与模拟法庭活动,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②活动时间:12月7日——12月13日 ③活动地点:由各班级自行确定

④活动对象:法学院07、08级同学和学校广大法律爱好者 ⑤活动要求:

a 各班级要做好事先策划,并报团总支批准、备案后方可开展;

b 各班级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鼓励同学们积极、广泛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c 本次活动各个现场准备工作由学生会负责,法学研究会和学术实践部负责具体指导。

(2)法律知识竞赛(学生会学习部)

①活动目的:在比赛中学习法律知识,在娱乐中领悟法的价值。

②活动时间:12月11日(暂定)③活动对象:07、08级学生 ④活动地点:待定 ⑤活动安排:

a 前期工作:由学习部写好策划书,同时划定赛题范围,分发各班,每班限组一队(四人)参赛

b 后续工作:由学习部进行总结工作

新报告促进学术实验室安全文化 篇7

该报告是基于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任命的一个专家委员会的工作。该专家委员会的专家来自包括化学、人类系统集成、实验室安全管理、大学行政管理和其他相关领域。该委员会的9条建议根据研究机构的各个层面和方面被分解为:全机构的动态和资源;研究组动态;数据;危险源辨识和分析;以及培训和学习。

该报告为提高学术实验室的安全文化提出了以下建议:

·大学领导人必须积极证明安全是该机构的核心价值, 并表现出持续的承诺。

·机构应将非惩罚性事件和险情的汇报纳入他们安全文化的一部分。

·部门领导和主要研究者应与EHS人士合作制定、实施行动和活动, 补充最初的、持续的和定期的进修培训。

学术发展要有自己的文化面目 篇8

不久前,跟一些亲戚朋友谈及他们的子女出外求学,主要是到美国去。这些算是比我晚两辈的学子一般读书了得,不愁没有好大学收容。然而,当我知道每个留美学子每年需要的经费比二十八年前我离开美国时高出三倍多时,很佩服他们的父母那么有钱。父母多是打工的,哪里找这么多钱?他们不少要卖房子。

我拿出纸张盘算一下,得到的结论是,如果中国大手推出可与西方学府一较高下的大学,提供适当的薪酬在国际上招兵买马,可跟美国二等大学相提并论的中国大学的学子经费大约每年1万多美元,可跟美国一等大学相提并论的不到2万美元。同样水平,在中国本土教育大学生的成本只是出国的四分之一左右,一方面可以培养出多好几倍的人材,另一方面可以教出有自己文化面目的学者。

我的想法是:一、大学私营也要不牟利的那一种,这是西方最佳学府的结构。二、土地由政府免费提供,或把现有的大学大规模改制。三、建筑及设备的费用可由政府低息贷款,或由对资助教育有兴趣的富有人家捐助。四、教授的学问一律要有世界级水平,要中、外不分的处理,学问水平相当的要有相当的薪酬,这就使目前国内教授的薪酬大幅提升了。五、不同学系的教授薪酬的差距可以很大。这是美国的做法,同样是正教授,学系不同薪酬可差几倍。六、不需要在国际上招兵买马职员及助理教员,其薪酬就按本地市场的供求决定。七、本科的普及,教授要选学问高人,但讲厅要大,坐逾千学生不为过也。佛利民当年说得对:一班超过四十个学生,其教法与学法跟逾一千个没有分别。遇上学生多,处理的方法是在大教授集体讲授之后,分小组让低薪的研究生作助理教员,每星期补课一次。研究生因为可以学教,仅足糊口的低薪通常是排队求职的。

这样,中国就可以在国际学术上招兵买马。论成本,目前中国面对的是大好形势:一、几年前美国的大学取消了教授退休年龄的规限,凡是获得终生雇用合约的教授,有权选择到死才退休。这使一些后起之秀要不是求教职无门,就是找助教之职,六年后被解雇的机会甚高。四年前我的一位学生在美国某名校拿得经济学博士,排名第一,见形势不对头,决定不找大学教职。二、金融危机后,本来打算退休的美国教授,因退休金暴跌而决定不退。加上目前不少大学正削减开支,政府提供的研究金也大幅削减,学术这个行业在美国出现了前所未见的求职困难。三、在美国从事医学及生物研究的儿子与外甥告诉我,从中国到那里求学的人成就平平,比不上老外。这几年大有转机,算得上是顶级的博士生来自中国的比率迎头赶上,大有超越西方学子之势。如果要推行世界级的学术,在国际上招兵买马,招回来的炎黄子孙不仅大有看头,还比以前容易及成本较低。

学术文化节总结 篇9

让新教育伴随教师的专业化一道成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上午好!

非常荣幸能够和我们的老师共同探讨南房小学教育和教师专业化成长这一课题。下面,我就把我校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实践与体会向大家作以汇报,我汇报的题目是《涵养新文化 创设新路径——让新教育伴随教师的专业化一道成长》。我的汇报分为四个部分:

一、让学习成为一种文化,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与一个人谈论文化就象向一条鱼讨教“水”的感觉,当他还在“水”中时他回答不了,只有他在沙滩上或被清洗后,才能认识和体会到何谓文化。学校文化即如同水,无色无味,却又无处不在,学校身处其中如鱼在水,水质的好坏、水的深浅都决定了学校的生命力。文化是一片土壤,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的文化,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哪怕一拨又一拨的人从这里离开,他们带走的仅是个人的智慧,却带不走学校特有的文化,只要这片土壤存在,就会有更多的人从这里成长起来。

为了打造学校的学习文化,我们依托学习型学校的建立,让团对学习成为学校文化,最终使学习成为了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特有的生存习惯。

一是建立学习型组织。一种氛围的形成,不是自然而然的,它需要组织的精心设计和维护。为了让教师学习更加有序和有效,我们构建了自己的管理机制。

二是遴选推荐先进的理念和学习内容。理念决定行动,没有先进的理念,就没有创新的思维、眼光和行为。为此,我们网上学习了《21世纪前沿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管理》的学术报告,并与我校老师们进行了深入座谈。由此,确立了把我校建设成学习型学校的发展新思路,开始了我校深化教师学习的新历程。教师的工作非常繁忙,因此科学地设计学习的内容就显得极为重要。为此,我们建议教师把学习的基本内容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教育基础理论,如“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等;二是名家教育学说,如陶行知、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叶澜、朱永新老师的专著;三是当代前沿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学习型组织管理”等;四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如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家校沟通等。通过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内容,保证了团队学习沿着正确的方向迅速高效地推进。

三是通过多种途径聆听窗外声音。善于聆听窗外声音,是让教育走出象牙塔、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和生活意义的完整系统的基本前提。我们深刻领会新南房教育的这一精神,通过多种途径让老师们聆听到窗外的声音。

第一,请进来,与大学区学校名师交流。我们每个学期都要聘请大学区优秀教师来到学校与老师们交流,不仅使老师们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层次,更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第二,走出去,汲取成功经验。几年来,学校组织领导和老师先后到西安、渭南等地考察学习,优秀的教学理念都给了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第三,实践历练,增长才干。我们不放过一切可以锻炼教师、推出教师的机会,新课程培训、参加镇级座谈和教学大赛等等,我们的老师和各地的同行切磋交流,沟通互动,不断走向了成熟。

四是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和成果。老师们的读书学习是一种伙伴和互补的关系,一个人的思考和发现可以为全体教师带来启示,一个人的学习成果可以转化为大家共同的财富,真正产生1+1〉2的“整体效应”。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老师们按照不同学科、不同兴趣参加分组讨论,围绕不同的主题发表见解。在深度会谈中,老师们逐步克服了习惯性防卫,参与意识得到强化,一批善于表现自我、挑战自我的骨干教师找到了自己的舞台;我们还通过每年一次的才艺展示,鼓励教师一专多能,拥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丰富生命体验。学习,逐渐成了老师们的一种工作状态、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五是采取了有力的激励措施。教师的学习,除了高尚的理想与生命价值激励以外,也离不开物质激励,我们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把乐学、会学、学而致用、学能创新同物质收获、职称晋升、人才培养挂起钩来,充分利用弹性工资制度和奖优罚劣、适度倾斜等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学习热情的提高。学习是需要投入的。

三、兼容并包,用现代书香浸润教师的专业素养。建设书香校园,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与弘扬。我们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崇尚读书、热爱读书的民族,只是应试的沉疴封闭了读书人的视野,束缚了自由的天性,使我们的学习走向了异化。建设书香校园,无疑是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重塑基础教育人文精神的一剂良药。

我们认为,新南房教育所倡导的“书香校园”,决非狭义上的概念。这里的书,既包括有字之书,还包括无字之书,既包括网络资源,也包括生活经验。香,则香在氛围,香在文化。我们所倡导的兼容并包,一是辨证地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传统文化,涵化创新,确立我们的追求与奋斗方向;二是要求我们的老师成为专业化和创新型的现代教师,为教师的成材成功指明方向;三是在充分激发教师发展热情、挖掘教师成长潜能的同时,对教师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努力实现有效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为学校与教师的双重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我们努力让书香校园充满文化的韵味,校园方厅里的读书茶座、教室里的图书角给师生的心灵提供了栖息的港湾,“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诠释了一实验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我们还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载体,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使整个校园处处充满了现代书香和独特的文化景观。

一是通过读书实践活动,打造读书文化,涵养读书习惯。学校为全体师生制定了推荐书目,要求广大师生有计划地开展阅读。在推进教师走进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了读书汇报活动。每个学期组织全体教师汇报自己的所学、所思、所做、所得,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把读书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我们体验到了这种形式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第一,读书汇报改变了过去闭门造车式的阅读,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促进了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引发了老师们的讨论,极大地活跃了学校的学术氛围;第二,我们欣喜地看到,读书汇报在开展一段时间之后,逐渐成为了一些老师锻炼自己、暂露头角的舞台,许多年青教师在汇报时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不时地抛出一些颇有见地的观点,俨然一副大家风范;第三,随着信息的流通,思想的活跃,老师们的创造热情已经被点燃。学校里校园书市、主题辩论、故事比赛、信息发布会、经典人物评说„„思想涌动、激情飞扬,书香已经弥漫在空气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浸润着师生们的心灵。二是鼓励教师自我反思,让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求索。反思既是促进教师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激励教师思考、自我设计的有效途径,更是形成学校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我们一方面强调了宏观的反思。即要求每位教师都对自己的人生和专业化发展进行综合设计和评价,这个设计和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行为时刻需要调整和修正。而如果老师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并为之努力学习,则其发展的稳定性就会大大增强。为此,我们号召全体教师都要结合学校的办学育人目标和工作实际,系统的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并结集成册,公开出版。另一方面,我们也注重微观反思。就教育教学工作而言,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没有反思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为此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要至少撰写两篇教育随笔,定期交流。有的老师一个学期积累教学随笔近百篇,校级领导也把深入课堂当作首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年组的教学研究中既有校长、书记的专业引领,又有教师之间的中肯建议。教育反思,不仅激励了教师时刻清醒地向着明确的目标前进,同时也为老师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是用业绩文化激励教师学习积累,厚积薄发,走向成功。业绩积累是我校教师的一项常规管理和优良传统,是使一代一代名师茁壮成长、走向成功的动力之源,它象阳光雨露一样激励教师自我超越。这种激励,是面对昨天坚实的足迹而实现新超越的欲望,是对今天良性循环状态下螺旋上升式的追求,让教师积累下昨天的业绩,既是对昨天负责、对今天激励,更是对明天的期望与鼓励。我们要求教师把反映自己学习进步过程的听课记录、教育反思、教学论文、随笔、家访日记、学习笔记、荣誉证书、发表文章和专著等等都有计划地积累,每个期末进行一次综合展示,学校将其作为考核教师学习、工作的一项依据。现在我们的老师在积累的过程中练就了扎实的内功。

四是搭建多种读书平台,为教师营造充满文化魅力的学习乐园。为了给师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充实了学校图书馆,让老师们能够接触到当前最新的前沿教育论著,让孩子们能够读到最好的儿童读物。老师们通过网上资源库,聆听专家讲座、名师授课,参考同事们的教学经验,共享一实验的科研成果。通过网上论坛,进行热点问题的交流讨论,提升了思辨能力。老师们网上阅读的热情。值得一提的是,许多青年教师的视角通过网络,延展到了更加宽广的地方,朱永新、李镇西的名字开始在校园内传诵。我们的优秀青年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发现了新南房教育的魅力,不仅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教育在线的工作中,而且向学校领导和同事们推荐,使许多老师深受教益,现在,读书学习已经成为一实验教师的一种习惯、一种需要。有的老师由一开始的模仿、从众,逐渐变得喜欢阅读、离不开读书。吉林市规模较大的书店不多,所以每到周末,我们的老师都能够在书店里碰面。老师们出差,如果能够抽出空闲,他们的第一选择往往是当地的书店。哪位老师有了一本好书,常常会被预借出三个月以外。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我们有的年青女老师,用书籍作为自己新婚的陪嫁,用书香装点自己的家园。

四、魅力飞扬,在打造课堂文化中丰厚教师的专业底蕴。

作为教师,课堂是展现其生命活力的最佳舞台,也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主战场。因此,打造课堂文化,构建理想的新课堂,对丰厚教师的专业底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们理解的理想课堂,应该是那种充满激情和灵性、充满美的情感和追求、充满科学真理探求和体验的魅力飞扬的课堂。具体来说,我们的课堂,应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课堂。课堂是师生生命的一部分,生命里不能缺少情感,因此,课堂生活也必然是一个情感不断释放、不断交流、不断碰撞升华的空间。我们的课堂,应是一个时间、空间、信息、知识都得到开放的课堂,在开放的课堂上,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生命得以充盈,人格得以完善。我们的课堂,还应是一个智慧的课堂,活跃的思维、凝炼的表达、共享的喜悦,让课堂生活成为一个令人神往的文化场;我们的课堂,还应是一个生活的课堂,还课堂以生活的本来面目,让课堂在生活实践中提升,真实、可信、充满情趣、充满价值,这样的课堂,才能够使每个生命体在教学中激情涌流,才能够建构起知识的大厦,促进每个孩子全面成长。

理想是美丽的,理想的课堂需要悉心地经营,我们把经营课堂文化的过程当成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我们在三个方面作出了努力。

首先,创设开放的教研氛围。我们创造了多种开放的形式:个人研究课——老师们随时随地欢迎领导、师父走进教室,共同提高业务水平、提升教学理念;开放课——把家长、同事请进教室,让大家感受教学氛围,了解学生的课堂生活;名师展示课——则给全校教师以专业的引领,不断走向水涨船高的教师成长的最佳境界;特色研究课——相同内容多人上,一个专题多次上,让教师在比较中反思。老师们不再把教学的内容和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课室里,集中在30分钟内,网络课堂教学、主题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让课堂焕发了无限的生命力。大家还自发地在校园网上开展了教学讨论,使教学研究、学术交流空前活跃起来。我们强调的“开放”不仅是指形式上的,更多的是教师思想的开放,通过交流,产生碰撞,引发思考。

其次,开展教学艺术的深入研究。教学是一门艺术,掌握这门艺术,既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和文化积淀,同时也需要掌握相关的经验和技巧。我们一方面从单项技能入手,着力在语言技巧、沟通能力、评价方式、板书设计、作业批改、教姿教态等进行专题的研讨和训练。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拜师学艺、集体备课等方式交流总结教学艺术的方法和经验。在课堂伊始,自然地由课前三分钟引入,也许是一首美妙的歌曲,也许是一次佳作交流,也许是激情演讲,运用轻松的形式唤起学生心灵深处对学习探究的情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娴熟地运用教学技能技巧,以艺术化的手法组织学习。鼓励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智慧课堂中独具个性地进行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索创造。师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上不只是在教和学,同时还在感受课堂中心灵的交流、人格的碰撞;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教学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参加工作不久,很快就打开了课堂教学的局面,上课学生听不够、说不够,课止,而情未尽,言尽,而意犹存。

第三,规划个人发展的成长蓝图。每个教师的个性不同,其教学风格也必然不同。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具有个性魅力的。学校帮助每个老师主动设计自己的成长蓝图,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张宏的幽默儒雅、严华的清新活泼、王福文的凝重深刻、孙亚欣的热情奔放、王秋的轻松明快„„老师们在有效的指引下为自己把脉,根据自身的特点,借鉴学校名师、骨干的教学风格,规划个人的发展类型。我们探索了“3+3+3”的培训模式。第一,在培训对象上,明确三个层次的教师培训目标,即名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三个梯度。对名师提出“上一堂精品课”、“做一场学术报告”、“主持一项课题研究”的要求。对青年教师,提出“培养青年教师四个一”活动,即:“听一节课”、“评一次课”、“谈一次话”、“录一节课”。引导每位青年教师明确自身的优缺点及努力方向,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二,在培训内容上,坚持开展三个方面的教师培训,即“教学基本功、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培训。第三在培训方法途径上,突出三大策略。学校 “搭设舞台”、“外出学习”、“大赛打造”。近几年来,学校有90% 的教师有过外出讲学或做公开课的经历,先后派出十多名教师参加省级以上的业务培训,派出33名教师参加市、省、全国的教学比赛,均获得好成绩。在长期的坚持中,老师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人如其课、课如其人。随着教学风格的确立,我们的老师也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迅速成熟起来。

情感课堂、开放课堂、智慧课堂、生活课堂的目标追求和教师引导生成的策略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打开了加速器,通过文化的诉求、个性的规划、专业的打磨,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中年教师更加成熟,并以团队推进的形式不断地提升着我校课堂教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上一篇:八查八看自我剖析材料下一篇:七十岁寿辰庆典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