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初中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朱良初中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精选8篇)

朱良初中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1

学校坚持以为人本,全面发展,张扬个性,发挥特长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举行了一系列学生乐于参加、易于接受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陶冶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人生理想;春运会、秋运会和冬季越野赛等体育活动,使同学们的体质得到了锻炼,养成了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品质,也使一大批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为以后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文艺汇演、学校文化节等活动,为有文艺特长的同学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使他们的才华得到了体现;法制教育、传统教育、逃生训练、换水游戏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每天的快乐课间,使学生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做到了劳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校园内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朱良初中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2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外, 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之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发现学生的长处, 尊重学生的人格。例如,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解题, 他把题解错了, 可是他的字写得特别工整, 或者某一部分的思路是正确的。我们就应该表扬他的长处, 肯定他的成绩。这样, 学生对失败就不会有畏惧感, 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心理素质。反之, 如果我们常以学习的成绩好坏来决定对学生的态度, 学生对学习成绩就看得很重, 因而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骄傲自满, 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会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截儿。久而久之, 这些学习差的学生就会萌发对教师的逆反心理, 对学习好的同学的嫉妒心理和对学习的畏惧心理, 甚至变得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 或者希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也做不到。这样的情况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绝不能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要使我们的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二、尊重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我们的教育原则是使学生“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 不是要让每个学生、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要尊重个别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只考虑一种教学模式, 上课用一种方法, 考试用一把尺子, 评价用一个标准, 就会把千姿百态, 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没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没有个性的人。

过去,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往往会搞“一刀切”, 即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达成同一目标, 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依据, 其实这也是很难实现的。有的学生通过某种渠道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知识, 就没有必要让他再一次地在课堂上按统一的要求做某一些题。对这样的学生应允许他自主地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 或给他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其思考, 这样对他来说既不浪费时间, 又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有些学生学习基础很差, 对他们的要求应当低一些, 并从情感方面多给予激励, 使他们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温度计”一节时, 大多数同学已经知道了温度的读法、写法、单位名称等, 这就没有必要再让他练习读法, 可是有个别同学, 面对屏幕上的"温度计"根本读不出温度值, 连最小刻度是多少都不知道, 但是他的热情很高, 总是举手, 对待这样的学生不能挫伤其积极性, 应尽量鼓励他说出正确答案。对这样的学生要求他当堂把认知目标都完成是不切实际的, 还可以通过别的渠道让他掌握基本知识, 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就是说,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

三、教学活动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也是一大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结论的传授和学生的记忆, 而忽略的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 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通过引导学生探究, 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 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 掌握规律。物理学是一门科学, 科学本身不是讲出来的、念出来的、看出来的, 而是“做”出来的, “做”就是探究的过程, 实践的过程。所以,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 教学活动就要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

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探究学习不可能都是成功的, 有时也会有失败, 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 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经过一段“经历”以后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知识与能力的不足, 因而有利于激发其求知的欲望,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

探究强调动手做, 但更强调动脑筋。毕竟, 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 而是发生在他们的头脑里。这包括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 对探究结果的猜测, 为后续探究制订计划, 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 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例如关于“摩擦力”的实验, 或者“密度”实验、“压强”实验等, 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 反思自己的预设, 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 最后得出结论和报告, 并向其他人展示或陈述等。这些, 都不仅要动手去操作, 更要动脑去思索才能完成。

朱良初中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3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特色;创新

初中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以忽视的作用,它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的课程。在现在社会的发展中,要求学生要有创造能力、自主动手的能力。因此,美术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本文对初中美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促进教育实践中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进一步促进美术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不管是否成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每个人都有对艺术的追求。在现在的社会中,要求的是全方面的人才,而美术教育则是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审美观念的课程,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美术教育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接受美术学习的氛围。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方面的人才,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自身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初中学习的阶段,正是学生正确的塑造精神世界的时期,所以美术教育在初中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仅包括对成品的欣赏,而且还包括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以了解关于美的真正含义,并且能够把所学习到的知识正确地运用到生活中来,提高自己的审美的能力,对生活中的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另外,对于以后有意从事美术方面研究的学生而言,现在起就可以培养他们对美的正确认识,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初中美术教学的有效应对策略

要想初中美术能够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紧密地结合时代的发展,按照社会的发展的趋势,把初中美术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做到与时俱进。

1.注重教学的氛围,给学生一个生动的课堂

在美术课堂中,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把优秀学生的作品张贴于教室,让教室有一种文化氛围。另外,教师在介绍优秀作品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地介绍作者,还可以加上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了解。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对作品进行评价,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提高他们的兴趣。

2.就地取材,结合实际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有创造力,并且享受创造这一过程,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美术的教育并不是只有课本是学习的材料,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我们学习美术的素材。我们所处在的校园,我们生活的地方风景,都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资料。我们可以去学习我们生活环境的建筑风格,去寻找我们认为美的风景。在这些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

3.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美术教学中,需要大量作品的收集和赏析,只是简单的教师口头上的描述,会使课堂沉闷,学生提不起兴趣。另外,也使得作品的介绍显得抽象化,这样学生根本就不能够理解。比如,多媒体的使用,就使得原画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再加上多媒体动画、声音等效果,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总之,在初中美术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对他们艺术的修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初中美术的课时是有限的,但是学生对于美的追求是无限的。所以教师应该运用好有限的课时去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热爱,转变他们对美术学习的态度,为他们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米昕.审美教育贯穿美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J].大众文艺:理论,2009(09).

[2]刘云.初中美术教学浅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01):142.

(作者单位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六中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论文 篇4

当今,在进行新课标的教学的形势下,语文老师都把着力点放在构建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模式上,从而让学生在自动积累、自主实践、自我感悟的过程中形成语文能力。但是,一部分语文老师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说一说意见,探一探疑点,弄得整堂课充满说话声、笑声和掌声。实际上,这是老师本人对新课程标准的一些教学理念还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把握。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充当什么角色才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呢?笔者认为老师应充当“朗诵诗人”、“导游”、“参谋”、“水手”等角色,才能更好地发挥老师应有的作用。

一、激情抑扬的导语,扮演“朗诵诗人”的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思想的本性要求有诗的创作,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充满情感的思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小溪,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就是充满诗意的教学。因此,我在上课的时候,尤其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通常会设计一段生动优美、富有激情的导语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高度热情的状态下进入课文。

在教学《我的老师》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处在黑暗中的人最渴望光明,处在寂静中的人最渴望声音,但是,对于19个月就失去听力和视力,不久又变哑的海伦.凯勒来说,她更加渴望光明。她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了孤独,走遍了世界,走上了创作之路。她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对生命有了新的思考。这感悟、思考又是什么呢?这段诗化的语言把作者简单的生平、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地表达出来,再加上我用富有感情和节奏的语言诵读,就会引起同学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这样,老师的主导作用就可体现出来。但是,有的老师认为现代教学是不必要搞什么导语设计的,否则,既浪费老师的时间,又浪费学生的时间,不如一上课就开门见山地说今天学什么课文,请翻到多少页。其实不然,要知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一段好的导语犹如一股清泉,滋润着每一位学生的心,也犹如一段音乐,唤起学生满腔的学习热情,从而使他们更加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用与不用导语,效果绝对不一样。

二、在自主阅读中充当“导游”角色

阅读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广泛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在与作家的思想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引发创造的灵感和冲动;与名篇佳作的交融中,甄别真善美,提升道德人格,涵养个性;课文的粗读与精读都会有不同层次的“悟”,可见阅读是十分重要。那么语文老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呢?我本人认为要以“导游”的身份来指导学生阅读。因为学生要在短短的45分钟内看完一篇长篇幅的课文或者两三篇较短的课文,并且要有所收获,那就得靠老师的精心指导。此时老师充当“导游”角色就最恰当不过了。这样你就可以为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选择不同的“景点”,让他们尽情地欣赏和享受那里的风景;可以把学生带到最适合他们口味的“饭店”,让他们尽兴地品尝那里的“美味佳肴”。在教学《故乡》时,在课件上,我设计的“景点”有:“写作背景”、“简要介绍作者一九一九年的故乡之行”、“说明小说即取材于此”。面对这么长的课文资料,我并不要求学生全部读完,而是在我的指导下有选择的看。每看到精华部分,还要作一些简要的分析说明。经过这样的指导,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文学的窗口,文明的窗口,让他们进行一次最自由、最愉悦、最幸福的精神之旅。

三、在合作学习中扮演“参谋”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疑难的问题”。这其实就明确了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强调学生之间要合作,而且强调师生之间也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创建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哪些问题要合作讨论的,又怎样合作讨论,讨论的`进程如何,这就需要老师从中协调。我看此时的老师就要充当“参谋”角色。在课堂教学中的“参谋”,不仅要对整堂课作总体安排,也要善于确定小组长,要求他们组织小组成员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合作式的讨论,同时还要与各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求真理。

我在教《再别康桥》一文时,同学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问题:①这首诗歌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来的?②徐志摩的生平如何?③每节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④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⑤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⑥哪些地方使用了叠字?有何作用?⑦此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体现在哪里?⑧此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我并不是要求学生都要一一思考讨论,而是分工合作,要求各小组长自选问题后,组织组员进行讨论。老师本人则在各小组中穿梭参与讨论,并向他们指出每一小组讨论的侧重点,或者解决一些难点、疑点,或者在讨论过程中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拿出缓解紧张气氛的方法措施。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老师始终充当一名“参谋”角色,做好了“参谋”份内事。相反,有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只做旁观者,不参与其中的讨论,不和学生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认识,不能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和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的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四、在探究学习中扮演“水手”的角色

大海航行靠水手。一名出色的水手,往往会带领全船人克服种种困难,乘风破浪,安全到达彼岸。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也可以充当“水手”的角色,引领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学习任务。我想老师可以在学生探究学习这一环节中充当“水手”角色。面对学生众多的探究内容,老师要指出有探究意义的一些内容;面对学生似是而非的探究结果,老师不是搪塞敷衍过去,而是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面对不够全面或者不够准确的探究结论,我们不能置之不理,不能简单否定,而要引导分析其不够全面或者不够准确的原因所在,得出全面而正确的结论倡导学生积极思考,正确理解,发展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力尽所能做好“水手”角色。

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同学们提出了以下探究问题:①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是怎样的?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态?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心态?④把《浣溪沙》这首词和《记承天寺夜游》对比来读,找出异同之处?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后,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值得探究,如何进行探究。我认为此时的老师就要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极力当好“水手”这一角色,不要眉毛胡子一起抓,没有重点,不得要领。上面提到的四个问题,我看最后两个问题最值得探究。至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表现了作者消极的人生态度,因为他官贬黄州,失魂落魄;有的同学认为此句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对月光的诗意描绘,创造出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渲染出一种月下徜徉的高雅格调,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消遣的特殊心境;有的同学则认为此句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因为他一生磊落坦诚,敢于直言,却受迫害,遭贬谪,真是“岁月悠悠,人生如梦”啊。面对这三种看法,谁是谁非呢?我看此时的老师就要充当“水手”的角色,大胆作出判断,并说出自己的见解。记得当时我是这样说的:“刚才三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但不全面。要准确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还得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受到的思想影响、学识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这篇文章看似作者不经意中记下的时间,恰让我们能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触摸到苏轼人生际遇中的不寻常之处,感受到他内心的郑重其事。苏轼生活在北宋最承平时期,经济繁荣,歌舞升平。加上工作上迎来送往,本身又喜欢奖掖后学,因此经常高朋满座,吟诗作画,生活非常丰富。而今贬到黄州,繁华已不属于自己,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寂寞油然而生。最能表现苏轼当时心态的还是其它作品:‘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我刚说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经过我这样分析引导,学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而,有些老师在探究这一教学环节时,往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答案,不管什么答案都说很好很好,有个人见解,而不作任何解释、评论。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 篇5

一、学生优点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

1. 发现学生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律成长,自信成功。优点是学生自信心的根据地,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找到优点,学生自信心是根植于优点的土壤上一点点地生长起来的。同时找到了学生的优点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者教育好学生的自信心。

英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一所小学做实验,以18个班的学生,作了预测未来的测验,然后把具备“最佳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这种暗示坚定了老师对这名单上的学生的肯定,使这些原本是随意指定的学生感到异样的自信、自尊、自爱,敢于提问、回答。8个月后复试,这些学生进步快、活泼、可爱。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是符合学生学习动机理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地去实施那一活动。这也充分说明自信心作为成才的重要条件,它在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已被社会各界人士所接受。作为教师我们更应首当其冲,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2. 发现学生优点是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催化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从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研究发现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发展来说,就象竹笋的尖,有了这个尖他就能顺利地克服困难,冲破阻力,蓬勃向上。发现学生优点,并从学生的优点出发,不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方面,还是对于学生的其他方面,都能使我们的工作顺利开展,并能减轻学生的困难,降低学生克服困难的难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对于学习成绩偏科的学生,先找到学生的优势科目,从优势科目入手,总结经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带动弱势科目的学习。再如犯了错误的学生,困难的不是批评,不是指责,更不是数落他的一系列的错误,而是找出他错误的对立面———优点,只有找到了优点才算找到了错误的克星,才帮他找到了战胜错误的信心的根据地,找出错误的根源的危害,从而改正错误,并促进学生的优点发扬光大。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的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用学生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最节省能源的方法。

3. 发现学生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指出:要相信孩子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只有在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所以我们对学生个人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培养,不仅要从理论上给以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学生的优点,把它作为着火点点燃这一火把,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只有能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也就知道了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不断前进,才能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如果说一个人能够找到自己的优点是明的话,那么如果再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那就是高超的能力和宽阔的胸怀。试想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总能把他的员工的优点都找到并利用好,该企业何愁不兴旺发达?如果一个足球队的教练能把球队所有球员的优点都找到并利用好,该球队何愁不强大?如果一个人能够找到和他意见不一的员工的优点并把它用好,何尝不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培养学生找优点意义重大。

4. 发现学生优点符合赏识教育的教育理念

什么是赏识教育?即学会欣赏学生,并且去挖掘学生的优点,并使长处得到发展。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学会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加以鼓励、表扬,使其得到发展,优点更优、长处更长、亮点更亮。你注意到孩子什么,孩子就变成什么,我们注意了孩子的光明,孩子就会闪闪发亮;我们注意了孩子的缺点,孩子的生命就会黯然无光。

意大利有位叫艾菲罗的画家,他曾经极用功地画了一幅画,为了检测这幅画究竟如何,自己能不能成为一名画家,他将画送画廊展出,并在一旁放了一支笔,又说明道:观者如认为画中有不妥或败笔处,请做出记号。结果整个画面全被涂满了记号,所有评论都说这幅画糟透了,不能成为画家。他思索一阵之后,又将这幅画重新临摹了一幅,再放到原处展出,并写下说明:请在您认定是妙笔之处做出记号,结果全是赞美的标记。于是,他继续努力,锲而不舍地画下去,终于成为画家。

美国哲学家、作家、教师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类最深刻的愿望是渴望被赏识”。

二、如何发现学生优点促进学生发展

1. 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

一块老树根在樵夫眼里只是一块柴火,在木匠眼里只是一块没有用的烂木头,而在雕塑家眼里却可能变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去洞察学生身上的优点,那么即使是烂木头也会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学生,不论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潜在的或将来的,只要是健康向上的都是优点,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工作、成长和发展的都是优点。

2. 多角度寻找学生的优点

(1) 作为教师应主动寻找学生的优点,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更应如此,并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中把同学们的优点进行充分的利用,可以大大促进同学的学习和班级的管理工作。

(2) 可发动学生自己找自己的优点,让同学们把自己的优点写出来,效果非常好,大大提高了同学学习和发展的自信心。

(3) 同学间互相找优点,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并可大大地促进同学们的团结。

另外,还可发动同学们找家庭的、学校的、民族的、国家的优点,他们会发现到处星光闪烁、光辉灿烂,会大大提高同学们的爱家、爱校、爱国热情,提高民族意识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如何发挥学生优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实事求是、充分肯定

一方面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发掘学生的优点;另一方面又不能片面夸大学生的优点,更不能无中生有。

肯定学生的优点能带给学生自信,因为孩子在得到肯定时,才会发现自身的优点,才会充满自信;同样孩子们的自信也是在成人的否定与批评中丧失的。

2. 及时表扬、经常表扬

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鼓掌和喝彩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催化剂,对于学生的优点,我们应毫不吝啬地给予鼓掌和喝彩,学生正是在这种不断的鼓掌和喝彩声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走向成功的彼岸。

3. 利用辩证法、做好因材施教

对待学生的优点,我们应多欣赏他们的行为策略,而不是他们自以为与良好成就直接相关的天赋或某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我们可以大力表扬他们的努力、他们的专心致志、他们的坚强毅力;还应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做出适时、适当的肯定或表扬,点燃一把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以学生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篇6

其次,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学校里的成长不是单方面的发展, 而应该是全面地发展, 这涉及到现代教育的质量观、人才观的问题。我认为当代人才的全面发展至少要具备四个方面的要素, 即素质、知识、智慧、技能, 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第三, 学生的协调发展包括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的涵义。从学生个体来看, 既不是缺失发展, 也不是平衡发展, 而是必须协调发展。因为人才不可能是各个方面都一样, 但是学生应基于自身的特点, 其他方面作为手段来支撑他的发展方向。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学校应该确立这样的目标, 学生离开学校以后, 不是成为一个专家, 而是成为一个和谐的人。学生只要学业出色, 今后就很有可能成为专家, 但是他不仅要会做学问, 更重要的是要会做人, 因此必须各方面协调发展。将其分解开来, 就是学校主要应在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 高尚的道德情操, 优异的专业知识, 旺盛的创新精神和强劲的实践能力。

对学生群体而言, 学校面向不同地区, 其起点、经济条件、家庭背景不相同, 身上所带有的成长经历和环境的痕迹也是不一样的, 这对于我们实现培养目标来说, 就会有差别。而协调发展就是不管学生来自什么地方, 不管他过去的经历和背景如何, 我们都应该关注整个学生群体的发展。这其中尤其应关注弱势群体的发展, 对于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 心理上有疾障的学生, 都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爱。一个学校所有的学生应协调发展, 而不是一部分有优势的学生得到比其他人更好的发展条件, 另外一部分学生却遭到冷落, 形成反差。

第四, 可持续发展对于学校里的教育而言, 就是“终身教育”的理念。“终身教育”是满足人一生需求的教育, 其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终身教育在时间上包括早期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正规、非正规教育的连续过程, 即人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过程;在空间上包括学校, 家庭和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场所。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合作, 学会生存, 是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 已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必须以这“四个学会”为基本理念来推进改革, 促进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7

关键词:转变,方式,促进,发展,数学教育

一、自主学习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 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

1. 激发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是在数学教学中根据不同教材的编排意图,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通过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的质疑和猜想, 例如利用在教室找座位的方法创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可以利用学习内容, 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圆的相关知识时, 联系生活实际, 发现圆与车轮、篮球等设计原理的关系, 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三是可以通过及时有效的评价, 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2. 教给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从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开始, 在数学学习中尤其重要. 首先, 指导学生根据章节提出的学习目标, 初学教材, 领略教材的知识点, 提出重点疑点; 然后再引导学生仔细思考, 对概念、定义、定律、算理等关键段落做标注; 其次, 自己可尝试解答习题, 再与教材解法加以对照、比较, 找出错漏.

3. 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控能力. 教师改变过去那种课堂管理权独握的做法, 注意让学生自主参与管理课堂. 有些数学知识, 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独学、对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4. 给学生充足时间自主实践,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 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 并逐步达到自觉.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 其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师只要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就能实现.

二、合作学习为学生立足适应未来社会提供成长的平台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进行的互助性学习. 特别是数学学科, 学生的合作学习显的尤为重要.

1. 合理分组. 划分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也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基础. 一般合作学习小组4 - 6人为宜, 分组要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能力、性格等因素, 初期有教师指定小组长和学科长, 通过教师对小组长和学科长的培训, 在条件成熟后, 小组成员轮值, 人人成为小组的管理者, 充分调动学习小组在课堂中的群体作用.

2. 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 合作学习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 在活动中, 小组是一个整体, 目标的达成是以小组而不是以每个组员的成就来衡量的. 在共同目标的作用下, 各组成员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后会积极地去帮助其他学生; 而成绩较差学生则会出于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 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 以保证自己所在小组不会因自己失败而失败.

3. 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行及时、有效地评价.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应有选择的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 在过程中给予学生帮助, 并可以在过程中给学生起示范作用, 教给学生一些合作技巧; 激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 提高合作的效率. 当讨论结束时, 正确恰当地运用评价手段, 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关注结果, 更要关注过程, 要让学生经受挫折, 更要让学生感受教师的信任和赞赏, 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探究学习为学生未来持续性发展创造有力条件

探究学习是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试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探索性活动.

1.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意识之中, 在数学教学中, 往往有许多通过发现数学问题, 总结问题规律的案例, 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师要抓住激发学生思维的切入点, 诱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

2. 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要提供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 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否则探究就成了一句空话[2]. 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 更需要合作交流, 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 通过师与生, 生与生、生与文本的交流, 逐渐提高探究的能力.

总之,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的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积极创设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平台,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新.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复杂问题解决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5.

作文教学评价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8

(一) 在评价目的上, 由甄别选拔转变为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从素质教育角度来看, 衡量一个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的高低, 决不仅仅看他所教的学生考试平均分的高低, 或者班里几个“尖子”获奖多少, 而应该看他所教的学生是否都喜爱作文, 是否把习作作为一种享受。这正是作文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作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应该只是注重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情况和写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而更应关注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掌握写作技巧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 不是培优、提优, 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情况, 并通过分析指导, 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

(二) 在评价标准上, 要软化“班级参照”, 强化“个体标准”

传统的作文评价标准过分强调“班级成员参照”, 而且往往以班级“尖子”学生的作文作为评价的参照, 贬低或否定大多数学生的作文, 这样严重挫伤了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因此, 在作文评价的标准上, 要软化“班级参照”, 强化“个体标准”。“个体标准”是以每一个体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为依据所确立的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内差性评价标准。例如, 对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可以严一点, 让他们永不满足;对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松一点, 让他们不感到自卑。这种评价标准因人而异, 因而具有个体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它能促使学生在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中增加自信, 发挥其创造潜能。

(三) 在评价方式上, 由空泛的批评转向有效的激励

在作文教学中, 要采取多种激励措施, 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变“揪错”为“觅优”, 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他们作文的动机。如果所教班级的学生都爱上了作文, 还愁作文考试过不了关?学生的作文能力是练出来的。要想帮助学生实现由害怕写、不愿写到乐意写、自觉地多写的飞跃, 关键要看教师是否能正确引导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 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作文档案, 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发展的轨迹;可以汇编班级优秀作文集, 并装订成册后发给学生, 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园地;可以鼓励学生汇编自己的作品集, 由学生自己设计封面、版式, 由学生自己请家长、老师、同学或其他人写序言。这样做, 一可以教育学生从小要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三可以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 在评价主体上, 由单向评价转向多向评价

作文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在于使自我教育的愿望成为每一个体学生的精神需要。可见, 作文评价不光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作出的评价,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让他们在参与评价中学会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 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与超越。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并提供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人人参与评价、学会评价。例如, 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给自己的作文下个评语、打上等级, 然后由教师参照学生的自评, 写出赏识性的激励评语, 还可以让学生互当小老师进行相互评价, 促进他们共同提高。

(五) 在评价过程上, 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

新的作文评价理念要求从原来只注重作文文本的优劣转变为注重过程评价, 也就是说, 要把作文评价贯穿在作文的全过程。例如, 作文前要考察学生是否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以及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到这些材料的;作文时, 要考察学生是否做到独立构思, 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作文后, 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真正使作文教学的过程成为提升学生作文能力和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过程。

上一篇:排球社团总章程下一篇:西游记练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