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成效(精选8篇)
1、党员意识大大增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舆论宣传与氛围营造,特别是随着学习、评议等阶段工作的深入开展,党内党外师生的党员意识普遍增强,广大党员体现党员先进性作用的愿望和党员敢挑重担的责任意识大大增强。党外师生对党员的期望和监督意识也普遍增强。李海青教授虽已退休,但“退休不等于可以降低党员先进性标准”的自我要求,在工作中处处可以体现;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她认真做好读书笔记,严格自我剖析,体现出很强党性,为年轻党员作出了榜样。本科生党员开展与降级学生一帮一结对活动,高年级党员学生到紫金港校区,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传授学习方法,解答具体难题,帮助其增强学习信心。毕业班党员自觉做到文明离校,还带动其他同学,体现党员的责任意识。不少教工党员面对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不是强调客观困难推辞任务,而是为着国家和学校事业发展,乐于承担重担。如近几年研究生招生数量增多,许多专业实验室用房等资源已经十分短缺,研究所党支部和教师党员骨干还是从国家培养人才,建设需要人才的大局出发,接受指导研究生。2003年9月全院又招收硕士新生366人,博士新生一百多人。
2、基层党支部的作用和战斗力得到加强。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各个阶段,党支部按照学校、学院党委的工作布置,认真完成教育活动每个环节的任务,并注意结合党支部实际,加强与研究所和学生班级工作的结合,推动了本单位的工作发展,如先进控制所党支部在研究所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凝聚群众,推动了研究所各项事业的发展;院机关党支部在推进机关服务、加强机关工作作风方面,在上新台阶的制度建设中,做了许多工作;教工党支部在研究所发展和新的研究方向设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党支部已成为学生工作的核心。
落实了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党支部建设和作用发挥进一步得到体现,党支部书记兼任所长、副所长机制得到落实。
3、党群关系更为密切。在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各个阶段,学院党委、各党支部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同时还邀请群众参加党支部的有关会议,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与监督。在学习阶段,各党支部坚持做到:一是注意听取非党群众的意见,支部书记、总支书记经常找党外群众谈话,征求他们对支部工作和支部党员的意见;二是吸收积极分子参加支部学习,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做好积极分子培养和党的群众工作,把群众团结到党组织周围。全院党组织和党员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向党外群众征求意见2000多人次,邀请群众参加支部评议148人次。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在工作中加以改正。同时了解、关心群众疾苦,及时帮助解决困难,体现党组织的温暖和党员的关爱,凝聚人心。电子电路与信息系统党支部,热情关心一位住院手术的教师。党员干部在手术前与医生联系,落实手术方案,手术中陪家属等候,为他们壮胆,手术后探望慰问。因该教师家庭情况特殊,经济特别困难,院、系、所三级组织送去慰问、补助金后,沈继忠、徐国良、毕净三位党员还每人送上1000元,帮助该教师暂渡难关。抗击“非典”时期,院十几位学生需要隔离。在隔离期,学院党委和学生党总支领导多次去隔离区慰问和看望他们,送上党组织的关心,稳定他们的情绪。党组织和党员的关爱,不仅仅是帮助一个教师,关心一个同学,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周围的师生,树立党组织和党员的良好形象,密切了党群关系。
4、广大党员对新时期党员先进性本质内容的认识更加清楚。近年来,学校管理机制中主要考核教师的岗位业绩,学校的分配机制也是依据个人的岗位业绩。久而久之,岗位角色意识凸显,党员意识淡薄。尽管许多党员是学校的教学科研骨干,由于缺乏对党组织、党员作用有意识的倡导和宣传,人们已感觉不到党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先进性,党员自身对先进性的内涵也比较模糊,体现先进性的自觉性也不够强。通过这次对先进性内涵的思考与讨论,广大党员对新时期党员先进性的本质内容有了清楚的认识,对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作了积极的探索。如何发挥党员的作用,新时期党员的先进性应该如何体现,这些观念已经不同程度地深入到党员的思想中。这无疑为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为学校和学院今后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奠定了思想基础。
5、对党建工作进行了良好实践与有益探索。本次教育活动党员人人参加,并吸收积极分子和邀请党外群众参加,是一次参与面广、教育形式多样的党建实践。特别是在民主评议中,党员虚心接受群众意见,剖析思想根源,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意见深刻、尖锐、直率,但态度诚恳,与人为善。这种坦诚的出自内心的批评帮助而形成的党内生活民主气氛,既教育了党员,也深深感染参加会议的群众。有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支部大会后,深有感触地说:“我很遗憾未能被评议,同志之间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帮别人查问题,提出的意见能启发人,表现出的态度和会议气氛更能感动人,给人的帮助和教育实在太大了。”教育活动吸引了更多的积极分子向党组织靠拢。同时学院党委有意识地对支部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进行总结,组织人员分成几个组对党建工作的机制进行思考与探索。⑴、建立以人为本的党内教育理念——思想建设角度(以党员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⑵、建立具有自净化功能的组织机制——组织建设角度(抓住几个关:党员发展关、提拔考察关、党内民主关、党外监督关);⑶、建立合时代的文化底蕴——文化建设角度(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建立);⑷、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制度建设角度(目标管理、定期考核、激励机制);⑸、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平台建设角度(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实现高校党员教育的自主化,提高教育实效)等等,为学院今后的党建工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6、结合学院实际,理顺工作机制,推进事业发展。
改革学院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根据学校和信息学院发展要求,结合保先工作中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学院在加强院层面上的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做了一些探索。根据学院规模、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特点,建立了分工负责各有重点的院、系、所三级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整改的原则是要有利于学科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和提高为师生服务的质量。目前新的管理机制具有三个特征:行政事务性工作主要由学院机关承担;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给系和学科较大的自主权;学院集中一定资源进行调控,发挥引导作用。学院将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为学院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改善党组织设置,做好党建工作。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征求意见,为适应信息学院党建形势发展的需要,本学期成立了学院教工党总支、研究生党总支、本科生党总支,并相应地撤销了原来以系设置的信电系党总支、光电系党总支、控制系党总支,形成与学院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党组织结构模式,理顺了关系。同时对党支部的设置进行了调整,对研究生和本科生党支部党员人数过多的状况进行认真分析,按照有利于党建工作的原则进行重新划分。这些工作都为做好党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我们将进一步落实学校党委建立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做好支部和党员工作。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音乐
每一个人都享有学习音乐、接受音乐文化的能力和权力。这是现代音乐教育最基本的主张。翻开古今中外教育史和音乐史的有关文献, 在人类的教育史上, 音乐, 特别是和着音乐的诗, 作为一种形式特殊、使用简便的知识载体, 曾经长时间地被人们当做“教科书”来使用过。音乐可以起到为社会培养能使之延续和发展的具有较高质量的后继成员的教育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我们必须重视学前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儿童发展的质量, 特别是对于学前儿童身体、智力、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
一、当前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投资的盲目性
因材施教是一个最基本的教育原则, 但有些家长却忽视了这一基本原则, 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先天的条件, 而是盲目投资, 一哄而上, 结果没能得到理想的投资效果。
(二)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一些教师、家长只重视对孩子技术的传授和提高, 而忽视了对其基本音乐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知道,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对学生从小进行全面的音乐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它同时也是提高孩子技术的保证。
(三) 盲目追求考试级别
考试级别是为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而设立的一种制度与标准。但有些家长不能正确对待考级制度, 为了追求高级别, 甚至打破了正常的教学进度与计划, 使学生的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二、提高学前音乐教育成效的方法
(一)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促进幼儿发展
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心理、接受水平以及思想变化, 并对他们音乐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观察和总结, 要熟悉每一个幼儿在音乐的感受和记忆、表现等方面的特性, 进而灵活地随时根据儿童的需要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的参与和指导活动, 以不断满足幼儿在音乐能力方面的不同发展需求, 力求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发展和进步。因此教师就要在了解幼儿的前提下, 因材施教,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对于不同层次的幼儿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对于音准能力强的幼儿, 教育目标可以放在提高他的歌唱表现力上, 使幼儿学生通过声音的强弱、快慢、轻重、缓急、乐句来体验音乐的魅力和美好情感;对于基础较差或是内向的学生, 可以进行基础的音乐教学, 重点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鼓励其勇敢、大胆、快乐、自信地歌唱。
(二) 结合游戏, 提高学前音乐教育有的效性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呈现游戏性的特点取决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6岁以前, 儿童的意志力发展还很薄弱, 他们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 也不可能很好地主动设计、支配和调整自己的行动。因此, 如果活动过程本身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快乐的体验, 外人是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的。因此, 在目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 不仅强调必须选用一定比例的音乐游戏作为教材, 而且更加强调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都要具有一定的游戏性。教师应该努力将游戏和玩耍的成分自然渗透在整个音乐教育情境之中, 从而使学前儿童能自觉自愿地、快乐而且不知疲倦地投身于音乐学习之中。
(三) 倡导幼儿的“自主”学习
以往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 不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 在设计教育活动、组织教育过程中, 不是以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为依据, 不考虑幼儿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 而是把他们作为一种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 教师的任务就是往这个容器里注入、灌输, 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 就是代替孩子说, 代替孩子做, 没有给孩子思维、想象、理解、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 孩子对音乐活动失去兴趣, 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离开了教师的示范, 孩子就显得茫然失措。实践发现, 在音乐活动中, 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去“听”音乐。但在听音乐时, 往往注意力无法集中。如何让孩子能做到集中、主动地听音乐呢?教师要设计多种教学手段, 让孩子带着问题听, 带着故事悬念听, 看着画面听, 并不断激励、表扬孩子长出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 鼓励他们表达听后的感受。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听的兴趣外, 还在一日生活中安排倾听自然和生活中声音的各种机会。久而久之, 孩子们听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应是孩子智慧、情感、创造性的体现, 但由于以前的教学常常是教师示范在前, 幼儿模仿在后, 自主性、创造性根本得不到培养和发挥。通过研讨, 教师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 让孩子欣赏、感受、体验在先, 创造表现在前。如在上音乐活动“我的朋友”时, 教师大胆地把孩子推向前面, 让孩子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尝试学习“找朋友”的舞蹈动作, 这一参与过程既满足了孩子情感的需要, 游戏的需要, 作小主人的需要, 创造的需要, 又使孩子在情感、个性、智力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实践证明, 孩子确实是有着巨大潜能的发展中的个体, 儿童只有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才能更好地获得发展。在幼儿这一群体中, 因家庭、社会环境影响的不同, 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就有待于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不断探索、研究灵活多变、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合理地根据音乐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综合地考虑引导儿童进入音乐学习。
参考文献
[1]严凤.声乐演唱与教学指南[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1.
教学两大挑战
任何学校体系的教学成效质量,本质上都是其教师实施的教学质量之总和。你甚至可定义一个学校体系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位教师走进教室时,他或她具有的教学资源、知识、能力可以使孩子每天获得进步。确保教师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并非易事,因为实施优秀教学需要的就是一系列高超技能。如据阿尔伯塔省的有效教学标准,当教师在某一特定情境,决定采用哪些教学技巧时,需考虑的变量因素就超过30项之多。如对9岁群体孩子进行教学,“仅一个班内,学生学业差距可能已跨越五年以上(有的已入校5年或以上,有的刚入学)。”此时,教师需精准评估每位学生的长处和弱点,选择能帮助到每一位学生的教学法,并以一种既有效、又高效的方式实施。
因此,应对教学挑战的第一步,是清晰定义杰出的教学管理应当是怎样的。开发课程和相关教学法此类任务在教育观念上的争辩总令人困惑,但是,在学校体系管理上却相对简洁:此类挑战就是解决好一个问题,即寻找到最优秀的教育者,然后赋予他们制订出一套更好课程和教学法的空间。
应对教学挑战的第二步,从学校体系管理者的视角来看,则复杂许多:令该体系内的数千数万名教师(有些是数百名教师)都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知识;把这种杰出教学机制忠实地、日复一日地实施下去,到达数千所学校中的,环境差异巨大的教室里——并且所有这一切只用很少监管。
所有获得迅速提升的学校体系,都认识到第二步之复杂和重要,并汇聚了许多改革努力,以开发和实施提升课堂教学的策略。一位波士顿的教育决策者这样解说,“如果非说教育改革有三大支柱,那我们认为是:专业发展,专业发展,还是专业发展……我们认为每件事,资源、组织、人力等都是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成效的唯2_路就是提升教学。”
不只获得提升的学校体系认识到这一挑战之重要,顶级学校体系也同样如此。新加坡通过国立教育学院增强师资力量,实施高品质专业素质发展时说:“你可获得最好课程、最好基础设施、最好政策,但如果你没有好的教师,一切都是失败……我们每年为每位教师提供了100小时专业发展培训……如你缺乏被激励起来的教师,那你怎么可能激励学生?”
在英国同样如此,改革聚焦于提升课堂教学实践。正如一位决策者回忆,“在1988年至1998年之间,许多事情都发生了彻底改变,专业培训力度有了2倍或3倍的增长。1998年时我曾去一所小学教室,在那儿我自个儿想,教室似乎还像1988年的状况,然而,那时,我们已经在教室里面,对教学实施了变革。”
某些学校体系提升教学的措施,对学生学习成效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仅在短短六年,波士顿学校体系的学生在马萨诸塞州标准化的考试中,数学成绩合格率从25%升至74%,英语成绩合格率从43%升至77%。在英国,之前的几乎半个世纪,学生在识字、算术上的学习仅很少或根本没有得到改善,之后,政府出台实施新的全国教师培训计划,并应用最好的实战培训技术。结果,仅在短短3年内,学生的识字达标率从63%升至75%(表14)。
顶级学校体系奋力聚焦于提升教室里的教学质量,这是成功之必要条件,然而其本身仍不足以带来成功。为提升教学成效,学校体系还需寻找彻底改变教室里发生一切的方法。这意味着要帮助每一位教师个体实施三件事:
教师个体需要认识到其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弱点。大多数情况下,这不仅涉及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还应认识到背后自己的思维定势。
教师个体需要去理解具体的最佳教学实践。一般情况下,这只能通过真实场景中的教学实践示范,才能获得真正理解。
教师个体需要被激励,去做必定提升教学的实践。一般情况下此点要想成功,除了物质激励,更需让教师个体内心发生深层次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发生于教师被赋予更高期望之时,有分享目标和氛围之时,而最重要的是使教师团队群体都能认识并坚信:自己平凡能力正在构建孩子们不同的未来。
我们研究的许多改革案例并没有显著的改善,主要是因他们没能让以上三件事同时发生。一些改革案例稳步强化或引入以业绩为基础的绩效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学动机,然而并没有使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理解到最佳的教学实践。
有大量证据表明,如无以上三个因素,改变将是有限的。例如,对北卡罗莱纳州、丹佛、得克萨斯州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与学生成效”的研究显示,虽然在某些学校,学生学习成效获得一定提升,然而总体效果却不显著。其中多项改革暴露出,教师们通过研讨会培训,或书面材料,不足以精确理解最佳教学实践,更别说应用于自己课堂中了,所以,这些改革最后以失败结束,也在情理之中。研究报告中对此评述:“以为外在理念自己就会改变教室里教学的想法,是用理论代替行动的谬论。”
而现实中,尽管几乎所有职业的绝大多数培训都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医生和护士在医院里,牧师在教堂里,律师在法庭上,业务员在客户那里),却非常少有教师在他们自己的教室课堂中得到培训,其实只在那儿才会令他们取得最精确、最紧密、最有效的收获。
不同的实现方法
顶级学校体系大致有四种不同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的教师提升教学、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精准掌握最佳教学实践,并受激励去进行必需的改进提升。
师资培训初期就构建实用技能:有好几个顶级学校体系和已经获得提升的学校体系,已把初期师资培训从大学转移到了中小学的教室里,这使教学技能更有效地被受训者掌握。如在波士顿学校体系,有为期一年的“教师驻留”计划,受训者每周必须有4天是在一所中小学校里受训。在英国学校体系,新教师一年中必须有2/3的时间受训,即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在日本,新教师在他们的第一年培训中,也是每周要有2天,在中小学教室里接受一对一指导。
安排指导者进学校支持教师:所有顶级的学校体系,也包括获得快速提升的,都认识到如你想拥有未来的好教师,就必须现在用优秀的教师来培训他们,并且重点是在教室里一对一指导。由此,专家级教师被送至各学校的教室现场,进行教学观察、及时反馈、一对一指导,以帮助在校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英国,一直有着良好教学记录的优秀教师,他们的教学负担被减轻,以便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辅导同事。在芝加哥和波士顿,识字扫盲专家在小学教室一对一指导教师,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教学成效。
挑选和培养教学指导型学校领导:安排专家教练到校是学校体系的有效干预,但如果学校自身培育出“指导教学”的文化氛围,这种提升效果将更明显且更能持续。为达此目标,一些学校体系一直在努力确保学校领导也是“教学指导领导”。他们设置机制选择最优秀的教师成为校长,然后把他们培养成“教学指导领导”,让他们用大部分工作时间来督导学校教师的教学。在绝大多数顶级学校体系的小型学校,校长在校时间的80%都是专注于提升教学和进行示范,以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动力,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
推动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师,都是独自工作的。然而,在一些顶级学校体系,特别是在日本和芬兰,教师们是一起工作的,他们共同规划准备,互相观摩课程,并帮助彼此提高。在这些学校体系中,已创造出一种文化,即集体备课、共同反思教学、同行相互指导。一旦,这些成为正常和持续的学校生活特征,教师们就能够得到不断发展。
绝大多数顶级学校体系结合了以上两种或三种方法。虽然前两种方法是能提升教学的学校体系干预措施,但存在没有在学校植入一种可持续文化基因的问题。而后两种方法,对其补充完善,专注于创造一种持续提升的学校文化。
高县实验二小:王 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教研室和在座的各位同仁,给我这样一次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我感到非常荣幸!对于我们实验二小,大家都知道我们学校是一个城乡结合的实验学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县城的搬迁,学校面临着班额大、师资缺乏等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要想发展,真是举步维艰。但是,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梁校长的正确领导下,老师们团结一心,努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天,我想就教学常规管理方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
教学常规是教学的基本章法,是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保证。在常规教学的管理中我们树立“把小事做好,把简单的事做彻底,把平凡的事做精彩”的思想,扎扎实实地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五个方面把教学常规管理落到实处。
1、备课抓实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加强备课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大胆进行了集体备课改革,实施单元集体备课。根据学科、年级的特点,共成立了16个备课组,选拔了16个备课组长。每学期第一周,各备课组就拟定出集体备课活动计划,再由备课组长负责集体备课活动的实施。
具体的操作流程是:中心发言人按照集体备课的安排提前一周内认真解读教材、教参,寻找课程资源,准备好集体备课发言稿和该单元的电子备课教案,并把电子备课教案及时下发到该年级所有教师手中。(中心发言人的发言稿主要包括备好本单元教学内容与前后的知识联系、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的方法、课时分配、作业与练习配备、教学方法的设想及可用的一些教学资源的选用等)。各年级组老师得到中心发言人的电子备课后认真阅读,结合本班实际和自己的教学优势进行二次备课,具体调控要做好记录,以便集体备课活动开展时的交流。1
集体备课活动开展时,先由中心发言人主讲,各教师要认真做好记录,中心发言人发言完毕后各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本单元的教学进行交流,可以是某一教学环节,也可以是某个知识点,备课组长要做好教导处统一发放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活动完毕交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及时交教导处检查。所有教师开展完活动后要结合自己参加活动的情况,再次调整自己的教学流程并做好记载,做好三次备课。各年级各学科开展集体备课时,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中至少有一人参与活动,对备课活动的效果及时进行监控和评价。这样的备课方式,不仅使教学的总体质量得到了保障,而且也可以大幅度地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达到低负高效的目的。
2、课堂抓效益。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如何提高课堂效益,教导处重点做好了以下工作:
(1)重视巡课制度,规范教学行为。为更好地实行学校精细化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实现教风学风的良性循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期初教导处就制定《课堂教学巡查方案》,巡课人员安排表、巡课记录表。各巡课人员按照安排,每天不定时地全校巡课一次,主要根据方案里提到的教师“十个要”及“十不准”进行检查,查到不规范行为一次,巡查人员做好登记,每周一教师会上由校长公布巡查情况,期末考核时在教师教学常规管理考核总分里扣掉0.5分,有多少次计多少次,直到扣完为止。
(2)抓实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为了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校狠抓了“五课”的落实。一是“新教师亮相课”,为了让新教师很快地融入学校工作,适应新的环境,每学期开学,新来我校的教师都会在教研组的帮助下为全体老师上一节“亮相课”;二是“骨干教师示范课”,我校有15名省、市、县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每学期上一节示范课,并根据所上内容做一次专题讲座,为全体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三是“汇报课”,凡外出学习教师返校后在一周内向教导处交一篇学习体会,并向同学科教师传达会议精神,两周内上一堂汇报课;四是“教研课”,每学期各年级各学科分别派一名老师上一 2
节教研课,这节课必须是各年级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要充分展示各年级的教学水平;五是“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每学年35岁以下的教师分学科进行赛课活动。同学科赛课的课型相同,都按照一定的比例评出一、二、三等奖并进行奖励。
以上多元的课堂教学研究形式,促进了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3、作业抓规范。
布置和批改作业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工作,它对学生消化、巩固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都有重大作用。对这一环节的管理,一是要指导教师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避免学生产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杜绝作业布置的随意性、盲目性,我们要求各年级教师集体备课时对该单元的所有作业统一设计;二是对作业的批改要有明确的要求,学期初教导处制定了“六认真”检查评分细则,该细则对作业的设计、批改都有具体的要求,教导处每月组织教研组长进行不定时抽查,并按细则里的要求对“作业布置与批改”一项定等计分。对个别作业布置与批改不规范的老师要面谈并进行整改。
4、辅导抓效果。
辅导是反馈教学信息、落实分层教学、对学生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是培养优生与帮扶学困生的有效途径。辅导要有针对性,要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采取集中辅导、个别辅导、面批、谈话等不同的方式。我校为了落实这一工作,要求教师们开学初在各自的教学计划里罗列出“优生、学困生”名单,拟定具体的“培优辅差”措施,各班级要建立学生辅导档案,做到定时间、定对象、定内容。教导处不定期检查辅导档案,检测辅导效果。
5、检测抓严谨。
检测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检查教学效果,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措施。为落实这一环节的管理,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建立检测制度。“六认真”检查细则对检测的次数,阅卷的要求及评讲都有明确的要求,要求老师们检测次数要适当,不能把检测作为教学管理的指挥棒;检测形 3
式要多种多样,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利全面检查质量。(2)设计了单元试卷分析样表,要求老师们每单元检测后要认真分析检测结果,开展好针对性评讲和辅导,拟定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通过努力,本学年学校荣获教学教研先进学校荣誉称号,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一等奖,特长生教育一等奖,特长生展示二等奖;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优秀组织奖,甲组合唱一等奖、舞蹈表演二等奖;学生辩论赛二等奖;田径运动会第一名,篮球比赛男子第二名;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教师16人次获教学质量等级奖,124人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奖,其中李正平老师参加师德演讲比赛县一等奖、市三等奖,陈果老师教师朗诵比赛市一等奖,严智敏老师品德赛课获县一等奖、市三等奖;参加各级教研活动上示范课62节,其中市级培训活动献课3节, 县上送教、培训活动献课16节,校级43节;市、县经验交流6人次。学生85人次在省、市、县各项比赛中获奖。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抓教学常规管理,这既是一个老课题,也是一个大难题,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但我相信,我们只要以“刚性”制度来保证教学管理的实施,以“软性”的人文管理来保证规章制度的全面落实,我们的教学常规管理就能做到求实,就能达到教学质量求高的目的。
以上做法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心理健康教育从深层次和发展取向上看,正在面临着一个模式构建的课题.这种模式的构建是适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本研究从调查研究实践的基础之上,运用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提出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网络化模式.该模式在实践中应用之后,极大促进了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新华社、<中国青年报>、<江南都市报>等新闻媒体曾多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显著成效进行推介.
作 者:舒曼 袁爱清 徐紫云 徐朝亮 SHU Man YUNG Ai-qing XU Zi-yun XU Chao-liang 作者单位:舒曼,徐紫云,徐朝亮,SHU Man,XU Zi-yun,XU Chao-liang(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袁爱清,YUNG Ai-qing(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027)
近年来,x教育在夯实“普九”基础上,不断加强高中教育,通过集中办学、深化教育教学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使x高中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XX年新建的x高级中学不仅成为x的重点中学,而且一跃成为x高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该校~年参加高考的学生711人,上线率达98.87%,其中,本科上线 488人,上线率达68.64 %,x地区文理科前10名x高级中学各占 7人。~年参加高考的学生 679人,600分以上考生达53人,重点本科上线人数228人,上线率达33.6%,一般本科的上线率达81.9%,大专上线率为98.67%。
一、x党委把加强高中教育作为“民心工程”来抓
x是x最北部的边境x,地跨x、塔城两个地区的7县1市,所属11个x全部位于边境县内。近年来该x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x”战略,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x中学作为省级重点中学,在本地区生源不断扩大。另外随着x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x水土综合开发力度不断加大,x的职工队伍不断扩大,职工子女就学数量迅猛增长。据统计,XX年,全x初中毕业生不足700人,~年达1600余人,3年内番了一番多。而x只有x和x中学两所完全中学,x高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满足x及地方广大职工群众子女到x中学就学的愿望,为x屯垦戍边事业输送更多有用之才,x党委把高中教育作为稳定职工队伍的一项 “民心工程”来抓。根据x关于大力发展优质高中,逐步普及高中教育的精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将x中学高中部从x中学分离出来,另在x东区划拨10万平方米土地,兴建一所优质高级中学――新疆x高级中学。该校一期工程从开工建设到工程竣工使用只用了短短百余天的时间,实现了当年决策、当年规划设计、当年施工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目标。9月1日如期开学,当年扩招860名学生。截至~年底,x高级中学教学楼、餐厅、学生公寓、图书楼、实验楼及校内美化、绿化、硬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工程总投资达2338.2万元,招生规模达到2100人,成为x规模最大的高中学校之一。
二、深化教育教学及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一)牢固树立以质立校的观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按照“完善课程,控制课时,合理负担,提高质量”的.思想,落实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创办学校课程协调统一。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以创新的精神进行教学设计,积极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在建校初期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该校拿出20余万元建成教x电子备课室,投资18万元,为多功能厅购置多媒体设备,为各教研组购置电脑,开通宽带网,为教x上网查阅资料、钻研专业知识、学习外地先进教学经验等提供便利条件。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健全教育科研的管理与奖励办法,加强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
1 发展远程农民教育的原因
1.1 农村的客观实际状况对农民教育培训手段提出新要求
农民面广量大, 居住分散, 采用传统的面对面方式, 教育培训难度大。潜江市16.3万农户分布在395个村镇、居委会中。如果对全市60多万农民、20多万农村劳动力完全采取直接进村入户, 面对面地开展技术传授和培训, 既难也做不到。潜江市农广校开展农民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只有20余人, 师资力量根本不够。只有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短信、热线电话等现代远程传媒手段, 才能使更多的农民接受较好的学习和培训。
1.2 农民的素质决定其更喜欢直观的教学方式
据调查, 全市大多数农民素质仍比较低, 接受能力差。就文化程度看, 绝大部分是初中和初中以下。由于知识有限, 许多农民愿意接受直观教育培训, 喜欢从听广播、看电视中学技术, 特别是一些中年农民更喜欢运用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技术, 喜欢通过远程视频与专家们“面对面”, 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和学习中出现的难题, 并要求政府建设农民喜欢使用、乐于接受的远程教育系统, 实实在在学会自己想学的实用技术。
1.3 大多数农村党员干部和基层推广渴望网络学校进修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现代农业快速推进, 全市4万多农村党员干部、农技人员, 有的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但大多数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大中专毕业生, 年龄偏大, 知识老化, 需要知识更新;有的没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更需要抓紧学习。他们很少有在校进修的机会, 他们急需一种适合农村、信息量大、技术全面、传播快捷、跨越时空、能在工作之余学习的进修学校。
1.4 返乡农民工急需通过远程教育快速实现知识转型和转岗就业
全球“金融危机”后, 全市10多万返乡农民工在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要么需要对所学知识在短期内进行快速升级;要么需要按劳动力市场需要, 学习新的行业知识, 在短期内实现知识转型, 转岗就业;他们急需学习新产业的“新、特、优”种养技术,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1.5 大量农村实用技术, 需要快捷、覆盖面广的传播手段来推广普及
潜江市在第一线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141人, 每个技术人员服务0.5万名农民, 500 hm2耕地, 以传统的“专家下乡”“到田间地头”的方式推广技术, 覆盖面确实有限。通过网络来推广技术, 专家只需做课件、录节目、网上答问就可以受益成千上万的人群, 技术推广的速度会更加快捷、高效。
2 主要作法
2.1 政府重视, 部门努力, 创建农业远程教育网
2007年, 湖北省农广校创建了湖北农业远程教育网, 以信息化手段培训农民、传播科技。特别需要市县级单位作为基层网络支撑体系, 搭建多级平台。市领导在实际了解和体验了农业远程教育网之后, 对农业远程教育网在农民培训中所起到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要求市农业局大胆实践远程教育、网络教育, 为农民办实事、办农民满意的事。市农业局在充分调研论证后, 立即提出“创建基层网络教学体系, 铺设远程教育高速公路, 培养现代新型农民”的建设项目。项目于2007年2月开建, 3月完工, 在潜江市建设了湖北农业远程教育网全省第1个分站, 建起了“市、镇、村”3级远程教育体系, 一所没有围墙的网络学校诞生。网站有农业视频点播、远程教学、网络直播、网上农业课堂、专家视频咨询、农业专家博客、媒体资源共享等功能。潜江在镇、村、示范户3级设立了60多个终端示范点, 覆盖全市, 把学校办到了农民的家门口“一校多点”的远程教育, 农民学习不离乡, 生产学习两不误。
2.2 加大资金投入, 整合各种网络资源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各种网络资源, 努力搭建农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发展农业远程教育, 潜江市先后投资300多万元, 着力搭建农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市农业局投入50多万元建成市级农业信息宣传咨询中心, 配置2间办公室、1个网络服务器、5台电脑、1部热线电话以及视频咨询所需设备;同时, 为镇处农业科技信息咨询站配置了1间资讯室、1台带摄像头的电脑和语音视频设备, 接通宽带[1]。为建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 潜江市共筹集资金100万元, 在全市15个镇处机关、328个村、8个社区建设终端接受站点351个, 提前实现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市域范围全覆盖;市农业局与市电视台合作, 投资50多万元, 组建了农业专题节目摄制组, 开辟了《农业新视窗》《垄上行》《病虫电视预报》等电视栏目, 年拍摄专题节目60个以上, 确保农民每天能看到农业专题节目;与市广播电台合作, 投资10万元主办了《农技热线讲座》专栏, 每年播出60期;与中国移动和联通公司潜江分公司合作, 实施《农信通》手机短信项目, 每年为农民发布农业短信几十万条次, 有效地解决了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2.3 建立规章制度, 强化系统管理, 科学有效运转
一是建立专家管理制度。全市选聘20名专家轮流在市网络信心中心挂牌值班, 保证每天有3~4人值班, 随时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加强对值班的监督检查, 确保工作人员在岗;对于群众反应的网上提问不能及时回复、咨询电话无人接听或不同等问题, 要及时处理。二是规范站点的管理。对站点的工作及时有效进行考核, 对效果不好、工作不认真的站点, 取消其资格。三是科学、合理管理网络资料。对网络资料内容要丰富且有针对性, 同时要有专人把关, 确保其正确性[1]。
2.4 注重师资技能培训, 提高网络应用水平
一是培训专家。对相关专家进行培训, 提高其网络运用能力, 为以后的咨询工作打好基础。二是及时对接受站点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只有接受站点的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网络课堂的使用, 才能够保证专家的讲解能够传达给农民, 农民的疑难能够转达给专家。潜江组织多次技术员培训班, 确保他们能有效地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
3 应用成效
3.1 方便农民咨询
目前, 湖北农业远程教育网潜江分站上有20名专家轮流值班, 通过网上视频为农民“面对面”地答疑, 高峰期日咨询200多人次。
3.2 提高农技推广效率
与传统的培训方式相比, 网络远程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非常突出。同时由于网络上海量的知识做后盾, 网络培训知识的多样性、全面性也是传统培训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农业远程教育表现出快、新、广、全的特点。农业远程教育正与传统的科技推广方式相互结合, 逐渐在农业推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3.3 促进农民网上学习和培训
远程教育创建8年来, 潜江分站日IP点击量1 800多个, 居全省各地分站之首, 共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8 000人,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3 000人, 绿色证书培训7 000人,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近20万人次, 远程视频咨询、热线电话咨询100万人次, 科教片年点击100万人次以上[3]。
3.4 促进农村管理方式方法改进
一是让服务更贴近农民的需求。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现代化的方式, 农民直接将问题向上反应, 政府的工作人员也能够及时掌握农民对技术、培训、农村工作开展等各方面的看法和需求, 让政府的服务更加有针对性, 更能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二是让决策更科学。通过网络, 能够倾听农民最真实的心声, 真正了解农民。本着急农民之所急, 想农民之所想的原则, 政策的制定将更加科学合理。三是及时对突发事情进行处理, 减少农民的损失。农民将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在很短的时间内向上反应, 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能够减少突发灾情造成的损失。
3.5 推动农业农村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
近些年, 潜江市先后被评为“湖北棉花大县第一名”“湖北省家禽养殖和生猪生产大市”“全省水产品加工创汇第一市”。全市每年约10.8万服装大军在外务工, 打造了“潜江裁缝”国优劳务品牌;被授予“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宝凤”“潜穗”大米, “良仁”“楚玉”小龙虾等200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尝香思”系列酱菜、“绿音”牛肉、“喜颂”色拉油获绿色食品称号;全市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普及率100%, 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普及率达55%, 棉花优质率95%以上, 油菜连续多年实现了双低优质化;“良仁”“楚玉”小龙虾被确认为湖北省名牌产品, “良仁”“喜颂”“园林青”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潜江小龙虾”“潜半夏”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水乡园林”等13个商标获得“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碧翡牌菜心”等22个产品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虾乡稻”米等8个产品相继获得农博会金奖称号。2015年1月潜江被批准为第3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 成功经验
4.1 把握需求, 坚持远程教育的公益性
开办远程教育、网络教育, 仍然要开展调查研究, 要深入农户, 了解农民对网络的认知程度和需求程度, 并将远程教育项目定位为公益性事业, 而不是营利性项目。政府买单建网, 农民免费上网, 让农民没有任何负担地得实惠。
4.2 强化领导, 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
为发展农业远程教育, 潜江市成立了领导小组, 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强有力领导班子, 市委、市政府一把手亲自抓远程教育项目, 使资金、人员、设备、场所等能得到解决, 工作能顺利开展。
4.3 服务“三农”, 始终坚持远程教育的创建宗旨
网络内容建设要围绕农村、农业、农民的需求, 坚决不发表“非农”内容。所有节目要符合农业特色, 适合农村情况。尽量采用视频节目, 即使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也能模仿, 象看电视一样学知识, 看得懂, 学得会[4]。
4.4 不断突破, 简化网络操作程序
虽然21世纪是网络时代, 但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 如果操作方法复杂, 农民用一次就不愿有下次, 因此, 要使远程教育被农民喜爱, 就必须做到操作简单。要让农民打开网页就能很快地找到要找的内容;机顶盒更新的全部是关于农业农村的科教片, 要让农民打开电视就能找到他们要找的片子;要简化视频咨询软件的程序, 农民在电脑前点一下鼠标就能与专家见面, 不用打字, 开口就能找专家对话;要简化热线电话操作, 全市一个号码, 好记不转接, 一拨就通。
5 启示
5.1 发展远程教育时不我待
网络化、信息化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传统农业要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 大力开展远程教育是必然选择[5]。
5.2 投入和运行的资源整合机制急待探索
在投入上:农业远程教育是公益性事业, 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部、省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市县财政要提供配套;同时要引导大专院校、企业等社会力量投入,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在农业远程教育平台的运行管理上, 要充分发挥农业系统优势, 尽快建立农业专家库, 同时要引导农业企业、科研院所利用网络平台服务农民, 支持乡镇农技站、农资店、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组织、村委会等建立远程教育示范点, 逐步引入市场化机制, 探索可持续发展机制或途径[6]。
5.3 把农业远程教育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
农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农业远程教育和农业信息化密不可分。
摘要:分析了发展远程农民教育的原因, 介绍了潜江市发展远程农民教育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及获得的启示, 以为远程农民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远程农民教育,做法,成效,湖北潜江
参考文献
[1]郝瑞新.发展农业远程教育促进农民增收致富[J].农业经济, 2003 (2) :23-24.
[2]陈丽妮.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化农业, 2015 (2) :52-54.
[3]寿月仙.农业远程教育的现状、特征和问题[J].现代化农业, 2015 (3) :42-44.
[4]张峻峰, 孙素芬.开展农业远程教育及远程信息服务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 2002 (1) :18-19.
[5]张学东, 吴国强.论农业远程教育办学模式[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1 (2) :44-47.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不断扩大、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自我过程中形成了符合新疆教育现状的双语教育模式。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实行的是传统的双语教育模式,即母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课的教育模式。1992年开始实施“部分课程母语授课、部分课程汉语授课”的“实验班”模式,也称“过渡型双语教育模式”。2004 年之后一些地方推行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加授母语的“浸润型或者目的型双语教育模式”。一些偏僻的山区和牧区仍然使用一类模式,但大部分地区沿用的是“实验班”的模式。第三类模式主要在汉语言环境较好的民汉合校内使用。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维护母语、接纳汉语、肯定双语的语言态度促进了双语教育的发展。但是双语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
第一、语言环境的缺乏学任何一种语言,语言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汉族人口较少,因此日常生活中两种语言接触的机会不多。尤其是乡村的学生们只有在学校课堂上才能有说汉语的机会,甚至一些地区绝对没有说汉语的机会。这种单语环境影响双语教育的实施。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的数量和教师们的素质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导致学生各科成绩的下滑,对新疆民族地区而言,合格的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南疆地区。很多双语教师专业知识薄弱,而且口语能力较低,平日的交流有点困难,因此双语教师的数量和素质制约着双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缺乏适合当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教材。双语教材是保证双语教育质量的前提。教材的内容,格式等对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一定的影响,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很多民语系学校除了本民族的语文教材之外,其他课程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此种教材的难度高,离民族地区学生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一些农村学生掌握起来有点困难,这种情况直接影响教育质量。
第四、双语教育中偏面理解,忽视母语教育的作用。双语教育指的就是采用两种语言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并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才的目的,因此,对于一些汉语基础薄弱,汉语沟通能力较低的学生用母语去解释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提高由于语言能力方面的不足导致的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由于一些地方部门,教师等对双语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因此不让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母语,这种片面地理解,错误的指导,不仅对学生还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成为恐怖分子造谣传谣的工具,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双语教育的概念才行。
虽然双语教育中存在以上问题,但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找到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并还在不断的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改进措施和取得的良好成效主要如下:
一、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一批合格的双语教师
教师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语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双语教育的质量。在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以提高MHK成绩为契机,提升少数民族师生汉语水平。大家都齐心协力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终于培养出了合格的双语教师队伍,2014年在新疆喀什地区实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为了普及双语教育,除了民语系教师以外的一些年长的民语教师和一些即使通过培训也没能达到用汉语进行正常教学的民语教师都发配到一些教育部门当教育工作的勘察人员,有的安置在寄宿制学校成为负责学生宿舍的工作人员,有的还作为生活老师等,把一些新上岗的优秀的双语教师安排在指定部位,由于新上岗的双语教师虽然汉语水平很高,达到教学水平,但是缺乏教学经验,因此为他们安排了几次的讲座,聘请那些年长的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来给他们讲授工作经验,巧妙的教学方法等,彼此都得到了很大的收获。由于这几年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培养新疆双语教师队伍,不仅在区内创办了双语教师培训基地,而且在内地,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教育发达的城市陆续创办了双语教师培训基地,为新疆双语教师队伍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双语教师。除此之外,不管是在教师培训还是在学校建设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目前,新疆双语教师的规模越来越扩大,而且形成了双语教师里面少数民族教师的比例较高的趋势。
二、大力编写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双语教材
教材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课书或相关的练习册等辅助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符合当地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要符合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内在规律才行。2008年在新疆实行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这次的课程改革不仅在教材的编写方面也在教学方法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变,由于教材内容的大改变,成为对双语教师的大挑战。一些大学课程上的知识编入到高中教材里,为了提高教师们教学水平安排了专业知识培训课程,除此之外,由于教材的改变,高考考试制度和招生制度也有了大改变,这种局面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因此学校安排了心里辅导教师给学生讲授这次改革的紧迫性并通过沟通减缓了学生由于课程改革而造成的学习压力,这样在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这次的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一些乡村地区的学生由于汉语水平的限制,汉语教材导致他们专业课成绩的下降,因此有关双语教育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教材编写队伍,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模式群体的需要编写了不同的双语教材。使用汉语教材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民族语言出版物,尤其是科学类民语文献和材料的不足,这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很大的帮助。汉语教材的编写格外注重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很多文化知识,加深了民族学生对汉族文化的了解,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宣传了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汉同学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不同的双语教育模式,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才
双语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三种双语教育模式,由于新疆各地区汉语言环境和教育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在教育模式上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当地师资水平和学生水平的教育模式。各县(市)要按照“就近合并、优化整合”思路,本着“条件成熟一个,合并一个”的原则,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实行民汉合校,重组教育资源,把“民汉共学制”作为双语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全地区设置了哈汉、维汉、蒙汉三种双语教学方式,坚持“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和“汉语教育”两个教育体系双轨并行原则。通过增加双语课程的学时数,以鼓励和适应双语教育的开展。双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大量双语双文化人才的出现,提升了社会和家庭对双语教育的认同度。通过双语教育达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的目的。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学科——民族学2013年招标项目《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与文化互动研究(课题编号:13XSQZ0104)》的阶段性成果
【劳动教育的成效】推荐阅读:
教育活动成效05-28
影响我国体育教育改革成效的因素论文10-18
学校安全教育活动成效07-01
个人党史学习教育成效总结06-16
小学教育改革成效报告09-14
丰富教育形式确保活动成效01-01
国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彰显成效10-10
劳动教育的培养12-20
劳动教育的实际意义10-21
开展劳动教育的建议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