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班级质量分析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年级班级质量分析(精选11篇)

二年级班级质量分析 篇1

王敏

一、基本情况:

我们班班上参加考试29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扎实,但审题方面个别同学相对不仔细。

语文学科检测成绩:人平分85.41分,合格率58%,优秀率25%。数学学科检测成绩:人平分87.98分,合格率94%,优秀率88%。

二、成绩分析:

1、语文学科:我班同学对字词的掌握相对扎实。但个别同学不能做到活活学活用。另外在写作方面还存在差异,书写方面写字不认真。

2、数学学科:整个试卷比较科学合理,兼顾了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能较好地测验出学生的水平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基础知识方面出题全面,计算方面各个类型都兼顾对到。应用题出的相对比较灵活。但有部分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存在差距。

3、成绩对比:

与其他班级相比,语文成绩合格率不大,说明班级总体存在差生,班级学生集体能力不强,优秀率相对小,说明优秀的人数少了些。数学成绩合格率相差不大,优秀率相差不大,说明孩子在思维方面没有有很大的差距。

三、原因分析:

1.学生在学习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但个别孩子李坤也出现写字不够严谨的现象。不能正确阅读理解短文,没有考出了自己 的真实水平;还有不少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2.三维目标实施方面:知识目标方面,大部分学生掌握比较牢固,但阅读方面欠缺。其实很多问题都是平时课上反复强调过的,但仍有部分学生未予以重视。究其原因,是强化不够到位,没有落实到个体。

3、教师在平日课堂教学中,运用多样灵活的形式进行教学,认真培养学习习惯。

四、整改措施:

1、继续扎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阅读和习作教学重 点、难点要采取灵活形式重点训练。

2、加强课堂阅读和口语表达,让学生在朗读训练的同时做到自然积累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提高约的实效,全面提升学生特别是“特需生”的语文兴趣和语文素养,加大口语表达的力度,使学生准确流畅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利用分享十分钟和课堂上的课文延展表达的训练。

4、学在平时 扎扎实实。要重视平时的课堂训练,对待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培养学生养成专心听要求、认真写答案,做完仔细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年级班级质量分析 篇2

在年级管理工作中, 以班级为最小组织单位, 以班主任和学科教学为最小实施单元, 在承认并贯彻“教学质量是德育管理质量的副产品”的前提下进行年级的德育与教学的统一管理, 是我们的基本认识和总体原则。从教学看德育, 从教学看管理, 如同“执果索因”, 探求的目的绝不会偏离事物的本质。

但是, 在当今以数据引领管理和管理决策的时代, 由于种种原因, 一些原有的年级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 仍然没有达到数据时代应有的分析质量和分析层次。

1.借鉴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手段和数据分析, 形成管理的数据思维, 实现从“经验型”到“数据型”的转变

(1) 数据思维要求年级管理从对学生成绩、班级成绩的粗糙了解, 转变到精细的数据分析和对数据特征及规律的把握。

(2) 数据思维要求年级管理从对考试中某一群体成绩的粗糙了解, 转变到精细的分类和对每一个体特征的把握。

2.借鉴大数据时代的管理理念和组织原则, 明确与挖掘管理对象的本质, 实现从“分数型”到“知能型”的转变

(1) 重新审视传统的“一分三率” (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和低分率) 关注的是什么, 从学校及教学管理层关注“一分三率”, 转变到学生和教师共同关注数据分析反映出来的知能问题。

(2) “知能型”分析不仅仅把进行教学分析的主体放在年级管理人员、班级管理人员一方, 更注重把成绩分析的主体放在学生和家长一方, 从而引导“教”的一方改进“教”的方法, 促进“学”的一方改进“学”的策略。成绩分析更应注重使学生和家长参与到分析和质量评估的过程中来。

3.借鉴数据挖掘的思想, 从“横断型”转变到“追踪型”数据分析, 并确切地表现为决策、管理与实践

(1) 从对一次考试的深入分析, 转化到深入进行历次考试的纵向分析, 并进行数据的比对。

(2) 通过追踪分析多次考试成绩的变化规律, 转变到思考教与学和管理细节, 不仅仅是阶段性的决策与措施, 更重视反思若干个连续的时期的措施与管理的系统工程的实施。

4.管理的精细化必然要求评价指标化、数据化, 教学与德育管理中的数据存储与数理统计, 需借鉴大数据的“数据存储仓库”和“网络数据分布”手段

(1) 借助于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以往不能或难于进行的分析将被解决, 但这需要评价人员革新观念和管理方式。例如, 在传统的模式下, 数据以“一周”或“一月”为周期的阶段性汇总和分析, 以体现被观察对象的阶段表现。而在分布式数据存储模式下, 数据可随时以任何时间间隔汇总与分析, 并以方便的图表化方式呈现规律与状态。

(2) 以往的成绩分析, 因其技术性及专业性, 只能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而借助现有的计算技术和统计模型, 成绩分析已经成为学生、家长和普通教师提取信息的操作。

(3) 数据及分析结果的可靠存储和检索、便捷的提取和访问、即时的分析与使用, 使得“用数据表述事实”、“用数据权衡资源调配”、“用数据判断决策”和“用数据改进管理”成为现实。

(4) 以数据技术、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背景的数据分析、结果描述的数据思维成果, 是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同样, 教学与德育的管理层、年级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需要进行教育评价、数理统计和组织管理知识的自我“充电”, 毕竟统计与评价是一门综合的科学。

案例问题

在实践工作中, 我们发现在学校及教学管理层中所强调的“一分三率”标准, 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策略, 并成为教师教学与管理的事实标准。这种依据“一分三率”的管理目标, 在指导教师教学时, 使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较好地针对每一个人, 同时, 各学科之间也将失去联系与沟通, 从而优势力量与优势资源不能集中, 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学生“偏科”和教师“拼抢”时间现象成为普遍。正因为过度关注“一分三率”, 学生的层次差距、班级的针对性管理就成为笼统的分析, 而不能建立在数据基础上清晰地描述年级和班级之中出现的层次分化, 也不能建立在如何调整后续工作的思考上。

我们在多次以数据进行思考的成绩分析的尝试后, 逐步认识到要尽可能引导教师以数据来分析和反思成绩分析所反映的知能问题。这种引导, 不是仅限于“一分三率”, 更注重直观化、图表化和数据化问题, 体现成绩分析中表现出来的学生整体结构问题、阶段性问题、时序性问题和层次问题, 从而追踪和返回到教学问题、班级管理问题以及家校互动问题。这样的分析, 就把年级管理的上层与下层, 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作为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 完全纳入到问题的分析之中, 形成教育与思考的合力。

问题解决

1.在年级教学管理中, 关注班级整体和学科整体的分析与比对

(1) 关注各个班级的学科成绩是否均衡, 从差异上观察班级与任课教师特征。通过统计的方法, 得到某次考试的班级“学科成绩均衡图”, 直观反映单次某一班级各学科的优势。这样, 结合“各科成绩对班级贡献度比较”, 年级组长、班主任可详细掌握班级各学科学习情况和动向。

(2) 关注各个班级的历次总分的追踪性对比。基于网络存储的数据, 可方便地得到“历次考试成绩总分对比”图表, 由此可追踪班级整体发展和规律, 借以研究一个时期的班级发展情况;若参考“总分”、“名次”和“标准分”的追踪性对比, 则可反映不同侧面, 如学生是否出现了层次的分化等。

(3) 年级组长与班主任可通过数据存储仓库, 提取到其他数据, 如通过“考试总体情况”数据、班级历次或单次的成绩册来细致研究每一位学生, 或者某一特异性群体的学生;查看备课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数据报告, 则可反映教学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再次强调, 德育管理与教学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本质上有些就是德育管理中的问题;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有些就是教学问题。

2.关注备课组, 研究纯粹教学上的细节问题

(1) 关注备课组, 从统计学角度细致研究整体与个体、全局与部分。可以用统计的方法研究单学科或总体成绩的单次考试成绩“箱线图”。“箱线图”可以最直观地反映五数总括 (最高值、最低分、中间分数、上下四分位数) 和数据散布规律、异常值。当然, 若对统计图表较为熟悉, 也可以分析和使用“茎叶图”, 则可更为细腻地刻画班级学生成绩分布情况。结合“班级平均成绩—班级标准差对比表”, 则可反映学生成绩的集中或离散与总体平均分情况。

(2) 关注备课组的单一学科历次考试班级对比, 以追踪教学与管理的变化。使用“标准分追踪对比图”来反映班级成绩的变化, 则使对比不再依赖具体试卷难易等情况, 可以真实地反映整体与个体到底是进步了, 还是后退了。同样, 在标准分计算时所反映的差异数值, 则可反映班级学科成绩的变化, 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学与管理的协同性。

若备课组长参考“卷面质量分析”、“命题分析和能力分析”等数据, 则从知能基础及学生个性特点上把握管理中的问题。当然, 我们也可以参考班主任数据、任课教师数据, 进一步去研究和反思问题。

3.关注学科教师的统计数据, 以探求教学、管理和学生群体的知能问题

(1) 学科教师分析成绩, 应关注发展性和“人”的因素。只依赖一种或几种统计方法来表现和反映学生成绩、教学成绩不完善, 也不客观。但它是必然的导向。同样的, 没有建立数据模型, 不从数据出发, 不用数据说话, 这种分析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就更为荒唐了。在当前已经进入“细节管理”、“数据管理”的时代,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与发展, 本质上是某一方在管理中极为微小的进步超越了对方, 那种一方大幅度超前于另一方而获得发展的时代, 几乎一去不复返了。

(2) 统计的学生数较少时, 对数据更有意义的处理, 不仅仅是统计, 而是分类、追踪和挖掘。从学科教师角度看, 较少学生的分数是否趋中或正态, 现实意义不大, 此时针对个体进行深入分析的意义更大。

(3) 学生成绩相对于知识、习惯、能力、态度等, 在成绩数据上是如何表现的, 需要对现实与发展同时关注, 而不是只关注现实或发展的一种情况。必须承认, 学科教师的数据统计知识的素养和能力, 技术与数据的支撑, 也会影响到成绩分析的效率和质量。

(4) 学科教师“追踪性”地关注班级整体情况。借助当前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强大优势, 可从各个角度研究班级总分、对比历次考试成绩的变化、研究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关注进步与退步的具体学生, 落实、定位到个人, 以解决管理的各个细节问题。

(5) 反思个体作答与试题情况。学生在考试中的反映, 本质上是操行的意识与习惯问题。例如, 以网络技术采集数据, 可从学生作答的“小分统计”, 研究每个题目的得失分;“知识点统计”对应到知能问题;“错题名单”对应到个人。基于数据采集技术和分析技术的作答分析, 实现了人、题、答的一一对应, 从而为“定位”和“盯人”做出了技术和实现的准备。三个要素的对应, 本质上指出了教学与管理中要寻找的问题——个体与知识、能力的情况与后续管理。

利用数据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经验性”的容易知识点, 数据却显示出现实与经验的大相径庭。数据会揭示教师、学生和教与学双方作用的变化, 时代背景, 社会背景等情况的不同, 以往的经验和固有的做法, 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 而数据则将显示这种改变与方向。

(6) 从数据指导管理, 让数据说话, 以指引学生进行自我反馈、自我监控和内省性的学习与自我管理行为。数据的这种指导作用, 不仅仅表现在学生身上, 也将指引教学的管理。例如, 提取数据仓库中的数据, 二次利用作答分析数据, 做出知识与能力的考点“灰度矩阵图”, 用灰度表示通过程度, 迅速掌握个体的知识 (或能力) 的薄弱点, 迅速对学生进行辅导层面的分类。这是一个富有启发的实务性的工作, 它可以被利用到管理的很多方面。

案例反思

学校的年级管理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系统管理工程, 涉及教学、德育和组织管理的资源调配等方面,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年级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成绩及操行表现的整体提高, 达到上级管理部门和社会的需求。

管理必然要涉及评价。以“教学管理”带动“班级管理”, 为教学管理在年级层面上形成一种数据所表现出来的有积极意义的客观性描述, 这种客观性描述, 描述教与学的事实本身, 促进教师思考与改进, 促进学生思考与改进, 同时也促进年级管理人员和家长、社会在服务层面上改进服务质量。借鉴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技术与方法, 实现成绩统计与分析从“经验型”提高到“数据型”, 以实现管理与评价的科学性; 从“分数型”深入到“知能型”, 以实现管理与评价的积极性;从“横断型”转化到“追踪型”, 以实现管理与评价的发展性。在这三个方面力量综合起来的状态下形成师生自我反省并积极改进的价值管理理念, 从而能够调动全员管理的积极性, 尽可能规避只有年级管理人员才去管理年级的局面。

二年级班级质量分析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班级;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E-mail:

引 言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院校陆续扩大了招生规模,这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教学质量形成巨大压力。因此为了保证和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我国高等院校陆续开展了教师教学质量方面的评价工作[1~3],为此许多学者也相继引入一些新的理论与数学方法提出了诸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如灰色系统理论[4]、模糊综合评判方法[5]、粗糙集理论[6]以及云计算模型[7]等,这些方法和理论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为教师教学评价方法研究提供一些新的研究思路。但是,上述方法主要是解决了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等问题,而对于影响因素对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影响规律研究较少,事实上,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往往众多且较为复杂,当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或教学水平)进行评价时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否则可能是得到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客观的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真实教学水平,因此有必要对此展开研究,消除其它因素对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影响,从而使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和合理,为此,本文将针对不同班级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存在影响这一问题,对不同班对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影响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进而建立了班级修正系数与课程修正系数确定方法。

1 班级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影响分析与修正系数建立方法

为了研究不同班级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影响,首先有必要提出如下基本假定:

假定1:同一学期同一教师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变。

在同一学期内,同一教师对同一门课程的熟悉程度、授课风格以及投入的精力等基本上没有明显变化的,因此在同一学期内同一位教师在讲授同一门课程时可以认为其教学质量是不变的,即上述的假定1是合理可信的。

1.1 同一學期同一课程下不同班对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影响分析

可以根据假定1来判断不同班级对同一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影响的差异性。如果不同班级不存在差异,则不同班在同一学期对同一位教师上的同一门课程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反之,如果不同班得到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是存在差别的,则说明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应考虑不同班级的差异性,并应对不同班级的评价结果给出相应的修正系数。

为此,本文采用如下思路进行分析:根据基本假定1可知,同一位教师在讲授同一门课程时其教学质量应是无差别的,因此不同班对同一位教师同一门课程教学质量所给出的评价结果存在差异并不是由于教师教学质量的原因,而应该是不同班的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上存在差异,因此可以根据这一判断来分析和研究同一学期同一教师同一课程下不同班对教学质量所得评价结果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班确定一个合理的修正系数并反映各个班级的差异性。

同一学期同一课程下不同班对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影响分析以及修正系数的确定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设同一年级有m1个班级;并设这m1个班级都在选修某一门课程A,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为B;然后由每个班对教师B所教授课程A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设第i个班所给出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为RiAB;根据假定1,设教师B在课程A上的真实教学质量为Y,因在实际中难以真实精确地测得Y,因此在实际操作时可将各个班评价结果的平均值作为Y,从而可得:

式中, —指课程A由教师B授课时第i个班对教师B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Y—指教师B授课课程A时的实际教学质量。

由于第i个班所给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RiAB与教师B的实际教学质量Y往往存在差异,要满足假定1,则需对第i个班所给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进行修正,乘以一个修正系数,使其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后等于Y,即修正系数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式中, —指课程A由教师B授课时第i个班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修正系数。

联合式(1)和式(2)可得同一学期同一教师同一课程下不同班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修正系数,为:

由上式可知,修正系数的大小反映了第i个班所给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与教师B真实教学质量的差异性,当 >1时,说明第i个班所给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要低于教师B的真实教学质量,此时需要乘以一个大于1的修正系数;反之,则需要乘以一个小于1的修正系数;此外,修正系数与1的差值越大,则说明第i个班所给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与教师B的真实教学质量也相差越大。

1.2 同一学期不同班整体修正系数确定方法

在1.1节中虽然得到了同一时间同一老师同一课程下不同班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差异性分析与修正系数确定方法,但是即使在同一学期下,同一个班会有多门课程,故需要综合多门课程对每一个班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提出一个整体修正系数,为此,本文采用如下步骤确定出同一学期不同班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整体修正系数。

(1)选取出上课班数比较多的课程若干门,设选取的课程数有n1门,并根据1.1节中的方法计算出第i个班在第j门课程时的修正系数。

(2)对第i个班综合n1门课程计算出所有课程的修正系数平均值,即:

式中, —第i个班的修正系数平均值。

(3)进而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归一化按下式计算出同一学期不同班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整体修正系数,为:

至此,建立出了同一学期不同班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整体修正系数的确定方法,从而可以在此基础上使建立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更具有合理性。

2 实例分析与验证

为验证本文方法的合理性与可靠性,根据某学院的相关数据资料,采用本文方法探讨不同班级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影响规律,并计算出班级修正系数,进而探讨进行班级修正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在某学期中,某二级学院10级共有6个本科班,该6个本科班对不同教师的教学质量评分值如表1所示。

采用本文方法计算各班的整体修正系数,具体如表2所示。

在计算班级修正系数时,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班的修正系数的确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因此,可以说明在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时考虑不同班的影响是有必要的。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不同班对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影响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对不同班级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可得如下结论:

(1)基于“同一学期同一老师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变”这一假定,研究了不同班对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影响的差异性,并探讨了存在这种差异性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在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时的班级修正系数确定方法。

(2)通过实例分析表明,不同班的修正系数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因此,在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时对不同班的评价结果进行修正是合理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周在泉. 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和方法探究[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28(5):96-98

[2]赵乐华,逄增苗.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初探[J]. 高等理科教育,2002,(1):62-64

[3]刘岗,田静. 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中的几个基本问题[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1):144-147

[4]赵亮,张月琪,许永龙.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高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法[J].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3,22(6):53-56

[5]陈淑燕,瞿高峰. 高校教師教学质量的模糊评估方法[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1,15(3):20-24

[6]付海艳,符谋松,张诚一. 粗糙集理论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分析中的应用[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7(36):214-216

[7]胡石元,姜昕,丁家玲.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云模型评价方法[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0(3):455-460

七年级班级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篇4

在学校统一组织安排下,初一年级于12月27日对全体学生进行了期末考试,达到了预期效果。

一、考试组织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前,任课教师都做了充分的复习准备,我做了细致的考前动员,强调了考试的严肃性、重要性,激发了学生考试的兴奋点,为学生成绩的发挥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由磐石市统一组织命题,语、数、外各120分,政治、史、地、生各100分。从各任课教师的质量分析和与任课教师的交流来看,教师对试题的评价较好,试题做到了紧扣教材,注重基础、难易适中,与平时的教研基本吻合。

三、考试情况分析:

1、从单科总评来看,英语、数学、地理、生物比较均衡,其它各科相比都有较大悬殊。

2、从班级总评来看差距较大,我班前十共有4人。较前几次考试有明显进步。但还不够理想。希望下次考试有更多的学生取得进步。

3、各科优秀上线人数还可以。尤其英语优生人数较多。

5、学生优秀率、合格率极较好。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偏科现象严重。

2、学生基础题得分率不高,单科成绩出现个位数的有2人。

3、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较落后,效率较低,少数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学习的自主性较差,缺乏自觉性。

4、教师教学方式方法转变不到位,要求不够严格,一部分教师从初三到初一的转变过程中角色转变慢。

五、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和对策:

1、析学情、定措施

通过对考试的经验教训一一总结,反思自己,确立下一步的目标和措施。

2、树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① 召开班级研讨会,组织学生交流经验。

② 评选进步之星和学习标兵,召开期末考试表彰大会。③ 对优秀试卷展览,建学习标兵光荣榜。

3、降低教学重心,增强学生自信心。

① 把提高我班的后15名学生的学业水平作为我努力的方向 ② 注重基础知识考查,考试优秀率达80%,合格率达95%以上。

4、加强培优补差工作

我要结合本班实际对学生逐一分析,找薄弱科目,给任课教师名单,制定计划与预期目标,找学生谈话,鼓励学生,做好帮包记录。

5、开展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增强凝聚力。建立兴趣小组,一帮一结队子。

6、加强家校联系,商讨对策,形式教育合力,召开家长会,互通信息,商讨教育之计。

7、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① 制 定计划的习惯,很多学生学习非常盲目导致他们没目标而影响成绩,让学生制定远期、中期、近期目标及每天的作息时间表,同时在班上找一位同学作为自己的竟争对手,每次考试都与他比一比促进提高自己。

② 预习、复习的习惯。要求每天晚自习的后30分钟能预习第二天所学的内容,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

③ 整理错题集的习惯。考试考不到一百分争取考后得一百分,找出错误的原因及对策。③ 改革作业教学,作业精心设计,精心批改,精心反馈。

二年级期末质量分析 篇5

大东关小学

高彩红

一、试卷题的认识:本次期末测试卷这次试卷分为基础知识、积累运用、阅读和看图写话大题,全卷各个部分比例适当,知识覆盖广,题型多样,内容丰富,基本上把握住了教材的内容,难易适中,没有多大难度。既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察,又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检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又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能力。

二、考试情况分析

二年四班参考人数41人,总分4083,平均分99.59,优秀率100%,及格率100%。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了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知识的运用还不能做到灵活自如,学会分析和思考,学会审题和读题解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学生学习习惯更是我们低年级的重中之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教师要进一步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加强课堂上的训练意识,一课一训练,真正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

2. 改变重背诵轻默写的检测手段,从考试情况看,学生不是不会背诵,而是不会写,往往在写上丢分。平时在课堂上加强字词教学,尤其是是形近字、同音字及易写错的字反复对比进行教学,争取扫除学生字词上的障碍。平时就利用午写时间,让学生进行听写,自己检查改错,因为学生比较小,有时不认真,不能检查出一些问题,有些错就一直错下去。今后可培养几位认真负责的小老师,检查班里几个“糊涂蛋”的听写作业,并督促其改错。

3. 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上下功夫,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读题、审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还得注重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关键字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每天坚持阅读十分钟发阅读群,大部分孩子能够发视频和语音。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家长忙等各种的问题,很少发阅读视频,开家长会时与他们进行沟通,希望其重视孩子学习,积极配合。

二年级数学期中质量分析 篇6

良小

栗爱英

一、基本情况

本年级共有36人参加考试,人均分73.26分,合格率83.33%,优分率33.89%,最高分98分。

二、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重点检测第一至四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同时注重过程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的考察,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具体体现在:

1.内容覆盖面广,对每一部分内容均有涉及,有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突出了重点。

2.题型多样,考察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试卷共分六个大题:大体分为填空、判断、选择、画一画、计算、解决问题等。试题灵活。

3.试卷中的乘法题是同学们新接触的知识,好多同学大多习惯性思维,仍然按照加法计算,或者全按乘法计算,运用尚不熟练。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题用心思考,认真填空(30分)有五种形式,分别为填+、-或×;选择或填米或厘米;填物体长度;填口诀写算式或看图填口诀写算式;填>、<或=。在这些题中涵盖了本学期前四个单元的基本知识,这次全对的同学却很少。表现出来的结果显示:同学们掌握知识不牢固,有的同学甚至不知道填什么,应在课上课下加强基础知

识的锻炼。

第二题仔细推敲,判断正误(5分)有5个小题两个单元的知识,其中有新学的乘法知识,有容易让人误解的如“2+2可以写成2×2,3+3可以写成3×3”,有米和厘米分不清楚填什么的“小红身高128米”,这样的题,好多同学都打√,都入出题者的套了。

第三题 请在正确答案后的□画√,(5分)这5个小题囊括了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稍有瑕疵的是第4小题。

第四题 画一画(8分)画线段和画比直角小的角,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很基础性的题,却仍有很多人没有得全分,甚至有部分人1分没得到,说明基础性的知识非常重要。

第五题 计算(25分)含口算和笔算,好多同学在做笔算题时,直接写得数而没列竖式,导致减了不少“冤枉分”。

第六题解决问题(27分)有的同学没读懂题,算式胡乱写。

四、今后教学改进措施

通过本次测试情况分析我们的教学现状,在今后的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应作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严格遵循课标,灵活处理教材。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把教材当作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重视现实生活中所蕴藏着的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善于驾驭教材,能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开展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

2、营造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见解,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意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

4、做好帮差补缺工作。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优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后进生铺导,真正做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通过这次的检测反思,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做到:

1、加大题型的训练,多加强学生语言口头能力的培养和书写能力的训练,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

2、以后多出一些新颖,多样化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3、培养他们分析问题,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4、培养他们认识做题的好习惯

5、多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爱学习,爱数学的自信心。

二年级班级质量分析 篇7

一、教学内容及其变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是经过修订而成的, 它包括十个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较以前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变化。具体说来, ,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 1) 本教材将表内除法分为两个单元进行了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除法的难度, 让学生能轻松的、有时间的学习和运用表内除法。 ( 2) 将 “有余数的除法”从三年级上册移到本册进行教学, 在学生学习到表内除法后开始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种紧密的安排, 既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除法有着联系和巩固, 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3) 教材将 “图形与变换”单元修订为现在的 “图形的运动 ( 一) ” 单元, 其中关于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前移到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 将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至本单元教学, 内容简单明了, 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更形象、直观。 ( 4)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材中对 “统计”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修订, 具体到本册编排的内容为 “数据收集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 以前的以一当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被简单的统计图表代替了, 降低了难度。 ( 5) 将教材中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移到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只在本册教材中简单的介绍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简单的计算题和估算。

二、教材内容特点

本册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知识点多, 具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 可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这样的安排就正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教材中, 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知识后, 有的题目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并且对于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少部分会明确提出使用加法还是减法的计算方式进行提问。教材的安排是要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试着学会自己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分两个单元编排,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表内除法的安排, 是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过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紧接着安排这样的单元, 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 还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本册教材中的除法学习部分是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的, 学生2 - 6 的表内除法、7 - 9 的表内除法, 学生熟悉表内除法 ( 一) 后, 能解决简单的关于用除法运算的问题,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对于后面一个单元的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降低难度, 这是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3. 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 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教材用的主题图是游乐场的照片, 里面各种娱乐设施的移动, 就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书本中出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很多的, 比如拉一拉、做一做和剪一剪等。这些知识不仅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 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在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图, 这些是与实际生活贴近的, 都是生活内容, 还包含所学数学知识的, 十个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来引入的。

三、有关教材的建议

1. 教材主题图的内容未考虑学生的生活差异。教材中的主题图丰富多彩, 但其实没有考虑到生活在农村的学生, 主题图中提到的游乐场、公园等等, 对于城市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学习的, 但对于农村的学生, 他们接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对于老师而言要在这样的教材内容下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很困难的。2.概念性的知识模糊, 缺少明确的概念。在教材中有一些知识, 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到底是什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讲解它所具有的特点, 概念的东西缺少了。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 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 教材应该出现这些概括的内容, 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概念意识, 以便学生高年级抽象思维的发展。3. 教师布置作业环节困难。在本册教材中, 书本中过多的呈现图文结合的地方, 简单看起来是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 但在另一方面说明教师能够在书本上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少了。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的东西少, 自然而然的会增加其他的巩固练习的任务, 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4. 教材的练习题有相似部分, 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在教材的习题部分, 有前后题目是可以互逆的, 有些题目还很雷同, 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感觉是在重复不断的做一件事, 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感到烦躁。有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 就会捡漏, 不计算、不思考, 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立松.对二年级数学教材 (人教版) 的几点体会和建议[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8, 03:15-17.

[2]卢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介绍[J].黑龙江教育 (小学版) , 2004, Z3:6-9.

[3]刘丽, 赵中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J.河北教育 (教学班) , 2014, 01:19-21.

二年级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篇8

教师:项显萍

一、总体分析

1、试卷分析

本次期末测试卷能把握教材的内容,难易适中,没有多大难度。既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察,又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试题活,体现在第一、四、五题,既考查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又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写话能力。写话约占试卷总分的10%。本次试卷美中不足的是几乎没有设计句式训练。

2、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0人,从整体上来看,本次学生的学习成绩良好。90-100分的有1人;80-89分的9人;70分以下的有11人。及格率是65%,在这些学生中,其中学习比较突出的有15人,中下水平的学生较多,他们主要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有时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这就要求在下学期的教育教学中,要因材施教,狠抓学困生,加强学困生转化,力求整体成绩提高。

二、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

1、重视字词教学,字词掌握比较扎实。

2、能联系实际,指定学习成绩优秀且责任心强的五名学生分别担任每天早自习的值日班长,带领学生进行有目标,有任务的学习。午自习进行听写或做练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

3、通过设计各种题型的练习,巩固并深化所学知识,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学习方法较死板,对所学知识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2、有的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分析判断能力差。

3、部分学生不会审题,不理解题意。

4、有些题型训练不到位,学生失误多。如第7小题我会连线,有个别学生落连,还有个别学生甚至连错。教师在平时认为这类题简单,而很少设计,殊不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5、阅读题是我们班孩子的障碍题,他们没好好读题,对题意理解不到位,因而失分较多,影响整体的成绩。

6、写话题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错别字,没写完整都造成十分的原因。

四、改进措施:

1、注重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识字。

2、继续加大听说读写教学的力度,使字词句训练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强化训练。

3、加强阅读及写话训练,培养学生审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4、多与家长联系,密切配合,抓好中下等水平学生的学习。

5、加强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的训练,贯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6、把好单元检测关,及时弥补不足,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7、狠抓后进生,采用多种方法帮辅,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8、充分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进课堂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9、教师不断改进教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多与其它学校同年级教师联系,从中找出差距,自加压力,改进不足,拼搏向前!

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篇9

(2014-2015学第二学期)

焦 岚

这次考试,从整体上来看,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学生审题能力非常差,考试态度不认真。这就要求在下学期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做题,必须先理解题目的要求的习惯,争取学困生转化,提高整体成绩。

一、掌握较好的知识

1.选词填空、按要求仿写句子。学生能认识字词,搭配得当,正确率较高。

2.连词成句,个别同学完成不好。

3.按课文填空,有极少数同学出现多字、漏字和错别字。4.给句子排序,完成较好。5.快乐阅读,做得较好。

二、考试成绩

本班平均分58.88分;及格率55.56%,比上学期有所提高。年级名次排名第三。

二年级班级质量分析 篇10

目前我国高校俄语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常见模式有“2 + 1 + 1”和“2 + 2”两种, 都是前两年在国内学习, 然后出国进修1—2年。鉴于国内外语言学习的第一年都是最基础的语音导论和听说基础课, 因此选择对比国内外高校本科二年级的课程设置, 作为培养方案对接前的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将有利于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接, 避免对接不及时、不到位甚或流于形式, 有利于完善俄语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优化课程设置。

一、国内外俄语专业二年级的教学计划

俄语专业四年本科教学可以划分为一年级的入门阶段 ( элементарныйуровень) 、二年级的基础阶段 ( базовыйуровень) 、三年级的提高阶段 ( продвинутыйуровень) 和四年级的中级阶段 ( среднийуровень) 。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侧重点不同, 国内外培养方案中各阶段的教学计划内容也不尽相同。选取具有长期互换生项目的中俄合作伙伴———中国哈尔滨理 工大学和 俄罗斯太 平洋国立 大学———的俄语专业培养方案作为分析范例。

《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 ( 第二版) 》规定: “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俄语语音、语法、词汇的基础知识, 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初步的言语交际能力, 掌握一定的俄罗斯国情文化知识, 从而为提高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1]

《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俄语专业二年级的主干课程有基础俄语、俄语视听、俄语会话、俄语阅读、俄语实践语法、俄罗斯概况、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俄语翻译理论及实践。此外, 还开设公共基础课2门———英语和体育, 人文素质课6门———摄影艺术概论、Flash动画制作、网页设计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邓三概论和大学化学概论。二年级共开设26门课程, 其中考试课5门, 考查课21门; 必修课22门, 选修课4门; 总学时1 018学时, 总学分为59学分[2]。

《太平洋国立大学2012—2013学年语言学专业二年级教学计划》开设12门课程, 总学时1 566学时, 总学分43. 5。主干课程有俄语实践课、国际贸易谈判、词汇学、俄语熟语和公文交际语。公共基础课有英语实践课、心理学和教育学, 人文素质课有法学、管理学原理和活动安全, 其中考试课7门, 考查课5门[3]。

二、国内外俄语专业二年级课程设置对比

国内高校开设的课程较之俄罗斯高校门数多, 类型更丰富。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二年级的课程总门数26门, 分为必修课和任选课, 必修课的数量远远多于选修课的数量 ( 22∶4) , 且任选课可以与俄语专业课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 如“摄影艺术概论”和“Flash动画制作”。任选课的设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人文知识和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俄罗斯高校只有12门课程, 且都是必修课, 没有任选课的安排。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国内高校划分得更为细致。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 除了“基础俄语3—4”外, 还设有“俄语视听2—3”、“俄语会话2—3”、“俄语阅读2”、“俄语实践语法3”和“俄罗斯翻译理论及实践1”等。这些课程是完全按照五项言语技能 ( 听、说、读、写、译) 的需求设置的。而俄罗斯高校俄语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比较单一, “俄语实践”1门课就涵盖了国内高校的全部专业基础课。

在专业平台课方面, 国内高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文学和国情的教学, 设置“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 I”和“俄罗斯概况”, 以提高大学生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与掌握程度。而俄罗斯高校则侧重语言学理论, 开设“词汇学”和“俄语熟语”, 并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设置“国际贸易谈判”和“公文交际语”等应用型课程。

公共基础课方面, 国内外都开设了英语课程, 但是俄罗斯高校的“英语实践课”课时量大、内容全。国内还开设了“体育”课, 以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此外, 人文素质课方面, 国内高校通常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毛邓三概论课等思想修养方面的必修课和一些选修课, 如摄影艺术概论课、Flash动画制作课、网页设计基础课等。俄罗斯高校则普遍设置管理学原理、法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及活动安全等课程。

学时安排方面, 俄罗斯高校二年级教学计划总学时与国内高校的比值约为3∶2的关系, 即1566∶1018, 超出国内总量548学时, 说明俄罗斯高校对学生工作量的要求高于国内标准。学时分配上国内高校由于开课门数多, 因此学时分配较为零散。除了“基础俄语3∶4”达到160学时之外, 其他课程均在30—60学时之间。俄罗斯高校利用俄语授课的优势条件 ( 在学习其他领域的课程同时也学习和巩固了俄语知识) 给予各类课程同等的重视, 以均衡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因此, 课程学时安排较为平均, 除了俄语实践课超过200学时外, 大部分课程的学时均超过100学时。

学分设置上, 国内高校的学分要求高于国外高校, 原因在于计算方法不同。哈尔滨理工大学学分计算原理遵循15学时为1学分, 计算方法是在学时的基础上除以15, 不能被整除的时候四舍五入, 如160学时的“基础俄语3”是10学分、30学时的“俄语实践语法3”是2学分。太平洋国立大学的学分计算原理遵循30学时为1学分, 如108学时的“词汇学”是3学分、144学时的“俄语熟语”是4学分。因此, 国内外培养方案对接和学分互认时要考虑到双方计算方法的不同, 应该制定相应的学时与学分折算标准。

考核方式上, 国内外高校都采用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 国内高校考试课和考查课的比值是5∶21, 国外是7∶5, 显然国外高校考试课的比重更大。但国外高校更关注学习过程, 多采用口试形式, 国内更注重学习成果, 多使用笔试形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国内外高校俄语专业培养方案存在差异, 国内高校俄语专业二年级的教学计划特点是课程门数多, 专业课分类细致, 重视各项言语技能的均衡发展, 学时少, 学分高, 选修课种类多, 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 俄罗斯高校的相对特点是课程种类少, 专业课划分不细致, 听说训练融于各科课程中, 理论课进入早, 学时量大, 学分低, 考核方式以口试为主。

考虑到国外高校二年级开设的管理学原理课、法学课、心理学和教育学等课程在国内是用汉语讲授, 而国外高校是用本国语言授课, 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专业词汇量, 学生较难进入国外的三年级理论课和素质课的学习。

为避免国内外培养方案对接的不到位, 可以采用以下解决方案: ( 1) 整班制派出学生并独立成班, 便于中俄双方联合制订教学计划。这是解决培养方案对接的最佳方案。 ( 2) 派出插班生, 跟读国外语言专业三年级的教学计划。该方案适合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 3) 派出插班生, 为达到提高各项言语技能的目的, 允许学生选择国外低年级课程, 如选择二年级教学计划而不是三年级的教学计划。该方案适合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 ( 4) 派出插班生, 跟读国外预科系的教学计划。该方案适合学习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

采用以部分代整体的方式对国内外高校俄语专业本科二年级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分析, 探寻国内外俄语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 对进一步深化中俄高校合作办学具有切实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 (第二版)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2.

[2]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务处.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259-263.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质量分析 篇11

红岩完小

黄元

作为一名新加入教师队伍的老师的我来说,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已经结束,考试是对学生的检测,也是对这一学期工作得失的总结,下面是我对本次考试卷面的一个简要分析:

一、试题分析: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内容较为简单,试题注重基础知识掌握应用,内容涵盖广泛,除长度单位、数学广角中的排列组合没有涉及外,其他如两位数的加减、乘法的初步认识及表内乘法口诀、角、对称图形、统计等知识点都有考查,尤以计算为主,能力上考查了学生的计算、理解、观察、操作等能力。突出了学科特点,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精神。

1、强化知识体系,突出主干内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今后各方面能力水平的发展。本次试题以基础知识为主,既注意全面更注意突出重点,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又保证了较高的比例。本册重点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在试卷中通过口算、笔算、比较大小、解决问题等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考查。

2、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应用价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本次试题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通过解决问题的形式让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3、重视各种能力的考查。本次试题通过不同的数学知识载体,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如列竖式计算,统计,画线段,添加线段画比直角大的角等。

4、巧设开放题目,展现个性思维。本次试题注意了开放意识的浸润,如“画出下边这个图形的所有对称轴”,看图列式计算,根据视图来做题目等开放性题目,让学习贴近生活,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

二、试卷分析;

1、成绩分析:本次考试,我班10个学生参与考核。从卷面的得分情况来看,总体成绩不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知识扎实,形成了一定的基本技能。(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3)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本次试卷中,除了极个别学生外,绝大多数学生做到了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试卷中的不足:从部分题来看,教师关注少的方面,失分还是比较严重的。主要体现在:(1)对计算抓的还是不够,尤其是笔算都有不同程度的丢分,可能是到复习后期,重点放在了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上,对概念的理解和操作上,在计算上只强调方法,没有天天坚持检查。(2)解决问题里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欠缺,虽然也讲解了许多类型的题目,但是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举一反三能力还是有问题。反思失分原因,学生可能平时接触一步计算的题目较多,有了思维定势,又缺乏细心和耐心导致丢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从这几方面加以改进。

三、采取措施

1、继续加强基础知识夯实和基本练习到位、练习多样的训练。

2、加强学生读题理解能力。从考试的整体状况来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的审题能力、理解能力。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识的变换各种题型,让学生会融会贯通。避免学的比较死。

3、进一步加强学生专心致志,细心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上一篇:正能量的好句好段下一篇:企业档案管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