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县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8篇)

县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1

为加快我县工业调整振兴步伐,经信组组成调研组,于近日对金乡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考察了金人电气、金曼克变压器等企业。

一、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紧扣创新赶超“一个主题”,围绕经济提速和民生改善“两条主线”,大力实施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大战略”。确立了“创新赶超、前移进位、打造鲁西南经济强县、冲刺全市发展第一方阵”的工作目标,把工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并依托煤炭、大蒜、机电、物流、旅游等优势资源,规划建设了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2个市级园区—化工园区、食品工业园区,2个县级园区—商贸物流园区、羊山景区。致力于打造了煤化工、机电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新型能源、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九大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县工业已初具规模,企业膨胀发展势头强劲,煤化工、食品加工、机电制造、纺织服装等四大主导产业已经形成。截至目前,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8家,2012年1-6月份,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0.87亿元,同比增长58.33%;实现利税9.87亿元,同比增长47.18%;实现利润7.17亿元,同比增长43.64%。

二、工业经济发展措施

(一)高点定位,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金乡县委、县政府把产业体系发展规划编制作为加快推进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工作,将产业提升作为金乡工业企业二次改革来抓,全面调研,多方分析,科学谋划,高点定位,按照“扩大规模、提升水平、增强辐射,形成产业集群”的要求,以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项目带动、品牌带动为抓手,积极编制机电制造、煤电化工、轻工食品、纺织服装四大工业产业规划。

(二)高标准规划建设园区,走集群发展之路

金乡县委、县政府在全面分析工业产业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走集群发展之路。以规划建设济宁市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大力发展煤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以华光、宏昌、东运、宏泰等龙头企业为基础,规划建设济宁市食品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金樱公司为基础,规划建设如意工业园。同时,整合机电产业资源,以开发区机电工业园为平台,以金曼克电气集团为龙头,利用现有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全力打造机电制造工业园区。

(三)推进银企对接,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金乡县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滚动式发展”的思路,整合资源,融通资金,加大投入,强行起步。先后成立了金源投资发展公司和金洲投资公司两个融资公司。同时,加大担保公司建设力度,制定扩资规划,提高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及民间担保公司注册资金规模,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积极运作还贷周转金,帮助企业还旧贷新,避免因资金链断裂影响生产经营。

三、工业经济分析

(一)特点分析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规模不大,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从金乡县2011年与2012年上半年工业指标在全市位次来看,大部分指标都比较靠后,工业产业结构不优,投资强度不够,工业经济总量和运行质量都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是产业机构相对单一。

农副食品加工业是金乡县工业的重要支柱,2012年1-6月,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5.3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3.04%。

三是产品附加值较低,深加工能力不强。

企业个数占比较大的农副产品冷藏加工业多为规模小、实力弱、以贸易加工为主的初加工企业,在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劣势位置,产品多为初级产品。

(二)存在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与全市其他县市区相比,金乡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差距十分明显,形势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在:

一是企业规模小,综合实力弱,缺少龙头企业。

据全市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和其他县市相比,差别却不是很大。但在工业增加值、利税、利润等方面差距明显,关键在于金乡企业规模小。

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链条短。

在全县138个规模工业企业中,大部分为农副产品贮藏加工企业,且多数以出售初级农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真正的高新技术企业、装备制造业企业不多,缺少核心竞争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

三是管理机制不活,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经营者思想不解放、观念落后,缺乏做卓越优秀企业家的追求和理想,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步伐。一些企业走不出家族式管理、小作坊式经营的模式,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机制不活,体制不顺。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短缺,技术装备落后,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

四是新上产业大项目少,工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

今年以来,金乡县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前来考察对接的客商也不少,但落地的项目不多,投资亿元以上的工业性、生产性的大项目更少,装备制造业项目更是寥寥无几。同时,园区和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承载产业集聚升级的能力弱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五是交通问题限制了金乡县工业经济发展。

至今金乡县境内还没有铁路、高速公路。仅有南北105国道、东西定丰线两条道路穿越而过。现有的交通条件越来越难以满足煤矿建设及园区建设的需求,交通问题是影响招商引资、制约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因素。

四、工业经济发展建议

一是改善金乡现有的交通运输条件。

对现有公路进行扩建,提升交通运输能力,提高道路网络的整体服务水平。在金乡港建设协议已经签订的基础上,加快建设进度。同时,加大同上级的对接力度,争取在规划铁路、高速公路等的建设时,优先考虑欠发达地区。把金乡建设成为集公路、铁路、水路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体系。

二是重点建设化工园区。

以济宁市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成立为契机,通过政府财政引导,市场化运作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化工产业招商力度,加速化工产业的发展,以此带动金乡整体工业经济质的飞跃。

县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农业大县,农副产品加工业,问题,对策

引言:

西部农业大县———四川泸县位于四川东南部, 幅员面积1532平方公里, 辖19个镇, 人口106.6万, 是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都相当丰富的农业大县,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业, 一头连着农业生产, 一头连着市场消费, 一头连着农民的小康, 一头连着市民的健康, 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环节, 是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是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效载体。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对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对于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 泸县虽然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从农产品的多样化和品种多样化的角度看, 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角度看, 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诸多问题:附加值低, 加工率低, 产品结构单一, 生产规模小而分散, 经营管理落后, 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 人才缺乏, 基地建设滞后, 利益联结不紧密。为此, 本文, 以西部农业大县泸县为例, 针对

肤浅的看法。

一、西部农业大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存在问题

泸县共有40多个规模稍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其中18个为生猪屠宰及初加工企业, 其余主要是粮油加工企业, 还有少量的水果及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业。全县年产值在300万元以下的加工企业占90%以上。泸县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 农产品加工率低, 产品结构单一

泸县的粮食、生猪、油料蔬菜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但加工比重小, 精深加工更小, 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达80%~90%, 泸县为15%。低水平的加工, 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 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又加大了资源的浪费程度。

(二) 企业生产规模小而分散, 品牌多而杂, 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尽管泸县农副产品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 但大多数企业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 品牌杂、小、弱, 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2007年, 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7家。大多数品牌知名度小, 市场份额不高, 竞争力不强。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不力。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对商标、品牌、专利技术申请、各种认证 (质量认证、环境认证、地理标志商标申请) 等无形资产重视不够。

(三) 企业经营管理落后

传统的食品生产有着“匠人工艺”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市场营销意识淡薄, 不能从市场信息、市场决策中预测企业发展的前景与风险, 没有现代企业经营模式, 经不起市场风浪冲击。部分企业难以打破家族式经营, 管理水平低下, 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四) 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 人才缺乏

许多加工企业对农产品的保鲜、加工技术的关键性投入少。科研、管理人才缺乏, 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五) 基地建设滞后, 利益联结不紧密

近年来, 泸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地建设虽有所扩大, 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分户生产、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 没有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 以大市场带动大龙头, 大龙头带动大基地, 大基地联接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特别是甜橙、龙眼、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基地建设在量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生产总量不足, 难以满足企业对原料的需求。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不紧密。

二、发展西部农业大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对策建议

要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业突破性、跨越式发展, 必须高度重视并进行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采取过硬的政策措施。

(一) 加强领导, 健全服务体系

县政府要建立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 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 下设职、责、权、人和经费配套的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县农办, 与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合署办公, 设置专职办公室主任, 并从粮食局、农业局、林业局、畜牧食品局等单位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强有力的经常性办事机构, 负责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组织、规划、协调和龙头企业审批, 参与项目资金分配等日常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要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行综合考核, 评选优秀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对发展速度快, 效益好, 新产品开发成绩突出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还要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创新经营和管理体制, 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各乡镇、各部门有关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重点技改、基建项目, 在上报主管部门的同时, 要抄报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改革发展委员会要把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规划, 财政和金融部门要在资金上积极扶持, 税务部门尽可能地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工商部门要大力支持种食品生产和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搞好服务。

(二)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应立足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 着眼长远发展, 加快制定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粮油、畜禽、甜橙、龙眼、瓜菜、花椒、中药材加工等专业规划, 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提高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度。县政府要在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中认真抓好粮油加工、畜禽加工以及水果加工等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 合理布局的关键是突出重点。建议重点抓好生猪、粮食、甜橙、龙眼等优势特色产业深加工龙头企业的规划发展, 通过2—3年的努力, 力争全县实现1—2个特色农业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对此应予以重点扶持, 引导人才、资金向农副产品加工业领域和重点企业流动;在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切实围绕优势农产品加工, 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的原料基地;努力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与推进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在搞好城镇规划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农副产品加工、储藏、运销企业向城镇集中、向园区集中, 既实现了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集群发展, 又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三) 加大投入, 培育龙头

在农副产品加工业中, 龙头企业是关键。有龙头才成产业, 龙头强则产业活。要千方百计育龙、引龙、强龙、壮龙, 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一是引育并举, 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坚持各类龙头一起抓、大中小一齐上, 积极鼓励和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同时, 本着“不求所有, 但求所在”的原则, 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来泸县兴办龙头企业。大力招商引资, 重点引进上规模的小家禽、肉制品、稻米、玉米、龙眼、水产品等加工企业。二是扶优扶强, 努力打造知名龙头企业。泸县要紧紧围绕粮油、生猪、龙眼等优势产业发展加工型、营销型龙头企业, 做到每项优势特色产业都有强势龙头企业带动, 每个龙头企业都有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原料基地作保证。集中力量重点扶持吉龙食品有限公司、泸州玉龙湖食品有限公司、泸州后湾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泸州后蜀南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泸县明翔农产品深加工有限公司、海潮李花生果品加工厂、泸州嘉禾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泸州龙城粮油公司等龙头企业, 实现2012年产值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 力争培育出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四) 健全机制, 促进基地建设

泸县要按照“一体两翼”的农业发展思路, 以“规模化、特色化、安全化”为主攻方向, 调整农业结构, 优化区域布局, 加快无公害生猪生产、无公害龙眼生产、无公害甜橙生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无公害稻米生产等五大基地建设。力争到2012年, 全县建成规模化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200万亩。基地的健康发展又必须有健全的体制机制。建立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是农户和企业的共同要求和选择。必须以“双赢”为目标, 把企业与农户之间简单的买卖关系变成固定的契约关系或连成利益共同体, 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 打造品牌, 整合资源

品牌是农产品加工的生命, 没有品牌就没有企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品牌的追求越来越明显, 知名度高, 有信赖感、安全感的品牌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所以要注意提升和保护特色优势品牌。按照“创建一个品牌, 带动一个产业, 富裕一方百姓”的创农业品牌思路, 把培育目标锁定在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优势、有发展前景的农产品上, 加大农产品的品牌宣传力度。相对集中技术、资金、人才和政策倾斜等, 再培育一些国内省内名牌, 形成一个农产品名牌产业群, 积极培育和争创省及省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重点整合生猪、龙眼、甜橙和油料加工等农产品资源, 做大做强“世尊牌”分割肉、“黄八香肠”、“玉龙精米”、“海潮香桂圆”等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泸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R]

[2]我国农副产品加工将向5个方向发展[J].农村牧区机械化, 1994, (02)

[3]农副产品加工发展方向[J].江苏农机与农艺, 1994, (01) .

[4]罗伟雄.中国农业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县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3

@李北光(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 “中国制造2025”主题是创新发展,主线是两化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着力点是基础能力和集成水平,实施“三步走”战略,用三个十年的时间,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未来将推进九项重点任务、实施五项重大工程、发布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近期工信部将牵头以1+X的形式具体落实规划。

@黄利斌(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 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未因占比下降而减弱,且如果按不变价看,工业占比并未下降,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工业仍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一季度工业增长低于工业经济,但总体来讲工业经济增长缓中趋稳,工业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

县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4

合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工业企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县委县政府“工业兴县”战略的强力推进,各级各部门艰苦努力,我县工业企业的发展态势呈现可喜的局面:

四大产业格局逐步形成。一是能源工业。电力公司和塘口电站运行良好,纳吉滩电站三台机组已经投入运行,二龙山电站已发电,电力工业产值在大幅度上升;五台和贵帽山等煤矿产量稳定。二是建材工业。金凤水泥在稳定原有生产的情况下正在新上一条年产80万吨水泥的旋窑生产线;正在组建的鑫辉砂石水泥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将很快形成生产规模,实现年产值过千万元,利税过百万元的规模企业。三是农产品加工工业。凤头食品、新农村粮油、安普罗食品进入加工旺季;大唐生物科技、三丰淀粉加工、祥合蘑芋处在季节性停产;宗味食品正在筹备新上年产500吨规模的生产线,将实现大头菜加工工业化生产;四是医药化工工业。华丰药业、地产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出现可喜局面;四海贸易正处于重组上档升级阶段,新建的硼氢化钠化工厂基本具备投产条件;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现今已有12家企业申请入园,其中,符合条件单位7家,动工兴建单位4家。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来凤县工业经济将会逐步走出烟厂合并重组后的低谷,实现恢复性增长和新的跨越。

工业效益稳步上升。今年上半年,全县工业完成现价产值32615万元,同比增长32.8%,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1.6%。实现工业增加值13481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同比增长28.0%。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保持了较快发展的态势,完成工业产值18015万元,完成州下达的“双过半”目标任务的112%;实现工业增加值7891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同步增长。除水泥外,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其中:发电量14521万度,同比增长200%;自来水生产量169万吨,增长25.2%;原煤产量17479吨,增长88.9%;焦炭产量6494吨,增长108.6%;水泥产量8.08万吨,下降6.2%。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销售产值17515万元,同比增长61.0%。实现利润854万元,同比增加446万元,增长109.2%。亏损企业1家,企业亏损面为5.6%,同比减少2家。亏损企业亏损额78万元,同比减亏43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578万元,同比增长54.1%。

项目带动作用逐年增大。2005年全县施工项目4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728万元,其中工业项目14个,完成投资23700万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1.8%,比2000年增加了18048万元,年均增长32%。纳吉滩水利水电工程、二龙山电站、万吨肉联加工、硼氢化钠等项目已经投产运行。2006年完成工业项目和技术改造投资32420万元,同比增长36.8%,高于全社会投资5.8个百分点。2007年,计划总投资19040万元,重点项目12个,已经完成投资6528万元。即将开工的项目8个,大头菜工业化生产线、蘑芋纯化粉生产线、肉联二期加工生产线建设、姜汤二期生产线等预计年内开工建设。水泥旋窑、滑石板煤矿、竹木混合地板等项目也将于2008年建成投产。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我县工业企业的发展后劲将进一步增强。

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不断提高。凤头公司、宗味公司、大唐公司等以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现已开发出的产品有五大系列二十几个品种,并根据地域特点、城乡差别、不同年龄段、群众消费习惯,改进和变换包装,产品高、中、低档一应俱全,适应消费需求,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四海公司面对国内市场受阻的不利局面,充分利用自营出口权的优势,将营销重点调整到拓展海外市场上,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国内市场压力,今年以来已经实现出口额153万美元。金凤公司、华丰等通过坚持不懈的市场拓展,产品基本上做到了零库存。

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凤头公司与西南民族大学共同成立省级技术研究中心,还分别与河北科技大学、东北师大、上海化工研究所等9家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四海公司与福州大学、国家林业局科技中心、瑞典公司等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学和研究所合作,积极开展产学研项目攻关。质量体系和品牌建设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所调研的工业企业已有10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其中华丰公司、地产中药材公司还获得国家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国际认证证书。为企业加速进入国内市场提供了“准入证”。我县工业企业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已拥有凤头公司“凤头姜”等5个国家免检产品。绿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藤茶)正在工业园区建设的黄酮生产线和藤茶深加工生产线,将开创我县生物科技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的新局面。

二、我县工业企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1、工业企业规模小,工业经济总量低。

我县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2004年

来凤县64个法人工业企业,平均每个从业人员为51人,比全州(除烟草行业)平均每个企业少10人。平均每个企业总资产961万元,只相当于全州平均水平的61.87%。从数量来看,2006年全县仍然只有64家工业企业,仅占全州的6.7%。规模以上企业18家规模也不大,位居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前50名的只有县电力公司和金凤贸易公司,产值过5000万元的也只有这两家,还没有一家过亿元的企业。最大的是金凤贸易公司,净资产4928万元,2006年产值5599万元,2004-2006年实现国地两税1053万元(返税后实交额);电力公司三年实现国地两税760.4万元;凤头食品公司固定资产710万元,2004年产值530万元,2005年实行产值505万元,2006年产值577万元,三年实现国地两税19.6万元。与其它县市企业比较,就工业经济总量来说,2006年来凤规模工业产值29685万元,在全州的工业增速列第二名,总量却列倒数第二。

2、工业企业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

一是来凤工业企业起步晚,由于前些年我县烟厂经济一技独秀,其它工业没有得到发展,错过了国家大批无偿款项的投放期,也错过了大批贷款投向乡镇企业的投放期,没有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普遍存在投资依赖性。工业企业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和民间高利贷,除了固定资产外,工业企业的流动资金和扩大再生产的资本极度缺乏。多数企业都把扩大再生产资金的投入寄托在财政的无偿投入和银行贷款上。但目前国家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不断减少,审批权不断上提,湖北省发改委规定报省以上的项目必须要投资规模千万元以上。某工业企业为了得到银行一笔技改贷款,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资金才到位。由于贷款难、难贷款,企业坐失了发展良机。加之我县财政属吃饭财政,用于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资金有限,致使企业的融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金凤水泥虽然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前些年由于自有资金短缺,筹集流动资金又非常困难,只有竭尽全力在市场上与同类行业竞争。大唐生物和三丰公司2007年计划生产10000吨粉丝,需要的800万元流动资金无法筹措。大唐公司正准备到条件好的恩施去发展;三丰公司的前身“大春公司”拖欠县担保中心几十万贷款和电费水费,担保中心不可能再贷款给它滚动发展。从国家政策来看,2006年全县短期贷款比2005年减少了18698万元,2007年也只基本与2006年持平。县投资担保中心的贷款担保期限只有4个月,周期太短,而且担保中心的资金不受县财政的监督,工业企业刚把所需资金运作到手,就必须马上着手准备还款。全县所有工业企业由于不能得到收购资金和有效的周转资金,导致开工不足,或者停产半停产,项目的投、达产效果不够理想。另一方面,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不高。企业流动资金周转速度较慢,货款回笼不及时,“两项资金”(应收款资金、产成品资金),占用情况较为严重。

二是职工素质不高,技术人才缺乏。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基本从业人员2146人,有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16人,占0.7%;有高、中级职称人员165人,仅占从业人员数的7.7%。企业在人才缺乏的同时,还存在人才流失与人才浪费现象。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不能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工资待遇低,造成人才流失。人才的缺失必然引起技术的落后,加之在研究开发费用方面企业自身不投入,没有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新产品开发只是进行低级的模仿,特别是有地产标志的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

3、企业生产不足,达产率低,经济效益不好。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满负荷生产。如凤头食品公司,由于生姜是季节性的,全年生产都集中在9—11月,实际上生产时间只有3个月;四海贸易现有的年生产能力是3000吨,而2006年只达到600吨;凤鸣藤茶的生产的能力是200吨,而2006年只生产25吨;宏发钡盐、锦龙实业两家外来投资公司,基本处于停产状态。

三是立足资源办工业论证不充分,盲目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的能源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工业、药化工业四大主导产业,都是依托我县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但2005年以来开工建设的部分重点工业项目,由于受到资金、土地、原材料等客观因素制约,不能按期建成或达产,锦龙实业公司由于受矿产资源严重影响,不能正常生产;宏发钡盐公司由于矿石品位不高和资源的短缺根本达不到建厂的规模和生产能力,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好;大唐生物公司、三丰(原大春公司)均是紧邻的淀粉加工企业,同时在同一个地方建两个同样的公司,本身就是对企业不负责任的胡乱决策,两家企业从一开始就互相之间争原材料资源和销售市场,既影响企业的效益,又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祥和蘑芋公司在建厂之时就没有考虑同类企业已经在我州没有出路的问题。大河中信竹业是一家办了几十年的老企业,因资源资金和技术升级换代以及管理者的自身素质问题,致使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始终处于不死不活的状况。

四是工业装备普遍落后。部分农业龙头企业都采用的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企业在实行技术改造、产品开发、设备更新方面没有投入,基本上都是初级加工,其产品均属于档次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的“三低”产品,这种产品不可能有多大市场,企业也就不可能满负荷生产。

4、民营工业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国家投入大,对国家贡献小。

在管理方面,所有的民营工业企业实行的都是家族化管理模式,思想观念陈旧,完全没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气息,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企业老板安于现状,满足眼前短期效益,不愿意投入精力与财力研发更新换代产品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不愿意利用现有基础,开拓新的市场渠道,做大市场份额;部分民营企业家思路较宽,但顾虑较多,瞻前顾后,对科技投入后产出效益信心不足;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观念不强,自己无法开拓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引进渠道,与相关、相同产品的企业又缺乏技术创新合作意识,共同创新意识滞后;一些民营老板只热衷于跑部门找领导,要贷款要投入,几百万几千万元国家投入的资金和重大项目到手后,不能很好地使用和发展生产,根本完不成基本的工业产量,连年虚报工业产值和主营业收入几百万几千万元,但每年缴税却只有几万元甚至于只有几千元!一些企业不讲信用,不论是过去的财政周转金,还是目前有偿和无偿资金,企业都使出各种手段千方百计运作到手。一旦资金到手,却既不思发展又不还借款,逐年累积下来,给我县财政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又给国有资源造成很大浪费和损失,这也从根本上在动摇我县“工业兴县”战略。

5、工业企业主业不突出,销售市场小,多头出击以抵工业产值。

我县近几年将国家安排的大项目倾斜给民营企业,动辄数百万上千万,民营企业在项目的论证和运作上不遵从主管部门的科学分析,盲目发展,结果不是产品没市场就是原材料缺乏,造成主业产值上不去,销售市场小。如祥合公司,年年缺乏收购资金和原料,2006年加工工业的销售收入只有30万元,而其工业产值是用其购销药材等的收入来抵充的,2004至2006年在地税还没有交税记录。华丰药业公司,严格的说不能算是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其百花蛇和半夏的收购加工,每年产值不超过100万元,国地两税近3年只实现27万元,其主业是在成药销售、搞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为了保持工业企业的地位,就只有多头出击以抵工业产值。湖北省宝石花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按说是一家规模以上的企业,销售收入可观,但从2004年至2006年三年只纳税14万元,这种状况在我县多数工业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工业企业主业对国家的贡献率低,少数企业税费贡献率达不到主营业务收入的1%。这种现状严重地扭曲了我县替代工业的导向,让关心县域工业发展的有志之士看不清工业发展的前景!

三、对我县工业发展的建议

加快我县工业企业发展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党委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对工业企业采取切实有力的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为工业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工业企业自身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和完善企业体制,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1、切实加强领导,理顺管理服务关系。一是党政一把手要把工业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常抓不懈。二是政府必须要有一名专抓工业经济的副县长负责此项工作,以利协调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关系。三是责任落实到人,经常走访企业,加强与业主之间的联系,增加业主加快发展的信心。三是县政府要专门出台《关于扶持培育工业企业的若干意见》,抓紧研究中央省有关相关政策,结合我县发展实际,积极向国家、省争取优惠政策,政策体现对工业企业的扶持突出“优先”和“更优”,将效益好、纳税多、就业面广的企业作为真正的替代工业来支持。如对工业企业用电尤其是枯水期用电优先给予保证,享受比其他企业更为优惠的用地政策、贷款政策、减免税政策、用人政策等。四是理顺工业园区管委会管理职责与县商务局的管理职责,杜绝管理交叉、推诿等方面的矛盾。

2、搞好资源普查,杜绝盲目投资、盲目发展。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请省以上的地质部门对我县的矿产资源进行一次综合探查,拿出有权威的地质报告,为招商引资、为现有企业提出有价值的评估报告。按照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我县的水利资源(除以开发的外)应采取限制开发的措施,以利生态平衡。对林产品、农产品、畜产品、其它特色产品要合理布局,综合利用,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以精心打造品牌为载体,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的竞争优势。工业企业要加快发展,必须要有打得响、过得硬的名牌支撑。我县工业产品在创全国著名、驰名商标中仍未实现零的突破,因此,我县必须努力打造来凤名优产品,强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一是县政府每年依据《决定》,对名优产品进行评议,实行真正的奖励兑现。并聘请国内的知名专家对来凤的名优产品进行战略策划,首先向全国推出来凤的名牌产品。二是加大对来凤知名品牌宣传力度。对品牌的宣传除企业舍得花重金做广告外,要发挥媒体宣传的作用,扩大品牌的影响,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提高品牌产品的竞争力。三要善于经营品牌。要在现有的优势产业中,选出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关联度强,带动力大的凤头姜、宗味大头菜、藤茶黄酮素、硼氢化钠等品牌的认证和管理,把扶持培育品牌纳入政府服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对精选出的品牌要进行重点跟踪监测,通过政府的政策倾斜,切实为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创造条件,通过发挥品牌效应,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四要支持同行的企业走集团化经营之路,做大做强品牌。目前我县食品工业企业和药业产业的企业个数较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但每个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做成现代大企业很困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走集团化的道路才能抗击市场经济风暴的冲击。要学习温州模式,根据企业自愿的原则,适时成立食品工业协会和药业工业协会。只有做大了规模,才能做强品牌,才能持续发展。

4、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鼓励吸纳科技人才。虽然我县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但目前工业企业的人才状况令人担忧,必须采取更有效措施,引进急需人才和留住现有人才。一是建立完善优秀人才评选任用制度,广泛宣传报道优秀人才尤其是“本土人才”的先进事迹,形成全社会尊重人才的氛围,并给予适当的社会荣誉表彰和享受相应的政治待遇。二是建立科技人员的利益分配激励机制,采取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更加灵活的政策引进和留住人才。三是立足企业自身,加强与高校(院、所)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培养企业自己的人才,包括经营管理、生产技术和高级技工等方面的人才。四是借用外脑,高薪外聘人才,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和对企业进行技术、管理指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强对工业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培养。有计划地开展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培训,提升其决策和管理水平,尽快走出“家族式”的封闭管理,逐步做到根据上级的科学决策,实行现代管理,合法经营,依法纳税,为我县民营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创造条件。

5、高起点引进大企业、推动工业园区发展。加快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簇群经济是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要学习黔江和花垣办工业园的经验,按照全州的统一规划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严格要求企业按标准化厂房建设标准建设入园企业的厂房。提高园区的吸引力和集聚力,发挥企业招商、投资的主体作用,争取引进建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按照国家政策的新要求,鼓励实施“走出去”战略,入园工业企业积极参加国内知名投洽会和商品交易会等,参加国际展(博)览会,拓展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加大招商引资上项目力度。围绕园区、产业扩张和资源开发,适应东部工业产业西移的大好形势,尽快建起一批龙头骨干加工企业。鼓励和引导县内新办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还可异地发展“飞地工业”。已经在园外建厂并发展势头好的企业,除特殊情况外不鼓励迁建进入工业园,以发挥工业园区整体聚集效应和带动作用。

6、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分类扶助。对来凤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分类排队,对目前在发展中有规格、奉献大的企业大扶助,花大力气推动大企业大发展。力争5年内培养扶助出年产值过亿元的税收上千万元的企业4个,产值5千万元,税收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个。

要把金凤公司、电力公司、安普罗公司、恒发医药公司这4家企业作为2008年产值过亿的企业(包括塘口、纳吉滩)重点扶助,要成立专班,对4家企业存在的问题分类及时解决,力争2008年达到产值过亿,税收过千万。

对绿神生物、宝石花、地产药材、华丰药业等企业要促进企业突出主业、加快发展,力争2009年产值过5000万;对于凤头食品、宗味食品要促进企业创名牌、上档次。

对祥合魔芋、大塘、三丰这一批从事淀粉加工的企业,政府要引导企业走联合发展、互利共盈的集团化发展之路,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产业整合,以便发挥资源优势。

周根疆-东三县工业考察报告 篇5

09工业班周根疆

此行考察的东三县(拜城,库车,沙雅),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南部,天山南坡,西邻阿克苏,阿拉尔,东北方是库尔勒的尉梨县,目前有国道217和314及南疆铁路大动脉自东西和南北贯通本地区。是历史经来军事,经济,政治及通商的重要枢钮,特别是库车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因其地域资源,文化,旅游特别是丰富的石油,开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已被国家定位为中国“21世纪中国能源储备基地,西部石油化工基地,南疆煤炭焦油化工基地,中国南疆电力基地,南疆制造中心,南疆农业产业化基地,中国南疆旅游基地等七大基地。所以,依托其独特地缘及资源优势强势,以石油天然气深加工产业链的建立从而快速形成了优势资源的产业化同时转化为了经济优势,新型工业化的建设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同时对本县及周边地区的各项经济发展起到了拉动和带领作用,极快地加速了本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为库车县实现十一五的“6122”长远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沙雅县的整体资源优势及产业结构与农一师略有相似之处,也是一个农业大县,不同之处是沙雅县同时也是塔里木油气田开发主战场。

经过几天的考察观摩,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分析对照,我认为:我师与东三县在地域资源的优势特点上,我师与其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可言,所以,我从个人角度认为,农一师各团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与建设的路数不能盲目地将其发展方式照搬,但其在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值得我们借鉴,此如,在开发建设同时,根据西部部份新开启的口岸,其产品市场已瞄准了中国相邻的西部国家市场,这是其一,其二,东三县在基本建设规划的长远,定位,技术含量等方面十分值得借鉴,如从库车电厂对外的主干输电线路实 1

行220千伏高压输送,主干电力输送线路采用双回路辅设,确保了能源输电线路高标准,安全无忧高效运行,同时电厂的装机容量起步就考虑了长期一段时间内,周边能耗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会因电力的紧张机而受制约,同时,华锦大化肥的建成并实现‘三盈“的范例,其建成及发展方式和借力方式,对政策的运用十分令人佩服,长足地体现了库车县政府领导层敢干,会干,想干巧干的事业精神的履职能力。

东三县之一的沙雅县,与我师各团场在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比例上与其十分相似,但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的发展的模式与体制结构上,又与我师有所不同,同时特色农副产品、野生植物资源深加工及特色手工业已发展起来,同时沙雅县也是塔里木油气开发主战场。

沙雅县的棉花产业模式是棉花收购与加工和棉纺企业是合为一体的经济实体,属于一个棉纺集团公司管理经营运作,现已运行12万锭,本县棉花产业链目前至纺纱和精梳棉片为止,产品市场在江浙一带。而我师的棉纺企业与棉花加工企业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实体,各自经营。同时,沙雅县整合了本地区的野生药材特色资源如甘草、罗布麻、洋葱进行生物制药深加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甘草酸粉、甘草酸单铵盐、罗布麻浸膏、洋葱素等,年产值可达1.64亿元。我师在业野生资源甘草产业上已走到师团乃至全国前例,本师别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尚属空白。

在东三县几天的实地观摩考察过程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三县政府服务引导保障的履职职能及能力比较强,不光是利用优势资源,而且运用现代媒体网络进行强势广告宣传,利用一切手段机会展示本地人文以其文化软实力,如:比如在观摩过程中的深度讲解、细致的安排、周到的服务等工作。

通过此次在东三县的考察,不但开拓了视野、看到了东三县新型工业化快速的发展势头、了解到了东三县发展新型工业的思路和经验,真切地感受到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的巨大作用,对各方面经济发展增长的贡献力度,也认识到了发展新工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看清了我们与近邻之间巨大的差距,才真地领悟到兵师党委,就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要求中“胆子再大点,步子再快点”精神意向的迫切心情,由此,根据自已二十几年从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经验,就怎样科学利用开发本地域资源优势,进行资源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最大附加值,浅谈一点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可能比较片面,只能供同行们参考参考:

我们完全可以引进目前国家已经地重点推广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如生物蛋白提练技术,其产品是目前人人都需要有保健营养品,产业市场前景十分看好,潜力巨大。又如从各类植物的秸杆中提练维生素同时废渣也可还田或制造合成板或包装用纸箱,是一个绿色环保循环项目等。我师因地缘及矿产资源局限,就必须在丰富的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上打破原来的模式,以往我师的棉花产业到纺纱环节为止,以棉纱为产品,单独进入市场。首先棉花产业链中,纺纱这个环节就是棉花产业链中盈利空间最小的一个产业链节,国内运营的好的纺纱企业盈利空间只有3%左右,而且其产品市场远在中国江浙及沿海地区,其抗市场风险能力十分差,稍有差池,就会导致严重亏损,新疆许多纺纱厂就是因为这一原因十有九亏,举步维艰。沙雅县采取的是棉纺厂与棉花收购加工合为一个经济实体,在原料成本上可以最大节约,棉纱市场不景气时可以少生产,转而加大皮棉销售和籽棉的附带产品以维持公司运营,以保障棉花产业中的纺纱环节维持运作。我认为我师在棉花产业深加

工上不能涉人后尘,在棉花产业链的延伸定位上,应定位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最高的链节——织布成衣环节上,因为一件价值近两千元的中高档纯棉成衣只须棉纱几百克,而1公斤高支棉纱最高价值也只能达到四五百元,其价值与初级产品棉纱之间价差到几百倍。

我们是优质棉花的产地,而棉花产业链中附加值最高的环节都在江浙沿海地区而不在本地,对我们本地经济没有带来棉花产业链延伸所带来的效益。但我们师有着丰富优质的棉花资源,而且有集约化程度很高的组织机构,以各个团场的自身财力去办,只能是小而散而且可能性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而且在产品市场上势必面临同类同质同价争夺市场,而引起恶性竞争,损害本地各方利益。所以要凭某一个团场的财力一举将棉花产业链延伸到位目前是不可能的,因这个行业的特点是设备流程投资巨大,也是制约在本地快速发展的瓶颈,例如就其中纺纱一个流程环节,要见效益起步规模就得三万锭,就目前国产先进点的纺纱设备流程造价就达七八千万,且不说纱布印染等下道工序的投资额,所以必须由师领导层积极引导,按市场经济规则严格规范要求,动员各团统一认识,学习江浙商人那种合作方式,找准一个方向,定好一个高度,集各家之财力,突破一条血路,建产一个产业,创建一个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兴旺发展一方经济,所以必须,合扰五指,握成一拳,集中一点,只做一家规范的股份集团公司,一家从棉花收购加工到棉纺,织布,印染到成主乃至于服装的股份集团公司,做成做强这个主导产业,充分利用西部几个口岸的开通,将产品的市场定位于新疆西部的周边轻工业欠发达,轻纺产品溃乏的国家,这样就完全可以打破以往“新疆产棉生产纱,江浙印染生产布,部份产品到西欧”的产品市场格局,产业链中所有附加值所产生的高经济效益附加值全部由本地产棉区受益,这样,才能保证棉花产业链长久生存发展并壮大,才能真正达到棉花龙头产业带动当地产业、以工哺农。而产业的兴起,随之就会带动与其紧相关的别的产业:成品包装物料加工生产,纺织印染流程的容器物的生产,通用机械配件加工供应,以及棉纺织印染行业的专件生产供应等等相关产业应运而生,以一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可以更大范围地解决一大部分人员就业,分流并减轻团场农业劳力土地承包面积扩大的压力,也顺应了退一进二的兵师党委的战略调整布署,同时也可以加速地方小城镇建设,拉动一方内需消费,有了经济的长足发展,才能完成党中央付于的稳疆兴疆屯垦边的伟大光荣使命。

与此同时,师领导下的相关职能部门应结合体制优势,完善创新原有体制和机制,遵循市场运营规则,明确经营主体法人,明晰参股方产权及利益,确保企业依法规范进入市场运作,只有如此,我们新型工业化产业才能长久生存和发展壮大。

以上是我就此行东三县考察调研的一些粗浅认识,请领导及同学指正。

2009-11

2010年7月7日星期三

地点:河南许昌、郑州

郑州第一至第六棉纺集团分步实施了转型转制、资产重组退城进园的重大调整步骤,原棉纺厂所在地皮转成为由房地产商进行房地产开发,原厂退城进园的资费由房地产商支付并将原棉纺企业产权同步转让,最后实现了企业资产重组,产权变更,企业继续生存并同时实现流程技术改造与长级同步,与此同时也解决了这些转制后的企业职工的继续就业问题。

对发展--县工业的理性思考 篇6

对发展**县工业的理性思考2007-02-10 16:47:07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必然阶段。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县域农业脱离了维持自身生存阶段以后,农民开始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引起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自行变化过程。只有工业化才有真正意义的农业产业化,只有工业化才有繁荣发展的城镇化,实现县域经济的现代化。

一、××县工业七十年代起步,九十年代发展,本世纪初开始壮大。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史中,经过建设经济大县、壮工富县和工业强县等三次政府强力推动和西康铁路建设机遇的拉动,使工业由一个幼稚产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

导。

1、在全市工业发展中独树一帜。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12374万元,总量低于汉滨、石泉,占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03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52009万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亿元的%,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359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下实现工业增加值19650万元,占全市4亿元的%。在全市十县区中率先实现了县域经济由农业向工业主导的历史性转变。

2、工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199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到2003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75%;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县gdp比重从1990年的%提高到%;使县域经济结构达到∶∶,工业实现税收177891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今年上半年二

产业完成税收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86%。

3、支柱工业初具规模。据县计划局调查,200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家,完成现价工业产值73543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规模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32359万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高于全国县域经济平均水平(全国水平为%),围绕县域生物、矿产、水能三大资源优势开发利用初步形成了烟草食品、矿产开发、生物化工、水电能源、建筑建材五大工业支柱,今年前半年支柱工业产值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8%。

4、民营工业成为县域工业的主体。据调查:全县产值5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中,合作制、股份制和个体私营企业占%,其中外来企业29个,占%。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企业所有权制度,为县域工业奠定了快速发展的基础。

5、初步完成了产品结构的更新换代。××县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基本是在商品短缺经济条件下为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要的轻工产品,九十年代初新建工业主要以采矿业为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迫使县域工业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据1995年工业普查:全县年产值5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67家,其中轻工业36家,重工业31家。到2002年底全县年产值5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增长到110家,其中属1995年以前建厂的工业企业仅16家,有13家属原建企业转产合并,其余所建企业皆因市场或体制原因停产或倒闭。现有110个企业中:矿产采选冶及制造企业65个,占企业总数的%,医药化工制造业17个,占%。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集中,促进了县域工业支柱产业的形成。

6、工业集群趋势开始呈现。工业企业布局日趋科学。1995年工业普查:全县年产值50万元以上67个企业分布在全县24个乡镇,到2002年底,全县

50万元以上110个企业只分布在16个乡镇,其中分布在城关镇45个及其周边18个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7%,产值占81%。关口、庙坪、红军、小河等矿产地25个,占%,产值占%。工业企业向县城和矿产资源地集中,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之间的关联效应。

7、房地产为主的建筑业成为二产业发展的支柱。建筑业是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劳动密集型的成长性产业。我县建筑业增加值1995年的1638万元占当年gdp的%,到1998年猛增到11952万元,占当年gdp的11%,1999~2003年全县建筑业年增加值稳定在~亿元,占全县gdp的10~12%,年提供税收800万元左右,带动了建材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消费。

二、通过理性对××县二十多年来工业发展的区域地位、经济结构、规模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布局结构进行分析,在于把握县域经济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推进工业强县战略 的自觉性和科学性。目前××县工业普遍认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工业总量偏小,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大项目带动,这些都是经济现象。任何经济现象的产生总是某些内在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构。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县工业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是支柱工业产业链短,开发层次低,关联效应差。目前县域黄姜为原料的医药加工业,仅发展到水解物和皂素两个层次,关联度较高的矿产业,加工层次最高的锌资源加工到四个层次,按增值税计算:今年上半年我县采矿业上交增值税万元,矿产加工业上交增值税万元,加工业比采矿业增值倍,仍处在初级产品的生产阶段。据调查资料:××县县2002年产值5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在职工人5474人,固定资产原值51615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万元,百元固定资产产出率162元。劳动产出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万元/人的倍,资产产出率仅只有全省平均水平1127元的%,进一步

显示了我县主要支柱工业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加上产品加工层次低,企业之间联系松散,前向关联不强,后向关联很低,吸收的劳动就业较少,农民很少从工业发展中得到利益,企业以单个形态孤立存在于县域经济之中,既加大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又造成了相对增长较快的工业没有带来繁荣的县域经济。

二是信用体系不健全是形成工业资金缺乏的根本原因。工业资金除自身积累外本质上是社会储蓄转化为投资的结果,银行是拿别人的钱来赚钱的人,在资金运用中充当着“信用中介”,储蓄能否转化为投资信用是根本。我县自1996年银行存款超过3亿元以后进入快速增长期,到今年六月全县银行存款达到亿元,半年比年初净增亿元,存贷顺差亿元。也就是说,一方面银行有钱贷不出去,另一方面企业缺钱贷不到款。银企之间最根本的是缺乏信用保证。目前我县工业企业仅有3a信用等级3家,2a信用等级5家,1a信用等级2家,受

信企业占不到工业企业的5%,在这样的信用条件下工业生产资金缺乏就成为必然。没有信用,现代的工业结构就不可能建立。信用搞好了,金融就搞活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三是平均利润率偏低导致工业缺乏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利润的高地,才有投资的洼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害怕没有利润和利润太少,一旦有了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利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我县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额77009万元,实现利润2843万,百元销售利润元,高于全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我县工业资源优势相对明显,但现阶段开发成本也相对较高。形成工业企业利润率偏低的重要原因:①水电路等硬件配套较差,加大了建设成本投资;②企业软环境较差造成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降

低了企业生产利润;③区域性土地、环保等钢性政策形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如何提高企业利润率、创造投资的洼地是政府建设工业强县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四是创业型人才和创业环境缺乏是影响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县工业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形成了近20多亿元的生产能力,但处在工业发展的创始期。在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企业以中小为主,发展以新建为主,大项目以引资为主,组织形式以血缘关系联合创业为主。在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核心是引导、鼓励更多的农村能人和城镇经营者,将积累的有限资本办工业,工业缺乏的主要人才是能吃苦、敢冒风险的创业者。只有工业发展到由总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管理型人才的需要才成为工业发展的核心。近年来县委政府针对工业人才缺乏的状况,选派干部职工到企业,结果进不去、留不住,尤其是县工经局今年与有关大学

联合举办企业管理班,计划招生60人,结果只有6人报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创立企业的人可能并不需要很高的教育,而管理企业的人必须有足够的训练。

三、1、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是县域经济发展到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今天的工业强县既不同于当年建设经济大县、壮工富县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基础,更不是要求乡乡镇镇遍地开花都办工业。而是县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发展工业来实现。要用发展工业的思路和理念统领县域经济的发展,用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用产业化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基地化,把农业建成工业发展的第一车间;用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实现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自觉按照工业发展的产业导向,选择和确定乡域主导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增强农民应对市场的能力。

2、大力推进矿产、医药化工、建筑建材支柱产业率先突破。任何事物的

发展总是由重点突破到全面发展。目前县域矿产加工业、黄姜为原料的医化工业和建筑建材业具有产业基础好、资源优势明显、带动力强、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的特点,在近期内应集中力量实施重点突破,以此带动五大支柱工业全面发展。

3、重视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工业布局优化集中。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一般工业空间布局要经过两次跃升:第一阶段由分散办企业走向集中办企业,在县域经济中这种趋势表现为由乡村向县城集中;第二阶段由地域聚集向产业聚集,同类企业通过专业分工、产业协作的方式聚集在一起,节约生产流通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县工业企业地域聚集明显,产业聚集开始起步,在工业强县建设中要自觉按照工业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应产业聚集趋势,科学搞好工业布局规划,加快城关、白柳工业园区和小河、红军、庙坪和关口等矿产资源地工业小区建设,选择产业发

育程度较好的矿产、黄姜加工业组建企业集团,促进产业聚集,提升产业竞争力。

4、加强信用建设,优化融资环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结构。金融机构作为以信用为本的中介机构,其基本职能是把社会小额闲散资金,通过储蓄的方便手段集中成巨额资金,又通过放贷转化为投资。银企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解决银企资金矛盾的根本是建设银企信用关系。××县信用联社自2002年开始对全县97471个农户2475个城镇工商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累计授信最高额度达到亿元,农户和企业在授信额度内不需要任何担保,随时可贷到授信额度内的贷款。既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金困难,又提高了银行效益,降低了金融风险。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要把发展工业的重点放在创造良好的金

融环境上,而不是具体地为某个项目谋划方案。一是要以政府牵头,银行为主,部门协作,建立起针对出资人的资信评价体系,以资信等级为依据,提高企业融资能力。要从项目审批转移到及时发布行业产业信息、市场供求信息、价格走势和投资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定期组织银企对接,增进银企了解,化解金融风险。二是要充分发挥现有房产、地产评估机构为企业融资的服务职能,加大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的评价认证,降低评估费用,促使企业的死资产变成活资本。三是要加大依法收贷的力度,依法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提高企业信誉度,化解金融风险。

5、鼓励扶持平民创业,培养储备企业家队伍。任何经济发展都必然遵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多到精、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一般地讲创业属平民经济,管理是精英经济。要加快县域工业的发展必须是群体工业与规模工业同步发展。在群体工业的普遍发展中

把经营者不断培育成企业家精英。江浙等许多地方的发展实践表明:谁重民资,谁肯在启动民资上下功夫,谁就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保持一方经济的活力。鼓励平民创业首先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重商重工的经济氛围,大力开拓原始资本积累的门道,降低民办工业的门槛,制定鼓励扶持平民创办工业的优惠政策,通过政府资助、企业筹集的方式建立创业风险基金。减轻农民创办工业失败后的巨大风险,激发农民创办工业的积极性。

优秀的企业家是比资金、技术更为稀缺的社会资源。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企业家的竞争。要按照出资人认可、市场认同的价值标准,营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倡导尊重企业家就是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地位。继续鼓励优秀党政干部成长为企业家,促进企业家、经理人职业化、市场化。

6、降低交易成本,创造投资洼地。

目前影响我县工业企业交易成本偏高主要是税赋相对较高、收费居高不下。2003年我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高于全省%,高于全市%的近一倍。根据对××县黄姜加工业的调查:除税收外,各类行政收费占工业增加值的1~2%,银行利息支出6%,环保处理费用占工业增加值的4%。工业相对集中的县城水价定价元/吨,水价的偏高迫使一些工业企业自备水源而不用自来水。较高的交易成本既降低了企业利润,又降低了××县工业产品的竞争力。要加快工业的发展,必须采取强力措施减少税赋、降低收费,减低水电路等公共产品价格,优化县域工业发展的小气候,创造以投资为重点的工业生产要素流动的洼地。

7、注重研究由农业向工业化转变过程中的新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在县域经济由农业向工业转变过程中,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有一个由熟悉农业向熟悉工业的转变过程。除了加强实践积累外,要特别注重经济理论学习,总

结吸取先进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提高工作的预见性。比如:刘易斯模型告诉我们,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业的收益递增将取代农业收益递减,使整个经济转变为稳定增长的经济。经济的波动将以自然灾害影响为主体,转为以工业骨干产品市场供求引起的市场价格波动而波动,将使经济工作的重点由研究应对自然转向研究应对市场。还比如:工业化是财富和资本的集中过程。没有财富和资本的集中就没有竞争力。随着工业化步子迈得越大,财富和资本的集中程度越快,贫富差距拉得越大,遇到的难题越突出,反映的程度越敏感,维护稳定的问题越难。保障最低收入阶层的基本权利和降低这个阶层人口的比例是维护稳定的核心,务必引起工作上的高度重视。

南充工业饲料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篇7

1.1 饲料产量持续增长

近年来, 南充各饲料生产企业不断提升产能, 强化营销, 推动了当地工业饲料产量不断增长, 近3年饲料产量年增幅均在10%以上。2013年, 南充市工业饲料行业产值达8.1亿元, 饲料产量22.7万吨, 增幅为10.3%。

1.2 饲料质量稳步提升

南充连续多年在饲料行业开展“重质量、保安全, 重信誉、促效益”活动, 不断提升饲料质量。近3年来, 在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三个环节对饲料产品进行随机抽检, 经四川省饲料监察所实验室检测, 饲料产品合格率分别为97.8%、98.3%、99.1%, 饲料合格率在高位不断提升。同时, 养殖户对工业饲料产品认可度不断提高, 饲料质量争议案件不断减少。

1.3 饲料产业集中度高

南充饲料产业经多年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 多数饲料企业不断萎缩, 少数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使饲料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随着部分生产条件差、竞争力弱、产能低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饲料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1.4 饲料产业化已现雏形

各饲料生产企业积极延伸产业链条, 以饲料产业为基础, 形成“饲料生产+规模养殖+畜产品加工”一条龙的产业模式, 带动畜牧产业快速发展。一些饲料生产企业已基本形成产业化经营, 同时, 一些养殖企业已形成了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集团企业。

1.5 饲料监管不断增强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开展专项整治, 实施检测检验, 强化饲料质量监管, 保障全市饲料行业快速、健康发展。检查饲料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共3 425个 (次) ,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饲料, 查处违法行为9起。在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随机抽取饲料样品110个, 并送省饲料监察所实验室检测, 除1例检测结果为铬超标外, 其余均为合格。使用“瘦肉精”快速检测卡检测规模养殖场11 202个 (次) , 检测生猪、肉牛、肉羊尿液共6.96万头 (份) , 未发现添加和使用“瘦肉精”等违禁物的行为。

2 存在问题与困难

2.1 饲料产量小

2013年, 全市工业饲料产量为22.7万吨, 仅占全省饲料总产量的2%, 在全省排名第10位左右, 与南充畜禽出栏量在全省排名第2~3位的状况极不相称, 饲料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每年约需工业饲料100万余吨, 70~80万吨饲料市场份额均被成都、眉山、绵阳等地甚至省外饲料企业产品占据, 导致南充本地养殖成本升高, 养殖户效益降低。

2.2 产品竞争力弱

全市饲料行业没有省级或国家级名优企业, 市内企业普遍属于家族式企业, 缺乏企业管理人才, 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 缺乏饲料科研人员和设施, 新产品开发能力严重不足, 导致了饲料产品竞争力弱。

2.3 发展潜力不足

现有饲料生产企业多数生产场地狭小、流动资金缺乏, 难以进一步扩大生产。随着城市扩建和规划, 一些现有饲料企业被迫退城入园, 受多种因素制约, 入园企业均长时间难以建成投产。新修订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相关规范, 对饲料企业的从业人员、生产设备、生产场地、检化验设施要求越来越高, 部分企业面临被淘汰出局。有意从事饲料行业, 计划新建饲料生产企业的业主, 多数因难以获得政府在土地和资金上的支持, 而被迫放弃饲料生产, 导致了全市饲料产业难以快速发展。

2.4 饲料质量监管难

多数地方农牧业部门均未设置饲料质量监管专门机构, 饲料监管和执法人员严重不足, 全市无一家有资质的饲料检验单位, 饲料监管手段落后, 目前多停留于眼观、手摸、询问等原始阶段。同时, 需要监管的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众多, 导致了饲料质量监管难度加大。

3 发展对策与思考

3.1 大力扶持饲料产业发展

3.1.1 加强组织领导。

南充各地应把发展工业饲料产业作为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基础和抓好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3.1.2 制定优惠政策。

制定和实施饲料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 特别是在饲料工业企业用地政策上予以倾斜, 切实解决新建和扩建饲料厂用地难问题。

3.1.3 逐步加大投入。

各级财政逐步加大对工业饲料行业的投入, 支持发展公益性饲料新技术科研机构, 壮大饲料技术推广机构。农业担保部门积极为饲料企业贷款进行担保, 引导金融机构向饲料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保障饲料企业资金充足, 运转正常, 促进全市饲料行业快速发展。

3.2 招商引资, 带动饲料产业发展

3.2.1 大力宣传南充的“双中心”区位优势和良好投资环境, 利用南充近百万吨的巨大饲料市场空间, 力求招引品牌响、质量好、规模大的饲料生产企业, 在南充投资建厂, 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3.2.2 积极引导外地资本投入南充饲料产业, 与本地饲料企业合作改、扩建或新建大型饲料厂, 推动本地企业上档升级, 促进全市工业饲料产量增长, 饲料产品质量再上台阶。

3.3 全面服务, 促进饲料产业发展

3.3.1 开展技术指导。

大力推广饲料前沿新技术, 指导饲料企业开展改、扩建工作, 优化生产工艺, 提高饲料产能, 强化质量控制。

3.3.2 实施人才培训。

采取聘请行业专家专题培训与企业推选骨干进入专业高校学习等方式, 对饲料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进行能力培训, 推动本地饲料企业由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

3.3.3 搞好信息服务。

健全饲料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为饲料企业提供饲料原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及畜牧业生产信息, 为饲料企业搞好饲料生产服务。

3.3.4 完善基础设施。

在达成线或南渝线货站附近, 规划建设川东北饲料原料交易市场, 方便企业采购饲料原料, 降低企业采购成本。

3.4 强化监管, 规范饲料产业发展

3.4.1 健全监管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全饲料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全方位监管网络, 强化质量监管, 确保饲料质量安全。

3.4.2 强化行政执法。

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与执法能力, 严厉打击添加和使用“瘦肉精”、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饲料等违法行为, 规范饲料行业生产、经营秩序。

3.4.3 完善检测手段。

县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甘州区; 新型工业;发展

一、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用生态文明、绿色环保和循环发展的理念谋划工业发展,使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至2014年底,全区工业企业达474户,从业人员18870人;全部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01.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3.36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34.8亿元、2.99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8%;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10户,销售收入上3000万元的企业33户,分别比2010年增加9户、19户,全部工业实现税收2.5亿元,占全区税收的20%左右。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支柱产业逐步形成。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发展,现已形成以火电、水电、光电、风电为主的电力能源产业;以玉米种子、肉牛肉羊养殖及屠宰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以高纯硅、铁合金等为主的有色冶金产业;以玉米淀粉、氟化铝、仲丁灵乳油、中药饮片等为主的医药化工产业;以干法水泥、商品混凝土、钢化玻璃、新型墙体材料等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工业经济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2.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共引进工业类招商引资项目56个,完成投资75亿元,分别占新建工业项目的70%和80%,招商引资已成为助推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3.聚集能力不断提高。围绕打造“千亿元级工业园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服务企业功能,园区规划面积由最初的7.6平方公里扩大到153平方公里,形成了生态科技产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煤化工产业园、南滩光伏发电产业园“一区多园”发展格局。2014年完成生产总值78.8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5%,完成工业增加值24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93%。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4.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全面实施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十二五”期间共争取企业循环化技改项目资金6200万元,实施节能减排项目64项,关停4家高污染企业,限期治理污染企业10家,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家。2014年全区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5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63.3立方米,与2010年相比分别降低52.66%、25.62%。

二、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虽然全区新型工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工业“短腿”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总量偏小。由于全区传统企业较多,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及市场冲击的影响大,造成产业升级乏力,新型产业接续不足,产业之间关联度不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地方工业占GDP的比重偏小。201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6%,与全省、全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相比,低于全省17个百分点,全国20个百分点。

2.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中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少,大多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加工转化率仅为50%左右, 80%的企业停留在产品的初加工上,产品不精、品牌不亮、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

3.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由于职能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在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上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企业不及时等现象。园区内工业用电、排污等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4.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今年以来,全区工业经济受市场需求下降、生产成本上升、环保政策趋紧、融资困难等因素的制约,部分企业产品滞销、效益下滑,生产经营步履维艰。上半年全区7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6户企业因种种原因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三、对策与建议

加快工业发展要继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市区委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技术支撑为动力,不断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一)抓园区建设,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以“一区多园”发展格局为前提,加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用电、排污、排洪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为动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体系。按照企业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原则,引导大项目、大型企业向开发区集中发展,形成定位合理、功能有别、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促进更多产出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落户园区。

(二)抓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立足全区资源优势,围绕壮大优势产业和延伸产业链条,筛选、论证、储备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作用大、产品附加值高的重大产业项目。按照“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思路,瞄准重大项目、战略投资和关键技术,着力引进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大企业集团,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行业500强企业投资兴业。严格落实招商引资政策,积极开通绿色通道,加强跟踪服务项目工作,真正达到招进一个、建成一个、达标一个的目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外向型业务,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合作发展能力、整体竞争能力,逐步培育壮大一批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外向型企业。

(三)抓技术创新,培育企业名牌产品

坚持用“互联网+”高新技术和引进先进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励骨干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加大经费投入,保证技术研发工作正常运行,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借力攻关,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力争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严格落实品牌产品奖励政策,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张掖玉米种子” “有年金龙”马铃薯全粉等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产品,力争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

(四)抓人才建设,完善企业用人机制

完善用人机制,从行政事业单位选拔懂经济、会管理、善服务的人才充实到骨干企业之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动力。实施优秀企业家培育工程,培养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善于创业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进企业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关键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着眼长远发展,完善企业服务生政策,着力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职工队伍。实行企业优秀人才区政府津贴制度,加大非公企业人才职称评定力度,鼓励企业人才提高学历层次和技术等级。

(五)抓发展环境,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上一篇:家乡的变化作文700字下一篇:最美身边党员主要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