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的调研报告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县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的调研报告(精选9篇)

我县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的调研报告 篇1

9月中旬,县政协组织开展了全县城乡居民自来水饮用安全情况的视察活动。视察组实地察看了各镇自来水取水口、净化设施、管网建设情况,在各镇召开有分管负责人、自来水厂负责人、社区(行政村)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召开有水务、环保、物价等10个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汇报座谈会,与会人员围绕城乡居民自来水安全饮用提出意见和建议。现就视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水务等部门的辛勤努力下,我县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争取项目资金3012万元,新建规模自来水厂3座,小型水厂8座,对规划内的4座自来水厂实施管网延伸。通过项目实施,日供水能力增加2.8万吨,解决饮水安全人数9.5万人,项目区受益人口18.6万人,全县自来水覆盖率64%。

1、自来水厂数量。现有自来水厂(或自来水供应点)36座,其中含城1座,运漕2座,清溪、仙踪、陶厂、铜闸、昭关各3座,林头8座,环峰10座。

2、自来水厂经营体制。国有1座(含城自来水厂),镇集体2座(林头镇自来水厂、运漕镇自来水厂),其余皆为通过企业改制、招商引资等形式,以私人经营为主的自来水厂。这些企业中,大多数没有领取工商营业执照,未通过环评,没有办理物价收费许可证。

3、自来水水源地。清溪庵泉自来水厂和仙踪姚庙自来水厂以地下水为水源,陶厂司徒供水点以山洞泉水为水源,其余水厂均以境内河流、水库等地表水为水源。

4、水质状况。我县大部分水厂的取水点易受丰枯水期影响,水源水质不稳定,部分水厂水质检验合格率较低。

5、入户费用及水价。城乡居民自来水入户初装费:含城自来水厂750元/户,其余水厂在800元/户—1600元/户之间,项目区内享受政府补贴的农户入户费为300元左右;城乡居民自来水水价收费标准在1.3-2.2元/吨,但大多数私营水厂采取水费最低包月制,在限额水量内,月收水费6-10元。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水源地保护、管网设施等十分脆弱,城乡居民安全、卫生、稳定的自来水需求与自来水供应能力严重不足、供水水质较差的矛盾十分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源水质难以保证。

2、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3、经营体制风险增大。

4、部门监管服务不到位。

5、应急备用水、电源缺乏。

三、意见和建议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城乡居民自来水安全饮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体现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各级党委、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议县成立城乡居民自来水安全饮用工作领导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超前规划,专题研究,加大投入,落实责任,真正把关注民生的大事落到实处。要强化城乡居民自来水安全饮用工作的领导。城乡居民自来水安全饮用工作涉及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分属不同的县领导分管,建议县政府确定一名负责人,对相关部门进行统筹协调与领导,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加大工作考核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和县相关部门要全程关注各类自来水厂生产经营状况,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安全运行。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针对目前全县自来水厂小、散、多、乱的现状,结合“十二五”规划,因地制宜,重新编制县城和各镇自来水厂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布局,对自来水的供水规模,取水口的设置,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网建设等规划设计到位,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规范审批程序,实行环保第一审批权,严格限制小水厂上马,按照一镇一厂或区域分布的原则,整合现有小水厂资源,扩大规模经营,提高运行质量。

3、落实措施,保护水源。一是强化宣传,增强水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安全饮用水卫生标准知识和水源地保护宣传力度,增强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意识,增强全社会对水源地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保护水源地,爱护水源地的浓厚氛围。二是改变陋习,减少对水源地的污染。结合新农村建设,认真做好“三清、三改、三整顿”工作,引导城乡居民改变垃圾乱扔、污水乱倒等陋习,提高城乡居民的文明卫生素质;对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实施无害化处理;积极控制农业生产对水源地污染,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积极争创生态县、镇、村,以项目为支撑,加大污染面源整治。三是实行上下联动。县政府要与市有关部门协商谈判,减少巢湖水对我县境内水源的污染,严格限制市工业园区工业污水未经过有效处理对清溪河直接排放。四是严格执法,达标排放。严禁取水上游及周边的项目进入,取缔对取水口水源有影响的养殖业,对所有取水口的水源进行环评。在各工业园区建立污水处理厂,工业污水做到达标排放。长久之计,要努力做到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污水处理工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

4、加大投入,硬化设施。健全以政府投资为导向,其他各方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县水务局、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县镇两级要落实好配套资金。加大县镇自来水设施更新改造和管网建设力度,项目资金投入要科学合理,掌握平衡,兼顾各方,三种体制一视同仁。含城自来水厂要不断拓宽思路,对老城区管网实施改造,要改造水处理系统,或就地更换水泵、变压器,增建3000立方米左右的清水池,或采取土地置换,引进社会资本等形式易地重建水厂,一步规划设计施工到位;尽快建设含城第二水源,从长远发展来看,可考虑直接从长江取水。镇级自来水厂要合理配置资源,对散、乱、小的不达标的水厂实行关停并转,对经营状况困难,一时又难以撤并的小水厂,县财政要给予适当的扶持,改变落后的供水设施和设备,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5、强化管理,提升服务。县、镇各类自来水厂要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对员工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全员综合素质,改善服务质量;要改善供水条件,降低水损率,减少浪费,节约成本,提高效益;要配齐消毒、检测设备,制定一套完善、科学、合理的安全供水机制,要加强对机房、水源地、净化池等重点区域安全保卫,确保城乡居民自来水饮用安全。

我县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的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安全饮用水,中老年居民,健康,影响,农村

1 引言

获取安全饮用水困难的地方往往健康风险也较高[1]。已有学者发现水质和急性水源性疾病如伤寒[2]、痢疾[3]之间的关系, 而且获取清洁的水会降低婴儿死亡率[4]。在不同的国家改善水质也已被证明在减少腹泻和死亡率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自来水可及对成年人和儿童健康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

然而, 国内的一些相关研究却并未得出一致的研究结果。苗艳青 (2008) [7]基于四省46个村庄农户数据的Logit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农民使用自来水与两周患病有显著关系, 但对慢性病患病关系不显著。宋月萍等 (2006) [8]发现有自来水的家庭儿童健康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陈在余等 (2010) [9]利用三轮CHNS数据的研究发现自来水与农村居民QWB健康指标之间并不显著相关。另一方面, 封进等 (2007) [10]发现饮用自来水的居民自评健康显著好于饮用非自来水的居民。李华等 (2013) [11]的顺序概率模型回归结果显示, 饮用自来水可以显著改善80岁已婚女性老人的健康状况。

可见, 目前虽已有大量文献关注了安全饮用水可及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但国内研究大多只是关注与局部区域、或将其作为模型估计的控制变量, 少有文献从全国范围内重点分析安全饮用水可及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本文利用覆盖全国28个省份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CHARLS) 2011年基线调查数据, 构建二元Logit模型就安全饮用水可及对农村中老年农村居民的健康影响展开具体的实证分析, 以期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未来健康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支持。

2 关键变量选取与计量模型构建

2.1 关键变量选取

2.1.1 安全饮用水可及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安全饮用水是指一个人终身饮用, 也不会对健康产生明显危害的饮用水。安全饮用水可及是指人们能持续、稳定、长期地获得不会对健康产生明显危害的饮用水。本文根据实际情况与CHARLS问卷中所涉及问题的具体内容, 假设如果受访农户的饮用水源是自来水, 就可以认为其获得了安全的饮用水。

2.1.2 健康

饮用水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患传染病 (尤其是介水传染病) 的概率, 进而可能再提高人们的一月患病率与住院率。因此, 我们用是否患过传染病、是否患过介水传染病、一月内是否患病、一年内是否住院四个指标来衡量农村中老年居民的健康变量。具体说来, 参照CHARLS的问卷设计, 定义结核病、乙型肝炎、疟疾、流感、血吸虫病、乙型脑炎、痢疾、麻疹、布氏杆菌病等为传染病;定义乙型肝炎、疟疾、血吸虫病、痢疾等为介水传染病;根据“您在过去一个月内生过病吗?”和“过去一年内, 您住过院吗?”两个问题的答案来确定受访者一个月内是否患病和一年内是否住院。

2.2 计量模型构建

由于一月是否患病、一年是否住院、是否患过传染病、是否患过介水传染病等采用的都是二元变量, 我们采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安全饮用水可及对农村中老年居民健康的影响, 基本模型设定为[12]:

其中, Hi代表农村中老年居民的健康状况变量;RUNWATER代表安全饮用水可及变量, 即居民家里是否有自来水;Xi代表控制变量;αi、βi、τi为待估计的参数;εi代表随机扰动项。各变量的具体内容详见表1。

3 实证结果分析

表2给出了分别以一月是否患病、是否患过传染病、是否患过介水性传染病、一年是否住院作为因变量的四个Logit模型回归结果。四个模型中, 除一年是否住院变量外, 安全饮用水可及对其它三个健康变量的影响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这也证明了我们的假设, 相较其它类型的饮用水源, 自来水的确更加安全, 显著降低了农村中老年居民的健康风险。具体来看, 相对于无法获得自来水的农村中老年居民来说, 饮用自来水的农村中老年居民一月患病的概率将降低12.08%、患传染病的概率降低41.5%、患介水性传染病的概率降低40.41%。可见, 自来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中老年居民患传染病、尤其是介水性传染病的风险, 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其一月内患病的可能性, 但对农村中老年居民长期疾病患病率的影响并不明显。

在环境卫生特征变量方面, 室内是否有厕所以及整洁情况对农村中老年居民的健康影响并不显著, 但家庭做饭使用清洁能源却在1%的水平上显著降低了农村中老年居民一月患病的可能性。从卫生服务可及性来看, 如果有医疗保险、收入较高、所在村庄有医院的农村中老年居民一月患病或者一年内住院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但这并不是说明卫生服务可及提高了农村中老年居民患病的风险, 而是可能增加了他们去看病和就诊的可能性。另外, 所在村庄离农贸市场的距离越远, 可能会让农村中老年居民更远离疾病传染源, 其患传染病、介水性传染病和一月患病的概率也更低, 估计参数都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在个人和家庭特征变量方面, 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家庭居住面积等因素都对农村中老年居民的健康状况产生显著的影响。农村中老年居民年龄越大, 一月患病率越高, 一年住院率也有高, 估计参数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较之男性, 女性一月患病率更高, 估计参数也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与已婚同住的农村中老年居民相比, 单身和已婚不同住的农民中老年居民一月患病率更高, 估计参数分别在10%和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和高中的农村中老年居民比只接受过小学及以下教育的农村中老年居民一月患病的可能性更低, 估计参数分别在5%和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家庭人口数越多, 农村中老年居民也更容易一月内患病, 估计参数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家庭住房面积越大, 农村中老年居民的一月患病率更低、患传染病的风险越小, 估计参数都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此外, 从个人生活习惯来看, 吸烟对农村中老年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不明显, 但饮酒反而会导致农村中老年居民一月患病率和一年住院率更低, 这可能是由于越是身体健康不太差的人, 更会摈弃饮酒和吸烟等被普遍认为的坏生活习惯。

在地区和地形变量方面, 较之丘陵地区, 平原、高原和山地地区农村中老年居民一月患病率更低, 但患介水性传染病的概率却更高;而与东部地区相比, 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村中老年居民一月患病率、患传染病率、患介水性传染病率和一年住院率都更高, 估计参数都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4 研究结论

本文以2011年CHARLS数据中45岁及以上年龄的农村中老年居民为研究对象, 采用四个不同的健康指标作为因变量, 利用二元Logit模型从总体、年龄和地区三个层面考察安全饮用水可及性对农村中老年居民健康的影响。主要回归结果显示:安全饮用水可及性的确是决定农村中老年居民个人健康状况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对于其它饮用水源, 农村中老年居民饮用自来水可显著降低一月患病、患传染病和患介水性传染病的概率。

注:1.括号内为标准误;2.***p<0.01, **p<0.05, *p<0.1

我县城乡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3

一、实践与成果

(一)坚持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工程。**县把城市品位作为城市文

明的象征和巨大的无形资产,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建筑精品、景观精品、亮化精品,使每座建筑、每项工程、每个景观都经得起历史检验。几年来,先后完成了以江畔高层建筑为标志的80多处建筑工程,形成鳞次栉比,风格迥异的城市景观;完成引岔林河水入城工程、沿江风景带、东、北出城口牌楼、人参仙子等景观建设和主题雕塑工程,成为全省第一个将清水河引入城区的城市;完成77栋楼宇、1450家商业门房、15处公共设施亮化,主街、楼体和沿江亮化率达到95%、90%和100%。

(二)城乡同步建设,适应发展要求。几年来,**县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招商引资吸引一块、土地出让增加一块、集中使用整合一块、动员社会支持一块、县级财政投入一块等办法,筹集资金40.5亿元,完成城乡建设项目632项;硬化城市路面69万平方米,硬化率达到82.3%;楼房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村内道路硬化村达到62.2%,通村公路率达到79.3%;改造泥草房近4000户,我县的泥草房改造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5平方米,砖瓦化率达到71%;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9.4%。

(三)突出改造配套,提高城市功能。针对城市基础设施陈旧,功能弱化问题,**县集中精力狠抓基础设施改造配套。新建热网管线2500延长米,改造3000延长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1.8万平方米,新增供热用户1200户,供热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城区大气污染指数降低9.5个百分点;新建变电站13座、新建和改造电网线路18.5千米,城区输电线路老化、容量不足、用电半径过大问题一次性得以解决;新建给水管线1000延长米,排水管线4350延长米,解决重点城区5000多户居民生活难题。

(四)倾力关注民生,改善居住条件。为加快“两棚一草”改造步伐,**县制定出台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相关配套政策。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万平方米,入住居民400余户;廉租房租金补贴标准由每户每月60元增加到150元;制定了拆一还

一、产权调换政策,保证被拆迁人都能住上楼房,并对低保户、残疾户给予特殊照顾。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计划用3—5年时间基本消灭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

(五)实施“名城战略”,提高城管水平。**县坚持专群结合,标本兼治,不断强化城市管理措施。一方面,更加注重专管。对占道经营的临时摊床、烧烤车、堆积物进行集中整治,全部实现退路进场、进厅、进院;城市环境实现全天候、全程保洁。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共管。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广泛开展爱护环境先进单位、先进户评选活动,城管水平进一步提升。2007年,**县通过省级卫生城检查验收。2008年**县获得全国文明县荣誉称号。

二、体会与问题

在加快城乡建设中,观念的更新,将给城乡建设注入巨大活力。**县的工作实践为我们留下深刻体会:

一是城乡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为打造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特色城市,**县委、县政府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和热点,积极推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建设项目,把群众期望的公益事业办实办好,赢得广大市民对城市建设工作的热情支持。

二是城乡建设必须树立规划先行理念。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特色是城市的生命。为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品位,塑造特色城市,**县十分注重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聘请专家编制县域总体规划、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明确城市定位、功能分区、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做到50年不落后,几代人不拆迁。

当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城市建设就难以在更高起点上稳步推进。

(一)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相对滞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物业管理矛盾相对突出,呈现出管建脱节。

(二)“城中村”改造问题。按照“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安置特色化、行为市场化”的要求,城乡分离还比较明显,与城市融合度还不紧密。尤其是近郊农区变城区、农民变市民工作难度较大,失地农民利益补偿、生产生活、就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地方财政支撑力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运用市场化手段运作资金

还有一定局限。

三、建议与对策

(一)更加注重城市定位。找准城市建设正确的目标和方向,营造城市资产的独特个性和优势,不断增强城市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不断做大做强旅游品牌、产业品牌,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要突出城市性质定位,明确城市发展方向;要突出城市文化定位,全面展现城市灵性;要突出建设理念定

位,正确处理好新城与旧城、当前与长远、功能与特色、地上与地下、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二)更加注重城市经营。牢牢把握政府对城镇土地的管理权限,通过竞价出让、股本经营、土地置换、成片开发等方式,促进土地价值转化增值;大力经营城镇再生资本,对城市部分公益设施,实行有偿转让冠名权;大力经营延伸资本,充分利用政府公共管理的专营优势,对路桥、路灯、广告、公交线路、出租车牌照实行有偿使用。通过经营城市,把无形资产转化为现实财富,再反哺城市建设。

(三)更加注重城市宣传。把宣传城市作为发展注意力经济的重要手段。采取网站发布、节会宣传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城市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大力开展以市容市貌整顿为切入口的环境整治活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成员的认同感、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

我县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的调研报告 篇4

县人民政府及汪县长:

东岳社区柏树下小区共有居民340户1600人,地势险要,是**县目前地势最高的位置,位于东岳街中段。多年来,居民生活用水一直都很困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房开发等多种原因,再加上地下管道年久未修,致使现在的居民白天没有生活用水,晚上只能依靠“滴水”来维持,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居民怨声载道,多次来居委会反映情况,本着为民服务的宗旨,东岳社区全体干部竭尽全力曾无数次来到县自来水公司,由于工程大,资金不足被婉言回绝。

东岳社区梁书记于是安排了一名社区干部与有关部门协调此事,但都力不从心,一直得不到解决。驻东岳社区兴国镇领导也为此事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东奔西跑,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如果这件事一直得不到解决,这将会是一个不稳定因数,希望能引起领导的重视。

春节临近,为了能让居民喝上“一口水”,过上一个“安心年”,柏树下全体居民请求县委和县政府领导本着为民作想,服务群众为主,迫切要求帮忙解决吃水难问题,让我们过一个快乐、舒适、祥和的春节。

东岳社区全体居民呈上

城乡居民环保意识调研报告 篇5

系别:三系 班级:通信2班 姓名:钱晨 学号:20130306248 联系电话:*** 指导老师:汪莉丽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保逐渐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遍地的非降解垃圾,劣质的一次性塑料用品或者贴满了小告。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面貌,与每个人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

试想使环境整洁,空气清新并不难,以我们每一个人为小的单位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环保意识真正置入心中,汇集我们每个人小小的力量,举手之劳会把我们的生存空间创造得更加美好。

这个假期我以个人为单位对居民进行环保意识的调查,通过调查我发现居民的环保意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大部分的人对当前的环境形势有客观、清晰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使用绿色的产名品,可 降 解 的 生 活 用 品。但也从调查问卷中可以了解到,尽管大部分人的环保意识强,但仍有很多居民有着错误的观念,对垃圾的处理方式不合理,对生活中绿色生活理念不理解,环保意识较薄弱。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90%的人环保意识很强,认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将城市环境好坏与自己日常生活挂钩,可还是有10%的居民意识不强烈,行动不积极,相差很大。

从调查中发现,:周围人的行为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在居民的环保意识强弱有较强的影响,即使居民明明知道这种行为是错的,但很少有出面制止的。一次性制品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占据着较为主要的地位。即便是政府提倡使用环保袋,但还是有一部分居民在出门时忘记携带,表示在商场购买较为方便,而且也不贵。对于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尽管居民表示,也想尽量杜绝这种不好的消费方式,但有时还是没办法。从中体现了居民的自制能力不强。91%的居民对当前的城市环境不满意,认为社会和政府的工作不到位,认为城市的环境正以缓慢的速度不断恶化着,希望政府能过重视,并出台相应政策。另外有9%的居民认为环境还是比较良好的,城市的绿化等还是让人比较满意。但总体看来城市的环境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有待解决,刻不容缓。大部分人自认为可以主动地不去破坏环境,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承认,小动作都已成为个人的生活习惯,想在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不这样做并不很顺利,但是都表示可以尽自己的所能去杜绝。95%的人是把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混在一块。“混”,我想这就是纸张污染的主要原因!如果人们能把垃圾分开来,分门别类进行回收,那白色污染对自然环境就会大大减少,并且我们生活环境也就大大不同。众所周知,温室效应带来了全球气候变暖,冰山逐渐融化,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将会使大陆板块移动,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而温室效应是由汽车尾气的过度排放等原因造成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提升,有车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做公交车和骑自行车这样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汽车的增加还带来了许多的声污染!房子总有建设在马路旁的,噪声不仅对人有身体上的危害,更危害人的精神!在调查中,有近于50%的人对噪声污染有很大的共鸣。所以,当我们再一次提到环境污染时,声污染也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

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在环保设施以及政策鼓励方面存在者不足,但只要政府重视,积极宣传环保理念,居民能投入到为改善这种不足的行动中来,环保设施一定会更加完善,环保意识一定能过更会强烈。这样,居民的生活会更加舒适,生活质量会有质的飞跃,城市面貌也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需要从生活点滴入手,能源的使用、垃圾的排放等等都是重中之重的问题,不能小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能源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它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得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这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居民的环保意识需要尽快提高,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适应全球环保热潮的大环境,不能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这些问题。

我县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的调研报告 篇6

大家一致认为,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是合民意、顺民心的造福工程,务必抓紧、抓实、抓细、抓好。

一、基本情况

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自7月1日正式启动以来,人社局根据省、市统一安排部署,坚持把城乡养老保险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开拓创新,多措并举,县、乡、村三级联动,克服任务重,工作量大,困难多等不利因素,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狠抓落实,使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参保人数为54.01万人,个人缴费7161.63万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4.9%。领取待遇人数为12.9万人,共计发放养老金8401.44万元,发放率100%,基金专户积累1.46亿元。目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已全面覆益22个乡镇、2个工业园区,累计参保人数达55.5万人,参保率为99.46%。并已为全县参保人员制发个人参保存折卡,全面实行养老金银行代扣代缴工作。

二、主要做法

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重点抓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夯实平台建设,促进工作办实办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各乡镇成立社保所,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县政府主导、人社局主抓、相关部门配合,乡镇主办、村委会(社区)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同时各乡镇还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村级聘任了协理员。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县、乡、村三级办公,并为乡镇社保所配备了电脑和必要的办公设备,统一安装了信息系统,实现了县、乡服务网络的畅通,为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大力宣传发动,促进政策进户入心。通过多种形式,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进行广泛宣传,让群众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理解政策。让政策进村入户、深入人心。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万份;在网站设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宣传窗口,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自由查询个人账户,了解政策法规;在定远电视台开辟专栏,答疑解惑;表彰先进,以先进带后进,以身边人带动身边人,全力营造“以点带面、以人带人、人人知晓、全民参保”的工作局面。

(三)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服务快捷便利。明确县、乡、村三级工作职责,在社保所服务大厅实行“一条龙”服务,将规章、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参保缴费、待遇发放流程等统一制牌上墙,做到标识清晰、台帐完备,确保办事程序透明,工作服务到位。利用农商行网点遍布城乡,业务经办力量强大等优势,在滁州市率先实现保费由银行网点直接代扣代缴,增加了参保缴费的灵活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做到便民、利民,从而提高城乡居民参保的积极性,又保障了基金的安全、准确及时收缴到位,得到了省市人社系统肯定。

(四)任务落实到位,促进业务高速高效。按照“早谋划、早开展、早推进”的工作思路,精心组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发放和征缴工作。一是开展了人口的调查摸底工作,为养老金发放提供准确的一手资料。二是明确工作职责,按计划实施。实行县领导统一指挥、局领导班子包乡镇、乡镇班子成员包村,村干部包户工作机制,级级把关、层层落实,确保此项工作有效推进。三是将政府补贴、集体补助和个人缴的保费全部纳入社会保险基金专户储存,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核算。目前,农村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已将收入户中的1亿元积累资金转为定期存款,以增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的收益率,提高了养老保险的共济性。

三、存在问题

尽管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调研情况看,仍有一些突出问题不容忽视。

(一)政策宣传有疏漏,部分干群认识不到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的政策宣传不够全面细致。群众和干部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仍有困惑或不理解地方,在具体操作时对群众提出的疑问由于心里无底不敢明确表态。如:已在外地购房的农民工,已购买保险的村干部、在外打工人员,是否还要继续参加保险;女孩参加保险,出嫁以后怎么办等问题。更有甚者,个别乡镇从主要领导到具体工作人员以及村干部误读有关文件精神,对重度残疾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死亡或独生子女重度残疾符合参保条件本人不需缴费的对象全部漏登漏保。少数乡镇存在网络故障维修不及时,人死了无法退保;一些参保人不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全选最低的缴费档次;也有一些农民担心政策变化和资金安全,年轻达龄参保人认为养老问题遥远参保不积极等等问题。

(二)平台建设较薄弱,人员不稳经济无支撑。我县基层平台比较薄弱。一是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经验不足,人员不稳定,信息管理系统操作不熟练;二是村级办理员待遇偏低,且多数兼职,变动频繁,年龄偏大,业务水平偏低,积极性不高;三是各项相关管理工作有待健全,承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金融经办机构服务质量还需提高。这些都制约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制度衔接不完善,保费征缴时间不科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后,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间如何衔接转换,各省、市、县之间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如何调动续交,这些还需深入研究,总结经验,积极稳妥地探索出具体办法,以提高社会养老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权益。我县保费的集中征缴时间不确定,间隔时间不到一年,此项工作有时还与乡镇其它中心工作相冲突,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奔命,工作成效不佳。

四、对策建议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为了保障城乡劳动者年老时基本生活,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保险,具有收费最低,保障力度最强,受益人群最广的特点。也是一项惠民工程,对解决我县城乡居民老有所养,解除后顾之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该项工作应列入为常态化管理、经常性工作。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参保工作落实。一是要干部、群众吃透文件精神,真正理解这是造福工程,强化对所有参保人员的政策教育。二是通过党校或劳动技校培训乡镇干部和经办工作人员,让培训过的骨干再培训村两委和村协管员,村两委干部和协管员再宣传到每户参保对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利用媒体、黑板报、致参保户一封信等多种形式让群众了解政策,积极参保,变行政干预参保为群众自觉参保,变干部被动征保费为群众主动存保费。

(二)加强队伍建设,健全保险服务网络。随着扩面工作的全面开展,参保人数越来越多,推进各项社会保险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按照“工作、场地、制度、人员、机构、经费”六个到位要求,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工作重心要下移,将社会保险工作平台延伸到乡镇,健全县、乡(镇)、村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服务网络。要进一步调整充实农保经办工作人员,乡镇应在劳动保障中心确定专职人员,保持人员相对稳定,人员要定编。同时县乡应加大经费投入,经费列入预算。要完善城乡居民社保信息管理系统,增加其实用性和操作性,使其降低业务运行成本和风险,实现县乡联网,业务网上运作,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城乡居民社保业务管理的规范化、网络化、系统化。县社保中心、农商行均要配备专业维修人员,确保信息化系统能够长年工作、信息畅通、网络透明。

(三)协调制度衔接,科学安排工作时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由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和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制度组成的完整体系,各项制度功能各异,不可或缺。同时各项制度又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搞好各项工作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十分重要。因此,在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同时,应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并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等城镇社会保险相衔接的保险格局出发搞好统筹协调。要按照“保基本、广覆盖、能转移”的原则,做到与其它社会保障制度有接口、好衔接、可转移,并确保转移过程中参保农民的权益不受损失,真正为城乡居民筑起一道科学、便捷、顺畅、牢固的社会保障防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全县可同时同步进行,最好安排在春节前开展突击抓,这样最科学,最能节约人力、财力,又因春节前农民手中有钱,村干部无需垫资就可完成任务,从而大大减轻工作难度,做到事半功倍。

城乡居民幸福指数调查报告 篇7

幸福指数就是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或者说是生活质量的高低值。主要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偏好来对自身的生活状态所做出的满意程度方面的评价,它是生活事业的满足感、心态情绪的快乐感、人际关系的价值感的有机统一。

“幸福感”、“幸福指数”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被频繁提及的话题。为了进一步了解人们的生活、情感等满意状况,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满意度,调查人们普遍的幸福指数,从而提高对人们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从这次调查中研究探讨在哪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制约了人们幸福感。基于此,我们对龙泉驿黎明小区及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本次社会调查的主题是“城乡居民幸福只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居民的生活、情感等满意状况,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满意度,调查人们普遍的幸福指数,从而提高对人们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从这次调查中研究探讨在哪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制约了人们幸福感,更高层次上要求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调查方式

为了保证调查所得到的信息准确可靠、方便统计的前提,所以决定本次调查所采用的方式是随机发放问卷当面填写以及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

(三)调查区域及人员分布

一共分为2部分。网络在线人员调查,城乡常住实地居民调查。

(四)调查内容

基本情况是对受访者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相关信息的采集。我们正常将判断幸福指数的途径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身体状况等)。最后是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所以从这几个方面出发,我们的问卷就是围绕这三个方面设计的。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旨在清晰的了解受调查人群的具体情况,以便我们统计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二、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24.47%的居民感觉到非常幸福,67.65%的居民感觉一般,5.88%的居民感觉不幸福。调查数据说明随着镇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许多城乡居民都感到生活幸福。从调查对象的分类看,居住环境好的居民幸福指数高于居住环境差的居民。居民对目前住房满意率为38.24%,不满意的为17.65%。他们的住房环境、房屋质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压力和负担也相对少了许多。

由于本次调查针对了受者调查的个人基本情况、生活环境、情感和工作方面等内容,主要调查目的是研究人们幸福指数的高低及其影响较大的原因,我们再进行一个概括性的比较。

大众生活环境基本情况。从基本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在目前我们社会中收入高低人群是按照金字塔型的,2000—5000元的收入者占到了8.82%。而且大部分人表示自己还没有经济来源。各种生活压力使现在城市人群感到压力极大。近年来房价的飞涨也是使幸福指数下降的主力推手,在受访者中有近1∕3的人没有住房,即使在有房的人中也有很多人在父母的帮助下。

社会保障方面。有近14.71%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会保障很不好,亦有14.71%的人对此并不熟悉,但是也有17.65%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会保障还是很不错的。最近国家正在普及医保政策,所以有很多人积极的参加了医保,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会中对医保政策的看法是褒贬不一的。很多人认为医保所提供的优惠幅度很小,有钱人根本不需要这钱,而穷人真正有病时这钱根本就是杯水车薪,起不到多大用处。他们认为新的医疗体制是一种保障,是一种安慰。现在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速度是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的,这与人们追求的生活有一定的差距。

从年龄看,不论哪个年龄段的居民,都比较重视身心健康,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关注程度越高。在受访者中,至少有65%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并注重锻炼身体,参加社区文娱活动。

从人们生活环境的基本状况我们大致的除了这些结论:

一、工作者对自己的理想工资状况与现有工资情况并不满意。

二、社会高房价高物价使人们心里渐渐的失去了平衡,什么都在涨价,就是工资难涨,涨工资降房价的呼声越来越高。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大众不了解我国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持有怀疑态度,是这也是人们幸福感不高的原因之一。

个人情感和人际关系。情感生活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的重要指标,而人际关系在情感中也起了很大决定作用。统计显示42%的人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不仅仅是工作和生活开支。所以在工作中压力大了有一半的人选择像亲人或朋友倾诉,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亲人之间互相支持扶持体现了家庭的和睦。本次调查还发现极大多数的人认为自己家庭和睦、伴侣是自己忠实的依靠,自己的子女听话孝顺。

从整体看来,在情感这方面受调查者的得分是比较高的,仅仅是在工作和其他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了普遍的生活压力,这不仅仅是个人原因,也是目前我们这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导致的。我们的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所以这个问题在不久将来一定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人们的关注热点。关注热点从侧面反映出人们的最想要的东西,无论是多么富有的人永远都有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但是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正如我们所料在所有的选项中住房、就业占据了前二甲的位子,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只不过是在调查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定。梦想是人腾飞的翅膀;目标是人前进的动力,但是在这次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超过一半的人已经不敢再有梦想,因为这个社会很现实,在他们的眼里梦想和做梦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三成的人说正在努力过程中。对于这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我们只能说有点悲哀,现实越残酷越是鞭策个人奋起,社会进步。

三、对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有很多,造成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差异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收入、住房、生活、工作、健康、家庭、物价等各方面都会影响城乡居民幸福指数。

近几年的社会发展状况很好,但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反映出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如收入、住房、生活、工作、健康、家庭、物价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也是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但这方面需要很大程度上依靠我们的政府。根据我们调查统计的结果,就如何提居民幸福指数提几点建议:

1、增加居民收入。这主要要靠政府,加快推进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结合镇江现时的产业基础和土地资源状况,在推动现有一些企业增资扩产、提升水平的同时,扩大就业机会和空间。加快社区商业布局发展,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渠道。也可以激励群众自主创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工资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比如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

2、重视和正确引导经济发展。经济感知对工作幸福感和政治和谐感影响最大,因此政府在制定和调整政策时,依然要倍加重视发展经济。目前在经济方面居民变现最不满的是物价和房价,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正确引导经济发展,政府还要充分了解居民生活的现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地制宜,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应对的措施也不同。

3、加快经济和社会转型。只有一切从市民的需要出发,“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加快解决人们的医疗、教育、住房、福利等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才能全面提升幸福指数。

4、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了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首先应该引导人们的心态向乐观积极的方面发展,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让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也能调整和化解工作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另外还要增加公共绿地,健身场所及设施,为居民提供活动场所。

5、提高政治和谐感。政治和谐感是最需要强化提高的国民幸福指数的部分,它与工作满意感、生活舒适感的相互影响比较小。但这不意味着政治和谐感对主观幸福总体水平没有影响。因此,要提高政治和谐感,就要更多地从体察民情民意、顺应民心民愿、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简化行政办事程序等方面抓落实。

6、提高居民文化水平。根据这次调查可以发现,居民的文化水平也会影响居民的幸福指数,居民文化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就业问题和精神文化素质,也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收入、生活、工作、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报告总结

从社会整体情况上看,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极度贫困,但是幸福指数却是奇高。而如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在哪个方面都要比改革开放前强,但是人民的幸福指数却是逐年下降。究其原因是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人的心中追求,尤其是改变了未经历过改革之前的痛苦的一代的信念。

而今的一代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精神追求的预期过度的提高了,当人心理失去平衡的时候就会严重的影响到个人的幸福感。尽管在2011年发布的全球幸福指数排名当中中国名列第20,但是中国在2014年的幸福指数却飞速下滑到93名。这仅仅是前人研究的结果,这一次研究发现人们觉得不幸福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房价上涨的太快,一夜间无数的人发现自己变成了房奴;更加艰巨的问题是房地产泡沫面临破灭时的茫然。据调查,中国现在房地产储量在60亿套,而中国却是房奴遍地。中国在这种极大的心理失衡状态下,思想世界也变的失衡了。在这现实压力下,幸福感下降也是情有可原的。更多的还需要人们素养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健全完善。另一个方面,幸福指数下降也有人们的内在因素。快节奏的生活是人们越来越感到不安,生活中的不安定减少了人们的归属感。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增长,紧紧的温饱亦不能使人们感到满足,感情、思想、生活方式等严重制约着人们的幸福。人们的意识水平普遍上升,人们对物质上的追求也不断增加,物质化的社会幸福感大大降低是必然的。

从城管与人们矛盾激化到富士康工人“14连跳”,社会发展的步伐太快,大家过于物质化、过于急速化,大家在为今天无钱消费而抱怨时,是市场经济让他们在竞争中无法提高收入而失去了消费的自由,还是有钱无证而寸步难行失去了就业的自由。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是没法比的,但是那时候的人绝对比现在年轻一代幸福感强烈,不是为别的,是因为有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相比现在快速便捷的文化显得是那样得磕磕绊绊。

春晚从“万人空巷”到“万人吐槽”,大家都知道金钱不是唯一能够带给人们快乐的东西,信仰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精神上的支持。但现实给我们的感触是金钱至上,怎样求得生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尺度,可是金钱却成大多数人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

通过这次调查不难发现在大多数人看来他们是不幸福的,这不仅仅表现在各种物价上涨,还来源于各自的生活压力和外界不同的权利威胁。人是有需求的,满足需求的同时自然会会激起欲望,就像山里和尚讲故事的故事一样,回环往复,永无止境,真正关键的是能够珍重身边小小的幸福,学会生活。所以作为个体的每个人也要学会知足常乐,感悟生活,寻找幸福。

“幸福指数”广受关注是中国社会急需转型的表现,是人民与时代的要求。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政府的施政首要目标是追求GDP经济总量的增长,这已经阶段性地获得成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由中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但是,过于强调GDP的发展模式积累了过多的挑战,包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贫富差距拉大、生存环境恶化以及金融危机、楼价过高、社会保障缺失等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集体焦虑,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以收入为例,中国居民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下降,城乡差距和居民内部的贫富差距仍趋于扩大。在民生领域,读书贵、看病难、房价高已成社会顽疾,食品安全、环境恶化、贪污腐败等问题也仍然较为严重。

因此,如何增进人民福利,恢复社会公正,要求政府工作以人为本而不再是GDP增量成为时代要求。需要注意的是,与“GDP至上”一样,现在也有一种将GDP与幸福指数对立的倾向,似乎只有GDP增速下降才会有更多的幸福,这种观点也是不理性的。并非GDP增速降低了,幸福就上升了。人们渴望“幸福”是因为政府在社会分配、环境保护、物价稳定、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职能缺失,这些目标与经济增长应该在政府施政中居于同等的位置,而不是忽略。

我县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的调研报告 篇8

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食品药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为进一步了解我县食品药品安全现状,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我办分别深入到各乡镇,县城街道等地,和工商局、质监局、农业局、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具有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职能的部门,对我县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进行了一次为期3个月调研。调研采取走访查看,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单位和部门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情况汇报等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食品药品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我县食品安全工作主要情况

从这次调查摸底中了解到,截止2011年6月统计,全县21个乡镇有335家餐饮单位,学校集体食堂45家,共有从业人员近2000人,当前我县食品工作分工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卫生监督局负责发放餐饮服务许可证及日常监督检查。

(二)、我县药品监管

截止2011年6月,我县共有51家药品零售药店,2家药品批发企业,2家医疗器械批发企业,3家县级医疗机构,21个乡镇卫生院,107家村卫生室,11家医疗门诊。上述单位经营使用的药品均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的监督检查。

二、采取的主要监管措施

(一)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政领导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2010年,县政府根据国务院和中央编办的文件精神,成立了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明确了三个责任,即: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各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分段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对食品安全负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了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提高了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全县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工作机构、人员、责任、措施都已到位,初步形成了“全县统一领导、乡镇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为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建章立制,实行目标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协调机制高效规范运转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为确保食品安全各职能部门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能,县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州县的要求,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一系列相关文件,为全县的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今年初,县政府又与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签订了《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从而完善了制度建设和责任监管体系建设,为开展食品安全的综合协调工作,落实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责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确保食品安全

我县食品安全工作采取“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农业、畜牧等部门负责抓好食品源头污染的治理,确保食品源头安全;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等部门负责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整治,确保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负责食品销售现场的监管,确保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经贸局负责生猪定点屠宰环节的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也依据各自的职责,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管理。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食品安全监管各组成部门协调一致,尽职尽责,确保了全县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四)日常监管、专项整治与联合执法并重,食品安全工作成效显著

全县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大力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县质监、工商、卫生防疫、农业、经贸等执法监管部门针对食品安全的重点环节、重点场所、重点品种,强化日常监管,突出专项整治,重大节假日期间大力开展联合监督检查的执法活动;据统计,仅今年前6个月,全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共出动行政执法人员360人次,车辆68台次,共检查各类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70户次,各类食品经营企业1600家次,各类食堂、餐饮摊点60家次,下架各类不合格食品2000公斤,全县辖区内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五)药品安全工作

1、扎实做好药品市场的整顿工作。

以日常监管为基础、专项检查为手段,对药品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的药品购进渠道、供货资质、储藏养护、调配使用等行为进行了全面检查,我局在药品监管工作中共出动执法人员150多人次,车辆40多台次,检查药品经营使用单位102户次,共立案5起,结案2起。

2、巩固GSP认证工作成果,加强对企业跟踪检查力度

为巩固GSP认证成果和GSP跟踪检查,2011年4月18日我局对今年到期换证的药品经营企业负责人进行为期一天的法律法规和GSP培训,通过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开展专项检查,确保药品安全

(1)、开展从江县医疗机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调查及监督检查。根据州局《关于调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通知》的文件要求,我局对县级医疗机构163个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今年,我局重点对医疗机构检查基本药物的购进、验收、养护等环节的检查,截止6月底,我局共检查了医疗机构35家(次),出动执法人员26人(次),对不符合要求的医疗机构下达整改通知书。

(2)、开展了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检查。为巩固第一阶段非药品冒充药品的集中整治工作成果,净化药品流通和使用环节,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我局深入地开展了第二阶段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行动,对全县以及所辖21乡镇的药品经营企业进行了有重点的检查。通过检查,对2家药品零售企业涉嫌非药品冒充药品的9个品种进行抽样送检,要求其立即下柜,暂停销售处理。通过检查对净化我县药品流通市场收到了很好得效果。

(3)、其他专项检查。根据省、州稽查局转发有关文件精神,我局今年1-6月以来开展了查处假药欧亚新疝王胶囊及高效壮骨胶囊等专项检查,通过检查,我县未发现文件所述假药。

4、加强药品抽样监督工作。2011年州局下达了30个品种药品抽检任务,目前已经抽取23个品种,保健品3个品种,协助州局快检车筛查抽样10个品种,截止目前发现不合格检品1个批次,已立案调查。

六、医疗器械质量安全工作

(一)规范医疗器械经营行为

继续加强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监管,一是查购进渠道是否合法;二是查索要的资质证明是否齐全;三是查贮存条件是否符合规定;四是查批发行为是否规范。对辖区内的企业组织开展“回头看”行动,促进企业强化经营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了医疗器械批发企业的经营行为。

(二)强化医疗机构使用医疗器械的行为

1、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一是查对大型医疗器械是否建立了采购、使用、维修档案;二是查对检验用医疗器械是否纳入医疗器械进行管理(具体内容有购进渠道、索要资质证明、验收登记、贮存条件、用后处理);三是查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使用是否规范(重点是用后毁形)。

2、小型医疗机构:主要查使用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购进渠道是否合法,购进时是否索要资质证明,购进后是否按规定验收登记,用后是否按规定毁形程序进行毁形并记录。

(三)加强对口腔医疗器械的监管

针对历年来对口腔医疗器械监督管理薄弱的现况,我局对口腔诊所进行了专项整治。通过整治,使口腔诊所的负责人转变了看法,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法律意识,并督促建立了医疗器械验收记录,索要并建立了合格供货方档案。

(四)开展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专项检查

我局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及部分乡镇卫生院进行了专项检查。一是查进货渠道是否合法,是否有相关证明材料;二是查是否有购进、验收、使用记录;三是查是否建立了产品追溯制度;四是查产品、相关病例、购进验收记录上产品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是否与注册批件一致;五是查是否签订了使用协议,协议内容是否完整。

(五)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下发通知,落实责任,分解任务,并将此项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医疗机构年终目标考核内容之一。

(六)加强与工商部门信息沟通,积极监测我县医疗器械广告宣传产品,对发现违法的医疗器械广告,及时移送工商部门依法处理。目前,我县已移送1起医疗器械违法广告。

二、我县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安全工作

1、监管体制和机制不顺,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不到位 现阶段,我县在食品安全监管上采取“以分段监管为主”的模式,工作中坚持“全县统一领导、乡镇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方针,但目前监管体制和机制尚未理顺,人力资源、检验检测资源、信息资源分散,以致监管合力不强、职能重叠、多头执法、监管缺位、执法空白等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分段监管环节链的连接点上较易出现监管空缺。一是综合监督、组织协调不到位。县食安委办公室设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两者合署办公,没有直接从事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设施薄弱,办公设备不足,人力资源不足,综合监督检查和组织协调力度不够,作为同级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上的“抓手”职能还未充分体现;二是食品安全工作实行各部门分段监管,综合监督协调难度大。食品监管各部门对食品安全工作存在思想统一、步调不一,认识统一、行动不一的问题。最突出的事例如注水猪肉问题,按照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规定,“定点屠宰场对生猪、生猪产品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的”,由经贸部门管理,生猪在屠宰场待宰停留时间要在24小时以上,但是,他们对生猪注水现象监管不力,品质检验形同虚设,致使猪肉品质受到影响。《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还规定,县场销售的注水肉由卫生和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实际情况则不容乐观;三是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在监管中,由于实行分段管理,各部门之间在信息资源上又缺乏网络平台和沟通机制,不能共享信息,甚至各单位上报的数字都不相统,给监管工作造成被动。

2、监管措施不力,检验检测资源分散

目前,我县食品安全各监管部门在监管方式和措施上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重视证照办理,轻视日常检查;重视现场准入,轻视生产经营。凡是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体户,有关执法部门都要求他们办理各种证照,但是在取得证照之后,便放松了对这些监管对象的日常检查,这种监管模式,对成规模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加工作坊,和县区大量存在的小摊小贩,则力度有限,起不到应有的监管作用;二是重城县轻农村。受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加之我县广大农村地区食品监管点多、面广、线长,监管任务重,监管工作很难落实到位,再加上一些执法人员意识上还存在重城县轻农村的误区,所以对农村食品领域的监管还存在着缺位现象;三是检验检测资源缺乏,检测成本高。全县没有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检测成本高,抽检一头猪,按标准需要检测费上50元,企业颇有怨言,为节约成本,我县出现将近一个月屠宰的生猪共计1041头未按规定进行检验。

3、部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经营和不规范生产加工食品问题突出

部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未取得证照而擅自生产经营,一些从业人员不经健康检查而上岗工作,产品质量把关不严,消毒设施欠缺或弃之不用,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缺乏;有些餐饮摊点卫生条件极差,餐具消毒无保障;有的规模餐饮服务单位拒不配合监管等等,这些违法行为给食品安全工作带来了诸多隐患。

生猪私屠滥宰现象依然存在,受利益驱使,一些人铤而走险,部分养殖户则本着少亏一点的心理,私下屠宰、加工、销售病死畜禽及其产品,病死畜禽产品大多通过商贩卖给工地学校餐馆,活禽宰杀仍在集贸现场进行。在城乡结合部和城郊附近的农村地区,存在着不少家庭作坊式的食品生产加工点,这些家庭式加工作坊既无证照,又达不到合格的卫生条件,取缔不了,管理起来又非常麻烦。一些小作坊式的食品加工厂为盲目提升食品的色香味,一些制假食品加工厂为掩盖假劣原料的颜色和气味,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

4、农村监管力量薄弱,问题食品流向农村

农村食品经营呈现“低、小、散、多”的状态,农村食品现场多以小规模食品加工、销售和消费的形式存在。个别农民贪便宜,部分商家图利润,不合格、过期、变质、假冒伪劣食品以低廉价格通过“小字号”食品经营企业充填农村食品县场。非法食品经营企业利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力量不足、监管资源匮乏的现实,向农村转移,躲避监管。因而,出现农村县场食品质量合格率明显低于城县的情况。农村餐饮业卫生保障低下,农村集贸现场经常出现无卫生许可证销售食品,餐饮从业人员亦无健康体检证。食品加工间、店面和住房多数不分间,卫生标准不符合要求。小餐馆和部分农村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多数无食品卫生培训合格证就上岗,农村婚丧宴请,餐饮加工场所、就餐场所卫生无保障,食品安全亦无保证。由于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广播电视信息传播有限,食品安全宣传难度很大,加之农村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识别假劣食品能力低,这些都给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带来了许多障碍。

(二)、药品医疗器械工作

1、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监管执法专业人员匮乏,尤其是保健食品、化妆品、药械、法学等相关专业背景人才尤其匮乏。

(2)、人才队伍不稳定,多数同事有“调离,考走”的想法,尤其是年轻同事,考走想法更为强烈;同时,机改整合后有些执法人员被安排去干与食品药械安全监管无关的工作,本来基层食药监管人员就不足,导致执法队伍的能力不是加强了,而是削弱了。

(3)、执法队伍培训力度远远不够。尽管省局每年举办多期培训班,但由于会期过短,同时对培训效果缺乏有效测试,以致很多学员往往是巧借学习机会“潇洒走一回而已”,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4)、下划地方机改后,人员编制数流失严重,原各县食药监局的编制在原有基础上不仅未得到增加,反而被削减了大部分。(5)、06—09年贵州省食药监系统新招考人员的公务员登记一直未予以解决。尽管前段时间省州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要求地方主管部门妥善办理公务员登记事宜的相关文件;但是鉴于机构改革,下划地方后,县卫生局和食药监局合并,06至09年大部分新进人员由于合并后单位编制数不足,以造成公务员登记变为遥遥无期;而很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遴选基层公务员都要求必须是进行公务员登记的在职人员,由此给新进人员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非常不利于队伍的稳定。

(6)、下划地方机改后药监基础设施流失严重 由省下拨的建楼专项资金建成的药监办公楼,现已逐步被地方政府征用作他用,基层药监人员面临无办公场所,国有资产面临流失,严重影响到基层人员正常的工作开展。

三、加强我县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认识,统一思想,落实责任

食品药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立足当前,规划长远,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和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要对食品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各监管部门要尽职尽责,加强配合,增强综合监管能力。建议在县政府领导下,组织各监管部门开展一系列专项联合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重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加强信息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形成综合监管格局,切实落实食品安全工作的各项责任。

2、进一步理顺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

县食品安全办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综合监管机制,多方协调,密切配合,研究探索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整合监管人力资源、检验检测资源、信息资源,构建信息交换平台,做到食品安全监管资源共享,克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体制不顺、机制不畅、职责不清、职能重叠、政出多门、力量分散、监管乏力的弊端,达到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切实推进食品安全工作健康发展。

3、增加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经费投入

在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过程中,国家规定对食品进行抽检不得向企业和经营者收取费用,因此,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部门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经费和食品检验检测经费的投入,增加检测设备和流动性检测车辆,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己任,努力克服重收费轻管理、重执法轻服务、重城县轻农村的弊端。

4、创新监管方式和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水平和服务质量

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各个部门,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新路子、新途径,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和技术手段,要借鉴外地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如借鉴北京县工商部门的错时工作制,对一些平时不易监管的早餐夜县、集贸县场、集体食堂、生猪屠宰等时间性、流动性较强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为,适时加强监管。对农村广大地区,要真正将监管重心下移,建立健全有效的食品安全城、乡、村监管网络,努力克服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漏洞、空档和死角。要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的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法律法规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为民服务的意识。切实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是保证食品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到经营销售和消费各个环节安全的关键。为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降低培训成本,节约培训费用,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采取一个职能部门培训,各有关职能部门交叉授课的综合培训方式,降低监管部门和企业负担。

5、采取有效宣传方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

食品药品安全关乎千家万户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设立食品安全信息宣传专栏,特别是要面向农村地区,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曝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典型案件,从思想上逐步树立食品安全事关自己生命安全、事关社会稳定的意识。

6、关于加强药品监管队伍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1)、针对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法学等相关专业背景人才匮乏现象,建议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最大限度通过招考渠道“招贤纳士”,同时强化学历,专业背景知识等。

(2)、加大基层执法队伍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餐饮服务专业监管知识和常识的培训力度。可以采取现场培训,也可以统一编制培训教材,让执法人员采用自学方式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同时采取严格的测试方式测试学习效果,对未“合格”人员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强化学习效果。

(3)、省、州食药监部门应参照中央国家机关或省、州其他系统,从本系统县一级遴选基层公务员的机制。

(4)、强烈建议省食药监局与省人事主管部门积极协调,由省食药监局统一解决06至09新招录人员的公务员登记事宜,这是目前最直接最讲效率的方法。而不是“一纸文件”完全推给地方人事主管部门解决,以避免由于县级机构改革新组合部门由于编制数不足原因,导致此期间新招录人员的公务员登记遥遥无期的情况。

(5)、尽快完善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相关执法依据。做到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既要“喊得起口号”,也要“ 落实好口号”,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

我县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的调研报告 篇9

阅读:364次 时间:2007-9-6 2:26:34 作者:统计学院网络部 [ 大 中 小 ]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雅安城乡居民就业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按照方便抽样的方法在江西省南昌、赣州等9市展开,共在27个县区的城乡随机发放调查问卷500份,经核实回收有效问卷446份,其中城市问卷216份,农村问卷230份,回收率达到89.2%。经过科学的计算,该调查抽样所产生的边际误差不超过5%(95%的置信度),样本容量符合理论要求。由于城乡居民的就业状况、就业方向、就业行业和就业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们针对城乡居民分别设置了分卷并分两部分进行汇总分析。

第一部分:城市居民就业情况分析

一、城市就业者的基本情况:家庭就业人数占整个家庭人数的1/2以上,就业者受教育程度较高,男女职业的选择机率趋向平等,就业形势可观,求职者可以在众多行业中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

1.城市居民就业情况良好。据累计频数显示:被调查的216户城市家庭中,家庭总的人口数之和为807人,而就业者的累计频数是414人,占家庭总人数的51.3%,考虑到大多数家庭中都有老人和子女,因此这个比例还是比较合理的。

2.城市就业居民的受教育情况较好。在全部就业者中,具有初中文凭的就业者比例为20.5%,具有高中文凭的就业者比例为20.5%,具有大专文凭的就业者比例为27.5%,大学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为13.3%,有4.9%的就业者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笔者认为这有两个可能:一是青少年辍学就业,一是中小学生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做兼职。

3.城市居民就业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一个家庭中有一位男性就业者的比例为73.6%,有一位女性就业者的比例为66.7%,差距不大。男性居民的失业率为14.3%,女性的

失业率为19.4%,比男性高出5.1个百分点。

二、失业、无业、下岗工人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未能就业与再就业的主观原因是因为年龄大或缺乏技能,他们希望政府能够为他们进行培训,多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

1.下岗工人下岗后实现再就业原因众多。被访者认为就业机会少是主要原因,而年纪大和没有一技之长也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再就业难题。

2.无业居民希望政府提供培训和创业基金,并为他们多提供就业岗位。78位被访者希望政府能够广开门路,提供更多的再就业岗位,占36.1%;64位被访者希望政府提供再就业的技术培训,占29.6%;50位被访者希望政府能够支持自主创业,占23.1%。

3.中老年人(40-50岁)是下岗人群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在35位男性下岗职工中,有19人,占男性下岗人员的比例为54.3%;在44位女下岗工人中,40岁以上的23人,占女性下岗人员的比例为52.3%。

三、群众希望政府能够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主要针对创业指导等方面,培训的时间以15-30天为宜。

1.政府在解决群众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上做了很多努力,例如开展免费的就业技术培训,效果明显,但是应该进一步落实和加大宣传力度。听说过这一政策的群众有112人,占51.9%。而参加过免费的就业技术培训的人只有15人,有199人是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所占比例达到92.1%,可见该政策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受益者还是少数,希望政府进一步进行落实和完善。

2.居民希望政府能提供就业技术指导,更多的人希望能得到创业指导。在调查中显示,期望得到创业培训的有68人,占总人数的31.5%;期望得到就业培训的有64人,占总人数的29.6%;选择社区与家政服务技能和新技术的分别为16和23人,占总比例的12.4%和10.6%。建议政府能够从居民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多的提供创业和就业培训。

3.就业者希望政府提供就业培训的时间为15-30天。有111人选择的时间是15-30天,占51.4%的比例;有53的人选择的是7-15天,占24.5%的比例。

四、城市居民认为就业的主要渠道是举办传统的招聘会,他们希望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的就

业保险,并且出台优惠政策以支持居民自主创业。

1.参加招聘会是当前居民找工作的主要渠道。选择这个选项的被访者有87人,占到了40.3%的比例;其次是通过亲友介绍和培训班,各有27.8%和21.8%的比例;学校推荐、民间中介和其他类选项也有一定的比例,这也是找工作的几种主要途径。

2.居民对就业保险非常重视,尤其是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全部的就业者中只有19.9%的人没有得到所在单位办理保险,分别有20.9%和30.4%的人办理了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

3.自主创业的居民希望政府能提供优惠政策。希望政府减免税收的人比较多,有77人,占到了35.6%的比例;希望政府为自谋职业的人创造一定条件的人也占了33.3%的比例。其它有利于居民自谋职业的举措也很受欢迎,只要是能为群众提供切身利益的政策,都值得采纳。

第二部分:农村居民就业情况分析

一、随着三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大多数家庭的年收入都已达到万元;但农村居民外出就业率较低,外出就业者素质较低,家庭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外出打工人员。

1.农村家庭年收入大部分上了万元。在229个农村家庭中,有54个家庭年收入在5000—10000元,占23.5%;有62个家庭年收入在10000—15000元,占27.0%;有88个家庭的年收入已达到15000元以上,占38%的比例。由此显示,随着农业制度的改革,农业税的减免,农村家庭年收入普遍增加。

2.农村居民的消费意识正在提高。在所有的被访者中,有81个家庭的年支出达到了5000—10000元,占样本的35.2%;而年消费在10000—15000元和15000元以上的人数也不少,分别为57个家庭和41个家庭,共占样本的42.6%。

3.农村居民外出就业率较低,就业者负担较重。在230户被访者中,有男性就业者179人,有女性就业者147人,平均每户就业者还不到1.5人。而在230户被访者家庭中,家庭人口数在4人以上的有194户,占84.3%的比例。由此可见,农村人口的就业率较低,在大多数

家庭中都是用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生计,这是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一个重要原因。

4.农村外出打工者文化素质水平普遍偏低。在230个被访者家庭中,外出打工者有318人,他们的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其中具有初中文凭的打工者最多,有144人,占样本的45.3%;具有高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分别有59和58名;另还有17人只有小学以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外出打工者占219人,占样本总量的68.9%。从调查结果可以推断,江西省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政府的教育机构应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

5.农村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者。外出就业者的年收入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最大,也就是说,农村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政府对此应予以重视,因为外出打工者的工作不具有稳定性。所以政府应进一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落实“三农”政策,提高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以稳定农民的收入。

二、农村留置人员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副业和小生意等职业,也有一部分人会自谋职业。

1.农村未外出工作的人主要从事种植业、副业、小生意和其他等职业。调查结果显示,留置人员从事种植业的占大多数,比例为26.0%;做小生意和其他职业的次之,比例均为23.4%。在实际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民朋友的一些愿望,农民们都热切期望政府提供一些帮助,例如开展农业知识讲座、引进优良品种、建一些小加工工厂等,以提高农副产品的产出利润,同时也可以缓解农村居民的就业压力。

2.在农村家庭中,有一部分人选择自谋职业,自己寻找出路,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在216个被访者家庭中,有90个家庭中的男性自谋职业,比例为41.7%;126个家庭都没有男性自谋职业的情况,比例为58.3%。女性自谋职业的家庭为54个,比例为25.0%。

三、大部分农村家庭里没有剩余劳动力,这说明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工作已初显成效,但仍有大约40%的农村劳动力闲置;在外出打工者中,有一部分回乡创业,这对缓解农村就业压力能起到一定作用。

1.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但仍有一小部分劳动力闲置。其中充分就业家庭户数达到138户,占到了63.6%的比例;有79个被访者家庭中仍未能充分就业,占到了36.4%的比例。因此,农村居民就业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转移劳动力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2.农村外出打工者中,有一部分回乡创业。在所有外出打工者中,有35人又回到家乡创业,占样本的16.5%,这部分人回到了家乡创业,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大部分就业者都不愿意回到家乡来自己创业,这可能和他们的经济情况、观念及政府的一些政策有关系。

四、农村就业者的年龄分布合理,农民外出打工主要从事加工、建筑和轻纺等行业,且就业的方向主要偏向于珠闽三角、长三角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省内。

1.农村就业者年龄结构合理。江西省农村大部分就业者的年龄分布在30—50岁,在230个被访家庭中的387名各种形式的就业者中,16—30岁的人数最多,高达151人,占就业者总数的39.0%; 30—50岁的就业者有184人,占就业者总数的47.6%。

2.农村外出打工者一般都是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例如加工、轻纺和建筑等行业。所有被调查者中,从事加工行业有82人,轻纺行业有49人,建筑行业有37人,其他行业有54人,个体户有24人,运输行业有18人。各自所占样本的比例分别是31.1%、18.6%、14.0%、20.5%、9.1%、6.8%。

3.外出打工人员主要流向珠闽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和省内。在外出打工者中,98人流向珠闽三角地区,占样本总数的42.6%;分散在省内的有49人,占样本总数的21.3%。以上两个地区的打工者占了63.9%的比例,可见外出人员选择工作地点时都倾向于经济发达并且离家近的地区。

五、农村打工人员在外出打工时,大多都遇到了很多难题,农民工的工资保障和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完善,农村就业者迫切的希望政府出台更多的政策来解决他们的工资和保险问题。

1.外出打工者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在众多被访者中,工资太低、缺乏劳动保障和工作时间太长是他们最大的困难。其中,81人感觉工资太低,占到了35.2%的比例;80人的工作时间太长,占到了34.8%的比例。另外,缺乏劳动保障和子女上学难也占了一定的比例,他们都热切地希望政府能够在他们家乡附近的地区提供一些就业岗位,来解决他们的这些困难。

2.农村的外出打工人员中,大部分都在其岗位上加过班。在外出打工者人员当中,工作时间长是他们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其中,有70人偶尔加班,占样本的30.4%;还有一部分人自愿加班,占样本的66%;经常被强制加班的人数也不少,高达45人,占样本的19.6%。

3.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目前还较普遍,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重点要放在落实上。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在被访人均中142个就业者的工资是按时发放的,占样本总

数的61.7%;但也有75人的工资不是按时发放的,占样本比例高达32.6%。

4.农村就业者办理社会保险的情况不容乐观。没有办理任何保险的人有52个,占样本的22.6%。一部分的打工者的所在单位都为他们办了医疗保险,有70人,占样本的30.4%。

六、大多数农民都希望能够进城务工,只有一小部分因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或是不放心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而不愿意外出就业。

1.大部分农民都希望能够进城务工,如果外出,他们一般都会把家里的田地租给他人耕种或是无偿给他人耕种。225个被访者中,有158人愿意外出工作,比例为70.2%,只有67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外出工作,比例为29.8%。其中在愿意外出工作的人中,有103人认为把家里的田地租给别人耕种较为合理,比例为65.2%,也有48人愿意无偿把土地给别人耕种,比例为30.4%。

上一篇:通讯分场培训工作总结下一篇:情人节英文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