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024-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通用7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篇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掌握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弄清楚邓小平在新时期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及其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重点:

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贡献。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确立和重新确立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把握理论。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难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学时:4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思想路线,哲学上又称为认识路线,是指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认识路线,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没说过“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实事求是”作为一个命题,最早出现于《班固 汉书》中。班固在文章中称赞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整个中国古典文论的传统解释来看,“实事求是”是对严谨治学学风的概括,本非哲学命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解决思想路线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毛泽东最早是在1929年6月14日写的一封信中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概念。他在这封信中从哲学上对当时红四军党内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一些错误观点的存在只是“历史的结穴”,是“历史上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同年12月,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反对“本本主义”的问题。

廊坊师范学院社科部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更加深刻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批评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进一步为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理论上系统的哲学论证。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他说:“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涵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像,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保证中国革命的顺利发展,毛泽东用“实事求是”四个字来概括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认识路线,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思想路线的问题解决并非一劳永逸,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以后,由于毛泽东和我党对迅速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急于求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过分夸大精神因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也由于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思想和行动越来越严重的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这一切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的灾难,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被破坏殆尽。打倒“四人帮”后,由于当时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不仅对拨乱反正的态度不积极,而且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立场,维护“文化大革命”及以前的各种错误。

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挺身而出,以大无畏的勇气重点抓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为我们党和国家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廊坊师范学院社科部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第一,“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用完整正确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

2、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在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中,他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全面分析了思想僵化半僵化状态的形成原因,深刻揭示了思想僵化、迷信盛行的危害性。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依据邓小平的这些讲话精神,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的重大贡献在于,他不仅全力支持和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率先提出解放思想,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一起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原因

实事求是关键在于一个“求”字。“求”者的状态如何,思想是解放还是被各种迷信束缚,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保守,就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打破精神枷锁,拨乱反正。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肃清‘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这确实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任务”。并认为对理论要通过实践检验这样的问题还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他说,“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廊坊师范学院社科部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这里邓小平实际提出了解放思想的四个原因:第一,为了打破精神枷锁,破除思想僵化。第二,只有思想解放才能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第三,只有思想解放才能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第四,只有思想解放才能拨乱反正,重新达到实事求是。也就是说,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仅仅有务实的态度是不够的,如果思想不解放,沉缅于各种习惯势力,主观偏见之中,只能成为传统习惯的奴隶。必须从各种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之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达到实事求是。

2、把握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辨证统一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也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这是一个哲学认识路线问题。

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实际上提出了人类认识世界要关注人本身的主观条件的问题。人是作为社会的主体而活动的,认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反映。因而人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都是能不能达到实事求是的必要条件。换言之,即使在一个没有精神枷锁的环境中,他仍然要解放思想,不断反思自己,把自己的思想、思维方式作为自己的思考对象,使自己成为自己思想的主人。

第二,解放思想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达到新的实事求是,所以解放思想必须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 “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就是说,解放思想更重要的目的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际就是达到新的实事求是。因为解放思想也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使解放了的思想为实事求是服务,并达到新的实事求是。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如果解放思想是沿着实事求是的路子走,那么,这样的解放思想没有界限,越解放越好,不存在什么过头和越界的问题。相反,如果解放思想不沿着实事求是的方向前进,这种所谓的解放思想就是过了头,就会变成不切实际的幻想。

所以在邓小平理论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是为了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过程中达到实事求是,在实事求是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离开解放思想来谈实事求是想求也求不到,离开实事求是来谈解放思想,只能导致怀疑一切。因为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实践也在不断地发展,总会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倾听群众的呼声,总结新的经验,才能保持思想的活力,防止思想僵化,也才能发现新的规律,找到解决廊坊师范学院社科部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问题的新办法。这个过程既是实事求是的过程,也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任何离开这个过程抽象地谈解放思想的做法,任何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是形而上学的表现。

1992年,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1997年,他在十五大报告中又强调,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在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实事求是作风,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坚持好的工作作风。在这次讲话中,求真务实被提到辩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一贯之的科学精神、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在总纲中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为此,既要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也要坚持彻底的辩证法,即,要用全面性的观点看问题,了解事实的全面情况,不能孤立的看问题,不能以个别代表整体、以片面代替全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深入研究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要从处于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出发,必须深入实际,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还必须破除对教条主义的迷信,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与解放思想有机统一起来。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最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二)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廊坊师范学院社科部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符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这就告诉人们,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为指导来正确认识中国的客观实际,并从实际出发来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在实践中,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使之马克思主义化,以中国自己独创性的理论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邓小平也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他指出:“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把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到重大政治问题的高度。他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尤其要切实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更加自觉和全面,就能排除错误倾向的干扰,避免和减少在工作中出现片面性、绝对化和左右摇摆。

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要看准问题和正确地总结经验,都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而判断是否看准问题和是否正确地总结经验的标准,又是实践。

(三)实事求是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涵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江泽民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同样,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做到求真务实。胡锦涛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廊坊师范学院社科部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要判断我们是否做到了实事求是,是否达到了真理性认识,拿什么作标准?毛泽东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实践标准的唯一性,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以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他还曾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这一特征赋予它根据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客观真理,正是因为它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灵魂;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这条思想路线强调从实际出发,用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强调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认识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没有止境的过程;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民主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等第,都充分体现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二,它是制订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政治路线是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奋斗目标而制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正确的政廊坊师范学院社科部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治路线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水,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指导。回顾党的历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从根本上说,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制定出并执行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从而推进了党的事业的发展和党本身的成熟;而所遭受的一切挫折,或者是因为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而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或者是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没有能够将原来制定的正确思想路线坚持贯彻下去的结果。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新的工作作风。在这三大作风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最根本的,强调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还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我们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式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总之,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始终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革命、建设和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不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现成答案,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领导我们党成功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把中国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同样强调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邓小平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教训之一,是过去我们搬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这种较少有中国创造性、并不完全适合中国情况的体制的廊坊师范学院社科部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弊端逐步暴露出来。为此,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别国的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他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来自它本身是科学的理论和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够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历久弥真。对此,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能够与时俱进,还在于它具有实践性品格。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就在于它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动力之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理论产生的源泉,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问世后,就面临一个用什么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还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照搬照抄?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而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能不能不断发展,不能不永葆生机,能不能与时俱进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引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江泽民从党和国家的理论基础、思想灵魂以及前途命运的高度来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廊坊师范学院社科部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我们党始终坚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说明,我们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并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相继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这来自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来自于我们党对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理论思考。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坚持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实践,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成不变的教条。

思考题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篇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实事求是”是其理论的精髓, 是我们处理一切实际事务的基本原则, 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涵:所谓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就是指思想和实际相符合, 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我们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研究事物, 实事求是也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解放思想本身就是实事求是的客观要求, 是实事求是的外在表现, 只有遵循实事求是, 才能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 是解放思想的最终目标, 只有大胆解放思想, 才能不断地修正思想与实际的距离做到实事求是。

一、我国的改革开放离不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近代我国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使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于别国, 改革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 改革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按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们必须有科学的认识, 然后再采取符合规律的措施, 即一切从实际出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局势, 党中央明确提出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立足国情, 放眼世界, 在经过多方论证, 不断探讨和借鉴国内外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历史性决策。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在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以平等互利的原则, 通过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多种形式取得了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 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得到提高。

经过三十年的实践检验证明, 我们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的, 是非常及时的, 是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的, 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改革开放离不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即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离不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上有其独特的理论, 尤其是在处理祖国主权问题上颇显其独到之处。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关乎我国主权完整的大事, 邓小平同志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国两制”就是最精辟的概括。1995年1月30日, 江泽民同志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 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 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重要看法和主张。在“一国两制”精神指导下, 香港和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性。事实证明, “一国两制”适合中国国情, 适合中国维护主权完整的需要, 是创新之举, 明智之举。我们在处理党和国家的各项事务中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相符合的

党的十六大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着力点, 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使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 是我们当前最大的实际, 也是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目标和原点。

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至今, 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 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五、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是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场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加深,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中国政府迅速而果断地调整货币政策促进对外贸易, 减税减少企业负担, 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和医疗等方面的支出, 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这些措施成功地维持了市场信心, 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率先复苏。

中国的“实事求是”与欧洲启蒙运动提倡的“理性至上”有共通之处:双方都摆脱了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 突出了人的理性精神, 并因此而推动了各自划时代的工业革命。但两者也有差异:“实事求是”毕竟是中国文化与现代文明互动的产物, 摆脱了过去西方理性主义所包含的种族主义和唯我独尊等历史局限, 强调了一切理性活动都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 而检验的标准是这些活动是否有利于人民的整体利益。正因如此, 在“实事求是”指导下的中国崛起, 没有像欧洲崛起那样给世界带来战争, 而是带来了和平与发展的大量机遇。

综上所述, 可以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其放在我们处理日常事务中来衡量, 就是“一切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就是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升华。

参考文献

[1]人民网-《环球时报》“实事求是”让西方民主难以忽悠中国;

[2]2005年《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篇3

一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现状

笔者在浙江省高校中随机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一)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

关于这一话题的调查,各高校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同学们普遍认为都属于被动学习,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并不太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只是在课堂中听老师讲过,但自己并没有主动地学习过,对这一理论体系可谓一知半解。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由于都是被动接受,因此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这些理论只是为了考试或是别的诸如考研、考公务员等现实目的,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已经真心接受这一系列理论。在调查中,同学们普遍觉得无论自己是否真心接受这些理论,都对自己没有太大的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媒介

当问及同学们日常是通过什么样的媒介来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时,答案在各高校中几乎是完全一致的:理论的学习与接受来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当问及其他一些获取信息的渠道,例如网络、微信、微博等对同学们接受这类理论成果是否有帮助时,回答也几乎是一致的:这些平台会促使同学们关注一些热点问题,但对于理论的接受而言,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同学们接受理论的主要媒介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而时下人们常用的信息平台对于同学们接受理论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三)当代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现实环境

当问及同学们为什么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不高,且平时除了课堂,基本不主动接受其他渠道的学习时,同学们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总结出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观点。一是同学们觉得一直以来,这一系列理论的传授模式让他们只知道这一理论是什么,而根本弄不清楚这一理论的来源、发展的过程及其影响,这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同学们觉得乏味,因此不愿意真心接受;二是当下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们,尤其是各种思潮的冲击,让同学们感觉到无法判断,无所是从;三是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的转型期,许多问题日益突显,许多同学关注到了这些矛盾问题,却发现自己平日所学的理论无法去解释、解决这些矛盾问题,因此逐渐对理论的接受度降低,甚至是产生怀疑心理。

(四)当代大学生对理论传授者的看法与感受

对于理论的传授者,同学们普遍认为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度,取决于授课的教师,其人格魅力、知识拥有度、授课的方式都与授课的效果与同学们对这些课程的认可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受访学生认为:由于多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运用,授课教师在课堂把握上尤其是与学生的互动层面都是同学们所认可的。与此同时,同学们谈到对理论传授者的其他感受时,有相当多的同学觉得教师需要用他们的亲和力、渊博的知识面以及对学生们需求的关注来提高他们人格魅力,这或许可以反映出同学们对思政课教师的期待。

二当代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障碍性因素

(一)接受主体层面的障碍性因素

作为接受主体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不高,这是最大的障碍性因素。同学们不愿意去主动学习,不愿意去主动思考,不愿意去真心接受……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与国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预设目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培养学生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1]形成了悖论,情况令人堪忧。

(二)接受媒介层面的障碍性因素

接受媒介的单一性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接受效果的障碍性因素。当代大学生接受理论的主要媒介来自课堂,这与我们目前大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平台日益多元化的现状是格格不入的。当代大学生是最接近先进信息平台的群体,如果在这些信息平台中,大学生能够关注、学习理论,就十分有利于理论的传播,同时理论被大学生接受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但是,由于理论宣传的方式方法陈旧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信息平台几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接受的媒介只局限于课堂,而没有扩展到各个信息平台,这种单一性使得理论的宣传与被接受度大打折扣。

(三)接受环境层面的障碍性因素

接受环境的复杂性也是阻碍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接受度的障碍性因素。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逐步向纵深方向发展,一些社会矛盾突显,但许多矛盾没有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这就使我们的大学生会对社会现实产生迷惘,由此会对我们所宣传的理论也产生怀疑心理,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对理论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代,许多其他的社会思潮不可避免地会传入到大学生们之中,加上国外一些媒体与势力的推波助澜,部分思潮可以说在大学生中间广泛宣扬,拥有一定的市场。因此,可以说,当代各种思潮的涌入,也影响到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

(四)理论传授者层面的障碍性因素

理论传授者,通常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自这一层面的障碍性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的个人素养培养力度不够。有许多思政课教师只关注到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在自身理论素养的培养、知识的拓展,人格魅力的增强等方面所下的工夫不深。二是普遍的歧视造成了思政课与思政课教师的地位不高的局面。高校中思政课教师自信心不足,话语权不足局面的产生,部分思政课教师无法安心授课,或是消极怠工,这就极大地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抓不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理论的传授也就受到了阻碍。endprint

三消除障碍性因素,提高接受度的措施

如何消除上述的障碍性因素,提高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拓宽传授媒介,让大学生时时接触理论、接受理论

除了利用学校的教学平台,建立健全相关学习网站或是开设网上课堂之外,我们还可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理论传授方式。“网上论坛”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网上论坛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变单向注入式教学为双向和多向互动式教学,可以增强教学方法的交互性和启发性。利用网上论坛,教师提供若干基本论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辩论,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出新问题;教师梳理学生的提问,随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必要时还可将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带进课堂重点加以分析和讲解。[2]总之,我们应该通过多种信息平台的导入,拓宽理论传授的渠道,让广大学生能够时时接触理论,从而提高广大学生对理论的接受度。

(二)为理论的传授创造一个良好的现实环境

上文述及,复杂的现实环境制约了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因此,我们必须着力为理论的传授创造一个良好的现实环境。从国家治理的层面而言,提高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妥善处理好大家关心的各种矛盾,就是为理论的传授提供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实践支撑。从教师的理论传授而言,只有用爱和责任讲授理论,才能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可亲可爱可敬可信,为大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矛盾,反思思想困惑,提升精神境界,促进自己健康成长,提供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净化现实环境,从而力求实现理论传授的两大变化:一是让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由排斥到喜爱,由“要我听”到“我要听”;二是让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由不感兴趣到较感兴趣,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内化。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可亲可爱可敬可信,是我们的共同目标。[3]

(三)着力提升理论传授者自身素养与人格魅力

只有在一种平等、尊重的教育关系中,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可以信任的朋友,也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往和对话,才愿意真心接受教师传授的理论;只有在自愿共同遵守某些超越性规则的前提下,平等协商,求同存异,争取达成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共识;只有容许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提出异议,并以此为契机,才能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价值引导。[4]另一方面,理论传授者还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生更好地认同,才能以自身极具吸引力的人格魅力将理论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所真心接受。

总之,当今时代,我们处于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我们也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接受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要攻克这一难题,需要国家、社会以及我们个人共同的努力,让理论能够深入人心,让理论能够真正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我们的期盼,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万花.基于实现教学目标理念下的“概论”课教学模式探讨[J].前沿,2012(4).

[2]贾亚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创新的四个向度[J].教育探索,2010(4).

[3]房玫.让马克思主义可亲可爱可敬可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篇4

二、多项选择题(30题).1930年毛泽东撰写的《 反对本本主义》,提出的重要思想是()ABCD

A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B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 .必须洗刷唯心精神,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D .中国革命斗争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937 年,毛泽东在《 实践论》、《 矛盾论》 中为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了系统哲学论证的主要角度是()AB

A .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领导与群众的关系D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最终在全党得到确立时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是()CD

A .遵义会议B .毛泽东发表《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C .延安整风D .中共七大

4.邓小平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要走自己的路,也就表明()AB

A .马克思主义必然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B .社会主义必然是切合中国实际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

C .现代化必须是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现代化

D .民主法制必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

5.“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和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方面采取的重大行动主要有()ABCD

A .支持和领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B .支持领导批评“两个凡是”的思想主张

C .把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概括为“实事求是”

D .把实事求是正式规定为党的思想路线.在新时期两个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发表的解放思想的两个宣言书是()AD

A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 .《 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C .《 “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D.1992 年南方谈话.新时期邓小平领导的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内容有()AB

A .批评“两个凡是”B .真理标准讨论

C .正确评价毛泽东D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BCD

A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B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贯穿于其理论发展的全过程

C .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贯穿于其理论的各个方面

D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9.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所作的完整表述是()ABCD

A .实事求是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 .理论联系实际D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贡献是()ABC

A .首次对思想路线进行了准确完整的表述

B .创造性地把解放思想作为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D .正式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相互关系表现在()ABC

A .实事求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

B .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为目的和归宿

C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统一

D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ABC

A .理论联系实际 B .密切联系群众C .批评和自我批评D .与解放思想、实事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内在一致,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ABCD

A .与时俱进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解放思想在与时俱进中体现和提高

B .与时俱进、解放思想都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C .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D .与时俱进突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要求和创新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是不断()AD

A .解放思想B .实事求是C .求真务实D .与时俱进.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这是因为()AB

A .党的思想路线内在包含了实践标准、群众路线的内容

B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D .社会主义是亿万群众的事业.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其中尊重群众是指()ABC

A .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B .尊重人民群众的愿望

C .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D .尊重人民群众的一切.十六大报告揭示了“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即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BD

A .体现时代性B .把握规律性C .尊重群众性D .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即()ABCD

A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否则我们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B .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否则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C .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D .要在实践中达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要坚持与时俱进,在思想认识上就要做到()ABCD

A 一定要看到《 共产党宣言》 发表150 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

B .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

C .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D .一定要充分认识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与时俱进,要自觉地把人们的思想认识()ABC

A .凡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 .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

C .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栓桔中解放出来

D .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中解放出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创新中()ABCD

A .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B .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

C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国之道.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ABCD

A .要严格以事实为依据,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B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C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D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解放思想是()ABCD

A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B .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C .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D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保证.实事求是是()BCD

A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

B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C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D .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25.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完整表述是()ABCD

A .实事求是 B .一切从实际出发C .理论联系实际 D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重要意义

26.走自己的路,()ABCD

A .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目的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 .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C .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在实践道路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的统一.江泽民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现概括为()ABCD

A .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B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

C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D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8.在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路线上,“左”和“右”的错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BC

A .全面发展的看问题

B .主观和客观相分离

C .认识和实践相分离

D .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ABCD

A .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

B .全面的看问题

C .发展的看问题

D .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解放思想之所以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因为()ABCD

A .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

B .解放思想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

C .解放思想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推动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篇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的领导工作程度不同地背离了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由此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条思想路线不仅得到了重新确立,而且有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怎么形成和确立的?为什么又要重新确立它?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搞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路线,对于正确地制定和贯彻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29年6月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并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认为那些错误的思想,“只是历史的结穴,历史上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同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指出了“纠正主观主义”的问题。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丛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在这里,“从斗争中”,是说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搞本本主义;“创造新局面”,是说不能照抄照搬,而应该有创造性。这是对唯物论与辩证法的运用和体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具有严格教条主义倾向的党的领导人,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指责“调查研究”为“狭义经验论”,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或唯共产国际的指示是从,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为了揭露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时间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1938年,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世界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事实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并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奠定思想基础,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事实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而且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到了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此后,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字作为校训。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并取得了胜利。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指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他通过《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不过在1957年下半年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的偏离了。虽然在全面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曾发现“大跃进”的错误并加以纠正是,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吧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起来:强调人的证券业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且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但是,党在实际工作中偏离事实求是是思想路线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以至于发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石牛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是当合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一度遭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徘徊。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真理标准讨论热潮涌起。国内外大势呼唤我们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致方针做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批评“两个凡是”,认为它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毛泽东思想,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指出,毛泽东倡导的作风中最根本的东西是实事求是。在领导和推动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他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

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针对受林彪、“四人帮”大搞禁令和制造迷信的影响,不少人的思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依然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状态,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认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他还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经过一段思考的过程,邓小平在1980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认为,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之所以能够制定出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归根到底就是恢复和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这条思想路线来探索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1997年,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有强调,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的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进入21世纪,江泽民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的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他说,越是形势好,越是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越要坚持求真务实,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坚持好的工作作风。在这次讲话中,求真务实被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2007年10月,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俱,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这些论述,进一步强调了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也深化了对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毛泽东指出:“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方法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我们在每一个时期,处理各种方针政策问题时,一定要从当前的、现实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出发。如果不根据现在的条件思考问题、下决心,很多问题就提不出来、解决不了。江泽民把这个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时间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离,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就要全面地看问题,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就要发展地看问题,决不能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就要把现象当做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解释出事物的本质。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要反对本本主义,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2.理论联系实际

在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从书本出发,靠照搬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解决问题的教条主义;另一种是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的经验主义。两者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以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为基本特征的主观主义。毛泽东一贯倡导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思想,他指出:只有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他还把这种“相联系”比喻成“有的放矢”。他说“‘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因此,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要吃透理论,不仅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更要注重把握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要搞清实际,不仅要有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更要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

邓小平也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他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之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把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到重大政治问题的高度。他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尤其要切实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并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懂,也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好。从党的历史看,什么时候理论和实际结合得好,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更加自觉和全面,就能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避免和减少在工作中出现片面性、绝对化和左右摇摆。

理论联系现实,要求我们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要抓紧解决。要看准问题和正确地总结经验,都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而判断是否看准问题和是否正确地总结经验的标准,又是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邓小平讲过,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我们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江泽民说过,好办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胡锦涛指出,尊重人民实践、从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思想营养并上升为理论,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尊重群众必须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尊重群众必须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的统一,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3.实事求是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实事求是内在的地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查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也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还说过:“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江泽民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同样的,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胡锦涛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把握更好的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要判断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是不是达到了真理性的认识,拿什么作标准?毛泽东坚持并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强调:“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他还曾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在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时,也明确指出,事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件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在他看来,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科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这一特征赋予了他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当原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同新的理论产生矛盾的时候,就不能以原有的理论中某些理论来裁剪新的实践,而应该由实践来赋予原有理论以新的内容,敢于旁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

二、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将思维的客观性和能动性统一起来,阐明了人类意识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意识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思维的真理性应该由实践来证明,等等,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确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这条思想路线强调从实际出发,用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强调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理论和实践想结合;强调认识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没有止境的过程;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民主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等等,都充分体现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政治路线是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正确的政治路线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指导。回顾党的历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从根本上说,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制定出并贯彻执行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从而推进了党的事业的发展和党本身的成熟;而所遭受的一切挫折,或者是因为违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没有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或者是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偏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没有能够将原来制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坚持贯彻下去的结果。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新的工作作风。在这三大作风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最根本的,强调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自觉地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而不会浮在上空、脱离群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老老实实做人和老老实实办事,严于律己,接受群众的批评、勇于自我批评,而不能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实事求是还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我们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毛泽东从来反对离开中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他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就是突破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思想束缚,深刻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的成果。同样,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理论也都体现这个精髓。

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 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论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的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就曾经说过,“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他看来,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什么是解放思想呢?邓小平指出:“我们将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胡思乱想;同时必须敢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把实践当作最高权威,不做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奴隶。解放思想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这其中既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正确部分的坚持,也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错误部分的纠正;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认识。

回顾我们的奋斗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如果说,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那次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和思想僵化的状态,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的话,那么,1992年年初他发表的南方谈话,则是在国际国内政治**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正是经过了这个时期不断的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权威才重新确立起来,改革开放才取得了重大胜利。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产生。

进入21世纪,我们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江泽民继续强调解放思想。2001年7月,他在庆祝党建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该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2002年11月,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正是经过了这个时期的思想解放,我们应对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取得了改革开放的新胜利,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在多种场合和多次讲话中继续强调解放思想对于实现在新世纪新阶段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正是在新的思想解放的条件下,我们又取得了新世纪新阶段的新成就,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

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前所未有,同时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既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也有不少不利的因素。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2003年7月,胡锦涛就提出,如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如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如何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最广泛最充分第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发展政策,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政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的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有的可能是已经被时间否定的旧的理论观点的沉渣泛起,有的可能是适合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发展条件的理论观点的简单照抄,也有的可能仅仅是杜撰的新名词的堆砌和脱离实际的空想。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积极因素,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借鉴以适合中国国情,而不应该不顾自身的需要和条件一味地生吞活剥,否则会“食古不化”或“食洋不化”,而非真正的创新。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离开了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理论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完全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并且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理论创新和一切工作的创新,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就是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斗争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求人民群众的历史的历史地位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坚持求真务实,就要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实际出发,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行,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同时,还要切实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为坚持求真务实提供体制保证。

四、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 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现成答案,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领导我们党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他同样强调要从实际出出发,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教训之一,是过去我们搬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其主要表现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尽管这一体制为我国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这种较少由中国独特性、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体制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为此,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灭亡普遍规律的揭示,是以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生、发展为基础的。马克思并没有对各国如何实现未来理想社会以及理想社会的模式提供过具体蓝图。因此,不同国家必然由于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不同,而具有特殊性,即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不一样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的;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这样,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我们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同时有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避免照搬西方模式即走“西化”的道路,而是要将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经过消化、改造,使之适合中国的国情。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有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指具体化和深刻化。

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本章小结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在思想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是党确定正确的政治路线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确立的,它曾经指引着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伟大的成绩。这条思想路线在1957年下半年以后一度被偏离,使党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条思想路线不仅被重新确立,而且获得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就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阅读书目

1、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在全军政治改造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邓小平:《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版。

9、江泽民:《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版。

10、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秧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版

思考题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2、邓小平、江泽民和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6、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篇6

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充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精髓即以自身充分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显示其独特的魅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能够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彻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始终,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关键词: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引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在中国的革命及其建设中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艰难探索中得出的理论结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艰难探索中得出的理论结晶。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使全体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实现共同富裕。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第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创立的毛泽东思想,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理论也都体现了这一精髓。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三,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这个精髓,就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最本质的东西。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的形成及其历史发展

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反映并推动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不仅中国化了,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只有掌握这个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毛泽东、邓小平在创造和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探索和发现中国建设规律的同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实践斗争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斗争经验,创造性地概括和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的集中概括和新的阐发,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理论的首创。

历史证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与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以其独创性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有着自身独有的思想方法,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与独立自主.邓小平深刻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邓小平不仅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且还论述了如何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概括得出的基本结论。””二是必须注重发展生产力,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最注重发展生产力。三是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每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的提出,形成和发展,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结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取得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成果。都离不开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坚持。离开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的出现,也就不可能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强调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江泽民的论述,是对国际共运教训的新总结,对我党历史经验的新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辉煌实践的新升华。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到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精髓,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向前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实现理论创新,必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意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充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能够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彻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始终,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的核心内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的主要内容,是对实事求是这一核心内容的补充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产生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把握事物,就不可能有所作为.在与时俱进中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中形成起来的,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又不固守某些具体结论,既坚持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逻辑又重视吸纳人类其他优秀文明成果,既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又注重把握时代发展的特征,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又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的规律性认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灭的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一以贯之的最本质的东西。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不仅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坚持和发展。正确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三个代表”的相互关系,认真研究二者的内在统一性,不仅有助于深刻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从根本上提高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而且对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系新矛盾,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 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指具体化和深刻化。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广。

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 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事求是本身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稳定性,是用中国式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最好概括。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所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总之,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我们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完善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探索和拓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过程,使现代化建设保持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人们实现共同富裕。

致谢: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师。没有老师的帮助也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求学历程是艰苦的,但又是快乐的。感谢我的同学,谢谢他们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给我支持和帮助,再次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这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结识的各位生活和学习上的挚友让我得到了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在此,也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 列宁在《共产主义》

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篇7

一、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在时代主题发生转变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 持续了半个世纪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转换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和世界形势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成为各国的共同要求, 新的科技革命不断兴起, 各国的交往与联系越来越多, 世界已经成为开放的世界。我国也开始全心全意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开始了改革开放。

从国内情况来看, 邓小平领导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中, 不但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推向前进, 还深刻反思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 认识到我国的法制建设基础很薄弱, 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 民主法制的传统少。邓小平同志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指导下开始了中国的法制建设, 加快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

“文革”后, 邓小平同志体会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 邓小平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 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思想。另外, 邓小平还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的经验作了总结, 特别是苏联的解体, 东欧的剧变, 这一切都引起了邓小平同志的深思, 使他更加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建设, 邓小平的法制思想日益完善,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中国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丰富。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由此开创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可以说这次会议成了我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 它不仅是建国以来我党和国家的一次重大转折,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历程中伟大转折。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为我国实施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指明了方向。因此, 作为历史转折点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局面, 自此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也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 可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也为中央十五期间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 总结了文化大革命对法制的破坏, 广大干部群众遭受非法迫害的历史教训, 又根据该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观点。他指出, 为了保障民主, 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他还提出,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还很不完备, 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法律, 例如工厂法, 人民公社法、森林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 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 并且加强检查机关和司法机关,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他强调国要有国法, 党要有党规党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 我国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逐渐出现了阻碍改革开放的“左”的思潮, 针对这种情况,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上打破了“姓资姓社”的形而上学论, 打破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形而上学论, 从理论上回答了束缚人民思想已久的许多重大的认识问题, 再次解放了人们僵化的思想。由此,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时期, 开始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法律的发展。在邓小平南巡讲话指导下, 法学界也打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 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评价法学研究的标准, 思想上的解放, 使法学研究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都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逐渐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逐步形成。

二、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邓小平理论中, 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博大精深, 涉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方方面面, 邓小平法制思想可以说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革”结束后, 中国的法律局面可以说是一穷二白。面对这样的一个局面, 邓小平提出了“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想, 这种思想完全是结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 希望在实践探索中制定法律, 在实践中能使我国的法律体系逐渐完善起来。在这一立法思想的指导下, 邓小平的法制思想涉及到立法, 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 法制教育等很多方面, 其基本观点和内容如下。

(一)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著名论断, 把民主和法制紧密结合起来

邓小平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法制轨道, 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作为党的一项坚定不移的方针。邓小平同志的民主法制关系论, 可以说不仅是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提出的重要法制理论,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二) 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重新审视了人治和法治的关系, 由此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指导思想

正是在厉行法治这一思想指导下, 邓小平提出一系列法制思想。他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 并且加强检查机关和司法机关,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外, 他还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 建立干部的离退休制度。

(三) 阐述了党和法制的关系, 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 又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思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除了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基本原则下, 党章还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内活动, 我国的宪法也明确规定: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各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 保障宪法宪法实施的职责。”这一规定可以说在我国的宪政史上是一个创举。

(四) 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法制的关系

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 邓小平明确提出两手抓的思想:“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两手, 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 即一手抓建设, 一手抓法制”。两手抓的思想将法制建设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科学的向我们阐释了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的辩证关系, 告诉我们二者要同步发展, 强调法制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开始健康稳步的发展。

(五) “一国两制”的思想

邓小平同志结合中国的国情, 从实际出发, 为解决香港和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的办法, 所谓“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 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既然采取了两种制度, 那么就需要两种法律体系, 这样一国之内就出现了两种法律, 这在中外法制史上还没有出现过, 所以说这又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新发展, 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六) 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把民主法制实践和民主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突出了让人民群众在民主法制实践中理解民主法制, 学会民主法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的现实和方向, 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法制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明确了立法、执法、司法、法制监督、法制教育等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的核心和重心问题。

三、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法制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邓小平理论的产生而产生的, 它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从前面对邓小平法制思想的阐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 邓小平在对待社会主义法治如何发展的问题上, 如同邓小平理论其他方面一样,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既强调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出发, 又特别强调从中国法制建设具体实践出发, 主张将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之路, 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法制体系。

前面还提到, 邓小平法制思想博大精深, 他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出了全面的论述,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性战略性的理论、立法、政策, 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就是在这一个科学的法制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另外, 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作为我国新时期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指导思想, 在新时期, 我国法学界创造性的把它运用于法学教育的各个方面, 开创了中国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新局面。

总之,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构建画出了轮廓, 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然也使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得以丰富和发展, 使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中国化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也得以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总结国内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经验, 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的法治思想, 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思想。

关键词:邓小平,法制思想,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1]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2]张波.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路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0, 4.

[3]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4]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上一篇:团干挂职工作总结下一篇:高中语文课本典故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