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扎实推进城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论扎实推进城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论扎实推进城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1

文章标题:浅论扎实推进城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传统的农业已逐渐走到了尽头,农村经济正在向市场经济的方向转变;传统 的乡村社会正在加速消解,正在朝着民主、法制的社会方向迈进;传统的农民正在加快分化,正向着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现代农民转变,这是农村发展的趋势。适应这种趋势,必须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着眼于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关镇作为县(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三化”的龙头、全县(区)经济圈的核心,面积较大,人口众多,具有城市和乡村的双重特点,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平衡,既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有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相对繁重,只有因地制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创新机制,用“三化”化“三农”,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一、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增收是核心。而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现状是: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种养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和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农民非农业性收入比重偏低,这些都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性因素。针对这一现状,必须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全力打造优势农业、市场农业、生态农业和项目农业,以此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一要培植壮大优势产业。农村社区首先要充分利用近郊运输成本低、见效快的优势,针对县城人口多、消费潜力大等特点,研究和把握新消费方向,挖掘县城市场潜力,做好做足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和精神消费大文章,主动融入县城,服务县城,占领县城市场,在为县城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实现“双赢”,在巩固县城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县外市场,力争用优质产品和服务,逐步扩大县外市场的占有率。为此,农村社区要引导广大农民,立足本地特色,依托科技进步,主攻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建设好临河养殖基地、沿路花卉种植基地、环城蔬菜基地等集约化程度高的产业基地,形成特色养殖、优质蔬菜、花卉种植和高效经济作物四大优势农产品种养区域,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以城郊特色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使农村富裕。二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通过创新机制,出台鼓励政策,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向新业主集中,形成规模效益,拓宽增收渠道,扩大增收空间,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县城集中,向经济开发区企业集中,以工促农,以工兴农,既可以增加农民非农业性收入,又可以解决经济开发区用工难和农业季节性生产影响企业生产等问题。三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坚持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突出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能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龙头企业,力争形成更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四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落实鼓励扶持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各项政策,发展一批种养大户,全方位提升农村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带动农户增收。五要切实优化农业综合服务。利用城关镇人才资源优势,积极组织技术服务队,进村入户进行现场指导,为农民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服务,努力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积极开展为农民“引项目、跑资金、送物资”活动,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着力搭建信息平台,完善农业信息的采集、分析、发布体系,及时为农民和企业提供政策、市场、技术、营销服务。

浅论扎实推进城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2

一、农业机械化是建设新农村的先决条件

(一) 生产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主导因素

新农村建设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 而生产的发展又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兴义市农机服务中心在“农业机械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机具推广、机耕道修筑、技术培训、农机管理与农机安全监理等指标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推进、考核, 就是由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决定的。

(二) 农业机械化是农民生活宽裕的保障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是否提高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社会进步、产业结构和贫富状况的重要指标。目前兴义市农村的现状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 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幅减少, 因而农业生产与农业劳动力需求的矛盾日趋尖锐。农机部门通过各种农机项目进行机具推广、技术培训和组织农机跨区作业等手段, 不仅缓解了这个矛盾, 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还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减轻了劳动强度。

(三)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村容整洁的重要保证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将推动农村机耕道及乡村道路的硬化建设, 农村的整体村容必将焕然一新。二是必将减少农村耕牛的饲养量, 从而净化了乡村便道和改善了村民庭院卫生环境。三是必将推动农村养殖业的规范化和规模化, 这也将大大地改善和净化乡村便道及村民的庭院卫生环境, 为农村保持村容整洁创造了坚实的条件。四是使农民的收入增加有了保障, 农民就有条件改善自己的住房、设施和美化自己的庭院环境。五是能推动秸杆粉碎还田、打捆回收、秸杆粉碎做饲料等技术的应用, 同时也能推动农村沼气、煤气、电力、太阳能等能源的使用, 从源头上解决了因杂草、秸杆等乱堆乱放和焚烧带来的污染源及对田野、庭院等环境卫生的影响。

(四) 农业机械化是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有机载体

这个有机载体的投入使用, 有着下列积极的作用:1.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 降低劳动强度和减少劳动力数量, 从而使农业生产过程得到大大简化, 减少了农民因劳动、体力、人数、农时等等引发的各种矛盾和磨擦;2.可大大减少农村耕牛的数量, 由此也可减少农村因耕牛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和磨擦;3.能把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使农民有机会主动地、自觉地去安排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和产业, 从而使村民之形成一种相互商量、观摩学习和相互帮助的氛围;4.农业机械化需要规范化、规模化经营, 能促使村民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协调、礼让和支持的态势。

二、加快兴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

近年来, 兴义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职能作用, 不断引进新机具、新技术, 积极参与农业结构调整, 在推进农机化项目建设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 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为减轻农民负担、解放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创出了路子。

(一) 建设新农村, 农业机械化获良机

1. 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三农”问题。

在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就已非常关注农机化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生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二是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三是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 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四是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五是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六是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七是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2. 近几年来, 中央和各级政府都在逐步加大对农民购机补贴的额度。

2005年, 我市完成中央资金40.0026万元、部门移民资金14.9316万元, 帮助我市农民购买了联合收割机3台、耕整机261台;2006年, 完成中央资金70.0019万元、省级资金27.4779万元、部门烤烟资金38.40万元, 帮助我市农民购买了联合收割机14台、水稻插秧机10台、耕整机143台、马铃薯挖掘机7台、烟地起垄机100台;2007年, 完成中央资金117.5692万元、省级资金63.1930万元、州级资金10万元、市级资金20万元、部门烤烟和农发资金共19.3400万元, 帮助我市农民购买了联合收割机16台、水稻插秧机60台、耕整机235台、动力机械55台、小麦播种机9台、烟地起垄机20台。从以上数据可看出, 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专项资金规模从2005年的40.0026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17.5692万元, 是2005年的2.94倍, 且各级政府的补贴资金也在逐年增加。依靠这些资金的补贴, 农民购买机具的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这些机具的增加, 大大充实和加强了我市农业的基础设施。

(二) 政府重视、依法治机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优惠政策的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机化工作已经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但是, 我市边远山区的农业机械化进程仍很缓慢, 政府应把农机化发展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并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加强农机职能, 加大投入, 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 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转轨, 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加快边远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一是市财政每年应将“培训、推广、安全管理”经费纳入年度预算, 支持农机部门搞好综合管理工作;二是尽力增加购机补贴额度, 提高边远山区农业的生产能力;三是扩宽购机补贴产品目录, 增加信用贷款力度, 鼓励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2.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对贫困山区的乡村公路、机耕道、水渠网络、田土改造 (主要是小块改大块) 、山塘沟坝等要进行重点建设和完善, 改善生产条件, 提高农机作业的安全系数和机动性, 充分发挥农机应有的效力, 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贫困山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 推动和实现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

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化期待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先采取办点示范, 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实现, 加快土地流转, 推行土地托管模式, 扶持和培植种植大户, 大力发展庄园式农业, 并尽快出台相关规定予以规范。

(三) 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积极引导

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 是促进农机化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依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各级财政要设立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 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兴义市的购机补贴工作应做到“三突出”:一是突出特色区域, 强调对正规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和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二是突出适宜山区的机型配备, 强调合理的农机动力结构、合理的主机与配套农具的比例;三是突出补贴标准, 强调对各类农业机械的补贴额度, 提高对先进新型农机具和山区特色产业区域农机具的补贴标准, 鼓励先进新型农机具的使用。

(四)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兴机富民

建设新农村, 要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尤其是对农机操作手的培训, 我们要让农机手不仅会操作农机, 而且会经营农机。围绕农民培训工程, 强化农机培训机构硬件建设, 充分发挥山区农业机械化学校培训基地优势, 切实开展驾驶员、车工、电工、焊工等工种的农机技能培训。通过兴办各类农机化技术培训班、现场演示会等形式, 让农民了解农机、热爱农机, 普及推广农机节本增效新技术。

(五) 拓宽渠道、多元融资、增加投入

资金投入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家和地方限于财力, 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还不多, 对农机化的投入更少, 贫困山区更是少之又少, 造成了农机及相关产业投资比较效益差, 很难得到金融信贷的有力支持, 也很难吸引社会投资者。因此, 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形势要求,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 农户个人和农业生产组织投入为主体的农机化发展投入机制。同时, 积极吸引二三产业的企业资金和社会法人以及群众手中闲散资金投资兴办或直接进入农机作业市场。通过政策上的倾斜和扶持, 鼓励金融部门积极对农机制造企业或购置农机具的农户开展贷款业务, 政府采用贴息方式等优惠政策支持金融部门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供贷款, 从而带动一方经济。

浅论扎实推进城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3

一、依托发展优势,努力做强农村经济,使农民收入有新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是核心问题。仙居最大的优势一是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7.2%,生态农业颇具特色,农副产品多、基地多,单单“仙梅”(仙居杨梅)一项,去年就带动农民人均增收600多元;二是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58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的旅游资源大县,旅游开发已取得较大成果。依托这些优势,我们以建设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基地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为抓手,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旅游休闲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尤其是下大力气做好农业产业化与“农家乐”两篇文章,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和互动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二、改善发展条件,全力推进基础建设,使农村面貌有新改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将突出抓好四大工程。一是“道路畅通工程”,加快台金、诸永两条高速公路建设和省道拓宽,搞好乡村路网建设,改善县域区位条件,改变城乡分割状况,为农村发展打通经脉。二是“集镇带动工程”,加快中心镇建设,推进人口集聚,吸纳高山移民,增强中心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联动发展。三是“环境改良工程”,扎实抓好土地整理、河道整治、水库保安、村民饮水等工作,切实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四是“村庄整容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的原则,以改水、改路、改厕、改猪牛栏为主要内容,全力抓好村庄的环境整治;选择条件好的村,建设一批示范村。

三、提高发展能力,健全各项配套机制,使农村活力有新增强。

浅论扎实推进城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4

资料八

开拓创新 扎实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过去五年的工

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党的委员会,进一步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我乡在探索中奋进,在继承中发扬的五年;今后的五年是我们全面贯彻“十一五”规划,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年。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工作任务,进一步团结带领全乡党员、干部群众,更加坚定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全乡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现在,我代表中共×××委员会向大会工作报告,请代表们审议,并请列席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过去五年,是我乡发展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社会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要素紧缺,资源制约造成的各种压力,面对非典疫情、台风灾害、地质隐患带来的严峻考验,我们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克难攻坚、扎实工作。全乡经济社会得到健康有序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快速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克难攻坚,农村经济建设持续增长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立足×××实际,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全乡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提升产业层次,效益农业有了较快发展,“一个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二个专业合作社,三个农产品基地群,四个农业拳头产品”的金字塔型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巩固;注重×××农产品绿色品牌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山区农产品品质档次和市场知名度,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加快旅游业发展,倡导“走红色路、听革命事、尝农家菜、忆乡间趣”,以红色旅游为突破口,带动实施“绿色生态游”,“观泽基纪念馆,品张庄农家菜,游山益崪山水景”旅游格局正在形成;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去年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2.1亿元,年增长20,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断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第三产业发展,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20元。

二、强化基础,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五年来,我们坚持“发展经济,基础先行”的方针,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深入发动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狠抓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山区人民多年期盼的山老区联线隧道工程顺利完成,以“康庄工程”为重点的通村道路建设取得可喜进展,实现了村村通目标,康庄工程累计总投资1800万余元,建设道路总里程38.5余km,惠及8个村1万多人口,彻底改变了我乡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电力、通讯等公共设施日益完善,新建移动通讯基站4个,“小灵通”覆盖面也日益扩大,有效改善了我乡通讯条件;同时,以“五改”为重点的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显著,村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有序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仰后、张庄二村先后被省政府评为“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今年,上岙、茅坪、泉路三村还申报了温州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全乡共有13个村列入了乐清市环境整治计划,以旧村改造、环境整治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掀起一个新的高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千亩方江屿围塘田改造工程按期完成。五年来,全乡共投入各类水利经费120万余元。

浅论扎实推进城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5

步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继续按照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围绕四大优势农产品业带和六大特色基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突出特色产业,按照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的要求,建设规模片基地。重点抓好新增万亩蔬菜、万亩吴茱萸、万亩苎麻、万头生猪、百万只家禽和千万斤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2、突破性发展畜禽养殖业。在注重抓好品种改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在用地、税收、信贷、行政许可等各方面,合力服务雨润集团3000万只家禽加工项目,抓好家禽养殖小区发展规划,力争在3—5年内基本满足其加工需求。

3、大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支持发展本地农产品加工业,综合运用信贷、税收、财政扶持等政策,发展壮大各类龙头企业,重点扶持7家省级和25家市级龙头产业做大做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6年,新增国家龙头企业1家,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一批,力争2—3家龙头企业在本行业跨进全国前列。由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全市32家省、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提供担保支持,解决龙头企业信贷奖金制约;市发改委对省市级龙头企业安排贷款贴息支持;市财政继续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100万元,以奖代补,用于重点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

4、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全市乡镇农网建设覆盖率达50。以全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大力发展乡镇超市、村组便民店和农资连锁店,开展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连锁经营和配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力发展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蔬菜、畜牧、水产、林业四大主导产业,分别成立市级专业协会或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促进农产品流通。对整车运输新鲜蔬菜、水果、鲜活水新产品、活畜禽、新鲜肉、奶等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实行降低一个收费档次收取通行费。

二、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整合现有农产品质量检测、肉食品检测、农药检测、土服检测职能,筹建市农产品综合检测中心。充分发挥20个检测站(点)的作用,加强蔬菜基地和市场蔬菜的抽样检测,新开展蔬菜重金属含量检测,推行市场准入制。多渠道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蔬菜农药残留抽样检测情况通报》,加强全民监管,确保全市包括蔬菜在内的农产品抽验合格率在90以上。

6、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运用现代工业标准和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监督、检测和认证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应用,大力筛选和示范推广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和新型植保机械,推广安全用药技术。加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力度,确保全年禽流感和猪、牛、羊口蹄疫病防疫密度达到100。加强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实现病虫害预报可视化,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认真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及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申报和认证工作,新发展一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力争全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35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亩,产量达到25万吨,同比增加5万吨。

三、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7、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招标。农业和科技部门各安排30万元,继续对畜牧业科技项目实行招标。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药;提升农机作业水平,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切实抓好水稻机械化插秧试点工作,办好全国机械化插秧示范县阳新样板工程。

8、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把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各级财政要足额安排农民工转移培训配套资金,确保全年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

9、继续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实施科技示范工程,壮大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继续按照“双向选择、一村一派”的原则,向农业科技示范户、水产养殖户、花卉苗木和农业化基地及领导扶贫点下派科技特派员。今年,全市再增派40名科技特派员。加强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合作,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提高特派员扶农、帮农、富农的本领和水

平。

10、回忆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2006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0万亩。

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11、继续抓好乡镇综合配套

改革。进一步推进以深化乡镇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新型的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2006年,重点抓好乡镇事业单位转换体制,全面实行乡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狠抓涉农乱收费的整治,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按照“全面清债,锁定陈债,积极化债,建立长效机制”的要求,选择部分乡镇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继续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

1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发放大额贷款的有效方式。引导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尽可能将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引导和鼓励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增强农村资金实力。

13、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征地制度改革步伐,严格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推进集约节约用地,改革、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方式。探索并推广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使农民分享经营性建设项目长期而稳定的收益。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村庄环境整治和建设

14、切实做好农业抗灾工作。重点完成长江干堤加固及水利血防、水库整治加固等八项工程,提高农业抗灾能力。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重点实施大冶秀小流域、阳新三溪河流域、黄荆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力推广节水技术,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扩大市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专项奖励资金规模。

15、加强生态公益林工程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对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管理,建立完备的生态保障体系,保证生态公益林按照标准经营。2006年,新增退耕还林工程2万亩、外资造林工程4万亩、长江防护林工程1万亩。

16、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着重抓好规划制定、示范建设、培养村组干部“明白人”等重点工作。市、各县(市)区分别选定一个乡镇、一个村作为示范点,因地制宜作好规划。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专门力量,抓紧制订村庄环境整治和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坚决防止和杜绝无序建设和乱占土地。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严禁填湖(塘)、毁林,破坏田园风光。加强宅基地的规划与管理,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在2006年启动全市村庄规划。要落实好列入全省“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5个重点镇和40个示范村,力争到2010年建成一批城乡一体、布局合理、适度聚居、设施配套、服务便利、环境整洁、文明富裕、保障有力的新农村。

17、回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改路、改水、改厕、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等“五改五通”工程。2006年,投资3880万元修建通村油路(水泥路)194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点解决阳新3.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新建沼气池3500口。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重点解决20户以上自然村的有线电视问题。

六、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18、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扩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范围,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探索“普九”债务化解的新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偿还计划。加强和改进农村教育督导工作,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办学行为。加大对农村学校收费及财务监管力度,切实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19、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大力普及卫生防疫知识,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做好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其他重大疫病的防治工作。加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免费为农民检查血吸虫病9万人次,免费治疗血吸虫病和扩大化疗8万人次,免费治疗661例晚血病人,疫区灭螺4万亩以上。继续做好艾滋病“四免一关怀”工作。

20、繁荣农村文化事业。认真实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2131”工程,继续开展创建全国、全省文化先进县活动,力争大冶市、阳新县早日进入全国和全省文化先进县(市)行列,表彰命名一批黄石文化先进乡镇。积极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对阳新采茶戏、布贴画,尹解元石雕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保护和合理开始利用,认真抓好农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

21、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按每人每月平均10元标准,对全市农村特困群众进行扶助。继续实施“福星工程”,逐步扩大农村“五保”老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员集中供养的比例。大力开展孤儿救助,全面提升农村灾害应变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七、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22、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增加扶贫资金,健全投入机制,加快整村推进工作。2006年,继续选择阳新县28个重点贫困村及大冶市10个老区村和插花村,开展整村推进工作。进一步捆绑好各级财政扶贫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安全饮水”、“灭荒造林”、“一建三改”等相关专项资金,切实做到整合资源,集中用于整村推进村的扶贫开发。

23、突出搬迁扶贫重点。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把移民搬迁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与血吸虫病防治相结合,与贫困村因灾倒房户的重建相结合,与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切实做好600户、2400人的搬迁安置工作。要抓好已搬迁农户的生活设施配套完善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帮助解决好他们的户口迁移、子女入学、治安、交通、饮水、用电、治病、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真正实现“搬得出来,住得下来,富得起来”的搬迁目标。

24、拓宽产业扶贫渠道。一是继续办好优质苎麻苗圊基地和吴茱萸苗圃基地,扩大基地规模,无偿为贫困村提供优质种苗。二是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畜禽和水产养殖,千方百计为贫困户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三是利用扶贫贴息贷款扶持龙头企业。

八、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倡导文明乡风

25、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逐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观念和依法维权能力。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2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村干部能力培训体系,利用党校、行政学院对村干部进行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对我市列入全省“百镇千村”的示范的40个村,有的可选派国家干部担任支部书记,帮助所在村制定规划和培养明白人,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7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以“进市场、奔小康、兴文化、正风气”为主题,大力开展“治五乱、刹三风”和“十星级文明记”、“十佳婆媳”、“十佳好邻居”等创建活动,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文化宣传设施建设,培育一批适合农村特点的“文化中心户”。

九、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

28、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县(市)区领导要集中精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主体地位,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防止强迫命令、盲目攀比、形式主义和加重农民负担。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抓好试点示范。要切实加强领导,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围,明确责任,切实抓好。

29、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高质量、高标准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广泛动员,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有关部门一定要明确职责分工,做好配合协作,统筹谋划,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和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力度,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与乡村结对帮扶。各地要整合各类驻农村工作组、工作队,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对口帮扶。

XX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6

XX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XX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滁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加强领导,认真研究制定方案,全面动员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认真谋划,确立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要求,XX市认真汲取江西赣州经验,结合实际,提出把“四有一新”作为XX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即:有一个富民的主导产业,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有一个科学的村镇规划,通过10年左右时间的努力,逐步将目前1万多个自然村落优化成600多个农民居住集中区;有一个民主的治理制度,通过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治理、民主监督等各项村民自治制度,形成布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机制;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通过“四清、四改”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基本实现试点村镇环境整洁,各项公共设施配套;培育一批新型农民,使每户农民至少把握一门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每户转移1—2名劳动力。明确把“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力争十年提前达小康”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三年打基础就是两年内完成所有村庄规划编制任务,三年内示范村镇工程和村庄整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五年见成效就是通过五年的实施,全市50的村镇基本达到文明村镇标准;力争十年提前达小康就是到2015年左右,全市80以上的村镇实现农业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农村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现代服务业水平显著提升,农民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农村面貌有较大改观,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格局。

二、以示范村镇建设为重点,制订配套措施强力推进。XX市选择了秦栏、汊涧2个镇和28个行政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试点村镇,制定了具体的示范村镇建设推进机制和配套政策。一是在领导力量上推进。市里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建立了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制度;对试点村镇实行一名市级领导牵头,3个市直部门帮扶,1-2个重点企业支持,并从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担任指导员,驻村指导新农村建设。二是在宣传发动上推进。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宣传活动方案,并在市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开辟了新农村建设宣传专栏,由市委党校、农委、讲师组等部门组建宣讲团,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巡回宣讲活动。三是在资金政策上推进。财政拿出2000万元用于新农村试点建设,1000万元用于村庄规划和试点村的启动经费,1000万元用于扶持试点镇和经济强镇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投入。同时,还将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农业“三增”项目等各类扶持“三农”的项目优先向试点村镇安排。

三、以村庄规划和“四清”为切入点,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市里先后邀请了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建工学院、滁州市规划设计院等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深入我市农村调研,编制村镇规划。预计6月底前,将全面完成试点村镇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年底完成200个左右的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同时,组织开展了以清除门前屋后垃圾、杂草、污水、乱堆乱放为内容的“四清”工作,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村镇脏乱差问题得到初步整治。

浅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人为本,以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我们必须掌握的重大原则。中央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就是为了能让农民多增加收入。从中央来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要在“多予”上下功夫,尽可能让农民增加收入。从地方来说,我认为应在“放活”上下功夫,也就是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探索农民增收之道。要做到这一点,一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二要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减贫力度、减少返贫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经从2.5亿人减少到2365万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大成就。特别是近几年,我们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多予”下功夫,为农民增收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在农村税费改革中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使农民人均减负140元;实行种粮、良种、农机三项补贴,2003年至2005年就补给农民350亿元;在生态建设、退耕还林中,农民获得了大量的补偿;在救灾救助方面,2003年至2005年补助了180多亿元;在扶贫工作中,仅仅2003年至2005年就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了366亿元。应该讲,中央政府为农民增收下了大功夫。

二、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要增加农民收入,归根到底,要靠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所以,我们的功夫还是要下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上,通过产业的发展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

在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中,中央明确提出了一些重要原则,有五个大的原则:一、推进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果仅仅理解为盖房子、收入等等,没有经济实力的话,一个是在搞的过程当中可能加重农民的负担,甚至可能加重负债,另外没有经济基础的话,即使搞了也维持不了多久,所以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为基础。二是必须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实行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方针体制,这是宪法规定的,不能因为搞新农村就错误理解为不搞家庭经营了。三是农村和城市相比,落后的方面很多,十七大报告讲得很清楚,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希望、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那些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入手。比如有的地方农民道路不通,;有的地方电不通,还有看电视、对外交通、清洁的水等等问题,以及农村普遍关心的教育和卫生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四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好科学的规划。规划要统一制定,任务要一项一项落实,工作要逐步推进,而且要坚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不能盲目地照搬照用别的地方的经验。五是要坚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主要是三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是农民建设自己的家园,当然首先要动员农民,调用农民的积极性,依靠他们自己的劳动推进农村的建设。二是财政实力增强了,国家要给予农民支持和帮助。三是整个社会,特别是城市各个方面,城市的企业也好,城市的普通居民也好,如果有可能,也多动员他们力所能及地帮助农村发展作出一些贡献。四是以农村综合改革为突破口, 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 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把乡镇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开展示范引导, 提供服务和优化发展环境上来。

三、坚持规划先行, 分步推进

多年来, 农村村镇建设和发展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状态, 村庄随意扩大, 空心村随处可见, 沿路非法占用耕地建房现象经常发生, 实施严格的村庄规划大势所趋, 势在必行。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因地制宜, 坚持规划先行, 结合乡村撤并认真搞好村镇规划, 合理确定村镇布局。要本着科学规划, 统一布局的要求, 按照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有利于基础设施配套, 有利于节约土地的要求, 制定好村镇规划指导意见, 尽快启动村镇规划设计工作。建设新农村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成败与否, 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各地要转变工作职能、改进领导作风、把乡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 创建一批"五个好乡镇党委", 围绕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要求, 把村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 创建一批"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 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加快发展的能力、执行政策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 真正使广大基层党组织能够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浅论扎实推进城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8

1.制定科学规划,切实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镇赉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重点强化了“两个结合”,即远近结合和点面结合。在远近结合上,对于近期建设,突出抓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村村通建设、泥草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土地开发整理、环境卫生整治等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对于长远规划,着眼大局,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力求达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做表面文章;符合群众愿望,不搞强迫命令;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产业。规划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并经村民代表会或镇人民代表会通过,方可组织实施。在点面结合上,坚持因地制宜,求同存异。在点的选择上,重点突出人口相对集中和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所在地,作为推进村,逐步引导农民向中心村和居民小区相对集中,压减建设成本,避免重复建设。在面的推进上,充分考虑东西部发展差异,不搞“统一模式”,不搞“一刀切”,对于经济基础好的东部乡镇先行推进,率先实现新农村建设。对于基础条件较差的中西部乡镇,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有重点的稳步推进。

2.突出产业支撑,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突出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坚持因地制宜,调优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积极争取并组织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6.8亿元,计划开发整理土地121.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10.1万亩(其中,水田57.6万亩,水浇地52.5万亩),新增耕地68.2万亩,目前,一期工程主体基本结束,二期工程2010年启动实施。依托农发资金,启动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总投资92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项目建成后,镇赉县水田面积将达到150万亩以上,成为全国水田第一大县,粮食产量可达到30亿斤,纯增18亿斤,有10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在西部旱田区重点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效益农业、避灾农业,积极推广高效玉米、烤烟、辣椒、杂粮杂豆和瓜菜等作物种植,并大力发展棚膜经济和庭院经济,提高耕地产出效益,目前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达到48万亩;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组织实施了“小动物、大经济”发展战略,依托飞鹤乳业和雨润集团,以契约为纽带,以银行信贷为保障,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建立“龙头企业+银行+政府+专业合作社+农民”五位一体的牧业养殖新模式,计划三年时间建设1个3万头大型牧场和2个1万头中型牧场,组建专业合作社45个,带动农户9000户;建设鸭鹅养殖园区3个(鸭舍300栋),发展专业合作社30个,带动农户6000户。目前,镇赉县的3万头奶牛大型牧场于2009年9月份启动,2010年年底可建成,计划引进澳大利亚优质奶牛4600头,其他牧场和养殖园区也已完成选址。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在抓好产业开发的同时,积极开展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农民共享新农村建设成果。截止目前,全县共投入公共事业和基础建设资金3.5亿元,修建“村村通”公路541.3公里,路两侧彩砖铺装30公里。新建、修建村部24个、文化室13个、农民夜校19个、体育健身场所20个、村卫生所19个、建设垃圾处理场所10个,改造农村饮水154处,解决7.0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设生态卫生厕所2400个、农村户用沼气1400座,完成村屯绿化184个,美化、绿化村屯乡道180公里,建设新农村信息站9个,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2%以上。加大了村屯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县乡镇和村屯共配备垃圾箱50个,并通过设立公益岗位,组建了农村保洁队伍。特别是在涉及新农村建设整体形象、惠及千家万户的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镇赉县更是加大力度,加大投入,通过采取多条走路的办法,有效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采取招引企业通过土地置换的办法,搞集中建设;二是采取企业担保,农民利用贷款资金改造建设;三是科学利用政策,将省里补贴专项泥草房改造资金用活用好,用有限的资金,发挥最佳的效果,搞好改造建设;四是制定各项扶持政策,鼓励群众自行改造建设。专门制定了《全县农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推进实施方案》,从工程验收、资金补助、土地使用、税收减免、林木保障、建设规划、行政事业收费、交通运输、贷款担保、社会捐助、集体经济补偿、物价控制、领导包保和部门帮扶等方面落实了13条扶持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加快了工程建设步伐。2007年、2008年、2009年共改造完成泥草房24295户,占农村泥草房总户数的46%,累计投入改造资金12.2亿元。

4.积极推进民主进程,完善乡村治理工作机制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农村“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重要岗位人员聘用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事项民主决策、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代理服务和“勤廉双述”民主评议三项制度。对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必须按照党支部提议、村“两委”联席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议案公告、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结果公布的“六步工作法”操作,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对于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都通过“三资”监管程序进行微机化管理,统一标准,规范建档,防止了暗箱操作。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对村班子和村干部的民主评价制度,年初,村干部要向群众做出廉政承诺;年末,乡镇党委组织召开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人大代表等参加的测评大会,村干部在会上述职述廉,并接受代表质询。最后,对村班子及村干部进行划票测评,并把测评结果作为村干部评先选优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真正把农村基层干部的权力置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真正做到“民主定事、制度理财、群众评官”,推进农村基层管理制度转变,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民主管理进程。镇赉县被评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并在全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5.强化组织保障,增强乡村干部的执行力

我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包保任务的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场和包保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泥草房改造、环境卫生整治和项目资金6个具体工作推进组,每个推进组都由1名副县级领导任组长。制定了发展农村经济,乡(镇)场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包保责任制、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部门责任分工意见和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奖励方案等,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指标纳入到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各乡(镇)以及县直部门的年度重点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在强化组织保证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整合力度,对各项目资金,科学安排,合理使用,实行项目统一规划、分别立项,资金统一管理、集中使用,主要用于社會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此外,镇赉县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广泛动员社会各界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合作、有偿开发参与整体推进工作,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新农村建设。通过广泛动员和宣传发动,极大了调动了社会各界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以上是镇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解决。2010年,按照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要求,镇赉县启动了“重点村示范、整体提升”工程,确定示范村17个,将通过示范村带动,加快推进镇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浅论扎实推进城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9

2004年2月,沈浩同志作为优秀年轻党员干部被省委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任职。6年来,他扎根农村基层,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深受群众拥护爱戴,成为全省唯一连任两届的选派干部。他始终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舍小家、顾大家,尽职尽责,辛勤耕耘,生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充分彰显了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大爱。他始终与小岗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把赤诚的心捧给群众,把无限的爱献给百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以模范行动践行了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生命代价诠释了共产党员的真谛所在。

沈浩同志是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榜样,是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充分体现。前些日子,凤阳县委决定,追授沈浩同志为凤阳县优秀共产党员。滁州市委决定,追授沈浩同志“滁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在全市开展向沈浩同志学习活动。安徽省委追授沈浩同志“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称号。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决定,追授沈浩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其先进事迹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新闻网站进行集中宣传,组织沈浩先进事迹报告团作巡回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沈浩精神是凤阳县在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让这种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特别是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典型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一、学习沈浩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

对党忠诚,一心为民是沈浩精神的灵魂。沈浩同志对共产主义的坚定性,对党的深情,体现在为实现党的各项任务中,矢志不渝,拼命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自觉实践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他是一个在学生时代就入党的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当他所在的机关因机构改革分流干部的时候,他主动报名去参加学习。当省级机关组织万名干部下农村的时候,他主动报名去当村官。他明知道小岗村条件艰苦、矛盾复杂,但他义无反顾地住进了小岗村。选派期满时,面对小岗村民以摁手印方式的真诚挽留,面对组织上的殷切期望,沈浩同志毅然作出了留在小岗村、继续干下去的决定。正是沈浩同志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激励着他在基层平凡的岗位上奋斗不辍,对人民群众一往深情。他心里想的是群众,和群众有一种扯不断的亲情。村里的五保户生病住院,他自己掏钱为其治疗;村民家庭生活困难,他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村民住房出现危险,他连夜冒雨动员搬迁。“有困难,找沈浩”、“我们能有今天,多亏了沈书记”,这些真挚而朴素的话语,就是小岗群众对沈浩同志的最好认可和最大褒奖。我们学习沈浩精神,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崇 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脚踏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行动,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和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朝气蓬勃、昂扬锐气和浩然之气,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之中。

二、学习沈浩精神,就是要学习他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扎根基层,无私奉献是沈浩精神的核心。在小岗村任职6年来,沈浩始终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舍小家、顾大家。6年,2000多个日日夜夜,沈浩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把小岗当家。他上有90多岁的老母亲,家有妻儿,他深爱着他们,但他把丝丝柔情放在心底。为了完成选派任务,为了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岗村的工作中,沈浩同志毅然把年迈的母亲送到老家赡养,把年幼的女儿送到老家读书,他把自己交给了小岗村,把自己交给了党的事业,可以说,他为小岗村付出了全部。他扑下身子和小岗村人民一道吃苦,“为小岗把心都操碎了”。知情的人都说“沈浩改变了小岗,小岗也造就了沈浩。”他的一片真心,换来小岗村民的一片真情。大包干带头人关友章的遗孀毛大娘家境贫寒,常年生病,沈浩在走访中发现后,立即把她送到了医院,并嘱咐院长:“尽管治疗,等出院了我来结账!”86岁的邱大娘背驼走路不方便,怕她跌倒摔着了,沈浩特意从合肥买根拐棍送给老人……。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就这样他默默地奉献了六个春秋。我们学习沈浩精神,就是要像他那样,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扎根基层,无私奉献,致力农村发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三、学习沈浩精神,就是要学习他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是沈浩精神的主调。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要弘扬大包干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继续学习9月30日总书记视察小岗的重要讲话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努力创新。”沈浩敢于担负起“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历史重任,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精神,积极探索科学发展道路,促进了小岗又好又快发展。沈浩同志到小岗后第一件事就是调查研究,理清小岗村的发展思路。然后带领大包干带头人、村民代表、村干部到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去解放思想,不为条条框框所限制,锐意改革,进一步发扬大包干精神。他在小岗6年,发展乡村旅游、兴办工贸企业、推进土地流转、成立专业合作社、修建柏油路、兴建居民小区……是小岗村人均收入增长最快的6年,也是小岗民生改善最显著的6年,使小岗村的发展走上了20年没有走上的快车道。这些成绩的取得,没有沈浩同志的改革创新精神是完不成的。我们学习沈浩精神,就是要像他那样,与时俱进,勇立时代前列,把握时代脉搏,始终保持开拓创新,勇争一流的进取精神,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深入农村,深入实际,把握新农村建 设带来的环境变化,寻求把握新的机遇和工作着力点,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本地实际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造一流的业绩,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

浅论扎实推进城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10

一、广泛宣传,加强引导,打牢思想基础

“要致富先修路”,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没有便捷的交通作保证,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文明村建设的良性发展,绒山羊产业越做越大,旅游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所有这些都得益于良好的交通条件。为此我们着重抓了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引导乡、村干部充分认识修路的必要性。近些年,虽然乡、村两级对通村和村内道路建设和维护投入了一些资金,并多次组织过道路整修会战,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路况差、出行难问题,更重要的是部分路段已经直接影响到正常交通和农副产品的加工运输与销售,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这些现实问题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切感到,修建乡村道路迫在眉捷、刻不容缓。二是引导乡村干部充分认识修路的机遇性。在修建通村和村内道路上,国家和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进行道路改造,对我们来说是千载难逢、梦寐以求的事情,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为此,我们多次召开党委会和乡、村两级干部会议,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深入农户,广泛宣传,在全乡上下形成了一个广泛关注、共同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提供有力保障

为确保通村和村内道路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乡、村两级领导小组,乡党政一把手挂帅,深入一线抓落实,并与各村签定了责任状,作为年度重点工作纳入到目标考核之中。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一事一议”程序,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了筹资筹劳办法,坚持边动员、边规划、边筹资,力争抢前抓早,提早开工。在资金筹措上,我们采取政府投一部分、村级补一部分、各帮建单位支持一部分,农民一事一议筹一部分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资金难题,2006年乡村筹资筹劳折合人民币共计44万元,为通村和村内道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在材料供应上,我们一方面协调县内的运输队以最低价格提供砂料,一方面动员现场附近的村屯无偿提供存料和拌料场地等便利条件。2006年春节过后,仅一周时间,就将砂料全部备齐,保证了工程按期开工。为确保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我们组织包村干部深入基层,充分发挥服务职能,认真指导农业生产,提前进行技术培训和组织生产资料供应,提前设好绕行路段,最大限度避免因道路建设而给农民带来的不便。同时为有效化解因道路建设引发的矛盾和问题,我们组织乡村干部认真宣传政策,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得一些征地、青苗补偿等疑难棘手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确保了工程顺利进行。

三、保证质量,扎实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工程实施过程中,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团结和带领全乡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各村本着量力而行、勤俭节约的原则,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充分发动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发挥主力军作用,全体村民自觉出工出车、义务劳动,自己动手建设家园,既节省了资金,没有产生新的债务,又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建设任务。“双通”工程的全面实施,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村屯建设品位不断提升,带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如今我乡各村对实施“双通”工程的认识越来越高,积极性越来越强。截止到目前,全乡已上报2007年通村路3条20公里建设计划,落实村内水泥路建设4个村10条2590延长米,这些村正在积极落实修路前期准备工作。

浅论扎实推进城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11

1.创新工作思路,形成新农村建设工作良好态势

一是坚持“一个策略”。按照“纵深推进、全面配套、加强规划、提升品位”的总体要求,在工作过程中,坚持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做到点面结合,既注重点的建设,又注重面的铺开,以示范带动全局,逐步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全县233个行政村,其中示范村27个,提升村206个,覆盖所有乡镇。二是注重“两个突出”。一方面,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突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新农村建设点实行群众自主申报、动态管理,并在申报过程中引入了竞争机制。另一方面,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示范村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农村以建房为主向“四清、四改、两化”(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绿化、美化)方向转变。三是强化“三条原则”。坚持规划优先原则,县里拿出73万元,用于27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了建设目标、任务、原则、要求、标准和措施,确保了新农村建设有章可循;坚持道路先行原则,把修建道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依据各示范村的经济发展情况,具备条件的坚决修水泥路,不具备条件的要铺砖路,不搞“一刀切”,确保了新农村道路建设水平;坚持质量提升原则,按照规划总体要求,结合农村泥草房改造,每个示范村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计标准”,力争房屋建设达到美观、经济、实用。同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和建设休闲公共场所。

2.紧密结合实际,破解新农村建设工作难题

一是扩大宣传,破解“群众发动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简报、标语以及进村入户宣讲等形式,将有关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把宣传动员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全过程。县人武部、县联通公司与县新农村办公室联合组织“送科技、送文化、送法律”三下乡活动20多次,进行农民科技培训60余次。县新农村办印发新农村建设宣传单50万份,印发新农村建设简报40余期。通过宣传发动,不仅使广大干部群众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而且坚定了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加强领导,破解“工作落实难”。县委、县政府建立了新农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结合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新农村建设工作,定期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到了常分析、常研究、常部署、常检查,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乡镇也按照县里的要求和部署,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明确一名副职专抓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了乡镇主要领导包片、党委成员包村的工作机制,层层明确责任,落实任务,严格奖惩措施,从领导层面保证了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同时,还从县直单位抽调多名骨干力量,充实到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了一辆公务用车,按期拨付办公经费,保证日常工作高效运转。三是整合资金,破解“资金投入难”。按照“财政投一点、包保部门扶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捐助筹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筹资机制,长岭县积极整合财政预算资金、省扶资金和社会捐助资金,充分发挥资金集中投入的规模效益,为新农村建设工作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3.把握关键环节,实现新农村建设工作新突破

上一篇: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下的背景下一篇:热带鱼的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