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主义的读后感(精选8篇)
读《专业主义》有感
大前研一《专业主义》是很有名的,专业——是21世纪唯一的生存之道。这是他坚持的一个观点。而在现在专家遍地的社会,他要告诉我们专业不是职业,职业人士更不同于专家。不是随便拿来一个就可以自称自己是专家的。
这本书有些观点现在看来,也未必全部正确,但有一个观点我是很赞同的。就是真正的专家是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观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全部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才把他们称为专家。
大前研一一直强调真正的专家是把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他具有真正的全局眼光,清楚顾客对公司未来的意义和价值,应该获得怎样的服务,并为此努力,我的理解是,努力让顾客获得满意的服务,同时要使这种服务在公司的可承诺能力之内。所以专家不允许“妥协”,要找到共赢的路真的是伤脑筋。
同时,本书中关于授权的观点也很精彩,授权者应该在认清下属的能力和技能并考虑到此人今后发展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权限范围。说白了,你授权一个人就要想清楚如果此人不能适当运用此权力的后果,不能事后责怪,而前期毫无心理准备。这样的人本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作者认为专家绝不认为自己的本领的绝对的,而是需要不断学习。这非常对,我也经常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比别人多看到一点就以为自己是专家,我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努力才能保持我专家的优势。我现在研究网络一年半了,我很快被很多人认为是专家,但我自己应该清楚,离一个全面的专家,我要走的路还很长。他强调专家要有预见能力,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未来,这样才能先行一步。为此真正的专家要享受变化。甚至不怕失败,执著探索,这点要求可以讲,大前研一说的不是普通的技术专家了,这方面的能力不太可能快速过时。能把握未来趋势的人是非常厉害的。
不过一个矛盾的地方,大前研一提出磨练直觉能力,这和他强调理性思考就矛盾了,感觉大前研一仿佛希望一个专家是一个完美的人,什么都全面,这不对,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前研一,我们不能用做不到的标准要求每一个人,我觉得我们应该忍受有缺陷的专家。能帮我解决一部分问题的专家也往往是我们大量需要的,当然我们可以把他叫专业人士。
此外,在本书中,大前研一又提出有先见能力还不够,还必须有对未来的构思能力,发起有益的讨论的能力,当然这一切必须以逻辑为核心。
关键词:客观主义翻译教学,建构主义翻译教学,融合途径
一、引言
自建构主义教学被引入中国以来, 学者们一直对其进行激烈而卓有成效的探讨, 同时建构主义用于指导翻译教学也初见成效。但很多学者在倡导新理论时, 往往只强调其优点, 而忽视其不足, 对于传统的客观主义教学更是彻底否定和抛弃。然而这种偏颇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警觉, 翻译教学实践中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融合开始受到重视。本文拟分析两种教学理念的优劣, 结合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践, 探讨两者融合的具体途径, 以期使翻译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二、客观主义翻译教学
客观主义 (objectivism) 应用到教学领域, 产生了客观主义教学理念 (邱婷、钟志贤, 2007) , 该理念认为教学的作用是将关于客观世界可靠而稳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使其获得相同的理解。客观主义教学偏重于教的方面, 教师是知识标准的掌握者, 处于主导 (中心) 地位。客观主义翻译教学强调教师的作用, 学习环境主要由教师、学生和教材组成。教师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关于翻译的知识和技巧, 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在这种教学理念中, 教师居于中心地位, 重视知识传授和技巧讲解, 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内容以翻译文学作品为主, 非文学翻译所占比重较小。这与教材内容有关, “翻译教材的编写大都采用语言对比法, 与之相伴的是一种传授知识的倾向” (谭业升, 2001) 。
客观主义翻译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 “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便于师生感情交流, 并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在传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薄振杰、李和庆, 2001) 。但这种传统翻译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重语言间微观现象的转换技巧, 轻语言宏观结构的把握和转化” (伍小君, 2007) 。因此往往使许多学生无法体会到翻译课的乐趣, 无法树立学习信心,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三、建构主义翻译教学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教学观是“在批判和发展传统教学观的基础上形成的” (侯万春, 2000) 。作为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方向相反。作为认识论, 建构主义可追溯到苏格拉底和康德, 作为学习理论则由瑞士皮亚杰 (Jean Piaget) 最早提出。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只能基于内部建构的基本认知原则, 在一定的情景下, 借助他人帮助和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建构主义教学偏重于“学”, 强调学习的建构性、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明确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的作用” (张榕芳, 1999) 。
建构主义翻译教学强调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提倡基于项目的学习, 重视翻译实践。作为教师, 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翻译实践机会, 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不以翻译文学作品为主, 而是强调专业性和真实性, 从而符合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评价学生则倡导过程性评价, 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批判性思维且让学生从多角度完善认知结构, 完成意义构建。
建构主义翻译教学强调学习的情境性、主动性、协作性和开放性,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但也容易带来负面影响:过分重视直接经验而忽视间接经验, 最终导致教师不能有效传递给学生知识, 教学缺乏系统性、经济性 (薄振杰、李和庆, 2001) 。因而, 在翻译教学中提倡引入构建主义的同时, 不能完全抛弃客观主义, 而是要取长补短, 有机融合。
四、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有机结合的途径分析
(一) 注重模仿翻译训练
模仿翻译是客观与建构结合的手段之一。对于初学者来说, 以优秀译文作为仿译对象, 有助于构建一个标尺, 树立一个目标。仿译相对简单且操作性强, 可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在仿译中寻求规律, 感悟翻译的思想与技巧。翻译教学课堂上, 学生先通过讨论认识翻译中所用的技巧及其参考价值, 然后在相似的情景中反复操练。
仿译的另一优点在于通过超越原译文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三个桃核》为例, 原文中亨利爵士退休之后终于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他种下三个桃核, 结果长出三棵小苗, 兴奋之情溢于言表:“I had only three stones, and there you are, one, two, three shoots, ” he counted。教材所给的参考译文是:“我当初只有三棵桃核, 你瞧, 一、二、三棵芽, ”他数道 (孙致礼, 2011) 。经过学生讨论后改译为:“我就种了三个桃核, 你瞧, 都发芽了, 一、二、三, ”他数道。改译之后, 口语味更浓郁并准确地传达出亨利爵士的激动之情。
(二) 拓宽翻译教学的内容
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偏重于实践应用。调查表明, 非文学翻译占全球翻译活动的95%以上。文学翻译教学的普世性毋庸置疑, 但忽视非文学翻译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而英语专业翻译教材中文学翻译的比重却远大于实用文体, 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翻译教学要跨越文学翻译的樊篱, 拓宽题材和内容, 增加实用文体的翻译。
将新闻英语翻译扩充到翻译教学内容中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可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新闻以拓宽教学内容, 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新闻的选取并非仅仅以“新”为出发点, 而是要与教材进度相吻合。以“乔布斯去世”为例, 原文:“Those of us who have been fortunate enough to know and work with Steve have lost a dear friend and an inspiring mentor.”译文:“我们这些有幸与他相识并工作的人, 失去了一位亲爱的朋友和鼓舞人心的导师!”其中的“a dear friend and an inspiring mentor”, 学生们建议改译为成语“良师益友”。则与教学安排中“成语翻译”契合, 因势利导, 让学生对成语翻译有系统、全面和正确的认识。
除了新闻英语教学以外, 其他非文学文体, 如公文、科技和应用等文体的翻译都可以适当引入翻译教学。
(三) 营造真实—高仿翻译环境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情境化学习, 把所学知识与真实任务情境结合起来, 让学生合作解决情境性问题,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客观主义教学强调发挥教师教的作用, 强调高效率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两者皆不可偏废, 营造真实—高仿的翻译环境由此应运而生, 即在教师的指导、安排下, 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翻译中来, 学习的任务情境应与现实情境相同或类似, 旨在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要承担数次国家援外培训, 如阿富汗教育研修班等, 这为翻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生通过从事志愿者工作, 与培训对象面对面接触、交流, 进入培训现场聆听现场翻译以及以助手的方式协助现场翻译等。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主动建构者, 在学习过程中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通过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
但有机会亲身参与的学生人数毕竟有限, 因此录像、录音等技术手段能为其他更多的学生营造高仿的翻译教学环境。通过观摩素材, 感受各类发音, 模拟“参与”, 讨论得失, 使学生在实践中翻译水平得以提高。
成立“网上翻译作坊”也是营造真实—高仿翻译环境的另一途径。作为一种“基于项目的学习”, 网上翻译作坊以为外界提供免费服务为主, 学生单独或合作处理各种翻译素材。网上翻译作坊首先强调在过程中学习, 在真实的翻译实践环境中, 培养学生电子资源搜寻和利用能力, 强调市场对翻译教学的导向作用, 强调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社会化。学生学会利用翻译软件、搜索引擎及参与小组合作, 将课本知识用于实践。通过教师的协作与引导, 学生掌握各种翻译技巧, 在实践中提高翻译能力。
网上翻译作坊将两种教学理念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强调教学的系统性与经济性。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理论进行定期总结、讨论, 注重翻译规范, 将两种主义融合并发挥出最大化的作用。
五、结语
基于对两种教学理念的翻译教学观的解读, 有助于我们厘清思路。学习与借鉴新理论不应作为否定与抛弃行之有效的传统理论的借口, 在教学实践中对传统理论应采取扬弃的态度, 以实现翻译教学的本质飞跃。两种理念融合的有效性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 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薄振杰, 李和庆.关于当前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思考[J].外语界, 2001 (5) .
[2]侯万春.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大学外语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 (3) .
[3]邱婷, 钟志贤.有效教学原则:客观主义视角[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7 (3) .
[4]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5]谭业升.建构主义翻译教学刍议[J].山东外语教学, 2001 (4) .
[6]伍小君.“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建构[J].外语学刊, 2007 (4) .
目前,超人集团主要生产电动剃须刀、电吹风、负离子梳等系列小家电,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21%。全球销量继飞利浦、博朗、松下之后位列第四,连续多年被国家统计局确认为“中国剃须刀行业第一品牌”。
“专业化的企业存活率高,也更长寿”
《董事会》:那你如何看待家族企业基业常青这个问题?
应正:成就百年基业跟所有制关系不大。现在有些学者说现代化企业的寿命比家族企业长,这种说法也是因企业而异,家族企业寿命长的也有,现代化企业寿命短的也有,没有必然性。企业能否实现长久的发展,能否做百年老店,关键要看企业采取了什么样的运营模式,有没有核心竞争力,有没有抓住机遇实现跳跃式发展。如果项目选得对,管理又到位,跳跃式发展能做好,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也能把企业做起来。如果几个环节做不好的话很快就会死掉,事情都有一个相对性。
《董事会》:那你认为超人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里?
应正:最主要的是专业化经营。现在一些中国民营企业都比较浮躁,容易见异思迁,看到其他产业比自己原先经营得好就马上转向另一种产业,这样会造成资源和精力的分散。多产业投资,如果制度跟得上,掌控好得话还可以,但事实往往恰恰相反。在这方面,中国民营企业交的学费是很贵的。我们超人一直坚持走专业化经营的道路,从这点来说,比其他企业有更强的竞争力。也因为专业化经营,超人小家电在全球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地位。这实质上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在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当然,专业不是因循守旧,还要不断创新,使产品适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董事会》:但专业化也容易使企业的盈利模式显得脆弱,同样,多元化搞得好的企业也非常多。
应正:各企业不同采取的方式不同。从全球经济看,专业化和多元化都有搞得好的,但相比而言,专业化的企业更长寿。但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专业化企业的规模不可能做得很大,有时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竞争力甚至会显得比较脆弱。而多元化企业的规模很大,相对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很多。这个是事物的两面性。要看老板有没有那个能力去掌控多方面的资源,假如可以掌控,多元化也能成功,但根据中国目前来讲可能暂时是成功的,一旦竞争激烈他就得在很多领域撤退。如果在撤退时不影响原来的项目,那他还能生存。所以这个没有绝对的东西,同时这还跟企业老板性格有关,老板的性格决定这个企业的文化和经营模式。多元化的企业也能生存。多元化企业规模比较大,同时风险也比较大。像韩国大宇起先在规模上比现代强,可以排到世界500强中的前30位,资金至少有1000亿美金,但1997金融风暴之后,大宇基本就垮掉了,现代却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么大的企业说倒就倒,原因在哪?它规模很大,但专业化不够强,是韩国政府资源整合出来的。从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比较来看,专业化能够存活率高。
《董事会》:股东是否完全认同走专业化模式?
应正:持股份大者起决定权。作为企业首先要理性,假如想把企业做大,并且资本可以掌控,也可以做。股东开董事会之前进行沟通,分析有利因素、不利因素,然后进行决策。
“首先需要敏锐的眼光,然后集中力量迅速进入”
《董事会》:1983年前你才22岁,为什么突然从跑销售业务转型去生产电动剃须刀?
应正:专业化首先需要敏锐的眼光,一旦发觉消费者的需求,就要集中力量迅速进入。我从学校毕业后,大哥带我出去跑业务,做小电器配件业务。在1981、1982年能成为万元户是很了不起的,那时我们出去跑业务一年的净利润超过一万,这两年半业务不但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更增加了我对市场的敏感。1983年4月我到上海出差,看到南京路第一百货商店排队购买剃须刀,既然是排队买的东西,说明这东西比较畅销。我们跑业务都是从别人家拿货,心里一直觉得很不是滋味。当时,大哥带头提议我们兄弟几个办个厂。电动剃须刀在1983年还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产品,不用涂肥皂,当时有些人用剪刀,有些用双面刀片,而电动剃须刀装上电池就能用,比较新鲜又畅销,所以觉得从跑销售业务转向生产剃须刀,肯定比原来赚钱,所以没有犹豫,就着手做了。但我们当时只做刀片,还没有做整个剃须刀。
《董事会》:但后来好像又转型,专门生产刀片。
应正:是的。我们是从1983年4月开始做电动剃须刀的,订单很多,销量很好,而且都付现金,所以当时毛利润等各方面都不错,但是到11月底,因为质量没过关,销售商开始退货,退货直接导致资金周转不灵。我们当时甚至想回过头来重操旧业跑业务,但又不甘心,于是去各城市摸底,看到当时各地的百货商店的刀片脱销,所以最终决定专门生产刀片,通过配件需求创造市场,通过产品质量提升打造竞争力。1983年底做刀片,做得很好,利润各方面都很好,先生产适合国产剃须刀的刀片,后做进口剃须刀刀片。这样一直持续了六七年。我们一直在细分市场中积蓄力量,这是专业化的第一步吧。到1990年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资金,买了土地,规模大了觉得一直做配件也不行,准备搞整机产品,想来想去还是做剃须刀比较值,虽然在六七年前是失败的,但对这个行业较熟。做整机的话必须有商标,然后我们就去注册“超人”商标,当时的想法不过是想贴近消费者,取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现在我们把这个商标理解为我们的企业文化,寓意“步步领先,着着超人”。1991年下半年,商标批准下来后,我们便申请变更公司名称,从永康第一电器厂变为永康超人有限公司,到后来“永康”两个字就变成浙江,后来又变成“中国”。
《董事会》: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你的专业化道路,主要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应正: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3年到1990年,从配件到整机,从没商标到有商标。第二阶段,1990年到2000年,这个阶段主要体现为品牌巩固、产业利润巩固,企业从小规模到中规模,产品从电动剃须刀发展到电熨斗、电吹风等,产品虽然是多元化,但与剃须刀一样,都属于个人护理小家电。产品要做得专业,除了产品开发的速度、造型要符合时代潮流,并且规模企业要引导潮流,要有稳固的品质。从1997年,我们通过德国一家公司进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从国外认证公司去拿,虽然费用高,但是标准严,如果能通过,能达到新的质量高度。第三阶段,从2000年到现在,是一个品牌的提升阶段。2000年以来,小到永康,大到整个浙江,出现了许多产品的生产浪潮,比如永康的门业和杯业,都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每次浪潮,都使整个行业进行了洗牌。针对做多元化还是专业化产品,2000年我们定下来,还是做专业化经营,所以这些浪潮我们没有去跟,虽然也失去一些机会,但却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董事会》:专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和挑战?如何战胜的?
应正:有。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其他企业遇到的。从1988年到1989年上半年,整个中国商品供不应求,彩电冰箱要凭关系才能买到。“六四风波”之后,外国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中国也进行抵制,1989年下半年便出现了经济萧条。电视、冰箱开始积压,厂家倒闭。而且,当时中央有信息出来认为“六四风波”跟民营经济有关,国家出台政策整顿民营企业,我们当地政府劝我们不要搞得太大。是保持现有规模还是收缩规模,还是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来发展?我跟哥哥商量决定,如果变了就算没干过,如果政策不变,根据企业发展走的话就不会失去时机。从1989年到1991年,我们一直在观望国家政策,在思想上甚至有些负担,但行动上却没有停步,仍根据企业发展买了土地。1992年,国家明确支持个体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思想一下子轻松起来。
“我只想踏踏实实专业下去”
《董事会》:我在网上搜索了超人集团几个高管的名字,在企业中在你之下的其他领导,比如你的哥哥,和你一起创业至今,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一个相关网页都搜索不到。这反映了什么样的企业性格?
应正:这很正常,不是每个企业在网络上都会有留很多信息。假如搜我的名字一样也不多。
《董事会》:跟其他企业家相比,你接受采访的并不多。
应正:是这样。永康企业都这样。大家都比较低调务实,想认认真真做点事情。这与福建的企业家有所不同,即使在浙江省,我们与其他地方的企业家,比如温州都有一定的区别。每个地方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董事会》:你的低调内敛与你的学习经历相关?
战争报道史表明,当记者自己的国家卷入战争时,其爱国主义的升华是一个极其自然的心理过程。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国家失败,更不希望自己的国家灭亡。这种情感的出发点,会使记者自动站在本国政府、军队一边,力求使自己的报道对自己的国家军队有利,并且有助于提高国民的士气,至少不为敌人所用。为此目的,某些记者歪曲事实,掩盖某些真相,就难以避免了。如“七七”事变后不久,日本报纸就在标题制作、版面设计等方面尽力诬蔑中国军队,颠倒黑白,将日军描述为正义之师。1937年7月21日,《东京日日新闻》在第二版头条制作一个超大活字标题:三度交战,严惩暴戾的中国军。右边又刊登三段超大标题:我军决然发炮还击/宛平长辛店敌军沉默/无视通牒突然挑战。将保卫国土的中国军人视为 暴戾,而将日军的侵略说成是自卫,这是所谓日本“爱国派”报纸惯用的手法。
正义植根于事实。歪曲事实的宣传与正义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一家以伸张正义为宗旨的报纸,应敢于面对现实,尤其是自己的祖国和盟国在践踏主义的原则时,记者们更有必要将一切重要的事实告知民众,而不能实现双重标准。
吴果中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思想起源于美国。19世纪中后期,随着政党报纸解体和媒介商业化、煽情化,新闻专业主义兴起。至20世纪中期,由美国民主政体、实证科学原则和公民意愿的强烈催生,它从而发展成为诠释和评判新闻事业的主导话语,并于1947年以哈钦斯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报告《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业》正式提倡媒介专业化:“我们建议将自己的职能视为从事专业化水平的公共服务。”由此,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成为成熟的话语实践,导演着新闻事业的一幕幕实践画像和争论图景。
一、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
19世纪30年代,美国便士报产生并逐步发展,其中立、公正的理想追求,带来了以新闻为主、关注百姓生活的新闻理念。如《纽约太阳报》创办者本杰明·戴倡导“刊载每天所有新闻”的出版宗旨;《纽约先驱报》设计“提供一幅世界的正确图画”的经营理想;《纽约时报》的雷蒙德树立要使该报成为一张“刊载每天发生在世界各地所有新闻的报纸”的鸿鹄之志,以及1896年的继承者奥克斯更明确提出“刊登一切适宜刊登的新闻”的经营意图。这些均显示报人对新闻报道以及新闻关注公众生活的高度重视和对政党信息的有意偏离,表明新闻专业理念在传播者意识领域的初步萌芽,体现出新闻从业者理想追求和职业伦理的单纯维度。当然,由于报人的商人属性、报纸的企业本质以及办报的盈利动机,便士报的新闻专业主义追求以及形成的办报模式都被视为“广告自我”,新闻专业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办报者手中能赋予效益和价值的“广告”魔杖,增强了传播者的职业神圣和受众的青睐程度,为报纸发展路向奠定了社会基础。
就专业水平而言,美国便士报时期,报界缺乏集体作战的“组织”形式,“个人新闻业”以主要的发展样式而存在,其出版宗旨、经营方式、人员组合模式均难以成为一门正式职业并得到社会的认同。这一时期的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以及由此而来的传媒实践都给新闻专业主义套上了无形的镣铐,致使其步调踏不上“专业”的正常轨道。从而,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就是一种缺乏自觉的职业意识,或是一种偏离本来面目的行业利用。而自觉以新闻为职业,并运用专业理想和专业实践逐步完善新闻专业主义,那是19世纪末独立报刊时期才有的历史事实。
19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报刊兴盛而促使雇佣专职记者逐渐涌现,直至80—90年代,记者已成为一个社会职业,以尊重事实、精确新闻报道的实践,开启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雏形。独立报刊在美国新闻史上的独特地位,及其呈现出的“职业化报刊样式”和“新闻信息模式”,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摹本,也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研究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致思路径。
美国独立报刊是一个复杂的新闻现象。一方面,新闻专业理念已成为他们的职业道德理想以及新闻报道、写作和编辑的行为准则。《纽约先驱报》贝内特公开宣称:舆论是最高目标,为此,“一个编辑必须总是与人民在一起”;《纽约世界报》的普利策声称该报“是真正民主的……站在人民一边而不依附于任何有钱有势者”;格利里更是努力使《纽约论坛报》成为社会的改革者,“致力于促进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道德、社会和政治的健康良好而起到推动作用”。在意识形态深处,报刊经营者遵循新闻成为一门职
业所应具备的行业规则和专业理想,在新闻写作、新闻报道和编辑实践中也履行着这些规则的专业操作。与20世纪30年代的便士报相比,美国独立报刊在新闻主导地位的确立背后,加重了新闻的公共性、人民性以及新闻对普通大众的思想辐射力度和舆论扩张能量。可以说,这是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并指导新闻业发展的大规模尝试,从而也就导致新闻专业主义的纵深衍变。
另一方面,美国独立报刊时期的新闻专业主义衍变是一个复杂、多方面因素的聚合效应。由于传播者的新闻专业素养、传播动机以及舆论的历史生态环境,这一时期的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以及传媒实践致使报纸经营和新闻传播在社会中成了一门正式且得到人们认同的职业。19世纪中期,注重事实的新闻采访开始出现,专业化水平从媒介经营、新闻报道等领域逐渐提高,报纸记者对新闻职业的认同逐渐成为自觉追求,并且内化为一种职业道德自律。正如《纽约论坛报》的瑞德所说:“我们的最大报纸都是严格按照新闻业是一个专业的观念来运行。”因此,美国独立报刊事实上就是职业化报刊。这样的概括和认识是对历史事实的合理解释。就在这种简短精确、客观公正的职业追求环境和培养新闻采访、报道、编辑、评论等专业技能的舆论语境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内化了新闻从业者的新闻技能和新闻素养,新闻专业主义渐趋完善。
然而,发展到报刊的大众化时代,新闻业成为一种广泛的“集体组织”样式,新闻专业主义自然也脱离不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传媒所有者、广告商或者政府的参与而产生的外界压力,迫使媒介经营者和新闻报道者不断调整媒介生产模式或报道的内容选择。“正如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里所言,在经历了客观新闻与专业主义的高峰期后,美国主流新闻又大有回到党派新闻和鼓吹性新闻年代的迹象。”面对金钱和政治利益的强大诱惑,传播者会以煽情的传播手段(如黄色新闻)、商业化的管理模式(如广告管理)或附庸权力机构的传播理念(如“喉舌”论)指导新闻业的发展走向。为了迎合政府、广告商和传媒集团本身的政治经济利益,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新闻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原则不断遭到侵蚀。首先,他们在追求传播者的新闻自由、传播内容的客观性和深度解释及调查性研究等方面,仍然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的行业操守,从而使之更加规范和完备。然而,在这些追求背后,他们不免制造或平庸或虚假或富于强烈倾向性色彩的信息,以哗众取宠的煽情方式勾起受众的低级欲望和情感偏向,削弱了新闻专业主义对新闻社会监督功能和大众服务功能的本质性规定。因此,在日益尖锐的媒介批评面前,新闻专业主义常常陷入理想与现实的尴尬处境。
二、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现实悖论
理想与现实的悖论常常存在于一切形态中。西方新闻从业者在追求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过程中,由于现实因素的规范与制约,常常陷入理想与现实的悖论,解构了西方所标榜的“自由”、“客观”、“公正”、“独立”的新闻专业主义神话。
新闻专业追求与现实表现的悖论。客观、公正、独立、真实地描述新闻现象真相以反映事实的本质,并以服务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为实践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公众的信息需求和知情权利,这是新闻专业主义追求的核心内涵。但是,这种专业追求在现实表现中产生了困惑。早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媒介研究学派埃尔德里奇教授就已明确指出,“客观”在实践中的意义是千变万化的,而新闻是一定文化的构建。新闻文化的影响,形成传播者不同的文化差异和舆论环境,致使他们常常自拟一种既定的新闻操作模式和解读方式,从而,新闻从业者对客观与主观、公正与片面、真实与谎言、独立与依赖等概念的把握和判别存在模糊的、不可确指的多样性,意识形态的理解困难自然产生了实践的现实差异。另一方面,政府、国家和媒体所有者对新闻话语权力的直接操控,加强了新闻客观性中主流社会价值体系的蕴含,使新闻的客观独立原则受到政府权力话语的挑战。如“9·11”事件之后“美国主流社会价值体系的右翼化,甚至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化,使北美主流新闻的客观独立原则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北美新闻与政治民主之间关系话语的明显体现。
新闻价值要求与社会需求的悖论。从结构功能角度看,新闻对社会施以“中立的把关人”和“忠诚的看门狗”角色。在传播信息时,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进行取舍,凡符合新闻价值要求的信息,便责无旁贷地传播;反之,便铁面无私地舍弃。然而,“消费者对于他们想看的和想读的越来越挑剔”,而“主流媒体所做的仍然是把复杂多样的现实翻译成简单的、只有少数几种声音的符号世界”。于是,新闻价值要求与社会需求成为抵触的两个概念,致使媒介真实和客观真实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正如格拉斯哥小组所论证的:媒体往往是为主流社会服务的,它往往反映的是一种精英意识。而实际情形表明,社会需求是大众化和多层次的。悖论由此而产生。
新闻职业道德与效益利润的悖论。新闻专业主义严格规范新闻职业道德,要求新闻从业者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须遵守职业的道德标准和团体组织的规范制约,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重。而新闻是“由新闻行业的商业运作、政府以及他们的媒体顾问操控的传播技术,以及公民的品位和娱乐习惯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就增加受众和收视率而言,它们也是影响新闻机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润的主要维度。而且,媒体不同传播样式以及同种传播样式的激烈竞争,新闻从业者往往偏离新闻职业道德的制约,以迎合企业、政府及受众的特殊企求,尽力地传播政治信息,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媒介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流程以财团利益及其对媒介利益的影响为思考出发点。
三、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本质属性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向来宣称新闻与政府、政党的完全独立,政治上不偏不倚,宣称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时严格忠于事实,宣称国家资助的媒体不服务政府利益等美妙的“神话”。然而,真实的情形又如何呢?
2003年3月31日,正在巴格达采访伊拉克战争的美国广播公司(NBC)记者彼得·阿内特被公司解雇,其理由是仍留在巴格达的他在战时接受了伊拉克官方电视台的采访,并在节目中发表个人对于战争的看法。他说:“显而易见,美国的反战力量越来越大,布什总统在战争问题上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我们关于此间平民伤亡,关于伊拉克部队的抵抗的报道,都将反馈到国内,它对那些反战者质疑现行政策、论证自己的观点可以起到帮助作用”,“美国方面错误地估计了伊拉克部队的决心”。阿内特站在相对独立的立场,把自己在伊拉克境内的所见所闻和事实真相告诉受众,其言论正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体现。可是,尽管NBC竭力为阿内特辩护,在白宫的批评压力下,NBC不得不解雇阿内特。
2003年5月2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部《今天》栏目记者安德鲁·吉利根援引一名“匿名英国高级官员”提供的消息说,政府指示情报部门将伊拉克在45分钟之内部署并发射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句子加入到政府报告之中,以赢得国会和公众对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支持。凯利被作为“匿名者”遭受政府的打击,于7月17日“自杀身亡”(赫
顿报告结论),这时,BBC才由当初的矢口否认转到公开承认:凯利是吉利根的消息来源。由此,在政府的指控和赫顿报告的双重压力下,BBC记者吉利根、董事会主席戴维斯、总裁戴克相继辞职。2004年2月1日,BBC董事会考虑集体辞职,后被劝阻。BBC 面临新闻专业主义合法性与共识危机,“凯利事件”,更确切地说,“BBC事件”显示出政府权力及其法律权威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杀伤性侵袭。
这就是西方所标榜的“新闻专业主义”,一个新闻从业者所尽力维护,而外界力量所竭力解构的专业门类,一个西方政府歪曲事实,不顾民主和人权、维护自身利益的美丽幌子。依托这个幌子,缺乏新闻职业道德和专业理念的个别人员进一步侵入新闻专业主义的机体,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虚假的本质属性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9年3月,《纽约时报》曾发表过一篇被白宫称为“爆炸性新闻”的所谓“独家报道”。该文无中生有,对美国华裔科学家李文和进行了百般诬陷和恶意中伤。这篇报道不仅使李文和被解雇,遭到9个月的无辜监禁和可能被判死刑的迫害,而且还在美国煽起了一股反华风,给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造成很大伤害。本应对此负全部责任的《纽约时报》,后来只是很不情愿地发表了一则道歉声明,对“制假”记者未作任何处理。
2003年5月1日,27岁的《纽约时报》记者杰森·布莱尔在半年内发表的70多篇报道中有36篇是杜撰、剽窃、失实的,因而被迫辞职,成为《纽约时报》152年来的最大丑闻,致使执行总编豪威尔·莱尼斯与总编辑杰拉尔德·博伊德双双辞职。正如美国一些有识之士指出的那样,“布莱尔事件”只是美国新闻丑闻“冰山的一角”。
2005年5月9日,美国《新闻周刊》报道称:古巴关塔那摩美国海军基地的美国审讯人员曾把《古兰经》放进厕所,甚至将其冲入便池,以此作为对信教者的惩戒。此报道引发阿富汗等国穆斯林的抗议,经证实报道事件内容是不准确的,美国《新闻周刊》不得不就此道歉。尽管《新闻周刊》编辑惠特克声明,在报道未刊登时已派出记者让两位美国国防部官员过目,一位官员拒绝表态,另一位官员也没有驳斥亵渎事件的报道。然而,从本质上说,新闻工作者对真实报道的专业理念在许多因素的侵袭面前常常摇摆不定。
在《芝加哥每日论坛报》关于1948年总统竞选而出现“杜威击败杜鲁门”假报道之后的近60年,即2006年1月21日,不仅《纽约邮报》、《纽约每日新闻》等小报,而且《纽约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等大报,对美国西弗吉尼亚州萨戈煤矿矿难的报道,将13名矿工只有一人获救的事实报道为“12人仍活着,1人罹难”的新闻,从而受到美国受众的激烈批评。虚假报道的不断出现,再次证明美国媒体从业人员及美国媒体在专业领域未能过关。
可以说,美国主流大报代表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在和平时代如此,在战争时期更是如此。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政府和军方对媒体报道的严格限制、对萨达姆生死报道的虚假操作等,都显示出美国政府对新闻媒体舆论的左右,新闻专业主义的专业理念和职业精神严重缺失。
四、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形成悖论的三个因素
新闻专业主义不是真空中的绝对存在,新闻媒体是一定阶级的产物,都会受制于国家和集团利益,新闻从业者的道德伦理也将影响新闻专业主义的实现。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悖论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个因素是政府。以美国为例,媒体报道是美国政治的生命线,政府与媒介的关系一直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焦点,在非常情况下甚至能左右政局的发展。“美国政府多年来已经建立了一个包括美国新闻署在内的庞大新闻传播体系,而这个传播体系的核心是白宫的新闻局和总统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导行政当局日常新闻工作。”媒介影响政府、政府操纵媒介成为200多年美国历史上各界总统控制舆论的一贯政策。一方面,选举政治、上任后的政治运作、国会议员的政治活动都需要借助新闻媒体的报道建立起在民众中的民主形象;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支持下,新闻媒体能赢得发展的自由空间和宽松环境,也会乐此不疲地效劳政府,自愿接受政府通过新闻发言、信息封锁的影响和左右。由于新闻媒体与政府圈子纠缠在一起,西方新闻媒体漠视民众的意见,渐渐地失去了公民精神,既使民众无法得到准确的新闻资讯和参与他们处身的社会,也使政府官员无法听到民众的声音,从而堵塞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渠道。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形成悖论的另一个因素是垄断资本集团。美国新闻业大多是私有的,商业巨头、金融寡头、媒体大亨等国家的权力利益集团操纵了新闻媒体,美国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老板能决定全国观众将看到什么,2000家左右的报纸每天从垄断集团支配的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大部分全国性新闻,期望顺当地从垄断集团获得媒介的经济收益。当今,美国新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来自商业和金融业的压力:40%的压力来自国内市场,37%的来自地方市场。新闻产业成为资本主义商业,成为垄断资本攫取高额利润的工具,在金融财团的利诱下,新闻专业主义举步维艰。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形成悖论的第三个因素是新闻从业者的“失律”。“失律”的重要表现就是“自律”的缺失。一方面,商业和资产阶级新闻道德的核心是“利己主义”的,把一味追求利润看得高于对社会应尽的职责,因而,新闻规范和原则在“巨无霸”公司和政府的干扰面前以及一味迎合受众、赢得“卖点”,最终赢得效益和利润面前常被忽视,新闻职业道德和专业理念被“异化”为效益和利润,新闻“自律”条文失效,新闻从业者游离于自我约束和内化记者角色的体制之外,缺乏自主的独立人格。新闻传媒“失律”了,美国新闻媒体发生严重的信任危机。另一方面,被冠以“无冕之王”、手中握有“第四权力”的新闻从业者权力自我膨胀,肆无忌惮,“谁来监督媒介与媒介工作者”是美国新闻界一个没有完美答案的问题。
当政府、财团力量和社会需求超越于专业理念、新闻价值要求和新闻职业精神的整合力量时,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就会在权力利益的诱惑下,忽视新闻的专业要求,呈现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本质特性。
摘要新闻专业主义是在理想状态下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守的职业标准、工作态度与行为准则。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环境,在此种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也将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挑战。文章从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出发,分析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应该怎样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专业主义;坚守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7-0004-0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在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专业主义做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
在19世纪90年代,新闻主义在美国形成,最初在美国报纸报道的事件以政治事件为主,在美国的政党报刊瓦解之后,报纸媒体对经济利益的关注与报道越来越多,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事件是普利策和赫斯特之间的黄色大战,这次事件之后,报刊等纸质媒体的报道越趋于经济利益化和低俗化。在这种状况下群众对新闻报道公平客观的呼声越来越高,新闻专业主义既区别于以政治事件报道为中心的煽情主义,也不同于以经济利益为主的商业主义,它作为两者之间的中坚力量,在与两者的博弈之中新闻专业主义逐渐发展起来。
新闻专业主义主张从客观、真实、准确的角度去报道,将事件最真实的状态反映在大众面前,反对权威主义、带有一定程度的理想主义色彩。新闻专业主义涉及到多方面的理念,它涉及到新闻媒体所担当的社会角色,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实践操作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新闻报道这一工作的基本性质等理念。
一直以来,新闻专业理论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分裂的现象。在理论上,新闻专业主义主张绝对的公平公正,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新闻报道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所有的实践新闻报道又是相对客观的。新闻专业主义是不受团体、权威影响的,但每个具体的新闻工作者的实践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等因素是不同的,这在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报道实践中都会影响到新闻工作者对具体客观事实报道的角度、层面、方向等,因此在实践操作的层面来说,新闻专业主义是相对客观,而非绝对客观。
新媒体的特质
进入20世纪最后10年,信息技术得到了飞快的发展,新媒体作为大众传媒中的一个新概念异军突起,不断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古自今,从最初的手口相传发展至今,在人类漫长的传播历史中,传播的内容不断地更替,而真正影响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是传播媒介的改变。新媒体技术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媒体支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其形态非常的复杂多样,比如:移动手机、网络、数字杂志等。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新媒体有自己的特点,其传播的领域范围和对象更加广泛,可以实现跨越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即可进行传播,同时新媒体传播兼具了传统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新媒体的发展既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新媒体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的 挑战。
首先,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平台。新媒体实行的是“多对多”的传播方式,这相对于传统报刊等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使得传播信息的主体变得多如牛毛,这也就使得无论是政治因素亦或是经济因素对信息传播的控制就削弱了许多,因为面多如此众多的信息发布主体,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相比较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更能为公众提供公平、公正、客观的报道,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就以温州动车事故这一事件来说,微博这一新媒体对这一事件的前期和后续报道无论是从更新速度、时效性,还是从连续性、专题性、分析评论等方面来看,比传统的报纸新闻都要技高一筹。网络已渐渐成为一个更加便捷、更加受欢迎的传播平台。
其次,新媒体的发展更有利于客观事实真相的传播,更能够引起人们对客观事实的关注。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在大家的辩论中,事实真理也就凸显出来,这样就使得客观报道的可能性变得更大。
当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带来的许多的困难与阻碍。一方面是随着信息传播主体的增多,这也就使得信息的质量不齐,真假难辨。另一方面就是商业主义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一旦商业主义控制了传播媒介的平台,就会使得事实舆论的控制变得更加容易。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新闻专业理论所坚持主张的绝对公平客观为实践操作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与困难。因此,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追求的不再是绝对的公平,而是根据具体的实践经验而来;政治因素和商业因素是对新闻报道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新闻报道除了不能屈服于权威,避免新闻报道的低俗化、功利化趋势,新闻专业主义在坚守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对现实进行一定程度的 妥协。
结束语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要想实现中国的本土化,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新闻工作者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恪守职业规范和坚守社会责任,尽最大的努力报道事实真相。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服务大众,客观中立
毛泽东主席曾经为韬奋精神作了精辟的阐述:“热爱人民, 真诚的为人民服务,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这就是邹韬奋的精神, 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纵观韬奋的报业生涯, 他始终坚持服务大众, 坚守社会责任, 努力做读者的好朋友, 体现了强烈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
新闻专业主义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产物, 它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认为新闻传媒是社会公器, 必须为公众服务.核心理念体现为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和新闻必须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一、韬奋精神的新闻专业主义的具体表现
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深入, 一些先行者开始把新闻专业主义的一些精髓与传统的儒学世界观相结合, 这是韬奋精神得已产生的思想条件。接下来我们从两方面探析韬奋是如何力求做到新闻专业主义的。
1. 服务大众、永远立于大众立场
进入20世纪后, 由于竞争的加剧, 私有新闻传媒的传播内容越来越刺激、煽情, 服务意识严重流失。这严重背离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
韬奋认识到了这一点, 1928年韬奋在发表《生活周刊究竟是谁的》一文中指出:“我办这个周刊, 心中无所私于任何人, 无所私于任何机关。《生活》周刊永远以读者利益为中心。”1 936年6月, 邹韬奋又在《关于<生活日报>问题的总答复》中说道:“理想的生活日报必须反映全国大众的实际生活的报纸, 是大众文化最灵敏的触角……”
立志于做大众立场的新闻记者的韬奋是这么说的, 也是这么做的。
首先, 读者 (大众) 信箱的设立。从《生活》周刊的“读者信箱”, 到大众生活的“大众信箱“再到生活日报的“读者信箱”。韬奋每办一种报刊, 都保存了这个栏目。而这也成为韬奋服务大众, 以读者利益为中心的典范之举。韬奋曾经在《患难余生记》中写道:“我们往往忙的夜以继日, 汗流浃背, 为某一读者办成一件事, 手软脚酸, 筋疲力尽, 不但不以为苦, 且亦能为读者有所尽力……视为至乐。”这就是韬奋以服务大众为宗旨的真实写照。
其次, 报刊的内容上。编辑的内容必须是“五万万中国人 (连国内国外的中国人合计) 一天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报刊的言论也是以大多数民众为立场的, 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 用小言论干预政治, 言人之所欲言, 言人所不能言, 言人所不敢言, 力图改造社会, 为劳苦大众谋福利。韬奋因言论三次流亡, 一次入狱, 历经千磨万难, 却始终不渝地坚持大众的立场, 真所谓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2. 独立自主, 客观中立的新闻思想
客观性和中立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特征。新闻专业主义主张新闻媒介应摆脱外界干涉, 摆脱来自政府、广告商甚至是公众的干涉……新闻媒介客观公正的报道事实。”
韬奋很早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第一, 体现在报纸的内容上, 他要求客观、公正。在他看来, 事实是神圣的, 不应有丝毫成见。这是取舍稿件的前提。“选稿重质量, 看文不看人”即是韬奋关于这一前提的真实写照。评论上韬奋讲求真实客观。他曾发表文章指出“我既坚守评论须根据事实的原则, 在未得到证实的材料以前, 亦绝不原因“大炮”之纷飞而作违心之论”。韬奋根据事实而下判断, 断然拒绝贿银, 在言论上做到了客观中立。
第二, 体现在韬奋的“报格”和独立自主的经营观上。报刊的独立自主, 韬奋谓之“报格”, 即“记者所始终认为绝对不容侵犯的是刊在言论上的独立精神”。他认为, 这种独立精神对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报刊来说至关重要, 并表示“宁为保存这种报格而绝不为不义屈”但报刊要保持独立自主、客观公正首先就需要做到经济的独立, 这就要求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尽最大可能追求经济效益。他在《事为性与商业性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事业性和商业性是要兼顾而不是应该对立的, 必须同时兼顾, 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尽力赚钱, 因为我们所赚的钱都是直接或间接用到事业上面去”。
二、韬奋新闻专业主义的现实意义
随着新闻业改革的逐步推进, 新闻本位思想、受众本位思想开始回归。韬奋一些优秀的办报思想才得以重新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韬奋精神的精髓在于服务人民。他报纸的“事业性”和“商业性”二者兼顾的思想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中国新闻业的一个重要的启示。没有商业化的充分发展, 新闻业可能永远走不出经济、政治的阴影, 但过分的商业化势必会远离新闻专业主义的初衷, 也将有悖于韬奋精神的本质。
韬奋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放入博物馆, 相反却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大力提倡, 究其原因, 除了韬奋的崇高精神,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韬奋注意到了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的特殊性。韬奋精神保留了中国新闻人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解, 产生了一些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新闻理念。从这里可以得出, 我们在理解和建构这些理念时要把西方理念与中国具体环境相结合, 这样才会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81年8月。
[2]张之华.邹韬奋.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8年10月。
[3]侯迎忠赵志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当代传播, 2003年4月, 55~57页。
【关键词】学生干部 “专业主义激情” 积极性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19-02
一、专业主义激情的由来
姜汝祥,这个曾经在宏观院工作四年的企业家是专业主义精神的典型代表。由1996年出版的《专业主义》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可以看出,专业主义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级、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上来了。而当今听得最多的,最为人们所接受的,莫过于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先生所提出的“专业主义激情”,专业主义代表着一种风范指标,比如道德的引导、文化的追求、文明素质的提升,这方面对专业电视人影响非常大。
二、学生干部“专业主义”激情的内涵
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刘长乐先生所推崇的凤凰卫视追求“专业主义激情”的方法,将其应
用到学生干部身上。学生干部需要“专业”,一方面是它有别于政治权力和经济势力操控的社会关系、模式、信念和追求,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则是强调并不是要将学生干部作为一个“职业”来看待,是广大学生干部价值体现的一种独特途径。那么,学生干部的“专业”,不仅学习和遵守专业有关的守则,同时也将赋予学生干部“专业主义激情”新的内涵,主要包括:学生干部本职工作的责任意识,或称“专业意识”;干部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学生干部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培训;学生干部的专业资格认可;学生干部专业内部的自律;学生干部专业精神的范例。
三、当今学生干部“专业主义激情”缺失的主要现状及其原因
纵观当今大学校园的学生干部,不可否认,其中不乏有工作出色、荣誉满身,成就斐然、缺其不可的也能找的到。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干部正在逐渐走向几种趋势,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按部就班”型,不“思”进取型,“在其位,不谋其政”型,无论是哪种类型,都是不合格的“专业主义”。
事实上,学生干部的“专业主义激情”的缺失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干部的工作态度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他们的责任意识方面。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挫伤了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二是学生干部的认知偏差,角色处理不当,容易产生功利倾向,影响了学生干部的工作激情。当然,环境、心理、制度、政策等因素也是造成学生干部“专业主义激情”缺失的客观原因。
五、解决学生干部专业主义激情的有效途径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还是借鉴一下凤凰卫视的某些做法。德国人有句谚语:谁有选择,谁就有痛苦。凤凰人就是在这种选择的痛苦和压力下思考、争辩、行动,以此修炼自己的专业主义激情。
1.正确定位,明确选择
学生干部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选择,认真思考,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对自己的角色有着正确的定位。这种意识可称为“学生干部的专业意识(对于本职工作责任意识)及干部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只有正确认知,学生干部的“专业主义激情”才会保持的更长久,其次,学生干部应该正确处理角色冲突,这也可归结到角色意识中,我们将之称为学生干部的专业主义内涵中的“学生干部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培训”。因此,学生干部处理好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是“专业主义激情”保持高涨的重要前提。
2.调整心态,积极向上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将决定其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可以将良好的心理素质称之学生干部专业主义精神之“学生干部的专业资格认可和学生干部专业内部的自律”。所以学院辅导员应该经常深入到学生干部之间,为其解决思想上的困惑,通过情感管理、诱导管理以及下文提到的激励管理等方法优化学生干部的心理状态,使其保持较高的专业主义激情。
3.自律乐观,自我激励
刘长乐先生经常会组织凤凰人开自我激励的会议,学生干部也是这样,如果对其施以适当的激励,学生干部将会有着更大的前进动力,其工作效率将大幅提高。但过分的激励是不可取的,学生干部会因此产生功利性,因此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待激励问题也是学生干部保持专业主义激情所必须的,我们将其称为“学生干部专业内部的自律”。
4.待遇公正、环境适当
环境条件也是学生干部“专业主义激情”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能够得到采纳、评奖评优中受到的一些不公正待遇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干部的激情消退。因此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肯定学生干部的想法,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是相当必须的。
总而言之,激发学生干部的“专业主义激情”,不仅可以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还使其为学院、学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使学生干部长期保持较高的“专业主义激情”,需要学生干部自身的努力和客观条件的支持。只有学生干部有了不竭的“专业主义激情”,校园的学生工作才会建设的更加和谐,校园氛围才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大前研一(日). 专业主义[N]. 中信出版社:2006年6月.
【专业主义的读后感】推荐阅读:
关于爱国主义的读后感05-31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06-29
社会主义五百年读后感09-12
马克思主义理论读后感11-11
反对本本主义读后感800字05-30
马克思主义电影观后感05-25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文读后感07-10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10-0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