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的死亡原因
悲剧原因
摘要:祥林嫂是鲁迅在《祝福》中写到的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封建宗教制度下、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女性悲剧形象,是一曲催人泪下又发人深省得封建农村妇女的悲歌,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妇女,纵观她的一生,是一个充满了血和泪的一生,是令人心酸肠断的一生,她的悲剧命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认为导致她悲剧命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祥林嫂
封建
一、长期的封建制对人的影响﹙周围人的悲剧﹚
千百年来,由于长期受封建制的野蛮统治,造成了中国劳苦百姓的麻木、愚昧。⒈鲁四老爷。①首先从《祝福》中的第一段的描写上:“他是我本家,比我大一辈,应该称之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文中还有鲁四老爷的“一见面就寒暄,寒暄之后就说我胖了,说我胖了后即大骂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当时的新党也就是维新派,而康有为正是当时清末维新派的领袖,鲁四老爷将骂的矛头直指康有为,可见他憎恨的是最先改革帝制得人,可见他在政治上守旧顽固,他是封建制度的忠实维护者。②再从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态度来看。祥林嫂初到鲁家时,鲁四老爷“皱了皱眉”,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中国的思想中,丈夫死了后成了寡妇但未嫁是守节应该是烈女,应该是受到尊敬,就算没有受到尊敬也不应是讨厌啊,但为何鲁四老爷却“皱皱眉头”其原因是因为祥林嫂是个死了丈夫的寡妇,是个煞星,可见鲁四老爷的思想极为封建,在祥林嫂被她婆婆强带回去后,鲁四老爷说了这样一句话“既然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又什么话可说呢”,鲁四老爷的这一句话实际上是对封建思想的一种维护,等到祥林嫂再次丧夫丧子之后,鲁四老爷鉴于向来雇佣女工之难之理勉强收留了她,中国有句古话“好马不吃回头草,好妇不嫁二回”,而祥林嫂不但嫁了二回男,还丧了二夫,这在鲁四老爷看来非常不吉利,在祭祀时,把她从祭祀的大典中排除了,怕她玷污了祖先,综上所述,鲁四老爷是一个极为守旧,极其顽固的封建制度维护者,从而加剧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2.柳妈。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下层的劳动妇女,虽然柳妈的话语不多,但从少数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她的愚昧与无知麻木。柳妈是个信佛之人,当祥林嫂又向她说起过去的事时,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并阻止她说下去,接着是盯着她额角上的伤疤逗弄再用诡秘的神情说恐怖的鬼怪之事,劝她捐门槛后又把祥林嫂额角上的伤疤之事传播出去,柳妈是个以慈悲为怀的信佛者,但对祥林嫂,她不是对不幸者的同情,而是对弱者的戏耍,柳妈像祥林嫂“指路明径”捐了门槛后,祥林嫂极度轻松,以致在祭祀时坦然去拿祭祀用的酒杯而被喝止,而后精神崩溃并最终沦为乞丐,柳妈将封建鬼神说,将天堂地狱之封建说带给祥林嫂,使文章的一开头就出现了祥林嫂问我堂地狱的说法,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推上了一个新的起点。3.当时社会上绝大多数受封建思想残害的人。上面提到的鲁四老爷和柳妈只是当时那个社会中千千万万中的两个典型的人而已,而这两个人代表的却是当时社会的绝大多数人,例如《祝福》中的卫老婆子、丫鬟、祥林嫂的婆婆、叔叔、大伯等等,正是当时社会普遍人的愚昧、麻木和无知,才有了祥林嫂的悲剧,并不是其中的一两个人导致了她的这种悲剧而是众多被麻木的周围人在她的身上雪上加霜。
二、封建婚姻(婚姻悲剧)
《仪礼·丧服·子夏传》中提到:“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小”将这句话引申为: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周易》中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从这些上看,都说明了妇女在当时没有自己的地位,要依附男人而活,虽然《祝福》中的祥林嫂所处的年代是民国时期,但那时受封建思想毒害严重,大部分人都沉浸在旧时代里,在祥林嫂的第一段婚姻中就有着一定的婚姻悲剧。祥林嫂的第一个丈夫比她小十岁,文章中提到祥林嫂大概二十六七,那么她嫁的是一个才十六七岁的人,那么,这是祥林嫂所愿意嫁的吗?虽然《祝福》中并没有提到,但可想而知当时她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生是人家的人,死也是人家的鬼”所以当她的婆家要把她抓回去也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事,在现代的社会,如果丈夫死了,自己是有权再嫁与不嫁的权利,可祥林嫂是在她婆婆领了她的一千七百五十文钱后,在她淘米的时候两个山里男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把她抱进船去的,她们像对待一只牲口一样对待祥林嫂却是理所应当的,为什么她们敢于这样做呢?就是那些所谓的三从四德中的“既嫁从夫”的封建夫权在支持着她们.祥林嫂的第二段婚姻中,嫁给了贺家的贺老六,但这段婚姻并不是她愿意的,她的婆婆为了给他的小叔子娶老婆,将她强行嫁进了深山野鈎里,为什么她的婆婆敢这么做呢,因为封建的礼教,封建的宗法制度,然而,在那个社会里,这种事却是屡见不鲜的,从卫老婆子和四嫂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太太,我们见的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寻活得也有,抬到男人家闹的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对于这一段强加的婚姻是反对的,她在成亲的那天,“趁他们不小心松了手,就一头撞在了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可是在那样一个社会里,她的脖子上绞着封建礼教这条绳索,使他的反抗不成功,祥林嫂的第二段婚姻中终于交上了好运,“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上头没有婆婆,房子是自家的”还添了个大胖小子,但天有不测风云,她又经历了一次丧夫甚至丧子,家破人亡。三从四德中的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小”,现在她既无父无夫也无子,照理封建的婚姻制对她制约不了了,但在她还沉浸在丧夫丧子的悲痛里的时候,她的大伯来收了她的房子,将它赶走了,使她无家可归了。封建的宗族制又开始在制约着她,封建礼教一方面 要求妇女们在婚姻上要从一而终,做贞节烈妇,鄙视寡妇再嫁,一方面又要无情的剥夺她们做人的权利。在封建婚姻夫权、族权的制约下使祥林嫂慢慢走向悲剧的深渊。
三、祥林嫂的奴隶性格(自身悲剧)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烈妮娜》的开篇话中写到:“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个个不同”。祥林嫂的不幸既有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共同不幸,也有她个人所特有的不幸。李长之在《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中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在内容上写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就是写农民的愚和奴性”《祝福》中的祥林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下层农民阶级的愚和奴性,鲁迅在杂文《灯下漫笔》中指出,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在祥林嫂的一生中,她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绑缚在了奴隶的战车上,主要体现在:①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在比她小了十岁的丈夫死了后,为了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了鲁镇,在卫老婆子的帮助下,做了鲁四老爷家的长工,在《中国现代文学采英》中写到“她是一个善良、朴实、敦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祝福》中也有这样一段话:“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要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个人挡着”可见她一直在用自己的劳动取得这个社会对她这样一个寡妇的承认,“然而她反而满足了,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知道这时的祥林嫂已经做了奴隶,而且是暂时做稳了奴隶。②祥林嫂在暂做稳了奴隶后却好景不长,她被婆婆强行卖给了深山里做了农民贺老六的老婆,在《祝福》的描写中,祥林嫂当时是反抗了的,在四婶与卫老婆子的对话中可以知道祥林嫂在拉出较来后,在两个男人和她小叔子使劲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了案香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然而,我觉的正是祥林嫂的这种反抗才使的她的奴隶性格凸显出来,她反抗再嫁,在改嫁的过程中,这种“出格”的强烈反抗,维系的是“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礼教信条,她的反抗并不是像《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那样是为了维护对爱情的忠贞而勇敢的反抗,刘兰芝的反抗体现的是对爱情的追求,是对自我的人生价值的追求,而祥林嫂的反抗是想获得封建秩序的认可,她受尽了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残麻木的自觉和不自觉的去维护了封建的礼教,她已经暂时做稳了奴隶,要以奴隶的身份去维护奴隶。③还是从祥林嫂的第二段婚姻来看,她是好运的,“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年底还生了个孩子,本来这种奴隶式的生活可以这样一直过下去,然而,这个社会却要让她又作奴隶而不得,她的第二个丈夫不久死于贫病,儿子阿毛也被狼吃掉了,族中的大伯收了她的房子,她走头无路了,这个社会竟将她继续做奴隶的资格都剥夺了,她却顺从了,不反抗了,再次回到鲁家当帮工,从而过上了连奴隶都不是的生活。④正在她连做奴隶都不能的时候,迷信的柳妈又对她讲述了阴间的惩罚:“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了阴间,那两个死鬼男人还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不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祥林嫂被听了柳妈的话害怕了,她花了极大的代价去捐了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跨,好赎了自己的一世罪名,免得死后到了阴间再受酷刑”她终究信服了封建,迷信,终究被这个社会所吞噬了,麻木地去服从了、维护了封建礼教与迷信
纵观祥林嫂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周围人的愚昧或封建婚姻夫权或者是封建族权的某个单个原因所导致的,也不仅是祥林嫂自身奴隶和被奴隶的性格所导致的,她的悲剧的一生是这个吃人的封建社会将周围人的愚昧、封建婚姻制的可悲及祥林嫂自身的原因一起导致的,每一个悲剧的原因就像是一幅催化剂,当这三种催化剂全部融在一起的时候,她的生命才开始真正的被吞噬掉。
参考文献: ① 鲁迅《祝福》摘自《彷偟》上海《东方杂志期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
② 鲁迅《灯下漫笔》摘自1925年《莽原》周刊第二期和第五期
③ 沈振煜《祥林嫂的悲剧性到底何在》摘自《中国现代文学采英》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④ 《礼仪·丧服·子夏传》
⑤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2008-6-1 人民文学出版社
⑥ 钱谷融《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载《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第四期增刊
⑦ 周作人、周建人《书里人生》河北教育出版社
⑧ 唐荣昆《关于祥林嫂的死》摘自《名作欣赏》1986年第四期
最初的反抗是从婆家逃出来。这是祥林嫂一生中做过的最正确的一次反抗。他在鲁四老爷家作为一个佣人,每个月工钱只有500文(一元一大盘子的“清炖鱼翅”,鲁迅先生还认为“物美价廉”,那可是祥林嫂两个月的工钱!)然而到最后一分钱都未支取。一个佣人,他的伙食恐怕极差,然而“脸上有了笑影”“白胖了许多”。由此可见,他在婆家遭受了怎样的虐待!她从婆家“逃出来”,以此逃避被婆婆当作牲口“转卖”的命运。可见,祥林嫂是一个有个性、有主见的女人。然而遗憾的是,她逃得离家太近,不久就被婆家的人给捆绑去了。
第二次是被卖改嫁时的反抗:不肯拜堂,闹得头上撞了个大窟窿。此次反抗的原因并非看不上贺老六,而是她将要遭人耻笑。从《祝福》一文中可以看出她与贺老六后来的生活是很幸福的,贺老六有力气、肯干活,恐怕二人还因此而“志同道合”。上头没有婆婆,又有可爱的儿子。这样幸福的生活对一个女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她的这次反抗是愚昧的,是对封建礼教无意识的维护。
第三次反抗是“捐门槛”。柳妈告诉祥林嫂,她死后会被阎罗大王锯开分给两个男人,这使祥林嫂感觉不胜惶恐,她害怕自己死后到“那边”还要遭受被锯的痛苦,所以她反抗“死后的命运”,去求庙祝,花去两年的工钱去“捐门槛”。可见祥林嫂深受封建迷信的影响,她的反抗正是向封建迷信的投降。然而,鲁镇的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同情甚至钦佩祥林嫂,四婶还是不允许祥林嫂参与“祝福”时祭品的准备工作。祥林嫂被世人逼得走投无路,“精神更加不济”。花血本进行的此次反抗却没有得到鲁镇任何人的认可,这让祥林嫂活得“生不如死”。
第四次反抗是对鬼神的怀疑。她问“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鲁镇所有的人对鬼神的存在是深信不疑的,即使鲁四老爷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他仍然不让曾经改嫁的“不干不净”的祥林嫂动祭品。然而祥林嫂开始怀疑“究竟有没有魂灵”。这是存在于民众中最初的、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思想的萌芽,这是拯救整个民族于水火的最为先进的思想的萌芽,是革命潜在的最伟大的力量之所在。只要民众都开始怀疑封建思想、封建迷信,革命才会有根基、有出路。
朦胧间,我只觉得自己轻如薄纸,一切挂念荡然无存。原来是无常大哥拽着我去阴府了。到阴府好哇,凡尘间一切烦恼都飘然远去。无常大哥狠狠地拉了拉我的胳膊,诡秘的对我说,阎罗大王已经决定好了,可又不知把你分给哪个男人好,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恐怖地晃了晃脚跟,死闷的脸上现出极恐慌的恐惧。是啊,到底把我分给哪一个好呢?我自己也不知道,只觉得这儿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我是祥林嫂,是一个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模样还算周正的女人。在鲁镇鲁四老爷的家里,我是一个廉价勤劳的女工。廉价得要做两个月的粗活才能吃到一元一大盘美味的清炖鱼翅;勤劳得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做工却丝毫不敢懈怠。但这些我并不计较。天下之大,能有我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容身之处,我已经心满意足,不求奢望。可事情总不尽如人意。先前比我小十多岁的丈夫死了,这是阴晦女人的象征。我是不吉利的女人哪!是一个让人看一眼就皱眉头的寡妇。没多久,我的婆婆,一个精明的女人,带人连抱又拖地给卖进了深山里,就这样,我成了贺老六的妻子。而我那精明的婆婆用我那昂贵的聘礼作了她儿子的财礼。贺老六是个好男人。然而为了先夫的亡魂,我怎么也不愿意接受改嫁的命运,额角上的伤疤是我宁死不从见证。这香案角的一撞,却撞出我与老六的火花。年底,我那白胖的儿子阿毛呱呱坠地了。
“天有不测风云。”在平安幸福地过了两年后,厄运降临了。老六得了伤寒命丧九泉,而我那相依为命的阿毛竟也给叫饿狼叼走了,五脏六腑全白吃空。我怎么这么命苦!上苍为何如此待我!我呐喊,我彷徨,我无助,我悲凉。在秋叶纷纷扬扬的时候,我又站在了鲁四老爷的家门口。
还是一样的白头绳,还是一样的乌裙蓝夹袄,还是一样青黄的脸,却是脸颊消逝了血色,嘴角丢失了笑影。我一个老实安分的丈夫又死了,我又成了不干不净的女人。这是一个比阴晦还更阴晦的耻辱,比酸涩还更酸涩的笑柄。可这些我一点也不计较。我思念我那可怜的阿毛,常常向人们讲起那个悲惨的故事。从他们冷冷的.音调和森森的笑容,我感受到了鄙薄的“神气”。我只觉得这儿又冷又尖,仿佛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先前于鲁家繁累的活儿,这次我竟做得异常的轻松。轻松得连帮忙那个祭祀的烛台鲁四夫人都要慌忙的叫我不要去碰,轻松得连烧开水时与柳妈说几句都觉得无聊到不必再谈。
不到半年,我的头发变白了许多,记性也时好时坏,手脚也再不像以前的那样伶俐了。我终日恍恍惚惚,失神落魄。即使看见人,哪怕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不安,倒像一个木偶人。是赎罪的希望又忽地点亮了我的双眼。为了免去死后所受的罪,为了洗清两个丈夫死亡的罪名,为了赎我这一世的罪孽,我用历来积存的工钱为庙里捐了一条门槛。事违人愿,老天不给我好脸看。做活卖力的我倒真的什么事儿也不必干,还要遭受慌恐的眼神。我真的胆怯了,恐惧了,甚至于常常忘了去淘米。
【关键词】祥林嫂 物质 精神 情感 悲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50-02
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写了许多封建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作品,如小说《明天》、《祝福》、《离婚》,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最典型的封建宗教制度下社会最底层的悲剧女性形象。综观祥林嫂的悲剧,那是物质、情感和精神的悲剧,更是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的社会悲剧。
鲁迅在《关于女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种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
祥林嫂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祥林嫂的第一个婆家在卫家山。丈夫死了,她跑到鲁镇做工。她在鲁镇的鲁四老爷家做工,干活很卖力。可是,后来她被婆婆派人抓了回去,卖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为妻。她不想再嫁,“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她的反抗还是失败了。后来,贺老六不幸病死了,他们的儿子阿毛被狼吃了,大伯子收走了她的屋子。她无处可去,又回到了鲁镇。鲁镇上的百姓对她的遭遇好奇,但并不同情她。鲁四老爷也不想雇用她了。后来虽然又雇用了她,但准备年终祭品时不再让她动手。柳妈让她捐门槛救赎自己,她做了,可是最终并没有得到救赎。祥林嫂倍受打击,精神垮了。后来她离开了鲁四老爷家,死在了在寒冷饥饿中,死在了鲁镇的人们的新年祝福声中。
祥林嫂的死,在于物质的匮乏。
祥林嫂第一个婆家在卫家山。卫家山是一个贫困的地方。從名称推断,这里应该是土地贫瘠的山岭地,“山”字的信息是不容忽略的。再者,这儿的村民强悍,不讲礼节。祥林嫂的婆婆找几个村民就可以把祥林嫂从鲁镇抓走,而且也不需要事先知会一声鲁四老爷。文明的鲁镇遭到了野蛮的冲击,文明的鲁四老爷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这种群体事情的发生,可以说明卫家山的贫困与落后。而且,祥林嫂从卫家山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工,虽然很累很辛苦,可是白胖了,这又可以看出她在卫家山的生活水平是很低的,也可以说明卫家山的贫困。
祥林嫂的第二个婆家是贺家墺。贺家墺是个更贫瘠的地方,那儿还有狼出没,狼吃了她的儿子阿毛。只这一点就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是一个怎样贫穷落后的地方了。
死前的祥林嫂,小说里写道:“……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透过祥林嫂的脸色和餐具也可以断定死因之一是物质的匮乏。
精神垮掉了,失去了雇主,不能获得生活所必需的物质。祥林嫂的死,主要的原因是情感上精神上备受摧残。
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里说:“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定界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他便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他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议论。”
祥林嫂被婆婆派村里人抓回去卖掉了,没有“自戕”,活了下来,就更“免不了议论”,这便是她的精神痛苦的根源。
那时的社会要求女子从一而终,而她却又成了贺老六的老婆。贺老六成了她的第二个丈夫。她破坏了“从一而终”的规矩。因此,当贺老六病死,他们的儿子阿毛被狼吃了,大伯子以族权收走了她的屋子后,走投无路的她只好再到鲁镇,再到鲁四老爷家做工。这次重回鲁镇,和前一次大不一样了。鲁镇的百姓想办法让她不断讲述她的悲惨遭遇,好奇心得到满足后,就对她冷漠了,“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甚至故意揭她的伤疤,让她反复咀嚼丧子之痛。“后来大家……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鲁镇的百姓有意无意地在情感上折磨着祥林嫂,增加祥林嫂的情感痛苦。
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在和祥林嫂聊天时却增加了她的精神痛苦。她告诉了祥林嫂“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因为改嫁过,死后,阎罗大王会把她“锯开来,分给他们”的恐怖的事情,而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是“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她照着柳妈说的做了,从土地庙回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因为她觉得自己已经得到了救赎,可以像第一次在到鲁镇那样生活,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了。可是,“冬至的祭祖时节……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的阻止使她清楚地意识到,虽然捐了门槛,自己并没得到救赎,阴司的苦难还在等着她的。“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以至于在临死前,见到以为能解决她的疑问消除她的恐惧的“我”的时候,“她那没有精彩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她问“我”的问题是:
1.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2.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3.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祥林嫂最关心的这些问题,就是源于柳妈的思想。可见,柳妈的“阴司阎王”说对祥林嫂的精神具有毁灭性的打击。
在增加祥林嫂的精神痛苦方面,鲁四老爷也是“居功甚伟”的。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镇,因为她的改嫁,鲁四老爷并不想雇用她的,后来“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又雇用了她,但“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所以,年终准备祭礼,祥林嫂准备像先前一样干活的时候,四婶总是“慌忙”地阻止:“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纵使祥林嫂捐了门槛赎身。
才四十几岁的祥林嫂凄惨地死了。因为她的改嫁,世俗中的人们瞧不起她——鲁镇的百姓咀嚼她的痛苦之后以冷漠对待她;处在社会下从的柳妈用阴司阎王恐吓她;有身份有社会地位的老监生鲁四老爷认为她“败坏风俗”。就是土地庙中管香火的庙祝也瞧不起她,不让她捐门槛赎罪。整个社会,从下到上,从世俗到世外,对她的改嫁绝不宽容。
这种不宽容,源于人们的思想意识,源于那个社会。没有谁能逃离自己生活的社会。从偏远的贺家墺到文明的鲁镇,从世外的庙祝到俗世的鲁镇百姓,从社会底层的柳妈到有地位的鲁四老爷,他们的思想都是那个社会影响的结果。婆婆抓人卖人,大伯子撵人收屋子,这是那个社会的思想反映,也是那个社会赋予他们的权利。
祥林嫂的悲剧的关键是想恪守封建“贞节”道德而不能,被迫违反封建“贞节”道德却不行的悲剧。社会剥夺了祥林嫂“守节”的权利,但它又反过来把“不守节”的责任完全归咎到了祥林嫂身上。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先生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祥林嫂就是“被吃”了的。吃她的就是那个社会。
参考文献:
[1]鲁迅.彷徨[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3-19.
[2]鲁迅.呐喊[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10.
[3]鲁迅.坟[M].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4:73.
【关键词】黄仁宇大历史观;“潜水艇夹肉面包”;祥林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名篇,文中主角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根源更是众说纷纭。有人将其归咎为封建社会政权、夫权、神权、族权对妇女的合力迫害;也有人将其归咎于封建传统文化对人的精神的吞噬;还有人将其归咎于民众的冷漠无情。以上论断虽然各有道理,可又都难以自圆其说。因为他们都无法解释上述各项因素是如何直接作用于祥林嫂的命运,从而导致她的悲剧。特别是《祝福》中的“我”不但不是鲁镇的一分子,还是一个新式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也不能拯救祥林嫂呢?
黄仁宇,美籍华人,以大历史观的倡导者而为世人所知。其大历史观就是强调从较长的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
鲁镇其实就是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我们见不到官府的存在,例如祥林嫂在河边被夫家强行劫持甚至贩卖的时候,又例如在祥林嫂因第二任丈夫及儿子阿毛惨死而被叔叔们褫夺房屋的继承权时,官方的正义自始至终是缺位的,造成这种缺位的原因在于顶层设计的失误,因为其组织的原则是用《周礼》式的“间架性结构”作主宰。这也就是说,先设计构成一个理想的数学公式,注重其中的对称均衡,而用之向亿万军民及犬牙相错的疆域上笼罩着去,其行不通的地方,就让之打折扣,只要不整个推翻其设计,下层不着实的地方,都可以将就。(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中华书局,2014年2月北京第11次印刷,P206。)面对着祥林嫂一次次遭受迫害,除非出现所谓的明君或者清官,否则她面对的只能是官府的一次次将就。由于这样顶层设计失误,因此管理上需要借助意识形态和伦理诉求,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这样的管理思想包括若干特点:1.对所有人进行伦理诉求;2.重视社会习俗,强调纲常关系之稳定;3.用概要笼统的手法处理实际事务;4.神话、迷信、伪装等诉诸意志力和信念的手段成为传统,所有人知道和相信的事就等于真实。(黄仁宇,《黄河青山》,P345-354。)而文中的鲁四老爷就是这种顶层设计失败的产物,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在中国传统社会,这种乡间的读书人,人们对他们的期望是“知书达礼”,靠自己的威望专替人家讲公道话。这些乡绅未见得讲的都是公道话,那么他们的原则是什么呢?他们的原则就是社会习俗,强调君臣父子、长幼夫妻的纲常关系之稳定。夫权就是妻子属于丈夫,丈夫死了,妻子不能改嫁,她只能作为“未亡人”等待死亡的来临。族权就是儿子是母亲的财产,属于儿子的“未亡人”,自然也就属于母亲,因而母亲有资格对儿媳的未来做主。而神权则告诉世人,如果在人世做了坏事,将会在地狱受尽折磨,生不如死。这三权三位一体,形成一个紧密的三角结构,从而成为政权合理性的地基。试想一个女人如果年轻丧夫,她孤老一生,从夫权方面她将受到肯定,同时在族权方面她也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最后在神权方面,也能归入夫家祠堂,夫妻同聚,永受供奉。鲁四老爷也是凭着这种伦理道德观主持大局,享受着别人的尊敬。无奈祥林嫂来了,她几乎就是一个异类,一个两难问题,使这套几乎完美无缺的结构出现了巨大的裂缝。首先从神权而言,阎王要分尸给两个丈夫的说法,前提必须是女人,包括寡妇,不能第二次嫁人,可是祥林嫂从来没有要求改嫁,逼迫祥林嫂改嫁的是她婆婆,为此祥林嫂甚至以命相搏。如果从神权而言,阎王应该追究的是祥林嫂婆婆的责任,而不是祥林嫂。可是从族权而言,儿子是母亲的财产,属于儿子的“未亡人”,自然也就属于母亲,因而母亲有资格对儿媳的未来做主。从族权的角度,祥林嫂的婆婆又是完全正确的。可自明初1369年以来就确定的法律。《大明会典》:“妇人夫亡无子守志者,合承夫分,须凭族长择昭穆相当之人继嗣。”“无子者,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先尽同父周亲。”根据法律,愿意守寡的祥林嫂还是能够保留一个母亲的身份(在贺家),甚至获得一个母亲的身份(在卫家)。但卫家和贺家都没有遵从这样的法律。而讲理学的鲁四老爷始终没有对此发表任何评论。为什么鲁四老爷不发表言论,因为三权都发生矛盾。谁都没有错,可是结果又全错了。按照“神话、迷信、伪装等诉诸意志力和信念的手段成为传统,当国家成为天下独大的整体而不需要很强的竞争力时,所有人知道和相信的事就等于真实”的原则,祥林嫂就像一个麻烦制造者,让鲁四老爷从前百试不爽的原则轰然坍塌。鲁四老爷无法解答,只能郁闷地骂一句“谬种”。
文中“我”属于城市的一分子,还长期受新式学堂的教育,可为什么也没能发现三权的逻辑矛盾?我认为正如黄仁宇先生所言,由于顶层设计的失误,导致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文官集团,他们大而无当;下面则是全国农民,就像一块长面包。只要农民不为饥寒交迫而铤而走险,执政的人难能想到他们的出路与志趣。文中的“我”显然是属于上面那块大面包,不需要和下面的民众发生任何的联系,也不关心下面民众的出路与志趣,关心的是“福兴楼的请墩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之流。也因如此,所以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领导人都是幻想“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可结果都因为和下面民众的志趣和出路无关导致最终偃旗息鼓。《祝福》中“我”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吧。
由此可见,祥林嫂的悲剧并不在于某个人的作恶,而在于传统中国在整个制度设计时出现了以德治代替法治,以伦理代替数字化管理的弊病。
作者简介:文武,1977年生,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现任教于广州市番禺区实验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
【祥林嫂的死亡原因】推荐阅读:
祥林嫂个人观后感600字09-14
死亡证明样本05-24
死亡主题诗歌09-26
死亡案例分析09-17
工伤死亡赔付标准09-30
工伤死亡赔偿标准11-12
死亡笔记观后感05-31
遗属死亡后补助标准06-12
人身伤害死亡赔偿标准06-28
儿童死亡评审报告总结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