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2024-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羽毛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精选8篇)

羽毛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篇1

当前,中国正在大踏步向小康社会迈进。作为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体育事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研究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并对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育事业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体育现状的研究

冯明丽,李儒新,李群英,黄斌,刘烈伟《湘南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中指出目前湘南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尚合理,但性别结构不尽合理,女教师占的比例不到1/3。有学者认为,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应与男女学生的比例相当,一般来说,我国城市男女学生的比例约为1:1,即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也应大致为这一数值。造成中小学女体育教师比例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女体育教师的世俗偏见,导致报考体育院校的女生较少和女体育教师转岗的比例较大。湘南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基本合理,而且他们的学历结构也基本上达到了大学专科以上的标准。这说明教师的学历结构基本达到了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但从整体看,专科学历的比例偏高,而高学历人员奇缺。学历结构虽不能完全反映学识水平和能力,但其体现着群体结构受教育的程度,预示着教学和科研的潜在能力,也可从侧面反映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是评估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体育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但教学的总体水平偏低,大部分体育教师未能以正确的态度和应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投入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去.教学能力、知识结构也有待加强.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体育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仍采用陈旧的教学内容,讲解、示范不准确,保护帮助不恰当,更有甚者,个别教师连教学的基本过程都搞不清,根本不能担任体育教学工作。

张伟,孟昭琴,王卫星《徐州地区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中指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中小学对体育课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的现象,以在校期间每周5天计算,农村中小学中58%的学校学生平均每天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包括两操、一课、一活动)不足45min。只有14所学校的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60min以上。在所调查的100所学校中有近50所学校没有学校体育代表队。即使有些学校有体育代表队也是徒有虚名,由于学校没有健全合理的课余运动训练奖惩制度,体育教师在付出巨大的劳动后,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极大得影响了体育教师参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积极性。

二、羽毛球训练的研究

羽毛球是一项动作精细,技战术复杂多变,对抗激烈的竞技项目。当今世界羽毛球运动水准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准,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成熟的技术,灵活多变的战术,而且更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可见运动员的心技体的统一,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

冯忠诚《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训练的特点与策略分析》中提到:业余羽毛球的训练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其一是进攻技术,其二是防守技术。进攻技术主要包括:后场的平高球、扣球、吊球、以及劈杀球等;防守技术主要包括:接杀、接吊、网前低手挑球以及后场过度球等。做好羽毛球项目的系统训练,应遵循青少年运动员的自身特点科学合理的制定训练内容。

李本源《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研究》中指出由于羽毛球比赛中需要运动员经常采用快速的移动、大幅度的跨步,急停定向、前后跳跃等多种运动,因此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身体协调性,这对于完成各种动作是非常必要的。除了一般常用的提高运动员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的练习手段之外,羽毛球运动员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的练习应该结合羽毛球项目特点进行,如加强腿部韧带的柔韧性练习,防止在各种大幅度的步伐移动中受伤;进行各种变换方向、速度的移动;注意触球时动作的协调性,以很好地控制击球的力度等。

查方圆《小学生羽毛球训练方法研究》中谈到良好的心质,可使心态稳定;反之,情绪急躁挫折易灰心丧气。学生运动员一般在羽毛球比心理素质不稳定,一遇比分落后就顶,心想:这局不行了、下局再来,斗沉。为此,针对这一情况,需要进行比赛训练:指定一方落后,如6: 9或5: 8进行比赛,要求运动追赶,直打到终局。然后交换,看谁的比分高。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中职学生乓羽毛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及心理承受能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中小学羽毛球运动现状的研究

适量的羽毛球运动能促进少儿增长身高,培养少儿自信、勇敢、果断等优良的心理素质,锻造良好的体形,并通过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多了一个与同龄人交流的方式。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的今天,对于少儿羽毛球运动来说更是一个发展的最佳时期。儿羽毛球运动目前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无论在普及程度,还是在技术水平上,各地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钟亿群《怀化市中小学生羽毛球运动的现状调查》一文中指出经常参加羽毛球运动的学生占18%,偶尔打羽毛球的占27%,很少打羽毛球的占40%,不参加羽毛球运动的占15%。在对体育教师访谈中了解到,羽毛球运动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学生兴趣浓厚,而且不会受到场地、经费等的限制,在学校中推广羽毛球运动还是比较容易的。但目前怀化

市中小学还没有组织校羽毛球队,学生缺乏训练;中小学校在举办体育赛事中,主要设置的项目还是田径、篮球等,羽毛球的比赛很少举办。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的积极性。

雷刚《中小学羽毛球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中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在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认为,发展中小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身体素质,田径是基础。因此,无论是制定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还是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标准达标项目的选择,都是以田径为基础。各类学校自然把田径项目列为必修教材的首位。但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被调查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最适宜的教材是球类(第一位)。中小学体育教学选用球类教材篮球占82.1%、排球占53.3%、而羽毛球只占12.5%。在调查的大部分中小学校反映器材严重缺乏,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紧缺,无力支持体育工作,而体育又无专项经费,许多学校主要靠争取、靠领导的重视程度,或采取从教育附加费和勤工俭学收入中挤压的办法筹措,数额极少,又极不稳定。不少体育项目由于器材不全,特别是教学、锻炼等所必须的器材,绝大多数学校根本没有配备,体育器材缺口较大。

综述以上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我国羽毛球发展现状的不足之处,彭水县,以及不同地方对中小学羽毛球的发展对策,并从中可以看出彭水县中小学的羽毛球的发展形式较单一,缺乏科学的的组织和指导,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如今我国部分专家学者针对中小学羽毛球发展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客观地描述了目前我国中小学羽毛球的基本现状,并针对中小学羽毛球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如呼吁通过学校增加资金投入,满足学生体育运动场地的设施。上述专家学者的研究,基本反映了目前我国中小学发展的现状,研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小学羽毛球发展,提供很好借鉴和经验。从上面的文献调查来看,大多学者都从某一视角进行探讨,发现中小学羽毛球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但由于对中小学羽毛球发展的形式单一。本文试图运用其他地方中小学羽毛球的不足和对策等相关研究作为指导,从彭水县羽毛球发展的不足和场地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体育经费的投入等进行逐层深入的研究,并与彭水县各中小学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的情况作比较,以求找出解决的途径,为改革与改进彭水县中小学羽毛球发展的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农,杨朝霞.跳箱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1999,(4):33.[2].张燕.论提高羽毛球训练水平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08,(04).[3].沈小乐,石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钟志玲.谈羽毛球训练中的多球训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5,(01).[5].钟文.多球在羽毛球训练中的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7,(04).[6].张劲松,荆杰,张淑君.对部分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的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

羽毛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篇2

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农村农业劳动力后继者缺失问题突出。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旨在解决我国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现实问题。新型职业农民有别于传统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职业农民,其培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他们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培育问题及问题的解决等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理论研究,逐渐形成了一批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成果。文章对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理论成果进行综述,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的的实现及其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对新型职业农民基本内涵的界定

众多学者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新型职业农民和传统农民作比较,揭示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内涵。

杨成明、张棉红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所需的有知识、懂技术的农业从业者,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的农民。朱启臻、文静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本质首先是农民,具有农民固有的属性,即: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经营,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同时,新型职业农民还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二是具有稳定性;三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胡小平,李伟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有别于传统农民,有自身的特殊属性。从职业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专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从素质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许浩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指经济活动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体,并以此为生活来源,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农民。郭智奇、齐国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作为自身职业的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农业生产技能,有较强市场竞争意识。

综上所述,新型职业农民有别于传统农民,有自身的特殊属性,是居住在农村社区,拥有一定的土地,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活动,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内涵有显著的特征,首先,必须符合传统农民的基本属性,即工作的长期性、居处的固定性、收入来源的稳定性、土地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其次,又有新的内涵,即有文化、懂知识、农业技术水平高、会管理、善经营。

3 对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理论研究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尤其是发达国家,农民培育工作有较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郭智奇、杨慧指出,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关注立法保障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早在1862年,美国就出台了对农村现代化具有历史性影响的《莫雷尔法案》,1917年,美国制定了《史密斯—休斯教育法》,依法进行农民的职业教育工作。朱启臻、文静超指出,在德国有严格的职业农民注册登记制度,要想真正成为职业农民,不仅要有理论学习过程,还要求经过严格的劳动实践锻炼。刘英杰、张凯指出,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民教育,在初高中都设有农业教育的内容,还设有独立建制的农业中专和农业大学,都设有农学院,为日本社会培养了大量了解农业、重视农业和致力于农业发展的人才。齐美怡指出,韩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发动历时长,全民参与的“新村运动”,在农民的启蒙教育、文化技术教育和提高农民农业技能方面成效显著。王春伟、赵静指出,美国针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2012年农业法草案系统地提出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提高从业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放专项贷款等。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农民的地位和培训内容值得我们借鉴。要想提高我国农民整体素质,必须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通过立法将职业教育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轨道。同时,有必要建立“职业农民注册登记”制度,使之成为政府认证主营农业的农村生产经营者资格的一整套信息管理制度。

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

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民自身、职业农民培训以及培训制度与管理三个方面。

4.1 农民自身

韦建毅认为,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到城里务工,留在村里务农的大都是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技能低的老人、妇女和小孩,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庄峰、沈娟认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比较慢,不善于学习和利用新知识,对新政策和新技术领会得较慢,法制观念落后,社会责任感缺乏。常佳佳、王伟指出,由于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较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从事农业工作缺乏理性认识。徐涌、戴国宝指出,农民父母认为从事农业工作“丢面子”,社会地位较低,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继续从事农业。

综上所述,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体,农民自身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文化知识水平低、农业技术水平落后、法律意识淡薄,受传统思想影响,创新意识不足。此外,农民对农业工作缺乏理性认识,青年劳动力不愿从事农业工作,农村后继劳动力不足,影响未来农业发展。

4.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赵晓兰、姚科艳指出,我国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形式和内容较单一。我国农村面广,农民量大,分散居住,农民很难适应适用于所有地区的培训形式,单一的培训模式不足以实现普及农民职业教育知识。张桃林强调,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着培训规模较小、农村覆盖面较窄、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法制保障严重滞后的问题。赵邦宏认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与实际农民培训需求不一致,培训资源浪费严重,没有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韩娜认为,我国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农业劳动力结构失衡,培训模式单一,缺乏实效性,培育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周建华认为,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要问题就是经费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培训方法单一,授课方式陈旧不能满足农民需求。郭智奇认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小、层次低、培训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大规模培育职业农民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单一,覆盖面窄,不能够满足当前大规模农民参与培训的需要;师资力量不足,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与农民的需求不一致,导致培训效果弱化。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想取得培训目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4.3 农民培训制度和管理

胡林招认为,我国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职业农民岗位标准和准入机制,缺乏相应的投入机制、补贴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保障制度,制约了整个职业农民队伍建设。黄少英指出,政府部门资金监督力度不够,培训资金使用不当。管理部门对教师队伍的质量评估体系不健全,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吕莉敏认为,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不足,监管机制有待完善。郭智齐认为,我国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体系不完善,培养职业农民缺乏法律和制度依据。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制度和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培训制度不完善、立法工作缺乏、监督机制不健全、农民培训资格准入制度建立不完善,教师和培训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力度不足,各项补贴制度不到位。

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

李国祥、杨正周指出,为了培育新一代农民群体,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农民培训制度;二是为吸引和留住年轻高素质有专业背景的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要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黄院宁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改进培训手段,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政府做好动员和宣传工作,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培训。叶俊涛、米松华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建立长效机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独享性的涉及创业兴农、风险支持、信息服务等综合性扶持政策体系,改变当前“普惠式”的农业补贴制度。沈红梅、霍有光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建构需要以其现存的困境为着力点和出发点,构建科学规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魏学文、刘文烈指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要加大扶持力度,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支持机制;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法律支持机制;优化社会环境,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地位提升机制。米松华、黄祖辉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创新培训内容,分区域、分产业进行灵活多样培训。张阳民认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应该建立科学的教育培训机制,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落实并完善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落实配套扶持政策,增加农业社会保障。王辉认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须借鉴他国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培训立法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做好培训经费监督工作。

综上所述,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要从政府、培训和农民自身三方面着手。要立足实际,发展农村教育,改变农民落后观念,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改进培训手段,提高培训质量,加大培训长效机制的建立,构建合理规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完善立法工作,加强监督力度,增加独享性惠农补贴,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积极性。

6 结论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民自身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投资力度不足,管理部门对资金管理和监督不完善,导致资金滥用。因此,要想培育一批有文化、高素质、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从政府、培训、农民三个方面着手。

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法律法规,建立合理、规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管理制度,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力度,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合理有序的农民培训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改进培训方式,更新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服务工作;给农民创造优质的培训环境。

农民要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农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朱启臻,文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养[J].农业工程,2012(3):1-4.

[2]胡小平,李伟.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3]张桃林.让更多高素质农民成为职业农民[N].农民日报,2012-03-22.

[4]叶俊涛,米松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阐释、他国经验与创新路径——基于农民现代化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4(4).

[5]张阳民.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有效路径探索[J].南方农业,2016(2).

[6]山红梅,陈曦,姚晨静,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远程视频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市场,2016(34).

公共政策分析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分析

随着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理论的日益现代化,公共政策分析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人们不只是把公共政策分析限制于方案的选择过程,它还与公共政策制定、执行等有紧密的联系,公共政策分析不仅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相关依据,而且这一概念本身包含了“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政策目标—效果评估”这样一个过程。通过对这个过程的分析,人们可以很好地对公共政策作出全面评价和判断。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相关文献,目前关于公共政策分析的文献近10篇,其中代表性期刊论文6篇、学术论文2篇、著作2篇。总体而言,上述文献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公共政策分析。

一、关于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

(1)国外相关理论

拉斯韦尔作为公共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提出了“功能过程理论[1]”,这种理论的关键是把公共政策分析看成一种政治行动或政策行为,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公共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程序化或阶段性的研究。尽管公共政策分析的过程并不是一定要把每个功能包揽,但这一理论对公共政策分析中各种行为的把握,有利于对公共政策进行动态分析和进行实际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框架。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对此作出了界定,他运用系统方法把政策过程阐释为持续不断的串联行为,形成系统的流,并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2]政治系统在压力的反应下,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对社会做出权威性的价值分配。

(2)国内相关理论

我国学者陈庆云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作了思考,他对戴维·伊斯顿的理论进行修正,认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分配,而是利益分配”[3]。价值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宽泛,即可以从哲学角度定义,也可以从经济学角度解释,如果把“价值”改成“利益”,更能很好的从本质上把握公共政策的特征。而学者张国庆提倡“渐进主义政策理论”和“有限理性政策理论”,他认为过分强调理性主义公共政策分析,容易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过程中出现许多误区和困境[4]。政策是要在一种渐进演变的过程中寻获,并通过政府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难免会受到直觉、经验、价值判断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区分事实与价值,价值的偏好不能代替事实的发展,客观理性的政策方式不过是一种形式,而不真实的与实践相统一。

二、关于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仅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也由摸索阶段向主动理性构建阶段转变。在参照了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米加宁和王启新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公共政策分析方法[5],并从实践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这种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和优点。所谓面向对象的公共政策分析,是指面对将复杂的社会问题,怎样合理地平衡各種力量之间的矛盾,如何合理地分配各方面的利益,达到帕累托最优的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山西师范大学的郭正红和迟梅花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提出运用矛盾分析方法[6]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强调矛盾是在统一性和斗争性中共存的,斗争性基于同一性的前提下,两则是不能相互脱离而存在的,必须使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和把握社会问题。除了上述两种比较常见的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外,在实际的操作中,政策研究者通常会将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三、关于公共政策分析的政策目标

王学义关于公共政策目标中,提出了价值分析的科学化[7]问题,认为公共政策目标本身源于公共政策的科学化要求,即注重公共政策目标中的价值分析,把握价值分析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从而能够很好地促进政策目标确立的科学化。

追求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许多政策制定的实践中发现,坚持科学与价值相结合的原则,把公众利益和社会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是一切公共政策制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政策被称为“公共”的原因来源于公共政策目标的公共性,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多没有考虑到民众的利益,就违背了政策的目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关于公共政策分析的执行

公共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有偏差,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是公共政策执行学者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引起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主要原因源于政策执行的主体。高建华在研究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主体因素中认为“公共政策偏差的主要源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逐利的结果”。[8]想要消除影响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因素,需要培育“公共”的精神,加强行政伦理建设,适当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采取利益刺激,以防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的走样和变形。而周国雄认为提升公共政策的执行能力不仅受行为主体的影响,还受制度、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理论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9]他更具体的分析了影响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提高了对公共政策执行的认知水平和认同感,有利于推动公共政策执行力水平的发展。

五、关于公共政策分析的效果评估

公共政策分析的效果评估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和判断一系列政策实施的标准,公共政策是否有好的效果,主要受评价主体的衡量,而政府与公众是不同的政策评估主体,大多时候公众无法知道政府政策评价所依据的标准,而政府专业化的政策评估机构对于公众来说理解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王旭东通过对当前中国政策评价体系和评价状况的研究,分析了公众与政府两者的评价标准。他强调利益问题是影响社会和谐与否的根本问题,只有构建科学有效的利益制度体系,引导公众通过多种渠道合法地、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才能化解两者的矛盾,从而减少利益冲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10]

在我国,由于公共政策的发展还比较短暂,对政策的分析还处与初级阶段,还需要社会各界和相关的学术研究者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促进和加强我国关于公共政策分析的研究。(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现代化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何志武.大众媒介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机制研究—以武汉市取缔“麻木”(三轮车)的政策过程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07.

[2]David Easton.Political System[M].New York:Knopf,1953.

[3]陈庆云.关于公共政策分析理论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1995(6).

[4]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2004.

[5]米加宁、王启新.面向对象的公共政策分析方法[J].公共管理学报,2009(1).

[6]郭正红、迟梅花.矛盾分析法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9(3).

[7]王学义.公共政策目标确定中价值分析的科学化问题[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6).

[8]高建华.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主体因素分析[J].河北学刊,2007(6).

[9]周国雄.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制度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8).

羽毛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篇4

文献综述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机自08-7班 姓名:朱韩鹏 学号:08041723 指导老师:贾星兰

2012年3月10日

欠平衡钻井过程中的事故分析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前言

近几年随着大庆、胜利等大型油田产量的递减,中国的原油供应能力难以持续增长,今后发现巨型、大型整装油田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近十年来的实践经历证明,利用现有的勘探技术手段,不能够有效发现、开发、利用中国 的远景油气资源。要达到此目的,必须要有技术进步,产生相应的新技术。这为欠平衡钻井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欠平衡钻井是在钻井液液柱压力小于地层压力的情况下 ,有控制地让地层液体进入井眼的一种钻井技术。欠平衡钻井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石油领域掀起了一场热潮,受到了国内外石油工程专家的普遍重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和查询,使我充分了解了欠平衡钻井的来源、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他们总结了目前国际上欠平衡钻井的分类方法,并在综合考虑地层孔隙压力、流体类型及欠平衡应用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新的欠平衡钻井分类方法,然后就欠平衡钻井油藏筛选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

关键词:欠平衡、发展、应用

正文

一: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代,欠平衡钻井技术开始在国外迅速发展,目前全球装备的欠平衡钻井数量已经超过1.5万口,到2010年将超过2万口。在许多发达国家,欠平衡钻井已经成为常规钻井技术,例如,美国、加拿大两国的欠平衡钻井已经占到本国钻井总量的1/5左右。欠平衡钻井技术有很多优点,例如,它能有效解决传统钻井污染油气层的难题,大大减轻钻井对地层的伤害。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井漏难题,还能有效发现各种隐蔽性的油气层,从而开采那些用传统方法、设备、工厂发现不了的油气田。欠平衡钻井技术还能大大提高油气开采效率,例如,第一,产量方面,根据某些国外企业的统计数据,与常规方法钻水平井相比,欠平衡钻井技术能够使水平井产量提高约10倍;第二,速度方面,欠平衡钻井的速度比常规钻井提高了10多倍,有的甚至超出约20倍。

在国外,欠平衡钻井技术已经在多种技术路线上形成系统、完备、稳定、有效的装备和工厂技术体系,如气体钻井、雾化钻井、泡沫钻井、充气钻井、淡水或卤水钻井液钻井、常规钻井液钻井和泥浆帽钻井等。从专利文献看,国外欠平衡钻井技术主要集中在井控、钻井液、程序设计、特殊工具等方面。不过,随着欠平衡钻井技术的不断更新,其专利部署空间在持续拓展。在油气钻探和开采这个特殊行业,靠所谓基础专利垄断国际技术标准的局面没有出现,今后也很难出现。

目前,我国各油气田都在应用欠平衡钻井技术,国内欠平衡钻井数量在快速增加,可望在五年内从不足全国钻井总数的0.5%增加到3%~5%。随着我国大批钻探队伍开赴海外并广泛使用新技术,我国在海外拥有的欠平衡钻井数量也将快速增加。在我国石油行业,欠平衡钻井技术已经成为成熟、系统化的技术。在该技术领域,我国各油田已经成功试用或者应用泡沫钻井、空气钻井、氮气钻井、尾气钻井、天然气钻井、充气钻井、雾化钻井等主要技术路线。尤为可喜的是,我国不但研究、开发、改进了大量欠平衡钻井技术方案,而且设计、制造了大量的欠平衡钻井装备,逐步实现了主要装备的国产化,并逐步开始向海外输出技术、工厂和装备。

二: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分类及应用

分类:2005年,国际钻井承包商协会(IADC)发布了有关欠平衡作业和控制压力钻井的分类方法:按照风险级别分为O~5级_l ];根据钻井流体类型,分为气体、雾化、泡沫、充气和低密度钻井液钻井。按照应用分为控制压力钻井(MPD)、欠平衡作业(UBD)、钻井液帽钻井(MCD)L3 ]。Weatherford公司欠平衡部门现提供三类欠平衡服务,即:PD(提速增效钻井),用于提速、纺漏和防止页岩水化等;储层的UBD,实现保护储层,获得高产的目的;MPD用于精确控制井底压力,在窄安全密度窗口实现安全钻井。笔者综合考虑地层孔隙压力、流体类型及欠平衡应用情况,广义上将欠平衡钻井分为6类,即液相UBD、液相MPD、气相UBD、气相超UBD、气相OBD过平衡钻井)和气相提速。应用:1.国外主要钻井技术发展应用情况

欠平衡钻井作业的关键技术包括产生和保持欠平衡条件(有自然和人工诱导两种基本方法)、井控技术、产出流体的地面处理和电磁随钻测量技术等。到2006年,欠平衡钻井技术的进展主要集中在井控、钻井液、程序设计、特殊工具等方面。国外已经能成熟运用新一代欠平衡钻井技术,即在钻进、接单根、换钻头、起下钻等全部作业过程中始终保持井下循环系统中流体的静水压力小于目标油气层压力,同时欠平衡钻井技术也越来越多地与水平井多分支井及小井眼钻井技术相结合,有效开发了一些新老油田,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美国已将其列为21世纪急需的钻井技术。

国外已经实现了全过程的欠平衡钻井、完井。欠平衡钻井技术发展有如下几个关键方向:钻井模型分析;更有效的钻井液;更有效的井底导向系统与马达;有利于新的钻井液的井控与地面分离系统;集成化趋势。未来欠平衡钻井技术将进一步朝安全、简便和适用的方向发展。这项技术对于保护油层和提高钻井速度具有重要意义,将广泛用于低压低渗油田和老油田。2.中国主要钻井技术发展应用情况

中国欠平衡钻井技术自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较快。到2006年末,已采用该项技术完成60余口井,所用设备主要以引进为主。新疆、中原、大港、胜利等油田引进了一批设备,钻成了一批欠平衡井,具有了一定的经验。“九五”期间大港油田针对前第三系深层勘探进行了欠平衡钻井完井技术综合研究,在千米桥潜山和乌马营潜山采用低密度无固相钻井液体系实施了欠平衡钻井工艺技术,完

井采用射孔完成,成功的发现了千米桥潜山亿吨级的凝析油气田,揭示了乌马营潜山储油气藏特征。截止到2006年,大港油田已经先后引进了三套主要欠平衡装置,成立了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从设备和经验上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在以液体为介质进行欠平衡钻井施工上,从设计及施工人员的水平、欠平衡装备、现场施工中井口回压控制等技术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在中国国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随着中国欠平衡技术认识的不断加深,该技术开始逐渐被应用于老油田的开发,今后欠平衡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范围将逐渐扩大,设备配套国产化的进程将逐渐加快,实现全过程欠平衡将成为今后中国各油田发展的目标。

由于使用欠平衡钻井技术对于发现及保护油气层等方面具有许多优点,其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旋转控制头、空气钻井马达等设备的研制成功,相继又研究出各种往井筒中注氮的方法,使欠平衡钻井工艺达到了大规模投人工业使用的程度,并呈现稳步增长的势头。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减轻地层伤害越来越关注,而且欠平衡钻井有可能提高钻速和减少衰竭油藏中的井漏问题。在国外,该项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钻井工艺。一些油公司曾报道,与常规方法钻水平井相比,运用欠平衡钻井技术使水平井产量提高了10倍。

目前,世界上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应用欠平衡技术钻井,其中技术先进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英国、阿根廷、墨西哥等。这些欠平衡技术先进的国家,技术主要集中在井控、钻井液、程序设计、特殊工具等方面,常采用的技术有边喷边钻、泥浆帽钻井、充气钻井、连续油管钻井等。在钻井中可将地层水、海水、淀粉水、柴油、原油用做欠平衡钻井的循环工作介质,将散装或膜滤氮气、工业废气、空气、氮气和空气的混合气、天然气和空心玻璃球作为减轻剂或发泡剂。在美国,欠平衡钻井技术被称为上游石油工业急需的钻探技术,已发展成为钻井技术的热点,并越来越多地与水平井、多分支井及小井眼钻井技术相结合。

我国是钻井技术应用大国,国内欠平衡钻井数量在快速增加,据专家预测,我国的欠平衡钻井可望在五年内从不足全国钻井总数的0.5%增加到3%500。其欠平衡钻井的技术进展也很快,目前各油田已经能够成功应用泡沫钻井、空气钻井、氮气钻井、尾气钻井、天然气钻井、充气钻井、雾化钻井等主要技术。到目前为止,欠平衡钻井与水平井、套管钻井相结合的欠平衡钻井技术也得到了广泛

应用。在我国四川、新疆及鄂尔多斯等地的不压井起下钻技术、利用套管阀进行全过程欠平衡钻井等技术得到较好的应用,控制压力钻井技术也得到发展。我国不但研究、开发、改进了大量欠平衡钻井技术方案,而且还设计、制造了大量的欠平衡钻井装备,逐步实现了主要装备的国产化,并逐步开始向海外输出技术、工艺和装备。

通过应用欠平衡钻井技术,在油气勘探中取得了巨大成果。例如,在“九五”期间,大港油田针对前古近系深层勘探,在板深

7、板深8井、板深4井、板深701井、板深702等井采用低密度无固相钻井液体系实施欠平衡钻井工艺技术,成功发现了千米桥潜山亿吨级凝析,使大港油田南部古潜山勘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四川油气田在钻探邓西3井时,采用全过程欠平衡钻井新技术喜获成功,测试日产气量达45.6 X104 m3,从而发现了邓西气田,并证明了“川西前陆盆地大型含气区”有较好的勘探开发前景。闻名中国石油的“磨溪速度”,欠平衡钻井新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磨溪气田的产能迅速翻番。四川油气田用145天钻成6 530 m的超深井、27天完成2000多米水平井段的钻进,欠平衡钻井技术功不可没。

应用欠平衡钻井技术,在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领域,也取得了天然气的重大突破。2006年中国石化在长岭断陷的腰英台深层部署钻探了腰深1井,在3 544--3 750 m的营城组火山岩段测试,获日产30 x 104 m3的高产天然气流,一次提交探明储量大于400 X 108 m3 ,整个火山岩圈闭形成了一个千亿方级的大型整装天然气田。

但是,欠平衡钻井技术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适合欠平衡钻井地层必须具备如下条件:①地层地质资料清楚;②井壁稳定性好,不易发生坍塌;③储层HZS含量低于20 mg/cm3;④对钻井完井作业伤害敏感,而且不能有效消除这种伤害的低压、低孔、低渗储层,特别是碎屑岩储层。

在高压油气层、破碎或松软地层不适合使用气体钻井、充气及泡沫钻井技术,在出水严重地层、含HZS地层不适合空气钻井。三:欠平衡钻井技术中的问题

对于欠压实的地层;钻井“产出”的储层流体有油、气、水等,甚至含CO2或H2S;高压高渗地层,特别是高压气井;膨胀地层盐岩蠕动、泥岩膨胀缩径易

导致卡钻;油气产出过量,造成速敏;由于设备、工艺的局限性使设计实施困难等的井都要考虑是否实施或使用欠平衡钻井。

适应欠平衡钻井的地层有四大类:低渗透砂岩油气藏;低渗透微裂缝油气藏;裂缝及溶洞油气藏;过压实硬地层。四: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发展前景

目前全国难动用储量已达到石油50亿吨,天然气20万亿立方米,煤层气35万亿立方米;在中石油内部,欠平衡井在钻井总量中所占比例还很低——欠平衡/气体钻井技术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发展趋势是:(1)随着工具的进一步改进,全过程欠平衡钻井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2)井底压力自动控制技术(控制压力钻井)将得到快速发展;(3)欠平衡钻井水力分析模型会更加完善,计算结果将更切合实际;(4)随钻井底压力、地层压力测量技术将迅速发展;(5)与套管钻井相结合的欠平衡钻井技术将日臻完善;(6)空气钻井、泡沫钻井、雾化钻井等技术将广泛推广和应用。

未来的欠平衡钻井技术将进一步朝着安全、简便和适用的方向发展。这项技术对于发现低孔低渗储层油气、保护油气层、提高钻井速度具有重要意义,将广泛用于低压低渗油田和老油田。

总结:

总的来说,我国欠平衡钻井技术发展起来的时间并不长,技术也并不成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但欠平衡钻井技术在现代钻井技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能体现出它的作用来。

参考文献:1.韩玉安等.欠平衡钻井的发展状况及专用设备的发展方向.西部探矿工程

2.李静, 赵小祥.欠平衡钻井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石油钻探技术 3.任中启.欠平衡钻井技术应用.石油钻采工艺.4.周英操,翟洪军.欠平衡钻井技术与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5.大庆宋深101井欠平衡钻井技术研究与应用 钻采工艺

6.陈会年, 张国龙.国内外欠平衡钻井工艺技术现状[J].西部探矿工程 7.杨振平.欠平衡钻井技术的优势和挑战.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6,(8):74—76.8.赵锦拣.译.欠平衡钻井技术在现场的成功应用.国外钻井技术.1998(2).

羽毛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篇5

文献综述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一度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关于能源消费结构的研究,我国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各学者的研究方向和使用的模型方法也不尽相同,有对国家、区域能源消费结构的研究,其中,王强, 郑颖, 伍世代, 李婷婷能源效率对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响应》以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5个发达国家为参照,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演变与能源效率变化的相关性入手,分析中国与发达国家能源效率差异及其产生因素,揭示“两大结构”演变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机理,为中国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与建议。国涓,王玲,孙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选取中国部分省际1997年~2005年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其划分成高增长高能耗(Ⅰ)、低增长高能耗(Ⅱ)、低增长低能耗(Ⅲ)和高增长低能耗(Ⅳ)4个区域,然后运用Panel Data的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对影响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长、短期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牛晓耕,王海兰《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分析》选定黑龙江省作为研究的目标区、全国作为参照区,采用改进后的偏离—份额模型,并加以改进,刻画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趋势与相关性,探求化解能源危机、减少碳排放的有效路径。

羽毛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篇6

叶月翠 王晓琳

2013-3-28 10:11:06 来源:《经济论坛》2012年第11期

摘要:自国务院颁布《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来,红色旅游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学术研究也广泛开展,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目前,国内关于红色旅游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对策和建议以及红色旅游的资源整合、产品和市场开发、区域合作等。本文结合现有的学术研究,就上述方面展开综述,总结其研究成果,并进行相应评述。

关键词:红色旅游,发展,中国

1999年,江西省首次提出“红色旅游”概念;2004年1月,由江西发起并联合七省市签订了共同发展红色旅游的《郑州宣言》;同年,国务院颁布《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社会各界对红色旅游的关注开始与日俱增,相关学术研究也逐渐升温,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目前,国内关于红色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应用研究也日渐丰富,为红色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关于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全国有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有关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学术研究分为全国范围红色旅游研究和地方红色旅游研究,尤以后者较为丰富,侧重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应对策,研究范围涵盖中国若干重要的红色旅游省份和城市,如湖南、山东、江西、陕西、临沂、韶山、南昌、长株潭、泛珠三角、“红三角”等省市和地区。

全国范围研究方面,随着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深入开展,红色旅游市场需求逐渐向个性化、体验化和多样化方面发展(何烈孝等,2011)。红色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开发、产品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张颢(2007)认为当前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普遍存在同质化严重、基础设施欠缺、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创新意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发展不稳定等问题。此外,红色旅游发展的水平空间差异明显,资源开发存在一拥而上的现象;行政区划壁垒阻碍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多数红色景区所在地经济基础薄弱,区位条件欠佳,可进入性差;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游览形式以静态参观为主;旅游产品功能单一,综合功能不强,客源市场狭窄等也是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余凤龙、陆林,2005)。

地方红色旅游研究以红色旅游重点省份湖南、山东、江西居多。湖南是全国红色旅游之源,是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但良好发展态势中依然存在旅游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旅游产品单

一、文化内涵不深、旅游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不顺畅等问题(唐闪光,2008;杨洪等,2010)。长株潭开展发展红色旅游的区位优势明显,要持续发展还应解决基础设施欠缺、投入资金不足、开发层次不高等问题(陈雄根,2007)。临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八大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一,红色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但存在产品结构单

一、文化内涵缺失、景区功能不全、未与绿色生态和特色民俗有机结合等问题(左兴俊、张永胜,2009;贾开美,2009)。江西红色旅游发展迅速,但因忽视红色旅游的精神内涵,开发简单化、过度商业化,导致产品开发、景区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出现旅游企业规模小、市场管理水平落后、旅行社推荐红色旅游不积极等问题(林巧、戴维奇,2007;潘占辉,2008)。秦美玉(2002)认为井冈山、延安、遵义、邓小平故居等旅游景区存在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教化功能过分突出、旅游基础功能重视不足、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

二、关于红色旅游的资源整合、产品开发和客源市场研究

“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马波,1988),因此,红色旅游的开发和持续发展应当重视对红色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以及客源市场的宣传推广。李曼(2011)认为资源整合和产品开发应坚持保持历史真实性、全面重点开发、可持续性、尊重市场需求等开发原则。陆军(2006)认为除广告宣传、形象传播、价格促销、媒体网络、展览会等常规性营销策略外,还应综合运用整体联合推进、旅游产品动态营销、主题特色化营销等独特性、创意性旅游营销策略。

部分学者运用TOPSIS法、双因素价值评价系统、市场竞争态图、气候舒适度测算模型分析了井冈山、延安、遵义、韶山、广安、瑞金、邓小平故居等旅游景点的品牌树立、旅游绩效、客源市场和旅游发展态势(秦美玉,2002;张河清、陈宁英,2008;王忠、阎友兵,2009;戴欣欣,2010;龙兴茂等,2011)。王发中(2006)认为湘粤赣红色旅游产品的整体开发,应采用政府引领、企业包装、专家策划、行业联合促销等策略。山东红色旅游发展应实施组合和精品化战略,开发以缅怀学习、参观游览为主要内容,以思想教育为主要目的,以军事体验为直观感受教育方式的综合性产品,采用捆绑式、“点—线—面”滚动式开发方式,打造临沂“一心三线七区”格局和祖徕山“一心两翼三结合”模式,形成网状多样化红色旅游产品格局,塑造“抗日烽火地、华东小延安和支前大文化”为主体的山东红色旅游形象(党红星,2006;左兴俊、张永胜,2009;肖杉,2011)。张君(2007)用GIS技术分析后认为陕西红色旅游发展应以西安、咸阳和杨凌为中心实现规模化开发。

三、关于红色旅游的区域合作研究

Gunn、Inkeep、Steven等学者对旅游区域合作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区之间的组织行为方式上,Selin首先就旅游区域内部组织之间合作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Tazim和Donald探讨了旅游区域内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Alberto Sessa的计量研究为建立旅游区协作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Sheela Agarwal研究英国海滨旅游地生命周期时提出避免旅游地走向衰落的应对措施,即产品重组、产品转化、劳动力转化和空间迁移(张万华,2008)。红色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和跨地域性,决定了红色旅游开发必须走区域合作的道路(戴欣欣,2010)。然而,目前各红色旅游地区独自建设、竞相开发,加之行政区域分割明显,行政壁垒阻碍了各地区之间的联合协调和互动发展。因此,有关红色旅游区域合作方面的研究大都属于理论方面的探讨,实践发展相对滞后。

郭信艳、钟滨(2006)认为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包括旅游产品合作、旅游品牌合作、旅游客源合作、旅游资本合作、旅游管理合作、旅游人才合作等内容。孙海燕、董明辉(2006)以泛珠三角红色旅游资源的区位接近性、资源组合合理性、经济互补性、客源充足性等区域合作开发条件为基础,探讨了该区纵向深度结合、横向广度组合、综合适度整合的合作开发方向。位于湘粤赣三角地区的郴州、韶关和赣州,是革命老区和红色摇篮,其山水相连、地域相通、人缘相近,使该区红色旅游产品的整体开发具有区位相似性、资源底蕴深厚、交通兼容并举、政府扶持政策等区域环境特征(王发中,2006)。

四、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对策研究

总体而言,红色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提升旅游地品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拓展发展空间;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优化红色旅游服务;综合宣传推广、树立红色旅游地形象;开创多种融资渠道;建立保障体系、完善配套设施;建立区域旅游协作机制、加强区域联合开发;适度开发、发展生态旅游(尹晓颖等,2005;余凤龙、陆林,2005;杨安宁等,2006;邵秀英、王向东,2006;张颢,2007;涂水香,2007;王忠、阎友兵,2009;戴欣欣,2010;李曼,2011)。

在坚持总的指导思想和开发原则前提下,地方红色旅游景区应根据本区资源特色和环境特点,选择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湖南提出坚持品牌化、产业化、精品化、差异化战略方针,从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培育市场运行机制、理顺管理体系、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提高极化功能、构建红色旅游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等方面升级红色旅游(黎明辉等,2007;陈小春、陈志辉,2009;杨洪等,2010;何烈孝等,2011),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的关系、独特性和复合性的关系以及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关系(唐闪光,2008;杨洪等,2011)。川黔渝红色旅游开发应积极建设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打造旅游精品,树立区域红色旅游形象品牌(邓志强等,2010)。临沂红色旅游的提升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入挖掘红色旅游的内涵,以市场需求实现“红绿古俗”结合,发展多色彩旅游,完善产品体系,并实行“红红”联手,强化区域旅游合作,构建大沂蒙山红色旅游区(贾开美,2009;左兴俊、张永胜,2009;左兴俊,2010)。陈建(2006)认为江西红色旅游要重视打造核心竞争力,南昌红色旅游发展要加强旅游产品开发,积极促销和品牌营销,强化市场管理,促进区域联动(潘占辉,2008)。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红色旅游发展进行了多角度探讨,以地方个案研究为主,侧重对红色旅游开发的意义、现状、问题和对策方面的探讨,区域特色明显,尤以对井冈山、延安、瑞金等著名红色旅游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研究为主。这些地区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地域分布广泛、地区特色迥异。同时,现有理论研究属于定性描述的规范研究,个案研究偏多,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一般理论模式、模型和定量的论证,相应的对策大多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此外,从红色旅游基础、旅游产品竞争力、旅游地核心竞争力、区域协作联合开发模式等理论角度探讨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比较少,这些都将是今后研究的拓展方向。

作者简介:叶月翠,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王晓琳,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羽毛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篇7

关键词:湖北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现状,发展

199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 在中国地质大学成立了中国大学生羽毛球协会, 成功举办了10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比赛, 在武汉由湖北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的“湖北省高校羽毛球锦标赛”每年定期举行。目前来看湖北省羽毛球竞技水平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 出了魏轶力、高凌、王晓理、于洋等一批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以及一批国家队队员。每年举办一次的湖北省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在推动湖北省羽毛球运动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中国羽毛球国家队取得了一系列的好成绩, 羽毛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逐渐火热起来, 参加比赛的人员及学校逐年增加, 本文对湖北省高校2008、2009、2010、2011年四年比赛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相关意见及对策, 期望湖北省高校羽毛球比赛的开展与提高提供帮助。

1 湖北省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近四年比赛的现状分析

1.1 锦标赛主题分析

羽毛球运动在湖北省高校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作为湖北省举办了11届的一项大学生羽毛球经典赛事, 比赛不缺乏赞助商, 除第九届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宣传口号外, 其他几届比赛没有主题。

1.2 参赛学校及选手分析

见表1, 近四年湖北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参赛学校逐年上升, 由2008年的16所上升到2011年的29所, 运动员由08年的245名上升到11年的398名;见表2湖北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近四年中参赛学校情况分析以及表三连续四年湖北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都参加与间断参加比赛的学校情况分析, 相对于08年每年参与的普通本科院校数量增长幅度不大, 呈缓慢增长趋势, 而独立学院与高职学院增加幅度较大, 呈快速增长趋势。绝大多数本科院校与高职学院每年固定参加锦标赛, 而有部分的本科院校与独立学院也是近几年才加入锦标赛来的, 不是每年固定参加的。

1.3 赛事分析

作为湖北省大学生体育协会和湖北省大学生体育协会羽毛球分会年度竞赛计划, 湖北省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每年举办, 近四届的举办时间均集中在5月下旬及6月中旬这个时间段, 比赛由不同学校承办, 近四届由三所不同学校承办。比赛分甲 (普通高校普通生组) 、乙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组) 、丙 (高职高专普通生组) 三个组别角逐4项团体 (甲、丙组男女团体) 和14个单项的各个名次。各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 以院校为单位报名参加, 原则上每个学校可报男、女甲组各一个队, 乙A组、乙B组一个队。团体比赛, 每个队可报男、女运动员各4至6人。

单项比赛中每个队可报男、女各4名运动员参加单打比赛;每个队可报各2对运动员参加双打比赛;每个队可报各2对运动员参加混合双打比赛 (每名运动员只能参加一个单项比赛) 。

团体赛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采用分组循环, 第二阶段采用交叉淘汰决出前八名;根据报名队数决定第一阶段分组循环和第二阶段淘汰赛的方法。循环赛顺序采用“1号位固定的逆时针轮转法”。但大学生羽毛球分会有权对比赛顺序进行调整;运动员出场名单可自由排列, 但出场顺序为:第一单打、双打、第二单打;比赛采用三场二胜制 (首先获得两场比赛胜利, 该次团体赛即结束) ;团体赛运动员不得兼项。

单项比赛采用淘汰赛及附加赛的办法决出前八名。抽签编排方案由编排长确定并报大学生羽毛球分会批准。

1.4 赞助商及媒体分析

作为湖北省大学生的羽毛球盛会, 比赛不仅吸引了众多的高校参与, 而且吸引了“川崎”、“超牌”体育品牌的冠名赞助, 提供比赛用球、球拍等奖品。其中“波力”及“熏风”羽毛球体育用品分别赞助武汉大学以及中国地质大学羽毛球队。媒体仅有人民网的简短报道。

1.5 参赛运动队训练及比赛经费分析

见表3笔者对参加2011年湖北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的各个代表队在运动队的训练及参加比赛的经费的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羽毛球队的经费是开展课余羽毛球训练和参加比赛的物质基础, 各个学校训练与比赛经费的投入都不一样, 大多数学校选择赛前集训制, 球队的经费集中在1000-5000元之间, 少部分学校经费少于1000元。

2 湖北省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现状存在的问题

2.1 锦标赛无竞赛主题

作为一项在湖北省举办11届的正规大型比赛, 该比赛的规模在湖北省大学体育竞赛中具有一定影响, 羽毛球是湖北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目前高校非常热门的竞赛项目。而作为大型赛事的主题是比赛举办的高度概括, 因此一句响亮的、具有深刻内涵以及现实意义的口号是成功举办比赛的重要元素。对赛事的主办方的社会影响力、赛事的品牌以及体育市场的推广具有促进作用。湖北省大学生生羽毛球锦标赛没有固定标志设计, 不利于市场的宣传及推广以及留给受众深入人心的品牌意识。

2.2 锦标赛未在湖北省高校普及

见图1湖北省有140多所高校, 普通本科院校每年参加的学校基本稳定, 呈缓慢增长趋势。虽然参与的高校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但是增加的幅度不大从参与面来看还是比较窄, 如何吸引更多的高校来参与是锦标赛未来的主要问题之一。

2.3 单项比赛本科与高职未分组

男子和女子单打比赛, 组委会未将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单独区分开来, 本科院校的学生参赛年龄上普遍大于高职学院的学生, 有的本科院校有硕士研究生, 及博士研究生参赛给高职院校取得较好的名次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困难。

2.4 比赛时间安排紧执法裁判水平不高

羽毛球锦标赛的时间共3天, 竞赛时间为2天半。竞赛时间最早从上午的8:30分以及下午的14:00开始, 最晚到晚上8:0 0。对于众多的参赛学校以及选手来说, 时间紧张。竞赛时间过于集中给裁判以及运动员压力很大, 给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以及很多的问题, 顾此失彼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关键的排名赛, 指挥不当就丢掉了到手的较好名次。运动员刚参加完团体的比赛, 马上就要投入到单打的比赛中去, 对体力的分配也是极大的考验。有时候为了在某项比赛中取得好的名次, 不得舍去兼项的比赛。

虽然湖北省的羽毛球锦标赛正、副裁判长由大学生体育协会从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中聘请, 这些裁判不乏国际级、国家级著名裁判员。但是比赛的执法裁判全都选用赛事承办方所在学校的学生担任, 司线裁判员执法学生人数明显不足, 导致界外球存在较多争议。学生在执法时临场经验不够丰富, 面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准备不足, 在执法细节上有待改善。裁判经验不足限制了赛事水平的层次以及运动员超水平的发挥。

3 推动湖北省普通高校羽毛球锦标赛开展的对策

3.1 确定赛事主题打造品牌赛事

作为大型赛事的主题, 一定要有鲜明的主题吸引受众的目光。例如广州亚运会口号:激情盛会, 和谐亚洲 (T hr il li ng Games, Harmonious Asia) , 一是指广州人民将用最大的热情来迎接全亚洲的运动健儿, 二是广州亚运会将是一场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盛会, 充分体现动感亚洲这一意义。而“和谐亚洲”则道出广州人民, 中国人民对亚洲的期待, 我们不光要建设和谐中国, 也要为和谐亚洲而努力, 同时也希望前来参加亚运会的各国人民, 不分社会制度, 不分肤色, 不分语言, 以相互之间的友谊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亚运。主题口号简单的词句能够赋予羽毛球锦标赛文化、竞技、经济等深刻的含义。主题口号以及赛事标志的设计为赛事打下良好外部形象的基础, 以便逐年继承下去, 为打造品牌赛事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3.2 普及推广羽毛球锦标赛增设分战赛事

考虑增设参赛机会, 让更多学校参与、交流、提高, 现有的羽毛球比赛集中在每年的6月份, 能否考虑将湖北的羽毛球锦标赛改为分站赛, 每年若干站比赛, 如7月一站, 9月一站等。最后举办年终总决赛。可以让更多的学校承办, 提高这些学校的知名度扩大他们的宣传, 推广羽毛球运动, 增进高校彼此间的联系及友谊, 又可以让各个学校得到更多的实战经验与总决赛进行合理的衔接。

3.3 均衡分组采用升降级制度

在参赛院校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更多层次的比赛如升降级制度、本科与高职单独分组、增设趣味性项目的竞赛。让比赛充满更多的悬念以及乐趣, 以利于更好地普及与推广该项赛事。

3.4 增加比赛时间提高裁判执法水平

总的竞赛时间能否考虑安排更为充裕的时间, 从上午的8:0 0以及下午的1 4:0 0开始。增加比赛时间, 在赛制的安排上根据几项赛事情况, 做出更加充分的时间安排, 增加单项比赛后的休息时间, 避免疲劳作战, 使比赛的安排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一点。

比赛可以聘请一定数量的优秀专业裁判员来执法, 同时可以锻炼部分优秀的预备裁判员;作为裁判长可以定期开展羽毛球裁判知识的培训, 为高校培养一批学生及教师裁判员, 为每一年的锦标赛储备裁判人才, 提高执法水平。

3.5 利用传媒吸引赞助推广宣传比赛

作为有着十几年历史的传统赛事, 羽毛球运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湖北高校参与, 应该提高媒体及社会的关注度, 如与荆楚网、新华网、汉网体育、湖北日报等作战略合作伙伴。与CSPN携手专题网站专题报道羽毛球锦标赛。新闻媒体的参与不仅为比赛增加了看点扩大了宣传, 并且为学校的知名度起到提高宣传的目的, 为吸引社会以及企业的赞助做好的铺垫。

4 结语

湖北省的大学羽毛球锦标赛有着十几年历史是一项越来越热的赛事,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学生参与, 该赛事没有固定的媒体跟踪报道、赛事、宣传、商业赞助、冠名以及成熟的市场化运作, 是阻碍着湖北省羽毛球锦标赛以及运动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瓶颈。可以考虑确定赛事主题打造品牌赛事, 增设分站赛事推广宣传比赛, 均衡分组采用升降级制度增加比赛的激烈程度等手段。为该项赛事的发展与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卢洋.高职运动队参加体育运动的思考—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6 (42) :107~109.

[2]卢洋.影响武汉地区高职院校参加湖北大学生足球联赛因素分析[J].运动, 2011 (10) :85~86.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篇8

关键词:跨境电商;对外贸易;跨境物流;电商平台

随着敦煌网、兰亭集势的成立,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也已经开始起步,但在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才真正发展起来。而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影响着我国的对外贸易,贸易额增速放缓,低于2008年以前的26%的增速。在这种背景下,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由于小批量、多层次、短周期而开始兴起,逐渐取代传统的外贸模式。

一、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在跨境电商定义方面,学者们意见大体相同,普遍的一种定义认为跨境电商是指不同国别或地区间的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及其相关信息平台实现交易,是把传统国际贸易加以网络化、电子化的新型贸易方式。

关于我国目前跨境电商模式,刘娟(2012)认为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门槛并不高,通过国际性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可在线完成跨境小额外贸交易,如eBay中国、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敦煌网、环球资源网等。

任志新和李婉香(2014)认为跨境网络零售规模增长迅速,跨境零售电商发展势头迅猛,零售出口产业逐步显现市场多元化的成效。并指出跨境电商實现了单个企业之间或单个企业与单个消费者之间的交易,促进外贸企业向小单、多生产模式转型。

来有为和王开前(2014)认为跨境网络零售模式可分为电商企业建立独立的外贸网站和电商企业入驻第三方外贸交易服务平台两大类。

张卉(2015)利用SWOT分析,从国内电商平台的规模角度,指出我国跨境电商的经营主体主要有三种:自建电商平台的出口企业、为出口企业提供交易服务的电商平台、利用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出口的企业。

总体来说,我国跨境电商发展面临着较好的机遇,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相比,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整体规模所占比重偏低。

二、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外贸交易模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综述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是通关、结汇、退税、跨境物流、交易信用等方面的问题。

(一)通关、结汇、退税问题。刘娟(2012)指出通关是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最大壁垒。很多小额跨境电商由于进出口货物超过海关规定数量而被要求进行申报,或因其间一系列繁琐的手续及费用的支出造成经济负担。徐松和王艳艳(2015)指出,复杂的通关手续和税收问题成为阻碍跨境电商发展的因素。诸多中小跨境电商由于无法获得正规的进货发票而无法提供与海关要求相匹配的报关清单而无法享受到退税优惠。

(二)跨境物流问题。王林和杨坚争(2014)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跨境物流是跨境营销能力的瓶颈。徐松等(2015),张滨等(2015)均认为不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束缚着跨境电商的发展。沈丹阳等(2015)认为跨境电商物流成本过高、配送周期长、售后服务难以跟上,严重影响了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交易信用问题。刘娟(2012)指出跨境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比国内电子商务交易脆弱,需要完善的信用体制来支持其复杂的交易环境。李丛伟(2016)指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信息不对称,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存在巨大障碍,国内外信用体系的差异会给跨境电商带来风险。

此外,孟祥铭和汤倩慧(2014)认为跨境电子支付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其涉及交易双方的资金转账安全,是跨境电子商务的核心环节。

三、 跨境电商发展的对策建议

鄂立彬和黄永稳(2014)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分别提出了跨境电商的发展对策。在政府层面,应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在企业层面,他指出企业应做好国外市场调研,探索服务外包模式。

来有为(2014)提出在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时期应优化通关、支付、物流、结汇等服务支撑体系,并建立和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监管体系,以及加强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合作,引导和支持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

孟祥铭和汤倩慧(2014)认为应建立新型跨境第三方物流企业,提高仓储、库存、订单、物流配送的效率。

除此之外,金虹和林晓伟(2015)指出应将云平台物流发展模式作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模式,加强政府职能服务创新,改变我国传统商业模式,扶植跨境电子商务相关企业“走出去”,进行全球化布局。孙蕾和王芳(2015)认为企业在做好市场调研的同时,还应针对国外单个消费者定制个性化产品或服务。

四、结语

近年来,跨境电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虽然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比较滞后,但我国似乎抢占先机,在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方面极力发展,这是外贸领域中的一种新型尝试。今年4月,我国正式实施跨境电商新政策,对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不再设免征额,跨境电商告别免税时代。新政策的出台也意味着我国政府对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视。

目前学术界关于跨境电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兴起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的相应对策方面,但是对策的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针对不同的跨境电商发展模式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并进一步探索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创新点。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娟.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问题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电子商务及物流服务创新[J].对外经贸实务.2012.2.

[2] 任志新,李婉香.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助推外贸转型升级的策略探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4.4.

[3] 来有为,王开前.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形态、障碍性因素及其下一步[J].改革.2014.5.

[4] 鄂立彬,黄永稳.国际贸易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的最新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3.

[5] 孟祥铭,汤倩慧.中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6] 张卉.跨境电商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5.6.

[7] 孙蕾,王芳.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5.3.

[8] 金虹,林晓伟.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与策略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5.9.

[9] 张滨,刘小军,陶章.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运作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5.1.

[10] 沈丹阳,黄金利,何仕奇.我国跨境电商物流模式研究[J].价格月刊.2015.8.

[11]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及政府监管问题研究——以小额跨境网购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4.9.

[12] 徐晓庆.中国外贸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5.9.

[13] 李丛伟.基于博弈论的跨境电子商务信用问题探讨[J].电子商务.2016.2.

上一篇: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总结下一篇:国庆节店头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