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诗意赏析

2025-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蜀道难》诗意赏析(精选8篇)

《蜀道难》诗意赏析 篇1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 一作: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 一作:也如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登,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注释

(1)《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2)噫吁嚱: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3)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何茫然:难以考证。何:多么。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茫昧杳然。据西汉扬雄巜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4)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通人烟:人员往来。

(5)西当:西对。当:对着,向着。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横绝:横越。峨眉巅:峨眉顶峰。

(6)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栈道。

(7)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龙。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8)黄鹤:黄鹄(Hú),善飞的大鸟。尚:尚且。得:能。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9)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盘绕。岩峦:山峰。

(10)扪参历井:参(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mén):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膺:胸。坐:徒,空。

(11)君:入蜀的友人。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

(12)但见:只听见。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从:跟随。

(13)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14)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蜀道难》诗意赏析 篇2

一、万变不离艰险“美”

《蜀道难》的通篇虽然辞藻多变, 较为锋利, 但是都在围绕山河壮丽的“美”。最开始把景色写的云里雾里一般好似仙境, 让人产生无数遐想。虽然在表面上看去是潇洒、随性的性情, 但是描写的景色那么的艰险、难以征服。给人一种摄人心脾的震撼。通过难、高、险的互相呼应和转换, 达到了一种极致美的效果。文章最开始以“噫吁嚱,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的一种高呼感叹为开始抒情的第一部分, 都过很多间接描写的和对比手法来描写景观的壮丽和艰险。在这里诗人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 虽然富有同样的悲壮色彩, 但是也让读者通过熟识的故事来对比感受到了蜀道的艰险, 也给蜀道增添了几分神秘莫测的色彩。后来又情感递增, 采用夸张的比喻手法让蜀道更加的出神入化。“太阳神的车子要绕行而过”“矫健的黄鹤无法穿越”“攀援的猿猴也是没有办法”的连续比喻来表现, 非常地贴切、精妙, 烘托出了山路的崎岖和难行。

接下来的部分作者用自己的感情色彩来赋予景色艰险的概念。也加入了大量的夸张比喻来进行渲染。作者用“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来表明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细节的描写来表现蜀道上的寂寥和苍凉的氛围。就连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怎么就艰险到了如此的地步!第三部分作者在描写景色的同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表达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对蜀道的称叹连绵不绝。而写景的过程中使用以“情”字贯穿。

二、艰险蜀道不如归去

诗篇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来结束对文章开头做一个相互呼应, 增强了诗篇整体的气氛。《蜀道难》虽然在写景色, 但是如果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自身经历来看, 我们可以从诗中看出作者的情感波动。整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强烈的归去之意。那么作者的归去之意从何而来呢?表面上在写蜀道难行, 其实也寓意了自己仕途的不顺。李白自诩有着鸿鹄之志和经天纬地之才华, 有着自己高洁的追求, 不屑于权贵的引诱。但是在官场上却不被重用, 很多主见并不被采纳, 有种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所以有了蜀道难的感叹。

作者政治理想破灭了, 心中满是悲怆, 所以写出的景色也有着同样的感情色彩。蜀道再难难不过宦海沉浮, 也难不过人心叵测。所以对尘世才有几分悲凉的看法。作者在写这首诗时内心也是挣扎的, 有过考量的。整首诗我们也能看出作者的傲气和不屈, 对达官显贵透露着蔑视和不懈。但是最终被这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所折服, 决定衣锦还乡。

三、结语

《蜀道难》从客观的景物与主题感受两个方面, 用夸张比喻的描写手法, 写出景色的迷人和友人不畏艰险的勇气。用多种角度的刻画和衬托使外景和内情良好地融合在一起。全篇结构完成, 逻辑清晰, 通过寓情于景给大家展现了一幅壮丽多彩的山水画卷。诗作最后感情是针对时局而发, 寄予着诗人的淡淡隐忧。虽然表面写着蜀道的艰难, 实则写着仕途的坎坷。反映了诗人长期漫游中怀才不遇的感慨。《蜀道难》没有沉重的讽刺于人, 也没有严肃的寓意深刻。从绝美潇洒的挥毫中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壮丽山河, 同时隐隐地感受了作者的感叹与悲怆。脍炙人口又丰富多彩, 浓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感染了每一位作者。虽然在写蜀道难, 但是却给人以积极的力量和乐观的精神, 激励着读者不断前行。

摘要:《蜀道难》是唐朝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部代表作品, 通过描写景物而抒发感情的诗。《蜀道难》通过诗人出神入化的描写和展现, 让人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山川之险。并且华丽而字字珠玑的辞藻让人荡气回肠、心神荡漾。它富有空间的想象和奔放的语言, 字里行间充斥着熊健的笔调, 都令人为之称赞。从这首诗中, 我们能够看出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满腔热情, 以至于在想起历史往事的时候都唏嘘不已。

关键词:浪漫主义,山川之险,文辞

参考文献

[1]黄仲舒.蜀道与青天, 哪个更难上?——李白《蜀道难》之“难于上青天”解读[J].语文建设, 2010 (08) .

[2]翁明鹏.仕途之难, 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寄托说”之史料新审视[J].现代语文 (学术综合版) , 2014 (06) .

是“蜀道难”,还是“仕道难” 篇3

【关键词】李白 《蜀道难》 主题探微 文学解读

《蜀道难》是李白袭用乐府旧题,展开丰富的联想,大胆的夸张,着力描绘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风光的诗作。历代学者关注倍至,对其研究的结论,也可谓见仁见智。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到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蜀地山水特点,浓墨重彩地描绘蜀道之难。诗的开篇以爆发式的感情直呼“噫吁戏”,直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全诗定下了雄放的感情基调。以下通过蜀地开国、五丁开山、黄鹤难飞、猿猱愁攀、扪参历井等意象组合,融夸张和神话于一体,虚实结合,层层映衬,把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愁旅,把读者带到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啼的境界。在此心态下,面对蜀道,连峰去天、枯松倒挂、飞湍瀑流、砯崖转石的惊险景观,只好望而生畏,不禁发出了“其险也如此”的深深感叹。最后,由“剑阁”起兴,生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人生感慨,诗人似乎从他描绘的惊险奇绝的幻境中回归现实,不禁再次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咨嗟”!

纵观全诗,诗人采用复沓形式,一咏三叹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难怪清代评论家沈德潜评价本诗说,“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颐之间”(《唐诗别裁》)。

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与思考,多年以来,人们对这首诗的主旨的探讨,定格在“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的层面上。对其写作时间,定位于“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送别友人入蜀而作”(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但是,笔者以为,《蜀道难》的主旨仅限于此吗?是否还有它说,还有其它寓意?关于本诗的寓意,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而《唐诗鉴赏辞典》的依据盖出于此。

如果,本着对于文学作品应该有多样化的解读,再联系李白的人生历程及创作风格,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笔者以为,《蜀道难》不仅仅是“蜀道难”,这里蕴含着更为深广而丰富的潜在内涵,与其说“蜀道难”,倒不如说是“仕道难”。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积极进取的知识分子,所走的是一条求仕之道,李白也是如此。我们知道,李白接受过传统儒家文化教育,同时,他还接受了道家、佛家、纵横家多派思想的影响。他25岁时曾出蜀远游,以安陆、任城为中心,南达江浙,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鲁郡。说到西入长安,清代凌扬藻提出李白三次入长安之说,但近些年经许多学者考证,已确认的为两次。第一次是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尽管他曾到玄宗妹妹玉真公主别馆作客,虽然“历抵卿相”,但毫无结果。于天元十九年秋西游,翌年暮春复回终南。第二次是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靠玉真公主的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起初他满以为多年的政治理想将要实现,不禁喜形于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可后来才知道,玄宗仅仅是把他当作文学弄臣来使唤的,说得直白些,他不过是玄宗笼中的金丝鸟。于是他“浪迹纵酒,以自昏秽”,终于得罪于杨贵妃、高力士诸人,被“赐金放还”。李白两次入京时间不长,而且被卷入政治漩涡之中,然而,他却对上层贵族、官僚、皇帝以及大唐帝国潜伏着的危机逐步有了清醒的认识,后离开长安重新开始他的漫游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李林甫嫉贤妒能,他主持的科举考试“无一人及第”,事后他向玄宗上表祝贺“野无遗贤”。他上台后,用阴谋挤掉裴耀卿、张九龄的左右丞相,“公卿为战栗”,玄宗听信谗言,杀掉自己的三个儿子,又残杀了韦坚、杜有邻、裴敦复、李适之、李邕等大臣。这种种现实惨景,在《蜀道难》中有所反映。这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吗?这不是“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吗?另外,安史之乱爆发后,永王李璘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李白参加永王幕府,高唱“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可永王却犯了肃宗(李亨)大忌,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永王兵败被杀,李白逃到彭泽被逮捕,下浔阳狱,以“从逆”罪论死,幸得江南宣慰使崔涣与御史中臣宋若思力救,才改为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

由此可见,李白所走的“仕道”充满坎坷,他的远大抱负屡屡受挫。纵观李白的人生历程,体察他的求仕经历,然后观照他的《蜀道难》这一文本,我们看到,李白的“蜀道”是多么艰难!想当初,遥望“蜀道”,那是多么崇高而庄严,让人顿生神往之情;再后来,走近“蜀道”,才看清高不可攀,与天相接,怎不让人顿生惆怅之意?到如今,当诗人真正走进“蜀道”,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才知,这里充满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险恶,让人防不胜防,不寒而栗,这里充满着“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阴谋与血腥味。难怪诗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出“以手抚膺坐长叹”,“愁空山”,“其险也如此”的感叹。另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一咏三叹。从情感层面来看,这三叹依次表达的是神往、惆怅、愤懑之情;从诗歌意象角度看,这三叹,与其说“蜀道难”,倒不如说是“仕道难”,世道难。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借蜀道的雄奇险峻,表达的是诗人自己仕道的曲折坎坷。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本诗的写作时间,就不是开元十八年,也不是“大约作于天宝初年”,而是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或者稍晚一些。

蜀道难赏析 篇4

这首诗通篇描写的是蜀道之艰难。诗中重复了三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说明作者对蜀道之难痛彻心肺,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短短的九个字,把蜀道的艰苦卓绝刻画到了极致。

这样的诗句,这样的意境,也只有充满浪漫情怀、具有凛然风骨、酷爱自由生活的艺术天才李白,才会写得出来。

李白《蜀道难》赏析 篇5

蜀道难

李白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释】:

⑵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何茫然:难以考证。何:多么。茫然:渺茫。

⑶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通人烟:人员往来。

⑷西当:西对。当:对着,向着。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只有鸟能飞过的小路。

⑸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横绝:横越。峨嵋巅:峨嵋顶峰。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栈道。

⑹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龙。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⑺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⑻黄鹤:黄鹄(Hú),又名天鹅,善于高飞。尚:尚且。得:能。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⑼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盘绕。岩峦:山峰。

⑽扪参历井:参、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⑿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⒁嗟:感叹声。尔:你。胡为:为什么。来:指入蜀。

⒂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⒄朝:早上。吮:吸。锦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⒅咨嗟:叹息。

【翻译】: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象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赏析】:

将神话传说、想象和艺术夸张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是本诗的最主要艺术特点。三者相辅相成,生动描绘出了蜀道峥嵘翠嵬的面貌和它阴森深邃的气氛,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艰险高峻和难以攀登的可畏可叹,还为蜀道涂抹上一层古朴凄凉、离奇迷幻的色彩,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也是本诗一大特点。诗歌句式以七言句为主,又间杂了三、四、五、六、八言等句式,变化频频,灵活多样;语言或匀称对偶,或散漫舒展,或精炼凝重,或通俗轻快,摆脱了一般诗歌中节奏统一板滞的现象,造成了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的美感和韵味。诗歌句式和语言的这种特色,正是李白豪放不羁的飘逸个性的体现。

李白《蜀道难》赏析 篇6

蜀道难

李  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疑难注释】

【注音】

噫吁嚱(yī xu xī)  鱼凫(fú)  秦塞(sài)   萦绕(yíng)

石栈(zhàn)        猿猱(náo) 扪参(shēn)  抚膺(yīng)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咨嗟(zījiē) 喧豗(huī)

砯崖(pīng)        崔嵬(wéi) 吮血(shǔn)

【文言基础知识】

(一)古今异义:

⒈危乎高哉          危 古意:高    现在:危险

⒉但见悲鸟号古木    但 古意:只    现在:表转折,但是

⒊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 古意那,这指开国之初    现在:你,如此

⒋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相隔       现在:到

(二)通假字

1.所守或匪亲          “匪”通“非”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鹤”通“鹄”

(三)词类活用

1.调朱颜      调,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2.砯崖转石万壑雷    砯,名词用作动词,原指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3.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4.侧身西望长咨嗟    西,名作状,向西。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四)特殊句式·倒装句

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于”和它后边的“上青天”构成的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后置,正确语序为“于上青天难”。

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嗟:叹惋之辞,相当“唉”。胡为:为何,为什么。这是一个疑问句中的倒装句式,整体可以翻译为“唉,你这远方的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呢”。

【参考译文】

噫,哎呀,好高啊好高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迴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名家赏析】

【赏析一】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人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赏析二】

蜀道难,人生之路更难

——李白诗歌《蜀道难》赏析

一首《蜀道难》,给人的感觉不仅仅入蜀之路的艰难,更多的是人生之路的艰辛,“噫吁戏,危呼高哉!”人生旅途谁没有这样的感叹呢?特别是像李白一样具有“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远大理想、要求“济苍生”“辅社稷”“安黎元”的人,人生之路更是艰难。在《蜀道难》里,李白用他那高超的艺术手法,丰富奇特的想象,把这样艰难的人生之路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引出古蜀国创业的艰辛,时间之长“四万八千岁”,环境之恶劣“西当太白有鸟道”就是有了“石栈相钩连”,还是面对“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情形,处境之险恶“地崩山催壮士死”,就连黄鹤、猱猿这样会飞能爬的动物都难以越过而“愁攀援”,更何况是人呢?然而,古蜀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五丁开山”那壮美的故事也不断激励着无数的勇士不顾“青泥何盘盘”,而“百步九折萦岩峦”,尽管把人折磨得“仰肋息,坐长叹”。

人生本来就是如此,创业自然是艰辛。古蜀国如此,秦塞亦如此,人类的发展史不也就如此吗?“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多少志士创业的悲壮故事,李白用蒙太奇式的一串串电影镜头: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由慢变快,那山峦起伏、连蜂接天的图画,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带来的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魅力,激人进取的动力。真正的勇士怎能因此而退缩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在感叹的同时,更是一种赞叹,赞叹造物之神工,英雄之神勇,面前的这“难”字已不是简单的“困难”所能概而括之的了,更多的是体现了人生的意义,若能克服之则可以达到“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境界,更能观赏得到“枯松倒挂倚绝壁”的奇境,至于“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热闹景象就更别提了。这种人生历尽艰辛,览遍人间美景的感觉,又怎是普通人能体会得到的呢?难免有人会不解地问:“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在封建社会,君王主宰一切的时代,士人的远大理想,人生价值均系于君王一身,因而主动去靠近天子,尽可能地去被天子赏识,是有志之士的一大目标。能接近天子,能得到天子的宠幸,是不胜荣幸——“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然而,高处不胜寒,伴君如伴虎,天子那喜怒无常的性格,今天把你捧为掌中尤物,明天又可以把你看作“狼与豺”,时刻要提防着如虎如蛇的君王,稍不注意就会流血牺牲,人头落地。被天子宠幸的感觉不错——“锦城虽乐”,可是整天面临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政治环境又怎不提心吊胆呢?人生理想一旦真正实现,众星仰月,“剑阁峥嵘而崔巍”又会让你觉得寂寞而孤独,还不如像村民野夫那样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因而又渴望回到原来的样子——“不如早还家”!然而,身在江湖已容不得你做主了,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课件制作综述 篇7

《蜀道难》是一款适合高中语文教学的辅助课件,它利用Flash软件制作,结构合理、界面友好、操作方便。为了更好地改进诗歌赏析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课件设计了具有古典风格的画面,再结合诗歌朗诵的播放,能够很好地发挥诗词的艺术感染力,培养学生的鉴赏力。交互式的设计不仅适合于教师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

《蜀道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诗歌丰富多彩的语言特点,领会诗歌奔放磅礴的气势和宏伟豪迈的情感基调,加深对李白诗歌特点的理解。

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尽可能给予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理解和体会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

本课件由片头、导航页、背景知识、朗读提示、亮点探寻、探究学习等部分组成,使用导航页将所有的板块有机组合,操作简单、交互性好。整个课件营造了素雅、统一的古典山水画效果,通过精巧的页面设计、完美的艺术构思以及合理的色彩运用,为《蜀道难》诗歌朗诵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1.片头

为了能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片头动画的封面采用了淡雅的古典山水画作为背景,并放上李白饮酒写诗的情景图片(如图1),让学生在这样的意境中充分展开联想,开始本课的学习。对课文题目“蜀道难”文字使用遮罩效果,醒目标出课文题目。场景中央截取富有气势的诗句,利用alpha值的补间动画做成淡入淡出的效果,对吸引学生注意、烘托和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均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画面制作上力求精美,一行行淡入淡出效果的诗歌文字、一幅幅古典山水画、一段段诗词朗诵为学生创造出了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在色彩上运用了墨汁黑色调,与李白诗歌的意境相匹配。背景音乐则使用古筝曲,整个片头将一种唯美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欣赏到美,感受到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导航页

这里配合唐代诗人李白所处的历史环境,在页面左下角放上了唐代的瓷器。场景中央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处理,绘制了一个较大的水墨笔迹,将所有板块导航菜单置于其中,再配上场景右下角的墨笔、砚等画面(如图2),以艺术表现手段展示了知识结构,又能引起学生注意,突出了本课的诗歌朗诵主题。

3.背景知识

这里对李白生平、唐诗进行了详细介绍,由于文字较多,采用了滚动文本框显示方式。主要使用了Flash的on(release)函数来改变字幕元件的Y坐标值实现字幕滚动,再利用遮罩动画将滚动文字显示区域固定(如图3)。这样的展示方式区别于传统的画面翻页形式,交互性好,也使教学知识得到了较好地展示。

4.朗读提示

此部分是本课的重点,主要分为诗句朗读、品味、想象三个部分。为了能更清晰地展示诗句内容,将背景设置为淡雅的灰白色,界面较简洁(如图4)。

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可以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诗歌的朗读要把握好两个重要环节。一是音步,即诗歌的停顿及由此形成的节奏。二是轻重音调,B即语调。音步和音调都应该根据诗歌内容划分。因此,朗读的第一步是深刻体会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朗读也是感受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反复朗读,可以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悟。在诗句的旁边加上喇叭图标按钮,对按钮设置gotoAndPlay(1)函数实现声音重复播放,诗句朗读由语文教师通过专业录音设备录制,诗歌的语调、音调轻重表达准确。学生模仿范读齐声带感情朗诵这首诗。至此,古诗的积累,情感的积淀已是水到渠成。

品味、体会语言之美。诗歌是语言艺术。诗歌欣赏不能绕开对语言的欣赏。还有一些意味丰富的词语或句子,能把诗歌中那种细腻、含蓄、微妙、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婉曲地传达出来。细细品味这些精妙之处,才知道古人为什么把“读”诗叫“玩味”。这个部分对每句诗歌都进行详细的解读,并通过“下一步”、“上一步”等按钮进行内容翻页,操作方便。

想象、领悟意境之美。意境之美,是诗美的最高境界。领悟诗歌意境就是破译诗人的心灵密码。在场景的底部放上险峻山川图片,切合诗歌题意,极力描绘了蜀地的山川之险和环境之劣,渲染了蜀道之难的氛围,为读诗奠定了奔放的基调。

关键技术处理

1.课件加载进度条设计

课件程序有一个课件读取进度条,是为了体现网络课件的优势(如下页图5)。在由于网速或者其他原因不能顺畅打开的情况下,当前下载进度也可一目了然,等Flash加载完了再呈现在用户面前。制作两个场景,一个场景是显示进度条的,另一个场景是显示主动画的。第一个场景命名为“loading动画”,主动画场景命名为“主动画”。在“loading动画”场景中,需要有两个图层,一个为“图层1”,另一个图层为“图层2”。新建一个影片剪辑,制作好进度条,这个进度条有100帧,并且它是一个从一个小长方形到一个大长方形的变形,不同的帧也就对应着不同的长度,制作好这个进度条影片剪辑后,把这个影片剪辑拖到图层1的第一帧上去就可以了,在图层1的第二帧添加帧。图层1就设置好了,随后在图层2的第一帧添加动作语句:a=getBytesTotal();b=getBytesLoaded();load=Math.floor(b/a*100);loader.gotoAndStop(load);在图层2的第二帧添加关键帧,加入动作:if(a==b)gotoAndPlay("主动画",1);else;gotoAndPlay(1)即完成导入的设置。

2.遮罩设计

本课件中,课文题目“蜀道难”使用了“遮罩”动画特效功能。在需要的图层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遮罩层”,使命令的左边出现一个小钩,该图层就会生成遮罩层,系统就会自动把遮罩层下面的一层关联为“被遮罩层”(如图6)。遮罩层中的图形对象在播放时是看不到的,而被遮罩层中的对象只能透过遮罩层中的对象被看到。在遮罩层、被遮罩层中使用动作补间动画手段,从而制成遮罩动画。

3.声音加载

对于声音的加载,行为动作是比较简单的方法,只要将需要的声音导入到库中,并更改属性名称,然后从库中拖到对应时间帧窗口上(如图7),制作一个播放按钮,点击按钮触发声音。为声音图层的第一个关键帧设置动作stop(),为播放按钮设置动作(如图8)。

4.滚动文本框设计

课件在展示较多文字的场景中没有采用传统的上下翻页形式,而使用了滚动文本框,这种方式交互性好,视觉美观,也让文本能得到较好的展示效果。主要使用了Flash的on(release)函数来改变文本元件的Y坐标值实现文本元件的上下移动,对上下移动按钮设置动作(如图9),再利用遮罩动画将滚动文字显示区域固定。

评价与反思

课件的优势在特色和亮点中已有阐述,在此不再赘述。下面谈一下本人应用Flash制作课件的一些感受。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有人认为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朗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而利用Flash制作语文课文朗读课件,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它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练习朗读,把握文章情感,更重要的是它以动画的形式出现,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轻松、活泼,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反映出,细节上仍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课堂活动的互动环节需要加强,只有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上来,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取得更好效果;在学习拓展上则应多出一些问题,获取更多有益的反馈信息,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一个好的课件可以使教师在轻松的环境中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还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对大家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所帮助。

幕前幕后

2011年7月21日,“第九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在河北省鹿泉市第一中学开幕,我很荣幸参加了“多媒体教学工具评优”项目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的成绩。在这里,感谢组委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拓视野的平台,感谢各位专家评委的指导和点评。两天的赛事下来,可谓紧张忙碌,体力、脑力透支到了极点。然而过程是如此美丽,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参加这样的全国决赛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它是全国一线教师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一次精彩大比拼,也是多媒体教学工具设计实践的一次重大整合,为众多设计者提供了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更研究探讨了未来的多媒体教学工具设计的方向和趋势。对于本次盛会,可以借用的两句话来总结。

1.出乎意料的精彩

这是参加比赛教师的评价。如今,随着媒体科技的发展,很多教学媒体已经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并积极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本次参加比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多是由教育工作者自制的,但其内容的学科性、设计的科学性和制作的技术性都毫不逊色于专业教育软件,可谓是“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从使用的软件看,有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FrontPage、课件设计大师、电子白板等;从课题看,有语文诗歌、理科推理、幼儿游戏、美术创意,甚至还有软件发明;从设计上看,不同多媒体教学工具不同构思,同一课题不同风格,同场竞技,各有千秋,各领风骚。

2.世上最怕认真二字

毛主席的名言也是本次比赛中的真知灼见。通过比赛,可以看出参赛教师是花了不少功夫的,很认真、很仔细地做出了一个个精美的、实用的、有较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特别是看到美术、音乐教师—个个清新、风格独特、美观实用的设计,我不禁叹为观止。教师们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中动画展示性强,内容丰富,在设计上考虑了每一个动作的全部环节;运用视频增强教学情景的说服力;背景图的合理选择凸显了学科气氛;链接转换运用自如;操作方便;设计新颖……这些都让我深深地折服。

与此同时,比赛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今后参赛的教师注意。比如,多媒体教学工具设计忽略了它的“辅助”作用,而将它当成课堂的主角。当然,能够设计得精致一些固然是好事,然而无论我们设计得多漂亮,能够改变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容量更大、更高效的多媒体教学工具才是我们需要的!

这次比赛增强了参赛教师现代教育教学能力,让教师同行们感情更深了。比赛重在友谊,比赛重在参与,只要我们努力过了,无论什么结果我们都能从容地面对,明年我们还会再来!

点评

邹才能老师制作的《蜀道难》是一款适合高中语文教学的辅助课件,具有结构合理、界面友好、多维感知、方便交互等特点,作为高中语文诗歌赏析课的教学辅助工具,适用性很强。

课件整体结构设计合理,开头用简单动画导入,主界面简洁明快,诗歌标题贯穿于整个进入环节,并左右移动,突出了课件主题,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画面采用复古风格,配以人物、山水画与页面文字,清新雅致。名家朗诵录音既可以全文欣赏也可以分段赏听,为调动学生多元感官参与学习提供便利。每一个页面均设有返回主导航页按钮,交互性强,便于学生访问阅览。课件既可以用于教师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有很强的实用性。课件制作除了使用了Flash软件外,也使用了声音、图片等编辑处理技术,表现了作者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

但尚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页面文本内容较多地利用滚动条浏览可能更符合学生的使用习惯,内容导航页“诵读提示”与“朗读欣赏”上下调换一下位置更符合教学流程和学生认知规律,主导航界面中的“退出”不应该与导航标题并列放置,易造成逻辑混淆,建议另起行单独放置。e

《蜀道难》导学案 篇8

1.识记重点字词,熟读成诵,把握作品的感情;

2.掌握作品描写的蜀道雄奇险峻的特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诵读。

【学习难点】诗歌内容理解。

【知识导学】

4.背景介绍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本诗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的写作目的是想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而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

5.夸张

①定义:夸张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過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②分类:

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强等)处说,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弱等)处说,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看见这浓绿的禾苗,就嗅出面包的香味来了”。

③作用:

恰当运用夸张,能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和态度,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形象的渲染,可丰富读者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夸张还能增强幽默感和趣味性。

【学习过程】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鱼凫(fú) 秦塞(sài) 石栈(zhàn) 猿猱(náo)?摇

抚膺(yīng)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砯崖(pīng) 吮血(shǔn)

扪参(mén)(shēn) 峥嵘(zhēng)(róng)

咨嗟(zī)(jiē) 号古木(háo)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危乎高哉(高)

(2)不与秦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

(3)可以横绝峨嵋巅(横渡横穿)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转掉头)

(5)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

(6)锦城虽云乐(享乐)

(7)难于(比)上青天

(8)开国何(多么)茫然

(9)黄鹤之飞尚(尚且)不得过

(10)但(只)见悲鸟号古木

(11)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什么)为乎来哉

(12)猿猱欲度愁(为……发愁)攀援

(13)使人听此凋(使……凋谢)朱颜

(14)砯崖转(使……滚动)石万壑雷

(15)侧身西(向西)望长咨嗟

【整体感知】

8.本文主旨句出现了三次,主旨句是:

明确:本文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合作探究】

9.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出现三次。这种反复有什么意义?

明确:从内容上看,一唱三叹,反复强调,层层深入,以主旨句贯穿始终,突出表达了诗人感叹蜀道之难,为友人入蜀深感忧虑的主题。

10.文章三个自然段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蜀道之难的?每一个角度又分别是怎样写的?

明确:第一段蜀道之高。

第二段蜀道之险。

第三段蜀地之祸。

1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一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二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三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品读鉴赏】

12.第一段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想象、夸张的手法,写出蜀道自古以来就是难以逾越的险阻。借助神话传说,为蜀道之难点染神奇色彩。

13.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虚实结合、反衬夸张、细节描写。

14.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试赏析“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

明确:营造了一种凄清寂静的氛围,“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15.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从地势的显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关注,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16.第三段的句式较前两段有何不一样?本段中韵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两段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段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好处:与前两段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也反映出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拓展延伸】

17.关于蜀道难的主旨,有人说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有人说是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明确:本诗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其中寄寓了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

上一篇:公司产品质量管理规定下一篇:高校财务管理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