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共8篇)

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 篇1

摘要:对于当前我国连锁零售企业来说,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对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评价选择是供应链合作关系运行的基础。本论文从供应商的初步评价步骤与方法到建立起连续的评价指标体系两个方面对于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进行阐述,旨在为企业管理人员制定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连锁零售企业供应商评价与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1)07(c)-010-02

当今社会,风云变幻莫测,为了生存,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必须选择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种管理模式必须使企业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以及风险处理能力,必须以超越于单个企业资源所提供的市场表现力来参与竞争。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供应链系统是现代连锁零售企业的必然选择,而与上游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将是供应链建设中很重要的环节,对于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更显得尤为重要。

1供应商的初步评价与选择对于供应商的初步评价应采用严格的结构化的方法,一个行之有效的供应商调查应该体现以下特点:(1)调查项目设置应具综合性,内容需包括对选择过程来说比较重要的绩效类型。(2)调查过程应具客观性。(3)项目选择和衡量标准应具可靠性。

(4)评价模式应具有相应的弹性。(5)权重和分值需直观易懂,简单易行。对于供应商的初步评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1确定供应商评估指标确定评价体系中应包括哪些指标,比较典型的评估指标有:供应商的质量系统、成本系统、合作态度、综合素质以及交付能力,确定的指标类型应该是评价该供应商最重要的方面。

1.2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权重反映该类型的重要程度。权重的分派反映了每一类型的相对重要性,所有的权重之和等于100%。从供应商评估表中可以注意到质量系统是30的权重,明显的反映出该指标对供应链的成功更具有重要性,通过分配不同的权重和增加或减少评价指标可以使评价体系更具弹性。

1.3确定评估子项目并确定权重本步骤用于确认每一个大的评估指标下的绩效子项目,与前两个步骤中所要做的一样需要对第一步中的评估指标进行细分,以便更直观的进行判断,细分的结果能使评价类型的总的评价http:///结果更加客观,细分出绩效子项目之后,也需对各个子项目赋予相应权重,子项目的权重之和应该等于该绩效类型的总权重。

1.4确定类型和子项目的评分系统评价可以使用5分制、10分制或者100分制。一个明确定义的评分系统标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果不同的个人对同一指标或者子项目的解释和评分结果是相近或类似的,评分制就是有效的,相反,一个空泛、模糊或定义不完全的评价体系会降低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及可信度。

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 篇2

一、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体系概述

1、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概念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是指对供应商能力的综合评价。

供应商能力是供应商在正确的时间并以最低的总成本提供高水平的产品或服务的原有能力。这也包括供应商寻求改进并提供其他方面服务的能力和促进良好业绩的因素。提供最低价格的供应商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供应商。识别合适的供应商需要对供应商能力的更广泛的考察和对质量和未来机会的仔细衡量。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标准除了经营水平和技术能力等关键因素外, 设计能力、研发能力、人员能力和供应商内部管理能力也是供应商评价和选择的主要因素。

二、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目标

一般而言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的目标主要包括:

1、获得符合企业质量和数量要求的产品或服务

2、以最低的成本和费用获得产品或服务

3、确保供应商能够提供最优的产品或服务和及时的供货

4、发展和维持良好的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关系

5、开发选择潜在的优秀供应商

三、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1、选择供应商

选择供应商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供应商进行初步的筛选, 而这些标准是可量化的选择供应商的最低标准。选择供应商时, 有许多因素值得考虑, 在供应商处采购产品的费用总量, 产品的重要性, 产品的可获性是选择供应商时应首要考虑的因素, 这些因素有时就决定了可选择的供应商数量大幅减少。此外, 产品质量、按时运送、价格等许多因素还要加以考虑。其中一些因素和需要提出的问题如表3.1所示。需要指出的是该表无法完全囊括所有影响因素, 只是具有代表性意义而己。另外, 各因素的重要性应视企业而异。因此采购方管理者必须先为各因素分配权数, 然后再根据这些权数选择供应商。

2、评价供应商

供应商评价是指对经过初步选择的供应商进行量化分析的过程。无论从哪方面来看, 评价供应商都和做任何一次重要采购一样, 有许多共同的考虑因素。企业考虑价格、质量、供应商信誉、过去与供应商交往经验、售后服务等。这一全过程就是供应商评价分析。主要的不同点在于, 企业是订购生产需要物资和设备, 往往要向供应商提供所需物资或设备的规格说明书、技术资料参数等, 而不是从货架上直接购物。

(1) 价格, 连同供应商提供的各种折扣在一起, 最为显而易见, 尽管不是最重要的。

(2) 质量, 企业可能愿意为较高质量付较多钱。

(3) 服务, 选择供应商时, 特殊服务优势显得非常重要。交货及时准确, 更换残次物品, 直到设备使用, 修理设备以及类似服务在选择过程中可能起关键作用。

(4) 位置, 供应商所处位置对交货时间、运输成本、紧急订货与加急服务的回应时间等都有影响。

(5) 柔性, 供应商愿意及能够回应需求改变, 接受设计改变等, 应予重点考虑。

根据系统全面性、简明科学性、稳定可比性、灵活可操作性的原则, 建立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供应商的业绩、设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交货期等。

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 篇3

摘要:依托绿色供应链理论,重点研究了在EPR约束下和汽车制造商主导的联合经营模式下,汽车制造商如何选择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可拓评价法的评价模型,构建了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可拓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进行评价与优选,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可拓评价;报废汽车;逆向物流;评价体系;物元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6.010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2006年《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的出台和2009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简称EPR)约束下报废汽车回收问题逐渐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EPR是传统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深化和延伸,它要求生产者不仅要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负责,而且要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负责。大连理工大学赵一平在文献中提出: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及汽车回收体系现有水平决定了我国实施EPR需要克服更多复杂的实际问题[1]。同济大学刘洁在2007年对报废汽车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提出:报废汽车回收体系应采用汽车制造商一体化模式[2]。王岩进一步提出筹备建立中国PRO机构(PRO机构是一个以生产者为核心的联合体,政府在其中起指导作用)的工作畅想[3]。

一旦实施EPR,必须考虑选择何种逆向物流模式来体现其责任延伸问题。从目前研究来看,在EPR下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的选择主要有三种方式:自营、联合经营、外包[4]。在自营和联合经营模式中,制造商是回收业务的直接经营者;在外包模式中,制造商承担组织协调工作。报废汽车结构复杂,零部件成千上万,回收工作不能仅靠第三方完成,需要借助原制造厂商的技术能力。在美国、加拿大及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报废汽车的回收工作一般是由汽车企业负责,因为由汽车企业负责报废汽车的回收,无论从技术成熟性、经济性还是从产业规模来看,都更具比较优势。本文借鉴发达国家逆向物流运作模式,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国内学者的观点,采用汽车制造商主导的联合经营模式。在汽车制造商主导的联合经营模式下,汽车制造商如何选择报废汽车回收处理商和逆向物流服务提供商(本文将二者统称为逆向物流供应商),便成为其逆向物流业务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而目前关于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选择评价的研究很贫乏,本文正是从这一研究局限性出发,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可拓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提出了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与优选方法,为汽车制造商选择逆向物流供应商提供新途径。

二、可拓评价法原理

可拓学是中国学者蔡文于1983年提出的一门原创性横断学科,它以形式化的模型,探讨事物拓展的可能性以及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它用形式化的工具,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去研究解决矛盾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其理论支柱是物元理论和可拓集合理论,逻辑细胞是物元[5-7]。

(一)可拓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1.物元。物元,是描述事物的基本元,它以有序的三元组R=(事物,特征,量值)=(N,C,C(N))来表达。事物名称N,特征C和量值V(V= C(N))称为物元的三要素。物元中以V=C(N)反映事物质和量的关系。

2.距和位值

(1) 距。

(三)基本思路

利用可拓评价法解决逆向物流供应商评价问题,首先要分析问题所涉及因素,依据实际问题中评价事物的具体信息,给出指标量值,然后利用可拓理论建立物元模型,并根据调查数据和物流专家的意见确定经典域和节域,最后依据优度值对逆向物流供应商进行选择与评价。其主要步骤如下:一是确定各因素衡量指标及量值域(经典域、节域);二是用AHP计算各指标的权重;三是列出相应指标的关联函数,计算关联度,并根据权重和关联度求出最终评价优度,优度越高说明该供应商越符合作为备选供应商需具备的条件。

本文将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作为物元模型,对其特征值(即指标量值)的可拓性进行重点研究。

三、实证研究

我们选择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M表示)作为实证检验对象。该企业产品品种包括轿车、吉普、货车等20多种。因产品品种多,数量大,所产生的维修、召回等业务逐年增多,与此同时,我国发布的《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规定:“加强汽车生产者责任的管理,在汽车生产、使用、报废回收等环节建立起以汽车生产企业为主导的完善的管理体系”。这一决定对M企业形成一定的压力,M企业欲将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业务外包。经过对众多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进行初步筛选,M企业初步选定5个备选逆向物流供应商,其中两家民营企业逆向物流供应商,经营机制灵活,网点众多,价格和服务质量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一家历史悠久的外资企业逆向物流供应商,回收设备先进,信息化程度高,技术力量强,有着丰富的报废汽车逆向物流运作经验。两家国有企业,企业规模大,合作风险低,但回收成本高,服务质量不稳定。对M企业而言,如何对5个候选企业进行评价选择,是其在逆向物流管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正在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供应链运营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强调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上对绿色供应链运营三维目标(企业经济效益、消费者福利与环境绩效)的认同,这是供应链成员之间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基础;其次要求供应商具有与自身相容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持续的创新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另一方面也为绿色供应链运营提供了技术基础,使绿色供应链运营能在产品的各个环节得到实现[8]。在生产者延伸责任制下,汽车制造企业与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在资源回收、再制造和再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由于合作范围渗透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层面,汽车制造企业与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应形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逆向物流供应商积极承担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见图1。

针对逆向物流供应商评价具有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在参考以往文献[9-16]的基础上,我们初步构建了上述逆向物流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共归纳整理出6类1级指标、23类2级指标。

根据初选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问题和答案两部分构成,问卷对象为汽车制造企业高层管理者和采购主管及逆向物流领域相关的专家。通过电子邮件和信函的方式,共发出问卷150份,回复117份,有效问卷9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62.67%。采用Cronbach α信度系数法,对所收集数据进行信度检验,统计数据符合要求。因文中指标大部分是对实证研究成果的整合,故其真实、有效,不必进行效度检验。

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剔除“非常不重要”和“比较不重要”的指标,保留3个重要程度高的1级指标,12个2级指标,构建了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

图2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二)利用AHP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1.构建判断矩阵。

根据汽车制造厂往年的统计数据,结合物流专家组的意见,用1-9标度法对各指标的相对权重予以量化,得到如下判断矩阵:

(三)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

1.确定衡量指标,建立物元模型。

考虑汽车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走访物流行业专家,并结合企业相关文献资料,判断各待评价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的指标量值,将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的优劣程度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很差5个等级,并给出每个等级所对应各个特征的经典域和节域,如下所示:

四、结语

本文针对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评价选择问题,构建了基于可拓法的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从而为汽车制造商选择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提供新的途径。总结如下:

第一,将可拓法应用于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评价选择中,评价指标的选取比较全面,大大降低了评价的主观性,对所选逆向物流企业进行客观评价。经过适当拓展,该模型也可用于其他行业中供应商的选择评价。

第二,利用物元对定性指标进行形式化的描述,利用关联函数对指标归属等级进行精确刻画。适当的数量化,能够发挥定性指标在评价体系中应有的作用,为大量定性指标的引入提供有益的尝试;用关联函数对指标的归属等级在全体实数域进行数量上的刻画,使指标的归属情况更加明确直观,为汽车制造企业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逆向物流供应商提供更为精细的依据。

第三,可拓法的应用将使报废汽车物流供应商更加重视企业的均衡与全面发展,减少了企业投机行为的发生。

第四,由于该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量问题有待深入探究:在优度评价中对经典域和节域的确定应当引入定量方法,降低专家评价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汽车制造企业在选择好合作伙伴后,如何与其进行有效协作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此外,随着环境规制的不断严格,汽车制造企业如何设计相应的激励约束制度,对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供应商进行高效管理也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1]赵一平,朱庆华.我国汽车产业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8,20(1):40-45.

[2]刘洁.基于逆向物流的报废汽车回收体系[J].集装箱化,2008,19(10):33-36.

[3]王岩.中国特色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设模式初探[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1(2):15-20.

[4]Spicer A J,Johnson M R.Third-party Remanufacturing as a Solution for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 (12):37-45.

[5]蔡文.物元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12-45.

[6]蔡文,杨春燕,林伟初.可拓工程方法[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41-57.

[7]蔡文.从物元分析到可拓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35-58.

[8]王能民,孙林岩,等.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59-166.

[9]Dickson G W.AnAnalysis of Vendor Selection Systems and Decisions[J].Journal of Purchasing,1966,2(1):5-17.

[10]Weber C A,Current J R,Benton W C.Vendor Selection Criteria and Method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1,50(1):2-18.

[11]Yahya S,Kingsman B.Vendor Rating for an Entrepreneur Development Programme: A Case Stud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J].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1999,50(9):916-930.

[12]Manoj Kumara,Prem Vrab, Shankarc,R.A Fuzzy Goal Programming Approach for Vendor Selection Problem in a Supply Chain[J].Computer&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4,46(1):69-85.

[13]Zeger Degraeve, Eva Labro,Filip Roodhooft. An Evaluation of Vendor Selection Models from a Total Cost of Ownership Perspective[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0,125(1): 34-58.

[14]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第一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0-46.

[15]马丽娟.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供应商选择问题初探[J].工业工程管理,2002(6):23-25.

[16]仲维清,侯强.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3):93-97.

采购谈判与供应商选择 篇4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

谈判人员的选用需考虑: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养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职业道德的表现方面: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客观公正、优质服务

业务素质是指从事业务活动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主要包括产品知识、商务知识、其他辅助知识

心理素质包括信心、耐心、诚意

谈判者的能力是指谈判人员驾驭采购谈判这儿复杂多变的竞技场的能力,是谈判者子啊谈判桌上充分发挥作用所应具备的主观条件。包括:认知分析能力、运筹计划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谈判小组的角色分配应有:谈判组领导人、主要成员、专业人员、后援人员

谈判小组的分工:洽谈技术条款、洽谈商务条款、洽谈合同法律条款

采购谈判培训的主要课程:供应商管理、采购尝试、政策法律、谈判知识

供应商管理包括供应商管理工程、供应商考察与审核、供应商认可、供应商绩效考核与改进、关于市场调研与分析等内容。

采购常识包括所需采购商品的市场分布、商品属性和品牌等市场信息并进行合理分析;询价与谈判,供应商风险分析等内容。

谈判知识包括谈判准备、谈判内容、谈判中的分工与合作、谈判的基本礼仪、谈判技巧和改善沟通等内容。

培训方法:讲授法、案例讨论

讲授法的优点:可以将大量的知识在短时间内系统的传授给员工。

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评价与选择 篇5

陈雅凤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大背景下出现的高校后勤管理主要模式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其中主要管理模式进行评价分析,提出了高校选择后勤管理模式需充分考虑对自身高校的适应性、可行性、可接受性,认为甲乙方管理模式对于大多数本科院校来说,是当前或较长一段时间内较好的后勤管理选择模式。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模式;选择

【作者简介】陈雅凤,女,1965年12月出生, 浙江工商大学后勤服务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高校后勤管理。(浙江省杭州市,310012)

一、引言

高校后勤工作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完全依靠国家财力自办后勤,在当时计划经济年代,由于全社会物质贫乏,加上高校规模较小,高校后勤只能解决学生温饱和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后勤保障能力和质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1985年中央初次提出了“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然而我国高校开始实质性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以1999年11月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为标志的。2000年开始,在政府的直接推动下,各地高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管理模式有了重大的转变,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后勤管理模式。如有的地区跨高校组建了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承担本地区多所高校的后勤保障工作;大多数高校撤消原有总务处,成立了后勤管理处,组建后勤服务企业,形成了“小机关、大实体”或“小机关、多实体”的后勤管理模式。可以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力地支撑了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增强了高校办学的活力。但自2003年以来,由于缺少国家文件的支持和有关政策的指导,加上2003年以后我国又遭遇了“非典”等自然灾害,粮、油、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等原因,各高校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涵和意 1

义在认识上产生了差异,有的高校仍朝着社会化改革执著前行,而有一些高校则改变了对改革的态度,并分化、衍生出了一些不尽人意的改革模式,甚至出现改革“回潮现象”,如有的高校将后勤管理模式撤回到改革前的“总务处时代”。诸如“回潮现象”的出现,正说明改革遇到了困难和阻力,必须引起重视。高校后勤社会化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后勤社会化方向是正确的,也是必须坚持的。而后勤管理模式所显现的,正是后勤改革的一些关键问题,如后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等。因此,本文欲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状况,对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的主要模式进行评价和选择,探索研究能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符合不同高校校情的、优质高效并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后勤管理模式,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其特征分析

经过十余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探索,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6种:

1.“小机关、无实体、全外包”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高校将后勤服务通过市场化形式完全委托社会服务企业,学校只拥有自己的教学区和其它教学资源,没有配套的学生食堂、宿舍等生活设施。在管理体制上只有代表学校甲方的后勤管理部门,没有学校投资或入股的后勤服务企业,其乙方都是社会服务专业企业。这些学校已完全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通过市场化有偿付费的方式获得后勤服务。

2.“高校后勤联盟”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高校后勤服务由本地区跨高校组建的后勤服务企业提供,使地区高校后勤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跨校间的后勤服务企业服务于校内和校外两个市场。“高校后勤联盟”管理模式利用规模与专业的优势,降低成本,实现区域内高校后勤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享,使高校后勤服务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高等教育产业。如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实践,现已发展为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标准化的企业集团,承担了上海市二十余所高校的后勤保障工作,成为该地区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主力军。

3.“小机关、多实体”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高校后勤服务由学校后勤服务企业和社会服务企业共同提供,但以学校后勤服务企业为主,向社会开放 2 的只是校内后勤服务市场的一小部分。这些高校目前仍延续着前一阶段的后勤管理模式,即甲乙方管理模式。后勤服务企业尽管已独立注册,但企业现代化程度化不高,只能算是“模拟企业”。这些后勤服务企业在业务上也向开始校外延伸发展,但涉及行业以及所占的市场份额极少。

4.“小机关、大实体”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高校后勤服务全部由原学校后勤部门转制而来的后勤服务企业提供。这些服务企业由于起步时学校扶持大、基础好,经过多年努力,已发展成为拥有较强实力、在行业中有一定竞争力的标准化企业。目前,这些企业不仅牢牢稳固了校内服务市场,还有力开拓了校外市场,正逐步脱离学校,进入良性发展的阶段,不但为本校改革发展作出了贡献,还促进了当地后勤服务集约化、专业化经营程度的提高。如浙江大学的新宇集团、求是物业公司,经过几年的打拼,现已成为本地区甚至本省同行中的佼佼者。

5.“后勤一体化”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高校后勤工作不区分甲方、乙方,后勤管理部门与后勤服务实体合二为一,下设后勤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实体,就后勤管理和服务向学校负总责。合二为一的后勤按照企业化的机制运行,部分服务项目采取外包的形式,逐步走向社会化。2007年左右,山东部分高校率先尝试这种管理模式,其他省属高校也开始纷纷效仿,到目前为止已有部分高校按照这种模式运行,据笔者了解,仅浙江就有近四分之一的省属普通高校将原来的甲乙方合二为一,组建新的“后勤处”或“后勤部”。

6.“行政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高校后勤名义上为后勤集团或后勤公司,但实质上仍然是学校的一个行政部门,只是带着企业的性质,其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仍然与原“总务处”时代一样,即依靠行政力量办后勤。部分高校由于后勤改革不彻底或后勤改革启动后效果不明显,加上受现有国家政策不明等因素的影响从形式上又退回到改革之前的后勤管理模式,即重新将甲乙方合并成一个后勤管理与服务部门,后勤又成了学校的一个行政部门。

三、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主要模式的评价与选择

由于受到国家政策和学校发展规模、办学理念、管理体制的影响,当前高校对后勤管理模式的选择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上述6种主要模式。以上6种后勤管理模式中,除第6种“行政型”管理模式仍然是沿用后勤改革之前的依 3

靠行政力量办后勤外,其它5种管理模式都是1999年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启动以来新出现的,都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阶段性产物,是高校后勤改革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由于受我国国情的影响,在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这些后勤管理模式,对后勤管理总体上尚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办后勤”格局,高校办学主体不能完全放弃向师生提供后勤服务的安排和选择,后勤服务企业暂时还无法完全社会化,而真正独立于高校按市场经济规则运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基本上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格局,投资体制、用人制度、经费管理、领导任免等并没有根本性变化,高校仍然是以政府进行行政管理为主,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引入市场运行机制。正因为我国这种高校办后勤的格局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现有后勤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中的诸多问题,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和完善。

1.从“小机关、无实体、全外包”管理模式的特征来看,这种管理模式的选择正是达成高校后勤改革目标的有益探索,符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高校后勤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自律管理、各方依法监督”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但是,当前由于受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社会服务市场还不能为高校提供充足的可供选择的后勤服务,社会服务企业还缺乏足够的诚信,而高校有其特殊的育人要求,高校后勤不仅需要向师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后勤服务,还要担当政治安全的重大责任,因此,一般社会服务企业很难进入高校后勤市场。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当前一般本科院校选择这种后勤管理模式的很少,只有少数高职院校选择这种后勤管理模式。一方面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来,其办学规模相对较小,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缺乏企业管理人员,不能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在高职院校后勤改革进程中,随着原有后勤“老人”自然减员和后勤服务市场化的提高,高职院校没有必要招兵买马自建后勤服务企业,科学、经济、合理的“小机关、无实体、全外包”的管理模式将是高职院校的一种选择。

2.“高校后勤联盟”管理模式的唯一代表是由上海市教委牵头组建的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尽管该公司十多年来为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做出了勇敢的探索和积极的贡献,但由于需要政府的重点扶持和各高校之间的协调配合,而目前全国范围来说,政府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角色是缺位的,4

2003年以来,政府对高校后勤改革的推动力度减小,中央政府没有再举办过一次全国规模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也没有再出台过类似于国办发[2000]1号文件那样推动和指导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就连减免后勤服务企业3年税收政策到期后的可延续操作办法也没有再出台。由于缺少国家文件支持和政策推动,加上区域内众多院校“齐心协力”并非易事,因此至今为止再没有此类跨校后勤集团的成立。

3.“小机关、多实体” 和“小机关、大实体”这两种管理模式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两种甲乙方模式。由于甲乙方管理体制在本身制度构建和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着符合现有国情的特殊优势和特点,不仅实现了契约管理,而且高校易于掌控,乙方因“人、财、物”均与学校保持密切关系,学校对乙方的运行有绝对的控制权,易驾驭政治风险,能确保学校稳定。甲乙方管理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级形态,是向着最终实现跨高校的专业化、集约化的服务企业,承担本校和本地区其他高校的后勤服务保障的过渡阶段。这种过渡阶段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目前来看,甲乙方管理模式这种初级形态不易产生质的变化,还是处在“认识-实践-在认识-再实践”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中,直至完成自身结累,待外部条件成熟时,跨越到改革的社会化阶段。当然,甲乙方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甲乙方主体地位不平衡、关系不顺畅、增加中间管理环节和运行成本等,需要高校管理者引起重视并加以协调解决。

4.“后勤一体化”管理模式是现阶段出现的一种新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好象是原有后勤一分为二再合二为一,似乎是简单的复原。而实际上,它是在原有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整合。“后勤一体化”管理体制使高校指挥简捷高效(减少了专门的后勤管理部门这个中间环节),后勤运行效率提高(消除了甲乙方的矛盾,提高了管理效率),管理成本降低(整合了人、财、物资源,提高了规模效益)。“后勤一体化”管理体制绝不是要回到过去的总务处模式,而是要实行统一管理的企业化运行机制,逐步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

四、结束语

社会化是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但在目前社会市场不规范、高等教育改革尚未全面启动、学生管理行政化和高校后勤正式职工人数较多的情 5

况下,社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现实条件下,高校后勤仍是学校事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仍要承担学校的政治责任、公益性服务和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职责。因此,高校选择后勤管理模式应结合本地区和本校实际,充分考虑管理模式对自身高校的适应性、可行性、可接受性,对于大多数一般本科院校来说,“小机关、多实体” 和“小机关、大实体”这两种管理模式无疑是当前或较长一段时间内较好的后勤管理选择模式。高校要按照现代企业的标准扶持、培养后勤服务企业,使其成长壮大,等到原有学校后勤服务企业与社会服务企业没有太大实质性区别的时候,这些扎根于学校原有后勤在校内后勤市场培育起来的服务企业,完全能为学校提供可靠的服务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其林.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趋势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07,6).[2]王折放.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历史选择要求[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3]缪江平.现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11,(7).[4]詹步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主要模式的比较与优化[J].高教研究,2011,(5).作者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教工路149号

浙江工商大学后勤服务中心

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 篇6

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物流供应商选择中的应用

供应商的选择在供应链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决定了整个链条的竞争能力.于是,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就成了现代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结合成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供应商的选择问题进行评价,从而得到最佳的供应商.并通过实例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能很好地解决供应商的选择问题.

作 者:崔学军 战吉成 Cui xue-jun Zhan Ji-cheng  作者单位:崔学军,Cui xue-jun(青岛市交通委员会,山东,青岛,266000)

战吉成,Zhan Ji-cheng(山东省交通厅,山东,济南,250002)

刊 名:山东交通科技 英文刊名:SHANDONG JIAOTONG KEJI 年,卷(期): “”(3) 分类号:N941.5 F252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法   供应商选择   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 篇7

尽管上述方法在进行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时各有特点, 但是考虑到影响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因素较多, 评价指标的统计数据往往非常有限, 加上人为的因素, 多数据波动较大, 没有典型的分布规律, 而且既有定性因素, 又有定量因素, 因素之间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 即部分信息已知, 部分信息未知, 是一种典型的灰色系统。在“贫信息”情况下, 传统数学方法在客观、全面地分析此类问题时就显得无能为力。而具有所需原始数据少、原理简单、运算方便、易于挖掘数据规律等优点的灰色系统理论, 尤其是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在处理此类问题时能[6]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 本文尝试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供应商进行选择与评价。

一、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 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所应遵循的原则。

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是一个多准则多目标化问题, 需要从多个角度对供应商进行衡量对比, 以科学、客观地反映供应商的情况, 综合体现供应商的[7]潜在发展能力。总的来说, 评选的标准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 完备性和简洁性原则。 (2) 客观性和可比性原则。 (3) 可重构性和可扩充性原则。 (4)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2. 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指标设定。

供应链研究的权威机构PRTM在SCOR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模型中提出了度量供应链绩效的11项指标, 目前供应链委员会的170多个成员企业都在使用该评价指标。在具体的供应商评价指标筛选中, 从使供应链绩效最大化的目标出发, 按照指标的设计原则, 本文拟选择易于度量、量化并且数据容易收集的其中七个指标来进行评价, 它们是:产品质量、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售后服务、财务状况、产品价格、准时交货率等。供应链在运行期绩效评价体系[8]包括三个方面:产品角度、组织角度和信息共享角度。其中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和准时交货率是从产品角度而言, 售后服务、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和财务状况是从组织角度而言。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灰色关联分析 (Grey Relational Analys, GRA) 灰色理论的两大支柱之一。灰色关联分析法是分析系统中个因素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 或者说是对系统动态过程发展态势量化比较分析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系统动态过程发展态势, 即有关统计数, 来判断其关联程度, 据的几何关系及其相似程度, 认为若干个比较数据所构成的曲线形状越接近, 则变化态势越接近, 关联度就越大。关联度系数的计算就是因素间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定量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对数据的要求并不是太高, 数据多和数据少都可以进行分析。

三、灰色关联分析法选择与评价步骤

第一步:建立标准化决策矩阵D。设m个供应商作为备选方案, 具有n个评价属性。用相应的xij表示第i个供应商的第j个属性值, 构造决策矩阵D如下:

由于选取的各数据量纲不尽相同, 故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如下标准化处理, 进而每个属性具有同样长度的向量:

第二步:确定权重向量ω, 通过德尔斐法, 邀请专家打分给出。

第三步:建立加权标准化决策矩阵V:

第四步:确定参考指标序列。经过规范化处理之后, 其对比的相对最优比较序。

第五步:计算第i个方案与最优比较序列的灰色关联系度:

计算第i个方案与最优比较序列关于第j个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

式中:ρ为分辨系数, 0<ρ<1, 根据不同背景要求取值, 通常取ρ=0.5。

第i个方案与最优比较序列的灰色关联度为:

第六步:排列偏好顺序, 依据Ri值的降序, 即从大到小对供应商进行排序选择最大的为最优。

四、实例分析

某一核心企业要从8个供应商中选择理想的供应商。它采用的评价指标包括:产品质量、研发能力、售后服务、财务状况、生产能力、产品价格和准时交货率。分别用a1, a2, a3, a4, a5, a6, a7表示, 各评价值 (见表1) 。通过专家打分给出的权重系数为。

加权标准化决策矩阵V为:

确定参考指标序列:

由公式 (2) 和 (3) 得出各备选供应商的评价值与理想解的灰色关联度为:

按上述灰色关联度的将次排序为:

R6>R8>R4>R7>R1>R5>R2>R3, 供应商6为最佳供应商。

参考文献

[1]林勇, 马士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的综合评价选择研究[J].物流技术, 2000, (5) :30-32.

[2]王东, 田冰, 汤小龙.TOPSIS法选择物流供应链中的供应商[J].经济师, 2007, (10) :255-256.

[3]CharlesA W, John R C, BenlonW C.Vendor selection criteria and method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1, 50 (1) :2-18.

[4]CharlesA W, John R C.A multiobjective approach to vendor selec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3, 68 (2) :173-184.

[5]仲维清, 侯强.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 (3) :93-97.

[6]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0.

[7]董安邦, 廖志英.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综述[J].工业工程, 2002, (9) :16-17.

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 篇8

摘要:文章综述交易成本的理论基础,发现交易成本客观存在,却无法有效从现有总成本中分离并进行合理的财务核算。通过选择单条和多条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的差异及其理论意义,对比直接法和间接法的应用要求,着重设计可以定量研究的调查法工作路径。最终得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紧密配合才是供应链交易成本核算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供应链;交易成本;核算方法

一、引言

本文试图以经济学中交易成本的理论为基础,为供应链中的交易成本核算方法提出分析框架和解决路径,通过对比不同方法达到的核算效果揭示交易成本与企业联合的内在联系,强化交易成本分析在供应链成本中的作用,从而完善供应链成本核算体系,为供应链管理提供实际支持。

二、研究综述

交易成本最早被科斯于1937年提出,经过一段时期的沉寂后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研究高潮。供应链研究的兴起再次引发了对于交易成本的关注,目前,对于供应链中的交易成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究供应链中交易成本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影响供应链企业间交易成本的因素和寻找控制供应链中交易成本的方法几个方面。

许淑君、马士华等认为交易成本的产生伴随着供应链整个流程的每个环节,它既是供应链管理效率的反映,又决定着供应链竞争优势的确立。这点在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流中集中体现。由于单个企业拥有的资源有限,其利用外部资源的行为必然导致大量的交易成本发生,包括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谈判、签约、激励、监督履约等的费用。供应链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大致包括:(1)寻找价格的费用;(2)识别产品部件的信息费用;(3)考核费用;(4)贡献测度费用。另外,供应链企业的长期合作建立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利益共享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各企业在供应链整体运作中的贡献。由于分解和考核各企业的贡献是困难的,这时会存在索取价格超过应得价格的情况,以至于代理人的仲裁必不可少,这也是供应链交易成本的内容之一。

理论界普遍认可的四个影响供应链交易成本的因素是:(1)人的有限理性;(2)机会主义倾向;(3)资产专用性;(4)信息不对称。虽然人总是致力于对于事物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但是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其往往不能准确对时刻变化的环境做出正确的认识和反应,这就要求个体保持与外界的紧密联系以获取信息,当然会发生交易成本:威廉姆森将机会主义定义为单位和个人都有为自己创造利益的倾向,即使利益的获得是建立在损害他人权益的基础上,供应链中的企业从根本上是合作关系,但是绝对无法排除在个别情形下自利行为的发生:当A企业的某项资产用途单一时,其一旦与B企业进行交易,将面临资产专用性带来的风险,即B企业可以利用该资产无法通过其他途径产生收益做出对A企业不利的行为,虽然从理论上A企业可以寻求法律的帮助,但是花费的成本代价是高昂的:由于交易行为总是存在部分信息被交易双方所知,而另一部分只被一方交易者掌握的情况,故信息的不对称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行为,而交易成本的高低则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紧密相关。

汤世强、季建华等在分析了交易成本与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后提出了供应链中企业构建“虚拟”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而主要的途径有减少供应商的数目和建立与供应商长期的联系。

针对交易成本的研究虽然不少,但是很少有学者提出核算供应链企业间交易成本的具体方法。交易成本作为供应链成本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企业内部的制造成本有很大不同,很难从管理费用中清楚地分离出来,同时也没有统一的核算方法进行核算。这种困境与集团公司使用固定资产发生的耗费难以分配到各个独立的单位十分类似,由于不同行业的特点迥异,不同企业的状况又参差不齐,导致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成本信息难以搜集,相关资料也不会被政府部门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得到。交易成本的发生虽然清晰可见,但是很难从财务上用货币加以核算。

三、核算方法选择

面对交易成本核算困难的问题,笔者希望能够通过变化思路来尝试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挖开“冰山”的一角。研究过程中将首先面临研究对象的选取。

1选取研究对象。交易成本普遍存在于各个行业的多条供应链中,如果按照以往研究的思路,仅仅从个案分析,注重对于一个特定行业的特定供应链进行交易成本的核算和分析,如此研究的结论将局限于某一个行业或者更为狭小的领域内,不能充分解释其在更为宽阔的经济环境中的合理性,缺乏足够的应用空间。则选取多个行业的多条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就具有了重大的意义。当然,这种方法明显的缺点是范围扩大后导致研究的工作量成倍增长,同时,研究成果的一般性应用于具体的供应链以及其中的企业将成为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与之对应,有多行业多供应链的研究,必然可以选取单个行业内部单条供应链进行核算和分析。这种研究对象的针对性更强,一般性自然较差:数据收集的难度较低,结论的实践指导范围自然较小。

如此便产生一个需要研究者权衡的问题,选取何种对象而展开研究,究竟在多链研究和单链研究中怎样取舍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考虑到上述两种研究对象的特点,两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具体分析,选取多链作为对象更适合于对于交易成本定性的研究,既可以得出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性结论,又避免了定量分析时大量的数据收集和计算工作。相反,单链作为研究对象则可以在多链研究的基础上,着重针对一个特定的目标进行深入的剖析,工作量小且结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大。

2选择核算方法。

(1)间接法(替换法)。如前所述,由于受制于无法获得原始交易成本数据,首先考虑采用其他的变量进行替换,例如某个供应链中企业的纵向联合度用特定的纵向联合指数来衡量,此指数是通过投入产出矩阵计算供应链中的企业与其所处供应链的相互依赖度结合整个供应链对于供应链流程中发生交易成本的可控程度而综合得出的。而交易成本的可控程度是通过计算现货市场的商品交易量、市场规模、产成品管理和原料供应合同等数据产生。纵向联合指数对风险、产业集中度、资产专用性和纵向联合管理成本4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出交易成本与供应链中企业纵向联合的程度紧密相关,

对于影响交易成本的某个因素,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替换研究。例如国外有学者选取加拿大林木业中的一条供应链为研究对象,用研发成本的支出强度替代资产专用性。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木材加工企业都与木材供应商进行了后向联合。究其原因,木材加工厂的资产专用性很强,工厂业主对签订合同后的机会主义行为十分敏感,为了更大程度降低经营风险,他们自然会选择与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紧密合作。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出版社和造纸厂之间。研究的结论说明,资产的专用性是影响供应

链企业间交易成本因素当中,作用最为突出的一项,专用性高将必然导致单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而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就是寻求本企业所处供应链中的优质企业进行纵向联合。

显然该方法仍然无法直接衡量出交易成本的大小及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交易成本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更加适合于定性研究。

(2)直接法(调查法)。事实上。交易成本发生的第一现场是企业之间,原始的成本信息就隐藏在交易行为中,但是管理实践中,没有会计人员会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专门的核算。研究者为了真正搞清楚交易成本对于供应链纵向联合的影响,就必须亲历亲为,对发生在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进行原始数据的采集工作。该项调查工作必然耗时费力,却可以获得比使用替换变量的数据更加直接和准确的交易成本信息。

调查首先应明确某个行业中的成员单位,,解他们之间已经存在的纵向联合,识别是否存在游离于该供应链之外的企业并已独立发挥作用。以及供应链中的供应商交易途径的构成情况,是否选择单一使用现货市场、合同交易、战略联盟、合资企业或者几种形式的组合。落实是否有政府机构或者市场监管部门在供应链运作中发挥作用。上述各种信息都将为下一步的具体分析打下基础,

四、研究路径设计

我们为r便于核算和分析,可以把交易成本分解为信息成本、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具体的分析可以有以下两种路径。

路径一:完成对于供应链中企业的基本情况调查后,需要认真设计调查问卷,保证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交易成本信息直接相关,同时企业方便理解和回答,数据便于统计和分析。虽然调查希望得到的是货币形式表现的交易成本,但是对于被调查对象来说,直接回答一个准确的金额难度较大,可以转而询问交易发生消耗的时间和人力等,而且并非所有的交易成本都可以反映为货币形式,例如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监督成本,则很难估计不对称发生的概率以及产生的影响。将调查结果分类整理得出信息成本、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后,建立方程进行回归分析,整体回归系数的大小将表明交易成本对于供应链中企业纵向联合的影响程度,而回归系数显著的变量即为交易成本中起主导作用的成本内容,

路径二:此方法较前一种需要更少的信息资料,但是对于前期对于供应链企业基本情况的了解要求较高。通过前期调查确定一个主要的交易成本属性,罗列该成本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形,请被调查对象就问卷中所列情况与自身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评分,将评分结果建立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系数的显著程度将表明该成本内容在交易成本中的重要程度。当然,开始确定的交易成本的主要内容可能不仅一项,可以分别进行单因子回归分析,或者进行多因子回归分析,以揭示他们是单独或者共同发生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方法必然面临被调查对象信息的保密问题,当事人很可能顾及到自身商业秘密被泄露的风险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当然就会破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调查虽然是面向一个特定区域的某特定供应链的全体成员单位,但是很有可能需要用小样本统计的结果去推测总体的情况。当然,这种困境在交易成本被企业会计核算部门准确的计算之前是无法逃避的,

调查法已经不局限于用定性的方法研究交易成本和供应链管理的关系,虽然没有直接对交易成本具体金额的计算,但是已经从交易成本发生的第一现场获取了相关资料,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计算分析哪些因素可以如何影响交易成本,从而进一步影响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同时,一味的追求供应链中交易成本的准确数字可能是一种误导,交易成本的本质十分微妙,而将其重要性上升一个高度,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供应链管理,降低不必要的交易成本以提升供应链中企业纵向联合的效率才是当务之急。

五、结论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的概念被引入到供应链管理当中之后,为企业的纵向联合提供了良好的解释,这种分析应该被包括在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框架当中。考虑到多供应链和单供应链的不同优劣势,结合替换法和调查法各自的特点,笔者认为,用替换法重点定性研究多供应链下的交易成本内容。并在此结论的指导下选择特定行业的特定单供应链用调查法进行定量分析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组合选择。通过预先的判断和行动降低交易成本是供应链成本降低的核心内容,可以帮助增加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并获得核心竞争力。而相关的成本信息依赖于供应链中企业的提供,或者在单个企业无法完成该工作时通过企业间合作实现该目的。对于这些信息的需求还有待于进一步明朗化,并得到更多经理人的重视以支持整个供应链的发展。供应链理论的研究者需要和供应链的具体实施者紧密配合,前者保持对于成本信息的敏感性,后者及时提供原始数据协助分析,交易成本分析为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Hobbs,Jill E,,A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t0 supply cha in management,Supply Cha in Mana—gement,199 6,(2):15-27

2桂良军,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会计研究,2005,(4):51-55

3Varun Grover,Manoj K,Malhotra,Transact-ion cost framework in operations and supply chainmanagement resea rch:theory and mea surement,Jou-rnal 0f 0perat ions Management,2003,(21):45 7-47 3

4汤世强,季建华,论交易成本与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4):6-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672083)。

作者简介:雷星晖,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柯,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上一篇:一年级上册数学小猫吃鱼的教学反思下一篇:【美梦网】美国留学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