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追溯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精选11篇)

追溯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1

一、国外现状

1、欧盟(1997)

1997 年由于疯牛病的蔓延,欧盟各国开始了对牛肉质量跟踪与追溯系统的研究和建设,2004 年,要求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食品都能够进行跟踪与追溯,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

2、日本(2003)

日本政府在牛肉生产供应制中全面导入信息可追溯系统,并在商品的流通器上安装IC 芯片卡,消费者可在店铺的终端上通过互联网输入包装盒上的牛身份证号码,获取所购商品的系列信息。

3、美国(2002)

FDA 公布了《食品安全跟踪条例》,要求所有涉及食品生产、运输、配送和进口的企业要建立并保全相关食品流通的全过程记录。

二、国内现状

1、蔬菜产品(2004)

我国关于食品追溯体系的研究始于2002 年,2004 年由北京市农业局和河北省农业厅共同承担农业部的进京蔬菜产品质量溯源制度试点项目”,向北京市新发地和大洋路两个批发市场供货。

2、肉制品(2005)

福建省首个肉品质量查询系统于2005 年8 月在厦门市正式开通,这种系统可让消费者获知肉品生产经营的系列信息。

3、婴幼儿配方乳粉(2013)

2013 年5 月31 日,国务院提出按照严格的药品管理办法监管幼儿奶粉质量,采用电子监管码等手段,做到全程可追溯,各省陆续开展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实现流通环节的全程监管,确保对产品能够快速辨别真伪。

三、发展趋势

对于追溯系统,从国外至国内的发展现状显示,国家政策法规不断地完善以及对从2009 年至2014 年全国奶制品防伪、防窜货系统的市场规模以300% 的递增速度表明食品追溯系统的建立及实施是一种必然趋势。科技在不断发展,智能手机迅速普及。据统计微信的注册用户已经突破6 亿人。这就为我们的一种全新的科技产品的面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种基于二维码扫描就能轻松辨别真伪和原产地“源品汇追溯系统”应运而生。

追溯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2

追溯体系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食品追溯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 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和消费者等, 不同的利益主体追求的目标不同, 加大了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建立的难度。

食品追溯体系源头建设有待完善

食品追溯体系源头即为食品的生产者, 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准入门槛低, 普遍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大多数食品企业内部难以实现信息化建设, 企业中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偏低, 很难熟练使用现代化工具采集和录入数据, 难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虽然国家要求食品企业必须在食品药品监督网注册, 便于监管追溯或出现问题后的查询, 但并不能保证食品在运输、储藏、销售等中间环节的安全, 这就需要企业加强自身的约束力, 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企业的利益是建立在消费者对产品安全信任的基础上, 但很多企业担心追溯出现的问题时会被制裁曝光, 使企业自身的利益受损, 因此建立完善的食品追溯体系首先要完善我国的保险信用体系。此外, 企业是食品的提供者, 承担食品溯源的责任, 但企业就要为实施食品溯源付出额外的成本。食品溯源是一项复杂且周期较长的工程, 短期内可见利益较小, 这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符。

监管追溯体系不完善

建立有效的追溯体系可预防食品药品安全隐患, 但食品药品安全要坚持依法监管, 健全的法律法规才是食品药品安全依法监管的前提。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41条中明确提出要建立食品全程追溯制度。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应按照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的规定及时更新和完善, 否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法律法规规定不一致, 甚至相互冲突的情况。

在食品可追溯体系中, 政府起引导和调控作用, 对食品企业进行监督和规范, 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消费的环境。但我国食品追溯体系起步晚, 与食品溯源相关的法规及制度仍不系统、不完善, 导致食品溯源系统的法律支撑作用不强, 使各地政府在追溯执行上缺乏有效的保障, 阻碍追溯系统的执行。

国家食品质量与安全追溯平台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主要面向全国生产企业, 实现产品追溯、防伪及监管, 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建设及运行维护, 由政府、企业、消费者、第三方机构使用。国家平台接收31个省级平台上传的质量监管与追溯数据, 完善并整合条码基础数据库、QS、监督抽查数据库等质检系统内部现有资源;通过分析与处理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数据, 实现信息公示、公众查询、诊断预警、质量投诉等功能。到目前为止, 我国各地均已建立各种类别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可追溯系统, 主要有中国产品电子监管网、国家食品质量与安全追溯平台、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国家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中国牛肉全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世纪三农“食品溯源安全管理系统”、追溯与召回公共服务平台和无公害枸杞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等。以无公害枸杞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为例。田金琴等通过分析无公害枸杞果的生产关键点, 建立溯源系统的信息采集点, 对溯源码进行设计和编码, 构建了无公害枸杞果产品溯源系统。

对追溯体系认知不足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使消费者对食品企业失去信任, 建立可靠的食品质量与安全追溯系统是重获消费者信任的有效途径。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各地区的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同和对可追溯食品的认知程度也不同。主要有5点认知误区: (1) 认为麻烦; (2) 不懂得通过扫描溯源码的方式了解食品生产的全过程; (3) 购买食品只关注品牌; (4) 不了解食品溯源的概念及用途。 (5) 可追溯食品由于生产成本的提升, 售价也会提升, 导致低薪的家庭无购买能力。因此, 消费者对安全可追溯食品的认知不足及购买力的因素是实施食品溯源的难点之一。此外, 关于食品溯源的宣传也不到位。

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追溯体系的发展趋势

强化政府监管

政府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有效监管是食品追溯体系建设顺利运行的保障, 随着新的《食品安全法》修订, 在监管方面, 政府改变了原来多部门监管模式, 统一由监管主体对食品质量与安全进行监管, 即由食药监部门一个部门行使监管权力;为有效提升监管效能, 县级人民政府食药监部门可在乡镇或者特定区域设立食药监派出机构, 将食品监管服务延伸到乡镇街道等基层。同时, 将食品药品部门监管餐饮环节、工商部门监管流通环节、质监部门监管生产环节进行合并, 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由市场监管局监管, 实现主体明确、责任明确。

强化企业追溯主体责任

可追溯体系的建立本质是企业作为控制风险点、明确责任的要求, 因此, 企业追溯体系建设是食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强化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目前, 全国已有1.5万多家企业建成肉菜追溯体系, 覆盖经营商户32万余户, 初步形成辐射全国、连接城乡的追溯网络, 打造一条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全过程信息化追溯链条。初步实现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打造放心消费渠道。物联网技术的建设为企业食品追溯体系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现阶段建立比较成功的有枸杞、茶叶以及猪肉可追溯系统, 对乳制品的追溯监管尤为严格, 蒙牛奶粉和特仑苏有机奶也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全程可追溯体系, 物联网技术将在我国未来食品追溯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追溯体系中的广泛应用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追溯系统中的应用, 食品追溯体系的实现成为可能。物联网技术追溯系统常用到的技术有二维条形码识别技术、物流跟踪定位技术 (GIS/GPS) 和射频识别技术。同时, 生物信息学技术也开始应用于食品追溯体系。

1.二维码技术

二维码技术已在食品质量追溯体系中应用, 我国二维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茶叶等食品追溯。陈孝庆采用我国商品条码系统进行标志编码, 并通过相关扫描器, 数据载体, 数据结构, 形成茶叶产品的可追溯体系。栾汝朋等利用条码技术, 对加工的白茶进行标志, 跟踪白茶的生产加工过程, 实现白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网络化管理。陈志雄对厦门茶叶每个批次进行编码设定, 追踪茶叶的生产流程和追溯信息制度, 可建立完整的质量信息记录档案。王琛等将二维码中QR码的应用于枸杞产品溯源, 提高枸杞产品追溯系统设计水平, 确保了枸杞产品的可追溯性。2015年10月深圳市已完成食品质量与安全追溯信用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开发, 并进行小范围的试点, 消费者利用公众APP进行扫码查询, 可获知所购食品基本信息及产品追溯信息。

2.物流跟踪定位技术

物流跟踪定位技术即GIS和GPS技术, 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 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 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相关数据, 并采用地理模型的分析方法, 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GIS和GPS技术具有功能多、精确度高、实时定位速度快、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等特点, 可为食品追溯体系构建一个运输定位系统, 从而监管和定位食品。许多可追溯系统已被用于家畜和饲养场地理位置的引用信息和相关分析功能, 在动物疾病暴发时提供更多辅助决策信息。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物流跟踪定位技术应用于航空食品中。

3.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 通过电磁信号自动识别监测对象并获取数据的电子通讯技术。它可以标志食品原料的生产, 加工、储运及销售等环节的对象, 并将其标志信息衔接, 然后可以通过这些信息进行追溯。郭少杰等以传统技术结合RFID技术, 建立了茶叶安全生产可追溯信息系统, 实现茶叶安全监管与追溯, 不仅能保障消费者生命健康, 而且为提高茶叶质量和促进外向型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黄友文在建立茶叶溯源系统中应用RFID及物联网技术整合供应链数据, 规范和高效管理茶叶, 为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借鉴。射频识别技术在中国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 其发展潜力巨大。

4.生物信息学技术

食品流通追溯系统的问题与现状 篇3

关键词:食品流通追溯系统 食品安全 问题与现状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47-01

随着一批又一批如毒奶粉,地沟油,镉大米等对食品安全极具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普通民众对于日常食品的信任度逐年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政府监管问题,已经发展为社会、经济、民生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得如何,反映的是一个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怎样才能有效监管食品安全是近年来一直探讨的热点问题。而如何做到有效预警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以及形成高效的常态化监管是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建立流通环节食品可追溯体系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及时有效的方法[2]。本文将对我国目前食品流通追溯系统的问题与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 食品流通追溯系统

1.1 系统简介

食品流通追溯系统是一个将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各个环节连接在一起,使消费者充分了解生产和流通过程是否符合卫生安全,提高消费者放心程度的信息管理系统。

它可以从食品的生产开始追溯,再到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具体的方案就是从食品最初的种植或生产开始,给大米、蔬菜、豆制品、肉类、海产品等各类食品全部加贴二维码或者RFID电子标签等,并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形象的说就是给所有食品颁发了一个电子身份证。进而可以“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跟踪和追溯就实现了,包括生产基地、加工企业、配送企业等都能通过电子标签在数据库中查到。

产品的追溯码一般是以二维码或一串数字的方式呈现,标示有追溯码三个字。找到追溯码后,一般有4种查询方式。可以分别向超市的超市追溯码查询终端,企业官网,相关手机APP内输入追溯码来查询,也可以选择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给商家客服来追溯产品信息。

1.2 系统作用

(1)减少消费者购买不安全食品的可能。对于消费者来说,追溯系统带来了食品链的透明化,所以一般具有回溯码的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过程都是由可查询到的可靠个体或单位承包的,也就是符合国家标准的,自然相对于无码的食品来说安全很多。

(2)推进企业品牌效应发展。对企业来说,食品流通追溯系统无形之中为产品的质量安全设置了层层的检验程序和重重的检验监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追溯码的使用,可以促使企业更加严格自己的产品质量,而企业的品牌效应也会因过硬的质量而强化。

(3)减少食品安全造成的危害。食品流通追溯系统并不能降低食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它可以减轻食品危机发生时所产生的后果。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企业与政府能快速、准确、可靠地响应,通过追溯系统找到食品安全事件的危险源并进行应急处理,从而使危害影响最小化。

(4)监督预防不法企业。因为有追溯系统的建立,每个关键环节进行监控与记录,则事后可追查问责到人,从而使得不法分子不敢肆意为所欲为,一定程度杜绝了食品安全危险的起因。

2 存在问题与现状

(1)查询不便,查询信息量不足。追溯系统看似不错,但对于部分消费者来却十分不便。据消费者反映,不便之处首先是缺少专门的识别APP,而且一些APP并不能识别所有的追溯码,部分需要到企业官网中才能查询。此外,查询的信息也并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缺少监测情况等方面的介绍。

(2)可追溯食品价格过高。贴有可追溯的食品的价格要比普通商品高出不少,这些食品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所以这种高价食品不仅阻碍了追溯系统的推广,也降低了消费者对追溯系统的认同感。

(3)建设追溯体系需要大量资金技术,可收效却甚微。高投入、低产出,可以形容大部分食品企业建设可追溯体系的现状。企业匹配追溯体系需要建立追溯信息管理系统及数据库,条码扫描打印等软硬件设备,一般小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对于大企业,追溯是一种长期的投入,短时间看不出来多大的差别。就是说企业投入了,前期的收益并不如想象中好,因而早早放弃。而追溯标准不统一也是追溯系統收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推广的部门不同,标准不统一,也减慢了推广的进度。

3 解决方案

食品流通追溯系统在各部门各省市之间的标准,进度各不相同,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拖慢了追溯系统在全国的发展进度。所以首先有关部门应该通过统一信息采集指标、传输格式、编码规则、追溯规程等技术标准,以实现全国各地追溯体系的兼容和整合。标准统一,追溯系统就可以方便使用,且民众查询与政府监察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另外建立完善的制度也尤为重要,追溯系统如今企业参与度不高,民众热情也不高,大都可能因为相关的法规制度没得到完善,一些企业不开展追溯体系也不会有任何惩治或损失,所以需加紧健全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分企业、分产品开始统一追溯要求,逐步实现纳入追溯范畴的食品。我们还可以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机制,当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时,能立即做出响应,快速追溯到源头并妥善处理。食品流通追溯系统只有在标准统一,制度完善等条件完备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发展起来。

4 结语

早在21世纪初,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完善了食品流通追溯系统,中国如今也在加速进入这一行列,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投入建设追溯系统,武汉市如中百,武商等大型超市开始试行追溯系统了。诚然,食品流通追溯系统一旦完全建成体系,不仅让消费者参与到食品监管中来,更可以监管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从源头上控制,从而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数量与规模。

参考文献

[1]窦业伟.基于RFID中间件的食品追溯系统的研究和实现[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何福.流通环节食品可追溯体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

追溯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4

甘雨,0938210028,09土木1班

【摘要】本文介绍了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分析了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对我国

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系统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传统的交通管理方式显得力不从心,引入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成为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的—个重要途径。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由于现代社会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交通需求越来越高,交通控制问题便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个必须考虑的问题,而ITS的实施确实带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体系结构;现状

1、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组成1.1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

智能交通系统是一个跨学科、信息化、系统化的综合研究体系,其主要内容是: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及电子传感器技术等有效地集成,并应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1.2交通控制的目的、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智能交通系统致力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GPS和网络通信技术、检测器技术、电子收费技术等用来革新道路交通,试图有效地调整交通需求,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改善服务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和燃油损耗,增加交通安全,其四个基本功能为:畅通性、安全性、环保性、舒适性。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使管理部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加强了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为出行带来巨大的方便。

1.当前道路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1)交通事故频发,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2)交通拥堵严重,导致出行时间增加,能源消耗加大;(3)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程度日益加深。2.交通控制的目的表现。(1)减少交通事故,增加交通安全;(2)缓和交通拥挤,提高交通效益;(3)提高公交效率,减少交通负荷;(4)降低污染程度,节省能源对比。3.道路交通面临的挑战。(1)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交通需求,给交通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交通系统的通畅性和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城市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着交

通需求产生的内在机制;(4)城市经济发展中产业布局的调

整影响和改变交通需求的时空分布特性。

1.3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智能交通系统是一个集多

种学科于一身的、处理道路交通问题的最有效方式,因而其在不断的发展成熟,体系结构也会根据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目前已在应用的ITS主要包括:(1)先进道路交通管理系统ATMS(Advanced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为公路网的交通流畅通而自动控制交通信号、信息显示技

术、图像处理事故等技术。(2)先进交通信息提供系统ATIS(Advanced traffic information system),为避免交通阻塞和肇事而应用的汽车导行、信息等技术,其目的是让驾驶员随时提供道路上有关的交通情况。(3)先进公共交通系统APTS(Advanced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为减少城市交通量而应用电子通讯系统,其目的是适应出行者需求,可随时传呼出租车、公共汽车等。(4)先进汽车控制系统AVCS(Advanced auto control system),应用先进的电子通讯和控制技术,使汽车能自动地选择最佳路线和合理车速安全行驶,目前是向驾驶员提供信息、指示、告警等,使驾驶员按优化路线和合理车速行驶。(5)营运汽车效率化运行系统CVEOS(The operating system operating car efficiency),应用发达的通信网络,使营运汽车往返不空驶,提高营运效益。(6)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汽车通过收费站不必停车,即可完成缴纳费用手续。

2、国内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2.1国内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现状。回顾中国ITS发展

走过的历程,大体上经历了“启动期”和“发展期”:

1.启动期(1997年一2O00年)。学术界在启动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学者们发表了大量学术文章来介绍ITS 的理念、关键技术以及国际I 发展进展、趋势和中国发展ITS的时代背景及其必要性、发展思路及其框架等。在1997年7月召开“中欧ITS研讨会”以后,确定了将ITS作为中国科技发展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于2000年成立了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协调指导小组;提出了中国ITS发展体系框架和战略框架。

2.发展期(2001年以来)。以科技部启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重大项目为标志,推动中国ITS的发展进入发展期。

2.2智能交通系统的展望。

一是中国的ITS 是在“机遇和挑战共存”的背景下发展的,ITS及其发展实际上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不能只限于交通部门。中国的ITS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在交通运输的各个行业和环节得到广泛应用,现今主要在城市交通、道路交通、高速公路、军事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势头和发展空间比较大。以最小的资金投入和最大的性能指标实现面向中等以上城市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业务管理规范化,科学组织交通,提高现有道路通行能力,提高公安交警快速反应能力,逐步实现公安交通管理现代化。因此,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相关应用技术开发和市场推广有着光明的前途。二是ITS 在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高速公路监控、通讯及收费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市场。伴随着中国高速公路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里程的不断增加,高速公路管理所需的交通工程设施,特别是高速公路的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需求量将不断扩大,因此ITS 应用前景很大。

3、结语

智能交通系统是依据城市道路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发布、决策的过程,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方法,实现交通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ITS 技术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其在解决交通安全、交通拥挤、交通环境和能耗等方面效果显著,同时也有利于基础投资成本的节约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我国应根据国情,分析和研制适用于中国国情的ITS系统,以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智勇.智能交通控制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3:1~5

2.史忠科,黄辉先,曲任茹等.交通控制系统导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166~173

3.陆化普,王建伟,李江平等.城市交通管理评价体系[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3:1~7

4.安实,王健,徐亚国等.城市智能交通管理技术与应用[M].

我国电梯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5

电梯是垂直运行的电梯(通常简称电梯)、倾斜方向的自动扶梯、倾斜或水平方向运行的自动人行道的总称。我国电梯行业历经30年的发展,已成为现代社 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建筑设备,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生活质量,实现 我国建筑业“节能省地”的国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同时电梯又因其功 能与广大人民群众安全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多年来一直被国家列为特种设备,其发展状况也一直为政府和人民群众所关注。

第一部分:我国电梯行业发展现状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行业,中国电梯业受到外资各种“蚕食”措施影响,原有的各大国企电梯品牌全军覆没,外资品牌垄断的市场份额曾经高达95%以上。近年来,一批民族电梯企业苦练内功,绝地反击,出现四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电梯劲旅竞争的主战场,中国电梯业目前面临行业的重新“洗牌”,民族自主品牌应利用国家政策支持、资本市场支持等多方面有利因素,逐鹿天下,加快赢得更多市场。

外资品牌超强垄断 自主品牌借力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鉴于当时我国资金和技术双重匮乏的情况,国家决定引进外资,电梯业成为我国最早引进外资的行业。自1980年起,天津电梯厂、上海电梯厂、沈阳电梯厂等国内较大的电梯企业,全部与美国奥的斯、瑞士迅达、日本三菱等外资品牌合资合作,外资或合资品牌由此全面进入我国市场。

目前国际电梯市场基本由美国奥的斯、芬兰通力、瑞士迅达、德国蒂森、日 本三菱、东芝、日立、富士达等八大名牌垄断,他们的销售服务网点遍布世界各 地广大中心城市,合计销量占到全球总销量的90%以上。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梯消费市场,巨大的需求吸引了全世界所有知名 电梯企业来华投资,我国电梯市场也给这些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电梯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外资电梯知名品牌或者挑选国内知名的电梯企业作为合作伙 伴,或者独资建设世界一流的工厂,配置顶尖的设备,引进最新的技术,培训一流的管理人才,纷纷把自己的生产重心和研发中心转移到了中国。这些国外电梯 知名企业因此长期以来垄断了中国市场70%以上份额,我国电梯行业也成为了引 进的外资先进技术最多最全的行业之一。

据中国电梯协会统计,截至2010年,以奥的斯、上海三菱为代表的大型外商 独资或合资企业占据了我国电梯市场70%的市场份额,进口电梯占据了1%的市场 份额,民族企业占据了29%的市场份额

外资品牌在初期进入的时候,确实有其自身的技术、品牌优势和在我国所享有的税收优惠等超国民待遇,迅速垄断了国内市场,在合资初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但外资品牌的进入对于促进我国电梯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加速了民族品牌企业的发展。比如在整机生产企业中,外资品牌的技术与管理理念让民族品牌提速发展;在电梯配套件企业中,从为外资品牌配套的过程中,也提高了配套水平。由于整机和配套技术的全面发展,使得电梯自主品牌全面发展。

业内人士也认为,电梯行业的特性,也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整机制造商需要掌握的行业技术众多,对产品设计和制造、机电集成技术以及产品的售后安装维保的要求高。进入电梯行业特别是整机制造领域,对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安装维保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都较高,需要一定时间的技术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进入该行业的技术和人才壁垒。

同时,电梯作为终端消费品,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明显。品牌往往成为人们在选择电梯产品时的重要考虑因素,电梯生产企业要想建立良好的品牌并获得市场的认可,也必须经过市场一定时间的不断检验。

中国成为全球电梯制造中心和最大的电梯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和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大型商场等城市建设投入的增加,电梯市场需求量因多方面需求得到迅速增长。目前市场份额中,外资品牌占国内电梯市场的75%左右的份额,民族自主品牌约占25%的市场份额。但我国民族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在资金和品牌上仍存在一定差距,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还任重道远。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自主品牌加速崛起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大量民营企业开始介入电梯行业,从为外资企业做配套或者与外资企业合资开始,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消化技术,借鉴外资企业带来的国际化技术标准、安装维保体系、管理模式等,自主品牌电梯在技术、质量、管理、服务上快速步入了国际化行列,逐步发展到目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开始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地位,涌现出如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申龙电梯有限公司等自主品牌企业。从产业布局上看,我国电梯整机及零部件的制造基本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电梯生产总量占全国的60%以上。

江苏省吴江市地处沪、苏、浙交汇中心,是我国电梯生产的重要核心区域,全市拥有电梯整机生产企业30家、配件企业150家,形成了一个以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电梯、扶梯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已经列入江苏省100个重点培育产业集群。

制约我国电梯行业发展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技术因素

电梯整机制造行业是一个集机械、电气系统于一身的技术密集性行业。在核 心技术的取得、资金的准备、技术人员的储备、技术开发规范化管理机制的建立 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障碍。部分大型电梯整机生产企业能够掌握电梯整合设计 技术、驱动技术、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从而最大程度保证产品的性能。掌握这 些核心技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保持技术的先进性更需要靠长期的研发过程中建 立的系统化的研发机制、储备的研发人员及不断更新研发与试验设备。新进企业 很难短时间内掌握电梯的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及研发团队的建设也很难达到现有 大中型电梯整机生产企业的水平。2)资金因素

电梯行业的生产制造方式是依据产品销售合同订单生产制造。在80年代,就有专家考证电梯生产企业的生产数量达到1,500台以上时才能明显降低成本,从 而具备生产规模效应,各地区电梯销售机构销售数量超过200台时才能达到营销 规模效益。因此电梯生产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生产设施和营销网络的建设才 能有效控制成本。同时因为电梯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 电梯产品的研发当中,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先进性,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 争中不会被淘汰。3)销售与服务网络因素

电梯产品通用性较差,电梯生产企业需要全面利用其整合技术,根据客户的 需求设计、采购、组织生产,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这就需要与客户保持频繁 的沟通,建立起体贴的驻点服务,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同时,电梯销售以后的 安装、维保等服务也需要及时、高效、高质的进行。因此庞大的销售服务网络建 设是企业保证其产品销路顺畅、保持竞争优势的有效保证。目前国内大中型电梯 整机制造企业都已经经过多年的积累,建立起了覆盖全国乃至海外的销售服务体 系,新进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广泛的销售服务网络。4)资质许可因素

电梯生产企业需强制执行《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2003)及《自 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16899-2011)等行业标准。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 式的决定》,电梯生产企业需具备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这 些因素使得只有具备执行国家强制要求的电梯行业规范标准并取得资质许可的 企业才能生产电梯。

第二部分:我国电梯行业发展趋势

2009年,面对外需趋弱、内需不足的整体市场条件,电梯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房地产成交量一路萎缩,直接导致了各大电梯厂商的销售业绩大幅下滑,随着企业订单量的锐减,多数电梯企业库存积压严重,更有一些外资品牌电梯巨头甚至考虑改变在华投资策略。进入2009年下半年后,中国经济V 型复苏,收益最大的房地市场回暖带动了电梯产销量的逐步上升,但电梯产业形势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巨大变化。

奥运会、世博会等一系列国际盛会以来,在国内掀起一场以“节能化,环保化,科技化”为导向的电梯革命。这预示着,新一代绿色节能电梯和高科技智能电梯将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另外,政府采购项目已成为电梯市场一个新的增长点,此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公共交通和基础建设领域,且投资力度不小,将为电梯行业打开新的局面。

我国未来电梯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

根据国家颁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促进产业结构调 整暂行规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文 件,装备制造业均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领域之一。根据《中国名牌产品“十 一五”培育规划》,电梯行业所属的通用设备制造业被列为重点培育行业之一。根据国家公布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政府将优先采购国 内自主创新产品。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促进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速度和产业升级,提 高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水平的大环境下,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产品质量较高、生 产工艺较先进的大型本土电梯生产企业面临良好的发展契机。2)电梯市场发展前景良好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加速、人口的老龄化、建筑行业的进 一步发展、现有电梯的不断更新改造、既有旧楼加装电梯的大量需求,电梯市场 需求量未来若干年内仍将快速增长。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仍将是全球最 大的电梯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

出口方面,2001年-2010年我国电梯的出口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2008 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量受到一定影响。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我国电梯出口也将逐渐回暖,其中以博林特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品牌在很多电梯产 品的技术和质量上具备了和外资大型电梯制造企业抗衡的实力,因此在我国未来 电梯出口市场逐步回升的情况下将面临良好的发展前景。3)本土电梯企业的技术不断进步

我国电梯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经历了20多年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 精的发展历程后,我国本土电梯企业生产的中低速电梯产品已在技术上全面赶上 了外资大型电梯企业;而对于电梯下游消费的主要行业普通住宅和基础设施来 说,中低速电梯已能够满足其使用要求。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楼盘不断“拔高”,公共实施不断升级,电梯行业便成为其最迫切的需求,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准不平衡、人口密度差别大、城市化水平不一致等因素,中国国内电梯业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无论从在用电梯分布还是新增电梯分布均出现严重不平衡。特别是人口众多的省市,如山东、四川、重庆和河南等人口大省份的电梯拥有和增加均处于较低水准,因此借助区域振兴,此类二、三线城市的升级电梯需求会出现更大幅度增长。

目前,电梯行业中应用的控制系统主要是微机控制与PLC控制,其中微机控制仍是主流的控制方案。尤其在垂直电梯中,超过90%使用微机控制。这主要得因于微机控制的高灵敏性与低成本、CPU的高运算能力与高抗干扰能力。PLC则在简单的逻辑控制与可靠性方面比较占优势,因此在自动扶梯上应用比直梯更为广泛。

未来高速电梯也会是一个发展方向。乘梯的舒适感及电梯的启动与停止时的平滑过度也会变得更加突出。因此在未来几年内微机控制仍会是主流,但PLC的高可靠性及容易维护的优势也会让PLC有更多的应用。微机控制与PLC控制结合能更好地实现人性化设计。

电梯的驱动方式包括变频驱动、直流驱动、液压驱动、双速电机等,目前变频器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电梯驱动。变频器应用在电梯的提升与门机上。垂直电梯与自动扶梯等都会使用变频器来提升,直梯的门机上还会用到小功率的变频器。用于提升的变频器规模是22.8万台,应用于门机上的变频器规模是13.2万台。

低压电气在电梯上的应用主要是接触器与继电器。继电器是用于控制回路中电气设备的转换开关,在传统的电梯中也用来进行整个系统的电气控制。但应用起来逻辑关系比较繁琐,现在已经逐渐被淘汰。接触器是用于远程闭合与切断电力回路的电器,它的电力触点利用电磁系统予以闭合。

09年电梯行业的继电器市场容量是4400万,接触器的市场容量1.36亿。继电器作为电梯的控制系统已经成为过去式,随着电梯数量的增加,继电器与接触器在电梯的市场中正在逐渐饱合,未来几年里继电器与接触器的增长趋势会放缓。

作为经济复苏的受益产业之一,2009年我国电梯行业表现不凡,成为全球电梯生产量及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电梯协会预测,未来五年内我国垂直电梯和扶梯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将分别占整个全球市场的一半和三分之一,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仍将是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年产值超千亿元,电梯市场可谓前景广阔。

2009年我国电梯年产量比2008年的25万台约增长5%,出口减少30%左右,国内市场增长13%。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出口减少30%,约1万台。国内市场需求较大,仍然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但上升的幅度有所减缓。

当前美容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篇6

一、从美容院加盟化妆品生产企业来分析

1、行业企业相对数量缩水,规模扩大,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

①、一方面美容行业大企业都在不断扩大规模,从生产基地到写字楼,从人才扩张到企业营运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实行规模化经营。

②、另一方面许多小企业,靠OEM加工,几个人拼凑起来,想出几个产品概念,胡乱急忙推出市场,终不能被市场信赖而一个个退出市场,使行业企业相对数量缩水。③、但是,这对一些意识超前、营销手段优良的企业必然是一次机遇,乘机挤占市场空间;相反使得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

④、所以说现今的美容院投资市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也正如序言所讲:这是个让人失望的冬天,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真是大浪淘沙啊!洗牌了。

2、美容院线企业都在试水转型日化行业

①、日化企业的市场容量、销售额我们是都看得到的,动不动就是销售过亿,能不让他们动心吗?

②、一方面现在许多大企业的生产基地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其自身的专业线产品生产是不能吃饱的,因此,日化线的规模销售对专业线生产不能不说是个刺激。

③、另一方面日化线的市场需求容量,所表现出的供求关系,也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在利润和社会效益双重制导下,刺激更多的专业线企业试水日化。

④、还有一点必须承认,日化线品牌大规模广告运作快速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对长期广告运作保守的专业线来说也具有强的诱惑力。

⑤、但转型并百非哪么简单,隔行如隔山啊,从李医生、白大夫等,几多春秋几多愁。

⑥、但无论从哪一角度讲,说明了专业线经营者都在不断的进步,知道了品牌运作的无限潜力。

总结: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国的美容化妆品市场已步入品牌运作阶段,经销法则由销售产品转变为销售品牌。

二、从经销商角度来分析

1、终端美容化妆品从业企业都在连锁化、品牌化、规模化运作,迟早在区域内会代替传统的专业美容代理商

①、以广东省为例:宝娜已有50几家连锁店,网络几呼遍布粤西及珠三角;江氏也有20来家店,网络主要以广州为中心向周边发展;还有佛山的伊丽莎白现也有近20家店了。

②、这说明了连锁规模经营在中国已日益增长,他们从电器行业、日化超市看到了连锁化、化妆品化、规模化经营的意义所在,他们可以集团化向厂家进货,获取最大化的经营利益。

③、因此,一方面这些连锁美容机构以集团化的规模优势向厂家索取利益,从市代到省代,一步一步向厂家压低进货折扣(因为他们没有做过代理,不知道厂家代理的游戏规则,一个正规长线运作的公司是不可能在进货折扣上不统一的)。

④、另一方面,这些连锁美容企业,目前也还只是在区域市场形成连锁优势,暂不能做到全省市场,但他们一定会逐步向全省发展扩张,这给厂家在代理策略上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给不给他代理?是在全省只给一家代理?还是全部的连锁机构都尽可能的授权代理?只给一家代理必定市场面不大,不能遍及全省;全部的连锁机构都尽可能的授权代理,又可能造成市场混乱。这真是一个新课题。

⑤、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看到,这些连锁企业许多也是只一种松散联合体,各连锁店老板经营素质原因,都各有自已的利益,很难形成真正的战略体。所以很有可能表面上看,厂家找了一家连锁代理商,只需要服务培训好一家企业就行了,但实际上可能会面临全部美容店家老板(培训、服务、促销)加大了人、财、物的投入,很有可能得不偿失。

⑥、从上可以说明,这就要求现有的连锁企业具有战略眼光项目,有品牌经营意识,敢于大胆启用营销管理人才。因为只有这些具有品牌经营意识的营销管理人才,才有可能跟品牌公司形成真正的战略体。

⑦、可是厂家又不得不承认,连锁经营是今后美容业发展的一种趋势,现有的连锁企业,其中必定有一些经营发展得好的连锁公司网络会遍布全省,也有向省外发展的可能。因此,他们迟早在区域内会代替传统的专业美容代理商。

2、传统的代理商已开始从单一的产品代理型转为集教育培训、营销咨询、店务管理,产品代理为一体的综合型顾问咨询公司

①、市场竞争是激烈的,传统代理商也不甘心退出市场,他们一方面在保存原有利益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找生成空间,变单一产品代理到教育培训、营销咨询、店务管理多方面的服务,尽可能的抓住现有网络,让他们紧跟自已走。

②、而最有可能的是,这些代理商会逐步向日化转型,或者摇身一变成为专业功能美容品牌连锁店的区域营运商。

3、中小型美容店都有可能向日化店转型,或者向更细分化的专业功能美容店发展,要不就被淘汰出局

①、一方面大型连锁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专业线有限的市场客源都集中在这些连锁大店,她们的生意将越来越难做,因此,市场逼迫他们寻找生成空间。

②、另一方面随着专业美容化妆品市场向日化产品的渗透、转型,许多转型公司的加盟优惠政策也在不断的诱惑着他们向日化店转型。

③、随着美容院消费档次更高,功能性、技术性要求将更强,美容服务功能也将更细分化或者更加精细专一,这给中小型美容店又有了一条生成出路,向更细分化的专业功能美容品牌店发展。

④、当然,如果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脚步只有被淘汰出局,因此保持下来的店必定是具有连锁规模的大店,或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品牌优势的大店还有存在的空间。

正如上面所讲这是个淘汰灭亡的年头,这是个智者生成的时代。

追溯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7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现状

1.1装置原理方面

目前, 我国电力系统中的继电保护装置存在一定的原理性缺陷, 常见的有设计不合理、接线错误、质量不合格、误整定、误接线、误碰、调试质量不合格等。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电力企业必须层层把关, 充分了解和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原理, 并全面检查相关设备。如果发现某些设备存在原理性缺陷, 则应及时联系相关部门消除缺陷, 从而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发挥应有的功能, 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1.2 系统温度方面

温度过高会导致继电保护装置老化甚至烧毁, 进而导致电力输送受阻。一般情况下, 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年限为10 年, 但受到制造工艺、性能、运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常导致继电保护装置在运行期限内出现老化、插件烧毁等现象, 严重时将导致整个电力输送网络停滞。因此, 电力企业应确保继电保护装置的质量, 加强对设备运行环境的管理和控制, 最大限度地使运行环境满足设备的运行要求。比如, 可采取散热、驱潮等措施, 并在室内悬挂窗帘, 以免因继电保护装置受到阳光直射而出现老化等现象。此外, 工作人员还要加强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巡视和检测, 发现存在异常的装置时, 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并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析、解决问题。此外, 在处理损坏的继电保护装置时, 要尽量找到存在故障零部件, 并更换损坏的插件或芯片, 从而降低维修成本。

1.3 直流回路方面

在继电保护工作中, 直流回路存在的问题大体可分为直流回路短路和接地故障、操作回路故障和信号回路故障。在这3种问题中, 原因分析和处理操作最复杂的是直流系统的接地故障。当直流系统中的2点出现接地故障时, 易造成电力系统短路、继电保护装置的拒动和误动等。因此, 在查找直流回路接地故障的原因时, 最有效的方法是拉路法, 且采用该方法停电的时间<3 s。采用该方法的查找缺陷的原则为由信号回路到保护 (控制) 回路、由低电压等级至高电压等级、由室外到室内。

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力科技的不断发展, 我国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将向着网络化、计算机化、综合自动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2.1 网络化发展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 网络化保护逐渐成为了继电保护的主要方式之一。其综合运用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微机保护技术等, 可保证继电系统中变压器、线路、母线的安全运行, 不仅提升了电力系统的数据信息共享水平, 还提高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效率。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等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其网络保护水平在不断提高, 继电网络保护系统的结构也在日趋完善, 从而有效提高了继电网络保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比如, 天津大学已经对网络化的继电保护系统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分布式母线保护原理。这一原理有效提高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网络化水平, 也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2.2 计算机化发展

目前, 计算机已经在社会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继电保护系统中运用计算机不仅可保障电网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安全, 还能降低电网运行的成本。因此,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发展势在必行, 是不可逆转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继电保护系统中硬件的性能将成倍提升、价格将不断下降、安装将更加便捷, 软件系统的模块化水平、可靠性、灵活性和性价比也将越来越高, 从而使继电保护系统的信息数据库空间更大, 最终满足日渐提高的电力网络系统的运行需求。

2.3 综合自动化发展

目前, 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涉及电力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综合开发和应用, 为电力系统变电站的保护、控制、监视、系统分割和计量等工作提供了更加全面、优化、系统的升级方式。而机械自动化是目前各行业的发展方向, 因此, 在未来的发展中, 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也将向着综合自动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从而更好地解决常规保护装置与调度中心无法通信的问题, 最终提高电力系统网络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2.4 智能化发展

智能化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近年来, 电力系统广泛应用了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小波理论和模糊逻辑等人工智能技术, 极大地提高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有效推动了继电保护的智能化发展。比如, 在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采用智能设计后, 实现了对照明系统故障的快速隔离, 能通过系统软件分析、预测可能存在故障的部件, 并对其进行自主检修、恢复, 从而更好地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避免发生大面积的停电故障。

2.5 虚拟化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又一重要革新。其通过计算机形成多维感官环境, 并根据人体感官信息学理论, 可使使用者身临其境地体验虚拟环境, 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客观事物。该技术特别适用于当前复杂、严谨的测试软件系统。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必将成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发展方向之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水平也将获得较大的提升。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弥补了当前继电保护系统的漏洞, 进一步提高了电力网络系统的运行质量, 不断推动我国电力行业向着现代化、科技化、经济化和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家, 2014 (06) .

[2]鲁露.论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08) .

[3]陈岩, 段俊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硅谷, 2010 (17) .

[4]徐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 (23) .

追溯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暖通空调;系统优化控制;能量管理

一、暖通空调系统优化控制及能量管理现状分析

在暖通空调开发应用方面,我国起步比较晚,因而未能充分重视系统优化控制及管理等问题,在以能量转换运行为基础的系统控制安排,实现多个设点支持运行、确保系统实时监控及能耗的记录、分析等技术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暖通空调系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其一,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应用。现阶段,在暖通空调系统内部,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应用已有一定的规模,通过利用参数处理技术,在之前处理空气方式的基础上,给予设备支持,并通过仔细观察并分析现场的相关资料,进而实现暖通空调整体系统功能提升及节能管理的目标。其二,动态优化技术的应用。此项技术指的是在一定的期限内,以记录资料为依据进行格式转化,并建立起包括各阶段峰值能耗及运行成本等数值在内的目标函数,以及房间内最小的温度曲线。这一技术与算法通过科学预测暖通空调最佳开关时间,从而合理制定冷凝温度的设定点,确保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系统优化控制及管理具备现实意义。其三,智能处理技术的应用。当前,暖通空调系统已加大了建模方法、智能优化监控等智能处理技术的应用。对于空调内部结构的变工况点在线分析操作,实现了现场制定手段的优化,此种分析程序是对国内外优秀的系统资料进行探究后而制定的,通过在终端智能分析体系中,录入相关模型的制定及成果分析等功能,在促进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提高暖通空调系统的整体耗能管理信息检查效果的提升。对于已安装的各个空调的关键设备,则采取科学的预计计算方法来建立静态模型以及系统工作点的优化控制措施。此外,引进的恒定测量送风压力及温湿度的系统,充分确保了系统要求的稳定性;以暖通空调系统内部负荷变化为基础,有效监督并控制了系统内部水的流量,不会对系统整体功能造成影响。在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需要加大改良暖通系统运行效果及控制能耗的仿真研究力度,从而促进空调功能水平的发挥。

二、暖通空调系统相关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控制器基础参数的设置。通过结合暖通空调的负荷水平以及智能化的分析网络,从而深入研究制作能耗模型的可行性,表明对于具体优化方案而言,单个模型的识别输入及识别输出有着重要的贡献作用。此种智能化的预测手段,通过利用相关计算方法,从而合理控制暖通空调的蓄冷量,将使用结束后存在的波动及超调问题进行了有效解决,确保具备良好的解藕控制效果及抗干扰能力。通过将参数整定后,输入至系统的控制过程中,达到控制整定环节温度的变化幅度在0.5℃以内;在送风阶段,此种空调系统主要利用模糊算法以及分离增量型控制算法,从而有效集合优势能力。另外,在应用具体风速控制程序的基础上,以实验效果为依据来合理界定系统控制效能的优点及不足之处,从而实现后期应用价值的合理化。考虑到暖通控制系统具备繁多的控制回路,且回路控制器具备不同的参数设定及控制方法,因而今后的空调系统控制器也将具备不同的研究成果。

(二)智能技术控制下的自行处理及学习能力。在对暖通空调设备控制管理进行智能化监控过程中,计算机通过分析中央控制机参数的设定,并以热源及输送自控节能为依据,在制冷热泵机组的指令下,按照一定顺序及节能控制需求,利用智能操作平台来提供可靠的温差信息。在开发专用管理系统软件过程中,需以整体结构中热冷负荷的具体值为依据,合理控制冷热源机组的流量,从而达到降低系统各环节能耗输送的目的。分析当前暖通空调受到的风量要求,凭借嵌人式微处理技术制定出高级控制策略,进而确保在控制单元中,自适应及自行学习等功能处于主流地位,在达到回路作用下控制效应理想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各环节机能的最佳控制。

结语:综上所述,我国暖通空调系统已不断加大了自动处理技术的应用,合理安排设备顺序及回路负荷控制,并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分析技术,从而实时报备信息,确保在暖通空调内部结构中合理实现节能功能,在促进证优化控制效应全面扩展的基础上,为我国暖通空调技术的改善,以及系统优化控制、能量管理先进效果的获得提供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会洲.暖通空调系统优化控制与能量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2013,26(03):238.

追溯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9

一、连锁药店的产生背景

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连锁药店应运而生了,特别是到1998年底,国务院颁布了44号文件,就是《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通知》,决定要搞定点药店、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医疗制度改革,允许患者持方外购:1999年下半年,国家经贸委又发出《关于深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倡导零售企业实行连锁经营制。同时我国五项医疗改革政策即医疗体制改革、医药分业经营、药品分类管理、流通体制改革、药价改革进行了具体的实施和深化.这些都为连锁药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连锁药店的发展历程

“中国连锁药店经历了短短的14年历史,却走过西方国家几十年所经历的过程。成为药品产业链上最为市场化的一环,这是中国药品零售业的骄傲。从区域上经历了从东南兴起,到华东、华南、西南、华北、东北、西北的快速扩张。从发展阶段看,经历了从初创期、快速成长期、跨区域连锁发展期、集中度提高期,以后将进入全国性连锁药店发展期。门店集中度不算高,但是销售额集中度接近50%。”

三、连锁药店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商业协会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的药店数量有32万多家,其中连锁药店企业有1600多家,门店已经超过68000家。接近国内全部药店的1/3。多数省会城市的连锁率已超50%。仅深圳就有30多家连锁药店。百强连锁药店营业额为550多亿元。同时,连锁药店销售集中度将加速。2003年,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1家,2004年增加到5家,尚没有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的企业;2006年,超过20亿元的有2家,超过10亿元以上的超过15家,还有一批3亿元—5亿元的连锁公司;2007年,在原来基础上又有一两家企业接近20亿元。而2012年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增加到18家,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的企业已经发展到10家。

零售药店连锁率水平在不断提高。目前,上海和重庆的药店连锁率最高,高达90%。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药店有40-50家(多为跨区域经营业),然后区域性的连锁药店都有较强优势。

尽管药店的总体管理水平和营销能力提高很快,但真正具有全国性连锁的药店依旧凤毛麟角,多为跨区域经营。并且全国零售连锁药店的盈利状况有进一步缩小之势,平均盈利下降,真正的领导品牌尚未形成。

在2008年奥运会背景下,将使得药品零售市场进一步集中,市场规模继续扩大,药店的多元化经营比重进一步加大。由于大型连锁药店通过兼并重组、异地开店,从区域性连锁不断走向全国性连锁,并不断蚕食和挤压当地的单体药店,因此我国医药连锁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将不断提高。销售排名前一百位的零售总额也在逐年增长,发展势头强劲。

(二)、从业态上看,最初只是单一的卖药小店,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各种各样的多元化、多元化的连锁药店:健康城(上海一医药、雷允上药城、无锡市民)、店中店(上海同天、同仁堂专柜、OTC乙类柜)、平价药品超市(老百姓、开心人、浙江天天好、昆山百佳惠)、医药批发超市(河南百川、山东远东等)、药诊店(上海劲松参茸店、老百姓、芝林)、药妆店(杭州武林、贵州舒普玛)、保健品店、生活馆(专区)药店(深圳一致、北京金象)、社区店、商业闹市区药店、网上药店、自动售药机等多业态的各种各样的药店。

从经营理念和定位上来看,经历了一阶段:治病救人,只卖治疗用药,即传统意义上的“药店”,到二阶段:增加了滋补、保健品、医疗器械等,引入了预防保健功能,可称之为“健康大药房”;再到三阶段:引入健康管理、健身、美体、美容功能,增加健美用品和器材、化妆品等,可称之为“健康十美丽大药房”的快速发展更换期;四阶段,整合型便利商超:同便利店融合,引入方便食品、饮料和日常消费品,以及彩票、电话卡、公交卡、报刊等另类小商品,甚至引进打字、复印、干洗、冲印、订票、公用电话等各种服务,从多方面满足顾客的实际需求,抬旺药店的人气,大大提高药店的经营额,可称为“健康便利店”

从竞争格局上看,形成既有单体药店和中小连锁,又有大连锁和平价药品超市,还有专业药店的竞争格局,中小连锁也经历了痛苦的煎熬转变期,开始结盟,各地联盟层出不穷,有名的有PTO、特格尔、武汉天元等。

从资本性质上看,以前只有国有医药公司下属药店和社会单体,现在是股市资本(海王)、风险资本(开心人)、民营资本(老百姓、成大方圆)、国有资本(国大、一致)齐头并进阶段。

目前的格局是大体上四种类型连锁药店并存:他们是平价连锁药店、全国性连锁药店、跨区域连锁药店和本市连锁药店并存的格局。平价连锁基本都是全国性的或者是区域性的,主要有老百姓、开心人、益丰、天天好等;全国性连锁药店主要有海王、一致国大连锁、中联连锁药店等仅有的几家,但笔者认为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连锁;跨区域连锁有大森林、一心堂、成大方圆、和平连锁、万民连锁、九州通大药房、南京医药下属连锁等。城市性连锁药店:即在一个或者两个城市有连锁药店,或者只在本市算是强势连锁药店。

四、连锁药店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多元化步入快车道,药店转型升级

2011年11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全体会议上,肯定了新医改,并强调下一步医改的三项重点:一是全民医保,提高补助;二是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把制度实施范围扩大到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是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

国家层面的政策举措,基本是扶持医疗机构,利空药品零售行业。连锁药店将从战略上、战术上、体制上、人员配备、资金预算等各方面构建与创立我们连锁药店的多元化,叶公好龙式谈论多元化必将落后于形势。连锁药店必须从卖药的红海泥潭中杀出,在非药的多元化转型中,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并从以下方面突破:

经营方向:必须从“治疗”向“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养生”

服务范围:必须从“个人治病” 到“家庭成员生活健康生活与管理”转变。服务人群:从“疾病人群 ”向“亚健康人群,再到商圈所有人”转变。

赢利模式:从产品经营向“产品+服务”

经营品类:从治病药品到健康生活形态与健康生活方式所需商品的转变

药妆、器械、日化洗护产品必将大幅度上升。放弃医保定点或者不申请医保定点的店也将多起来。

多元化必将步入快车道,药店转型成能卖药的零售店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系统定位,业态模式开始进入定位规划阶段

定位是营销学最伟大的理论突破,无论是产品、服务、企业,都要做好自己的定位,定位是做消费者的心智区隔,定位是同质化竞争走红海市场的必须,连锁药店在业态定位,在真正有特色的差异化方面,必然有所突破。我们必须明白,做出差异化就是做出消费者非要进你的店购买的理由。

会员制为什么缺乏真诚,这是业态定位不清的苦果,因为业态定位不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差异化,只能进入价格战的蓝海之中。从营销学理论来看,顾客只有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时候,才对一个产品、服务或者企业忠诚。当你业态明确,做出自己差异化的特色时,顾客购买某些品类产品或者需要特殊服务时,你是唯一能提供的,或者你提供的总比对手哪怕好一点点,顾客对你就忠诚了。

(三)、连锁药店竞争进入到产业链竞争阶段

原来的竞争主要是工商博弈和连锁药店强大后对供应商的打压,但是当距离限制放开、当医保刷卡的严管甚至以后全部放到社区卫生机构后,工商关系就会发生变化,连锁之间的竞争就变成了供应链竞争,最后成为产业链竞争,谁能给供应商提供价值,谁就能脱颖而出,谁取得了供应商的支持,谁就能生存和发展壮大。

另外必须明白的是,品牌企业和产品,主流连锁药店之间是互为稀缺资源。应该是相互惺惺相惜,共同以优质名牌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在将来,品牌产品价值回归,品牌产品和企业必将重新受到青睐。那些说品牌产品不能带来利润就打压或者有意拿品牌产品来牺牲的短视行为,必然受到唾弃。

(四)、药店联盟将实现四个转型

1、首先是分化重组,股份化执行力强的联盟,将以资本为纽带、以产品为核心,以服务和交流学习为辅助,更加快速发展壮大。而松散性联盟组织,除了换货,和一年一度厂商赞助的聚会,将慢慢失去吸引力。

2、联盟的品类必将转型,转型方向有三:一是独家高毛产品代理商,二是非药高毛产品集成供应商,三是非基药差异化品类构建,或者是基药替代品类构建,以便在基药社区和第三终端全面实施后,有替代品可以留住一些追求品质的消费者。

3、联盟营销产品的趋势,应该是学习PTO联盟,不靠产品销售盈利,加价率不能太高,只要维持正常营运即可,联盟产品应该让利自己的会员,让会员赚钱,会员必须在同等毛利或者毛利稍有差异的状况下,放弃自己的高毛利产品,转而采购联盟集采的高毛利。但会员必须有所付出,每年交一定可观数目的管理费。

4、联盟盈利模式转型为管理输出收费,而不是把管理输出作为销售产品的工具,免费提供给会员客户的培训和管理输出,会员会觉得是应该提供的,同时怀疑联盟总部从产品进销产品赚钱太多。

(五)、专业化定位的药店将发展壮大

多元化是针对药店经营药品而言的,专业化则是指在药品经营中,细分疾病种类和只在几个疾病种类中做出特色的专业性来。这就是各类专科药店。专科药店,贵在精专,必须有高水平的药师和医师。否则做不出专科药店,做不出药店的专业性。目前药店可选的专科和专业性较多:肿瘤、肝胆、心脑、糖尿病、妇儿科、肠胃、腰腿痛、营养保健品等专科药店都有出现,山东潍坊,一家腰腿疼专科药店,腰腿痛的产品销售占比达到50-60%,可谓名声在外了。

专业化的另外一个体现是联合用药水平将大幅度提升,药学服务升级。

(六)、中医馆必将突飞猛进

在12五规划有关医改规划中,有这样的文字:“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重视民族医药发展。发展中医药教育,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推进质量认证和标准建设。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可见国家一直是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中医在基层医疗机构并不占优势,这样,连锁药店抢占退休中医方面占有优势,加上传统中医药前店后厂的坐堂行医卖药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卫生部也在2007年9月26日发文允许中医坐堂试点,随后解禁。但多年鲜有突破,笔者见过的云南一心堂的圣爱中医馆做得很好,温州叶同仁也非常出色。因此,在新医改的压力下,中医坐堂必将加速发展,目前,不少城市的很多连锁药店都开始做中医馆或者是国医馆了。

(七)、服务竞争升级趋势

首先,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健康进药店已成为新的共识。经济发展,把人们的需求分化为两个部分:一是治疗需求,一是保健需求,药店将逐步从治病卖药的需求,转变为保健、养生、调理、预防等健康需求,药店必然从产品中心的信息传递转移到以药学、营养学、保健学服务为中心的信息传递;从卖药到卖健康相关产品,到健康服务产业的多元化趋势;从关注自己毛利到关注消费者需求。

服务升级,除了前面的专业药学服务以外,还应该四师进药店,药师、医师、营养师、美容师等都是药店服务升级必须的人才贮备。

服务升级还体现在会员服务必将走向纵深,简单的打折、会员日、积分的礼品,并不能带来会员的忠诚。必须开发开拓出真正让会员动心的疾病方式方案、健康管理方案、家庭健康管理方案、特色服务方案,让会员非你不选。

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10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近20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预计在未来10年之内,我国保险业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保险市场体系化。经营业务专业化。市场竞争有序化。保险产品品格化。保险制度创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行业发展国际化。从业人员专业化。

纵观我国保险业20年的发展,客观地说,中国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保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追溯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11

(武汉科技大学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武汉 430081)

目前,石油资源日趋减少,石油价格不断上涨,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又大幅增加,同时汽车排放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危害也日益凸显。面对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科研人员日益关注和深入研究内燃机的低排放、高效率和开发利用新型替代燃料等问题。

柴油作为传统燃料,由于柴油机NOx和颗粒排放量高,限制了使用范围。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研究者提出了许多解决措施,如:采取高压喷射系统,优化燃烧室结构,采用可变气门正时技术,采用增压中冷技术,采用废气再循环及尾气后处理装置,采用电子控制技术保证精确控制,提出各种新型燃烧理论等。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开发新型替代燃料十分必要。二甲醚经美国及欧洲等一些国家研究发现,将其作为柴油机的代用燃料,可使发动机具有良好的动力、经济性能以及超低的排放特性,同时可以显著降低NOx排放,使排气烟度几乎能达到零,所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二甲醚与柴油在物化性质上存在许多差异,对现有柴油机供油系统进行改造以适应二甲醚燃料仍是目前开发二甲醚发动机的关键。

表1给出了DME和柴油的物理化学特性参数。二甲醚,简称 DME(分子结构 CH3-O-CH3),能从天然气、原油、残油、煤和生物残骸等多种资源中制取,是一种无毒环境友好型燃料。二甲醚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在0.5 MPa下液化,易于存储和运输,作为柴油发动机的替代燃料,由于其含氧量高 (近35%)、且在分子结构中没有C-C键的存在,所以几乎能实现无烟燃烧。另外,DME十六烷值高 (大于55),自燃性能好,可以应用在压燃式发动机上,而且能缩短着火延迟时间,降低NOx的排放和噪音。

表1 DME和柴油的物理化学特性参数

1 二甲醚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二甲醚发动机燃料喷射系统性能的研究有很多报道,因为对于二甲醚发动机而言,喷油系统的改进和提高是各种新燃烧技术开发降低排放,提高动力性、经济性和安全可靠性的基础。

二甲醚发动机燃料喷射系统主要有传统的泵—管—嘴系统和新型的可变排量泵或者共轨系统。通常,在对可靠性要求不高的轻型车辆上,二甲醚燃料喷射系统就是在传统的泵—管—嘴系统上稍加改动即可得到[1]。

1.1 二甲醚泵—管—嘴燃料系统研究

Denmark大学的 Sorenson等人[2]就对泵—管—嘴系统稍加改动,在一台非增压直喷小型单缸机(排量为0.237 L)上作了燃用DME的试验。改动目的主要是使DME能正常工作,具体措施有增加了一个稳压用的氦气瓶,防止DME气化而产生气阻现象;喷油器回路中也保持了一定的压力,使DME保持液态,并将它导入喷油泵的入口;适当降低DME的喷射压力。实验表明,对小型单缸直喷机经过改造后燃用DME是可行的,改造费用也十分低廉。泵-管-嘴系统的组成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柴油机供油系统,因此这也是它的一大优点。

Christensen和Denmark大学的 Sorenson等人[3]也都采用普通的油泵—油管—油嘴系统,做过燃用DME和柴油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二甲醚弹性模量较低,而且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很大,所以,相同条件下,DME的实际喷油始点较迟,其喷油初期的油管压力波峰值和压力升高率均较低,喷油持续期较长,残余压力较高,有明显的二次喷射现象发生。另外,传统油泵存在燃料泄漏、柱塞偶件磨损以及易出现气阻等问题。这样就导致了发动机耐久性差,且在高温大负荷下,很难精确控制喷油量和喷油定时,因此传统的泵—管—嘴式的燃料喷射系统不适合DME发动机。同样,转子式喷油泵和单体泵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另一方面,从最大喷射压力特性考虑,Tsuchiya 和 Sato[4]指出,在直列式喷油泵上配合使用簧压式针阀式喷油器可能比共轨系统更适合重型二甲醚发动机。

总之,传统的泵—管—嘴燃料系统应用在二甲醚发动机上虽然有优点,但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改造过程也相对较复杂,因而不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1.2 二甲醚共轨燃料系统研究

1.2.1 共轨燃料系统特点及组成

由于共轨式燃料供给系统的喷射压力独立于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可以优化喷油正时、喷油延迟、喷射速率等实现发动机高效率运行,而且共轨系统对DME的低弹性模量不甚敏感,同时,省去传统高压油泵的柱塞结构,这样解决了由于柱塞副磨损带来的配合间隙泄漏问题。Ikeda等[5]的研究也表明多次喷射(包括预喷和后喷)只有在使用共轨燃料喷射系统才能实现;同时,共轨燃料系统可以精确地实现所需要的喷射。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的共轨式燃料喷射系统可能更适合二甲醚发动机[6]。

共轨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燃料储存、供给部分和燃油喷射部分。对于燃料存储供给部分来说,由于二甲醚的物理性质和LPG相似,因此可以利用现有的LPG存储和运输方式。另外,考虑到传统LPG存储方式过于笨重不利于汽车使用,今年来AVL公司也利用丙烷和DME热力学性质不同开发出一种双流体热力学泵[7](结构如图1),原理是同温度下丙烷比DME的饱和蒸汽压稍高,在燃料箱中用膜片将这两种物质隔开,丙烷先于二甲醚汽化,汽化吸热进而确保燃料箱内的二甲醚处于过冷状态,减少燃油管中出现气阻现象的几率,同时提供二甲醚流向喷油泵的压力。

二甲醚共轨燃油喷射部分设计和柴油机共轨系统设计的明显不同在于二甲醚共轨系统所要承受的高压不超过30 MPa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发动机性能,而柴油机可高达160 MPa。在燃料供给和喷射部分直接的高压燃料泵也是共轨系统中的关键部件,由于二甲醚具有低粘度和高压缩性的特点,因此传统的高压泵并不适合,AVL公司已开发出了一种可变排量泵。

这种可变排量泵最大特点是通过改变进油口的节流阀位置来改变进油口的流通面积,使进油口两端的压力差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改变油管中燃油质量流量的目的;通过改变油泵的转速来调节油泵的体积流量。因此,只要适当调节节流阀位置和转速的关系,就可以获得发动机所需要的供油速率。

1.2.2 国内外共轨燃料系统研究概况

国内不少高校也都展开了二甲醚共轨燃料系统的研究。天津大学的张晓、汪洋等[8]进行了电控共轨喷油器的设计,设计的喷油器用T型块代替了液力柱塞,除去了回油口,用电磁铁直接驱动针阀喷射,解决了柱塞偶件间的磨损泄漏问题,并且对喷油器的喷油规律等进行了仿真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的周小鑫等[9]建立了二甲醚发动机共轨喷油系统模型,通过对共轨管结构、喷油始点以及共轨压力的仿真计算,提出了喷油系统的优化方案。由于二甲醚沸点较低、易汽化,所以供油压力不需要超过25 MPa;另外二甲醚喷射压力不超过30 MPa,本人所在科研团队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了二甲醚低压共轨燃料系统的设想,并且仿真研究了此种燃油系统的喷射特性,开发了相应的电控喷射系统[10]。

AVL公司的James等研究人员[11]在全面分析了现有的各种DME供油系统 (包括共轨供油系和泵—管—嘴系统)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燃料喷射系统,如图2所示。这种系统是将喷油器的原有回油道堵住,然后在喷油器的人口处增加一个回油叉道,在回油叉道中安装节流孔和背压调节阀。当受到电控单元指令时,共轨单元和喷油器间的电磁阀打开,共轨腔中的高压DME即流向喷油器,此时节流孔由于压力的急剧升高而产生节流效应,喷油器开始喷油;当电磁阀关闭后,高压油路压力迅速下降,节流孔失去节流效应,DME则经节流孔回到低压油路,喷油器关闭,停止喷油。此系统由于设有节流孔,可有效的避免二次喷射,同时通过调节背压调节阀可以改变喷油器的启喷压力。实验表明此系统完全适合DME的喷射,但同时发现液压柱塞泵的磨损较严重。目前,AVL公司[12]也已经开发出了一种低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同时也有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喷射系统的报道。

2 二甲醚润滑磨损研究

2.1 国外二甲醚润滑磨损研究

由于二甲醚粘度较低,因此解决二甲醚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的磨损和润滑问题是关键。有学者提出,将DME与其他燃料混合使用,比如柴油等;或者在DME中加入蓖麻油等添加剂来解决问题,但是这无疑会减少燃用DME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会产生碳烟排放;此外,添加剂或混合燃料与DME的比例关系如何确定也需要更进一步研究。目前,主要的控制泄漏和磨损的技术措施包括:采用二甲醚—柴油二元燃料;降低喷射压力;采用背压控制泄漏;采用润滑和密封装置等。

在这些方面,技术相对成熟的是AVL公司和瑞典的VOLVO公司。AVL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曾和美国FORD公司合作,在一台DXATA四缸发动机上开展了研究。实验中,在油箱里增加了丙烷隔离层,然后利用其饱和蒸汽压将二甲醚加压10 bar,高压油泵是由斜盘式液压柱塞泵改装而成,共轨和喷油器之间,有一个二位三通电磁阀,用来控制喷油器的喷射定时,喷油器的工作原理与传统机械式喷油器类似,这种设计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磨损和泄漏问题。瑞典的VOLVO公司也在2005年推出了共轨式二甲醚电控喷射系统,由于也采用柱塞泵直接对二甲醚燃料进行加压,所以柱塞副磨损问题依然存在[13]。

2.2 国内二甲醚润滑磨损研究

国内许多高校也都进行了二甲醚润滑等方面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的黄卓勇、胡铁钢等[14]进行了改进二甲醚燃料润滑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二甲醚燃料中加入不同种类和配比的润滑改进剂后,可以在保证完全互溶的情况下使燃油系统获得足够润滑;汪映、周龙保等[15]开展了润滑添加剂对二甲醚发动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添加适合的润滑添加剂可以保证二甲醚发动机清洁高效燃烧。太原理工大学的高建鹏[16]对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对高压油泵柱塞偶件的磨损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种可有效改善高压油泵柱塞偶件磨损的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

2.2.1 二甲醚发动机燃料喷射系统防磨损与泄漏策略

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二甲醚发动机燃料喷射系统的研究表明[17],均值压燃(HCCI)由于燃料适应性较好,更适合二甲醚发动机。针对HCCI容易导致低负荷失火、高负荷爆燃等问题,本研究团队提出二甲醚可控预混合燃烧(CPC)概念,研制了由主燃烧室和预混合室(副燃烧室)组成的燃烧系统。一方面,之前的研究表明共轨式燃料系统较适宜于二甲醚发动机;另一方面,由于二甲醚挥发性好,且是在压缩行程初期被喷入预混合室,因此可将喷射压力控制在10 MPa左右,即形成低压共轨系统。具体的防磨损与泄漏策略包括2个部分:用前面介绍的隔膜泵取代传统喷油泵;开发了磨损自补偿喷油器和独立润滑喷油器。

液压隔膜泵目前一般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矿山、水泥等行业,若直接用于二甲醚发动机会有体积大、输出压力相对较低、压力脉动较大等不足之处。因此为了满足汽车供油泵的要求,本项目组开发出直列隔膜式燃料泵。该泵主要由动力传动机构、液压油供给控制系统、泵头机构三大部分组成。工作原理是凸轮轴转动,带动柱塞作往复运动;液压油随着柱塞的往复运动,挤压隔膜,依靠柔性隔膜片的来回鼓动达到吸入和排出液体介质目的。

这种直列隔膜式燃料泵最大的特点在于将二甲醚和柱塞通过隔膜完全隔开,因此,用该泵代替传统柱塞泵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柱塞的磨损泄露问题,同时又利用了传统柱塞式喷油泵运行稳定、频率高的优点。

喷油器是二甲醚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喷油器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整体性能[18]。项目组自主开发的磨损自补偿喷油器和独立润滑喷油器的结构原理图如图3。

磨损自补偿喷油器取消了传统柴油机喷油器中的回油管道和精密偶件,阀芯的阀杆与阀体的接触部分磨损不会产生燃油泄漏问题,阀芯锥面的磨损可以由阀芯弹簧的预紧力进行补偿,确保密封锥面可靠密封。因此,从结构原理上讲,磨损自补偿喷油器使用低粘度的二甲醚液体是完全可行的。

独立润滑喷油器在传统柴油机喷油器中增加一套独立的强制润滑装置,在喷油器工作过程中,针阀偶件由外界提供的润滑介质强制润滑。为确保相应的润滑效果,需防止二甲醚燃料由压力室渗入到润滑腔,故将润滑腔的压力调节为始终略高于二甲醚喷射压力的状态。

磨损自补偿喷油器的模拟仿真实验表明,其喷油特性处于合理趋势,但由于其涉及到新的喷射原理,因此其喷射规律、喷雾特性以及可靠性等有待进一步研究。独立润滑喷油器的模拟仿真实验表明,其不仅能保证其针阀偶件的润滑效果,而且更有利于根据工作需要选择较为合适的润滑介质。该喷油器的针阀运动状况、喷油规律等特性合理;润滑介质的泄漏量很小,对喷油过程和针阀运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3 总结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充分表明二甲醚作为柴油替代燃料非常有潜力。开发二甲醚燃料系统必须首先解决的是燃料泄漏,精密偶件的磨损和润滑问题;其次,需要根据二甲醚高压缩性且压缩性随温度压力变化较大等特点,开发出相应的燃料供给装置。从各种供给系统的对比当中,可以看出共轨式燃料系统较适宜于二甲醚发动机,将来电控共轨式二甲醚燃料供给系统会是发展方向。对于二甲醚发动机喷射系统的磨损和泄漏问题,国内外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二甲醚发动机实用化将成为现实。

[1]Constantine Arcoumanis,Choongsik Bae,Roy Crookes et al.The potential of di-methyl ether as an alternative fuel for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J].A review.

[2]Spencer C Sorenson,Mikkelsen S.Performance and emis sions of a 0273-liter direct-injection fueled with neat dimethyl ether [J].SAE Paper 950064,1995.

[3]M Christense,B Johnansson.Influence of mixture quality on homogeneous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J].SAE Paper 982454,1998.

[4]Tsuchiya,Sato.Development of DME engine for heavy-duty truck[C].SAE Paper 2006-01-0052,2006.

[5]Ideda T,Ohmori Y,Takamura A,Sato Y.Measurement of the rate of multiple fuel injection with diesel fuel and DME[C].SAE Paper 2001-01-0527.

[6]Verbeek R P,Van Doom A,van Walwijk M.Global assess ment of dimethyl ether as an automotive fuel.TNO Road-Vehicles Research Institute[J],1996.

[7]James C,Mc Candless,Ho Teng,et al.Development of a liquid-DME fuel tank—A Two-fuel thermodynamic pump[C].SAE Paper 2001-01-0652,2001.

[8]张晓,汪洋,盖超,等.新型共轨电控喷油器的开发[J].天津大学学报,2010,43 (8):680-684.

[9]周小鑫,方俊华,等.二甲醚电控共轨燃料喷射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J].柴油机,2009,31 (3):5-8.

[10]张光德.二甲醚发动机共轨燃料系统的试验研究 [J].车用发动机,2003,145 (3):32-34.

[11]Ho Tengr James,Jeffrey.Viscosity and lubricity of(liquid)dimethyl ether-an alternative fuel for compression-igni tion engines [C].SAE Paper 2002-01-0862,2002.

[12]Fleish T,McCarthy C,Basu A,et al.A new clean diesel technology;demonstration of ULEV emissions on a Navistar dieselengine fuelled with DME [C].SAE 950061,1995.

[13]耿伟.高压共轨二甲醚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性能仿真[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14]黄卓勇.改进二甲醚燃料润滑性能的研究 [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5,39 (3)233-237.

[15]汪映,何利,周龙保,等.不同比例润滑添加剂对车用二甲醚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J].内燃机工程,2009,30(3):24-26.

[16]高建鹏.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对高压油泵柱塞偶件磨损的实验研究 [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5.

[17]Dongwon Jung,Oseock Kwon,Ock Taeck Lim.Comparison of DME HCCI operating ranges for the thermal stratification and fuel stratification based on a multi-zone model [J].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25(6):1383-1390.

上一篇:伸缩门道闸方案下一篇:不容分说成语含义及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