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的论文(精选11篇)
2、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3、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6、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9、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10、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11、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12、豫呵其若冬涉水。
1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5、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1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7、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8、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9、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20、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1、做人的道理:心思要细,志气要大,心智要圆,行动要方,才能要多,事情要少!
22、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5、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26、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7、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2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29、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30、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3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3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3、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34、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37、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39、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40、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1、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4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4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44、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45、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6、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7、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48、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49、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1、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52、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53、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54、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55、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5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8、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5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6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6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6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3、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4、子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恒古多变,谁生吾哉!
65、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66、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67、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68、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69、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70、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71、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7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73、知足者富。
7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75、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77、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78、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名句
7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80、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81、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82、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83、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84、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85、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87、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88、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89、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90、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91、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92、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9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9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9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9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9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98、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9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100、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01、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0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0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0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05、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0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0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08、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09、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110、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1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112、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113、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4、将欲取之,必先之。
115、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11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17、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18、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1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0、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2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2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23、小国寡民。
12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12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2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127、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128、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129、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老子是道学思想的代表人之一, 他的《道德经》不仅对国内影响深远, 而且在各国广为传颂。老子的重要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中蕴含着君主自我限制权力、民众自由追求发展等诉求。
亚当斯密不仅是著名的经济学家, 他的思想更广泛涉及法制建设的各个方面。他在公法、私法、司法的论述中坚决反对国王滥用权力, 捍卫人民追求个人利益, 要求建立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因此, 两者的思想有诸多相通之处。
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 保障公民基本人权和自由是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而依法治国虽是时下热点, 却不是最新理念。老子和亚当斯密的思想中不谋而合地蕴涵着这一理念。因此本文旨在分析老子和亚当斯密关于治理国家、法律建设方面之异同。
二、老子与亚当斯密思想之同
老子和斯密中蕴涵的治国理念, 是向三个方面进行延伸:有限政府、让民有为、依法治国。三者相互作用, 共同促进, 形成以有限为核心的治国理念。
(一) 有限政府:限制国家权力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智慧结晶, 《道德经》中多次提及“无为”, 如“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三十七章) 无论是“我”还是“圣人”均指代统治阶级, 老子“无为”针对的对象是统治阶级或者说是一切有权干涉人民生活的人。他提倡的是“圣人”无为。老子提出的无为, 并不是指完全的消极不作为。而是针对“有为”提出的。
“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 是以难治” (第七十五章) 此处, “有为”是指统治者为了追求奢靡, 违逆人道, 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妄为之行。此行为必然会导致民不聊生, 逼迫民众奋起反抗, 而国家必然混乱无章。因此, “无为”是指不“有为”。
斯密的“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要干涉。利己的润滑油将使经济齿轮几乎以奇迹般方式来运转。” (1) 和老子一样, 也不代表着要求国家和政府完全放任人民不管, 不参与任何社会管理活动。其放任亦是针对政府的“有为”提出的。亚当斯密, 也表达出了对政府“有为”的批判。
在《道德情操论》中, 斯密论述到, “有时候是所谓国家的体制, 亦即所谓政府的利益, 有时候则是某些专制垄断政府的特殊阶级的利益, 会歪曲一些国家制定的法律, 是它们背离自然的正义。” (2) 同样的, 这里的“作为”指的是政府的垄断阶级为其利益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 是人为的规则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斯密认为, 应当限制国家和政府的权力, 国家和政府只应该充当“守夜人”的作用。
(二) 让民有为:保障人民平等自由
治国理念的实现, 仅依赖于限制国家权力是不够的, 还需要保障人民的权利。老子和斯密均认识到, 人民有权利的意识, 才能真正实现有限政府所追求的社会效果。
老子“无为”的思想, 是对执政者的要求, 也是在维护人民的自由, 防止政府过度干涉人民生活。“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第七十七章) 老子认为天道都是补不足而损有余, 而圣人也应该帮助贫穷群众和减轻被压迫阶级的负担。老子以辩证的思想, 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第四十九章) 为君者应该顺应民意, 天下才能安定。道学批评了那些仁义礼法下深深埋藏的等级观念, 强调众物平等、追求本心, 放任人的自由发展。
亚当·斯密提出“自利人的假说”, 认为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是受自己欲谋取的利益所驱动的, 《国富论》中提及, “……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 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3) 斯密认为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个人从自身利益出发, 为了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而共同促使的。因而, 保障人民权利的平等和自由, 放任人民平等自由地追求自身的利益, 是促进社会发展, 维护国家秩序的关键。
(三) 依法治国:有法可依及司法独立
有限政府并不是指政府完全放任不管, 而是以构建维护秩序井然的体系为前提, 在此体系下, 人民才能更好地实现权利, 政府的权力才能受到限制。限制国家权力和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 若不想其只是一纸空谈, 这时候就需要法律的监督和保障。
老子认为法令不可过多“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 (五十七章)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第六十三章) 老子认为物极必反, 统治者以严刑酷法治理天下, 必然导致民众反抗。不可置否, 老子承认, 法令刑罚是国家政治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但是应该行之有度、不可滥用。
亚当斯密认为人都是在盘算自己的利益, 而谋取利益的途径并不是完全不受限制的, 斯密认为人的心中需要“公正的审判官”, 而这“公平的审判官”的形成, 需要制定一定人为的规则, 也就是法律的制定。“一般来说, 那些规则都是有意要符合自然的正义规则的。” (4) 不管是道家的以“道”为依据, 还是斯密的“符合自然的正义规则”都指出立法、执法的必要性。
并且斯密提出司法必须独立, “司法权如不脱离行政权而独立, 要想公道不为世俗所谓政治势力所牺牲, 那就千难万难了。……司法权不但有与行政权分离的必要, 且有完全脱离行政权而独立的必要。” (5) 司法如果不独立, 那么弊端显而易见, 法律将会成为最高统治者以及层层行政者滥用权力的工具, 他们将会打着法律的名义搜刮民脂民膏。那么法律就成了为虎作伥的工具, 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因此, 只有让行政权关进法治的笼子里, 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国。
三、老子与亚当斯密思想之异
老子与亚当斯密是不同历史背景, 不同地理文化酝酿出来的产物。尽管他们均提倡限制统治者的权力的思想, 但是他们还是有众多的不同。以下简单讨论几点重点区别。
(一) 考虑角度的不同
老子生活在中国的封建时期, 他曾做过周王朝的史官, 因此, 他的思想更多的是一个官员对统治者的治国建议。因此, 他的放任无为, 是从统治者的立场出发, 用历史经验的结晶告诫统治者“有为”将造成恶果, 反之提醒其“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第二章) 。而斯密的自然法的理论是从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出发, 旨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 其主张放任自由观点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个人利益。
(二) 方法论层面的不同
老子的“无为而治”, 可谓是一种哲学的思辨, 是一种驾凌在万事万物生长发展规律之上的形而上学。他对无为而治的实现, 在法制建设上没有能够着手实践的方法, 但是却耐人深掘。而斯密生活在18世纪, 在当时的法律思想的基础上, 他的法律思想涉及公法、私法、司法方面, 且均有提出自己的法律建设制度。
四、总结
无论是老子的哲学思辨还是斯密的法制思想, 其蕴含的思想造诣, 均对后世影响深远, 并有极强的现代意义。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因此, 如何有效管理政府、保障公民自由、真正做到依法治国, 是我国目前积极探索的重要内容。对两者进行比较和分析, 有助于落实党的方针政策, 有效提高行政管理绩效。
摘要:老子的重要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中蕴含着君主自我限制权力、民众自由追求发展等诉求。亚当斯密的法律思想中坚决反对国王滥用权力, 捍卫人民追求个人利益, 要求建立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因此, 两者思想有诸多相通之处。本文旨在分析两者之异同, 希望依此呼应“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号召, 发掘两者的中国现代价值。
关键词:老子,亚当斯密,有限政府,法治思想
注释
11 亚当·斯密.国富论 (下卷) [M].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2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谢宗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436.
33 亚当·斯密.国富论 (下卷) [M].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44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谢宗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436.
学生们都很谦虚,说学生不敢妄言(因为真不会)。轮到李耳回答时,李耳答道:学生知识和视野有限,只能表达学生看到的观点,请先生指正。(说话之前已有退路)先生:你说吧。李耳:学生根据先生一直以来的教导,加上学生浅薄的理解。
学生以为……(话外音:有功劳是先生的,有问题了是学生的浅薄,和先生无关)太子傅一听觉得这个学生蛮有水平,就提一两点李耳没考虑到的。李耳刚说了两点,先生又加了两条,于是他又有了更多的思路。李耳:先生之言是真言也,一句话醍醐灌顶,学生豁然开朗。
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的比较研究
郭店<老子乙>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老子乙>主张“清静为天下定”,今本<老子>主张“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太一生水>(含老子丙)与郭店<老子甲>有密切联系,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同中有异.郭店<老子甲>是“经”,<太一生水>(含老子丙)是“说”,今本<老子>是战国老子后学对春秋以降老子学说的整合.
作 者:涂宗流 作者单位: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荆门,448000刊 名: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GMEN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18(5)分类号:B223.1关键词:政治理想 反对贪欲 宇宙生成论 治国论 无为论
其实,放手写这篇文章之前是就就不敢动笔。只感觉自己懒懒散散的学习《道德经》五年余,所懂所悟达不到形成文字的水平。细想。“道不远人”,每个人都可以悟“道”。鄙人暂且发表一些自己的一些意见。
一门学问一旦成为文化,算起来要比原来的学问就大多了。前一段时间平南县荣获”广西诗词文化之乡”称号.中国书协副主席聂成文等中国知名的大家都参与其中,可谓盛会了。而中华诗词学会发出文件决定授予藤县“全国诗词之乡”的称号。相对的阵势就没那么大了.形成文化的就是
暂且不考虑《老子》一书到底何时著作,老子是什么时代的人,老子故里在哪„„这些在没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基本已经定下来。我的立场是:正视历史,不要因为现在的价值而扭曲历史。这是对古人的不尊重,也是治学不严谨的表现。
如果仅是拾人牙慧,道前人所说。那便不足为文。老子文化大体包括“道学”“道教”“《道德经》文化”等。老子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1、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2、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4、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10、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11、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4、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5、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7、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9、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20、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3、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24、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2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27、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30、治大国,若烹小鲜。
3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2、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33、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34、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3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7、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8、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39、治人事天,莫若啬。
40、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41、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42、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43、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44、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4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46、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7、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48、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9、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50、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51、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53、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5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57、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5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9、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60、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6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6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6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5、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6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7、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68、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6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4、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7、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8、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9、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1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3、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4、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7、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9、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0、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2、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3、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25、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2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27、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28、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0、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1、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3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3、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34、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35、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3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37、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3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39、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4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41、治人事天,莫若啬。
42、治大国,若烹小鲜。
43、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4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47、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9、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0、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51、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5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5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5、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58、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9、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6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61、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62、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6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6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5、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66、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6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68、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69、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灵遁者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被各种各样的色彩和形式所吸引。钱啊,名啊,利啊,权势啊等等这些东西,会围着你。很多人知道自己的心态很燥,但是深陷其中。
理由是人是社会性动物,现在的人都是这样的。我要往上走,往上爬。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准则,生活态度。我一直说没有敬畏之心,是我们现代人最大的原罪。
我有时候看看我自己,看看周围的人,看看网上的图片和信息,真的会觉得老子啊,庄子啊这些人活得才是真性情,真自然。
我们是该回到远古,去心对心的听听这些老者肺腑之言,听听他们的恬淡心态。找到这种智慧,普及这种智慧,我们这个社会,就不会有那么多嫉妒,有那么多不正常,有那么多神经病。
圣人从来没有走远,就在我们身边,如春风,如大山,如清泉。“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出子老子《道德经》,说的就是老子本身。他的五千言字,字字鎏金闪光。生命力比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强大。
诗人臧克家也写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没有真正去生活的人,去好好观察生活的人,去思考自己,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人。记得上面的话,它本身就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指导。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眼界有多远,格局就有多大。没有飞机,没有大炮,没有望远镜,更没有飞船。老子的格局是咋样。道德经第一句话就很清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大概翻译是这样的: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可以叫的出的名,就不是永恒存在名。无,是天地原始的称谓;有,是万物母体的名称。所以常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
这就是老子的格局,这就是老子对于世界的思考。他的格局不是吃饭,不是睡觉,不是一个村,不是一个县,也不是一个省。他的格局是宇宙,是道。
我们知道“道”是贯穿《道德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道德经》本身也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用我的话,可以这样说,道经就是世界观,德经就是方法论。
老子显然不是理科生,但他是生活的实践大家,大师。从朴素的事物中,总结出的道理,令我们现在的人都瞠目结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些句子如洪钟一样,响彻了2千多年。还会继续鸣响。
物理学上的真空不空,隔空传输不都是老子口里的话吗。所以说大道至简。老子很早就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了。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就是老子。他说:“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祭品一样
。” 所以说老子是最恬淡的人,他轻灵如水,是无人反驳的。他与自然一样,他有宇宙常心。这就是圣人。试问这样的人,会计较吗?会嫉妒吗?会贪财吗?会痛恨吗?
会的,因为他也是人。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他能理解,他能控制,他能做到我们做不到的。用他的话说:无为而治,宠辱不惊。当代的我们真的要记住老子的这句话:“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就是说别太把自己看的那么重。
上面说了,老子肯定不是理科生,由于生产力和理论知识的条件限制,老子肯定不清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以及物质世界具体的运动规律。
所以他也提出了一些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显然这是行不通的,也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但是这点瑕疵是必然的。不影响老子是一个真性情,恬淡不争,洒脱无伪的圣人。
他还提出“以无为用,以有为利。”的思想。在当代社会,应该奉为生活心态的圭臬。所以他也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是对上面思想的最有力支撑。
人的强大,不是多学了多少技巧,语言,服饰,而是学会了包容,学会了宠辱不惊,这样就可以做到以无为做无不为。这样不断的进步,格局会小吗?别人还会不愿和你交朋友吗? 别人还会不愿意和你做生意吗? 弄巧成拙,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这些词不都是太“有为”了吗?
而现在的我们呢? 不正是这样的急躁吗? 能多挣点就多挣点,能捞一把就捞一把,不管不顾后面的人,甚至后代的人。
经济空前繁荣,空气质量,水土质量空前下降。不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生活态度的警示吗?
老子对于后代人的影响很深,很多地方都有老子的塑像。他被我们顶礼膜拜,这是好的。尊敬一个心怀宇宙的人,是好的。可以我们顶礼膜拜的时候,很多人是求财,求权,求精神病康复。
老子如果真的地下有知,只会摇摇头离开。 是啊,明明良言妙药就在那放着,你们还一天大喊:药在哪?幸福在哪?钱在哪?呜呼,哀哉!
有人可能会说。那是因为老子没有生活在当代。生活在当代,说不定他比我们世俗,爱钱如命。环境是可以影响一个人。对于这种假设我们只能呵呵而笑。以我们的心度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竹林七贤等人,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生活不管你处在那个年代。脑袋还是架在肩膀上,人还是有两只手,两条腿。浩瀚的宇宙在中华上下5千年,只不过是一眨眼而已。圣人就在我们身边,不要说师道不存久也。
我在呜呼而鸣的时候,不光悲哀别人,也悲哀我自己。我也是俗人一枚。
老子是一种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下。”于我们来说太单调。我也是这么认为。如果谁让再回农村,像小时候那样住上半年,我是不愉快的,我是不习惯的。我怕我留恋大城市,我怕害怕农村太安静。
但是身在闹市中,心中常常有老子这些字,出现在眼前,与我们来说是大恩惠,大太阳。
世界的种种有规律,你可以利用的上,那么恭喜你。如果你利用不上,那就改变自己。竹林七贤中的人,不是一开始都那么放荡不羁,是因为报国无门,事业受阻,甚至不那样装,反而又生命危险。想想何苦呢,不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来的自然,来的舒服。
论老子的民主意识
老子以“道”为世界根源的理论,提升了人的地位之后,又从万物皆“道”之子的角度,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平等原则和普通民众在社会构成中的核心地位。老子在淡化统治者的政治地位,淡化统治者自我中心意识的主张和对专制制度的`批判、否定中,表现了他的民主意识。
作 者:覃遵祥 作者单位:湖南吉首大学中文系,湖南吉首 416000刊 名:江西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4)分类号:B223.1关键词:老子 民主意识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味”和“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他们的思想发源地就是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
一、老子美学——中国美学史起点
原因:1、从历史顺序看:老子生活的时代早于孔子;《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2、从理论本身看:(1)哲学方面:老子提出以“道”(2)美学方面:提出“气”“象”“有”“无”“虚”“实”“味”等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老子论“道”“气”“象”
1、老子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连结的范畴
2、“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从《老子》中看“道”有以下性质:
(1)“道”是原始混沌:“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他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
(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宇宙发生论)
(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
(4)“道”自己运动:“道”处于永恒的“独立”运动即自己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
(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①“道”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是不能单凭感觉把握的——“无”
②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这就是——“有”
*老子的哲学体系在总体上带有唯物论的倾向。
3、“道”包含“象”“物”“精(气)”,是真实的存在。
4、“道”“气”“象”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象”须体现“道”“气”,才成为审美对象;
(2)审美观照:必须从对于“象”的观照进到对于“道”的观照(玄鉴)
实质——并不是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
(3)中国古典美学认为,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必须表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道”“气”),这样艺术作品本身才有生命力=>“气韵生动”(几千年来中国绘画的最高美学法则)
三、老子论“有”“无”“虚”“实”
1、老子认为:“道”具有“无”(天地之始)和“有”(万物之母)的双重属性;
老子又认为:就现象界来说,宇宙万物是“虚”“实”的统一
*天地中间充满虚空,但不是绝对的虚无,虚空中充满了“气”,有了这种虚空,才有了万物的流动、运化,才有不竭的生命,“有”“无”统一,“虚”“实”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1)此原则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的.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2)此原则也表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不同于西方古典艺术的重要美学特点
四、老子论“美”“妙”“味”
1、老子论“美”:(1)明确的与“善”区别开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美”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它的对立物“恶(丑)”而存在的
*老子不是第一次使用“美”的概念的人,而是使它第一次成了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
1、在老子时代,美和艺术是专供于奴隶主贵族享受的,所以他对美和艺术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否定的态度
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在一定意义上对美和实用、美感和快感作了区分:他认为声色犬马之乐是美而不是实用,他们引起的是美感而不是生理上的快感(为腹——生理快感 为目——美感)
4、老子对形式美也持否定的态度:老子的“拙”成为后代一种审美趣味及审美风格 “光而不耀”(审美理想)
5、老子谈“味”:审美标准——淡乎其无味(对“道”加以表述,所给予的是一种恬淡的趣味)
不是吃东西的味道,而是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6、老子谈“妙”(老子第一次提出,体现“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道 “无”——观照“道”的“妙”的属性(“妙”主要用于审美领域)
“有”——观照“道”的“徼”的属性
*“道”又叫做“玄”,“妙”和“徼”同谓之“玄”,但“玄”终究更偏重于说明“道”的无限性,与“妙”这种属性更为接近,所以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妙”:由于“妙”取法于“道”,体现“道”的“无”的一面
*“妙”的特点是体现“道”的无规定性和无限性,“妙”出于自然,归于自然,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总结:从老子的“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往往不限于概括具体的审美对象或审美过程的某种特点,而是同古代思想家整个宇宙的看法密切相关
三、老子论“涤除玄鉴”
“涤除”:洗除尘垢,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玄鉴”:“玄”是“道”,“鉴”是观照,“玄鉴”就是对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 第一层含义: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
(老子认为一切观照都要进行到万物的本体和根源的观照,即对于“道”的观照,但对于“道”的观照怎么实现,老子没有明确的回答)
第二层含义: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庄子“心斋”“坐忘”
(老子强调,为了实现对“道”的观照,观照者必须保持虚静)
“涤除玄鉴”文学领域的影响:1、宗炳:澄怀味象 ①实质是“道”的观照 ②审美的心胸
2、陆机《文赋》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文学创造首先要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观照万物本体、生命
3、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虚静的心胸对于审美观照及文学构思都很重要
2.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7.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9.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关于老子的论文】推荐阅读:
关于老子的名言警句汇总05-25
谈老子的无为思想06-05
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06-20
读《老子》心得05-26
老子论语诵读07-22
老子经典名言解读09-08
老子人生哲学摘要09-08
老子第七章原文及翻译10-18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0-24
老子导学案学生版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