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乡镇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凉州户镇经管站 张晓红
今年9月以来,本人对我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镇9个行政村进行了走访、座谈,通过组织村委会成员、党员、村民代表、种养大户、部分农户参加座谈会,通过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讨论,突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对镇党委、政府有何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增收工作取得的成绩
凉州户镇位于县城南3公里处,全镇总户数1645户,农业总人口6574人,耕地4.7万亩。近几年来,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和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这两大目标,突出工业化的核心地位、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地位、加快城镇化战略地位,加快工业富镇、农业稳镇、三产活镇、科教兴镇步伐,全面推动镇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08元。2009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60元,较上年增加652元。2010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可到5.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68元,比上年增加1408元,涨幅为12.8%。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一是以县委提出的构建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为引领,镇党委、政府按照“减棉花、扩葡萄、稳制种、兴设施、上果蔬、增特色”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在稳定制种玉米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酿酒葡萄面积,大力发展以大葵、蔬菜等高效益经济作物。近年来我镇制种玉米面积逐年增加,2010年全镇制种玉米面积比去年增加了5848亩,达到了16000余苗,葡萄面积增加了面积610亩,大葵、蔬菜等特色种植面积增加了2900亩,仅制种玉米亩均收入比去年增加300元,酿酒葡萄按照糖度高低,价格达到了2.8元—4元,平均价格比去年涨了一倍多,亩均收入比去年增加了504元,仅种植业一项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805元;二是在加强林木管护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温室蟠桃和林果业的发展壮大。今年,通过宣传和强势推动,已发展苗木面积35亩,苗木收入达到了20万元,发展高新日光温室蟠桃种植,目前已新建温室大棚40座,已栽植蟠桃6座,挂果的温室蟠桃1座,总产量达到850公斤以上,平均价格在45元—50元,仅一座棚收入3.8万元以上,特色林果业由于品质好,亩收入达到了9000元,林业总收入达到了99.7万元,同比增长94.7%,为近年来增长最
1快的一年;三是坚持实施“畜牧强镇”的战略,大力扶持畜牧业的发展,积极与西部牧业等龙头企业合作,促进了牧业收入快速增加。人均畜牧业纯收入可比上年增加95元。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农民二三产业及劳务收入显著增加。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把它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强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008、2009、2010年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分别为1670、1850、2160。2010年新增劳务输出300人,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获得纯收入人均为2416元,比上年增加239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19.5%,增加的主要原因:首先由于龙头企业带动及农民自主创业和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有效的促进第二产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其次农民思想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外出务工人员继续增加,目前,我镇企业达19家,企业从业人员达635人,比上年增加46人,季节性自发或有组织的就地转移务农人员达680人次,人均每天收入在60—150元不等,劳务人均纯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7.8%,提高了0.6个百分点,比上年增加192元,劳务收入成为推动人均纯收入快速增加的重要保证。
3、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强化减负管理,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承包管理,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强化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资产管理,集体资产进一步增值。村组债务化解力度加大,债务总额逐年下降。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如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农机具补贴、家电下乡等等,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我镇农民的收入情况
1、农业的收入比例大。农村经济以农业收入为主,以2010年为例,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可到5.11亿元,其中一产农业收入就达到3.27亿元,占到64.3%,而第二产业所占仅10.7%,第三产业仅占8.8%。
2、城镇化程度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务工收入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然而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未能以劳动力产生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据2010年统计,我镇总劳动力人口6574人,其中常年外出劳动力仅为1305人,约占总人口的19.8%,劳动力转移收入仅为645万元。同时一些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靠天靠地靠农产品涨价增收的因素增加,依靠农业生产收入的增收困难。
3、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担过重。据分析,农民的收入主要支付于农业生产、学费、医疗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日渐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部分。另外由于学费的增长,农民对于教育
2的支出日渐感到吃力。再次是医疗费用的支出,农民一旦生病治疗,医药费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力缺乏,常常很快贫困。
三、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影响我镇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者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国50多年来,我国农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农民形象的传统认识。但是从当前的形势要求看,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科学素质、生产经营管理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思想保守不愿走出家门,农民群众缺乏技能,直接影响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的收益。
2、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不能很好的调整好自己的种植结构,忽视特色种植的经济效益,只拘泥于现有的种植模式,只偏好于习惯性种植,这给增收带来难度。二是品种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名优稀特品种少,常规吕种多,不利于农户经济效益的提高。
3、农户生产经营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极少数。二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防治等技术。三是管理粗放,尤其是缺少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以及经济核算。
4、农户信息不灵。改革把农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户成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而言,农户信息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5、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户家庭经营来自于非农产业的收入也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但从近几年势态看,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发生了困难,转移速度减慢。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6、一些村组织经济状况内外交困,制约了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
收的步伐。一是债务包袱和农民负担仍然很重。沉重的债务包袱不但影响村干部为民服务的工作精力,而且影响严重农业生产投入,农民增收的硬环境难以得到改善。二是金融政策的影响。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是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机构,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后,存贷款政策向服
3务效益转变。贷款受担保、质押、抵押等影响,农民用于生产性的小额贷款非常艰难。这些镇基层的银行,只吸储,放贷力度太小。因资金缺乏,农民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影响了农民增收。
7、农用耕地质量下降,土地肥力缺乏。化学肥料已成为当今农作物的主要肥料,所有农田普遍缺乏有机质肥料,出现了无机肥与有机肥使用不协调的现象,影响了农作物的高产优质。同时大量使用地膜更对土壤造成很大危害。
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年攀升。农产品的价格上涨远远低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速度。近几年,柴油、化肥、农药等虽然供应较畅,但价格不断攀升,每年都有8%—10%的上升幅度。目前,化肥每吨1800元左右,农药价格更是无正规价格。农民没有增加多少收入,经商流通人员首先赚足农民的钱。
四、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当前紧迫而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富民强镇,率先崛起”,必须首先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的轨道。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关键的是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坚持流通、生产一起抓。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及时把市场行情反馈给农民,使农民从流通环节中获得效益。树立四种意识。一是树立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消费结构转型、农民增收趋缓的背景下进行的,必须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以此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二是树立市场主导意识。调整农业结构必须面对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不仅要以当前市场行情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要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三是树立竞争风险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既要注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又要增加抗御市场风险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四是树立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调优种植业、加快设施农业”的发展格局,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农产品种植结构合理化、特色产品规模化、农民收入多元化”的目标。围绕市场的价格和需求。在确保“三增四保”(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生产、保供应、保储备、保稳定)的基础上,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加大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的发展,以发
4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通过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实现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变粗放经营为精细管理。实践证明:农民家庭经营,管好管坏大不一样,在同等条件下,实施精细管理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农户家庭经营同企业经营一样,必须搞好收支账目记载,搞好成本核算,分析某一项农产品的投入产出比,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径和对策。营销是产品成效的最终实现的环节。搞好营销,对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业并举,拓宽增收渠道。针对目前农民收入结构单一的状况,激发农村经济活力,靠多业并举增收。增强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内抓改制规范,抓科学管理,对外抓市场开拓,尽快把企业改制中的体制优势转换为效益优势。同时,要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调整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积极发展果蔬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走一、二产业紧密衔接连带发展的路子。搞活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重点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把农民的闲余时间转移到家庭工副业方面。通过推进两个转移,在农村培植出更多的农民老板和打工者,以此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今后,我镇将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拉动我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4、加强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全力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农技推广部门必须跟踪提供技术指导,手把手地教农民干。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传媒手段,为农民解疑释惑,最快捷地推广普及农业实用科技,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对农民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地抓好市场意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培养农民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农民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要把说理教育和典型引路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5、转变职能,改进和强化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有效指导。一是转变指导方式,尽可能地变传统的会议指导、文件指导为政策引导、示范引导、服务引导和市场分析预测引导,积极探索农民乐于接受、简捷实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指导方式。二是转变指导目标。在搞好对常规农业指导的同时,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抓“关键的少数”,把工作指导重点集中转移到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具有支撑主导作用的工作上来,着重搞好高效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业科技普及、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好自己不会干和办不到的事情。
6、贯彻落实好农村政策,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强化农村政策落实,控减农民负担,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一是完善农村税费政策,规范税费征收行为,5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二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租赁等办法,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三是切实管理好农村财务和集体资产,确保集体资产营运规范、保值增 值。完善“专户管理、支付到村、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加强村级三项资金管理,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强化村级资金支出管理,严禁新债发生。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压缩村级财务开支,多途径化解村级债务。四是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继续组织镇机关干部和乡村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所谓“农民富, 天下富;农民稳, 天下稳”, 因此党中央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1]。究竟农民收入现状如何, 收入的来源及支出情况如何, 采取何种方式来增加收入, 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产生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历时1个月, 深入3个乡镇, 30户农户, 采取多种调查方式, 进行了专题调研。
2 调查对象及方法
2015年7月以田湖镇、大章镇、旧县镇30户农户为调研对象;调查方法以调查问卷为主、访谈法为辅。
3 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3.1 综合总体概况
经调查发现, 三个乡镇农民收入总体来说来源不够多样化, 年收入状况不佳, 支出负担较重, 具体情况见表1~3。
3.2 调研结果分析
3.2.1 田湖镇樊店村10户农户的调查结果分析
田湖镇耕地面积61 375亩, 流转耕地12 868亩。对田湖镇樊店村的10户农户进行入户调查, 发现樊店村10户农户每年总收入均在25 000元以上, 家庭收入通过外出打工、本地打工和土地流转获得, 所占比例分别为50%、40%、10%。家中外出打工人员的月工资均在2 500元以上, 收支情况是80%略有积蓄, 20%持平。家庭收入中用于家庭生活开支的占40%, 用于储蓄的占40%, 用于农业再生产投入的占20%。家中的耕地90%以1 200元/ (亩·年) 的价格流转, 剩余10%位于山坡上的地被用于种植简单的油料作物。虽然土地流转带来的租金只占整体收入的很小部分, 但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给本村的村民带来大量的工作机会, 据调查樊店村的村民在当地打工是8小时工作制, 日工资30元。目前当地的劳动力已不能满足需求, 常有外地农民到樊店村打工, 土地流转为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了贡献, 本村70%的平地已经流转, 而坡地只流转10%。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对于农民增收仍将有很好的效果。
单位:%
单位:%
单位:%
3.2.2 大章镇东湾村10户农户的调查结果分析
大章镇耕地面积32 365亩, 流转耕地5 080亩。通过对大章镇东湾村的10户农户进行入户调查, 发现东湾村10户农户每年总收入7 000元以下的占到60%;7 000~15 000元的占到30%;25 000元以上的占到10%。家庭收入通过外出打工、本地打工和农业种植获得, 比例分别为40%、50%、10%。收支情况是30%略有积蓄, 40%持平, 30%入不敷出。家庭收入中主要用于家庭生活开支的占40%, 用于储蓄的占10%, 用于子女教育的占30%, 用于医疗的占20%。据调查村民在自己的耕地上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 大部分劳动力在附近的矿山打零工, 每天80元的工资成为部分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村中年轻劳动力缺乏, 有2户家庭中没有劳动力, 只能依靠每月60元的老人补贴过生活。东湾村没有进行土地流转, 土地资源比较贫瘠, 基本没有成片大规模土地。村中的妇女只能到外村或外乡工作赚取每天40元的工资来增加收入。影响东湾村农民增收的因素有缺乏劳动力、工作机会少、家庭负担重、自身文化水平低, 比重分别为10%、50%、20%、20%。
3.2.3 旧县镇旧县村、河南村10户农户的调查结果分析
旧县镇耕地面积19 246亩, 流转耕地10 402亩, 笔者对旧县镇旧县村、河南村的10户农户进行入户调查, 发现旧县村、河南村10户农户每年总收入7 000元以下的占到20%;7 000~15 000元的占到20%;15 000~25 000元的占到10%;25 000元以上的占到50%。家庭收入通过外出打工、本地打工、农业种植、土地流转租金获得, 比例分别为30%、50%、10%、10%。收支情况是20%略有积蓄, 40%持平, 40%入不敷出。家庭收入中主要用于家庭生活开支的占20%, 用于储蓄的占10%, 用于子女教育的占40%, 用于医疗的占10%, 用于农业再生产的占20%。据调查10户农户中有6户农户将耕地流转出去, 每年获得租金为500kg粮食或者每亩1 000元, 还可以到承包方处打零工, 赚取每天40元的工资。其余4户农户主要种植蔬菜、小麦, 每年生产性支出费用平均为800元。由于河南村、旧县村临近旧县镇, 有1户农户在镇上做生意, 经营性收入成为其收入的一部分。另有1户农户承包土地300亩种植核桃树年收入可达60万, 但由于生产性支出及农业生产再投资金额的庞大, 收支仍然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投资资金成为制约年轻一代农民增加收入的关键因素, 家庭负担重、身体因素、文化水平低、工作机会少则成为阻碍40~60岁农民增加收入的绊脚石。
4 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研发现, 加快土地流转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土地流转问题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问题,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2]。在调研中可以看到, 缺少劳动力、工作机会少、缺少投资资金、家庭负担重、自身文化水平低等制约增收的因素在三个乡镇中普遍存在。加快土地流转指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 田湖镇、大章镇、旧县镇的土地流转率分别是21%、16%、54%, 三个乡镇都有很大的流转空间。通过土地流转解放劳动力、通过土地流转创造工作机会、通过土地流转改变农民的思想和生存状态。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 利用合作社的经营特性和优惠条件为农民提供工作机会, 增加收入。同时可以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农业局在给予创业指导、技能培训、专业合作社规范的同时要监督各乡镇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合法, 务必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本次调研中笔者认为, 通过土地流转, 可以在建立合作社、发展第三产业方面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最终会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燕.农民收入调查分析报告[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33) :45.
提要:现阶段中国农村地区的落后是多方面的落后,包括经济收入、生产生活方式、管理体制和发展能力等方面。单纯经济发展方面的落后相对容易消灭,但全面的发展滞后,特别是制度、理念、文化、发展权限方面的滞后却难度较大,而且影响更为深远。
关键词:农民收入;全面落后;因素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趋缓,进一步增长乏力。具体表现在:
1.农民收入的增幅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65.66元,同比增加484.74元,增长15.24%,为近年增加额和增长幅度最多最快的一年。 以孝义市为例,农民人均纯收入自1992年以来的十多年中稳定快速增长,名义年均收入增幅16.22%。孝义市GDP由1992年的10.01亿元增加到133.1亿元(2006年),增长12.3倍,跨入全省十强行列;财政总收入由3948万元增加到21.6亿元,增长54.71倍,跃居全省第二。但是,近年来(如下图),却出现了增幅下降的现象。
2.农民收入的增长前景
在某些地方农村总体上已陷于农业减收,只能靠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增收的局面,多数纯农户实际已减收,从孝义市调查来的资料更能说明这一情况。
目前,农民收入结构较改革开放之初发生了变化,以南营村为例,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粮棉收入下降(只占农民收入的23.4%),瓜菜收入微增(占农民收入的25.3%)。二是劳务输出报酬收入增长较快,务农收入减少。这是因为个体私营经济有所发展,用工量增加,加上外出打工人数迅速增加(其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20.4%)所致。三是畜牧业收入稳中有升。虽然畜产品价格近几年下滑,但由于总量增长,畜牧业人均收入仍有所增长(占农民纯收入9%)。四是个体私营经济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当然,也应看到,不同乡、镇、村农民收入差距悬殊,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18,1981年为0.29,上升到2000年的0.46,已超出国际上公认的合理范围(0.3-0.4),2005年居民个人收入和人均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分别达到0.529和0.561。
3.收入差距状况
1978—1991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长期效应为正;1992—1999年,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效应由正向负平滑转换;1999年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产生阻滞作用,且负效应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2006年的负效应更是达到-0.171。另外,收入差距具体来说还表现为乡村收入差距加大、城乡生活消费差距扩大等方面。
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农民增收放缓的因素分析
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缓慢
2005年孝义市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3.8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7.87亿元,占40.8%;第二产业收入16.67亿元,占36.7%;第三产业收入9.81亿元,占22.4%。由此可见,第一产业收入仍是孝义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重头戏,其次才是第二产业。
据有关报道,孝义市农民收入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已超过80%,盆子坡属于孝义市的一个小村庄,其农民收入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却只有59%,远低21个百分点。从劳动力投向看,全村劳动力347人,投入一产劳动力229人,已占了总劳动力的65.9%。与此同时,传统的农业家庭生产方式生产成本较大。在农村调查的情况表明,近几年农民种田一年亩产收入与支出基本持平,甚至有的支出大于收入,也就是说,农民种粮基本上是无利可图。
2.农业经营性收入增长持续放慢
2007年,孝义市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3004元,比上年增加97元,增长3.3%。家庭经营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到52.83%,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经营中第一产业收入人均达到2427元,比上年增加91元,增长3.8%,第一产业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42.68%,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25.28%;农民从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中得到的人均纯收入577元,增长1.2%,增速居四项收入末位,农民从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中得到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仅为10.15%。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158元,比上年减少11.8元,下降6.9%;从事第三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419元,比上年增加19元,增长4.8%。
从上面情况看,经营性收入增长放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要农产品产量供给相对过剩。
(2)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受农产品产量供给相对过剩影响,农产品价格水平近几年出现了持续下降趋势,处于买方市场的状况。对此,2008年2月和4月,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部门两次提高稻谷和小麦收购价,两次累计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4%—7%、9%—11%。
(3)劳动成本较高,家庭经营费用增加。2000年比1999年柴油、农膜等商品价格均有所上涨,由于农业机械的增加和冬暖式大棚的发展,柴油、农膜使用量增加,农民为此每年人均多开销近百元。再加上化肥、农药及一些意外开支,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4)农业投入不足。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继续放缓,农民的收入预期不高,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增长的收入大部分流向了生活领域,生产性投资下降,这些使农民收入增长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3.农民负担仍在高位运行,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全国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民的“减负”问题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并得到了规范,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取得了一定进展,基层干群关系有了一定改善,农民群众比较满意。
但从近期在大孝堡乡农村调研和从有关方面反映的情况看,农民负担出现了十分突出的反弹苗头和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农业税虽然被取消,但其他收费渠道依然存在,水费、修路搭桥、农用车管理、生猪屠宰、农民建房等都可以是乡村两级乱集资、乱摊派的源头,以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出现的新的收费项目和形式极有可能成为农民新的负担。
(2)化肥、农药、种子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的提价,使农民收入“明升暗降”。
(3)获取知识的高成本已成为农民新的负担。一方面是义务教育虽从2007年进入免费阶段,但培养一个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所要的花费,无不是农民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是农民看病难、买书难、培训难、受教育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4)事务性负担依然沉重,政府某些职能部门对农民的不公正心态和某些公职人员的“官老爷”思想,使农民说话难、办事难。这进一步使得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大幅降低,影响了农民增收。
4.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集约化经营程度低
大孝堡乡是孝义市的玉米主产区,种植面积在4万亩以上,而东盘粮村又是该乡玉米面积最大的村之一,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590亩。这个村的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1)该村一家一户分散生产,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农村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经营耕地1.5亩左右,户均耕地仅6亩左右。这就决定农业生产经营难以采用规模化的现代耕作手段,播种、管理、收获各个环节的机械化程度都比较低。
(2)农业生产仍然没走上良性循环。生产单位规模不经济、农业投入能力差、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投入产出水平低的状况仍然没有很好解决。农民资本扩张和膨胀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农业生产一直没走上自我发展壮大的良性循环。
同时,农业科技含量低,农民整体素质整体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带动农村增收能力还不强等客观情况的存在也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
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的增收关系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值此世界性经济危机蔓延全球,国家提出4万亿的经济救援计划之际,如何化被动为主动,把握机遇,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作者将进一步从实际着眼,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晓东:山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
[2]王 营: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06级法学班学生.
[3]山西省农业工作会议,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2008/2/17.
[4]孝 义:财政总收入达21.6亿元[J]山西经济日报,2007/2/15.
[5]丁 冰:当前我国基尼系数过大的主要原因何在[J]当代经济研究,2007,(12).
[6]王少平 欧阳志刚: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J]中国社会科学,2008.(2).
[7]摘自《山西年鉴》2005年.
[8]山西省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万维网www.sxxnw.com.
[9]卢 峰:中国没有粮食安全问题[J].南方周末,2008/4/24.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增收又是核心的核心。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更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情绪,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
一、基本情况
###镇是##县的大镇之一,地处##县最东面,距新县城40公里。历史底蕴深厚,唐王征东传说和蟹桥传说就源于我镇,古三岔关更是兵家必争之地,清末举人李龙石名震关东。我镇交通便利,地理位臵优越,沟海铁路横贯东西,盘海公路和建设中的兴于快速干道延长线为全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全镇辖11个行政村,6308户,2109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51人,总面积71.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565亩,其中水田39615亩,旱田10950亩,人均耕地面积2.5亩。2011年末,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4100元,高于全县11400元的平均水平。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生产调结构、上水平、增后劲。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最佳途径,目前我镇农业产业主要以水稻、棚菜、肉鸡和水产四大块为主,尤以棚菜和肉鸡产业发达。
一是以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棚菜产业是我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目前全镇11个村中有###村、七台子村、岗毗岭村、五台子村、夏家村、蔡家村和夹信子村等七个棚菜专业村,棚菜总面积2.85万亩,建有高标准蔬菜大棚5180栋,从业户数4200多户,从业人员近万人,预计到今年年末全镇棚菜产业总产值可实现3亿元,棚菜产业人均纯收入可实现6900元,在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贡献率达到40.38%,棚菜产业已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主力军。在大力发展棚菜生产的同时,我们还着力做好“打品牌”、“建市场”,着力推进无公害蔬菜进程和棚菜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以兴牧集团为龙头,积极开展肉鸡孵化、养殖、加工一条龙产业经营,通过龙头企业拉动周边农户,建立以养殖大户为主体的协会组织,加强对养殖业产、供、销的协调服务,全面提高市场风险抵抗力。目前全镇已形成种蛋鸡养殖、孵化、肉鸡养殖、肉鸡加工储藏完整的产业结构链。我镇还拥有得信饲料、新达饲料、羽翔种鸡、三鑫孵化等相关企业10余家。预计到年末全镇肉鸡饲养总量将实现1550万只,出栏1300万只,产值41000万元,肉鸡产业人均增收1500元。
二是围绕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棚菜和肉鸡产业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也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繁荣了镇域经济。产业前向发展带动了蔬菜育苗、农药供应、大棚骨架焊接、桩梁建造、大棚设备、物质供应等相关产业发展;后向发展
带动蔬菜销售、运输、加工和肉鸡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全系列产业链。仅从事大棚设施加工的工商业网点就达50多家,年创产值2500多万元。棚菜和肉鸡产业的发展也提升了###镇的知名度,“古兴”、“辽河湾”、“兴川”、“硒霸”等特色农业品牌已成为我镇响亮的名片,推动###镇走出盘锦,走出辽宁。也正是因为于此,使得众多投资商纷纷看好这里,投资兴业。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季节性短工等全镇就近实现劳动力转移3000多人,工资性收入可达到3600多万元。
三是加快项目建设,奠定农民增收的基础。通过争取兴于快速干道延长线项目,使我镇距市区车程缩短至半小时,提升了###的区位优势;建设中的盘锦生物质能化工产业园区已初见规模,目前已完成园区一纵一横道路建设,对部分区域进行回填平整,宝来生物能源、盘锦畅兴石化、辽宁东锦化工等三家企业已经入驻。二是通过“一事一议”项目,投资500多万元对全镇的村村通道路进行新建与维修;投资560万元对1.2公里的镇政府路进行拓宽改造,改造后的道路宽12米,修建暗排,安装路灯60盏;投资280万元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投资355万元垃圾气化站1座,添臵环卫设施30多套;投资120多万元对村路和棚菜园区进行了绿化治理,这些项目的实施,吸纳了当地劳动力,既增加了就业又改善了新农村面貌。
四是强化职能,做好农民增收服务保障工作。镇党委、政府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把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镇长负总责,明确了领导分工负责机制和包村、包项目任务,镇村干部也落实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任务。加强驻村指导员的管理,使其更好地发挥促进农民增收的抓促作用。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截止到目前全镇共开展各类农业培训讲座20多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积极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关怀活动,帮助和指导农户促进增收。
三、农民收入的增减因素
一是由于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呈上涨趋势,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资价格涨幅平均高出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生产经营成本,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二是我镇的棚菜和肉鸡产业虽然规模很大,但都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附加值不高,致使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三是棚菜产业受自然天气影响较大,今年夏天,因受到台风“达维”的影响,大辽河水位上涨,致使我镇沿河###、岗毗岭等6个套堤进水,近2000栋蔬菜大棚被淹,农民损失惨重;肉鸡养殖受疫病和价格因素影响较大,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致富进程。四是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家庭经营来自于非农产业的收入也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有近一半的家庭,打工收入占其家庭收入的50%以上。但近些年来,城市就业压力增大,对技术工种的要求高,以及乡镇企业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发生了困难,转移速度减慢。虽然乡镇农业技术和普惠制技能培训有所增加,但培训 的专业性、广度、深度不足,培训后的农民进厂后需二次培训,致使农民对技能培训的热情不高。最终,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打算
农民增收是农村发展的前提,农业增效是农民增收的保证,通过细致的调查,我们深入分析对促进农民增收有以下打算和想法:
1、变粗放为精细,转变经营方式。农民家庭经营,管好管坏大不一样,在同等条件下,实施精细管理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农户家庭经营同企业经营一样,必须搞好成本核算,分析某一项农产品的投入产出比,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径和对策。目前,我镇棚菜小区中还存在一部分老式棚、低矮棚,每年也和别的大棚一起扣、一起栽、一起收,可是一年下来,人工、肥料等成本一分不比人家少,收入不及新式棚的一半,大伙戏称为“窖混子”,因此必须对这部分大棚进行改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领域也是硬道理,先进的农业机械化必然带来高产出,目前我镇棚菜机械化中的微滴灌、测土施肥、秸杆发酵技术、沼气技术等应用率不是很高,上述技术推广普及后,可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生产成本,使一大批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上去,进而提高农民收入。
2、多业并举,拓宽增收渠道。针对目前农民收入结构以一产为主的状况,我们要大力将他们引向二、三产业,来激发农村经
济活力,多业并举增收。最近几年,我们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建立了生物质能产业园区,像宝来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新建以来,就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100多人。##县华鑫工艺品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用工灵活,在农忙时节,企业工人只有20人左右,而在农闲时节企业工人有100多人,灵活的用人方式,不仅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促进了农民的增收。通过不断的摸索,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调整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走一、二产业紧密衔接连带发展的路子。例如,夏初季节,陆地蔬菜陆续上市,大棚中的黄瓜难卖,我镇建成了松柏酱菜厂,将菜农的黄瓜收购后腌成酱菜,有效的拉动了我镇农业的发展。
搞活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重点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把农民的闲余时间转移到家庭工副业方面。我们鼓励更多的农民从事农产品收购、运输、经销工作,在农村培植出更多的农民经纪人和打工者,以此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今后,我镇将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拉动我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3、加强就业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全力搞好农村普惠制就业培训工程,农技推广部门必须跟踪提供技术指导,手把手地教农民干。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传媒手段,为农民解疑释惑,最快捷地推广普及农业实用科技,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对农民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有
针对性地抓好市场意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培养农民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农民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
4、转变职能,改进和强化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有效指导。一是转变指导方式,尽可能地变传统的会议指导、文件指导为政策引导、示范引导、服务引导和市场分析预测引导,积极探索农民乐于接受、简捷实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指导方式。二是转变指导目标。在搞好对常规农业指导的同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把工作指导重点集中转移到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具有支撑主导作用的工作上来,着重搞好高效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业科技普及、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好自己不会干和办不到的事情。三是建议国家增加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的条件,从夯实农业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交通、水利、通讯设施建设步伐。
一、当前乡镇干部队伍教育管理现状
(一)文化程度全面提高。
从200x年开始,xxx县分配xxx余名大学、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工作,200x年以后我县又多批次在毕业大学生中招录人员,安置转业、退伍军人400余人,进入乡镇干部队伍。目前,全县1341名在职乡镇干部中,大专学历1104人,占总人数的82%。由于大量高学历人才的注入,有效改变了乡镇干部文化素质低的现状。乡镇干部也由过去的干得多,想得少,逐渐转化为“理论思考多,付诸实践少”,这也给基层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年龄结构更加合理
当前,我县乡镇领导有xxx人,其中45岁以下的领导xxx人,占乡镇领导总数的xxx%。45岁以下的乡镇干部(含乡镇领导)xxx人,占乡镇干部总数的90%,绝大多数乡镇干部年富力强,处于青壮年时期。由于年龄结构和成长环境等原因影响,当前较多的乡镇干部没有农村生活经历,或在农村生活的时间较短,往往表现出“岸上指挥多、俯下身子干事少,眼光向上多,心系群众少”,与农民和村社干部在思想沟通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工作上的认真程度不够
一些干部在乡镇工作时间较长后,往往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年龄偏大后,总想有朝一日换个岗位,到县级部门去轻闲一下;一些年青干部认为自己具有年龄优势,文化程度较高,在乡镇工作有点“曲才”的感觉。因此,总会导致部分乡镇干部不能正确估价自己,不能处理好工作关系,抱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昏昏沉沉混日子的态度,对待工作不热心、不尽心、不细心、不用心、不安心。乡镇干部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较少,工作方法简单,对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避重就轻,思考不够,采取的对策措施少,不能及时处置;有的干部虽然身在基层,却心在机关,到村社开展工作总是走马观花,根本不深入农户,不向农民了解实情,指导工作点子不多,汇报工作长篇大论,推进工作力度不大。
二、乡镇干部精细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乡镇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年龄结构更加合理,待遇不断上涨的格局下,乡镇干部的教育,乡镇的管理工作却出现了更加复杂的格局。细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观上,与某些乡镇干部学习不够、服务意识淡化、创新能力不强有关;客观上,与乡镇工作转型、乡镇干部管理弱化,乡镇领导的素质和能力不强等息息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乡镇工作转型,让部分干部不会干事
一些干部普遍认为乡镇工作就是跟群众打交道,主要靠“和稀泥”,“搓汤圆”,工作没有技术含量,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根本没有认识到乡镇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因此,乡镇干部从主观和客观上放松了学习和技能提高。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镇主要工作内容也从七十年代指导生产;八十年代催粮催款,刮宫引产;九十年代引企业,谋发展;到如今构建和谐,讲科学发展。工作已经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从微观向宏观转变,从“取”到“予”转变,从“硬”向“软”转变。巨大的转型让一部分乡镇干部感到“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用不成”,以致工作上找不到方向,无处下手,无从使劲。
(二)激励机制缺少,让部分干部不愿干事。
由于受领导职数及干部选用体制的限制,乡镇干部发展空间极为有限。我县在乡镇建制调整时,将27个乡镇并为13个,乡镇干部领导职数大大减少,去年乡镇干部换届选举,全县仅有10多名乡镇一般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基本上是百里挑一;同时,由于“洋博士领导”和“空降兵领导”的不断增加,让一些自身素质优良的乡镇干部,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后,又时常面临年龄、学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走上县管领导岗位的更是凤毛麟角,导致了乡镇干部政治前景变得短暂而且脆弱。政治前途的渺茫,运用经济手段推动工作的办法被取消,在“名、利”两大“利空”因素的影响下,部分乡镇年青干部干事创业热情骤减。同时由于大部分乡镇领导与一般干部之间交流少,谈心少,导致领导与一般干部之间貌合神离,根本无法做到用感情激励人、用事业吸引人、用表率感染人,让更多干部对工作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甚至放任自流的消极态度。一部分组织纪律较强,自觉性较高的同志也进入了“凭良心办事”、“凭兴趣办事”,随波逐流的状态。
(三)粗放型管理,让部分干部不能干事
当前,乡镇领导干部一般不懂现代管理,片面地把工作布置、制定制度、给钱给位当作管理,往往是制度多措施少、安排多落实差、实惠多效率低。有的乡镇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无人研究解决,工作基本是提在口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有的乡镇热衷于照抄照搬市、县领导讲话和上级文件,不结合实际,安排工作不具体,没有操作性,以至下面无法入手和落实;还有的乡镇总认为上级安排的工作没有结合实际,抱怨上级“搞形式”,不管什么工作一律“软打整”,层层批批文件,玩玩文字游戏、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只管责任追查时能推脱,根本不问工作结果。由于工作任务不清,措施不力,责任不明,导致部分乡镇干部根本不能干事。
(四)同工不同酬,让部分干部无心干事
首先,公务员津补贴政策实施后,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工资迟迟未推行;加之乡镇行政和事业混岗现象严重,因此出现了在一个乡镇,同一个科室,干同一种工作,因身份不同,工资出现一倍以上的差别。今年各乡镇发放出差费补助时,人为的再次拉开了乡镇事业干部与公务员收入的差别,让占乡镇干部总数三分之二的事业人员感到与公务员的差别较大,心里不平衡,导致部分事业干部根本无心工作。
(五)权利上收,让干部无力干事
当前,随着乡镇部分职能的上收,村民自治的推行,使乡镇职能进一步弱化,权小责大成为当今乡镇责权关系的真实写照。目前,乡镇作为一级政府,但一级财权、一级事权的空间已经很小,就连人事权也被上级控制,乡镇内设科室的数量和职数都必须由上级确定。在当前社会矛盾凸显期,作为直接面对矛盾的一级政府,开展工作最大的武器就是“靠嘴”,对上“处处求人”,对下“无计可施”。为此,乡镇根本无法掌控经济发展,甚至在机关干部利益的调配,老百姓利益维护上也难有较大作为,进而导致乡镇陷入“干部无能,政府无法”的境地。
三、加强乡镇干部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个地区工作的好坏,与该地区干部素质有直接关系。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都应把抓乡镇干部精细化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大力抓好乡镇干部精细化管理教育。针对乡镇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对症下药,以科学和务实的态度来加以解决,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着眼长远、注重疏导、标本兼治,逐步实现乡镇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制度化、人性化和科学化。
(一)强化思想理论教育,让乡镇干部素质高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教育,通过采取学习辅导、专题讲授、开展读书活动等有效形式,强化干部对历史、政治、经济、科技、专业技能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拓宽干部知识面,开阔眼界,提升素质。紧跟时代步伐,强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注重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学一些与工作密切相关的理论,以便有效推动工作。同时,还要强化对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真正把干部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人。
(三)减少务虚工作,让乡镇干部干实事
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权,工作的重点就是落实上级的方针政策。由于自身或上级的原因,当前乡镇耗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从事务虚工作。一方面由于层层工作开展的检验标准是看材料,因此导致乡镇也花费大量人力从事文字工作,一部分乡镇领导不管对上汇报对下布置工作也步入了“事事靠秘书,处处要材料”的局面;另一方面乡镇除参加县委、县政府组织的会议活动外,还要参加各个县级部门组织的各种会议和活动,有的部门为追求视觉效果,经常要求乡镇出人头凑数,甚至还向民营企业中大量抽人到县“当群众演员”,耗费了乡镇相当大的人力。因此,必须从上到下纠正这种不良风气,让乡镇把更多的人力投入到具体工作之中。同时在乡镇实施精细化管理,将乡镇工作规范化,目标具体化,结合定岗定责,编制乡镇干部工作手册,形成乡镇领导分工的最佳搭配模式,细化科室及科室人员的职责、工作流程、办事程序,具体到每个环节,让每个乡镇干部明白自己的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不开展或开展不好,将受到什么处理,通过规范管理,实现领导“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
(四)落实退出机制,让乡镇干部干好事
要从根本上扭转一部分乡镇一般干部“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和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顽症,就必须打破“终身制”问题,让乡镇领导和一般干部工作有压力。严格逗硬领导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的考核,对乡镇干部实行月评与考评相结合,对日常工作不努力,任务完成较差的一律纳入每月的考评,对一年中有几个月考评不称职的考核一律不称职,并根据相关规定是一般干部的进行待岗或辞退,是领导干部的一律免职。对已经在经商办企业,把工作当副业,“泡”在机关求有退路的乡镇干部,借鉴周边区县做法,发挥他们有经济头脑、协调能力强的优势,出台政策,给他们招商引资任务,让这部分人合法流出,如没有完成招商任务不享受工资待遇,避免加重财政负担的现象。
(五)提升管理水平,让乡镇干部干成事
我们**镇是**县的中心大镇之一,地处**县最南端,东与河北省玉田县接壤,南与天津市宝坻区相邻。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津围公路、津蓟铁路纵穿南北,杨玉公路横贯东西。全镇辖67个行政村,12874户,46933人,总面积7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310亩。2001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678元,比上年增长11.2%;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5156元,比上年增长10.2%;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6116元,比上年增长8.9%;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5616元,比上年增长9%。农民增收的困难越来越大。
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查找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采取相关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那么,现在农民的收入状况如何?存在着哪些制约因素?该采取何种措施解决?下面我就从下仓镇的农民收入情况入手,通过分析现状,提出几点农民增收的建议。
一、当前我镇农民的收入情况
1、非农业的收入比例大。农村经济以工业收入、乡镇企业收入为主,以2004年为例,国内生产总值为64348万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08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2000万元,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15268万元,所占份额仅约为24%。
2、城镇化程度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务工收入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然而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未能以劳动力产生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据2004年统计,我镇总劳动力人口21355人,其中常年外出劳动力仅为3120人,约占总人口46868人的7%,外出务工收入仅为3000万元。同时一些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依靠农业生产收入的增收困难。
3、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担过重。据分析,农民的收入主要支付于农业生产、学费、医疗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日渐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部分。另外由于学费的增长,农民对于教育的支出日渐感到吃力。再次是医疗费用的支出,农民一旦生病治疗,医药费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力缺乏,常常很快贫困。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几个因素:
1.劳动者素质不高。建国50多年来,我国农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农民形象的传统认识。但是从当前的形势要求看,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科学素质、生产经营管理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
2.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又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增收困难。二是品种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名优稀特品种少,大路品种多,不利于农户经济效益的提高。
3.农户生产经营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极少数。二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防治等技术。三是管理粗放,尤其是缺少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以及经济核算。
4.农户信息不灵。改革把农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户成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而言,农户信息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5.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户家庭经营来自于非农产业的收入也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但从近几年势态看,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发生了困难,转移速度减慢。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6.入世后我国农业正承受考验。一方面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价格,而且农产品的上涨属成本推动型,另一方面我国的单位农产品价格已经是连续几年下降,我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受到来自世界市场的低价农产品的压力。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针对以上原因,要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当前应主要抓好如下几点: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四种意识。一是树立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消费结构转型、农民增收趋缓的背景下进行的,必须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以此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二是树立市场主导意识。调整农业结构必须面对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不仅要以当前市场行情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要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三是树立竞争风险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既要注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又要增加抗御市场风险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四是树立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变粗放经营为精细管理。实践证明:农民家庭经营,管好管坏大不一样,在同等条件下,实施精细管理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农户家庭经营同企业经营一样,必须搞好收支账目记载,搞好成本核算,分析某一项农产品的投入产出比,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径和对策。营销是产品成效的最终实现的环节。搞好营销,对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业并举,拓宽增收渠道。针对目前农民收入结构单一的状况,从“强
二、活三”抓起,激发农村经济活力,靠多业并举增收。“强二”,即增强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内抓改制规范,抓科学管理,对外抓市场开拓,尽快把企业改制中的体制优势转换为效益优势。例如,2004年我镇新建成建华页岩砖制品有限公司,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100多人。同时,要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调整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积极发展果蔬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走一、二产业紧密衔接连带发展的路子。例如,近几年来,我镇先后建成了盛资食品有限公司、兴盛粮油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有效的拉动了我镇农业的发展。“活三”即搞活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重点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把农民的闲余时间转移到家庭工副业方面。通过推进两个转移,在农村培植出更多的农民老板和打工者,以此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今后,我镇将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拉动我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4、加强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全力搞好农村351培训工程,农技推广部门必须跟踪提供技术指导,手把手地教农民干。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传媒手段,为农民解疑释惑,最快捷地推广普及农业实用科技,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对农民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地抓好市场意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培养农民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农民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要把说理教育和典型引路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传统农民工,子女教育,对比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 农民工的观念在发生改变, 对当前教育政策的关注度也在提升, 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更为重视。但同时, 部分农民工对当前的教育政策基本不关注,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教育政策问题并未深入其心中。
(二)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是否将子女带到城市及其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的比例基本一致, 在带孩子进城的原因上, 新生代农民工除了注重城里的教学质量外, 更注重对孩子课余时间的管理。
(三) 农民工了解子女学习的渠道及其教育预期
新生代农民工较倾向于主动了解孩子的受教育情况, 而传统农民工比较被动, 对孩子教育关心程度较低。且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对个性培养、道德认知、安全教育更为看重, 对子女也有更高的教育期望。
二、结论
(一) 新生代农民工更注重教育质量, 关注当前教育政策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更高, 对教育的需求更强烈, 接受过新兴思想的他们, 更希望子女能够接受城里更好的教育, 提升人力资本, 摆脱农民工的身份。传统农民工已经是一个趋于老化的群体, 他们受教育的程度远不及新生代农民工, 对当前的教育政策的关注度不高。
(二) 新生代农民工更侧重孩子的人文教育
在当代,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社会发展观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意识和社会行为模式, 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教育理念、价值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显个体本位, 张扬自身价值, 这也体现在他们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偏向性上, 他们更加重视孩子的个性培养, 侧重孩子的人文教育。
(三) 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期望更高
大多数的农民工父母在进城务工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 明显感受到个人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具有明显正相关的关系, 这使得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能让孩子接受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
三、建议
从一定的角度看,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在其对子女教育方面有着共同的问题, 而政府应当起解决问题的主要作用。以下就从六个方面提出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一) 立足长远看待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因农民工子女居住的特殊性, 政府在政策的制定和流动人口的管理上要高瞻远瞩。
(二) 弥补现有教育经费拨款的制度性缺陷
政府要着力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的问题并设立专项教育资金, 按实际在校生人数向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划拨教育经费, 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务活动。
(三) 改善农民工家庭教育环境
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提高其整体素质, 加强他们对子女教育投资的意识, 为其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四) 提升农民工学校教学能力
政府要在办学经费、建校舍、师资力量方面给予支持, 改善民办、社会力量办学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 提高教育质量, 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并且优化城郊结合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 充实和提高这些地区公立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招生能力。
(五) 加强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工作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工作。可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 让一些心理咨询机构有限收费或无偿地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服务。
(六) 淡化城乡居民户籍, 统一国民身份
目前严格的户籍制壁垒阻碍了农民工子女接受正常的教育, 虽不能完全取消此制度, 但至少可以不让户籍成为限制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关注子女教育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强烈, 也更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希望能够通过教育让子女摆脱穷困。但现阶段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依旧存在, 只有通过政府的努力和社会关注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为农民工子女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赵岚.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价值观及其对子女教育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6) :157-162.[1]赵岚.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价值观及其对子女教育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6) :157-162.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到2011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1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774个(1000万元以上规模农机合作社达到558个)。社员发展到20.6万人,带动农户近100万户,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4。其中:种植业合作社11315个,占总数的53.9%;养殖业合作社4689个,占22.3%;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社2810个,占13.4%;从事技术、信息、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等服务的合作社2186个,占10.4%。合作社服务内容由初期的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许多合作社经营活动已扩展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全过程。广大农民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按交易量、按交易额、按股份分红、二次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社员与合作社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一)领办类型多种多样。5个县(市、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类型主要以村集体、企业、种植大户领办为主,村集体领办196个、企业领办55个、种植大户领办2081个。将广大农户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产业分布全面广泛。5个县(市、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已经由种养业不断向其他领域拓展,基本实现了农村各业全覆盖。其中:种植业合作社2181个,占总数的74.4 %;养殖业合作社384个,占总数的13.1%;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社190个,占总数的6.5%;从事技术、信息、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等服务的合作社177个,占总数的6%。
(三)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合作社服务内容由初期的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许多合作社经营活动已扩展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全过程,覆盖良种引进、农资采购、生产经营、产品加工、产品销售、品牌建设、资金互助等领域,并逐步向实体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分配形式灵活多样。广大农民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按交易量、按交易额、按股份分红、二次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密切了社员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系。2011年,肇州富美佳养鸡专业合作社实行三次利润分配。首先,合作社收购社员鸡蛋的价格高于市场价2角钱,通过这种方式向社员返利56.52万元,占盈余总额的11.81%;其次,依据社员股金返利150万元,占盈余总额的31.33%;再次,合作社按社员与合作社交易量返利81万元,占盈余总额的16.86%。经过三次分配,合作社向社员返还利润额287.52万元,占盈余总额的60%。其余部分作为公积金,并量化到每个社员,作为下年生产资金。几年来,已累计向社员返利600余万元,实现了养殖户利润年年都有新的增长。
(五)合作层次不断提升。一些合作社合作范围已跨村、跨乡、跨县,部分甚至跨省。讷河市同心乡无壳白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覆盖周边9县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一些同类型的合作社还组建了更大规模的联合社,讷河市18家种植专业合作社组建了优质高蛋白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入社农户7560户,涉及9个乡镇、66个村,辐射耕地31.8万亩。
二、存在问题
(一)组建数量较多,带动力不强。从全省来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万个,但具有一定规模、注册资金较大、入社农民超百户或千户的合作社较少,兴办加工企业和经营实体经济的更少。
(二)覆盖范围较广,区域之间不平衡。从地市之间看,有的地市合作社已经发展到5000多个,有的地市却不足100个;从县市之间看,有的县市发展到1600多个,有的县市仅有几个。
(三)新成立的合作社运行管理不规范。大部分新成立的合作社普遍存在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有的不能正常开展会计核算和财务决算;有的合作社管理不民主,重大决策仍然是少数人说了算;有的产权不明晰,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有的名为合作社,实为股份制或个人企业。
(四)筹资渠道较窄,资金严重短缺。金融机构因合作社缺少抵押物,合作社法人与公司企业法人资格存在差异,造成合作社贷款难、融资难,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有的合作社即使取得贷款支持,但贷款利息偏高,实现利润下降。
(五)农民入社意愿较强,领导人才匮乏。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入社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部分农民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但由于当地缺乏能够带领农民致富的“能人”,加之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较少,因此很难组成合作社,即使初期成立了合作社,也会由于管理不善而解散。
(六)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扶持方式有待于创新。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政策的含金量不高,特别是投入的力度不大,加之落实不到位,使合作社没有得到真正实惠。在扶持方式上,目前还存在着扶持重点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资金投入过于分散。
三、政策建议
(一)突出支持重点。对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合作社的基本情况,根据入社农民户数、入社土地面积、注册资金额度以及经营收入等指标,将合作社分类排队,对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大型合作社予以重点扶持,鼓励发展合作社联盟,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梯次格局。一是对种植业和养殖业合作社,重点支持入社农户超过500户、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万亩或经营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合作社。二是对加工、销售、运输和贮藏以及生产资料购销合作社,年营业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按照我省产业化龙头和中小型企业政策给予重点扶持。三是对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业合作社,按照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大小给予优先扶持。
nlc202309040350
(二)创新投入方式。一是直接投入。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额资金,重点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产品质量认证和优势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和仓储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二是放大投入。以担保公司为平台,由政府出资注入担保资金,选择承贷银行,按照放大5—10倍的额度为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发放担保贷款,解决合作社资金短缺问题。同时,根据合作社贷款规模和利率,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补助。三是整合投入。将国家和地方现有政策资金集中向合作社投入。在农机方面,优先支持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大型农机合作社;在水利方面将节水增粮项目优先给予合作社安排;在农业技术推广、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食品、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保险等方面优先向合作社倾斜。四是融资投入。探索建立融资租赁公司,将合作社需要的农机设备先由租赁公司出资购买,然后租赁给合作社使用,通过按年收取租赁费的形式收回投资,减轻合作社筹资难问题。
(三)加强政策扶持。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在发展的初期,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积极调整或制定新的法规和政策,建议以省政府名义,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要尽快出台和细化具有操作性的支持合作社发展的税收、土地、金融、人才等优惠措施。
一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国家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对合作社自产自销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合作社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免征所得税;对从事机耕、排灌、 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从事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江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开展银社对接,扩大合作社贷款规模,缓解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鼓励社员多、示范带动能力强,有条件的优秀合作社组建资金互助社,以吸收社员存款为主,发展内部资金合作互助,灵活运用资金,增强自身造血机能,缓解资金短缺问题。
三是给予土地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上,要优先支持合作社必要的需求,在乡村可以利用集体闲置房屋为其提供办公场所。合作社建立农业示范基地、养殖基地、产品储藏基地,在不改变农业用地用途的情况下,按照平等协商、有偿的原则,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解决。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涉及农业用地转用的,在按规定报经批准后,优先安排农业用地转用指标。
四是强化人才支撑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运营最缺乏的是人才支撑,特别是缺乏懂经营管理的人才。因此,要尽快制定合作社人才培训政策,加大培训力度,重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和管理成员。要比照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锻炼,或通过参与、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创业、就业,给予大学生良好发展前途的未来预期。要支持和鼓励农业高职院校开办合作社专业,专门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人才。
五是建立激励奖励政策。鼓励合作社创建明星示范社,按照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分配机制好等要求,细化各项指标,对全省合作社进行考核,树立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可学可比的先进典型,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并给予表彰奖励。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关于对乡镇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乡镇公务员的调研07-12
关于乡镇干部队伍管理的调研报告09-18
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调研报告09-10
关于农民就业问题调研报告06-29
关于乡镇发展党员工作报告07-11
关于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的大学生调查报告09-30
关于乡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调研报告10-24
关于乡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调研方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