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后的心得体会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后的心得体会(共10篇)

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后的心得体会 篇1

昨天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考察调研中,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让我感受到周恩来总理真正做到了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我触动很深。

影片中的很多镜头,如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等等。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患难。影片还全面呈现了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观看后让我深受教育,也使我深受感动。

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后的心得体会 篇2

一是认真听取群众呼声,工作不走过场。周总理像拉家常一样,就座在门槛儿外和张二廷对话,认真了解了大食堂及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题目。总理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使得人们愿意讲真话,敢讲真话。

二是态度恳切,勇于承当责任。面对人民群众提出的各种困难,周总理一点也不寻觅借口,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题目,就是我的责任啊!”

三是廉洁自律,节约勤俭。周恩来在吃饭时一看桌子上的红烧肉和鸡蛋,就将一条已迈进屋子的腿又迈了出来,而后来吃连弟奶的拽面,却绝不犹豫的走了进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厉行勤俭,反对浪费浪费,清正廉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篇3

观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心得体会

由陈力导演,孙维民、黄薇、刘佩琦、牛犇等主演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主要讲述1961年周恩来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伯延公社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之间发生的故事。公社主任郭凤林本着为党分忧的思想,采取了一系列弄虚作假的行为,但周恩来明察秋毫,甩开干部访贫问苦,得知真相后与毛泽东含泪通话,决定调整农村政策,取消大食堂分户吃饭,使得伯延公社成为了我国第一个解散大锅饭的公社。

影片中,周恩来准备吃饭,一条腿已迈进屋子,但一看桌子上的红烧肉和鸡蛋又迈了出来,而后来吃连弟奶的拽面,却毫不犹豫迈了进去;他到连弟奶家,在炕上一坐,听老人唱落子戏,完全融在其中;他到张二廷家里去抱养孩子,就坐在门坎儿外和二廷像两个老朋友对话。导演通过上述这些场景,把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放到特定环境中去表现,把总理对人民的似水柔情也刻画得很细,很感人,牵动人们对于周恩来总理的美好回忆的心思。

正如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指出,片中,周恩来到老区考察,解决老百姓吃不饱肚子的问题,核心问题就是要不要办公共食堂,这件事情抓得非常准,有很高的历史含量,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氛围。“虽然影片中的具体细节和语言是编出来的,但是大的历史感觉、历史精神却是真实的,这给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打开了一个思路:抓准历史的本质、主题和精神,虚构就可以放开手脚。”同时,通过这部电影的放映也给当下的年轻人再现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给我国老百姓生存带来极大威胁的客观历史事实,再一次的提醒我们要始终保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

这部影片虽然是历史题材,但它的参照系始终是现实生活,是用历史来关照现实:周恩来到伯延公社调研的基础就是要听真话,但时隔半个世纪,敢于说真话和听真话,这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

食品假,药品假,商业假,连学术界也假等等,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敢说真话、办真事,这是一个很重大的现实问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开展工作要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既是韧性意志,更是务实作风。古人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无小,不为不成。” 我们切实要践行戒骄、戒懒、戒空、戒虚、戒假、戒奢,摒除“空、虚、假”,就要树立“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

田七

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后的心得体会 篇4

硖石一中

5月15日下午,硖石一中党支部组织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的是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周恩来总理深入到革命老区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的时间里与当地农民发生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使大家深受教育。

教师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5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在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为背景,讲述了周恩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与当地农民相处的四个昼夜发生的感人故事。这部影片的导演陈力在座谈会上介绍了拍摄时的过程:“电影是在一年多以前开始创作的,拍了将近两个月,整个在创作当中大家的心态也是不断的被感动,所以我们在拍的时候,当地的一些老百姓也特别让我们感动,他们配合的特别好,你不用特别启发他们,把这件事情讲清楚,他们就知道怎么做,所以确实是知道在有生活的地方,有感动的地方你去那拍电影,完全是不一样的。”

在研讨会上,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书记康健民表示,“这么多年众多周恩来历史题材的作品中,这部影片的出现是一个新的收获,从人物形象塑造,还是到他整个的叙事。他的叙事很有意思,他的构思,给人一种纪事感,这样风格的纪事以前没有,同时他很独到的透过一个摄影师的视觉,咔碴咔碴的拍摄照片,沉沉稳稳的把握整个片子的。所以整个影片看下来,从创作部分来讲都是一气呵成,但是回味一下他确实是值得下足了工夫,确实是一个用心之作。”

专家李准谈到:“在这么大的历史框架背景下,革命老区四天四夜,核心问题就是解散食堂,这是具有极高的历史含量。而在一个小村子,具体故事都是编出来的,但是大的历史感觉,历史事实,历史框架又这么真实,历史主题和精神又抓的这么真实。这也给重大题材的影视创作打开了一个思路,要把历史的本质、主题历史和精神抓准,虚构就可以大大放开手脚,这样从生活出发,虚构的具体情节,不要涉及国家重大决策,怎么虚构都有理,怎么虚构都觉得真实,这个显得非常棒。”

专家王人殷阐述观后感时,也表达了对影片的认可:“这个影片我觉得他的构思非常巧妙,思想点抓的非常好,正因为有了一个思想的统领,所以才把整个的影片,非常融合人物和那个年代,总理和百姓的关系结合的特别慎重,非常融洽。在这里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来塑造周恩来在四个昼夜、在这个地方、他做的事情,和他的那一种心里的状态。这个再现其实何止是一个四个昼夜,应该说其实从通过这四个昼夜是写出了我们总理一生他的追求和他和中国老百姓的关系。”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学习心得 篇6

罗世宝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三月十三日下午,我有幸观看了正在热播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影片朴实无华但寓意深刻,对与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影片主要讲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加之大跃进的失误,及前苏联的连续逼债,我国国民经济陷入困境,全国爆发了大饥荒,而此时,越来越多的群众矛盾指向了大锅饭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周恩来总理去革命老区伯延公社进行调研。但去了之后,周总理遇到了大难题,伯延公社主任郭凤林基于朴素的阶级感情和为党分忧,为国担难的信念,故意弄虚作假,粉饰太平。因此,周总理看到的是歌舞升平,听到的是一片赞扬,吃到的是鸡蛋红烧肉。但难得的是,周总理最终明察秋毫,去伪存真,不但解决了伯延人民的疾苦,更是由伯延公社取消公共食堂而推广到全国,开创了中国农村自主经济,按劳分配,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新局面。

我认为周总理调研成功主要基于三点,一是,周总理时刻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始终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周总理肯定不会轻信郭凤林一面之词,而是周总理兢兢业业,把解决群众困难放在首位,夜以继日的辛苦工作。二是,周总理主动避开公社干部,转而去交最贫苦的群众,如亲自探望小女孩,生病的奶奶,和德胜的妻子,一同在田里插秧。结交二廷做朋友等等,用自己赤诚的一言一行感动干部和群众。三是,周总理肯定在调研之前就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对于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瓶颈,对于公共食堂的利与弊都做了充分的理论研究。然后才能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在实地调研时可以更准确的去判断、去分析、去理解而做出决策。

辛苦的四天四夜,牺牲休息和吃饭的时间,坚持工作。总理身体力行的感召和苦口婆心的开导,使得郭凤林等人终于幡然醒悟,承认错误说出了实情。最终周总也与毛主席通话后,向大家宣布:“大食堂还要不要办下去,伯延人民自己说了算”!因此,只有深入群众才能了解群众,只有了解群众才能更准确地做出决策,进而惠及群众。

这次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因此,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听从党的指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深入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从思想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党争光。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篇7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感

山西阳城二中 杨文虎 *** 中共阳城县委组织部、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阳城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近日隆重推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献礼巨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从党小组长手中接过价值30元的电影票,颇多感慨。工作忙,生计忙,更有网络、电视冲击,致使自己很少走进影院。小时候,文化生活单一,能看上电影无异于吃上一顿美味的疙瘩汤。自己是个十足的电影迷,只要是村里放电影,自己总有很高的心气,一天的学习再紧张,农活再累也觉得不算啥。电影荧幕还没挂起,半下午自己就拿板凳去占位子,更有甚者,为了看场电影,自己十里八乡地跑,乐此不疲。一切都成过去,留存下的只是眼巴巴看电影的美好回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在周恩来同志这儿再贴切不过了。少时,中学语文课本上自己学过《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月的哀思》等篇目;青年时期,更亲近了共和国苦难辉煌的历史,谙熟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尚人格、丰功伟绩。时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大力开展,乐学、向善、怀旧的我,何不走进影院,追忆往事,亲近伟人,更与时下的党风正风相联系、看看我们的总理、敬爱的恩来同志如何在共和国最困难时期,如何到人民群众中去,如何走基层,搞调研,度过属于自己的四个昼夜?

下去的很早,足足等了半个小时。焦急等待中,我不时在人民电影院里外转悠。如今的影院,说是影院,还不如说是集商业与放映于一身,并且是以外租场地为主、以零时放映为辅的综合公司。大量的场地已成为商业卖场,电影放映只能蜷缩一隅。从一个不显眼的小门进入,经过密封、隔断、狭窄的走道,眼前便是曾经一度辉煌的人民电影院。场内并不轩敞,只有可怜的十数牌座位。说是影院,还不如说是放映厅。

宋祖英、谭晶等演唱的歌曲声中,迎来了三三两两、滴滴拉拉的人。观众很不多,不多的位子,充其量也不过坐了一半。自以为,人民电影院,应及早改名。因为没有多少人,因此必须去掉“人民”;因为场地小,规模小,因此“电影院”改为“放映厅”。唉,我们的文化事业与产业,我们何时能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的大繁荣、大发展?来的是怎样的观众?老太婆,老大爷、小孩子。这可是宣传部、组织部组织的活动,观影的应该是在职人员,是党员,更应是需要向老前辈就如何践行群众路线取经学习的党员干部呀!

遐思久远,电影开眼。又见到总理那熟悉的面孔,更见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一群群面有菜色,衣衫褴褛的人们。电影把我带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1961年,带到了赫鲁晓夫翻脸、老大哥苏联逼债、大跃进、反右倾、人民公社大饥荒的特殊时期,带到了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的伯延村。

总理来了!贵州花溪调研之后,一路风尘,总理踏上了刘邓大军曾经驻扎、和百姓结下鱼水情谊的河北武安伯延革命老区的土地。

深受大饥荒之苦,深受公社食堂之害,老区人民的生活可谓苦不堪言,水深火热。然而,质朴而富于朴素阶级情感的老区人民,以公社主任郭凤林为代表,怀着为党分忧、为国担难的信念,总不想让总理因农村困苦的实情而堵心。郭凤林等因此采取了一系列弄虚作假、粉饰太平的行动:威胁干部不说实话;把平时爱说怪话的“落后分子”关邮局后屋;对生性耿直的父亲封锁总理到来的消息……因此,总理来到伯延之初,看到的是歌舞升平,看到的是百姓战天斗地的革命豪情。总理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更有实事求是的高尚情操,有关心人民疾苦、老骥伏枥、身体力行的工作态度,他明察秋毫,去伪存真,访贫问苦,终于以自己的赤诚感动了伯延的干部和群众,终于从伯延的父老乡亲口中听到了真言,取得了真经,为党中央调整、整顿、巩固、提高、作出取消公社食堂重大决定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伯延也成为全国取消公社食堂的第一村。

影片扣人心弦,观者无不动容。以总理的工作照结尾,全场沉寂,无一人离席。只是放映片尾字幕才有人起身开始走动。这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多么生动的范例,这是多么赏心悦目的丰盛的文化大餐,这是多么入头入脑、生动形象的党员教育课。然而……

人生因梦想而有追求,因追求而有斩获。我们不乏梦想,特别是对于那些有思想内涵,希图生命有价值、心存善念的人们。家国一体,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是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每个人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我的梦”“中国梦”成为热词足见一斑。然而,如何实现这一切,如何让好梦能圆,不致使我们的希冀成为镜中花,水中月?自以为,我们必须有真心,有真情,有真行。精神麻痹、行为懈怠不行,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依靠群众、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严重脱离群众更不行。

多么希望观看电影的多一点党员同志,多一点领导干部,本来应是党员干部受教育,却成了退休老大爷老大妈和不谙世事的孩子们的一种休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有不扎实,不深入、走形式之嫌。

试想:假如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知名的领导干部,像毛主席、周总理与军民一道观看节目那样来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该是到人民群众之中去,走群众路线的多好的范例,这该是一般群众多大的感动,这该是普通党员接受党性教育的多好的榜样,领导干部亲力亲为,自觉践行,无疑有助于增进党群、干群理解,化解党群、干群矛盾,重新构建党群、干群之间的鱼水之情。党员干部平时工作忙,但参与到这一影展中未尝不应忙里偷闲,同时这一影展也未尝不是一项任务和工作。工作、休闲两不误,作为一个平头百姓、一般党员、后生小子,从观影中我看到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党风廉政、学教活动的现状,我们领导干部大都超脱于芸芸众生,学养厚实,见识高远从观影实践中看到的一定不像我仅仅只是诸多表象,一定会有推进社会和谐进步诸多奇思妙想!

立德正身,率先垂范,切实躬行,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这才是真正的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我们不妨向总理好好学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总理能做到重实情,搞调研,要么没职,要么只是小小官儿的我们咋就做不到?我们大都心存善念,富于理想,但为什么又不能做到“扎扎实实”四字?

自以为,再忙再累,我们大家特别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也要抽出身来,补上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一课。我们不妨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先观影,后批评与自我批评,会后再具体落实到各项工作行动中。

话说千句,不如做事一件。一切都必须真抓实干,就像执行党中央八项规定一样。新一届党中央抓调研,讲实效,没有假大空,可以说为我们党员干部带了个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好头。也希望我们这些党的大政方针的具体执行者,人人有高层务实肯干的决心,真的来正风气,真的来密切同人民群众关系,真的来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如若不然,一味地精神麻木,行为懈怠,如何实现中国梦、民族梦、我的梦?果真慵懒散奢,不妨让我们坐以待毙吧。不要搞什么学教,不要寻什么感动。有什么用呢,我们只是是口头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影笔记 篇8

在党支部的组织下,在11号上午,我观看了一部令我难忘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此部电影以1961年时国内大跃进、再加上俄罗斯的逼债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同时又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为背景。1961年,周恩来总理来到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里农民之间发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和周恩来对国家人民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部电影深刻诠释了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从影片中看到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周总理的四个昼夜,每一步都是求真务实,走群众路线,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乐于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此部电影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影片中周总理来到伯延调研的初衷就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身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践。在具体过程中,有两点格外让人感动。一是态度的诚恳,令人感动。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二是做事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此部电影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奉献。

通过深入学习《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我们应该努力解放思想、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把握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思考,多奉献,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篇9

今天晚上的第51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党校的课程是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真实展现了1958-1961三年困难时期的时候,周总理深入基层到河北革命老区伯延公社考察调研的情形。在这部电影中,有几个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是周总理来到伯延后,村干部为总理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总理收回了踏入门槛的一只脚说:“你们的生活比中央的还好啊,毛主席在北京都吃不上肉,把这些饭菜分给大家吧。”随后总理和大家一起吃大锅饭。这展现了国家领导人在困难时期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情操,也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真心诚意对百姓的关怀。第二个情景是周总理去听村里小汪老师的课的时候,老师正在教同学们读课文。突然一个孩子发现周总理来了,大家都很激动,此时周总理取出一双布鞋亲自为光脚的汪老师穿上。这也体现了总理没有官架子,很亲近和关心百姓的品质。第三个情景是总理和大家一起在地里栽种地瓜苗,一位妇女提了一个坛子拿着一个碗给总理水喝,总理把大部分水倒回了坛子里,自己只喝了一口。(当时公社的水井没水,村民用的水都是从远处运来的,没有牲口只有人力。)第四个情景是周总理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听取意见,了解实际情况。在此之前村主任等都是在对总理撒谎,说现在的情况是多么多么的好,但是在这次会议上村民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吃不饱饭的问题。第五个的情景是总理在和毛主席通电话后,通过广播对大家宣布了解决方案,其中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伯延公社是中国第一个废除大锅饭制度的公社,同时总理对已经承认错误的村主任说了八个字:谦虚谨慎,实事求是。最后的一个情景是总理要离开伯延的时候,百姓们送别的画面,总理一一和大家握手,很多人都含着眼泪。

上面是电影的部分片段,接下来谈谈我的感想。中国共产党用了二十八年的时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接下来进行了土地改革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新生政权。紧接着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不过之后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严重失误。同时三年的自然灾害和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党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周恩来总理深入基层,体察民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国家领导人是想让全国的人民过上好日子,而不是大家一起受苦,周恩来下基层实际考察,就是为了研究怎样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在伯延的四天四夜里,总理和大家吃住在一起,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同时也展示了革命老区人民朴素善良和爱国爱党的品质。那个时候虽然国家很困难,但是党风民风纯朴。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及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想的话就是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勤俭节约,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所以现在的反腐力度之大,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非常有必要的。

总的来说,周总理那种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关心人民生活的优秀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前辈的这些品质。

观看《周恩来四个昼夜》有感 篇10

扎佐二小黄再仙

昨天,我校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观看电影故事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由于时间较紧,当时只是有个大致的了解,回到家中,我又急忙打开电脑,立马收索这部电影进行观看,我一看就是两遍,这次算是踏实了许多,电影通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这段史实没有大事件,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然而,创作者们深入到伯延,实地了解到周总理在伯延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到老百姓对总理的深厚感情,油然激起了创作的灵感和热情。于是捕捉到影片的思想之魂——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导演和演员把握住周总理坚定、沉稳、睿智、谦和的气质与博大、悲悯的胸怀,准确挖掘其精神特质。一场冲毁白薯秧的暴雨后,周总理一人坐在房门口,那沉思的神态,深邃的目光,把总理面对人民疾苦时的沉重、焦虑又愧疚的内心展露得淋漓尽致。

影片重复出现深夜总理在伏案研究材料、书写报告的静态画面——此时无声胜有声——凸现出他忧国忧民,不辞辛劳,肩担历史重负的精神力量。一位亲民为民,共产党领袖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周恩来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涵盖了他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一生。伯延人民送别周总理的热烈场面将影片推向高潮,一双双手紧紧地握别,一张张满含热泪的脸„„人民和总理间亲厚的情谊在这里凸显了真善美的情思。影片结尾定格出周总理双目凝视、深思的神态。以警语式的画面告诫人们,告诫干部:中国共产党永远不能忘记人民,永远要为人民执政,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历史的记忆映照现实,传递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影片还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优良作风的重大意义,深受教育,也使我们深受感动。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上一篇:2022年全区乡镇纪委书记培训班心得体会下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