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共13篇)

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

抛描式教学法是指教师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境案例,引导学生逐渐探索出这个情境背后的数学问题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它能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现用高中数学教学的《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说用这种教学的应用方法.一、应用真实的情境抛出数学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强的特点,很多学生接触到高中数学知识时,不能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背后代表什么意义,不能寻找到学习的要点,从而不愿意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抛描教学法的第一个要点,就是数学教师要给出一个直观的情境,让学生迅速理解这一节课他们要探索什么知识.例如,在讲“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图1中描述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请计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并说明这个面积代表的数学问题;如果现在这辆汽车的读数为2010km,请按照图1说明在这之前,汽车的里程数与读数之间的关系,应用函数表达式说明两者的关系.如果教师用过于抽象的问题令学生思考函数模型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一概念知识,从而不愿意思考数学问题.现在教师给出直观的图形,学生参看图形便能了解到“矩形面积=长×宽=速率×时间=路程”,即领悟到数学模型的意思就是要给出解决数学模型的规律.这张图片,就是教师抛出的“锚”,而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师抛出的第二个锚,即在学生领悟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路程=速率×时间”这一模型应如何建立.二、应用综合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有时会比较复杂,学生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时,有时会有学习挫折感,从而不愿意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可用小组讨论,共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克服学习障碍.同上例,教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到图1的阴影部分面积为50×1+80×1+90×1+75×1+65×1=360.“路程=速率×时间”是建立数学模型的依据.如何将这一公式转化为需要的数学模型是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原理.教师提出问题:汽车里程表的读数与汽车里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经过教师的提醒,学生了解到两者的关系为“汽车里程表读数s=2010+汽车行驶路程”,突破了这一学习难点.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可用二段函数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即第一段函数有第一段函数的计算规律,第二段函数有第二段函数的计算规律.如果以二段函数的方法思考这一数学问题,便可以图1为基础,设汽车行驶的路程为s、行车时间为t、v为t的分段函数,那么可将“路程=速率×时间”的函数表达式描述如下:

得到函数表达式后,有个学生认为可将该函数表达式应用图象的方法描述出来,找出两幅图象之间的规律.这个提议,让学生找到新的数学知识探索点.三、抛出经典的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2

一、如何创设情境————创设有吸引力的“锚”

创设情境要求教师把握化学主干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已有经验及智能水平.这样创设情境才会符合从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 符合学生探索问题的思维规律.

1. 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 创设真实的化学情境.

例如, 在学习“氯气的性质与应用”时, 截取有关运输氯气的铁罐车在高速公路上爆炸泄漏的新闻视频, 配合文字说明, 把氯气的物理性质几乎都覆盖在这段新闻中, 让学生在真实事件中寻找答案, 使他们觉得学好化学是非常有用的, 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2. 运用化学实验, 创设直观的化学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学习更进一步突出了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在化学学习中, 每个学生都有观察实验、做实验的需要, 其直观性、趣味性、新异性等特点更加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例如, 在讲解“钠的性质和应用”时, 以实验“滴水点灯”引人新课, 以类似魔术的氛围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情绪.

3. 利用分子模型, 创设抽象的化学情景.

分子模型在学习化学时是非常直观和形象的, 将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结构.例如, 在进行“乙醇”的教学中, 教师提供球和棍, 要求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和价键知识, 两人一组搭建分子结构.在教师不做任何提示下, 学生能搭建出两种不同的模型.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他们很快能提出质疑:到底哪一种模型是正确的?如何证明是正确的?当问题产生以后, 学生马上会迸发出探究问题的激情.

二、如何提出问题————“锚”怎么抛

1. 抛陷阱式的“锚”.

陷阱式的“锚”是指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故意设置陷阱, 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出发, 得出一个与原来经验完全矛盾的结论.例如, 盐类的水解.首先提问:盐溶液呈酸性, 碱性还是中性?学生根据已有经验, 会回答呈“中性”, 然后提供实验用品,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从而得出“盐溶液可以呈酸性, 碱性和中性”的结论, 与原来的所学产生矛盾, 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激情并融于课堂,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抛问题引领式的“锚”.

三、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围绕“锚”组织教学

1. 学会自主探究学习.

针对抛下的“锚”, 即确定了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就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一个探索者,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 围绕问题结合材料自主探究, 自主完成学习目标.例如, 在比较乙酸和碳酸酸性强弱时, 教师可以提供实验需要的试剂和仪器, 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器材, 自行设计实验完成探究.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分析探究学习到的知识, 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 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2. 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对于某些复杂的问题, 由于每个学生的精力有限, 通常不能独立解决, 需要与同伴或指导教师讨论和交流.通过相互交流, 可以补充、修正并加深每个学习者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这就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例如, 在“探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的教学中, 教师提高了六组不同的实验, 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且尝试得出结论, 这就必须要求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和交流探讨, 才能使这段课堂的学习时间有效, 学生也能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 抛锚式教学法 高中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55-01

前言

抛锚式教学法主要是围绕特定的实例、问题以及情境而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指导教练”与“学习伙伴”。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方式“抛锚”,铜鼓学生合作与老师引导易化教学难点的理解难度,提升课堂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高效性。

1. 创设合理情境,抛出问题

高中数学还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很难有效地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及知识点,因此无法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进而对数学产生厌倦、抵触甚至恐惧的心理。对此,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创设真实合理的教学情境,抛出问题,将抽象概念直观化、简单化,易化学生的理解难度。以“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这一模块的教学难点、重点是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函数模型,并理解不同类型函数的内涵及其增长的含义。函数一直是数学学科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对其概念及相关知识点一直是一知半解的,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与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抛出问题。“一辆汽车的在行驶过程中,其行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①求各长方形面积,并解释其数学意义;②若此时该车辆里程读数为2010km,求之前该车辆里程数同读数的关系,并以函数表达式进行说明”。这时学生可通过直方图直观地理解车辆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并很快得出“速度×时间=里程=长×宽=长方形面积”进一步领悟数学函数模型的意义与用法,探索出函数模型的表现规律;接着抛出第二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函数模型内涵、规律的基础上思考和理解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2. 抓住课堂契机,适时抛锚

在高中学术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因数学问题较为复杂、找不到突破口而感到烦躁、挫败,继而消极应对课堂,导致课堂陷入僵局的情况。这时,教师可抓住这一课堂契机,适时抛锚,提出问题,给学生们思考问题指引方向,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上面提到的问题,对于问题①,绝大部分均能直观的直方图理解时间、路程、速度以及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问题②,由于难度升级,很多学生因为缺乏直观的图表提示而找不到正确的突破口,不知道如何建模。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方式,组织学生通过共同讨论与合作,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该题的函数建模依据是s=v·t,图中所有长方形面积总和为总路程,教师的工作是引导学生将s=v·t这一公式转化成函数模型。体温学生“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汽车里程通过里程表读数有何关系?”提示学生意识到2100km加上汽车形式路程即为里程表读数,找到建模突破口。学生再根据这一突破口讨论如何建立函数模型,最后得出应用二段函数表示里程与里程表读数关系,即设该车辆行驶路程为s,行车速度为v,行车时间为t的分段函数,s=v·t的函数表达式为:

在学生求出表达式之后,在指导学生用图像进行表述,并同题目所给的直方图进行对比,探索两者的规律。

3. 注重锚的层次,扩展思维

抛锚式教学是以问题与实例为基础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和学生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丰富抛锚的形式,并提高锚的层次性,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数列”这一内容时,可先以学生排队、韩信点兵等情境实例抛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大问题的难度,可以通过一系列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扩展思维。例如“在等差数列{an}中,若an、am、aq、ap4项的下标满足n=m=p=q(n、m、q、p∈N*),则an、am、aq、ap之间有何关系?在等比数列中有何关系?”通过相关联、有层次的问题帮助学生迅速找到问题解决关键、已知条件的关系和作用、解题过程及结果所透出的数学道理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结语

抛锚式教学法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教学模式,以特殊情境、问题为锚,引起学生的思考。在抛锚时,需注意结合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合理抛锚;抓住课堂契机适时抛锚;注重锚的层次性,扩展学生思维。通过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抛锚式教学法的作用,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薛燕.基于数学问题的抛锚式教学研究[J].教学实践,2014(12):48.

[2]王学会.激发课堂活力,实现高效教学——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6(08):62-63.

[3]郭娜.高中数学锚式问题设计的一点思考[J].学科教学,2014(06):73.

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4

摘 要: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教育部门对中职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要求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逐渐将抛锚式教学方法应用于中职化学教学过程中,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长期以来,在中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在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旧存在较多问题,阻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本文主要阐述了抛锚式教学方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而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关键词:抛锚式;中职化学;教学;应用

在中职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限制,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缺陷。因此,现阶段,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抛锚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化学课堂教学中。

一、中职化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方面

现阶段,在中职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方法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即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注重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理论,却不注重实践研究,使学生不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应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这不利于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方面

由于中职学校生源大部分为没有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因此,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化学课程的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掌握的公式也比较多,所以,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存在畏惧心理/缺少信心。此外,由于教师没有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只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却忽视化学实验教学,导致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差。

二、抛锚式教学法的内涵

抛锚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抛锚”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抛出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抛锚式教学方法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抛锚式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中职化学教学。

三、抛锚式教学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转变教师角色

抛锚式教学方法的实现,要求教师应转变教学角色,由以往的主导转变为辅导,教师和学生应当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经常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存在畏惧心理,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学习困境,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学习的自信。

例如,在学到《氧化还原反应》时,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应向学生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找到在日常生活中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实例。之后,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应让每一位学生向全班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能够完成教师布置任务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

抛锚式教学方法的实现,要求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体会到化学教材中的内容。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带来的优势,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例如,在学到《氨气》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化工厂爆炸的视频,即由于氨气泄漏,导致发生安全事故,危机人们的身体健康,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看到氨气泄漏对人们的危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进而更好的投入到氨气学习中。

(三)建立教学结构

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方法的实现,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科学、合理的构建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到《有机化合物》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设置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包括哪些,部分学生说包括甲烷,部分学生说包括乙烯,在此阶段,学生虽然已经能够想到这些有机化合物,但是,还并不全面,教师应给予补充。之后,教师再次向学生设置问题,这些有机化合物具有哪些性质、用途以及特点,通过逐渐引导学生思考,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四)搭建脚手架

搭建脚手架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向学生设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搭建脚手架,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在此阶段,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法,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会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例如,在学到《盐类水解》时,教师应通过实验教学,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适当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依据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脚手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探讨盐类水解的整个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各个小组讨论状况,对于学生存在的疑问,教师应及时引导,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探讨环节。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抛锚式教学方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我们能够看出,在中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抛锚式教学方法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限制,教师并没有广泛应用抛锚式教学方法,导致收不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逐渐接受并且适应抛锚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此外,教师也应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转变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师瑞.浅谈化学中的“锚式问题”和“链式问题”[J].高中数理化,2010,18(03):259-261

[2]农胜,邵华.抛锚式教学策略在化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教育,2012,20(05):12-14

[3]周金金.中职化学抛锚式教学策略的设计原则初探[J].数理化学习,2011,10(8):158-159

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5

[作者] 郑小琼

[内容]

当前,中学教学体制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在课程课时、教材选用、教与学等诸多方面均有待改革,而高中语文教改工作的开展更是缓慢,面临着教与学、学与考严重脱节的局面,拿不出切实可行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有力措施。本着一颗敬业敬职的心,下面我谈谈“学院式”教学的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学院式”教学的理论依据。首先,从目前国家教委规定的学制看,九年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已经完成青少年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而高中三年完全可以和现有的大学院校一样,都属于基本能力提高和术业专攻的阶段,从而演变为大学的初级阶段,即“准大学”或“准院校”的性质。其次,从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的成熟角度看,如今的青少年较过去的同龄人在生理、心理发育成熟的年龄上,平均提前2~3年。现在的高中生在生理、心理上的需求就相当于过去的大学生。他们有足够的自觉性,自我安排生活和学习,也有足够的耐性坐在教室里听课和思考,敏锐地判断和解决问题……这样不妨仿效“学院式”的课程课时安排,将45分钟/节变为50分钟/节,并且两节连着上。在同等工作量下变短课为长课,变零散为集中,以满足高中生的求知欲。再次,从高中的教与学角度看,“学院式”教学,教师花同等的精力而学生的收效却大大超过了传统式教学。显而易见,“学院式”教学的效率高。

选择教材编排类型要从实际出发。(1)选择恰当的教材为我所用。教材是教学的根本,若在选择教材类型上不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必将导致偏颇和盲目。为了同步于“学院式”的.高中教学课时安排,教材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纵观建国后40多年的语文教学的变革和发展,教材体系主要有合编型(传统教本)和分编型(实验教本),笔者认为分编型更适合讲座。目前已经在试用的分编型教材有:《阅读》与《写作》,《语文》与《作文》,《阅读》与《表达》,《文言读本》、《现代文选读》、《文学读本》、《文学作品选读》、《文化读本》、《文化著作选读》与《写作》。此外,还可采纳《作文》分编型,如“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教材等。总之,跨入90年代以后,分编型实验教材以其特有的灵活性与系统性被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所看好,并有望成为正式课本。(2)可在教材之外,选好并补充与时代联系较紧的教学材料。我认为,在不偏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各盛市、地教委可组织人马,编采临时教材,以活跃语文课堂。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大胆地、适当地添补教材内容。学生对课外新知识的好奇心强于课内,好奇心便是驱动力,应顺着他们的好奇心,尽可能快地采编有吸引力又积极向上的临时教材,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焦点访谈”、“新闻评论”等都是极好的可采编成临时教材的素材。这样,课堂紧紧维系着时

历史课堂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 篇6

一、课堂模式建设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 课堂模式建设背景

随着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要想建构与运用新课程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式,首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传统历史教学模式进行重新审视,探讨与吸收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活力课堂改革的需要。从去年开始,我校在天元区教研室的指导下,初步进行了“活力课堂”改革的探讨,组织教师学习了相关理论,老师们积极参加区教研室组织开展的活力课堂改革的活动,学校已经形成课改的氛围。各班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创建活力课堂教学模式。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变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2)、改变学生上课没兴趣、没事做、被动学、不会学的现象。

(3)、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

(4)、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畸形状况。

(5)、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目标的教学手段由传统单一型向现代复合型转变。

二、课堂模式建设的实践意义

1、课堂模式的建设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主动性,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的方法,主动接受知识和探索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释放天性,抒发灵性,展现成果,使我们的课堂洋溢着学生成长的气息,充满快乐幸福的生命体验。真正达到快乐有效的目的。

2、课堂模式的建设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活力课堂”改革的积极性,提升教师学习咨询与课堂诊断的能力,从长期来看,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让教师更有时间和精力创意的开展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我们国家教育的发展。

3、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设能为“初中创优工程”增砖添瓦,在改善学校硬件的同时加强软件的建设,建设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持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实力良好的教育形象,打造并宣传“三门镇中学教育”品牌。

三、模式解说

(一)、抛锚式教学的定义及设计原则

抛锚式教学是指在多样化的现实生活背景中运用情境化教学技术以促进学生反思,提高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主张学习者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是真实的。所学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迁移性,从而学生的学习变得有实际意义。

抛锚式教学模式有两条重要的设计原则:

一是围绕着某一“锚”来设计学习与教学活动,这里所谓“锚”是指问题情境;

二是课程的内容应将学习者的探索内容设计进去。抛锚式教学模式中,认为学习活动由相应类型的教材支持,教学支撑物――“锚”的设计,应着眼于建构主义学习观所强调的学习活动类型的有效进行。该教学模式在解决问题时,为学生提供了创建问题结构、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窗口”。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

抛锚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核心,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其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约3分钟)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教学目标,选出当前所学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以此作为“情景”,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具体的问题背景,井以此为基础,启动教学,以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学习需要。

2、确定问题,自主探究(约10分钟)

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自主探究――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所确定的问题。

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信息的主动索取者。在此,学生将不再仅依赖教师的讲授,而是自己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就问题的设定在方法上给予适当的指导。

3、小组合作,质疑释疑(约20分钟)

学习过程是一种发散式的思维创造过程。不同的同学有自己独有学习困难,也会有相应的学习路径,每个人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领悟到事物的某些方面。在这里,协作与交流就是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认识到不同的观点。所以,要留出一定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核心让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通过不同观点和倾向的交锋可以互相启发,有利于学生的反思、升华,加深对当前问题的认识,解答每个学生质疑的问题,当学生都不能解决的时候,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

4、效果评价,拓展应用(约12分钟)

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进行这一环节时应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即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在学生自主完成当堂训练后及时评价、反馈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四、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优点与挑战

1.优点

(1)促交流。为参与者提供交流平台,使所有的学生都在一个共同的背景中学习,为学习者讨论同一主题提供机会。

(2)教学问题挖掘性强。丰富而复杂的问题能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知识的整合与拓展,提高迁移力。

(3)提供脚手架。脚手架使学生有充分的学习空间,且在主题学习中发现新问题。

(4)促思考。在抛锚式教学中,学生能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当学生深入情景去调查问题时,能了解到自己的知识差距,积极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挑战

(1)对教师角色的挑战。教师必须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变成“引导着”。

(2)对课程设计的挑战。课程计划随着情境变动,不再是一成不变。

(3)对教师能力的挑战。教师必须把握帮助学生的尺度,既给予必要的指导,又不能越俎代庖。

(4)对考核评价的挑战。抛锚式教学要适应现有的课程内容,并满足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

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7

抛锚式教学 (Anchored Instruction) 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 ( 作为“锚”),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其实质是将教学“锚接”于有意义的问题求解环境中,要求学生系统地解决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而且各个“锚点”(及其伴随的教学事件)都能够提供知识的延伸。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凭借学生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设锚”——识别目标、“抛锚”——提出目标以及“起锚”——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也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被确定了。

2 555定时器电路的抛锚式教学策略

数字电路课程是实践性、工程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具有内容更新迅速,电路千变万化、概念指标繁多、方法灵活、难以掌握等鲜明特点。555定时器是数字电路中常用的一种多用途的单片中规模集成电路。该电路使用灵活、方便,只需外接少量的阻容元件就可以构成单稳、多谐和施密特触发器。因而在波形的产生与变换、测量与控制、家用电器等许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在单稳、多谐和施密特这三种电路中,单稳态触发器涉及的知识点多,学生分析工作原理时难度较大。因此,本文以单稳态触发器为例,介绍单稳态触发器的教学策略。

2.1设置“锚”,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本环节是抛锚式教学的第一步,因为“锚”是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中心。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单稳态触发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如何抛出这个“锚”,让学生准确把握要学习的内容的重点,设计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是抛锚式教学法的关键。

笔者以楼道灯为例创设情境 :一上课就抛出一个问题 :住宅小区楼道都安装了楼道灯 , 天黑有人走过楼梯通道时 , 当有脚步声或其它声音时 , 楼道灯会自动点亮 , 提供照明 , 当人们进入家门或走出公寓 , 楼道灯延时一段时间后会自动熄灭。这样 , 可以杜绝长明灯现象、达到节能的目的。鼓励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电路?如商场的自动门,卫生间的干手器等,这些设备的控制电路有什么共同点呢?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提问,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总结学生观点,得出单稳态电路的特点 :

1它有稳态(“灭”状态 )和暂稳态(“亮”状态)两个不同的工作状态 ;

2在外加脉冲作用(声音信号)触发下,触发器能从稳态(“灭”状态)翻转到暂稳态(“亮”状态);

3在暂稳态(“亮”状态)维持一段时间后,将自动返回稳态(“灭”状态)。

通过设定锚,会使学生及早明确学习目标,并围绕如何实现具有上述特点的电路而开展讨论。

2.2“抛锚”, 创设阶梯性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在学生已经进入学习求知的状态下 ,通过抛锚而明确问题,使得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细化目标,明确目的。

启发学生解决以下相关问题 :

1这个基于555的电路有没有输入?输入应该加在触发输入端还是阈值输入端?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电路结构上区分单稳态触发器和斯密特触发器。

2以前学习的哪种电子元器件具有动态特性?启发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结合《电路分析基础》中的动态元件知识,在电路设计中加入电容,通过电容的充放电过程完成电路状态的自动转化。

3有人来以后,电灯为什么能够自动点亮?电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4灯亮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与人在走廊里滞留的时间有没有关系?电路的参数如何计算?

2.3“起锚”, 创设解决问题情境 ,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锚”中的问题,并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并根据教师提供的一系列线索和信息自主学习。

解决单稳态触发器的工作原理问题,需要复习555电路输入输出关系表 , 结合电路图1(a),画出输入输出关系曲线 ;解决参数计算问题,需要分析中电容的三要素方程并讨论充放电时间常数,从而计算灯亮的时间wt。

通过计算,得出 :tw =ln3?RC ,可见若想延长或缩短灯亮的时间长度,只需改变R或C的大小即可。该电路电阻通常的取值在几百欧到几兆欧之间,电容的取值为几百皮法到几百微法,这样由555定时器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产生的输出脉冲宽度可从几微秒到数分钟。

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解决问题所用到的技巧有真实的体会,这种体验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

2.4设置新“锚”, 创设拓展性问题情境,完成知识迁移

抛锚式教学还应注意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不能仅让学生局限在特定情境中解决确定的问题,而要发展他们知识迁移方面的能力,要有在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了单稳态电路的工作原理后,如果在第一个人后,紧接着又来一个人,同学们设计的楼道灯会不会自动延长照明时间?如何改进电路?启发学生设想 :如果给电容两端加一个受触发信号控制的开关,触发脉冲到来时闭合开关,电容放电,触发脉冲撤除后开关断开,电容再重新充电,这样就可以实现可重触发的功能。那么,在学生所学的电子器件中,哪种器件可以作为电子开关呢?将PNP型三极管接在电容两端,连接如图所示,由Multisim构建模型进行仿真(图2),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可重复触发单稳态触发器的工作原理。

在检测电路中,利用可重复触发单稳态触发器可实现失落脉冲的检出,应用于机器转速检测,当转速降到一定限度可以发出报警信号 ;应用于人体心律监视,心律不齐时就发出警报信号。由555定时器与PNP型三极管、R、C构成失落脉冲检出电路。R、C参数取值使单稳输出脉宽tw 大于正常心电信号周期。当心律正常时,uc不能充电至2/3VCC,所以uo始终为高电平,当心律异常时,脉冲间隔拉大,可使uc充电至2/3VCC,uo变为低电平,通过声光报警表示心律失常。(图3)

引导学生总结 :可重复触发单稳在暂稳态期间响应接收到的新触发信号,电路重新被触发,使暂稳态延续。当两个相连触发脉冲的间隔时间小于暂稳态持续时间tw ,暂稳态将被延续,直到电路接收到一个触发脉冲之后,经过tw时间而没有接收到新的触发脉冲时,电路才返回稳态。这样通过多次重复触发可以得到持续时间更长的输出脉冲宽度,这个宽度是从第一个触发脉冲开始,到最后一个触发脉冲到来后再持续一个tw宽度。

3结束语

由于在555电路的学习过程中,单稳态触发器、斯密特触发器和多谐振荡器等知识点较多,学生往往容易混淆。通过抛锚式教学方法,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设锚,抛锚,起锚”的过程中,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牵引,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和知识探究 ;通过设置“新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MULSTISM仿真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过程中体验独立思考、战胜困难的喜悦,树立学好电子技术基础课的信心。

摘要:抛锚式教学法建立在有感染力的问题情境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本文以555定时器电路为例,从抛锚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入手,探讨数字电路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方法。

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应用

口语交际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传统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局限于单一的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缺乏真实宏观的教学情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机制。抛锚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动力机制,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及构建知识体系。

一、抛锚式教学的含义

建构主义思潮的盛行,国外许多学者从此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知识和学习的性质及教育活动各要素,情境教学理论的提出成为关注点。自1990年起,情境教学的重要实验团体——美国“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在美国不同州进行大规模的情境教学实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模式——抛锚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动机。

二、抛锚式教学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是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教学模式,将这一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其教学环节包括:设计真实宏观的情境、明确解决的问题、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基于情境中的效果评价。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动机,并通过独立探索、合作学习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一)创设真实的情境

学习是情境性活动,没有一种活动不是情境性的[1]。在无背景的情境下获得的知识,经常是惰性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2]。相关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表达

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真实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前提。

抛锚式教学模式认为教学应建立在真实的情境基础之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学生要实现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到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通过获得直接经验来建构,而不是仅仅靠他人对知识的解说。因此,针对口语教育一定语言情境的创设,不仅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同时能够更好地促进其口语能力的提高。创设口语交际情境的途径多样:

1.基于学生社会生活创设情境

口语交际是日常的生活交际,是现代社会必备的生活技能[3]。创设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积累,使学生在交际中有话可说,乐于表达。根据社会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相关情境得到行训练,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例如,开展口语交际关于“保护环境”的主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一些关于“保护环境”的纪录片或者新闻报纸相关信息,使学生深入感知问题,展开对于环境问题的学习和讨论。

2.基于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教材是重要资源,教师可以凭借教材内容,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口语交际主题是“夸家乡”,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主题交流,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的特产、美丽风景。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创设相关情境,进行交流互动。

(二)明确解决的问题

口语交际的直接表现是获取信息、表达个人看法等,学生在学习中以参与者的态度进入到对话过程中是进行口语交际的根本保证。学生能否真正的参与其中,取决于能否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激起学生表达思想和兴趣的情境。因此,在真实、完整的情境下,明确解决的问题是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明确需解决的问题的同时,教师应当考虑问题的设置与小学生各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相适宜,也应注意普适度,明确的问题不应是少数人的专门设计。维果茨基指出:“最近发展区界定了哪些尚未成熟但正在成熟中的功能。唯一良好的教学类型是走在发展的前面并引导发展的教学。[4]”口语交际教学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明确适切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三)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

明确解决的问题后,学生进入自主学习阶段。自主学习是新课改提出的一种新的、有效地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教师放任不管,而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以辅助人员处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传授者变成教学的指导者、辅助者。自主学习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角度出发看待言语学习材料,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分析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低,但并不意味着放弃这一能力的培养,而应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引导,逐渐形成。自主学习模式使课堂上的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有目的、主动性的个性化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四)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学习者在一个学习社群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形成对问题的丰富的、多角度的理解,学习者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资源[5]。口语交际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交换思想、交流经验、情感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通过合作学习有助于他们建构起新的、有意义的理解。在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和外显,更好的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自我监测。合作学习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这一思想相一致,抛锚式教学的应用不仅关注了社会间的互动交流,而且通过合作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发展。

(五)基于情境中的效果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推动课程发展、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抛锚式教学强调基于学习过程这一情景的评价,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成就的评价,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观自我,激发学习的内部动力机制,让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掌握,引导学生的自我调控。师生在学习过程的相互监督、交流、反思中实施着评价。

参考文献:

[1]J.莱夫,E.温格,王文静译.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字习理论研究述评[M].全球教育展望,2002.1

[3]王玮.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6

[4]M.P.德里斯科尔著,王小明译.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9

1当代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

1.1课堂教学目的过于功利化:在当代教学环境中,虽然素质教育很重要,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家长和老师只在乎学生的期末期中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以及课堂质量的提高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其认为成绩才是硬道理,能考上好的大学才是对学生有用的教育。这就导致老师只顾着学生的成绩,一直采用单一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重视。很多教师只是看重课堂上大量的知识传输,而不是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下布置大量的作业,对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采用题海战术,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化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为了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就要对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

童丽维

摘 要:新课程改革之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更新,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体验式教学的涵义和特点出发,探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思想品德;学生为中心

中学德育课,即思想政治课,在21世纪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而要完成这个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老师要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教学形式,研究和探索各种教学形式,改革现行课堂教学是当务之急。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有意义。

一、体验式教学的涵义和特点 所谓体验式教学,即“‘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 基础’让学生通过‘具体体验’,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李湘等①认为,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李英②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定义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体验式教学特点主要有:全面了解、认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创造出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体验;在体验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同时,我们强调的体验性是建立在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完整理解上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学生在实践中经历、感受、思考、建构知识的意义,形成自己的理性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体验式教学符合新课标要求,体现思想品德性质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建议是: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体验式教学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教师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收集最新最贴切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联系现实、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或依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教材中的观点。最后指导学生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符合新课程的标准,很好践行了新课程的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要课程。对于这一表述,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1)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2)以引导和促进初中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标的。(3)综合性课程。体验式创设各种活动、情境都围绕初中生可以感受和接触的社会生活展开。初中生对社会生活的接触和理解,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起点。如果脱离这一认识基础,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本,学生的认知水准将停泊在低段位。体验式教学强调认知与体验相结合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

三、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根据体验式教学的涵义和特点,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在课堂中实施的过程包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学生身边出发,激发兴趣;以情境、问题为机制,实践感受;以反思为核心,体验内化;以实践验证为最终目标。让学生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在不断上升的循环往复式的运动中实现素质发展。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应该把握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热区,直面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困难,深入学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挖掘学生兴趣点,借助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学生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作用下发挥自主性。例如,在讲我国政府职能、工作原则时可以联系“两会”召开前夕,温家宝总理于2010年2月27日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于广大网友在线进行了真诚的交流。其中,片段一: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片段四:我们要通过发展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也要把“蛋糕”分好,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再例如,在讲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可以联系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主张和举措。以及世界博览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第一次在中国举行。所举的例子都是学生常见常听的,马上精神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寻找信息,最后归纳、总结、点出相应的主题。这样讲,学生更容易理解且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让政治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二)以情境为机制,切身感受

库伯用学习循环型来描述体验式学习。该模型的第一步是实际经历和体验——完全投入到当时当地的实际体验活动中。学生在强烈的兴趣和动机的推动下自觉参与实践,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但不应有过多的干涉,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探究此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知识,大胆地提出假设和解决方案。例如,在讲授初一“对不良诱惑”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精彩片段“网络妈妈”,引导学生体验抵制不良诱惑的经历,并从一定的情境中学会理解父母、老师的关爱,进一步学会如何抵制不良诱惑。

(三)评述析情,促进体验内化

评述即评价概述,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述,学生之间的评述和学生自我的评述。学生通过前面阶段的学习,丰富了情感,但每个人的体验因人而异,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感受。通过评述学生认清自己的已有水平,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找出差距,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体验。但“评述析情”的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公正,同时,又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情感体验。

(四)实践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经过对事物的亲身体验后,对该事物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查。教师必须创设必要的条件让学生投身实践,把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最后,在体验应用的基础上,主题获得的规律、方法、技术、和情感价值在抽象——具体和显——隐相互转化中,其本质内容和核心成分更加突出,逐步升华为学生的态度、信念、实践能力等素质。

总之,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体验式教学不仅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感受,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的体验,体验式教学的应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不是万能的,我们要采取多种策略发挥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建构主义 抛锚式

抛锚式教学是指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有时也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它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之一,学习与教学活动围绕某一“锚”来设计。抛锚式教学模式主要由如下几个步骤组成:情境创设、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内容可以应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如制作电子报刊、网页制作、图像的加工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是“抛锚式”教学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创设真实的、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并在情境的不同细节中,设计探索的问题,以唤醒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介绍周正龙拍到野生华南虎的新闻事件,让学生欣赏华南虎图片的合成效果,两张图片巧妙的加工后,就成了具有一定趣味含义的作品。这就是合成图像带给我们的奇妙之处,那么怎样制作这样的图片呢?这很容易想到用Photoshop这个软件进行合成。于是,我在课前将班上几个同学的照片和北京故宫的图片进行合成,并在上课时进行展示,从而促使他们产生了动手制作的欲望。

二、呈现任务,抛锚定题

当学生在情景创设部分初步形成了探究的欲望之后,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问题就是“锚”。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确定探究主题,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在创设情境后,就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将图像进行简单的合成,并且能够表达某一个主题,教师在课前准备了几组图片,教师通过广播教学软件将图片发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每一组图像的合成都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些素材的选定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喜好,图片有同学的照片、NBA球员的图片、世界有名的建筑、背景图片等。

三、问题探究,自主学习

抛锚式教学中,任何一个问题都存在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这特别需要每个学生能独创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教师的教学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

图像的合成方法不是唯一,要根据不同的图像特征而使用不同的方法。我引导学生将两段文字合成到一起后,让他们思索如何选定文本、复制、粘贴。这就要了解Photoshop中的选择工作,我制作了一个学案,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工具以及图层的概念,而具体的合成步骤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

四、生生互动,合作学习

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每个小组内,学生把自己在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发现与小组内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中,围绕讨论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可相互提问、补充、争论,相互解答。

在制作过程中,会遇到两个典型的问题:1.合成后两张图像的比例失调;2.只能修改图层的上层图像。大家通过组内讨论,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案。解决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编辑菜单”中的“变形”工具;解决第二个问题,关键在于了解图层的概念及使用方法。老师作为引导者,要在合适的时候进行点拨和总结。

五、学生演示,展示交流

抛锚式教学是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自主地解决真实性问题,自主地与他人合作交流。这样,就要将评价融于学习过程,评价要有过程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奖励,这种学习过程本身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的学习动机,又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进步。

倘若采用作品交流展示的方式,先让大家自评,在组内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展示,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评选,设立最佳创意奖、最佳技术奖等几个奖项,推选出班级优秀的作品,这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在进行抛锚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支持者和学习伙伴的角色,把“教”融入学生学习中,以唤起学生更活跃的思想。

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2

关键词:问题情境,抛锚式教学,主动学习,科学探究,学习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学中, 创设问题情境, 并从情境中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 以专门的“锚” (anchor) 作为支持物启动教学,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在同伴协作中解决问题, 这便是所谓有效的抛锚式教学 (anchored instruction) 。[1]

一、创设悬念性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生的心智往往是由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依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教学需要, 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创设悬念性的问题情境, 围绕这一个“锚”,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猜想、努力探索, 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流速与压强的关系”这一内容的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选取一合适的漏斗, 喇叭口朝下, 将一乒乓球放入其中。问学生:“对着漏斗嘴使劲向下吹气, 乒乓球会怎样?”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会掉下来。”但实验结果却正好相反。这一出乎学生意料的悬念情境, 无疑强烈刺激了学生的大脑, 好奇心和思维力犹如兴奋剂被迅速激活起来, 渴望探索发现其中的科学奥秘, 于是主动阅读和实验分析的欲望被有机地激发出来。

二、创设阶梯性问题情境, 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阶梯性问题情境, 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 设置系列化的循序渐进的问题, 由此引发认知的冲突, 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 引导学生从克服困难和自己探索中形成排惑解难、寻根究底的强烈愿望, 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设计阶梯性问题, 学生不会觉得有认知冲突, 易于进入这种情境, 于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自主地成功体验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后, 进一步求新、求异、求巧的思维创新意识更加坚定。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中, 假如一上来就要求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实验, 那学生将是无从下手的, 因此笔者设置有梯度的问题情境, 采用了“镶嵌式教学”的形式为学生主动学习搭建脚手架: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如何研究一个量与多个变量的关系呢?

3.如何测量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

4.从实验研究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

5.实验中要想得到正确的结论, 操作上需注意哪些方面呢?

为引导学生实验建构关于摩擦力的知识, 笔者参考《杰斯帕·伍德巴瑞问题解决系列》 (Jasper Woodbury Problem Solving Series) [2]软件中的情境地教学模式, 精心设计了上述阶梯性摩擦力主题学习路线, 解决方案的多样性随问题难度的增加而增加, 整体考虑学生探究能力目标的逐步达成。

在前四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教师观察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的参与, 适时恰当地指导思考方式, 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由浅入深地探究学习。“问题5”的设置, 更有助于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反思实验, 尝试改良探究方法和过程。学生仔细回味本实验设计的缺陷和疑点, 如用手拉动时无法确保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应加以改进等等, 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物理实验方法, 精确测量数据。

三、创设发散性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设发散性问题情景, 可以引发学生的各种思想, 这些思想可能简单, 又可能复杂;可能周密, 又可能偏颇。如果深入探讨, 可以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案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刻, 可以防止学生思维僵化, 思路狭窄, 培养创新思维。如在学习了“托里拆利实验”后,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师提出若干发散性的问题, 以此考察学生头脑风暴解决问题的能力:

1.把玻璃管子倾斜或换用其他形状的管子, 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仍为760 mm吗?

2.把玻璃管上提或下压 (玻璃口不离开水银面) 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仍为760 mm吗?

3.若实验时玻璃管中有少量气体残留, 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会怎样变化呢?

4.如果把实验由平原地区移到高原地区, 情形又是如何呢?

5.在实验中, 如果在玻璃管顶端开一个小孔, 水银会从小孔喷出来吗?

6.在实验中, 如果把水银换成水, 结果会是怎样的?

这一系列围绕主题的发散性问题, 是一种涉及事实积累的有意义学习, 可以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系统建构, 在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中进一步巩固透彻地理解托里拆利实验, 而且提高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是科学合理设计的发散性问题情境, 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立体思考, 培养和发展学生灵活性多元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陷阱性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慎密思考

以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一方面实验富有趣味性, 可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实验形象直观, 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 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照本宣科地讲授物理知识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 与全人无关。为了在义务教育物理实验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人参与 (personal involvement) , 教师在介绍正确思维过程的同时, 有意设计一些“陷阱”, 让学生误入歧途,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掌握知识点。

在“浮力”一章中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教师将物体缓慢地放入水容器中, 但又没有完全浸没在水中时, 提出问题: “在这实验中, 我们发现不但体积V在变化, 而且深度也在变化, 那是不是可以说物体所受的浮力F的大小也受到深度的影响呢?”

学生观察思考后或许会萌生不同的看法, 无妨让学生自由争辩。教师则采用随机访问教学 (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的方式, 再次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用心探微:将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 同时改变浸没的深度, 发现物体所受的浮力F不再发生变化。经过课堂研讨, 学生深刻认识到:原来体积V的大小是由物体在液体中“侵占”的空间来决定的, 与深度无关。

教师根据教学经验, 故意提出错误的陷阱式猜想, 启发学生敬畏科学, 仔细观察, 慎密思考, 如何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五、创设拓展性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后续发展

拓展性问题情境, 是指在学生完成了一定的知识建构后, 通过创设拓展性的问题情境, 吸引学生进一步深度学习, 探究某一问题的多样化解决策略, 促进学生可持续创新发展。如在学习了“测量固体的密度”这一内容后, 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提出问题:“现有天平、量筒、烧杯等器材, 请设计多种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的方法。要求:说明测量方法及所测液体密度的表达式, 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多, 哪一组的方法好。”于是, 学生情绪高涨、讨论热烈, 纷纷献计献策。

方法一:先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m1, 再加入未知液体测出总质量m2;然后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液体体积V。

方法二:先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未知液体测出其体积V;再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然后将量筒中的液体全部倒入空烧杯中测出总质量m2。

方法三:先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未知液体测出其体积V1;再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然后将量筒中的部分液体倒入空烧杯中测出总质量m2;最后测出量筒中剩下的液体的体积V2。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交流后得知:由于未知液体在倒的过程中无法全部倒干净, 所以方法一和方法二都会导致实验结果有误差。

正是这些具有挑战性、探索性的拓展性问题开发了学生的学习力和潜能,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获得有关的知识、方法与技能, 与同伴分享学习物理的成功乐趣, 通过互动交流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011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倡导“科学探究式教学”, 要求教师“不仅应关注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 而且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高探索兴趣, 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8], 还特别提醒应考虑“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因此,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中尝试抛锚式教学, 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积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支持性的环境, 提供与真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个性化问题情境, 以此为“锚”, 引导学生探究物理事件、解决问题, 并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构意义, 是一种新课程物理教学的现实需要和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高文, 王海燕.抛锚式教学模式 (二) [J].全球教育展望, 1998, (04) .

[2]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1992) .The Jasper Experiment:An exploration of issues i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In M.Hannafin&S.Hooper (Eds.)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0 (1) , 65-80.

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3

小学生贪玩, 控制不了自己去学习而更喜欢玩乐, 这导致如果课堂没有吸引力, 那么课堂走神就会影响效率。这个时候, 老师要适当提问, 提醒学生去主动学习。而且, 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也由此得到增强。

1.2 让学生更想参与学习

学生越参与课堂学习, 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越好。这个时候, 提问就可以让课堂上所有人的互动增加, 而教学气氛也由此带动起来。显而易见, 这种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他们主动想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1.3 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众所周知, 数学不像语文、音乐等学科能给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它偏向于逻辑思维要求高。而小学生在这个时候逻辑思维不够强, 喜欢奇特新鲜的事物。假如能让提问应用到课堂上, 这将有利于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2 提问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单调的模式

老师喜欢一对一, 所以这样提问会导致学生被动意识更强, 也就很难让学生在提问中增加学习的兴趣。在这种单调的模式下, 学生往往不肯主动去学习接受数学知识,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降低, 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知识的掌握理解。

2.2 没有效果

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一是老师不注意被提问的学生, 却注意批评精神不集中的其他学生;二是老师提问不恰当, 比如打断学生思考, 提出过易或过难的问题, 导致学生不想积极回答, 情绪消极。这些不良现象真的会产生严重的教学后果, 就是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涨, 因而害怕在课堂之上回答问题, 影响数学课程的开展, 也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2.3 忽略学生状态

理论上, 学生回答提问好, 老师就应该表扬, 否则就批评。但是事实上, 往往老师不表扬表现好的学生, 而对表现不佳的学生进行批评。就这样, 学生积极程度大大减少, 从而出现不良的畏惧状态。久而久之, 学生的状态就会越来越低下, 注意力也会越来越不集中, 导致学习效果越来越差, 成绩也就一落千丈了。

3 提问式教学的技巧应用

3.1 使问题有一定的针对性, 具备重点和难点

很多时候, 老师不能随便提问, 应该看看如何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老师应该做到负责课程的全程灵活性和完整性。开始, 老师可以让相关问题给学生来个课前小餐点, 吸引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注意力。比如,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20+10”“50-34”“15+33”等去为学生来个铺垫式的回顾。接下来, 找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就这两个地方进行有必要的提问, 争取让学生思考和关注课堂的教学过程。比如, 老师可以问学生“10+12是多少呢”“22-15是多少呢”“那么小朋友知道10+12-15是多少吗”。还有, 提问的内容注意灵活和有目的, 以便于课堂提问的.顺利进展。

3.2 把握好提问的方式和时间, 确保提问有效果

在课堂上, 提问的方法有很多:有启发式提问法, 就是老师通过某些有趣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比较式提问法, 就是把两种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 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有绕道式提问法, 即老师让学生间接深入课程的中心, 从而由表及里地去回答问题;有开放式提问方法, 就是老师采用多样化方式使学生回答问题;有分合法, 把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大问题拆分, 有秩序地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在多种提问方式同时应用的情况下, 老师要注意把握好尺度, 而且时间也要掌握恰当,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提问帮助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 在数学题的转折点, 或刚上课的时候, 又或者上课20分钟后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 老师都可以用合适的提问帮助学生更加投入学习。

3.3 让提问明确有保障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问答并存向来经久不衰。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既要明确目标, 也要注意提问的正确性, 避免学生反应出错或不及时。而且与此同时, 老师应该在学生答对提问的时候注意表扬和鼓励, 这样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会大大增加。不过若是回答错误, 老师也要肯定一下他的主动行为和帮助他分析一下错误, 这样学生的数学知识就更加强大了。

4 结语

总而言之, 为了寻求更好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能拥有一个非常良好而且具有相当趣味的学习环境已经大势所趋, 因为这样会对学生的相关数学学习产生很大的帮助。不管怎么说, 老师应该仔细思考一下, 如何在课堂提问这一方面做到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大大提高, 毕竟这样能让教学质量达到很大的改善, 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浓厚创造出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观念, 提高教学的效率, 让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魏建彬.巧妙提问引思考, 适当点拨促探究——谈小学数学提问教学艺术[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4) .

[2]许丽丽.探讨小学数学提问教学[J].新课程 (中) , (01) .

上一篇:电子科研训练报告下一篇:引车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