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动物园漫游记》的教学反思(通用3篇)
在导入过程中,我直接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一般说来,动物园都是人工建造的,课题中的“天然”和“动物园”是否存在矛盾呢?然后带着问题,深入学习课文。
课文主要围绕天然动物园的特点进行——动物种类繁多、自由自在,来感受漫游动物园的乐趣。
因为这篇文章很有趣,学生们学习的情绪高涨,他们一下子被这些富有特点的小动物们吸引了。但考虑到文章内容容量较大,时间有限。于是我决定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反馈的时候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都想起来与大家交流感受,看着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突然觉得他们好像已经身临其境了。
我们班的“文静女孩”王文在和大家交流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时,满脸是陶醉。她说:“我喜欢的是长颈鹿。我喜欢的理由是她的端庄与优雅。“我是从‘它们高扬着细长的脖子,在树阴下亭亭玉立,简直一动不动。’这句话体会到长颈鹿的的。””“一语既出,立惊四座”。听了她的回答,我很惊讶,因为在我的预设中他们能回答到长颈鹿是美丽的,我就已经很满足了。他们能够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体会到长颈鹿的外表优雅,实属难得。“你很会体会,你说的真好!让我们一起来表扬她……”学生热烈的掌声,鼓舞着别人,也鼓舞着自己,接着很多学生都纷纷要求表达自己的见解!气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思维活跃,体会也开始五花八门起来,从而也在挑战着我的教学机智。记得在交流大象这一动物时,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头不讲文明的大象!”“这是一头不爱护环境的大象!”“这是一头野蛮的大象!”……答案出现了和我预设情况不一致的答案,我一时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因为我觉得学生的体会也是有理有据,他们从文中“大象发起脾气来是很可怕的,就在不久前,一辆汽车来到一只大象跟前,被大象用鼻子掀翻了。……用鼻子把一棵棵小树齐根打断。”
1 动物解剖学教学模式现存格局
目前, 中国各农业院校的动物解剖学教学主要存在两种模式:第一种也是较普遍的一种, 是将动物解剖学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时分配以理论课为中心安排实验内容, 基本模式是1堂理论课配1堂实验课的方式进行教学, 该种模式有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统一安排及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根据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及学时安排, 直接在实验室等固定场所进行动物解剖学授课与实地解剖是动物解剖学第二种教学模式, 该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动物解剖学课程实物性较强、标本较多等优势, 增加了学生接触标本及实地解剖的时间。另外, 除上述两种教学模式之外, 将动物解剖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分别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编制教学大纲、学时计划是目前动物解剖学存在的第三种教学模式。
2 动物解剖学现行教学模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 动物解剖学现行教学模式的不足
2.1.1 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极易脱节
动物解剖学面对的是刚从高中时段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 传统的1堂理论课伴随1堂实验课符合新生的学习方式和依赖课堂制下的老师讲授为主的惯性, 也满足了大一新生的学习节奏, 但由于高中升大学的压力及大学象牙塔之梦观念的存在, 大一新生的放纵和享乐心态使大部分学生不能静下心来也没有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导致实验教学效果较差;另外, 理论与实验课配套进行时, 在大部分院校实行实验课双师制的条件下, 由于实验课与理论课教师不是同一个人, 教师个人对课程内容理解的差异及贯彻教学大纲时的个体误差导致理论教学内容易和实验内容脱节;其次, 实验经费的短缺, 导致在执行实验教学任务时出现因统一利用实验动物而将多个教学班调课到某一既定时间段按序进行实验教学, 导致理论教学内容还没有进行实验内容先行, 或理论教学内容先行实验内容过后1周或几周才进行的现象, 而调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即反正认为是调课, 老师忙于讲解可能不注重纪律及课前没有预习或复习, 导致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课脱节, 没有真正达到通过实验课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验证和巩固的目的。
2.1.2 无法动态展示动物机体各器官之间及各器官本身的结构与功能联系
不管是现行的每周1堂理论1堂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或是理论与实验合二为一的实地教学, 也或独立的动物解剖学实验课程, 都只能静态地给学生展示动物机体各器官的正常位置、形态、结构和色泽, 但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各器官的发育演变等内容只能通过老师抽象的语言描述和讲解让学生去领会和理解, 不能直观动态地给学生展示动物机体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及各器官间的功能联系, 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动物解剖学的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各器官间的功能联系等观念和意识及学习效率。
2.1.3 易产生听觉和视觉疲劳, 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目前, 由于扩招的因素, 动物解剖学和其他大部分课程一样, 均实行合班教学。合班教学的大课堂效应及理论课带直观实物标本的有限性和局限性让理论教学只能依靠更多的死板文字和静态图片, 学生易出现精力不集中、打瞌睡等现象, 达不到理想的理论教学效果;另外, 理论课与实验课合二为一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配套进行均局限于固定的场所, 同样的场所及同一时期面对同一个老师易产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疲劳, 也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动物解剖学现行教学模式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2.2.1 传统课堂授课制培养的人才与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间的矛盾
传统课堂授课制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组织安排教学时间, 但老师占主导的教学模式不管怎么改变教学方法, 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热情, 让学生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及课程要求的高度去发扬自我主动性, 包括动物解剖学课程在内的其他课程的雷同教学模式更容易培养学生在课程学习上的依赖性, 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及创新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行业激烈竞争的加剧, 现代企事业要求当今的大学生不仅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也要求现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畜牧兽医作为专业性较强的行业, 更需要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并重条件下注重培养生产实际的能力及沟通能力。
2.2.2 学生课程越来越多与动物解剖学教学学时数越来越少间的矛盾
动物解剖学属于实物性强、术语多的一门课程, 让学生直接接触动物及其器官等实物或直接接触制备的各类动物器官标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识别和掌握所学知识;由于现代大学的素质教育理念, 各专业不再局限以前的课程, 而是有更多课程让学生选择, 导致在学分及总学时既定的情况下, 各单个课程的学时数愈来愈少, 这就给课程所在教研室及动物解剖学授课的教师本身提出了挑战:即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 均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动物解剖学课程本身要求的基本知识点讲授给学生, 同时又让学生能牢固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点。
2.2.3 实物性较强与实验经费较少间的矛盾
由于历史的原因, 畜牧兽医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广大农村, 学习费用收费较低及中国大学现行教学经费的分配机制与中国大学推行的素质教育, 使动物解剖学和其他课程面临同样的现象:学生选择的课程越来越多, 实验经费分配到单个课程越来越少, 这极易导致动物解剖学实物性较强, 要求学生实地解剖的时间和机会更多的课程特点与实验经费较少间的矛盾愈发突出。
2.2.4 动物解剖学部分抽象内容与学生难以理解间的矛盾
动物解剖学属于实物性较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常见动物有机体的各种器官均能通过标本制作手段制成各类标本应用于教学过程, 或通过实地解剖正常、鲜活的实验动物即时、直观地巩固学生对动物有机体结构、位置关系等的认识。动物解剖学除了向学生讲述动物有机体各系统的器官组成及其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色泽外, 还向学生阐明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功能联系及部分器官的发育演变过程, 但是不管实地解剖还是标本讲授, 均只能静态展示动物有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及功能联系, 诸如动物全身的血液流行径路、动物消化系统与消化路径、神经传导径路、母禽卵子的形成与产出和母禽生殖系统的联系等内容,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由老师以文字或口述的方式向学生阐述, 由学生去想象和理解, 缺乏直观和动态的演示,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授课效果。
2.2.5 不同专业需求与选择性教授课程教学内容间的矛盾
动物解剖学属于传统的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 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交叉学科越来越多, 除作为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动物解剖学也作为动物药学、动物生物技术、宠物科学、食品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尽管动物解剖学作为课程本身有其基本知识点, 但不同专业开设动物解剖学的课程任务和目的各异, 使其对动物解剖学课程内容的取舍不同。但由于各专业对动物解剖课程所设置的教学学时数各异, 课时费因素的影响, 授课教师个人的敬业精神、授课水平、对专业及课程本身的理解程度等原因, 导致各专业的动物解剖学教学内容雷同较多, 不能满足各专业对动物解剖学的个性需求, 出现专业角度对动物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定位与动物解剖学课程对教学内容定位间的矛盾。
2.3 动物解剖学现行教学模式面临的机遇
2.3.1 中国养殖模式的转变为动物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及教学内容的调整提供了机遇
中国正处于养殖业从散养模式大规模转向集约化养殖模式的时期, 正经历传统兽医人才需要向现代兽医人才需求的转变。现代畜牧兽医人才不再是单纯针对散养模式时期单个病例的诊治, 也不再是仅仅局限于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疫病防疫和检疫, 而是基于规模养殖场基础上更为复杂的动物疫病防控、诊治及规模养殖场的管理、监控等任务和角色。作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宠物科学、食品加工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新时期中国养殖模式的转变必将促使动物解剖学的教学基于课程本身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条件下如何去调整和满足上述各专业的专业需求。
2.3.2 中国积极的教育教学改革政策为动物解剖学教学模式改革及教学内容的调整提供了平台
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各农业院校的老师有机会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 了解发达国家养殖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有助于教师结合养殖业的发展趋势调整、补充其教学内容, 为培养适应新时期的合格养殖人才奠定基础。另外, 为适应中国养殖业转型期及未来发展需要, 针对从高等院校到小学阶段的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针对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等为探索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要的动物解剖学教学模式提供了平台和资金支持。
3 提升动物解剖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3.1 理论课与实验课合二为一
将传统的动物解剖学每周1堂理论课与实验课合二为一, 从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上重新组合和安排, 这不仅解决和规避了单纯理论教学时的空洞、抽象以及实物标本的局限, 也节约了授课老师主讲时间, 让学生扮演课堂的主体, 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动物各种器官标本及实物, 满足动物解剖学实物性和直观性较强的特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2 将数码技术应用于动物解剖学
动物解剖学的使命之一是给学生树立动物有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各系统及器官间的功能联系, 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尽管绝大部分器官的识别可以通过实地解剖及制备好的器官标本让学生快速熟悉和掌握相关解剖知识, 但由于实验经费有限及部分器官标本难于获得和制备使学生难以理解。在数码时代, 利用三维或二维数码技术制作仿真动物器官模型, 演示动物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及相互间的功能联系, 能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有助于让学生快速牢固掌握所学解剖学知识[4,5];另外, 通过数码手段将教师现场实地解剖与讲解的内容放大至投影屏幕, 将有助于解决器官标本较小、可视性较弱和学生人数多不能观察的缺点。
3.3 动态场所有助于消除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
由于动物解剖学课程的特殊性, 可根据动物解剖学的教学内容适时适地地利用学校的实习牧场、校外的各类养殖场及校内的其他场所进行, 诸如动物体表划分、被毛类型、皮肤形态、乳房类型及结构等内容的教学, 如果条件成熟, 可以去当地屠宰场现场教学内脏器官的识别和解剖, 通过不同内容的实地验证性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不同场合、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教学模式, 深刻的印象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
3.4 开设分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的专题教学内容有助于满足不同专业及学生个体学习的需要
不管是传统的理论课与实验课, 还是理论与实验课的合二为一, 以及实验课作为动物解剖学独立的课程, 由于动物解剖学课程特点即实物性强的特点, 要求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和接触更多的实物标本或实地解剖。但是,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动物解剖学的学习目的要求各异, 这就要求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 对动物解剖学的整体教学学时、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其中, 针对不同专业开设动物解剖学专题实验将有助于解决不同专业与动物解剖学课程基本知识点与学时数少之间的矛盾。
3.5 加大实地解剖知识分值的比例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目前, 有关提高动物解剖学课程期末成绩的研究报道较多[6,7], 包括从动物解剖学课程角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报道, 但由于传统课堂授课制及学生依赖性的思想, 各农业院校的动物解剖学教学往往都有复习题, 学生知道期末成绩的重要性, 而期末成绩中以理论优先的思想导致动物解剖学理论成绩占了较大比例, 使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动物器官标本识别及实地解剖, 而是注重背复习题的短期效率式学习, 结果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即高分值的动物解剖学的课程期末成绩, 但不认识几个标本, 更不知道怎么进行解剖的现象。通过增加实地解剖及标本识别的分值, 从课程教学一开始给学生建立一个注重实地解剖能力培养及识别标本的理念。
3.6 编著针对不同专业的动物解剖学教材有助于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
作为不同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根据不同专业对动物解剖学课程角色及任务的需要编著针对不同专业的动物解剖学教材及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 将规避现行教学模式下因不同教师对不同专业的理解而导致的所有专业均使用同一本教材上课时的个体误差;适应不同专业的动物解剖学教材及实验内容也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对自己所在专业的角色和任务, 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及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
动物解剖学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及新兴学科诸如宠物科学、食品科学、动物药学等的专业基础课, 其授课质量的高低、课程印象、授课教师的专业引导、学生掌握的牢固程度等因素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 也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对本课程的透彻理解、对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熟悉, 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场所等方面进行大胆增删和创新, 才能体现该课程作为畜牧兽医及其他交叉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使命和角色, 才能为培养现代畜牧兽医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喜春, 苏长青.家畜解剖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2) :135-137.
[2]王剑, 吴建云, 谌剑波.家畜解剖学理论和实验同堂开设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6 (4) :181-182.
[3]刘自逵, 屠迪, 王水莲, 等.推进家畜解剖教学改革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8) :95-97.
[4]孙俊峰, 游云华, 卢洁, 等.VRML在动物解剖学虚拟实验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6, 27 (11) :1976-1992.
[5]李方正, 刘春英, 姜忠玲, 等.3ds max在动物解剖学中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 2007 (2) :26-28.
[6]屠迪, 邬静, 刘自逵, 等.动物解剖学实验考核办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 27 (3) :196-197.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水娃娃漫游记》,知道水的不同存在状态。
2、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水娃娃漫游时变化的顺序。
3、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4、乐意参与表演,大胆学说角色对话。
活动准备:
1、冰块、纸杯、笔、纸。
2、材料操作包《水娃娃漫游记》人手一份。
3、童易软件--天气与自然想象一--小水滴旅行记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水娃娃漫游记》
1、教师介绍故事名称(见P.60)。谈论:什么是漫游?
2、安静地听教师朗诵故事(见操作材料包“水娃娃漫游”),边听边想:水娃娃去哪里漫游了,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3、教师轻声重复故事以提示幼儿,注意不打扰已有想法的幼儿。
二、介绍、谈论
1、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水娃娃去哪里漫游了。
2、比较各自采用的不同的记录方式。
3、将一些片段的记录按照水娃娃漫游的顺序加以排列。
4、谈论:水娃娃的漫游经过哪些地方?水娃娃把自己变成哪几种模样?水娃娃为什么会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模样?
三、水的小游戏
1、瀑布(几个纸杯倒放摞高,把水从顶部倒下,形成“瀑布”)。
2、喷泉(在盛满水的纸杯的不同高度戳洞,水从洞里溢出,形成“喷泉”)。
3、玩冰块。
4、说说自己在游戏中的有趣发现。
活动延伸:
将以上游戏内容放在区域活动中,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玩,让他们在玩中不断获得新的发现。
反思:
从活动来看材料比较适合大班幼儿,活动中梳理水娃娃漫游的过程是重点和难点,活动一开始我采用了自主阅读的方式让幼儿先看前5页,然后翻到想和同伴交流的那一页。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孩子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对于水娃娃如何进行三态变化的还很模糊,这时王家蓉正好想说第一页,就这样我顺势就将水娃娃漫游的过程和幼儿一起梳理了。后面自主阅读的环节我用了老师指导的方式在幼儿看书的过程中和幼儿做一个简单的互动这样就能节约时间体现活动的重难点。在最后幼儿操作的环节老师提供的材料可以再多样化一点,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大多数孩子能够简单的将水娃娃漫游的过程用图示表达,这也正好验证了前半部分幼儿是否能够理解故事内容。在个别化学习中让幼儿再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水娃娃漫游记得书。
【《天然动物园漫游记》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我喜欢的动物教学反思09-21
动物园游记小学作文07-06
动物作文教学反思07-06
《小动物排队》教学反思06-17
《寻访小动物》教学反思06-26
长隆野生动物园游记作文700字11-14
《动物旅行社》教学反思07-04
瓶盖小动物教学活动反思06-21
小学一年级《动物儿歌》教学反思11-01
北京动物园游记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