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
1、来院就诊息者,应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住院患者以住院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
2、住院患者,由病区责任护土给患者配戴腕带,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并告知腕带为患者住院期间识别患者身份的重要标志,不得随意摘下
3、核对病人身份的方式有三种:腕带、床头卡、反问病人姓名。进行各种操作前,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以房间、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准确无误后方可执行。
4、新生儿依据其母亲的姓名、住院号、新生儿性别核对和识别身份: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用镇静药期间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并核对住院号、性别、年龄等: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以住院号作为识别身份的依据,严防身份识别错误。
5、对患者进行输血、特殊用药、特殊治疗时,须两名护理人员共同认定患者身份后执行并签字。
关键词:身份识别,查对,护理质量
“三查八对”作为护理查对的核心工作制度, 自20 世纪50年代由我国护理界前辈经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来[1]一直沿用至今, 对预防护理差错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 由于医院管理理念进步和患者自主意识增强, 护理工作中医疗缺陷、差错、事故已引起广泛关注[2]。因未严格落实患者身份查对制度而导致用药错误、标本采集错误等护理不良事件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护理质量。临床工作中, 发生护理差错是不可避免的, 护理管理者应从实际出发, 不断探索并建立一套有效的防御机制[3]。我院于2013 年12 月26 日至2014 年12 月25 日, 将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当中, 在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的应用
1.1 护理差错原因分析
护理部对2012 年12 月26 日至2013 年12 月25 日全院各临床科室发生的32 起身份识别差错事件进行分析:因身份识别致用药错误17 起 (53.1%) 、标本采集错误8 起 (25.0%) 、治疗错误5 起 (15.6%) 、检查错误2 起 (6.3%) 。
1.2 改进护理查对方法
1.2.1 建立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具体内容:在“三查八对”制度的基础上, 增加“一问一对”。“三查八对”: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 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药物质量和有效期。“一问”是指护士每次执行治疗、护理操作解释查对前反问患者或其家属“:请问患者叫什么名字?”[2]“一对”是待患者或其家属回答后, 护士再次核对患者姓名与腕带上的信息是否一致, 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
1.2.2 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培训护理部建立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后, 立即召开全体护士和实习护生会议, 安排部署此项工作, 并将查对内容加在《护理管理应知应会口袋册》里, 人手一册, 便于学习。护理教研室组织护士学习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的意义、内容及操作流程, 把责任意识不强、年资较低、不善言辞、沟通能力差的护士以及实习护生确定为重点强化培训对象。培训结束后护理教研室对全体护士进行考核, 要求人人过关, 以达到提高护士对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能力的目的, 并于2013 年12 月26 日在全院正式实施, 参与对象为全体护士、实习护生。
1.2.3 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监管为了达到各科室切实落实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的目的, 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监管, 采取科室自查与科护士长指导检查、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8 小时之外随机抽查监督和护理部考核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并通过查阅医嘱执行单、与患者或家属现场沟通询问、实地查看、追踪评价等手段收集临床信息[3], 评价护士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的执行情况和依从性。
1.2.4 鼓励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护士在做入院宣教时,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参与护理查对的意义和查对方法, 鼓励其参与查对, 如接受治疗前查对输液瓶签与医嘱执行单, 以提高查对能力。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任何药物及治疗干预前必须确认自己的身份, 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身份识别。刚开始有些患者对这样繁琐的问答有些烦, 但后来经过沟通, 知道这样做是为医疗安全着想, 现在多数患者已变被动回答为主动提问, 有疑问时更能大胆提问。
2 评价与结果
2.1 评价方法
(1) 将实施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后 (2013 年12 月26 日至2014 年12 月25 日, 收治30 260 例住院患者) 与实施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前 (2012 年12 月26 日至2013 年12 月25 日, 收治30 007 例住院患者) 发生的护理差错数进行对照。对比护理差错总数, 因身份识别错误致错误用药、标本采集错误、治疗错误、检查错误的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在床护比、平均住院日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 选择实施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后随机调查的330 名患者及其家属和实施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前随机调查的300名患者及其家属, 进行查对知识认知情况与护理满意度比较。
2.2 结果
护理查对方法改进前后护理差错发生情况见表1。护理查对方法改进前后患者查对知识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见表2。
3 讨论
3.1 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符合患者安全目标的要求
2004 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全球患者安全联盟, 并提出“患者为患者安全”行动计划, 鼓励患者为自己的安全把关, 杜绝各种医疗错误发生[4]。国际患者安全目标管理 (International patient safety goals) 规定, 使用患者姓名和住院号进行身份确认是患者有效接受治疗、护理、检查的基本保证, 明确规定不能使用床号来辨认患者身份[4]。我国卫生部2013 年提出的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的第一条就明确提出, 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 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 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 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开展请患者说出自己名字后再次核对确认患者的方法。以上均为实施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3.2 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完善了“三查八对”制度
传统的“三查八对”制度是医护人员喊患者的床号、姓名, 由患者或其家属回应, 后者处于被动状态, 且护士连续喊患者姓名, 大脑易产生疲劳感, 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从而出现认知偏差, 容易发生医疗差错。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的实施使患者从常规查对的被动注意转为主动注意, 护士也由单纯的喊床号、姓名变为先让患者或家属回答患者姓名, 从而有效集中双方注意力, 避免误听、误读、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2]。因此, 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无论从查对形式还是查对内容上均是对“三查八对”制度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3.3 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可显著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研究发现, 执行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规范了护理行为,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原来的10.6/ 万降至1.6/ 万。实施过程中, 护士主动使用礼貌用语反问患者姓名, 增进了护患交流和沟通, 转变了那些不善言辞、沟通能力差的护士的服务理念。同时由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大幅度降低, 因护理服务引起的患者投诉明显减少, 显著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患者满意率由原来的78.3%提高到96.1%。
3.4 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的实施保证了护理质量与安全
近年来, 由于医院管理理念的进步和患者自主意识的增强, 护理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医疗界的高度关注。医院要发展, 质量是关键, 提高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永恒主题。查对制度不但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制度之一, 而且是护理质量与安全控制的重要环节[5]。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的实施真正把查对制度落到实处,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护理纠纷与隐患, 确保了护理质量和患者生命安全[3], 达到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4 小结
只有建立一套有效的防御机制, 真正把查对制度落实到位, 才能确保护理质量与安全[2]。将两种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用于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当中, 不但符合患者安全目标的要求, 而且能有效防范医疗差错事故发生, 优化护理流程, 深化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改革, 体现“以患者为中心”, 对提高患者满意度, 提升医院服务质量, 营造和谐护患关系, 起到了推动作用, 达到了保障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立捷, 徐友芳.护生对“三查八对”制度的认知调查及防范措施[J].全科护理, 2009, 7 (3) :813.
[2]梁启玲.反问式查对流程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2, 8 (8) :2173-2174.
[3]蒋华, 刘义兰, 刘涛, 等.护士上报给药差错的障碍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4) :315.
[4]贾荣娟, 徐金美, 刘福凤, 等.某院护理查对方法的改进及效果[J].中华护理教育, 2013, 9 (10) :431-433.
一、医务人员在操作(包括各种穿刺、抽血、给药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二、入院后由科室护士给患者戴上安全识别卡(手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师、护士须核对以上项目。
三、手术患者:麻醉前手术室护士、麻醉医师分别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手术前手术医师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确认即将采用的术式。
四、新生儿:新生儿出生后由科室护士给新生儿戴上安全识别卡,填写母亲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床号、体重;新生儿患者入院后由科室护士给新生儿患者戴上安全识别卡,填写母亲姓名、性别、床号;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师、护士须核对以上项目。
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
一、所有急诊收治的病人必须佩戴安全识别卡(手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急诊转科病人(转至病房、手术室、ICU),由急诊科医师、护士陪同将病人送至该科室,同时与(病房、手术室、ICU)医师、护士共同识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确认无误后转至科室根据床位安排情况,重新填全识别卡所有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
二、手术室与病房或ICU的交接,手术后病人回病房后与病区护士共同交接病人的安全识别卡(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以确认病人的准确性。确认无误后转至科室根据床位安排情况,重新填全识别卡所有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
三、ICU与普通病房间的病人识别:两个科室之间的病人转科必须认真核实患者的安全识别卡(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确认无误后转至科室根据床位安排情况,重新填全识别卡所有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
1,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2,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血型.3,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蓝色纸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示,手术室护士核对腕带内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4,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 作为辨识病人的一种必备的手段,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5,急诊抢救室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一种有效的手段.6,“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
患者识别制度:
1、抽血、给药、输血等操作前要认真查对床号、姓名,进行识别患者。
2、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进行交接病人时,要详细核对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进行识别患者,做好交接记录。
3、手术室(麻醉)与病房、ICU之间要详细核对科别、住院号、床号、姓名、手腕带、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及其标志,对术前用药输血前八项结果、药物过敏试验结果、手术医嘱所带的药品、物品(如CT、X片)等进行核查。有交接记录。
4、产房与病房之间,要详细核对产妇的床号、姓名、新生儿的性别、手腕带,进行识别,做好交接记录。
5、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新生儿等使用腕带标识,腕带上注明科室、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作为各种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方法。患者佩带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6、手术医生应在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并与患者共同确认与核对。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患者在麻醉开始前,应进行四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
目的:建立和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最大限度减少诊疗操作错误。
一、来院就诊患者一律实行一人一卡一册就诊制度。患者在挂号、就诊、付费、各种辅助检查及报告领取、配药、注射、输液、打印病假单等均必须刷卡确认。
二、门诊医护人员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有创诊疗前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常用标识有: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家庭电话号码、诊断等,杜绝以床号作为识别标识。
三、门诊输液室采用条形码扫描核对系统,患者需刷卡确认,扫描后系统自动打印输液单,避免差错。
四、建立关键流程识别措施。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产房之间病人的转运有专人负责,并有具体交接记录文书。急诊科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必须由急诊科护士陪同。
五、急诊手术与各种有创高危操作在患者进入手术场所前,对涉及到“左右”、“水平面”、“手指或脚趾”的手术,手术或操作医师应在手术或操作部位作恰当的标示。
一、所有入院患者均采用双重身份识别即住院号及腕带,腕带上准确填写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经两人核对后填写手腕带,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若损坏需更新时,需经两人重新核对。腕带佩带舒适,松紧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二、新入院患者如有家属陪同,让家属确认患者姓名与其身份证,医保卡或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农村医疗合作卡一致。
三、新入院患者有家属陪同,陪同者不确定其姓名与身份证、医保卡或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卡一致者,嘱其3日内带好相关证件到办理入院处确认或更正准确,由责任护士负责跟踪督促完成。
四、若入院患者无家属为无名氏者则由床号、住院号、性别为其主要识别标识。若有2名或2名以上无名氏者则由床号、住院号、手术与否,男患者与女患者为确认标识。
五、在医院的管理信息中,除原有的床号、姓名等信息外增设患者住院号信息,打印的给药单、注射单、输液单等执行单中醒目显示患者住院号及姓名、年龄、性别。
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手术患者识别: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手术前一天由病房主班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
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
进入手术间之后:麻醉医生查对。
麻醉之前:手术医生、麻醉师与手术室巡回护士还必须共同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再次确认。昏迷及神志不清患者:应通过“腕带”及与陪伴亲属进行查对。手术者切皮前:由手术室巡回护士,提请手术者实行手术“暂停”程序,经由手术者与参与手术的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最后的核对确认之后,方可切皮手术。
ICU患者身份识别:采用“腕带”“身份证”“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三种方法中两种方法识别。
1、接待新入院病人时实行首诊负责制,按照“流程”进行确认并登记签名。
2、护士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与有创诊疗时,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唯一识别的依据。
3、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蓝色“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病人麻醉清醒后回病房,由病房护士核对。
4、在病房、ICU、NICU、血透室、产房对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不能言语或语言障碍及危重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红色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按要求做好腕带上患者身份信息记录。
5、在急诊抢救室腕带用于患者身份识别和病情程度判断,具体措施如:第1优先等级是危急组,红色腕带标记;第2优先等级是紧急组,黄色腕带标记;第3优先等级是轻伤组,兰色腕带标记;第4优先指已确认死亡的伤员,黑色腕带标记。腕带具体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血压、脉搏、呼吸、血型。
6、核对患者身份时采用开放式提问,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如:请问叫什么名字”。
7、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二十三)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1、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时,护理人员应立即实施必要的救治,同时通知医师,并配
合抢救。
2、参加抢救的护理人员分工协作,迅速、正确执行抢救医嘱和操作规程。
3、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诵一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执行后及时记录执行时间、药品剂量、给药方法;抢救结束后由医师及时补写医嘱于医嘱单及病历上;抢救时所用药品的空瓶经两人核对后方可弃去。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根据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落实各项护理措施。
5、详细、及时、正确记录病情变化、抢救经过、各种用药等,因抢救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人员应在抢救结束后6h内补记,并加以注明。
6、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每班之间详细交接病情、抢救经过、各种用药及护理问题与措施。
7、各种抢救物品、药品、器械用后及时清理、补充、消毒、物归原处,处于备用状态。
(十五)、危重病人安全转运管理制度
1、送检前,遵医嘱确认患者的身份,核对拟查项目的准备完成情况。
2、医生应评估病人病情,以判断病人:
(1)是否可以转运:在下列情况发生时,禁止转运。A 心跳、呼吸停止;
B 有紧急气管插管指征,但未插管;
C 血液动力学极其不稳定,但未使用药物。
(2)是否必须转运,是否需要该转运程序,如需要,则将医嘱书写在病历上。
3、转运病人前按需要做好以下准备:(1)氧气枕。
(2)开通留置的静脉通路;对于大出血病人,应保持两路以上的静脉通路。
(3)心律和血压监测仪器。(4)指脉氧血氧饱和度监测。
(5)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者,应用带蓄电池的注射泵,以保证连续给药。(6)型号合适的简易人工呼吸器。(7)根据病情配备急救器械与药品。
3、运送前,预先通知检查(接受)科室,做好准备工作。
4、运送病人前必须检查轮椅、平车、电梯等用具和设施的性能,确认完好方可使用。
5、危重患者外出检查、转科、手术必须有医护人员陪送,并做好交接。
6、运送病人途中及检查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应急处理和记录。
7、负责保管好病历等文件资料,不能擅自将病历交给病人及家属。
仪器维修保养制度
1、仪器设备由专人管理,贵重仪器操作人员需经专门培训,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
2、保持仪器零配件配套完整,不得随意拆卸。保持清洁,防止尘土、污染、摆放整齐、防止碰砸。每次移动时要防震,避免因剧烈震动造成接头部件松动。
3、仪器设备一月至少保养一次,一周检查一次,随时处于备用状态。使用蓄电池供电,蓄电池应严格按说明是进行充电,放电后的蓄电池应及时充电,存放久的蓄电池应定期充电,防止减小蓄电池容量甚至无法重新充电。每月检查蓄电池蓄电时间并在仪器上注明。
4、仪器设备应经常通电,要防潮、防震、防锈、防霉、防损坏,确保正常使用。如有异常应立即报修,注明故障情况,不得“带病”运行。
5、贵重仪器设备应建立保养检修记录,每次维修情况需详细记录在《仪器维修保养记录册》上。
6、仪器设备维修工作由设备部负责。仪器报修,应填写“仪器设备修理单”,写明损坏原因和部位,并备案,送设备部修理。
7、新购置仪器要开箱检查、核对、试用,如发现破损,配件缺少或不能正常使用,应立即和采购部、设备部联系。
8、仪器每次使用应登记,用完后,应及时消毒、擦去表面灰尘、污渍、放置在固定位置。
9、长期不用的仪器,每月要接通电源开机一次,开机时间约半小时,以出潮气,防止仪器内部短路或击穿。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 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为贯彻实施中国医院协会《20xx年患者安全目标》,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患者的安全,制定如下患者身份核实制度。
一、实施者在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手段,以确保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处置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如姓名、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三、实施诊疗过程中,对患者准确身份的识别要有具体措施、交接程序和相关文件记录。
四、对实施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别患者的一种必备手段。
无名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核对流程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一)身份标识方法
1、接诊护士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日期)、性别(注明男女)、年龄(不详)、住院号或门诊号、过敏史(不详)。如患者住院还需填写床头卡。
2、如需急诊检查、手术、住院,各类单子均填无名、住院号或门诊号、性别等。
3、对所有身份不明患者,接诊人员要及时报告总值班或保卫科,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二)身份确认后:
1、联系患者家属,确认患者姓名,并换上标有患者正确姓名、年龄等信息的腕带和床头卡。
2、未住院的无名患者如在离开急诊科时其身份已得到确认,急诊科医院应在急诊病历上记录。
3、住院的无名患者身份确认后医护人员要在病历资料上完整准确记录患者信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推荐阅读:
患者腕带身份识别制度10-06
24.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2-05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措施12-05
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指引09-06
转科交接身份识别措施07-21
户口身份证程序11-28
医院患者安全制度09-11
术后患者管理制度09-07
患者腕带管理制度10-23
急诊患者管理制度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