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无处不在-德育(共11篇)
一、加强自我学习,言传身教。
在一个学校中,班主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班级,管理学生,无需刻意去做太多的努力,学生害怕班主任,学生喜欢班主任,这是与班俱来的。从教八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本学期开始专一的教学工作,不得不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靠个人魅力去感染学生、亲近学生,做好德育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1、认真学习师德规范,结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不准为标准,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实处,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标准,深入贯彻《纲要》精神,模范履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不断提高自己的全面道德修养。
2、认真学习新课改,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教育理念,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能更加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形式,在所教的班级中进行分组教学,开展教学新模式的尝试,办学生喜欢的课堂,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3、继续学习报刊上有关的评论员文章及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事迹,以加深自己对人生观的进一步理解。学习报刊上有关国内外形势教育的文章,及时了解和关注当前国内外形势及我国各项改革的进展情况,明确任务、增强信心、努力奋斗、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4、继续认真学习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着重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不断提高对自己肩负特殊使命的认识,更好的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二、在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更具体、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中我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掌握一定阅读技巧的同时,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语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我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激发、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逐渐脱离低级趣味。
3、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掌握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4、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古诗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
三、在生活中做学生的好老师。
作为科任教师仿佛离学生的生活远了,当班主任的时候,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唠唠叨叨的母亲,学生的吃喝拉撒睡没有管不到的,那叫一个辛苦。班主任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做学生的朋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可是,作为科任教师,想走近学生的生活似乎有些难度,我只是说有难度,这并不表示不能够做到,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作为一天只有一节课的科任教师,如果只是用四十分钟来教学,那就是一位失败的教师,你的影响力一定要能够占用学生更多的时间,那才是教学。认识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能准确的叫他们的名字,对他们的生活环境要略知一二,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知道他们的爱好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到的。我会加一些学生的网号,浏览他们的空间,看他们的心路历程,并在恰当的时候给他们留言,或是开导,或是鼓励,或是赞扬。
2、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高中生看似已经长大,其实,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成熟,和小孩子一样需要别人的肯定。作为科任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我细心地观察,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地肯定表扬,即使是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以此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一味地批评,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反感,不乐意接受,不如利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好好表扬一番,让其感受到表扬带来的喜悦,让学生更有信心改掉身上的其他坏习惯和不良行为。
3、不吝惜伸出援助之手。
学生和班主任是很亲近,但是也惧怕,他们有很多话不敢和班主任说,却愿意和科任教师说,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不吝惜伸出援助之手。现在的人都有一张能言善辩的嘴,却少了一对善于聆听的耳朵,我们就做这样一双耳朵,听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帮助他们找回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且教育效果也得到增强,也许一次作文的面批,就能燃起一个学生的创作火花,也许一次阅读的讲解,就能激发一个学生的阅读欲望。
一、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不断突破和超越自我
这是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送给我们的谆谆教诲, 由感人的中国社科院教授杨佳的故事引入, 她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 (29岁) 却突然失明, 可最终通过自我突破, 成就了自己的名师成长之路。杨佳在此艰辛过程中感悟到自己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29岁以前, 我在超越别人, 29岁以后, 我在超越自己。杨佳的心灵之声让我们了悟到: 一个人可以什么都看不见, 但是不能没有自己的见解;一个人可以没有自己的事业, 但是不能没有自己的思想;一个人可以看不见脚下的路, 但是不能没有自己的脚步。项目母公司子公司 合计数抵销分录合并数
成老师通过失明的杨佳成为成功教师的故事, 引发了我借方贷方们的思考:名师成长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从而反思到:一个人永远处在被发展的状态之中, 是不可能真正发展的。所以, 我们需要的是发展的内部动力, 我们要找到自己内心发展的根据地。这不由地使我们想到李嘉诚先生办公室墙上的那幅字: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这说出了目标、践行、发展的不同层次和境界。李嘉诚先生说:“鸡蛋被打破就是食物, 从内部打破就是新生命的诞生。”我们一次次从内部打破自己, 才能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因此, 我们要源源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潜力, 形成发展动力。
二、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育即成长
成老师提醒我们, 在超越自己、突破自己的过程中, 要追求更高的专业目标, 其中, 应把“儿童研究”作为第一专业, 因为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 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正确认识, 就会产生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隔阂, 我们的教育就会做无用功, 就会失去应有的效果。
教育家卢梭、杜威等人曾主张“教育即生长”, 这是一个隐喻, 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成, 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 而教师就是“园丁”, 是“浇水者”、“施肥者”, 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他的亲身经历完美诠释了真正读懂儿童心理的高效教育案例。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时, 有一天看到一位男同学用砖头砸另一位同学, 便立即上前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 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 那位犯错误的男同学已经在办公室等他了, 陶行知便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 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 我不让你打同学, 你立即住手了, 说明你尊重我。”那个男同学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行知又说:“据我了解, 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 说明你很有正义感, 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 男孩感动得哭了, 说:“校长, 我错了, 同学再不对, 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于是又掏出一颗糖说:“你已认错了, 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 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陶行知先生“懂得”通过温润人心的渐进式方法, 取得特殊的教育效果。皮亚杰的学生达克沃斯提出“教学即儿童的研究”的理念, 教师给学生的是游泳池还是海洋? 这是名师成长路上的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课题。
三、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育科研
浙江省名校长、名师工作站的钟志农老师用他的坎坷经历, 亲身体现了一个年轻人由于国家命运的影响, 浪费了个人青春, 使得虚度年华的他从五十多岁才开始搞科研, 给我们演绎了“最美不过夕阳红”的豪迈科研热情和对教育事业及孩子们的至爱之情。
钟老师用树立8种科研意识、锻炼8种能力、养成8种科研作风等理论告诫我们“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学问的学者之风”。
同时, 通过钟老师的讲述, 我们深深地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 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和技巧是多么重要, 对孩子们来说是多么幸运的事情。现在我越来越意识到教师这个职业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常常关注孩子的缺点, 放大孩子的缺点, 那我们将有可能毁掉一个孩子;而我们常常聚焦孩子的优点、放大孩子的优点, 将会成就一个孩子。所以当钟老师分享到“课堂教学融合心育”这个点时, 我的收获很大。因为从2007年至今, 我比较关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深深地知道它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及作用。在此引用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感悟:曾经, 我们以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 但哥白尼让我们知道这是妄想;曾经, 我们以为人类至高无上, 达尔文让我们明白, 我们不过是猴子的进化者;曾经, 我们以为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 弗洛伊德让我们明白, 我们左右不了的潜意识才是主宰, 而潜意识主要由父母的抚养方式导致。
我们原来这样没有自由, 这种结论只怕我们并不喜欢, 但是只有真正知道我们处境背后的真相, 在真相中疗愈, 我们的心灵才有可能获得更大自由, 我们才有可能诗意地继续在教育之路上奋进。
在今后教育活动践行中, 我将把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特色有机结合, 把历史知识与心育有效结合起来, 好好研究, 在研究中走好教书育人的每一步。
四、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打造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
程红兵老师将我们聚焦在如何创建高效智慧课堂上, 他概括出了创建高效课堂的几个要素:
目标精确———水平要求 (时间、数量、质量三概念)
内容精当———目中有人
课堂中不让学生提问, 如何知道学生的问题在哪里?
方法精准———心中有数
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出教师的作用: 于无向处指向, 于无法中教法, 于无疑处生疑, 于无力处给力, 于徘徊处点拨。教师的作用就是学生够不到时, 帮学生“跳一跳够得到”;学生根据材料、经验选择感兴趣的点进行辩论。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说:“我们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 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力, 更能培养思维技能。”其实, 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思维自由。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陶行知在武汉大学讲学时,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 然后按住公鸡的头, 强迫它吃, 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他轻轻地松开手, 把鸡放在桌子上, 自己后退几步, 大公鸡却自己吃起米来。这时陶行知开始讲话:“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学习, 把知识硬灌输给他, 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 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 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 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 为陶行知形象的开场白叫好。环境的宽松能给学生充分自由, 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联性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特别要让课堂成为一个没有学习恐惧的安全场所, 在充满鼓励、善于倾听的课堂上, 孩子们最容易产生精彩想法, 从而激发与保持兴趣, 将生生、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聚焦在课堂教学主题及目标上, 凸显教师的教育智慧。
五、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几天的学习倏忽而过, 收获却历久弥新。我耳畔依然回响着成尚荣老师分享的于漪老师的一句话:“我一辈子做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 回响着冯恩洪老师概括的卓越课堂的标准:“问题是教学的起点, 小组是能力的平台, 展示是生成的关键, 导学是教师的水平”;回响着江苏省金坛市名师潘建明对高效课堂的概括:“鼓舞、唤醒学生思维的广泛参与……”
在我国,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是德育教育的优秀范本,那么在大洋的彼岸,自由民主的美国又是如何开展德育教育的呢?
Leo在美国的三个学校上过学。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学校都很在意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他们没有专门开设德育课,但是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格,尤其是小学生们。
美国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明确而朴实:要把孩子们从小培养成好人。在他们眼里,今后合格的公民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习惯,这是最基本的。品德教育在这美国通常被称作“价值观教育”。在这里各个州,甚至不同的学区都有制定学生价值观标准。Leo现在的这所学校,还专门设计了一棵“Character Tree”配合着教育孩子们做善良正直的人。
学校对这棵价值树的解释是:
Beginning with our youngest students, we teach the values of our Character Tree. Our community wants to live its values and to grow in our practice of them. Honor, Compassion, Dedication, Respect, Responsibility, and Spirit are the heights to which we encourage and aspire. Our efforts are supported and enlarged by finding and strengthening Courage─ to seek, say, and do right by one another. This symbol reminds us to grow big and strong in character.
也就是说,小朋友刚入学,就开始进行德育教育,重点要培养以下几样优秀品德:有荣誉感,富有同情心,乐于奉献,互相尊重,有责任感,积极向上。这一切优秀品德要基于不断培养孩子们的勇气!
这棵价值树在小学部无处不在,时刻提醒孩子们什么是大家要拥有的正确的价值观和美德。无论是在各个班级的墙壁上、学校的走廊里,或是接待处的墙壁上都看得到这棵大树。
学校不是简单地就这棵树对孩子们进行说教和灌输,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要就这棵树进行考试,来鉴别孩子们是否完全掌握图中的那些Character。 学校的老师观察每个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一旦看到值得认可称赞的好人好事,马上结合这棵树上的某个品德,引导别的学生一起去感受,去参与。学校的博客网站上,围绕着这棵树的内容也很多。定期的通报表扬“优秀事迹”。有些,还真是我们看着不起眼的小事儿,但是通过老师的肯定的描述,结合到价值树上的某个品德,还真觉得能透过微小看本质,透过水滴看尘世。
价值树还出现在Leo的读书笔记的作业中。读书笔记是他们的Language老师要求孩子们看完课外书之后写的读后感。老师希望他们能将书中的故事或是人物,结合着价值树谈谈体会。也因此,又一次将优秀的品德再次深入人心。
一、行政不作为界定
目前理论界对行政不作为没有统一的定论,法理学对于不作为是以行为和法定义务为标准定义的,作为是指行为人积极做出一定动作,直接或间接对客体产生作用;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消极的、不做出一定动作,不对客体产生作用。[1]对于行政不作为的界定,则以此为基础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比较典型的意见主要有三种,即法定义务标准、实质不为标准、行为标准、可能性标准。
(一)法定义务标准
法定义务标准以是否违反法定的作为义务为标准,认为行政主体负有法定作为义务但违反该义务而未履行作为义务的行为构成行政不作为。[2]
(二)行为标准
行为标准分为实质不为和程序不为。实质不为标准,即以是否积极做出一定动作为一定行为为标准。认为行政主体消极地不做出一定动作,程序上虽“为”,但实质内容上“不为”,则仍构成行政不作为。程序不为标准,即以是否在程序上表现出积极状态为标准。认为行政主体只有在程序上表现出消极、不作为状态才构成行政不作为。反之,如在程序上表现出积极、作为状态,而不论实质内容上是否“作为”,都构成行政作为。[3]本文较赞同后一种说法,如在行政许可方面,行政主体拒绝或不予受理行为其实是对相对人申请的否定性处理,实为行政作为。
(三)可能性标准
可能性标准以是否具备作为的可能性为标准,认为行政主体只有在负有法定作为义务且具有作为的可能性或能力,而表现出不作为才构成行政不作为。可能性标准具有模糊性,较易成为行政主体不作为的托辞。除了不可抗力,行政追在具有法定义务下不能将能力风险转嫁的行政相对人,且不可抗力也只是免责因素,不影响行政不作为的定性。
结合前两种定义,本文认为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负有法定的行政作为义务,但未在法定或合理期限内完全履行该义务的违法行为。其内涵包括四点:第一,是一种违法行为。第二,行政主体须负有法定的行政作为义务。第三,迟延履行,即未在法定或合理期限内履行义务。对于期限的具体规定,有法定期限的须在法定期限内履行;没有法定期限的则须综
合考虑事件难易程度、客观条件、惯例、有无法定阻却性事由等确定合理期限。第四,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
二、行政赔偿责任
(一)行政赔偿责任必要性分析
我国《国家赔偿法》第3条、第4条中规定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造成相对人人身或财产损害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从该规定可以看出对于因行政不作为造成相对人损害的法律并未有明确规定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实践中因行政主体行政不作为造成行政相对人损害的,请求国家赔偿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和法律依据。但是从国际情形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来看,对于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因行政不作为引起的行政赔偿责任理应明确纳入国家法律规定之中。
1、国际发展趋势之必然要求。所有建立国家赔偿制度的国家中没有完全排除行政不作为的赔偿责任的例子,如美国《联邦侵权求偿》第1346条规定,政府雇员在职务或工作范围内的疏忽或错误的作为或不作为引起的财产或人身损害属于国家赔偿范畴。[4]在英国行政法中行政不作为属于实质越权的一种,公民对于行政不作为所造成的损害可以请求赔偿损失。[5]行政不作为引起的行政赔偿责任显然已成为国际发展趋势,顺应这一趋势是我国法制改革的必经之路。
2、全面落实宪法原则之必然要求。我国宪法第41条定,公民享有因行政主体侵犯公民权利获得赔偿的权利。 而现行《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公法律对于行政不作为所引起的行政赔偿责任均无明确规定,这是现行法律体系的空白和漏洞。增加行政不作为所应承担的行政赔偿责任的具体规范成为全面落实宪法原则的内在要求。
3、规范政府权力之必然要求。有权必有责,权力、义务和责任应当基本平衡。如果行政主体经常怠于履行法定义务,各类行政不作为的违法行为没有相应的责任承担机制,这样既对相对人的权益保护不力,同时增长了权力被滥用的几率,助长了权力腐败的滋生,阻碍了法治化的进程。依法行政,建立良好的权力制约机制,合理规范政府权力就应该对违法的行政作为和行政不作为的责任追究进行全面规范。
4、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利之必然要求。一般而言,行政相对人在行政不作为案件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因行政主体不作为所受的损害在没有行政赔偿责任的规制下,相对人的权益就很难得到充分保障。因而,行政不作为的行政赔偿责任的确立对于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行政赔偿责任构成要件
1、主体条件是负有法定行政作为义务的行政主体。此种法定义务首先必须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具有国家强制性;其次这种义务是在行政管理和服务领域所产生的义务;再者它是一种积极的作为义务。此种法定义务的产生条件则既包括应当事人申请而产生,也包括行政主体依职权而产生。这里的行政主体既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也包括授权或受委托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2、行为条件是行政不作为客观存在。如上所述,行政不作为客观存在包括迟延履行、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即行政主体不在法定或合理期限内完全履行法定义务都构成行政不作为。
3、后果条件是须给特定的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害,且行政不作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第一,损害必须是现实存在的、确定的,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但是对于间接损失而言必须是可以确定的、一定会发生的损失。第二,损害的必须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相对人的行为和权益必须是合法的,非法行为和权益不受保障,更无法得到赔偿。第三,损害对象必须是确定的行政相对人。对于不确定的公众所产生的损害,行政主体不承担赔偿责任。第四,行政不作为与行政相对人的实际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有人认为,凡行政不作为是造成损害的直接原因,则行政主体应承担赔偿责任;若不作为知识损害扩大的外部条件,则行政主体不承担赔偿责任。[6]那么,此种因果关系究竟是指直接原因还是间接原因,是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实践中既不好裁量和认定,也无法对各种具体的复杂情形的案例作出全面、合理的归纳。本文认为,只要行政主体没有积极履行法定义务并客观上造成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受损,就推定行政不作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这种认定其价值在于,有利于行政相对人请求赔偿,并促使负有法定作为义务的行政主体积极地履行法定义务。
4、无法定的免责事由。如不可抗力、意外事件。不可抗力,即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无意志无意识的行为,不能成为法律行为”[7] ,因而意外事件即非行为人故意或过失而引起损害后果的事件也能成为免责事由。此外,紧急避险、相对人承诺以及相对人已完全获得直接侵权人赔偿的情况下,行政主体的行政赔偿责任也可能得以免除。
三、主要责任人或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1、纪律处罚
并非所有的行政不作为都需要行政赔偿。如对于尚未造成相对人损害后果的迟延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的行政不作为,在尚有履行必要性及可能性的前提下,一般可通过行政复议机关或人民法院责令行政主体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法定义务。但此种情况仍有必要对具体负责执法职责的执法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如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处罚。
2、刑事责任
刑事法律对于行政不作为构成犯罪的规定大多在第九章渎职罪中,针对具体的行政不作为犯罪的规定如动植物检疫失职罪、环境监管失职罪等,针对不具体的行政不作为犯罪的规定如徇私舞弊罪、玩忽职守罪。虽然这些具体刑事法律条文中并未出现“行政不作为”字眼,但其实所规制的都是行政不作为犯罪,其犯罪主体也都是行政机关及其委托、授权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渎职犯罪中未将行政不作为明确单独列条定罪,其缺陷在于针对行政不作为的特殊性,将有可能致危害性较大的行政不作为责任人置身于刑事处罚性之外,成为法律漏洞。因此,将行政不作为在渎职罪中单独定罪有利于完善行政不作为人员的刑事责任。
抓好班级德育工作是推动班级前进的一项有效的措施。本学期,根据我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方针,结合班级实际,我班采取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措施,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明确目标,形成推动力
学期伊始,为了能更好的顺利完成实习工作,我给每一位学生提出了根本目标:小节行为常规范,实习安全在首位。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我班学生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在个人仪容仪表上,校内校外一个样,始终保持作为一名中学生的良好形象;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学生以校为荣,为校增光的基本理念。随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更具体的管理小目标,通过目标管理来形成自制自律的良好氛围。增强了班级成员不掉队的信心,同时,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二、有的放矢,形成凝聚力
实习管理过程中,我发现班级的部分学生缺乏凝聚力,不能正确认识实习工作的现象。面对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在平时下点巡视及学生返校汇报工作时,一一提醒指出,并给他们讲述“事在人为,重在过程”的道理;讲述“实习就是为就业奠定基础”的道理等等。结合学生的工作特点,要求他们加强相互间的联系,探讨交流实习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事实证明,该方法为学生塑造自我,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三、制度细化,形成约束力
本学期报到,我就根据上学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依照学校实习规定制定辅助性的细则。如“实习生业余时间”细则、“周期性工作小结”细则……在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培养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了责任感,提高了组织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四、家教感染,形成吸引力
家庭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能给学校教育以强有力的支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长的帮助,良好的家校联系在无形中给学生的生活织出了一张无微不至的关怀之网,同时,也能有效地填补对学生督促的盲区。为此,我常常以电话、面谈的形式和学生的家长联系,以此来了解学生在家的相关情况,同时也将学生的在单位实习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的相关表现有个及时的了解。密切的家校联系,充分调动了家长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家长参与管理,也极大地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倍受鼓舞。,从而促进了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快速进步。
一、指导思想
确立“育人为中心,以学校发展为主体,以科研带动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基本出发点,科学地把握提高教学效益与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关系,实实在在地把全体教师引导到有效地抓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来,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一、政治思想方面:
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认真完成校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认真完成学习内容及各类学习笔记,要求进步,甘为人梯、无私奉献,做到了认真、优质、高效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二、德育工作内容的分布:
1、初一年级以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法制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品德修养等方面教育和宣传。
2、初二年级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主线,进行了多方面的教育。
3、初三年级以革命理想教育为主要内容,进行了爱国教育、理想教育、品德修养等方面教育。
【范文网】
4、安全教育心里健康教育是各种教育的基础和保证,各年级在正常教育的同时,进行了和谐社会的品行教育。
三、德育形式:
以课堂为主线,各类活动为依托,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从道德形成的不同开端因人而异选择切入点,做有计划、有系统的工作,体现了整体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感受生活、磨练意志、培养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本学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如校园集体舞、才艺展示、趣味教学综合素质竞赛等活动。德育乃教育之魂。 长期以来德育陷入为德而育、 言行两张皮的低效困境, 德育的本质和方法究竟在哪里?
基于清芬路小学的历史积淀, 我们提出了“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幸福德育”的理念。 我们认为, 幸福是人类教育的终极目标, 德育工作应以幸福作为其逻辑起点和归宿, 幸福是德育的必要条件, 以幸福观为切入点建构德育创新路径。
我们在实践中, 对幸福德育有了自己的解读, 将德育看成是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品德、获得幸福生活的过程, 关注学生个体的生活实践、 生命体验和精神发展,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幸福感, 提升他们感知幸福的能力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人。
通过幸福校园文化的熏陶、幸福德育的实施、德育课程的开发以及幸福德育评价的开展, 探寻适合每一位孩子的教育, 让所有学生在幸福文化的润泽中, 努力成为“健康、聪慧、乐学, 友善”, 拥有适应未来发展底气的一代新人!
二、幸福德育载体———构建学生立体化发展模式, 打造“幸福课程”
德育一旦与课程联结起来, 就使其无论是从时间、空间、人员内容、方式方法等, 由不确定、空对空转向实打实, 从而使“德育为首”不再是一句空话,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不再是一个幻想。我们尝试构建了“幸福德育课程系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我们以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目标为指向, 结合各学科特点和教师实际, 整合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方式, 开发校本课程, 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两大类:基础型课程主要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语文、数学等国家课程;实践型课程主要指基于学生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 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 具体包括“四节”与“四课”。
1. 学科促德———做“实”基础型课程, 传统课程优质化
(1) 在小学阶段, 品德与生活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专门的道德课程, 是德育的主载体, 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必须做实。《江汉小主人》、《本色德育教材》是我区的特色教材, 我们以此为重点, 对学生进行品德系列教育, 让学生幸福健康成长。
(2) 以学生所有的国家课程为依托, 瞄准课程中品德教育的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品德的教育。 学科教学中, 我们着力培养学生五种幸福素养目标要求:语文、英语等学科除利用教材中的显性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外,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育学科关注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长, 包括体育游戏中的表现, 促进学生身心素养发展;音乐和美术学科要注重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数学、科学等学科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信息、劳技等学科要渗透对学生实践素养的培养。
2. 活动育德———做“精”实践型课程, 德育活动课程化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 活动“育德”是幸福德育的重要特征之一。 将德育活动纳入课程, 就能规范活动的德育内容, 完善德育流程, 确保德育时间, 增强德育实效。 多样化实践型课程的实施是实现学生个性多元, 幸福发展的主要保证。 我们着力打造幸福校本课程“四节”“四课”, “四节”即书画节、诵读节、生态节和体育节, “四课” 指健康生命课程、缤纷花语课程、翰墨丹青课程、学科拓展课程, 以此让学生在系列活动中体验幸福, 分享幸福。
(1) 我的节日我庆祝
校园节日课程的开发与构建, 已成为我校幸福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诵读节上, 传统文化浸润校园, 班班书声琅琅, 师生、家长齐诵经典,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体育节上, 本着“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活动宗旨, 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参与, 享受体育盛会的乐趣。 书画节上翰墨飘香, 书法大师进校园、学生书画作品展使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提升了文化品位。 生态节, 更是成为每个学期的亮点, 作为“湖北省绿色学校”“国际生态学校”, 环境教育活动是学校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孩子们自主设计、评选生态徽章;亲手给回收的书本登记造册, 进行循环使用;观鸟小分队、环保小分队的同学“笔记自然”, 感受探索中成长的快乐。“我的节日我庆祝”, 缤纷多彩的特色活动,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幸福。
(2) 我的课程我做主
“四课”即幸福校本课程, 分别为健康生命课程、缤纷花语课程、翰墨丹青课程和学科拓展课程。 健康生命课程包含男孩女孩、灾害自救、跳花绳、乒乓球、点心制作等;缤纷花语课程主要有丝网花制作、电脑绘画、艺术欣赏等;翰墨丹青课程则与书法、国画、经典诗文诵读等传统文化有关; 学科拓展课程内容则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素养为目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目前, 我校已开发开设此类课程达20 门, 所有课程分别在一至六年级开设, 供学生选择。“我的课程我做主”, 诸多个性校本课程, 引导学生多元发展, 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为学生拥有幸福人生提供课程支持。
幸福德育课程, 其实是一种走向整合的学校道德教育。 它追求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的整合, 课内课外的融合, 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整合, 互相借势, 彼此促进, 形成教育合力,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导航。
三、幸福德育实践———把握成长中的最佳时机, 引导“幸福体验”
教育, 给了学生很多选择的机会, 让他们获得丰富而又有差异的体验, 教育既是客观存在, 也是主动创造———这就是“生命”和“成长”的历程。
从哲学的角度看, “体验”伴随着学生道德认知和践行的全过程, 人的认识过程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尽的过程, 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践行, 需要通过不断的体验来强化。
我们德育中的体验, 要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教育、 关注实践的经历感受, 让体验成为学生学会做人的内在机制, 让我们的德育由表及里, 深入有效。
如何将这个体验活动推向深入,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有这样的几个做法。
(一) 尊重学生需求———促进自我发展
何谓“幸福”, 那是一种主观愿望, 是自我认同, 自我实现的主观感受。 学校德育活动就是以学生为本, 尊重和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 考虑和照顾每个学生的意愿, 促进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角, 我们通过情景的创设,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培养自主管理, 自我约束的能力。
“校园温馨提示语”征集活动, 是我们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一次缩影, 也是一次学生自主体验活动。 该活动共分为发出倡议、 师生共同参与设计、整合采用三个阶段。 活动征集内容包括节约水电、文明行为、爱护绿化等.在历时近两周的活动中, 广大师生热情参与, 共收到了推荐的55 个作品。 很多征集来的标语语言生动、极具个性。 学校从每班参赛作品中评选出若干优秀作品进行了集中展示。 这些作品还被署名且长久展示在校园里, 成为美丽校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在亮丽的风景背后, 是孩子们亲历活动的快乐, 他们在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 并深化了自己的认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校园代言。
除了“我的学校我代言”的活动, 学校还开展了“我的班级我做主”“我的墙壁我装扮”的活动。 这些活动创设出了良好的情境, 在温馨的氛围中调动了全校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学校的幸福假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 学校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自助“特色文化”大餐。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自主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班级特色活动。 在班主任的精心指导下, 孩子们用心去感受、用眼睛去发现、用智慧去分享———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去表达, 给我们呈现出各种精彩的画面:有的是亲子美食图册;有的是快乐出游记:孩子们用丰富的照片展现了自己快乐的假期旅行。 还有的是体艺训练营。在训练营中, 孩子们对自己假期提出了体艺训练要求, 他们按照自己的目标, 坚持跳绳、踢毽子、吹竖笛等等, 孩子们感慨自己有了一定的进步, 家长们称赞这无论是对孩子的技能还是意志品质都有很大的帮助。
学校开展的这些活动关注的是孩子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的需求, 从兴趣入手, 引导学生的参与、实践, 进行自主管理和自我释放。
(二) 捕捉道德表现———亲历自我教育
体验, 是引导学生认知的一个过程。 如何让学生不断产生新的认识、新的经验, 这需要我们教师因地制宜的引导、发现, 将感性因素融入到实践中, 促进孩子内心智慧与价值的觉醒与发展。
“今天我就成了你”角色体验活动, 是我们学校打造的一个德育品牌活动。每学期, 学校要求班主任、教师、家长积极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校生活中多为孩子创设体验的角色, 如开展争做“一天家庭小主人”、“一天值日班长”、“小交警”、“小公民”、“卫生宣传员”、“图书管理员”、“小小售货员” 等, 角色体验活动, 让德育不再是简单的“说教”, 而是内心的感悟。 今年教师节, “今天我就成了你” 的互动体验活动的体验主题是“我是小老师”。 从几百个报名的孩子中选择了几个体验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这四门课程老师一天的工作。 在过程中, 有孩子哭了;有孩子半路打了退堂鼓。 这就是德育活动中学生真实的表现, 是德育无形和有形的转化。 于是学校捕捉到了孩子们的德育表现, 挖掘了孩子们道德表现背后的东西。 随后, 学校利用了集会时间, 对参与者、被参与者、老师进行互动和采访。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感受。 在大家的真情流露中, 既有对老师工作的深入理解, 也有对自己昔日行为的反省, 更有孩子们对未来生活的思考——平常应该怎样去尊重老师, 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老师通过活动促进自己进一步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 发现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师生活动中真情实感的萌生和发展, 使得该活动真正有效, 受到了学生、老师、家长的一致好评, 同时也得到了《武汉晨报》 和武汉教育电台等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我们在德育实践活动中, 重视的就是活动过程, 关注学生的内心冲突, 挖掘活动的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 从而使我们的德育一表及里, 令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 充实教育内容———融合多彩生活
江汉区的“本色德育”强调的就是德育的平实、本真。 我们的教育内容就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打破封闭的课堂、校园, 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当中。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父母、老师和身边的朋友不知给予了他们多少的爱。 然而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于接受, 而不知道付出, 默然的不知道回报。 为此, 我校以学习雷锋“知恩图报, 回馈他人和社会”的精神为共同活动主题, 结合当月妇女和植树节, 开展感恩的系列活动。 在大队部的倡议下, 孩子们行动了起来。 低年级用“爱的拥抱”感恩行动表达爱意。 中年级对父母一天工作情况进行调查, 体会父母的艰辛。 高年级则用一封家书传递亲情。 学校环保小队还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展开调查活动。我们感恩的内涵延伸到了回报父母、长辈、老师、自然、社会。 充实了教育内容, 让学校活动和家庭活动、社会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让孩子们从学校走进了丰富多彩生活中。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幸福。 2014 年4月, 学校抓住校园装修的契机, 引导学生去关注幸福校园的每个角落, 关注成长的每个瞬间。 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去体会, 用自己的真情去感谢。 用图画、信、诗歌、文章等形式展现出了在我们的新校园, 在我们的身边, 温馨愉悦的幸福瞬间! 在孩子们的带动下, 我们的家长也加入到了寻找幸福的历程中。 我们变枯燥的说教为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 变深奥的教育内容为无形的渗透与正面的激励。
“诵经典、习汉字、练运算”素养提升工程, 也为校园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除了校内经典诵读比赛, 学校将活动和校外紧密联系, 形成了合力。 在校外, 学校积极开展“快乐阅读———我和父母共读书”活动。 低年级和父母共同制作读书书签, 中年级以表格分享和父母一起读书的感受! 高年级通过读书笔记和父母交流读书心得。 多样的形式, 不仅让学生受益, 也让家长懂得重视文化环境的作用:既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生活环境, 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 熏陶、体验, 不断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从而让儿童在成长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同时, 我们还在“幸福假期”的活动中, 将孩子融入到社区活动, 将传统文化和“送春联”、“为福利院老人诵经典”活动有效结合。 既拓展了德育内容, 也将学生带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
我们的体验活动以学生兴趣为主, 渗透情感, 强调内化。 又不断充实教育内容, 实施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 促进学生的道德构建, 培养孩子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四) 幸福德育评价———记录成长中的每份努力, 共享“幸福约定”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没有主动性怎么唤醒沉睡的人, 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我们深深地知道,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 所以我们必须给每个孩子一把评价的尺子, 促进他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于是, 我们构建了“人人争当幸福少年”的德育评价体系, 用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系, 记录孩子成长的努力!
1.激励:你不仅只是现在的你
每学期初, 每个学生都会领到一本小册子———《我和幸福有个约定》 学生成长手册。 手册的使用与学校开展的争当“幸福少年”评比相结合, 作为在小学阶段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系统工程。 我们从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中精选七个制成“幸福卡通娃娃”徽章, 透过雅行、感恩、健康、勤学、低碳、特长、公益七个评价指标, 设立相应的七个幸福少年的评比, 让孩子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引领孩子知道———你不仅只是现在的你, 当你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了积极向上的心态、良好健康的习惯、文明优雅的行为, 你就能飞向更好的自己。
2.发现:你还可以是这样的你
“幸福少年”评比活动以学生的生活范围及他们在其间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为前提, 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维度出发, 根据区本色德育的育人目标, 将其细化成具体的要求。“幸福赠言”引导学生发现自我, 扬长进取, “幸福约定”倡导知行统一, 自律自强。 我们以“互促赏评”为主旋律, 通过教师评价, 家长评价, 同伴评价, 自我评价等方式, 在《我和幸福有个约定》手册中记录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 每一次尝试, 每一份努力。 我们将评价目标与学生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注重发挥促进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作用。让学生逐渐认识自我, 看到自己的进步, 不断认可自己, 悦纳自己, 从而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约束,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发展:你应该是这样的你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在清芬路小学没有统一的答案。 这里, 每一个孩子都备受关注, 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两年过去了, “幸福少年”评比的开展, 《我和幸福有个约定》 学生成长手册的推广使用, 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因得到积极评价而发生的改变。走进清芬, 这里的孩子自主, 自理自立;自信, 健康快乐;谦逊, 乐学求知。追根溯源, 当学生内在的价值观和他的外在行为高度一致, 他才能认识到“我应该是这样的自己”。
在每年的儿童节和元旦, 孩子们期盼的“幸福超市”就隆重开业啦。 孩子们把一学期积攒的卡通徽章变成幸福超市的通行证。 这些徽章是孩子们在行规、 学习等各方面得到的来自老师、同学、家长等的奖励。 孩子们凭着通行证到“幸福超市”去自由选购奖品, 奖品从学习用品到书籍到“免作业卡”, “社会实践卡”到送给父母的小生活用品一一俱全。 这些奖品既是孩子对自己的奖励, 也成了他们送给父母长辈、同学朋友的礼物。 幸福超市不光是激励孩子的载体, 更成为传递友情、亲情的纽带。
以《*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为指导,进一步确立“以德治校”,“以法治校”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深化德育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新性,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工作重点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中小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一项战略任务。
1、学校常规工作,它是德育的重中之重,具体落实到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上面,即学习,纪律,卫生方面的管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年级的管理。暑假过后,学生又升了一级,在暑期长假之际也增加了见闻,丰富了生活,这时应该做好学生的“收心”工作,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等良好的习惯,并提出新学期要求,安定学生学习情绪。
(2)抓好优良校风建设。学风、教风和干部作风决定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就是学生中的风气,主要靠行为习惯的养成。好的学风来自教风,治学治教严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这是好的教风。好的教风来自干部作风,德育干部要实事求是、平易近人、办事公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校风。
(3)以奥运会上我国健儿取得的优异成绩为契机,大力弘扬奥运精神,借机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三、德育工作的具体做法及措施
1、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各成员的德育工作职责。
2、召开德育工作领导工作小组成员及相关成员(如班主任、团队负责人)会议,集思广益,制定一系列制度,形成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3、学习贯彻,落实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奥运精神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教育。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诚信教育。
4、班主任要坚持每周一次班会,并做好记录。并及时记录学生中发生的好人好事,典型事例要上报学校值周教师,将在晨会上予以表扬。
5、开展礼仪教育,塑造美好心灵。礼仪,是社会确定的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的素质和品行的外在表现。日常工作中,把礼仪教育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和高雅的情趣,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6、通过班会、晨会、校会等。利用黑板报、报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在校学生人人会唱国歌,牢记校训,懂得孝敬父母长辈,懂得做客付约礼仪,懂得迎客、接待礼仪等,引导学生在处理师生、家庭、邻里关系上养成良好习惯。
四、德育工作的预期目的通过德育工作,我们计划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在全校形成“团结文明,开拓进取”的校风和尊敬师长、勤学善思的学风,形成平等、友爱、和谐、宽松的良好育人环境。
2、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通过上述措施,要使德育工作由虚变实,由空泛变成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的工作。
3、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4、促进学校的整体工作,通过德育工作,使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睦。
“管理”一词虽“管”字在先,但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却得“理”字当头,“理”好了,一切水到渠成,何须多“管”呢。
首先,要将班级工作进行“梳理”,使之“条理”。班级工作千头万绪,可正因为如此,更需要先“理”出个头绪。我将班级工作梳理为纪律、卫生、学习、活动等四个方面。班会上围绕这几方面我和学生一起讨论,制定了班级公约。以卫生为例,我先进行分工,明确了责任区、责任人,大到地面的清扫,小到桌椅摆放,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工作理顺了,孩子个个干得好。
其次,凡事要对学生讲清“道理”,使之“明理”。对于学校的一些规定,开展的一些活动,我都先讲清道理,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要这么规定,开展这样的活动有什么益处,让学生乐于去做,而不是应付了事。拿做眼睛保健操来说,一开始,大部分孩子是在应付,草草了事,一双小手的下面,眼睛时不时地瞅瞅老师,时而又窥窥检查员来没来。针对此,班会上我们讨论学校为什么要设眼睛保健操。我说:“学校也是,下了赶快让同学们自由玩玩,老师们也休息休息,何乐而不为?尽是好心办坏事。”有的同学随声附和,可一部分学生却提出了异议:“老师说的不对,学校设眼睛保健操是为了保护我们的视力呀。”我趁机引导:“哦,是为你们好哇,那你们还在应付,应付谁呢?原来是应付自己的眼睛啊,等你近视了,你的眼睛可要怪你了。”同学们恍然大悟。这以后的眼睛保健操,学生做得就认真了。站在孩子的角度,随着孩子的想法,让其明白道理,心服口服,他就会喜欢去做了。
隐性课程被忽视
学校教育中存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其实德育中也同样存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的德育课程一般指如公民课、社会课、德育课等专门的课程和有关教材, 其实宽泛地说还包括形式上有别于常态的各种活动、专门的文本图片等。隐性课程指的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 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 包括学校的静态的各种建筑、设施、图文, 弥漫于师生间的人际氛围和精神状态等。学校教育注重显性课程的实施, 但对隐性课程往往忽视, 其实隐性课程在德育过程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有时因为隐性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因此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更深刻更持久。所以, 不少学者认为注重学校隐性课程的开发才是校本德育的重中之重。
细观各学校, 都或多或少存在隐性的德育课程, 如一所学校的校训、雕塑、橱窗、文化宣传标语、温馨提示语, 甚至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桌椅柜台或者校友捐赠的礼物摆饰等设施、建筑和公物等。这些静止的物件在校园内构成隐性的德育课程, 自然具有教育的意义, 但对待这些隐性课程是将其继续隐性下去, 还是适当将其显性化, 这其实事关教育者的智慧。同样的校训、校园温馨提示语, 有的教育者有心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元素, 利用适当的场合, 如国旗下讲话、班队会主题教育、应时应景的讲话教育等, 将这些隐性课程显性化, 把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联系学校实际生动地阐释出来, 这样, 隐性德育课程就被显性化, 就被利用起来了, 学生以后再走到校训石前、走到花草牌边, 耳畔就会想起老师的教诲。这校训、这校园温馨提示语就开始发挥着教育的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让每一块墙壁会说话”, 其实很形象地说明了隐性课程应该要显性化, 这样才能发挥德育的效用。德育追求教育无痕, 但这种无痕教育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虚化或者无为, 仅仅作为摆设不作为, 是不能取得德育效果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很著名。据说这校训是很早就有的, 后来学校请启功先生书写, 并刻石矗立校园, 还在校内各种报刊、板报等媒介上介绍, 把隐性的课程显性化, 而每一届新生入学, 学校则会通过校长或者教师讲解, 以让每一个学生铭记校训教诲。如此, 校训自然深入人心, 潜移默化, 发挥化育功能。而有的学校, 学生入学三年竟然不知学校校训为何意, 不知学校有命名的某文化路, 不知学校有校史馆。这是很可惜的。照此办学思路, 所谓的百年老校跟一些新建的学校已然没有多大区别了, 因为没有这些文化教育活动的传承和挖掘利用, 所谓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积淀这些隐性课程和德育传统, 都将因静默而被遗忘和湮埋, 这些前辈教育者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和留下的德育传统都将被冷落遗弃, 岂非可惜。
所以, 智慧的管理者能敏锐地看到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和价值, 有意去挖掘并利用起来, 如校园内有校友捐赠物, 必定在爱校教育活动期间让学生去现场观摩;新做了一组橱窗就一定要各班教师组织学生去观摩, 并要作解释介绍;国旗下讲话会结合学校的校训、校风、楼馆名等进行励志教育;班队会要结合校园内的温馨提示语讲解如何爱护校园, 举止文明等。以此反复教化, 加深印象, 使其落入心灵深处, 久久不忘。这样的隐性课程才是真正的课程, 发挥着应有的熏陶化育的作用。
常规陋习当正常
学校管理中不留神就会出现熟视无睹的情况。看惯了学生衣衫不整, 遇到一个穿戴不当的学生也往往不觉奇怪;习惯了校园杂乱, 看到学生多丢一片纸屑也就会视而不见;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关于卫生、纪律、礼仪等方面的不合规范的要求, 往往因为学校管理者的标准低, 一味容忍, 使得学生的陋习成为校园常规。这种陋习会传染, 一旦有一个学生不被批评提醒, 就会影响到三五个, 三五个不被批评提醒就会影响一大片, 长期不被批评提醒, 整个学校都会蔓延, 形成风气, 最终成为学校的一个“标识”, 一种“景观”。所以, 学校管理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意识, 要学会反思, 经常以崭新的目光去审视学校的德育工作, 去看待学校学生的行为表现, 及时给以切实的表扬鼓励或是批评提醒。
反思常规, 一方面要看到正常行为中的异常现象, 需要及时地纠偏改正。这种情况好理解, 不赘述;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常规本身是否已经过时或者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如佩戴红领巾这是对少先队员的基本要求, 但随着天气变热, 三十多度的气温下学生都穿清凉装上学, 再要求孩子一定要佩戴红领巾上学, 就显得不合时宜, 甚至非人性化了。以前不允许学生骑自行车上学, 因为路道窄小不安全, 现在学校周围的道路宽敞, 且人车分流, 交通管理非常好, 附近的中学生完全可以骑车上下学, 以培养自立自理能力等。这些细微的变化需要教育者有心用心, 才可能实现。对于有些教育者而言, 一张制度管几年, 抱残守缺不顾师生实际情况, 这些不能与时俱进的规章制度有时很可能走向非人性的状态, 走向反教育的立场。如, 报载某学校因为几个女生留长发, 早晨梳头迟到, 就要求全校学生一律短发, 强制执行, 结果遇到一个倔强又脆弱的女孩, 剪了短发跳楼, 不当的教育造成伤亡的惨剧, 绝非危言耸听。
轰轰烈烈当教育
德育工作者都知道“活动育人”的道理, “活动育人”的理念没有错, 但如何举行活动, 如何达到育人目的, 却是颇有讲究的。现在有些学校动辄喜欢举行大型的活动, 且不说“六一”“元旦”的联欢、开学典礼、评优颁奖的会议这些常规性的活动, 一个学期四个月, 能连续搞上文明礼仪月、科技创新月、体育健身月, 或者搞英语节、话剧节、读书节、感恩节等。本来, 举行这些活动也无可厚非, 有些有创意的活动对学校德育甚至教学工作的推动是有一定作用的, 也给学生多提供了一些实践性的舞台和锻炼机会。但是, 动辄就是几个星期或者一个月, 一个“节”都需要一系列的活动支撑, 而举办者为了达到轰动的效果, 往往是不遗余力通过人数、嘉宾、热闹等很多元素, 以展示宏大规模隆重排场, 取得轰动效应, 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在上面。老师累一点自不用说, 可惜的是折腾很多孩子, 毕竟真正参与活动表演的是少数, 很多的则是观众, 甚至不少环节就只是站着观摩, 听领导讲话, 听老师说教, 学生只带一副耳朵即可。如此规模宏大的活动, 学生又能从中得到什么锻炼受到多少教育呢?客观说, 这样的“月”“节”实际上是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扰乱了学生学习的心境, 效果只是使得学生变得浮躁好动好玩, 无心向学, 这就得不偿失了。
其实, 德育是心与心的交流。德育活动更适宜规模小、内容精、形式新的活动, 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参与, 面对面才能心换心。太大型的活动, 教育者怎能用一颗心换得千百颗心的共鸣呢, 即便有, 对于演讲者或者表演者的艺术性要求是很高的。有一些职业演讲家进入校园, 举行大型的演讲活动, 那教育效果还真不错。但, 若非很专业的演讲人士, 有时即便是一些作家、教授进校园作报告讲座, 有些都不一定能吸引到学生专心, 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 何况有不少时候, 全校性的集队、集会就是校长主任进行一些形式的启动仪式, 或是宣讲某种活动的目的意义。这往往都是过耳即忘的东西, 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 活动大型也有大型的好处, 在氛围上气势上有一种感染力, 形式上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冲击。不是说大型活动不要搞, 应该要少而精, 越是大型活动越要考虑环节紧凑, 节目精彩, 要计算人力成本。若非必要, 则学校德育活动更适宜小规模活动, 能在年级举行的就不要在全校铺开, 能在班级举行的不要在年级开展。而且活动不宜太频繁, 一个星期能有一次非常规性的专题交流就可以了。一会儿看展览, 一会儿举行主题班队会, 一会儿开展募捐活动, 学生心性浮躁, 德育效果又怎会好?低效的德育活动充斥于校园, 学生必不能安心, 浮躁心态下的学习生活必不会安定, 矛盾纠纷就很多, 到那时就不是品德礼仪好不好的问题, 有时, 过频繁的活动连基本的秩序都难维持。不少管理者有这样的体会:一次大型的活动过后, 或者过于频繁的活动之后, 学校总会出现一两起校园安全事故。其实就是学生心性浮躁的原因。
注重说教少督促
对于未成年的学生的学校德育, 养成教育是其最重要最基础的教育内容之一。许多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中小学生要进行习惯、礼仪等养成教育, 但生活中观察发现, 很多人虽然知道重要, 但教育方式常常停留于说教、观念灌输上, 至多再加上一些评价考核, 动辄给这班扣分那班减分。从德育的过程环节看, 这实际上是抓了德育的两头, 即说教和考核, 而缺少了中间的督促。事实上对于未成年的学生而言, 他们自控能力弱, 自主性欠缺, 自觉自律意识缺乏, 这就更需要中间的督促和帮助。德育的说教引领和必要的考核评价是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则是中间过程的督促、提醒。“道理说教”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 严厉的考核评价是告诉学生不能怎么做, 但在这两端之间, 其实有着广阔的教育空间, 如学生扔纸屑这一行为现象, 就有着很复杂的教育背景和教育对策:有的情况只是学生出于无意, 一经提醒就能改正;有的是出于习惯, 长期这样做突然不这样做不习惯, 所以, 提醒后能改正, 但下次还可能再犯, 需要再提醒;有的则是恶习, 觉得纸屑就应该扔地上, 被别人提醒了不以为然, 我行我素, 即便这次被人看到了提醒了去拣了, 下次趁人不注意, 还是扔到地上, 因为, 在他看来拿着纸屑去垃圾桶是件很艰难很不愿做的事, 自己既懒, 对规则、对被人管束、对改正错误都有着本能的抵触。针对这样不同的情况, 如果简单地用扣分来惩罚评价, 对前两种类型也许有作用, 对第三类人恰恰没有作用。而最需要评价的恰恰是第三类人。前两类学生其实不用扣分, 督促提醒就可以了, 长期的被提醒, 他就知道该怎样做了, 就改正了, 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自觉习惯了。把这样的人剔除出扣分的行列, 而将扣分专门针对第三种人, 这样, 扣分就具有了威力。将三类人混同起来一起扣, 扣分的教育作用就不大了。有些教育工作者为了图省事, 急功近利, 觉得哪种“武器”威力大、效果好, 就用哪种武器, 只看到扣分有威慑力, 没看到它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局限性。其实, 扣分这种惩罚性的评价就如同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 平常需要悬挂着, 偶尔使用一下, 它具有威慑全局的作用;要是经常把它拿出来, 当做普通的刀剑, 经常下场子去砍伐刺杀, 它则将混同于普通的武器, 不再具有特别的威力了。
德育中的说教、督促、考核, 三者应该是缺一不可, 三环节都要抓实才行, 三者必须都要存在, 都发挥作用, 而尤其是督促占据中间, 占有广阔的时空位置, 应该成为教育的常态, 如此, 才承上启下, 惩前毖后。三者相辅相成, 通力合作, 才能让学生明晰规则, 敬畏规范, 养成习惯, 行多成善, 内化成品质。
缺少奖惩难入心
分析学校德育中成效不太明显的原因, 还有一条很关键, 那就是对学生行为结果的评价没能及时跟上。有的教师说, “我们学校每天都有考核, 都有积分公布出来。怎么就没效果呢, 学生好像不在乎那分数。”考核积分是什么?其实只是考核过程, 不是结果。考核出来的结果起什么用?很多学校缺乏深入的思考。有的学校将此纳入每周文明班级的评比, 这算进步了一点, 跟集体荣誉挂上了钩。但, 考核分数对于个人而言, 仍然缺少挂钩, 这就造成了犯错者对犯错行为无须负责的现实。有的班主任把扣分结果纳入到班级学生的常规考核之中了, 这就又前进了一步, 犯错者跟犯错行为挂上钩了。但, 班级的常规积分有什么用?对这个学生造成多大的影响?是否在班级要进行必要的表扬或者批评呢?如果有, 这就又前进了一步, 犯错者的言行被口头批评到了。但, 如果仅此而已, 仍不足以教育警醒到学生, 还应该跟班级的奖惩挂钩才行。如每周进行文明学生的考核和评比, 记入到学生个人档案中去, 一个月进行一次总结, 对每个人的常规积分进行一次评选, 最好将此与一些小礼物、小奖品挂钩, 利用物质奖励的形象性配合精神奖励进行强化奖惩结果。一学期进行一次总结, 对照各种奖项, 如三好生、全优生、文明礼仪星、文明成长星等, 要翻出学生的个人档案进行对照评价, 最后确定各奖项的名单。这样, 让播下行动的人收获相应的果实。这才是真正完整的教育。而这项工作系统复杂, 需要从学校层面到班主任再到任课教师的通力合作, 需要班主任长期地坚持落实, 艺术化地跟进教育, 才可能收到效果。而这, 在有些学校被落实得很好, 因为学校德育管理精细化, 设计和管理科学, 尤其是执行力强, 班主任认识到位, 执行得力;在有些学校却只能流于空想, 要么是学校管理者缺乏设计和推进, 要么是班主任缺乏落实, 教育缺乏艺术性。这就使得德育也好, 养成教育也好, 实际上没有有效进行。不完整的教育不可能取得完美的教育效果。
二、工作目标:
八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求实向上,唤醒学生挑战的意识,强化纪律意识,培养耐挫能力。三、主要工作:
1、抓好教育主阵地,上好上足每一节课。充分利用课堂所学的文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有的放矢的与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跟踪教育,进行帮教,减少其违纪现。
3、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本学期要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富有实效性、针对性的综合活动课。
范文网
二加强学生养成教育。1、继续坚持读书、写作,使全体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课堂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学风。
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学雷锋纪念日”、“清明节”、“五一节”、“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为载体,以形势教育大课堂问题讨论为抓手,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工作无处不在-德育】推荐阅读:
怎样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德育10-22
班主任德育工作体会-德育11-07
德育基地教育活动总结德育工作范文05-31
2024春德育工作计划及德育领导小组分工10-20
德育工作制度10-09
德育主任工作汇报06-06
德育工作工作计划12-20
暑假德育工作安排05-29
班级德育工作计划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