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总结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学生学会总结(推荐9篇)

让学生学会总结 篇1

六街中心小学

田 敏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教育教学论文:让学生在小学第三阶段学习中学会总结。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学生总结 教学

有一句名言说:“人类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可见总结对人类是多么的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拓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如何培养这些能力呢?我认为教会学生总结就是其中的一个好办法。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他告诉我们,不断地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就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如果把总结与合作学习紧密相结合,既可以推陈出新,又可以使合作交流优势互补,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教学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一、做好课时小结。课时小结如水池补漏。一般来说,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什么重点、难点,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都作了精心准备和安排,但教学中不一定都能完全实现,有些学生学会了知识,但在他的脑海里是零乱的,没有系统性,还有些同学一知半解,这时的课时小结就尤为重要了。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会的,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所学知识及学习方法,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些在本节课学习收获有些茫然的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就会比较清楚,而且能加深印象。

二、每日小结不可忽视。一天小结如刚打的水泥地面的保养。一位好的瓦工师傅在打完水泥地面后,总是要求一定要保养好,学生学习知识也一样应注意保养。学生在一天忙碌的学习中,学的知识门类较多,有些知识可能在脑海已留下深刻记忆,但有些知识在脑海里犹如湖面上的一道划痕,很快就会消失,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放学前或睡觉前的几分钟进行知识疏理、回忆——简短地总结一下当天学了那些知识,会收到到很好的效果。

三、抓好每周小结很重要。一周小结犹如夯实地基。人们都知道万丈高楼从地起,作为地基首先应该夯实,这样才牢固。学生学习一周后,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学得很茫然,不知道这一周到底学了些什么,而且没有一点条理性。这时只要你在每周的星期五用十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把本周所学写于一张纸上,然后交同桌互相参阅补充,学生会发现自己记住了哪些,还有哪些不足,不但会对本周所学知识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还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习惯,也会成为很好的学习方法。

四、单元小结必不可少。一章小结如砌坎灌浆,人们在修房子砌地基时,总是要求工人师傅把浆灌严缝、灌实在,为的是使将来修好房屋牢固。学生学完一章内容后不免要忘掉一些知识,尤其是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记性差,掌握知识不牢,又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总是前学后忘,对教师补充的一些知识细节和技能性的知识更是忘之脑后。这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先自己总结一下本章学了那些知识,再让优差生交换写好的总结,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优等生写掉的知识点差生给补上他认为遗漏的知识点后会感觉到自豪,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更重要的是使差生认识到自己倒有哪些知识没记住或者不会,通过看优等生的知识总结,填补了他的知识缝隙,优等生也自然能从中受益,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啊!最后再加上教师的细致化总结,全班对本章知识便可系统化、整体化、牢固化。每章小结不就相当于把学生学完一章内容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缝隙填实在吗?

五、不可缺少的每月总结。一月总结如水库固堤。为了使水库更加牢固,一劳永逸,就要经常加固水库堤坝。那么学习知识要是经常巩固,它也可以使他们记得牢、记得久。通过上面各种方法的总结,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总结方法和习惯,一月结束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用一节活动课时间让同学们回顾一下这一月自己到底学会了那些知识,口语表达能力好的可以直接说,爱动笔的可以写在纸上,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挑写得比较全面的在全班交流,达到填缺补漏,巩固个人和全班知识的作用。这样学生在原有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记忆,牢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总之,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使他们记忆久远,掌握知识更牢固,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他们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也就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的溶于教学之中了。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六街中心小学

田 敏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六(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我在忙碌中收获,在收获中总结,在总结中进步。

本学期,我认真重温了《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班级里对浙江师范大学郑逸农教授的“非指示性”教学理念进行实践。在已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学习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认识。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取长补短,力求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以下是我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几点剖析:

一、措施及成效

1、课前认真备课,积极钻研教材,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并因材施教。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教师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有人文关怀的因材施教,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倡导教师要转换教学角色,由老师的教变为学生主动地学。此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认认真真地备课,深入细致的钻研教材,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寻找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我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向40分钟要质量。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做好中下生的课外辅导和优生的培养等各项工作。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有如坦途策马,云端探险。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因为人文、个性差异,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功半事倍现象,差生面扩大了,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为此,我根据优生与中下生接受能力和学习要求的不同采取了一些不同方法。让他们了解语文,喜欢学习语文。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开展有益身心的读书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视野。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对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他们分为三个组:第一组为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的潜能。第二组为肯学,但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我做耐心诱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就有望提高。第三组为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有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把他们的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学习的效果就会好转。

3、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结合我班学生一向读书兴趣不浓等弊病,我走访大部分家长了解发现,事情弊病并不是外部因素造成,而是由于大部分学生自身缺乏读书兴趣引起的。为此,我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以人为本,探病下药,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另外,我充分利用课前一分钟,借助故事,例文佳作,让学生边听边记好词好句。帮助他们积累词汇,文段,把握、解决他们学习难的关键。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本班学生积累的词汇多了,写文语句通顺了,课外阅读兴趣浓了,写作能力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4、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

(2)、好词佳句的收集。

(3)、开展辩论、演讲、出手抄报等活动。

(4)、课前背诵古诗词、歇后语、格言、警句等活动。

二、存在不足:

1、注重阅读短文分析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基本功的训练。

让学生学会总结 篇2

古人云“汝果欲为诗,功夫在诗外。”教师若要学生写出思想新颖、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就要引导学生把功夫更多地用在作文之外。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社会生活中,书堆中去看、去听、去嗅、去感知、去领悟、去思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谓有了“眼中之竹”,才会有“心中之竹”,然后才可能有“手中之竹”,只有到生活和书本中汲取养料,酝酿思想,才能真正学会作文。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学会读书。

所谓“慧眼”,就是能够从客观事物中把握和发掘艺术意象的能力——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和思辨力的总和。这双慧眼的功能可以用一个“读”字概括,这种“读”是“读不懂你的眼睛,我读明月”的“读”。这个“读”是一种以积极主动的心态甚至充沛的激情去观察、去品味、去领悟、去思索、去酝酿、去评价的精神活动。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这样的“读”中练就一双慧眼,用这双慧眼去读书本这个“小书”,更读生活这部“大书”——学会观察生活。

生活之树常青。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许多学生没有观察生活的习惯,对周围丰富多彩的生活熟视无睹,无动于衷,临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感可发,只好搜肠刮肚“挤牙膏”,挤得满纸“学生腔”,久而久之,便烦作文、怕作文了。只有留心观察生活,敏于体察,善于感知,勤于思考,才会给写作注入养分和生机。

从心理学上讲,观察是一种始终伴随着思维活动的高级的知觉形式,观察力是从事学习、艺术、科技活动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我们要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就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细致,要把握事物的概貌、层次、差异和细节,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等。还要教育学生培养多种兴趣和爱好,培养丰富的情感和高洁的品格。只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思考、感情丰富的人,才更容易领略生活的情趣,才能积累丰富的生动的写作素材,才能捕捉到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灵感,他可以一花知春,可以一叶知秋,因为一颗充满着爱的激情的心灵就像浩瀚的湖面,微风能够鼓浪,滴水可以兴波。

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悟,犹如一把智慧的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窗。在同学们的眼里,生活的精彩,情感的火花,生命的跃动,汇成一片湛蓝色的海洋。随着学生知识和阅历的不断丰厚,艺术想象的空间会越来越开阔,所谓“妙笔生花”便成为一种可能。智慧和才华汇成美丽的河流,所有的颜色都是情感,所有的声音都有灵性,所有的空间都充满想象。

例如,月亮,只是一个客观物象,但在对它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敏锐地感悟之下产生丰富的艺术想象,迸发出充盈着观察者主观情感色彩的艺术创造力,从而产生一个个关于“月亮”的艺术意象,像镰刀、像镜子,像温柔的母亲、像美丽的嫦娥,是天庭的灯、是宇宙的眼,是无尽的相思、是永恒的祝福……

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从事物中体悟生命精神,需要艺术的眼光。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练就一双有情有意的“慧眼”是进行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里的“眼睛”,不仅指感官,更指心灵,指观察者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思索、体验、领悟和认识等。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是帮助学生练就这样一双“发现”的慧眼的有效做法。引导他们观察周围的人物,注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特点。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各自的特征,写出其变化。让学生逐渐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通过“观察日记”的形式,把身边发生的事写下来,既为写作积累素材,又达到练笔的效果。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细致入微地关注生活,养成用心灵去读生活这本大书的好习惯。这也是一个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使作文教学走出死胡同的好办法。

优秀的书籍,是生活的结晶。无数成功者的经验证明,若能“劳于读书”,终会“逸于作文”。读书,可以汲取知识,认识生活,陶冶性灵,开拓思维,为写作积累精粹的语言材料和思想材料。精读好作品,含英咀华,就可读出风格,读出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交融,并以此塑造一面敏锐的富于创造性的反映生活的心灵透镜。读鲁迅的《祝福》,我们感受到作者出神入化而又色彩斑斓的心灵世界,体会到“祥林嫂”在那时代无法逃避的悲惨命运。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其说是在欣赏作者灵动精彩、顺畅自然的文笔美,倒不如说是在欣赏那被“月影”激活了的深沉丰富、细腻柔婉的人情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精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使我们直接受到作家艺术灵气的熏染,理性光芒的烛照。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写作技巧,其实更重要的是学习作者洞察生活的能力和情感的体验。学习人家怎样观察生活,捕捉材料,对生活独特意义的挖掘和发现,以及情感体验有什么特色。要引导学生在读书中领悟和训练以下两个重要的艺术心理素质:一是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二是别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情感、内涵活跃、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有了这两个素质,就能洞察和捕捉形形色色、纷纭复杂的世态人情;能自感和再现细腻复杂、幽微变幻的心灵波光。老作家李霁野先生曾说过:“读过一点诗词的人,黄鹂、燕、鸠、杜鹃等鸟所引起的情绪,也自然和未曾读过诗的人完全不一样。我们经过诗人的耳朵来听万籁,仿佛是增加了一种感官;而不曾读过诗的人,却仿佛是瞎了眼睛,聋了耳朵,他们的生活经验自然也就贫乏得多了。”也就是说,读书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读书,还可以为写作提供范例。从书中汲取写作的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正确的道路。美国的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中说过,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面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

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品,是学生模仿的最切近的直观形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推而广之,有选择地看电视,听广播,阅报刊,多进几次影剧院和体育场,对作文都是大有裨益的。

为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和读书的能力,美国人甚至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布置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去读书这样的作业;为了将观察和读书的收获巩固下来,还必须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和读书笔记,做卡片,辑剪贴。开始时可能麻烦些,但形成习惯后就会事半功倍,受益终身。

如果我们的学生为了应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能成为孤陋寡闻,作茧自缚,才思枯萎,思想贫乏的应试机器,永远也不会真正学会作文。井底之蛙,永不及林中之莺、云中之雕那样拥有清丽的歌声、自由的天空。古人尚且懂得,求大学问、得真本领、成高素质者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二十一世纪的素质教育,更应该让学生懂得,学生时代,必要地博览群书,才能丰富知识,提高素养;游览山川胜景,体察风土人情,才能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由此,才能学会“读”,进而学会“写”;学会做人,自然而然地学会作文。

让学生学会“反思”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内生比较优势;可持续成长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习反思是学生学习过程重要一环。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单纯地复制与同化,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显然,学习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份一样,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必须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从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剖析,逐渐培养随时监控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的习惯。

一、反思思维过程

学生解决问题时,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定的“尝试错误”,再加上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不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解题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是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是具有正确的解题思想的体现。为提高解题质量和效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思想,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的解法时:例:解不等式3(1+x)

“无问题”的教学就是照本宣科,学生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解不等式的步骤是什么?

③解不等式时须注意什么?

学生经过反思,明白了此类题的解题步骤,从而建起牢固的认知结构。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是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应在学习后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结合数学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方法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为了使解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让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进行整理,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赞赏,提高学习信心,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

二、反思解题方法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例: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mx-3=0的一根是3,求另一根及m的值。学生按常规的解法是将已知根x=3代入方程求出m值后,再解方程求出方程另一根。教师此时启发学生反思“有没有其余的办法?”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发现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很快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比较、反思两种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第二种方法的优势。

三、反思问题本质

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问题的本质重新剖析,在将思维由个别推向一般的过程中使问题逐渐深化,使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解决问题以后再重新剖析其实质,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在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之后,启发学生反思,从中寻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一般规律,可使問题逐渐深化,还可使学生的思维对抽象程度提高。例如在教学完“圆的认识”的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回忆交通工具的车轮,反思与“圆的认识”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经过反思学生发现,所有的车轮都是圆的,都在利用“圆的认识”的知识,在同一个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才使车子滚动向前。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可以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数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日常生活、理解周围世界。”

四、反思错误成因

学生往往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不求甚解,粗心大意,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在解题完之后,学生往往忽视对结论的反思,出现结果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设计教学情况,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的本质,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让学生学会感恩 篇4

近些年来,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在家庭父母单方施爱,养成了孩子自私、冷漠、狭隘、缺乏爱心、不知感恩。有许多孩子只知道自己的需求、要求父母为自己买礼物、过生日等,却不知父母的感受。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呢? 首先教育学生“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早就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美德。用典型的事实、史实、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理解感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其次,让学生了解父母、教师、同伴、社会和自然的恩情与恩赐,让学生了解父母养育子女的辛、酸、苦、辣过程,了解教师工作的艰辛,懂得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伙伴们的关心与帮助,更离不开社会与大自然的恩赐,让他们在享受劳动成果的时候心存感恩。

再次,开展回报行动实践。要求学生不论在家里、学校里,还是社会上遇到值得感谢的人和事时,一定要真心说一声“谢谢”。还布置实践操练活动,如给父母洗一次脚、每天做一件家务事、尊重并感谢值日同学的劳动等等。

最后,家庭教育配合。告知家长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他们了解感恩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过程,让他们支持、参与这项工作,给孩子做好榜样,从而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学生感恩意识增强了,在学校里学生之间的矛盾减少了,文明用语多了,家长也普遍感到孩子长大了不少,一下子懂事了,“少爷”、“小姐”脾气改了不少。一位家长说,看着孩子给自己洗脚,她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然而,要让孩子真正领悟感恩的意义,学会感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思想渗透,不断地实践参与进行强化,才能最终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需要,迎接教育、教学改革的挑战呢?我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

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水平、谈吐甚至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势必要求我们教师能真正起到师表的作用。

二、我认为首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热爱这份事业是干好这份事业的前提,以身立教,树立为教育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我觉得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三、更新知识,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学无止境,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教师不能一劳永逸,应当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好学上进,勤于进取,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使自己的一桶水成为常换常新的活水。所以我们不能把视野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应该利用身边一切有益的媒体充实自己,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念,重视与同事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应当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如果教师仅拘泥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旧教学模式,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的到“常教常新”。而不是捧着几本教科书,仍然用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成为“落后”的象征,这必然与我们新时代的学生格格不入。

四、教育是科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实践、反思与探索,为使我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我觉得总结回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长处经常进行冷静的回顾、分析,回想一天工作中的得与失,不足之处,认真反思,加以改进,闪光点加以放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的充分运用。记录教学工作中珍贵的点点滴滴,坚持写反思札记,我以为这能使我们教师在反思与总结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五、我们的工作不同于一般,因为我们的劳动对象是有头脑、有思想的学生,所以我觉得我们应当走到学生中去,注重培养与学生的感情,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求知欲。一名好老师,首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学生所爱戴、尊重的,情感共鸣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我觉得不可疏忽。因此,我力求每一节课都创设轻松活泼氛围,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配合,收到很好的效果。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六、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教师之间的相互扶持、团结协作。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任何人都离不开集体,一个好的集体可以带动所有成员的发展,闭门造车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我们应当学会取长补短,形成相携互助的合作氛围,所以说,我觉得每一次课前备课都是我虚心学习的宝贵机会,是能提高自己业务素质的一个平台。珍惜参加的每次教研活动,把它当作取经,充实自己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篇5

From 6 B陈裴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们不了解父母的艰辛,体验不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求的多,体贴的少,稍有不满意就对父母大声喝斥,甚至用其他的手段威胁父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作为一个教育者,看到孩子们的这种现状,真的很痛心,难道我们几千年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要在这一代失传吗?

我们班里有一位同学小超,学习不太用功,与同学的关系上也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与同学发生矛盾。有一次,他的家庭作业没有做,我跟家长打电话时了解到,他妈妈叫他写作业时,他不但不写,还张口大声骂妈妈,我听了感到非常震惊,一个小学生竟然敢谩骂没有任何错误的妈妈,我马上找来小超,对他进行教育到:妈妈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就应该感谢她一辈子了,何况你妈妈给你创造了这么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你因该感激你妈妈一辈子,你不但不感谢妈妈对你的帮助,还敢骂妈妈,你想想你的行为有多么可恨,老师觉得你欠揍,以后你长大了,你的儿子也这样对待你,你会开心吗?日后要用心爱自己的妈妈,真心感谢妈妈为自己付出的辛苦。还有一次,小超因为一点小事,用拳头狠狠打了同学,我让他打电话告诉妈妈,他妈妈气得说不要他了,他一边大电话,一边掉眼泪,打完电话后,我跟他说,看到妈妈伤心,你也难过吧,说明你还是爱你的妈妈的,既然懂得心疼妈妈,以后再学校表现好一些,让妈妈放心才对呀,接着我又问他,你想过得快乐么,他说,当然想了,好,现在老师跟你做个约定,我每周帮你补课,并教你怎样做一个好孩子,你必须听我的,并且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遵守纪律,遇到麻烦,马上找老师,我就给你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保证你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学生,有了跟老师的约定,小超改变了自己,虽然他的学习进步还是比较慢,但他过得比较轻松快乐,再也没有被老师和学生投诉的现象了。

其实,孩子不知道感恩父母,也不能全怨孩子。很多情况下孩子不了解父母的艰辛,不少父母把生活艰辛的一面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掩盖了,对孩子的爱只知道用行动去表示,却不知道用语言去表达,孩子们由于年龄的原因还理解不了,不知如何谈感恩,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会孩子也学会爱,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小锐的父母是一对有着聪明头脑的商人,他们只知道默默辛苦赚钱,给孩子以无私的关爱,有求必应,不但没有让小锐在关爱中学会感恩,反而让他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不好习惯,有时偷偷带钱到学校来卖东西吃,还大方的借钱给同学,偶尔带着名贵的手机来学校,向同学们炫耀,又一次,因为田径比赛,他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老师把几百元的活动经费退给了他,并交待他带回去给妈妈,没想到他没有把钱给妈妈,竟然一个星期没到全花光了,当我了解到此事时,我对他说,你妈妈的工人要干两个星期的活才能帮你妈妈赚几百元钱,你确几天花光了,你利用寒假帮你妈妈干半个月的话,把前给赚回来,你也去尝尝赚钱的辛苦,听我这么说,小锐赶忙说,老师我知道了,以后我不敢再乱花钱了。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来自张家口的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老父亲在街头卖艺三年,他21岁的女儿竞毫不知情。赵老先生这种”默默的爱”虽然珍贵,但不足取,爱要让孩子知道,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恩情怀。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体会到,我们的学生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而是在体验中成长起来的。从小,我们的耳边就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谆谆教导:“你要……”“你应该……”“你必须……”“只有……才能……”来自师长的教诲并非没有道理,但这些道理我们又能听进去多少?并且真的听了就能做到吗?研究表明,人通过阅读可以学习到的东西大约是10%;通过听,可以学习到15%;而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则能学习到80%。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体验,尽量避免苍白的说教,因为我们讲的道理很有可能他们早就已经听过,再反复地讲只会引起他们的烦感。上个学期的家长会上,我让每个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了一封感谢信,并贴在桌面上,让父母阅读,并交待家长在家里,一定要让孩子为父母或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他自己的创业艰辛当成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知道家里的财富是来之不易的,要好好珍惜,计划节约享用,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学会感恩父母。

当然,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父母,只是感恩教育的起点。一个人如果连自己最亲近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激,何谈感恩周围的人,何谈感恩社会。孩子与父母接触最多,体验最丰富,最容易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是培养孩子感恩意识的最好切入点。学会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教会我们的学生,感恩教育的就从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做起。

如何让学生学会感恩(范文) 篇6

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做事,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而感恩教育则是四大教育支柱的综合体现。

什么是感恩教育呢?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报恩。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报恩则是一种责任感。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间,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悲哀啊,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亡羊补牢”,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中华民族更具有传统的“感恩”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胸怀;“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我们的孩子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更要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我们的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骛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掘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我们感谢父母,因为他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感谢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他人关心和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们。这些看似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却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感恩,来自于心理的满足,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感恩,使人少些抱怨,少些仇恨,少些对抗,多些宽厚,多些友善,多些快乐,使人有积极的人生观,有健康的心态,能够善待他人的误解与错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旅途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思想上的是是非非,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感恩,善待了自己,也快乐了自己。

让学生学会倾听 篇7

一、讲清要求, 明白倾听方法

要求学生学会倾听, 就必须向学生讲清听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明确地告诉学生, 学会倾听要有“五心”, 即倾听时做到一要有专心, 无论是听老师讲课, 还是听同学发言, 都要仔细听清老师或发言人的每一句话, 思想要专一, 心无杂念;二要有耐心, 听别人讲话时, 你要有耐性, 他人未说完不要去急于发表意见, 要让他人把话说完, 学会尊重他人。让别人说完后, 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 听别人发言时, 要边听边思考, 同时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 在不重复他人意见的基础上, 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四要虚心, 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看法时, 要虚心接受,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五要用心, 在听取他人看法时不要盲从, 要有选择地吸取。在专心倾听完他人的发言后, 再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加强训练, 培养倾听能力

1. 听说训练

听和说是密不可分的, 倾听能力更多的是要通过说表现出来。只有专注地听, 才会有准确地说。于是, 我从语文课中抽出一节课来讲故事, 选择趣味性强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似真似幻的童话故事给孩子们撑起一片想象的天空。学生们听完故事后, 我就要求他们复述。开始, 我只是向他们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 如故事的题目是什么, 主人公是谁, 结果怎样等, 以使孩子专心听, 认真记。渐渐地, 我提问的内容越来越多, 由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延伸到一些精彩的对话。随着提问的不断深入, 孩子们倾听的时间越来越长, 记住的内容越来越多。开始时, 只是少数孩子能回答。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 大家听故事的兴趣越来越浓, 认真听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们相互补充, 一个完整的故事便再现出来了。有精彩的故事做训练材料, 也使学生在复述故事时兴致盎然。

2. 听写训练

听写训练对于培养学生倾听注意力、倾听记忆力, 提高耳、脑、手三者协调能力有很多好处。我们可以选用语文教材中经典的课文语段让学生听写, 着重训练学生对字词句的反应能力、快速书写能力。我采取了听写词句的训练方法。听是前提, 写是听的结果。只有认真听, 才能写得正确。我先选择了一些生词、优美的句子进行听写训练。接着, 听写的内容越来越多, 听写课文中写得好的语段。如在听写课文的词语时, 可以将要听写的词语分组, 第一次听写一个, 第二次听写两个, 第三次听写三个, 每次只报一遍, 这样不断增加听记词的数量。随着词语的增多, 我要求学生先听后写, 想象词语之间的关联, 以便于记忆。如听写“奖、严”这组词, 目的在于区别“励、厉”这两个字;“伤心、高兴、悲痛欲绝”这三个词语都是描写心情的。这样持之以恒地训练使学生养成了专注倾听的习惯, 倾听的目的性和连续性也随之增强。

3. 听辨训练

听辨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倾听的辨识能力和判断能力。让学生听一个或一组意义相近的材料, 边听边进行分辨和判断。

第一, 听优点。训练学生听优点的能力。寻找他人优点, 有利于发现他人的长处, 为自己找准努力的方向;第二, 听缺点。通过发现他人的缺点, 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 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可以帮助说话者及时发现问题, 并加以完善, 培养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良品质。通过这样的训练,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第三, 听异同。让学生听内容相近的语句, 寻找异同点, 这样会使学生倾听时精力更集中, 提高其听觉的敏锐性。

三、评价激励, 养成倾听习惯

让学生学会合作 篇8

关键词:学生 合作学习 方法

著名社会教育学家、哲学家维果茨基曾说过:“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日前,笔者作为家长参加孩子学校的活动,看到一个有趣的游戏:主持人让一群小学生分成红黄两队,让两队的孩子把两只脚分别系在两条长条板上面,然后两队向即定目标出发,看哪队率先跑至终点。比赛开始,场面滑稽、可爱、热闹非凡,经过一番东倒西歪、七手八脚的忙乱、折腾之后,红队小朋友逐渐调整了步调,“一二、一二”呼着号子很快到达了终点,而黄队小朋友呢?个个汗流颊背,却还在艰难地踯躅着……这是一个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这一活动我想更重要的是组织者意在教会孩子一个道理:谁善于合作,谁就能首先迈向成功。

游戏如此,学习和生活也是这样。在社会生活中不与他人合作,万事不求人的人是没有的。社会是人类生活的依靠,合作一开始就是人类谋求生存来源的一种行为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愈加精细,人们合作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现代社会任何成就的取得都决非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往往是许多人通力合作的结果。例如1961年美国为期10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有42万人参加,涉及2万家公司,120所大学。一份合作增加一份成功的机会,合作是一个人、一个群体早日迈向成功的重要途径。

21世纪呼唤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才,21世纪是合作交往频繁的世纪。社会化大生产的集约化、分散化,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发达,将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人际、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同时,由于一系列全球性的威胁日益严重,生态危机、环境恶化、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等全球性的难题,都要求人们具备全球性观念,合作意识,要求人们携起手来,通力合作。

现实和未来都已说明,21世纪的人才必然是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才,那么如何使学生具备这一能力则对当今家长、老师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90年代是以独生子女为特征的一代,由于饱受我们家长的溺爱、包办,许多孩子成了任性、信赖、孤傲、懦弱等为素质特征的“小皇帝”,他们缺乏独立、缺少理解,自然也缺少乐于合作、勤于合作的精神。我们应该让学生多参与一些合作学习、合作实践的活动,让他们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合作的快乐,使他们逐渐认识到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而群体的力量则是巨大的。

一个真正懂得合作和具有互动精神的孩子成人后,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得合作且冷淡孤僻的孩子在社会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麻烦,成为一个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人。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合作的意义。比如:现在许多学生家里都有了私家车,都体会到有车生活的便捷。那么关于汽车生产,笔者请学生畅谈汽车各部件的生产工艺以及涉及到企业门类,学生们发言热烈,列举了钢铁生产、轮胎加工、数码产业、玻璃制造、运输销售等等,许多部门和企业合作才能最终让小轿车开进我们的家。学生头脑中逐渐明确合作的意义,萌生合作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

其次给学生创造合作机会,培养其合作能力。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营造合作的环境,在学生有了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沟通的意识和概念后,为了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建立结构合理,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是关键。教师对小组分组要精心思考,要根据学生性格、成绩、能力作适当的分配。在小组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和团结他人,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意见,培养他们由统筹安排阶段过渡到自觉合作阶段,实现不用组长招呼,大家主动参与,小组内形成一种默契,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氛围。

再次要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提高合作效率。我们提倡合作,但是避免不了竞争的存在。例如我们小组很好的合作,或许就是为了小组间更好的竞争,合理的、积极的、正当的竞争更能激发我们更好地合作,所以合作的同时我们也鼓励竞争,学习如此,将来步入社会也是这样。我们要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关系,反对内部的或者群体间的不当竞争,避免嫉妒、猜忌,从而提高合作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

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 篇9

河北省万全县第三初级中学 杨建英

尊老爱幼、和睦相处,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值得中华民族全体成员骄傲的优良传统,当今社会,由于独生子女较多,人们的生活条件较富裕,再加上

感恩,是一种心灵的洗涤;感恩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之一。我们现在的学生习惯于生活在被爱和关心中,他们总认为那是别人应该的。试问,如果这些都是应该的,还有什么不是应该的呢?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知道:传授知识重要,教育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更重要。

我们做老师的要对学生说:当你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候,你会感激老师辛勤的栽培吗?当你吃着美味的食物时,你感激过父母的养育吗?当你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时,你感激过朋友们的支持吗?你可千万别吝啬“感恩”。当你在感激别人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种投资。你付出之后,终究会得到回报的。因此,感恩绝非仅仅是人的一种情感,它还是一种责任。感激朋友,你才会诚信对待对方;感激父母,你才会成为孝子;感激老师,你才会去奋进、向上,去回报社会与祖国……因此,感恩不仅仅是感激别人,也是在锻炼自己,你们需要将感恩作为成功的臂膀。

学会感恩,首先要教育学生感恩生命。

生命一生只有一次。感谢生命,它赋予了每个人勤劳的双手,用它,创造生活,创造学问,创造美好的未来。感恩生命,它赋予了每个人灵敏的耳朵。听!大海波涛澎湃、碧波荡漾。惊涛碧浪、汹涌翻腾;琴瑟琵琶,钟鼓悠扬。这一声声生命的普歌,蕴育着生命的真意。感恩生命,它给予了每个人丰富的感情:喜怒哀乐、悲思忧惧、洒洒脱脱、原原本本、痛快淋漓、无拘无束、高高兴兴、无忧无虑。感恩生命,它给予了每个人智慧的大脑:思考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记忆一段质朴典雅的文章,设计一件美丽的服装;或回想一个温馨的镜头,一段美好的时光,一个激动的画面。生命,真的赋予了每个人独特五彩的人生。我们的学生总是怨天尤人,怨自己头脑笨,怨老师管理的严,怨父母不理解,怨朋友不关心,遇到半点困难就了结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的学生,你哪知道,你的生命不单单是你自己的,是关心你,在意你的,你身边每一个人的。应该从小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感激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呵护身边每一个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发挥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

学会感恩,要教育学生感恩父母。

我们的学生,大多不理解父母。很多都与父母之间存在着“代沟”。对此,最近在我校开展了一项活动:让学生在母亲节时给自己的母亲写信---感恩母亲,母亲在接到信后,必须写回信。许多学生也能把自己的爱表达的淋漓尽致,也有很多母亲的回信写的比孩子的信更加情深意切,很是感人。有很多母亲在信中提到这是孩子第一次和自己真正的沟通,第一次对母亲说:谢谢!可见我们的父母是多么渴望孩子的理解与感激啊。面对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作儿女的理应感恩。其实,感恩并不难,在父母眼中只要理解他们,甚至只是当他们与你说话时你能着着他们而不是老盯着电视,当他们关心你时只要跟着答应而不是一味的顶撞,可我们连这点儿根本就算不上是感恩的要求都达不到,还何谈感恩。让我们感恩生你养你的父母吧!

学会感恩,要教育学生感恩老师。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社会赋予老师的桂冠。有多少老师课后因认真辅导每一个学生而晚回家,有多少老师废寝忘食地备课,又有多少老师走访一个个学困生的家庭……老师们不额外要求什么,也不求别的报酬,只要学生一个理解,尊重,就足以让老师们拼命地敬业。我们的很多学生对此熟视无睹,她们认为这是应该的。我们要告诉学生:老师也不是理所当然地默默奉献,也需要理解,尊重。感恩老师,并不需要我们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课堂上,一道坚定的目光,下课后,在走廊里看到了老师,一声礼貌的“老师好”,放学了,向老师招招手,说上一句“老师再见”,这些都是对老师的感恩。

学会感恩,要教育学生感恩朋友。

王勃曾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感恩朋友,是两个人真挚的友谊的体现。,不只泛泛的赠送礼品,也不是泛泛的几句空话,而是在一起相处过程中友谊得到升华的过程。它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举动,而是那些不显眼的细节。感恩的心不是建立在一些惊天壮举之上的,而是在那些细节之处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情。面对朋友真心诚意的帮助要感恩,在朋友失败时给一句鼓励的话语,在朋友进步后给予一声祝贺,在朋友危险时说一声“Don’t worry” ……

学会感恩,要教育学生感恩敌人,对手。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池塘,喂着同一种鱼。一个池塘食料充足,安全舒适;另一个池塘放入了鱼的天敌。人们都觉得食料充足池塘里的鱼会活得很好,而另一个鱼会因为它的天敌斗争而死去。然而,他们都错了。几个月后,安全舒适的那个池塘的鱼因为缺乏活劲,常有死鱼,而另一个池塘里的鱼却异常有活力,生长速度加快。

对手并不可怕。其实最可怕的是没有对手。有了对手,便会有竞争,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没有对手,人生便毫无价值。人一定要觅得对手,知音难寻,对手更难寻,在竞争中要学会欣赏对手,没有对手,就会不知所往,生命也因此毫无意义。

如果我们的学生在校就习惯于乐观地竞争,那么走向社会必定是顽强的胜利者。

上一篇:放鞭炮的作文400字下一篇:超市员工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