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信的六大误区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求职信的六大误区(推荐12篇)

大学生求职信的六大误区 篇1

误区一:遇有裁员的公司就打退堂鼓。

找工作应避免去那些正在解雇员工的公司。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公司可能恰好就是求职人的好去处。有许多这样的公司一边在裁员一边却又在招聘,这一点是当今劳动市场上秘而不宣的“秘密”。经历过经济困难的公司往往有最好的工作机会。

误区二:求职时对薪水委曲求全。

因为当前经济形势的不确定因素,找工作的人应降低他们的薪水要求,使得他们在用人单位面前更具吸引力。货真价实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在人才市场同样适用。假如你对薪水的要求明显低于市场价格,那么你不能表达出你的自信心。

误区三:一时找不到自己擅长的工作就转行。

大丈夫能屈能伸,能跳龙门能钻狗洞的说法,在求职中可能会使你处于更为不利的处境。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这意味着你将要与有经验的人竞争,在新的职业中,你可能保不住你的那份薪水。

误区四:倚仗年轻频频跳槽。

一般地说,超过40岁的人跳槽是很难找到工作的,其实,在职场上,年轻是资本,而二三十年的工作经历同样是资本。今日的用人单位对老员工有好印象,认为他们有经验,有实干精神。

误区五:失业后长期赋闲在家不主动去找工作。

由于种种原因,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绝大部分的岗位仍将维持供大于求的状况,人才市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竞争激烈。用人单位一般不愿意找那些6个月以上没有工作的人。

误区六:第一次面谈就提出薪金问题。

大学生求职信的六大误区 篇2

猪场宜离公路100m以上, 应远离村庄和畜产品加工厂, 来往行人要少, 要在住房的下风向, 地势高燥, 避风向阳, 土质坚实、渗水性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 水源清洁、取水方便。

2 设计不科学

安排猪舍时要考虑猪群生产需要:公猪舍应建在猪场的上风区, 既与母猪舍相邻, 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哺乳母猪舍、妊娠母猪舍、育成猪舍、后备猪舍要建在距离猪场大门口稍近一些的地方, 以便于运输。

3 养殖过于密集

猪舍过于密集, 易造成环境污染及猪群间相互感染疾病。猪舍之间的距离应在8m以上, 中间可种植果树等。忌建筑模式单一, 母猪舍、公猪舍、育肥猪舍模式都有各自的具体要求, 不能都建一个样。比如, 母猪舍需设护仔间, 而其他猪舍就不需要;公猪舍墙壁需坚固, 围墙需加高等。

4 猪场通风不佳

主要是指冬天的通风。保温的同时, 如果氨气味比较大就要适当通风。大多数养殖户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冬天总是咳嗽不断, 严重减低料肉比, 增加了发病率。养殖量小的可以不通风。如果一个猪舍存栏猪多, 不通风的危害是非常大的。解决方法就是舍上方大约5m左右一个通气孔, 或在舍的一端安装排风扇。

5 采光不合理

有的猪场猪舍一个窗户也没有, 有的虽有窗户, 但窗户太小、太少, 夏天不利舍内通风降温。母猪舍窗户一定要大, 一般情况下, 能养10头育肥猪的猪舍, 后墙需留60~70cm的窗户4个。母猪舍用大棚对仔猪保暖效果差, 育肥期可以用半敞开式, 冬天用大棚, 这样减低成本。

6 排泄物清洁不规范

污染严重的猪场一定是疾病不断。最经济而且科学的防病方法应该是环境卫生、消毒。其次是免疫、保健、治疗。而往往养殖户把这个顺序倒过来。得到的结果却是投入大量的钱效果却始终不如意。

直面小学生数学学习六大误区 篇3

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有些数学问题理解起来有困难。据此,我们请一直辅导小学数学的郑玲玲老师针对小学生学习数学“计算方面”常出现的困惑和误区来工作室与大家交流:

华夏妈妈:孩子每次考完数学,我都特别生气,如果是在很难的问题上出问题还情有可原,可每次考试的时候,明明是会做的题目,却总是因为计算出错。我和孩子都知道这对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阻碍,可总找不到有效的办法改变。

郑玲玲老师:计算在数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计算错误却困扰着很多学生,家长们习惯于把计算错误归咎为“性格散漫、粗心马虎”所致,事实上,由于失误而犯错的原因不只在于孩子的性格,与性格相比,更重要的是平时解题时没养成好习惯。具体原因很多:

1.手眼不协调,抄错数据;2.计算技巧不熟练;3.强信息干扰;4.思维定式影响;5.基础知识不扎实;6.算理不理解。

华夏妈妈:“我多次告诉孩子——每算完一道题都要重新检查一遍。如果查了就不会出错了吧?查了再错是什么原因呢?”

郑玲玲老师:查了还可能会出错,可能是由于“手眼不协调,抄错数据”。计算本身形式简单,较容易造成小学生感知粗略、笼统,再加上学生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因而所感知的表象是模糊的,常把算式中的数字、符号抄错。

查了还错也有的是因为“计算技巧不熟练”——小学数学中无论是加减还是乘除的计算,都牵涉到进位和对位,如退位減法,前一位退1,有的学生却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法时,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减的错误较多。

华夏妈妈:我觉得自己的孩子还不是这样的,他像猴子似的坐没有坐相,不能安稳五分钟。

郑玲玲老师:这时候,就要考虑也许是“非智力因素”影响了孩子答题。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欠妥。由于有的学生本身不重视计算,加上平时对他们的训练方法欠妥,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如,计算时书写马虎,字迹潦草,不认真打草稿等等都是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

欢迎大家来“阳光会客厅”做客,群号63182618

大学生求职注意六大陷阱 篇4

大学生求职注意六大陷阱

文章来源www.3edu.net    沈阳市浑南新区人才服务中心助理职业指导师孙平远根据部分大学生的投诉,总结出他们求职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六大陷阱,并给出了相应对策,

大学生求职注意六大陷阱

一是说培训,为骗钱。一些招聘单位条件诱人:不收任何抵押金,带薪培训……但上岗后却要求求职者购买本公司产品,提出“象征性”地收取费用。

对策:一旦出现招聘人员数量极大,入职过程也极为简单,就要小心了,这样的招聘很有可能主要目的就是骗钱。

二是先 ,再骗钱。某保险公司招聘,考试后一名男子站在了十几名求职者面前开始演讲。一番煽动性的演讲加培训后,各位求职者基本已被 ,心甘情愿地交出了集资款。

对策:如果你所接受的培训内容跟从业技巧毫不相干,全都是企业的大好形势,那么你就该想想退出了。

三是到外地,再“打劫”,一些大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形式在外地发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经过与对方联络后,前往对方企业所在地面试。结果前来接站的人常常会以借用电话或其他事由骗取求职者财物,更有甚者将求职者带到偏僻的地方直接行抢。

对策:异地求职,求职者首先应该确认用人单位的真实性,并尽量避免一个人前往。

四是交抵押,被开除。在第一个月工作结束后,企业只付给求职者工资的一半,并称另一半为抵押金,说离职的时候退还。此后就以没完成工作量或其他借口将求职者开除,并扣下抵押金。

对策:求职者在正式上岗前就应该和用人单位谈好条件,拒绝押工资作为抵押金的非法行为。

五是一份钱,多份活。一些私人企业在招聘时打出一份职务,上岗工作时一个人却要干几份活,而工资只开一份。比如某杂志社在招聘的时候写着文字总监,用人的时候这个文字总监既要采访写稿,又要编辑版面,既要拉广告业务,又要送杂志搞发行,却只有文字总监一份工资。

对策: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是平等的,在面试时应与用人单位谈好自己的工作范围。对于自己工作范围外的内容,求职者应坚决予以拒绝。

六是签合同,捆住腿。用人单位在所签订的.劳动合同中规定了不少日后可能发生争议情况的处理办法,这些处理办法对于求职者的权利没有保护,却在惩罚员工方面规定严格。

走出年终总结的六大误区 篇5

误区一:“总结一定要低调”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做人一定要谦虚,不要过于表现自己。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句话: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切忌浮夸铺张。尤其对于需要配合的部门之间,经理人往往更愿意充当一个教练、智囊的角色。因此,“低调为人”是这类经理们普遍的职业心态。

于是,“低调”的总结中总是贯穿着“在上级的关怀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在领导的英明决策下”这类的套话,难免让人觉得言之无物。因此,总结中要增加实质内容,而非过多的官话、套话。还有一种情况是,把自己的失误总结得过于细致。这种“放大缺点”的做法,更会让领导怀疑你的能力。

而装模作样地所谓“自我检视”,就使得年终总结难免带有更多的压抑与灰色。

其实,我们不妨走出窠臼,重新审视一下现实。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提升,许多领导人越来越放权,客观地说即便是直线领导也并不能充分了解每一名下属的工作情况。因此,下属不要再幻想自己的所作所为“领导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么细腻的心思。我们需要通过总结来沟通、来展现自己取得的成绩,往往会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事实上,总结也是一个加强上下级沟通、加深了解的过程。

因此,一份智慧与自信的总结,一定会让你的上司对你刮目相看。同时,作为部门经理,你的总结不仅关系到自己在上司心中的印象,甚至还关系到本部门在上司心中的印象。因此,适度 “当仁不让”地表现自己的“作为”,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

误区二:“总结就是要格式化”

其实,总结也是一个人思维模式的体现。比如,A君是理工科出身的项目经理,他习惯于用数字说话,他的总结通常都是数字和图表。A君认为:这样的总结清晰而明朗,可以客观、量化的反映工作情况,同时由于他原来的老板很喜欢这种图表方式。然而新任的老板似乎并不以为然,把他的总结比喻为“冰冷的项目报告”。

而B君是一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年轻人,平日里激情四射,比较喜欢展示自己。而他的年终总结,也像他本人一样,扬扬洒洒、激情飞扬,然而,似乎又缺少了客观的总结和系统性思考,让人们热血沸腾之余,没有看到什么真正的内容。

因此,年终总结既不能只有客观数据、理性分析的“一目了解”,也不能是纪实文学似的长篇报道,而应该是一个有系统性的报告,既有表格、图表作为辅助,又要有清晰明朗的文字汇报。

同时,在年终总结的汇报形式上,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给领导和同仁做一个更为直观和生动的年终汇报。

总之,一个能被上司赞许的总结,是需要能“跳出来”的总结。当然,前提是摸清并符合上司的要求与口味。

误区三:“报喜不报忧是上策”

在总结中,大部分人都希望谈及自己得意的事,而对于错误、失误、不愉快会不自觉的避重就轻,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像职场人士在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时,往往会不自觉的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比如:“自己非常优秀”、“他们都没有眼光”等等有利于自己的心理暗示。因此,人们也更愿意谈及自己的成功方面,以使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因此,许多人都会有报喜不报忧的倾向。有的公司规定:在总结中,一定要至少总结出自己的三点失误和不足。但是有人依然会避重就轻,只谈些无伤大雅的小失误,甚至明贬暗褒的“好缺点”。

当然,历史总有历史的原因。有一个部门经理人说:我以前也爱总结自己的失误和不足,但是发现领导会认为是你的能力不行,甚至会常常拿这个说事儿,或者需要你越来越多地进行汇报,开始感觉是领导的关心,但后来却有不被别人信任的感觉,非常不舒服。

但是,你是否想过:如果你不主动提及失误,当由领导发现你的失误时,你又该如何应对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领导越来越少了,领导有权并且需要知道真实的情况,包括失误的原因。

一位部门经理说:面对失误,我会更重视分析原因和改进的对策,同时,我也要让领导意识到失误并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比如:有的失误包括部门间的配合不利,下属执行层的偏差,领导监督控制不利等原因,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总结该如何避免这种失误再次发生,我要提出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误区四:“总结就要面面俱到”

年终总结对于部门经理来说,不仅是要总结自己,而且还要总结部门情况,要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出一年的工作情况。但是,这里所说的全面绝对不是事无巨细,更不是月总结或者周总结的堆砌,一定要抓住这一年来的工作重点和几个突出的成绩、亮点进行阐述,不能让领导产生“事情做了不少,但都印象不深”之感。总结既要有需要浓墨重彩的渲染,也要有点到为止的内敛,所谓张弛有度,层次分明。

在总结来年的计划和展望时,往往存在只有“轮廓”而没有“清晰线条”的感觉。其实,这也能体现出一个企业的文化,是细致还是粗放。

有一个外企经理人说:我们在年终总结时,除了要总结今年做的事情外,还要我们写下自己第二年要做的100件事情。我开始觉得,这太恐怖了,工作上能写出要做的50件事,就相当不容易了。但是这就是我们企业的文化:追求计划性。最后,我总结的这100件事情中,不仅包括工作计划,还包括了与同事之间要处理好的事情,个人工作与生活的事情等等,更像是个人来年的人生规划,回头看一下觉得还挺有意义的。

误区五:“总结难免临阵磨枪”

年底的业务通常都是最忙的。可年终总结这时还要“凑热闹”,又要忙业务又要写总结,怎能不临阵磨枪、不草草了事?

其实非也。

许多部门每周、甚至每日都会开例会,而例会上的总结恰恰是年终总结时可以参考的素材。因此,一份好的年终总结不是临阵磨枪、拍拍脑袋就能成就的,它其实也需要日常的积累和进行阶段性总结。只有把平时的总结做好了,才能“多快好省”地写出一份到位的年终总结。

同时,总结和工作其实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尤其作为中层管理者,如果你注意总结和积累,在日常工作中就能不断地改善部门工作状况,那么年终总结中能有更丰富的内容,并且在不断改善中,领导会领略你的管理方式、管理思路和管理能力,从而会对你有更为准确的评价。

总之,总结是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成绩与问题,也是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地化解和解决。而总结的意义也在于通过不断地总结,使个人、部门和企业规避错误,取得更好的成绩。

误区六:“总结要向全体汇报”

许多单位做年终总结,都是采取在全体同仁面前进行汇报的形式。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总结都适合全体会的形式,也应该分为“汇报总结”和“书面总结”。也就是说,员工在集体汇报时,只总结工作内容,比如一年来已经完成了哪些任务,或者超额完成了多少,还未完成哪些任务,对于工作失误要分析原因,制定来年的工作计划等等。

但对有些问题可能只适合向上司汇报,因此这一部分不妨只作为书面汇报。否则年终总结会上,听到的难免是“形势一片大好”的喜讯,而少了些深刻而沉痛的反思。

传统企业电商布局的六大误区 篇6

传统企业电商布局的六大误区

电商只为增加销售?电商仅为渠道战略?天猫京东就是电子商务?目前企业思考电商策略时,应当走出六大误区。

总体而言,我国线下传统企业电商化步伐可能落后美国六七年。目前,大家在热议O2O和跨渠道(Multi-channels),但我认为O2O不足以具体确切地洞察新消费模式;跨渠道更多还是企业本位而非以消费者为中心。社会已演化至全渠道

(Omni-channel)消费时代,传统企业需要从整体来考虑电商战略和逻辑布局。近几年,国内品牌企业、渠道商、商业地产商、商业综合体都在积极思考电商策略,但也存在很多误区。

1、电商只为增加销售

我访谈了很多传统企业:为什么要做电子商务?基本是两个答案:

一、如果不做电商,企业未来危险;

二、为了增加销售。这表明企业未能理解电子商务的本质,走错了方向。

电商是什么?“企业利用电子网络技术和相关的技术来创造、提高、增强、转变企业的业务流程或业务体系,使之为当前或潜在的客户创造更高的价值。”简而言之,电商是一种方法而非目标。此定义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竞争,远远超越了国内企业家对电商的看法,如价格更低、速度更快、种类更多等。增加销售当然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但绝不是电商的唯一目标。传统企业应认识到电商具有五大价值:增加和顾客互动交流、在线品牌拓展、增加服务价值、降低成本、增加销售。如果让销售一叶障目,就极易陷入开网店、出更多产品、打价格战的怪圈之中。增加和顾客互动交流、在线品牌拓展、增加服务价值才是传统企业发展电商之因,而增加销售和降低成本是随之而来的成果。否则,增加销售不过是无源之水。某企业,线下规模很大,但淘宝就是做不起来。调研后发现其线上品牌推广几乎为零,与消费者有关的品牌新闻较少,负面新闻倒是不少,还未应对;微博几乎不和消费者互动„„这样能做好淘宝吗?

2、不是保守就是激进

人们往往以为传统企业保守、被动、拒绝变革,实际上,更大的风险不是来自“等死”,而是革命性的“找死”。绝大部分传统企业当家人缺乏互联网基因,用传统企业得失的旧思维来做电商,所以策略上不是保守就是激进。保守者往往是小企业,激进者多数是曾通过直觉赌对市场的大企业家。不少知名企业家曾喊出“几年里电子商务要做1000亿”的口号。此言一出,该公司的电商业务就危险了。企业家精神中的豪赌情结,以及受到冲击时所引发的受挫感,很容易一掷千金,希望迅速改造企业,重金招兵买马挖角,以速度为本的并购,对既有核心业务进行再造。

“居危思危”的心态易导致极端的做法,从而忽视传统业务的优势而从事自身短板。中国企业的运营能力原本就粗放,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靠逻辑而非直觉,“革命型”地改造企业、迅速地改变业务模式,高举高打,虽然企业家们脑子里惦记着高回报,但得到的往往是高风险。应该用“里程碑”而非简单的“销售目标”来启动电商。与其喊口号,不如扎实地按阶段做好相关部署。第一阶段:完成电商战略规划,如电商模式定位;第二阶段:完成资源投资,如网站功能、IT平台准备、仓储物流、人员团队;第三阶段:完成营销策略,如产品规划、渠道营销等;第四阶段:完善用户体验,如服务保证、个性化推荐等。

T:010-62703392-281[1]商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部

百丽线上业务的发展经历了6个阶段:调研、探讨、规划期,筹备测试期,初步发展期,快速发展期,电商化+平台化期,全网营销+B2C平台期。简言之,百丽的线上线下业务融合是一种“进化型”而非“革命型”的方式,短期回报不算高,但风险也低,是随着中国电商时代的发展逐步构建企业电商的核心能力的过程,电子商务是融入企业既有的核心业务而非从核心业务分离。

3、电商仅为渠道战略

某知名服装企业,线下10亿元不到,做电商已两年多,却几乎没有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商只有卖库存的权力,无权规划电商业务的产品线。这是很多传统企业的真实写照,电商战略等同于渠道战略,从而只有量的积累,难有质的飞跃。如果把线下业务仅当做最底层的渠道销售策略,而非企业战略,就一定会忽视消费行为的全过程、消费者满意度、品牌策略,就会轻视诸如咨询反馈、互动、供应链管理、用户体验、企业形象、在线增值服务等能给核心业务和流程带来根本性变化的机遇。

安踏起初只指定了一个人从事电商业务,基本责任是清理库存尾货。有一定业绩后请了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来打点电商业务。直到2012年底,企业创始人才直接来管理电商业务。马克华菲去年“双十一”在淘宝、天猫店共销售4500万元,但基本是线下库存尾货。我问其负责人:“如果只有一个机会可以做得更好,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回答道:“若新货可以通过电商出售,当日业绩有望达到7000万元。”

为什么不能让新品上线呢?电商的根本目的不仅是增加收入,也是与顾客更贴近的渠道,可以了解应该推什么新品、何种价格、买新品最多的消费者来自什么地区等,能有效助力线下新品上市。

4、电商产品从A到B

很多企业负责人经常困惑于线下和线上产品的冲突,认为一定要有差异化的产品策略——线下销售A,线上销售B。传统企业做电商主要是A到A+,利用电子商务把线下的产品品牌做得更好,而非立即去推一个网络新品牌。当然,如果目前线下和线上的产品完全相同、价格也一致,也值得商榷,否则线上业绩很难短期提升。

“产品线下线上区分”有五大方法:网络专供品、不同型号、新货预售、卖线下库存、推限量版。目前,在中国比较成功地升级电商的传统企业,基本能让消费者感受到“和而不同”。所以,应以中庸的心态来做电商,完全一样以及完全不一样都不是最佳选择。

5、“天猫、京东就是电子商务”

以为做电商就是做淘宝(天猫)和京东,原创自有品牌倒不是大问题,但线下渠道品牌就另当别论了——价格卖低了,线下不干;卖高了,消费者不理你。所以要及早布局全渠道零售。所谓全渠道,就是利用所有的销售渠道,将消费者在各种不同渠道的购物体验无缝连接,最大化消费过程的愉悦性。它既有电子商务固有的优势,如丰富的产品、搜索、比价、社群互动、顾客评价等,也有线下门店的优势,体验、面对面的咨询沟通、更佳的环境氛围。数据显示,单一店铺比多渠道零售少20%的业绩,多渠道又比全渠道少20%。

单一渠道唱独角戏的时代已一去不返,未来主流是线上线下的协同,线上线下同价是大势所趋。消费者购买决策,是建立需求、寻找资源、建立信任、明确价值、选择产品、谈判、交易、获得服务、再次交易的过程。所以售前要调研,要下单、付款,交易后要物流、服务等。搭建不同渠道让消费者自由切换购买,顺畅无缝的全渠道购物是一种必需而非奢侈的要求。

6、内外部没有实现同步化

传统企业跨渠道经营基本会遇到3个障碍:(1)不同渠道相互孤立,导致考核标准和目标的冲突;(2)流程和数据在不同渠道出现冗余,导致不一致;(3)没有集成多渠道的平台,以支持多渠道的交互。

某线下线上表现都很好的男装品牌,之前曾投资多渠道零售IT系统,集中管理消费者和分销商间的电子商务活动,捕获分析顾客购买信息,希望提供接触点一致的良好体验。系统能力是保证了,但线下团队理念未跟上,实际操作中,线下能捕获线上消费者信息,但反之不行。相对而言,目前绝大多数传统企业还没有做线下线上融合的IT系统部署。和一些老板谈IT系统的重要性,没几个人会听你的。同步化,并非要在企业和客户之间、企业内不同部门之间引进同一种语言,而是像同声传译,使得不同渠道和不同部门可以互相补充,以创造最佳顾客体验为目标来协调行动。

“外部同步化”是指,企业要在客户面前表现一致,不论他们购买什么、怎样购买和如何选择。“内部同步化”则需要建立一个存储所有客户和产品信息的统一数据库,不能分别存放到不同的业务单位、地区部门和职能部门中,要打破职能部门、产品机构、业务单位和地区部门的内向边界线,促进业务协同效率。

浅析农村养鸡户存在的六大误区 篇7

误区一

“饲料单一、有啥喂啥”。鸡的生长发育及增肉、产蛋都需要营养均衡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 缺乏任何一种, 都会引起营养缺乏病, 造成生长发育和增重受阻、产量减少或产畸形蛋, 甚至引起死亡。单一饲料或有啥喂啥是不可能满足鸡营养需要的。必须根据鸡的品种、类型、用途、日龄等具体情况, 用多种饲料科学配合。各类饲料所占比例大致如下:玉米等谷物饲料45%~70%;糠、麸5%~20%;鱼粉等动物性蛋白饲料3%~10%;骨粉、贝壳粉等矿物饲料5%~7%;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添加剂 (加辅料) 1%左右。

误区二

“育雏鸡和拉稀病鸡不能喝水”。这一种认为是非常错误的。雏鸡在孵化过程中已失去了不少水分, 加之长途运输更需要水。有的农户误认为刚捉回的鸡喝水会死亡, 不给鸡水喝, 造成雏鸡因脱水而死亡。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雏鸡出壳24 h后应尽早喂开水。此后, 无论气候变化如何和温度高低, 都应保持昼夜不断的清洁干净饮水。第一天的饮水中也可加入适量的葡萄糖粉和多维素, 这样可提高成活率。如喂河水或井水, 要先经过煮沸或用消毒药消毒后再给鸡饮用。消毒药可用1∶5000的高锰酸钾水溶液, 以杀死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拉稀病鸡由于体内水分大量排泄, 本身比正常鸡需要更多的水分, 如不及时供应充足的饮水, 造成脱水后, 药物治疗难以奏效。所以, 不论何种病引起的拉稀, 在正确治疗的同时, 必须满足供应清洁的饮水。

误区三

“饲养周期长短无所谓”。蛋鸡养多长时间淘汰最适宜?肉鸡养多少日龄出售才算合算?许多农户搞不清楚, 大部分农户从育雏到出售母鸡仅养了1年时间, 其中母鸡产蛋期只有225 d左右, 致使蛋鸡在生产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之前, 为了母鸡赶上较高的销价 (母鸡销价高时, 鸡蛋销价往往也高) , 就被过早地淘汰了。肉鸡饲养时间由于长短悬殊太大, 有的饲养40 d左右即上市, 有的竟养到120 d还未出售, 造成饲料报酬低, 饲养成本大, 效益差。正确的饲养周期是:良种蛋鸡在饲养140 d左右的育成期进入产蛋期后, 要再饲养1年的时间, 生产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肉鸡则饲养56日龄上市最为合算。

误区四

“疫苗万能”。有的农户认为, 鸡注射了防鸡瘟的疫苗后, 万事大吉, 百病皆无。因此, 放松饲养管理, 散养鸡随处可见。病死鸡在河沟、路边、房前屋后到处乱扔, 造成很多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时常发生和流行, 给养鸡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要知道, 所有预防鸡病的疫苗等生物制品, 都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单一性。例如:鸡新城疫疫苗仅对鸡新城疫一种传染病有预防作用, 对其他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等无效。所以, 仅仅某一种疫苗是远远不够, 根据笔者多年来的畜牧兽医实践经验和近年来的鸡病发生情况, 我认为, 农村小规模蛋鸡养殖户按免疫程序和使用方法, 重点要用疫苗或药物 (能用疫苗预防的尽量用疫苗) 预防鸡立克氏病、鸡法氏囊、鸡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禽霍乱、鸡白痢、鸡球虫病、鸡线虫病等疾病。大规模养殖户在预防上述疾病的基础上, 还要增加预防鸡痘、鸡慢性呼吸道病、鸡副伤寒、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鸡绦虫病等疾病。

误区五

“消毒不重要”。消毒是杀死鸡舍、运动场、食具、用具等鸡体外病原微生物的唯一手段, 是常年保健的重要措施。农户养鸡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消毒工作没做好, 环境卫生差所致。某地有一个万只肉鸡规模养殖户, 购进鸡时鸡舍没有进行消毒, 大门口和鸡舍门口也无消毒设施, 外地运输的车辆和人员, 不采取任何消毒防范措施就可进入鸡场和鸡舍内, 造成该户肉鸡暴发慢性呼吸道病, 死亡率达25%以上, 损失惨重。有的农户养鸡虽然也消毒了, 但是药物浓度配制不当, 达不到应有的消毒效果。还有的农户大鸡、小鸡混合饲养, 用具、衣、鞋、帽一块堆放, 交叉感染严重。所以农户养鸡一定要增强消毒防病意识, 认真、仔细、高度重视消毒工作。鸡场大门和鸡舍门口要有消毒设施, 可用浸湿消毒液的草苫或麻袋垫在门口供过往人员消毒鞋只。有条件的还可安装紫外线灯, 对人员进出进行紫外线消毒。鸡舍内使用的衣、鞋、帽不要穿出鸡舍外, 进出鸡舍随时更换。对密闭条件较好的空鸡舍, 在进鸡之前可用甲醛溶液 (福尔马林) , 按1 m3空间15 m L, 加水20 m L加热蒸发, 或加6 g高锰酸钾进行4 h以上密闭熏蒸消毒。消毒后打开门窗通风24 h以上进鸡。进鸡以后消毒要选择对鸡无伤害、且针对性强或消毒范围广的药物, 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用法和用量使用, 确保鸡体安全和消毒有效。

误区六

绩效评价的“六大误区” 篇8

1过程评价高于结果评价——“绩效评价的关注点在于完善预算管理”。这是评价认识上的误区。

由于我国绩效评价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主要由财政部门主导进行,按照传统思维,往往把关注点和聚焦点放在完善预算管理之中,通过绩效评价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大多数的评价指标也是围绕着管理来设计,管理类指标占据半壁江山,这样做在绩效评价探索初期无可厚非,任何一项改革都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进一步改进提升管理水平。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预算绩效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征是“结果导向”,绩效预算的核心是“结果”,如果我们开展绩效评价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绩效预算的话,一定要清楚,绩效评价的关注点在于确保预算执行效果,也就是结果,而不是过程,预算执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都是为了确保最终效果实现。这是绩效评价的认识之源,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这个认识展开的,如果源头上认识不清,我们的绩效评价工作就将出现方向上的偏差,要知道,绩效评价“结果实现”是主要目标,“管理完善”是衍生目标。然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各方参与者大多都关注预算执行的管理过程,而非最终资金执行的“结果”。

2绩效评价就是评价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绩效评价只关注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就够了”。这是评价重点上的误区。

不少人认为,绩效评价就是对照制定的绩效目标,按照设定的指标值,分析判断目标值是否完成,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计,都不是评价的重点。我们知道,绩效目标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预算执行结束后,重点评价绩效目标是否实现,这点毋庸置疑。事实上,绩效目标是一个事先预期的目标,随着预算执行和完成,在绩效目标之外,还有许多新的边际效益和外溢效益出现,衍生出许多附加的和预想不到的非预期绩效,这些额外的效果也是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绩效评价要完整反映财政资金的效果,必须关注绩效目标之外的非预期效果,综合分析和梳理预算执行完毕之后产生的全部绩效,如果仅仅局限于预期绩效也就是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的话,势必得出片面结论。

3“专家打分法”凌驾于其他评价方法之上。——“专家意见就是评价标准”。这是评价方式上的误区。

许多地区开展评价,主要采取专家评价法,财政、业务、绩效等不同领域和专长的专家,通过中介机构前期的调研和数据分析,在预评估会和正式评估会上,翻翻中介机构收集分析的资料,简单了解一下项目情况,找出一两个问题,就开始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打分。这一方法在绩效评价开展初期,对于提高绩效评价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绩效评价向纵深发展,弊端越来越大,评价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一是专家意见就是评价标准,“重专家、轻标准”,专家的个人判断直接影响评价结论;二是评价标准的导向性出现偏差,使得中介机构认为找个好专家,就一定能够获得好的评价质量。实际上,绩效评价难点在于评价标准的确定,这个标准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资金效益类指标的标杆值,这个标准绝非是专家的意见。正确的绩效评价路径应该将评价重点调整到前期调研论证和绩效数据采集分析,针对每一项末级指标,通过科学的方法,分析测算并确定每一项指标标杆值后,再引入指标体系专家论证机制,更好地借助外脑,充分发挥专家在专业领域的专长,更多精力放在绩效指标和评价标准的确定上,细化指标体系,层层分解,最终形成“定量指标”和“判断型的定性指标”,由中介机构负责确定绩效评价得分。

4中介机构服务于“专家评价”——“参与评价中介机构是个打杂的配角”。

这个误区和上一个有着直接的联系,主要反映财政、被评价方、中介机构和专家之间的定位问题,尤其是第三方的定位,中介机构和专家都属于第三方,第三方评估的主体是中介机构,评估的结论由中介机构出具,专家参与绩效评价的方式定位为“咨询”而非“主导”。现在许多情况是,专家成为了评价的主体,中介机构变成了专家的附庸和“打下手的配角”,评价一切围绕专家意见进行,仿佛离开了专家,中介机构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下手来开展评价,尤其是对于新接触到绩效评价业务的中介机构,将寻找优秀的专家作为开展工作的核心,而不是去研究分析,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作为绩效评价专业评估咨询机构,要专注于绩效数据的积累、获取和分析,要将绩效评价当作一次参与政府预算决策,提出社会第三方咨询意见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揽活挣钱”,中介机构人员是评价的最主要的参与者,要在资料搜集、信息核实、现场调研、问卷访谈的基础上,按照数据分析、调查研究、历史对比、成本效益分析、差异比较、访谈分析等方法,挖掘绩效数据,拟定评价指标体系,并参考专家的专业咨询意见,确定评价标准,形成最终评价结论。

5绩效分析等同于查找问题——“绩效评价重点就是要找准问题”。这是评价出发点的误区。

在绩效评价实践中,不少人把绩效评价看作是找被评价方工作中的不足,将“找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为了“找问题”而“找问题”,一份的评价报告,就是一份问题反映书,好像如果没有找出些毛病出来,绩效评价就流于形式,就没有做到位,也就起不到绩效评价应有的作用。这样一来,绩效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就成了找问题的过程,评价人员自然而然会带上有色眼镜,不自主地进行“有罪判断”。殊不知,绩效评价的本质是对公共资源进行了调节、分配和使用的一种管理手段,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目的是花最少得钱,办最多的实事,不断改进政府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绩效分析的本质是分析投入产出过程中的效率效益,一方面通过深入剖析绩效差等问题的原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分析资金产生的绩效以及好的经验和做法,最终为政府配置资源提供最优的思路和办法,也就是说,绩效分析要找不足,但是更重要的还要总结好的经验,两者都要进行分析和梳理。如果一开始就以问题导向来确定评价思路,不仅人为造成评价方与被评价方的对立,还势必造成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大打折扣,同时失去了绩效评价应有的作用和说服力。

6绩效数据是被评价方理所应当具备的。——“仅仅是找项目单位把资料归集整理成册”。这是评价方法上的误区。

试析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六大误区 篇9

企业实行《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已有两年时间了。笔者通过深入分析发现,部分企业在开展财务预算管理时走进如下误区:

只重视短期活动,忽视战略目标。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由于部分企业在财务预算管

理过程中,只重视短期活动,忽视长期发展目标,使各期编制的财务预算衔接性差,预算指标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不相适应。《指导意见》指出,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企业的资金运动所作的具体安排。可见,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础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可使企业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开展财务预算管理之前应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各期的预算,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

只强调财会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忽视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完善。

由于我国企业尚未具备真正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和董事长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较低,加之多数企业对有无必要开展财务预算管理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和统一,所以财务预算的编制和调整工作都落在财会部门或预算小组,致使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权威性和前瞻性,难以发挥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为了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企业必须结合相应的政策法规,成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如财务预算委员会或总经理办公会,负责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具体事宜,并确定企业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只重视静态管理,忽视动态管理。

在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上,多数企业对业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等仍采用传统的固定预算、定期预算等方法编制,所有的预算指标在执行过程中都保持不变,运行结束时将结果直接与预算指标进行比较。这种静态预算编制方法适用于业务量波动不大的‘企业。当企业销售量、价格和成本等因素变化较大时,静态预算指标则表现出盲目性、滞后性和缺乏弹性,难以成为考核和评价员工的有效基准。所以,企业应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强动态管理。例如:采用零基预算,不受现有项目的限制,能够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降低费用的潜力,有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利用概率预算,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提高预算编制的可靠性和预算值的准确性,降低预算指标的风险;实行滚动预算,不仅能及时调整近期预算,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而且实现了与日常管理的衔接,使管理人员始终从动态的角度把握企业近期的规划目标和远期的战略布局。

在预算控制的时间选择上,我国多数企业对财务预算实行结果控制。在这种控制下,实际的偏差已经形成,损失已经产生,除了调整下的财务预算别无他法。如果选择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相结合,则不但能实现结果控制的效果,而且通过过程控制尤其是建立财务预算报告制度,既能及时调整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又能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

只重视资金运用管理,忽视资金成本管理。

企业主要以业务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为基础编制财务预算,非常重视成本费用预算和投资项目的资金支出安排,而忽视资金占用成本。这不仅使得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而且造成资金结构不尽合理,资金成本增高,财务风险加大。所以,企业必须树立资金占用的成本观,加强筹资预算工作,真正做到不因预算安排提前而形成资金闲置浪费,不因预算安排滞后而延误生产经营。企业应单独编制筹资预算,增强企业资金占用的成本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筹资预算管理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金筹集方式和成本;二是资金需要与偿还及时间安排。

只重制造成本法的运用,忽视成本管理方法的改进。

目前,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计算和控制成本。虽然将成本管理与核算工作结合起来,能使成本指标与会计准则保持一致,同时对提高员工生产积极性、增强规模效应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确定产品价格、控制未来成本方面,仍不能发挥积极作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如变动成本法,虽然在理论上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但在实践中由于管理者的认识、员工的素质等原因一直未能得到广泛运用。《指导意见》对变动成本法在预算管理中的运用具体规定如下:第一,期间费用预算应当区分变动费用与固定费用;第二,弹性预算是在按成本(费用)性态分类的基础上,根据量、本、利之间的依存关系编制的预算。

只重视内部因素分析,忽视外部环境研究。

部分企业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主要以历史指标和过去的活动为基础,结合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确定未来的财务预算指标,往往忽视对外部环境的详尽调研与预测,使很多财务预算指标难以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更难以在企业中实施。所以,企业加强

绩效考核六大误区 篇10

走出绩效管理的误区很多企业都在有意识无意识地实施系统或不系统的绩效管理,但很多企业都对绩效管理推行的效果不甚满意:要么未达预期效果,甚至绩效不升反降;要么流于形式,走过场;要么管理部门积极推进,业务部门消极应付;要么集团总部积极推进,成员企业消极应付;要么干脆半途而废,不了了之„„。问题何在?是什么原因导致绩效管理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呢?

误区之一: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过于注重考核过程的精确计算,而忽略了绩效考核的导向功能。

绩效考核作为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某种程度上也是绩效管理的难度最大的环节。而考核指标的选择与考核标准的确定又是这一环节的难点和重点。考核指标好比高考的科目(数理化或音体美),它主要影响被考核对象的行为导向(是学好数理化或音体美);考核标准好比高考各题的评分标准,它主要影响被考核者的考核得分的绝对数。从绩效管理的目的来看,导向功能(督促被考核者在哪些方面提高)才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而绩效得分只是区分不同员工之间绩效相对差距的手段,如果考核的导向就错了,这种差距的区分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考核指标的选择与考核标准的确定是分属不同层面的,只有考核指标选择正确,考核标准的确定才更有意义。实践中,很多企业往往对第一层面的东西-考核指标的选择比较轻率,而将关注点和大量的精力放在了第二层面的东西-考核标准的确定上,不自觉地陷入技术细节,而计算某位员工是得85分或90分并不是关键,有时候这种计算也很困难,关键是正确区分员工A和员工B谁的绩效更好。也就是说,企业也许是花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绩效管理中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分值),而对最重要的东西(起导向功能的考核指标的选择)投入的精力太少,这自然会影响绩效管理的效果。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是要时刻警记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去精确计算员工的绩效得分,而是通过区分员工间绩效的相对差距和考核内容的选择,将员工的行为导向企业所希望的方向。

误区之二:过于追求考核指标的量化,轻视定性指标的作用,否认主观因素在绩效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指标的量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考核过程中主观因素的消极作用,但绩效考核的过程不可能是按公式计算的僵化过程,由于客观情况是千变万化,考核者只有在考核体系提供的计算或定性描述基础之上,根据变化的情况做出公正的评价才能真正反映被考核者的绩效成绩,并且有些考核内容根本是不能量化或量化只能导致僵化的。考核者主观因素在绩效评价中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他能根据权变的环境对被考核者的绩效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纠正量化指标所具有的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局限。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是各级管理者要正确认识主观因素在绩效评价中的能动作用,摈弃偷懒思想,提高在变化的环境中如何去评价被考核者的绩效成绩的技巧和能力。

误区之三:力图将公司管理的方方面面纳入绩效管理的范畴。

实践中,许多企业在推行绩效管理时,都试图将公司方方面面的考核纳入绩效考核的范畴内,有的甚至将计划生育工作都列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事实上,绩效管理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应该包罗万象。绩效管理包罗万象的结果是增加了绩效管理的难度,冲淡了绩效管理的主题,自然也就影响了绩效管理的结果。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是正确界定绩效的范畴,处理好绩效管理与企业其它方面的关系,尤其是绩效管理与其它考核奖惩的关系。

误区之四:认为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部或企业管理办公室等职能部门的事,跟我无关。这一错误认识的直接结果就是本应是在绩效管理中唱主角的各级管理人员在实际绩效管理中往往是消极应付,走过场,甚至拒不执行。事实上,人力资源部门或企业管理办公室只是公司绩效管理的组织协调部门,各级管理人员才是绩效管理的主角,他(她)既是绩效管理的对象,又是其下属绩效管理的责任人。他(她)必须通过绩效管理等手段来实施其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之责。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是要改变各级管理人员“大业务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帮助他们认清管理者的职责是什么,同时予以制度上的约束。

误区之五:认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或绩效考核。

事实上,绩效管理≠绩效评价,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价及评价结果运用四个阶段组成的一个完整管理循环,绩效评价只是绩效管理循环中的一个阶段。绩效管理只有通过这种不断循环的过程,才能不断螺旋上升,达到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正是因这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重考核,轻计划,更轻辅导,将考核结果应用过于局限于与薪酬的挂钩,忽略了绩效结果在其它方面的应用,更忽略了绩效结果的沟通过程。而绩效计划是对完成绩效目标的一个预先安排过程,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方向性作用,绩效辅导的作用更是表现在:一是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避免小错误小偏差的累积酿成大错或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二是及时发现先进,推广经验,肯定员工工作成绩并给予明确的赞赏,维护和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掌握、积累下属的绩效资料,可以使下一环节的绩效考评更真实可信,避免偏差;同时可节省绩效评估的时间,减小绩效评价的难度;四是进行绩效辅导有助于员工及时发现自己或他人工作中的优点、问题与不足,帮助员工相互促进、提高,有利于加强团队内的相互沟通、避免工作中的误解或矛盾,创造良好的团队工作氛围,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误区之六:就绩效管理谈绩效管理,忘记了跟绩效管理相关的其它基础管理的同步改进。绩效管理牵扯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首先,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意味着企业研发、采购、生产、营销、服务、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原有管理规定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绩效考核所需的数据信息要有准确的来源,因此相应的基础管理必须跟进,绩效管理的效果才能发挥出来;其次,企业明确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以及合理的经营计划和预算是做好

精细化营销的六大误区 篇11

精细化营销从概念上讲,应该是厂商恰当而贴切地对自己的市场进行细分,并采取精耕细作式的营销操作方式,将自己的市场做深做透,进而获得预期效益。许多厂商在尝试精细化营销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但是,也有一些厂商陷入了精细化营销的误区,结果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误区一:精细化营销=细节营销

许多厂商想当然的认定“精细化营销=细节营销”,这在本土企业和代理商群体中表现非常明显。他们通常的做法就是:“欣然”接受“精细化营销”的理念,随即大力加强在细节方面的功夫,将细节营销做到深处。比如,他们会制定非常严格且完善的日常管理制度,加强对下面员工的业务知识和服务水平培训,在卖场生动化陈列方面做到极致。这些细节方面的努力,往往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厂商的销量,也因此“增强”了厂商对“精细化营销=细节营销”的认可。

但是,精细化营销≠细节营销。精细化营销确实需要厂商在细节方面多下功夫,但精细化营销的内涵远远超过细节营销所能包括的内容。细节营销只是精细化营销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内容。厂商通过细节营销,可以在短期内增强自身的比较优势,获取更多的效益;但从中长期来看,竞争对手同样可以仿效,乃至超过他们的细节营销,厂商原有的比较优势将荡然无存。精细化营销绝不仅仅是细节营销那么简单,它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战略考虑!

误区二:精细化营销=细分市场营销

对于熟读营销理论的人来说,精细化营销实在是个好东西,因为它就是“细分市场营销”。事实上,精细化营销并不等于细分市场营销!从精细化营销的定义来说,精细化营销包括细分市场营销,但不限于细分市场:细分市场仅仅是精细化营销的第一步。我们不能否认,企业的这种“细分市场”的策略是非常正确而且有效的;但是,“细分市场营销”绝不能替代“精细化营销”。

误区三:精细化营销是某一环节的“精细化营销”

这是一位从事外资品牌内衣销售的朋友告诉我的故事。2002年,他们公司在全国开展“精细化营销”,他所在的石家庄是一个重点“试验城市”。为了将精细化营销落到实处,公司总部、石家庄办事处作了充分准备,预先细分了重点区域市场,对所有业务员和促销员都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培训,卖场形象也焕然一新,媒体投放、市场支持全部到位,应该说“万事俱备”了。

但是,就是这样一次准备极其充分的活动,最终却黯然收场,原因很简单:物流运输出了问题,石家庄市场“有市无货”;等到货物运来,销售高峰期也过了。经此一战,石家庄市场从重点“试验城市”变成一般中心城市。

为什么这些厂商运作精细化营销会失败呢?因为他们把精细化营销当成了某一环节的“精细化”营销,或者是多个环节“精细化”营销的简单相加,而不是把精细化营销当成一个“系统工程”的精细化营销来看待。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营销,本来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包含了整个销售的过程,而且还包括了与之相关的财务、物流、后勤、服务、传播等多个环节;精细化营销,就是整个环节的“精细化”营销。这是每个从事精细化营销的厂商必须审慎对待的问题。

误区四:精细化营销是战术而非战略

不少厂商将精细化营销视之为一种战术,而不是一种战略考虑。战略与战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这种概念上的差异决定了精细化营销相差窘异的两种结局。

厂商如果将精细化营销看成是一种战术,那么厂商就会追求短期的、现实的、难以持久的利益。表现在具体实际中,下面的员工会视精细化营销为厂商总部下达的一项“销售指标”,或者是一次大型的“促销活动”。这些员工“遵照”上级指示,随意填写几张报表,将当地市场和商家进行分类归总,然后利用总部提供的各项资源,联合下面商家共同开展一次大型活动,事后总结上报收场!这是厂商将精细化营销当成“战术”来考虑的最普遍表现。当然,这种结局绝对不是厂商所期望的。

真正的精细化营销是厂商的一种战略。通过精细化营销,厂商将更充分的了解各地市场,维系并加强各地渠道网络,提升品牌形象,提高市场份额,夯实区域市场内的主导地位,大大增强厂商的核心竞争力,赢得稳定而持久的收益。这才是厂商实施精细化营销的最终目的。

“思路决定结果”,厂商惟有将精细化营销确定为自己的战略决策,才可能走出“精细化营销”的误区,从而赢得最终的胜利。

误区五:精细化营销是一种“时尚”

如同近年来中国青少年普遍的“追星”狂潮般,一些厂商实施“精细化营销”,也只是将“精细化营销”当成了一种“时尚流行产物”,而非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也是非常有害的。

精细化营销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与厂商的实际状况息息相关,并非所有的厂商都适宜采取精细化营销策略:一些厂商视精细化营销为某种时尚流行产物,在超越自身能力范围之内实施“精细化营销”,往往是“过犹不及”,“得不偿失”,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厂商实施精细化营销,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处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有竞争才有压力,也才有改革的动力);

2.营销网络健全(如果厂商的网络不是很健全,那么厂商可以通过建设网络来获利);

3.竞争日益加剧,发展停滞不前,惟有变革才有发展余地;

4.综合实力较强;

5.未雨绸缪,应对未来更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一条是可选择的条件,非必要条件)。

总体而言,“精细化营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厂商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真正实施“精细化营销”。如果超前实施,那么最终的结果是不妙的。

误区六:精细化营销能够“包治百病”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还很不完善,中国营销理论知识更是匮乏。正是由于这种匮乏,导致中国的厂商纷纷追捧那些国际“最流行、最时髦”的营销理论,虽多经挫折,却鲜有反顾。精细化营销同样给许多厂商带来“财从天降”的感觉,这些厂商认为,只要自己的企业采用了“精细化营销”,那么企业存在的一切困难都将消失殆尽。简单点说,就是他们相信精细化营销能够“包治百病”。这种观点当然是错误的。其次,中国各地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习俗民情消费水平相差甚大,精细化营销在许多地区是不适宜采用的。硬性规定所有区域都采用“精细化营销”,只会将整个市场弄得一团糟。

更重要的是,精细化营销说到底是一种思路,一种方案,它不代表执行力。厂商要将精细化营销落到实处,就必须有一批精干的营销人员来具体执行。这是一个大难题。冀望通过精细化营销,一朝改天换地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基层教育工作者务必走出六大误区 篇12

关键词:惩戒,备课,德育,有效教学,发现式教学,教育质量

基层教育工作者直面教育教学一线, 务必厘清体罚与惩戒、备课与写教案、德育与教学、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传授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教育质量与考试成绩的关系。如若不然, 实践中极易陷于六大误区, 贻误教育事业。

误区之一:把惩戒教育与体罚等同起来

体罚是一种以刺激、折磨、损伤学生身心的处罚方式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行为。近几年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针对频频发生的体罚现象三令五申, 却屡禁不止。尤其是变相体罚, 诸如讽刺挖苦、孤立冷落、惩罚性作业、体罚性运动等现象更是时常发生, 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体罚教育是原始社会的野蛮、奴隶社会的粗暴、封建社会的家长制作风的传承, 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黑暗面及丑陋现象的延续。可为什么还屡禁不止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看, 一是“不打不成才”的落后观念在一部分教师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二是教师懒惰, 因为体罚是一件最方便、最容易的事情, 只需动手、动脚、用力气, 而说服教育需要耐心和方法;三是一些教师业务水平低, 心理素质差, 怕承担教学效果不理想的责任, 故而迁怒于学生。其客观原因是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工作负担重、学生太难教、家长不配合、社会环境不利等, 这些都使教师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暗示, 激发了焦虑情绪, 以致易怒易暴, 继而向学生发泄, 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严禁体罚, 并非废弃惩戒教育。有的教师矫枉过正, 以“官二代”、“富二代”、“独生子女”、留守儿童难管为由放弃了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厘清体罚与惩戒的关系, 把二者等同起来是许多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大误区。国内外教育界有识之士已经形成共识,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戒是管理学生、维持教学秩序的常用手段。譬如一个学生破坏了课堂秩序, 教师就必须用快捷的惩戒形式规范其行为。从心理学角度讲, 惩戒是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训练。一个不能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的人就是一个废人。惩戒教育, 就是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对错, 辨明是非, 自觉抑制不良欲望和失当冲动, 规避错误行为, 并让学生懂得犯错误就应该承担责任的道理。社会竞争是残酷的, 家庭生活是温暖的, 学校不要成为温暖家庭的延续, 而要成为从家庭到社会的渡口, 否则就是对学生、对家长乃至对国家的不负责任。对学生绝不能体罚, 但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必须惩戒, 不惩戒学生的错误, 学校和教师就是犯了更大的错误。惩戒是一门学问, 需要探索规律、总结经验, 需要阅读经典、拓展思路;惩戒是一门艺术, 需要审时度势、把握火候。譬如对学生早恋, 只能釜底抽薪、切忌火上浇油。惩戒需要教育大智慧, 一线教师常与那些“顽劣”学生斗智斗勇, 打心理战。巴班斯基倡导的“教育会诊”值得大家借鉴, 魏书生惩戒学生有方、有术、有度, 值得大家研究。

换言之, 评鉴体罚与惩戒教育, 要铭记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话:“全部教育的秘诀, 就在于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误区之二:把备课与写教案平行起来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通常包括备课、上课、留批作业、辅导、测试等环节, 而备课是最重要的一环, 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前提和核心。要想在教学上取得成功, 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备课的过程是一个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过程。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和处置, 对教学流程的设计和教学情境的创设, 对教学方法、施教策略的选择, 都需要教师搜肠刮肚、独运匠心。备课的过程还是一个研究学生、了解学情的过程。臧宏教授说“你要‘传道’, 就要知道学生们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存在的问题;你要‘授业’, 就要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专业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情况;你要‘解惑’, 就要弄清学生们‘惑’在什么地方, 是少数人‘惑’还是多数人‘惑’”。而要做到这些, 就必须研究学生, 了解学情。教案是备课的阶段性成果, 写出一个精品教案, 可以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 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

写教案本应该是备课的升华, 是在备课基础上对研究成果的重新审视、反思与提炼过程, 是整体上对教学程序、施教方略、板书设计的再梳理, 再整合。但在实际备课工作中, 写教案却被大打折扣, 甚至名实不一。有的地方为了应付“查”教案, 写教案蜕变成了抄教案。部分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认为, 抓教学就要抓教学常规的落实, 于是查教师的备课就顺理成章, 而查备课的基本手段就是查阅教案, 还要开展定期检查并评级打分, 有的学校为此专门印制了格式固定的备课本。可见, 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教学管理诱导并助长了教师应付检查的抄教案不良习惯。把抄教案与备课平行起来的最大危害是消极的抄教案挤压了教师积极备课的时间, 其直接后果是教师工作辛辛苦苦, 做的却都是无用之功。长此以往, 教师汗水流尽, 精力耗尽, 直至退休撤下岗来, 只留下了陈旧的知识与苍白的身心。

需要强调的是, 怎样写教案、是否写详案, 应因人、因课程、因教学内容而宜, 应倡导的是个性化、创新性教案, 应倡导教案“留白”以适应课堂教学情境的变化, 使教案在备课与课堂之间充满“涨”力, 充满活性。当然, 教学管理人员查教案无可厚非, 但如何“查”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有助于克服形式主义, 值得大家商榷与思考。

误区之三:把德育与教学割裂开来

德育危机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 已引起世界组织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步比世界发达国家晚了将近100年, 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时间再重演西方国家已出现的拜金主义、道德荒芜的悲剧。因此, 作为培养人的学校德育应做中流砥柱, 首当其冲。但在实践中, 人们常把所谓的“德育工作”与教学分离, 几乎默认教学属于“非德育工作”。理念混乱导致行为缺失, 以致将与德育平行的智育异化成了教学。其实, 教学也是德育的手段, 它既是智育的主渠道, 也同样是德育的基本形式, 把德育单线归于专门的德育活动是一个误区。很多学校分设教务处和德育处或政教处、学生处, 这种管理体制不管其动机及愿望多么“善良”, 但客观上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负诱导, 把教学与德育彻底割裂开来。在某些人看来, 教务处是专门抓教学的, 德育处或学生处、政教处是专门抓德育、做学生思想工作的, 任课教师当然也把德育工作都推到了班主任身上。

教学的德育性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风格和特点、教师的情绪和态度都是现实的德育资源。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从来就没有“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过程就是德育过程。当然, 德育实施有许多形式和途径, 但教学是其基本形式和途径, 因为只有教学的计划性最强、时间最长、参与面最广。

总而言之, “教书”与“育人”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 自觉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智慧地组织教学过程, 充分实现教学活动的道德教育价值。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德育与智育的融合。

误区之四:把无效教学与有效教学混同起来

掌握学习理论认为, 教学质量受“提示、参与、强化、反馈—矫正”四个变量的制约, 其中反馈—矫正是四个变量中作用最大的一个变量。可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师生互动的强度与质量, 取决于对学生认知前提行为和情感前提特性的有效控制。因此, 一个好的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教学, 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在我们的课堂上, 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 有的教师上课讲得似乎头头是道, 十分卖力, 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 有的还很差。还有一些经过专家、教研人员“合力”打造并反复演练的公开课, 虽然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 但多有眼花缭乱的“虚假繁荣”, 留给学生的不是学习享受而是心理伤害, 留给听课教师的不是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而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透视这些现象, 问题的症结盖源于无效教学。他们把着眼点放在教师如何讲上, 没有弄清楚在讲之前, 学生已经懂了什么, 不懂什么, 学生需要听的是什么, 不需要听的是什么。有的教师教了那么多年书, 竟从未下功夫研究过学情, 没有思考过怎样讲才是学生渴求的, 掌握一个知识点、熟悉一个公式需要留几道作业题, 留什么难度的题适宜。而这些才是一线教师最该思索、最该研究的东西。

无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浪费, 课堂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无效教学直接剥夺学生的思考机会, 打压学生的学习兴趣, 扼杀学生的思维灵性, 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克服无效教学,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要克服无效教学, 就必须倡导课堂教学“打假”, 要拒绝各种虚假的教学行为, 力戒只重“形”、不重“神”的非驴非马的“伪创新”, 绝不能让“正确的废话”、“花架子”充斥课堂, 乱抢本该属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

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张扬, 主体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个性、天性、灵性得到充分呵护的优质高效课堂, 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误区之五:把传授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对立起来

人们习惯地认为, 传统教学主要指传授式教学, 其中, 教师的“教”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 学生的“学”主要采取记忆、理解的方式。因此, 人们普遍认为传授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低效。其实, 传授式教学的弊端除“先天性不足”使然之外, 更多的是人为派生的, 师资因素尤为突出, 而机械被动的传授式教学与主动有效的传授式教学常常扭结, 难解难分也不容忽视。正缘于此, 传授式教学的作用被人们渐渐看轻, 甚至被扭曲。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的一些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不善于学习, 不善于思考, 不善于研究, 却热衷于“喊口号”、“跟风”。有的学校甚至明文规定, 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 似乎教师的“讲”才是教学改革的唯一绊脚石, 大有谈“讲”色变之势。于是, 在这样的阵势下, 可怜的一线教师不得不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于是, “被迫”进行蹩脚的课堂教学“改革”, “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蜂拥而上, 常常“打包”使用, 集中充斥每一节课堂。恕笔者直言, 这样的课, 如果是一节课, 是闹剧;如果是每节课, 就是恶作剧。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聪明才智的过程。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和科学家的“原发现”过程不仅在程度上有差别, 在性质上也不同, 学习间接知识不都需要再按发现的步骤进行, 既无必要, 也不可能。实践证明, 发现式教学的确是发展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 但不可过多使用, 因为它有极大的偶发性和灵活性, 它对教学机智、教学艺术的要求较高, 过度提倡, 势必事与愿违。就连倡导发现式教学的最具代表性的布鲁纳自己都承认“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 犹如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搞发明一样”。20世纪70年代末, 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说:“基本的基础知识不可避免地要传授给学生……只有一部分精心地、有根据挑选的知识和活动方式才是问题教学的对象”。

事实上,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 接受学习是以教师呈现知识为主导的学习, 发现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导的学习, 两者各有自己的优越性, 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倡导因材施教, 更应倡导的是因“学”施教,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的交互使用, 因此,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须是传授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的有机结合。两种教学方式优势互补, 珠联璧合, 二者只有相辅相成, 没有孰轻孰重。尤其在中小学, 传授式教学仍然是以班级授课制为组织形式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渠道, 潜心探究传授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的优化组合才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

误区之六:把考试成绩与教育质量对等起来

抓教学永远是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 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实际工作当中, 有些人把考试成绩与教育质量对等起来, 这就出了问题。错误的教育观念误导了一些人的教育行为, 在教育管理层面, 问题尤为严重。小学、初中要考试成绩, 高中要升学率并无错, 但如果片面追求升学率就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办学宗旨背道而驰, 大错特错。考试成绩、升学率并不是检测教育质量的唯一条件。如果急功近利, 无视国家教育法规, 不顾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挤占学生必要的课内外活动空间, 考什么就只教什么, 不考的学科便形同虚设。这样取得的“考试成绩”具有极大的欺骗性, 说重一点, 这是对孩子的摧残, 是对人民教育事业的渎职与犯罪。

从长远目标看, 教育质量就是人的质量, 国家的最高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有识之士疾呼教育强国, 也恰恰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商业次品可以在短时间内淘汰掉, 通过技改再生产出一批精品来。但是, 倘若学校所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后都是“次品”, 你怎么淘汰?从近期目标看, 评鉴教育质量的高与低, 也应当是多维的, 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志趣爱好、个性发展、习惯养成、学习兴趣、思维品质、创新意识等, 都是重要的考查内容, 而绝对不能仅仅看“考试分数”。

上一篇:交通执法岗位职责下一篇:顶级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