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自私的散文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们都是自私的散文(精选9篇)

我们都是自私的散文 篇1

终于,我从大海边返程又回到了城市里。在那个大海边,我生活了大半年,每天的生活都很简单,简单的,甚至都有些枯燥。因为淡季,所以基本也没什么旅客,偶尔来的那么一些人,也都是来问厕所的,那时我也很好奇,为什么这些出门旅行的人非得以为宾馆有公共卫生间呢?没办法,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带他们去原本就开着的自己用的房间里去上厕所。

回想了一下,那大半年的时间里我其实过的很平淡,没什么激情,记得过年那段时间,店里的人包括老板都回老家去了,就剩我一人在看着这个宾馆,连同花园一起两千多平方,晚上的确有些吓人,周围都乌漆嘛黑的,自己晚上就躲在前台里,铺一张床,然后就哪也不去了,甚至还想过,如果该死的哪天突然跳闸断电了的话,那我一定会疯的,毋庸置疑。

好在这一切都过去了,开心过,生气过,失落过,也平静过。

坐上了公交车我就来到了城里,事先我就在网上订了一间青旅的沙发床,因为便宜,订了一个星期。而且青旅人多,大家又都在一间房子里,每天就会显得热闹些,晚上大家还可以做在一起聊聊天玩玩游戏什么的。但是,我失望了,这里住的客人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女生,我算了下,算我一个的话住里面的男生也就四个,且大家每天都要上班,等回来已经九点多十点了,且都爱安静,根本没人会和你坐下来聊天和玩游戏,除了做饭的时候。就这样,先前脑补的一些美好画面也就破灭了。

不知道为什么,住在那里每天晚上都失眠,常常等到四点多才睡去,睡不着的时候,我就会去阳台听歌,看楼下的人潮。从阳台往下瞧,是一片工地,听同住在这里的小伙伴讲。这是正在建的一座商城。工地旁有一条美食街,一到凌晨人就特别多,各种夜宵大排档,人潮鼎沸,那些饭桌上的人讲话的声音在八楼我住的这里都能听到。

听他们讲,这里是这座城市夜生活最丰富的地方之一。它啊,就隐藏在这些楼层的包围里,这些晚上出没的人,都在努力忘掉白天的种种压力,借着啤酒烧烤,讲述着一个个让自己泪眼朦胧的故事。

就这么几天过去了,我认识了一个女生,她很漂亮,个子也高,眉清目秀的,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说来可笑,到如今我都不知道她几岁,叫什么名字,什么星座,每次问起她都拒绝回答。

第一次认识的时候,我依旧失眠依旧来到阳台看风景,她悄无声息地来到我身旁我都不自知,当我发现她的时候,着实吓了一跳,然后愣神地看着她,她却反问道:“怎么,你心里有鬼啊?”,没想到她声音也蛮好听的。

“哈,你也睡不着吗?”我苦笑了一下问道。

“是啊,和你一样,失眠。”,她搬来了凳子坐下。

那时我心里想,她大概心里是有什么事,才会睡不着觉的,一个亭亭玉立的女生,不该是很重视睡眠的吗,都说早睡美容对身体好。

我递给了她一瓶酒,她不喝,然后我问她:“你是有什么心事吗?”

“心事?那可多了去了,就好比这天上的星星。”,说完她抬头指向夜空,“好吧,天上现在没有星星。”,她又把头低了下来。

“就好比这万家灯火,它们也可以是星星。”,为了缓解她的失落和些许尴尬,我指了前面这些高楼大厦说道。

后来在谈话中,我知道了她是位旅人,中国所能想到的地方基本上她都去过了,一路上磕磕碰碰的,看到许多美丽的不尽相同的风景,但每次的出发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每次的旅行都是她一个人,没钱了就在当地打一阵子工,然后继续走,我问她为什么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她说她也不知道,就知道自己想这么一直走下去,后面她说,也许她是想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属地,然后就一辈子待在那,就哪里都不去了。就像是你感应到了前世你所生活的那个地方,今生你便要去寻找到它。

我很羡慕,但也很担心,一个如花一般的姑娘家家的,一直在外面,怕她这样很不安全。但她却很乐观,也说了几起被抢劫的经历,怪心疼的。

她的出现让我有一种亲近感,也许是因为我们身上有些共同的经历吧。后来几个晚上,我们像约好了一样大半夜的在阳台各种聊天,还一起去楼下逛,说一些只有我们自己懂的话。

我们聊的最多的一个话题是孤独,我和她说:“人们都说一个人要学会享受孤独,因为只有在你一个人的时候你才会去思考,且人的一生孤独的时光是少之又少的,特别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但我想说,我活了二十年,孤独的时光未免也太多了吧。”

她说: “其实我很害怕一个人生活,每天起来发现房子里只有自己一个人,一天下来直到晚上睡觉还是自己一个人,虽然每天都在走着,去了那么多地方见过许多的人,可还是觉得有种隔离感,还是觉得只是自己一个人,这种感觉挺害怕的,但我偏偏就这么接受了,也适应了,真可笑。”

后来我说:“我想做个流浪汉,每天就这么走在路上,有的`吃就吃,没的吃就饿着,然后写写文章和诗歌,就这么一直在路上,尽情享受自己的精神生活。反正无牵无挂的,只要上天在我死的前几天给我个信就成…反正也死不了。”其实我说这话的时候是半开玩笑的,但我也没想到她会流下眼泪,这让我有点猝不及防。

“那我陪着你?你这样会很苦的,就和我一样,但是啊,我们都是幸福的,至少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她说这句话的时候还在流眼泪,但她是笑着和我说的。

“那好啊,路上也算是有人陪着了。”我也笑着对她说道,反正我们两都在彼此开着无聊的玩笑。

这个神秘的姑娘,住在大厅的帐篷里,问起她为什么住帐篷里的时候,她说是因为有一种安全感,且住帐篷里还挺浪漫的,虽然不是在星空下的草地上,也不是在大山的顶处,但还是觉得浪漫的。

令我没想到的是,某天下午我起床后,发现她的行李不见了,顿时我觉得少了什么,心慌了起来,这个曾经和我大半夜开玩笑的姑娘就这么走了,一句话都没说,毫无征兆。但好在她留了封信,让店家给我了。

信的内容:

我知道,我就这么一声不吭地走了是不对的,但我是因为怕和别人说再见,这两个字看起来没什么,但它却代表了每一次的分离,而分离往往会使人难受,所以,请一定原谅我。

这些天来谢谢你,肯陪我说说话,也为自己感到高兴,能遇到你这么一个算是有共同语言的人,这几个晚上,会成为我心里永久的回忆,它们将一直陪着我,直到我死去。

在我看来,这世上每个人其实都是孤独的,从出生那一刻起直到结束生命被埋进土里,我们的一生总会遇到很多人,会有很多次的相聚,那是欢乐的,幸福的,让每一个人都舍不得分离。这一个个美丽的孤独的个体,因为彼此都生存在这世上,才让这个世界变得热闹,变得有人情味。

你和我一样,永远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醒来,更不愿去接受这个现实,我们是可怜的,却也是幸福的,我们两个就像是在同一场梦中相遇,才会有这几个美好的夜晚。说个你不相信的事儿,其实至今为止,你是第一个在我路上认识到的,和我相处了几天的人。我想,这就够了啊,多了的话反而就变得不那么珍惜和宝贵了。

你一定要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你可以当我是不存在的,也可以当我死了,同样的,我也把你当成了上天可怜我而赐给我的一份小小的礼物,我知道,我这么做是自私的,也许还会伤了你的心,对不起。

世间有千百万种人,有千百万种相,有千百万种想法,亦有千百万种世界。

我坐在沙发上合起了这封信,呆坐良久,闭上眼睛脑子里尽是她同我一起聊天的那些晚上,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快一个星期了,我想此时的她,应该在某座城市吧,这个时候的她,在干嘛呢,我不知道,她真是奇怪,和我一样奇怪,奇怪得我现在总觉得她是我心里想出来的这么一个人,她也许就永远都没存在过,真是奇怪。

今后的每个晚上,也许我会想起当初她第一次和我认识的时候的模样,披着月光悄无声息地站到我的身旁,穿着短袖,轮廓分明,她是那么安静,双眼里充满着星辰,坐在那里,准备和你讲一晚上的故事。

写下这篇文章也真是奇怪,这篇文章看起来显得多么的无聊,但我真的喜欢啊,这是她给我的。一个陌生的姑娘,一个今天都不知道她身在何方的姑娘。

我们都是自私的散文 篇2

胡赛尼独具匠心地为这一切做出了细腻而又真挚的诠释。在《追风筝的人》里, 我看到的是一个甘愿为朋友忍辱负重、默默付出、不求丝毫的哈桑;一个为求自利、百般逃避、惘故情义、最后为赎罪而真诚弥补过错的阿米尔;一个爱子深切却又苛责求全、处变不惊的真汉子阿米尔的爸爸;一个忠心耿耿、安守本分的老仆人阿里;一个被命运捉弄、无从解脱的可怜孩子索拉博……这一个个鲜明的人物, 真实而又立体地叙说这在世界某一个角落上发生的一连串跌宕起伏又真切逼真的故事。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 在一场风筝比赛后, 哈桑不幸被暴, 令阿米尔深感自责与痛苦, 却又逼走了哈桑。成年后的阿米尔为了赎罪, 做了他二十年前就该做的事……相信看过《追风筝的人》的读者都会被其精彩的故事情节以及细腻的笔法所吸引。其中, 我觉得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关系是最耐人寻味的。

如果说阿米尔是毒蛇, 那么哈桑就是那纯情的羔羊;

如果说阿米尔是湖底的鬼怪, 那么哈桑就是那安于天命的嬉水者;

如果说阿米尔是撒谎蛋、是骗子、是小偷, 那么哈是就是那糊涂蛋、是傻子、是叛徒。

但我又不禁想问, 难道阿米尔就不可能是一改骜性的美猴王吗?难道他就不可能是被救赎后的肖申克吗?

阿米尔与哈桑, 到底谁对谁错?又是谁亏欠了谁?他们之间是主仆关系吗?还是朋友关系呢?还是有更多的玄机在其中?

如果说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 那我也可以说, 每个人看到的阿米尔与哈桑都是不同的。如果说《哈姆雷特》离我们太遥远或过于戏剧性的话, 那《追风筝的人》正是因为其情节和感情的真实性, 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阿米尔与哈桑错中复杂的关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但随着阿米尔与哈桑的成长, 我们可以探讨的是友情中的奉献与救赎。

放风筝的人——阿米尔

哈桑, 你到底是我的谁?

我们说少年的阿米尔是一个自私自利的, 一个只懂无限量地利用哈桑对他的忠诚做出对自己有利的事、一个只会索求, 不懂付出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我问:哈桑对阿米尔来说, 是仆人?是玩偶?还是朋友?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呢?

阿米尔把哈桑当作是自己可以任意使唤的仆人, 总是以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出现在哈桑面前。“哈桑!把它带回来!”命令的口吻对阿米尔来说是一种习惯, 对哈桑就更不用说了。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主仆间的等级才让阿米尔认为对哈桑的一切不公平都可以变成理所当然的了。或许有人怀疑, 正是因为这样阶级等级, 哈桑才会默默奉献, 逆来顺受。但真实这样的吗?我却不这样认为。

阿米尔把哈桑当成玩偶, 一是因为他们年龄相当;二是因为这种玩偶的关系, 阿米尔自然地就站在主导地位, 使他有一种优越感。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就感, 当然少不了其他人的烘托。可惜, 或许正如阿塞夫说的那样, “为什么他跟客人玩总不喊上你?为什么他总是在没有人的时候才理睬你?我告诉你为什么, 哈扎拉人。因为对他来说, 你什么都不是, 只是一只丑陋的宠物。一种他无聊的时候可以玩的东西, 一种他发怒时候可以踢开的东西。别欺骗自己了, 别以为你意味着更多。”或许哈桑仍坚信自己是阿米尔少爷的朋友, 但对阿米尔来说, 哈桑或许只是为了衬托他的一件玩偶, 而非朋友。

那么, 少年的阿米尔到底有没有把哈桑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呢?

答案可以是否定的。如果阿米尔真的把哈桑当成自己的朋友, 他就不会在哈桑受辱的小巷口只是呆呆地看着, 浑身麻木, 最后选择逃跑。如果阿米尔真的把哈桑当成自己的朋友, 他就不应该向哈桑的爸爸隐瞒事情使父子俩痛苦万分。如果阿米尔真的把哈桑当成自己的朋友, 他就不会把那只手表放到哈桑枕头底下以栽赃嫁祸来迫使哈桑父子离开。如果阿米尔真的把哈桑当成自己的朋友, 他就不会在哈桑要离开的时候, 只在房间的窗户静静地看着, 既不哭泣, 也不后悔。

但是, 我们仍然可以读出阿米尔的确把哈萨当作是自己的朋友了。哈桑虽然与阿米尔的地位不同, 但是哈桑却能看穿阿米尔的心。有一个了解自己的人, 这让阿米尔感到宽心。当哈桑为阿米尔取回蓝风筝忍辱负重的时候, 当他为成全阿米尔而选择含冤离去的时候, 面对这样的牺牲, 阿米尔被感动了。他爱上了哈桑。这种爱, 暂且不论其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却愿意把它理解成阿米尔终于接受了哈桑是自己的朋友的这个事实, 一个真正愿意为自己作出牺牲的朋友。如果说成年后的阿米尔甘愿冒险拯救索拉博是基于对自身的救赎, 那为什么不能把阿米尔的这种行为看成是与哈桑友情的见证呢?

我也不容易啊!

如果当我们一味地纠结在阿米尔的各种不是当中, 很自然, 我们可能会把阿米尔当成是一个大坏蛋看待。但如果从少年阿米尔的角度出发去看, 他的那些不当之举是可以被理解的。

其实, 我认为少年时的阿米尔也在受着与哈桑同样的罪。自幼丧母的阿米尔只是希望通过赢得那场风筝比赛吸引父亲的注意。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看到的, 只是那只蓝风筝。我所闻到的, 只是胜利的味道。这是唯一的机会, 让我可以成为一个被注目而非仅仅被看到、被聆听而非仅仅被听到的人。”阿米尔太想得到父亲的赞赏和关注——就如天下般孩子一样——才会变得如此这般。不同的是, 对其他孩子来说, 这可能是轻而易举的是。但对阿米尔来说, 如果连最基本的父爱也是需要他自己努力才能争取的来的, 那么面对哈桑的牺牲, 这也只是他换取父爱的一种必要手段。对12岁的阿米尔来说, 得到父亲的认同和关爱远远比其他东西来得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讲, 阿米尔或许还会认为哈桑的存在是他们父子俩亲密关系的一个阻碍。一个小朋友可以为了得到自己心爱的玩具与其他朋友而打架, 那阿米尔为了争取多一点点的父爱又有什么错呢?虽然他当时不知道, 哈桑也需要这份父爱。

再者, 阿米尔选择逃跑, 最明显的原因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打不赢阿塞夫他们三个人。他怕, 怕阿塞夫, 怕受折磨, 怕受伤害。或许, 也是因为阿米尔的软弱, 胆怯。但这又能怪谁呢?一个毫无反击之力的小孩遇到这种突发事件, 如果自身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谁说他就一定要惘故自身危险挺身而出呢?虽然这看似是狡辩, 但也是情理之中。试问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一定要跳下水去救溺水者吗?阿米尔选择不出声, 并不代表他对哈桑不关心、不在乎。看到自己的朋友遭到如此摧残, 他难道就不痛心吗?事实是, 他为此而自责内疚, 如影随形的罪恶感伴随着他一辈子。

救赎之路

当阿米尔的忘年之交拉辛汗告诉他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被困阿富汗的时候, 阿米尔知道, “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小巷的那一幕阿米尔永生无法忘记。但与年少时的自己相比, 阿米尔知道要哈桑痛打自己一顿以减轻罪恶感的这种奢望在当时是不可能的, 现在更没有这个机会。已为人夫的他选择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弥补在二十多年前所犯下的错误。成年的阿米尔变了。他不再是以前那个胆小怕事, 不懂承担的懦夫。虽然在自我救赎的这条路上他曾经疑虑过, 曾经担心过, 但当我看到阿米尔为从阿塞夫手上就出索拉博时所受到的考验时, 我真的感受到了, 阿米尔着实走上了那条让他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义无反顾。

追风筝的人——哈桑

“为你, 千千万万遍!“

对于哈桑, 我真的无话可说。我曾经心悦诚服地赞叹过他对阿米尔的忠诚和无私的牺牲;也曾经为他纯洁得近乎不切实际的忠心而感动不可思议。天底下真的会有这样的人吗?朋友可以是这样的吗?

“为你, 千千万万遍!”

我不懂, 为什么哈桑可以对阿米尔如此忠诚、如此单纯?当哈桑知道阿米尔在场而不出手相助的时候为什么还可以当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把他当好朋友看待?为什么阿米尔向他仍石榴的时候他不还手?为什么阿米尔陷害他偷手表的时候他不去为自己辩解?为什么哈桑在自己有了家庭之后还愿意冒险帮阿米尔家守着房子?为什么?哈桑?为什么?为什么在阿米尔一次又一次伤害了你的时候你还可以说“阿米尔少爷跟我是朋友”?“为你, 千千万万遍!”为什么?

我只能说, 如果哈桑真的有想过这么多为什么, 那么他就不是哈桑了, 也称不上是阿米尔的朋友, 更加不会出现后来阿米尔冒险救出索拉博的情节。所以, 没有什么为什么。哈桑会这么做, 或许只是简单地为了一句“阿米尔少爷跟我是朋友”。哈桑对阿米尔的友情是纯洁的, 是高尚的, 是不可怀疑的。这就是朋友!

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友情, 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或许没有亲情来得温馨, 也或许没有爱情来得激烈。但是, 不是说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以吗?谁能说, 朋友不是生活的一部分?

读了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 我对朋友或是说友情这个概念有了不一样的看法。现实生活中, 有的人或许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我就遇不到像哈桑那样的好朋友呢?那我们就要看一下身边的朋友, 他们愿意为你付出什么。一个真正的朋友, 他能读懂你的心, 通过身边的事务去了解你;他知道你需要什么;他懂得做什么才是对你有帮助的;他不计较太多的个人得失而只希望与你相扶相持;他把你的生活当成是自己的一样来用心经营;你误会他的时候, 他能以一颗包容的心宽恕你的过错;你有困难的时候, 他能挺身而出救你出苦海……

这个朋友可以是你的同学, 可以是你的伙伴, 他也可以是你只记得样子不记得名字的有缘人, 它还可以是你偶尔在街边碰到的那个陌生人……

什么人都可以成为你真正的朋友。或许他们不一定会像哈桑那样, 但一定会有你所要寻找的这个朋友。只要你首先成为他的朋友。生活中的我们只要多一点点包容, 再多一点点单纯, 把无谓的针锋相对和矛盾争斗抛诸脑后, 那还怕没有朋友吗?

阿米尔与哈桑的友谊是让人羡慕的。或许, 时间是对他们友情的考验, 也是积累。同样的, 每个人也都要经受这样的考验。或许, 那个为你追风筝的人已在左右!而你, 就是别人寻找的那个追风筝的人!

摘要:胡塞尼笔下的阿米尔和哈桑, 一个放风筝的故事, 两个追风筝的人。

关键词:友情

参考文献

我们都是彼此最爱恋的宝贝散文 篇3

(一)

“妈妈,哪里采的花?是在大爷家门口吧?”看着瓶子里那束开得绚烂的淡紫色秋菊,放学后的儿子一进门就忙不迭地问。

我说:“是的,美吗?”

儿子边从书包里掏作业本边说:“美!”

“妈妈心情不好,看看花就好了。”我随口说。

话一出口,我心中便生出点点奢望与担心,要是以往,儿子一定会问:“妈妈,你怎么了?”

犹记得,每次和儿子坐在教堂里,他都会拿起我的手,和他的手掌对在一起比比大小,每次,看到自己越来越大过我的手掌,儿子都会侧过头来看着我,目光中满是得意与骄傲。有时,还会加上一句:“怎么样?”

那时,不管儿子多么高兴,只要我一句:“妈妈头有点疼”,或是“妈妈不舒服”,儿子便会立刻安静下来。我本以为儿子根本不当回事,谁知,过了没多久,儿子就会问:“妈妈,还疼吗?”原来,他一直放在心上,并且为我祈祷呢!我要是说“好一点了”,过不了几分钟,他就会再问:“妈妈,不疼了吧?”当我微笑着说不疼了时,他便如释重负,高兴地开始忙自己的事,每当此时,我心里都会被幸福塞得满满。

如今,儿子上初二了,整日忙得饭都吃不上,加上考试不断,我和儿子之间最多的话题,除了考试,就是学习。心底有一种感觉,儿子不再像以往那么愿意和我贴近了。有时,面对儿子有点抵触的眼神,我心底都会莫名生出一股惆怅:“我触不到你了!”

所以,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真得不敢奢望儿子会像以前那样关切地问我:“妈妈,你怎么了?”

“妈妈,谁惹你生气了?”儿子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心里所有的不快与委屈顿时烟消云散。

(二)

连绵的秋雨下了一夜,我躺在床上,极力辨析着窗外急速的雨声,“滴滴答答、刷刷刷……”都不是,那是怎样的雨声啊?“咕嘟、咕嘟……”,每一个雨滴都鼓胀饱满,一滴连着一滴,滴滴都落到早已落了一地的雨水里,好像满院子都是雨水,雨水连在一起,汇聚成河,在整个院子里肆意流淌。

天亮了,雨还没有停住的迹象。

我还没穿完衣服,儿子就跑到我床前,急切地问:“妈妈,那棵橘子树得搬到屋里吧?”我说:“不用,橘子已经长大了,不会被雨水淋掉,只要从屋檐下移开就好。”

儿子听毕我的话,仿若领到圣旨一般,大声喊:“爸爸,给我打着雨伞。”话一落地,就一头就冲进院子的雨幕里。

我喜欢养花种草,儿子是知道的。那棵橘子树每年春夏两季都会开满一树洁白、香甜的橘子花,那花实在是美,一开始,仿佛是谁不小心在油光碧绿的树上碰洒了一把细盐,那可是一粒粒小小的花苞苞;过不了多久,待那细小的花苞长成黄豆粒般大小的时候,便会绽放出一朵一朵莹白娇美的小花,轻轻放着香,在碧叶间、在枝头,迎着阳光,美呀美的。

可是,每年,因为花期时淋到雨水,那一粒粒细小的绿绿的橘宝宝便会和花儿一起落到地上,一年挂不住几个果子。所以,以后,每次下雨,我都会把它搬到屋里。

“好了!”伴着儿子胜利完成任务的呼喊,他像一头健壮的小兽,又一头冲进屋里。

爱你所爱,好你所好,想你所想,还与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动的`呢?

在这个秋雨绵绵的早晨,儿子的举动,给我带来比金色的橘子挂满枝头更丰实、更动人的喜悦。

(三)

儿子上高中了,和爸爸一起住,我便成了孤家寡人。

儿子从小到大,除了两岁时在奶奶家待过一段时间外,我们几乎从未分开过。即便是在奶奶家的那些日子,儿子也从没有停止对我的想念,每天,夜里醒来,他都会哭着找妈妈。我每两周回家一次,两个晚上,每次儿子都会从梦里哭醒,一句句“找妈妈、找妈妈”的哭喊撕心裂肺。后来,也是如此。我便问孩子的奶奶是不是孩子一直这样?怕我担心,孩子奶奶便撒谎说没有。直到把孩子接回单位后,孩子奶奶才告诉我实情,原来,儿子从未间断过对我的念想,我的心头便如针扎般疼痛。一般孩子,都能在奶奶家住下,可是,儿子却不行,自此,我便再也不让儿子离开我,很小,便送到幼儿园。

如今,儿子读高中了,我再也不用被儿子的一日三餐追着陀螺样旋转;再也不用放心不下地围着儿子转来转去,督促他的学习。可是,忙惯了,猛然空闲下来,心里却空荡荡的。

周末,我割了块肉,剁好,再剁好芸豆和芹菜,放在盆里,又和好一块面团,去学校给爷俩包水饺。看到我来,儿子的高兴劲儿写在脸上。他们住宿的地方是学生宿舍,里面有三张上下铺的小铁床,儿子说:“妈妈,你就睡我的床上,我自己再铺一张。”说完,在家里一般不做家务的儿子“蹬蹬蹬”爬到上铺,忙活去了。我说:“儿子,你枕什么?”“我什么也不枕,我枕枕头就落枕。”儿子说得那么轻松随意,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据我所知,儿子可是从来没有不愿枕枕头,也从未睡落枕过。儿子的话如一股暖流在我的心头荡漾。

儿子晚自习回来,接近十点,我累了一天,早已躺下。迷迷糊糊中,被儿子“咚咚咚”的敲门声惊醒,我赶忙起来开门,儿子看我穿着睡衣,一闪,忙把门关上,因为我们住的是男生公寓楼。“你不是有钥匙吗?”我问儿子。“有,懒得掏。”儿子说,我从儿子的表情里能看出儿子内心的喜悦,我揣测着儿子一下晚自习就急忙往宿舍跑的欢快心情。相比孩子爸爸有时的武断,儿子是依赖我的。

当晚,就发生了一件让我担心让儿子不愉快的事。

每天晚自习后,看二十分钟的课外书是儿子的习惯。那晚,儿子正读到兴头上,孩子爸爸查完宿舍回来,洗刷完,便喊儿子,别看了,抓紧睡觉。儿子说,到十点十分的。还有四、五分钟的样子,孩子爸爸却说:“一分钟也不行。”说完,便“啪”得一下把灯关上。“不就看十分钟吗?”儿子的语气里满是沮丧和生气。儿子在上铺把床弄得“咯吱咯吱”响。最终,他爬下床,去了趟厕所,顺便把灯打开,我知道儿子的心思还在书上的故事中。谁知,孩子爸爸又爬起来,“啪”得一下把灯关上。那晚,儿子过了很久,都在床上翻来覆去。我知道儿子一定在生气,但迫于爸爸的淫威,又不敢发作。

我真是又气又急,多么死板的人呐!不就是几分钟吗?为什么非得把局面搞得这么僵。处于为孩子以后考虑,我忍住没有说话。毕竟,他们爷俩还要相处接近三年。

第二天,等儿子上早自习走后,我指出了孩子爸爸武断的处理方式给孩子带来的困扰:“孩子读书,又不是玩游戏,他正看在兴头上,何况说好就几分钟,你的目的不就是想让孩子早早休息吗?可是,你如此做,结果怎么样呢?”听完我的话,孩子爸爸若有所思,并说以后不会这样了。

早饭后我要走的时候,儿子坐在床沿看书,孩子爸爸催了几次,儿子都没挪屁股。实在捱到没办法了,才不得不上课去。儿子虽然不说什么,但是,我却清楚儿子是恋着我在这儿。

致我们都是坏孩子散文 篇4

这段时间出了不少关于我们都是九零后的片子,据我所知的有青春期青春荷尔蒙还有最经正火的新片我们都是坏孩子。

看过这些片子后,我真的很想问问我们九零后对他们有何看法?很好看、很好笑、可以看得我们开怀大笑、难道我们在笑自己?还是已经认为我们很符合剧中九零后的形象。

我不敢一概而论,这些片子中最让我觉得夸张、过分的是我们都是坏孩子

记得刚在电影上看到这部片名时,只是觉得坏孩子,如何坏法?是不写作业、不服管教、还是爱惹事打架了?带着好奇心看完这部电影才发现果然是我的思想太简单了,这导演的头脑可真不简单。

用一群八零后的人物用一些夸张甚至肮脏的心态,来诠释我们九零后吗?

首先说说这个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吧,讯仔、小艾、子怡、蕾蕾、angela,她们似乎并不是由一开始的单纯天真变得到最后的放荡不羁令人发指吧?

剧中一开始便有一个情节是,所有同学坐在教室,一个女生站起身对马明亮说:小艾可是我们年级的最后一个处女,你没事不要把自己的凶器拿出来好吗。试问,这是高中生吗?有哪一个高校会出现这样的起哦、情况!如果我们看错我们都是坏孩子的内容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话:“非常写实的诠释着90后为什么被戏称为:脑残一代”

试问导演,我也是九零后,这么多九零后的高中生我们的思想、心灵有那么肮脏吗!我们只是贪玩点罢了、好奇心强了点罢了、不服输的精神过了点罢了,我们还是孩子。坏孩子,如果要这样诠释,那就不是孩子了!带着这样的心态拍电影,收视率高了,是不是也太冤枉我们九零后。如果九零后都这样,谁还敢信任我们,将祖国的未来交给我们....

剧中的情节我认真看了,她们干那么荒唐的事,似乎无人阻止。集体与老师作对,难道教书育人的.老师就那么十恶不赦吗?

为了出入酒吧家里的钱,这真的只是想表达九零后只是好奇吗?是不是有点过了。还有剧中人物的父母,为何把伟大的亲情写的如此恶心!居然给自己的孩子避孕套。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现实中有这的父母有吗,恐怕万中无一吧!

剧中的小艾也许可以勉强能符合我们九零后的形象吧,可惜最后导演还是挥了。在真正受到侵害时难道只有用那样的方法才能获得警方的救助吗?是不是把自己写的太廉价了点、把警方也写得太无用了些。

剧中所谓复杂的剧情实在没必要多说,真的很狗血、很瞎编。子怡最后的下场是想表达,我们九零后的可悲吗,要为自己的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吗?可她做的那些事真的会是我们九零后做的吗?我们九零后会随便与angela那样的人纠缠不清吗。

剧末,小艾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网吧老板坚持让我们出入身份证才进门,调酒师在给别人调花哨的鸡尾酒时给我们一杯果汁,门口的烟摊能把我拦在柜台前说未成年人禁止吸烟。都是那些大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都是这个世界在变质,我们不想同流合污,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反抗,却被当成异类.....”

我真的很想表达,这是把责任归咎于社会了吗?如果自己都不能管好自己对自己负责,抵不住诱惑,又怎么回去怪社会!社会的坏风俗时存在,但社会善良的一面呢?就这样被丑恶遮掩了,难道你们不明白,邪不胜正吗!丑恶每战胜一次都是在嘲笑自己,善良每战胜一次都是在弘扬自己。

九零后从没有这样差劲。因为我们深深明白世界是不会抛弃任何人,祖国的未来还等着我们。

我们都是自私的散文 篇5

记得解释学家伽达默尔曾经写到,“必须一开始便对文本的异己性保持敏感,这种敏感既不涉及所谓的中立,亦不意味泯除自我,而是为自己的先存之见和固有理解让出块空地。”是的。

读罢这读材料,我可以赞叹丹麦人或孟子“放长线钓大鱼”的智慧,似乎让每条鱼都长到最大也更符合“边际等效原则”。然而,至此我不禁要拷问我先入为主的立场。对那些鱼来说呢?我们所谓的“智慧”对它们又是何等的残忍?捕杀它们的同时我们不在忏悔而在寻求利益的更大化!

我们都是兄弟姐妹 篇6

当晨光开始照进病房的时候, 婴儿送过来了, 是个男孩, 11个月大, 长得白白胖胖的, 只是鼻子和上唇之间有一个很大的豁口, 让他看起来和别人有一点不同。我接过孩子, 他一点也不认生, 点漆似的小眼睛瞅我一眼, 就望向别处了, 似乎对我不屑一顾。呵, 我当然没什么好看, 又老又丑。邻床是一个5岁多的小女孩, 也是一样的毛病, 已经接受了手术, 上唇和鼻子之间, 有一道很明显的弯弯曲曲的疤痕, 两只眼睛像受惊的兔子似的, 总是悄悄地瞅你一眼, 赶紧收回去, 然后再瞅一眼。年轻的爸爸妈妈看着她, 满眼的怜惜、担忧, 似乎又充满着希望;再过去也是一个女孩子, 八九岁模样, 我看不出她有什么毛病, 不过, 她那里是最好看的, 堆了一床花花绿绿的书、玩具和零食, 母亲正在轻声给孩子讲述那些美妙的童话, 父亲好像刚刚出去买早餐了, 晨光斜斜地照在那对母女身上, 显得那样安详和静谧。这个医院的住院条件不错, 病房都是公寓式的, 如果没有我们这些人在旁陪衬, 这看上去就是一个家庭温馨的早晨。

婴儿送来的时候, 福利院给他登记的名字叫永江奎, 我总是叫他小江。那天, 不知一个什么人推门进来, 好奇地瞅了小江一眼, 然后嘴里啧啧有声道:“呵, 又来了一个缺子!”我一时呆住, 只见那个九岁孩子的母亲快步走过来说:“哦, 这是永江奎, 那个是江明莉, 最靠里的那一个名叫吴心怡, 您找谁呢?”那人讪讪地走了, 我猛地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望着最靠里边的那个平时只是笑笑的女人, 真没想到她那么细心, 居然都知道孩子们的名字, 并且, 她还知道, 不能叫我们“缺子”!是的, 我和邻床的江明莉一样, 上唇和鼻子之间, 有一道明显的、弯弯曲曲的疤痕, 一年前, 我也是一个“缺子”。三十年前, 母亲生下我的时候, 祖父、祖母、父亲都说家门不幸, 产下怪物, 要把我扔了;母亲抱着我, 离开了那个小村庄, 通过熟人介绍, 辗转来到位于省城的这家医院里做陪护。母亲盼望一年一年的, 能积下一些钱, 也能认识有本事的医生, 让我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吃饭、微笑。所以, 在这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可最终, 还是没能给我攒下做手术的钱。

那一年, 一个著名的歌星不幸也生了一个“缺子”, 歌星很有钱, 听说孩子一生下来就送到美国去做了手术, 手术做得非常好, 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 当母亲把这件事告诉我的时候, 我妒忌得都快发疯了:为什么?同样是“缺子”, 她就碰到了那么好的父母, 还带她到美国去做手术!她永远不会吃饭的时候, 吃着吃着饭粒就跑出来了, 或者呛着了;她高兴的时候, 想怎么笑就怎么笑;人们称呼她的时候, 决不会叫“缺子, 你过来”, 而会叫她的名字!哪像我, 小时候, 除了母亲, 几乎没有人知道我的大名叫张春艳!母亲却很是欢喜, 她对我说:“艳子, 据说, 做了手术以后真的一点也看不出来呢, 和正常人一模一样!我打听过了, 现在我们这家医院也能做这样的手术, 我再攒点钱, 请口腔科的黄主任帮你把手术做了, 再去找个称心如意的婆家, 往后的日子就有盼头了!”

果然, 很快就有盼头了, 有一天, 母亲突然跑回来, 一脸的喜出望外, 她说现在在这家医院做我的这种手术不要钱了!有一个机构叫中华慈善总会, 还有一个机构叫美国“微笑列车”, 他们将联合起来救助像我这样的先天性唇腭裂患者, 让我们安全地吃饭, 随时都可以微笑!听说在这件事上那个歌星出了不少力, 她真是个好人!他们都是好人!我第一时间就住进了医院, 接受先天性唇腭裂修补术, 手术很成功, 只有几天就拆线出院了, 一分钱都没有花呢!医院同情我的母亲, 还要给我们提供饮食, 不过母亲谢绝了, 我们可以在自家那个简陋的租住地做啊!如今做手术一分钱都不要了, 怎么还好意思白吃人家的?做人不可太贪心, 母亲总是这么说。做完手术后的那几天, 我不停地笑, 无缘无故地笑, 眯起眼睛, 嘴角微微往上翘, 哦, 原来, 我笑起来好好看呢!那条弯弯曲曲的疤痕也快乐地跳起舞来, 我瞅瞅镜子, 又瞅瞅妈妈, 妈妈也微笑着看我, 看我笑, 看我大口大口地吃饭, 呵, 这样的日子真好啊!

做完手术后的我走出家门, 和母亲一样, 到这家医院里做陪护。我用心地照看每一个病人, 盼望他们和我一样, 很快就能好起来, 完完全全地好起来, 生活这么美好, 怎么能老是呆在病房里呢?慢慢地, 我发现有很多我这样的病人被送到这家医院来做手术, 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孤儿院的孩子, 他们比我还要不幸, 连母亲都没有。孤儿院里派不出人手来照顾他们, 医院只能为他们请陪护。尽管照看他们的工资比其它病人要低三分之一, 也不会有家属提供饭食啊什么的, 母亲还是第一个来到了这个病房, 然后, 我也来了。“我们没有能力帮助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 但是, 我们可以帮助他们, 像母亲和姐姐一样心疼他们。”母亲说。我无数次为他们庆幸:感谢社会, “缺子”于他们, 很快就会成为过去, 我所受过的那些苦, 他们都不会受了!他们自然能好好地吃饭, 开心地笑, 到了一定的年纪, 会接受正规的教育, 健康快乐地成长!哪会像我小时候一样, 因为害怕别人喊“缺子”而家门都不敢出呢?!

我正在思绪万千, 小江却哭了起来, 啊, 小家伙受了冷落, 生气呢!我赶忙抱起小江, 一边摇一边看着他的眼睛“哦哦”地哄着, 突然, 伴着一声清脆的“咯咯咯”, 眼前伸过来一只毛绒绒的小公鸡, 把我吓了一跳。抬头一看, 只见吴心怡双手举着一只五彩缤纷的绒布小公鸡, 笑眯眯地看着我:“阿姨, 小江弟弟的妈妈呢?他哭是要吃奶了吧?妈妈告诉我, 小朋友哭就是要吃奶了呢, 你怎么不找他妈妈来啊?”我拿过床旁桌上的牛奶瓶, 塞到小江的嘴里, 果然不哭了, 不禁笑道:“心怡真聪明!”这时, 心怡的母亲走过来, 爱怜地摸摸小江白白嫩嫩的脸蛋, 笑着对心怡说:“小江弟弟的妈妈有事不能来照顾小江了, 阿姨就是他的妈妈啊!你看, 阿姨待他多好!你呢, 也要拿出做姐姐的样子来, 经常来逗逗小江, 让他开心, 好吗?”心怡嘟起小嘴巴:“我又不是他姐姐!”“是的, 你是她的姐姐。”心怡的母亲顺手搂过一旁站着的明莉, “你还是明莉的姐姐, 明莉也是小江的姐姐, 你们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 大家都是兄弟姐妹!”

自私得只为自己网络散文 篇7

与朋友视频过,带着笑意地挥挥手告别,转眼疲惫地靠在床头低着头垂下手。深深地叹口饱含疲倦的气息,突然升起一股无望情绪,郁结在心头挥之不散。

女人的一生到底有多少时间是为了自己?有多少时间可以追随自由?最美最好的时光啊,要享受好难。

朋友的爱情之路并不长,与男友经过短短恋爱期便同居了,如今怀孕了跟随孕吐而来的是悔意:没有好好享受一番爱情便成为一个妈妈,没有好好享受年轻快乐将被束缚。这种悔,想必不少男女都有,生命既然创造了,就要接受,学会接受。

一个家庭,组成的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他们会为各自而改变,会得到幸福,这样的幸福他们应该可以弥补失去的所有吧,我不知道,因而以不确定语气说出。

生儿育女成为女人一生必经之路,这是从古至今传下来的思想。当然,也有不少女人拒绝走这条路。以个人周边情况来说,这是必须经过的.,可是,我不想。只想一个人好好地过一辈子,自由地过一辈子。

一直以来,不想要恋爱,拒绝恋爱,后来,看到身边几乎都是一双双的情侣,看着他们幸福的笑容产生了“谈恋爱应该不错吧”的想法,就这个想法,答应了追了几年的人。

他很好,对我极好,顶着我的冷漠继续容让我宠溺我,哪怕我总是爱理不理的姿态仍是一如既往地对我好。这种好让我很多时候会自责,反省自己的过份行径,尝试着对他好,很快发现徒劳无功——根本做不到!

像我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做别人女朋友吧,只想着自己开心,不理会男朋友的感受。想清楚后提出了分手,还是一个人好,让他好好找一个对他好的女孩,别再遇上像我这样自私自利的败类。

事实上一直也不懂为什么他能坚持那么多年,自问一无所有毫无优点,而以他的条件想找女朋友随时可以找到,怎有荣幸让一个尚算优秀的人执着,一直不能理解。何况他喜欢我的第二年实在不堪忍受过份关心拉入黑名单不再联系不再见面,哪怕碰见亦快步离开。

直到去年冬天,感觉他实在太可怜,想着如果要恋爱应该选这种才答应他。

在这场单爱的恋爱中,唯一值得庆幸是没花他什么钱,出去约会会主动付款,庆幸自己对礼物没什么兴趣,省了礼物这一占空间的物品。不是说全无礼物,收下小物品还是有两三样,主要是看价格不过几十块,收下亦无妨。而我送的礼物,惭愧,除了自小视若珍宝的猪仔储钱罐再无其他,里面满满只有一元硬币。送他的初衷是那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希望能给他分享。当初一脸随意送过去时并未说明,因而他也只当成是普通礼物,随手摆在一边。

还礼物那天抚摸着那只猴子公仔,这是其中一样生日礼物,挺喜欢的。那天没有开心,没有难过,连自己也不知道心情是什么样的。

稍稍怀念会儿准备将手机的钱退回去,将价值三千多未戴过的生日手表装起来送回去。到他家把袋子和钥匙放下时,在角落见到一直最喜欢的猪仔储钱罐,近身走过,有些难过,被时光遗弃的它早已落满灰尘。

走出他家门,阳光正盛,我抬手遮住阳光,眯着眼望向天空,心情却是不晴不阴,到这里,感觉不到阳光,能感觉到的只有束缚已消失的自由感。

我们都是孤独的灵魂 篇8

原来思念居然可以没有载体,飞跃那么遥远的距离,依然可以心痛得无法呼吸。

路灯下,孤寂的身影被拉得好长,好长……

我只是真的舍不得你而已,那么多美好的回忆在记忆里缠绕。耳朵里听着歌,亲爱的,《两个人等于我们吗》,那样的曲调,有凄清的创凉,可是终究缓解不了我的忧伤。我的夜里抱着自己的身体,感受瑟缩的颤抖指尖还残留着你的温柔,你却说要和另外一个人走。我的手,你说你眼睛牵够,可是,我真的舍不得你走。

只是那一瞬,沉淀了你眼里的温柔,我抱着那些流血的伤口,不知道该如何放手,只是那一瞬,成全了我的守候,注定了一个人承载那些烦忧,舍不得你难受,只是那一瞬,挥霍了我们的回首,如果没有以后,那么请你狠心的走,只是舍不得你走,一个人独自舔舐伤口,岁月跟着时间在走,却永远守候不了你的温柔,只是舍不得你走……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确定,看着你的幸福,假装那就是我的幸福一样。把曾经的诺言丢弃在风中,收起伪装的坚强,只是成全了一个你,成全了一个我。请你一定要幸福啊,把我的幸福也分给你,我想看着你幸福。曾经走过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如今都成为过去。只是,希望你,可以好好的对自己。尘封那些记忆,我也会好好的心疼自己。幸福如果触手可及,那么就别再拥抱过去。

我们都是自私的散文 篇9

关键词:喀迈拉,人兽同体,赛博格

一、从“喀迈拉”到“赛博格”

在现代语境中“喀迈拉” (chimera) 一词又称为“嵌合体”, 多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喀迈拉”因其形象特征而被引申使用在生物学领域, 成为常用的术语, 指的是由两个同种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细胞或两个不同物种的细胞组成的机体[1], 即由两种异质体结合所形成的新个体。在现代医疗手段中, 对一些器官衰竭的病人移植动物的器官, 移植后, 该病人就成为一个典型的嵌合体, 或者说是“喀迈拉”。

这种合体形象最早出现于古代文艺作品中, 其产生与存在不受时空局限,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现代,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 在艺术作品中都可发现其身影。因此, 可以说这种具有丰富审美意蕴的结合体形象的“蔚为大观式”存在并非是一种偶然。而且自原始初民的主观意识表达到现代、后现代文艺思想的论述, 该合体形象一直存在且在不断发展。

“喀迈拉”最初是指希腊神话中兼有狮头、羊身、蛇尾的能喷火的雌性动物, 后来也可引申为由各种怪异不相干的躯体部分所组合成的怪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绘画、雕塑、神话传说等文艺作品中可以发现, 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形成了人兽同体的喀迈拉形象。

早在四千多年前, 作为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的故事就已在苏美尔人聚居地区流传, 经过长期口传加工, 最终这个故事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以书面形式呈现在十二块泥板上。在第一块泥板中, 主人公英雄形象恩启都就以人兽同体的形态出现, “他浑身是毛, 头发像妇女, 跟尼沙巴一样卷曲得如同浪涛, 他不认人, 没有家, 一身苏母堪似的衣着。他跟羚羊一同吃草, 他和野兽挨肩擦背, 同聚在饮水池塘, 他和牲畜共处, 见了水就眉开眼笑”[2]。此外, 古亚述时期萨尔贡二世宫殿的人首翼兽像, 古埃及金字塔边的狮身人面像, 古希腊神话中头上有角、长有尾巴和蹄状脚掌的半山羊半人的萨提尔、牛首人身的弥诺陶诺斯, 印度教徒崇奉的象首人身的圣加尼西神以及俄罗斯的半人半山羊的列斯奇……在我国古代艺术作品中, 这种形象也多有出现, 如《帝王世纪》对伏羲的描绘:“燧人之世, 有巨人迹, 出雷泽, 华胥以足履之, 有娠, 生伏羲于成纪, 蛇身人面”。《山海经·西山经》中对西王母的描写“其状如人, 豹尾虎齿而善啸, 蓬发戴胜, 是司天之厉及五残”[3], 以及《西游记》中的人猴孙悟空等形象。

这种人兽同体的“喀迈拉”形象在人类文明初期的文艺作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 人兽合体意识也在崇尚科学、理性的冲击下开始淡化, 这就使得描写该形象的作品数量急剧减少, 甚至在一些历史阶段很难再觅到其踪迹。但是它并没有彻底消失, 在近现代艺术的绘画、摄影等作品中又开始集中出现, 例如毕加索在1935年创作的《人身牛首》、保罗·伯尔沙在1942年创作的《半人半鱼的海神》、我国当代著名摄影师李小镜创作的《人兽同体》系列……不仅如此, 在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各学科领域都有了很大扩展, 学科界限也日益模糊, 这就使得异质体结合形象在交叉的领域内有了新演化, 即“赛博格”的出现。

“赛博格”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曼弗雷德·克林斯和内森·克兰提出, 他们从控制有机体 (C y b e r n e t i c Organism) 的两个单词中各取前三个字母组成一个新词, 即“Cyborg”。提出这个概念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技术手段的引入, 对空间旅行人员的身体机能进行增强。后来这个词的定义被进一步延伸:一个人的身体如果混杂其他技术装置从而超越人体固有机能的限制, 包括装有假发、假肢、假牙等都被视为赛博格。唐娜·哈拉维在《赛博格宣言:20世纪晚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 (1985) 中将赛博格明确定义为“一个控制有机体, 一个机器与生物体的杂合体, 一个社会现实的创造物, 同时也是一个虚构的创造物”。宣言进一步指出:“在20世纪晚期, 我们的时代, 一个神话的时代, 我们全都是喀迈拉……我们都是赛博格。”[4]

“赛博格”形象经历了一个从幻想虚构阶段过渡到实际应用阶段的过程。从1921年人机结合的捷克科幻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开始, 到现在为人所熟知的《终结者》、《x战警》、人兽结合的《阿凡达》等科幻小说或者电影, 这些作品的内容和形象直接反映了人的一种精神与生理需求, 但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虚拟意识向现实的转化。纵观当前生活, 过去的许多设想都成为了可能,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便是科技, 也正是科技, 才使得赛博格进一步成为一种消弭界限的符号, 促成了人与动物、人与机器乃至自然与非自然的结合。

因此, 从人兽同体到后现代人文思潮所定义的“赛博格”, 无论是人与兽、人与机器还是基因与基因, 除了其作为异质体结合的内在一致性之外, 还有很多共性, 即它们都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创造物。这些形象在当时社会条件下非现实存在着, 是人脑在社会劳动中逐渐形成的虚拟意象, 进而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 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意识的能动体现,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虚拟性、假想性。此外, 在共性的基础上“喀迈拉”和“赛博格”也有差异点。首先, 二者产生条件不同。半人半兽形象是当时生产力极端落后, 人在认识能力低下时蒙昧意识的产物, 而“赛博格”则是在社会生产力提升的背景下, 人在对技术手段掌握到一定程度后正确认识世界的反映。其次, 二者的性质不同。半人半兽形象可以说是人类在抗争自然未果后产生的思想和心理上的自我安慰, 而“赛博格”则是现代人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 面对自然主动出击的成果。荷兰美学家约斯·德·穆尔在其新著《命运的驯化》 (2014) 中指出人类与“喀迈拉” (萨提尔) 、“赛博格”的共通特征:“就人是由自己的技术和文化的补充物所决定而言, 人是一种赛博格 (cyborg) :一种半是有机体、半是机器的存在者。恰如萨提尔不是来自遥远的过去, 而是至今仍然决定着人类的生命形式一种形象那样, 赛博格本来就不是通过科幻小说呈现于我们的一种未来形象, 而是一种破碎状态的标示, 这种破碎状态从一开始也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形式。人永远脱离不了萨提尔, 且一直都是赛博格。”[5]342或用哈拉维的话来说:“我们全都是喀迈拉……我们都是赛博格。”

二、喀迈拉的社会文化成因

(一) 野蛮与文明的交叠视野

学术界一般认为, 金属工具的产生、文字的出现以及国家的形成标志着人类步入文明社会。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 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文明的出现, 必然会与先前社会的野蛮意识形态产生激烈对立与碰撞, 但是也必须认识到二者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文明和野蛮, 都不可能作为绝对单一的方面存在, 它们是相互依存的。而且, 自古至今, 客观存在的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使得人类在努力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改造文明社会的进程中必然会使用过去一些野蛮的思维与行为方式, 因此生物链中的淘汰竞争机制使得野蛮与文明长时间交织在一起。

此外, 由于人类身体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固有缺陷, 在面临困境时, 就会不自觉地以一个绝望者的形象出现, 除非他回归兽性, 或者选择回归兽性。长此以往, 为了不被现实世界所俘虏, 存在于人类视野中占据着强势地位的野兽以及超越人体机能的钢铁机械等, 逐渐在人的意识加工处理中与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体相结合, 因此图腾崇拜、生殖崇拜也就此出现。因而, 在人类文明的孕育地——苏美尔地区出现最早的人兽同体文本《吉尔伽美什》就有一定的必然性, 与此同时, 野兽与人的结合体——恩奇都, 在野蛮与文明的交织下也成为当时人们不断改造文明社会的理想英雄。从这一层面来看, 出现在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正是在文明与野蛮、人与狮的结合后, 才有了更为强大的力量与不可侵犯的神圣威严。

(二) 兽性欲望与人类理性的纠结

人作为动物的本质, 恰恰决定了人类理性与兽性欲望的共存, 而人类自身也是在理性与欲望不断斗争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人们追求普遍的利益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 也就是说, 它是人们伦理观念的基础之一。”[6]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据此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 他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依次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进行排列, 无论是对生理刺激的追求还是对地位的推崇等, 都是兽性欲望的最本质的体现。西方哲学中提出“性恶论”的立足点也是基于此。

因此, 对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兽性欲望, 在康德哲学批判中有个中心问题, 即我能认识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期望什么, 而这个问题又能够统一于人类理性之上。康德以“求真, 求善、求美”的道德律令来拷问人性。作为社会中的人, 自始至终都会面对理性与欲望的冲突, 因此, 人与兽的结合也正是对人的一种最现实的刻画。以当代摄影艺术家李小镜作品为代表的“人兽同体”系列包括《夜生活》、《丛林》、《审判》等都是这个问题的集中体现。该系列以现代社会场景为背景, 以着装潮流、现代的人物为主角, 其关键点就在于将兽面换成了人脸, 视觉上具有极大的冲击力, 而其表现的内涵则是人性与兽欲的不断博弈。

(三) 技术与人文的融合

人总是善于创造, 善于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来打破自己在客观世界的窘境, 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一点。“以人为本”是人类一切设计创造的根本理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 使得新发明、新创造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现代某些领域中, 许多技术手段已经有所突破。一些“赛博格”形象, 即人机杂合体已经进入人类的生活。例如人可以在身体出现故障时, 通过嵌入动物的器官, 或者助听器、心脏起搏机等机器来维持身体的正常活动;在不满足于身体的已有功能时, 也可以通过技术来突破人体自身机能的局限, 以实现特定目的。电子人的出现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也正如荷兰学者穆尔所说“自从鸿蒙初辟, 从人类开始制作石器且生命形式为他的技术能力所定义那个时刻起, 人类就一直是个赛博格”[5]342。尽管如此, 当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仍然会有力不从心之感, 身体机能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出现退化, 一些疑难症状包括艾滋、癌症、埃博拉等旧有的或新近产生的病毒依然是横亘在人类前进道路上的顽石, 因此, 基因杂合等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领域。此外, 由于人类对信息技术发展的热衷, 使得自然与非自然的界限日趋模糊, 数字化、虚拟化的赛博空间有了更大的发展前景。

三、“喀迈拉”的审美文化意蕴

(一) 原始神话意蕴

虽然说诗歌是最早的文学形态, 但是神话作为人类在蒙昧阶段的重要文学创作, 则体现了原始初民瑰丽奇异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它是先民对无法把握的未知世界进行理解与描绘的卷轴, 是了解人类思维发展脉络缘起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荣格所说:“神话的形象本身仍是创造性幻想的产物, 它们仍有待于转译为概念语言。在神话时代……每一个意象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 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的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与悲伤的残留物。”[8]因此, 注重想象、直觉的“密索思” (mythos) 式的神话原始思维方式与内容, 可以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不竭的源泉。

然而由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人类对世界开始有了更正确清晰的认识, 人的思维方式更多地开始倾向于理性, 注重实用主义, 关注的焦点也从神转向了人。“逻各斯” (logos) 式的理性叙述及思维方式逐渐成为人们思考问题的主导模式, 这就使得“密索思”式的神话故事的虚构叙述及思维方式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趋于没落。但是, 当注重思辨的“逻各斯”逐渐在重想象的人文领域表现出局限性和各种不适应之后, 重新审视文学艺术源泉的“密索思”则显得更为迫切。因此, 对神话传说、英雄史诗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意象——人兽同体的“喀迈拉”形象进行研究, 是古老神话在多元文化的长期压制下重新散发活力的复归之路。

(二) 悲剧美学意蕴

从古希腊悲剧中普罗米修斯为拯救人类盗天火而触怒宙斯, 到西西弗斯从山底推着石头到山顶的不断重复;从俄狄浦斯为不服命运安排挖掉双眼, 到哈姆莱特因报父仇而丢掉性命;从与魔鬼斗争的浮士德到海上百日未有收获但却坚持不懈直到拖着鱼骨走向沙滩的圣地亚哥, 历经两千多年的西方悲剧史, 沉淀出了厚重的悲剧精神, 即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德国哲学家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 日神阿波罗象征理性和智慧, 酒神狄俄尼索斯象征生命的原始本能力量, 代表放纵, 悲剧则是二者在无止境的运动碰撞、互相斗争的艺术表现, 而抗争的悲剧精神正是悲剧不断散发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神话中, 半人半兽形象是原始初民在与恶劣自然环境不断斗争而在头脑中形成的积极的能动反映, 他们渴望借助兽的力量在搏斗中拯救自己。而后现代思潮下提出的“赛博格”, 更是人类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道路中不断摸索前进的结晶, 而且人与机器的成功结合成为人类不屈服精神的最有力说明。“喀迈拉”形象因悲剧精神而具有丰富的悲剧美学意蕴。

(三) 后人文主义维度

进入全球化与后现代时代, 随着科技的深入发展, 人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被逐渐弱化, 人的地位究竟该如何确立, 这使得以人为本的传统人文主义出现危机, 因而与其相对立又出现了后人文主义。尽管目前其理论系统还没有完善, 但是依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重新审视文艺形象“喀迈拉”, 我们可以从后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一些主张得到一些启发。

首先, 后人文主义认为, 人类对自然的大规模侵入扩张, 已经遭到了自然的报复, 因此在发展观念上理应平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和那些同样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一样, 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种, 他的生存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自然规律”[9], 因此喀迈拉形象作为努力适应自然的产物, 也必然会在以后的发展中符合自然的基本规律, 试图凌驾于自然之上已然不可能。其次, 人与机器的结合是“赛博格”形象的一部分, 各种技术手段例如假牙、假肢、心脏起搏器以及各种电子设备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甚至技术在不断更新升级的过程中大有主宰人类命运的趋势。例如在基因工程领域, 克隆羊的出现仅仅是一个起点, 或者说是挑战、是宣言书, 克隆人才是对人性的真正考验, 上帝作为造物主的权威俨然成为技术的挑战对象。在现代医学领域, “活死人”成为植物人的代名词, 正如有人说“活着的人死了, 但死去的人却还活着”, 这对于病人的亲友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上与身体上的长久折磨, 而对于病人来说, 或许更是一种比死亡更糟糕的体验。放眼当前现实生活, “手机党”随时随地可见, 起初手机作为种方便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被创造出来, 而现在却使得现代人之间的关系更加淡漠, 甚至是现实中近在咫尺的距离竟也需要用微博、微信等进行沟通交流, 感觉没有了手机, 就无所适从, 没有了人的存在感。面对这些现象, 技术是否已经绑架了人类?是否会产生人性的悲剧?“喀迈拉”, 可以成为我们深思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邱仁宗.生命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284.

[2]赵乐.吉尔伽美什:巴比伦史诗与神话[M].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9.

[3]王红旗, 孙晓琴.全本绘图山海经·五藏山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67.

[4]Donna Haraway.A Cyborg Manifesto: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ist Feminism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M].//Amelia Jones.The Feminism and Visual Cultural Reader.London and New York, 2003.P475.

[5][荷]约斯·德·穆尔.命运的驯化——悲剧重生于技术精神[M].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6]周思.大趋势:人类社会与哲学的革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95.

[7]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1:96.

上一篇:变色龙读书笔记下一篇:检讨书仪仪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