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演讲稿:让读书成为习惯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教师演讲稿:让读书成为习惯(精选17篇)

小学教师演讲稿:让读书成为习惯 篇1

您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读书成为习惯》。说起读书,可以肯定的说,在座的各位和我都是极大的受益者。从小到大,在父母的殷殷期望中,在师长的谆谆教诲中我们不断的成长。

从小我就懂得读书的苦与乐是相辅相成的,读书并不都像夏天吃冰棒一样甜滋滋的痛快,有时候读书就是一桩苦差事。作为我,读书的天职,是要付出玩的代价,才能将读书化成自己的知识、血液和生命。我清楚的记得孙中山曾坦然说过一句话,“我平生有两大爱,一是书,二是女人。”他所以这样说,就是在直接告诉人们,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享受,其实就在书与爱人之间。读书正如家庭,正如爱情,和家人、爱人天天见面,即使他有一些丑,也会发现几分特殊的美丽,也会产生浓浓的爱意。在我看来,书无异于多情的故人,智慧的使者。有书陪伴使我的斗室生辉,春意盎然;有书陪伴无论快乐的或忧伤的光阴都可以安然度过;有书陪伴,让我的内心充实而又自信。

或许会有朋友说,年少时,读书是为了多学知识,掌握本领,将来有个好的前程。长大后“好饭碗”已经稳稳在手,何需再把感情、精力浪费在读书上?其实不然,无论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看,读书都是天下极好的事情。读书之人是世界上最有气质、最有品位、最有价值的人。“观尽天下风流处,读书这边最好”难道不是吗?当我们在公园里、大街上、电影院……或者任何一个公共场所看到捧书醉读的人,作何感想?恐怕是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你会感谢他们为社会文明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便是读书的魅力。人们把美好的赞语送给他们,有人说:“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苦思的刹那。”还有人说:“世界上最自得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反过来人们又把最不堪的语词抛给那些不学无术的人,有人说:“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小学教师演讲稿:让读书成为习惯 篇2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课外阅读缺乏持久性、计划性。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探究的欲望,想尽办法让学生感受书中藏着无穷的宝贝,与孩子分享阅读的快乐,这样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从而激起对阅读的渴望。

1.创设浓厚的“书香”氛围

我在教室的墙壁、黑板、学习园地等处贴上名人名言、对联、优秀作文等,让教室充溢着浓烈的书香;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交朋友的意向;通过开展 “故事会”、“读书征文”、“报刊剪辑”等读书实践活动来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老师积极参与

语文教师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所以,我特别注意与学生间的互动。我经常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或 是和学生一起读,一起聊,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也是在不断地学习,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对于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课外知识,我就给予肯定,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不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还可能获得阅读之外的快乐。

二、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好比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面对浩瀚的课外语文信息,小学生怎样才能高效地汲取营养,扩大知识面,提高写作能力呢?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方法上予以适当的指导。

1.指导选择有益的课外读物

任何活动,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只有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会深入理解书本内容,受到书本内容的感染。但是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书本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过程中既要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益读物。低年级学生可以从他们感兴趣的彩绘版的童话故事入手,如《小猪唏哩呼噜》、《中国神话故事》、《安徒生童话》等,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阅读《西游记》、《科学家故事100个》、《昆虫记》等对孩子有一定教育意义和启发的书籍。

2.合理安排读书时间

指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教师要不断鼓励,不断辅导。即使教学任务很紧张,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欣赏

如 《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句子。 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等句子。这样学生很快就理解掌握草原风光的特点。

三、注重读写结合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几年的教学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只有搞好阅读训练,才能够积累写作的材料和方法,只有广泛地阅读优秀作品,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写出最佳的作品。所以说,阅读和写作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1.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俗话说:“胸中有积蓄,才能倾吐出。”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本子,自己取名。于是,孩子就有了自己的“书海拾贝”、“芝麻开门”、“涓涓细流”……要求学生摘抄优美的词句、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等;记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然后认真分析它美在哪里,再进行仿写训练。小学四年级课文《猫》,用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对猫的喜爱之情,我让学生也照着这篇课文的结构写出小动物的性格,生活习性;学了《美丽的秋天》,模仿小作者景物特点描写细致的方法,仿写《美丽的春天》、《美丽的家园》;学完了《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之后,让学生用小诗的方式写一写《假如我有一根魔法棒》,等等。于是学生的作文就有了“一阵秋风吹来,金黄的树叶经不住吹袭,从树上飘飘悠悠打着旋儿落下来,像美丽的蝴蝶在半空中翩翩起舞……”这样的好词好句。

2.加强小作文的训练

小作文篇幅短,训练耗时少,短者十来分钟,最长也只用一节课的时间。而师生间的反馈却快而多,可以当堂评改,灵活性大,训练机会多。因此,这种训练方法方便易行。平时我让学生多进行心理活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场景描写等专项练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乐于完成任务,而且容易养成孩子的写作习惯。通过这种有目的的训练,让学生练好基本功,为写好大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读书成为习惯 篇3

一、激兴趣,促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快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学习的语文知识。实践证明,只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教方法,强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少。因此,无论从提高读书效率,还是从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来看,都应该重视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阅读方法有很多种,这里笔者谈谈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选择有关的书报、有关章节或有效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静思熟读的阅读方法。袁成瑞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有的作品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快速地观其概念。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摘录批注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三、创条件,保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课间和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2.保证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给学生,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3.开展读书活动

为使学生对课外阅读爱不释手,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或班级应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4.帮助选择读物

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

四、抓先进,比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就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教师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获得成功后,更会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能帮助学生形成扎实的语文素养、丰厚的文化积淀、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在书香中成长,在书香中成人,在书香中成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让读书成为习惯,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演讲稿 篇4

“每天进步一点点”体现了进取精神与持久精神的统一。“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是消极,不是懒惰,而是一种正视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每天进步一点点”贵在现实,贵在进取,更贵在持久,做到了“每天进步”与“一点点”的结合,也就是进取与持久精神的统一。

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不论每个人的能力怎样?只要你每天能坚持进步一点点,成功的喜悦就会慢慢滋润我们的生命。在我们教育工作中也是这样,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老师能每天要求自己进步一点点,哪怕是昨天没做好的工作今天能及时补上那也算是一种进步了,只要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让家长每天都能感觉到我们的进步,感觉到他的孩子在进步。

让读书成为习惯 篇5

——读《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有感

08小教张锁林

这是继《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读教育理论》、《书声琅琅的三年级》之后,读的第四本薛瑞萍的著作,并将继续读她的《我们二年级啦》,可是当当网已经缺货。

不知从何时起,薛瑞萍走进了我的视线,我知道原因之一是薛瑞萍在教育界的声名鹊起,让我这个即使闲暇不太阅读教育类书籍的人也不得不耳濡目染到她的存在。读她的前三本书时,我端详着封二的作者简介“任小学语文老师、班主任至今”思付:这人真谦虚,自己是特级教师都不说,也许这就是她吸引人的地方吧。于是到网上一搜,果然看到网上说:“薛瑞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不久,我在《小学语文教学通讯》的“邀请函”中看到:“薛瑞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可是刚刚掩卷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上面又明明写道“小学高级是我事业的顶锋”。读到此,我翻看前面的《序》,落款:2005年6月4日。哦,也许后来薛瑞萍才评上特级教师的吧?凭她出了这么多书,凭她获得的这么多奖项,她评不上还有谁能评上。写到此不觉羞愧,原来在我们普通小学教师眼里,巴望着的只有特级教师,这是何等的功利思想在作祟。薛瑞萍的成就岂止是“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育专家”这些头衔所能概括的。如果薛瑞萍不是“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育专家”,那才是对教育界的最大讽刺,就像当年袁隆平被“中科院院士”拒之门外一样,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

不厌其烦地读薛瑞萍,不光自己同是小学语文教师,更因为读薛瑞萍的文字不像读其他教育著作那样令人费解,相反是一种文字美、意韵美的享受。读着读着,你会感到自己不是在读,而是作者借助文字在向你吟唱,那种起伏跌宕的韵致,分明就是由一串串文字织成的美丽音符,由作者胸中吐出,一气贯注,一唱三叹。那样醒人耳目、沁人心田、悦人心扉、启人心智。一路阅读一路分享作者的万般情思、千种风情,让你享受美伦美奂的文字美的同时,嗅到作者沉浸在文字中的气息,触摸到作者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作者火热的心跳,所谓心随文动,不知是人之声还是己之声,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烧灼你、浸润你、同化你”,“就这样被你征服”„„

不厌其烦地读薛瑞萍,是因为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拿了那么多奖项的薛瑞萍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作为年龄最大的选手摘取安徽省合肥市教学大赛一等奖之后,她便急流勇退,给自己的教学比赛生涯画上句号。在追名逐利的今天,这样的退出需要多大的勇气,也只有追求真理追求活出自我的薛瑞萍才能做得到。也许薛瑞萍看惯了教学比赛的娇揉做作,离教师内心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越来越远,才毅然决定退出,也许还有其他很多很多原因,个中滋味只有亲自经历过的薛瑞萍知道得最清楚。薛瑞萍追求的是人生的大智慧和高远的境界。喜欢这本书,是因为书中描写的都是作者亲历的教育教学的故事和作者很有见地的读书心得,这让同是小学语文老师的我倍感亲切。教育理论书籍我也读了一些,有的让人晦涩难懂,有些所谓名师的作品故弄玄虚,写来写去总围绕着自己曾今上的一些公开课,理论的阐述又那么的高深莫测,令人费解。而薛瑞萍描写的是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读来绝无说教之感,让人触摸到的是作者真实的教

育生活,感觉到作者对教育的深深迷恋,对教育现状的忧愁和思考,对语文教学的丰富的教学思想。全书分为三辑:教育,对成长的迷恋;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第一、二辑,作者以小故事的形式描写了身边的教育教学事件,读来让人倍感亲切,她的三句名言让我记忆犹新,第一句: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第二句:白纸黑字,这就是语文;第三句:读书,写作,对话,思考。这就是语文。第三辑是作者的读书札记,文字是那样的隽永而又深刻,清新而又美丽,她深厚的古文功底绝不亚于专业学者,其思想的深刻也只有读了那么多书的她才能提得出来。如她在《感受〈诗经〉》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渊深、朴茂、古老、清新,最平常的一声叹息,叩动古往今来多少善感的琴弦——不用争也不用抢,只要你静心谛听,真诚体会,就能获得至为销魂的回报。”像这样的优美的文字,在她的读书笔记中随处可见。“大道至简”,薛瑞萍的理论是简单而深刻的,是朴素而美丽的,是能让人读懂并接受的,因为作者是扎根一线的普通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全书充斥着作者对读书和学生的爱,正如封二所介绍的“薛瑞萍网名‘看云’。1965年生,籍贯江苏省海安县。1984年毕业于安徽省霍山师范学校。任小学语文老师、班主任至今。人生信念:缺乏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一过的。职业观:爱读书、爱学生同样重要。”读完全书,你会深深认同,薛瑞萍确实是这样生活的,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薛瑞萍的人格魅力。真如她对学生所说:“如果给我丰厚的收入,以及足够高的职位,我还会要求更多的东西;然而只要他们是爱我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孩子们,老师热爱生活。老师当你们是生活送我的——情人的礼物。”这就是追求精神至上的薛瑞萍;这就是爱生如子的薛瑞萍;这就是嗜书如命的薛瑞萍„„

读薛瑞萍的感觉是一言难尽的,佩服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夫,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刻的教育见地„„高山仰止的同时,深深为同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我感到愧疚,看看人家的阅读量,人家的课堂教学,人家教出来的学生,唉,自己真是连半点都比不上。从教十几年,虽然成绩也有,论文也发表了不少,但比起薛瑞萍,我的那些搜肠刮肚拼凑而来的文字,真是羞愧万分。曾几何时,自己陷入对名师的崇拜,于永正、孙双金、薛法根等等,太多的论文,太多的语文教学案例也看了不少,曾一度折服于他们的精彩教学,迷恋于他们的精彩言论,着魔于他们的成长经历。但是阅读薛瑞萍,又让我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师这一行,朴素迷离的言论无意识中渐渐远去,被薛瑞萍简单而深刻,清晰而坚定的声音所代替:读书,唯有读书才是教师成长的真正有效的途径。虽然周国平说:“书是人生的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但我想教师就不同了,因为教学就是教师的生活。因为教学不是四十分钟的事情,台上的教师就是学生眼中的演员,透过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学生看到的不光是知识,也包括你全部的生活。生活中的你是怎样的,台上的你就是什么样的,教室是你的舞台,学生是你的一面镜子。只要当你接触到学生纯真渴求的眼神时内心还会泛起一丝波澜,你的教育良知就没有丧失殆尽,你就完全来得及拾掇起对生活的热切希望,慢慢充盈起来自“人”的内心的声音,让良知被唤醒的那一刻永驻,从而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包括自己的日常生活细节,这样的审视其实是在拯救你自己,因为你将改变的是自己在孩子们眼中的形象,由不那么讨厌到比较喜爱再到非常喜爱。到了那时,让你享受到的又何止是教育教学这一项。

读过薛瑞萍的书,再回过头来看她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上的零星文字,感觉有些异样,惊叹于她对文字的驾轻就熟的同时,而悟

国旗下讲话让读书成为习惯 篇6

《让读书成为习惯》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让读书成为习惯》。

自古有句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意思是说,读书能使我们进步,能使我们过上好生活,能使我们受益无穷。

关于读书,中外先哲有过许多家弦户诵、脍炙人口的箴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阶梯”;“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等等,这些话都是告诉我们一个很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道理:开卷有益,读书有益。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是酷爱读书、勤奋学习的民族,读书、学习是我们民族精神动力永不衰竭的源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对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生活中因为读了某一本书,而使人的命运有了根本性改变的比比皆是。读书不仅是一个人的修养标志之一,而且也应该成为人们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凝聚智慧的重要途径之一。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书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源泉,是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好书,就是进行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经常读书的人会思考,经常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经常读书的人有气质、有涵养。读书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和宽度。一个人如果从学生时代起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一个民族具有热爱阅读的追求与渴望,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

作为一名学生,读书一定要有方法,法国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南宋思想家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 王梓坤教授说:“读书有略读、阅读与攻读之分”,攻读就是不仅要钻研,还要坚持。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身边要永远带着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倒一切美好的地方和语言,都要把它记下来”。这些大师讲的这些方法都是他们读书几十年总结出来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运用。

作为一名学生,读书不仅要有方法,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关于阅读习惯,我向大家提以下八点要求。一是要学会选择“好书”,现在图书市场上卖的书,好差很难区别,我们要逐渐学会选择好书,要多读一些名著;另外,选择的范围也要广一点,文学类的、天文科普类的、数学思维类的、艺术类的,等等。二是要学会重点攻读,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三是要学会做笔记,摘录好词好句,写读后感,等等,“不动笔墨不读书”。四是要强化记忆,经常读读背背,把一些精彩的片段、词句背起来,等到用的时候,就能脱口而出了。五是要坚持每天读一点,要持之以恒。学校安排的“午读”活动,就是提倡大家每天读一点,许多班级每天的家庭作业中,经常有半小时阅读,这类家庭作业很好,要坚持下去。六是要带着问题去阅读,“读书能解惑”啊。七是要利用工具书进行阅读,我们小学生在读书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要学会主动向大人询问,尤其要学会向工具书询问。八是是遇到好书要反复读,读上好几遍,品出其中的味道来。

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一辈子不寂寞,很多成功的人都得益于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学们,你喜欢的一本书的名字是什么?你喜欢的作者是谁?你目前正在读的是什么书?你有多少本属于自己的藏书?你认为的好书是哪些?今年的读书节,学校就专门安排了一项活动——“图书漂流”,给大家一个交流读书心得的平台,交流好书的渠道。希望大家踊跃参与!

一个人从小就是要认真读书的,长大了还要经常读书。如今的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非常快,原地踏步、不思前进,就会落后,就会被社会淘汰。

小学教师演讲稿:让读书成为习惯 篇7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本薄薄的仅有几万字的小册子中, “习惯”一词出现的频率不少于12次。苏教版教材的编委们还创造性地在每册教材前面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环节, 以粗体字揭示主题, 再配之以色彩艳丽、形状各异的彩图, 以此来告知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以及相应的培养策略。

由上所述, 习惯的作用应该是众所皆知。只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培养习惯的自觉。这又是为何?笔者认为:

首先, 目标缺位。语文教学每课时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 这是教师上课的指南。可是, 许多教师将目光聚焦在认识几个字, 会读哪些句子, 理解哪些重点词句上。而至于一些“旁枝末节”, 他们则“心无旁骛”, 如学生错误的握笔姿势、不良的朗读习惯等等, 长久以往, 教师的习惯意识淡薄, 学生的不良习惯则根深蒂固。

其次, 昙花一现。有些老师意识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是没有持之以恒。某种知识, 学生可以在一时半会儿中掌握, 但是习惯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形成。最突出的例子是, 许多教师在处理教材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环节中, 常常是“蜻蜓点水”, 一点即过, 如此下来, 这些习惯当然只能成为一种大家所熟知的“符号”。

最后, 急功近利。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 而纠正学生一种习惯, 可能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时间, 比如会写几个字两分钟就能完成, 而要写好这几个字, 可能就需要5分钟, 权衡之中, 更多教师选择了前者, 因为这更容易完成, 而且也更容易显现自己的教学成绩。

“学习习惯是指在长时期的学习过程中, 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 是极为稳定的思维和行为动力定型。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 是因为形成一种稳定的记忆之后产生的‘自动化’行为。”这个定义很清晰地阐释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要义:教师应该具备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自觉意识, 培养习惯, 应该成为我们教师每一堂课的自觉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说, 自觉本身就是一种习惯。

自觉一:目标设置———“培养习惯”是每一堂课的隐性目标

带着目标走进课堂, 是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为。但是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将自己的课堂目标定位于“认识几个生字,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懂得什么道理, 体会什么感情”等。目标的如此定位, 当然决定着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所为。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谁能让学生喜欢读书, 喜欢写作, 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谁能让学生会读, 会写, 并养成习惯, 就是最大的成功。”而且这句话, 被同样是著名特级教师的贾志敏在《提出两个问题》中所引用。无独有偶, 在同期杂志上,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白金声老师在《语文, 我永远的梦》中说:我认为必须让学生养成“日诵千言”的多读习惯, “娴熟于心”的熟读习惯和“虚心涵咏”的诵读习惯, 这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

专家所言, 正是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谆谆告诫, 虽然, 所提到的习惯仅是“冰山一角”。我们没有大师精湛的教学技艺, 深刻的教学理解, 深厚的文化涵养, 但我们可以在走进教室之前, 明晰本课的教学目标, 包括习惯培养的目标。

隐性目标是相对于平时大家所熟悉的“课堂教学目标” (显形目标) 所提出的概念。这隐性目标的确定依据有二:1.对文本的准确把握。不同的文本适合培养不同的语文习惯, 如有的文本侧重于培养读的习惯, 有的文本侧重于培养写的习惯。2.对学生已有习惯的详尽了解。教者只有对本班学生的习惯了然于心, 才能“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语文教学不仅仅在传播语文知识, 形成语文能力, 也是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素养应该包含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因此, 我们带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目标走进课堂, 面对期待发展的学生, 这也是对语文本质的理性追求。

自觉二:教学预设——将习惯的培养细化至每一个教学细节

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 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课堂不够细致。现象一:生字教学, 学生经常不会去细心读帖。现象二:学生在感悟课文时, 常常是漫无边际, 而不会在意文章内在的“序”……有时候, 我们是居高临下, 让学生无理由接受老师的“个性解读”, 但有的时候, 我们却又给予了他们过度的“自主”, 如上述两种现象。

学生是具有“可塑性”的, 他们的习惯养成, 需要教师的点化。而此时, 如果教师“置之度外”, 那就意味着, 任由着他们自由“发展”, 握笔姿势的千奇百怪, 读书的奇腔怪调, 就会由此而来。

教学预设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对教学场景的设计, 在这个环节中, 习惯养成不能“隐身”, 更不能“缺席”。习惯培养的目标是在对文本解读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而来, 同样如此, 我们还应在这基础上, 将目标细化至每一个教学细节, 如某一个字的书写、某一句的朗读。只有将习惯养成根植到每一个教学细节中, 它才真正拥有了生命, 也才会真正走进学生的意识, 外显于他们的行为。

自觉三:“习惯意识”———自觉处理动态生成的“培养良机”

至今, 人们对于永正老师的一个教学场景仍是津津乐道:一节公开课, 于永正老师给学生上《新型玻璃》。一段导语结束后, 于老师请了一位女同学朗读第一段, 当她读到“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时, 把句子读破了。于老师说:“这句话比较长, 难读, 请你再读一遍。”第二次这个学生虽然流畅了些, 但是又把“被”字丢了。她一连读了七遍, 都没有读正确。当时, 那个学生失去了信心, 想坐下。后来于老师走到她身边, 抚摸着她的肩说:“你深吸一口气, 放松放松, 然后一字一字地往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遍, 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学生这样做了, 第八次终于获得了成功, 读得既正确又流利。于老师带着全班同学把掌声送给了她。

许多老师认为, 这是于老师的一种人文关怀, 而我认为, 这又何尝不是于老师非常敏感的“习惯意识”。在这个自然生成的细节中, 他用此番言行明确地告诉同学们, 当有句子读错时, 我们应该这么去做。所以, 在这个环节中, 我们教师读出的是关心, 而同学们收获的不仅是感动, 还有沉淀下来的习惯。

课堂中, 有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生成, 我们不仅要关注对学生认知的正确指引, 情感的适度激发, 思想的有效碰撞, 还要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 这是对他们语文素养最基层的关注。

自觉四:课之结束———将习惯的培养延伸至课外

演奏家之所以能够用乐器奏出优美的旋律, 也未必想到了怎样运用指法;驾驶员在处理道路上的偶发事件时, 头脑里不一定想到了该怎样刹车……他们所依靠的都是高度自动化的习惯反应。高度自动化的习惯反应是长期实践、多次相似重复运动的必然。显然, 习惯培养如果仅有课堂教学中的关注, 还是远远不够的。

课外, 是对课堂的延伸与拓展。我们应有意识地将课堂中的习惯培养与课外的作业与活动有效地链接起来, 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如课堂教学中, 发现学生的写字习惯有问题, 课外, 就应让学生去练习握笔与读帖;如发现学生没有细读文本的习惯, 课外, 就应让学生多去批注式阅读等等。

小学教师演讲稿:让读书成为习惯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虽课外阅读作用之大,而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则实在令人担忧。

1 课外阅读误区成因分析

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好比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然而,在实践中,学生对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是索然无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缺失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当今社会,学生家长及周围的人们工作之余大都热衷于看电视、玩电脑、打麻将,少有人主动去读书,利用周末带孩子逛书店和进阅览室的家长更是凤毛麟角。从而使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

(2)阅读时间无法有效保证。学校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成天浸泡“题海”中,再加上电视剧、网络等传媒对孩子的诱惑,很少有孩子能丢下热播的电视剧、好玩的电脑游戏而去阅读课外书籍。孩子们用在课外阅读方面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

(3)学校、家长功利性的影响。升学压力丝毫不减,学生为了获得社会及家长认可的高分数,不得不参加各种特长班、兴趣班耗,不得不重复做一些乏味的阅读活动,机械的识记、抄写、背诵一些篇目,毫无阅读兴趣可言,久而久之,导致孩子们滋生了厌恶阅读的思想。

2 课外阅读必要性分析

(1)无数伟人成才经历证明需要课外阅读。纵观古今中外,获得成功的精英人物都是少年嗜书的典范。唐代大诗人王勃“六岁属文”,“九岁读颜氏汉书”,“十岁包综六经”。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的爱迪生从小开始大量阅读与知识的积累。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世界潮流决定需要重视课外阅读。世界上许多国家十分重视阅读。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数量居全球之冠,美国人读书占业余活动时间分配的百分之三十五,英国、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将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我们必需要紧随世界潮流,加强儿童阅读的普及和推广,从小学抓起,才能为巩固我世界强国地位奠定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

(3)课外阅读独特的作用决定需要重视课外阅读。开展课外阅读,有助于孩子接触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获取更生动、更直接、更丰富的写作素材,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自主阅读,自主搜集、选择、整理信息等能力,为将来适应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引导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策略

小学是孩子阅读的起步阶段,对培养孩子热爱阅读、养成终生阅读习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小心地培育与呵护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加以精心指导。

(1)引导、促进、强化课外阅读的策略。

1、激发兴趣引导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将“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他们才会一有时间就想到课外阅读中。书中动听的故事,美丽的童话,有趣的寓言,会使他们爱不释手,留连忘返。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一旦被激活,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发挥。因而,应不失时机地激活学生的兴趣,用兴趣引路,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创造條件促进读。老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是发挥校图书室的作用。如在学完《小木偶的故事》、《嫦娥奔月》、《草船借箭》等课文后就可以借好的童话、神话故事书和中国四大名著,让学生阅读。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好,向他们推荐一些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较高的使用频率的书籍。二是组织图书角。可组织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拿到班里与同学分享,鼓励学生少吃一点零食多攒一些零用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图书进行阅读。三是改变家长观念。古有“书香门第”的说法,可见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要利用开家长会或家访的机会,向家长宣传看课外书的好处,建议家长为学生选购图书范围要广:如文学、自然科学、历史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图书,不要只局限于作文书。

3、开展活动强化读。如在班里开展一些朗诵会、古诗大比拼、故事会、名人名言交流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学生们为了能参加活动,都会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搜集相关读物,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量。

(2)学生良好课外阅读方法策略。

法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外阅读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还取决于怎样读?

1、指导精读。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2、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指导写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鼓励学生勤做“采蜜集”读书笔记。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3)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小学生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

1.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要教育孩子养成正确的读书姿势,严禁走路、吃饭等时间看书,严禁学生在光线太弱或者太强的环境下看书,同时要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缩短注视字词时间。要能够熟练掌握不同文种的阅读步骤。阅读时要边读、边思、边记要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品读和消化、吸收知识。

2.养成定时和限时阅读相结合的习惯。定时阅读指每天某一时间内阅读,限时阅读指每天限定一定的读书时间。要积极开展设置大阅读课,在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全班同学在一起进行阅读,相互交流。

3.养成良好的阅读勾画习惯。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候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养成“摘记”的习惯,让孩子们在了解阅读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自觉积累各种优美词句,自觉模仿和学习布局谋篇的技能技巧,自觉提升自己阅读和写作文章的水平。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教师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端正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卷有益,只要学生读,就一定会有收获。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篇9

张桂娟

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读书既是智慧之源,又是道德之源。养成爱读好书的习惯是一个孩子不断进步,健康成长的必有之路。

我家孩子酷爱读书,简直就是一个小书迷。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孩子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变得知书识礼,懂事乖巧。

给孩子养成一个爱读书的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孩子说话较晚,吐字不清。为了锻炼她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她两三岁开始,我每晚坚持跟孩子一起读书。我读她听,有时我教她读,选择有图文的儿童读物,如《睡前故事》、《公主童话》、《格林童话》之类的。读书的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咬字清楚,声情并茂。主要是让她听,并注意说话口型,经过不懈努力,孩子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好,想象力也越来越棒!

上小学学习拼音和汉字之后,我开始给孩子购买带注音的故事书,因为已给她养成睡前读书的习惯,我就引导和鼓励她给我读故事。因为识字不多,孩子遇到生字再去拼读比较麻烦,使她不愿读下去。我就不断鼓励和表扬她,让她坚持下来。通过她读书给我听,孩子的识字能力飞速提高,以至于连后来的写话和小作文对她来说都不成为难事。

二年级下学期之后,孩子的阅读习惯已经养成,我让孩子自由阅读。以前我给她读过的书她都能自己看了,即使不带注音的也读得津津有味。现在三年级了,我竟然发现她开始涉猎我平时爱看的《读者》、《青年文摘》。读书量的加大,使她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甚至能把我“考“倒,让她引以为”傲“!

10周《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 篇10

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

同学们,你喜欢读书吗?你们知道4.23是什么节日吗?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这个节日,是希望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的4月23日,在世界的五大洲,在肤色各异的人种之间,在操着不同语言的国度里,人们不约而同地做着同样的事情——读书。这是全世界读书人共同的节日!

古今中外多少志士伟人都是勤奋读书的楷模。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鲁迅少年时,冬天晚上读书冷,就把辣椒放在口中嚼,用辣椒驱寒,坚持读书。毛泽东一生爱读书,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只要一有闲暇时间他就读书。而且他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时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上批语,有时还把书中重要的内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的心得体会,并把学习所得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中国革命。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人物,是他们热爱学习,博览群书,又善于思考的结果。

在今天,我们也一定要把读书当作自己生活中的大事来做。在“读书节”里,我们写下这样的誓言:“与经典同行,与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我觉除了读好课堂上的书,更要泛读课外书。从文学类到科技类,从中国作品到外国作品,从学校图书馆到校外书店,从古诗诵读到经典阅读„„只要有图书的地方,就要有我们的身影。

让我们记住:读书是成长的基石,读书是精彩人生的开始!

同学们,读书吧,读书、学习使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梦想,让我们一起读书,一直读下去,使自己的生命之花常开,使自己的生命之树常绿!

让读书成为教师最惬意的心灵之旅 篇11

沉思十年课改, 我们曾经历轰轰烈烈的洗礼, 也曾领略无限精彩的风光。然而, 静心深思, 唯有读书可以让我们视野开阔, 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具理性。作为一名深处乡野的教师可能只有与书结缘, 与书为伴, 方可夯实育人之根, 才能砥砺正气, 才敢尝试勇立潮头。读书是一种修为, 是心灵宁静的钟磬, 无关功名利禄, 读书有助于造就一个学识渊博的教师, 有助于锤炼一个修行深厚、德行高尚的长者。

试看当今教育世界, 犹如武林争霸, 纷繁复杂, 变化多端, 领袖辈出, 理念满天飞。身处当下的我们, 用什么来保障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呢?读书则可能是最好的武器。读书可成就我们“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的高尚情操, 读书也会使我们拥有更多的耐心、信心和智慧。也许只有这样静静地等待, 我们才会在平淡的实践中、在书香氤氲中找回教育的真谛, 实现教育成功的梦想。

读书会生成更多的疑问, 使我们学会辩证地看待现实, 并尝试用书本理论和自我感悟去解读教育现象, 探寻教育的本真。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找回教育的根, 把握准教育的脉搏, 我们可以从古老的典籍中寻觅到朴素的教育思想, 并自觉地融合到新的教育现实中, 不断拓展教育理论, 使之不断融合, 每当遇到具体案例的时候, 就会自发地吸纳新的教育理论, 不断优化处理方式,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自身的教育思想深度, 最终形成一种属于自身的变异型的教学模式和理论思想。读书是一种增强潜质的修为, 它可能不会绽放一时的绚丽, 而是犹如源源不竭的活水之源, 给我们平添无限的正能量, 也会使我们的思想更能贴近时代的脉搏, 让自己的教育思想永葆青春, 不至于成为啃老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 可能是我们一直训导学生的名言警句, 殊不知也是鞭笞我们教师的至理名言。“师者, 传道受业解惑也”, 怎样传道?如何授业?一要“博学之”。广泛的猎取, 丰厚底蕴, 当我们授课时, 就会如江水一样滔滔不绝, 能够旁征博引, 更能娓娓道来, 如此以往, 定能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之心, 有效学习、高效课堂也就在平坦中悄然生成, 也会成为教师的一种风格, 锤炼成教师的一种思想。“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 作为一个育人之人, 就得通过读书, 学会兼容并包, 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 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进而“泛爱众, 而亲仁”, 使自己成长为学生爱戴, 社会赞许, 同行认可的优秀教师。二要“审问之”。善于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 特别是当下十年课改反思之际, 教育犹如江湖, 更如战乱纷纷的春秋战国, 大有百家争鸣、能人辈出的意思。曾浏览课改经验介绍, 涌现的先进的、优秀的教学模式高达近百种。面对这样喜人的局面, 我们能全盘吸纳吗?我们又怎么能悉数消化呢?我想剩下的就只有读书了, 只有苦读, 我们方能审视透林立的门派, 吃准流派的本质, 灵活地嫁接到本土, 催生出师生都能惬意成长的乐土。“杜郎口模式”、“先学后教”等不是经典法宝, 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秘籍, 需要我们审问之, 摆脱干扰, 避免陷入迷惑, 坚守属于自己的那方净土, 追逐属于自我的一丝教育之梦想。三要“笃行之”。读书是汲取, 是精神的融合, 不是绕口令, 更不是卖弄嘴皮功夫, 而是将所读所思转化为自己实践的支撑, 演变为科学实践的灵魂。读书可以让我们灵活到百家之长, 更能开阔我们的视野, 从而使自己能够走出局限, 摆脱小我, 更加敏锐地审视教育的各种门派, 不随波逐流, 能科学吸纳。“博学”能开阔视野, 把握良莠, 从而提升自我的境界;“笃行”是读书的外显, 是一种理想的实践, 是执著的追求。当我们学有所得, 就得不惜余力地践履所学, 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 做到“知行合一”。

“只可惜现今的教师队伍中, 真正能静下心来读书的又有几人?有多少领导在千方百计引领教师真正读书, 领导, 尤其是有一定修养和涵养的领导深知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会是多么深远, 领导也意识到了教师读书的意义, 所以他们知道只要读就会有收获。然而, 又有多少教师意识到读书对己、对生的益处呢?朱永新老师曾说:‘我们之所以要阅读, 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 而是因为我们要生活。让阅读成为伴随学生终身的生活习惯, 让阅读成为他们人生旅途所必须经历的精神跋涉。’对于教师而言, 何况不是如此呢?”面对此言, 我不敢奢谈什么?只是想轻轻地告诉同人们, 读书是一种乐趣, 是养性的良药。

元人翁森以《四时读书乐》为题, 歌颂读书的乐趣和高尚的情调, 也昭示了读书是高雅情趣的, 不以功名利禄为引诱。“有书真富贵, 无事小神仙。”折射出的是何等的高尚情操, 读书直接的产品是学问、知识、修养和才华。书使人的精神世界愈加充盈, 不再像饿汉那样耸肩缩头丢人现眼, 走在路上没有一种魂不守舍找不到自己家的流浪汉感觉。书似青山, 层层叠叠, 风光无限, 赏味不尽;灯如红豆, 燃烧摇曳, 照彻心房, 最起相思。读书时分是人生最有情味的时候, 也是心灵最惬意的旅行。耽于书籍, 赏奇析疑, 衣带渐宽, 终老不悔。以一种隐逸和逍遥来摆脱现实的束缚, 追求内在的、主观上的精神自由。同样, 作为一名教师赏析各种教育理论, 在坎坷人生旅途上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 成就自己的那份事业。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多读点书, 就会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 给学生以崭新的姿态, 给自己的教学带来新鲜的气息。“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这也是对教师知识架构的一种提醒吧!多看书, 多多阅读, 充分地积蓄, 慢慢地释放, 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步入到一个更加灿烂、更加辉煌的境界。“最是书香能致远”。人的气质需要书的滋养, 读书是锻造一个人外在气质的根基。读书为己, 使人修养身心, 明理睿智;读书为生, 使之身心兼修, 犹如醍醐灌顶, 沁香入骨, 成为学生一身挥之不去的潜质。摈弃世俗琐屑, 静下心来, 读一读先贤、智者们的智慧结晶, 在阅读中理清纷繁的思绪, 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

教学随笔: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篇12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抱伦学校(初中部):黄淑玲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身负育人之重任。作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读书真的极为重要,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想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语文教师,读书应成为一种习惯。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间留传下多少动人心弦的篇章,让人读来荡气回肠。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不同的境界,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魅力。语言文字合理的组合,给读者们一种如在画中游的感觉。当我们拿起《三国演义》时不禁被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吸引,刘备三顾草庐那求贤若渴的感人景象如同在眼前呈现……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教学论文 篇13

【摘要】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浮躁了人心,学子们读书的心难以平静。本文从农村小学生读书现状的调查入手,分析影响读书习惯养成的几种情况,并从课内外结合等方面给出一些实验性的探索和实践,以图找到改变读书现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读书习惯 影响因素 课内外结合 问题思考

当前我们农村小学生读书的实际情况如何呢?为此我们抽取了学校三到六年级各一个班共202名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喜欢或比较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占74%,而选择读书时间在双休日的占59%,表明课余各种各样的作业影响了读书时间的安排。在书籍的来源方面,大部分学生反映不太去书店买书或去学校图书馆借书。一则是农村书店较少,进城买书不是太方便,同时也说明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不高。而在学生所读的课外书中,学习辅导书占据较高比例,达53%,科技书的比例最低,只占7%.一学期的读书量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加,但即使是六年级也只有57%的学生能读到3到5本书。在家里父母偶尔看书的占60%,从来不看的占33%.这些数据表明,学生有阅读的潜质,但因受学校、家庭的影响和限制,读书的量和质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是一件困难的事。

那么,应该怎么样来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呢?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实践。

一、转变观念,打通课内外联系,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和需要

我们的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无疑处于重要的排头兵位置,所以打通语文课的内外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喜爱阅读,学会阅读,进而自觉阅读,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教材学习的时候,着力点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和写作的本领,即训练技能为主,兼顾教材中的知识点和熏陶感染功能,抛弃不必要的死记硬背。应该考虑怎样引导学生从教材想开去,有计划的扩大阅读范围,进行作业式阅读。这样建立课内训练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有机联系,既通过阅读加深对课内所学的理解,又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六年级的《石灰吟》和《墨梅》两首诗后,书后练习中要求学生找一两首写梅花的诗来读一读背一背,我感觉这明显不够,于是布置学生课外寻找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五首古诗来读,摘录下来,注明出处,并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于课上交流。这样学生势必要去大量阅读古诗,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判断诗人的写法特点进行选择,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对什么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也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我们的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值得反复体味品读,所以我们大多都是采用精读的方法引导学习。而实际上,在课外阅读中,这类精读的方法用得并不太多,特别是需要迅速搜寻有效信息的时候更不可能用精读,因此需要教给学生其他的读书方法作为必要的补充,但恰恰这一点最易为我们老师忽视,有的蜻蜒点水,匆匆带过,并不作扎实训练,因而会影响学生的读书效益。

1.浏览性的.泛读法。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2.进行速读训练。有老师总结出“遮盖速读法”和“限量速读法”,都是有益的探索。“遮盖速读法”即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的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二是“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多作体会领悟。有老师认为要从立意构思,布局谋篇,好词佳句等方面细细咀嚼。

三、给学生搭建展示成就的舞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解决的是入门问题,而成就感激发的动机和热情是使学生自信的基石。为学生搭建展示读书成就的舞台,是将外因诱导转化为内因动力的最好方式。

要经常开展读书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阅读交流手抄报比赛、书签设计比赛、指定范围的读书知识竞赛、热点问题的辩论,还可以排演课本剧等。但最主要和经常的活动应该是对每次阅读作业的汇报交流,让学生时时感受成功的快乐。老师对活动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要及时给予奖励,而对没有获奖的同学也鼓励他们自我奖励,只要觉得自己有好的表现或有进步,也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上画星、奖励自己一块糖或一句夸自己的话等。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再好的做法,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地去执行,最终都会昙花一现,过眼云烟,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的习惯形成至少需要21天,而将之稳定下来至少需要90天,一年后想改变都有些难。读书习惯的养成当然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天天阅读,随时随地阅读。为有助于习惯养成,我们规定每天的早读课前10分钟为每天一讲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同桌的两个同学要将自己前一天的读书情况向对方作?[报交流,介绍自己读了什么,有什么思考和收获,再结合阅读作业的交流汇报和相关读书活动的开展不断督促学生天天阅读,天天乐读。

让预习成为习惯 篇14

每位教师都知道预习的重要性,经常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但是,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预习,预习往往会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学会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还不会预习的时候,教师精心设计预习学案是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方法的有效途径。

一读课文:解决词语障碍

词语障碍是指学生在初读课文时遇到的不会读、不理解的生字、新词。这些生字、新词会阻碍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因此,预习的第一步就要要求学生解决词语障碍。

1. 轻声自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解决字的读音,做到把课文读通、读顺。

2. 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3. 还有不理解的词语标上记号,在上课时提出来。

二读课文:理清文路,概括课文内容

文路,是作者写作时的思路,理清一篇文章的文路就会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要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因此预习的第二步就要求学生在读文后,能够理清文路,概括课文内容。

1.细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和书上的相关语句,归纳出每一段的意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文眼”质疑、思考,再带着问题默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探清文章思路。

三读课文:解决课后习题

一篇课文后往往设置了一些习题,其用意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因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后习题来帮助他们阅读。

1.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画出来,并进行必要的批注,也可以把自己的读书感受写下来。

2.尝试通过自己的阅读,独立思考回答出问题,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去课堂进一步学习。

当然,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不同,对他们预习要求的难易也该有所区别。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

二、检查、展示,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学生懂得了如何预习,并不等于就有了预习的习惯。预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离不开长期的练习,更离不开检查和激励。

1.及时检查,保证预习作业的“量”。

有了预习学案,预习就成了显现的作业,学生应该在书本上、学案上留下预习的痕迹。教师要及时检查,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检查的方法可以是老师查、组长查、同桌互查等,确保学生能够在“量”上按时完成预习作业,从而养成预习的习惯。

2.及时展示,提高预习作业的“质”。

学生完成了预习的作业,就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示。教师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及时展示预习成果,让学生在展示中、参与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其预习的积极性,使预习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小组讨论汇报、同学之间交流等形式的合理运用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展示的机会。特别在小组汇报中,要求每个组员都要积极准备才能完成共同任务,这一要求又向每一个组员提出了认真预习的要求,从而促进了预习作业“质”的提高。

当预习成为习惯,预习的方法就不仅仅局限于学案的要求与引导了,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去预习新知,学案的拐杖使命也就完成了。

让自律成为习惯演讲稿 篇15

1714 辛美君

大家好,我是来自1714班的辛美君,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自律成为习惯。

荀子《劝学》有云: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木,这金,或许原本只是平凡之物,但是在“绳之”、“砺之”后,原本的凡木、凡金便能通过这约束和磨砺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也就是说,绝对的自由有时候并不一定对人有益;在一定的约束下,人反而更能有所成就。

自律的人可以成就自己。回顾历史,放眼现实,因自律而闻名的人比比皆是。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径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言辞:“天知、神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慎独自律,不为金钱所动,从而留下千古美谈。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有用小黑点记为人处事道理的习惯,他每日不忘反省,随时不忘自律,通过这种方式,他便能很好地克制和约束自己了,自律使他成熟让他更加完善。

自律亦可以影响他人。宋元之际,世道纷乱。一天,学者许衡走在路上,口渴难耐之时,忽然发现路旁有一棵梨树,许多人正拥向那里摘梨吃,他却不为所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摘一个来解渴。他说:“此非吾梨,岂能乱摘?”别人劝他说:“乱世无梨主。”他则正色道:“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乡民以该故事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自此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民风日渐淳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学生的我们在学习生活、为人处事中更应学会严于律己。先之,要从自身严格要求。自习课时主动学习,放学回家后拒绝手机、小说的.诱惑,这都是自律。次之,常自省、自察,自我批评和约束。一个学会经常审视自己的人才有可能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有自知之明,知其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再之,不怕丑,不护短,有过必改,有错必究。不管多伟大的人都会犯错,而勇于改正让其更加完善。一个人不羞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才能通透豁达。中国自古有谚语:“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勇于认错不但是自律的态度,更是做人的气度。

人生如舟,自律为水,以水推舟,方能扬帆远航,驶向自己人生价值的彼岸。总之,喊一万句口号不如一次踏实的行动。请牢记:自律自制,方能自立自强!让我们行动起来,让自律成为一种习惯,让优秀成为我们自己未来的标签!

我的讲话结束,谢谢大家!

小学教师演讲稿:让读书成为习惯 篇16

一、主持开场

王: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世界读书日”。时值/阳春四月,大地/一派生机勃勃。这是播种的季节,是行动的季节,让我们拥抱书籍,畅游书海。

我宣布:XX小学以《让读书成为每一个人的好习惯》为主题的升旗仪式,现在开始!

二、升旗仪式

王:担任本周升旗任务的是X年级X班XX中队,升旗手是黄XX、李XX同学等。

王:全体立正、出旗。(音乐)

王:升国旗、奏唱国歌,全体师生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敬礼!(音乐)礼毕!(全体向后转)

王:下面请XX中队辅导员XXX老师,国旗下讲话,大家掌声欢迎。许: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早晨,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让读书成为每一个人的好习惯》。读书是每个人生命的需要。阅读一本好书,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点燃我们实现理想的希望之火。手捧书籍,就是手捧希望;开卷读书,就是打开窗户。我们惊喜地发现,读书让师生变得更聪慧、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气质更高雅,让我们的校园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古往今来,多少名家学者自始至终都把读书当成一种心灵追求。接下来,请学生代表分享自己所收集到的有关读书的名言和人物故事。李庆豪: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王瑞才:著名文学家冰心奶奶曾经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张桐碹: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曾说过: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贾鑫冉:著名的思想家孔子从小就爱读书,晚年时,他得到一部好书——《易经》,认真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以至串连这本书的牛皮带子都磨断了好几次。

陈思雨: 大诗人陆游嗜书如命,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书巢”,笔耕不辍,成为中国诗作最多的诗人。

李钦哲: 大才子、《四库全书》的总编纪晓岚,将自己比喻成“蛀书虫”,对读书乐此不疲。

“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诱导头脑去思考”,书本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就是使我们的心智在无声中成长的过程。

为此,我们四二中队向全校师生发出三点倡议:

——爱读书。世上唯有读书高,黄金宅邸书中找。礼义廉耻要知晓,读书才明孔孟道。天文地理不深奥,钻研自会全明了。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会读书。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读好书。读好书,交益友,长智慧,健身心。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全体齐)

同学们,读书吧!正所谓“静对好书成乐趣,闭看云物会天机”!当我们的指间浸满淡淡的书墨香时,当琅琅的读书声回荡在我们校园上空时,我们相信,我们的心灵也会因此纯洁高尚起来,我们的校园也越发美丽!让我们积极参与到读书中去,分享读书的浓浓乐趣,共享读书的美好时光。让我们把读书当作一次新的耕耘与播种,让勤于阅读在我们的校园蔚然成风,让迷人的浓浓书香飘溢在我们校园的角角落落,让每一个人更加自信、充实地走向美好,走向未来!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小学教师演讲稿:让读书成为习惯 篇17

一、激发兴趣——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 就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 也就为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提供了前提。因此, 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主动帮助他们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 经常性地围绕课外阅读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 让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 互相促进。

1. 教师推荐课外的好文章。

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童话、散文、小说及科普读物, 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学了《精卫填海》这课后, 可告诉同学们, 这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 学生们听后兴趣可高了, 周末就到书店购买了《中国神话故事》, 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在学习了古诗《静夜思》后, 推荐一些李白的诗给孩子阅读。在学了《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两篇寓言后, 向孩子介绍《伊索寓言》, 让他们自己凭个人兴趣去阅读其他寓言。教完《新型玻璃》就介绍科普读物, 教完《荷花》就介绍朱自清的一些优美散文, 让学生读。老师还可以抓住时机将课外书中的一些精彩片段或故事中主人翁的动人事迹做一些讲述, 当学生听得入神, 饶有兴味时, 戛然而止, 请他们去找原书看。这样, 他们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往往就被引发了, 也趁机利用他们的这种阅读期待去拓展思维的空间, 提高阅读的质量。

2. 开展课外阅读比赛和成果展览。

教师可以利用活动课等时间, 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讲故事、谈读后感、讲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等形式汇报阅读的成果,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极大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指导读法——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重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紧紧抓住课文, 实行精讲多读, 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 在课外就能大量地进行阅读, 丰富语文积累, 扩大知识面。

1. 讲究课内外的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运用于学习和探究之中。如学习《向往奥运》一文时, 请同学们交流在课外了解到的有关奥运会的资料以及奥运会在自己心中的印象。有了这样的知识基础, 就会深入感悟作者向往奥运的原因, 教学的难点就不难突破。在设计作业时, 教师也应有意识地注意将课内作业引向课外。在习作中, 教师在评讲时, 对乐于运用课外阅读成果的作文要大加赞赏并推荐给同学们。这样做, 对学生平时养成课外读书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都是大有帮助的。人们常说, 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让学生从广阔的课外阅读中吸取营养, 这是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活力的一条捷径, 也是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

2. 注重教师读法指导。

开设阅读指导课, 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读书方法, 如浏览、略读、精读等。教会学生写读书笔记, 如摘录型、介绍型、体会型等。比如做读书笔记, 要告诉学生:每一篇摘记都应注明出处、作者, 后面都应写些自己的赏析、体会;或者直接写你的读后感。隔一周收起来评一评, 选择优秀的读书笔记展评, 对好的读书笔记, 如书写工整认真, 内容充实优美, 有创意的。组织学生展览学习, 在家长会上让家长们传阅, 呼吁家长们支持孩子阅读, 告诉他们“喜欢阅读的学生不一定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 但一定是最有能力的人”。培养学生善读的习惯, 如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精读, 就要多次反复地阅读, 不但要理解句子含义, 而且应充分诵读, 使“心入于境, 精会于物”, 以至心领神会, 通达“悟”的境界。如古诗词类。略读, 就是简略地读, 涉猎性地读。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段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 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速读与重点读相结合。名著和其他长篇小说类的书籍, 采用快速默读与重点回味相结合的方法。如读《水浒传》, 速读完一回故事情节后, 再回过头去读读描写人物言行、外貌的语句, 从惟妙惟肖、鲜活形象的描写中体会108位好汉的性格特点, 然后把一个个好汉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浏览, 学生每天坚持浏览时文、报刊或网络, 然后互相交流交流, 久而久之, 学生就养成了主动阅读报刊的好习惯。

读写结合, 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是检查课外阅读常用的形式。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要从学生的年龄及知识结构出发, 不要在形式和内容上提出过高的要求, 成为他们的负担。读书笔记的内容, 主要是让学生们写下阅读中的感受。

3. 激励同学读法交流。

教师可以定时抽出部分时间, 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 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如:指名读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把自己最拿手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你在那个故事里学会了做什么, 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等等。学生还可以向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喜欢上看书的, 介绍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 介绍自己如何进行读书积累, 介绍自己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这样可以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使自己找到更好的读书方法。

三、自主阅读——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

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自主阅读中极大地开拓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潜移默化地提高鉴赏、评论与写作的能力, 在广博的阅读中学会创造性思维, 同时还使他们受到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努力让学生轻松地阅读。所谓轻松地阅读, 就是让学生在没有过高要求、没有过重压力的环境下阅读。让他们尽情享受阅读的美, 而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是记忆力优于理解力, 明确了这一特点, 教师更应该降低理解的要求, 不求一步到位。积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些读书经验也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儿童记忆力处于全盛时期, 教师应该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广泛读书, 多积累。只要学生愿意读书, 无论他们的收获是大是小, 教师都要给予大力的表扬。让学生愉悦地读, 快乐地读, 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与作者心灵交汇, 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和效果。

四、营造氛围——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保障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必须让他们做一个书香的学生, 让他们生活在书香的氛围里, 激发他们持久的兴趣, 强化阅读习惯的培养。

1. 营造浓郁的校园书香氛围。

建立班级图书角, 让学生随时都可以翻阅图书。学生会对生活在充满书香气的集体里感到高兴、自豪, 也会为能随时阅读所需书籍而欣喜、兴奋。同时要重视做好日常的导读工作, 利用黑板报、班队活动等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读物, 真正体现“开卷有益”。还可以根据学生爱好电脑的特点, 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有选择的网上阅读, 并利用班会课、阅读课等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读书大王”“故事大王”“阅读之星”评比, 并进行颁奖, 让荣耀与快乐引领孩子们爱上阅读。

2. 营造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当然, 有许多家长文化水平低, 不会看书, 甚至不想看, 但家长们应认识到学生看书的重要性, 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节约其他开支, 多为孩子购买一些读物, 督促孩子多看课外书, 以吸取其精华。还可以在闲暇时间陪孩子开家庭故事会、读书会, 做家庭游戏等。尽量避免家长在电视或电脑前指令孩子读书。叶圣陶先生指出: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了浓厚的读书兴趣, 就可以一生以读书为乐, 一生酷爱读书的人, 就能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不断充实自己, 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上一篇:中美关系党课学习心得下一篇:励志人生格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