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试卷分析

2025-0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试卷分析

2024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试卷分析 篇1

2011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既注重基础,又有部分试题灵活开放,使得整篇试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拔性。

试卷在结构上与2010年基本一致,其中听力第四题的材料由四篇减为三篇,题量10道小题3-3-4每小题1分,总分值不变,其他题型保持不变。

试题特点:

一、注重知识与语境的结合。2011年英语试题通过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考查,衡量了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及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整个试卷不是孤立地考查某些知识点,而是将基础知识的考查通过一定的语境来实现。基础知识立足于课本,源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精神,为教学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强调运用,贴近生活,选材丰富多样。完型填空讲述的是一篇明信片的由来的说明性文章,阅读理解中文章选材丰富,比较贴近生活,且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2024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试卷分析 篇2

关键词:政治教学,试卷结构及分值比例,试卷特点,办学建议

笔者参加了石家庄市组织的中考阅卷工作, 并从三万多份文综试卷 (II) 中, 抽取1000余份政治答题, 通过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及建议, 写在这里供同行参考, 并请批评指正。

一、试卷结构及分值比例有一定调整

(一) 试题数量及分值调整

河北省2012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思想品德说明中规定, 选择题与主观题的分值比例为4:6。今年的试卷主客观分值在往年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 主要体现在主客观试题的政史综合部分。一是客观题部分由原来的27个小题变为25个小题, 综合部分政治和历史各减去一个小题, 客观题部分分值也由原来的50分调整为46分。二是32题政史综合部分由原来“一史两政”三问调整为“一史两政一综合”四问, 分值由原来的14分变为18分。客观题分值减少, 主观题分值增加, 第一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政史综合, 这些变化更加凸显了对学生能力考核的要求。

(二) 试题内容的调整

《河北省2012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文科综合》中规定, 思想品德学科的考试范围除了往年的法律、国情及时事政治外, 首先增加了《民族政策常识》的内容。而且在试卷结构部分明确规定“民族政策常识分值约占思想品德分值的15%”。这一要求在试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卷Ⅰ选择题的9-10题、卷Ⅱ27题第二问分别考查了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策等内容, 总分为7分, 占思想品德总分的12%。

二、试卷主要特点

(一) 坚持正面价值导向, 以认识成就、关注发展为试卷的主旋律

卷Ⅰ部分选择题1~2题展示了我国一年来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充分显示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丰硕成果;7~8题以县乡换届选举为切入点, 不仅反映了建设法治国家的成果, 更表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22题用中国入世十年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来表现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24~25题则以中外文化交流为背景反映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就。上述卷Ⅰ部分的选择题正好涵盖了我国科技、法律、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成就。这样建构试题, 符合思想品德学科坚持正确的价值引导的原则, 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一核心理念, 有利于唤起考生的社会责任感, 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 体现学科说明要求, 灵活、有机整合各模块知识

河北省2012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思想品德学科说明规定, 国情和法律两个模块是考试的主体内容, 但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规定, 为适应初中生成长需要, 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四个模块内容。因此, 试题从这两个角度出发, 灵活把握, 有机整合, 对四个模块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安排。

1. 以不同生活主题为统领, 有机整合不同模块知识。

卷Ⅱ主观题部分以“参与生活”、“知晓国情”、“珍惜权利”为引领, 主题鲜明, 给考生以启示。并且尽量在每一主题下融入不同模块知识的内容, 实现了不同模块知识间的有机融合。如, 26题以道德主题为引领, 巧妙的将道德品质与公民的维权意识结合在一起。

2. 凸显对公民道德、法律素养的关注。

上表为2009年~2012年各年度河北省中考中思想品德四大模块知识所占比例的粗略统计, 因为有些试题综合性非常强, 既涉及法律, 又涉及道德, 可能还涉及国情, 甚至民族政策, 难以细分。但从此表中不难看出, 2012年中考试题中国情部分比例减少, 法律部分基本稳定, 道德部分比例明显提高。即试卷更侧重于对学生道德、法律素养的考核。这一变化既没有回避近两年来社会中普遍关注的“道德缺失”这一热点, 又充分反映和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进一步发展”这一理念, 彰显了学科的特点和价值。

(三) 坚持试题的开放性, 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

1. 背景呈现形式多样, 问题开放性、综合性增强。

试卷呈现方式丰富多样, 除了文字形式之外, 还使用了图片、扇形图表、网络论坛等形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图片和网络论坛。选择题5的图片“安全连着你我他”改原来的单一内容为复合内容, 融合了四个场景, 包含了四个选项, 设计新颖;28题以“主题探究论坛”模式将三个探究问题融入论坛中, 不仅形式独特, 而且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32题第四问首次将历史人物与政治中的热点人物结合起来, 让学生共同探究, 凸显了问题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2. 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独立思考。

2012年试题与往年相比, 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从原来“大背景, 小角度”、多关注微观转变为微观、宏观兼顾, 更注重从宏观角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将正确的价值导向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 通过思考与探究促进学生成长。卷Ⅱ26题第二问“你最赞赏的做法, 会产生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27题“谈谈国家实施减贫规划和西部开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第四问“概括一个有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认识?”32题第二问“联系施杰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谈谈他被评为2011年度法治人物的理由?”以及第三问“简述郭明义爱心团队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共计五个问题, 都是要求从宏观角度谈影响和意义。

3. 试题评价标准更加开放。

2012年试题的评分建议及标准制定科学、合理,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开放性, 与试题的开放性紧密融合在一起。在评分建议中, 给出的答案言简意赅, 对考生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见充分, 评价得当, 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 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和发挥。

4. 充分发挥情境材料在能力考查中的价值, 突出问题的探究价值。

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都必须基于问题, 问题源于情境材料, 回答问题必须密切结合情境材料, 是2012年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如, 26题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扇形图中ABCD的结构和所代表的信息, 否则设问中的问题无一能回答;再如27题第一问, 给出了固定的逻辑结构, 考生必须认真阅读三则材料, 正确理解材料的主题, 并理清每则材料中所反映的国情-政策 (国策、战略) 的关系, 才能正确填写各项对应的内容, 问题的探究性极强。更具有代表性的是27题第一问, 考生如果没有认真阅读情境中的两句话, 就很难准确地答出“哪些个人信息被泄露?”从而造成答题的失误。

5. 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注重情境创设, 关注地方特色。

试题的情境生活化是2012年试题的又一特点。文综试卷政治部分除了政史综合两个一拖三的选择题只明确主题, 未设计情境外, 其它政治试题都是在当前的时事热点背景和生活情境中引出的。特别是“安全连着你我他”、食品药品虚假宣传、理财短信、推销保险、法制人物施杰的醉驾入刑提案、“当代雷锋”郭明义等, 以现实生活或身边人物为情境, 使整张试卷充盈浓郁的生活气息, 充分体现了思品学科生活化的理念。邢台援疆医师余文丽事迹的选用, 彰显了试卷对河北地方建设和先进人物的关注。

三、具体试题分析 (主观题部分)

(一) 卷Ⅱ26题分析

1. 得分情况。

总分8分, 抽样平均得分6.93, 得分率86.6%;第一问总分4分, 抽样平均得分3.45, 得分率86.2%;第二问总分4分, 抽样平均得分3.48, 得分率87.1%。

2. 试题分析。

试题以“参与生活”为主题, 以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食品、药品安全为背景材料, 情境创设充满生活气息,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主要考查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图在引领当今中学生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面对的问题。

问题在设计上既有一定的开放性, 又有一定的限制性。“他们的哪些品质值得你称赞?”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 考查了学生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你最赞赏的做法会产生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则体现了一定的限制性, 需要考生联系第一问的回答, 从社会的角度谈积极影响。

3. 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1) 第一问“你最赞赏的做法会产生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 有部分学生答做法而不答影响;“你最赞赏哪类人的做法”括号中有明确要求“用字母表示”, 部分学生用文字表述。 (2) 学生把握有效信息的能力差。第二问“积极”“社会影响”是关键词, 部分学生视而不见, 答案离题万里。

(二) 卷Ⅱ27题分析

1. 得分情况。

总分10分, 抽样平均得分6.59, 得分率65.9%;第一问总分3分, 抽样平均得分1.98, 得分率66%;第二问总分3分, 抽样平均得分2.32, 得分率77.5%;第三问总分2分, 抽样平均得分1.83, 得分率91.4%;第四问总分2分, 抽样平均得分0.46, 得分率22.9%。

2. 试题分析。

试题以“知晓国情”为主题引导学生, 从内容上考查了国情和2012年新增的民族政策常识, 从能力上主要体现了对学生提取信息、转化知识, 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试题背景材料选取面宽, 覆盖知识面广, 材料与问题结合紧密。第一、二、四问均从宏观角度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设问方式和角度别出心裁, 但材料一、二内容略显陈旧。

3. 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忽视对问题的分析, 思考深度不够, 特别是在回答第一问的三个填空中, 缺乏对问题的概括, 直接抄袭内容的较多。 (2) 缺乏对设问中关键词的把握, 阅读能力差。如回答第二问中忽略设问中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这一限定词, 过于宏观, 有的只回答对新疆或西藏的影响, 简单抄袭材料, 缺乏变通。再如, 第三问回答抓不住“水资源”“日常生活”这些关键词, 答出企业、国家如何做, 或如何节能环保。 (3) 此题区分度大、难度大, 对学生概括能力要求高。很多学生只能从单个材料提炼出信息进行回答, 不能从宏观上理解, 亦不能准确概括。

(三) 卷Ⅱ28题分析

1. 得分情况。

总分11分, 抽样平均得分7.98, 得分率72.5%;第一问总分2分, 抽样平均得分1.25, 得分率62.7%;第二问总分6分, 抽样平均得分3.90, 得分率64.9%;第三问总分3分, 抽样平均得分2.83, 得分率94.3%。

2. 试题分析。

试题以“珍惜权利”为主题, 考核了法律模块的内容。在背景材料上选用了当前社会中大家比较关注、关心的热点问题——个人信息被泄露、被出售的问题, 呈现方式比较新颖,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试题第一问切入点小, 限制性强, 第二问考查公民权利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则较为宏观, 两问都对学生解读材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三问的设问和答案均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3. 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审题不清, 不理解题意。如第一问中的“个人信息”、第三问中的“具体做法”, 都是两问中的关键词, 学生忽视或注意不到。第二问学生又容易受第一问的影响, 答出隐私权和法律之间的关系。 (2) 表述不准, 基础知识不扎实, 表述随意, 不运用学科知识答题。如第一问“个人信息”学生表述不准确, 随意性强;第三问权利名称写不对或出现错别字, 甚至有的考生不明确哪些权利与学生相关。 (3) 不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第一问中的“个人信息”在材料中有明确的体现;第二问法律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在探究二中的问题叙述中至少能概括出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问“最应该尊重同学的哪项权利”忽略了题目的背景和情境, 答出了平等权等内容。

(四) 卷Ⅱ32题 (政治、综合) 分析

1. 得分情况。

总分10分, 抽样平均得分7.91, 得分率79.1%;第二问总分4分, 抽样平均得分2.51, 得分率62.7%;第三问总分4分, 抽样平均得分3.55, 得分率88.7%;第四问总分2分, 抽样平均得分1.85, 得分率92.6%。

2. 试题分析。

试题以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为主题, 从题目的设计上匠心独具,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因为在政史综合部分, 很少以人物为切入点命题。从考查内容上来讲, 即关注了“当代雷锋”郭明义、年度法制人物等热点, 又巧妙的将法律和道德两个模块的内容融合在一起。特别是新增的第四问, 不再是单纯的政治或历史题, 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史综合题。

3. 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主要问题体现在不能明确设问的指向性, 抓不住关键问题。如第二问抓不住“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第三问抓不住“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第四问抓不住“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学生审题能力有待提高。

二、对教学的建议

(一) 试卷分析

1.试题结构稳定, 阅读量逐年增加。

2.科学研读, 明确目标, 使复习过程有章可循。作为毕业班的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中考说明、近三年中考试卷, 目的在于了解中考发展变化的趋势、全面把握命题的思想, 明确备考方向。特别是对于中考说明, 要逐句的研读, 新旧对照, 找出变化, 研究变化可能带来的命题方向的调整。

3.夯实基础, 强化落实, 使复习达到固本提效。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强化和巩固, 这是提高复习效果的根本。抓好教学环节落实, 向过程要质量, 向环节要效益。基础知识是考试成功失败的决定性因素。按照中考试题比例难易结构3:5:2的比例, 基础知识仍是重点。无论是“难题”还是“活题”, 都是基础知识的演绎和迁移, 学科综合试题也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上的综合。加强基础的巩固和训练对提高学生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基础必须要夯实。在基础知识方面要强化落实和检查。尽量做到落实有措施、检查有手段、复习有效果。

4. 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 抓住提高复习效果关键。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这是提升复习效果、提高成绩的关键。学生能力是多方面的, 总结中考的历史经验, 学生表现得比较薄弱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阅读、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选择、归纳、概括有效知识的能力及答题技巧。其中, 老师要特别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要教给学生怎样阅读材料, 如何把握设问, 提高学生快速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近几年试卷阅读量不断增加, 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能够迅速、准确的把握住材料和设问中的有效信息, 将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2024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试卷分析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3-0002-03

第一部分 思想品德试题特点

2008年中考文科综合试卷思想品德试题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突出思想品德课本色,试题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综合性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本课程的性质定位为:“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与2007年相比,2008年增加了道德和心理健康的内容,使试题在以法律和国情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同时,融合了道德和心理健康的内容,进一步显现思想品德课的本色。如:第28题的情景取自学生熟悉的网络生活,先是引导学生判断图中同学的情绪种类之后,又进一步将学生引向理性思维的层面,要求答出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办;让学生思考怎样调节消极情绪和怎样正确维权。这就将保持心理健康和依法维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试题的综合性,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提高了试题的实效性,还思想品德课的本色。试卷中的第7题也具有这一特点,通过漫画“陪训”这一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的场景,引导学生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二、取材时政热点,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教育性

第29题以“5﹒12”汶川大地震为素材,温总理的讲话震撼人心,感人至深;《哀悼日》《全国人民的支援》读来情真意切,撼人心魄。考生绝大多数都给地震灾区捐过钱物,有的同学身边就有来自灾区的同学,和全国人民一起真切地感受并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试题选用如此鲜活的材料作为命题背景,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强大的震撼力。学生通过回答第29题第(1)(2)小题,对党和政府的先进性、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对(3)小题的回答,进一步认识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综合国力、弘扬民族精神、采用科技、依据法律等对取得抗震救灾胜利的重要性。答案涉及思想品德课中诸多重要知识点,如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健康权、民族精神、爱国热情、民族凝聚力、精神动力、良好社会氛围、责任意识、奉献精神、人生价值、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等。考生在答题过程中,直面灾害、体验震撼、感受关怀、体会温暖、珍爱生命、升华情感,落实了思想品德学科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三、关注现实生活,试题体现了生活性、实践性

第30题结合河北省2008年节能减排具体行动,采用栏目式设问,并采用了辨析式设问方式,要求学生在理性判断的同时,还要做出准确科学的分析,能考查学生多角度评价、认识问题的能力,并且有很强的实践性。第一问“政策解读”能够使学生运用所学资源、环境国情的相关知识,来探究河北省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在中小学实行教科书循环使用是基于什么、为了什么。找到了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第三个栏目“社会实践”,使学生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将节能减排进一步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运用和开发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较好地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四、感受国家、社会发展进程,增强考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8年,我国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34题围绕这一主题,分别从历史和思想品德两个学科设问。第二问中的“分析材料一,从中能得出什么重要结论”,考查考生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历史功绩进行的新的总结和评价所产生的正确认识。“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考查学生结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认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坚持改革开放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些问题知识跨度大,认识问题的角度多,综合性、开放性强,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考查。(3)小题“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对青少年提出了什么要求”,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联系,思考初中生对国家、社会、民族应负的责任,进而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再一次通过材料和问题的设置渗透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知识三个维度发展水平的考查。

当然,本套试题也存在一些不够严谨的地方。一是问题指向不明,给学生审题、答题带来一定困难。例如28题:“图中同学的情绪表现是怎样的?”其意是指向“情绪的种类”这一知识要点,但该问法易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情绪的作用”这一知识点,致使学生答出消极情绪。二是问题与考试说明要求有些脱节,给学生答题造成困难。例如34题:“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考试说明没有对“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提出要求。三是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的采分点有失严谨。例如28题(2)的参考答案中,应将给出的五个要点分为两个角度:一是调控情绪,二是依法维权。29题(1)参考答案给出的三个要点:“第1点是体现党的先进性,政府执政为民、人民总理爱人民,第2、3点体现关爱生命和尊重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应改为“两方面”,“每点”改为“每方面”。四是有些问题切入点太大,不是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能全面认识和解决的问题。例如29题(3)小题:“请谈谈我们怎样才能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这样的问题容易使学生搬用一些套话进行解答,从而降低了考查效度和信度。

第二部分 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根据抽样调查的情况及阅卷教师提供的材料,对考生答题情况分析如下:

28题(观察漫画,简要回答题)。此题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关于中学生隐私权和肖像权的问题,考查考生在实际生活中调节情绪的能力、法律意识、维权方法、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具有贴近学生生活、强化学生实践性的特点。

第(1)小题得分率较高,失分考生失分原因有两点:一是答案与漫画内容脱节,没有仔细观察漫画中人物所说的话,要体现什么样的知识点,只答出隐私权而没有答出肖像权,导致答点不全。二是关键词出现了错别字如:奋怒、稳私权、肖象权、肖相权等。

第(2)小题丢1~2分较多,表现为:一是不能多角度或大跨度地分析回答问题,没有形成发散思维;只从法律角度答出多种维权方法,而没有从调控情绪的角度考虑。二是所答做法不够具体,甚至太过笼统。例如:只作了“要调节情绪或依法维权”等之类的表述。

29题(关注社会,分析说明)。本题凸显时政热点,答案所涉及的知识既源于教材,又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和延伸,考查考生对以人为本、生命的珍贵、民族精神等知识点的认知理解,侧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总结、归纳、整合能力。

第(1)小题,部分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理解材料不到位,答题角度不够全面。如,没有读出材料一包含两层意思,导致只从党和政府的角度答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执政为民等知识点,未能从设立哀悼日的角度回答敬重、关爱生命、珍爱生命。

第(2)小题第一问得分率较高,多数考生能联系材料二,从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团结互助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抗震精神等角度回答,只有个别学生没有联系材料,从助人为乐精神角度答题导致丢分。第二问,大部分学生失1分。一是不能做到多角度作答,知识点重复;二是照抄照搬课本,不能结合材料对知识点作出取舍,不能结合题目要求和所学知识自己组织整合答案。

第(3)小题得分率较高。不少考生答案内容较准确,能把时政热点与知识点紧密结合。失分的考生一般是没有审清题意,答非所问。

30题(走进生活,探究实践)。此题考查学生对资源、环境国情及节能的具体措施重要性的认识。

政策解读栏目,失1分情况较普遍。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审关键词语的能力差,国情与国策不分;二是答案泛泛,不深入,例如只答“资源国情、环境国情”等。

主题探究栏目,得分率不高,主要表现:一是做题灵活变通能力较差,不能把谈认识转换成辨析;二是答题思路不正确,所谈认识中没有表明自己的观点;三是答题角度不全面,只从国家或社会角度答出“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而没有从公民或对中学生个人角度作答,因而这一问平均失分在2~3分。

社会实践栏目,考生失分的主观原因是学生对河北省的节能减排措施没有关注,根本不了解;客观原因是河北省这一方面的措施不具代表性、典型性,学生无从认知。

34题(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此题取材于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一重大时政热点,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本题第(2)小题平均得分在3~4分之间。第一问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审题不当,例如没有读懂材料一的重点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没有对“三十年来”给予足够重视。第二问失分主要是的灵活变通的答题能力不强,把“为什么”的问题按“有什么重要意义”、“怎样做”来作答,导致答题角度出现偏差。另外也有照抄课本中知识点、生硬地堆积条条的现象严重。

第(3)小题得分率较高。少数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对改革开放理解不透彻,一个国家搞改革开放实质就是创新精神与竞争意识的体现,国家的未来就寄托在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与竞争意识上,因此本题应从创新、竞争、开放的角度作答,但这少数学生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二是答题没有针对性,看到题中有“对青少年的要求”表述,就照抄照搬类似题的答案。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议

1.依据课程标准组织课堂教学,明确教学方向、目标。

思品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进行命制。试题将全面整合课程标准中 “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四大板块内容,全面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学法用法、依法自护,行使权利、依法维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崇尚宪法、依法治国,知晓国情、报效祖国”六大模块。教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围绕课程目标组织课堂教学,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自我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2.采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对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去探索、去体验、去感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从考生答题情况看,学生审题和解读材料的能力差,答题方法和答题技巧不到位。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审题,提高做题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审题(例如学会审材料、审设问的关键词语)、答题方法(例如分点分层分角度、条理清晰、使用规范语言)与答题技巧(例如看分值答题、不照抄课本、联系材料、题型转换)等能力,巧练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延伸课堂教学,丰富课程资源。

对于现行教材,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突出课堂教学的思想性、时代性、生活性、实效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拓展课程资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和学生日常生活中,将生活素材引入课堂,例如,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图文资料,课堂上师生共享资源、交流观点,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学生在是非辨别中和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克服单纯关注教材知识,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倾向。

2024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试卷分析 篇4

预祝你取得优异成绩!

A.At home.B.At a bus stop.C.At a hospital.17.What’s wrong with David’s cousin?

A.He has a cold.B.He has a toothache.C.He has broken his leg.18.Why is Tina there?

A.To see a doctor.B.To meet a friend.C.To wait for a bus.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19至21三个小题。

19.What kind of pet is the woman probably going to get? A.A cat.B.A dog.C.Some fish.20.Why do dogs need a lot of your time? A.They destroy your things.B.They need you to teach them.C.They go to the bathroom on your floor.21.What does the man think of cats?

A.They are lazy.B.They are cute.C.They are friendly.听下面一段独白,回答22至25四个小题。

22.In which country did the story happen?

A.In America.B.In England.C.In Australia.23.Why did Jack stop his car?

A.To let a car pass.B.To read a newspaper.C.To cal the police.24.What happened to the man in the newspaper?

A.He had a car accident.B.He drove away.C.He was caught.25.How did Jack feel in the end?

A.Happy.B.Disappointed.C.Confused.home!But my heart wouldn’t let me off that easily.So I(47)a pale, unwiling Jenny onto the school bus.At the kindergarten, I was quite worried because of her(48)action, Jenny would probably hold up her team.The game went wel until it was time for the sack(麻袋)race.Surely Jenny would find it(49).Now each child had to climb into a sack, jump to the finishing line, return and climb out of the sack.I noticed Jenny standing near the end of her line of players.But as it was her turn to join, a change took place in her(50).The talest boy behind Jenny placed his hands on her waist(腰).Two other boys(51)in front of her.The moment the player before Jenny stepped out from the sack, the two boys(52)the sack suddenly and kept it open while the tal boy lifted Jenny and(53)her into it.A girl nearby took her hand and supported her(54)Jenny got her balance.Then she jumped forward, smiling and proud.In the cheers of the teachers, schoolmates and parents, I silently thanked the warm, understanding people in life who made it(55)for my disabled daughter to be like her felow human beings.Then

I finaly cried.41.A.excited

B.lonely C.happy

D.weak 42.A.greeted

B.expected C.encouraged

D.folowed 43.A.easiest

B.longest C.smalest

D.tidiest 44.A.choice

B.problem C.result

D.exam 45.A.nothing

B.anything C.everything

D.something 46.47.48.49.A.A.A.A.forward

B.fast C.behind

D.up threw

B.pushed C.knocked

D.fixed slow

B.quiet

C.quick

D.secret stupid

B.simple relaxing

D.difficult 50.A.school

B.family C.team

D.heart 51.A.ran

B.lay

C.walked

D.stood 52.A.picked up

B.gave up

C.cut up

D.made up 53.A.drove

B.hid

C.put

D.hit 54.A.when

B.until

C.after

D.unless 55.A.popular

B.special C.necessary

D.possible

四、阅读理解(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阅读下列材料,从各题所给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A Perhaps the only test score that I remember is the 55 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The test was the final for a course.I remember waiting anxiously as my teacher Mr.Right passed out our papers one by one.It was a rather difficult test.I heard my classmates groaning, and I could tel by the groans that the scores weren’t looking good.Mr.Right put my paper on my desk.There in big red numbers, circled to draw attention, was my score, 55!I lowered my head, and covered the score up quickly.A 55 is not something that you wanted your classmates to see.“The scores were not very good, none of you passed,”Mr.Right said.“The highest score in the class was a 55.”

A 55.That’s me!Suddenly my sad look didn’t look so bad.I had the highest score.I felt a lot better.I walked home alone that day with the low but high score.My father knew that I had a big test that day and asked me as soon as I got home, “How did you do in your test?”“I made a 55,”I said.A frown(皱眉)now stood on my father’s face.I knew I had to explain immediately.“But Dad, I had the highest score in the calss,”I proudly stated.I thought that explanation would make a difference.“You failed!”my father replied.“But it’s the highest!” I insisted.“I don’t care what scores others had, but you failed.What matters is what you do!”my father firmly said.For years, my father was always that way.It didn’t matter what others did, it only mattered what I did and that I did it excelently.We often don’t understand the wisdom(智慧)of good parents until we ourselves stand in the parents’shoes.My father’s words have carried me throughout life.56.The word groaning is the closest in meaning to _____.A.singing

B.laughingC.complaining

D.quarreling 57.In class, to hide my score from my classmates, I _____.A.lowered my head

B.covered my score up C.walked home alone D.explained immediately 58.A frown stood on my father’s face because he thought _____.A.B.C.D.I I I I did a bad job in the test gave a good excuse became the worst student stood in his shoes 59.We can infer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A.the father was strict with his child.B.the writer C.Mr.Right D.the writer 60.Which is was always poor in tests.was worried about the writer was always happy with his score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A.The Final Test

B.That’s Me!C.My strict Teacher

D.Scores, Important? B Laboratory work is your chance to learn science firsthand.It can be fun but you must be careful to prevent injury.Listen closely when your teacher reads and explains the rules before your first lab lesson.LABORATORYRULES Throughout the lesson ·Do not enter the science lab without the teacher’s permission.·No food or drinks are to be alowed in the science lab.Before the Experiment ·Read al instructions carefuly before every experiment.·Prepare al apparatus(仪器)and arrange them so that you wil not knock them over

while doing the experiment.During the Experiment ·If you are unsure of how to use any apparatus or how to operate, ask your teacher for help.·Never smel or taste chemicals unless your teacher gives permission.After the Experiment ·Wash al apparatus after use and return them to the places where they were.·Throw waste materials in proper waste baskets.First Aid

·Report al accidents to your teacher immediately.·If you spil(溅 出)any chemicals onto your body or clothing, wash with plenty of water and report to your teacher.61.Your teacher wil probably tel you the rules above _____ the first lab lesson.A.before

B.since

C.during

D.after 62.Before every experiment, you should _____.A.taste the chemicals first B.clean al the apparatus C.read al instructions carefuly D.report al the accidents to the teacher 63.When you are not sure how to use al apparatus, _____.A.try them on your own B.read the rules carefuly C.ask your teacher for help d.put them back 64.It is clear that you can _____.A.bring food into the lab B.enter the lab anytime C.smel chemicals as you like D.learn science directly in the lab 65.If you get chemicals on the clothing, you can find ways to solve it in the part _____.A.Before the Experiment B.First Aid C.During the Experiment D.After the Experiment

C Once upon a time, a young man was stand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town announcing that he had the most beautiful heart in the world.A large crowd gathered, and they al praised his heart for it was perfect.Suddenly, an old man appeared and said, “Why ,your heart is not as beautiful as mine.”

The old man’s heart was ful of scars(伤疤).Some pieces of his heart were removed and some pieces from other people were put in, but they didn’t fit quite right.So there were several jagged(锯齿状的)edges.In fact, there were stil some holes

in his heart where the pieces were missing.The young man laughed,“Comparing yours with mine, mine is perfect and yours is a mess.”

“Yes,”said the old man.“But, every scar shows that I took out a piece of my heart and gave it to a person, and often he gave me a piece of his heart in return.”

“Why do you have some jagged edges in your heart?”asked the young man.“Because the shapes of the pieces weren’t the same.”“Then the holes?”“Sometimes I gave pieces of my heart away, and the other person hasn’t given back a piece of his, so … but I don’t care.”“How come?”“They remind me of the love we shared.”

The young man was deeply moved.He walked up to the old man, took a piece of his heart out and gave it to the old man.The old man placed it in his heart, then took a piece from his old scarred heart and placed it in the wound(伤口)in the young man’s heart.It fitted, but not perfectly, as there were some jagged edges.The young man looked at his heart, not perfect any more but more beautiful than ever.How sad it must be to go through life with a whole untouched heart!66.The young man stood in the town to _____.A.meet the old man

B.compare his heart with others’ C.show his beautiful heart D.give pieces of his heart to others 67.It’s clear that the old man was _____.A.a sily man

B.a humorous man C.a wel-known man

D.a kind-hearted man 68.We learn from the story that in the end the young man was _____.A.lost

B.moved

C.hurt

D.untouched 69.The old man said“… but I don’t care”means _____.A.he didn’t expect others’return B.he didn’t feel pain C.he didn’t think it serious D.he cared nothing 70.We can get more beautiful hearts by sharing _____ A.ideas

B.scars

C.love

D.beauty I get annoyed when someone talks to me while I’m reading.This happens to me al the time in the school library.When it happens, I usualy talk to the

person because I want to be(75).But because I’m polite, people don’t know I’m annoyed.So they do the same thing again.Perhaps in the future I should try not to be so annoyed.六、阅读理解填词(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阅读短文,在其后空白处写出各单词的正确形式。单词的 答案

一、听力测试

1-5.CCABC

6-10.ABCBA

11-15.BACAC 16-20.CBACB

21-25.ABACB

二、选择填空

26-30.DBBAD 31-35.CCBBD

36-40.ACADA

三、完形填空

41-45.BCABD 46-50.CBADC

51-55.DACBD

四、阅读理解

56-60.CBAAD 61-65.ACCDB

66-70.CDBAC

五、词与短语填空

71.mind 72.need 73.mad 74.go back 75.polite

六、阅读理解填词

76.flew 77.Certainly 78.traccffic 79.modern 80.written 81.little 82.language 83.another 84.believe 85.sent

2014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评 篇5

——2014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评析

2014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坚持“守正出新”的原则,在继承中谋求创新,在创新中谋求发展。试卷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的方向,选材贴近学生生活,题干设置简明科学,彰显了导向功能。试卷的整体难度较去年略有提高,既具有良好的甄别选拔功能,又能有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良好作用。这份试卷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改革呈现方式,加大名著阅读考查力度

今年的语文试卷改变了以往名著阅读的呈现方式,把名著阅读与记叙文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加大了名著阅读的考查力度,在我省中考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可以说这是今年语文试卷的最大变化。试卷从课程标准推荐阅读的名著《朝花夕拾》中选取了《五猖会》作为记叙文阅读材料。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一段回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这篇阅读材料既符合课标要求,又符合教学的实际,同时也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

以往各地的名著阅读试题大多只是试卷的点缀,既不能考查阅读的广度,更不能考查阅读的深度。今年我省的名著阅读考查方式,把名著阅读引向了深入,这是一个有益的探索。试卷中的几个题目,既有对文章关键性句子含义的理解,又有对具有丰富表现力句子的赏析,也有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把握,同时还有对文章运用的写作方法的简要分析。学生只有走进文本,深入思考,才能正确解答这些问题。这就比较全面而深入地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今年名著阅读试题的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并且,在“附录”中推荐了《朝花夕拾》等10部名著。可惜,在实际教学中,名著阅读的教学远远没有落到实处,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目前,学生阅读量过小、阅读面狭窄、阅读效率低的问题普遍存在;浅阅读(用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代替名著阅读,或走马观花了解个故事梗概)、伪阅读(只是背诵别人总结好的名著导读材料,根本没有接触名著)的风气依然盛行;没有时间阅读、没有阅读兴趣的情况比比皆是。今年的名著阅读试题,就是要扭转这种倾向,真正落实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的要求。

二、深入文本,提高阅读层次

以往语文试卷,注重对文本内容的考查,侧重在“写什么”的层面上设置试题。今年的语文试卷,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不仅考查“写什么”,还考查“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只有走入文本内部,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才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核心,这就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层次。

古诗词阅读选取的是清末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其中的第7题: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加线句子是“浩荡离愁白日斜”,这句诗的含义不难理解,如果从内容理解角度设题,就缺乏思维含量。题干要求回答是“怎样写”的,就需要学生深入解读这句诗,否则难以做出准确的回答。这句诗用“浩荡”写出“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进一步烘托“离愁”,这样就把深重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

议论文阅读选取的是《寂寞出学问》,其中第17题:选文在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上各有什么特点?这道题不仅考查选文运用了哪些事实论据,而且进一步考查选文在事实论据选择和使用上的特点,这就增加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认真阅读选文不难发现,选文的事实论据非常丰富,短短的一篇文章就选取了六位名人的事迹,这些事例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并且都很典型,富有说服力。这就是选文在事实论据选择上的特点。选文在事实论据的使用上也不是平均用墨,有的只用一句话概括,有的详细叙说,可谓详略得当。这是选文在事实论据使用上的特点。这道题从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角度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体现了命题者的匠心。

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体,好的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体,因而了解文章的形式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解读一篇文章不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内容,亦即文章写了什么。还要关注文章的形式,亦即文章是怎样写的。再进一步研究“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就从浅层次阅读走向了深层次阅读。

三、弘扬传统文化,关注学生发展

今年的语文试卷,无论是从材料的选择还是试题的设置都注重弘扬传统文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第4题,选取了一则有关传统道德的新闻材料,其中的第(2)小题是:请你就排在第三位的“孝”字谈谈自己的看法。这道试题的设置,一是考查依照原文形式仿写的能力;二是考查对“孝”这一汉字的理解能力;三是考查对于“孝”在传统文化、道德层面的认识能力。“百善孝为先”,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是每个人良好品德意识形成的基石,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无论时代怎样变化,这样的传统美德永远都不会变。学生在答题思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感染和熏陶。这道题具有较大的综合性,是我省今年试卷的一道亮点试题。

古诗阅读材料选取的是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传统名篇,这首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试题第8题:你认为这首诗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这道题既考查学生对诗歌名句的赏析能力,同时对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语文学科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是民族之魂。语文学科应当在教育和引导中学生学好用好汉语言工具的同时,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高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今年我省的语文试卷,从考查工具书的使用、汉字的解析到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从经典美文的赏析到服饰文化的写作,无不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这对于中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四、贴近学生生活,注重运用能力

今年的试卷采用大作文与应用文修改结合的形式:小作文要求对提供的“病假条”提出修改意见,填补了我省中考语文试卷的空白;大作文运用传统的话题作文形式,要求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无论大小作文,其内容都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发挥真实的写作水平。今年的大作文试题的特点如下:

其一,紧紧贴近学生生活,宜于表达真情实感。人都离不开穿衣,话题中的“衣着”与每个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东西可写。围绕话题可写校园生活,可写家庭生活,还可写社会生活;围绕话题可写自己,可写他人,还可以写群体;文体上也比较宽泛,可写成记叙文,可写成议论文,还可写成说明文。今年的作文试题真正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

其二,开放性与限制性有机结合。该话题为偏正短语,其中的“这样”限定了话题中心的外延,缩小了范围,而“这样”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指向性,加深了话题中心的内涵。从而避免了以往中考因话题过于宽泛而容易被宿构或套写的弊端,这样有利于考查出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很好地体现考试的公平性。

其三,切入点小,易于驾驭和发掘。“这样的衣着”规定了立意的视角要“小”,选择的材料应为日常生活小“事”,表达方法须以“小”见大。这样,考生易于选取自身或身边的小事表达出较为深刻的思想认识,有效地规避因作文题目大而写得空泛、肤浅的现象。

其四,“提示”与“要求”,利于自由而有创意地表达。试题中的提示语,降低了考生审题的难度,为考生拟题、确定文体以及选择材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题目自拟”的写作要求,也便于考生发挥特长。此作文题落实了“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的要求,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024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试卷分析 篇6

[关键词]2014年定西市中考英语试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59

一、对试题的基本评价

本次中考英语试卷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紧扣教材,全面考查所学知识,重点突出,注重能力,内容新颖,体现时代特色。本次英语试题整体偏难,较好地体现了升学考试试题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本次英语考试总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共有9道题目。具体见下表。

二、试题分析

1. 听力。听力部分考生平均分约为10分,最高分20分,最低分3分,其中第三节答对率高,第四节得分率低。一方面学生没有掌握听力技巧,另一方面听力材料比较难。听力选项总共有A、B、C 3项,个别考生居然选D。建议初中英语教师加强学生的听力训练,听力材料的难度要适中,给学生传授听力解题技巧。

2. 词汇。本题考生平均分约为4分,反映出考生的基础薄弱,出错率最高的是第四题的success,大多数考生的答案为successfully, 反映出考生没有看到本空考查的是名词,作achieve 的宾语。有部分考生受到电视广告的影响,把“简单的”写为 so easy, 让人啼笑皆非。部分考生把 yourself 写为 youself ,部分考生把third写成了thrid,凸显出个别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不注意单词拼写。建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拼写方面的检查,及时更正学生常见的拼写错误。

3. 语法与情景会话。本题难度适中,所有试题均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考查学生对语法、词汇、习惯用语和常见表达法的掌握,语言极为真实、地道,具有时代性。语言知识点分布合理,体现了语言的形式、意义和语用功能的统一。考生平均得分约为15分。

4. 动词考查。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英语词汇包括单词、短语和固定搭配的掌握情况。试题选择了一些高频基础词汇作为考查点,目的是在考查考生对词汇的记忆水平的同时,侧重考查其对词汇在语言情境中的真实运用能力。考生平均得分约为6分。

5. 句型转换。本题考查基本句型、语法和时态,本题平均得分约为7分。不少学生做题粗心,不会用助动词。

6. 完形填空。本题考查考生在一定的篇章中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文章讲述的是游泳的一些技巧和方法,通俗易懂,较好地考查了考生在一定语境下对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题目偏难,考生答对率较低。

7. 阅读理解。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整体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以及通过阅读,对文章中信息的分析、推理和概括等能力。本次试题难易程度适中,考生的得分率较高。

8. 补全对话。本题考查考生在语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题目有难度,考生的平均得分是3分。不少考生不能正确理解语境,张冠李戴。

9. 书面表达。以时下流行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引出话题,要求学生写出假期计划,题目中以方框的形式给出要点。学生对这个话题熟悉,有话可说,题干中也有明确的计划内容。可是不少考生写作要点不完整,语句不连贯顺畅,个别考生有抄袭现象。考生平均得分约为5分。除此之外,不少考生的书写潦草,字迹不清晰。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应从基础知识入手,抓住词汇、语法、语篇三条主线,加大阅读训练量。教学中要坚持做到夯实基础,把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精讲精练,发挥好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读、看各种文章的机会,以增加其语篇练习量。同时,要注重对整套教材相同或相似内容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篇章的建构能力。

2. 语法要活用。教师要让学生在掌握语法的基础上,活用语法,而不是记住一些僵硬的语法规则。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内容,让学生在语境中合理运用所学语法,尤其是在考试中,学生要能够熟练精准快速地判断句子的时态、语态和所考语言点。

3. 加强学生的书写训练。从本次考试来看,部分学生的书写不过关,不注意大小写,在作文中失分较多。教师要教会学生英语单词的书写技巧、大小写规范等。让学生在初中一年级就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于后期的学习至关重要。

英语教师应密切关注中考动向,把握考纲,掌握重点和要点,讲练结合,切实提高学生英语综合水平。

2024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试卷分析 篇7

(2014-6-26)

公桥职高 张晓磊

本次阅卷是网上阅卷。答题卡为机读卡,选择题部分由电脑批阅。人工批阅的部分为第一部分听力第五题的信息转换,第四部分写第十题的单词拼写和第十一题的书面表达。下面就这三题作下分析。

(一)信息转换

听力部分的信息转换听到的短文标题为Spring break(春假),大意为:加拿大学生每年有一周的春假。春假通常都值每年的四月份。在这一周内,学生们可以看电视,做运动,或全家一起旅游。但今年我参加的是一个为期两天的活动。第一天,我们帮助一些孩子们做作业。在第二天,我们去老人院帮助那里的老人们做许多事情。在此之后,老人们告诉我们他们自己的一些故事。这次春假使我明白怎样去奉献。而且我也得到了回报——幸福快乐。我将在明年春假帮助更多的人。

这题需要从文中转换出的信息点共五个,分别是how long(one week)/ what(do sports)/ whom(help some kids)/ where(a house for old people)/ what(learn how to give)。

需要学生写出的五个单词为week, sports, kids, house, give。共四个名词,一个动词,其中sports和kids这两个名词是常用复数形式的,而且文中也要求填写复数形式,其余三词为原形。

从阅卷中发现本题难度适中,单词长度不少于四个字

母,也不超过六个字母,大部分同学能写全对。但仍有部分同学犯错,出现较多的现象有week写成weak, wek;kids写成kinds;house写成horse, hose, house, hourse等,小部分同学的give写成gave。一部分同学得分低于两分,说明其听力基本功和单词基本功不扎实。

(二)单词拼写

第十题的单词拼写要求写出的五个单词分别是useful(有用的),duty(责任),brave(勇敢的),cancel(取消),分享)。总体来看单词拼写的难度也不大,考察了形容词两个,名词一个,动词两个,副词、介词、连词、冠词等词类均未考察。在这五个词中以原形出现的居多,前面的四个词在句子中无需变化形式,写出原形即可,比较简单,学生较易写对。第五句话的主语是he,而要求填写的目标词share在句中作谓语动词,所以第五题稍有难度,考察的知识点除share的拼写外还包括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变化。考察单词的长度不少于四个字母,也不

超过六个字母,较为适合初中阶段水平学生拼写。错误现象多出现在cancel和share这两处。由此能看出学生们不熟悉cancel, 而且有部分的同学写出了share但没加s,十分可惜。

(三)书面表达

第十一题是书面表达。题目要求学生们以王伟的身份给其英国笔友David写回信。信中要告知David学校对学生的暑期要求。题干中给出的要点主要集中在安全方面,共分为三类:

1、家庭安全,小心用火用电,外出关好门窗;

2、游泳安全,不要独自去游泳,不去河湖游泳;

3、交通安全,过马路要当心,不在马路玩耍。给出提示词一个,electricity(n.电)。词数限制为80-100词。邮件的开头和结尾已写好,学生只需要写出正文的主体部分即可。从我所批阅的一千三百多份试卷来看,小部分学生能够写出顺顺当当漂漂亮亮的作文,约有三十篇左右。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基本通顺像模像样,约有四五百篇。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写得马马虎虎凑合能看,约有五六百篇。一部分学生写得稀里糊涂,也有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写得一塌糊涂。还有部分学生是白卷或抄袭阅读和完形里的文章。总体如果画出图形的话应该是个上下尖细中间粗大的纺锤形。

在语言运用中的具体失误有:

1、大多数学生写不出“火”(fire)的正确形式,错误的现象有fair(出现较多)/ fir/ fie/ fier/ feir等,甚至还有学生写成far。在我所批阅的这些试卷中,这个单词写对的学生只有不到三十人,这说明还有一些常用词是学生们所不熟悉的。另外,大部分学生都没写对的现象让我思考,这个词写错的责任不能归咎于学生,我们当老师的应该负起责任。

2、大部分学生写“关门窗”的“关”,使用的是“turn down”,我个人觉得不妥。只有一小半学生知道用“close”,个别学生能够用较高级词“shut”。

3、有少数学生的“独自游泳”中的“独自”(alone)写成了along。多数学生还深爱着祖国,在写这句话时,写出类似“Don’t alone go swimming.” 的句子。学生们没有把副词alone放到句尾。由此句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受到了汉语负迁移作用的影响。

4、有一半的学生写“过马路”的“过”时,没有用到动词cross或动词短语go across,而是用了介词through,且还有部分学生错上又错,错把through写成了though。

5、大部分学生未写出“马路”(road)的正确形式,错误现象有rode(出现较多)/ rod / rote/ root等。

6、dangerous(危险的)和danger(危险)存在混用

现象。还有不少学生把dangerous写成了daughter。

7、安全safety有同学写成safet/ saft等。

上一篇:寄宿制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国有林场在森林经营中优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