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篇1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政治觉悟高、职业道德好、专业能力强,适应我校全面推进教育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特制定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

一、加强思想教育,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违反教师资格和准入法规、制度不能触碰,自觉按法规和制度办事。

二、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凡在我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相应教师资格,实行持证上岗。对未 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专任教师必须在一年之内取得教师资格,若一年之内还未取得教师资格原则上要调整教学岗位,不准聘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教师。

三、具备教学经历的新教师,经入职和岗前培训,考核并审定,合格者可直接聘任到教师岗位。

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篇2

1.1 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和思想的导航者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思政课教师的第一职业定位首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他们又要以所教授的课程(目前主要是五门)为依托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更强调的是课程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1.2 学生心理的教育者和辅导者

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和引导者,这已成为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共识。处在各种思潮充斥、中西方文化交融、社会变化过速的社会,90后的很多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深刻,每当遇到家庭、学业、感情等方面的挫折,很多时候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我国高校已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有专门的教师负责此项工作。但自从扩招后,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远远多于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所能承受的范围。再加上很多学生不能、不敢也不愿意正确面对这些心理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师的心理辅导就显得意义重大,他们可以以开设的思政课为平台和依托,通过课堂讨论、辩论,通过座谈会等等形式帮助部分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 当前思政课教师准入和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不稳

据笔者调查,很多院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一只较年轻的队伍缺乏应有的热情,同时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不是真正懂马列,信马列,所以调查显示有很多教师对往往都是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大多是领导如何讲,就如何去做;加之近年来高校扩招后,学生数量直线上身,思政课教师工作量很高,几乎每周平均课时16~20节,直接影响了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2 思政课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高校思政课教师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类,由于兼职教师大多分布在学校的行政岗位,有的是各个学院的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有的是辅导员等,所以导致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再加上长期以来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存在空白区,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和约束,所以导致大多数兼职教师教学态度不够认真,抱有敷衍了事的态度。

3 健全思政课教师准入机制,优化思政课教师培养途径

3.1 科学设置思政课教师岗位,实现思政教师队伍的动态平衡

坚持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实行思政教师准入机制和流动制度,实现思政教师在数量、质量、结构和规模上能与应用型高校发展战略目标保持动态平衡。

3.2 严格选拔思政课教师,加强思政课教()师资格准入

坚持思政教师任职准入制度。高校应建立健全思政教师引进考察机制,在严守条件、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人员核查法,结合课堂试讲、现场面试、逐一交流等形式,分步骤,有重点,客观公正做好思政教师的聘任工作,注重向高职称、高学历、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倾斜。

3.3 注重教师教育培训,强化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一是专业培训。专业培训要做到四个结合: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结合,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结合,省内培训和国家培训相结合,综合培训和课程培训结合。一般岗前培训较短,效果不明显,所以后期的定期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要重点深化课程轮训、骨干教师研修和在职培训。通过在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访学、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博士学位、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提高思政教师的学历层次,改善思政教师的知识体系,优化思政教师队伍的结构,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

二是实践锻炼。加强教学实践是造就优秀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动力和源泉,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要组织思政课教师积极参加合作研究、参观学习、社会考察、志愿服务等活动,支持教师通过基层挂职、企业锻炼、社区兼职、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途径,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在服务社会和生产一线中,提高思政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和指导课程实践的能力。

三是师德师风培训。良好的师德师风是科教兴国之基,是教书育人之本。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思政课教师恪尽职守,不断增强自我道德的认知意识和教书育人的自觉意识。

3.4 规范思政教师管理,加强师资队伍约束性机制建设

自律和他律结合,能很好地规范思政教师行为和激发思政教师的创造性。强化思政教师日常管理,增强约束性机制建设,通过制度规范约束、人员淘汰约束,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政教师意志,规范思政教师行为,凝聚思政教师力量,切实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服务。在日常教学运行管理中,高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形成完备的教学监控机制、教学评价机制,着重做好领导随堂听课、教风学风督察、三期教学检查、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学督导、思政教师教学互评、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等教学过程的监控工作。对业绩绩效考核不理想的思政教师,高校要及时对其劝勉谈话并提出整改要求。对不能胜任岗位的教师,应调离思政教师岗位。高校实行思政教师淘汰制度,不仅可以及时增加思政教师力量,还能给思政教师队伍带来新信息与新观念,有利于加强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可促进思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创造力。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和落实者。高等学校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健全高校思政课教师准入机制和优化思政课教师的培养要通过合理设置岗位、高校思政课业务培训等几个途径展开。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准入,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宜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Z].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

[4]王海斌.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2008(4).

[5]张爱红.思想政治课教师准入制度的嬗变及当代优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9).

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篇3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准入制;品性;教师资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

关于胜任力的概念非常多,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兰德认为,所有与成功有关的心理或行为特征都可以看作是胜任力。较为权威的是Spencer,L.M.和Spencer,S.M.提出来的胜任力。他们认为胜任力是指“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知识、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的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的绩效的个体特征。”

很多学者通常用冰山模型来描述胜任力模型,根据Spencer提出的胜任力可分为五种类型:动机、特质、自我认知、技能和知识,可用冰山模型形象地描绘这五种类型胜任力。知识和技能处在水面以上,这些特征只是对胜任者基本素质的要求,是有效执行工作所需的最低程度,它们容易被观察和评价,而且能够通过培训进行开发,又称为基准性胜任特征。而自我认知、特质、动机隐藏于水面以下,这些特征是看不见、摸不到、不易被感知且难以培养的,它们决定着人们的行为与表现,是区分表现优秀者与表现普通者的关键要素,又称为鉴别性胜任特征。

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战略导向法、行为事件访谈法等。胜任力模型主要的方法包括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访谈法和工作分析法。构建一个有效的胜任力模型通常需要符合以下三条标准:一是能确认哪些胜任力能带来优秀绩效;二是以帮助组织实现组织战略目标为中心;三是满足组织未来的发展需要。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教师准入评估的特点

(一)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资格认证中准入制要求的局限性

一是申请人范围存在局限性。我国各级教育部门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只有已在高等学校工作或者高等学校拟聘的人员才能申请,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依法接受委托的高等学校不得面向社会受理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申请。申请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人员,应在规定的受理期限内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已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负责对本校在职的人员和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进行认定。

二是教师资格准入标准低。根据我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认证主要包括身份要求、学历或教师资格考试要求、身体要求、思想品德要求、普通话水平要求和教育教学能力要求。《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第八条规定,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应当符合下列要求: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体测试办法和标准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三是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以书面考试为主,忽略实践能力和潜力的考核。教师资格认证只考虑目前候选人的学历、专业知识等最基本的工作所需的素质要求,并无法判断个人的特质、动机等其潜在的特征。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青年教师都具备博士学位,但是现有的资格认证制度尚无法有效地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认证。而对拥有博士学位的申请人来说,无需证明其教育教学能力,就能获得高校教师资格。另外,教师资格认定又缺乏全国统一的考试标准,各地标准参差不齐,师德方面的要求显得更是薄弱。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准入机制与目前准入机制比较的优势

目前高校教师资格准入机制重点考察候选人是否具备职位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缺乏对候选人未来绩效的预测与判断。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准入评估方法,除了采用既定的工作标准与技能要求对候选人的表面特质进行评价之外,还要依据候选人具备的素质如动机、价值观等多方面对其未来绩效的指引作用来实施录取候选人。这种入职评估标准可以做到个人素质与组织文化、岗位要求进行匹配,高校和个人都能从“人岗匹配”中受益。

基于胜任力的入职评估能够有的放矢,把重点放在相关的行为和技能上,使准入评估过程更具实践性。目前的入职准入制的基本标准是以工作分析为基础,分析得出的范围局限在知识、技能等内容上。而胜任力模型则从分析一般绩效者与优秀者的特征出发,评价的行为标准更为具体,可操作性强,涵盖的内容也比较广泛。

三、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教师资格准入制

(一)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

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问卷法、工作分析法和访谈法。Spencer通过行为访谈法建立胜任力模型的程序一般包括几个步骤:一是定义绩效标准。二是选取分析样本。三是获取样本有关胜任力的数据资料。四是建立胜任力模型。五是验证胜任力模型。六是应用胜任力模型。

建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首先要做好教师岗位的工作分析,以此定义绩效标准:对工作本身做出规定和描述,确定胜任该项工作所需要的人员素质,明确拟招聘对象特征和招聘岗位的岗位规范和任职资格要求,对照比较优秀的教师与工作一般的教师的所需要的标准。其次,确定测评的项目和参考因素,抽样调查,选取校标样本进行分析根据拟招聘岗位的具体要求,在从事该岗位工作的员工中,把高绩效和绩效普通的员工分成两部分,在两个部分中分别随机抽取等量样本进行研究。在方法选择上,实践越来越证明,行为事件访谈方法是比较合适的。再次,分析已获取的有关胜任力的数据,并建立胜任力模型。最后,验证模型,并进行运用。

(二)完善科学、全面的高校教师准入标准

西方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教师的专业标准。如,英国明确受训教师要获得教师资格,必须要达到合格教师的授予标准。标准包括三部分:一是专业的价值观和实践。这部分标准源自全国教师协会(General Teaching Council, 简称GTC)所制定的法规,它规定了教师应具备的态度和承担的义务;二是知识和理解,这部分标准要求新入职的合格教师在他们所教的学科中具备自信心和权威性, 把握学生的进步, 明确自己所要获得的知识;三是教学,这部分标准涉及到教师计划、监控、评估的技能, 以及教学管理和班级管理等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认为,好的教师队伍应该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并把加强师德建设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左东岭曾经建议高校在引进教师的时候,应该有明确具体的标准,其内容应该包括:端正的学风、合格的师德、健全的人格和较高的业务水平。他将涉及个人素养和价值观的因素排在业务水平要求之前,足以说明教师“育人”的社会责任之重大。

我国《教师资格条例》并没有明确教师的专业标准, 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了申请高校教师资格证必须通过几门课程的资格考试。上海市统一组织《高等教育学概论》、《心理学概论》、《高等教育方法概论》考试;黑龙江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科目是《高等教育学概论》、《心理学概论》和《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江苏省的考试科目是《高等教育学》和《心理学》。

从全国各地不同的考试科目可以看出,考试科目要求高校教师资格证申请人应该具备基本的教学素质和能力,却都忽略了申请人潜在的个人价值取向的要求。事实上,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该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教师个人的态度或品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教师教育的标准可分为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体现“教书”与“育人”。这也是教师胜任力(teacher competency) 的内涵所在:教师个人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

首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必须首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和教学内容知识对促进教学和学生的理解同样是关键。P.L.格罗斯曼进将PCK解析为4个部分:一是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二是学生对某一课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 三是特定课题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四是将特定课题呈示给学生的策略。

除能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外,教师还能够实现知识的层次性,即从基本阶段的学习知识到深化知识直至最高阶段的创造知识。首先是专业知识的认知,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knowledge Literacy);其次是知识深化(Knowledge Deepening),让学生掌握专业领域更深化的知识,并能够运用在解决复杂的真实世界里的问题;最后是知识的创新(Knowledge Creation),能够使学生、公民和雇员,为满足更加和谐、满意和繁荣社会的要求创造出新的知识。

其次,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的能力不仅包括个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包括能够让受教育者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同时有能力让他们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效率,最终得到幸福和满意的生活。“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合作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公民和雇员。”高校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本文作者比较认同王少良从多维角度的阐述:“从教育学角度看,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从心理学角度诠释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三大类: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主要体现为促进班级的集体参与、相互作用及构建和睦关系的能力,另外还有在课内外对学生个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唤起学生兴趣、刺激其卷入学习和配合教学的能力,教师继续自我教育能力以及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等社会变化的实际能力等等。”

最后,教育是健全人格的事业。心里学家认为,态度决定个人的行为方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正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凯兹(Lilian G. Katz)和瑞斯(James D. Raths)在1985年最早提出把“品性”引入教师教育领域。他们认为,“品性”指向的是行为,表示行为发生的频率特征。比如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引导课堂讨论,鼓励创造等。

凯兹与瑞斯区分了“品性”与“态度”两个概念:“品性”是观察到的行为的总和,而“态度”是行动之前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意向。“品性”属于道德教育范畴。“品性”是“表现出来的专业态度、价值观与信仰”但它还不是具体的行为,而是“采取某种行为的可能性”。与“关爱、公平、诚实、责任、社会公平等价值观念有关”。把“品性”作为教师教育标准之一,是对传统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师教育的纠偏,强调教学过程的道德实践本质。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能力与知识很重要,但还不够,还要有运用知识、技能的积极态度,如良好的道德素养,比如公平、爱心、责任心等。否则教师的行为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伤害。

因此,教师的个人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就成为决定他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做出规范,这份规范对高校教师提出六大项“师德”标准,即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高校教师如果“师德”差,将在绩效评价、聘任(聘用)以及评优奖励中被“一票否决”。

(三)胜任力模型在高校教师录入过程中的应用

1.基于胜任力模型,完善测试内容

目前各地高校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过分强调“能力本位”的思想,测试内容强调专业能力,轻视对个人品性或品德的要求。目前各地高校教师资格认证的考试科目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几个方面,要求申请人应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必备的教育科学基础理论,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学科教学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相关的教育素养。测试的内容包括合理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分析教材、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能较好地运用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组织实施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清晰、思维敏捷、条理分明;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等。

各地除必须参加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外,对申请人职业道德、个人素养、甚至品性的考核只是形式上的内容。例如申请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证必须提交的材料之一是《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由申请人所在单位填写其“工作、政治表现”并以此判断申请人的思想品德是否符合要求。从胜任力模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价值观、态度等是潜伏在冰山水下的部分,并不能从完全从简单的行为表现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教师的美德又是有效教学的一部分。教师美德,诸如诚实、尊重、同情心等同样被视为一类观念,可以通过教师传递给学生。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年轻人是通过与有美德的人接触获得美德的。言外之意,美德不是被教给的,至少不是像数学、生物那样被教给的,而是在交往中被感染、被熏陶的。因此,在高校教师资格认证中必须从内容上、考核方法上加强对申请人个人品德的考核。

2.运用胜任力模型,改进测试方式

目前各地高校教师资格认证的测试与选拔主要是以笔试为主,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没有注重学习与实践。在笔试中, 重点要求申请人员根据所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结合材料写出教学思路、教学目标、如何组织实施、如何运用学科知识和教学资源、采取何种方法和手段、怎样进行提问和讲解等,基本上是一种“纸上谈兵”的过程。

而基于胜任力的人员选拔,建立在组织发展的愿景、价值观、文化、战略和工作分析上,达到人员、岗位与组织三者的动态匹配。招聘的人不仅能胜任工作,还能取得较好成绩。在实际操作中,依据岗位胜任力标准,可以采用多种人员评价工具,以胜任力维度为人员评价指标,评价可以定量、定性或两者结合的分析方法。具体地,在目前高校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可以增加对面试环节,考量申请人实际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及个人道德素养。

由于行为是探查求职者素质的有效预报因子,人的行为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体的行为认识、行为能力和行为意愿对行为起主导作用,环境只是为个体提供了行为条件,仅对行为起支持或限制的作用。所以可以通过BEI访谈法,又称行为事件访谈法,以获取有关被访者行为事件为主要目的的访谈方法来考来考量申请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个人的动机、态度或品性等。BEI访谈法中应用STAR法,来判断被访者陈述的事件和行为的真伪。STAR 法将一个事件分为S、T、A、R四个部分,具体来讲:

S-Situation:事件发生的背景;T-TAask:事件发生时,被访者需要完成的任务及目标;A-Action:被访者为了完成任务采取了哪些行为及步骤;R-Result:如果被访者能够描述某个事件的全部细节,则认为这个事件是被访者亲身经历过的,反之则不是。

通过BET访谈法,可以将申请人引进特定的授课情境中,测评申请人授课的整个过程,包括要完成的授课任务和目标,教学思路是否科学、合理,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或手段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何进行提问和讲解等。通过授课过程的众多细节,可以判断被访者在面试过程中是否有美化或掩饰自己的行为和做法。通过现象的行为表现,对申请人完成任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素质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做出测评和判断。

对个人动机、态度或品性的观察和判断可以通过将“无形”变成“有形”。由于动机、态度或品性不是具体的活动,而是潜在行为的可能性。所以可以将这些内容基于特定环境中制定清晰的行为标准,观察其行为并进行评价,这样把不可见的特性转变为可见的行为。例如:对“尊重他人”的“品性”进行评价,可以放到“小组交流”的情境中,判断候选人是否尊重他人,观察他是否表现出:(1)在别人发言注意倾听;(2)对他人的贡献予以积极强化;(3)反驳别人的意见但没有使用攻击性语言等等。

总之,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招聘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它不仅解决了招聘中普遍所关注的学历、经验、知识、技能等要素,更加具体而清晰地把握了个人动机、人格特质等隐性素质。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资格准入制的标准重点放在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方面,以及高效和低效的教师的绩效差别方面。同时,增加面试环节,并通过BER访谈法重点考核申请人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将改变目前以笔试为主的局面。但是构建一个高质量的胜任力模型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很多,如,BER访谈法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访谈分析方法,其核心技术在于对访谈资料的编码分析,通过对编码数据库的比较统计分析,挖掘有关信息,对访谈人员的要求非常高。模型本身也有很多实际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实际运用中不能过分依赖胜任力模型,也不能忽略环境、组织文化等因素对模型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韦洪涛.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教师评价[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夏惠贤,严加平,杨超.论英国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J].外国教育研究,2006,(3).

[3]Carl O.Olson,Jerry L Wyett.Teachers need affective competencies[J]. Project Innovation Summer,2000,(7).

[4]白益民. 学科教学知识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0,(4).

[5]王少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多维结构[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Katz,L.G. & Raths,J.D. Dispositions as Goals for Teacher Education[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85(4).

[7]Mary E,Diez. Asseessing Dispositions:Five Principles to Guide Practice. H. Sockett (Ed). Teacher Dispositions:Building a Teacher Education Framework of Moral Standards. New York:AACTE Publications,2006.

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篇4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精神,提高我省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促进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及《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6号)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一、实行煤矿企业从业人员职业准入的范围

煤矿企业从业人员实行职业准入制度的范围包括下列从业人员:

(一)矿长及安全、生产、机电、技术副矿长(以下简称“五长”)及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

(二)在煤矿安全生产和基建岗位上从事技术、生产安全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

(三)在煤矿安全生产和基建岗位上从事采掘、机电、运输、通风、监测和地质测量及火工品等专业的技术工人;

(四)在煤矿安全生产和基建岗位上从事矿建、采掘、机电、运输、通风、监测和地质测量及火工品等专业的劳务工;

二、煤矿企业从业人员准入标准

从事以下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是60岁以下男性且必须达到下列相应的职业准入标准:

(一)“五长”矿长、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总工程师。

国有重点煤业集团公司煤矿的“五长”、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总工程师的职业准入标准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七部委《关于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矿„2006‟116号)有关规定执行。

煤矿的“五长”矿长、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和总工程师必须具有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和从事煤矿井下工作5年以上的经历;矿长还必须具备煤矿生产、机电、技术、安全等岗位2年以上的经历并取得《煤矿矿长资格证书》和《煤矿矿长安全资格证书》;总工程师必须具有煤矿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二)工程技术及安全管理人员。

从事技术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具有煤矿相关专业技术职称。

凡从事煤矿技术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有从事煤矿井下工作2年以上的经历。其中,从事安全生产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有从事煤矿井下工作2年以上的经历。

新毕业的大中专学生至少应有生产一线1年以上工作经历后,才能从事煤矿技术管理工作。

(三)特有工种技术工人。

特有工种技术工人必须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初级工)以上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特有技术工人中瓦斯检查工、爆破工、安全检查工、主提升机操作工、采掘电钳工、采煤机司机等专业同时要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

证书。其中:瓦斯检查工、安全检查工、主提升机操作工、采掘电钳工、采煤机司机等与安全生产关系较大、技术含量较高工种的技术工人必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四)其他工种技术工人。

煤矿企业中凡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6号涉及工种的技术工人,必须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取得相应工种职业资格证书。

三、煤矿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下列人员必须经培训和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到特有工种岗位上工作:

(一)新参加工作人员;

(二)转换专业、工种岗位的人员;

(三)因事故责任受到处分后重新上岗人员;

(四)矿井建设生产使用的劳务工;

(五)其他需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的人员。

四、煤矿从业人员数量的配置

(一)“五长”、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职数的配置。

煤矿矿长配置1人,分管安全、生产、机电、技术的副矿长各配置1人,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安监科长)配置1人。

(二)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的配置。

根据煤矿企业生产规模、煤层赋存条件、存在灾害程度和矿井机械化程度配备适当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般情况下,工程技术人员占井下作业定员总数的比例要达到4%以上。

五、煤矿企业从业人员准入制度的组织与实施

煤矿企业从业人员准入资格培训考核要依据“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分类实施”的工作原则,按照“谁主管、谁组织、谁落实”的工作要求,分级、分层、分类组织实施。

(一)分类实施煤矿企业从业人员资格准入的培训考核。煤矿“五长”由省安全监督管理局组织实施。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和煤矿安全生产岗位上从事技术、生产安全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由市煤炭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省政府有关部门考核认定。

(二)严格“五长”、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及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煤矿安全生产岗位工程技术人员的任命或聘任。

“五长”、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及煤矿安全生产岗位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符合规定条件,经过规范的培训和考核,达到规定的准入资格标准后方可任命或聘任。

(三)煤矿企业要积极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企业要积极组织上述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达到职业准入资格。

(四)煤矿企业要加强准入资格从业人员管理。

煤矿企业要认真制定从业人员培训计划、教学大纲,积极组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教育培训,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培训考核档案,加强准入资格从业人员管理。

(五)煤矿企业要建立劳动预备制培训制度。

煤矿企业要建立劳动预备制培训制度,根据生产需要制定新招收技术工人用人计划。新招收工人必须经县主管部门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录用。

(六)煤矿企业对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且符合其他煤矿企业职业准入标准条件的人员,可依照技术岗位人员配备标准和煤矿定员录用。

蜀河兴煤矿

教师岗位准入制度 篇5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支政治觉悟高、职业道德好、专业能力强适应我院全面推进职业教育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教师资格条例》细则要求,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制订本制度。

一、管理对象

当年录用的高校毕业生、从其它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行业企业等新调入学院要担任教师岗位人员,从本院非教师岗位要转为教师岗位人员,兼任教师岗位人员,在职专任教师(包括外聘企业技师)。

二、教师岗位准入要求

1、理论教师需具有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或中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实习指导教师需具有大学专科及其以上学历或中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3、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凡在我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相应教师资格(企业外聘教师除外)实行持证上岗。对未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专任教师必须在两年之内取得教师资格。若两年之内还未取得教师资格原则上要调整教学岗位,不准聘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外聘教师。

4、入职与岗前培训。要担任教师岗位人员必须通过参加学院组织的入职与岗前培训。了解学院的校情校史及发展概况、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思想及发展规划、学院机构设置及专业建设改革情况,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与要求,教师的基本业务要求,班主任工作要求,观摩示范教学等为期3-5天。入职与岗前培训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5、教学技能培训。教学技能培训是新教师在见习期应完成的培训任务。见习时间为半年。除有连续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经历达三年以上的新进教师外其余新教师均应参加此项培训。

1)实行新教师导师制。系部应对新教师指定导师,经教务处审定,由教学副院长批准,签订新教师指导协议。指导协议由系部存档。指导教师需按照学院关于新教师业务培训提高的有关要求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新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熟悉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答疑、考试、实验、实训及实习教学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和要求。2)实践教学技能培训。入职与岗前培训合格后,除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新教师外,要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参加实践技能培训。新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在系部所属实训基地,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培训内容以实践、教育、教学等技能培训为主。

6、实行岗前考评制度。新教师经过半年见习,企业外聘专家见习期为一期(三个月)教学时间后,根据其能否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导师向系部提出考核申请,合格后由系部向教务处提出推荐其成为正式教师,资格考核申请由教务处组织相关部门对申请人进行综合考核并报院办审定,合格者取得教师资格可聘任教师岗位,对不合格者延长见习期半年或不予聘用。

7、教学管理实践。凡新进教师(企业外聘专家除外)均要完成教学管理实践,协助教务员,参与教学管理工作。累计时间不少于半年。

8、同时具备教学经历和行业企业经历的新教师,经入职和岗前培训,经教务处组织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综合考核并报院办审定合格者可直接聘任到教师岗位。

三、本规定自2015年9月1日起执行此前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相符的以本规定为准。

四、本规定由系部负责解释。

2015年7月20日

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篇6

我厅将对各高校执行《广东省高校食堂对外承包经营资格准入试行办法》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委托广东省高校伙食专业委员会对承包企业的资质进行评估,定期公布其资质情况。各高校在执行过程中有何建议和意见请及时向省厅教育后勤产业办反映。

二○○七年四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后勤管理 食堂 通知

抄送:广东省高校后勤研究会,广东省高校伙食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教育厅办公室 2007年4月28日印发

广东省高校食堂对外承包 经营资格准入

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广东省高校食堂对外承包(下称外包食堂)经营的准入管理,确保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的稳定,适应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根据教育部2002年《关于切实加强高等学校食堂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发[2002]34号)和广东省教育厅2003年《转发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高等学校食堂管理工作的通知》(粤教后勤[2003]5号)的有关精神,结合广东省高校食堂管理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

开放校内餐饮市场,既要符合市场规律、产业规律和教育规律,又要符合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目前高校伙食管理多种模式并存,各校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审慎决策,选择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

第三条

本规定中的外包食堂,是指在广东省内高校为师生员工提供餐饮服务的非本校自主经营的食堂,承包此类食堂者为外包食堂餐饮企业。

第四条

本规定适用范围为广东省内的各类高校。

第二章 外包食堂经营准入条件

第五条

进入高校承包食堂的单位应是符合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设立的餐饮企业,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持有国家规定从事餐饮行业的各种证照,如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员工健康证等。第六条

外包食堂餐饮企业的企业注册资金等应根据所承包食堂的经营规模和投入规模而定,可参照附表1(餐饮企业注册资金、风险保证金建议表)和附表2(餐饮企业承包年限建议表)。

第七条

食堂员工总数应与所承包食堂的经营规模相适应,其中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达到附表3(餐饮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建议表)的要求。外包食堂餐饮企业应具备从事3年(含3年)以上的餐饮经营资质;及具有承包企事业单位3000人以上规模的经验;食堂专职负责人应具有餐饮经营管理经验,掌握食品卫生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所有从事食品生产、销售、经营和管理的人员应持有有效的健康证,并经卫生知识培训考试合格。

第八条

外包食堂餐饮企业应了解高校的管理要求,应有立足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应充分认识高校食堂具有明显公益性的特点。

第九条

外包食堂餐饮企业应有完整的管理机构,遵守国家劳动法规,按规定给员工办理相关保险,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工资、福利待遇等。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用工培训、工作规范、安全防患、卫生保障、民主管理、文明服务、物资采购、物流管理、质量监督和价格管理等制度。

第十条

外包食堂餐饮企业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学校在招标时予以优先考虑。

(一)高校自主经营、信誉度高的后勤餐饮部门跨校进行委托服务经营或承包经营的;

(二)具有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

(三)具有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

(四)具有三年以上学校餐饮经营资历,所经营的食堂获得广东省教育厅颁发的“优秀食堂”称号的;

(五)具有广东省内卫生防疫管理部门颁发的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A级资质的;

(六)获得了广东省高校伙食专业委员会推荐的企业。

第三章 外包食堂经营准入程序

第十一条

外包食堂餐饮企业应由各高校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

第十二条

符合准入条件的社会餐饮企业参加学校组织的公开招标时,应提交企业资质证明、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由银行提供的当前企业资信证明等相关证照原件和复印件,还应提交详细的食堂经营可行性方案(包括规章制度等)。

第十三条

学校应按照国家招标法相关规定成立招标工作小组,可采取现场考察、答辩等方式,对应标企业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切实了解和掌握投标方的资金能力、资质信誉、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健康状况,从中择优选定承包企业。

第十四条

学校应与中标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明确质量要求和违约责任。

第四章 外包食堂经营退出

第十五条

外包食堂餐饮企业在承包期满后按与学校签订合同条款自然退出。

第十六条

外包食堂餐饮企业在承包期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学校有权取消其经营资格,责令限期退出。

(一)经营期间发生师生食物中毒,或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且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因食品价格、质量、卫生和服务态度等而引发的学生罢餐、静坐、游行等群发事件,影响恶劣的;

(三)因承包者的责任,导致承包的食堂未在规定期限内取得广东省高校达标食堂资格的;

(四)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掺杂做假、销售无证食品、未按规定经营范围经营等违规行为,经学校规劝、限期整改依然无效且情节严重的;

(五)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转包、分包和挂靠经营行为的;

(六)招投标时以弄虚作假等欺诈手段获得准入资格,或经营情况发生变化不符合准入条件的。第十七条

凡被学校限期退出的企业,三年内不得参加全省高校外包食堂的投标。

第五章 外包食堂协调与监管

第十八条

外包食堂餐饮企业应办理所承包食堂的卫生许可证。

第十九条

外包食堂的基础设施、厨房设备,原则上应由学校投资建设,学校可以向外包食堂餐饮企业收取一定的租金或设备折旧费。其中,厨房设备、设施的折旧费计提应不少于五年使用期。

折旧费建议以逐年递减的形式计算,以避免承包企业转嫁经营成本。

第二十条

因学校资金困难,需要承包企业投资的,原则上仅限于厨房设备的购置及更新改造,其投资金额应根据食堂的经营规模确定,详见附表2(餐饮企业承包年限建议表)。学校应对外包食堂餐饮企业投资金额进行严格的审核。

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为外包食堂餐饮企业创造必要的办伙条件,对食堂的水、电、燃气价格,应按照国家政策和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学校应明确食堂的服务性、公益性和微利性,不能以包代管。应采取如下措施,加强食堂的建设和监管:

(一)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和监管制度,配备相应专职的监管人员。建立有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的 “伙管会”、“膳委会”等组织参与伙食监督;

(二)学校应定期对物资采购、伙食质量、销售价格、食品卫生、安全生产等进行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三)外包食堂餐饮企业应规范财务管理,配备财务人员,并定期向校方上交财务报表。

第六章 其它

第二十三条

具备以下条件的广东省内高校后勤饮食部门可以视为具有外包食堂餐饮企业的相应资质,可参加外包食堂的投标和跨校进行委托服务经营或承包经营食堂。

(一)有学校管理部门授权的;

(二)所经营管理的食堂均获得广东省教育厅颁发的“达标食堂”称号,并有一间以上获得“优秀食堂”称号的;

(三)所经营管理的食堂具有广东省内卫生防疫管理部门颁发的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B级(含B级)以上资质的。

第二十四条

学校在食堂的招投标和监督管理中,有关人员应廉洁自律,严禁暗箱操作及其他不正之风,切实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

第二十五条

学校应把实行外包经营的高校食堂中标企业的相关资质材料、承包合同、责令退出文件等上报广东省教育厅教育后勤产业办公室备案。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解释权归广东省教育厅。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颁布之日起施行。

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篇7

1 执业药师资格简介

执业资格是政府为规范职业秩序, 对涉及公共利益的、技术性强的, 甚至具有危险性的专业实行的人员准入资格控制, 是从事某种专业工作的必备条件。《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 (下简称《暂行规定》) 第3条规定:执业药师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 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 在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中执业的药学技术人员。

2 目前执业药师资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准入的有关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暂行规定》[1]第2条规定:国家实行执业药师资格制度, 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统一规划的范围。第3条规定:执业药师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 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 在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中执业的药学技术人员。第4条规定:凡从事药品生产、经常、使用的单位均应配备相应的执业药师, 并以此作为开办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必备条件之一。

存在的问题:目前在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的关键岗位, 都按照国家规定配备了执业药师, 但是医疗机构没有强调必须配备执业药师。卫生部门对医师和护士既强调职业准入, 又强调职称, 而对药学人员强调的只是职称, 而不是执业资格。目前, 在医院药房工作的人员基本上是药学专业毕业, 有药学专业技术职称, 但很多人不是执业药师。

2.2 报考条件与实际执业的问题

《暂行规定》[1]第9条规定: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学历, 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忙作满一定年限或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的均可参加考试。

存在的问题:《执业药师资格制度问答》中解释, 相关专北指化学专业、医学专业、生物学专业。化学专业与生物学专业所学内容与医、药学专业所学内容相差甚远, 即使考取了执业药师资格, 因为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专业基础知识的缺乏, 在经营和使用单位执业, 直接面对患者提供用药咨询服务将有相当的困难。

2.3 执业资格证书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执业药师资格证书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工作单位、批准日期、签发单位、签发日期、持证人签名。

存在的问题:因为人才是流动的, “工作单位”一项的设置意义不大。

2.4 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2]第5条规定:按国家有关规定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方可从事药学专业技术工作。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从事药学专业技术工作。《处方管理办法》[3]第61条规定:本办法所称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是指按照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 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 包括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管药师、药师、药士。

存在的问题:在医疗机构只具有执业药师资格的不是药学专业技术入员。医疗机构强调的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而未提及职业准入资格。

3 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

3.1 国家应制定政策, 强化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准入

国家有关部门应统一认识, 把执业药师作为一种职业准入资格在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均予以强调, 实行强制准入, 而且把具备执业药师资格作为继续晋升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基本条件之一。

3.2 对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分类管理

药品行业是一个多环节的综合性行业, 对不同的环节, 相关岗位人员素质的要求应有所不同。

3.2.1 生产企业是药品的源头, 其人员素质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 对化学等基础知识的要求较高, 专业性比较强。因此, 其质量管理、质量控制、检验等关键岗位的负责人必须具备药学、化学或生物学专业学历和执业药师资格。

3.2.2 药品经营企业面对的是亚健康人群或患小病、慢性病的患者, 所以质量管理人员、处方审核人员等除应具备医、药学专业学历、执业药师资格外, 还必须具备医学或药学专业初级 (药师或医师) 以上职称。

3.2.3 医疗机构的药学人员因每天均与患者面对面服务, 比较强调医药学专业知识, 因此,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药学专业学历、执业药师资格, 具备药师以上职称的方可从事处方审核、复核、发药、独立配制制剂等工作。药学专业毕业生在未取得相应执业资格和职称前只能进行调剂、协助配制制剂等工作。

3.3 执业药师资格的注册

3.3.1 执业药师资格证书中“工作单位”可改为“所学专业”, 以便注册时分类。

3.3.2 执业药师注册时应根据所学专业进行分类管理:药学专业的执业药师可以注册在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医学专业可以注册在经营和使用单位;生物、化学等专业执业药师只可注册在生产单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 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 2002.

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篇8

【关键词】小学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比较;改革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制度之一,它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相比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因而在亟需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向日本等发达国家学习,从而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水平。

一、教师资格认证机构和认证过程的比较

我国于1995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第五章第十二条规定,“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申请认证其教师资格”,第十三条规定,“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证”。

而在日本,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为中小学教师,必须需要经过层层审查与考试:第一次是在大学毕业时提交毕业论文,第二次是符合规定者领取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教师许可证,第三次是参加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举办的教师任用考试。只有符合规定的学分要求并具有相应的学位,才能参加国家的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合格者才能授予教师资格证书。甄选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候选者根据考试结果,分别参加由市、町、村教育委员会和学校校长的面试,通过者须接受为期一年的实习试用期“初任教师研修”,通过后被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任命为正式教师。另外,日本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国家,因此它的教师资格证书认证一般由文部大臣批准的具有培养教师资格的大学或短期大学负责,而教师资格证书的发放则由各级教育委员根据大学或短期大学的证明负责。小学和初中教师的许可证,由教育大学、学艺大学、综合大学教育学院和短期大学培养认证。

由此可以发现:①日本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必须通过多道程序,而我国的教师只需一场考试,便能够得到教师资格。②日本教师资格的认证机构和证书的发放机构是分开的,而我国师范生的教师资格认证和教师资格证书的颁发很大程度上掌握在高校手中。高等师范院校同时拥有教师的培养者和教师资格的认证者的双重身份,公正性往往难以把握。

二、教师资格认证条件的比较

(一)专业要求

在日本,四年制本科毕业的学生经教师资格初检合格后,先实习一年,再经复检合格后,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对其他社会成员的考核,文部科学省每年委托几所大学进行鉴定考试,经考试合格,发给教师资格证书。1998年起,法律又规定大学毕业的职员要成为小学和初中教师,必须有在生活福利部门或特殊教育学校等地看护、帮助老年人或残疾人,或与之交流等生活体验7天以上,才能获得教师许可证。在我国,通过一系列测试后就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二)学历要求

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章第十一条规定,“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日本于2000年开始实施的《教育职员资格证书法》规定了各级各类教师资格证书的认证条件:要获得各类学校普通资格证书,必须达到研究生院毕业程度。同时,日本早在70年代就成立了“教育研究生院大学”,计划通过这种形式逐步使中小学教师达到硕士毕业水平。

(三)教师资格考试

在我国,师范生不需经过教师资格考试便能得到教师资格证书,非师范生毕业生只需要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考试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等一系列笔试和面试就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在上文已经提到,日本的教师在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之前已经有两道程序的筛选,因而这些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的日本教师的整体素质必定比我们选拔出的教师的素质要高得多。

三、教师资格证书的比较

(一)教师资格证书类型

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有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划分,而在日本却截然不同。

日本现行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以1998年修订并于2000年开始实施的《教育职员资格证书法》为依据。此次修订将教师资格证书分为普通资格证书、临时资格证书和特别资格证书三大类。第一,普通资格证书可按照学校的种类而分为小学教师证书、初中教师证书、高中教师证书、盲人学校教师证书、聋哑学校教师证书、特殊学校教师证书、幼儿园教师证书。第二,临时资格证书是各类学校的助教、特殊助教的资格证书,它的有效期只有三年,并且只在指定地区有效。第三,特别资格证书是为了适应学校多样化的需要和给予学生更多了解社会的机会,招聘有社会经验者或有特别技艺者任教。招聘范围一般仅限于学校所在都道府县,原则上可以是所有学科,但实际上主要集中于小学音乐、图画、体育和高中电子计算机课程。

(二)教师资格证书时效性

我国的《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中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丧失教师资格;有因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或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证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可以认为,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是终身有效的。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人民同样对教育、教师的信任感发生了动摇,日本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举措。2006年,中教审提交的正式建立教师资格更新制度的最终报告指出,将教师资格的有效期规定为十年,教师在期满前需接受约30个小时的培训,方可进行教师资格的更新。具体的培训由大学或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按照国家的认证基准进行。

由此可见,社会如果要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就应当打破教师资格的终身化,通过设置教师资格证书有效年限,促使教师不断学习进修,更新自身的知识与技能。

四、日本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提高教师的学历标准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当具备与其需要承担的责任相符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所以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国家适当提高教师资格的学历标准。对于在职教师,国家可以通过定时培训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准。

(二)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应加入实践环节

当前我国的教师资格考试忽略了实践环节,只凭面试时的说课是无法真正考察到“准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所以,本文认为我国可以学习日本采取实习一年并复试的方法来考察“准教师”,从而最终判定申请人能否真正担任工作。

(三)注重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的工作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因而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因而,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在教师资格考试的时候,相关机构应当聘请心理专家来对教师进行心理考察,从入口处把好关。

(四)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审查评估

我国现今的教师队伍鱼龙混杂的很大原因,就是部分人看到了教师工作的稳定性,通过各种手段混进了教师群体,侵犯学生的权益。教师资格终身的制度导致了部分教师缺乏有效激励和监督,极易产生道德败坏的问题。因此,国家必须对教师资格进行定期检查,对教师个人进行考察评估,增强教师的危机感意识。

参考文献:

[1]马蕾.日本教师资格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1).

[2]何崇军.中日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比较[J].教育导刊.2011(8).

[3]李永鑫.肖荣勋:中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3).

[4]陈永明.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P243.

[5]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P136-137.

上一篇:学会用穷人的方式过富裕生活美文下一篇:武汉音乐学院是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