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在民族音乐的发展及传承方法论文(精选2篇)
一、笛子的发展史与表现形式
(一)笛子的发展史
笛子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但是其具体的起源时间无法确认,当前,国内外对于笛子的起源时间有不一样的研究结论。笛子属于河姆渡出土中的文物,其中有一种笛子类型被称之为骨笛,骨笛与现今的六孔笛有很大的相似度,河姆渡出土中的笛子文物距现在已经有了八千多年了,属于我国最古老的一种笛子。其次,在罗泊湾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支有7个暗孔、用2节竹削制成的笛子。随后陆陆续续发现了很多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笛子,这都能够证明我国笛子拥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我国文物学者通过查阅早些年的文献发现,在皇帝时期就存在竹笛子,到了宋朝的时候人们用笛子表现出高低调子,广泛流传于人们的娱乐生活中。当笛子成为地方戏曲伴奏中的关键乐器之后,促进了笛子更好的发展,被运用于各种民族音乐中。
(二)笛子的表现形式
笛子属于汉族最为古老的乐器,也是最具有特色与民族气息的,是民族音乐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乐器。笛子的传播形式历年来都是心口相传的。笛子可以说是一种较为传统的乐器,但是相应的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新颖的乐器,因为笛子是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拥有了一定的历史沉淀和厚度,但是笛子也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脚步,当前很多流行乐曲中融入了笛子艺术。笛子最初是借助于曲艺与戏曲伴奏登上舞台的,充分展示了笛子的美好之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笛子分为“南派”与“北派”两种形式,主要是受到当地生活环境与地域民族的影响,具备有自身较为独特的艺术魅力。人们在欣赏音乐过程中,通常不会在意音乐的音域,而是更多的看音乐是否能够打动人心,好的音乐能够触碰人的情感,比如《我和你》这首奥运主题曲,仅仅用到了12356这几个音,但成为了永远印在人们心中的歌曲,从这可以看出六孔笛子比其他乐器的音域少,但是表达的音乐情感比较丰富。在演奏笛子中,有用到半音,比如《流浪者之歌》就可以用笛子来演奏,但是《流浪者之歌》用小提琴来演奏存在很大的难度;其次,还有《无穷动》这首曲子,其中运用了较多的半音与循环双吐演奏,很多音乐大师无法充分掌握这种演奏方法。从以上几点可以表明,中国笛子中的演奏技巧是如此高超,很多人利用长笛演奏的时候基本的循环换气都做不到。对于笛子的音域问题,很少人知道存在八孔与十孔笛子,八孔与十孔笛子能够拓展半音的音域与演奏,这就是笛子在发展中的创新,这证明了我国的笛子艺术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在变化着。
二、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发展和传承方法
(一)保留笛子中的民族风特色
要想让笛子在民族音乐中有更好的发展,永久地传承下去,首先要保留笛子中的民族风特色,因为我国现在提倡继承传统优良文化,而民族风属于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在笛子发展过程中不能够仅仅追求创新,而是要适当地保留笛子中原有的民族风特色,这样才能够促进笛子艺术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在笛子发展过程中要时刻体现出民族文化气息,展现出我国的独特文化,这样才能够在多元化的艺术氛围中生存下去,做到代代相传。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更多新型的行为、思想、事物等,对于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始终要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把具有中华民族文化气息、元素、特质的优良素材保留下来,去除一些被社会淘汰的腐朽技艺。因为每一个地区的发展都是不同,从而人们对于笛子艺术的理解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淮河与秦岭属于分界自然环境的标志,同时也是分别经济和社会的标志,从而展现出了南方和北方人之间的.文化、性格差异性,俗话说“南柔北刚”,同样在笛子艺术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南方人的生活通常是依山傍水,所以艺术风格较为清亮、委婉、柔和与清脆相互呼应,让人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北方人的生活往往是居住在高原山地或者平原中,使得人们的性格朴实、爽朗,从而笛子艺术也比较高亢低回。我们要保留这些民族艺术特色,这也是分辨中国56个民族的重要途径,是永远不会被遗弃的。
(二)把笛子艺术载入到图书馆中
从建国至今,我国的笛子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六十多年,并且在这六十多年间笛子艺术发展较为迅速,仅仅依靠心口相传就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这展现出了笛子的艺术魅力,是非常值得永久发展与传承下去的,所以要把笛子艺术传入图书馆中,让更多的人去认识笛子,感受笛子的艺术形式以及发展历史,激发人们对祖国优良艺术的自豪之情。比如,对曲笛、梆笛、定调笛发展历史的介绍,这些都可以载入图书馆中,这些笛子也反映出我国在历史发展中人们的审美水平在逐渐上升。曲笛产于苏州一带,它虽然很小巧,但是音色较为细腻,通常展现的是C调与D调,适合演奏细腻悠扬的曲子,和江南美景很搭;梆笛属于音色激越高昂的笛子类型,多用于北方地区的独奏与伴奏中,如梆子戏、二人台、吹歌等;定调笛适合于乐队演奏,通过调节音孔与吹孔的距离改变音准,非常适合于民间演奏。以上都是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具体运用,值得让更多的人去发掘、了解。
(三)把笛子艺术中的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结合起来
中国的笛子艺术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想要把笛子艺术永久地流传下去,还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在保留民族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对笛子艺术进行创新,让笛子艺术中的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结合起来,促进笛子艺术的更好发展,走向国际化发展路线,不仅仅让国人在民族音乐中继承、弘扬笛子艺术,还要让更多的外国人对笛子艺术有深刻的了解与认知,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魅力。笛子演奏者要勇于尝试不同风格的笛子艺术形式,把各种风格融合在一起,比如,将笛子艺术运用于流行音乐创作中;在民俗音乐笛子曲目中融入流行音乐元素,让传统与现代无缝衔接在一起,让笛子艺术在民族音乐中得到更好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总之,要想让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继续发展与继承下去,需要保留笛子艺术中的优良元素,并且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把传统笛子艺术与现代流行元素结合起来,促进笛子艺术的创新,让更多的人更为深刻地了解笛子。
参考文献
[1]刘飞.笛乐演奏家简广易、俞逊发、李大同舞台表演研究[D].扬州大学,.
[2]贾黎明.秦地笛子代表人物及其演奏作品音乐特点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
长期以来, 对于“中国竹笛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在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 骨笛与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近, 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 是至今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罗泊湾出土的一号墓中, 一支用二节竹制而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子, 战国时期七个按音孔横吹的铜笛, 战国初曾侯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子, 马王堆出土的三号汉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子等等, 都足已证明笛子是最原始的乐器。我国最早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竹子制成的笛子, 到了汉、晋根据音律学制出了长短不同的笛子。宋朝后竹笛的形制就和现在的六孔笛完全一样了。由于地方戏曲的大范围发展, 笛子成了地方戏曲伴奏的重要乐器之一。
笛子外呈圆柱形, 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两个基音孔和两个助音孔。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 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笛塞: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 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 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 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没膜孔, 也能吹奏, 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的音色。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 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 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音孔:共有6个, 分别开闭这些音孔, 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竹笛流传地域广大, 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曲笛:最初因给昆曲伴奏而得名, 因盛产于苏州, 就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主要以C、D调笛子为主, 笛管身粗而长, 音色浑厚而柔和, 温婉、清新而圆润, 广流传于我国南方地区。它适于合奏与独奏, 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地方戏曲音乐中最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梆笛因伴奏二人台、梆子戏而得名。这种笛子通常以F调、G调、A调为主。管身较曲笛细而短。音色高亢、明亮, 适合吹音域比较高的曲子, 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 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二人台、梆子戏等一些的伴奏, 也多用来独奏, 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定调笛:每支笛子固定一个调, 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适应不同调的乐曲的演奏, 最适宜独奏或参加乐队演奏。它给吹奏者带来方便, 可以不变指法, 只用与乐曲相应的调笛吹奏即可。定调笛在笛身的吹孔与音孔之间, 装置铜制插口以调节吹孔与音孔的距离。这种经过改进的定调笛, 能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可通过调节管长来控制音准。定调笛将对我国的竹笛名称统一起积极作用, 因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 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 这既符合民间传统演奏习惯, 又解决了笛子在调高问题上的混乱, 并为记谱和演奏带来很大方便, 它完全适用于传统的六孔笛和各种改革笛。玉屏笛: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 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椭圆形, 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 工艺精细。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 雄的笛管稍粗, 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 发音明亮, 上刻“彩凤”。这种龙凤对笛, 在工艺上颇具特色。短笛:又叫学生笛, 笛身短小, 一般无基音孔。分有膜孔和无膜孔两种, 练习或合奏用的。低音笛:近几年随着民族乐器、民族音乐的发展, 笛子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如:弯管低音笛、低音长管笛等等。在笛子第三孔的音高低于b1的称为“低音笛”, 比如:大G调、大A调、大C调、大降B调等。当代笛艺呈现五彩缤纷、水平很高的繁荣景象。名家众多, 各地出现极富代表的新作, 极大地丰富了笛艺的舞台。
【笛子在民族音乐的发展及传承方法论文】推荐阅读:
笛子感想06-10
传承及弘扬民族精神演讲稿06-23
民族民间音乐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07-03
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探讨论文12-18
民族精神我们来传承09-21
让民族音乐之花在学生心中盛开论文06-30
传承中华美德发扬民族精神06-05
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演讲稿06-29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基因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