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训练理论课教案(精选8篇)
教学目的:用形体训练来改变学生的自然体态,再加上舞蹈组合,以提高形体的美感,培养良好的气质,陶冶美的情操,提高审美品位。
教学重难点:如何掌握正确的形体训练方法。
教学内容:
形体训练是构成动作语汇最基本的单位,是通向艺术教育的必经之路。形体训练的主要特征是以人体生理科学原理、美学原理为指导,以身体训练为主要手段,以发展专项素质为基础,以塑造健康优美的形象为核心,以提高形体的控制力与表现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与高雅气质为目的。形体训练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美育教育的过程,是获得形体美和心理美以及美的表现的主要途径。
舞蹈是通过人体舞蹈语汇,如手势、舞姿、造型、队形变化等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传情达意,而形体训练是构成舞蹈语汇的最基本单位,是通向舞蹈艺术的必经之路。
在所有舞蹈体系中,芭蕾舞的形体训练体系比较严谨和完整。
芭蕾是一种起源于意大利的舞剧,用音乐、舞蹈和哑剧来表演戏剧情节,后来盛行于法国和俄罗斯,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古典芭蕾的女演员用足尖点地作为舞蹈的主要特征。
今几年来,在我国,芭蕾业余教育正在蓬勃发展,因为人们意识到芭蕾不仅在人的形体健美上,手脚灵敏上,步伐轻盈上有着特殊的作用,同时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情操、仪表、礼节以及艺术品位鉴赏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在芭蕾训练中常出现开、绷、直、立四个动词,这四个字始终贯穿在芭蕾训练之中,所有的动作必须在开、绷、直、里的基础上去完成,我们将它称为芭蕾的基本元素,也是芭蕾的特征之一。
这“开、绷、直、立”四大原则的确立是与芭蕾的起源有关的,了解这些,那么在做芭蕾动作时,就要时刻注意这几点。
(1)芭蕾有七个基本手位和五个基本脚位,一直贯穿于整个形体训练中。(2)芭蕾中的擦地绷脚非常重要,通过擦出收回的不断运动来锻炼腿部力量,尤其是踝关节和脚趾的力量。
(3)“蹲”的练习也是一种重要的基本练习,它要求后背直立,肩部放松,外开,在蹲下与直立的过程中要平稳、连贯、动作要柔韧。蹲是各种舞蹈必须训练的项目之一。
在形体训练中还应注意男女的区别,训练时不能一刀切。
形体训练,它一方面能全面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又可以有重点地雕塑人体形态,培养良好的姿态。使联系者在掌握形体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的同时,提高形体的美感,培养良好的气质,陶冶美的情操,提高审美品位。形体训练的方法目前很多,但从最终的效果来看,芭蕾形体训练的方法最值得信赖。
芭蕾形体训练的方法和效果是得到公认的,它的形体训练方法是舞蹈界的公共课程,而且也成为模特、体操运动员、影视演员共同的形体训练方法。
芭蕾形体训练方法是怎样的呢?芭蕾被成为“腿脚的艺术”,所以芭蕾形体训练的独特之处也就在脚上,它要求双脚的外开成“一”字的训练,这样就把人体重心强制后移到脚跟,骨盆由前倾变为直立,腰部和脊柱的问变的笔直。大家可以试验一下,脚跟并拢,双脚外开180度成“一”字,姿态要比平时挺拔的多,芭蕾形体训练的方法是立竿见影的。
双脚外开180度,一般人很难作到,但大家还可以做一个试验来体会一下,赤足或者穿平底鞋站立,双脚并拢,前脚踩一本20毫米厚的书,体验一下是否姿态也必平时要直得多?这也是新的芭蕾形体训练方法。
有这么一个成语:“手舞足蹈”,大家一定不陌生,人在高兴和激动之余就会手舞足蹈,这是有原因的,人类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人类在语言的表达能力还不十分发达的时候,就很善于用表情和手势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了,所以,人们最早的“语言”不是用嘴讲出来的声音语言,而是用四肢和躯体做出来的动态语言,所以说,手舞足蹈的传情达意可以被看作是人类最早的文化艺术象征。
“芭蕾”的训练是一环扣一环的,概括说来就是:地面训练—扶把训练—把下中间训练—足尖训练。地面训练是让初学者坐、躺在地上先找脚怎么绷,肌肉怎样收紧、转开、伸长,以及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扶把训练是从双扶把擦地练起,这是练脚在地面上的感觉;小踢腿是擦地离地15度,踢是肌肉小小的力度训练;小弹腿是离地25度,弹是进一步锻炼动力腿的小腿快速出去回来的肌肉能力;大踢腿顾名思义是要求动力腿最大幅度的力量训练,蹲是下压腿部肌肉的控制力量为的是完成小跳、中跳、大跳;划圈是练髋关节的灵活、松弛,以及进一步的训练肌肉外开;单腿蹲是练腿部肌肉最大限度的控制力。由此可见芭蕾的训练是相当讲究的、细致的,每一个动作的练习都有它不同肌肉训练的方法以及最终要达到的不同训练目的。跳跃也是这样,先练习小跳,它是为中跳做准备,中跳有了一定肌肉能力后再大跳,这就逐渐具备了强有力的肌肉能力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偏偏起舞。
竞赛是竞技体育训练活动的杠杆, 赛制则是竞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 赛制变化是促进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基本动因。20世纪90年代初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国际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和职业化得到快速发展, 传统赛会制发生了根本变革, 职业联赛制广泛开展, 比赛遍布于整个赛季, 比赛密度大幅度增加。在全球范围内, 自行车、高尔夫、网球、足球、拳击、赛车等职业赛事如火如荼。在市场经济极为成熟的美国, 以四大职业联盟 (NBA、NFL、NLM、MLB) 为代表的职业体育发展迅速, 其中NBA篮球冠亚军球队打完季前赛、常规赛和季后赛, 其比赛总场次即为113~118场。随着国际竞技体育赛制的改革, 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完善, 我国以球类为代表的大多数项目由传统的赛会制变为现行的主客场联赛制, 目前初步形成了以足球、篮球、排球和乒乓球职业联赛为主体、以各类商业性比赛为补充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1]。
职业联赛的多赛制现象成为当代竞技体育运动的显著特征之一, 比赛的数量、密度、规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导致原有的训练和比赛周期安排随之发生急剧改变, 训练周期理论也从传统分期训练理论一枝独秀, 到板块周期训练理论与之并存。周期训练理论是研究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并依此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训练过程的理论[2]。训练周期理论运用了人体在生物和社会活动方面具有的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该理论被广泛地作用于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基础。随着竞技体育训练实践的发展, 周期训练从分期理论发展到板块理论, 不断丰富完善。
1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
1 . 1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兴起
早在20世纪初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之际, 各国运动训练专家就对运动训练周期问题给予了关注[3]。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末起, 随着二战的结束, 国际赛事恢复正常, 有关周期训练的研究在前苏联广泛开展, 朴素的年度周期训练理念被人们普遍接受[4]。自20世纪初莫乐菲与托夫提出“阶段训练分期”思想, 经过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拉乌尔和毕卡拉“ 全年训练分期”思想的发展, 至1964年Matveyev基于田径、游泳、举重等项目备战奥运会与世锦赛训练实践的系统研究[5], 出版了《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 标志着分期训练理论的形成。前苏联及俄罗斯一直关注周期训练的研究, 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并拥有丰富的运动训练经验, 在奥运会等世界大赛上取得过骄人成绩, 竞技水平保持在世界前列。普拉托诺夫研究显示, 前苏联国家队运动员在重大赛事中展示出赛季最好成绩的比例高达55%~70%, 同一指标高于西方国家运动员3~4倍[6]。
1 . 2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核心内容
多年来, 分期训练理论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和教练员的认同, 成为指导周期训练安排的典范。其理论核心内容在于以下所述。
第一, 竞技状态及其评价标准。根据Matveyev的研究, 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在竞技完善的每一个新阶段, 通过相应的训练所获得的有益于运动成绩的最佳准备程度状态。其中, 竞赛条件下运动员所展示出来的运动成绩, 是竞技状态评价的核心与最终指标。
第二, 竞技状态发展时相及年度周期的划分。分期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周期训练理论认为, 运动训练分期的自然基础是竞技状态发展的阶段性, 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发展由获得阶段、保持阶段、暂时消失阶段3个交替变化的阶段组成, 由此训练的周期也相应地划分为准备期、比赛期与过渡期, 如表1所示, 每个时期赋予了相应的阶段目标与训练安排。同时, Matveyev通过统计分析450多份田径、举重、游泳等体能类为主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年度训练安排与运动成绩变化, 确定了高水平运动员年度竞技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并提出年度周期的单周期、双周期和三周期模式类型。
第三, 各时期训练安排特点。大周期的基本模式确定后, Matveyev进一步阐述了大周期各时期的训练安排特点 (见表1) 。准备期:进一步分为一般训练阶段、专门训练阶段两个大阶段, 一般训练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一般训练, 训练负荷安排以渐进地增长训练量和强度进行, 但主要是增加训练量;专门训练阶段, 训练负荷安排训练量达到最大, 并且有选择性地提高训练强度。比赛期:主要是完整的比赛练习, 专项训练安排在增加训练强度的同时, 相对减少或保持训练量。过渡期:负荷安排低训练量、高强度, 全面促进形成参赛竞技状态模式。
1 . 3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生物学基础
竞技状态的形成以超量恢复为生物学基础, 这一理论通过建立负荷与恢复之间的关系, 以刺激-恢复后肌糖原系统的变化为依据而提出, 核心在于后一小周期训练的开始恰好处于前一周期机体超量恢复的最高点[7], 如图1所示, 通过3个小周期的训练叠加效应, 使机体的心血管系统及能源供应系统发生适应性变化, 从而促进运动员高水平竞技状态的形成。有研究认为, 长跑运动员可以用超量恢复说明其训练的规律, 即训练过程分为疲劳、恢复与超量恢复3个部分, 这种模式可应用在一次训练课、小周期或中周期训练中[8]。
周期训练层级的划分为训练设计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教练员可以根据比赛日程和季节的变化, 选择周期的顺序、内容和持续时间, 确定各周期具体的训练方式方法, 以决定运动竞技能力的高峰期以及该高峰期的持续时间。早期的传统周期训练理论将一年作为一个大周期, 特别适合于具有季节性的项目, 如滑雪、滑冰和赛艇等项目。后来, 训练周期也作了改进, 针对一年双赛或三赛项目, 年周期内出现两个或3个大周期, 每个大周期再根据专项训练目标进一步划分为3个小周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 马特维耶夫本人也对这一理论不断完善, 提出应补充考虑项目特点和运动员的训练个性化问题, 以弥补一般性理论的不足[9]。
2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
2 . 1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提出
近年来世界竞技体育多赛制的巨大变化, 使得传统的分期训练理论已不能解决训练实践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诸如:一些运动和技术能力的同步发展带来的限制;无法提供竞技状态的多次高峰, 即在多次比赛中获得成功;基础和专项准备时间过长等[10]。在这种背景下, 20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新的周期训练理论——板块周期训练。“板块”一词最早出现在Verhoshansky (1985) 的专著《训练过程的程序化和安排》中, 用来指集中使用某一单方向负荷的阶段, 1999年Verhoshansky专门撰文对传统分期训练理论进行批驳[11]。20世纪90年代以Verhoshansky为代表, 近年则以Issurin[12]为代表, 在批判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缺陷的同时, 对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内涵进行了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2 . 2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核心内容
板块训练是指一种具有高度专项化集中式训练负荷的周期化训练模式, 由几个训练因素集合成一种具有专项功能和彼此紧密联系的单元[13]。板块周期训练理论与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最明显的区别在于, 板块强调按序列依次发展运动员的各种运动能力, 并认为多种具有高度指向性的训练负荷不能同时进行, 单方向的集中训练负荷可以有效避免同步发展多种能力时能力间的相互干扰, 使训练更加集中、更加专项化和更具有可控性, 运动员需要的各种能力因而得到依次发展, 而不像传统周期那样要求同步发展。
基于上述训练理念, 板块周期理论划分了小周期、中周期、训练阶段, 并设计了不同训练板块的基本目标与要素。小周期包括若干训练课, 并持续若干天 (一般一周) 的训练周期[14] (见表2) , 中周期包括一系列小周期的中等规模的训练周期[15], 这种中周期-板块的中等规模的训练周期是板块理论的最突出体现, 这种训练计划使训练更加集中、更加专项化和更加可控。
3种板块对训练分别发挥3种不同的作用:积累板块主要用于运动员积累基本的运动和技术能力;转换板块用于将运动员的运动潜力转变为专项比赛能力;实现板块实现运动员的比赛准备并促使达到预期参赛效果。积累板块和转换板块的持续时间不超过4个周, 实现板块的持续时间为2个周, 这3个板块被组合为以比赛结束为标志的一个独立的训练阶段, 一系列的训练阶段又构成了年度大周期, 如表3所示。
2 . 3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生物学基础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最关键、最基础是训练负荷的集中原理, 即只有高度集中的训练负荷才能产生有效的刺激, 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竞技能力的提高。其理论基石:一是高度集中的训练要求将同步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概率降至最低。二是当所需训练的运动专门能力超过同步训练的数量时, 序列式训练成为唯一可行的路径。三是专门化的中周期-板块分别对训练发挥3种不同的作用[16]。与以往传统的周期训练相比, 板块周期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由于训练总量大幅减少, 降低了运动员过度训练发生的概率。二是多高峰的训练安排, 使运动员可以在整个赛季多场比赛中表现出高水平竞技状态, 更多地获取优胜。三是每个中周期需要评估的运动能力数量大幅减少, 使训练过程的监控更加有效。四是根据不同训练的主导方式, 营养饮食方案以及身体恢复计划可以得到适时地调整。五是由多阶段构成的年度训练计划, 可以促进重大比赛适时出现最佳竞技状态。板块周期理论与方法, 已经发展为针对高水平运动队频繁参加赛事具有指导作用的一般原则。
3 两种周期训练理论分野与整合
3 . 1 传统周期与板块周期的分歧
当前, 竞技训练理论界围绕传统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学术争论颇多。从发展的角度看,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缺憾与不足。一些学者认为, Matveyev的周期训练理论过分强调一般训练, 忽视了专项竞赛的需求, 这就使得训练过程从形式到负荷安排都脱离了竞赛对专项竞技能力的根本要求。从生理学的角度讲, 高水平运动员若长期给予非针对性的一般训练安排, 机体的生理负荷就难以达到或接近专项能力适应水平, 长期下去必然导致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下降, 运动成绩的下滑。又由于赛事准备期时间长, 中间缺乏高水平的竞技比赛, 机体得不到有效的强度刺激, 以致进入比赛期后机体对突然的高强度竞赛负荷刺激无法适应, 容易促发运动伤病。从实践发展的角度看, 由于竞技体育职业化与商业化的快速发展, 竞技比赛密度大幅增加, 高水平运动员只能依靠赛事间隙进行调整、恢复或针对性训练, 而不再像过去全年单项赛“大周期”训练那样有充足的准备时间。
随着竞技体育赛事活动的深刻变化,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那些在赛季任何时间或整个赛季都要具备高水平竞技状态的运动项目。与传统周期训练模式相比, 板块周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 但同时也要客观认识到, 板块周期理论也存在某种缺位。一是当前的板块周期训练理论还不够细致完整, 还没有体现出准确性、多元化、多维度结构的思维特征与安排方式。二是板块周期的训练结构缺乏完全的准备期。如果准备期基础训练不够完整, 机体的能量储备就会有所缺失, 至比赛期就会出现体能缺乏、动力不足的现象, 影响到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出现。板块周期结构安排明显具有针对性的局部设计, 而不是总体版图, 因而缺乏全面综合发展的理念, 如果长年按此安排进行训练, 极易导致大强度造成的伤病而得不偿失。
3 . 2 传统周期与板块周期的整合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提出是当时训练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其中训练安排理念与方法至今仍对训练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既要认识到该理论的历史作用, 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推进其发展,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和延伸。从运动训练实践应用的角度看,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具有一定互补性, 各自有其适应范围与应用领域, 在指导不同训练对象、不同竞技项目的运动训练实践中寻求整合路径。
从所针对的训练对象看,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是包括多年、全年及半年型的大周期以及中周期和小周期的理论, 其针对的训练对象既包括处于基础训练阶段、训练提高阶段的青少年运动员, 也包括处于最佳竞技阶段与竞技保持阶段的高水平运动员, 而板块训练理论所针对训练对象主要适应于处于最佳竞技或竞技保持阶段的高水平运动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所适用的训练对象范围更广。从所针对的竞技项目来看, 现代竞赛体制的改变并没有覆盖所有的竞技项目, 对于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来说, 多赛制与传统的赛会制相比明显发生了变革, 每年竞赛数量大幅增加, 但对于举重、摔跤、柔道、跆拳道、赛艇、皮划艇等项目来说, 还是以成功参加四年一次的奥运会、每年的两大赛 (世锦赛、世界杯;全国锦标赛、冠军赛) 为主要目标。前者的训练安排以板块周期为主, 最大特点是依据高水平运动员的适应规律, 强调以板块形式依次集中发展少数专项能力, 使运动负荷及其机体内部发生高度精确性反应。后者的训练安排以传统周期训练为主, 其优势在于突出了训练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总的来说,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应用于不同的训练对象与竞技项目, 并在训练组织的整体性规律和竞技状态的适时调控中实现应用整合。
4 结语
关键词:理论;发展趋势;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089-02
一、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趋势
1. 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历程
我国运动训练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发展到现在,接近60年,经过历代专家的努力,给这门学科增加了活力,逐步成为一门比较完善的学科。运动训练在我国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①训练理论的吸收与发展期:包括初步形成于发展阶段(1953~1957)停滞阶段(1962~1975文革)恢复与发展阶段(1976~1980)。②运动训练的初步形成期:我国运动训练的初步形成阶段(1981~1983)运动训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阶段(1983~)。在这半个多世纪里,经过我国训练学先驱的努力,不仅确立了本国的运动训练理论的体系,还先后编译出版了多部运动训练学著作,使我国运动训练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以过家兴、田麦久先生为代表。
2. 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趋向
(1)运动训练学三层次结构的日趋完善。运动训练学的三层次结构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普遍适用于多种运动训练实践的理论称为一般训练理论。田麦久于1984年建立了分类训练学的构想,1987年发表了《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1998正式出版了项群训练专著。项群训练理论揭示了相关度较高的不同项目之间联系,这些不同运动可以按照项群训练理论统一指导训练实践;专项训练理论是适用于某一个运动项目的理论,运动训练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运动训练的原则,方法与手段,内容,训练的周期,训练的组织与安排等内容,主要是围绕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负荷量度,训练组织这样几个问题而进行。[3]因此,在运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联系的目光看待问题,将一个问题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去对待,在深度和广度上对问题进行剖析,运动训练的三层次结构正在不断完善。
(2)训练目标导向和控制作用的强化。目标是人们行为的终点,对于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人们的行为都是为既定目标的实现服务的,运动训练的目标是成功地参加比赛实现预期的比赛结果。一切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训练负荷和节奏的安排,都应围绕着成功的比赛需要而组织实施。
当前,我国还是比较重视竞技体育,但在大众体育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旨在改善国人的体质。由于竞技体育仍然占主导,所以训练目标的导向和控制作用是竞技需要的体现,训练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比赛。要从实战出发,紧紧围绕训练目标去组织活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运动训练理论的创新
1. 运动训练理论创新的动力机制
根本动力——理论内部的矛盾;现实动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直接动力——人的思维认识之间的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前进的动力,事物发展具有前进性和曲折性,判断事物内部的发展要抓住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看清事物发展的本质。运动训练理论内部的矛盾性主要反映在同一训练过程中的不同训练理论之间,或者不同科学训练领域对同一训练问题解释的矛盾性。随着理论的创新,运动实践也要适应理论的不断变化。但是,实践和理论的相辅相成不是一帆风顺的,之间肯定存在着矛盾,或是理论上升到很高的层次,但实践达不到理论的要求,或是实践到达新的高度,理论水平跟不上。所以,理论与实践这一对矛盾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中共同成长。看待同一个问题,100个人有100种解释,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看待问题的结果也不同,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推动了人们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认清事物的本质,去接受它,去实践它,推动运动训练理论的创新。
2. 运动训练理论创新的原则
(1)坚持联系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践出发。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运动,成为推动人们认识从低级到高级的动力。运动训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我的实践活动,人们通过训练实践去发现训练理论,在训练理论的指导下去进行运动实践,再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训练理论,所以,运动训练的理论创新必须从运动实践出发,围绕运动训练的实际需要进行,不能脱离实践,脱离了实践就是纸上谈兵。
(2)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之间的矛盾,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所以,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内因在于运动训练理论本身。想要发展理论,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持有“否定——否定——再否定”的态度,最后达到“否定之否定”的阶段。当今社会提倡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创新也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人类普遍关注的议题。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进程和研究现状的研究,阐述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指出目前该理论体系的建构尚处在孕育或初创阶段,关键在于实践。当实践日臻丰富后,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也将形成。同样,成熟的运动训练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将随之形成。
3. 运动训练理论创新的要求
(1)运动实践是理论创新的社会品格。毛泽东早就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无论是“一元训练理论”、“木桶理论”、“合金理论”,再到后来的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反过来又指导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不断创新和发展。一句话,运动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基础、源泉和社会品格。离开了运动训练的实践活动,理论就一事无成。要使理论得到概括、升华、创新和发展,就必须十分重视我国运动训练创新实践,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理论才会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
(2)与时俱进是理论创新的时代品格。要使理论不断创新发展,不仅要注重社会实践,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理论创新的时代品格。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直到现在的“八荣八耻”,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所以,在理论创新中不能墨守成规,要放宽眼界,扩充思维,理论创新要跟上时代的进步,2008年后,我国再一次证明了世界体育大国的实力,结果就是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的发展,就能促使中国的体育竞技能力再次翱翔。
(3)科学思维是理论创新的逻辑品格。所谓科学思维就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运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对事物发展规律和本质的揭示和把握。人类要不断揭示、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促进事物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并善于科学思维,对在实践中掌握的大量信息、情况和问题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分析研究、比较鉴别、综合分析、科学判断和推理,从而达到扬其糟粕、取其精华、揭示规律、把握本质、掌握真谛、科学决策决断、因势利导、推动和促进事物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目的。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实践、与时俱进的过程,就是科学思维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教材委员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汪路线等.对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EB/OL].http://hi.baidu.com/bjzgzzs/item/51fe69159905c4ff756a8449
一.什么是形体
形体是指人体结构的外在表现,它是一门艺术。人体只有在四肢、躯干、头部及五官的合理配合下才能显示出姿态优美、体型匀称的整体美。
形体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骨骼、肌肉、肤色。什么是形体训练:
形体训练是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的,通过徒手或利用各种器械,运用专门的动作方式和方法,以改变人的形体的原始状态,提高灵活性,增强可塑性为目的的形体素质基本练习。同时也是提高人的形体表现力为目的的形体技巧训练。
形体训练可以采用各种徒手练习。如:徒手姿态操、韵律操、健美操、太极、柔韧以及各种舞蹈动作,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运动器械进行各种练习,如:把杆、绳、圈带、球、助木哑铃等,以及各种特制的综合力量练习架,也可采用现代开发出来的多功能的一些健身器械。
形体训练的动作方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基本的内容离不开基本功训练和基本形态训练。为了增加形体训练的趣味性,可进行健美操、舞蹈、野外健身跑等训练。形体训练简单易行、适用性强、能有效地增强人们的体质,增进健康,改善人们体型、体态,陶冶情操。
二.形体训练的特点和作用
1.广泛的群众性和针对性
不论男女老少,不论何种职业,根据各自不同年龄性别、能力、爱好,都可以参加改善和发展身体某部分需要的各种形式的形体训练。因为它不仅能够使机体新陈代谢旺盛,各器官功能得以改善,增强体质、延年益寿,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善身体某一部分(发达肌肉、祛脂减肥、矫治畸形)使体形匀称、协调、优美。
2.内容和方法多种多样
从形体训练的内容上看,基本动作、器械及项目都是十分丰富的,形体训练的动作主要有用于身体局部练习的系列动作,也有用于身体整体练习的单个动作,还有用于形体练习的健身系列的成套动作以及用于矫治康复的专门动作。每个动作的设计和成套动作的编排,都是严格按照人体解剖的部位,有顺序、有目的地来设计和编排。
形体训练的项目:有用来健身强体的健美体型的练习;有用来训练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的专门练习;有适合中老年人健身强体的练习;有适合瘦人发达肌肉,丰腴健美的锻炼;有适合胖人减肥的练习;也有适合疗疾康复的练习。形体训练的器械更是繁多,有专门的单项器械,有联合器械,还有自制的娱乐器械。
从训练的形式上看:有单人的练习、双人练习和集体练习;有徒手的,也有手持轻器械的,有站姿也有坐姿,还有垫上的;有柔和的慢节奏,也有动感很强的快节奏练习,有局部的也有全身性的。
从形体训练的方法上看:它是在人体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
训练学、运动生理学、人体艺术造型学等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和各自水平,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性别,选择不同的方法。
3.灵活性
形体训练大多为徒手练习,也可广泛利用把杆辅助,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个人;可以在统一的时间内,也可以分散安排,不同的性别、年龄、体质、体型、素质,以及不同的地点和器材均可进行,只要练习者有计划地安排,不间断地进行科学训练,目的就能达到,它不受场地、器材、时间的限制。
4.艺术性
音乐是形体训练的灵魂。它是完成形体训练动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丰富练习者的想像力和表现力,激励练习者尽力完成形体训练的计划,并帮助其履行那些枯燥的练习程序和把握动作的节奏,准确地完成动作。同时也可激发练习者的欲望和激情,使人在锻炼中更加愉快,更有兴趣,达到忘我的境界。特别是根据不同风格的乐曲,选择和创造不同风格、形式的形体训练动作,可以提高成套形体练习的感染力,以此提高练习者的音乐素养和培养其良好气质,愉悦身心。
三.形体训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形体训练的基本内容(1)基本姿态练习
人的基本姿态是指:坐、立、行、卧。当这些基本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时会给人一种感觉,如:身体形态所显示的端庄、挺拔与高雅,给人的印象是赏心悦目的美感(包括日常活动的全部)。俗话说,坐有坐相,站有站样。但是一个人若是光有好的体型,而不注意自己的基本姿态,也不会让人觉得健美的。自古以来就有“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说法,实则是对人基本姿态的形象比喻和健美的要求。由于一个人的姿态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改变诸多不良体态,如:斜肩、含胸、松胯、行走时屈膝晃体,步伐拖沓等。
(2)基本素质训练
形体基本素质练习是形体训练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练习中可采用单人练习和双人配合练习两种形式。通过大量的练习,可对人体的肩、胸、腰、腹、腿等部位进行训练,以提高人体的支撑能力和柔韧性。为塑造良好人体形态,改善形体的控制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形体基本功练习的内容较多,在训练时,应本着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同时也要注意自己和配合者的承受能力,不能超负荷,以免发生伤害事故。
(3)基本形态控制练习
基本形态控制练习是对练习者身体形态进行系统训练的专门练习,是提高和改善人体形态控制能力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徒手、把杆、双人姿态等大量动作的训练,进一步改变身体形态的原始状态,逐步形成正确的站姿、坐姿、走姿,提高形体动作的灵活性。这部分练习
比较简单,个别动作要求比较严格,训练必须从严要求,持之以恒。
2.形体训练的基本要求
(1)训练前必须做好准备活动。
(2)训练时要穿有弹性的紧身服装或宽松的休闲服、体操鞋、舞蹈鞋或健身鞋。
(3)训练时不能佩带饰物,以免发生伤害事故。
(4)训练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切忌忽冷忽热、断断续续。要持之以恒,力求系统地掌握形体训练的有关知识和方法。
(5)要保持训练场的整洁和安静。
(6)在做器械练习时,要有专人指导和帮助,铁别是和器械的运用,要注意训练的安全。
(7)在训练中和训练后要注意补充适当的水,同时要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
第二章 人体形态美的标准
爱美、追求美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是人的天性。千百年来各个国家或民族,由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差别,由于气候、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异,都有自己传统的美的观念。
人对形体美的追求是在生存条件得以极大改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审美需要。在市场经济繁荣,社会政治稳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处在无忧无虑的积极乐观的状态中,在与自然相互协调中获得审美
享受,也就必然把高级形态——人体作为审美的对象。这是健康进取的表现,是社会兴旺发达、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标志。当然,追求形体美的程度也反映了每个人的文明水平和整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然而不同的时期、不同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地位、不同的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审美观点,对美的观念有所不同,因此,评价人体形态美的标准也就不同。它是比较复发的,涉及因素较多,因此形体美的标准也是相对的。人的美不仅是外表的美,还有内在的气质,是“综合美”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
一.人体的体型之美
人体体型美所包含的基本要素为均衡、对称、对比、曲线。1.均衡
均衡是指身体各部分的发育要符合一定的比例。例如:头与整个身高,上、下肢与身高,躯干与身高的比例。上、下身的比例一般为5︰8,这些比例关系必须符合人正常发育规律的特点。
均衡还指身体的协调。一个协调的体型会给人竖看直立,横看宽阔的感觉。这种协调不仅包含人体各部分长度、围度和体积的协调,也包含色彩、光泽、姿态动作和神韵的协调。
2.对称
人体的对称是左右对称,从正面或背面看身体左右两侧要平衡发展。在正常的站姿和坐姿时,人体的对称轴一定要与地面垂直。控制人体对称。除此之外两肩、两髋、两膝、两外踝之间的连线都要与地面保持平行。同时,面部器官和四肢也要对称。因四肢长期从事某
单一工作,或不当的生活习惯形成的不良身体姿势,都会造成身体的不对称,身体的不对称容易影响人的内脏器官的正常发育,对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
然而,绝对的对称往往给人以呆板和僵硬的感觉,人的细小部分的不对称,往往使人生动活泼起来,如发型、服饰等。
由此可知,对称美和不对称美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人们应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美的真谛,为美化人类行为而努力。
3.对比
在人们的审美观点中,常遇到两种不同的事物并列在一起,由于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衬补,使事物显得更完美。如形体上的大与小、长与短、粗与细、屈与直,节奏上的快与慢、轻与重,行动上的动与静,都可以形成鲜明的反差,相互强调、相互辉映。
人的体型也必须符合对比美的规律:(1)人的体型要符合性别的特征,这是一种隐形的对比。男子需符合男性的阳刚之美,女子需符合女性的阴柔之美;(2)对人的身体还要注意几个重要的对比:一是躯干与四肢的对比,躯干是人的枢轴,应该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四肢是人的运动器官,则应给人以灵活的感觉,如果躯干不直,四肢僵硬,只会给人弱而笨的感觉。二是关节和肌肉部位的对比。肌肉部位粗,说明肌肉发达,关节部位细,说明关节外附着的脂肪少,显得灵活一些。(3)上、下肢的对比。人的下肢是完成各种动作的支撑部位,上肢则是完成精细复杂工作的运动部位。由于功能不同,对比要求也不同,下肢要有粗线条和稳定的结构;上肢则要求有细线条和
多变的结构。
4.比例
人的身体比例以人的头部的长度为尺度来衡量全身,认为人体标准的比例为:身高为7.5~8头,下颌到胸下线为1头,再至股骨头为1.5头,从股骨头到脚底为4头,肩宽为2头,上臂长11头,手长2。这些比例主要由骨骼的长度决定。31,前臂长35.曲线
人体形态曲线美的第一个含义是流畅、鲜明、简洁;第二个含义是线条起伏对比恰到好处。人体的曲线是丰富多变的,这些曲线的起伏对比应该是生动而有节奏。如:胸要挺、腹要收、背要拔、腰要立、肩要宽、臀要圆满适度、大腿修长、小腿腓部稍突出、脊柱正常的生理弯曲要十分明显。
男女身体的曲线美要有所不同。女子曲线应是纤细连贯的,从整体看起伏较大,从局部看则是平滑流畅;男子的曲线应是粗犷刚劲的,从整体来看起伏较小,从局部看由于肌肉块的隐现而有隆起。总之,女子的曲线要显示出柔润之美,男子的曲线要显示出力量之美。
二.人体的姿态美
人的外在美,除了人体本身的静态美外,还表现在运动中的动态美。姿态美就是人体几种基本姿态所表现出来的静态和动态的美感,包括站立、行走、坐卧三方面的美感。它要求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协调的。坐立时,要优美挺拔,显得精力旺盛;行走时,抬头挺胸,要英姿焕发,刚劲有力;坐卧时,要姿势平稳,规矩端正,舒适大方,这样才能突出人的健康美。人的体型在一生中是不断变化的,相对而言,姿态美更为重要。人不是石膏塑像,是要由空间活动的变化和样式来确定其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稳健优雅端正的姿势,敏捷准确协调的动作,不仅本身就是一种美的造型,而且可以弥补体型的某些缺陷。
三.行为美
行为美与姿态既有关系,又有区别。行为美既包括了一个人的举止风度的美,更侧重于与道德意义的“善”相联系。培根说:“相貌的美高于色泽之美,雅秀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评价一个人的行为美不美,主要看他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符合者为美,反之为不美。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行为是心灵的外在形式,反映着心灵的内容,美的行为表现美的心灵,丑的行为表现为肮脏的灵魂。
行为美要求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规范,做到相互礼让,敬老爱幼,同情病残,讲究卫生,举止大方端正,自然豁达,不卑不亢,热情而不轻浮,勇敢而不鲁莽,豪爽而不落于粗俗,聪明而不流于油滑,自尊而不自大,谦虚而不虚伪。当人的行为充分显示出“善”时,人们就从这个行为上看到了美。
第三章 确定形体训练内容的原则
形体训练对人体的健康很有裨益,它可以使人的肤色润泽,体
格强壮,内脏功能强健,身材自然、均匀、健美和精力充沛。众所周知,人只有在健康的基础上才有美的体型,而健康可以通过各种体育锻炼获得,但优美的体型则需进行专门的训练。同时,它也并非靠十日八日的健身就可以造就,而是要通过量力而为、持之以恒的健身锻炼节适当的营养和休息才可成就。
形体训练,既不同于打球、跑步、游泳等运动,也与技巧、舞蹈、竞技体操等项目有区别。不是单纯的健美运动,它一方面能全面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又可以有重点地雕塑人体的形态,培养良好的姿态,使练习者掌握形体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的同时,提高形体的美感,培养良好的气质,陶冶美的情操,提高审美品位。因此在进行形体训练中,对于基本内容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锻炼身体的原则
形体训练的目的,是要使全身肌肉有弹性,发展匀称、丰满,内脏器官机能旺盛。在选择形体训练的内容时,只有坚持身体全面锻炼,然后再加练不足的部分,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有人单纯练一部分肌肉群,如只练胸肌不练腰背肌,或只练腹肌而不练胸、腰、臀肌,就达不到消耗其脂肪,促进肌肉全面发展的作用。如只练上肢而不练下肢,则会导致头重脚轻,只练下肢而不练上肢会造成上细下粗。
在进行形体训练时若忽视整体的全面性,目的与活动单一,只发展身体的某一局部,势必导致身体片面发展,造成某些部位、器官系统、身体素质和机体能力的薄弱,既影响训练水平的提高,也易发生伤害事故。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就会导致身体形态和机能的急
性发展。因此,合理选择和搭配锻炼的内容与方法,才能保证做到扬长补短、内外结合、身心一致,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1.力量与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等素质练习相结合,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2.动力性和静力性联系相结合;大肌肉群与小肌肉群相结合,促进全身肌肉群的匀称发展。
3.负重练习与徒手练习相结合,促进深信协调发展。4.全身与局部的练习相结合,在全身练习时,又要针对身体某部位进行强化训练;在进行局部练习时,又要兼顾身体的全面发展。
5.主动性部位运动与被动性部位运动相结合。
6.无氧运动与有氧运动相结合,促进肌肉和心肺功能的协调发展。
二.适宜负荷,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加形体训练要有恰当的生理和心理负荷量。训练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运动的刺激强度,太弱的刺激不能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过强的刺激不仅不能增强体质,改善体型,相反还会损害健康。因为身体由弱变强,由丑变美,急于求成是办不到的。因此在内部的选择上,要注意由少到多,动作节奏由慢到快,负荷由小到大,并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只有这样遵循人体发展和适应环境的基本规律,逐渐提高,才能有效地训练体型。
三.培养良好形态的原则
确定形体训练内容时,要以有效培养良好形态准则,对于形态控制效果好和具有实用意义的基本体操、基本功的训练,要在个训练段反复出现,逐步提高。对技术性较强的内容,要考虑训练本身的技术体系,又要有利于良好形态的保持,特别是对发展形体素质有利的训练内容要坚持每训必有。
四.科学的针对性原则
各个年龄阶段进行形体训练的内容各有不同,特别是在人一生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时刻:青春期和青年期。在形体训练内容层次上应与练习者年龄阶段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身体素质、形态控制能力发展的现状和要求相适应。确定形体训练内容要注重系统性,逐步提高形体素质和技能要求,同时也要注重形体科学发展的新内容。
五.内容的多样性原则
形体的身体素质练习是艰苦的,练习者在训练时所感觉到的是吃苦和流汗,接下来的是疲劳。健身的目的明确,美体观念强的人,回自己在形体训练的苦中找到欢乐,但自控能力差的人就很难坚持下去,因此只有坚持通过采用多种的形体训练内容和方法进行训练,充分调动和激发练习者的兴趣,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心理,才能克服由于训练内容的单调、枯燥和一定的难度,而影响练习者的情绪,从而影响良好身体形态的确立和保持。
六.理论指导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形体训练是以培养良好形态的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看也必须
[摘 要]新版《运动训练学》,在理论上将项群特征纳入教材。新教材对能力、方法进行了多层次归纳。结合当今高水平教学训练的特点,本文总结性的在理论与实践中找到几点共性,指出当前我们在教学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深刻体验科学教学的重要性,逐步提高教学训练的质量,从源头学起,将理论研究融入到教学训练是本文的主要观点.
[关键词]项群特征; 共性; 科学教学; 理论研究
前言
众所周知,《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一门学科。随着竞技体育的日新月异,我们在学习和掌握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时,往往忽视了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田径教学的内容单一。虽然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效果仍不明显;加上缺乏现代科技的支持,理论又与运动训练实践不能紧密结合,造成运动成绩停滞不前。久而久之,运动员缺乏自信心,教练员诚信度下降。怎样提高教学训练质量,我更加深刻的认为:科学训练的根基来源于《运动训练学》。让我们重新解读《运动训练学》,掌握并理解其内涵,同时感受着当今高水平运动教学训练所带来的最新理念,这将是一次质的飞跃!
1 《运动训练学》中田径项群的基本特征
1.1 体能主导快速力量性项群包括跳跃、投掷
快速力量水平构成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机能表现出磷酸原系统供能;神经过程灵活性高、强度大、兴奋过程占优势;观感机能也要求较为发达。素质要求速度、力量和专项爆发更加突出;良好的协调性和柔韧性对于跳跃的完成技术也很重要。
1.2 体能主导速度性项群包括短跑、跨栏跑
运动员生理机能方面,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较高,具有神经冲动的传导快,强度大;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较强,具有较强的抗缺氧能力,机体无氧代谢水平较高。素质表现为全面发展为基础,同时柔韧性、灵活性和一般耐力也很重要。
1.3 体能主导耐力性项群包括竞走、中长跑
要求机体进行适应性改造,改善机体能源物质的存储状况、提高机体代谢功能、提高运动器官的运动功能,提高心理耐受度。
2 科学训练注重神经的剌激传导过程
通过项群的基本特征,我们发现,除耐力性项群未对神经传导有要求外,其它项群都对神经过程的表现提出要求。
高效率全面训练(又叫多因素训练法),是刘翔的教练孙海平指导在取得雅典奥运会冠军后总结性的提出了又一个新的方法。是从神经肌肉协调用力来考虑和安排的,即在一个练习手段里面,包含多种训练因素。他将我们现在采用的单因素训练方法――力量就是力量、速度就是速度的训练加以改变,其剌激都集中在某一个点上或某一个部位上,这样的训练会造成神经系统的过度疲劳,运动员也会因剌激过于单一而产生厌烦。在一个训练中融合多种训练因素,即一个集合群的训练。在这个集合群中又有几个因素,使其相互弥补,就会多一些神经系统的剌激,出现多个兴奋点,而不是一个又一个单一的兴奋点去重新组合转化,这样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也消除了大脑皮层单一和局部的疲劳。综合这些,紧密围绕着专项特征进行训练,在设计教学训练的方案上更加注重具体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实施。因此,注重神经的剌激传导过程,也恰恰是围绕着《运动训练学》的观点来实施的。
3 “三重一大”的原则和高效率全面训练的结合
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是发展竞技体育的一贯立场,也是田径运动训练的基本准则,没有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就无法战胜自我,挑战极限。因此,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深刻体会力量是基础、速度是灵魂。大运动量训练不光提高技能和体能,还能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当今的田径训练不是主要将训练都放在跑道上完成的,更多的是靠平时的专门训练积累起来的。它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练习方法、练习手段上。与此同时,力量训练不光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解决肌肉发力问题。因此,在发展力量素质的同时,也发展了速度素质。当运动员具备了这些能力后,可以跑得更快、跳的更高、投的更远。这些,也就是高效率全面训练的因素所在。
4 将科学研究融入到教学训练
4.1 技术训练注重稳固性的提高
运动技术形成主要是通过合理、经济的一个过程最终来评价其结果,就是我们讲的实效性。要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主要取决于如何运用运动生物力学、骨筋、肌肉及人体基本活动的规律。例如,跳跃项目中起跳技术的结构必须是以身体动作为表现形式,而身体动作则以人体解剖结构为基础。起跳时又有多个特定环节相互支撑,形成“技术链”。在“技术链”中力的支点、大小和方向构成了技术训练的一个部分;另一部分主要是身体姿势、关节角度和肢体的位移,起跳时,运动员脚触地时与跑道表面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的能量一部分被运动员身体的运动方向改变,另有很大一部分由于骨路肌肉系统的坚固性不足而被吸收。这些现象不光出现在跳跃类项目中,也在速度类和投掷类项目中经常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通过各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增加力量与专项的结合,突出细节方面的训练,重视身体的坚固性、平衡性和稳定性也是提高技术的一个重要条件。
4.2 专项技术强调规范性
在田径跳跃项目中,起跳技术的力学原理分析,将速度和腾起角作为基本技术的一项首要任务。首先强化技术模仿和动作规范,同时,分析优秀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使运动员在训练时更能体会技术训练的目的性、任务性及技术动作的延续性。
表 1 跳跃项目中优秀运动员跳远技术比较
姓 名 最后速度 m/ 秒 腾起角 起跳支撑时(秒) 成绩(米)
刘易斯 11.06 18.3° 0.12 8.91
鲍威尔 11 23.1° 0.12 8.95
表 2 跳跃项目中优秀运动员背越式跳高技术比较
姓 名 最后速度 m/ 秒 起跳支撑时(秒) 成绩(米)
葛萍(女) 7.70 0.17 1.92
科斯塔迪诺娃(女) 8.51 0.14 2.09
通过表1、2技术比较分析,跳跃项目起跳技术的合理性决定了成绩。随着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深入,根据优秀运动员完成技术的参数分析得出来的模式,技术规范也只是一种理想的动作模式,它带有相对性,因为每一个人的身体形态,动作技术的特点不一样,它的参数都有不同之处。尽管这样,起跳技术中,规范的技术细节必须掌握。起跳技术教学训练必须符合技术规范的标准,沿着技术规范的方向进行。只有在强化技术的规范时,才能充分培养技术风格。
4.3 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全面发展运动素质和全面提高身体机能能力,是达到较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的基本前提和基础,身体素质在某一因素或某一方面的水平偏低,都会限制竞技能力的整体提高和发挥。这一现象在系统论中被称作“木桶”现象。即木桶中的容量总是受到其中最短一块木板的长度的限制。因此,某一素质的发展滞后,不仅影响运动员整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而且还制约运动员专项技术的完善和改进。运动员在提高机能、神经过程、观感机能的同时,大幅度提高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和灵敏等,将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与各技术环节相对应,也是为专项技术中的关键环节创造稳定性条件。
5 结语
了解当今田径运动,在研究体能、技能、心能结合的项目中, 攀登田径竞技高峰时,要掌握回径项目的规律和特点,要善于学习和研究,学习《运动训练学》,更新教学训练观念,提高训练的实效性,灵活的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学习是手段,研究促创新,创新出成效。路在我们脚下,
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个教学训练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体会出现代田径竞技魅力。
参考文献:
[1] 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一、理论学习
1、学习理论
口才学理论是练好口才的一些道理、知识、技巧、方法、套路、注意事项等,它们是哪些好口才的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验总结。学习口才学理论就是要学习别人的经验与方法,以加快我们练好口才的进度。说到这里小编又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了,我们的学习资料很多内容是我们的原创文章。我们的学习资料系统全面、科学合理、简明扼要、浅显易懂、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简单实用哦!
2、向口才好的朋友学习
多与身边口才好的朋友聊天交流,记住你们的聊天内容,没事的时候就开始分析总结,学习对方的聊天技巧
二、记忆积累
积累大量的可用于聊天的内容素材很重要。有些高学历的特别是理科男口才不好,就是因为他们学的专业知识虽然很多,但是不能用于聊天,因为大家都听不懂啊。
1、记住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看到或者听到的事、一些时事新闻、娱乐八卦、家庭琐事等;
2、记住一些经典的哲理故事、爱情故事、名人故事、励志故事、童话故事、鬼故事、经典的笑话故事等;
3、积累一些为人处事的一些道理、经典语录、名人名言、流行语、经典段子;
4、记住一些经典的歇后语、脑筋急转弯、谜语等;
5、记住一些趣味知识、生活小知识、健康知识等;
6、记住一些常用的形容词、成语;口才不好的人经常会遇到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的问题,因此,记住一些常用的形容词是非常必要的。
三、实战训练
学口才就像学开车,只学理论知识不实际操作你永远也不会开车。
学口才就像学打仗,不能纸上谈兵,你把《孙子兵法》倒背如流了都没用!必须要在战争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学口才也一样,必须要在实战中训练口才!理论与实战相结合,把理论运用到实战,在实战中总结理论、检验理论、巩固理论!
我们的实战训练的方法有:关键词联想训练法、讲故事训练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分析法、留言评论法、接话训练法、找话题训练法、思维导图训练法、微信群聊法、写日记法、与亲朋好友聊天法、无事闲聊法、提前准备+事后总结法、成语接龙法、词语解释法、换说法训练法、大声朗读法。具体的详细内容请加入我们的社交口才训练营看我们的学习资料。
四、分析总结
实战训练后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很重要!分析总结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理论、检验理论、巩固记忆理论的过程!
1、每天回忆一下今天跟哪些人说了什么话?分析总结哪些地方没有应对好?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应该怎样说?哪些话题应对得不错!对方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2、分析自己和别人他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3、回忆一下自己和别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回忆一下自己和别人用了哪些幽默技巧、玩笑技巧?
5、回忆一下自己和别人用了什么说话技巧、聊天技巧、聊天套路?
牢牢记住并坚持“理论学习、记忆积累、实战训练、分析总结”这16字指导方针,想练好口才,并不难!
口才实战方法:
1、“敢于说”
敢于说就是能在公众面前勇敢、大方地说话。这是练好口才的前提。有人在公众面前不敢说,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自己说话的能力认识不足;二是怕说错了被人笑。这两个原因属于心理素质的问题,要想练好口才,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素质。要正确认识自己,别人能说,我也能说,别人会说,只要努力锻炼自己也能学会说,而且一定会比别人说得更好。开始锻炼口才,就不要怕说错,只要经过一次次的“错”,才能把话说得更好。故练好口才,必须经过这一过程,必须克服“怕”的心理,要有信心,大胆地在公共场合说话。
2、快速朗读
快速朗读也是练习口才一个很好的方法,快速朗读可以提高你阅读的速度,从而让你在说话时语速更加的流畅。许多演讲大师也是从快速朗读练起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忽视这一方法哦!
3、多讲故事
大家都知道故事里有许多对话或独白,这些对话和独白对我们练习口才是有巨大帮助的。因为对话和独白可以锻炼人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当我们把故事中的对话和独白表达好了的时候,那么在生活中就不愁表达不好了。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的口才越来越好。
4、大声朗读
练习口才大声朗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是因为,大声朗读可以纠正你的发音习惯,纠正你的字音。同时,大声朗读还可以使你很快的发现自己的毛病,从而改掉它。大声朗读一定要注意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得清楚,这样才有助于改掉朗读过程中出现的毛病。
5、模仿别人
模仿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的,我们从小就在模仿别人。其实模仿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小时候开口说话是从模仿别人开始的。那么我们在练习口才时也可以用模仿法,向这方面能力强的人模仿。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口才就会越来越好。
6、“有的说”
关键词:功能训练,动作模式,动作筛查
为了备战伦敦奥运会,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与美国体能训练公司AP (Athletes Performance) 合作, 成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 标志着身体功能训练被引入中国。身体功能训练团队服务于20多支国家队, 包括乒乓球、体操、跳水、游泳、击剑等项目。身体功能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我国大部分运动员伤病多、动作模式不正确、动作代偿等问题。伦敦奥运会我国取得了境外奖牌数量第一的优异成绩, 该团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功能训练的理念和方法开始在我国开始传播, 但是目前很多人对身体功能训练的概念、理论基础、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区别还不是很清楚, 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也有失偏颇, 如认为核心训练等同于功能训练, 因此, 有必要对身体功能训练进行相关理论研究。
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功能训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Gary cook[1]认为功能性训练是设计功能性的动作来发展身体的一种训练方法, 并提出运用功能训练方法来锻炼上下肢的观点, 并且具体示范了相关功能训练动作。
美国运动委员会 (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 指出功能性训练是包平衡性训练、稳定性训练、核心训练和动态运动训练。
Gambetta[1]等认为与一般体能训练相比, 功能性训练具有更多的训练形式, 训练目标基于动作, 能够更有效地训练到专项运动力量, 提高动态稳定性和加强全身协调性, 功能性训练会使用到大量的器械, 也会结合脊柱恢复、瑜伽、普拉提、体操以及其他任何可以发挥作用的训练方式, 最终使练习者提高核心稳定性、理解并提高运动技巧、增强专项运动能力、提高能量代谢系统的能力等。
Thomas kurz[1]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一种整体的训练方式, 而不限针对局部肌肉的训练, 是通过训练运动模式是人体运动达到稳定和高效。他认为功能性训练还可以理解为利用功能解剖学的相关性的知识来选择训练手段, 以防止受伤并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
张英波[2]认为, 身体功能训练是一种为提高身体运动能力, 通过加强核心柱功能和动力连效能, 并能使神经肌肉系统更加有效率的训练方法, 它包括了多方向动作衔接的加速度、稳定性及减速等练在内的多关节、多平面、多维度的整体性训练内容。
闫琪认为功能训练是从功能的视角审视和思考体能训练, 因此他将功能训练称之为功能性体能训练。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备战团队在美国培训期间, 袁守龙、刘爱杰、张英波、尹军等人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 将功能训练界定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由是, 康复领域的功能训练是为了使病人恢复到能够独立生活。而体育领域的功能训练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运动能力, 为了突出运动的特点, 因此将其界定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首都体育学院被批准的博士项目是“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培养项目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博士工作站”。因此,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目前国内官方比较认可的一个定义。
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基础
2.1 动力链理论
为了深入了解功能训练的内涵,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于动作新范式的理解。这个新范式是1990年由Gary提出来的, Gary认为肌肉的功能不是基于所谓的肌肉的屈、伸、内收、外展, 而是应该基于整个动力链的协调运动。Mike Boyle[3]指出功能性训练归根结底是功能解剖学在训练中的应用。功能解剖学的最大特点是基于人体的实际运动来分析肌肉的工作情况。也就是说功能解剖学是基于活体的肌肉分析。而基础解剖学是基于尸体的、单个关节的肌肉分析。因此, 它并不能解释在真实的运动情景中肌肉是如何工作的。相反, 动力链将人体看做一系列彼此相关的链条。运动链是在中枢和运动神经支配下的按某专项特定动作顺序的多关节、多肌肉参与的联合运动过程中的动力传递。
2.2 动作发展理论
人类动作的发展与年龄有关, 但并非由年龄决定。这种发展是一种质变, 具有序列性 (即一些动作形式必然先于其他动作出现) ;是不断积累的, 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同时还是个性化的。为了更好地阐述人类动作发展的过程, 美国学者提出了“动作发展山峰”的模型, 并按照动作发展的过程进行了分期。
Clark (1994) 将动作发展划分六个时期:反射时期 (Reflexive Period) ——出生后到出生后两周;预先适应时期 (Preadapted Period) 出生后2周到1岁;基本动作技能时期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Period) :1岁到7岁, 主要基本动作的出现和发展。这一时期儿童的动作行为对今后动作技能的发展至关重要, 具有基础性。这一时期儿童应充分掌握多种基本动作, 如果基本动作技能发展不佳, 将会导致形成熟练动作过程中的障碍。专项动作技能时期 (Context-Specific Motor Skills Period) : (情景特定化期) :约7岁至11岁。能表现和完成组合动作, 动作的发展取决于与情景相关的知识与经验, 受到家庭、同伴、文化传统等情境因素的影响, 并表现出个性化。技能熟练时期 (Skillful Period) :11岁以后。开始能够主动表现出较为熟练的动作技能, 并不断提高, 通过发展可具备多种熟练的动作技能。这一阶段仍然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代偿时期 (Compensation Period) :由于受伤或衰老等原因, 使得动作技能水平下降。
动作发展理论一方面阐述了动作技能随年龄的变化趋势, 另一方面阐述了反射性动作和基础性动作对专项动作技能的基础性作用。身体功能训练重视“基本动作模式”, 正是因为基本动作技能在整个人类动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基本动作模式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 Cook认为造成基本动作模式功能不良的原因主要包括:发育性、创伤性、习得性。锻炼人群和职业运动员主要因为意外损伤、不良动作习惯、早期专项化训练产生动作模式问题。功能测试筛查 (FMS) 和功能矫正手段都是基于人类动作发展的进阶序列而设计的。
3 动作模式的概念与评估手段
3.1 动作模式的概念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主要关注的是“基本动作模式”, 因此有必要对动作模式的概念进行相关分析。
张英波认为动作模式是由遗传、神经生理特性和功能解剖结构等先天因素所决定的, 为满足生存需要和完成动作任务而采用的最符合人体自然条件、省力和安全的最优化的动作实现方式。
程翀认为动作模式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 肌肉、筋膜及关节等系统同对预先储存在大脑中相应动作程序执行的过程, 这种执行过程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进行的。神经肌肉系统和动力链、核心柱是形成正确动作模式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动作模式可使训练效益最大化地迁移至专项技术, 有效预防损伤, 提高运动能力。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动作模式不仅仅关注关节、肌肉、骨骼等动作的执行系统, 而且关注动作控制的软件系统———动作程序。二者通过神经系统的指令、本体感觉的反馈系统得到沟通。我们传统的训练重点关注于动作的执行系统, 对动作的控制系统和动作反馈系统重视不够。动作模式的确认是重要的, 因为人的大脑使用这些模式, 而不是孤立的肌肉和关节活动, 来产生对于动作的实际感觉和行为。
3.2 动作模式的评估手段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评估手段是功能动作筛查 (FMS) , 功能动作筛查主要针对健康人群, 出现疼痛的则用选择性功能动作筛查 (SFMS) 。我们这里重点介绍功能动作筛查 (FMS) 。功能动作筛查主要包括:深蹲、过栏架、前后分腿蹲、肩部灵活性测试、主动直膝抬腿、躯干稳定性俯卧撑、转动稳定性测试。国内已有的研究对FMS筛查的内容、步骤、得分情况研究表多, 基本停留在介绍的水平。对FMS筛查内容之间的关系, 筛查目标体系, 受伤风险预测标准研究不够。
功能动作筛查的前三项测试, 下蹲、过栏架和前后分腿蹲是首要的, 因为这些测试体现出人体每天经历的, 在三种基本姿势下的身体核心部位稳定性。然而, 功能动作观察中的其他四项测试, 将能够系统地提炼信息, 筛查的七项测试是相互作用的, 用来帮助我们确认最薄弱的环节。
筛查的目标的层次结构:疼痛、受限的动作模式、不对称的动作模式、重复关节部位筛查。筛查的第一道过滤器是疼痛。筛查中疼痛出现, 筛查积分就不具备任何意义, 因为此时我们不能明确疼痛和动作二者之间是如何影响的。筛查的第二道过滤器是观察受限的动作模式, 在使用积分标准对七个个动作模式进行排序, 排序的目标是确定最为受限的动作模式。筛查的第三道过滤器是动作的不对称性, 在七项测试中有五项测试需要单独进行左侧和右侧的动作评价。第四道过滤器是重复关节部位筛查, 在七项测试中, 涉及伸髋的5项、屈髋的4项、伸肩的3项、屈肩的4项、伸膝的3项、屈膝的4项、伸肘3项、屈肘3项、踝背屈3项、伸腕2项。通过重复关节部位的筛查, 观察受限和不对称的一致性和非一致性, 确保筛查的准确性和指向性。
Kieseletal通过对职业足球运动员的FMS得分与受伤风险进行研究, 确认FMS≤14分受伤风险大增, 这项研究成为FMS受伤风险预测临界值的金标准。但是由于该项研究的样本较小, 受试者主要是职业足球运动员, Schneiders et al因此建议增加样本的含量和样本的多样性, 以期客观确定FMS的风险预测临界值。随后的一些研究, 针对不同人群的分别得出不同FMS临界值15.7, 16.5, 15.5等。国内还未见到对于该标准的研究, 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样本的多样性以确定统一标准, 另一方面可尝试以年龄或不同群体为标准, 已确立不同年龄或不同群体的风险预测标准。
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关系
4.1 从各学科的发展历程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各个学科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 总会出现不同的理论流派。比如社会学先后出现了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女权主义等。心理学出现了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等流派。教育学出现了“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等流派。一种流派在某一时期盛行, 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刻, 这一流派的一些问题开始暴漏, 于是矫枉过正的出现另一流派。但是, 这种非此即彼的钟摆现象并不能科学合理的解释所有问题。因为影响一个学科的因素是多方面, 仅仅顾及一个方面是片面的, 因此出现了各种理论相互融合的想象。影响运动能力发展的因素同样是方面的,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强调动作模式训练, 传统体能训练强调运动素质训练, 两者各有侧重, 偏重任何一方面都是不科学。辩证统一地看待有关两者的关系问题, 才能避免使我们走向极端。
4.2 从“冰山模型”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Deydre Teyhen[4]描述了运动能力发展的“冰山模型” (见图1) , 描述了冰山下的功能性动作包括:关节的灵活性、稳定性、动作的质量和动作效率。冰山上的运动表现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动作表现。阐明了功能动作是运动表现的基础。缺乏灵活性与稳定性的体能训练, 将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建立在动作限制、动作代偿的体能训练将增加运动损伤, 运动寿命缩短。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便能清晰地看到功能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关系, 功能训练是基础, 传统体能训练是提高。没有基础的提高是运动表现短暂的, 我们很多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过短就是因为基础的动作模式有问题。只有基础没有提高是出不了运动成绩的。有研究表明运动表现与FMS的高得分不相关, 运动表现与1RM高相关, 这充分说明了传统体能的作用。因此, 将两者割裂或偏重一方都是不科学的。
5 结论
功能训练被引入后, 业内人士对此出现了很多争论, 根本原因在于对功能训练的概念、理论基础、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关系不是很清楚。本研究认为, 身体功能训练是以动力链、动作发展为理论基础, 以动作模式训练为核心的新型体能训练体系。它是传统体能训练的基础。传统体能训练是在此基础上的提高, 是取得运动成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Cook G, Burton L, Hoogenboom B.Pre-Participation Screening:The Use of Fundamental Movements as an Assessment of Function–part 2[J].N Amer J Sports Phys Ther.2006, 1 (3) :132-139.
[2]张英波, 梁林, 赵洪波.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1.
[3]Michael Boyle, Functional Training for Sports[M]Human Kinetics.
摘 要 我国的田径运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缩短这个差距,必须重视田径运动员的训练过程,鉴于此,本文从我国田径训练中现存的问题以及田径训练的基本内容两个方面对田径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个简单的建议,以期能对我国田径运动水平的提升有所助益。
关键词 田径训练 理论 方法 问题 建议
一、田径训练中现存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在田径运动员的选材方面与其它国家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我国的田径运动水平却仍与目前的国际先进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在运动员的训练环节仍需加强。我国现在的田径运动训练方法多数均为根据训练中的表面现象而形成并调整的,但却缺少对田径训练理性、科学、系统的分析,以致经常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却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训练方式,所以,田径训练的认知模式急需改变。
另外,在田径训练过程中,急于求成也是一个极其突出的问题。在训练中急于求成,不顾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一味加大训练负荷,会导致极限力的过度使用,从而导致身体因自保功能而产生抗拒,不利于运动成绩的提升。
二、田径训练的基本内容
(一)身体训练
田径训练中的身体训练指的是针对发展运动员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灵敏性以及柔韧性素质而进行的训练。一般来说身体训练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训练。此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提升运动员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提高运动员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机能能力和运动能力,进而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成绩。
(二)技术训练
田径训练中的技术训练指的是运用专门的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来对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进行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技能水平的训练方式。技术训练也通常分为两个主要的类别,即:分解技术训练和完整技术训练。通过训练让运动员掌握合理的、科学的、符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的专项技术动作是进行技术训练的主要目的。
(三)战术训练
在田径训练中,所谓战术训练指的是为能让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训练水平和比赛双方的实力,以及对对手的分析判断而采取科学的比赛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而进行的训练。田径中的战术训练一般分为:中长跑的比赛战术训练、短跑的比赛战术训练以及田赛的比赛战术训练三类。通过战术训练可以让运动员适应不同的比赛环境,并能根据比赛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战术。
(四)恢复训练
所谓恢复训练是指在田径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在训练或比赛结束时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消除生理和心理疲劳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解除运动员因训练、比赛产生的身心疲劳,并同时进一步巩固训练效果,进而达到超量恢复,让运动员的成绩得以大幅提升。在恢复训练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有:教育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
(五)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指的是在对田径运动员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让运动员拥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保持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的面对比赛。一般来说心理训练的内容通常包括运动员个性特征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培养,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以及激励性训练等几个方面。
(六)训练过程中的理论学习与教育
训练过程中的理论学习与教育,指的是在训练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或教练员通过安排田径理论知识讲授、专题报告、专业文献资料的阅读等方式,让运动员了解并掌握与田径运动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并通过理论学习与教育的过程亲自参与训练计划的制定和训练过程的组织,让训练的安排更加科学,更具执行性。
三、有关田径训练的几点建议
(一)身体训练要全面
在田径训练的过程中,要以运动员能够得到全面的身体训练作为基本要求。人体各部分的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任何一部分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其它部分运动能力的提升和完善。而田径运动各项目之间也具有天然的关联性和相互促进作用,运动员在接受全面训练的同时,不仅能掌握多种运动技能,让自身的运动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还能有效的挖掘自身的技术潜力,所以在进行训练内容的组织时,教师或教练员一定要注意所组织内容的全面性和多样性,以便使运动员身体各部位的机能和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升,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训练负荷的量和强度要合理
训练负荷是指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人体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一般来说要衡量训练负荷通常通过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来表示。负荷量反映的是运动负荷对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负荷强度反映的是训练负荷对人体刺激的深度。人体各部分机能和运动水平的提升必须通过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实现,但是如果运动负荷过大,超出运动员所能承受的实际范围,不仅不能有效的提升运动成绩,反而容易造成运动伤害事故的出现,长远看来,反而会对成绩的提升起到阻碍作用。如果训练负荷过小,人体就无法得到足够的刺激,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训练负荷的量和强度一定要合理,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来拟定,并随着训练的进行,及时的做出调整,以免训练负荷长期不变,使人体产生适应,影响训练效果的提升。
(三)训练安排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