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推荐8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第二组讲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教师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第四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3页图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或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教师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作业设计: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并比比看谁做的最好。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板书:

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评价活动结果)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学生思考并回答。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板书:

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篇2

关键词:银洞坡金矿,区域地质背景,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综合找矿标志

河南省桐柏县银洞坡金矿床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探明的一处特大型热液型矿床, 区域上位于秦岭造山带东段北秦岭褶皱带中, 构造线多呈北西西向延伸。该矿床目前正在开采中, 为了进一步探明深部资源, 扩大矿床规模, 河南省地质勘查基金于2011年设立了“河南省桐柏县银洞坡金矿深部及外围预查”项目。此文旨在总结该矿床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物化探找矿评价标志, 以期进一步的地质勘查工作借鉴。

1 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背景

桐柏地区处于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的结合部位, 秦岭造山带东段核部。以龟—梅断裂为界, 以北为北秦岭地层区, 以南为南秦岭地层区。北秦岭地层区出露地层主要有秦岭岩群、蔡家凹岩组、二郎坪群和歪头山组;南秦岭地层区主要出露有龟山岩组、南湾组等。龟山岩组、秦岭岩群、蔡家凹岩组和歪头山组为Au、Ag多金属矿的赋矿层位, 二郎坪群为Cu、Zn多金属矿的赋矿层位。区内构造主要表现为构造岩片和边界断裂的北西西向相间排列。具区域性、分划性、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边界断裂主要有桐-商断裂、龟-梅断裂、大河断裂等 (图1)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 从元古宙到新生代有多次活动, 本区与成矿有关系的主要为中生代岩浆岩, 如老湾花岗岩、梁湾花岗岩等。唐河常湾-东塔院铜镍矿分布于南阳盆地边缘, 铜镍矿床主要与扬子陆块北缘周庵超镁铁质岩体有关。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边界断裂两侧的构造岩片内, 它们具有集群成带分布特点, 其生成分布受地层、岩浆岩、构造的多重控制。

1.新生界;2-5.南秦岭地层区;2.泥盆系南湾组;3.上元古界肖家庙组;4.中元古界龟山岩组;5.元古界桐柏山片麻杂岩;6-10.北秦岭地层区;6.上古生界蔡家凹岩组;7.下古生界二郎坪群;8.上元古界歪头山组;9.上元古界宽坪群;10.下元古界秦岭岩群;11-12.华北地层区;11.上元古界栾川群;12.中元古界汝阳群;13.早白垩世天目山超单元花岗岩;14.早白垩世梁湾花岗岩;15.早白垩世老湾花岗岩;16.燕山晚期花岗岩;17.燕山早期花岗岩;18.加里东期花岗岩;19.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20.加里东期闪长岩;21.晚白垩世石英正长岩;22.正长石英斑岩脉;23.断层 (脆-韧性剪切带) :F1.木家垭—固庙;F2.桐柏—商城;F3.老湾;F4.西官庄—松扒 (龟-梅) ;F5.朱阳关— (夏馆) —大河;F6.道土塆—王小庄;F7.瓦穴子-维摩寺-王岗;F8.栾川—明港;F9.马超营—确山

1.2 矿区地质特征

银洞坡金矿床位于桐柏县北部, 属桐柏―大别山北坡金银成矿带北亚带, 呈北西―南东向狭长带状展布。西部有破山银矿, 中部为银洞坡金矿 (图2) 。

矿床出露主要地层为上元古界歪头山岩组中部及第四系, 岩性岩性以二云变粒岩、白云变粒岩、二云石英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炭质绢云石英片岩、二云变粒岩、白云变粒岩为主, 矿床控矿构造以朱庄背斜 (形) 为主干构造, 与背斜 (形) 伴生的脆性共轭逆冲剪切带、韧—脆性层间剪切带及派生的羽裂、拖曳褶曲和旁侧左行、或右行的脆张性断裂是矿床内的主要容矿构造。此外在背斜轴部和两翼还发育一系列成矿后期的逆冲断层、平移正断层。矿体的空间分布严格受歪头山岩组中部含矿层第二、三岩性段 (Pt3W22、Pt3W23) 和赋矿构造双重因素控制。在矿床东段主要工业矿体呈鞍状、似层状, 分布在Pt3W22的厚层炭质绢云石英片岩内, 及朱庄背斜 (形) 转折端, 倾伏端的虚脱部位中。赋矿岩石为硅化碎裂炭质绢云石英片岩和变粒岩。矿体顶底板多为变粒岩, 次为绢云石英片岩。

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和黄钾铁矾化等。此外, 在整个矿床中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高岭土化蚀变均很发育, 但与矿化无明显的相关性。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晶粒结构, 他形结构、交代熔蚀结构, 包括粒状结构、交代熔蚀结构及交代残余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压碎结构、碎斑结构、揉皱结构等。

矿石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皱纹状、蜂窝状、皮壳状等类型。

矿石中的金以自然金和金银硫化物为主, 含微量针碲金银矿。

1.大栗树岩组;2.歪头山岩组上部;3.歪头山岩组中部;4.歪头山岩组下部;5.燕山晚期似斑状花岗岩;6.加里东期黑云斜长花岗岩;7.斜长片麻岩 (变形花岗闪长岩) ;8.混染带 (石英闪长岩) ;9.上含矿层;10.下含矿层;11.大理岩;12.朱庄背斜 (形) ;13.断层;14.挤压破碎带;15.工作区范围

2 地球物理特征

2.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1.1 物性特征

本区地 (岩) 层和岩浆岩物性参数值见表1、表2。

由表可知: (1) 地层中磁性、电性和岩石密度参数值, 以桐柏山杂岩和龟山岩组最高, 秦岭岩群、歪头山组、二郎坪群次之, 新生界最低。 (2) 岩浆岩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的磁性和岩石密度值依次由高到低, 电阻率值由低到高, 极化率值由高到低;碱性岩磁性、电性、密度均表现为低值。 (3) 根据区域地 (岩) 层物性特征, 反映出三个磁性、密度界面:桐柏山杂岩与其北的南秦岭地层之间, 二郎坪群与新元古界之间, 以及其它地层与新生界之间。由于这些界面的物性差异, 区域磁场、重力场呈带状, 并受构造及岩浆岩侵位控制。

1.Δg等值线;2.相对重力高;3.相对重力低

2.1.2 重力异常特征

1∶25万布格重力异常平面图 (图3) 上, 桐柏地区处于区域重力高值区。刘山岩铜锌多金属成矿带分布在二郎坪群中, 原岩为一套海相喷发的基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 岩石密度大, 表现为区域重力高值区。围山城金银多金属成矿带表现为重力低值区, 该重力低值区在西部包括了桃园花岗岩体、梁湾花岗岩体、破山大型银矿、银洞坡大型金矿, 向东延伸至朱庄以东。推测深部应有与桃园及梁湾岩体类似的低密度酸性岩体。

2.1.3 航磁异常特征

桐柏地区在1∶25万航磁△T平面异常图 (图4) , 各个构造地层地体之间的聚合带多表现为北西向线状延伸的梯度带, 表明各构造地层地体由于地层、岩石组合的物性差异, 控制区域磁场和磁异常与区域地 (岩) 层走向一致, 呈北西向条带状分布。最大值大800n T, 最小值为-402n T。刘山岩铜锌多金属成矿带分布在二郎山-吴城正磁场异常带上, 南北宽约4千米, 东西长40及80千米, 对应地层为二郎坪群的刘山岩岩组、张家大庄岩组和大栗树岩组。围山城金银多金属成矿带处在二郎山-吴城正磁场带北东侧的负磁异常区中, 东西长40千米, 南北宽约3千米, 对应地层为歪头山组, 其磁化强度较上覆的二郎坪群低出一个数量级。区内金银多金属矿化与中酸性侵入岩, 特别是燕山期花岗岩关系密切, 但花岗岩的磁性变化较大, 从较强到较弱均有, 与金银矿化关系密切的岩体 (SⅠ型) 具有一定的磁性。

在1∶5万航磁异常图上, 工作区北部围山城金银多金属成矿带为低值或负值异常区, 南侧的带状负值异常带, 是由二郎坪岩群张家大庄岩组内含铁石英岩引起的正磁异常带的伴生负异常。张家大庄岩组南倾, 地磁场磁化方向北倾, 其北侧应伴生负异常。推测可能有隐伏的酸性岩体引起。工作区南部老和尚帽金银铜多金属成矿带表现为低的正值场, 场值一般在100n T±。其北东侧以大河断裂为界, 对应刘山岩岩组为二郎山-吴城正磁异常带;南西侧以松扒断裂为界, 对应老湾花岗岩体为老湾负磁异常带;边界断裂对应的航磁等值线均为100n T±。在本区低的正值场中平行发育二条正磁异常带, 异常最高值均为400n T。其中北带对应秦岭岩群中柳树庄超基性岩带, 从伴生负异常特征来看, 该磁性岩带由向北缓倾的无根超基性岩块组成, 推测南带为秦岭岩群中角闪质岩石或隐伏超基性岩带组成, 磁性体延伸稳定, 倾角近于直立。南、北正磁异常带之间的0值线对应桐树庄—老虎洞沟构造岩浆岩带及地球化学异常带。

1.ΔT零等值线;2.ΔT正等值线及量值 (n T) ;3.ΔT负等值线及量值 (n T)

区内重力异常梯级带与航磁不同分区界线或0值线, 对应地球化学异常带或构造—岩浆岩带的展布, 初步发现银多金属矿床 (点) 分布在重力鼻状突起旁侧的凹陷部位, 反映构造及酸性岩浆岩发育部位对成矿的有利控制。

2.2 矿区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2.2.1 岩 (矿) 石电性参数特征

银洞坡金矿床矿石为含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及金银矿物的炭质绢云石英片岩、硅化绢云石英片岩及硅化变粒岩。矿石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金属硫化物含量5~16%, 以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为主, 其次是黄铜矿等。上述与金属硫化物的密切共生关系使矿石具有明显的低阻、高极化特征, 如表3所示, 矿石 (原生) 极化率平均值达21.9%。最高达65.4%;电阻率平均值仅为20欧姆·米。而围岩除石墨化绢云石英片岩外, 极化率平均值<2%, 电阻率平均值达300~5000欧姆·米;大理岩电阻率最高, 达2248欧姆·米。矿石与围岩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 相差10倍以上。钻孔中根据测井曲线统计求得的岩矿石电阻率值以及ZK1/W6孔测井曲线 (表3、表4、表5) 也反映了相同的电性特征。矿层上观测到的低视电阻率与高自然电位异常, 视极化率均大于100欧姆·米。但当硅化强, 金属硫化呈浸染状时, 电阻率大大增高。

炭质绢云石英片岩是矿区的主要容矿岩石。岩矿石电性测定结果表明 (见表3、4、5) :含矿岩石与一般含炭岩石的电性特征不同, 属中等电阻 (ρ=507欧姆·米) 。弱极化 (η=2%) , 且与矿区其它不含炭岩石无明显电性差异。

2.2.2 矿区激电异常特征

矿区通过激电中梯面积性测量, 共圈出6个激电异常, 总称银洞坡异常带, 编号Dn34~Dn39 (图5) 。异常共有的特点是:形态规则, 连续性较差, 多呈大小不等的椭圆形, 自北西—南东向呈串珠状分布。异常幅值一般大于8×10-2, 视电阻率小于300欧姆·米。Dn37、Dn38分布于东段, 幅值高, 规模大, 与东段主要工业矿体相对应;Dη36分布在西段, 与激电异常中心重合、有高阻 (800~1800欧姆·米) 脉状矿体, 反映西段矿体是硅化较强的高阻、高极化率地质体;Dn34、Dn35、Dn39分布于矿区外围南部的郭老庄―陈小庄一带, 在异常范围内, 已发现有金银矿化, 并已圈出工业金矿体。

1.激电异常等值线;2.歪头山组中部第三段第三层;3.第三段第二层;4.第三段第一层;5.第二段第三层;6.第二段第二层;7.第二段第一层;8.矿体及编号

两种不同极距联合剖面结果 (图6) 反映出明显的视极化率反交点与视电阻率正交点。视极化率反交点西南侧所夹面积大于北东侧, 表明矿脉群总体向南西倾。中梯ηS异常峰值、联合剖面 (ηSA、ηSB) 反交点位置与浅部或出露矿脉群顶部部位基本吻合。

为推断矿体产状, 利用0线剖面中三个钻孔资料, 对视极化率异常进行了类磁选择法计算, 这种计算方法原则上要求围岩与矿体导电性相同, 而矿区矿体电阻率低于围岩, 电流密度也高, 使极化率增强。故在计算中适当提高了矿石极化率值, 即剩余极化率取50%, 围岩极化率取1.7%。假定矿体为深部变缓的两个倾向南西的厚层状矿体, 计算曲线与实测曲线基本一致 (图6) 。从而推断矿体深部变缓, 延伸较大, 钻探已证实。

1.歪头山组中部第三岩性段;2, 3, 4.歪头山组中部第二岩性段;5.歪头山组中部第一岩性段;6.金矿体及编号

3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本矿床由数十条密集产出的矿体组成, 每个矿体均伴有原生地球化学异常, 两者同受构造破碎带、背形褶皱和地层岩性的控制。综合大量成果图与研究结果认为, 本矿床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特点主要是:异常在三度空间, 主要分布在上元古界歪头山岩组中部第二岩性段 (Pt3W22) 和第三岩性段 (Pt3W23) 内, 并与炭质绢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及变粒岩为主的岩石组合密切相关, 异常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矿异常在地表、各中段及剖面上均呈带状平行排列;单个异常形状较规整, 规模大, 主要成矿元素的异常强度高, 浓集中心清晰, 浓度梯度变化明显, 异常元素组分较复杂, 多种元素异常紧密套合, 且具有一定的组份分带。

本次以155米中段异常图将异常由北向南划分为以Au、Ag、Pb、Zn为主的三个矿异常, 编号分别为Ⅰ矿异常 (1号矿体异常编号) 、Ⅱ矿异常 (2号矿体异常编号) Ⅲ矿异常 (3号矿体异常编号) 。通过对这三个主要矿体的异常剖析, 进而总结矿床异常特征。

3.1 异常元素组合

确定异常元素组合的主要依据为:

(1) 直观判别:从异常图直观清楚的反映出与Au元素异常在空间上密切相伴、成因上具内在联系的异常元素主要有Ag、Pb、Zn、Cd、As、Sb, 次为Cu、Co、Ni、Mn、Mo;

(2) 相关分析结果:0―W18线Ⅰ矿异常的73个样品和Ⅱ矿异常的83个样品, 通过电算求得元素相关矩阵列于表6、7、8。

表中表明:在Ⅰ矿异常内, Au、Ag、Cu、Pb、Zn相互之间皆有显著正相关;As与Au、Ag、Pb、Sb, Sb与Au、Ag、Zn、Cd, Cd与Au、Ag、Cu、Pb、Zn, Co与Ni分别呈显著正相关;Co与Cd, Mn与Co、Ni分别呈弱的正相关。

在Ⅱ矿异常内, Au、Ag、Cu、Pb、Zn、Cd、As、Sb相互之间皆呈显著正相关;Co与Cu、Pb、Ni、Mn、As, Ni与Cu、Cd、Mn、As分别呈显著正相关;Zn与Ni, Cd与Mn分别呈弱的正相关。

在Ⅲ矿异常内, Ag、Cu、Pb、Zn、Cd、Sb相互之间均显著正相关;Au与Pb、AS, Co与As、Ni, Ni与As, Mn与Sb分别呈显著正相关;Mn与Co、Ni之间呈弱的正相关;Mo与其它元素不相关。

(3) 概率统计结果:

Ⅰ、Ⅱ和Ⅲ三个矿异常内元素异常样品数随机抽查的概率统计结果列于表9。

注:概率为该元素异常点个数与金异常点个数之比.

在Au异常范围内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Au异常样点, 统计其它元素伴随出现的异常点数及其概率。以出现概率大于0.5者作为Au的主要组合元素, 统计结果表明三个矿异常的主要元素组合为Au、Ag、Pb、Zn、Cd、As、Sb, 而Cu、Mo、Mn仅在Ⅲ矿异常中出现的概率大于0.5。

从地球化学异常图特征可以看出, Au、Ag异常密切相伴, 形态类似, Au异常与Ag、Pb、Zn、Cd异常相互套合, Cu、Mo、Ni、Co等异常仅在Au异常内部分出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Au与Ag、As、Co相关, Ag与Pb、Zn、Cd相关, Cu与Pb、Zn、Mo相关, Ni与Pb、Co相关。这种相关关系与金矿石、载金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 即金主要与黄铁矿化有关, 其次与含银的方铅矿、闪锌矿有关;Cu、Ni、Co、Mo含量增加, 金矿化反而减弱。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的主要元素组合为Au、Ag、Pb、Zn、Cd, 其次为Cu、Co、Mo。

3.2 异常分布、形态、规模

银洞坡金矿床内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形态明显呈带型特征。异常走向 (或纵向) 为北西―南东。三个主要矿异常的分布、形态、规模特点是:异常皆分布于歪头山岩组中部, 与以炭质绢云石英片岩、 (绢) 二云石英片岩及 (白) 二云变粒岩为主的岩石组合密切相关, 异常总体分布态势与构造位置相一致, 反映出多重构造控矿的基本特点;主要组合元素Au、Ag、Pb、Zn、Cd、As、Sb异常呈带型, 形态较规整, 规模大, 连续性强, 且彼此套合性好;次要组合元素Cu、Mo、Co、Ni、Mn, 异常呈带状、线状或透镜状, 规模较小, 连续性相对较差, 且多分布于矿体内及其旁侧。

3.3 异常强度及浓度分带

组成矿体原生异常的各元素不仅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而且在异常内呈现有规律的浓度变化, 由浓集中心至边缘浓度逐渐递减。元素异常浓度的高低与矿体的贫富及其距矿体远近密切相关。

元素异常浓度分带, 按照an T的原则 (其中a取2―5之间的数值, T为异常下限, n等于0―2) , 划分为反映不同矿化程度的外、中、内带三个含量级别, 以利研究原生晕内部结构。矿床各元素异常浓度分带列于表10。

注:元素含量单位w (Au) /10-9, w (B) /10-6

由地球化学异常图可知, 主要成晕元素均具有一定宽度的清晰浓度分带, 并且围绕矿体呈环带状依次分布。成矿元素Au的内带直接指示矿体及强矿化位置, 中带反映近矿围岩蚀变和矿化部位, 外带则显示弱矿化或元素异常浓度波及范围。Ag、Pb、Zn、Cd、As、Sb, 六种元素的各浓度带与主元素Au的浓度分带大致互为对应, 但各带范围略有不同, 彼此呈不同程度叠合或上、下, 左右紧密相邻。

对比表6、7、8中三个矿异常元素在不同标高的异常平均含量、峰值与整个异常的平均值, 可以看出三个矿异常各元素的含量变化趋势、浓集部位及相对剥蚀程度, 主要归纳如下四点:

(1) 主成矿元素Au在Ⅱ矿异常中峰值最高, Ⅲ矿异常次之, Ⅰ矿异常最低, 而异常平均含量则在Ⅰ矿异常最低。这一特点与三个矿异常的赋存层位及矿体围岩性质的不同相对应。

(2) 三个矿异常的主要组合元素在115米、75米和35米标高的异常平均含量皆高于155米标高, 说明三个矿异常剥蚀程度相对较浅。但不同矿异常内, 各元素的异常峰值及平均含量又处于不同位置, 其变化特征也不相同。Ⅰ矿异常中Au、Pb、Cd、Sb主要在下部富集, Ag、Zn、As在中下部富集;Ⅱ矿异常中Au、Zn、Sb在中上部富集, Ag、Pb、Cd的浓集部位则在中部, As在中下部富集;Ⅲ矿异常内Au、Ag、As趋于中上部富集, Pb、Sb在中部含量较高, Zn与Cd在中下部浓集。

(3) Cu的异常平均值、峰值在三个矿异常中均富集于中部, 其上下异常衬值在2.68—3.32之间, 反映了Cu异常含量变化较稳定。

(4) 三个矿异常的次要组合元素Mo、Co、Ni、Mn中除Mo在Ⅲ矿异常的35米标高骤然增高和Ni在Ⅱ矿异常的75米标高有一定增加外, 各元素异常含量由上至下变化幅度很小, 各元素的衬值极差值均小于1。

综上所述, 矿异常中主要组合元素的浓度分带不仅从量上反映异常组分的强度特点, 而且其含量变化趋势将有利于异常组份分带的确定。相对于主要组合元素, 而次要组合元素的含量变化特征则不明显。

3.4 异常组份分带及分带序列

矿体原生晕的组份分带是指各成晕元素在空间上浓集位置的差异表现。元素分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多种元素的异常分布特点及相关关系直观的显示其分带性;再就是采用分带指数 (B·C格里戈良) 计算方法确定。

(1) 组份分带:

水平上, 成矿元素及主要伴生元素异常套合分布, 分带不明显, 依照元素出露晕宽, 由内向外分带如下:

中心带:Cu、Mo、Co、Ni;

过渡带:Ag、Au、Zn;

边缘带:Pb、As、Cd。

(2) 序列:

确定本矿床元素垂向分带序列为:

As、Zn、Cd为矿体前缘元素, Au、Ag、Pb为矿体元素, Cu、Mo、Co、 (Ni) 为矿体尾部元素。

3.5 元素比值的指示意义

依据确定的矿床垂向分带序列, 选择序列中距离最远的元素As、Cd、Zn和Ni、Co、Mo分别计算了As/Mo、 (As+Au+Cd) / (Ni+Co+Mo) 、 (Au+Zn+Cd) / (Cu+Ni+Mo) 、 (As·Au/ (Mo·Ni) 单元素对及累加、累乘比值, 计算结果见表11。

由表11可见, 各元素对、累加晕及累乘晕比值从矿体前缘至尾部呈明显的变化规律, 由前缘至尾部比值依次递减。利用这种变化规律可用来区分矿与非矿异常或判别矿体 (异常) 的剥蚀程度。其比值愈大, 表明矿体 (异常) 剥蚀程度愈浅, 或预示深部可能有盲矿体存在。

4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标志

根据银洞坡金矿床成矿特征与成矿系统背景要素分析, 其地质和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标志见表12,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列表13。

5 结语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篇3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基本知识,学会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会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寻资料等途径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其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通过图释、简述、对比等方式认识经纬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分布规律、特征等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学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使其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难点: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判读,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地点的地理位置。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归纳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资料等途径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

【新课导入】

在晴朗的白天,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时至今日,在自然界能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讲授新课】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阅读教材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习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1)学习“天圆地方”。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便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成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即“天圆地方”。

(2)学习“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了大地不是那么平。于是人们臆想中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即“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3)学生活动。

*分组实验:模拟“海边看船”,把自己的体验记录下来。请去过海边的同学交流亲身体验。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无变化。

*观察图1.4,根据月食照片推测地球的形状。

*如果只根据上面两个实证,能不能得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是否还能举出一些其它例子?

(4)结合阅读材料学习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5)最科学的证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20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承转:人们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了地球的大小。

阅读图1.2“地球的大小”,用哪些资料数据可以描述地球的大小。

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实际上北极半径和南极半径还不相同。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从图2.1可以得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 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分组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各抒已见,教师评价总结,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有充分了解,并且从中接受到相关科学观教育,达到本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

承转: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们在这个家园中生活,需要了解它的面貌。例如,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上海洋和陆地是怎样分布的?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它们分别在地球上的什么位置?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小组讨论:地球仪和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地球仪的特点。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表述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

参照图1.6“制作简易地球仪”,按课文P4活动1给出的操作步骤制作地球仪。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

纬线和经线

阅读图1.7“简易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习地轴、南极和北极点、纬线和经线。

仔细观察地球仪,可以看到地球仪上有很多点和线。

地轴:地球自转轴。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思考下列问题,填写表1。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比较不同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3)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观察地球仪,阅读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和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思考下列问题,填写表2。

(1)经度和纬度是如何划分的?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

(2)找出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看看经度和纬度在地球仪上是怎样排列的?

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

在地球上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结合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和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说明它们是重要的纬线和经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在地球仪上找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承转: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利用经纬网定位

阅读图1.14“经纬网”,学习经纬网的概念。

经纬网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组成的网。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轮船、在辽阔天空中翱翔的飞机,都可以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方便导航。因此,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阅读下列资料,根据经纬度度数,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

(1)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台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

(2)今天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E,中心气压95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有人说:用经纬网确定地面某一点的位置,就像在影剧院里找座位一样,你认为这种比喻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类比经纬网,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

小明收到美国小朋友杰克寄来的一封信。杰克在信中开了一个小玩笑,邀请小明暑假期间到经度116°、纬度40°的地方参加地理夏令营活动。信中所写的地点在哪里?请你帮助小明在地球仪上找一找这个地方,看看是否有什么差错。

在描述经纬度位置时,必须注明经度是东经或西经,纬度是南纬或北纬。

在地球仪上,按表3列出的经纬度,找出该经纬度附近一座大城市的名称,或按表中地名找出该地点的大致经纬度。

【课堂小结】

在地球仪或地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度数找出它们的位置,也可以利用地球仪或地图确定某一地点的经纬度。但在描述经纬度位置时,必须注明经度是东经或西经,纬度是南纬或北纬。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篇4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是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球体)。

2、地球是球体的主要证据(海边看船、月食、地球卫星照片、环球航行、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北半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北极星的高度不同、从归航的轮船看陆地的小山)。

3、地球大小的三组数据。

(二)地球仪

1、设计原则。

2、地球仪及作用

3、地球仪上的大致方向(面对地球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为后边的经纬线指示方向、经纬度的排列规律、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判定做基础铺垫)。

4、简易地球仪的制作不做教学要求。

(三)经线和纬线

1、地轴、纬线、经线、北极、南极的概念。特殊的经线和纬线(本初子午线、20°W、160°E、180°经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经线、纬线的性质(形状特征、长度特征、指示方向、数量特征)。

3、各条经线、纬线的区别方法—经度和纬度。

①经度、纬度的划分及表示方法。②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判定)。

③半球的划分及范围(判定)。

(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1、经纬网的目的及用途。 2、点的描述及表示。

二、教学目标确立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地球是球体的主要证据,记住描述地球大小的三组数据。

2、理解地球仪的设计原则、作用、地球仪上的方向表示。

3、知道地轴、纬线、经线、北极、南极的概念。能在地球仪上找到特殊的经线和纬线

3、通过观察地球仪探究得出经线和纬线的性质

4、知道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表示方法,探究得出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并能运用排列规律判定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

5、知道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读图探究各半球的范围,能运用半球范围来判断点的所属半球位置。

6、知道经纬网的目的及用途,能描述及表示点的经纬度位置。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地球仪、经纬网的学习初步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思辨能力、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意目标:

1、通过对“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漫长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2、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地球仪上的方向表示、经线和纬线的性质、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各半球的范围。

2、难点:运用排列规律判定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运用半球范围来判断点的所属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的判断和表示。

四、课时划分:三课时

五、教学用具:地球仪(至少每两人一个)、多媒体课件。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

SHAPE MERGEFORMAT

七、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1、体现地理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体现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 教学理念。

3、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4、体现张店七中地理组“主题带动策略下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课题研究部分成果。

八、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揭示主题】

导语: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农历每月15日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板书课题: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目标认定,板书结构】

1、屏幕出示知识目标,学生朗读认定。

2、教师叙述,板书一节知识框架,强调重点难点。

SHAPE MERGEFORMAT

【主题带动,自主合作】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部分的教学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自学效果检测,教师导拨,总结升华。

(1)找学生叙述人们对地球是球体的认识过程,教师屏幕出示相关的图片加以说明。

(2)让学生就P3-4活动1的(1)、(2)(3)谈自己的看法,教师配以图片说明。对于其他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学生和教师相互补充,最终必须明确最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是地球卫星照片。

◆总结升华:让学生谈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3)提问: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承转:地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都非常想了解认识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要想方便的了解地球还得多运用一下地球仪。

(二)“地球仪”部分的教学

教师讲解、演示:

设计原则: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

作用:P4最后一句。

地球仪上的方向:北极竖直朝上,我们面对地球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承转:地球仪有好多种类型,不管哪一种都标画着经线和纬线。

(三)“经线和纬线”的教学(基本概念理解、特殊的经纬线、经纬线的性质)

1、自主探究,教师巡视

2、自学效果检测,教师导拨。

(1)提问、演示,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要敢于让学生说,让学生暴露错误,还要注意激励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

经线 纬线 形状特征 半圆 圆圈 长度特征 都相等 ◆教师导拨(教师多方收集学生的观察结果,要善于因势利导):“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越往两极纬线越短,最后成一点”、“不等长”、“有没有长度相等的纬线”、“长度相等的纬线有什么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衬的等长”。 指示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数量特征 无数条 无数条

(2)引导并讲解:本初子午线、180°经线、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特殊之处。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仪上的0°经线;180°经线与本初子午线对着组成一个大的经线圈;赤道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为0°纬线。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这些纬线在第二节学习是会频繁用到。

(3)教师说明:地球里并不真的有地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

▼承转并预留伏笔:我们为什么要在地球仪画上那么多经线和纬线呢?到下一节课大家就明白了。

第二课时

(四)“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表示”部分的教学。

1、设疑: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和纬线,怎么来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呢?(标定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和纬度)

2、继续设疑:经度和纬度是如何让划分的呢?又是如何表示呢?请同学观察图1.10,结合手中的地球仪探究内化经度的划分,准备发言。(学生发言,教师随时引导--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对着的为18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到180度经线为东经度,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到180度经线为西经度,用w表示。

3、继续引发探究:请同学观察图1.11,结合手中的地球仪探究纬度的划分,准备发言。(学生发言,教师随时引导--赤道为0°纬线,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最北端为北极点纬度为北纬90°;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最南端为南极点纬度为南纬90°)

(五)“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及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判定”部分的教学。

1、出示例一、例二:判断东经度还是西经度,引导学生探究并应用图1.10中东西经度的排列规律。

SHAPE MERGEFORMAT

让学生上黑板表示经度:首先关注经度的表示方法,如:东经30或者是30°E。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说明判断上题中为东经度或者是西经度的原因。让学生发现东经度的排列规律: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度数在增大;西经度的排列规律是由本初子午线向西度数在增大。进而提炼出东经度和西经度的判定方法: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度;向西增大的为西经度。

2、出示例三、例四:判断南纬度还是北纬度,引导学生探究并应用图1.11中南北纬度的排列规律。

SHAPE MERGEFORMAT

(1)让学生上黑板表示纬度:首先关注纬度的表示方法,如:北纬30°或者是30°N。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说明判断上题中为南纬度或者是北纬度的原因。让学生发现南纬度的排列规律:从赤道向南度数在增大;北纬度的排列规律是由赤道向北度数在增大。进而提炼出南纬度和北纬度的判定方法: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度;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度。

3、承转:同学们我们学了纬线、纬度,学习了经线、经度,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现在我们考虑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纬网?你能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吗?(有同学会回答“为了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有同学会据电影院找座位的例子、班内找同学的例子,教师肯定、表扬鼓励)

(六)“经纬网定位”部分教学

1、学生阅读P8图文信息,体会点的表示方法,及经纬网的目的和用途。屏幕出示汶川大地震震中经纬度。

2、做例题,确定点的描述方法和表示方法,应用经度、纬度的判定方法。

SHAPE MERGEFORMAT

(1)强调描述方法:A点是

东经61°和北纬30°的交叉点,表示为30°N 、61°E

(2)其他各点的经纬度位置:

B 30°N 、61°E

C 30°S、170°E

D 50°S 、170°W

▼承转:在生活中还经常用到半球来定大致位置,比方说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第三课时

(七) “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 、“半球的范围”教学

1、让学生读课本P7图.12和1.13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和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学生可能的问题①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一条经线②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本初子午线和180度经线③不太明白为什么非得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2、让学生观察图1.12和图1.13,得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范围(注意规范学生表述的准确性)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篇5

重点与难点确定

经纬线,经纬度,经纬网定位的知识,历来都是初中教学的难点。这部分内容是在七年级第一章第一节,学生刚刚步入初中,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上学习过地球常识,但是仅限于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知之甚少。另外,有关坐标系的数学知识未学,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经纬度的确认等知识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成了本章的难点。根据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本专题的重点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线特征,经纬网定位;难点为: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定位。

突破方案案例

为什么学生会对经纬网的知识产生畏难情绪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主要有以下两点:(1)在平面图中容易混淆经线和纬线。我们教师感觉最简单的平行线经纬网图,实际是学生们最容易产生困惑的,因为这类地图与地球仪相比,变形最大。(2)分不清南北纬、东西经。这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对它们的划分不清,二是对南北纬、东西经的表示符号记不清。鉴于此,我在这个题的设计中贯彻了这一思想:将问题分解,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常见经纬网的形成过程。我主要借助地球仪和多媒体的优势,来化解难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对实物(即地球仪)──立体图──平面图的反复转化,利用多媒体动画,借助鲜艳的色彩,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强烈冲击学生的视觉,强化他们的感官刺激,以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方法,我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点,分解了难点,达到了较好的堂学习效果。

附:“经纬网定位”难点突破设计

本难点的设计思路是:从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主动参与,轻松学习,基本流程如下。

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从抽象到具体──经纬网是怎样建构起来的?

1.利用多媒体叠加立体的经线与纬线图得到立体经纬网图,这就是我们手中的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拉近与地球仪的距离,增加感性认识。)

2.利用多媒体叠加局部平面的经线与纬线图得到局部的平面经纬网图。

第二环节:从感性到理性──经纬网该怎样使用?

利用地球仪定位

1.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个点(90°E,30°N)。

2.提问学生:你在小地球仪上找到几个这样的点?然后让学生在地球仪把它标出,记做A点。

3.继续提问学生:你能找到B点(90°,30°N)吗?还能用别的经纬度表示吗?

小结: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就能确定唯一的一个点,反之,地球上每一个点的位置,都可以用唯一的经度和纬度来表示,这就是经纬网定位的原理。正因为如此,经纬网定位成为最精确、最直接的定位方法。

4.多媒体展示谷歌地球,搜索A点的位置,并配合景观图展示。

第三环节: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经纬网是怎样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

1.台风预防

XX年第14号台风“天秤”于8月23日在台湾南方海面生成,朝西北移动,8月24日,“天秤”到达位于台湾西南的南海,为台湾南部地区带来狂风暴雨。由于预报准确,防范及时,使这次台风没有造成较大损失。

你能否写出台风“天秤”8月23日生成时和24日移动到的位置的经纬度?

2.抗震减灾

北京时间XX年1月12日下午,位于南北美洲之间的加勒比地区(72°,18°N)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该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已造成113万人丧生,196万人受伤。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向该国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

你能否在地图上找到该国的位置和名称?

3.国防军事

XX年6月7日至14日,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举行“和平使命XX”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演习在塔吉克斯坦共和国进行,演习以对恐怖主义引发的地区危机为背景,演练军事反恐作战的指挥、协同、保障和行动方法。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篇6

课型 新授 第一_课时 备课补充材料

教学目标:

1、地球的形状大小。

2、观察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重

点:经纬线(度)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难

点:经纬线的特点;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方法:六助教学法(备助、自助、求助、互助、补助、读助)教学过程: 导课:(实用、新颖、简洁)

同学们凭借想象,画出天与地的形状。

讲授:

一、出示教学目标或问题(自助20分钟左右)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研讨、交流(求助、互助5分钟左右)

1、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证据。

2、怎样测的乒乓球的大小。

三、教师重点讲、讲重点,提问设疑(补助15分钟左右)

教师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 臆想 证实

教师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

教师

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读图,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提醒学生指图说明)

教师

提问(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增强感性认识): 1.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53倍)

2.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50小时)

教师

(补充)经过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75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分规则的球体。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教师

出示教学地球仪

教师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教师

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可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教师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为下节课学习经纬线作知识铺垫)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篇7

地质工作中, 常常需要绘制图件, 常用的地图绘制软件有mapgis, coreldRAW等, 而地球化学图件往往为数据图表, 常常需要用到excel, 但excel为非专业绘图软件, photoshop又为标量图编辑工具, 清晰度不佳。Mapgis虽然是矢量图绘制软件, 但实际应用中, 导出的图件线条偏细, 且颜色, 线条等不能自由编辑, 因此, coreldRAW成为此类数据图表绘制的常用软件。

2 CoreldRAW软件特点介绍

CorelDRAW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矢量绘图软件, 它具有卓越的图形和文字编辑处理功能, 在文章的编辑出版中也应用广泛。

2.1 coreldRAW特色功能

CorelDRAW软件除了具有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AutoCAD、mapgis等软件的绘图功能外, 还有一些独特的优点, 如文件数据量非常小、符号可以无级缩放、强大的面积色填充功能、丰富的文字效果等, 而这些功能在地图绘制工作中十分有用。新版本的coreldRAW更是改进了许多操作功能, 更加方便实用。如智能填充功能, 改进了填充造区, 更加快捷。但实际使用中发现, coreldRAW的图样填充功能虽然强大, 但模板较少, 不如AutoCAD那样方便, 期待后续版本会有所改进。

2.2 图层管理功能及其应用

图层是所有绘图软件必不可少的功能, CorelDRAW的图层功能特别强, 可以分层编辑, 减少互相干扰。同时, 还能利用图层的重叠次序来确定图形层面关系。且在同一图层中, 各矢量元素间也有上下层顺序关系, 可根据需要调整。

3 绘制地球化学散点图

下图为文献中常用到的地球化学散点图 (图1) , 以此为样图, 讲明绘制方法。软件以microsoft office 2010中的excel以及coreldRAW X6版本为例。

3.1 方法一:以EXCEL为基础

此方法以excel为基础, 以coreldRAW为底板描制工具, 最后在excel中直接成图。具体步骤和方法如下:

(1) 记录原图坐标范围, 用coreldRAW描制出底图并导出备用。 (2) 用excel按数据生成XY散点图。 (3) 在散点图中任意右击, 选“绘图区格式-填充效果-图片-选择制作好的底图-确定” (4) 将原图的坐标值设置为X从35到79, Y从0到16即可。

此法优点是数据图较为精确, 但excel生成的图表调整起来较为繁琐。

3.2 方法二:以coreldRAW为基础

此方法以coreldRAW为基础, excel用来投点, 最后在coreldRAW中成图。具体步骤和方法如下:

(1) 用coreldRAW描制出底图。 (2) 用excel按数据生成XY散点图。 (3) 将底图和生成的散点图导入不同图层, 并将坐标轴与底图轴线按比例调对齐。 (4) 新建一层, 隐藏底图层, 在新建层按散点位置描出。 (5) 导出底图层和新建层即可。

此方法由于基于coreldRAW, 因此图件较清晰, 导出格式多样, 线条粗细等调整较为方便。

4 绘制稀土元素配分曲线

4.1 用Excel绘制稀土配分曲线图

Excel是重要的数据的处理软件, 其以数据为基础, 首先应建立或设计一个工作簿。

成图方法:在工作簿中录入稀土元素含量数据之后, 选定它们, 单击工具栏中的“插入”图标, 选择“折线图-带数据标记的折线图”。Excel就会自动生成折线图。

4.2 用Excel绘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实际操作中, 运用Excel绘制的未经处理的曲线图并不美观, 存在着很多问题: (1) 稀土配分曲线图中往往是不需要横网格线的。可在“图表工具-布局-网格线”中选择不显示横网格线。 (2) 有的时候图中的曲线的线条较粗, 数据标记是实心的, 影响了我们观察曲线, 可通过参数调整来改进。

虽然出现上述种种问题可通过对Excel的参数进行修改解决, 但过程比较繁琐, 且美观性也有些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可用过coreldRAW来实现。

4.3 用coreldRAW改进

实际操作中, 运用Excel绘制的未经处理的曲线图并不美观, 用coreldRAW改进的方法是, 讲excel生成的图像导入coreldRAW, 随后利用coreldRAW描制出来即可。改进后的图像清晰, 且各种点、线条均可自定义粗细及颜色, 适用性广泛。

5 结论与总结

Excel是强大的数据处理软件, 而coreldRAW是强大的矢量图绘制软件, 二者结合运用在地球化学图件绘制中应用广泛, 目前尚未广泛运用, 适宜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立君.CorelDraw在科技期刊插图编辑中的应用技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 l4 (2) :l8l—l82.

[2]姚兴海, 姚磊.CorelDRAW地质制图[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3.

我们和我们脚下的地球 篇8

2009年12月19日,长达13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曲终人散。这场被誉为“二战以来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以一份毫无法律效力的《哥本哈根协议》落幕,让翘首以待的世人难掩失望。哥本哈根,这个因“安徒生”和“海的女儿”闻名于世的童话之都,最终未能上演一场改变地球命运、拯救人类未来的浪漫童话。

好在哥本哈根大会并不是人类战胜气候变暖的最后机会。人们再次把拯救地球的希望投向了下一个冬天——2010年12月在墨西哥召开的下届气候大会。

天灾?人祸?

近几十年来的暖冬与酷暑,让地球上的人们领教了气候“温疫”的威力。“非洲屋脊”乞力马扎罗山上的积雪慢慢消融了,南极冰盖的冰山融化得更快了。更严重的是,气候变暖还不仅仅体现在升温上——洪涝、干旱、暴雪、飓风等极端恶劣天气越来越频繁了。

全球气候变暖为何愈演愈烈?这究竟是自然界的演变,还是人类行为造成的异动?科学家们为此争论不休。2007年2月,IPCC(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对此作出了裁决:全球气候变暖,90%由人类活动造成。换言之,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源于人祸。

在地球形成早期,大气中充斥着大量的二氧化碳,那时的地球炎热无比。数十亿年后,植物动物相继出现,大气成分逐渐变化,最终形成了如今提供生命生存的平衡系统。然而,在近一二百年人类兴起的工业革命面前,这一平衡系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一方面,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改变了大气中的成分。另一方面,大片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地球,原本是孕育人类和其他生命的摇篮,现在却成了人类恣意索取和频繁改造的对象,被人类以发展的名义弄得千疮百孔。工业废气、能源浪费、森林砍伐、战争硝烟、垃圾污染……这些毫无节制的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排放过多,给地球罩上了一层厚厚的二氧化碳“玻璃”,使地球吸收了太阳的大量能量,却难以释放它的“热情”,最终造成全球气候的日益变暖。

生存?毁灭?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曾忧心忡忡地告诫后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最终都报复了我们。”

世界后来的发展印证了这位曾醉心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伟人的远见。自从欧洲文艺复兴把人的地位提高到万物之灵的高度后,作为地球上物种之一的人类就把自己看成了地球的主人,把大自然和万物看成了任意奴役的对象。人类改变了自然界的平衡,陶醉在战胜自然、统治自然的喜悦中,却不知道自然界正在积累着对人类更大的惩罚。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奏响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和谐音符,也搅乱了自己的生命乐章。

气候变化改变了地球面貌,也危害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安全。迄今为止,地球的温度比工业革命之前升高了近一摄氏度。不要小瞧这一点点变化,它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现在,人类的底线是要把全球升温控制在二摄氏度甚至更低。一旦超过这个目标,全球变暖就将无法控制。为此,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升的趋势必须在2015年前得到扭转,这意味着从现在起,留给我们拯救地球的时间只有五年!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这句经典的台词,穿越时空,再次横亘在人们的面前。

当冰川失去棱角,河水停止奔流,酷暑难耐四季不分,花草树木全部凋零,人类还怎能静观日月,闲赏山水?当田园没有收成,海水不停咆哮,旱涝并驱疾患流行,万物生灵化为虚无,人类还怎能坐享繁华,潇洒依旧?

沉默?拯救?

哥本哈根会议前,一部逼真刻画世界末日的灾难大片《2012》让众多观者陷入了恐慌。这部被誉为电影史上最震撼的灾难片,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因为“几乎看过它的人,都会联想到地球环境的恶化,都会谈论起这件事情,这是《2012》得以迅速传播的原因”。

“气候变化”这一概念第一次广为国人所知,据说缘于几年前轰动一时的灾难电影《后天》的上映。《2012》和《后天》,同为著名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执导。艾默里奇说,《后天》敲响的不仅仅是警钟,它提前模拟了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而通过《2012》,他想告诉大家,“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是唯一一个大得能够让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停止战争,联合起来一起拯救星球的问题”。

科幻小说和电影往往有着惊人的预见力,火箭升空、人类登月等都是由昨日的科幻变成了今天的事实。后世的现实往往就是人类曾经的想象。谁敢说《后天》和《2012》中“地裂山摇,冰川崩陷,海水倒灌”的场景,永远不会在这个星球上出现?

《2012》带给我们的镜头是残酷的。面对大自然的残暴与肆虐,自恃高傲的人类变得如同易碎的玻璃杯,无数人的生命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生命和文明在自然的摧枯拉朽下,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人类是伟大的,也是渺小的;人类并不是地球的主宰,而是与地球相依相偎的子女。

地球危在旦夕,这绝非危言耸听。是坐以待毙,还是拿出行动?是积极改善,还是继续破坏?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得到地球相应的回馈。

而现在,不少人的心理很奇怪:一方面惧怕灾难,遇到灾难时无比脆弱,一方面却拼命破坏环境,制造灾难。也有人以一种无所谓的心态来对待地球——我死后,哪管它巨浪滔天!不知道这种人有没有孩子,爱不爱自己的孩子。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你忍心让他(她)的未来置身于无穷无尽的灾难中吗?

“人类基本精神的丧失,乃是一切生态破坏现象背后最深的根源。”一百多年来的工业文明,使人类拥有了影响气候、人为加速地球升温的破坏力。要阻止可怕的暖化灾难,唯一的途径是人类携手采取行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已经落幕,围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减排指标的争论可能还会继续,但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是让地球退烧的迫切需要。

沙漏正在一寸寸地流逝,我们必须开始拯救地球了!地球是脆弱的,也是有限度的,希望她不要毁在我们的手里。否则地球上的每一寸家园,都逃脱不了沉沦的命运。

为了自己,为了下一代,我们无法保持沉默。

上一篇:村支委任职报告下一篇:《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