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率目标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通货膨胀率目标(共8篇)

通货膨胀率目标 篇1

所谓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并不仅仅指中央银行将稳定物价作为一个重要的货币目标,其而是指央行给定一个通货膨胀区间作为货币政策的“名义锚”,然后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诸如货币供应量、利率)来使实际通货膨胀值达到目标区间的一整套货币政策框架。

一个标准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四个特点:

(1)设定一个某一时期的通货膨胀的目标区间,将其作为货币政策的“名义锚”(2)央行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3)定期向公众公开,承诺保持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并且承担(4)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制定前瞻性政策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实行条件

从其特点就可以看出,要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经济条件(2)技术条件(3)体制条件

二、韩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成功实践给我国的借鉴经验

(1)韩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成功实践背景、实施方法以及实行效果

韩国将货币政策转变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直接原因是199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在这场危机中,韩国金融体系崩溃,韩元大幅贬值40%,通货膨胀急剧上升,为了挽救金融危机,韩国央行同政府协商后决定采取通胀目标制。

除了金融危机这一直接原因,韩国央行制度、金融体系的低效率、不完善、经济发展中固有的制度弊端等等都是韩国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深层原因。

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取得了显著效果,在金融危机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就成功的控制通货膨胀在目标值之下,与此同时工业生产大幅上升60.5%,经济增长稳定,并没有因为控制通胀而导致国内生产波动,这说明韩国央行很好的控制了公众的通胀预期(2)韩国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之前同我国的相似之处

首先,我国和韩国都存在央行独立性差的问题。韩国一直以来都是政府主导产业发展,央行只是一个为满足政府经济发展目标的工具,其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我国亦是如此。

其次,金融市场效率低下,信贷受到严重限制。韩国商业银行受中央银行控制,制定僵化的存贷款法规,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只向政府扶持的部门和企业发放贷款,导致金融市效率低下。对于我国而言,我国目前存贷款利率无法反映供求,利率被央行人为压低,金融抑制现象明显。

再次,韩国和中国在汇率政策方面一样,都是由盯住美元到一篮子货币,因此汇率制度并不是非常灵活的浮动汇率制。我国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央行正在逐渐失去汇率这一“名义锚”。

最后,货币供应量目标指标逐渐失去作用。韩国在实行通胀目标制度之前一直都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为目标,但是由于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机构的增多,导致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从而货币供应量也逐渐丧失了其作用,因此韩国开始转向以存贷款利率为中间目标的机制。(3)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1)继续从法律和制度上加强央行的独立性。韩国为了实行通胀目标制度,进行了央行独立性改革,加强了其央行的独立性,并从法律上保障其独立性。我国在成立了银监会之后,独立性也在不断增强。

2)逐渐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韩国能够实行通胀目标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向了利率,而保证这种变化顺利实行的就是韩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韩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虽然不算非常成功,但是为韩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奠定了基础:第一阶段(首次实行阶段),1988年韩国开始放松利率管制,并引入放开利率的商业票据;第二阶段(停止实行阶段),1989年,由于韩国经济形势恶化,利率大幅攀升,政府不得已重新进行利率管制;第三阶段(重新开放阶段),1993年到1995年,韩国逐渐放开包括贷款、商业票据、回购协议在内的众多市场利率,1997年开始放开活期贷款利率,韩国的利率完全自由市场化。

反观目前我国的利率情况,一方面存在明显的人为压低利率的现状,利率无法完全市场化;另一方面,缺乏一个有效的基准利率,作为央行调控利率的目标和工具。因此,我国目前实际上缺乏实行通货膨胀目标的条件。

为了借鉴韩国的有益经验,我国应该加强利率市场化进程。一方面,增发国债,放宽利率管制;而在基准利率的选择方面,Shibor(上海同业拆借利率)是央行推出重点扶持的一个利率工具,有实证研究表明,目前Shibor在反应其他金融工具的利率方面相关性不前,不具备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条件,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Shibor具备逐渐成为我国的基准利率的潜力。

目前,要想使Shibor真正成为中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必须要做到:强化Shibor的信用评级;增强Shibor的可交易程度、流动性和报价灵活性;适当放宽利率监管,加强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程度,增强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对于利率的敏感度。可以预见到,Shibor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将会扮演关键角色,应当以Shibor的发展为契机加强利率市场化改革。

3)加强央行同公众的沟通程度,包括定期发布诸如《公开市场操作》等内部报告,明确今后货币政策方向,稳定公众预期。

三、为什么我国不能像韩国一样义无反顾的实行通胀目标制度?(1)IMF的市场化改革

韩国之所以能够实行通胀目标制,很大一方面是为了赢得IMF的求助而放弃自身本身的金融制度和集团利益的,然而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屈服于居心叵测的外国,屈服于国际主流改革意见的。(2)韩国民众对于改革的支持

从鲁迅先生对民族的劣根性批判我们就知道,中国人民永远是“围着看自己的人被杀头,还看得津津有味”,从和清政府、民国倒台,新中国建立一致到现在也没啥改变,虽然整日高谈阔论,论及国家大事、国际关系无所不知,然而实则没有大局意识,永远都只会打自己的小算盘,这种民族心理是无法让民众真正接受激进的改革措施的。

韩国则不一样,我记得初中学历史的时候,教科书里面就写着韩国面临金融危机的时候,每个家庭都自愿将家里的黄金兑换成韩元力挺韩国政府,就算这种支持杯水车薪,好歹也表现出一种必胜金融危机的精神,谁敢说这种精神不重要?那我党当年不就是凭借着所谓的“精神力量”把蒋介石送到台湾安度晚年,然后又帮朝鲜人民驱逐鞑虏的么?(3)央行的威信

央行的威信、政府的威信更是开玩笑,是没错电视里头什么央视的新闻联播,地方台的舆论报道,永远都是又红又专,歌颂国家歌颂党,社会和谐,政治清明,今天哪个北京市的贪官被革职查办了,明天哪个重庆市高官严重违纪依法处分了,摆出一副党国永远都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形象,就算偶尔有点什么风吹草动也不过就是哪个人想不开了和老婆离婚啦,钉子户和合法开发地皮的政府闹别扭啦这种小打小闹,老百姓也是,今天看这个CCAV,明天看那个人民日报,虽然生活的不咋地,连工作都找不着、房子都买不起,但是转念一想,党告诉我们,改革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现象,党国正在想方设法降低房价、创造就业机会,体味民间疾苦,无知的民众也就继续乐呵呵得过苦日子了,我党也就继续“中庸立国、无为而治”了。实际上呢,永远都是官官相互,富二代官二代统治我党高层职位,以此剥削百姓,立法权永远都不掌握在民众手中,被惩罚的高官永远都是因为利益斗争而不是因为违反法律;改革的利益80%都被社会顶层所谓精英阶级享受,而剩下的20%就当是养宠物赏给大部分人的。

政府在极力做的一件好事就是:在老百姓都吃得饱的时候多分给他们一个馒头,但是永远都不会去理那些正在陷入水火中的人;他们在宣传自己形象方面花的钱,永远比给民众的实际好处多,他们在一些地方给民众的优惠永远都是在另一些方面剥削民众得到的。

通货膨胀率目标 篇2

过去十年间, 为了管理并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各国央行开始采取新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国央行货币政策采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多目标制货币政策工具形式也表现为多样化。稳定物价在很多国家是首要的任务, 但是在我国一旦经济出现问题, 首先牺牲的就是物价指数。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 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导致了我国物价指数急剧上涨。我国货币政策有没有可能实现单一目标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对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能性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

1. 通货膨胀目标制特点

通货膨胀目标制不同于传统的货币政策, 货币当局根据心理学中公众普遍存在的锚定效应直接设立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 不再运用中介目标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央行操作过程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未来通货膨胀和公众通胀预期预测的准确程度。首先货币当局设立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作为公众通胀预期的一个名义锚, 其次根据经济系统和相关模型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率, 最后根据预测结果调整货币政策。如果预测的通胀率大于设定的通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的最大值, 货币当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果预测的通胀率低于设定的目标值或目标区间的最小值, 货币当局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如果预测的通胀率接近设定的目标制或在目标区间范围之内, 货币当局就保持原来的货币政策不变。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有很多, 如消费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政策由于消费物价指数具有很多其他指标不具备的优点, 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选用了消费物价指数作为政策中参考的通货膨胀指标, 部分国家采取扣除能源、食品等的核心物价指数作为参考指标。

2.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效果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后的几年, 几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有了明显的改变, 平均通货膨胀率和通胀率标准差都显著变小。下表为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前后通货膨胀率及其波动率对比。

数据区间内的几年中, 世界上通胀率普遍由高变低, 仅以表中数据的下降无法完全证明通胀率的降低是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结果。但是, 可以通过直接测算通胀预期值来判断政策的效果。瑞典和英国两个国家都有完善的国债市场, 国债市场中存在收益率与预期通胀率联动的债券, 通过这些债券与一般市场中收益率的差值可以测算出预期通胀率的变化。结果证明, 在通货膨胀目标制实行后, 经过短暂的政策公信度认知期, 公众预期通胀率开始下降并开始保持着稳定。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证明, 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于稳定并降低通货膨胀预期, 治理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货膨胀目标制利用所有的信息来进行预测, 进而决定货币政策的选择。设定通货膨胀名义锚并严格遵守承诺使得货币当局的政策增加了透明度, 增加了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 有利于公众形成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根据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9年演讲时对货币政策目标所作的诠释, 即中国的货币政策历来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部分, 围绕四个目标来设定:第一是低通货膨胀, 第二是经济增长, 第三是保持较高的就业率, 第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要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把握好实现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间的平衡,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是回顾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发现,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基本上是“促进经济增长为主, 兼顾通货膨胀”, 在目标之间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选择权衡。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汇率政策改革之后, 我国进入双顺差的时代。为了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央行被动的买入流入的大量外汇, 增加人民币的发行。虽然我国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但造成了经济中货币流动性的大量增加和物价指数的剧烈波动和上涨。

2001年到2012年期间, 相对于国民收入, 我国物价指数波动明显。从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来看, 除2008年初为了治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而采取“从紧”的政策, 2009—2010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适度宽松”的政策外, 其余9年均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是一个比较模糊的用语, 稳健的政策可以偏紧也可以偏松, 需要根据央行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来定。这就表明了我国一直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没有明确的目标, 根据不同阶段的最主要的矛盾给与不同目标以不同的关注度。

这也正是自2000年来我国陷入“两难困境”的真实写照,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要避免通货膨胀, 这对于货币政策而言经常是冲突的。要保持或加快经济增长需要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而控制通胀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 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08年金融危机爆发期间我国通货膨胀下降, 之后我国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结果就是通货膨胀指数节节攀升, 但我国的GDP在2008、2009年依旧保持9.6%、9.1%的增速。从中可以推测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即保持经济的增长, 当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保障时, 才开始着手治理通货膨胀。

我国GDP已经连续三十年高速增长, 其中积累很多结构性的问题亟待解决, 在金融危机后, 政府指出要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这也就预示着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仍然是在多方目标之间寻求平衡, 但通货膨胀这个目标依然被至于不重要的地位。

四、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

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 在改革不合理价格体系的期间, 需要承担一定的通货膨胀。央行必须在当前的目标优化和未来的目标优化之间寻求平衡, 这是改革必经的过程。通胀目标制在我国得以实行的条件还有很多没有达到,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1. 经济体制

政策的实施需要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 保证货币政策顺畅传导。

2. 操作条件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确定政策目标后, 要有多层次且有效的政策工具进行调节, 达到预定的目标。

3. 央行的独立性

由于政府总目标和央行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政策的实施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央行报账政策的顺利执行。

4. 政策的透明度和政府的公信力

通货膨胀目标制最终需要稳定公众的通胀预期, 如果政策不够透明或政府不能够遵守承诺, 公众的预期就会左右摇摆, 加剧经济的波动。

而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 上述要求都不能很好的满足。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顺利实施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指标的选取, 由于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不包括房地产等价格, 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并不能够综合和准确的衡量实际的通货膨胀指标。其次, 我国正处于改革深化期, 一些领域的价格改革还没有完成, 而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忍受相当的通货膨胀。此外, 我国仍实行较为稳定的汇率制度,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需要与汇率制度相协调。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点, 根据我国近几年采取的货币政策分析了我国的政策目标, 根据政策实施需要满足的条件分析了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过程中我国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完善的条件, 得出了目前我国并不适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结论。我国仍处在改革转轨阶段, 货币政策考虑多目标是必要的, 必须在当前目标优化和未来目标优化的程度之间做权衡, 动态分析和解决问题。央行需要采取其他措施锚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 稳定通货膨胀。

摘要:在大部分国家都实行通货膨胀单一目标制的情况下, 我国仍坚持多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通货膨胀的记录得到改善, 我国多目标的货币目标依然冲突不断。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 我国再次选择了首要保持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 结果造成了我国2011年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但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期, 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适合我国的情况, 央行要采取其他措施来锚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龙成学.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J].当代经济.2009 (11)

[2]卞志村, 毛泽盛.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发展回顾[J].世界经济.2005 (12)

[3]奥特马·伊森, 陈巧娥.通货膨胀目标制:前景及问题[J].中国金融.2004 (05)

[4]胡昆.通货膨胀目标制: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可选框架[J].海南金融.2007 (01)

[5]孙丽.不同类型通胀目标制:框架划分及其转型规律[J].上海金融.2005 (11)

[6]谢罗奇, 胡昆.西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证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3)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研究 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央银行独立性;货币政策框架

1 通货膨胀目标制产生的理论和现实背景

1.1 高通胀对经济的危害

越来越多的有力实证表明高通胀严重扭曲经济人在投资、储蓄和生产中的预期和决策,严重危害到一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因此把控制通货膨胀率作为唯一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已经达到大多数经济学家和货币当局的共识。

1.2 货币政策的可为和不可为

金融理论和政策实践告诉我们货币政策只能解决它所能解决的问题。学术界基本达成的共识是:货币政策可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但却解决不了经济增长问题。也就是说可以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但却不能利用货币政策手段刺激经济增长。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即货币扩张在长期内只会使价格上升,而不会导致诸如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的增加)。

1.3 传统中间变量的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的降低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金融创新、管制放松的交互推动,货币供应量日益成为模糊的、难以控制的指标,与实际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也变得不稳定和难以捉摸。国际上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使得国际间短期资本流动和外汇交易迅猛发展,对各国经济运行造成巨大影响,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率的、通胀率的相关性日益下降,导致货币政策效率递减。与此同时,一些以汇率稳定为政策目标的国家也遇到了麻烦。这一切导致了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转而寻求新的货币政策模式。

2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

2.1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定义和特点

所谓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就是指把维护币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最终目标,其他目标都让位于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根据预测提前确定本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中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并在公众的监督下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使通货膨胀的实际值和预测目标相吻合。和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相比,其核心在于,在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不再设立中间目标,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主要依靠定期对通货膨胀的预测。

Miskin(2000)总结通货膨胀目标制包括5个特点:(1)向公众宣布中期的通货膨胀目标;(2)从制度上规定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最主要的和长期的货币政策目标数值;并承诺实现该通货膨胀目标;(3)货币政策策略决策中可以使用包括很多变量在内的策略信息而不仅仅是货币供应量;(4)通过向公众和市场宣布货币政策计划和目标,提高货币政策执行的透明度;(5)加强中央银行对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责任。 伯南克强调:在实践中,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角色是一个货币政策框架,而不是货币政策规则。在技术层面,通货膨胀目标制并没有给中央银行提供一个简单、机械的操作指导,而是要求中央银行利用经济的结构模型和判断模型,以及所有它认为相关的信息,来实现价格稳定目标。换言之,尽管有一个侧重的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仍在很多方面是一个“什么都考虑”的策略,在实际操作中给决策者相当程度的相机抉择权。由此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目标制结合了传统上赋予规则和相机抉择的某些优点。

2.2 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的基础条件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成功实施,在宏观经济、制度和操作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唯一性,货币当局必须以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主要目标。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包括政策目标独立(可以独立的制定货币政策目标)和操作工具独立(即可以自主决定、使用和管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控工具)两种。虽然不要求政策目标制定的独立,但是对于实行通胀目标制的国家中央银行而言,应该有权独立选择操作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透明度和可信度。实施通货膨胀目标要求中央银行要担负实现目标的明确的公共责任,与社会公众就政策的设计和实施等进行交流,建立责任制和信誉所需要的货币政策足够的透明度。

除上述条件以为,全面和成功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建立还包括:良好的财政状况、稳定的宏观经济、发达的金融体系、在货币政策措施和通货膨胀之间具有明白易懂的传导机制、预测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等基础。

2.3 通货膨胀目标制包含的要素

(1)通货膨胀的衡量尺度。

目前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都选择参考某种消费物价指数(CPI)来计量通货膨胀,为了集中关注“核心”通货膨胀,通常会选择一种剔除某些波动成分的指数。无论选择何种指数,中央银行必须向公众解释价格指数的编制过程,以及与整体CPI 指数的关系。指数选择应当在目标发挥作用的整个期间内保持连续性。为了使透明度最大化,选择的价格指数应当为人们所熟悉,并且基础广泛、准确、及时。由一个独立于货币当局的机构统一编制数据可以使公众相信中央银行没有操纵数据。

(2)目标应有什么样的数值?一个点还是一个区间?

近来研究表明,以CPI来衡量通货膨胀有高估实际通货膨胀率的可能。原因是商品的替代性和CPI本身不能反映质量的变化。在美国,有研究表明,美国的CPI每年对通货膨胀高估0.5到2个百分点。此外,通货膨胀目标过低可能存把经济带入通货紧缩的风险。而且低通货膨胀导致较低水平的名义利率,使中央银行在一旦发生经济衰退时降低利率的空间较小。因此,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一般把通货膨胀目标定在1%-3%,运作良好的通货膨胀目标制,防范过度通货膨胀的成本与防范通货紧缩的风险一样保持警觉。

对是宣布单一的点目标还是以中间点为中心的区间,有一些相机抉择权。一个较窄的区间比较宽的区间更能传达中央银行对接近通货膨胀目标的承诺,但同时这种做法也多少降低了中央银行对不可预测事件的反应能力。而过宽的区间会使公众和市场对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承诺持怀疑态度。由于控制通货膨胀的艰难性,多数国家公布的工作指标都是采用目标区的形式,一般宽幅为2-3个百分点。

(3)目标应该在多长时间内实现?

实践中,一年以内的目标和四年以上的目标没有实际意义,原因是,对于前者而言时间太短无法控制通货膨胀,对后者而言时间太长缺乏可信度。目标在较短的期间内规定的越严格,中央银行与公众沟通的模糊性就越小,但在短期内,中央银行政策的自由度受到的约束越大。实践中各国可以根据自身国情进行选择。

(4)在决策中应运用哪些信息?

通胀目标制较之货币目标法和汇率目标法的一大区别在于放弃了以汇率、货币供应量等作为中介目标,转而监测更多的变量。GDP、劳动力增长率、失业率,贸易条件变化、产出缺口、通胀预期等等经济变量都可以运用到通胀目标制中。在实际操作中,当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已远离中间目标时,它们更多地依赖能够反映经济状况的信息变量。由于不能保证信息变量包含的信息随时间推移而保持不变,因而应当谨慎运用信息变量,特别是在货币政策制度正在变化的情况下。最好的方式是,把利用信息变量和其他预测宏观经济情况的手段(如计量模型)结合起来。

(5)如何应对冲击问题?

经济体在实际运行中往往会遇到不可预料的冲击,从而偏离了以前宣布的通货膨胀目标。一般而言,如果不可预测的总支出变化造成突然的冲击,平抑通货膨胀和产出之间就不存在冲突。然而,总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的迅速上涨,可能造成短期内稳定产出和就业与长期内平抑通货膨胀之间的冲突。如果供给冲击足够大,或者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偏离或改变以前宣布的通货膨胀目标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中央银行能够解释偏离目标是不可预期事件的后果,中央银行在公众面前的可信度就不会受到损害。

2.4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点:透明度和灵活性

透明度是指清晰和及时地与公众就政策目标、计划和策略进行沟通。灵活性是指在通货膨胀目标框架的约束内,中央银行对短期宏观经济状况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长期内这两个特点互相强化,透明度起到了增加政策灵活性的作用。但是,在日常操作层面,提高透明度的操作选择有时会降低灵活性,反之亦然。因此设计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策略的关键在于在透明度和灵活性之间进行恰当的平衡。

3 通胀目标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3.1 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分析

一方面,虽然我国目前宏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通胀水平相对比较低,这给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提高了比较好的经济环境。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利率、汇率没有完全市场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体系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潜在风险。这一切又使得目前实施通胀制不太现实。

3.2 制度分析

我国目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际上具有多重性。虽然法律上稳定物价成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但当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之间产生冲突时政府往往会更注重经济增长目标。另外由于我国汇率浮动范围不够,一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都存在双重性:对内物价稳定,对外汇率稳定。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不得不经常干预汇市,直接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扩张,从而增大了通货膨胀压力。

就央行的对立性而言,我国中央银行隶属于政府,货币政策的最终制定权属于国务院,这就决定了我国中央银行是政府领导下的相对独立的决策过程,央行的独立性较低。

3.3 操作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数值偏低。究竟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数值应该为多少并没达成共识。我国进行市场经济时间并不长,缺乏大量的样本数据,加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间,各种经济现象错综复杂,要在如此庞大复杂的经济体中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准确地预测出通货膨胀率,找出经济运行规律并模拟未来的走势难度可想而知。

4 结论

通货膨胀的原因 篇4

1、需求拉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又被形象地描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2、成本推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升。

3、结构性因素。结构性通货膨胀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造成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社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和提高速度不同,发展趋势不同,与世界经济联系程度不同,但由于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开放部门转移,另一方面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却又要求在工资、价格等方面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和开放部门看齐,结果就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二、通货膨胀的危害

1、首先是它将使得中国已经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人们都知道通货膨胀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但是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 通货膨胀对低收入民众的生活的冲击最大。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甚至在通货 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由于低收入民众只有工资收入(或者养老金收入),而工资收入的增长不仅总是在落在通货膨胀之后,而且上涨的幅度永远也比不上物价上涨 的幅度。这就为什么普通劳动者总是在通货膨胀面前感到完全无能为力。这种情况在劳工权利缺乏的中国更加明显。

2、通货膨胀的第二个危害是它给投资和消费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将使得中国本来已经扭曲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商品的价格应该是市场对生产者发出的信号,生产 者根据这个信号来掌握市场对自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提高或者减少生产规模,以保证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种 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是由于市场的真正需求的上涨,而只是由于生产者的投机冲动或者消费者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恐慌造成的。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掌握 市场的全面信息,因此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投机和恐慌很可能推动没有根据的进一步的投资冲动。如果中国政府不能有效迅速地制止这一轮通货膨胀,人们将在若 干年后发现,中国长期累积的过度投资和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将更加严重。中国调整宏观经济结构的努力将更加困难。

3、通货膨胀将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在一个通货膨胀时期,最简单的牟取利润的办法就是涨价;而且是争取自己的产品以更快 的速度涨价。虽然到头来轮番的价格上涨将冲销自己产品涨价所带来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收益,但是如果不涨价损失则将更高。这种俗话说的“浑水摸鱼”的价格战 略是企业在通货膨胀中的唯一理性选择。既然直接涨价能够迅速地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谁都不会花气力去从事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的应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中国经济已经是一种外延型的经济,技术的含量并不高,在国际上完全靠价格低廉来赚取微薄的利润。通货膨胀不仅将使得中国经济长期无法摆脱在国际分工中的这 种低端地位,甚至有可能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劳动密集型经济在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中败北。

三、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1、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

2、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 出售政府债券

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3、紧缩性收入政策

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

4、价格政策

通过一定的手段限制价格垄断,来避免抬高物价。

5、供给政策

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哪些? 篇5

一、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

(1)直接原因。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2)深层原因:

①需求拉上。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我国1979年至1980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即是由财政赤字而导致的需求拉上。

②成本推动。即由于提高工资或市场垄断力量提高生产要素价格致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引发通货膨胀。其中,由于提高工资而引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工资推动,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垄断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利润推动。

③结构失调。即由于一国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等国民经济结构失调而引发通货膨胀。我国由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调问题,因而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在我国也时有发生。

④供给不足。即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相对不足而引起通货膨胀。““””期间我国发生的隐蔽型通货膨胀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商品供给严重匮乏而致。

⑤预期不当。即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不当(对未来通货膨胀的走势过于悲观)而引起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⑥体制因素。由于体制不完善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对策有哪些?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

(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对通货膨胀会计的初步研究 篇6

早在十九世纪初,西方就开始研究通化膨胀会计。上世纪90年代我国会计界对此进行了探讨,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许多见解和设想。笔者对此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通货膨胀对现行会计模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工作主要是依据《企业会计制度》进行的。《制度》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对资产、负债、权益、成本、费用和收入等会计要素规定了相应的核算要求。但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货币购买力下降,原先的币值不变假设和历史成本原则存在依据发生了动摇,收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客观性原则与稳健性原则的涵议也发生改变。此时,仍旧按照传统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势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引起一连串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有:一是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现值脱节,成本信息被扭曲,货币资产的购买力发生损失,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历史成本相对于现行成本被低估;二是账面利润虚增,部分流动资产无形中被转作利润,易造虚盈实亏;三是由于资产消耗与补偿不平衡,削弱了企业再生产能力,使得资本难以保全,会侵害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权益;四是虚假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管理层、投资人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五是造成企业财务分配关系模糊和财务状况混乱;六是企业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二、通货膨胀会计的规律

1、通货膨胀期持有现金及其等价物一物般会遭受货币购买力损失;持有实物资产一般会获得持产利益。

这是因为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的金额是固定不变的,但它们所代表的实际购买力却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化。与此相反,非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负债的价格一般是变化的,但它们所蕴藏的购买力却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化。一般物价水平变动是个别物价变动和币值变动交叉影响的结果,个别资产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通常情况下是同一般物价水平变动趋势一致的。所以,当物价水平上升时,实物性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也上涨,而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实际购买力要下降。

2、技术进步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抵消作用,并且会导致个别资产的价格下跌。

先进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原有商品的价值遭到贬损。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能使一些产品的性能提高,用途增加,消耗下降,从而加速了商品特别是机器设备贬值。实践证明,技术进步具有使某些商品价格永久下跌的趋势。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一般物价水平呈爬坡上升状。但高科技领域的某些商品像电脑等的价格却一降再降。我们在研究通货膨胀会计时,必须充分认识技术进步对物价变动的影响,以便对特定行业、特定产品以及一般企业具体资产价格的特殊性予以足够重视,恰当地反映其价格变动情况,提供确实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3、通货膨胀时期,传统会计程序会导致资产低估,少摊费用,虚计收益,企业的资本会受到侵蚀,生产经营能力受到削弱。

当物价上涨时,传统的会计程序仍然按照低于市价的历史成本进行资产计价,以这个被低估了的资产价值为基础来分配、归集费用,当然会使摊销的费用额度低于生产经营的实际耗费,从而导致以较低的历史成本与较高的现行收入相配比的情况,造成收益不实。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收益分配,实际上是吞食资本,因为原有资本的耗费在价值上未能按现行价格水平得到足额补偿,必然无力替换实物,所以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势必会削弱。

三、通货膨胀会计模式

目前的会计模式主要有:传统成本会计;不变币值会计,即调节价格水平的传统会计;现行价值会计,即现行成本会计;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即调节价格水平的现行成本会计。后三种均为通用的通货膨胀会计。

1、不变币值会计

不变币值会计认为历史成本会计本身没有什么缺陷,问题在于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可比的会计计量单位。因而提出以代表货币一定购买力的不变价格来代替币值已经发生变动的历史价格。不变币值会计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某种物价变动指数把财务报表上各个项目的历史价格金额换算为不变价格金额。

它的主要优点:一是方法简便,只要将原历史成本会计所得的金额数据,按一般物价指数予以调整即可;二是可以比较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财务报表具有可比性,也易于比较企业的经营业绩;三是易于监督、管理,具有可比性的财务报表增强了可审性,方便了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四是有利于各方了解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财产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五是物价指数由物价部门制定,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它的主要缺点:一是指数不易选择,我国现行公告的是零售物价指数,不是生产资料物价指数,而且各地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平衡,难以统一用一个物价指数来衡量;二是在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各类资产和负债对物价变动所受的影响是不同的,用同一物价指数不可能得到正确反映,甚至相关甚远;三是非货币性项目不应用物价指数来调整;四是每个会计期末要进行调整才能增加其可比性工作量较大,

国外只有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才采用比法。

2、现行价值会计

现行价值会计采用现金成本为计量基础,改变了资产计量和收益确认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传统。这种会计模式要求对待资产的账面价值按现行成本予以调整,再计算出现有资产由于现行成本变动而产生的,尚未实现的利润或损失。

其主要优点:一是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因为资产按现行重置成本计量,反映了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较为接近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和实际的经营收益,有利于经济资源和收益的合理分配,可避免虚增收益,正确评估业绩;二是由于固定资产是按现行重置成本记账的,可维护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保证物质资产的更新。

其主要缺点:一是重置成本的确定需要大量物价资料和进行复杂的计算,当找不到市场价格时,只能估计或按物价指数计算,主观判断因素较多;二是可比性差,各期的重置成本反映

了资产在不同时期的现行价值,这些数据难以相互比较;三是加大了审计难度。而且我国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确定重置成本时,如计算不当,反而会使企业成本失实情况加剧;四是没有考虑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由于不计算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损益,致使企业消耗掉的货币资金得不到完全补偿,不符合资本保值原则。

3、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

本模式是不变币值会计和现行价值会计模式的结合。

主要优点:既能反映一般物价变动的影响,反映货币性项目的实际购买力,又能反映个别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保证厂房、设备的改造更新,确保企业维持现有生产经营的能力,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准确,也有利于企业正确决策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主要缺点:一是指数确定不易,主观性强,可比性差;二是工作量大,既要对货币性项目按一般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又要对非货币性项目经重置成本记价入账。

国外只有英国、加拿大实行式的不变的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

四、我国实行通货膨胀会计面临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知,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是比较完善的模式。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实行这种会计模式还面临不少问题:一是大多数国家用消费物价指数,我国采用的是零售物价指数,应改为生产资料物价指数;二是要保证项目选择的代表性强;三是对商品和劳务质量变化情况应作剔除;四是应考虑技术进步因素;五是考虑各地物价变动情况不一致,有必要将物价指数分为经济特区、沿海发达地区、广大内陆地区和边缘落后地区;六要健全各项价格法规;七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八要普及会计电算;九要形成与之相应的管理体系;十是实行通货膨胀会计无疑会增加产品成本,要考虑由此产生的连锁反映。

五、通货膨胀下的企业会计决策

面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冲击,企业会计工作必然要作出适度调整,尽力消除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才能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外部关系人员决策服务。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采用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全面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从全面看,只能根据国际上常见的做法,在《制度》允许范围内,考虑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在国家有关资产评估的法规、政策的指导下,采用物价指数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或汇率调整法等方法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重估,作为每年调整的基数;二是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使其与实际消耗的价值水平相当,减少因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损失;三是对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指数调整法或每月以最后进价作为得置成本重新计价和进行耗用核算,以尽量避免库存损失;四是对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商标等无形资产实行限期摊销;五是对某些价格变动剧激的重要资产,按重估价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作为 抵避险基金。

以外,考虑到我国实际,应区别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调整方法。一是如果年通货膨胀率低于4%,可以忽略其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当年通货膨胀率超过4%时,则有必要在历史成本报表的基础上,编制补充报表或附加说明,列示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二是对大型企业需选择较为全面的模式修正会计信息的偏差,对小型企业则用适当的方法对会计数据加以补充说明;三是对货币资产为主的金融企业宜用物价指数法和汇率调整法消除货币贬值的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为主的生产型企业则可用现行价格法反映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现行价值;四是根据管理人、债权人、投资人及其他有关方面对财务报告所示的会计信息要求的侧重角度和程度不同,分别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以满足其要求。

通货膨胀率目标 篇7

一、研究综述

1. 国外的研究。

为了寻找既能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又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货币政策,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和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理论长期争论不休。但经济运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事实上不会有能同时实现多个目标的货币政策,而只能是以某一目标为主同时兼顾其他目标。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77)、卡尔沃(1978)先后提出了实质上是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某些观点,他们指出:既然最低水平的通胀率也是有害的,那么为什么观测到的通货膨胀率又总是正的呢?究其原因:一是极低的通胀率会促使公众进行逆向价格预期,二是极低的通胀率会抑制产出。公众的利率下降预期与资产价格上涨引发的投资冲动相结合会促使通胀率上升,积聚金融风险,促使产出水平超过自然产出水平,扭曲市场资源配置。既然极低的通货膨胀率难于控制,而且具有很强的惯性,因此必须给通胀率定一个目标。

巴罗和戈登(1983)指出,虽然很多人认为相机抉择比单一规则好,事实上人们确实也这样做了,但事实证明限制性的货币政策要远比相机抉择效果好。新西兰的荷劳德(1990)在《政府放松通货膨胀目标的压力》一文中也指出了对通货膨胀进行目标化管理的必要性。斯文森(2011)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就是将货币政策授权给中央银行的一种政策目标规则。具代表性的文献还有Horváth和Mateju (2011)、Jeffrey Frankel (2012)等,这些学者主要是强调通胀目标制的固定性含义,认为在英国和爱尔兰通胀目标完全是由政府决定的。

在通胀目标制的灵活性管理方面,Debelle和Fischer (1994)认为:作为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只有在中央银行真正信守承诺的条件下才会发挥作用,而中央银行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会使它在追求通胀目标的同时关心产出、就业和国际贸易等一系列变量,这种复杂性使得短期通胀目标会呈现出非稳定性特征。罗戈夫(1985)通过目标函数研究了央行行长在通货膨胀目标制设置中的作用。瓦什(1995)、赫伦道夫和洛克伍德(1996)构建了视经济状况而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模型。Walsh (2009)、Blanchard等(2010)、斯文森(2011)等认为本次金融危机过后,通胀目标制应该更多的考虑企业财务的稳定性,适当缩小目标的收敛空间。

2. 国内的研究。

国内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李扬(1996)在论文中介绍了英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情况。汪洋(2001)通过分析泰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介绍了泰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原因与具体做法。范艳霞(2001)通过分析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演进的过程发现,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是解决经济与社会重大问题的需要。刘卫江(2002)分析了实行不同类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经济条件,主张通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解决中国货币供应量目标周期性失控的问题。孔燕(2008)从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制度条件、经济条件和货币政策的要素体系等方面论述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罗敏(2012)分析了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现途径。张婷婷(2012)认为我国目前引进通货膨胀目标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随着货币政策环境的改善,通胀目标制应是货币政策改革的努力方向。

目前公认实行隐性通胀目标制的国家是美国,然而从货币政策的运行轨迹上看中国实际上也是,只是绝大部分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对隐性通胀目标制没有自觉地加以利用。上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通货膨胀目标制所进行的研究,内容涉及通胀目标制的可行性、实行条件与标准设计等,但专门研究隐性通胀目标制、特别是以中国现行货币政策为基础并进行隐性通胀目标制改进的文献基本上没有。这也是本文的研究出发点。

二、隐性通货膨胀目标制操控机制

隐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运行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分别设定短期、中期和长期通货膨胀目标; (2) 工具选择; (3) 利用预期理论模型对实际通货膨胀进行预测; (4) 决定工具的操作幅度,缩小通货膨胀预测值与目标值之间的差距。

1. 通胀目标的确定。

通货膨胀目标的决定首先是为了稳定物价,而价格水平的确定又要首先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从理论上说通货膨胀目标应该由政府确定。但是,由于通货膨胀目标涉及到货币政策工具的优化选择、政策传导过程中多个领域的交互影响,需要高深的货币银行与信用知识,所以政府在确定货币政策目标时往往离不开中央银行的参与。

比如,1990年1月生效的《新西兰储备银行法》要求财政部长与储备银行行长进行协商制定并向公众公开政府的政策目标协议,除新西兰外,加拿大、澳大利亚、匈牙利和南非也是政府与中央银行协商决定通胀目标;英国、巴西、泰国、菲律宾、以色列、印度尼西亚和挪威是政府决定,但是征求央行意见;挪威是政府决定;瑞典、墨西哥、西班牙、波兰、智利和芬兰由央行决定。

实践证明,在通货膨胀目标决定问题上实行政府与中央银行相互制约、联合决定是一种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是政府的偏好,为了使自身目标函数最大化,在尽力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往往伴随货币政策的扩张。中央银行在与政府签订货币政策协议之后,它首先关心通货膨胀既定目标的实现,同政府相比,它一般倾向于规则性货币政策操作。由政府与中央银行联合决定通货膨胀的目标,一是增加了科学性,有效防止不理智的偏好因素,同时也促使公众监督的目标超越货币政策的范畴。

在联合制定货币政策的形式上,英国的做法值得效仿。1997年6月成立的名为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机构(由中央银行行长、2名中央银行副行长、2名其他银行的执行董事和4名学术界和金融部门代表组成)使联合决定机制有了组织保证,运行机制也从以前的随时召集转向正规化和制度化。货币政策委员会决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必须与国家利益一致,否则政府有权否决中央银行的通货膨胀目标追求。很明显,英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实质上就是经济增长目标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思想在这里根深蒂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只是体现在对基准利率的控制上,或者说体现在对经济运行的基本面的控制上。

我国一直以来的做法是:先由政府敲定年度经济增长率,然后以此为依据对通胀率进行预测,并由央行对通胀率目标进行维持,没有发挥利用通胀目标调节经济增速、就业与国际收支的能动作用。图1是我国1985年至2008年3月25日的法定准备率变动情况:

将图1数据与加拿大等实行通胀目标制的发达国家相对比,可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我国法定准备率每次调整幅度为0.5个基点,而加拿大为0.25个基点,货币当局连续提高法定准备率治理通胀的意图虽然明确,但是具体目标点模糊。观察美国的隐形通胀目标制发现,虽然其具有较大灵活性,但是美联储官员总是在公开的媒体或场合公布基准利率水平及维持基准利率不变的持续时间,这相当于间接公布通胀目标。

相比之下,我国法定准备率的现行调整方式有两个问题需要改进:一是缩小调整幅度,增加调整频次,幅度过大不利于预期引导的稳定性,准备率调整实际上资源配置的一个试错过程;二是要给基准利率定目标“锚”,并表明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目标“锚”稳定性的政策意图。

2. 关于CPI的统计标准。

用CPI衡量通胀水平虽然是各国的普遍做法,但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在计算CPI时所选择的物品与劳务的范围是有区别的。

瑞典在1993年1月采取通货膨胀目标时,是以整体CPI作为衡量指标的,就是在CPI中没有剔除某些临时性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瑞典通货膨胀的时间区间为3年,在这期间,通货膨胀率要控制在1%~3%的范围之内。瑞典选择整体通货膨胀率作为目标,是为了反映该指标在汇率政策制定与工资指数确定方面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实际上,瑞典是一个高度开放的贸易小国,汇率与价格的任何变动对几乎所有商品均有影响,使用整体CPI可以减少价格变动的脆弱性与过度灵敏性,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瑞典通货膨胀目标不太透明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提高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准确性,需要对相关计算数据的稳定性进行规范,瑞典从1997年12月开始在其《通货膨胀报告》上刊登剔除间接税、津贴和房产所有者住宅贷款利息成本后的CPI通货膨胀预期信息。

新西兰是一个历史上通货膨胀极其严重的国家,从1974年到1988年其累计通货膨胀达到480%。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通货膨胀率暂时降到5%以下。抑制通货膨胀是1984年选举之后的新政府与新西兰储备银行所面临的迫切问题。考虑到控制通货膨胀的艰巨性,在1999年1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伊始,新西兰储备银行就不用整体CPI,而采用基底或核心通货膨胀指标,并且将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时间区间分成几段。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新西兰社会具有根深蒂固的通货膨胀预期意识,采用基底通货膨胀可以增加控制通货膨胀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中央银行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

英国在通货膨胀目标的衡量上不同于瑞典,也有别于新西兰,它采用剔除抵押贷款利息支出的零售价格指数(RPIX), RPIX是介于整体通货膨胀与基底通货膨胀之间的一种折中指标。使用这样的指标可以一箭双雕:一是增强通货膨胀预期的准确性,二是由于英国的通货膨胀目标是用点来表示,但同时又没有规定点移动的上下限,也没有硬性规定目标期间的终点,这样就给英格兰银行实现其通货膨胀预期提供了既全面又能在负责任的前提下对公众公布通货膨胀目标相关数据的条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平均较低的收入水平使人们对通胀的承受力也较低,通货膨胀率不稳定会对居民的消费预期与投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从上述几个国家看,它们在CPI统计数据的选择范围上虽有所不同,但是提高公众对通胀率变动预期的准确性是其共同特征。我国CPI的计算是采用大宗大类商品价格,没有剔除石油、房价等随机冲击因素,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幅度明显大于上述国家。中外对比见图2:

据《2011年统计年鉴》资料,我国2010年通胀率为3.3%,如将中国计算在内,实行点目标的共有11个国家,均值为2.66%,我国通胀的波幅大于除巴西以外的其他所有国家。在隐性通胀目标制环境下,央行的货币政策导向本来就弱化,而过大的通胀波动幅度极易使公众对未来的通胀预期产生较大偏差,增加经济调控成本。因此,我国在计算CPI时应剔除石油价格、房价这两个非正常冲击因素,改进未来通胀预期,排除特殊领域震动对总体价格指数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偶发的价格变化不能持续引起货币性通胀,所以应当避免把货币政策的决定建立在这些价格变动之上

3. 目标定位的准确性要求。

通货膨胀目标的定位目前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区间目标和点目标。区间目标的好处是它给中央银行提供了政策操作的宽泛空间,在临时性冲击来临之时,它增强了对冲击的抵抗力,也可减少被迫变动操作工具而产生的政策不稳及随之而来的预期波动。一般来说,在中央银行独立性较强的国家,由于货币政策执行中的时间不一致和多个领域交互影响的原因,目标的准确性难以精确控制,故适合实行区域性目标。

区间目标的形式基本上有两种,即带中间点的和不带中间点的。新西兰、加拿大的目标区有中间点,前者在1991年时其目标区为0%~2%,中间点为1%,后者在1992年底时中间点为3%,目标区间为0%~4.2%。以色列的目标区间则没有中间点。期间目标的缺点是中央银行不能给公众一个明确的信息,透明度较差,可能引起公众对中央银行执行政策能力的怀疑与信心尚失等。

点目标克服了目标值在一定区间内随机摆动的不确定性,强化了目标的简洁、清晰和易于理解等特征,便于公众进行预期参考和目标值偏离监督,对中央银行操作政策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点目标的含义不是说通货膨胀目标制盯住目标点绝对不能动,它可以围绕目标点有一定的灵活性,而且这种灵活性可以是围绕目标点做对称或不对称的上下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区间目标倒是显得比较刚性。

英国、西班牙、芬兰和挪威等都是实行点目标的国家。在研究了这些国家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原因和目标制操作过程后发现,它们(如英国和西班牙)在实行目标制之前都是将汇率或货币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的,由于遭受20世纪70~80年代滞胀的打击,其货币政策目标便开始转向。英国到1992年上半年经济开始出现上升态势,其政府越来越认识到,稳定价格,增强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心,是实现整体经济增长的必备前提,而以汇率为货币政策核心的机制被证明具有片面性,不利于增强国家的整体经济能力。这样分析下来就不难看出,实行点目标的国家,其通货膨胀目标水平的确定是该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表现。自1997年6月开始英国将长期通货膨胀目标(RPIX)定为2.5%,在追求这一目标时,政府赋予中央银行围绕点目标上下各1%浮动权利。通过与公众耐心细致的积极沟通,让公众理解点浮动的必要性与中央银行维持点目标的坚定性,是英国等国家取得点目标操作成功的可贵经验。

从实践看,不论是实行点目标还是区间目标,其政策运行特征有两点趋同:在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初期,不管点目标还是区间目标一般波动幅度较大,而当通货膨胀预期进入稳定状态后,通货膨胀目标开始向点目标收敛。按照隐性通胀目标制的操控机制,我国应选择何种通货膨胀目标形式,目标定位应控制在何种水平?可试着从两个方面寻找答案: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运动轨迹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通胀趋势,二是我国公众的思维习惯。下表1为我国1980年以来的通胀数据:从表1可看出,除去1988年、1989年、1993年、1994年和1995年等个别年份外,1980年至2010年我国平均通货膨胀率为3.1%。在改革开放30年间,第一个10年(1980~1989)经历了2年的恶性通货膨胀;第二个10年(1990~1999)经历了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而第三个10年(2000~2010)没有出现10%以上的恶性通胀,且通胀率平均为1.9%。

按照预期理论,今后10年应将2%的点目标作为通货膨胀目标的控制水平,但考虑到我国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企业对利率变化的反应灵敏性较差等原因,应将3%作为点目标,并根据情况可以围绕3%做上下各1%的浮动。采用点目标也符合我国公众的思维习惯。北京大学心理学副教授侯玉波认为:我国公众的思维具有中心导向性、背景性和变化性,点目标恰好具备这些特性,它在带给公众明确信息导向的同时,会使公众对央行的政策偏离给予充分的社会经济背景理解。

4. 目标期间操作上的灵活性。

不管是区间目标还是点目标,都有一个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时间问题。这个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内部决策过程、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等,有关研究表明,货币政策的滞后期一般为1~2年。所以,中央银行在确定一个具体的通货膨胀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其实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

在目标期间的设计上,一般是目标制实行的初期时间跨度较小,而后期则较长,而在目标宽窄度的设计上,是初期目标区域比较宽泛,后期则趋于狭窄。比如,新西兰在1991年1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时,其基底通货膨胀为5%左右,到1992年底时实现价格稳定的目标,该目标被定位年通货膨胀率在0~2%。虽然1996年新西兰将其目标区从0~2%调整到0~3%,但这是中央银行通过实践认识到后者在控制通货膨胀预期效果上比前者更好。

加拿大在1990年底时其通货膨胀率为4%左右,在1991年2月公布的通货膨胀目标方案中对目标期间的规定是:到1992年底,通货膨胀目标区的中间点要达到3%,1994年6月时达到2.5%,1995年7月时达到2%。

目标期间设定行为上的先短后长反映了中央银行信心的增强,而目标区间宽度逐渐趋窄则为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整汇率与整体经济平衡留下了空间。例如,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前夕,瑞典的通货膨胀率曾经从1992年12月的2%增至1993年1月的4.8%,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之后,其通货膨胀目标区的安排是:1993年1月至1993年底,通货膨胀率要降到1%~4%,1994年1月到1995年底,通货膨胀降到1%%~3%。其间瑞典通货膨胀一直动荡不定,总体上趋于上升状态,其中的主要原因是1992年12月瑞典克朗贬值对进口商品造成的巨大影响。为了抑制经济衰退和货币进一步贬值,瑞典银行先后8次降低利率借以刺激经济、增加进口并从供给角度抑制通货膨胀。不难看出,在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国家,目标区间宽度趋窄有利于通货膨胀与本币汇率间的协调与照应,而目标期间延长则有利于增强一国内外经济的总体平衡。

对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时间长度的确定,各国可根据治理通货膨胀的紧迫性要求、难易程度和经济状况酌情而定。瑞典、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国家的目标期间是3年,加拿大为5年,以色列为1年。下表2给出了一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期间情况:

从以往我国通胀爆发和治理过程看,基本上以3年为一个周期,从基于隐性通胀目标制视角对现行货币政策改革看,通胀目标的确定应包括经济增长等信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以5年为一个周期,价格环境应与此对应,所以通胀目标亦应以5年为一个周期,即以中期通胀目标管理为主。通胀目标还关系到汇率水平,关系我国进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竞争力与投资环境对比,因此在追求中期通胀目标的同时要特别关注汇率、国际收支等其他宏观目标,适当放宽短期基准利率滑动的幅度,增加滑动频次,使经济内外均衡彼此照应。

三、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货币政策必须加快改革,既要强化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又要提高宏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管理的有效性,在现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引进隐性通胀目标制的一些重要规则进行改革,既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减少货币政策改革成本,又符合国际货币政策发展变化之趋势。

目前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发挥基准利率在价格体系当中的定价作用,相对于使用法定准备率,基准利率滑动更具公众预期引导的准确性和细腻度,一方面货币当局可通过基准利率直接观察通胀水平决定利率平滑的频次、幅度,另一方面公众又可依据利率变化决定投资与消费,直接测算成本与效用函数,使宏观经济调控与微观经济主体的跟进紧密结合。

摘要: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研究的基础上, 对隐性通货膨胀目标制操控机制进行了分析, 认为隐性通货膨胀目标制兼具中长期固定性与短期灵活性, 能在追求某一目标的同时兼顾其他宏观目标。

关键词:隐性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利率市场化

参考文献

[1].肖奎喜, 徐世长.广义泰勒规则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估计.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5

[2].石奇, 孔群喜.动态效率、生产性公共支出与结构效应.经济研究, 2012;4

[3].杨长江, 钟宁桦.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均衡汇率.金融研究, 2011;1

通货膨胀率目标 篇8

虽然跟前几年的高增长相比这样的增长速度稍低,但考虑到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各方面均趋于平衡,应该说情况还是不错的。

单看CPI数据,过去10年的通胀率比以前要低很多,即使过去5年平均也比早年间低不少,但老百姓为何仍然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对通货膨胀的反应很强烈?

其中一个原因是,居民金融资产与收入的比例比过去高多了。1987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为当年GDP的25.5%,到2010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77.2%。尽管2011年的5.4%的通胀率大幅度低于1988年的18.8%,但储蓄存款因通胀导致的损失相对于收入却接近于1988年高通胀的水平。

虽然居民持有现金的比例比过去低,但是其他金融资产比早先增加很多。因为银行存款是最主要的金融资产,银行存款利率决定了其他债权类资产的收益率,负利率对居民金融资产的影响不限于银行存款和手持现金。在正常情况下,股票的期望收益率和利率也有密切关系。

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危害。一种情况是,居民银行存款中利率极低的活期存款的比例相当高,另外还有手持现金。这两部分对通货膨胀几乎没有防卫。2012年10月,居民活期存款和手持现金(按流通货币的84%估计)约19万亿元,约相当于当年可支配收入的60%。再加上定期存款和其他金融资产,通胀率高几个百分点的影响非常大。

另外,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比例也很高。虽然银行间有一定竞争,企业存款多样化有所进展,活期存款比例有所下降,但是总的比例仍然很高。

中国的货币和GDP的比例很高,金融市场不发达是原因之一。很多企业一方面在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又留下不少活期存款,特别是贷款比较困难的企业更要留下防御性存款。如果利率更加灵活,银行间竞争会导致活期存款的利率接近于定期存款利率,总的利率水平会上升。

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大部分人退休以后还将有数十年的日子。单位退休金和社保有很多实际问题,还有公信力问题。要让公众相信退休以后靠政府太难了,真信了,政府压力更大,比不信还难受。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人储蓄率高是有道理的,在某种意义也是被迫的。如此,社会不能不越来越尊重家庭财产特别是金融资产。

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会对通胀更加警惕,而出现密集的刺激增长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国际经济面临很多问题,出口增长难度增加的情况下,防止内需疲软也很重要。这样,保持适度宏观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实现更加灵活的利率和更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竞争,有利于减轻通货膨胀对居民和企业金融资产的损害,也有利于减轻居民买房防止财产损失的倾向。

上一篇:介绍秋天作文下一篇: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