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2025-0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百家姓(精选12篇)

百家姓 篇1

《百家姓故事——李》《百家姓故事——张》

一米阅读·名师团队

【教学目标】

1.认识 “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3个偏旁,能正确认读“姓”等12个生字,拓展认识一些常见的姓。会写“姓”字。

2.能仿照课后例子,采用问答的形式,利用合适的方法互相介绍自己的姓氏,对中国的姓氏文化感兴趣。

3.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姓”等12个生字。【教学难点】

能仿照课后例子,采用问答的形式,利用合适的方法互相介绍自己的姓氏,对中国的姓氏文化感兴趣。【教学准备】

1.“姓”等12个字会认读,字卡、PPT 2.学生制作自己的姓名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合学生姓氏,谈话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姓名卡片,说说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姓名分为两个部分:姓氏和名字。通常情况下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就是姓。(板书:“姓”字,认读,并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个字。)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跟姓氏有关的儿歌,伸出手跟老师板书课题:姓氏歌

(出示字卡)认读“氏”字。

二、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姓”字(投影出示带田字格的“姓”字)说一说,书写时注意什么。(总结:左右结构,左右等高,左窄右宽,女字旁写的时候,横变成提,“生”第一条横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条横最长,多横等距。)

三、初读识字,了解儿歌

(一)初读正音

出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要求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二)检查初读要求

指名分小节读文。(纠错、正音)

四、识字、读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读课文,想一想记住了哪些姓氏?

生自由读后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词卡:

木——子(两个字组合成“李”字);弓——长(两个字组合成“张”字)古——月(两个字组合成“胡”字);口——天(两个字组合成“吴”字)言——午(两个字组合成“许”字)边出示,边重点认读:李、张、古、吴 2.总结介绍方法:

说一说,发现了什么?(通过拆字的方式来介绍姓氏,这也叫分解部件的介绍方法。)3.投影出示:双人徐

同学们想一想,这是用什么方法介绍姓氏的?(介绍偏旁的方法)4.指导朗读、背诵

师生问答、男女生问答等方式朗读、背诵。指名背诵。

(二)学习第二小节

过渡:中国姓氏有很多,古人曾编过一本书叫《百家姓》,里面收集了很多常见的姓氏,这里这几个就是百家姓里的。(投影出示第二小节)

1.指名朗读 2.自读识字

(1)自读识字。自己读一读,说说这些姓氏中哪些是我们班的同学中有的,哪些是自己刚刚认识的?(生自由朗读)

(2)交流。班上同学中有的: 自己早就认识的: 自己刚刚认识的:(3)认识复姓。

出示:“诸葛、东方、上官、欧阳”齐读,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总结:中国的姓氏中,大部分是一个字,也有两个字的,那么像这样的我们就叫复姓。你还知道有哪些复姓吗?(指名说)(3)指导朗读、背诵。

齐读、拍手读、男女对读(一组一行)自由背诵、指名背诵。

(三)背诵

课文我们学完了,你能全部背下来吗?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背诵给同桌听。

五、拓展、实践

1.拓展学习介绍姓氏的方法

课文中我们学习了两种介绍姓氏的方法,这里还有一种介绍的方法:(投影出示)

你姓什么?我姓方,什么方?方向的方。说一说,这是什么方法?(组词的方法)2.拓展认识部分姓氏:

我姓张,弓长张;她姓章,立早章; 我姓姜,羊女姜;他姓蒋,草头蒋; 我姓陈,耳东陈;她姓孙,子小孙; 我姓庄,广土庄;他姓庞,广龙庞。中国人,百家姓。百家姓,美名扬。

3.总结、实践: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种介绍姓氏的方法了:分解部件、介绍偏旁、组词。你能用上一种方法介绍一下自己的姓氏吗?(指名介绍)

六、整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百姓故事——李》和《百姓故事——张》

过渡: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的姓氏,也会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了,每个姓氏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李姓和张姓的故事吧!

生自由朗读。

七、布置作业

百家姓 篇2

据专家考证, 《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 作者是一位“钱塘老儒”。钱塘即今浙江杭州。这位老儒是吴越国钱塘人, 而吴越国在宋朝建立以后还存在了十几年。北宋皇帝姓赵, 系当朝国姓, 故列百家姓之首;钱系五代时在浙江建立吴越国的国主钱镠之姓, 赵匡胤统一天下, 吴越国则归附大宋王朝, 故列第二;孙为吴越王钱镠正妃之姓;李指十国时南唐国主李氏, 李也是当时的江南大姓望族;而周、吴、郑、王四姓, 都是吴越自钱镠开国以后历代后妃之姓, 帝后一家, 同为皇室。

但民间却对《百家姓》以“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开头有另一种说法。《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 故以皇帝的赵姓为首, 这一点是一致的。赵家皇帝既然贵为天子, 必然富甲天下, 有钱才算富, 于是就把钱姓排为第二。古代帝王传五代后周无存、政权灭亡 (周无政亡) 之后建立的, 由于“无、政、亡”三字或者不作姓氏, 或者以其作为姓氏的人极少, 遂以谐音而又是常见的“吴、郑、王”三姓代替。由此看来, 《百家姓》开头的这八个姓实在是选得精妙至极。但更妙的还在于“李”字。李由“十、八、了、一”四字组成。北宋从宋太祖赵匡胤至宋钦宗赵桓, 共九代皇帝;南宋从宋高宗赵构至末代宋帝赵昺也传九代, 加起来正好是“十八代”。“了一”即“了矣”, 就是“完了”的意思, 预示赵宋国祚传十八代就完了。这种说法虽为“好事者”所附会, 但仔细玩味, 也颇有意思。

有人更以编写这本《百家姓》的钱塘老儒早已得“未来学”“预测学”之真谛而大做文章, 目下多种研究此等学问之专著, 如《周易预测学》《最新未来学》均收入了这个“案例”, 实在显得有些荒唐。

读点《百家姓》 篇3

近日,看到某报一则转载《中国青年报》的新闻,标题为《婴儿报户口,不批第三姓--家长将派出所告上法院》说的是"一位新生儿进行户口登记时,要求派出所按父母之外的第三姓给孩子进行户籍注册而遭到拒绝的女士,把户口所在地的海淀分局大钟寺派出所告上了法庭"。"原告黄女士之所以要为其新生儿报和孩子父亲同音不同字的第三姓,是因为其丈夫的父辈曾姓'萧'。解放后,在一次全社会提倡简化字的运动中,'萧'姓被改为'肖'姓了……"云云。读后真让我啼笑皆非。"肖"与"萧"原本就是两个不同字义的同音字,可是以后怎么会让"肖"字在姓氏上取代"萧",或许是因为贪图方便慢慢地约定俗成的缘故吧。但是从严格规范姓氏文化的角度上说,这是不可以的。历史上许多萧姓的名人,诸如西汉的萧何,太平天国将领萧朝贵,革命烈士萧楚女,还有作家萧乾、萧红等等,绝不能写成"肖"字的。前不久,我看到中央电视台播放萧劲光将军的革命事迹的片名,是由刘华清同志题写的,已经把"肖"字改成"萧"字了。说明现在已有人开始注意到应为"萧"姓正本清源了。看来,这位北京的黄女士要把自己的新生儿重新回到他祖辈的"萧"姓上来,这种尊重姓氏文化的举动,应该予以支持和赞扬。

我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也是中华民族宗姓血缘的延续,这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把同一姓氏视为"五百年前同一家"的道理。一个新生儿的名字可以随意地取,但他的姓却是随着父辈与生俱有的(当然也有少数随母姓的),许多海外华人不也正是凭着这个姓来祖国寻根觅祖的吗?

其实,当前对姓氏的混用除了"萧"、"肖"以外还有不少,例如把"傅"姓写成"付",把"蓝"姓写成"兰",把"于"姓与"於"姓混为一姓等,在报纸杂志和电视屏幕上仍然屡见不鲜,这不是对严肃的姓氏文化的误导吗?或许也正是我们有些记者、编辑没有读过《百家姓》的缘故吧!否则怎么会把"萧"姓说成是"肖"的"第三姓"呢?为此,我恳切地希望记者、编辑们能读一读《百家姓》,对加深我国姓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正是严肃我国民族文化巨大工程中的重要一环。

百家姓教案 篇4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百家姓教案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百家姓教案1

一、说教材

《百家姓》是幼儿园大班上册第二本教材“了不起的中国人”中的一节社会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告诉我们: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姓氏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次活动主要引导幼儿知道百家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使幼儿知道中国姓氏的传承特点,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活动贴近幼儿生活实际,教育意义深刻,此活动既源于幼儿生活又服务于幼儿生活。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知识技能:

(1)了解中国人名字中的姓氏,感受传统姓氏文化的特点。

(2)能大胆交流自己名字的意义和由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游戏、观察、讨论探索姓氏的秘密,了解百家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幼儿知道百家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感受中国姓氏的丰富,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教学重点定为了解中国人名字中的姓,感受传统姓氏文化的特点。教学难点为能大胆交流自己名字的意义和由来。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此次活动的组织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的协调统一,寓教育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向家长了解自己名字的写法、含义和取名字的小故事。

2、全班幼儿姓氏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3、《百家姓》儿歌视频。

五、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纲要》中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学习、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在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游戏法、直观演示法、提问法等教法。

1、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游戏来认识自己的名字和姓氏。

2、直观演示法:让幼儿观察姓氏,了解同姓氏的秘密。

3、提问法:为了让幼儿了解姓氏具有传承的特点,我会提出问题“在你们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同姓的人呢?”。

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变为现在的“我要学”,围绕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创造条件让幼儿自己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让幼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动我采用了游戏法、操作法等。

游戏法: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主”,幼儿通过找座位、找姓氏以及“争当小记者”的游戏了解姓氏。

操作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自己的姓氏,探索姓名奥秘。

六、说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为:分享交流活动—体验理解—内化自我—活动延伸。

1、分享交流

活动一开始,我通过“找座位”的游戏,让幼儿认识自己的姓名,然后通过示范让幼儿介绍自己的姓名,了解每个人的姓名都不一样。

2、体验理解

通过“找姓氏”的游戏,让幼儿观察姓氏和人数有什么不同?了解同姓氏的特征以及通过谈话、抛出问题“你们家怎么会有那么多同姓的人呢?”引导幼儿了解姓氏具有传承特点从而引出《百家姓》。在播放百家姓的儿歌视频中,让幼儿感受百家姓四字押韵欢快的节奏,了解百家姓中前三十二个姓氏,并从中尝试找出自己的姓氏。为下面的情感提升做好铺垫。

3、内化自我在了解百家姓后,让幼儿通过讨论了解自己姓名的含义,并能够大胆交流自己名字的意义和由来,感受姓名的独特性,从而感受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的特点,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4、活动延伸

最后一环节我采用“争当小记者”的游戏,鼓励幼儿找出身边和自己同姓氏的老师,如果没找到教室里和自己同姓氏的老师,再次鼓励幼儿能大胆采访更多的人,并且搜集不同的姓氏。在活动延伸中,继续加深幼儿对姓氏的了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予以批评指正。谢谢!

百家姓教案2

活动目标:

1、大胆地交流关于名字的由来,了解自己名字的独特性和含义。

2、通过讲解、讨论,了解百家姓的含义。

3、感受中国姓氏的丰富,激发幼儿认识百家姓的兴趣。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5、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1、事先请幼儿向家长了解自己的名字的写法、含义和取名字的小故事。

2、写有幼儿名字的海报,贴在黑板上。

活动过程:

一、出示写有幼儿名字的海报导入

1、教师:你能找到自己的名字在哪里吗?

2、幼儿到海报上找出自己的名字。并学习用“这是我的名字,我叫ⅹⅹⅹ”的句式表达。

3、教师:我们的名字都一样吗?

4、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每个人的名字都不一样,有的名字有两个字,有的名字有三个字,还有一部分是四个字的。

二、寻找姓的秘密

1、教师:名字中的第一个字是什么?你们的姓是怎么来的?能不能改姓呢?为什么?

2、教师小结:宝宝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所以,有的孩子是跟爸爸姓,有的孩子是跟妈妈姓。

3、教师:你姓什么?你知道有哪些姓吗?

4、幼儿讲述,教师记录。

三、巩固认识自己的姓氏

1、教师:你的周围有没有和你同姓的人?你知道哪些人和你的姓一样吗?

2、教师:我们中国的地方可大了,一共有十几亿人口,所以有好多姓,那么多的姓在古代就编成了一本书,我们就叫它《百家姓》。

3、教师出示《百家姓》的书,并读一读百家姓的`内容,让幼儿感知丰富的姓氏。

四、探索名字的奥秘

1、教师:我们小朋友的姓是跟爸爸或妈妈的,不是随便起的,那你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小秘密吗?

2、鼓励幼儿讲述家人给自己取名字的过程或意义。

3、教师小结:原来我们爸爸妈妈不是随便给我们取名字的,我们小朋友的名字是有一定意义的,表达了爸爸妈妈对我们的期望,和对我们美好的祝愿。

五、结束活动:《我为朋友取名字》

教师:喜欢自己的名字吗?你除了这个名字,还有别的名字吗?别人会怎么叫你?你愿意为朋友取一个既特别有好听的名字吗?

对于这一知识的接受,幼儿还是较容易的。对自己的姓的认识,及其含义也较有兴趣。一个个七嘴八舌的要讲一讲。

在这一结束活动中,幼儿能很积极地说出自己名字的好,发言较热烈。

活动反思:

《百家姓》原本是很复杂的,特别对于孩子来说,由于知识的匮乏,更是很难理解这其中的由来与奥秘。那作为老师应该诠释的使它变得简单明了,让孩子轻松与之碰撞、对话、并产生情感!而我的这堂课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可以说孩子只是在我的讲解中,粗略的了解了一下,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并产生兴趣。我想首先是我没有重视这堂社会课,总觉得就是一堂副课,稍稍讲讲就行。有了这样的心理,我就再也没有事先去查阅相关的知识。那么一个连自己都不太明白的老师还怎么去给孩子生动的讲好这一课呢?我想我应该去弥补一下。

百家姓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读活动,使幼儿了解《百家姓》,知道自己的姓是百家姓之一,并学习关注周围的事物。

2、让幼儿了解中国古老的文化史,培养幼儿热爱祖国,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3、培养幼儿对汉字的兴趣。

活动准备:

百家姓挂图多幅,调查表,幼儿名单,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找自己的姓

A、老师介绍百家姓师:你叫什么名字,姓什么?

师:在这里有许多挂图,他们组合在一起就是《百家姓》,你们的姓就藏在这么多的字宝宝里面。小朋友自己找一找,你的姓在哪里?

B、幼儿自由认找,老师观察指导。

C、小结: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姓,我们来看一看,都有哪些姓?(集体认读)。

二、找家人的姓

a、师:我们的调查表中还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姓,小朋友也去找一找,他们又在哪里?

b、幼儿再次认找,老师观察指导。

c、你们找到了吗?集体认读。

d、你们发现的什么?

e、小结:我们发现,有些人的姓是相同的,而且每个人的姓都能在《百家姓》中找到。这个《百家姓》是古代一位学者根据不同的姓而编写成的。人们发现他收集、编写地非常完整,所以这个《百家姓》被一代一代相传下来,流传至今,这个《百家姓》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有,是中国的文化宝贝,作为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

三、统计小朋友的姓

a、这是一张大五班小朋友的名字,请两个小朋友相互合作,统计一下,他们班姓“王”“李”、“俞”……各多少人?并统计出什么姓的人最多?

b、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c、检查统计结果,并得出结论:什么姓最多。

反思:

《百家姓》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是极其宝贵的文化宝藏,源远流长。此活动,并不是让孩子们去研究,也不是让他们去背所有的姓,而是通过引导孩子们去关注我们周围的事物,让幼儿感觉美好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让他们用美好的心灵去关注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去感悟他们。

活动中,我让孩子们从自己的姓名入手,通过找找自己的姓氏,发现《百家姓》的趣味,让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轻松地与传统文化碰撞、对话、生发情感,让复杂的《百家姓》变得简单明了。当孩子们第一次找到自己姓时的欣喜,第一次发现有很多人的姓是相同时的快乐,第一次统计出班级有多少姓时的满足,从他们在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我感到孩子们获得了很多。

总之,我觉得这次活动有意义。幼儿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的魅力。幼儿在活动中,能力得到了提高,思想得到了升华,在对姓氏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后,我想我们的孩子对家人、家庭以及家族的情感也会得到更深的熏陶和感悟。

百家姓教案4

【教学目标】

1、勇敢地沟通有关名称的来源,清楚自个儿名称的独特性与涵义。

2、通过解说、探讨,清楚百家姓的涵义。

3、体会我国姓氏的充实,启发孩子认知百家姓的兴致。

【教学预备】

1、预先请孩子向爸爸妈妈们清楚自个儿的名称的写法、涵义与起名字的故事。

2、写着孩子名称的海报,贴于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展示写着孩子名称的海报道入

1、师:你能找着自个儿的名称在哪儿吗?

2、孩子到海报上找到自个儿的名称。并学习用“这就是我的名称,我叫ⅹⅹⅹ”的句式表述。

3、师:我们的名称都相同吗?

4、幼儿教师总结:我们人人均有一個名称,人人的名称均不一样,有些名称有2个字,有些名称有三个字,另外还有一些是四个字的。

二、找寻姓的奥秘

1、师:名称内的1、个字是啥?你们的姓是怎样来的?可不可以改姓哩?为何?

2、幼儿教师总结:孩子是大人的小孩,因此,有些小孩是跟父亲姓,有些小孩是跟母亲姓。

3、师:你姓啥?你明白有哪一些姓吗?

4、孩子述说,幼儿教师记录。

三、加强认知自个儿的姓氏

1、师:你的四周有没与你同姓的人?你明白哪一些人与你的姓一样吗?

2、师:我们我国的地才能大啦,总共有十几亿人口,因此有很多姓,如此多的姓在古时候就编成了本书,我们便叫它《百家姓》。

3、教师展示《百家姓》的书,并读一读百家姓的内容,让孩子了解充实的姓氏。

四、探究名称的秘密

1、师:我们孩子的姓是跟父亲或母亲的,不是任意起的,那你们的名称是怎样来的,有何小奥秘吗?

2、勉励孩子述说家里的亲人给自个儿起名字的过程或意义。

3、教师总结:原本我们大人不是任意给我们起名字的,我们孩子的名称是有一定意义的,表述了大人对我们的希望,与对我们幸福的祝福。

五、完结教学:《我为伙伴起名字》

师:喜爱自个儿的名称吗?你除这一个名称,另外还有其它的名称吗?其它人会怎样叫你?你乐意为伙伴取一個既特别有美妙的名称吗?

相对于这一知识的接受,孩子還是较易的。对自个儿的姓的认知,及其涵义也较有兴致。一個個七嘴巴八舌的要说说。

在此一完结教学里,孩子能非常踊跃地讲出于己名称的好,发言比较热烈。

【教学反思】

《百家姓》原来是非常繁杂的,特别相对于小孩而言,因为知识的贫乏,更加是非常难理解这当中的来源与秘密。那作为教师应当诠释的使它变的简易明啦,让小孩愉快与其摩擦、谈话、并产生感情!然而我的这堂课没达到這樣的效果,可讲小孩只是在我的解说里,粗略的认识了一下,并没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并产生兴致。我想是我没注重这堂社会课,总认为即是一堂副课,稍微讲一讲就行。有了這樣的心理,我就永远没预先去查询阅览有关的知识。如此一個连自个儿均不太清楚的教师还怎样去给小孩生动有趣的讲好这一课哩?我想我应当去补偿一下。

百家姓教案5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了解《百家姓》,知道自己的姓是百家姓之一,并学习关注周围的事物。

2、让幼儿了解中国古老的文化史,培养幼儿热爱祖国,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3、培养幼儿对汉字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姓氏卡片、空白卡片、笔、黑板、中国名人图卡等。

【活动过程】

一、找自己的姓。

1、请幼儿给客人介绍自己的名字,知道自己姓什么。

2、小朋友自己找一找,你的姓在哪里?幼儿自由认找,老师观察指导。

3、小结: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姓,我们来看一看,都有哪些姓?(集体认读)。

二、找同姓的人。鼓励幼儿与他人大胆交流。

1、在小朋友中间找同姓的人。

2、在家人中找同姓的人。

3、在客人中找同姓的人。

三、统计活动

1、同姓的人数。

2、姓的数量。

3、检查统计结果,并讨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姓氏的人?。

4、小结:我们发现,有些人的姓是相同的,也有很多人是不同姓的,中国有五百多个姓氏,都收集在《百家姓》这本书里。这个《百家姓》是古代一位学者根据不同的姓而编写成的。人们发现他收集、编写地非常完整,所以这个《百家姓》被一代一代相传下来,流传至今,这本《百家姓》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有,是中国的文化宝贝,作为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

四、和自己同姓的名人。

1、出示名人图片,说出他们的姓名。

2、说说名人的了不起的事。

《百家姓》说课稿 篇5

1、通过活动使幼儿了解《百家姓》,知道自己的姓是百家姓之一,并学习关注周围的事物。

2、让幼儿了解*古老的文化史,培养幼儿热爱祖国,作为*人的自豪感。

3、培养幼儿对汉字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姓氏卡片、空白卡片、笔、黑板、*名人图卡等。

【活动过程】

一、找自己的姓。

1、请幼儿给客人介绍自己的名字,知道自己姓什么。

2、小朋友自己找一找,你的姓在哪里?幼儿自由认找,老师观察指导。

3、小结: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姓,我们来看一看,都有哪些姓?(集体认读)。

二、找同姓的人。鼓励幼儿与他人大胆交流。

1、在小朋友中间找同姓的人。

2、在家人中找同姓的人。

3、在客人中找同姓的人。

三、统计活动

1、同姓的人数。

2、姓的数量。

3、检查统计结果,并讨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姓氏的人?。

4、小结:我们发现,有些人的姓是相同的,也有很多人是不同姓的,*有五百多个姓氏,都收集在《百家姓》这本书里。这个《百家姓》是古代一位学者根据不同的姓而编写成的。人们发现他收集、编写地非常完整,所以这个《百家姓》被一代一代相传下来,流传至今,这本《百家姓》只有我们*人才有,是*的文化宝贝,作为*人应该感到自豪。

四、和自己同姓的名人。

1、出示名人图片,说出他们的姓名。

2、说说名人的了不起的事。

百家姓之国姓氏 篇6

姓氏:国

姓氏祖宗:子国

姓氏起源:

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公子发,字子国,子国的儿子公孙侨字子产,在郑国执政三十多年,是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子产的儿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称国氏,

姓氏郡望:

国氏望出下邳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朝宋时改为下邳郡。相当于现在江苏省西北部地区。

姓氏堂号:

恭俭堂:三国时魏国有国渊,自幼随大儒郑玄读书,郑玄夸他是“国器”(意思是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武帝时辟为司空掾,累迁太仆。恭俭自守,不骄不奢。国氏因以“恭俭”为堂号。

姓氏迁徙分布:

老子、孔子与百家争鸣 篇7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过程中,体现正确的价值观。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研读历史资料、探究历史内涵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情况】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通过课前调查了解,我的学生对孟子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听说过庄子,但对其思想并不了解;对墨家有一定的了解,了解的渠道是动漫作品《秦时明月》;课前学生对法家韩非子很不了解,但因为已经学习过商鞅变法,知道法家思想在秦国的应用;学生还听说过“守株待兔”“墨守成规”“杯水车薪”等相关成语故事。

【教学内容】

本子目介绍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思想文化,是学生学习和理解历朝历代统治方法、政策施行的原因及中国传统文化、封建正统思想形成等知识的重要基础。课标要求: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研读、分析百家争鸣各派的史料,了解儒、墨、道、法四家的观点,分析各派的主张,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对乱世根源理解的探究,提高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形成从历史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事件地位和作用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争鸣情境,制定班规,体验“争鸣”,深入了解、体验各学派思想,学会古为今用、借鉴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四家学派的主张分别对当时社会产生什么的影响、哪家观点适用于什么样的社会状况,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人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墨、儒、道、法四学派的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

讲述法、学案导学法、小组合作探究等。

【教学准备】

导学案《第5课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和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示意图】

【教学过程】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采取课后调查问卷的形式,学生反思本课课堂效果,了解自己和小组成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能力的提高程度。

评价量规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创设史实情境,体验、感悟历史,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本课教学中,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了实践操作。

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开展模拟百家争鸣的活动,拟定班规并展开辩论。这将所学知识上升到应用层次,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复习环节中,学生通过“话虎”活动进行知识拓展,既巩固了知识,又延伸了课堂,学生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

2. 教学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变抽象为形象。

诸子百家思想抽象、深奥,初一年级的学生难于理解。因此学习墨、儒、道、法四家思想时,主要采取国学漫画、图片与文字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历史情境中体验熟知的成语、名言等的原本含义,激发兴趣的同时,形象、深刻地理解各家思想。

3. 培养学生质疑和探究精神,全面、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

百家姓一周 篇8

武赠王公,裔固始分支淡水

功颂博保,终卓源溯派芦山

此联是台湾省台北市全台周氏宗祠联,主要说的是本支周氏的迁徙。上联“固始”为今河南固始县;“淡水”为旧县名,因淡水河得名,日本侵占时期改为台北。下联“芦山”,一在今山东,一在今四川。

据考,周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今河南汝南县。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南迁的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从清朝康乾年间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周姓概况

周姓在古代《百家姓》中排名第5位,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是也,现在是中国的第九大姓,2010年底全国人口约为2800万。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相传周人的祖先后稷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夏末时公刘又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这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

周姓源于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也是公认的黄帝直系后裔之一,说到这儿,老周家还得感谢后来唐玄宗李隆基搞的那一套封建迷信,因为要避他“基”字的讳,中国当时所有的姬姓人都被迫改姓周。《说文解字》将“周”字释义为“密也,从用,从口”,即“周密、完备”的意思。

周姓典故

周姓典故趣事——桐叶封弟

“桐叶封弟”又可称作“剪叶”,出自于《吕氏春秋》,这个典故与周公旦有关。

周公旦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成王即位时,年龄非常小,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周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为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条。

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在宫中玩耍。姬诵随手捡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叶,把它剪成玉圭形,送给了叔虞,并且对他说:“这个玉圭是我送给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史官们听后,便把这件事件告诉了周公。周公见到姬诵,问道:“你要分封叔虞吗?”姬诵说:“怎么会呢?那是我跟弟弟说着玩的。”周公却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啊!”

后来,周成王只得选择吉日,把叔虞正式封为唐国的诸侯,史称唐叔虞。不过,叔虞长大后,励精图治,以自己的智慧才能,带领百姓兴修水利,改良农田,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逐渐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成为唐人爱戴的封建郡主。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继位。因为境内有晋水,便改国号为“晋”,山西简称晋,便也由此而来。同时为了祭奠唐叔虞,还在晋水源头、悬瓮山下修建了一座祠堂来祀奉他,这就是“晋祠”。“天子无戏言”也因此流传开来。

“桐叶封弟”告诉我们:当权者应言而有信、谨言慎行。 (叶子)

百家姓优秀教案 篇9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家姓教案1

活动目标:

1、大胆地交流关于名字的由来,了解自己名字的独特性和含义。

2、通过讲解、讨论,了解百家姓的含义。

3、感受中国姓氏的丰富,激发幼儿认识百家姓的兴趣。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5、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1、事先请幼儿向家长了解自己的名字的写法、含义和取名字的小故事。

2、写有幼儿名字的海报,贴在黑板上。

活动过程:

一、出示写有幼儿名字的海报导入

1、教师:你能找到自己的名字在哪里吗?

2、幼儿到海报上找出自己的名字。并学习用“这是我的名字,我叫ⅹⅹⅹ”的句式表达。

3、教师:我们的名字都一样吗?

4、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每个人的名字都不一样,有的名字有两个字,有的名字有三个字,还有一部分是四个字的。

二、寻找姓的秘密

1、教师:名字中的第一个字是什么?你们的姓是怎么来的?能不能改姓呢?为什么?

2、教师小结:宝宝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所以,有的孩子是跟爸爸姓,有的孩子是跟妈妈姓。

3、教师:你姓什么?你知道有哪些姓吗?

4、幼儿讲述,教师记录。

三、巩固认识自己的姓氏

1、教师:你的周围有没有和你同姓的人?你知道哪些人和你的姓一样吗?

2、教师:我们中国的地方可大了,一共有十几亿人口,所以有好多姓,那么多的姓在古代就编成了一本书,我们就叫它《百家姓》。

3、教师出示《百家姓》的书,并读一读百家姓的内容,让幼儿感知丰富的姓氏。

四、探索名字的奥秘

1、教师:我们小朋友的姓是跟爸爸或妈妈的,不是随便起的,那你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小秘密吗?

2、鼓励幼儿讲述家人给自己取名字的过程或意义。

3、教师小结:原来我们爸爸妈妈不是随便给我们取名字的,我们小朋友的名字是有一定意义的,表达了爸爸妈妈对我们的期望,和对我们美好的祝愿。

五、结束活动:《我为朋友取名字》

教师:喜欢自己的名字吗?你除了这个名字,还有别的名字吗?别人会怎么叫你?你愿意为朋友取一个既特别有好听的名字吗?

对于这一知识的接受,幼儿还是较容易的。对自己的姓的认识,及其含义也较有兴趣。一个个七嘴八舌的要讲一讲。

在这一结束活动中,幼儿能很积极地说出自己名字的好,发言较热烈。

活动反思:

《百家姓》原本是很复杂的,特别对于孩子来说,由于知识的匮乏,更是很难理解这其中的由来与奥秘。那作为老师应该诠释的使它变得简单明了,让孩子轻松与之碰撞、对话、并产生情感!而我的这堂课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可以说孩子只是在我的讲解中,粗略的了解了一下,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并产生兴趣。我想首先是我没有重视这堂社会课,总觉得就是一堂副课,稍稍讲讲就行。有了这样的心理,我就再也没有事先去查阅相关的知识。那么一个连自己都不太明白的老师还怎么去给孩子生动的讲好这一课呢?我想我应该去弥补一下。

百家姓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读活动,使幼儿了解《百家姓》,知道自己的姓是百家姓之一,并学习关注周围的事物。

2、让幼儿了解中国古老的文化史,培养幼儿热爱祖国,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3、培养幼儿对汉字的兴趣。

活动准备:

百家姓挂图多幅,调查表,幼儿名单,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找自己的姓

A、老师介绍百家姓师:你叫什么名字,姓什么?

师:在这里有许多挂图,他们组合在一起就是《百家姓》,你们的姓就藏在这么多的字宝宝里面。小朋友自己找一找,你的姓在哪里?

B、幼儿自由认找,老师观察指导。

C、小结: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姓,我们来看一看,都有哪些姓?(集体认读)。

二、找家人的姓

a、师:我们的调查表中还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姓,小朋友也去找一找,他们又在哪里?

b、幼儿再次认找,老师观察指导。

c、你们找到了吗?集体认读。

d、你们发现的什么?

e、小结:我们发现,有些人的姓是相同的,而且每个人的姓都能在《百家姓》中找到。这个《百家姓》是古代一位学者根据不同的姓而编写成的。人们发现他收集、编写地非常完整,所以这个《百家姓》被一代一代相传下来,流传至今,这个《百家姓》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有,是中国的文化宝贝,作为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

三、统计小朋友的姓

a、这是一张大五班小朋友的名字,请两个小朋友相互合作,统计一下,他们班姓“王”“李”、“俞”……各多少人?并统计出什么姓的人最多?

b、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c、检查统计结果,并得出结论:什么姓最多。

反思:

《百家姓》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是极其宝贵的文化宝藏,源远流长。此活动,并不是让孩子们去研究,也不是让他们去背所有的姓,而是通过引导孩子们去关注我们周围的事物,让幼儿感觉美好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让他们用美好的心灵去关注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去感悟他们。

活动中,我让孩子们从自己的姓名入手,通过找找自己的姓氏,发现《百家姓》的趣味,让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轻松地与传统文化碰撞、对话、生发情感,让复杂的《百家姓》变得简单明了。当孩子们第一次找到自己姓时的欣喜,第一次发现有很多人的姓是相同时的快乐,第一次统计出班级有多少姓时的满足,从他们在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我感到孩子们获得了很多。

总之,我觉得这次活动有意义。幼儿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的魅力。幼儿在活动中,能力得到了提高,思想得到了升华,在对姓氏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后,我想我们的孩子对家人、家庭以及家族的情感也会得到更深的熏陶和感悟。

百家姓教案3

【教学目标】

1、勇敢地沟通有关名称的来源,清楚自个儿名称的`独特性与涵义。

2、通过解说、探讨,清楚百家姓的涵义。

3、体会我国姓氏的充实,启发孩子认知百家姓的兴致。

【教学预备】

1、预先请孩子向爸爸妈妈们清楚自个儿的名称的写法、涵义与起名字的故事。

2、写着孩子名称的海报,贴于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展示写着孩子名称的海报道入

1、师:你能找着自个儿的名称在哪儿吗?

2、孩子到海报上找到自个儿的名称。并学习用“这就是我的名称,我叫ⅹⅹⅹ”的句式表述。

3、师:我们的名称都相同吗?

4、幼儿教师总结:我们人人均有一個名称,人人的名称均不一样,有些名称有2个字,有些名称有三个字,另外还有一些是四个字的。

二、找寻姓的奥秘

1、师:名称内的1、个字是啥?你们的姓是怎样来的?可不可以改姓哩?为何?

2、幼儿教师总结:孩子是大人的小孩,因此,有些小孩是跟父亲姓,有些小孩是跟母亲姓。

3、师:你姓啥?你明白有哪一些姓吗?

4、孩子述说,幼儿教师记录。

三、加强认知自个儿的姓氏

1、师:你的四周有没与你同姓的人?你明白哪一些人与你的姓一样吗?

2、师:我们我国的地才能大啦,总共有十几亿人口,因此有很多姓,如此多的姓在古时候就编成了本书,我们便叫它《百家姓》。

3、教师展示《百家姓》的书,并读一读百家姓的内容,让孩子了解充实的姓氏。

四、探究名称的秘密

1、师:我们孩子的姓是跟父亲或母亲的,不是任意起的,那你们的名称是怎样来的,有何小奥秘吗?

2、勉励孩子述说家里的亲人给自个儿起名字的过程或意义。

3、教师总结:原本我们大人不是任意给我们起名字的,我们孩子的名称是有一定意义的,表述了大人对我们的希望,与对我们幸福的祝福。

五、完结教学:《我为伙伴起名字》

师:喜爱自个儿的名称吗?你除这一个名称,另外还有其它的名称吗?其它人会怎样叫你?你乐意为伙伴取一個既特别有美妙的名称吗?

相对于这一知识的接受,孩子還是较易的。对自个儿的姓的认知,及其涵义也较有兴致。一個個七嘴巴八舌的要说说。

在此一完结教学里,孩子能非常踊跃地讲出于己名称的好,发言比较热烈。

【教学反思】

百家姓英文对照表 篇10

A:艾--Ai 安--Ann/An 敖--Ao

B:巴--Pa 包/鲍--Paul/Pao 贝--Pei 卞--Bein 步--Poo

C:蔡/柴--Tsia/Choi/Tsai 岑--Cheng 查--Cha 车--Che 成/程--Cheng 褚/楚--Chu

D:戴/代--Day/Tai 狄--Ti 丁--Ting/T 窦--Tou 段--Tuan 东郭--Tung-kuo E:

F:范/樊--Fan/Van 费--Fei 符/傅--Fu/Foo

G:盖--Kai 白--Pai 班--Pan 毕--Pih 卜/薄--Po/Pu 百里--Pai-li

曹/晁/巢--Chao/Chiao/Tsao 崔--Tsui

常--Chiong

陈--Chen/Chan/Tan 池--Chi 淳于--Chwen-yu

邓--Teng/Tang/Tung 刁--Tiao

董/东--Tung/Tong 杜--To/Du/Too 端木--Duan-mu 东方--Tung-fang 房/方--Fang 冯/凤/封--Fung/Fong 甘--Kan 高/郜--Gao/Kao 葛--Keh 耿--Keng 弓/宫/龚/恭--Kung 勾--Kou 古/谷/顾--Ku/Koo 桂--Kwei 管/关--Kuan/Kwan 郭/国--Kwok/Kuo 公孙--Kung-sun 公羊--Kung-yang 公冶--Kung-yeh 谷梁--Ku-liang

H:海--Hay 韩--Hon/Han 杭--Hang 郝--Hoa/Howe 何/贺--Ho 桓--Won 侯--Hou 洪--Hung 胡/扈--Hu/Hoo 花/华--Hua 宦--Huan 黄--Wong/Hwang 霍--Huo 皇甫--Hwang-fu 呼延--Hu-yen I:

J:纪/翼/季/吉/嵇/汲/籍/姬--Chi 居--Chu 贾--Chia 翦/简--Jen/Jane/Chieh 蒋/姜/江/--Chiang/Kwong 焦--Chiao 金/靳--Jin/King 景/荆--King/Ching 讦--Gan

K:阚--Kan 康--Kang 柯--Kor/Ko 孔--Kong/Kung 寇--Ker 蒯--Kuai 匡--Kuang

L:赖--Lai 蓝--Lan 郎--Long 劳--Lao 乐--Loh 雷--Rae/Ray/Lei 冷--Leng 黎/郦/利/李--Lee/Li/Lai/Li 连--Lien 廖--Liu/Liao 梁--Leung/Liang 林/蔺--Lim/Lin 凌--Lin 柳/刘--Liu/Lau 龙--Long 楼/娄--Lou 卢/路/陆鲁--Lu/Loo 伦--Lun 罗/骆--Loh/Lo/Law/Lam/Rowe 吕--Lui/Lu 令狐--Lin-hoo

M:马/麻--Ma 麦--Mai/Mak 满--Man/Mai 毛--Mao 梅--Mei 孟/蒙--Mong/Meng 米/宓--Mi 苗/缪--Miau/Miao 闵--Min 穆/慕--Moo/Mo 莫--Mok/Mo 万俟--Moh-chi 慕容--Mo-yung

N:倪--Nee 甯--Ning 聂--Nieh 牛--New/Niu 农--Long 南宫--Nan-kung

O:欧/区--Au/Ou 欧阳--Ou-yang

P:潘--Pang/Pan 庞--Pang 裴--Pei/Bae 彭--Phang/Pong 皮--Pee平--Ping 浦/蒲--Poo 濮阳--Poo-yang

Q:祁/戚/齐--Chi/Chyi/Chi/Chih 钱--Chien 乔--Chiao/Joe 秦--Ching 裘/仇/邱--Chiu 屈/曲/瞿--Chiu/Chu

R:冉--Yien 饶--Yau 任--Jen/Yum 容/荣--Yung 阮--Yuen 芮--Nei

S:司--Sze 桑--Sang 沙--Sa 邵--Shao 单/山--San 尚/商--Sang/Shang 沈/申--Shen 盛--Shen 史/施/师/石--Shih/Shi 苏/宿/舒--Sue/Se/Soo/Hsu 孙--Sun/Suen 宋--Song/Soung 司空--Sze-kung 司马--Sze-ma 司徒--Sze-to 上官--Sang-kuan

T:谈--Tan 邰--Tai 陶--Tao 田--Tien 屠--Tu 拓拔--Toh-bah U: V:

W:万--Wan 魏/卫/韦--Wei 翁--Ong

X:奚/席--Hsi/Chi 肖--Shaw/Siu/Hsiao 解/谢--Tse/Shieh 刑--Hsing 许/徐/荀--Shun/Hui/Hsu 薛--Hsueh 夏侯--Hsia-hou

Y:燕/晏/阎/严/颜--Yim/Yen 姚--Yao/Yau 单于--San-yu 申屠--Shen-tu 汤/唐--Town/Towne/Tang 谭--Tan/Tam 藤--Teng 童--Tung 澹台--Tan-tai 王/汪--Wong

温/文/闻--Wen/Chin/Vane/Man 吴/伍/巫/武/邬/乌--Wu/NG/Woo 夏--Har/Hsia/(Summer)项/向--Hsiang 辛--Hsing 熊--Hsiung/Hsiun 宣--Hsuan 西门--See-men 轩辕--Hsuan-yuen

杨/羊/养--Young/Yang 叶--Yip/Yeh/Yih 伊/易/羿--Yih/E 殷/阴/尹--Yi/Yin/Ying 应--Ying 尤/游--Yu/You 俞/庾/于/余/虞/郁/余/禹--Yue/Yu 袁/元--Yuan/Yuen 岳--Yue 云--Wing 尉迟--Yu-chi 宇文--Yu-wen

百家姓——全球华人姓氏寻根 篇11

地点:首都图书馆报告厅

人物:钱文忠、冯八飞

2013年12月21日,腾讯书院“百家姓——全球华人姓氏寻根”活动邀请钱文忠教授讲述《百家姓》的故事,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姓氏作为切入点,与全球华人一同来寻根溯源。

为什么要讲《百家姓》?

钱文忠首先回答了一个大家都非常想了解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讲《百家姓》。但他并没有急于作答,而是先向在场的朋友致歉,因为他从三亚一路赶来,没来得及换正装出席今天的活动,觉得对大家十分不尊重。紧接着,钱文忠说:“我想从几个方面向大家做一个汇报,讲《百家姓》不是一个偶然的决定,是我个人计划的一部分。我曾经讲过《玄奘西游记》,通过讲玄奘来探寻我们这个民族迫切需要的信仰的力量;而后又讲了《三字经》《百家姓》,为什么会讲这些呢?因为我们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误区,就是认为只要是黑头发、黄皮肤、黑眼睛,身份证、护照上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就都是中国人。我觉得是不是中国人,除了国籍以外,还得看你的文化。所以你到底是什么人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你所延续的传统文化。而今天的中国人到底继承了多少传统文化呢?”

你知道爷爷的名字吗?

“你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吗?你知道自己曾祖父的名字吗?你知道自己高祖父的名字吗?”钱文忠即兴对在场的观众做了一个小测试,但问题问到最后,举手的人仅剩下两个。“按照中国传统,这应该是我们生命中最亲的人,但我相信,90%甚至95%以上的中国人都不知道自己高祖父的名字,还有什么传统可言呢?可见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像我们想象和自以为的那样安全和没问题吧!”

随即,钱文忠又一次向观众发问:“在座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母亲的名字呢?”显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这在历史上恰恰是违背传统的。”钱老师解释说,“按照中国的传统,母亲的名字只有你的外公、外婆和你的父亲知道,子女是要等母亲百年以后,为了给她写碑传时才能知道的,母亲在世的时候子女是不能知道其姓名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传统文化从最根本层面出现了问题。”

姓氏的危机与挑战

钱文忠老师在讲《百家姓》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的姓氏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危机和挑战。“一是因为历史上改姓、换姓、合并姓、分流姓,这些原本清楚的记载,因为大量家谱被毁而无据可寻;二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户籍登记时将很多姓氏搞乱,比如姓‘傅’的与姓‘付’的,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两个姓,但登记时就写成了简单的‘付’;还有阎锡山的‘阎’,很多被简写成‘闫’;还有‘肖’这个姓,原来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几个人姓,但现在居然比姓‘萧’的要多,很多都是因为登记的时候被‘简化’了;另外,繁简字转化的时候也改了一批姓,比如‘于、予、於’这三个姓其实并没有关系,但最后都变成了‘于’姓;改革开放以后还出现了很多自取的复姓,所以我们的姓氏就开始快速紊乱,而这个紊乱的背后是记忆、传统与文化的紊乱和丧失。”

文化上的“孤儿”

“我曾经问过很多人,你这个姓从哪儿来的?你是从哪儿迁来的?你的始祖是谁?但关于这些问题大家好像并没有什么兴趣。”钱文忠觉得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点可悲的,“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父母,变成了一个孤儿,让大家觉得很心痛,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爷爷奶奶是谁,不知道自己的老祖宗是谁,不也等于是孤儿吗?但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在文化上的孤儿状态,也是同样让人心痛的。”

随着新年的临近,《百家姓》也即将在春节期间播出。在讲座的最后,钱文忠老师呼吁大家“在吃团圆饭,孝敬长辈的同时,每个人最好都带着录音笔,坐在爷爷奶奶面前,听他们讲讲家里的故事,这是现在最容易做,最应该做,也最值得做的事情。”

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 篇12

儒家的“仁”和墨家的“兼爱”都 表达一种 爱人的思想,都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但是,他们主张 的爱的方式和途径又不同。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以孝悌为本,从孝悌出发,认为“仁”首先立足于亲亲之情。孔子重视亲亲之情,在他看来,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奉养,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敬重,但也不是无原则的绝对服从,子女应该“事父母几谏”,委婉规劝,使其改正。而“悌”不仅仅是兄长对胞弟的关爱之情,它也是双向的,弟妹对兄长也应有敬爱之情。所谓的“父慈子孝,兄友恭弟”就是这个道理。孔子还说“泛爱众而亲仁”,他主张的爱是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这表现为“爱人”的“起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而“爱人”的终点 是爱众,即天下之民。孔子认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也就是说孔子“爱人”的对象是那些遵循周礼的人,对于无视周礼、违背周礼的人,是“恶”而不是“爱”。综上所述,孔子的“爱人”是有亲疏远近,有是非曲直的爱。墨子主张的兼 爱是“爱无 差等”,他说:“视人之国 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要求 人们不分亲疏,无条件平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墨子还主张从爱他人做起,才能使他人也以爱回报自己:“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道家和法家都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策 略。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认为,圣人治国,不要忙于做事,而是要裁撤废除本不应该做的事情,以至“无为”。《道德经》中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一句。即老 子认为,世事纷繁,种种烦恼,不是因为事情做得 太少,而是因为做得过多,应该废除这些事情。“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这样,世事自然取得成就。而对于法家,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在韩非子和法家看来,君王应当具备的一项品质便是‘为无为’,自己表现出‘无为而治’:君王不应当亲自动手做任何事情,一切需要办的事情 都应假手 别人去做。”在 《韩非子· 大体》中“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 法术,托是非于 赏罚,属轻重于 权衡”这句话的意 思就是君 王拥有政 府运作的 机制和工具,君王应该不需做任何事情,而是政府各个部门和官员把要做的事情都做好。君王的职责不是亲自做任何事情,而是发号施令,让别人做。

儒家的荀子和法家 的韩非子 都提出了 “性本恶”。这里要注意的是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他接受了荀子的“性本恶”的思想,但是对待“性本恶”的态度却和荀子截然不同。荀子认为“性本恶”的思想主要表现为,人的感官欲望无法满足的状态。他 在《荀子·性 恶》中说:“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即认为,人是在本能的基础 上,才产生了人的财产 占有欲和 好利之心。他 还在《荀子 ·荣辱》中写道:“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秀,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 不知足,是人之情也。”认为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从尧舜到庶民百姓没有什么差别,都认为人世间最令人感到荣耀的就是掌握政治权利。《荀 子·王霸》里 谈到:“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为圣王,兼制人,人莫得而制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荀子认为人的这种本性是不尽合理的,应该借助于开展深入的社会实践来矫正,即“化性起伪”。荀子《性恶》中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人为)也”、“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即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但是人生来又有智性,使人可以成善。而韩非子认为,人的好利主要根源于他们的生存需要。他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每个人都有欲利之心,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好利的本性支配,即使是父子、君臣之间,也是计利而行的。韩非子说 过:“凡治天下,必因人性。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 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即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心度》中说:“夫民之性,恶劳而乐逸。”因为人的本性是贪图享受,厌恶劳动,因此对民从严管教,需要君王合理运用赏罚制度。韩非子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贪”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但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

总之,诸子百家的思想是相互交融 的,在争论中 相互吸收与影响。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道家和法家的“无为而治”以及儒家和法家的“性本恶”的思想之间既有争论,又有交融,同时也在相互吸收与彼此影响。

上一篇:中学教务处档案目录下一篇:2024年初级会计职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