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古诗词鉴赏(推荐5篇)
⑵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⑶遥岑(cén):远山。
⑷玉簪(zān)螺髻(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⑸断鸿:失群的孤雁。
⑹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⑺鲈鱼堪脍三句: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也有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季鹰:张翰,字季鹰。
⑻求田问舍三句: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后说:“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⑼流年:流逝的时光。
⑽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⑾树犹如此:出自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又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以“树”代“木”,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⑿倩(qìng):请托。
⒀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1赏析词中的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2诵读感悟辛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词中的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表演法
【课前准备】
了解作者,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出身行伍,以武起事,以文成业”。他曾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勇闯敌营,活捉了为金人效力的叛徒张安国,然后扬长而去;他曾谋略超群、创立了地方武装镇守一方;他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只能在慷慨悲歌中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爱憎情感,最终成为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他就是——
生:辛弃疾。
师:对,他就是“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正如梁衡先生所说:“积北宋南宋三百年的历史,才出了一个辛弃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词中的景物描写以及所引典故,从而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作品的意蕴。
师:首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词。其他同学认真听。
生1:朗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师:读得非常流利,我们似乎能感觉到一种淡淡的悲哀之情。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体会辛词独特的情感韵味。
师: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做过预习,并且通过初读诗词,我们知道这首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下片主要以言志为主。在赏析过程中,我们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来展开,那么请同学们来思考第一个问题: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注意,在诗词鉴赏中,涉及景物描写的,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分析:作品中主要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最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谁能结合老师的建议,来分析一下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生2:写了天,写了水。
师:某某某说写了天,荆楚大地,天高地远;写了水,秦淮之水,静静东流,最终流入水天相接之处。那么这里的天、这里的水是在怎样背景下的呢?
生2:是秋季里的天和秋季里的水。
师:对,天也好,水也好,最终都融入到一片茫茫的秋色中。词人在词中用“千里”、“清”、“无际”来修饰“秋”,这样写出了天和水的什么特点呢?
生2:壮阔。”
师:好。天高地远,一片凄清悲凉的景象;秋水悠悠,一望无际。在“秋”的背景下,写出了天和水壮阔辽远的特点。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什么景物呢?
生2:山,也就是“遥岑”。赏心亭周围的山非常美,因为作者说那是“玉簪螺髻”。
师:山非常的美,像妇女头上戴着的簪子和盘着的发髻一样,既写出了山的陡峭,也写出了山姿态的优美。那么作者面对这样美丽的远山时,心情怎么样呢?
生2:作者心情不好。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2:作者说献愁供恨。既然他看到的是“愁”和“恨”,就是说明作者的心情不是很好。
师:他说得很好。作者站在赏心亭上,极目远眺,看到玉簪螺髻似的远山,但是这山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情感上的愉悦,反而给自己带来的是“愁”是“恨”,那么这“愁”和“恨”是谁的呢?
生2:是作者的。
师:“愁”和“恨”是作者的,但作者却将这“愁”“恨”说成山给自己带来的,他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了不具备情感的客观事物身上,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
师:以上几句,从“楚天”、“秋水”写到带来“愁”和“恨”的“遥岑”,一望无际的楚天之下,悠悠东流的秋水之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山峦,它们为词人带来一丝忧愁,所以下面笔锋便由景及人、由物及我,转向词人自己。
师:那么第二个问题就随之出现了:词人是以怎样的形象展现在作品中的呢?
生3:他是一个游子。
师:好,他抓住了一个关键词——游子。“游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3:“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是词人自称。
师:作者在“游子”前加了一个修饰词“江南”,你怎样理解“江南游子”呢?
生3:辛弃疾本是山东济南人,现在在建康,虽身在江南,却非常思念家乡,所以他很孤独,无依无靠。而且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大宋子民,北宋败了,投奔到南宋,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招之则来,挥之即去,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无依无靠。
师:所以内心酸楚、悲哀之情就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了,那么这个“江南游子”出现在怎样的背景中呢?
生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作者看到的是夕阳西下的情景,听的是离群大雁的哀鸣声。
师: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自己这个从北方来到江南的游子,黄昏时候站在赏心亭上,看到夕阳下落,听到断鸿鸣叫,不禁感到孤独寂寞,内心十分伤感。那么请大家结合着“落日”、“断鸿”这两个意象,探讨一下这一句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现在请大家四个人一组,分组讨论。(学生四人一组,分组讨论)
生3:词人以“落日”隐喻国家形势,半壁江山岌岌可危。
好:这个观点挖得很深。刘长卿在《清明后登城眺望》中曾写到“长安何处是,遥指夕阳边。”“落日”、“夕阳”、“残阳”等词语在古诗词中经常用来比喻国势,而且还是衰颓的国势,唐末释虚中就曾说“残阳落日,比乱国也。”落日象征着宋朝那岌岌可危的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断鸿”该怎样理解呢?
生3:以断鸿暗示自己如失群的孤雁,立志报国而无所依归。
师:好,不仅是“孤雁”,而且还是“失群”的孤雁。辛弃疾想要报国,无奈南宋朝廷不把他当做自己人。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他二十三岁来到南宋,到写作这首词时已经过了十多年了。这期间,他曾多次上书,如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结果都未被采纳。同时,朝廷对他不信任,因为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曾经在金朝为官;辛弃疾本人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同时他也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的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他在南宋朝廷找不到知己,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这里的“断鸿”在词中表达了孤掌难鸣、想要报国无奈形单影只无所依归的感情,所以他是“失群”的。词人站在赏心亭上,想到国势危殆,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因而触景生情,黯然神伤。词人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来烘托后一句“江南游子”,以突出作者异常孤单的处境。
师:那么词人的这种“举世独立”的悲伤之情是如何宣泄出来的呢?
生4:通过动作来表达。
师:哪些动词呢?
生4:看、拍。
师:怎么来理解“看了”、“拍遍”呢?
生4:“看了”,把吴钩看了一下,“拍”表明作者内心充满怒气,于是便使劲拍栏杆。不仅“拍”,而且“拍遍”,表明作者内心极其愤怒,把所有的栏杆都拍了一遍,表明愤怒之情的强烈。
师:好,他在分析过程中,能够抓住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这很好。但前一个动词“看”这里我们需要再补充一下。“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这是第一个动作。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吴钩是宝刀的代名词。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之用,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他由物及人,想到我辛弃疾虽有满腹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栏杆拍遍”。
师:大家想想,除了这两个动词之外,还有没其他的动词呢?
生5:还有一个“登”字。
师:嗯。作者是为了消愁解闷才登上赏心亭的。无奈赏心亭上并不赏心,山水之景反而让词人心情变得更加沉重,因此他通过一次又一次地抚摸吴钩、拍遍一根根栏杆来把自己的苦闷之情表现出来。可是即便如此,作者的情感得到别人的理解了吗?
生6:没有。因为词人写到“无人会,登临意。”
师:所以这六字便是辛弃疾为“世无知音”发出的深深的哀叹。我们来总结一下上片: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开篇写景,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的心绪,上片即景抒情,表现爱国忠心无人理解的痛苦。(板书:上片:江景、山景、游子、行为——借景抒情)
师:作者并没有说是什么原因使得远山给他带来“愁”和“恨”,“愁”的是什么?“恨”的是什么?我们却不知道。“登临意”的具体内容我们一无所知,于是词的下片就扣着“登临意”三字去展开抒情和议论。这也是我们本节课的第三个问题,即作者的内心究竟有着怎么样的复杂情感?
那我们接下来就分析一下下片。下片十一句,用了四个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些典故原来的意义是什么?
生6:(学生回答典故略)
师:好,那么这些典故中的主人公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你能否用几个字分别来概括。
生6:张翰——辞官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时光流逝。
师:他的概括力很强,那么你能不能说说,作者在这里引用这些典故有哪些用意呢?注意,在诗文鉴赏中,涉及典故的我们不仅要知道典故的原意是什么,更要知道作者引用这些典故有哪些用意。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
生6:第一个是要抒发深挚的乡思。
师:好,他看到了辛弃疾和张翰之间共同的身份特点,即游子,点出了思乡这种情感。除此之外呢?作者登高远望,看到了缭绕的群山,想到了远处的家乡。但家乡怎样呢?
生6:处于金人的占领下。
师:所以此句又表达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但领土被入侵了,我们收复失地不就得了吗?
生6:但南宋统治者并不想也不愿去收复失地。
师:所以作者在这里还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生6:想要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
师:所以,对于辛弃疾来说,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张翰的做法对自己来说是不可取的。那么第二个典故有什么用意呢?
生6:辛弃疾用此典是进一步申明自己回家乡,既不是像张季鹰为了吃鲈鱼,也不像许汜是为了求田问舍。他不会像许汜那样自私自利,而是要像刘备那样胸怀天下,为国为民。
师:这个典故相对来说更容易理解些。那么第三个典故呢?
生6:作者想要表明他的内心是十分忧虑的。担心国事飘摇,时光流逝。
师:为什么呢?
生6:因为作者年纪日益增大,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收复失地,回到家乡。
师:对于辛弃疾来说,此刻他站在赏心亭上,目光顺着秦淮之水向远处望去。层峦叠嶂的远处,中国的北方正处于金人统治之下,虽然看不到家乡,但他知道处于金人铁蹄之下的人民生活在怎样的一种状态中。可无奈统治者并不理解他、信任他、重用他,所以对于作者来说恢复中原的宿愿不知何时才能实现;况且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几句也是整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板书:下片:张翰、许汜、刘备、桓温——借典言志)
师:下片与上片相比,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他们有正例也有反例,并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样写不仅使词的内蕴更加丰厚,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想要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却无奈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苦闷之情。
师:好!最后一个问题,词人的这种情感有人理解吗?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生:他的这种情感没有人理解。“倩”是请求。既然是问句,就表明了词人的情感是无人理解的。
师:好,他把握得非常到位。这么复杂和深刻的情感没有人能够理解。“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有一种文化叫“歌伎文化”,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助酒。这些女子一般是起到祝酒、劝酒的作用,而且能够给予落魄中的客人以精神上的安慰,鼓励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恢复斗志。但对于辛弃疾来说,不但政治上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而且连这样的红颜知己也没有,得不到同情安慰,更可悲的是连一个中间传话的人也没有。由此可见,作者孤独到了极点。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我们常说“英雄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纵目远观却黯然流泪,内心都是为国为民的担忧而流下来的热血。所以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爱国之情和不遇之愁。
师:(全诗总结)这首词立意高远、意境开阔,令我们游目骋怀,它是辛词名作之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艺术形式上也非常完美,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最后我们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重新读一遍课文。(齐读课文)
师:好,大家不仅读出了气势,更读出了辛词悲愤的味道,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很多同学对辛弃疾产生了兴趣。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一些资料,结合本词写一个小的课本剧,想象你们自己就是辛弃疾,我们从大家的优秀作品中甄选出一篇,为大家表演出来。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一同登临赏心亭,一吐胸中的块垒。有请我们的演员。
生8等:课本剧表演。(见附录)
师:感谢我们几位同学给大家带来的精彩表演,从他们的表演中我们仿佛能够看到千里清秋的悲凉、江南游子的孤独和栏杆拍遍的愤怒,一位伟岸的忧国忧民的词人形象浮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再一次把掌声送给我们的同学,感谢他们的激情表演。那么课下请大家阅读《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作,从人生态度的角度,深入感受辛弃疾和苏轼词作的不同魅力。
【板书设计】
上片:景色:江景、山景、游子、行为
下片:言志:张翰、许汜、刘备、桓温爱国之情不遇之愁
【教学反思】
对词内容的分析是本节课的基础,对本词的分析按照景物描写——词人形象——情感表达——情感归宿这样几个问题来展开,其中第三个问题(对词人复杂情感的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但为了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前笔者给学生发了几份材料,一是辛弃疾的有关词作;二是徐南铁的《郁孤台之魂》;三梁衡的《把栏杆拍遍》,然后请学生借阅相关书籍并参考材料,将词作改写成一个课本剧,结果学生的创作热情很高,有的改写成课本剧,有的写成了歌词,最终结合讲课需要选择了学生创作的课本剧。学生又进行了后期的配乐、安排服装道具等工作,并进行了排演。整堂课下来,学生的思路能够跟着老师走,分析过程也比较顺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课前进行了预习,但因为全词需要分析,所以过程显得比较仓促,有些重要的点没有进一步深入,比如讨论“落日”、“断鸿”意象时,有的学生还说出了“落日”代表时间匆匆流逝,所以导致这个地方一笔带过。另外,学生的课本剧虽然获得好评,但由于时间限制,人物表现不是很充分。所以虽然表演的方式很好,但更需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过程,重点的地方还是要有所突出。
附学生创作的课本剧:
旁白:秋风瑟瑟,江水东去。辛弃疾独自站在赏心亭上,远眺被烟云挡住的北方群山。
他长叹一口气,席地盘腿而坐,把挂在腰间的宝刀取下置于双腿之上。先是轻抚刀柄,顺着绣龙纹一直捋到刀尖,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透过了天地看到了整个世界;慢慢地他又站起身,注视着远方,一面低吟着《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头,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这时,妻子范氏,穿戴着朴素的一袭襦衣。她双手捧着茶杯,极静地走到辛弃疾身旁。
[女]:如此青山美景,夫君,却为何来“一身的愁”?
[辛]:只是叹气,沉默不语
[女]:望向亭外,不知北方战事如何,夫君还在为此事担忧吗?
[辛]:是啊。眼下金国兵犯我大宋北界,占我汴京,害我人民。我身在南方,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虞老先生日夜奔忙操劳而死,当今圣上更加失去了对金作战的信心,北伐之事不再提起。朝廷里人人灰心丧气,但大宋像我一样壮志凌云渴望报国戍边的人不在少数,可却都被朝廷的种种举措寒了心。唉……
(辛弃疾将刀一手托起,一手再三抚摸,突然一下劈在亭子的护栏上。范氏被这突如其来的一下吓了一跳,辛正要拂袖而去)范氏低声问道:
[女]:你的志向可还在?
(辛听此句后,愣住了半晌。嘴里发出略干涩的声音。)
[辛]:当然在。可我如今落魄似街边的乞丐,还从何谈起壮志报国。想当年东汉乱世,刘玄德领天下之仁义,欲复汉王朝之盛景。东征西战,破敌无数。其左右更有翼德、云长、孔明等贤能之辈。再观吾辈,且不提天下黎民疲于战争之苦。就算有人要领兵出征,朝中佞臣一定会极力阻拦。当年我大宋迁往临安初年,尚有岳帅总领朝中重兵。可奸臣秦桧却内通外敌,加害于他。
(辛弃疾讲到此处,不禁泪成两行而下,拂袖拭泪,那女子静静站在身旁,手抚辛弃疾肩膀安慰道)
[女]:也可以做像西晋张翰一样的人物啊,放荡不羁,不守礼法约束不也是很自在的一种生活方式吗。
[辛]:不!安逸的生活无法平复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可惜时间飞逝,转眼我已经是而立之年,却只在这建康弹丸之地当一个小小的通判!(极其愤怒的将茶杯摔在地下)个人的安危我早已是抛之脑后,我一腔热血愿为江山社稷抛洒!
(辛又是长叹一声,转过身来,再次目视远方,良久回过神来,作流泪状)
[女]: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无言的擦泪动作。二人慢慢退下,边退边诵)。
远处传来一阵吟诵: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合作探究】
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一切景语皆情语”,“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营造出苍凉空阔的意境;诗人融情入景,表现出江南游子的愁恨,怀念中原,报国无路。 )
2.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能说说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吗?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阑干拍遍”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形象地表现出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
3. 词的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①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风来,很想吃家中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弃官还乡。
②三国时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买田置产。
③引用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4. 结合这三个典故,说说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选择(注意抓住能表现这种倾向,选择的关健词)。
休说——不会轻易离职退隐江湖
应羞见——不屑于买田置产贪图享受
可惜——怕岁月飞逝,年华老去,报国壮志难以实现
【拓展延伸】
1. 词的开篇就提到孙权、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
3.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
4.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阑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
h英雄泪?
赏析:
由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谈语篇指向性分析的方法
语篇指向即语篇主题,为语篇的主要基本思想.在生成任何一个语篇时,说话人总是从语篇主题出发构思全文,运用各种手段,力求语篇的指向被读者(或听者)所理解.本文运用语言学中语篇分析的.有关理论,对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语篇指向性分析,探讨正确的理解方法.
作 者:罗钱军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刊 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5 20(7) 分类号:G030 关键词:语篇分析 语篇指向性 语境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古诗词鉴赏】推荐阅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翻译,赏析07-23
水龙吟原文翻译10-07
《水龙吟·雪》阅读答案09-28
《水龙吟》阅读练习及答案06-20
水龙头的广告词11-27
水龙头的诉说作文450字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