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思探究实践课教学设计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诱思探究实践课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诱思探究实践课教学设计 篇1

第13课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益智乡中心学校 李发平

一、课程分析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的大事,不仅给剧变各国,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世界格局变化,世界力量对比失衡,导致原来被美苏争霸所掩盖的种种矛盾和争端突出起来,乃至形成对抗冲突。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民族对立、南北对立、贫富矛盾、宗教对立等,正反应这些情况。

二、学情分析

本次实践课我在益智乡中心学校九年级101班进行,本班的学生基础稍差,班中只有半数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平时的学习活动中来,其余部分必须靠老师或同学引导,才会参与学习,鉴于课文知识点稍多、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等情况,本人将多开展小组合作互助学习方式,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内容,具体知识包括东欧剧变的原因和过程,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步骤、内容及后果,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经过。

2、讨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屡屡受挫,东欧国家完全效仿苏联模式,包括苏联的改革,也没有触及苏联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今天,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结合地图了解东欧的地理概念。

(2)东欧的八个二战后与苏联结盟的社会主义国家。

(3)东欧国家与苏联都发生了些什么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独立思考,画出相关知识点,同桌讨论,再作简要汇报交流。(时间8分钟)

出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地理图,学生观察地图了解8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设计意图:学生复习巩固8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地理概念。)

2、自主学习整体掌握。学习东欧剧变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目录一“东欧剧变”,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东欧剧变?

(2)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3)是什么原因导致东欧剧变?(结合课文内容、71页“阅读广场”、72页资料补充了解)

(4)东欧剧变后,欧洲政治版图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自读课文,读后认真独立思考,还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每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交流,第一组汇报后,其他有不同意见的小组补充。(时间:自读、思考3分钟,小组讨论3分钟,汇报交流4分钟。)

小组讨论。

小组派代表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互助交流,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学习苏联解体。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目录一“东欧剧变”,完成以下问题:(1)什么是东欧剧变?(2)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3)是什么原因导致东欧剧变?(结合课文内容、71页“阅读广场”、72页资料补充了解。)

(4)东欧剧变后,欧洲政治版图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自读课文,读后认真独立思考,还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每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交流,第一组汇报后,其他有不同意见的小组补充。(时间:自读、思考3分钟,小组讨论3分钟,汇报交流4分钟。)学生把难以独自解决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做好相关记录。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随机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读、独立思考,学生能掌握一些的知识点,难以理解是知识点,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应该能够解决,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习惯,也能综合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尤其是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3、学以致用 迁移深化。课堂巩固(5分钟)

要求:认真阅读以下练习,思考后举手回答,有不同见解的可补充,但不得重复。

1、东欧剧变主要指()A、东欧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B、东欧版图发生了巨大变化 C、东欧政局动荡 D、东欧社会主义取得巨大发展

2、下列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初期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 B、政治改革使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C、经济改革取得突出成果

D、改革使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3、苏联解体的时间是()。

A、1922年12月 B、1991年8月19日 C、1991年12月 D、1990年3月

4、苏联解体的实质是()。A、国家名称的变化 B、两极格局的变化 C、经济体制的变化 D、社会制度的变化

课后作业:

完成第13课同步练习册的其余练习。

五、课后反思

按照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理论教学模式,在教育局领导的培训、认真的辅导下,在我校组织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我端正自己的态度,尽自己所能学习实践诱思探究模式教学,并用这种模式进行了两节课的尝试性教学,收获颇多,比如:学生学习兴趣极大提高(学生积极自主学习)、课堂中教师引导的重要性、教师本身态度的转变、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提高等等都是极好的指导,比较自己平时的教学模式,切实存在较大差距,下面就这节课谈谈几点感受,不足之处,恳请领导、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我第一节课上下来感觉效果较差。第一,对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学习不够,只学到一些皮毛,没下够功夫,不理解这种理论的精髓,照葫芦画瓢,难以入手,教学过程中用语不恰当,对学生的引导要求不够细化,学生对学什么、怎么学不够明确。第二,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无法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主要原因在于我对课文重、难点的把握不够恰当,教学时重点不够突出,难点难以突破,有些均衡的对待这些知识点,哪些知识点该小组讨论把握不够,导致学生学习时间不够。第三,对学生学情分析不够透彻,本班的学生基础偏差,对如何利用他们能理解的知识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缺乏适度的把握,导致难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

第一节课后,教育局的王老师、李老师等专家对我们进行精心的辅导,课程的设计、理论的融合、个人授课的优劣等,小到一个词的表述准确与否等,认真辅导我们改正,再次上第二节课时,我们也找到了一些方法,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我对课件中引导学生怎样学做了更细的细化,对专家分析的课文重点(苏联解体)的教学设计多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简单的知识点自己解决,稍难的知识点组织小组讨论,不但节省讨论时间,还达到了组织小组讨论的目的,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目的。但第二节课我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给学生汇报交流的时间还少,只有半数学生得到汇报交流机会,对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缺乏了解,有待课后作业布置、检查等方面的加强。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励较少,导致学生没兴趣参与学习,还有待加强等。总体比较,我个人认为第二节课比第一节课有了较大进步,课堂上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我觉得张教授的诱思探究理论教学模式切实可行,但像专家所说的贵在坚持啊。

通过这次实践学习,我希望能在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理论、局领导、校领导及同事们的指导、帮助下,使我自己的教学方法、能力有所提升,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好的为教育教学工作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诱思探究实践课教学设计 篇2

我认为诱思探究教学体现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和方法论。阐述了教和学的辩证关系,能帮助我们认识客观的教学规律,按教学规律办事,使我们在平时不仅要用牛劲,更要用巧劲。

《诱思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是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张熊飞教授编著的。这是他几十年潜心研究中学课堂教学规律的成果,经国家教育部鉴定,在全国很多学校实验推广,反响很好。

下面就把我对这本书的主要教学思想及我的学习体会和教师们交流,诱思探究的教学思想,我们听起来可能并不陌生,真正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从我做起。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也是我们能做到的,有以下几点:

一要转变角色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只有师生合作,教学合一才能取得成效。在双边活动中,师生扮演的角色不同。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我们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上课再也不能自编自演,自跑龙套。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演,做主角,而自己当导演。这绝不是贬低教师的作用,导演很重要。通过诱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提问题、找思路、做实验,错误让学生分析,是非曲直让学生辨别,方法优劣让学生对比,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要以学为本

以学为本,就是要从重教向重学转变。从课前的备课到上课到课后的辅导和批改作业,都不能只设计安排自己讲些什么、提问什么、板书什么、演示什么、布置什么作业、如何辅导等,而是着重设计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着重考虑以下四个方面:(1)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上、能力上等);(2)怎么学到(方式方法、步骤环节、时间分配等);(3)究竟学到了没有(哪些学到了,哪些没有学到,为什么没有学到,优中差生不平衡的状态如何);(4)怎么样诱导、引导、指导学生学习,使他们真正学到。也就是从考虑教师的行为向考虑学生的行为转变。

三教学要注意方式方法

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时代气息。充分利用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精神实质,对教材要了然于心,又了然于口;教法上要形式多样,灵活变换,富有情趣,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但要注重实效,不可单纯追求形式;讲课语言要生动,多用比喻、类比、形象、联想等方法,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但趣味性和科学性必须一致。要善于以姿势、体态、目光、表情、手势、动作辅助说话;增设有趣的实验,“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有气味的东西用嗅觉,有滋味的东西用味觉,能感触的东西用触觉”。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设疑,引趣。激活学习意向,诱导学生思考,在意向指引下,进行认知“水落石出”活动,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

四要鼓励探索

对于学生所有的好奇心要注意保护和发展,不能任其自然消失,更不能有所挫伤(问号变成句号)。教师要热诚欢迎学生提问、质疑、求解,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要注意培养学生好问、敢问、善问、深问的学习品质。不要怕被学生问住,解答不了,就与学生共同研讨。要高度重视学生中的新体会、新方法、新创造。哪怕只是苗头,也要充分肯定,大力扶持,帮助、指导学生把萌芽状态的不成熟的东西发展、完善起来。要细微体察学情,发现疑难点给以点拨,打通症结,使之顿悟畅通,使学生的思维能在此生长点上生长起来。

五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是,使学生畅所欲言,敢于争论;敢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敢于提出怪异问题和新奇幻想。说错了不被同学耻笑;冒犯了老师,不受责备;讨论问题不受书本、标准答案、流行见解、传统习惯、既定结论的约束。思维可以自由驰骋,想象可以任意展开;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胆略、见识、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发展起来。

六要学会尊重、赞赏、帮助学生

自尊与自信是紧密相连的,自尊是学生心灵的敏感点,要避免挫伤。“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1)尊重智力迟缓的学生;(2)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3)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4)尊重有过错的学生;(5)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6)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的学生。

尊重学生的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1)不体罚学生;(2)不辱骂学生;(3)不大声训斥学生;(4)不冷落学生;(5)不羞辱、嘲笑学生;(6)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小的成绩;(3)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教师不仅要尊重、赏识学生,还要极力帮助学生:(1)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意义和社会价值;(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七要严格要求学生

要防止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保护天性,弘扬个性,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在课堂上,面对学生随意讲话,不认真听课,教师只是听之任之,该批评时不批评,这也是与新课改理念相悖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本着“严肃、严格、严密”,“正确、准确、精确”,“小心、细心、耐心”,一丝不苟,严加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精神和科学素养。

八要经常自我反思

1.问自己

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课前问”,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向自己发问,例如,“为什么这样上课?”“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还可以怎样上这堂课?”三思而行。还要坚持“课中问”,就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课堂中发生的出乎意料的问题,及时调控教学策略。这样,可以让课堂教学随时充满生机活力。再要坚持“课后问”,就是在课堂中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两方面的问题,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

2.问学生

教师要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需要教师怎样教学的愿望等,通过问学生为自己反思提供依据,提高反思效果。当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对待一些学生幼稚的意见,教师不要简单适从,要善于倾听意见,去伪存真,否则,会降低反思效果。

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希望年轻老师们充分认识当前的形势,不等待、不观望,认真学习先进的课改理论,早点改变教学观念,早点树立课改意识,早点进入主导角色。希望到新一轮课改实施时,我们都能顺利地与新课程接轨,得心应手,走在前头。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在我省实施, 这是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整体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更主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诱思探究实践课教学设计 篇3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环境的必要性。

1、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在上课前可能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其兴奋点也可能沉浸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那么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呢?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的好,就能使学生离开从事活动,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全身心从事到课堂上来。对所学习的问题产生心理倾向。因此,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有趣味性,启发性,科学性。能牵引学生的思维进入到学习状态。

2、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精彩的问题情境的引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知识的到来。因此,在教学中,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形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中最活跃,最有力的情感因素就是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情感相关的。凡是有兴趣的,新奇的事物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积极的接近它,认识它,并对它产生好感和兴致。精彩的教学情景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基石。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

3、创设问题情境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的进入新课的学习。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可以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明确目标,打下基础。是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导火索。是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转化的催化剂。也是把生产,生活的实际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根本。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情境的策略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们艺术”。它能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而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也要讲究艺术的策略,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离不开上述原则的指导

1、引趣激趣策略。近代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教育家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 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新鲜感。

案例1 “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的引入。

情境:(动画)画面情景擂台,横幅(解题大赛 奖品丰厚)

比赛双方:诸葛亮vs臭皮匠团队。

比赛规则:各位参赛选手必须独立接题,团队中有一人解出即为团队获胜。

人物:诸葛亮、臭皮匠老大、臭皮匠老二、臭皮匠老三。

诸葛亮(手摇羽扇):依我以往的经验,我解出的把握有80%。

臭皮匠老二(垂头丧气):老大,你的把握有50%,我的把握有45%,看来这奖品与咱无缘了,

臭皮匠老大:别急,常言道“三个臭皮匠臭死诸葛亮,咱去把老三叫来,我就不信合咱三人之力,攻不下这个擂台!

问题:假如臭皮匠老三解出的把握只有40%,那么三个臭皮匠中有一人解出的把握真能低得过诸葛亮吗?

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景,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根据不同的认知基础和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学生们会作出不同的判断。

2、设置坡度策略。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象攀登阶梯一样,有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案例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引入。

情景:泰姬陵坐落在印度古都阿格,是 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沙皇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玉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侵凌以宝石镶饰而成,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传说侵凌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图略),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

问题1 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棵宝石吗?即计算1+2+3+……+100

问题2 图案中,第一层到第n层一共有多少棵宝石?既计算1+2+3+…….+n。

问题3 设数列{an}是等差数列,求a1+a2+……+an...

根据"解答距"的级别,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因此.设置坡度策略充分体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3、巧设悬念策略。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景。

案例3复数概念的引入

问题:已知a+ =1,求a2+ 值,学生感到很容易,很快计算出a2+1/a2=(a+1/a)2-2=-1,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

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求而后快"的期待情景,以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即唤起学生对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篇4

2、为了实施好探究学习方式,必须发挥情意子过程的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意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动机、求知欲、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对本学科学习的热爱等。为此,师生要善于共同创设好探究情境。那么,必须研究探究情境的内涵、性质、种类、源泉、特别是本学科应突出创设那些探究情境,并结合典型案例加以详细论述。

3、在学生掌握客观规律的整个认知子过程中,学生的每一项学习活动,都应该实施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的主动探究式。因此,应该突出研究创设导向性信息的基本原则、功能、规律、种类等,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诱导学生如何按照导向性信息开展学习活动的做法和感受。撰写的每项内容都要结合本学科典型案例加以论证。

4、探究学习方式中的行为子过程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处于主体地位的明显标志,是完成体验性课程的必由之路,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外显载体。而行为子过程则具体表现为反映学生学习活动的“七动”。那么,“动”的实质是什么?各种“动”是如何组织的?有什么规律可循?具体到本学科应该突出那几个“动”(例如,语文和英语教学应该强化听、说、读、写)?并结合案例阐明本学科如何具体的安排这些课堂学习活动,而又避免“热热闹闹一场空”的形式主义虚假现象。

5、“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实质是把“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单项信息传递,转化为学生主体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的多向信息交流。那么,如何理解课堂学科教学的三种水平,即记忆水平、理解水平、思维水平的内涵、实质、特征,以及结合本学科典型案例,具体论述如何实现“思维水平”,把“满堂灌”、“满堂教”变为“满堂学”。

6、依据“三个层次要素”和“三个贯穿要素”的基本功能,结合本学科的典型案例具体论述如何理解与实现探究学习方式的“有规律性”和“更有艺术性”。要具体论证:“有规律性”就是按照三个认知层次来安排一个知识点的探究过程;“更有艺术性”则是艺术性的运用三个贯穿要素,设计好每个认知层次中学生必要的学习活动。那么,要论证三个认知层次和各项学习活动设计时的性质、规律、特征等,并以本学科的典型案例加以论述

7、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的研究。结合本学科典型案例,论述如何采用多向教学反馈的研究,促使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完成新的认知结构。

8、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基本理念与《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关系的研究。包括:“自主、合作、探究”基本理念,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当前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困境等,如何以诱思探究教学去化解。以及对课程理念、教学观念的理解及实践。

9、新课程改革强调合作性学习,其实质不仅是指师生间的双向互动,而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之间的多种形式的互动,突出的表现为“动口议”,也就是学生间的议论、讨论、辩论等学习形式。那么,如何实现学习过程组织形式的合作化。具体研究:各种合作形式中,进行合作的原则、方法,活动的组织,效果的评价等,并以本学科典型案例加以论述。同时,如何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听取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这是合作学习的条件和归宿。

10、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每位教师教学素质的奠基工程。为把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落实,建立在每位教师的备课上,专门研究如何撰写好典型教学设计研究,要总结如何撰写的具体经验。

11、教学系统应该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落实到教学则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那么,如何从多元智力论的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每一位学生怎样才能符合全面和谐发展,并以特长学生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

先学后教 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篇5

——英语学科阅读教学

一、新课导入:

展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引出阅读话题。

二、学生自学:

1、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主要采取扫读方法。

2、学生学习的重点:文章中心思想,主旨大意或写作目的等。

三、教师提问:

检查学生对上述要求的掌握情况,并依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酌情讲解。

四、学生自学:

1、学生继续阅读课文,主要采取跳读方法。

2、可分段阅读,分段回答;也可整体阅读,一次性概括

3、学生学习的重点:匹配各段大意,或更高要求,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

五、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六、学生自学:

学生继续阅读课文,主要采取研读方法,阅读的重点:文章的写作特点,细节理解判断,教师点评。

七、学生自学:

学生继续阅读课文,主要采取细读方法,阅读的重点:单词、短语、句子、语法等,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

八、教师提问:

学生总结,教师启发、诱导、精讲。

九、巩固性训练。

十、当堂小测。

注:

(1)在四—七的过程中,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可以合作

学习、探究学习,开展小组间讨论、学生间交流。

(2)名篇佳作或精彩的片段,提倡学生背诵。说明:

1、英语教学突出学生阅读环节,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自己去体会课文的内涵,掌握基本的要领,初步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而不是教师讲解替代学生的思考、包办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提倡反复阅读课文,但每一次的阅读,其教学要求不相同,这样可以突出重点,降低难度,针对性强,反馈快,“一读一得”。

3、依据自学提纲,先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提问检查,再兵教兵的方法,最后教师讲评。教师的讲解可以是点评,可以是启发诱导,也可以是精讲和重讲,具体采取何种方式,可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文章的教学任务而定。

4、课文教学可以是大循环(自学—提问—讲解—练习),也可以是小循环(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分成几部分,在每一部分教学中采取自学—提问—讲解—训练教学过程,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中,或一堂课中,分别多次使用),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因文而定。

5、我们实行的“先学后教、诱思探究”的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的一种思想,又是教学的一种方法,既是教学的一种原则,也是教学的一种流程。之所以确定这种模式,就是为了保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的真正落实。正像“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一样,“有模式是为了没有模式”,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先学后教、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本质后,则教学也就没有了固定的模式。“定格”是为了“出格”,只有“出格”,才能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教育园地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2

诱思探究实践课教学设计 篇6

【课程分析】

身为“诗圣”的杜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也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见证人。他的《登高》是鲁人版教材唐诗宋词(选修)中,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的第二课。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诗圣”杜甫的诗歌更是一颗夺目的明珠。诗无达诂,却可意会。在高二阶段对学生进行杜甫诗歌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而且可以以《登高》为切入点,了解杜甫一生的创作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体味杜甫的坎坷一生,学习杜甫身上所具有的中国文化传统里最重要的品质——仁民爱物,忧国忧民。

【学情分析】

高二·十班为文科班,成绩较优秀,女生所占比例较大,自主学习习惯强,平时上课比较活跃,但凡问题一出,大家就能踊跃地思考、探讨,同学们乐于探究、乐于回答,以展示自己的风采。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已经在高一阶段通过课本及训练题零散地学习了一些杜甫的诗歌,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蜀相》等,对杜甫已经有了一个初步地认知。学习诗歌应全身心投入到诗境中去,用心去感悟,唱出自己灵魂深处的欣喜和忧伤,所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采取想象和朗读的方法,为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并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供平台。

【设计理念】

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自觉创情境,始终含情意。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探索得资料,研究获本质。三维促发展,反馈终达标”的教学思想,改变老师那种“咕噜噜一讲到底”、学生只需记笔记默默听的方式,变“讲堂”为“学堂”,变“满堂教”为“满堂学”。教师在课堂上参与其中,主要是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创设出学生能进入文章意思的情境,以导向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进行“体验”“思考”“探究”“交流”,真正落实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领会理解诗意,鉴赏本诗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诵读诗歌、能有感情地朗诵本诗,提高鉴赏杜甫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学习杜甫仁民爱物、忧国忧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质。

【教学媒体设计】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插入用Powerpoint制作的与本诗相关的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并利用Power point制作板书设计,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961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杜甫被推崇为世界文化名人,他被后人所推崇、所敬仰。杜甫既经历了安史之乱前那种繁荣昌盛的“开元全盛日”,也经历了安史之乱“流血川原丹”、生灵涂炭的全过程,还看到了唐王朝在安史之乱之后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他将他个人的遭际融入了诗歌之中,《登高》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作之一。

(简要实录:打开自制课件,展示《登高》图片,播放古典音乐。学生看到图片,听到老师的话语,沉浸在对杜甫的感知中。学生的眼神、表情告诉我,此时此刻“我想学”。)

(设计意图:诗圣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在音乐中展示图片导入新课,为学生创设了情境,起到了以境激情、以情激情的效果。)

二、在复习中加强感知

杜甫(712-770),字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

,世称

。又因曾在成都担任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

。其作品显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

,他亦被称为

,杜甫的诗歌风格被后人归纳四个字

,试列举出他的三首代表作

(简要实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一名学生主动起立回答,正确地回答了问题。)

(设计意图:对杜甫形成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将学习打下基础,强化了自主 2 学习的意识。)

三、在诵读中加强感知

采用单读、齐读、范读等形式,结合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来朗诵《登高》,使同学们对该诗有一个感性的整体把握。

(简要实录: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范读一遍,然后请同学们主动起来进行个性化的朗诵,然后选择两们同学进行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动情读”是训练学生全面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使学生感知到《登高》的沉郁顿挫。)

四、在赏析中得到认知

(一)题目——登高

问题:杜甫什么时候去登高?古代人重阳节去登高做什么呢?

(简要实录:学生甲答到“九月九日重阳节;去登高望远,祈求长寿”。)(设计意图:给学生文本内部预设一个情境,调动学生情趣,引导其思考。)

(二)正文

问题:⑴首联、颔联分别写了哪几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来形容呢?你由此又能联想到什么呢?

⑵颈联、尾联中最能体现此时诗人心境的字是哪一个?并且加以解释说明。

具体做法:

⑴学习小组成员首先自主解决,将探究结果写到学案本上。

(简要实录:学生自己动脑思,动手做,学得高兴,学得自在。初步解决了一些基本的简单的问题,如“写了哪几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最能体现此时诗人心境的字是哪一个?——悲”。)

(设计意图: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善思善学,进一步培养了其自主意识。)⑵学习小组在本组内部进行交流传阅,合作答疑。

⑶各组组长将本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整理,与其他小组交流。(简要实录: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了不同同学心中不一样的杜甫。对别人阐述各自对问题的理解,如能认识到杜甫眼中的秋是悲的,是与他的心境、经历、身世、环境相关;认识到杜甫因作客、多病、登台、艰难、苦恨、潦倒等而悲。与别人为师,增强了自信;与别人为生,弥补了不足。)

(设计意图:“众人拾柴火焰高”,许多疑难问题经过合作控究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当中同学们做了多向交流,进一步培养了其团队合作意识。)

(三)总结

由学生来总结“诗人之悲因何而生呢?”

(简要实录:学生乙总结为“杜甫个人的人生辛酸、家道的艰辛;国家苦难,想要报国却年迈多病、壮志难酬”。)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合作,对杜甫的忧国忧民的品质有了全面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七动”能力。)

五、在迁移中深化认知

通过学习本诗的感触,结合以往你对杜甫的认识写出你心中的杜甫(150-200字)。

(简要实录: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有关杜甫知识的前提下,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利用五分钟时间来将文字组织好,然后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挑选出优秀的文章展示给大家。)

(设计意图:运用“动脑思、动口议、动情读”等形式,进行“全身活动,心灵体验”,提高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课后反思

过于简单机械的教学环节会让学生昏昏欲睡,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则会令课堂迸射最耀眼的火花。我在上课时通过“控制”防止出现盲目随意性,通过“指导”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使学生在多向的信息交流中收到最大的学习效益。

不足之处在于本堂课的环节链接上不够紧密。

诱思探究实践课教学设计 篇7

音乐作为一个学科, 有着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它属于美育范畴,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 以往的教学观念存在着极大的弊端。首先, 不仅许多学生不把音乐课当一回事, 就连其他学科的一些教师也认为音乐课是“副课”、“小三门”、“可有可无”, 这一观念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的发展。其次, 从理论和实践上看, 音乐教学也极不规范。表现为:唱歌教学, 只是让学生机械性学会唱谱、唱词, 一遍遍枯燥无味的重复, 直至唱熟为止, 导致一首很动听的歌曲, 被学生唱得索然无味。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方法单一、呆板, 往往忽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只是一味地“灌输”, 让学生反复练习, 不仅教学效果不好, 学生也失去了学习兴趣。欣赏教学, 可以用一句话说明“学生默默听, 老师滔滔讲”。这种教学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等。严重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 知识没掌握好, 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改革的目的, 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客观教学规律, 在规律中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指导下, 我在教学中注重贯穿“情境一情意”要素, 坚持“三维教学目标”, 转变教学思想, 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一、激发兴趣, 掌握知识

儿童的世界是单纯的, 他们总是向往无忧无虑的、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 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又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通过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学习, 在教学中注意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全面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春天来了”一歌时, 学生很快就唱会了此歌。我根据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情况, 让学生自编表演动作, 表现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时, 学生可高兴了, 表演得非常认真, 有的表演小鸟在天空中飞翔, 有的表演小花在春风中点头微笑……。此时, 孩子们仿佛变成了一只只小鸟、一朵朵小花在春天里愉快的歌唱、成长。通过表演,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当学生在唱这首歌时, 便兴趣盎然, 对歌曲的记忆更是深刻。

再如:读谱知识的传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为了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读谱知识感兴趣, 我常把一些读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学习,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生认识延长记号时, 我用了以下儿歌:眉毛弯又长, 眼珠圆又亮。你要碰到他。歌声唱的长。这样, 学生既动口又动脑, 使他们很快就认识了延长记号, 并知道了其作用。

二、创设情境, 发展能力

能力是少儿全面发展的素质基础, 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多方面。教师应该善于创造一种教学情境,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种情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而充分地表现自己, 给学生制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帮助他们发展能力。

如“飞”的动作是律动。如果从技能出发, 只需教会学生上下摆臂就可以了。但以培养能力着眼, 应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飞, 由于个人能力有差异, 个性又不同, 他们“飞”的形态肯定各不相同。先启发学生对“飞”的想象, 然后只要求学生跟上音乐节奏, 互相不碰撞, 别的没任何限制。由于没有固定“飞”的模式, 孩子们有的像小鸟飞, 有的像蝴蝶飞, 有的则像老鹰在空中翱翔。当音乐一停, 要求每个孩子摆一个造型, 让老师猜猜“鸟儿们”在干什么?孩子们形态各异, 只见有个男孩勾起一只脚“金鸡独立”, 老师一问, 原来他想象自己站在电线杆上。这一表演, 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 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创造性, 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积极思维能力。

三、激发情意, 培育品德

“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首先是人的教育。”学校教育工作除了传授知识技能之外, 重要的就是培养“人”, 培养人的内心世界, 进行艺术教育的有力手段。小学音乐教育, 绝不仅仅是唱几首歌, 更重要的是把教育寓于情感之中、趣味之中和娱乐之中, 潜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操上受到培育, 道德上受到影响, 心灵上受到启迪。

在教学中, 每一首歌曲和乐曲都包含着爱祖国、诚实勇敢、遵守纪律等内容, 而且立意美、音韵美、回味更美。当孩子们唱起旋律优美的《洗手绢》时, 他们便会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劳动最光荣;当他们唱起高亢有力, 坚定雄壮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时, 就似乎踏着时代的节奏, 向着美好的理想奋勇前进;当他们听到振奋人心, 从容不迫的《义勇军进行曲》时, 他们会从中汲取力量, 从内心涌现出爱国之情。实践证明:无论是教唱歌曲或欣赏乐曲, 都要使之进入孩子的心灵, 使之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开放朵朵灿烂之花。

浅谈诱思探究课堂的物理教学 篇8

本文针对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以未来发展的眼光并结合自身教学,阐述了物理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校活动的时间大部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因此,只有抓住课堂教学,才能掌握素质教育的主动权,进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那么如何抓住和抓好课堂教学,成了摆在我们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于是大家总认为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按照学校规定的进度……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即可,而未充分考虑到学生这个主体作用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学的任务是否真正落实,对待教师辛辛苦苦地备出的每一节课,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能主动地去学。但是目前各学校仍然存在着教师苦苦地教,学生被牵着鼻子苦苦地学。试想一下,长此下去,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学习怎么能不厌倦呢!学生的思维也会因此而被禁锢,这样培养出来的是一批什么样的人才呢!所以在教改一线几十年的张熊飞教授面对目前教学中师生的苦与累,大胆提出教学要“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育人育才”的现代启发教学,教学的思想是“我要学,不是要我学”,即教的真正含义是使学生真正的学,是优化和促进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苦苦逼迫学生去学。张熊飞教授的这种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1]。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让素质教育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才是真正优良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对学习也显得很有兴趣,且很轻松,这样的教师才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会求知,还会做事,会与人共处,更会做人,是一批创新人才,是新世纪发展和竞争的强者和胜者。

下面谈谈物理教学中的诱思探究:

一、诱思探究——新课引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所以新一节课的导入首先必须得让学生感兴趣,然后还得由兴趣上升到建立学会的信心。所以在静电场的教学中,由于该节内容理论性比较强,而且此概念在理解起来也很抽象,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单刀直入引出这个概念,学生一定会对本节,甚至这一章失去学会的信心和兴趣,所以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事先已考虑到这些问题,于是我运用诱思探究导入新课:从哲学上的物质的概念进行入手“什么是物质?”此时全班每个同学地积极性和好奇心都被调动起来,大家在想,老师今天要讲什么内容呀?这样就把一个抽象地概念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迎刃而解了,同时消除了学生们对本节课的恐惧心理,记忆颇为深刻,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课堂效果好。所以新一节课的引入多运用诱思探究,已经注定本节课成功的一半,因为只有学生有兴趣,才会真正学,只有真正理解,才能真正学会,符合学生的思维,他们才会主动地学,作为老师也不用课后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死记硬背那些他們都不理解的理论、概念、原理等,这种做法无疑是拔苗助长,而且学生对老师的这种“苦心”持厌恶态度,师生关系紧张,不融洽,老师学生互相埋怨,长此下去师生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重创。这样的教师也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诱思探究——实验的分析

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地积极性,因此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热闹;然后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这种机械性地做法忽视了学生思维对实验的指导作用,久而久之尽管是很好的直观教具,却没有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物理的理性认识也未真正从物理实验这个感性认识中体会到。如果能运用诱思探究,则课堂效果深刻而持久。比如在<验证机械能首恒定律>对纸带的研究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由此产生对出现这些现象的疑问,大家展开热烈讨论,结合学过的知识,大家能够顺理成章地分析出导致这个实验现象的原因以及由此而得出的正确结论。可见这种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由学生探究现象背后真正的内在原因并归纳总结结果,要比我们教师直接讲出来,效果好得多。这种教学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思维和不断探索的能力。尤其在学生对本门儿课的学习兴趣上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对于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包含了对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宗旨,符合当前提倡的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要求。实验时不一定非得拘泥于书本上规定的实验步骤,可让他们自己设计,教师引导,实验中多设疑点,这时学生的思维肯定处于最活跃时期,师生共同研究和完成他们设计的实验,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与书本上实验做对比,总结利弊,更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中蕴藏的巨大潜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形成对物理学习的持久性。

三、诱思探究——习题的分析

物理习题是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生精讲精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应用知识、技能,发展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习题分析中多运用诱思探究,即对每一道题都应要求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多侧面地灵活思考,通过独立地自觉运用问题的条件,开展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从同一物理习题中,寻找多种多样的解题途径。

诱思探究实践课教学设计 篇9

浅谈诱思探究教学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诱思探究教学论的宗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关系,在这个和谐的系统中使各个因素,各个部分,各定其位,各遵其道,在自己特定的地位发挥各自的.功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学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现就应用诱思探究教学论进行化学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作 者:魏周裕 作者单位:白银市第九中学,甘肃・白银,730913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3)分类号:G633.8关键词:诱思探究教学论 化学教学 应用

诱思探究,高校课堂 篇10

【摘要】我校为教育部重点课题“诱思探究”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组单位,我积极在教学上响应实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较好在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人欲罢不能的课,实现高效就要让人有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往往与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高中地理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我针对不同课程内容的特点,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环节,如小组讨论、小组竞赛、抢答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探究活动,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和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展示”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高校课堂的精髓,我不仅认真学习高效课堂先进的教育理论,而且将高效付诸实践,取得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关键字】诱思探究 高校课堂 问题生成 问题解决

【正文】我校为教育部重点课题“诱思探究”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组单位,我积极在教学上响应实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技能大赛,并多次在大赛中获一等奖。我认为,创新是教学进步的基石。我不局限于各种教辅资料,经常关注学科教育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勤练各项基本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地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让学 0

生参与、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和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摸索,逐渐明确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教学思想,确定了“夯实基础,循序渐进,滚动提高”,“把握要求,精讲多练,提高效率”的教学思路,采用“低起点,小坡度,勤训练,多反馈”的策略,构建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正是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您为他编织的“网”,越来越陶醉其中,不可自拔。学生都说每堂地理课后,我们都会有新的收获„„学习地理已不再是我们的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即便来高中之前学生对于地理的认知一片空白,只要他有兴趣,我就有信心让他成为地理学科的佼佼者。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但也不要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游刃有余,思路清晰,表述语言精准,简洁意赅,条理清晰,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嘴、动脑,鼓励创新,但是要宽容失败,勇敢去做比答案的正确性重要多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做到身动、心动、神动,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是激动的,慢慢就变的肯学、想学、会学、爱学......我主要从下面几点谈一下我对地理学科实施高效课堂的感受。

一、加强教研教改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 教学科研是教研组的生命线,只有加强教研教改,才能提高整个教研组的教学水平,按照教研组计划,定期举行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

教研活动一般定在每周一上午前两节集体备课,每周一下午第三节和每周三下午第三节同课异构公开课,我们地理组主要是通过专题讨论、说课评课、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围绕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和下一阶段课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家各抒己见。这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切合了教学的实际和需要,给予组内老师莫大的帮助。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个人都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并通过公开课现场展示,供全组交流研讨。每次公开课地理教师都全员参与,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要求教老师写好听课记录,内容包括教学实录、随机点评、教学发现和教学建议四大方面。实践表明,这种全员“参与式”活动,在地理组内掀起了一场场学习讨论的热潮,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大幅度增高,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增强,并在反思、学习中书写了大量的案例。而且公开课同课异构形式,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发挥不同老师的特长,讲出不同的特色,并在课后总结分析,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备课生活化、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训练课堂化、过程体验化。真正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1.教师课前准备——备教材教法、备学生、备工具单 就老师而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能面面俱到。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要广泛搜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比如地理文献、地理现象视频、影视剧、图片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教师在课前做好有效教学工具单,教学工具单主要

有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生成——评价单、问题训练——评价单。问题导读——评价单:具有导学功能,其特征是目标性强,指向性明,对学生结构化预习具有评价性。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知识链接、问题设计、生成新问题。问题生成——评价单:面向全体学生,具有目标性、合作性、展示性。问题训练——评价单:具有检测性、提高性、应用性;拓展性。

比如在《澳大利亚》这节课中,本节课的总体框架为:四站、三比、三做、四问、八展。

四站——本节课以“四站旅游”为知识主线。三比——以“三个竞赛环节”为形式主线。三做——以“三个角色扮演”为方法主线。四问——以“四个探究问题”为探究主线。

八展——以“八个拓展延伸”为课堂检测,突出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三个比赛让学生充满激情,增强小组凝聚力;四站旅游引起学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三个角色的扮演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利用自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四个问题让大家对澳大利亚三个美称的由来彻底弄个明白;八个拓展练习课堂学习知识。非常好地体现了高效课堂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厚积薄发,数次在市优质课获得一等奖。并得到了学校、家长、学生的一致认可。2.教师课中——精讲点拨,指点迷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自主学习探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课

堂点拨、答疑解难则是体现老师教学智慧的有效教学之举,更是教师主导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因此老师精讲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学生疑难问题能否解决,教学目标能否达成,是课堂效益高低的关键之举。精讲就是讲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这要求老师从学生做的教学案题目中发现的疑难之处,从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的疑难之处入手,重点讲解;老师要授生以“渔”,给学生讲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1]。

3.教师课后——练习巩固,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练习要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教师要借助练习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过程和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

二、开展研究性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

课前学生结构化预习:学生采用“六字诀”方法学习——读、划、写、记、练、思。读——查着工具读,划——划着重点读,写——写着感受读,记——记着内容读,练——练着习题读,思——带着问题读。完成问题导读评价单,多元评价预习:学生自评、同伴评、学科长评、小组长评、学术助理评、教师评。学生结构化预习可逐渐由课内转至课外。充分发挥小组评价督促的作用。

课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型小组合作学习建多元评价,积极参与重点是“一真二助三评价”。学生展示型学习:《问题生成—评价单》《问题训练—评价单》采用“展示学习”六字诀(展、思、论、评、演、记)做课堂学习主人。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课前生成问题,问题呈现—自主合作—展示评价—问题训练—提升意义。教师要智慧型指导,“生进师退”,适时介入补充或点评,做智慧型“懒”教师!那么什么时候介入才是智慧型的呢?学生问题“卡壳”时——给予启发式指导:学生问题偏向时——给予规范性指导;学生问题错误时——给予科学性指导;学生问题混乱时——给予点拨性指导;学生问题深入时——使用递进式、发展性指导。展(多元展讲)、思(发散思考)、论(引发讨论)、评(问题评价)、演(多样化表演)、记(记录、记忆)。学生在课中展讲点评环节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良好的性格及道德素养,很多家长都反应自己的孩子变得勇敢、自信、大方、得体,团队意识很强,这是以往在初中时没有的,比学习上的进步更令人欣喜。那么,究竟学生在课中时怎么上课的呢?这几乎时大家心中的公约:

学会倾听不插嘴,注视对方负责任

支持对方露微笑,点头称赞多鼓励

帮助他人双进步,话语幽默多激励

求助同学要真诚,得到指导要谢谢

帮助同伴有热情,诲人不倦解疑难

反思自己要全面,诚实认错学榜样

提出建议多动脑,积极创新献策略

自控守约听安排,融入团队显特色

合作沟通求大同,交往合作力发展

小组这么积极,当然有另外一个原因——奖惩制度。展讲点评质疑都是会加分的,鼓励大家踊跃参与,但是回答错误没有扣分,宽容错误。大家积极性更高。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课前根据做好的问题导读单做好预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要注意以下三点:(一)要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学。(二)要注意因材施教,及时的给予鼓励,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三)要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三、真正的高效能带动起每一位同学的兴趣,使每一位同学都学有所获,因此还要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我们学校班级有分类,有最好的班级——宏志班,普通班级——平行班,中间的班级——重点班。学生的智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学习的愿景差别很大,所以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也会存在差异。

宏志班:大家的学习愿望非常强,而且希望考上中国顶级名牌大学,学习习惯非常好,所以在单子的设置中,加大高考题及高考模拟题的比例,高二分科后,几乎人人都有一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本书,老师不要求,但学生的求知欲望特别强,自己在班级统计人

数去团购。

重点班:和宏志班智力差异不太大,可学习习惯差异很大,不愿意做那么多的题,讨厌题海战术,可是习惯关注生活,我的课代表陈曦是一位典型的这类学生,但是成绩却没有受到影响。我记得,有一次他出去旅游,看到火车铁轨沿线出现了很多白花花的地面,基本寸草不生,他就发短信和我探讨成因,是不是我们学习的盐碱化,印发他对土地盐碱化的成因和影响的思考;又有一次,寒假放假,他看到屋顶的积雪有的融化了,有的没有融化,向阳的先融化了,阴面的后融化,有人居住的先融化,没有人住的后融化,引发他对气温的影响因素的思考,最后总结出的影响因素比参考资料上的还好。地理考试陈曦总是班级第一名,年级前十名。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留心所以思考,思考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所以,如何能够吊起学生的胃口,利用悬念,好奇心,这是一大利器。

平行班:最大的特点就是散漫,精力集中,安静地坐下来都是难事,而且很多家长对学生要求不高,能够毕业,心里健康,身体健康就行。所以教好平行班是一个本事。我放过电影《青春派》,高中生经历高考的片子,有那么几天,学生很乖,可是好景不长。这群孩子需要哄需要强硬,当然更需要引起兴趣,最近讲世界区域地理《南亚与印度》,我先以最近印度的一个新闻入手引起大家地兴趣,不得不说,他们只是孩子,只要你关心他们关注他们,就能把握他们的秉性,呵呵,印度是世界上人口仅次于中国的一个国家,10亿以上,可是厕所却出奇的少,美丽的印度女人们,她们的愿望不是嫁一个怎么

样的老公,而是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地卫生间,却是很奢侈地愿望,他们地入厕习惯也很奇特,公共卫生间里一大桶水,一个小杯子,大家便后就这样洗一洗,洗洗更健康......哈哈大家哄得笑开了,一方面觉得自己很幸运,能随意上厕所,一方面想起印度地禁忌,不能用左手握手或递东西,莫不是是用左手解决的?哈哈就是这样一个甚至大家会觉得有点低俗的例子,却让大家热情澎湃,不再睡觉,愉快地上了一节地理课,大家还期望知道点其他有料的知识呢!精神饱满的课堂即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学生没有一刻会闲下来打瞌睡,会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我想,这也是一种高效。

四、图文结合,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时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最好方法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地图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地图蕴涵的信息量比文字要多得多,因此,会用和善用地图是学好地理所必须的[2]。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只有图文结合,才能使地理变得易懂,文字变得有所依托。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能力。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设计课堂提问方式

地理课堂提问是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教学得以实施的中介。科学、优秀的设疑和提问方式,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置于知与不知、已有知识与某种新知识、全面认识与片面认识、熟悉事物与不熟悉事物、现实生活与课本知识等等矛盾之中,从而达到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而且心理学也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3]。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应抓住中学生特有的认知心理个性,诱发其探究问题的欲望,引领他们在创新思维领域发现“别有洞天”的风景。

1.抓住中学生好奇、好胜、挑战欲望强烈的心理特征设计问题。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引起学生好奇心的客观材料要有新颖性,才能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不协调,促使学生主动探求问题。设置问题时可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反差,让问题富有刺激性和新颖性。在学习“日界线”之前,教师先投影一则报道:2007年10月18日太平洋马绍尔岛机场附近的花旗银行兑奖处,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一张(奖金为10000美元,兑奖日期为10月17日)过期的中奖彩票,神态十分沮丧。这时,一位准备乘飞机飞往檀香山的乘客,用1000美元买走了这张废票。后来那位乘客却在檀香山花旗银行兑走了10000美元的奖金,彩票“死而复活”了。彩票为什么“死

而复活”了?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有趣,急欲弄清其中道理,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

2.抓住中学生喜欢寻根究源的心理驱动设计问题。

中学生已经不满足“知其然”这类问题了,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设疑和提问的角度要新颖并富有艺术性。例如,学习热力环流时,先让学生想一下自己家里的空调的安装位置,学生的答案肯定丰富,在此基础上,投影北方学校学生宿舍,窗户上方挂着制冷的空调,而窗户下方安装的是取暖器。以此进行设问:安装合理吗,为什么?这样一追问,与生活现象相结合,就能很快活跃课堂气氛,能很好的利用课堂的黄金时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了学生的思维。

3.抓住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的。教师的设疑和提问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在编制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要防止缺乏引力,索然无味、抓不住重点、高不可攀、内容空泛的提问,要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4]。把提问的过程当作一个阶梯,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例如: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时,可设计问题组:(1)工业联系可分哪几类,工业联系会导致什么结果?(2)为什么各个工厂之间会发生近距离的集聚现象,集聚的趋势是什么?(3)

形成工业地域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工业地域的进一步发展会有怎样的结果?(4)世界上有很多“钢城”、“汽车城”,但很少有“糕点城”、“糖果城”,这是什么原因?这样随着问题的深入及解决,学习内容在不断深化,思维活动也在不断地深入。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教师若能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练习巩固,矫正补缺──试金石

练习要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教师要借助练习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过程和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5]。

就学生学习水平来考虑,既要考虑能适应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让他们通过练习在基本方面有所提高,又要考虑学习水平较优学生能通过练习得到实际性的认识提高。就完成时间来说,要使他们既能愉快接受完成,又要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像地理这门学科,一些纯属巩固性的,基础性的内容,能在课堂上当堂处理的应让他们有时间在课堂上处理。就教学内容方面的考虑,要保证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保底要求,这是基本标准,是每一位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应达到的最低限度。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特点,精心为他们选择或制作些拓展度较高的问

题,让他们是既达到双基标准,又开发了潜能。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练习纸在课堂上让学生做,然后让学生说出答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拾漏补缺,使学生当堂学习的知识得到巩固、加深,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要求教师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地理教学内容,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教会学生地理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是教师高素质要求,让学生沐浴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阳光中,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及地理分析,用生动的语言讲些有关的趣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把抽象的概念刻画得栩栩如生,把地理事物的存在与产生过程编排得情趣盎然,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实现高效课堂。【参考文献】

《教师第一课》朱永新、高万祥,福建教育出版社[1]; 《生命的品质》,周国平,长江文艺出版社[2];

诱思探究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一.设置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1、创“疑”境,引发探究

设疑诱思指设悬来启发学生思维,即创问题情境。通过恰当设疑,使教学不再乏味、枯燥。设疑时,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抓住时机,巧妙巧疑。设疑的方法有如下几种:①新课导入,设疑激趣;②于知识关键点设疑;③在重点与难点中,分层进行设疑,唤醒学生创新思维;④课尾设疑,同时延伸课外。

2、设“议”境,深化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地设置一些争论或讨论的情境。同时,留足学生思维与讨论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进而内化语文新知。如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联系课文与实际,讨论假如你是文中人物,有了三天光明,你有何打算与安排,从而让学生在议论中深化认知。

3、置“动”境,自主探究

学生知识的获得不仅来源于教师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于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并借助一些材料而主动获取。布“动”境,则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新知的探究材料,诱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与获取新知识。

4、布“辩”境,启发创新

教师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为学生营造一个辩论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思维变通与创造能力。如教学《祝福》时,设置辩题:祥林嫂的悲剧是谁之过?然后将学生分为两大组,每组派四名代表,并搜集与辩题相关的资料,以支持与说明命题观点。这样,通过辩论竞争,使学生自愿思考与探究,从而调动其参与积极性。

二.开展教学体验活动,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能力

1、动眼看,善于观察

在语文学习中,动眼看即阅读与默读文本或者其它文字资料,让学生形成观察与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出具有导向性与启发性的问题,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借助图片实物等给学生视觉感受,通过思维处理而获得新知识,并提高他们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2、动口议,开阔思路

动口议即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是信息交流、思维碰撞的重要途径。尤其是生生之间,思维与语言特征较为相近,在讨论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将复杂问题简要化,这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促进相互理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3、动笔写,巩固知识

在语文学习中,写也是一个重要要素。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读与写完美结合,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全面进步。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记忆,培养他们动脑的能力。如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与自己所知信息,重新安排他们的结局,写一篇小短文。

三.强化学习探索,诱导学生思考与探究

1、提问——讨论式探究

这种方法指由教师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或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与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即通过探索与研究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为辅导者。

2、指导——阅读式探究

指导——阅读式探究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这一探究法主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借助老师的指导,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与理解。例如: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在教学中先指导学生对文章第四段——“月下荷塘”的美景进行重点研读,然后向学生展示阅读探究提示内容加以指导。按照所给提示阅读课文,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本体:清香、白花、月光、月光下的叶子与花、光和影、树色以及灯光,它们的喻体分别是什么,在课文中的完整句子?本体与喻体的相似处?通过教师的指导与提示,可以帮助学生详尽了解课文重点段。

3、讲授——接受式探究

讲授与接受式探究即教师利用语言与操作示范让学生掌握与接受知识和技能。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以图片(奥巴马与马丁·路德金)导入新课,提问: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谁?他们有怎样的故事?有何共同点?学生则回答:他们都是黑人。然后继续诱思:奥巴马是举世共知,那么其他一位又是谁呢?为什么将他与奥巴马放在一起?他们有何重要事迹。通过教师不断的诱导,学生急于想知道此人物的身份与事迹。这时,教师提供一些资料来简单介绍。同时,不断设置情境,让学生于情境中实现学习目标。

赵广霞,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上一篇:沪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下一篇:运输题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