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观后感500字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戏曲进校园观后感500字,欢迎查看。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500字一
今天,在我校开展了第一届“戏曲进校园”活动,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去观看了戏曲表演。
小时候,看见自己的爷爷和奶奶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很老土,赶不上潮流,可今天我欣赏了戏曲后,我才被戏曲震撼了。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川剧变脸。看了很长时间,经过仔细观察,我终于知道了变脸的“庐山真面目”。其实变脸人的衣服后面有一个机关,每次要变脸时,我都注意到变脸人的手会往背后伸。
还有使我高兴的一出戏,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头上戴个有“翅膀”的帽子,这个节目快把我笑死了。老爷爷戏没有唱多少,但表演非常厉害。他头上的两个“小翅膀”很神,爷爷头晃晃它就一直在转。老爷爷走路,走着走着摔倒了,倒下时还一直在吹胡子,从中看出老爷爷的功底很深呀,表演完后,主持人说爷爷练了二十多年了,我都惊呆了,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呐。
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需要大家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500字二
戏曲,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神,源于它立世五千余年。
在这个星期三的上午,我们十一小学迎来了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同学们都一个个怀着激动之心来到了现场,在学校搭起来的舞台上,演员们一个甩袖犹如一道和煦的春风,将京剧的气息撒至操场的各个角落;一个迈步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般,掉入了京剧的大殿。我们在演员们身上看到了戏曲的魅力,不是想象的那么乏味,而是令人沉醉于此。同学们的目光紧盯着舞台上的演员,眼中充满了赞叹的神色,好美丽啊!原来京剧也可以演绎得这么洒脱,富有虚实的色彩。舞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汗水的背后除了努力,更是坚持,演员们的唱、念、做、打看似信手捏来的,却在台下付出了不知道有多少的汗水。演员们精彩的表演结束,台下同学们的掌声犹如阵阵波涛,席卷了整个校园,叫好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演员们谢幕的微笑,沐浴在同学们的赞美声中,也表达了他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递来说,校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土壤。一方面,戏曲进校园,到底应该采取什么形式,期待获得哪些目标,如何才能够让戏曲进校园不再流于形式,这些细节问题都应该思考到。另外一方面,对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龄层次,都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戏曲进校园的方案,而不是只是为了节约工作而进行各种敷衍了事的工作。有鉴于此,戏曲进校园的工作贵在“精准”二字上做足文章,否则,戏曲进校园往往不能够获得预想中的效果。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我相信,中国的京剧必定会闪耀出它璀璨的光芒。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500字三
戏曲进校园作为国家文化复兴战略的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通过创造戏曲与年轻人的交集,对戏曲事业的振兴和青少年精神培育两方面同时产生深刻影响,让青少年因亲近戏曲而变得高雅,让传统戏曲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得到赓续。
当前,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觉开始强化,西方文化的影响仍然存在,两种文化的冲突正影响着成长中的孩子们。文化的寻根之旅不只存在于漂泊在外的华侨华裔后代,也广泛存在于国内校园的在校学生中。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年青一代应具有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具有千百年来积淀而成、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戏曲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融合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艺术精华,可以很好展现中华美学风范。通过戏曲传艺、传神、传德,讲述中国道德故事,褒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引人向真、向善、向美,可以很好地传承中国精神。因而,戏曲进校园将为学生们架起文化上联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孩子们自觉地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涵养和价值支持,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向善向上。可以说,戏曲进校园为校园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提供了无限可能。
最近两年来,全国范围的系列利好政策正助推戏曲繁荣,戏曲界应顺应变化,努力将多年传承积累的成果转化为全社会的价值资源,主动将传播作为阶段重点,在中小学普及戏曲常识,讲述戏曲所承载的中国故事,科学引导孩子们看戏、听戏、学戏、唱戏、爱戏,培育更多年轻观众,涵养更多的戏曲人口,从根本上解决戏曲事业发展后继乏人这个瓶颈性问题。可以说,戏曲进校园政策为戏曲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500字四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天气真热啊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着大地,为大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披风”。我们站在操场上,期待着表演的开始。
随着一声音乐的响起,主持人满面春风地走上了主席台,邀请另一位阿姨并为我们表演了一段豫剧。她的嗓音真好啊!随着音乐的跌宕起伏,我们都听得入了迷,还不由自主地打起了节拍。就在我们听得饶有兴致的时候,一位叔叔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了上来,并配合着阿姨一起唱。他们一唱一和,非常默契地为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好戏才刚上演呢!紧接着,两位身材魁梧的叔叔大步流星地走上主席台,他们各拿着一根粗粗的木棒,二话没说,竟在台上“打”了起来,他们英姿飒爽地挥动着木棒,真像古代的江湖好汉!同学们看到这般景象,都不禁发出了感叹:“太棒了!”
观看了这么多节目,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叔叔出色的表演。他可以用单手将一根木棍转得飞快,令人眼花缭乱,简直和孙悟空不相上下。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随着文明的出现就出现了,虽然原始的戏剧很粗糙,也可能称不上是戏剧,但任何一项文明的发展都是要经历刚开始的粗糙,才能逐渐得趋于完善的。原始的戏剧为后来完美的戏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戏剧从原始社会发展代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重大改革。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
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事实上,戏曲离孩子并不远,从动画片《大闹天宫》到《天书奇谭》,都包含着戏曲元素,而今所谓的与之疏离,只是他们没有在完整意义上认识戏曲,才出现了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忽视。而戏曲文化也应在传播中紧跟时代,以逐渐消除其与年轻人之间的代沟。
戏曲曾被人看作过于高雅、不接地气,难以融入新时代的现实生活。事实上,戏曲进校园的探索证明,传统戏曲不是阳春白雪,也不是下里巴人,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角色。传统戏曲要赢得观众,必须结合现代观众的兴趣点,把握时代性。把原本被束之高阁的“老玩意儿”——戏曲引入校园,能弥补媒介传播时代的“新”人群与戏曲传授传播“旧”模式之间的陌生与隔阂,让戏曲从校园走向大众视野,从校园范式教学走向戏曲舞台。如此,戏曲进校园才更具普遍意义。
实践表明,戏曲并非不时尚,而是需要新土壤。无论戏曲进校园是遵守传统的“供奉型”戏曲,抑或追求市场的“供应型”戏曲,两种形态的校园传播都发挥其独特性,给年青一代爱上国粹的机会,发现戏曲的美、欣赏戏曲的美、传承戏曲的美、展现戏曲的美。“戏曲进校园”需要更多的戏曲教育家审时度势,按照艺术发展的逻辑和规律,适当地加入新的时尚元素,挖掘戏曲剧种选材、文化价值内涵、传播方法创新,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学习戏曲文化,并融入生活,形成惠及大众的戏曲审美风尚,赢回流失的观众。
进校园的戏曲可以用丰富的实践形式,以把握时代性,让青年学生迷上戏曲,可以通过开展兴趣班先启蒙,如昆山、闽南地区等地举办的融入当地文化的地方剧种戏曲兴趣班,河南的把“梨园”融入校园,北京的“国戏杯”戏曲小票友大赛,深圳宝安区的搭建平台开发戏曲教育功能等,都是有益的尝试。
外面传来一阵广播声,是告诉高年级的同学们,要搬凳子去操场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我走出班级,外面天气晴朗,有着温暖而又不炎热的太阳,坐在操场上晒着太阳很舒服,何况还有人到我们学校演出,想想就很美好。
我们在听戏的同时,大队辅导员向我们班走来,挑选了几个模仿能力好的同学上台和表演的人互动,他们走到台上,面带微笑,每个人都很激动,但不紧张,反而很自信。他们的动作基本统一,声音洪亮,大家也都很热情,掌声不断。
根据教体局的统一部署,为推进我县“戏曲进校园”工作,加强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教师进修学校特制定“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全面推广普及传统戏曲文化,培训一批在戏曲方面有一定技能的教师,从而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戏曲传承发展新局面。
二、具体实施方案
1、培训时间: 10月22-24日(周日至周二)10月27-29日(周五至周日)
2、培训地点: 教师进修学校多媒体教室舞蹈室
3、参训人员: 每乡镇初中教师1人,小学教师2人。县直学校每校2人。
4、培训内容: 以豫剧为主,配以京剧、越调、曲剧等。
5、参考曲目: 整剧,折子戏 《花木兰》(豫剧)《穆桂英挂帅》(豫剧)《朝阳沟》(豫剧)《五世请缨》(豫剧)《(卷席筒》(曲剧)《七品芝麻官》(豫剧)《老子.J L子.弦子》(豫剧)《小二黑结婚》(豫剧)《收姜维》(越调)《沙家浜》(京剧)《红灯记》(京剧)
22号(周日)上午8:30-11:30 授课教师:宰春怀 授课内容:戏曲理论 下午2:00-5:00 授课教师:樊春霞 授课内容:戏曲广播操
23号(周一)上午8:30-11:30 授课教师:张小英
授课内容:戏曲理论与唱段 下午2:00-5:00
《花木兰》选段 授课教师:樊红霞 授课内容:戏曲广播操
24号(周二)上午8:30-11:30 授课教师:张小英
授课内容:戏曲理论与唱段下午2:00-5:00 授课教师:樊红霞 授课内容:戏曲广播操
27号(周五)上午8:30-11:30 授课教师:刘建平
授课内容:戏曲理论与唱段下午2:00-5:00 授课教师:刘建平
授课内容:戏曲理论与唱段
28号(周六)上午8:30-11:30 授课教师:刘建平
《朝阳沟》选段
授课内容:戏曲理论与唱段 下午2:00-5:00 授课教师:刘建平
授课内容:戏曲理论与唱段
29号(周日)上午8:30-11:30 授课教师:宰春怀
授课内容:戏曲理论与唱段 下午2:00-5:00 授课教师:张小英 授课内容:全体汇报表演
2017年10月19日
小时候,看见自己的爷爷和奶奶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很老土,赶不上潮流,可今天我欣赏了戏曲后,我才被戏曲震撼了。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川剧变脸《戏曲进校园》观后感《戏曲进校园》观后感。看了很长时间,经过仔细观察,我终于知道了变脸的“庐山真面目”。其实变脸人的衣服后面有一个机关,每次要变脸时,我都注意到变脸人的手会往背后伸。
还有使我高兴的一出戏,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头上戴个有“翅膀”的帽子,这个节目快把我笑死了。老爷爷戏没有唱多少,但表演非常厉害。他头上的两个“小翅膀”很神,爷爷头晃晃它就一直在转。老爷爷走路,走着走着摔倒了,倒下时还一直在吹胡子,从中看出老爷爷的功底很深呀,表演完后,主持人说爷爷练了二十多年了,我都惊呆了,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呐。
王心峰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首先对泌阳县戏剧团来我校演出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传统文化的普及提高到了一个重要位置,报告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推广戏曲艺术进校园,也是在文化领域践行中国梦,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教育部在2016年就提出“将大力推广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倡导。在这样的趋势之下,“戏曲进校园”这一活动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的开展起来。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化身,既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又是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瑰宝。让戏曲走进校园,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增加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生活,还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将地方戏曲文化传承下来,使学生更加了解地方文化,热爱地方文化,热爱祖国。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也能缓解地方戏曲演员不足的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戏曲进校园"活动对保护地方传统文化,以及对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生是成才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注入戏曲文化细胞,使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传统戏曲文化熏陶,培养对戏曲的兴趣,这样地方戏就有了新生一代的观众基础,必将有利于地方戏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瑰宝惠师生 为弘扬优秀文化,传承戏曲艺术,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结合“戏曲进校园活动”,2017年11月24日,中牟县郑庵镇春晖小学联合河南省老干部合唱团开展传承戏曲艺术活动。
24日一早,省老干部合唱团专家组刘斌老师等一行9人来到春晖小学。老干部合唱团成员先为春晖小学合唱团的师生们表演了精彩的古装豫剧《花木兰》选段,该剧讲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英勇拼杀的英雄气概,以自己作为实际例子,反驳了刘大哥的话语,塑造了女子的勤劳、能干以及为国拼杀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演员们精湛的演技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带动了全场气氛。许多经典台词也引起在场师生的广泛共鸣。让大家体会到了戏剧的魅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紧接着,老干部合唱团的成员们趁热打铁为春晖小学的孩子们排练了该选段。手把手教孩子们表演的动作要领。一整天的排练结束后,很多同学表示,这场演出让他们近距离地感受了戏曲艺术的魅力,开阔了眼界,带来了美的视觉享受。
——环南一小戏曲进校园活动
台上一声啼 台下千人泪 台上一声笑 台下万人欢 戏曲魅力正是如此
11月14日下午,环南一小迎来了焦作豫剧大师菅爱梅先生和她辅导的盛世梨园豫剧团。豫剧团先后排练了整本戏《江姐》,《刘胡兰》等剧目,参加市、区等各项演出,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他们此次到环南一小不仅为师生们讲解了一些戏曲基础知识,更给孩子们带来了一次戏曲表演的饕餮盛宴。我校师生观看了本次戏曲专场展演。
环南一小王会婷副校长出席本次活动并致辞,致辞中指出:戏曲进校园活动,能帮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见证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风采,从而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领导致辞图片)
《豫剧刘胡兰》的戏剧表演拉开了此次戏曲进校园的序幕(图片)
学生们在戏曲中感受、领悟“刘胡兰”这一英雄形象
国家一级演员菅爱梅先生为大家演唱《红灯记》选段“十七年风雨狂”(图片)
国家一级演员菅爱梅先生为大家演唱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图片)
瞧,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学生专注聆听图片)二
菅爱梅先生为我校音乐老师示范讲解豫剧的手眼身段的表演(图片)
菅先生耐心、认真为大家做示范、讲解(图片)老师们全神贯注聆听学习(图片)
与菅先生交流在学习戏曲时的困惑不解(图片)
大家一致感慨收获颇丰 三
菅爱梅先生给学生戏曲爱好者示范表演(图片)
看,小戏迷们一板一眼学得有模有样
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同学们感受戏曲的魅力,增强了青少年学唱、爱唱传统国粹戏曲的热情。(学生观看图片)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500字】推荐阅读: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心得体会11-21
戏曲进校园总结09-11
戏曲教案进校园02-05
戏曲进校园学生发言06-06
戏曲进校园工作汇报12-04
戏曲进校园演讲稿06-07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讲话06-13
戏曲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12-06
关于小学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12-21
2024年戏曲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