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精选7篇)
房价为什么是“稳步回落”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就是房地产市场,但是从今年各地举行的房展来看,我国的房价下降的趋势不是很明显。
对此,郑京平认为,目前,我国的房价是在稳步回落,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幅度也是在逐步回落。商品房的平均销售价格的涨幅现在是逐季平稳回落,统计显示,一季度上涨幅度是12.5%,上半年上涨10.1%,而一到三季度是上涨8.8%。
现在反映房地产价格的指数,一个是全社会商品房的平均销售价格,即用销售额除以销售面积得到的价格,然后看它的上涨幅度。另外一个是7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这个指数是70个大中城市的口径,三季度,房屋销售价格的指数是上涨了6.1%,二季度上涨8%,三季度比二季度回落了1.9个百分点。
因为这两个指数覆盖的范围不一样,统计的方法也不完全一样。一个是用销售额除以销售面积,覆盖的是全社会,另一个是覆盖70个大中城市,而且是根据住房的代表规格品来进行统计的。
之所以说房屋的销售价格指数或者商品房的销售价格涨幅是逐步回落的,是因为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而不是全国普遍都有这种情况。如果说房地产业存在泡沫的话,也只是部分城市有泡沫,房价上涨比较快也是部分城市,并不是所有的城市。因此,调控也应当是从长远考虑。
正是因为这样,国家采取的政策也是重在规范和防止价格上涨过快,而不是说非要把价格突然一下拉下来,非要把房地产价格的投资增长速度突然降下来,这样既不符合经济运行的规律,也不符合政府和百姓的利益。所以房地产价格的涨幅和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幅度也应该是逐步回落的,这与政府所期望的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初衷是完全一致的高油价对我国的影响为何“有限”
前不久召开的G20会议上,各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认为高油价会造成潜在的风险,那么,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郑京平认为,最近两年油价涨幅确实很高,每桶达到60美元到70美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的价格,今年的油价将会比去年上涨40%左右。
这样的高油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也已经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样,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原油消费量的40%左右是靠进口的,尤其是对一些消耗原油比较多的行业和企业,影响会更大一些。但影响的程度是有限的,主要是基于以下的理由:一是我国总的原油消费量在世界上只占8%左右,如果是人均消费量就更小。而且其中尽管40%左右是依靠进口,自产的也还有60%左右。二是中国的能源消费的替代性很强,而且消费结构主要还是煤炭,我国煤炭消费占整个能源消费的75%左右。而且目前我国的天然气消费,特别是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也还有很大的改善和挖掘的潜力。现在我国天然气和原油的利用比例是24%,天然气只占整个原油利用量的24%,而国外的水平一般都是1∶1。所以我们还有余地利用煤炭的开采和利用来替代。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气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总的来讲只占1.2%左右,所以它对于CPI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程度有限。而在我们的工业品出厂价格中,柴油、汽油和原油所占的比重相对大一点,但是也只有5.2%,所以说影响的程度应该说是有限的。
当然,我们确实要提高警惕,要采取措施,进一步防止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冲击。郑京
平说。中国经济没有通缩迹象
对于中国经济走势,现在学界有两个观点,一个是说中国经济将从三季度开始出现下滑,还有一个观点是说中国将出现通货紧缩。对此,郑京平认为,关于中国经济的走势,总体来讲我们还是持乐观的态度,全年经济可能会保持9%或者多一点的增长速度,而且明年也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开局。
郑京平认为,从供给的能力看,由于前几年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供给能力最近一两年已经开始集中地释放、集中地形成,所以生产的供给能力没有太大的问题。我们从劳动力的供给、资金的供给来看,都还是比较好的。从需求的角度看,投资的需求可能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但幅度有限,从一到三季度的实际情况看,新开工项目的计划总投资和施工在建项目的总投资,其增长幅度都在28%左右,这个先行指标也预示着工业生产投资的增幅不会有大的回落。
7月份CPI3.3%的增速是2008年11月以来的最高点, 这引发了市场对通胀的担忧。7月份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食品涨价推动, 而食品涨价与2010年国内普遍遭遇的异常灾害天气有密切关系。短期性因素是造成CPI冲高的原因, 从长期看, 全年实现3%的目标不会有问题。尽管经济增速在放缓, 但并没有大幅下滑, 这是政策主动调控的结果, 有利于经济更加健康地运行。国家统计局分析认为, 粮食总量供求稳定, 粮食价格不存在大幅上涨的基础。总体来看, 目前物价抑制上涨的因素大于上行因素。
国内小麦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自2004年以来, 我国小麦连续6年增产, 国内小麦库存充足, 加之新季小麦继续丰产, 后期国内小麦将继续呈现供需宽松的格局。
主要受国家提高最低收购价的影响, 小麦播种面积稳中有增。据中华粮网供需平衡表显示, 预计2010年国内小麦播种面积约3.66亿亩, 同比略增。其中, 冬小麦约3.36亿亩, 较上年增加200万亩;春小麦约3 000万亩, 较上年增加100万亩。小麦总产量基本接近上年水平, 约为1 140亿kg;预计国内需求约1 072.5亿kg, 年度内国内小麦产大于需约67.5亿kg。2010年我国小麦仍呈现供大于求格局。
当前国内小麦市场形势分析
(1) 小麦价格高位整理
近期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以及国内外小麦期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 但国内小麦现货价格却在政策调控和需求平稳的影响下, 整体以平稳为主。据中华粮网数据中心监测, 截止到8月19日, 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3等白麦交易均价为1 971元/t, 较上周跌4元/t, 跌幅0.2%;较2009年同期上涨117元/t, 涨幅6.82%。
7月中旬以来, 主产区新麦收购行情保持高位稳定趋势。大部分市场主体收购行为谨慎, 无论大型粮油企业还是中小贸易商, 收购小麦的力度均已大大减弱。
(2) 托市拍卖成交率低迷
从近段时期最低收购价小麦竞拍情况来看, 不难发现竞拍成交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自6月初开始, 安徽市场最低收购价小麦成交率分别为12.9%、11.73%、22.97%、24.45%、19.74%、25.06%、10.19%, 河南市场竞拍成交率分别为11.7%、15.3%、17%、20%、10.2%、8.8%、7.14%。两大批发市场小麦竞拍成交率长期低迷, 并呈震荡走低的趋势。从竞拍过程来看, 盘面颇显冷清, 抬价成交的标的很少, 白小麦成交均价基本在1 866~1 884元/t, 价格相对较低。
(3) 政策信号清晰, 市场看涨预期减弱
近段时间国家对小麦市场的调控政策连环出台, 不断加码。国家每周保持450万t的最低收购价小麦投放, 并于7月26日、8月3日举行了面粉加工企业专场销售, 对稳定市场价格、保证市场供应起到了一定作用。7月下旬以来, 国内小麦政策调控效果逐步显现。主产区新麦收购价格上涨势头基本遏制, 少数地区还出现10~20元/t的回落, 市场的看涨预期大大减弱。
(4) 国际麦价涨势迅猛, 国内市场表现平静
7月份, 国际小麦价格涨幅高达50%。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价格7月上涨42%, 创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大单月涨幅;欧洲市场小麦价格同样上演疯狂一幕, 一个月上涨近50%, 亦创30多年来最大单月涨幅。
相对于国际小麦市场的“疯狂”, 国内小麦市场则显得相对平静。郑麦市场期货价格虽“温和”上涨, 但仅有6%左右的涨幅;现货市场小麦价格继续趋稳, 局部地区价格仍稳中有所回落。
后期市场预测
国家对平稳物价、管理通胀的决心, 有利于小麦价格趋向稳定。政策维稳目的明显, 后期粮价仍将是政府调控的重点。
后期国内小麦市场将顺应政策稳步运行:随着天气的转凉以及国庆、中秋双节的临近, 面粉市场多数加工企业反映销售速度加快, 市场呈现回暖迹象。市场需求将会增加, 加工企业采购小麦积极性将会有所提高。当前市场普遍预计, 制粉企业对优质小麦需求一直较为旺盛, 加之市场优质小麦粮源稀缺, 后市对优质小麦价格看涨预期将增强。预计后期小麦市场, 尤其是优质麦将在政策的引导下稳步上行。
医药产品(含药品及医疗器械等)是特殊的商品,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医药产业不但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而且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增长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医药产业成为世界各国广泛重视并大力发展、相互展开激烈角逐的一个焦点。在中国,医药产业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壮大对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对促进政府早日实现“人人享有卫生健康”的目标都有重要意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目前中国医药行业的形势突出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中国医药市场规模扩大,但占世界比重偏小
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卫生保健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医药市场规模逐步扩大。2000年以来中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6%,大大高于同期GDP的增速。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中国医药行业2006年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267.82亿元,同比增长19.41%,其中中成药、化学药品制剂、医疗器械和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149.69、1 428.59、448.71和397.72亿元,同比增幅为15.53%、14.74%、27.43%和24.41%,这四个子行业的销售产值合计3425亿元,占整合行业销售产值的65%。根据IMS Health的统计,2006年中国药品(主要是化学药品制剂和生物生化制品)销售138亿美元,虽然2010年将成为世界第七大药品市场,但目前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只有2.65%(见图1),比重偏小。
(二)中国医药生产快速发展,但是低水平重复且产能过剩
医药产业是中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00年以来中国医药行业工业生产总值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见图2),2005年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医药生产企业有5675家,其中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04家。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536.9亿元,同比增长18.43%,占GDP的2.64%,其中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 282.89、1 505.20和1228.30亿元,同比增长16.71%、14.28%和14.17%。目前,中国能生产1 500多种化学原料药,2005年产量为123.84万吨,是世界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能生产化学药品制剂60个剂型4500余个品种;能生产60多种剂型的中成药,2005年产量75.89万吨;能生产各类生物制品300多种,其中现代生物工程药品20余种;能生产包括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装置、核磁共振装置等47个大类3000多种医疗器械产品。但中国医药行业产品、技术结构不合理现象还比较严重。国内厂家仍集中生产一些比较成熟、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仿制药品或传统医疗器械产品,同品种生产企业数量众多,重复生产严重,缺乏品种创新与技术创新,专业化程度低,协作性差,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以市场销售额最高的抗感染药为例,注册生产阿莫西林的企业多达300余家,注册生产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产品的企业超百家。
(三)中国医药外贸竞争力提高,但结构和规模存在隐忧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贸易保持了 个稳定快速的发展态势,2000年以来年均递增在20%以上(见图3)。2006年,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达到307.2亿美元,同比增长20.3%,其中进口110.6亿美元,同比增长11.1%,出口196.6亿美元,同比增長26.2%。贸易竞争指数从2001年的0.12上升到2006年的0.28,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中国在原料药出口方面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优势,某些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支配地位,如维生素C、扑热息痛、青霉素工业盐和糖精钠的出口分别约占世界贸易量的50%、40%、60%和90%。然而,中国医药出口以初级、资源类产品为主,原料药出口比重大,占行业总体出口的54.3%,高技术含量的化学药品制剂和医疗器械仍然没有改变持续逆差的局面,尤其是中国在中成药、保健品方面的竞争优势正在丧失,中成药的贸易竞争指数从2001年的0.28下降到2006年的0.02。此外,医药行业进出口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比重小,2006年仅为1.7%。
目前中国医药行业运行存在以下五个重要特点
(一)中国医药企业规模较小
中国医药制造业生产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06中国企业500强名单》来看,进入500强名单的以医药为主业(含医药商业企业)的企业只有10来家,其中以医药制造业为主业的只有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新华鲁抗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分别排第441和475名,其营业收入分别为68.1和63 7亿元人民币,都不到500强平均营业收入的1/4。2005年中国医药生产大型企业仅为55家(见图4),不到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医药企业数的1%。从国际对比来看,2006年美国辉瑞制药的收入是461亿美元,是华药集团的54倍。
(二)中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低
近年来,中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2005年前五强企业销售收入占比不到9%,前百强企业占比不到40%,分别较2002年下降了约2个和4个百分点(见图5)。大型医药企业的销售收入占行业比重大幅下滑,从2002年的46.2%,下降到2005年的20.8%,下降了55%(见图6)。从国际比较来看,2006年全球前10大制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当年全球药品销售收入的44%,而中国前10大药企市场集中度不到14%,其集中度是中国医药行业的近3倍。
(三)中国医药行业运行效益下滑
医药行业一直被认为是高利润的行业,然而这一事实正在改变。2004年以来,行业利润增长渐显乏力,2006年仅同比增长11.1%(见图7),比当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31%的利润增速低近20个百分点。
同时,医药工业的毛利水平逐步下降,从2000年的36.9%,下降到2006年的30%(见图8);行业整体创利能力也在下降,百元销售收入创利从2003年的9.37元,下降到2006年的7.95元(见图9);行业销售利润率从2003年的9.4%,下降到2005年的8.2%(见图10);行业利润增长和运行效益情况堪忧。但与之对照的是,财富500强中的制药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5%左右,特别是2002年财富500强中十家制药企业的利润总和(359亿美元)竟然超过了其它所有490家企业的利润总和(337亿美元)。
(四)中国医药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
自2004年7月完成药品生产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规范)改造后,医药生产产能扩张,2005年中国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冻干粉针剂、粉针剂、输液、注射液和缓(控)释片八大类化学药物制剂年产量分别达到3550.6亿片、81 6亿粒、83.4亿包(袋)、9.9亿瓶、105.8亿瓶、66亿瓶(袋)280.6亿支和11.7亿片,仅片剂就够中国人均每人每天服用0.7片,产能过剩现象严重,2005年医药行业总体设备利用率约为55.4%。另外,2005年国家药监局批准的11086件药品注册事项中改变剂型的品种1198个、仿制药品种8075个,两项占比约84%,而真正意义上的新化学实体品种不到1%,且批准的仿制药从2002年的1600个,迅速增长2003年的6100个,2004和2005年突破8000个,如此同质化的产品以及早已过剩的产能必然带来惨烈的竞争。
(五)医药行业受政策影响大
医药行业是受政府规制最多、最严的行业之一,是受政策影响最深、最大的行业之一。影响医药行业的宏观政策因素包括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保险及报销制度、药品价格管理体制以及药品的注册、生产和流通体制等等。国家在医疗服务和保险方面投入的增加将直接推动药品市场规模的扩张,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到2010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基本健全,此举将分别创造医疗服务需求400亿元和500亿~2900亿元,以药品收入占50%计算,分别增加药品市场规模约200亿元和250亿~1450亿元。然而,国家的一些政策也同样对医药行业,特别是民族医药产业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以药养医”和药品定价。目前,中国医药生产的市场竞争是很充分的,但是药品流通却是垄断的,医院销售的药品约占整个药品销售的85%,几乎所有的处方药是在医院销售的。由于财政补贴不足,医院大部分收入需要通过销售药品来获得,因而,医院凭借其垄断地位追求药品销售利润的最大化。因为国家对药品在医院的销售规定了利差,医院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就导致了对高价药的追求,于是出现了药品越是高价就越好卖的怪现象。这些高价药大部分是合资药和进口药,就算是过了专利保护期,这些药品仍然凭借其“原研药”的地位获得自主定价的地位,很多外资药企只要引进母公司的一个专利过期的药在中国都可以定高价,卖得很好。不少内资药企更是利用药品注册的漏洞,不踏踏实实搞研发,而是玩“新瓶装旧酒”的把戏,尽力挤入自主定價的行列。这些政策和制度,非但没有促进行业的竞争,反而给行业的创新带来了致命的伤害,客观上扩大了外资药在医院市场中的份额。
全球医药行业的形势及特点
(一)全球药品销售进入稳定增长期
根据IMS Health的统计,虽然全球药品市场销售增长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仍然以同期全球GDP增速的2~3倍快速发展(见图11)。全球药品销售额(主要是化学药品制剂和生物生化制品)从2001年的3870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6430亿美元,这期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83%,在经过上世纪的快速增长以后,现在已经步入稳定增长阶段,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5%~8%,2010年全球药品市场将在7750亿~8950亿美元。
(二)全球药品贸易保持快速发展
由于到期专利药逐渐增多,跨国医药巨头在创新和成本的压力下,推动了全球制药产业的国际转移和外包快速发展,由此带动了药品贸易的快速发展。根据WTO统计的数据计算,2000年~2005年全球药品出口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5%(见图12),2005年的出口额为271 9亿美元,超过纺织品的出口(2030亿美元),接近服装的出口(2756亿美元),2010年前有可能超过钢铁的出口。在WTO统计下,2005年中国药品出口37.8亿美元,排名第15为,仅占当年全球药品出口的1.4%,中国进一步扩大药品出口的潜力还很大。
(三)全球药品市场集中度较高
1全球药品市场依然主要集中在美欧日,但新兴市场日益受到关注。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展,全球药品市场进一步集中在美欧日(见图13、14)。
然而,新兴医药市场国家越来越引起跨国制药巨头的注意,传统的以美欧日为主要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微小的变化,其市场份额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见图15)。据普华永道发表的一篇报告认为,被称之为“E7集团”的7个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俄罗斯和土耳其)在2020年的医药市场份额将占全球总额的1/5。
2全球制药企业集中度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药界一直在兼并重组之中,20世纪90年代后,制药企业爆发的兼并浪潮,形成了诺华、辉瑞、葛兰素史克等大型跨国医药企业,使世界前1 O位的制药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从2000年的40.8%提高到2006年的46.4%。
3全球医药市场产品集中度较高。尽管由于专利到期,使得全球前10大畅销药品的份额有所降低(见图16),但全球医药市场基本上还是“重磅炸弹”(年销售收入10亿美元以上的药品)唱主角,2006全球销售前10大品种约占全球药品销售的10%(表2)。
(四)医药行业对创新和新产品非常倚重
医药行业是一个研发驱动的行业,研发所产生的新的“重磅炸弹”是企业赖以发展壮大的基础,如瑞典的阿斯特拉公司(阿斯利康的前身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规模不大,后来开发了治疗胃溃疡的新药奥美拉唑,仅由于这种药,这家中型公司在10年内就进入世界制药第10位:2006年辉瑞公司Lipitor的销售占公司当年的销售收入的29.5%,强生公司Risperdal的销售相应的占16.8%。正因为研发和产品对制药企业的如此重要,许多跨国制药巨头都在研发上投入巨资,据美国药品研究和生产商协会(PhRMA,当今世界主要制药企业都是其会员)的统计,其会员单位的R&D投入从1992年的115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388亿美元,增加了273亿美元,增长了2倍多(见图17)。
跨国制药巨头的研发投入一般都占销售收入的15%左右,2005年辉瑞的研发投入74亿多美元,占销售收入的15.6%(见表3)。而中国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1%~3%,辉瑞一家公司R&D投入就是中国医药全行业研发投入的十几倍。
(五)药品专利到期正深刻地改变全球制药业的版图
药品专利是法律对创新的一种保护,由专利权所派生的药品销售的市场垄断权是对创新的激励。同样还是由于对专利产品的倚重,跨国制药巨头对其产品专利保护呈现网状化,不仅对药品的化合物实施专利保护,而且对药品的类似化合物、制备方法、使用用途、剂型、晶型等等,都实施专利保护,像 张网一样保护着这些重要的产品。但由于专利
药到期后的仿制药(通用名药)通常只有同品种专利药价格20~80%,所以专利到期对制药巨头的冲击和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根据英国市场调研机构URCH Publishing公司发表的《2007~201 1年仿制药竞争一 主要品种专利过期的销售影响》报告,2007年到201 1年将有74种药品专利即将到期,平均每年将有200亿美元销售额的专利药到期,共为仿制药提供约1 000亿美元的市场。专利药到期正成为推动国际医药产业格局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将深刻改变国际医药市场的版图,为发展中国家的制药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六)跨国制药巨头开展了对医药资源的激烈争夺
辉瑞公司的Lipitor在美国的专利2011年即将到期,这将影响该公司近30%的销售收入,其它很多制药巨头也面临这类似的困境。为此,很多制药巨头对医药资源开展了激烈的争夺,方式层出不穷,有的是并购小型的研发企业,有的是联合开发或研发外包,有的专门成立风险投资公司专注于医药研发型企业的孵化,更多的是对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和传统医药进行争夺,如2001年,美国FDA(药监局)批准上市的68种新药中,生物药品占据了2/3,2006年底,全球进入三期临床和完成临床等待批准的162种药品中有27%是来天然活性物质。
如今,越来越多的跨国制药巨头来华设立研发中心,开展对中药和相关生物资源的研究,这对中国中药产业安全和生物资源安全带来不少挑战。
医药行业和WTO
(一)医药行履行入世承诺的情况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WTO签署了协议,其中涉及到医药行业中国政府的承诺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护药品知识产权,二是降低药品进口关税,三是2001年取消进口大型医疗设备的行政管制,四是2004年12月11日起开放药品分销服务,五是开放医疗服务。
保护药品知识产权方面。中国早在1993年1月1日实施的新修改的《专利法》就对药品的化合物实施了专利保护。同时,根据1992年中美签署的《中美知识产权备忘录》,中国对1993年以前的药品发明给予一种追溯性质的药品行政保护作为弥补。所以,从法律制度的建设上中国很好地履行了入世中保护药品知识产权的承诺。
降低药品进口关税方面。1999年,中国药品的平均进口关税在19%左右,中国目前药品进口最惠国税率基本在3%~6%之间,其中税则号30066010和30066090的税率为0,税则号30067000的税率为6 5%,税则号30069100的税率为10%,进口关税显著降低。
取消进口大型医疗设备的行政管制方面。目前,中国对单件设备2万美元以上,一次合计20万美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備取消了进口的审批权,大型医疗设备的进口基本没有什么障碍。
开放药品分销服务方面。外商可在中国从事药品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和售后服务。2004年12月,美国美华医药公司以100万美元全资收购北京万维医药有限公司,成为首家独资进入中国医药分销领域的外资公司,2005年4月,日本住友与河南最大的医药流通企业之 天方药业集团公司签订了《股份购买协议》;2006年,舒普玛控股贵州一树连锁51%的股份。2007年1月,英国最大药品分销和零售公司之 的联合博姿(Alliance Boots)宣布与中国第三大药品批发公司广州医药有限公司组建合资企业。由于在中国医院仍然是药品终端销售的主要渠道,所以外资在进入药品分销领域的态度还比较谨慎。
开放医疗服务方面。中国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30多万家,其中非公有制医疗机构13万多家,经卫生部审批的中外合资、合作医院200多家。随着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明朗,外资将加大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力度。
(二)中国医药行业面临的贸易救济的情况
中国医药行业是遭受境外贸易救济措施的重灾区,中国遭受的第一起反倾销案是在医药行业,即欧共体于1979年8月对从中国进口的糖精钠实施反倾销,中国遭受的境外第一起反垄断调查也是在医药行业,即2005年年初美国Ranls公司和Animal Science Products Inc公司控告中国维生素C出口企业高价垄断维生素C市场。
同时,医药行业也遭遇到了知识产权方面的调查,2006年5月初日本味之素集团旗下芝加哥Aji-nomoto HeartlandLLC公司对大成生化多项赖氨酸饲料添加剂产品及用做生产的基因方法申请“337”调查。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1990年至2007年6月以来,中国医药保健品共遭受50起境外反倾销调查,中国企业参加应诉的有24起,应诉率不到50%,而在应诉的案件中完全胜利的只有2起,对方主动终止调查的3起。
考试答案
注意:题目顺序会有不同,请注意核对!为杜绝试卷答案的完全一致性,本群只提供考核通过基本分60分的标准答案,未提供答案的题目请自行答题。
1.当今世界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主要是由于(D)造成的。(单选题3分)
o o o o A.欠发达国家 B.落后国家 C.发展中国家 D.发达国家
2.我国经济发展的阻力是(B)。(单选题3分)
o o o o A.自然资源紧缺 B.经济结构发展模式问题 C.国际形势紧张 D.生产力水平低
3.冷战结束,国际形势的主要问题是(C)。(单选题3分)
o o o o A.苏美争夺 B.东西方对抗 C.经济问题 D.军队问题
4.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压力是(D)的问题。(单选题3分)
o o A.能否停滞增长 B.能否超速增长
o o
C.能否稳步增长 D.能否保持高速增长
5.我国与周边(D)国家有领土领海资源争议。(单选题3分)
o o o o A.1个 B.2个 C.4个 D.6个
6.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形成(A)。(单选题3分)
o o o o A.外交无敌国 B.少数敌对国 C.外交多敌国 D.全部敌对国
7.我国当前的核心任务是以(A)为中心。(单选题3分)
o o o o A.经济建设 B.文化交流 C.科技发展 D.军事发展
8.我国总体仍处于可控状态,且处于发展期的(C),机遇大于挑战。(单选题3分)
o o o A.下降期 B.平衡期 C.上升期
o
D.不稳定期
9.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原因和表现是(B)。(单选题3分)
o o o o A.传统的国家间的战争大规模爆发 B.传统的国家间的战争大规模减少 C.现代的国家间的战争大规模爆发 D.现代的国家间的战争大规模减少
10.当今世界的主题是(A)。(单选题3分)
o o o o A.和平与发展 B.改革与开发 C.民主与人权 D.人口控制与环境保护
11.世界发展趋势是()。(多选题4分)
o o o o A.经济全球化 B.政治多极化 C.文化多样化 D.社会信息化
12.要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就要加强力度打击(),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多选题4分)
o o o o A.犯罪 B.暴力 C.恐怖分子 D.诈骗
13.当前国际安全热点问题包括()。(多选题4分)
o o
C.世界人口形势 D.文化差异问题
18.我国处于社会矛盾()和()的趋势中。(多选题4分)
o o o o A.扩大化 B.缩小化 C.复杂化 D.简单化
19.我国国家安全受到的主要威胁包括()。(多选题4分)
o o o o A.台独 B.港独 C.藏独 D.疆独
20.国家间的战争大规模减少的原因是国家间()。(多选题4分)
o o o o A.相互联系 B.相互制约 C.合作竞争 D.绝对友好
21.我国个人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个人收入水平较低。(判断题3分)(√)
o o 正确 错误
22.根据本课观点,国际政治整体和平稳定,但局部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外敌入侵和内战。(判断题3分)(×)
o 正确
o
错误
30.中国和日本是战略竞争关系。(判断题3分)(√)
就业竞争力,它是一个人的行业认知、市场判断、智力、专业背景、文凭、情商、职业眼光、定位,个性化经历、相关经验、业绩、综合素质、市场机遇的掌控力、就业思路、战技能和面试的表现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种合力。
内外兼修。内,即本,也就是说我们大学生所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的、内在的东西;外,即表,也就是说一些通过行动来表现的东西。现在我们的学生多是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九零后,这代人大都是独身子女,是家里的小太阳,在父母的浇灌下爱依赖人,不独立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但是同时他们也有脑子灵活,自信心强的优点,所以我们要正视他们的缺点,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提升我们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所谓对内修炼,其实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未来祖国建设的中流砥柱其道德观甚至可能会影响着整个社会道德观的导向,所以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一人具有良好价值观的人即使他没有很好的硬件条件企业也愿意换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他,一个人再聪明却能卖国求荣那也没有企业会接受他。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样的求职案例:在众多的应聘人员中只有一个人把地上的纸屑捡了起来,或者是将楼梯上的一颗钉子捡了起来,结果这个人成为唯一被录取的人,是的,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但是我们不难从中看到企业挑选职工的先决条件,那就是好的人品,正确的道德观。欲树才先树人,这也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的所在。
对外修炼,其实就是做好自己的人生就业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这点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就业理念影响就业,现在的大学生在平时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加强,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就业态度不积极。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不参加校外培训,不重视社会实践,却对未来信心十足。现在的大学生对就业存在明显的误区:不想创业、继续读研,眼高手低,不愿实践。其结果缩小了就业范围,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大学生在各种实践当中要能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尽快能够符合社会的需要,在学习期间应确定奋斗目标,为就业做好前期准备,也就是说树立自己的正确的人生目标,做好自己的就业规划。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是比较严峻的,个人认为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中国的就业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数量急剧上升,就业岗位相对就业人数来说是缺少的;
二、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状况存在一定问题,使得很多中小型企业不能得到很好的成长。大学教育的社会就业存在一定的脱轨现象,学生心态还未调整到合适的状态,导致很多学生不大愿意进入中小型企业工作。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认为在学校社会这种大方向,理应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学生树立内外兼修的教学理念,努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是我们的共同心愿,也希望我们的当代大学生能不负所望,在未来的社会竞争的佼佼者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所有站在一线的教学人员将为此而奋斗不息。在个人方向上,应该在学校里克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把自己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在社团组组织、活动中运用起来,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并提升自己。另外就是,学生在课余时间也需要多接触社会,在大
一、大二的时候就用意识地去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参加招聘会、上招聘网站,从大
一、大二就开始准备,避免时间的浪费。最后就是结交一些高年级的朋友或一些已经工作了朋友,得到他们的一些指导对自己是非常有帮助的。
交通1202 09号 陈成当今世界,机遇和风险同在,挑战和发展共存。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当明白自己在社会和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用奋斗的青春践行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崛起。
全球化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使人类逐渐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将越来越紧密。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正形成新的高潮,世界经济正在走向知识经济。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抢占知识经济制高点的竞争日益激烈。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后经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仍在调整中震荡,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新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各种力量的较量和互动更加突出;快速崛起的中国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因素,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出现空前密切的融合与互动。这既获得了加快发展的机遇,又直接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挑战,对我国的爱国主义传统、民族凝聚力也是个重大的考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的当代大学生需要更加加强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坚持以祖国利益为首位的价值取向。增强忧患意识。
具有博采众长的理性态度。并发扬爱国主义,以身作则和创造爱国的气氛,要关心周围的人,关注国家大事。
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决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全局。作为大学生享受着优势的教育资源和社会政策的我们 ,更应该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到肩负的重大使命和责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把为祖国更好的服务当作自己的责任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民族复兴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在前人已经取得伟大成绩的基础上,承担起这个事业赋予的重任,勇于竞争,大胆创新,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努力成为历史的开拓者,完成复兴大业的实干家,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时刻牢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并切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
在五四讲话中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激励当代青年学生要不断积累知识、丰富自我。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只有明辨是非、审慎选择,迈好人生的每一步,才能为精彩的明天做好铺垫。我们应当牢记总书记教诲,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笃信好学,自然宽和,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释了“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是全国各族人民近代以来所追求的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我们在民族大家庭中成长、读书,大家团结一致,像一家人一样亲,凝
聚起各民族的力量,追求实现自己的梦想、民大的梦想、国家的梦想。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中国人活得很现实,不关注信仰只关注生活柴米油盐,正因为如此,我们是时候去大胆追梦了,去追求一个共同的梦想,去创造一个美好的中国。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路径,靠的是人民,靠的是实干。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是国家梦,是民族梦,是人民梦,也是青年梦。个人的梦组建成国家梦,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复兴是密不可分的。
习总书记对青年人给予了殷切的期望,这既是肯定也是鼓
关键词: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引言
世界经济专业属于理论经济学的分支, 最早由中国人民大学设立, 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 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更好的了解世界经济形势, 国内很多院校都开设了世界经济专业, 近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在世界经济领域有所专长的人才。但对国内七所重点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研结果显示, 世界经济硕士培养中还存在专学不分、实践不足、课程设置趋同等方面的问题。因此, 如何更加合理地对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 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 就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一、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1. 研究方向。
基于对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七所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研, 我们看到, 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按照世界经济学科的知识结构大致分为:世界经济理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与投资、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世界经济运行与国别经济研究等;个别高校如南京大学基本按照地理区域将研究方向分为美国与欧盟经济研究、东亚经济研究、区域一体化研究。整体来看, 研究方向的相似度较高, 以宏观经济研究为主。另外, 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采用导师负责制, 授课模式以集体授课为主, 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
2. 培养目标。
七所高校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虽然表述不一, 但十分清晰明确, 概括起来就是要培育了解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的、能够洞察国际经济发展变化规律、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研究中外现代经济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具体又包括两类:一是对中国经济运行、国家经济政策和世界发展状况十分熟悉, 能够运用各种经济学原理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熟练把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等各种世界经济理论基础, 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学术研究的学术型人才。
3. 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需要, 为受教育者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实现其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 反映的是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最优化设计以及诸因素的最佳组合。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采取“学位课程+学位论文”的方式, 学位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达到所要求的学分并经中期分流考核合格后, 即可在导师指导下进入学位论文的撰写阶段。
二、当前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研究方向不够细化。
从目前的世界经济运行情况来看, 没有所谓“最优模式”,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 由于所面临的全球经济形势不同, 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方针也不同, 因此我们在研究世界经济领域问题时, 应该既研究具有普遍规律的宏观问题, 又探讨特定时期和特定国家的具体问题, 中国现有世界经济专业的培养方向大多比较宽泛且偏于宏观, 明显不够细化, 因而针对性不强。
2. 培养模式较为单一。
虽然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较为明确, 分为“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类, 但是在实际培养中, 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这样一种倾向, 因此这种单一的“学位课程+学位论文”的培养模式对多方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当然, 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培养过程中也比较注重校外实践这个环节, 包括聘请校外导师、开展学术研讨会等形式, 但是大部分由于各种资源的制约, 在实际运用中并不理想, 与预期目标尚存在一定差距。
3. 课程设置理论联系实际不足。
课程设置是根据研究方向来制定的, 由于中国高校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方向相对宏观, 所以从课程设置来看, 都是比较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体系。但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 世界经济格局进入调整期,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又使得所有的经济体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在实践面前显得有些“滞后”, 一些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需要通过更具有时效性的课程设置和更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研究。
三、完善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1. 增设研究子方向。
在培养方案中, 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优势及地缘特点增设研究的子方向。虽然研究的是世界经济, 但我们的最终立足点是通过学习世界经济, 为中国更好的融入世界、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服务。因此, 各个高校可以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专长及学校所处的地区情况将研究方向细化, 形成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既可以避免趋同性, 同时又可以更好地为经济研究和实务工作服务。
2. 设置更为灵活和宽泛的课程体系。
在研究方向细化的前提下, 要设置更为灵活和宽泛的课程体系与之相匹配。在开设传统的基础课程之外, 应根据更为具体的研究方向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设置更多专题性质的课程, 增加教师授课的发挥余地, 避免以讲为主的“本科化”教学模式, 加大讨论环节的比重, 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活跃思维。
3. 制定差别化的培养方案。
在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实际培养过程中要根据其目的和需求制定差别化的培养方案, 做到“专学有别”。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要加大理论课程的学习及科研实践环节的要求, 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则更多要侧重对其实务实践环节的培养, 为毕业后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做好准备。因此, 对不同的学生毕业条件要求上也可以有所区别, 如学术型研究生可以通过发表经济类论文来界定, 专业型研究生可以通过独立或参与撰写诸如调研报告、公司分析报告等文件来界定等。
4. 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 也是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培养的必然要求, 是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对于中国由来已久的“应试型”教学模式而言, 中国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解决这一顽疾, 一方面可通过制定课外阅读书籍使硕士研究生阅读大量文献, 扎实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其多参与科研和实务实践活动, 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提升创新能力。
5. 增加校外导师比例。
中国学术界一直存在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情况, 学术成果多为“阳春白雪”, 很难直接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因此,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校外人员作为研究生的校外合作导师, 通过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为辅的模式使硕士研究生培养更与时俱进, 培养更符合实际经济需要的科研和实务专业人才。同时, 通过实行校外导师机制, 也可以解决某些高校校外实习基地不足的缺陷, 能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开放式发展, 而且硕士研究生在校外实习基地锻炼过程中, 若表现突出, 可以直接留岗, 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6. 增加答辩次数或增设小学期。
针对硕士研究生学制缺乏弹性的问题, 可以参考博士答辩条件, 即每年有两次答辩机会, 这样对于学制存在的“三年过长、两年过短”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学生可以在2.5年时 (12月份) 进行答辩, 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增加答辩次数存在加大难度, 也可以考虑增设“小学期”, 即学期教学任务完成后, 可利用寒暑假时间增设一段校外实践期, 利用这段时间去完成校外实践任务或进行科研调研, 这样就可以把攻读硕士的时间大大减少, 有效地利用了在校时间。
7. 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研究生培养的总结性成果, 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研究生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就目前情况来看, 对于学制为两年的硕士研究生, 在修完学分后, 如果再参与校外实践活动, 其在学位论文撰写上所费时间和精力都极为有限, 很难写出质量较高的学位论文。
8. 实行导师组负责制。
实行导师组负责制指导研究生的实质是由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专业特长的指导教师组成研究生培养指导小组, 由该小组实施对某一专业研究生全面、综合、具体的指导。由于每位导师的学术背景及专长不同, 可以使硕士研究生接触多方位的信息, 从而达到取各家之长, 补己之短的效果。同时, 可以跨学科组建导师组, 使学生在交叉学科点上实现创新。
参考文献
[1]田恒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规定性和可变性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 (7) .
[2]何树红, 李凯敏.金融数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学理论, 2011, (27) .
[3]刘少华.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 2011, (4) .
[4]郑霖, 仇洪冰.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思考[J].广西教育, 2011, (24) .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推荐阅读: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12-20
当前我国面临的形势11-22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09-30
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12-15
国内外就业形势分析06-28
论中国当前经济形势07-09
当前财政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11-21
中国当前周边安全形势09-28
当前世界反恐斗争形势11-10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