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作文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人生作文(精选16篇)

读人生作文 篇1

书中前言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生是一种修炼,是寻找幸福的过程。如果我们一筹莫展地看待人生,人生肯定阴云密布,如果我们开心地看待人生,人生一定阳光灿烂。”人生之路说长也长,因为它是你一生意义的诠释;人生之路说短也短,因为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你的人生。若要幸福地生存,一辈子弹奏出生命健康的旋律,人类自己必须善待自己活着的每一天,快乐地度过每一天。谈到快乐每一天,也许会有人说,“快乐是要有前提的,这前提的来源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一帆风顺的人生不是没有,但它只是沧海一隅。就人生而言,不妨多经历些磨难,太平坦的人生我觉得像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

人生本应当有苦有甜,有滋有味。只是在品尝生活苦味的时候,少些愁眉苦脸的牢骚。面对每天都有可能遭遇的苦恼,多颗“平常心”去善待它。除此之外,还必须从磨难中找到力量,支撑自己坚强地活下去。

活着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它会有梦想与理想;

它会让我看到每天太阳的日出日落;

它会让我在平常的生活中寻找不平常的美丽和感动……

善待活着的每一天是一种快乐的付出,快乐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俗话说:“知足常乐。”做为人而言,不要过份地注意缺憾,总把烦恼表达在嘴上;总把苦难写在脸上;总把忧愁闷在心上;总把嫉妒嵌在眼上……

读人生作文 篇2

上高中再考大学,当然是一条理想的道路。很长时间,大学生被奉为“社会精英”,拥有一张大学文凭,便可以轻松成为白领阶层。然后,这条道路并非唯一,也并不平坦。即使考上大学,也完全不能说就可以一劳永逸。

与此同时,曾经被喻为蓝领工人摇篮的职业教育,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行业分工越来越完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学校瞄准岗位需求,以实践技能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职校学生的本领特别强,因此很多企业直接把选择人才的目光投向职业学校。

胡锦涛总书记去年12月在视察广东职业教育时强调,“没有一流的技术工人,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温家宝总理也曾经这样强调职教的重要性:“每一个零部件都反映着民族的素质,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尊严、择业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必须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可以看出,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的重要决策,读职校符合国家需要,也有利于个人发展。选择职业教育不是没有出路的无奈之选,而是通往成功的又一种主动选择。

读《易经》,悟人生 篇3

老祖宗的思想确实博大精深,《周易》是用抽象的符号来组成各种卦象,其中蕴含大千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思想是:“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奇一偶谓之数。”从64个不同的卦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天人合一”的朴素的辩证法。

那些思想家们无不从《易经》的言辞中得到教益,我们同样也会感悟到人生的成败与机会有关。《乾卦》可象征着君子自强不息,《坤卦》又如厚德载物。人生的机遇难求,却又是无所不在,功成名就的杰出人物往往也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初生艰难与挣扎的过程。他们在接受基础教育方面所获得的好处常常被人们忽略,事实上,“不经一夜寒彻骨,焉得梅花吐清香!”谁会想到当时造化者已为他们种下了藏器待时的种子,到了合适的环境,这些种子也会开花结果的。

一个人只要有诚信,能合理地利用中庸天道,即使充满了冒险精神,终归是有大成的。面相再好也不如心相好,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佛在我心中。乐观也是成功的要诀,甘心于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人,总会有锋芒毕露或出人头地的机会的。

以下一篇小故事是道听途说的,但从中可联系到“自我挑战”与“制胜之道”之间的辩证关系。古人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商海里的弄潮儿,都经历过多少鲜为人知且又惊心动魄的故事,商场如同战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也是一种游戏规则。生活中的一些偶发事件也可成为他们走向成功的契机。王先生在八十年代就看好中国电子行业中的商机,他在逆境中前进,接踵而来的失败没有动摇其一如既往的信念,反而让自己磨炼出百折不挠的精神,不妨用64卦中的《雷风恒》来解说其成功的故事。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头脑的人,随着神州大地改革开放脚步加快,当时有优惠的政策鼓励人们创业,他更加冥思苦想为自己的创业道路描绘蓝图。当他得知北京有一位部长级的大人物对他赏识,他费了一些周折登门拜访,找到了这位部长,想争取一个开发的项目。在与部长会晤时发现这位大人物由于当时在被窝里看电视,又不时钻出来调换频道而感冒了,交谈中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要是电视机能有一种在被窝里可调换频道的设置,该有多好呀!”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使王先生感悟到这是一个市场上有潜力的商机,成为他后来商战中的一个起点。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成功了。据说我们现在使用的国产电视机遥控器就是最早由他的公司研制出来的。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看到人生的真谛:

“穷达皆天命,何须更怨尤。得时逢正道,福址及朋俦。”

类似的小故事还有好多,不想多举例了。但这些故事所蕴藏的真理都可在《易经》中找到答案,人生的幸福与愁苦只是一种感觉而已。从《易经》中哲学家看到思辩,史学家看到历史,政治家看到的是政治。商人们看到的机会,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我看到的是人生处世的良方。天地大戏场,戏场小天地。

读人生作文 篇4

回眸远眺矗立远方的古亭,仿佛手中又端了一杯香茗,久久回味。茶香占了灵魂的几成,我竟不知道,只知道双瞳中倒映着的,是自然中的一隅——山水间的人生。

在这片山水下,柳宗元不再步入官途,而是安心的在石潭边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离开了京都,在岳阳楼诉说着剪不断的忧虑。欧阳修做了一辈子太守,他在醉翁亭下的欢乐又是一段无与伦比的佳话。另一边,杜甫的草堂依旧浸润在蒙蒙细雨中,却不曾言语。浔阳江畔,琵琶声早已散尽,可过路人依然能倾听白居易的孤寂微吟。春和景明时,又能在南山下看到那个种豆的身影了,只是不知桃源实属何方,可否再现……

那一页页的追思,一片片的历史,都散发着醉人的光芒;那精炼的文字,练达的文笔,闪耀着时光的沉淀,记述这一代代伟人的选择。

山水之间,蕴含了多少人的情怀,又见证了几个朝代的兴衰!

今天的人类,又是否能回味古人的或喜或悲,再在山水之间忘乎得失,循着古人的足迹望穿历史,追思一个王朝的背影?山水之思或许已埋没在现代人类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可我坚信,只要愿意,那片山水就能亘古不变的矗立着。

品茶读人生作文500字 篇5

“儿子,今天老爸给你露一手,教你怎么品茶。”不知怎么,爸爸突然有如此雅兴。品茶,我心里暗暗地想,不就喝那苦的要命的东西。

爸爸小心翼翼地捧着他的宝贝——已用了五年的紫砂壶。爸爸对它可是情有独钟,还说什么用久了有感情了,一般人都不许碰。唉,真让人费解。爸爸用刚烧好的水倒进茶壶内,洗了一下又倒出来了。我不断的嚷嚷着,“真浪费!”爸爸说:“这你就不懂了,这可是茶道中不可少的,懂吗?”爸爸摆出一副专业人士的姿态,然后盖上壶盖儿,再用开水将壶从上到下淋了一遍,说能保留茶香。

接下来该是泡茶了,爸爸用三个手指搓了点茶叶,放进茶壶里。爸爸一边烧水一边给我介绍:“这茶叶可是著名的雾水云绿,产于常年云雾缭绕的天堂山。”我好奇地对着茶壶观察起来,那茶叶莲心,色泽嫩绿,茶色澄澈。起初,茶叶上下沉浮,似雀嘴戏珠。渐渐的,茶叶下沉,仿佛水底千峰,茶碧澄澈,清香袭人,整个屋子充满了浓郁的茶香。

我迫不及待地端起了茶,喝了一口。爸爸问我:“味道怎么样?”“苦极了!”我吐着舌头,爸爸笑了,喝茶要细品才能品出味道,刚喝到嘴里有点苦,待慢慢咽下去之后,才会觉得余香。这就好比人生,先苦后甜,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又端起了茶杯,细细的品了一小口,再抿了抿嘴,一股甘甜涌进心扉,回味绵长。

读《向人生的高空飞翔》作文 篇6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作:《向人生的高空飞翔》,它的内容是:有一块石头在深山里躺着,它有一个梦想就是像鸟儿一样飞翔。可同伴们都嘲笑它。

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说可以帮石头实现飞翔的梦想,可只是一瞬间,石头答应了。

最后,石头经过种种磨难。终于飞了起来,然后掉下来。庄子问石头后悔吗?石头回答:“不,我体会到飞翔的快乐!”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人的`一生就像石头一样,最初的开始和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但过程却不相同。

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他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即使经过全力打拼仍不得实现,但至少也比他人走得透。

读人生作文 篇7

信天游的声浪,踏着黄土的热气,拐过峻岭高坡,散作漫天黄沙,那曲调声声入耳,响彻天际,来往经行的人们纷纷住脚,驻足倾听,为这歌里的故事动容、惆怅,感时伤怀,在尘土飞扬中品味着曲终人散的结局。

城市与农村,繁华与安然,总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一旦人生被卷入到这样的故事当中,悲喜苦乐便不由自主地交错撕扯在一起,不由你去置身或抽离。这许多故事中,城乡二元制背景一直是造成一切悲欢离合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高加林的故事也是如此。

高加林,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一个身在农村却渴望更广阔天地的年轻人,他身上有着当时的“现代青年”所具有的自信坚毅与辛勤朴实;他热爱生活,心性高远,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对前途的憧憬。他不愿意像他的父亲那样安守本分地活着,他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努力想要融入时代的潮流中——这样一个人,又怎么会甘愿一辈子留在家乡的方寸土地上呢!可是人的理想再伟大,终究也无法跨越现实的桎梏。高加林的内心深处,由衷地渴望着摆脱这注定的一辈子农民身份,渴望着成为城市里的一员,但是,当理想、现实和爱情掺杂在一起,一切都变得无法单纯。

刘巧珍和黄亚萍,并不单单是两个女人,她们的背后分别是广袤的农田土地和高耸的高楼林立。在高加林失去乡村教师资格的时候,巧珍给了他温柔的呵护;当高加林要走向城市的时候,她支持他走向更光明的未来;而当高加林想要割断和她的关系,走向城市妇女黄亚萍时,巧珍又一次选择支持他心爱的人,自己默默地离开;最后高加林重新从城市落魄地回到了农村,巧珍虽然已为人妇,仍然尽力地帮助他,让他在农村得以生活下去。德顺爷说的对,高加林丢了一块金子。文化水平的鸿沟横亘在他们两人之间,巧珍不可能说出有多少种新兴能源,不可能跟高加林讨论国际大事,她只懂说母猪下了崽之类的生活琐事;但亚萍可以,城市出身的她有着别样的气质和浪漫,最重要的——她有城市户口,这意味着高加林可能有机会离开他祖辈一直生活的落后愚昧的农村,走向更广阔的城市。亚萍也是深爱他的,为了高加林,她毅然舍弃了爱她的张克南。她比巧珍有文化,懂得浪漫,他们可以在同样的思想高度上沟通交流,可以畅谈科学、诗歌和理想,但她却也没有巧珍那样的纯真可爱。然而最终,他们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

有人说高加林是背信弃义的,黄亚萍是没有同情心的。我觉得执此论者徒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向下俯瞰一切,忽略了人性本来面目。自孟子荀子关于人性本源的争执开始,已逾千载,然而千载之下,人性愈发变得捉摸不透。善恶均不足以把人性概括全面,也显得愈发苍白无力。就加林来说,他想的只是摆脱自身的局限,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爱情燃起与之冲突的时候,他不能够改变当初的愿想而屈从于温暖的怀抱,他当然想要两全其美的结局,如此一来,这指向的不就是亚萍吗?尽管最后加林输掉了一切,甚至似乎输掉了梦想,可是这个故事中黄土是无言的,它始终注视这一切,注视着加林走走停停,往往复复,像巧珍那样,永远对他敞开怀抱,不言一语。这不是一片普通的黄土地,而是铺满黄金的烂漫故园哪。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年轻人年轻的时候。”其实人生中会遇到无数个岔道口,可是你能说哪个是对哪个就是错吗?如果说死亡是这条路的尽头,那么无论我们走过什么样的路,做出过什么样的选择,统统殊途同归于一点,这又有什么可质疑的呢?选择踏踏实实努力工作是对的,想要做个背包客丈步天涯也是对的。高加林想要打破地域的束缚是对的,与巧珍相爱也是对的,转而靠近志趣相投的亚萍也是对的,可是,当他最后跪倒在德顺爷脚下,亲吻那片淳朴的黄土地、泪满衣衫的时候,又有谁能说这一切的一切就不是对的呢?

兜兜转转,最后回头。然而,浪子回头就是最后的归宿吗?路遥在结尾说的“并非结局”有很多种解释,而在我看来,人生本身就是波折跌宕的,高加林难道就不会再次奔向魂牵梦萦的城市?尔后又一次被大浪掀翻梦回故土?这都并非是最终的结局。人生有起点,却谈不上有什么结局。

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必然贯彻着作者的思想,路遥先生作出《人生》并不是要描绘一个离乡的农村青年的灿烂人生。无论是铺满鲜花的坦途或是荆棘丛生的坎坷都只是一个选择,作者刻画出的“高加林悲剧”,令人痛惜、感慨、反思,是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时发自心底的呼唤与期盼——这样的悲剧随时都在上演,在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中,整个社会、整个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内在质变是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人生能读几多书 篇8

有了这样一个大致的参照,我们便可尝试测算一下自己一生的读书数量了。3天1本书,1个月就是10本,1年则是120本。假如你能活到百年,把你正式获得阅读能力之前的时间以及你丧失阅读能力抑或阅读能力衰退的时间合计为20年(这实在不算苛刻吧),那么你真正拥有的读书时间也就是80年。答案已经一目了然,你一生可能穷尽的数量最多不会超过9600本。与1万本的目标还有那么一段距离。而实际上,要完成这9600本书,你必须得先确定自己能够长寿,且能有80年充沛的读书精力。此外,你必须还得是个“读书癖”才行。

据此算法,再结合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们还能够对读书持有那么乐观的心态吗?

更不容乐观的其实是我们此刻的阅读现实。除去繁忙的工作,电视和网络几乎占据了我们所有的业余时间。尽管有人挣扎着要在入睡前读上那么可怜的两页,但手中的书本早已不是书本而是变成了催眠物。与此同时,人们似乎仍然没有意识到,影像正在大肆蚕食着我们阅读文字的能力。影像观赏同文字阅读间固有的思维差异,可以消弱人们在面对文字时所需的专注和联想能力。相关的调查统计资料表明,自电视普及以来,全世界青少年群体当中的阅读障碍症患者始终处于递增趋势,有人把这样的孩子称作“识字的文盲”。他们认识每一个字词,却无法做到顺利阅读。

身处在这样一种阅读境遇中间,你又怎么敢有读9600本书的梦想呢?

况且,美好的读书梦想还不能完全建立在对量的绝对追求上。读多少本是一种收获,读多少遍书又是一种收获?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称他搞不明白那些喜欢博览群书的家伙何以如此疯狂?在他看来,重读才是真正重要的。也就是说,读书人应当关心的不是他读了多少本书,而是一本书他读了多少遍?读遍莎士比亚的书算不了什么,读多少遍莎士比亚的书才是与意义沾边的正道。

无疑,弗罗斯特的阅读方式是谦逊的。对于那些经典而言,如果我们以为一遍即可看透其全部的奥妙,显然是低估了它的价值。这样的傲慢仅凭我们自己的阅读经验便可被证实。以《红楼梦》为例,我们在18岁、38岁、58岁时的3次阅读所获是根本不可能一样的。即使是在同一年度里的3次阅读,也不可能是全然相同的感受。有时候,同初读时的印象相比,重读甚至会使我们感觉像是在捧读迥然相异的另一本书。这样的阅读情形并不罕见。

重读证明了我们在阅读时已然进行过的选择,对于那些没有多大价值的书,是堆放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又一大尴尬。在有名即能出书、有钱即能出书的今天,丰富的图书资源实质上只是一个假象。不加选择地接受一本又一本你所遭遇的新书,很可能让你患上的不是消化不良而是营养不良。这样的读书已与戕害生命无异。

不过,虽然读书会耗尽我们大量的时间,但却并不意味着它在浪费我们的生命。因为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所以它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会使我们脱离生活。所谓的书呆子不懂得生活,那是由于他们首先就未能读懂自己手中的书籍。而事实上,一本好书就是一场精彩的生活,读了一本好书便等同于经历了一场精彩的生活。如此看来,读书同时也是我们丰富自我生命的一种有效方式。只是,在写书、出书皆已不再格外庄重的当前,又有多少书籍还能够贡献得出精彩的生活呢?而这恰是败坏人们读书兴趣的又一个罪魁祸首啊。所以,我们还不能把自己日渐远离书籍的生活完全归咎于电视、网络的大面积入侵。我们最好能够由此明白,这内外交加的多重不幸。

(摘自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 作者:路文彬)

读人生作文 篇9

流落荒岛时,鲁滨逊将所有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条件都罗列在一张纸上,让自己充分保持冷静之后,他开始动手去

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亦是如此,不要在学习中遇到一点困难就止步不前,就厌学想逃避。我们应该多从鲁滨逊身上汲取精神养料,更何况,我们碰到的困难远不及鲁滨逊在荒岛上的万分之一,我们又有何理由要轻言放弃?我们要坚信:磨难只是弱者的绊脚石,却是强者的奠基石。同学们,微笑着去面对生活,去迎接生活馈赠给我们的挑战吧,这才是当前中学生应有的英雄本色!

读人生作文 篇10

我的人生也只不过才经二十余载,很多事情都没有经历,阅历也很有限,现在来谈人生有点不太合适。但我觉得人生不只要去体验经历,还需要思考,还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阶段进行总结。通过对路遥《人生》的阅读,我感受颇深,忍不住写下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有人说人生就如一场电影,我们自导自演,没有编剧也没有彩排,我们扮演着许多角色,我们制造着矛盾冲突,我们决定着电影结尾是喜剧还是悲剧。的确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诸多选择中不断地前行着,选对了就享受成功喜悦,选错了就承受失败的惩罚。人具有自然属性和对了就享受成功喜悦,选错了就承受失败的惩罚。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意味着人的一生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人生又是复杂且多变的。

一、人生中的道路抉择

《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面临着几个重要选择:一是他失业在家时,是否答应朴素美丽的刘巧珍的表白;二是是否接受他人的暗中操纵、通过走后门的方式进入县委工作;三是是否抛弃乖巧可爱的刘巧珍,而与城里人黄亚萍相恋。前两个选择高加林基本没有多少犹豫就选择了“是”,而针对最后一个选择他经过了很多的思想争斗,最后也决绝地抛弃了初恋刘巧珍。

针对还身为学生的我们面临的抉择或许不是那么多,那么难。但也有几个关键时刻让自己纠结,初中时面临着选择高中,高中时面临着选择大学,而目前大学毕业又开始面临着就业抉择问题。有选择就会有痛苦,有痛苦就会产生不舍,所以很多人做出了选择之后都会有后悔的情感。朋友们经常在私底下讨论,到底是“做鸡头好”还是“做凤尾好”的问题,如果当初我的选择不是这样,结果又会是怎样?“鸡头”能够受人关注,自身也会产生很强的自信,也会得到许多的机会。“凤尾”虽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所获资源更多,发展的平台更广,见识也会更加开阔。两种选择都有自身的好处也有内在的弊端,但无论如何选择,既然选了,就不要后悔,就要全身心去适应这个角色。自己不努力,颓废给谁看?

另一个选择就是对爱情的选择。现在忠贞不渝、纯真的爱情越来越少,但大学却是一个罕见的地方。一个不论你的身份如何,不论你的家境如何,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对你好的人,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珍惜的。针对毕业季的同学以及以后的人生中,可能会面临爱情与事业的选择问题。高加林对爱情的抉择本质上是对爱情与事业的抉择,他选择了事业,但最后却后悔了。爱情与事业其实并不冲突,只要是自己真心选择的,就不要放手。请不要想着以后会遇着更好的,因为未来谁都不确定,而且有了标准之后要求会更高,也更难找到。即使遇着更好的,也不要为了美貌或前途而选择抛弃,要忠于对方,因为好并不代表适合,不是靠你的才能晋升也难以服众,还会招来口舌。有时候人都是戴着面具生活的,了解你的以及你了解的才是最真实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失去了人生中的金子。

二、人生中的角色扮演

高加林作为乡村教师以及通讯干事时,尽职尽责,赢得大家的赞赏;作为儿子时,对父母孝顺,经常买一些面包、蛋糕等软的东西回来与他们吃;刘巧珍作为高加林恋人时,对他百般呵护,百般体贴,事事为他着想;当刘巧珍被抛弃嫁作马栓的妻子时,对马栓是忠贞不贰,一心一意。

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开始只是子女、朋友的角色,然后增加恋人的角色,然后增加父母的角色,等等。德国诗人希勒曾说过:“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因此我们拥有这些角色,就要努力实现每个角色的价值。当我们的角色是学生时,那么我们的职责就是学习,如果整天无所事事,对游戏着迷,被电影、电视剧吸引,那么我们实现的价值到底在哪?正如以前听到的一句话:“学习不是万能的,但不学习是万万不能的。”这里的学习不仅是指把专业课程学好,而要广泛涉猎,对历史、名著、科学等都要进行阅读,这也是为什么犹太人那么聪明智慧的原因。

而作为同学、朋友的角色,要对他们关心,互相热心帮助。现在科技的发达,每个人基本都有一部手机,不论身处何处,一天手机不离手。不知何时,我们对身边的人事开始变得漠不关心,而对手机上的游戏非常热衷。同学聚餐,开始的寒暄热闹过后,马上做的事情就是把手机掏出来,我们变得很少交流。尽量减少手机的使用时间吧,把头抬起来,关注身边的人事,给熟人一个微笑、一声问好;关注周围的环境,给路人一个帮助,就能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紧密。而这远比手机世界来得更实际,更深入人心。

当然我们还扮演着子女的角色,马上可能又扮演着企业员工的角色等,不论身处哪一个角色,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这个角色扮演好,充分实现这个角色的价值,让人生变得有意义。

三、人生中的幸福感受

小说《人生》最后一章高加林走后门的事被揭发了,他也马上被免职回村,当他回去碰到德顺爷爷说自己想死时,德顺爷爷对高加林说道:“我都快七十岁的孤老头子了,无儿无女,一辈子光棍一条。但我还天天心里热腾腾的,想多活它几年!别说你还是个嫩娃娃哩!我虽然没有妻室儿女,但觉得活着总还是有意思的。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这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修过路……这些难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吗?拿你们年轻人的词说叫幸福。幸福!你小子不知道,我把我树上的果子摘了分给村里的娃娃们,我心里可有多…幸福!”

是啊,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活得痛苦,我们一直想追求幸福,却越来越远离幸福。幸福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不知道答案。以前人们以为有很多钱,或者事业成功就是幸福,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以为此。欲望是会膨胀的,我们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越简单就越幸福,为兴趣而学习工作就越幸福。很多人反驳如果越简单越幸福,那人们就没有奋斗的动力了,那么社会如何进步?现在很多人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兴趣,完全是为了名誉、为了金钱、为了地位,在追逐的过程中,不顾一切。当这些欲望达到了以后,或许那一刹那感觉幸福,但之后呢,欲望越来越大,越来越难达到,幸福感从此就渐渐远离。

爱是一种幸福,当爱得不到,因爱生恨时就渐渐远离幸福。自由是一种幸福,当对社会不满,寻衅滋事而被判入狱就渐渐远离了幸福。生是一种幸福,当绝望无助时,自杀而死就直接远离了幸福。所以幸福其实就在我们手中,只是我们无意中将其抛弃。选择一份喜欢的工作,工作时不遗余力;选择一个爱的人,悠闲时散步、旅游,做真实的自己,简单的自己,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四、结语

人的一生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平平淡淡,有的一帆风顺,有的坎坎坷坷,不论过程如何,也不论结果怎样,人生却只有那么长。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活出真实的自己,如何在老去那一刻不留遗憾,如何在纷扰的环境中不受世俗约束,自由地生活,这些是许多古文人的追求。而现今有的人一生所追逐的却让人咋舌,有的为金钱出卖自己的灵魂,有的为权势牺牲自己的人格,有的面对大众模样光鲜而私底下却道德败坏,有的人甚至为了制造社会恐慌而不遗余力。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快速变革的时代,我们已然缺少了文人的那种自由、洒脱、清高与脚踏实地。正如《人生》中所谈到的:“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悦读改变人生”专题征文活动 篇11

一、 征文时间:2015年4月15日-2015年8月31日。

二、 征文要求:

1.记实散文,3000字以内。稿件内容应积极向上、紧扣主题、观点鲜明,具有推广阅读、推介好书的价值。

2.稿件须为原创作品,一經发现抄袭侵权行为,将取消参赛资格,今后来稿一律不采用。

3.稿件格式:用Word文档提交,不接受纸质投稿。征文投稿邮箱:cnbanlv@163.com

4.参赛稿件请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

三、终评标准

1.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新科技理念和文明成果、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2.专业水准:稿件中涉及的图书作品,在同类著述中居于上乘,重点突出,能够有效引起人们得阅读兴趣。

3.时代特征:稿件中涉及的图书作品应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成果。

四、公示表彰

优秀征文将在本刊发表,并报送参评,由专家进行终评,最终评出全国奖60名。其中,一等奖10名,奖品:1000元+2014年大众最喜爱的50本图书一套;二等奖20名,奖品:500元+2014年大众最喜爱的50本图书一套;三等奖30名,奖品:2014年大众最喜爱的50本图书一套。

本次获奖作品还将汇集在一起出版发行“全民阅读报刊——悦读改变人生征文集”。获奖稿件作者自动成为“全民阅读报刊行优秀荐书人”称号。

《伴侣》编辑部

读人生作文 篇12

1 一个“圆形”形象

一部轰动于世的好作品, 其中定有塑造得有深度, 具有文学典型的新鲜性和独特性的文学形象。那么《人生》中这个文学典型无疑就是高加林了, 他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是一个圆圈:他离开了乡土, 最后又回到了乡土。

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 我们还很少见到这样复杂的农村青年

形象, 借用一个英国文学批评家的话说, 这是一个“圆形人物”, 即具有多面性特点 (但绝不是性格分裂) 的人物。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 从来没有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 但他又从来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深深热爱着生他养他的故乡土地, 但却时时渴望着离开这贫瘠落后的地方;他爱巧珍, 但他却为了能出人头地而抛弃了她;他鄙视那些利用权势谋权私利、瞒上压下的“乡霸” (如高明楼和马占胜) , 但他希望自己发迹的时候又坦然利用了权势;他不愿庸庸碌碌地活着, 极想有所作为, 但却走入岔道, 成了离开生养他的土地和亲人的孤独的奋斗者。这些十分矛盾的性格汇聚其一身, 的确使人眼花缭乱, 人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高加林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的态度是同情, 还是责备?

作为一个有“完整的性格”的人物典型来说, 事实上每一个典型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高加林就是一个多种矛盾的性格集于一身的复杂的人物。对这样的人物典型, 采用非好即坏, 非肯定即否定的简单化的公式, 是绝对解析不清的, 在《人生》中, 作者既写了高加林身上的“光亮面”, 也写了他身上的“阴影”, 对他是即褒又贬, 既肯定又否定。我认为, 这是作者在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精神的表现, 即忠实于生活, 按照生活中人物的本来面目来刻画人物, 同时又贯注着作者自身对人物的审美评价。这是使高加林这个艺术形象具有现实主义深度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的一个主要原因。

2 矛盾“交叉”的产物

《人生》的作者曾说过:“我们不应该回避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因为只有反映了生活中真实的 (不是虚假的!) 矛盾冲突, 艺术作品的生命才会有不死的根!”高加林这一艺术形象的成功, 是当前我国农村生活的种种矛盾的“交叉”的反映。这是使高加林这一艺术形象具有现实主义深度的另一主要原因。

反映当前农村生活的《人生》在透视社会的深刻和描摹现实的真切上, 都达到了作者以前少有的高度。不可否认, 城镇生活的较为优裕和农村生活的较为贫苦, 个别干部的不正作风和老实农民的忍怨受气, 以及黄亚萍的多情, 克男妈的势力, 对于造成涉世未深的高加林的人生悲剧, 都有着各自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 高加林在这个风浪不息的生活大海里之所以迷失方向, 有没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呢?他明知不该轻浮偏去追求虚荣, 不忍割舍旧情, 却又贪婪新欢, 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上进心里夹杂着虚荣心、英雄主义混合着个人主义的矛盾世界。在他的生活坎坷中, 既有交错的社会矛盾在背后牵线操演, 又有良莠杂陈的自身的思想矛盾在其中推波助澜。因而, 他的种种际遇, 表面上看充满了令人诧异的偶然性, 其实都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

令人欣慰的是, 高加林终于猛醒了, 经过生活激流的冲洗, 深刻的自我反省, 他认识到追求理想不能脱离养育他的土地和人民, 他扑倒在德顺爷爷脚下, 两只手抓着两把黄土, 沉痛地呻吟着, 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高加林以自己迷途知返的切实行动, 向人们透露了这种信息:《人生》这种对于现实人生的真实描画, 比之那种回避矛盾, 使作品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差甚远的作品, 更具有认识价值和艺术力量。它对于广大青年读者认识生活, 认识自己, 从而获得必要的生活教益, 无疑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3 美丑集于一身的有深度的人物

加林似乎还没有结束痛苦的孕育过程, 他便满头大汗地从人生的沟沟坎坎里走出来, 疲惫不堪地站到人们面前。高加林还是一个成长中的稍带“野性”的青年人, 思想还没有成型, 用德顺爷爷的话说, 他是一个“嫩娃娃”, 用作者的话说, 他是一个“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年轻人”。高决心要抛弃“像金子一样闪光”的巧珍, 自己却十分痛苦, “他的头在巧珍面前, 在整个世界面前, 深深地低下了”, 甚至“猛地骑上车子, 到一个四处不见人的地方, 象孩子一样大声号啕起来”, “这一刻, 他对自己仇恨而且憎恶!”路遥就是这样不惜笔墨地在一件事情上否定主人公的同时, 却又写了不少能引起读者并不厌恶, 反而有点体谅高加林的心情的东西来。

因此,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高加林仍然不失为一个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一个在当今小说创作中空前出色的文学典型, 一个美丑集于一身的形态。他既显示了当代中国青年进取向上的精神风貌, 又镌刻着这一代青年可能具有的种种弱点。

这个人物的魅力在于他的质朴的真实, 望着这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人们联想到的是伦勃朗的绘画, 巴尔扎克的小说, 甚至连语言也令人感觉到巴尔扎克式的故作强烈和有意夸张的粗豪气派。尽管作者头脑中的某些观念妨碍了这一形象获得更大成功, 但总的说来, 现实主义在此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种现实主义如同它所创造的人物一样质朴无华, 而且还有点古色古香。

可以说, 高加林是当代青年成长的一个典型, 青年人应摒弃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 超越自我, 更新自我, 才能在巨大的精神裂变的痛苦中得到升华, 获得新生, 让人生的理想之花开得更加鲜艳。

摘要: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塑造了一个当代农村青年高加林的形象。同那些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进典型不同的是, 高加林属于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一类青年。他们敏锐地感受到时代变革的脉搏, 但思想尚不成熟, 在人生追求的道路上, 他们的思想处于急剧的变动之中。作者有意将高加林这样一个有才干, 然而过多纠缠于个人得失的人放在悲剧的道路上。作品围绕高加林的悲剧, 深刻展现了决定其悲剧命运的种种矛盾和契机, 概括了丰富的时代内容, 具有深沉的现实主义力量。

关键词:文学形象,典型,现实主义深度

参考文献

[1]作品与争鸣, 1983, 2.

[2]中国现代, 当代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 2.

读《感悟人生》有感 篇13

在我阅读《感悟人生》后深有感触。从开始阅读到结束,我心中始终以自己最大的热忱,以自己纯净的心灵去汲取书中的点点滴滴和值得我学习的精华。

这本书是从季羡林老先生千万字的著作中筛选出这位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东方文化大师的想法及成长经历。这不仅仅是季老先生的感悟,也是我们的心悟。它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去奋斗、探索,怎样追求理想与目标,也使我们看待生活、事物的眼光变得更加深邃。

书中,看似是先生在教育我们,但更多流露出的是他对下一代的关心与鼓励。他把自己成长、学习的全部经验无私地奉献给了每一位读者,使读者获益非浅。

读完这本书,老人的声容笑貌好像浮现在我眼前,他的金玉之言,将永久地刻在读者的心田,催人猛醒,激人奋进;读完这本书,犹如品尝醇美的甘露,自有滋味在其中,“世纪老人”非凡的人生经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读完本书,我深深知道作为教育工作者本身需要学习的有很多方面,这需要本身的不断去阅读大量相关书籍,才能及时的充电,更好的为教育服务,无形当中也会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提高自我,何乐而不为呢。

对我感悟最深的、启迪最大的是季老先生对人生的态度。他一共写了3篇“论人生”,每一篇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察点洞察着人生的意义与美好。先生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还有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从这些朴实、简洁的话语中,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先生的气质与人品。他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更要告诉我们对待人生要有不懈的努力与强烈的责任感。

要想使人生变得有意义,就要有目标,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但没有这许许多多的个体,链子也就无法组成。

读名师人生有感 篇14

游小张莹

最近读了《名师人生》这本书,了解了很多名师的成长之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经历,但是他们对教育事业热爱是相同的,对孩子的爱是相同的,对自己目标是明确的。虽然他们所任教的学科不同,所处的地区不同;但是他们确实一样踏实、认真、坚持。有时候,看到书里的有些文字,总是会很有感触。因为看了别人的事迹,我就知道了为什么他们成了名师,而我确实一名普通教师。

【摘抄1】

学生交上作文时,总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肯定,希望自己的用心良苦处有知音者,如果能从眉批、符号和评语中感到老师的热情鼓励,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体验到成功—哪怕是小小的成功的欢乐,也会增加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体会:这一点我也很有感触。记得班上有个孩子不是很爱发言,但是孩子天生就是那种内向不是特别爱表现的孩子,所以我就没有对孩子提更高的要求。但是后来有一天上课我发现孩子上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第二天放学的时候,孩子的家长跟我交流说晚上孩子回去以后兴奋的拿自己的智慧题给她看,因为老师在上面写了一句“今天上课,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评语。孩子妈妈说这句评语不只是孩子很高兴,全家都很高兴。为了让这样的改变变成长时间的一种改变,后来的几天,只要是孩子表现好的,我都会给孩子写上一些鼓励的话语。现在班级的课堂上经常会有孩子精彩的发言。其实班里这样有潜力、期待老师关注的孩子很多。我也知道了,只要我这样一直继续下去,我的更多孩子会有改变。

【摘抄2】

一个人幼年时期,能不能种下读书的种子,养成亲近书籍、崇尚学问的习惯,直接关系到他的成长,更关系到终身幸福。

我的教学优势是知识面比较广,高中学生佩服的往往就是这一点。

读书,是我的长项,可以有力地支撑我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不至于竭泽而渔,而是保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发展势头。

体会:作为一名学生,我最崇拜的一位老师就是初一的语文老师。他上课的样在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记得那时候邹老师每次都可以不带语文书,他习惯把手背在后面,但是却可以把课文讲的很好。记得那时候他可以准确地让我们翻到指定的一页,在教室里一边慢慢地走,走到谁的身边低头一看,然后继续娓娓道来。那时候我觉得邹老师简直帅呆了。这个老师还会在课前跟我们讲讲自己看的某本书,上课前会给我们讲一个成语故事。班上有孩子报了运动会3000米长跑项目,老师说这样的比赛主要考研耐力,能坚持跑到最后已经很了不起了。后来,班上的2个孩子都跑到最后了,邹老师奖励这2个同学一人一本书。虽然没有奖励给我,不过到现在我还记得书名是《我的太阳》。因为是老师奖励的缘故,所以几乎班上的每个孩子都买了这本书来看。就这样,以后大家都以看过老师推荐的书为荣,因为这样就能跟老师有聊天内容了。

现在的我竟然也成了1名老师,而且是一名小学老师。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班上的孩子会不听爸爸妈妈的话、会不听爷爷奶奶的话,但是肯定会听老师的话。我很惭愧,虽然我知道读书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但是我却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虽然我也读书,但只限于零星、随性地读一些书,没有把这

样的一种行为养成一种习惯。我觉得小学老师其实也可以称为杂家。你各方面都应当有所涉猎,有所了解。因为我们的孩子们是十万个为什么,老师如果能够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那么我想孩子们会更加崇拜老师的。

曾经的我尝试过在孩子中午吃饭的时候给孩子看看童话故事,但是因为孩子们光顾着看,忘记了吃饭,所以这项计划不得已就得终止了。曾经的我也尝试让孩子早上在晨会的时候请孩子轮流来讲一个故事。但是我后来发现学校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事情会占用晨会的时间,又不能影响任课老师上课,所以这项计划也是无疾而终。尽管这2项试验都失败了,但是我还是始终相信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你选择相信孩子,在教会孩子怎样做,并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孩子们的表现会让老师满意和惊叹。所以我想从下学期开始,我得实施我的一系列计划,合理安排好时间,让孩子成为班级的小主人。

【摘抄3】

激情,是一个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有了激情,就能将学生求知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教育不是灌溉的,而是一种感染的艺术。

每每站在三尺讲台上,我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凝聚了无数双学生的眼睛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做教师的一种莫名的神圣与庄重。因而我总是怀揣着一颗敬畏之心,走上每一天的课堂,生怕自己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伤害学生的心灵。

体会:一个教师的激情可以点燃整个班级的激情。课上孩子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那么课后孩子们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就会很少,那么老师就不存在订正或是补差的工作。课堂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很少有上课上的没劲的情况下,一般情况我都会和亢奋。但是有时候,我发现孩子在课堂上蔫蔫的。这样的课上下来,我心里就会特别难过。我觉得自己没有把课设计的很有趣,让孩子们能对我的课感兴趣。每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及时反思自己。有时候可能自己把课上的太家常了,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有时候可能自己准备的不是很充分,课堂内容就不是很充分;也有可能自己确实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教法上存在问题。为了让班上的孩子跟着我少走弯路,我都会及时地向师傅请教。请教自己教学中出现的失误,走进师傅的课堂,赶紧学几招。幸运的时候每次听过师傅的课后,我的教学状况都会有一定的改观。

读人生作文 篇15

翼翼归鸟, 晨去于林。远之八表, 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 翻翮求心。顾俦相鸣, 景庇清阴。

展翅飞翔的归鸟, 曾经飞得又高又远, 但现在它又飞回来了。为什么?因为“和风不洽, 翻翮求心”。本来风和日丽, 但忽然间天昏地暗, 狂风暴雨。是的, 也许这无望的黑暗, 曾使它痛苦压抑;也许那不被理解的苦涩, 也曾使它黯然神伤。然而, 值得欣慰的是, 它没有在黑暗中迷失自己, 仍然坚持踽踽独行。

这, 不就是陈琴老师吗?在这荆棘丛生的途中, 陈琴老师度过了无数个迷茫的暗夜, 但在心灵与生活上, 她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栖止之所, 点燃了那一盏充满智慧之光的灯火。

一直以为梦是孤零零的, 海是遥远的, 但这盏灯火的确点燃了我心中的希望。作为一名师范院校的老师, 我一直坚信经典诵读是学生安身立命之所在, 它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健全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 我在教学中努力实践着传承经典。但研读过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之后, 才发现, 对于经典精神的传承, 我所下之力远不及其十分之一。

反思我们的初等教育, 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教学内容上, 经、史、子、集四个方面没有兼顾。古代文学的课程, 大多集中在子、集, 经、史作品会简单提到, 但都缺少大量的阅读, 这也正是陈老师所说的,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另外, 在教学方法上, 过于看重细读分析, 忽略了诵读积累。这样的大学教育, 怎能培养出合格的小学教师?面对如此令人失望和不满的教育, 我们该怎么办?财经作家吴晓波是这样解释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 一是逃离, 坚决地逃离;二是抗争, 妥协地抗争。”我陷入了沉默。我能逃离吗?我能鼓动学生逃离吗?不可能!那么, 我只能选择妥协地抗争, 我也只能引领我的学生妥协地抗争。用漫漫征程, 用坚定的跋涉抗争。既然如此,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我到底该如何面对我眼前的学生、未来的老师?或者说, 我应该与我的学生一起经历怎样的成长?

陈琴老师以其坚定笃行为我们指引了方向!

陈琴老师十年如一日坚守着“素读”经典课堂, 并为每一个孩子小学六年的母语学习进行了整体规划:背诵十万字, 读破百部书, 写下千万言。为了保证经典阅读的时间, 她的语文课不再以课本为唯一读本, 大量的古今名著被搬进课堂;不再以机械的抄写为训练手段, 取而代之的是“速读”“素读”的双轨并行———读大量的课外书, 背诵大量的经典作品, 读整本的书, 背整本的书。她的学生经六年的经典“素读”训练后, 个个都能达到“背诵十万字, 读破百部书, 写下千万言”的教学目标。六年里, 她的学生平均阅读了300 册中外名著, 大多数学生平均每学年的阅读量都在500 万字左右。

当我不断地在心中默念这些时, 才发现我的儿子依然徘徊在大量机械地抄词作业中。当我向学生介绍这些时, 他们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如听天方夜谭, 不敢相信, 随后便深深遗憾自己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不管是为人母还是为人师, 我都极为痛苦!我发现我一直处在一座空中楼阁之上, 随时会崩塌!如果没有这种传承, 我们的根是否还能存在?也正是在这种痛苦中, 我开始了寻找。从徐健顺老师到陈琴老师, 一路走来, 只为心中那个信念。在徐老师和陈老师的身上, 我感受到他们对私塾教育的敬重、对华夏文明的敬重。他们各有侧重, 徐老师多是从宏观方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而陈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对私塾教育的借鉴与吸收, 对本民族文化传承方式的深入探索, 更让我茅塞顿开。原来的我们一直薄古厚今, 殊不知这正是无知的表现!

既然陈琴老师已经用事实证明了经典素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那么, 就让我们一起去践行吧!当我无比激动地去问我的学生———已经毕业从教的学生, 她们笑笑说, 听过陈老师的讲座, 也是无限敬佩, 但却都没去实践, 只能将这些美好的想法暂藏于心底。这真是令人无比遗憾!我想, 这其中有很多因素, 一来, 外在的客观环境不允许;二来, 践行的能力与魄力来自于自身素养, 没有积淀当然不敢迈出这一步。最重要的是她们自身没有从经典中吸取营养, 没有在这个过程中获益。当你不能真切地感受一件事情的好处时, 自然没有更大的内在推动力, 去推广与实践。那么, 这样说来, 是我们在师范学校里没有给她们创造这样的机会, 所以, 我们教育上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虽然, 有很多小学教师都已慢慢投入到经典素读的实践与推广上, 但毕竟只是一小部分, 真正的传承华夏文明的中坚力量应该是师范院校的在校生。所以, 为了让这些未来的教师成为坚定的传统文化践行者, 我义不容辞地在校园里给予她们营养与血液, 让她们在踏上工作岗位前就已经练就一身本领, 而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现学现卖。唯有如此, 她们才能更好地去教她们的学生———我们的子子孙孙。我想, 这就是我前进的动力。

人生究竟要读多少本书 篇16

但是,人生究竟要读多少本书才够呢?这样问显得很傻很天真,答案自然是活到老读到老。也有人说,人的一生只要读三四十本书就够了,这三四十本书读完了,就有了人生的压舱石,不会在生活的风浪中摇摆翻船。我想,这三四十本书,一定是人生必读的大书!这些书奠定了一个人的精神底色,给予人生的方向与生活准则。还有人说,书不读三遍就没有发言权。一本值得读的书至少要读三遍以上,才有所心得。我有一个朋友,把稻盛和夫的《活法》整整读了不下20遍,重要的章节几乎脱口而出。最近,他又在读《道德经》,据说已经读了80多遍,准备读完100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想他读完100遍之后,对《道德经》的领悟,或许非常人所能比的。我从心眼里佩服他的读书毅力,要知道,大多数人连一遍《道德经》都难以读完。

前几日参加一位校长的专业发展规划会,他计划每年读两本教育专著。与会的专家调侃说,中国人每年人均读书4.5本,你的读书计划连普通中国人都不如,专业怎么发展?其实,那位校长每年读的书肯定不止这两本专著,可能会读很多。但他所指的两本专著阅读,是那种精读细研的阅读,是不读三遍不发言的阅读,是将书读厚的阅读。其实,很多专业发展计划中罗列的书目,我们可以随便翻翻,唯有自己深感重要的经典之作,须下功夫研读。而每个人研究的方向及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所以选择阅读的重要之作也有所不同。学为所用,才会读得专心,读得透彻,读到别人读不到的东西。因为此时的阅读,你读的是别人的书,想的是自己的事。常常会借别人的思想思考自身的问题,因而所得与他人不同。我想,这样的书每年读几本,远胜于几十本快餐阅读。把有限的时间,花在那些有分量的书里,不失为一种阅读的智慧。

上一篇:冀教版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下一篇:开心的一节课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