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随笔散文

2025-0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夜行随笔散文(精选8篇)

夜行随笔散文 篇1

天地之间静的出奇,好似那小小的飞蛾扇动它那薄若蝉翼的翅膀的声音,在耳际也如轰雷掠过,心跳的声音清晰如鼓,嗒嗒的脚步声突兀又沉重,每一步都如踏在未知的恐惧里。

凭感觉,在影影绰绰的小路上高一脚低一脚的走着,心跳似乎也忽高忽低,山那边昏黄的灯好似带着温暖,朦朦胧胧,感觉遥不可及,似乎又近在眼前。一没留意,路旁的枝杈触到手臂,刹那间吓的大叫,然后又被自己的叫声惊的心蹦蹦蹦跳。

路,好似越走越长,永没尽头的样子。听到细微的响动,忍不住回头看一眼,身后不远的枯树像一个张牙舞爪的怪兽,似乎要扑来的样子,又惊又惧赶紧回头,快步向前走,巴不得自己会飞行。

这黑暗好似无边,让人无端臆揣,听说过的妖魔鬼怪仿佛就会在下一刻窜出来,心悬着,连母亲远远的呼叫声也忽视了。

夜行随笔散文 篇2

一、饮食散文第一人唐鲁孙之“馋”

被誉为“中华谈吃第一人”的唐鲁孙生于1908年,是满族镶红旗的后裔,原姓他他拉氏,是清末珍、瑾二妃的侄孙,七八岁时即被封一品官职。他生于北京,逝于台湾,熟悉清宫礼仪,深谙北京风俗掌故,有民俗学家之名,尤精于北京的饮馔。他晚年写下了《中国吃》《天下味》等系列作品,对昔日京城的饮食生活倾情回忆。对于好吃,唐鲁孙自称:“寡人有疾,自命好啖,别人也称我馋人。所以,把以往吃过的肴海明馔,写点出来,也就足够自娱娱人的了。”5梁实秋读了唐鲁孙的《中国吃》后,说:“中国人馋,也许北京人比较起来更馋。”6对此,唐鲁孙回答说:“在下忝为中国人,又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可以够得上馋中之馋了。”“我的亲友是馋人卓相的,后来朋友读者觉得叫我馋人,有点难以启齿,于是赐佳名叫我美食家,其实说白了还是馋人。”而馋又成为唐鲁孙写作谈吃美文的动力。

美食的境界首先是讲究,唐家系官宦世家,饮食非小事。“他家以蛋炒饭与青椒炒牛肉丝试家厨,合则录用,且各有所司。小至家常吃的打卤面也不能马虎,要卤不澥汤,才算及格;吃面必须面一挑起就往嘴里送,筷子不翻动,一翻卤就澥了。”7自小长在这样的家庭的,唐鲁孙的饮食散文精于谈食之艺、味之细。一生钟情于味觉的快意,最终使他成为古城北京饮食文化最卓越的记录者,他的饮食文化散文深具有民俗文化的考察价值,帮助我们认识旧北京日常饮食的物质内容、饮食习惯、饮食方式、饮食情致,进而窥探到这个古老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过往与变迁。

二、京城世家子弟之“馋”

一些京城世家子弟钟情于“吃”的纯粹,乐为饕餮之徒。他们大多术业有专攻,有的甚至堪称学术泰斗,但是,他们不避讳嗜好美食美味。

被誉为“京城第一玩家”的收藏名家王世襄自称“老饕”,他出身于晚清官宦世家,祖籍福建,生于北京,晚年所著《锦灰堆》在家具、漆器、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等十二类随笔外,也写下了不少饮食题材的随笔。王世襄不仅是美食家,还是擅长烹饪。徐城北《鳜鱼宴》记叙他文革后期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大做鳜鱼宴的经历。“他先去附近的窑嘴买了十四条约两斤重的鳜鱼,一律选公的,回来亦中亦西,一共做了七个菜:咖喱鳜鱼、干烧鳜鱼、炸鳜鱼排、糖醋鳜鱼、清蒸鳜鱼、清汤鱼丸和鱼白溜蒲菜……做成后鱼白柔软鲜美,腴而不腻,蒲菜脆嫩清香,恍若青玉簪,加上香糟,其妙无比,妙就妙在把糟溜鱼片和糟煨茭白两个菜的妙处汇合到一个菜之中,吃的人眉飞色舞,大快朵颐。”关于这次宴请,王世襄也自作《鳜鱼宴》,篇首即称:“由于我是一个老饕,既爱吃,又爱做,遇有学习机会绝不肯放过。往年到东兴楼、泰丰楼等处吃饭,总要到灶边转转,和掌勺的师傅们寒暄几句,再请教技艺。”关于席间做的菜,得自他对“吃”的精研,他说:“自己做的香糟菜,和当年师傅做的相比,总觉得有些逊色。思考了一下,认识到汤与糟之间,有矛盾又有统一。高汤多而糟少则味足而香不浓,高汤少糟多则香浓而味不足。香浓味足是二者矛盾的统一,其要求是高汤要真高,香糟酒要糟浓。”至于如何做出汁清味浓的香糟酒,吊出清如水的高汤,王世襄回忆了北京大饭庄的名厨不厌其烦的做法。

赵珩自称:“我是馋人,故以‘老饕’自谓。”8赵珩曾祖父赵尔丰清末曾任署理四川总督兼驻藏大臣,父亲赵守俨是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主持过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赵珩在治学之外精于烹饪饮馔,他的《老饕漫笔》《老饕续笔》等作品集以白描式的笔法写口腹之欲,以及围绕饮食的风物人情、历史掌故。在《老饕漫笔》的自序中,他说:“伊尹曾谓:‘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以文字叙述饮馔,大略只能达到‘耳食’与‘目食’的效果。”作者就是以文字谈吃喝,宣泄自身食之欲望。

朱家溍在《饮食杂说》中也自称“馋人”,作为文物专家、清史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是宋明理学家朱熹的第25代孙,生于北京,成长于鼎食之家,不仅对北京的府第、园林、京剧等地方文化知之甚详,对北京的著名饭庄、官府菜及其由来,也如数家珍。

三、旧京平民阶级的“馋”

梁实秋,“馋和阶级无关”。9不只是富贵之家、文人学者们乐享绝味,追求鲜美食材、精湛厨艺,普通北京市民也有其对丰美五味的追求。旧京有各种专供穷人解馋的民间小吃,如卤煮火烧、爆肚儿、艾窝窝、藤萝饼等,所用原料低贱,但制作用心、独特,老百姓粗茶淡饭之外可以之“解馋”。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崔岱远描述北京人的基本伙食“炸酱面”时说,“对于善于享受的北京人,在吃上是从不马虎的。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加上许多样的面码儿,比如最基本的:开春放小萝卜丝或是小萝卜的嫩缨儿,到了端午放新蒜,伏天的面码儿除了黄瓜丝还有焯过的鲜豌豆,立秋以后放刚下来的水萝卜丝,入冬以后最好吃的面码就是焯好的大白菜头切成丝……除了面码,面里还要再浇上点儿熏醋,再啃上两瓣爽口的大蒜,就更爽了。”10可见,底层平民也会力所能及地让自己吃得好一点,借助于四季食材的变化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今日北京人的“馋”与满清旗人有莫大关系。清人入关之后举办过许多宴席,大吃大啖,相传康熙举办过两千八百人的宴会。满清政权稳固、战事消退之后,汉人无不纳税,而旗人不事劳作,却可以坐领饷糈,每日沉浸在包括“吃”在内的各种物质享受之中。正所谓:“爱新觉罗的后裔长着一副不能动弹的四肢,却保留了一副能说会吃的嘴巴。”11即使清末以后旗人没落了,也依然没有撼动他们对口腹享受的追逐。梁实秋称:“然而一般中国人之最善于吃者,莫过于北京的破旗人。从前做旗人,坐享钱粮,整天闲着,便在吃上用功,现在旗人虽多中落,而吃风尚未尽泯。四个铜板的肉,两个铜板的油,在这小小的范围之内,他能设法调度,吃出一个道理来。富庶的人,更不必说了。”12徐霞村记叙北京小吃时写到,“北平各胡同里售卖零食的小贩之多,也为国内任何城市所难望其项背……假如你和一个没落的爱新觉罗氏的后人做着邻人,同时你又是一个细心的人的话,你便可以看到他们有时即使剩了少数买米的钱,也要把它拿出来在门口买一串毫不解饿的糖葫芦吃吃。”13即便在饥饿半饥饿的生活状态下,没落旗人仍然有可能把少量的钱拿来解馋,而不是解饿。三百年满清历史,旗人的饮食文化足以深深地影响到北京人的生活,从王公贵胄到黎民百姓。

四、既是人欲,也是天理

关于北京人的“馋”,后辈文人依然津津乐道。回族作家霍达写道:“家父生前常以‘吃主儿’自诩。‘吃主儿’这个词儿是地道的北京话,普通话里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儿。译成陆苏州所谓的‘美食家’,雅则雅矣,但仅含‘吃的专家’这一层意思,原意未能尽括。‘吃主儿’还有一层意思,即:大饭庄子的常客、贵宾。家父引以为自豪的包含着前者,但偏重后者。他固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不仅满足于此,似乎更陶醉于饭庄子老板、伙计们对他的尊重。”14作家刘心武《什么都吃》从日常语词的点滴揭示中无处不在的“吃文化”。他说:“我们的生命其实是贯穿在一日不可废除的吃喝中的,对情的寄托,对自己与别人的慰藉,对今日与未来的期许,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了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餐桌享受中。”15崔岱远则认为:“北京人闲适而安稳,散淡而追求品位,自尊而又有些自傲用现在话儿说,叫做懂得享受生活。”“北京人不但琢磨怎么做,还研究怎么吃。在北京人眼里,并不是谁都会吃的。吃,讲究个过程;会吃代表着身份和地位。再精致的美味摆在您面前,您要是不会吃,那也是糟蹋东西。北京人已经把吃的过程发展成为一种与生活融为一体的艺术创造。”16所不同的是,当代作家们试图从精神的高度上去认识饮食,或者从文化,或者从艺术上为北京人的“好吃”延伸出更多附加的意义。

儒家对“饮食之人”的否定,在朱熹那里有清晰的辨析:“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17要去人欲存天理,就需舍弃对于美味的追求,治学之人自当如此。但以上北京学者、文人大多从饮食之极致的享受、体验上赞美美味,由物质享乐带来的欢乐溢于言表。对于朱熹之学说,梁实秋说:“我的想法异于是。我以为要求美味固是人欲,然而何曾有背于天理?如果天理不包括美味的要求在内,上天生人,在舌头上为什么要生那么多的味蕾?”18“馋,则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还有无数的味蕾,叫人焉得不馋?”“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19梁实秋肯定了那些特别爱吃、会吃的人他们的生理本能既是人欲,又是天理。

地洞笔记——梁小斌经典散文随笔 篇3

被你一脚踢下河滩的不是一块石头,而是一块冥顽不化的冰。这块冰在大海上,像是一块白色的光斑。阳光对付它,根本用不着曝晒,周围的空气,还有暖暖的海水就可以使它逐渐缩小。阳光靠近一点看,这块冰在消失之前,可能会像一条鱼那样翻动,时而露出鱼肚白。但这块冰只能变黑,变得坚硬。这块冰在变小,它应该融化在水天一色的俗套诗意中。但是,偏不!原来,这冰块的内核是一块黑色石头。

上面刻着几个字:融化到此为止。

逃避生活

仅仅因为我害怕在黑暗中找不到座位,所以我很少看电影。我跟在步履矫健的朋友后面走,我终于觉得我不应该跟他们去舞场。我虽然也盼望学会跳舞,但一直没有勇气模仿别人的舞步,哪怕是偷偷地模仿的勇气也没有。我知道生活的情趣附在我身上,我就会感到沉重,总觉得身上有一股我不熟悉的气息。

凭着我的自然天性的萌发,我被染上那种陌生的气息也还能够走几步,但不久,就会感到失魂落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需要我具有能力,在黑暗里找座位就是本事。既然我没有能力,这个能力就变为我以外的怪物,时刻要吞噬我,我不小心就会被它吃掉。

我逃避生活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没有办法克服我的胆怯心理。现在已经不是这个我要学会克服障碍的问题,而是生活里所有的技能要压碎我,这个事实横在我面前。我读过很多英雄人物的故事,他们为了加入生活,拼命挖掘自己生命和意志的潜力。照这样的榜样,我也应该勇敢一点才对。但我想,我是一个在生命和意志上没有丝毫潜力可挖的人,我彻底地承认我的懦弱,为什么要羞于承认呢?

如果心理不胆怯,行为也就果敢了。但我细想,我的胆怯既然已经是先验的,那为什么非要让“勇敢”把胆怯挤跑呢?有些英雄少一条腿,有些英雄眼睛瞎了,他们想办法弥补生理的残缺就行了,而我的残缺,我的心理的变形是任何矫正术都无法使它恢复常态的。

笨拙

在现代,人们普遍的观点是,要想逃离现实,必须有足够的金钱。金钱,能把一个吃掉你的对象,变为一个美学的对象。有了钱,你可以旅游、欣赏,你可以不接触人,也可以接触人。你可以只接触人的表象信息,而不接触他们内在的心灵。在现代,接触别人内在心灵,就是别人要异化你的那颗心灵,所以说,不追求理解,是防止过分接触的好方法。你逃到一个适当的位置,欣赏自然,美学上叫做欣赏角度。我们是笨拙的,我们就是得不到这个欣赏角度,自然并不愿远离我,它反而要寸步不离,不让我们轻而易举地欣赏它。

这个笨拙是全面的,但它也仍然是单纯的、透明的,笨拙仍然是纯朴的,它是一个喜剧,是一种幽默,是一个现代堂吉诃德:不过,他已经不是在向风车进攻。他已经永远失去了进攻的概念。他根本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进攻,他的勇敢在于他敢于逃跑。这就是智慧,因为他想到了逃离,不怕最大的危险,也要逃离。

笨拙,它显示在这个人的逃离举动总是失败的。一个失败主义者,但它并不视失败为失败,没有能够逃离隐居的人,实际上也就是没有能力在真实生活中生存的人。

假如,我想从工厂里逃出来,但逃跑总是不成功,为什么逃跑是不成功的呢?因为这是一个人的逃跑,有如一个隐士的举动。个人的行动总是无出路和意义的,个人行动只是一种美学行动。因为大多数没有逃跑,大多数遵循的是一个实际生活并使之和谐的法则,是政治经济学的法则。而少数人的法则则是文学的,浪漫主义的法则。浪漫主义在现代不是描写天国,不是再现幻想,浪漫主义是生活方式。浪漫主义经历了幼稚阶段,它如今的唯一的方式就是逃离现实的举动。

生活如同女人

生活如同女人,她漂亮你就想接近,并且是不负责的接近。她丑陋你就想回避,离她越远越好。这是一个对生活的理论概括,实际情况是生活不论漂亮还是丑陋,你都要和她打交道。你命里注定是逃不掉的,这样就产生了无法逃避而派生出的人生观。

生活的形象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这是美好信息,是人接近生活的首要前提。人如果脱离不了生活的制约,自然希望生活变得美好起来,这就是宗教。我的诗也曾经散布过一种宗教意识,宗教是一种期望,一种需求,一种自身无力的表现,但他至少还相信他的呼吁是值得的。

人的虚无的意识,就是欣赏生活的意识。人究竟要欣赏生活的什么呢?显然,人要欣赏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所谓文学是回忆,就是站在较为安全的地带,对无法介入过去的回顾。这样,人成为自我分裂的人,他首先在实际生活着,另外还要欣赏自己的处境。

爱是存在的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爱是存在的。我遵循着伟大阳光温情脉脉的规律生活,我是不怕困难,我是能够抑制自己个性的。我也有日常生活,但我从不重视日常生活,就像匆匆吃过饭,赶忙要跑出去。我为了得到爱,我认为人应该是崇高的,人应该显示出值得爱的地方,人必须拼命扭动身躯,必须拥有激情。人在认定爱的存在的情况下,有他一整套生活的方式。

如果这个世界上爱不存在了,人又是孤单的人了,这时人就不想动,但人仍然得行动,得生存。这时候,人才有机会回顾自己的日常生活了。他不得不进入这没有意义的生活,他感到日常生活的繁杂,他发现自己是一个凌乱的人。

不,现在又出现了第三种人,在没有爱的情况下出现的人。这种人没有对外部世界的任何幻想,他根本不关心、想也不想生活的意义,他津津有味地活着,他唯一的任务就是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这种人是自我生存的崇拜者,是把人自身活着当做宗教来看的人。这种人进入生活严谨的风度令人吃惊,他能够沾沾自喜地欣赏自己在生活,他是现代生活的导师。

(摘自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地洞笔记——被世界开除》 作者:梁小斌)

夜行赤山湖散文 篇4

刚加入了“兰花草”户外运动组织,一群户外运动爱好者聚集在一起,相约农历二月初二,夜行赤山湖。赤山湖白天去过,但晚上去徒步还是第一次,感到有点新奇。听说环绕一圈有12公里之多,不免有点胆怯。

赤山湖离句容市区也就十多公里。拼车离开喧嚣的城市,时间不长就到达目的地。经过前两天风的劲吹和雨的洗刷,天空洁净,星光也明亮了许多,与湖区点点灯光遥相凝望,相互传情。朦胧的夜色中,赤山湖显得那么静美。走过雄伟的秦淮源大桥后,开始分道相向而行,体能稍差者反向行走,这样在会面后再回走,可以少走一段路。在同伴的鼓励一下,我没有反向走,而是随着众人顺时针环湖行进。

他们的节奏也开始很快,还真不适应,有点跟不上趟。好在平时也注重锻炼,渐渐地心里也放松了,脚步也稳健了许多。索性按照自己的节奏,独自走在后面,边走边感受那夜的美景。

赤山湖静躺在金陵之畔,为秦淮河源头之一,孕育着风光旖旎的秦淮。1400多万年前,天崩地裂,大地颤抖,地壳突然喷出一股岩浆,造就了江南的一座孤山。此山因由丹赤的砂岩形成,故称赤山,白天能看见裸露的红土。伴随着山的隆起,周边地面断裂下沉,形成了环山C型洼地,赤山湖由此诞生。山枕着水,水恋着山,山水相拥,静动相宜,这真是大自然的神奇杰作啊。近几年来,赤山湖实施了浩大的“退渔还湖”工程,着力打造国家级湿地公园,环境越发优美,景色更加迷人。尤其在黄昏,夕照赤峰,湖光山秀,水天一色,美不胜收。

虽是初春,还是有点寒意。湖边的垂柳却不管,在风的吹拂下,趁着夜幕的掩护,或照镜、或梳理,或嬉水、或打闹,宛如佳人聚会,忘却少女羞涩,各展婀娜风姿。近处的灯光倒映在湖面,使劲拉长身影,仿佛在比谁更窈窕。偶有几只水鸟被惊起,掠过湖面,倩影瞬间消失在夜色中。远处的灯光稀稀疏疏,那便是村落,显得那么恬静。传来几声犬吠,便打破了夜的寂静,似几节音符,那么和美。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家使耕牛。”春天来了,农民兄弟真要开始一年的辛勤劳作了。

矗立在湖堤上的水闸,有几层楼之高,在夜色中影影绰绰。一共有两座,分别位于湖的南北面,在防汛抗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古时,这里是自然湖荡,后陆续围湖造田。为了保护圩田,就兴修水利,最常用的措施就是修筑圩堤、疏浚河道、修建好调节水位的闸门。但解放前,倒圩现象时有发生,百姓不断与水患作斗争,年年救圩,年年受灾,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以后,十分重视水利建设,防汛抗洪能力大大增强。如今,新建的两座闸门犹如两尊门神,高大威武,守护着美丽家园,滋养鱼米之乡,造福一方百姓。

凉亭小憩,清风拂面,波光粼粼,顿觉心旷神怡,世间的纷杂烦扰早已抛到九霄云外。绿道色彩丰富,绛红色、湖蓝色、草绿色隐约可见,在脚下不断延伸,时而在湖水之间,时而在湿地之上,时而在杉树林中,时而在翠竹林间。尤其是那片翠竹林,在晚风的摇曳下,尽显挺拔秀美的身姿。我用力嗅着竹叶的味道,品味那淡淡的清香,倾听她们窃窃私语,十分惬意。穿过竹林,眼前忽然开朗,大片的油菜已不顾寒意阻扰,花蕾若隐若现。远处的`赤山就像几笔勾勒的水墨画,虽轻轻的、淡淡的,但意韵深远。山前公路上的灯光已织成了一条彩带,随时去妆扮;又如一条巨龙,欲在“二月二”昂首腾飞……

不到两小时,我们完成了环湖徒步行。也许是清新的环境,也许是温柔的夜色,也许是独特的美景,也许是团队的精神……不觉疲倦,只感未尽。“何日同宴游,心期二月二”。时光如此静好,真心期待下次的夜行。

我是夜行客散文 篇5

夹杂在一群中老年妇女中间,我卖力地扭着秧歌。听过上百遍的乐曲不断冲击着耳膜,已经不再有新鲜感。我脸上的表情一定很麻木,试着调整几次,心想这样喜气的舞蹈不该板着面孔,但我终于发现,微笑只是流星,冷峻依然占据着秋风中的脸庞。头发总是乱,一会又挡住了眼睛。在这个乱糟糟的队伍里,外表的沧桑或许对我更有利,前面领队的几个老太太看我的眼神仿佛探出针刺,吓得我仓皇逃窜到队伍的尾巴上。

人真是奇怪的动物,在音乐的鼓噪下不自觉间变成一部机器,不断运转,全力运转,身体各个部位,各个关节都在活动,偶尔喘息一下,更多时间已经全然忘却了自己的存在。大脑里空茫一片,眼前只有小广场的两盏灯,一盏昏黄,一盏亮白。

呜呜吹着笛子的那个傻孩子,不知道自己制造的是最糟糕的声响,还在尽心尽力地吹着,每一个舞者都从他面前经过,别人舞别人的,他吹他自己的。一串口水从他的嘴角流下来,一半落在衣服上,一半落到地上。想起一个不知情的舞友说起他,称他是“忧郁的竖笛王子”,忍不住想笑。突然间看见这个傻孩子吹笛子时认真的模样,马上严肃起来,他的专注和我的专注没什么区别。我的眼中那个孩子有点傻,在那个孩子眼中或许傻的是我。

夜色已深,最后一支舞曲结束,各人走各人的路,散场永远比聚集迅速。有的向东,有的向西。我,一个人,向南。路过小学校门,往里看一下,隐约有几个人在操场上绕圈行走,边走边说说笑笑,给空旷寂静的校园带来一点生气。教学楼顶楼上几间屋子亮着灯,在暗夜黑沉沉的背景下那灯光惊艳地绽放,恍若郭沫若笔下天上的街市,让人禁不住多望上几眼,头脑中浮想联翩。我每天都保持着一种好奇,每晚享受着那么奢华那么璀璨的灯光的,究竟是怎样的人?

超市刚好打烊,那个发福的中年男子关好卷帘门,骑上摩托车。他的妻子在南街开着另一家超市,他们的家在南街。此刻,他的妻子在等他回去吃晚餐。南街是主街,在这个小乡镇上,那里才是做生意的黄金地段。每天傍晚,我从家走向广场,都要经过这家北街的超市。超市里灯火通明,食品日用品一应俱全,那个中年男子颓然坐在门口的一个角落,神情孤独落寞。没有顾客或很少有顾客,这就是北街生意人的`窘境。这个男人的身体保持着一贯的姿势,面孔漠然地朝向他的商品,他尽量控制自己不朝门口的方向看,那可能会招致更多的失望。我每走到这里,脚步总要加快一些。

路旁一家新近开业的学生食堂,由于学校里的班主任们搞起垄断,所以景况难以为继,不得以改头换面,变成麻将馆。这次的转型极其成功,几天之后便客满为患。三张桌子不够用,又加进去两张。烟雾也正比例地增长,窗上又新安了换气扇。从外面望进去,里边乌烟瘴气,人坐得满满当当。其中一桌上的三位女士曾是我们队里的舞友,健身的热情最终敌不过的诱惑,原本活蹦乱跳的舞者定定地坐在赌桌前,一样是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可是窗外的我,却感到了一种沉重,一种悲哀。

又走上这高高的石子路,像行走在一段堤坝上,这堤坝因何而起呢?这里地势低洼,雨水容易积存,在这周围的三户人家就开始了明争暗斗。最先有一户在大门外垒砌了一道低矮的围堰,积水就威胁到了另外两家。又有一家在自家门口修了一道砖土墙,剩下这一家受了积水的气,又觉得受了那两家的欺负,岂能善罢甘休,于是花大力气运来几卡车山上的碎石,将自家院墙外侧垫高半米多。这下好,站在这里看另外两家大有居高临下的气势。至于积水,也只能委屈在这三道工程之间,流不走,跑不出,渗掉干掉也要不少时日。炎热的夏季,这三户人家不得不共同呼吸着积水的浊臭,共同享受着蚊虫的叮咬。

剩下的路很黑,头上也没有月亮,但不必担心,很多零星的光芒会陆续出现,走夜路的还有这样一群家长,他们都是去接上完晚自习的孩子。他们有的开着车,有的骑着摩托车,有的打着手电一路步行。家长们总要提前到达,在孩子的班主任的家门口静静等候。一次扭秧歌夜半归来,突然发现前面有一点忽明忽暗的火亮,心跳立马加剧。走到近前才知道是一个接孩子的家长,下自习时间没到,他就在那里不停地吸烟。现在孩子们学习负担重,家长们的负担也随之加重,但无论是哪个方面,只要是为了孩子,家长们别无二话,心甘情愿。天下的父母,差不多都是这样。可怜父母心。

圣诞随笔散文随笔 篇6

圣诞近了,来势汹汹的向我们抛着橄榄枝,而我却不急于迎接它的到来,因为在这样一个严冬的季节,我没能看到雪,内心是遗憾的,以至很难说的出对圣诞是有欢喜`有希冀的了。

有人对我说:圣诞节应该是离不开雪的吧。我对此没什么意见,某种意义上是很赞同的。我很是喜欢雪,记忆中有雪的日子是很惬意的。犹记的去年下雪的日子里,我会很兴奋的冲下楼道,手里拿着班级装垃圾的袋子,踏进花圃中,把一堆一堆装进袋子,然后运到楼上,分发给同学打起仗来,虽然我的手会因为玩雪而有疼痛感,但那时的心里是很欣悦的。我想有在雪的日子里,大家应该都是很快乐的,所以很多人都会来玩雪,就连老师对我们的行为也起了兴趣,不会肆意的干涉我们打雪仗的热情,而是作为一群旁观者,任我们把一团团的雪球咂在墙壁上`玻璃上和同学身上,乃至他们自己的身上。

喜欢雪,不仅仅因为它是我取乐的一种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喜欢那种银装束裹下的神圣的美感和那种宁静悠远的氛围,内心觉得这四处的洁白宛如天国般的境地。那么在这样一个国都里,我没理由不去开心,没理由不去让自己的心情随着周遭放飞起来,任思绪蔓延到这片美好中去。从前的我喜欢安静,喜欢在宁静的夜晚,站在阳台上,以月色星光为伴,想着最梦幻的故事,漫漫的任时光流逝,所以那时的我很希望黑夜一直漫长下去。而在这样一个下雪的日子,就越发觉得安逸了,就连平日里嚣张的汽笛声也自惭形秽,无力的拉着那老调,匆匆的`从这片美好中遛走。生活中,那些有雪的日子,我感觉上帝与我那么亲近,此时我想那也许就是上帝给予我们的恩赐吧!我想如今一定是上帝生了我的气,剥夺了这份恩赐,祸及了大家。而某一天,有人说:上海会不下雪,是因为白雪不愿自己被玷污。那一刻,我很难不沉默的。

如今,我已离开那座充满浓郁山野气息的小镇,离开了那些我无数次经过却不屑一顾的街道,离开了守候过我三年的校园`老师,离开了生命中最初的足迹。我来到了一个繁华的闹市,一个让我感觉充满沉重钢铁压榨的城市,一个需要警惕的新地方,而我就要在这里度过生命中的第18个圣诞。在这个到处洋溢着现代化璀璨辉煌成就的国度,圣诞节是个充满情趣的日子,大街上`商店里,哪怕是世俗中最神圣的教堂,都在为它的到来做着热情的准备,生怕怠慢了这个日子。似乎每个人都无事可做了,唯有祝福语`礼物`圣诞派会……这些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筹划着,似乎这一切令每个人看起来是多么的有朝气,有如初升的朝阳,散发着和煦的阳光,令人振奋。

浅析东野圭吾《白夜行》 篇7

关键词:白夜行,叙事特点,社会性

小说《白夜行》以“桐原当铺”的老板桐原洋介的尸体被发现在一栋废弃的烂尾楼内开始,随着警方一步步地深入调查,与之相关的人物依次登场。从刑警笹垣润三的视角看去,夸张尴尬的妻子弥生子、年轻漂亮的店员松浦勇以及阴郁寡言的儿子桐原亮司似乎都显得有些无法言说的,特别。以及之后被怀疑是桐原洋介的“情人”的西本文代,文代冷静懂事的女儿西本雪穗,以及和文代有密切接触的寺崎忠夫。随着案情的进展,线索一点点地解开,作者似有若无地引导读者去怀疑杀死桐原洋介的凶手。可是这桩命案,随着拥有相同打火机的寺崎忠夫的死亡和西本文代的自杀,成了一桩悬而未决的案子。

故事才刚刚开始,我们便走进了作者精心布置的“陷阱”里。

一、《白夜行》的叙事特点

就像那幢烂尾楼一样,东野圭吾没有再纠缠于这个案子,转而按时间顺序开始讲诉桐原亮司和西本雪穗的一路成长。小说的时间跨度,从开篇的杀人案到最后亮司的死亡,前后十九年的时间,也是两位主人公的十九年成长史。作者将故事分为十三章,每章都选取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第二章开始时,已是命案之后几年了,那时还是小学五年级的桐原亮司和西本雪穗升入初中部,之后高中、大学、工作、雪穗结婚离婚再婚……小说的叙事时间很长,而且留有大量的空白,可虽然有很多年的空白,但是作者所挑选的是关键的转折处发生的事情,而且清楚的时间分界,使得亮司和雪穗的成长轨迹其实是有迹可循。

既然是以每个时间段来划分主人公们的成长,东野圭吾便选择了最与之相适应的不同视角。就像是“移步换景”,走一段便会出现不同的风景,同样,每个时间段都会有不同的人陪伴在雪穗和亮司身边,随之也变换不同的写作视角。在这种第三人称叙事模式下,叙述者为我们讲述他所参与的主人公那一部分生活,这种缺少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叙事方式便是所谓的“局限性视角”。正如郑敏宇所说的,“视角作为伪装,一是出于作者追求真实的用心,二是叙述的需要”。

小说的第一章是刑警笹垣润三的视角,我们跟随着他一起发现大楼中的尸体,再一点点地了解案情的发展;第二章,是初中部雪穗的同学川岛江利子。川岛江利子陪伴雪穗一直到第五章大学加入交际舞社,后来两人的关系日渐疏远,她也不再出现在毕业了的雪穗的生命里;第五章出现的筱冢一成,既是雪穗在大学社交舞社的社长,也是雪穗前任丈夫高宫诚的朋友,以及第二任丈夫筱冢康晴的堂弟,所以小说后半部分筱冢一成的视角出现的频率极为的高。如果说江利子参与了雪穗前半部分的生命,那筱冢一成则是她后半部分生命中的代表人物,而大学里的交际舞社就像是一个交接棒交接的平台,视角自然地从江利子变成了筱冢一成。而关于桐原亮司的故事,小说第三章,高中部亮司的同学园村友彦,被亮司找来陪家庭妇女,之后便一直在亮司身边,开发游戏、银行卡盗钱、开电脑店……直到亮司失踪,亮司的很多经历都是由友彦的视角交代的;亮司之后的生活则是由第十二章出现的栗原典子交代的,她在亮司化名秋吉雄一后一直陪伴在亮司身边,并且由她我们知道了亮司用氰化钾杀害今枝直巳的过程……

正因这样,作者很少直接描写雪穗和亮司,一般都是通过别人的言行举止侧面烘托两位主人公。雪穗是大家闺秀,透露着高贵成熟女人味,雪穗从来都不乏追求者,在他们心中,雪穗总是特别的耀眼,用高宫诚的话来说,“精致的五官,匀称的身材,简直就是流行杂志的封面女郎。许多男社员都为她倾倒,梦想着能成为她的恋人”。可是东野圭吾却借筱冢一成之口怀疑雪穗,点出了她掩藏在精致面容和无可挑剔的言行下的真正的自己——“聪明而阴暗,为了自己的发达而不择手段”。“她的眼神里有一种微妙得难以言喻的刺”、“那双眼睛里栖息的光并不属于那种类型。那是更危险的光,可以说是隐含了卑劣下流的光。他认为真正的名门闺秀,眼神里不应栖息着那样的光。”事实证明,一成的感觉十分精准,他对雪穗的怀疑日渐加深,而正是因为他,才一步步解开了雪穗伪善的外在,将她的残忍暴露在阳光之下。

可以说之前的十二章都是铺垫,第十三章才是文章的高潮部分,随着老去的刑警笹垣润三的述说,一点点地拨开了遮盖真相的云雾。随着笹垣润三一起回忆十多年前的旧案时,才发现东野圭吾最初留下的一些疑点,初读时不觉得有什么,现在却是思之极恐。桐原洋介松开两个口的皮带;屡次提及的阑尾楼中供孩子玩耍的通风口;西本死时,雪穗确认了两次,“我妈妈死了吗?”两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当时那般的沉着冷静,本就是反常。有些细节,一闪而过,便忽略了。谁会想到凶手会是还念小学的孩子呢?可凶手又为何不能是孩子。

二、“枪虾和虾虎鱼”的爱情

桐原亮司和西本雪穗最初出现的时候,还是孩子呢,两个可怜的孩子。两个孤独的灵魂,只有相互依靠才能取暖,他们的世界里,只剩下彼此。如果在开篇,亮司作为死者的儿子,雪穗作为嫌疑人的女儿,两人还算是有交集的话,之后的十九年,他们就像是两条平行线,走着各自不同的两条路。小说也是从这两条线索出发,一条是雪穗的生活,她一直想要跻身上流社会,一定程度上雪穗是成功的。另一条便是亮司的成长,亮司一直生活在禁止线的边缘,组织接客、复制游戏卡带、窃取银行卡内的钱……

雪穗和亮司真的一丝联系都没有吗?也不尽然。仔细阅读小说,会发现作者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可以寻找的痕迹的。两个人都去图书馆,都读过《飘》;雪穗桌上绣着RK的小杂物袋,亮司后来也有一个;雪穗听中道正晴说过关于“Submarine”游戏研究的事,亮司后来弄的“Marine Grash”与它相似;桐原曾经借过友彦钱包里的验孕器,雪穗也用到过,桐原还说了句,“男人真好应付,一听到怀孕,就举双手投降”……以及最后一次,作者终于让两人出现在同一画面之中,可是却已是阴阳相隔。正如那个追查了十九年的老刑警笹垣润三开口就说雪穗和亮司是枪虾和虾虎鱼,“枪虾会挖洞,住在洞里。可有个家伙却要去住在它的洞里,那就是虾虎鱼。不过虾虎鱼也不白住,它会在洞口巡视,要是有外敌靠近,就摆动尾鳍通知洞里的枪虾。它们合作无间,这好像叫互利共生”。

像雪穗这样女人,在外人看来,是何等的光鲜亮丽,但是,她却说自己“从来就没有生活在太阳底下过”,东野圭吾很少让雪穗自己“说话”,难得的开口,却是内心最深处的表白,“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

在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只有彼此,十九年过去了,作者借笹垣的口说出,“他们只是想保护自己的灵魂。结果,雪穗从不以真面目示人,亮司则至今仍在黑暗的通风管中徘徊”。这既是追查了十九年的老刑警对案子的解释,也是作者东野圭吾为这两个孩子所做的辩白——“他们只是想保护自己的灵魂”,即使这个“灵魂”早已不再纯净,但是他们有愿意为此付出一切的决断的勇气。“雪穗从不以真面目示人”,雪穗每次出现,都带着面具,而面具下的真实的她究竟是怎样的,或许也就只有亮司知道了吧,“亮司则至今仍在黑暗的通风管中徘徊”,亮司自从杀了父亲之后,似乎真的没有再坦坦荡荡走在了白夜之下过,那个“黑暗的通风管”在他的心里,他再也没有走出来过。也许,为了雪穗,为了赎罪,他也从来没有想要走出来。

这两个在白夜中行走的孩子,拔去了身边一个又一个可能威胁到他们的人,朋友也好,爱人也罢,在他们心里,只有彼此,再无其他。那把亮司可以剪出美丽剪纸的剪刀,故事从它开始,兜兜转转了十九年,又由它结束,似乎是有始有终了,可是雪穗呢?亮司死时,笹垣问雪穗这个人是谁,“雪穗像人偶般面无表情。她答道,我不知道。”“只见雪穗正沿着扶梯上楼,她的背影犹如白色的影子。她一次都没有回头”。雪穗曾经说过,她的世界里有足以代替太阳的东西,可以使她不怯于在黑夜里前行,而如今,这个她世界里唯一的光亮也失去了。

三、《白夜行》的社会性

东野圭吾借悬疑推理案,借雪穗与亮司之间的爱情,其实是为了揭示出人性的丑恶。雪穗身边女性是不幸的,藤村都子、川岛江利子、筱冢美佳都被强暴,她们要么是传了雪穗的丑闻,要么日渐闪光比她更优秀,要么坚定反对她……雪穗和亮司的这个犯罪手法不单单是巧合,而是暗合了雪穗童年时期的不幸经历,她知道哪里是女性最脆弱的地方,怎么样才能一击命中,这难道不是雪穗对别人对社会的一种报复吗?社会给予她的是噩梦般的童年,当她长大有能力了,她还社会以噩梦,不过受苦的都是她身边亲近的人罢了。

小说开始发现尸体的那个废弃的大楼变成了性交易场所,死去的桐原洋介有“恋童癖”,买了那时还是孩子的雪穗,而当时社会中像洋介这样的男人可不止一个。雪穗在安慰被强暴的美佳时说的,“我也有跟你同样的经历,不,我更凄惨。那时,我比现在的你更小,真的还是小孩子。但是,恶魔不会因为你是小孩子就放过你。而且,恶魔还不止一个”。雪穗的母亲西本文代因为钱卖了自己的孩子,让她委身于那些男人。雪穗可能确实没有亲手杀母亲,但是关键时候,她选择了漠视。桐原家呢?亮司的母亲丝毫没有为人母的心思,与店员在家中屡次偷情。亮司的父亲当着亮司的面侵犯还是小孩的雪穗。原本家庭观念就疏远淡薄的桐原家,在亮司杀了父亲后,便再也没有“家”这个概念了。

人性卑劣,家庭淡漠。雪穗和亮司两人都没有享受过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在弑父杀母之后,他们也终是学不会如何爱别人,他们是社会发展洪流中的牺牲品。家不成家,社会何来的稳定?

当时日本社会快速发展,可造成的却是泡沫经济。桐原还是高中的时候,计算机刚刚兴起,他便开始利用它进行犯罪行为。雪穗嫁给高宫诚之后投入了股市,股票大兴,她从中也赚了很大的资金。亮司和雪穗从小就是极赋才华的聪慧孩子,如果在健康的社会环境中幸福长大,那会是何等的优秀,可是无奈他们从小便掩埋下罪恶的因子。桐原亮司和西本雪穗的不幸,何尝不是家庭的不幸、社会的不幸呢?东野圭吾笔下的这两个在白夜中孤单前行的灵魂,是他对不堪一击的社会现实的无声的控诉。

四、结语

《白夜行》有着精巧的叙事结构,他用很多的场景拼合的方式拼凑出主人公的整体形象,在这个持续了十九年的案情中,作者用了很多的方式,如第三人称叙事、大段大段的留白、设置伏笔、顾布悬疑等,尽最大的可能调动了读者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参与其中。而小说中雪穗与亮司“枪虾与虾虎鱼”般的爱情故事之下,潜藏着的是各种社会矛盾,它们交织成了小说巨大的感染力,让人欲罢不能。

参考文献

[1]东野圭吾.白夜行[M].海南:南海出版社,2008.

[2]郑敏宇.叙事类型视角下的小说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佘向军.小说叙事理论与文本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4]邓颖玲.叙事学研究:理论、阐释、跨媒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金涛.斑驳的留白——浅析《白夜行》的叙事方式及其对角色塑造的作用[J].文学评论,2012,2:37-38.

[6]邱晶,杨深林.被放逐的幸福——论东野圭吾《白夜行》的人物形象[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19-121.

[7]牛丽.从《白夜行》看东野圭吾侦探推理小说中的人性[J].文学研究,2010,7:48-49.

[8]张景一.东野圭吾作品的社会性——以《白夜行》为中心[J].作家杂志,2013,6:135-136.

京沪穗酒吧夜行 篇8

Eden

如果没有朋友告诉过你,你可能不会注意到南京西路石门二路拐角处新开了一家名叫Eden的夜店,因为它的位置高高在上,街面上的入口又颇为低调,要坐电梯上到四楼才另有一番新天地。长长的入口走道让人有种曲径通幽之感,但在周末晚间,走道尽头的热闹场面绝对会让你精神一振:高高的屋顶下是狭长的幽暗空间,衣着光鲜的男女们就在这里释放着积蓄了一周的压力。

环型吧台处于中心区域,与DJ台连为一体,是全场最繁忙的所在。后部是卡座区,设计得颇具未来感——镜面、金属桌和造型独特的沙发,营造出独具魅力的派对空间。不过,更多人还是选择待在吧台边或舞池里,因为这里才更有派对气氛。

北京

The Malt

The Malt位于国贸CBD商圈,是一处闹中取静的场所,在CBD高楼林立的今日,The Malt以老式单层的形式,复古的装修风格出现在人们眼中,其与众不同可想而之。以单一麦芽威士忌为主,The Malt简洁的酒单中,藏着许多小众威士忌,特别是老年份酒,为爱威士忌的朋友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从走进酒吧的那一刻开始,感受四周温暖昏董的光线,倾听老板最为喜爱的邓丽君的歌曲,体味在大都市中难得的放松愉悦。另外,长条形的原木吧台以及舒服得叫人陷进去不想起身的沙发座椅,也是The Malt叫人迷恋的地方。

广州

独壹酒吧

以前在新天希尔顿酒店二楼吃饭时总是很疑惑:这间餐厅为什么叫“无贰”呢?答案终于揭晓。酒店在一楼新开了一间有现场乐队伴奏的酒吧,名为“独壹”。酒吧最近邀来美国芝加哥著名女歌手Regi Brown驻店演出,接连举办了5场主题各异的party。

上一篇:酒店餐饮管理心得下一篇:生物高考必背知识要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