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4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爱已至此,言何以喻,最珍贵的爱是绝口不提。在我看来,也最愚蠢。暗恋,恋的是幻影,爱的是自己。主动陷入爱情的那方总是卑微的。不得不佩服茨威格对女人细微心理活动的了解和把控。
《象棋的故事》天才和疯子,左右之别,一线之差。最残酷的折磨莫过于思维和意志的慢性摧毁。人外有人,切莫自负,冠军不是绝对的。《马来狂人》不惜用生命来守住爱人的秘密,这便是马来狂人的狂爱之举。不解的是这份感情何以如此迅速和疯狂,食色本性,自尊与好胜心的驱使,还是寂寞环境的催化?
一.创意写作
从全书的格调结构来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体现了作者的创意写作。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嵌入叙事, 二是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 三是采用书信体方式叙事。具体表现如下所述:
1、恰如其分的运用框架叙事这一“嵌入叙事”手法, 在女主人公“叙事的叙事”中展开全书的叙事。框架叙事 (frame narrative) 作为叙事学的一个概念, 按照叙事学理论家普林斯的观点, 框架叙述是指“嵌入叙事”, 也就是为“叙事中的叙事”提供背景的叙事。[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作家R先生在他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 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 讲述的是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 而故事的男主人公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18年前, 她初遇男人的刹那, 两人有短暂的结合, 而后她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 甚至流落风尘, 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 直至临死前才以绝笔书信向暗恋了一生的男人表白的爱情故事。读完信的男人, 并没有表现出悲伤的神色, 只是“悚然一惊”, “感觉到死亡, 感觉到不朽的爱情”[2]。这是小说的基本框架。其中嵌入的故事是这位陌生女人写的这封厚厚的信。她以最诚挚的感情讲述了她与作家R先生的三次相逢, 加起来只有三年四夜的相处, 但是却是这个女人视为一辈子的短暂一生的故事。
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选取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 这使得整个叙事文本建立在“我”的视野基础上, 不仅以视听在感知世界, 而且以心灵来感受世界。透过故事叙述人“我”的叙述, 叙事进入了心理世界层面。它翻开了人物的潜意识, 兴致勃勃地窥探着人物心理的颤动。一种散发着弗洛伊德味道的内视角的采用, 把一个熟悉的故事翻过一面进行别开生面的仔细审视, 从而创造出一种心理小说的文体。《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 由“我”来讲述一个爱情悲剧的故事。“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 又是悲剧的直接受害者。在“我”的娓娓叙述中, 整个故事读起来更富有真实感和亲切感。我们用“我”的眼睛去看, 用“我”的感受去感受, 追随着“我”的心路旅程在向故事的结尾前进。通过“陌生女人”的主观视角, 我们能窥见她敏感、柔弱, 又充满爱的激情与坚强等等的性格。
第一人称叙述的叙述者“我”就具有这种双重艺术效果:一方面, 听者跟叙述者进入故事, 感受真实, 由于叙述者的引导作用和人物现实的在场性, 听者就会把感情向叙述者身上倾诉, 同时也向人物倾诉;另一方面, 由于叙述者的时空作用, 听者又随时可以回到自我的时空从而制造超然的优越感, 增强了读者的审美感受。[3]采用第一人称使读者通过一抹素笺了解到一个痴情女子的内心世界:她的炽爱、她的欣喜、她的疑惑、她的失望, 时而如梦中呓语, 时而如暴雨急泻, 如一曲凄凉、哀怨、忧伤的乐曲。其语言深挚感人令高尔基都为之动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 我竟丝毫不感到羞耻地哭了起来。”
3、以书信体叙述故事。哈代 (ThomasHardy) 曾在早年对书信体作了这样的评述:“用书信体讲故事的优点 (姑且不论其缺点) 是, 听到一方的话之后, 你会不断被引得去想象另一方会有何感受, 并急于了解另一方是否像你所想象的那样感受。”[4]这是从读者的角度分析书信体的特点。采用即时倒叙的形式, 把事情完整地展现在收信人面前, 作家R先生是读信者, 我们读者也是, 这就为全书定下了一个能够与读者更加亲近的温暖基调。同时, 书信可重复阅读的特征, 经过反复多次的与写信人进行沟通, 感受写信人在回述时的即时评论, 更能深入其内心世界, 感受其情感之深切。我们正是在陌生女人凄婉的叙述中, 被她感动, 为她感伤。作品采用书信体加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 为女主人公吐露肺腑、倾诉衷情提供了最佳方式, 它更易于接近心理的真实, 有利于作者直接将读者带入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这封绝命笔式的情书中, 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一个为情而生、为情而困、为情而死的爱情圣人至诚至真的情感与忠贞, 它犹如一部凄婉动人的乐曲, 娓娓诉说着她的激情、她的欣喜、她的疑惑和她的颓丧。小说中在段落句首不断重现的句子:“我的儿子昨天死了……”[5]犹如乐曲中凄切、哀婉的乐段反复传导出一种无限忧伤的悲剧情韵。采用剖白胸臆的书信体形式娓娓道来, 真挚的柔情和惊人的坦率融和一体, 塑造了一个受情欲、性欲煎熬, 盲从自己的无意识举动, 被摧残得遍体鳞伤却又至死不悔的集多情、痴情、愚顽性格为一身的青年妇女典型形象。
二.结局设置
作品的结局是富有叙事特色的。陌生女人在结束自己生命之前向R先生倾诉了自己的一生, 这是一种像似吐露秘密一般的叙述, 在最后的叙述中也没有出现我们意料不到的结局。作品的结局既是一个结局, 又不是一个结局, 它看似是一个封闭的结局, 但却是一个开放的结局。在小说的最后, 陌生女人与R先生为读者共同设置了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 即“开放的”结局。含混、矛盾、多义性、不确定性、不可判断性、不可靠性、疑难、断裂、延宕, 这些都是开放的结局所造成的效果。[6]开放性结局在小说中的运用, 引导读者积极投入小说阅读, 也指引读者去猜测作家R先生以后的人生会有什么改变, 并沉浸在“陌生女人”那悲惋凄美的悲剧结局中, 为她叹息, 为她感伤。“死亡看上去是确定无疑的终结, 但总会留下某位沉思冥想或者困惑不解的尚存者, 某位正在读墓碑上碑文的人。”[7]
茨威格在写作上的态度严谨。他力求作品简洁, 生动。他说:“只有一页页读过去, 情节始终高涨不衰, 一气呵成, 直到最后一页都激动人心, 令人喘不过气来的书才给我以充分的享受。”[8]小说的结尾描写更是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那份久久不散的笼罩了女主人一生和全文的哀婉而又凄凉的诗意, 当作家R在一口气读完陌生女人的来信后, 似乎终于有所了悟。“他的目光忽然落到面前书桌上那只蓝花瓶上。瓶里是空的, 这些年来第一次在他生日这一天花瓶是空的, 没有插花。他悚然一惊:仿佛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被打开了, 阴冷的堂风从另外一个世界吹进了他寂静的房间。他感觉到死亡, 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 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 她飘浮不定, 然而热烈奔放, 犹如远方传来一阵乐声。”[9]一切都暂时归于沉寂, 我们读者与作家R在掩卷之余, 仿佛聆听了另一个世界吹来的冷风和阵阵幽怨的悲伤心曲, 在一片迷离朦胧的情感雾霭中发现了那盏随风摇曳的烛光终将幻化为一朵最后的白玫瑰。结尾诗意朦胧, 引起人们心灵的震颤和丰富的想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叙事技巧是十分高超的, 在作者的生动叙事中充分体现了创意写作及结局的叙事技巧, 叙事学理论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与表达, 因而我们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篇资源丰富的叙事学分析的范本。
参考文献
[1][6]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 汪正龙李永新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5][9] (奥) 茨威格:《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张玉书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
[3]祖国颂:《叙事的诗学》,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3年。
[4]申丹、韩佳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编者著名此言出自于哈代1878年4月的笔记。)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7] (美) 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 申丹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绵长凄婉的爱情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名为R.的著名作家在他4l岁生日那天收到了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信中,这个女人倾诉了她从13岁起对这位作家至死不渝的爱情。18年前,13岁的她就爱上了住在隔壁的作家,对她来说,作家是神秘世界里面的人物,她对他既崇拜又爱慕,后来,小女孩因家中变故搬到了别处,但是她始终无法忘记这个曾住在隔壁的作家。几年后,小女孩以学生身份回到原来的住处,与作家重逢,并把自己的初夜献给了他,对女孩来说,他是她感情的全部,但是对风流成性的作家来说,她却不过是他千千万万的女人中的一个而已。两人几次交欢后,作家因事离开,虽然表示回来后马上与她联系,但却从此杳无音讯。女孩在绝望的等待中发现自己怀孕了,因对作家的爱,她决定生下这个孩子。孩子出世后,生活越发艰难,女孩为让孩子过上优越的生活,不得不依附有钱男人,过着妓女一样的生活。几年后,她终于再次遇到了深爱多年的作家,两人又有一夜的欢愉,但作家仍旧没有认出她来。又过了几年,他们的孩子患上流感死去,这个女人在绝望和病痛中将自己这一生的爱情写到信上,寄给了这位她苦恋了很多年的男人。
作家看完了信两手哆嗦,他长时间的试图在记忆中去寻找关于这个女人的记忆,但是记忆却是那样的模糊,女人深沉的爱让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都涌进他的心头……
經典词句:
1.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激。在这点上,我愿意在你结交的所有的女人当中成为独一无二的一个。
2.从来没有责骂过我对你的爱情,我始终都爱着你,一直为你所给我的那个时刻而祝福。假如由于那些时刻我还得再进一次地狱,而且事先知道我将受的苦,那么我还愿意再进一次,我亲爱的,愿意再进一次,再进一千次!
点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终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我绝望的爱慕之情。”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白发苍苍,举止高雅的老妇人,她在四十岁的时候,出于一种高尚的感情,去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赌徒,却由于瞬间活力的驱使而失身于这个她连姓名也不明白的男人…”
书中的女主角穷尽其一生去热烈地爱着男主,这就是一场史诗般的暗恋,一位坚贞不渝的女人的独角戏,一场自杀式的决绝的爱情。她将自己的爱情当做唯一的信仰,真真正正地诠释了“我爱你,与你无关”。
高中的时候第一次读这本书,当时已然泪流满面,作者将一个女孩到女人暗恋时那细腻温柔的情感描绘地无微不至。
我敬佩于女主角为男主所付出的一生的等待,那种甘愿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更加敬佩她始终保持着那一颗专一纯洁的心灵,她拥有一个高贵的人格,不会施舍爱情,但是能够通过自己的魅力使他注意到她;她不会去勒索、审判爱情,不依附于婚姻形式的捆绑,只是天真地渴望在自己的努力之下那个男人能够从心底最深处就爱着她。
他并没有兑现承诺,也许在他的眼里他们之间的感情只是那虚幻缥缈的几夜,稍纵即逝,他辜负了她的等待与期待,我为她感到可悲,憎恨这个男人的深情缱绻的目光,憎恨他对她无情。
然而字里行间,我感受不到任何她对他的埋怨,充斥着的尽是她对他深刻的爱,是她对他们曾经美好的回忆,是对他给予自己这段感情的感激,是对爱人未来的嘱托与不舍。我想她写这封信的原因仅仅是为了使他知道这个世上曾有人那样地爱着他,为了让他知道自己值得这样一份深重的爱。
“我宁愿独自承担所有后果,也不愿意成为你的负担。我希望自己是你所有女人当中独一无二的。我希望,每当你想起我的时候,心中只有柔情和感激。”
少年时期那种傻气的暗恋谁都不会陌生,我们都曾天真地去喜欢过一个人。与他的每次不期而遇都会成为你的思维的中心,与他有关的任何事都会让你默默关注,他周围的人会让你觉得亲切,他时常在的地方会让你觉得熟悉,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会让你久久揣测…即使时隔多年,我们会渐渐淡忘那个所倾慕的他,对他的那份心动也随之而散,也许现在的自己已经有了去追求喜欢的人的勇气,学会去表达心底的感情,但是回想曾经,也会无比想念那暗恋时期的懵懂天真的自己。
书中的女主角像极了那时候的我们,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会因为她的欣喜而欣喜,她的悲伤而悲伤,她的期待而期待,因为她的爱情与我们产生了共鸣。
“我的心紧张得像根琴弦,你一出现,它就颤个不停。我的心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动;可你对此毫无感觉,就像你口袋里装了怀表,你对它的绷紧的发条没有感觉一样。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数着你的钟点,计算着你的时间,以它听不见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你在它那滴答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可是,为何会有那么多的女孩,将爱情视为自己的全部,在自造的爱情氛围里沉迷?这种宿命是那些痴情的人自己设下的,明知这犹如饮鸩止渴,明知这无可救药,却还是万劫不复、一往无悔。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女主自讨苦吃,但是又有多少人愿意承认,这种痴狂正是我们骨子里对爱情所向往的高度?我们渴望有一个这样爱着自己,也渴望穷尽一生与自己最爱的人相守到老。
女人,永远是一种感性动物。为了爱情,总是可以奋不顾身到失去自己,却偏执的认为爱上心中的那个他是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开始读《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的时候,还在想是不是只是叙述一个失去心爱的儿子的女人向一个陌生人倾诉其对儿子的爱与不舍的故事,可故事的发展与我想象的完全不同,这个女人,却是向那位收信的作家吐露了自己对他穷尽一生的爱恋。
从十三岁开始,那个女人便无可救药的爱上这位在她看来是风度翩翩、儒雅、富有的男人,对了,他还是个作家,一个比她身边那些脏兮兮或是没素质的男人要牛逼的多的上流社会人士。他不像之前的邻居会欺凌她,会拿雪球把她的头砸的头破血流,他会发出迷人的、温暖的微笑,他会看很多的书,尽管他也经常带各色各样的女人回到住所。从十三开始,他就是她的世界,她会亲吻他摸过的门把手,嗅他吸过的烟头,她爱他爱得无可救药,即使是在随妈妈改嫁到斯鲁巴克,即使继父待她如亲生女儿,生活无忧,她却认为离开他生活便失去了阳光,整日郁郁寡欢,甚至十七八岁的时候孤身一人跑到原来的住所旁边工作,无数次站在路口只想让他想起他,想不起也罢,注意到也便是莫大的欣慰。
为了爱他,她把自己的姿态放得那么低,低到了尘埃里,终于,作家注意到这个美丽的女孩,带回了住所,一夜春宵,女孩只带走了四朵白玫瑰。肉体的欲望终究是人类致命的`弱点,他们又有了两次,女孩把她当做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在她的心里,作家是最高尚的,甚至后来她说,在生下孩子之前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发誓没让别的男人碰过她的身体,她觉得,他碰过的身体多么圣洁啊,怎能让别人猥亵。自此,我不知道我抱得是一种什么心态,对于一个随意将各种各样的男人,这个女人还将他视为神祗,是该赞美的坚定的少女情怀还是爱的盲目?我真的不懂。为了作家的儿子能够像他所谓的上流社会的爸爸一样吃的舒心,穿的体面,女人去卖身。因为作家,女人拒绝过很多男人的求婚,甚至是在多年后再次碰到作家时,她都要撇下一个对他的极好的工厂主,却急于向作家献身,只想要作家想起她来,想起那个十三岁的小女孩,那个十七岁的少女,可惜,一夜春宵后作家却给了她钱,多么可笑的结果。
女人最终还是和她的孩子一同死去了。作家看完信后亦只是震惊,却想不起那个为他耗尽一生的女人是谁,亦才发现,今年的生日没有了女人默默送的白玫瑰。看完后,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看懂,我不知道对于这个女人的这一生是否该用值不值去评价,自始至终她都没有责怪过作家,自始至终都在为作家着想,可是谁又能鄙夷她?谁又能说她不值得呢?她有信仰,她爱他,她的喜怒哀乐都是因为他,她做的所有只是为了让他注意她和想起她,即使没有成功过。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用理性或感性的思维去评判她,毕竟,爱,不忍心责怪。毕竟,我们自己,亦做不到她那般的奋不顾身。
作为小说来说,用“击节之作”来形容它毫不过分,我很讶异于一个男性作家能将一个女人的心思描述的这么细腻,绝望、欣喜,少女的缱绻情怀,早年徐静蕾将他翻拍成电影,不知晓效果如何。其实在开始的时候不免觉得与岩井俊二的《情书》有一点点相似之处,因为无法抑制住对已逝恋人的思念,渡边博子在其中学同学录里发现“藤井树”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时,并寄了封信过去,而收到情书的女生并不认识渡边!
多可敬,多可悲。
这样的爱,称之为病态也不为过,可是偏偏,又悄无声息。这是单恋的极致。尽管她将他看得清清儿的,可是无法自拔。
我们的这位作家R,大约是有些脸盲。前一段时间看《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家的小妹妹对华生说:“令人惊讶,这么多次,你们这些男人都没真正注意我的脸。”我想,这句话说给作家R也是适用的。
一.看不见的手———男性作家的隐形男权主义
十九世纪末, 茨威格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写下了这部感动了无数读者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为此高尔基曾盛赞茨威格这篇小说:“我不知道有哪个艺术家会怀着这么多的敬意, 这么多的柔情来描写妇女, 我想不起有哪篇小说像它那样充满了纯净贞洁的抒情性……” (2) 无可否认, 作品一方面表现了茨威格对女性高度的关注与同情, 特别是小说中对陌生女人内心的哀怨苦涩以及自身命运的坎坷心酸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另一方面, 尽管高尔基把“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的桂冠送给了茨威格, 但他在深入刻画女性形象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作为一个男性作家, 在描写女性时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普遍的男权文化观念。正如西方女性主义者所说:“所有男人写的关于女人的书都应加以怀疑, 因为男人的身份有如在讼案中, 是法官又是诉讼人。” (3) 男性作家的文本由于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与女性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男性文本的独特性。男性作家维护其男权中心的思想, 往往能体现在他们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在描写陌生女人与作家R的第一次邂逅, 茨威格赋予作家R的形象是完美的。“我一眼就看到你的容光焕发、表情生动的脸, 长了一头漂亮的、有光泽的头发……你是那样的年轻、漂亮, 身材颀长, 动作灵巧, 英俊潇洒。” (4) 成熟、优雅、博学的光环围绕着他, 而他的的轻浮贪玩、放荡不羁、纵情恣欲却被忽略。相反, 陌生女人的童年在作者的笔下是典型的“他者”形象, 贫苦和寂寞笼罩着她, 形象瘦小、胆小、不受人待见。而对待一见钟情的作家R, 她是卑下的、毫无自尊的, “我想跪倒在你的脚下, 求你收留我做你的女仆, 做你的奴隶!”
如狄泽林克所说:“每一种他者形象的形成同时伴随着自我形象的形成。” (5) 他者形象犹如一面镜子, 照见了陌生女人, 也照见作者自己。茨威格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位孤独的单恋者形象, 面对男人的多情和滥情, 作家不仅没有提出严厉的批判, 还借陌生女人之口, 写出了女性对这种男人的崇拜、宽容和谅解。他在这部文本中显现出一个男女极不平等的爱情观, 这无疑就隐含了对女性的弱势地位的肯定。他肯定了传统男女对待爱情的态度:男人把女人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而女人却痴痴守候一个男人把他当作自己的全部生活。男人可以有无数女人而不必对任何女人负责, 而女人却忠贞不渝为一个男人奉献自己的一生而不要求任何回报。茨威格作为小说的隐含叙述者, 潜在的读者便是男权社会的男人们, 自我形象并不直观且较为隐蔽, 从作者的语气、角度、态度、评价等主观因素聚合而成的男权意识是一双看不见的手。
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被变成的。” (6) 女人一直是在被塑造着, 是被男人塑造着, 是被话语塑造的。“陌生女人”是茨威格眼中的女性, 是他带着隐形的男权主义塑造出来的, 是被男性观照的对象, 是男性欲望的载体, 是男性狂热世俗欲望的真实而自然的流露。“我”真正的身份———女性, 得不到实在的确认, “失语”状态始终伴随着“我”。“我”这个女性形象是空洞的, “我”的真实生命体验被歪曲或忽略。从本质上“我”仍然是被男性权力话语驱使的对象, 是男权社会里的“他者”。
二.背后的声音———传统女性观念
当以男权为中心的文明确立之后, 传统女性便以“他者”的身份居于中心文化的边缘, 被剥夺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力, 她们是第二性, 被排斥于政治、科学、艺术之外, 从而导致女性生活家庭化, 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她们的喜怒哀乐要围绕着男性意志来体现。女主人公的背后遵循了大多数女性的观念, 她面对男性时失去了自我, 失去了自己作为一个和男性一样的主体, 而在男女恋爱关系中处于受支配的地位。
作家R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陌生女人的命运, 仅仅是一缕温暖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 便使她决定为其奉献一生:“你就是一切, 是我整个的生命, 人间万物因为和你有关才存在, 我生活中的一切, 只有和你相连才有意义, 你使我整个生命变了样。”面对作家对自己的无情, 她仍然坚持认为:“你过去是我的一切, 现在也是我的一切。”“我的一生始终是属于你的”“我只想把自己献给你, 完全委身于你”。 (7) 陌生女人可以为了作家牺牲一切, 她把自己的贞操毫无保留的给了作家而不求回报。没有亲人朋友, 没有属于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终其一生她都为他而活着, 卑微与隐忍, 孤独与凄清。表面上看, 她在爱情面前, 没有任何关于金钱和地位的差异概念, 似乎每一步的选择都是忠实于自己的, 主动性的、独立的、不求回报的。事实上她却是被动的, 依附的, 失去自我的传统女性观念。甘愿牺牲、被奴役并不代表爱的表现, 绕了一圈, 她还是围绕着男人转, 失去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以至于最后在多年来得不到男人的爱和失去母亲身份的双重打击下完全崩溃。
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 女人是被当作玩偶, 当作性欲的工具, 女性自身的主体性被剥夺了, 被男性中心制压抑了, 作为生活在其中的陌生女人, 自身接受了这种观念, 为男人献身的女人, 注定要受到爱情的困扰, 她在这场不平等的爱情中成为牺牲品, 在这种传统的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中, 她无法摆脱传统女性的影子, 这种深入骨髓的观念使得她到死都没有意识到女性的独立地位, 陌生女人重演着传统女性的悲剧。
三.男权社会与女性悲剧
叔本华认为悲剧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邪恶的人和势力造成的悲剧;第二类是由命运造成的悲剧;第三类是一般人在日常环境中由于各种关系的牵制而形成的悲剧, 这种悲剧由于没有恶势力和命运作祟, 反而更加惨痛。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符合第三类悲剧, 因此是“悲剧中的悲剧”。值得注意的是, 陌生女人在这场一厢情愿的爱情中没有呼天抢地的呐喊, 声嘶力竭的哭闹, 也没有过多的挣扎与反抗。她是自觉的、自然的步入这个爱情的陷阱。作家R代表的是整个将女性摒弃于社会生活之外的男权制, 陌生女人尽管有反抗, 但始终都摆脱不了男权制绳索对她的束缚。因为她在经济上处于劣势, 性别上处于从属地位。尽管她设法拯救自己, 但毕竟力量太过渺小, 太过孱弱, 太过保守, 因而注定成为男权社会下的悲剧。
由此, “我爱你, 与你无关”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假想主动与平等。她最后以死亡结束了对作家R一生的等待, 在信中提出了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要求是:每年在她生日的时候去买一束白玫瑰作为对她这个“不存在”的纪念。女人至此没有觉醒, 她永远不可能活在她所爱过的男人心中, 从前没有, 今后更不会有。黑格尔曾说:“爱情至上在女性身上显得最美, 因为女性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而将其推广为爱情。” (8) 因为女性自觉自愿地放弃了生活的全面性, 将自己纳入男人的生活轨道, 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女性失去了自我, 她是为别人而存在的。女性是受压迫的, 是被客观化的, 由于女性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直默默承受把这种不平等当成了“自然”即习惯, 这就是为什么女性一直受到压迫, 一直被悲剧笼罩的根源所在。
四.结语
艾里希·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说:“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作者用看不见的手———其自身隐形的男权主义编织了一场“乌托邦式”的爱情毁灭。由于男权社会下传统观念的作祟酿造了小说乃至现实女性的悲剧, 再现了当时女性真实而又普遍的生存状态。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来解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不只有感动与同情, 更多的是对女性生命的追问与反思。
摘要: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来解读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通过对男性作家写作中的隐形男权意识以及以女主人公为代表的传统女性观念两方面的分析, 揭示现实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剧。
关键词:男权意识,传统观念,悲剧
参考文献
[1247]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第2、3、11、28页,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6]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 第10页, [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5] [徳]狄泽林克:《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展》, 载《中国比较文学》, 1993 (1)
关键词:陌生女人;救赎;象征意义
一、内心挣扎与主动反抗
作家R在陌生女人心目中的神秘面纱被一层一层剥开,陌生女人对作家R持有的敬仰之情也越来越弱。经过几天几夜的相濡以沫后,对于陌生女人来说,作家R不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从陌生女人回到维也纳到最后一口气,在此期间她与作家R一共见过十二次,其中不管是无意还是有意的见面,每一次见面陌生女人都强烈的渴望作家R能认出自己来,可是作家R没有。即使在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中,陌生女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试图通过过往的一些画面来勾起作家R对陌生女人的回忆,然而作家R仍然只是把她当做一个随时可被替代的消费品。要是换成13岁时的心态,陌生女人会再力比多的刺激下主动说出她与作家R之前的往事,可是现在陌生女人并没有这么做,反而在眼泪掉下来之前选择了离开,尽管有不心甘、不舍,但是最后陌生女人还是留着了女性那束可贵的尊严之光。
越是得不到作家的认可,陌生女人的心开始变得越急躁。陌生女人从一开始只是躲在自家屋子里偷偷窥视作家的一举一动,到每天去巷子里等候作家出入希望能与作家偶遇,再到现在主动自由出入作家的生活,这一系列发生在陌生女人身上的变化其实是陌生女人自己对于这段情感态度的一个回应,也是对女性主义追求的一种强烈释放。作为一个缺乏父爱、独自抚养儿女的一个母亲女性形象,陌生女人在各种肮脏、唾弃与耻辱的折磨下,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绝对的男权主义进行反抗,对被忽视的女性主义进行呼吁,警戒现在的女性为了自己的尊严和荣誉要勇于与压迫势力进行抗争,为女性赢得一片自由的领地。
二、做一个独一无二的女人
从意识到男女之间这回事以来,陌生女人就视男女之间的感情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尽管在与作家R分开的那段时间里有很多陌生女人的仰慕者向她示好,但她始终没有背叛作家R。“从我委身于你的那一刻起,到这孩子从我肚子里生出来这一段时间里,没有任何男人接触过我的身子。我的身子任你紧紧贴过之后,我就有了一种神圣的感觉。”就算最后因为生计原因陌生女人与除作家R之外的其他男人们共享了自己的身体,那也是陌生女人在无意识情况下的善意举动,不能被判决陌生女人为没有节操、没有贞洁的女性。自始至终陌生女人都视其他男人为过客,一直保持着一个女性应该有的自尊心,只承认作家R才拥有过并且始终拥有着她的身体。
“但是我要保持我的自尊心,我要让你这辈子想起我的时候没有一丝忧虑。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也不愿让你背上个包袱,我要使自己成为你所钟情过得女人中独一无二的一个,让你永远怀着爱情和感激来思念她。”陌生女人不想她与作家R的孩子成为作家R生活中的一个包袱、一个牵绊,陌生女人所有的所思所为都是站在作家R的角度上进行的,她考虑的首先永远是作家R的利益。她知道作家R是一个在生活上崇尚自由,在学术上追求严谨的双重性格的人物,她不想让任何的人或事去干扰到作家R的正常生活,宁愿一个人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通过出卖肉体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就算一直没有被认出来依然一次又一次的答应作家R的请求,信中没有一字责怪作家R的言语,这是一种多么无私、高尚的情怀啊?直到今天,读者们在给这个陌生女人送去一丝丝同情目光的同时,也应该对这位母亲怀有更多的敬意。
三、必须说的秘密
完整的故事是从作家R打开那封没有署名、没有邮寄地址的信开始的,陌生女人在信中多次流露出她这一生对于作家R的神秘性,并且多处强调如果自己还存在人世的话,这个对陌生女人来说一生的秘密就会被一直隐藏下去。但是当读者仔细读完整片文章后就会质疑:“竟然陌生女人这么爱作家R,不想去打扰作家R的正常生活,那为什么到死的时候还要通过信件将作家R之前伤害陌生女人的点点滴滴都毫无保留的倾诉给作家R呢?这难道不是想要作家R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一直活在愧疚和自责中吗?”读者的这种想法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我们更应感受到的是女性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陌生女人把自己的一生都输给了男权主义,输给了现实的压迫,在爱情之路上陌生女人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一次又一次的爬起,但还是抵不过命运的戏弄,在孩子失去的那一刻,她对作家R 的情感也随之而去了。她最后需要做的就是勇敢的站出来维护所有女性的权利与尊严,呼吁整个社会来关爱女性,对于其他所有女性来说,她的一生是必须说出来的秘密。
四、结语
茨威格通过天衣无缝的心灵战术,将一段看似不切实际却又真实存在的爱情故事描写的淋漓尽致。从作家R出现那一刻,陌生女人的整个生活状态不仅在为自己努力赢得爱情的权利和尊严,而且当她开始提笔写这封信的时候,也在为整个人类的女权主义争取话语权。整个故事不仅仅只有陌生女人悲情命运的解脱,更有现实女性精神与灵魂的救赎,这难道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吗?
参考文献:
[1]高中甫等译.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故事的构思源于某种真实的固执。一个人明明白白地等着另一个人的声音,可那声音在流逝的每分每秒变得越来越飘渺,虚幻。期待变成一份苍白的守望,守望的尽头是一望无际的地平线。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构思源于一个女人对爱的固执,她告诉我原来爱还有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放弃!
我轻轻地走进去,沉沉地走出来,始终被莫名的孤独和感伤纠缠着。我曾尝试用哭来发泄心中所被震撼的情绪,但这并不能体现我真正的感情。后来我知道,我惟有沉默,沉默而已。
沉默不是压抑,而压抑却是沉默。
这是一篇热烈狂放的爱的宣言,一个女人在她仅有的一个心爱的儿子死后,点起第五根蜡烛,给孩子的父亲一个从不认识我
而我不停地在爱着的人写一封信,诉说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
她从十三岁就爱上了作家亚尔,可一直到临死,他都不知道她的一切,在漫长的时光中,几次在一起,她充当着一个邻居小女孩,委身给他的十八岁少女、舞厅中带回来的女人等不同的角色。
她倾注一番从不要求回报、无限奉献的真情。可悲的是她死后他才知道一切。她独自抚养他们的儿子,把他看作他的再生,孩子意外离开后,这个女人也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从他那里,她什么也没有得到,没有一个孩子,没有一句话,没有一个字,甚至连记忆中的一点地位也没有??。
一个比任何人都爱你的人,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一个等候你的呼唤而你从不呼唤的人,这是怎样一种悲怆感情?再怎么也没有无私而不求回报的爱了。
只有少女时期才有这样不加掩饰不求回报的情怀吗?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相互守着一生一世,却可能始终没有彼此轻轻触及。没有拥有,只有永恒的背离,于是等到失去才是永恒。事实证明,我们常常被虚幻的东西打动,想念不确定的人。很多感觉算不上爱情。但我们喜欢那样的感觉。最真的爱情常常只是一个人的事
情吧,最好的是生活在自己对爱的幻觉中吧。没有什么可以印证,虚的。但是因此觉得自己不自私,纯洁,甘于献身和守侯,原来自己还可以那样。
爱情故事都会有某种结局,就像情到深处的男女都会脱口而出我爱你!但她从未向他说过,她毅然选择了放弃。选择是痛苦的,可放弃更痛苦。
这电影放我电脑里好久了,我一向想看,可总是看了一会儿就睡着了,这天倒是提起精神把电影看完了。
哎,拍得好矫情啊,写了这么个傻娘儿们,写了这么个风流鬼,个人觉得有点夸张了,诚然好多细节都做得很到位,可很多演员真的是没入戏,略显粗糙。
以前老觉得关于感情,女人的心就像钻石一样,闪着动人心魄的光,漂亮,夺目,让人追捧,男人们总想把这颗心占为己有,但是时间长了才明白,那无非是块石头,冰冷的,而且用那闪着光芒的棱角伤人来是能够致命的。
此刻觉得自己的心也像块石头了,粗粗的,沙沙的,好像用刀捅也不会疼的。只是看到一些话还是让我想到了一些人、一些事,关于我的。于是有了触动:
【看着小小的她在快乐地奔跑,这个时候在她心里什么都没有,满脑子只有一个人,就是那个压根没记过她的那个骄傲的他,这种对爱的承诺谁还会去质疑呢?因为这爱里只有白色的没受人染指的光,没有一丝欲望。】从那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我明白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骄纵坏了的人说这句话,但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你,过去是这样,那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得上一个孩子,不被人察觉的感情。
【爱里掺杂了太多的崇拜,那个平凡的人就变得无比伟岸与可敬,像神一般不可触犯,每一次见面都像是一次隆重的朝圣。】我闻到了你的味道,烟的味道。感到一阵使人昏沉的幸福……有一个生命依恋着你,并且为你而憔悴。
【孩子,你好傻啊,明明生命还有很长,为什么在这一刻,当你明白你务必要离开那里离开他甚至不明白这辈子还能否再见他时如此绝望,又为什么要在那个离别的夜里躲在角落里偷偷地寻找他,当看到他与别人交欢时泪似泉涌,却又不敢哭出声。】那个夜里,我突然感到,不在你身边,我生命的时钟就要停止。
【鸣凤曾对觉慧说过,我不愿意给您添一丝麻烦。是啊,她宁愿这样远远地看着他,不愿意自己心爱的三少爷为自己背一点烦恼。爱一个人爱痴了就真的什么都不顾了,只要那个人得到了幸福,自己就算死了嘴角都会挂着笑的。片中的她怀了他的孩子后,决定离开北平,孤独地承受这一切。】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意变成你的一个累赘,我期望你能想起我来总是怀着感情,怀着感念……但是当然,你从来也没有想过我,你已经把我忘得一干二净。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的三是吉祥数,因为3是稳定的,当一个家庭的人数从2变到了3那才真的稳定下来。其实我觉得,很早以前全世界的聪明人都明白,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当她的孩子生下来后,她觉得生命又变了,因为感情的缘故生下来的孩子不仅仅仅只是一个孩子,因为他的身上还流着自己热烈爱着的那个人一半的血。】我不能把你留住,但是此刻我能够把你永远交给我了,我能够在你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成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们的生命连到一齐了,正因为如此,我感到无比幸福,你再也不能从我身边溜走了。
【老是有人问我,什么“我又去找她了”,“我们又和好了”,“我是不是很贱?”云云,诚然,是不怎样贵。但是感情的力量能够使男人屈膝,使女人解衣。没有什么贱不贱的。大家都干但是命运,更躲但是那个注定了会折磨你一生,一向残留在你记忆里最珍贵的地方的那个最特殊人。所以当她再一次投入他这个风流鬼的怀抱的时候,还会那么陶醉而且坦然。】朋友算什么?自尊算什么?下一次我还会这样!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抗拒。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依然没变。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现出一种力量。站起来,跟着你走。
最后的蒙太奇用得好漂亮,我觉得是那个剪辑师张一凡和摄影师李屏宾做的最漂亮的一个镜头了。当她看到那个老佣人傻傻地盯着她时,她也怔住了。佣人没有忘记她,但是主人怎样就是记不住呢?他颤抖着喊了声:早啊,小姐。她倔强地走到他面前把他偷偷地藏在她衣服里的钱塞给了佣人。跟他睡觉哪里是稀罕那个男人的臭钱啊。
但是近日收到的一个陌生女孩的来信,却使我不由地细读数遍,心生几许说不清楚道不明的感动:
尊敬的作家先生:
我是一个女孩子。我向您老老实实地承认,我没读过您的任何一本书。星期六,我和我的3个表姐一个表哥在我们的小六姨家相聚,一边嗑瓜子一边闲聊。瓜子下边铺着一张旧报纸,那上边有一篇介绍您的报道。表哥看了一会儿,指着您的照片说:“哎,咱们就给他写信怎么样?”我们早就想给一位作家写信了。
梁作家,这是一封代表5个人写给您的信。我们的母亲们那当然就是亲姐妹了,她们有一个妹妹,就是我们的小六姨。她已经36岁了,还没结婚。不过您千万别误会,我们可不是在替我们的小六姨向您征婚。我们的小六姨是个美人儿,除了肤色不怎么白外,哪儿都够美人儿的标准。请您注意,是不怎么白,不是黑。
我们的姥爷和姥姥,一个78岁了,一个75岁了。我们的家乡在四川山区,一大家子都是农民。
我们的小六姨生下来不久就送给别人家了。家里孩子太多了,姥爷姥姥负担不了。也幸亏小六姨被送给别人家了,她才能上学,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上了省卫校。毕业后,她分配在省城一所大医院当护士,没几年又当上了最年轻的护士长。那一年她回老家探亲,她的养父母就告诉了她身世的真相。她就去我们那个村子,探望了她的亲生父母。接着,又一一去探望她的5个姐姐。我们的小六姨,她进一家门哭一次。我们的姥爷姥姥和我们的母亲们,心里都特别内疚,尽说些“女儿对不起”、“妹妹对不起”的话。小六姨却哭着说:“爸爸妈妈姐姐们啊,我不是怨你们呀!我是怎么也没想到你们的日子会过得这么苦这么难!这可叫我怎么办呢?”
不久,听说小六姨不当护士长了——她在卫校是学按摩的,她自己开了一家按摩诊所。那一年的春节前,姥爷姥姥和我们各家,全都收到了小六姨汇来的钱。每家不多,500元。但是对于农村人家,那可是不少的钱啊!
第二年和第三年上半年,她的养父母相继病了,被她接去了省城。姥爷姥姥和我们的母亲,全都替她着急上火,可又全都帮不上忙。小六姨再回到老家时,衣袖上戴着黑纱,瘦极了。姥爷姥姥和我们的母亲们心疼得全都哭了。她却安慰他们:“别哭,养父母对我的恩情,我已经报答了。”她说,按摩诊所虽然挺赚钱的,但几乎每天都要面对一两个心术不正的男人,她不干了。
她说她要到深圳去闯闯。姥爷姥姥和我们的母亲们都舍不得,也都不放心她去。可劝不动她,一个个流着泪,一直把她送到乡路的尽头。那一年,我还在妈妈肚子里呢。小六姨双手轮流摸着表姐表哥们的脸蛋,嘱咐我的姨妈们:“姐们儿呀,要让孩子们读书。以后,有我呢!”
尊敬的梁作家,为了节省您的宝贵时间,我接下来只能写得特别简单了。总而言之,没有我们的小六姨,我们都是念不起高中和中专的,现在,也绝不会都集中在深圳这一座城市里打工。周末,我们全都无拘无束地聚集在我们的小六姨家里,看录像,甩扑克,或者轮番上网。那时,我们都觉得幸福极了,而她,总是坐在一旁,默默地瞧着我们,脸上很有成就感的样子,像一位美丽的小母亲。
十三四年里,我们的小六姨,先后做过许多工作,深圳市一个区的区委办公室的办事员、接待科副科长、公司的秘书、经理助理。小六姨还开过花店、书店、时装店。知道我们的小六姨目前在做什么吗?她已经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公司,经营各类首饰,在深圳一家大商场里有专柜,在另外两座大城市的大商场里也有专柜,效益都挺不错的。在我们心目中,我们的小六姨已经是成功人士了。
十三四年里,小六姨挣的钱,一大半花在我们身上了。因为我们有个小六姨,姥爷姥姥生病才住得起医院了,才坐过飞机了,才到过深圳这么美丽的城市了。因为我们有个小六姨,我们各家的日子才渐渐好过了,我们的父母才不终日愁眉不展的了。
但是我们的小六姨却36岁了,还没爱过,还没被爱过。为了我们所有这些人,也许,还为了她心里当年默默许下的一个承诺,她无怨无悔地将自己最好的恋爱季节耽误了。她依然美丽着,却始终孤单着……
她经常教育我们:打工妹,第一要自尊,第二要自立,第三要自爱。她还时常一个一个地询问我们谈恋爱了没有。说:“如果万一两个人之间发生了那种冲动的事儿,尽量别使自己怀孕。一旦怀孕了,也别互相埋怨。对于恋爱着的年轻人,那根本就不是可耻的。但是得及时让小六姨知道,因为小六姨有责任亲自陪你们去医院。”
然而,小六姨自己前几天却怀孕了!当她声音小小地打电话向医院咨询做“人流”时,我无意间听到了,第二天我请了假,跟踪她。我隐蔽在马路对面,望着小六姨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入医院,又一个人孤零零地缓缓走出医院,心里酸极了。
我至今没将小六姨的秘密透露给亲人们。我经常在内心里为小六姨的爱情祈祷,祈祷它有一个好结局。我做得对吗?
那一天又是星期六。吃晚饭时,小六姨开了一瓶葡萄酒,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杯里都倒了一点点。她说:“小六姨将咱们家的贷款终于还清了,它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了!”
我们都高兴极了,纷纷和小六姨碰杯。各自咽下了一小口酒之后,又都想哭。
……
这封信还有两千多字。她,不,4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希望我能将他们的小六姨当成原型,创作一部小说或电视剧。
我给陌生的女孩回复了一封信:
陌生的女孩
关键词:爱情,艾米莉,陌生女人,孤独,执着
女性是世界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形象, 对女性爱情的描绘亦是文学不可忽视的方面。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痴情少女的绝笔。作者以细腻哀怨的笔调记录了这个陌生女人的爱情。小说中, 茨威格借助精神分析学说, 将笔触伸向主人公灵魂最隐秘、最幽微的角落, 挖掘女性的精神情感世界, 展现她们在爱情上的心理。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福克纳在作品中通过对艾米莉·格里尔生小姐爱情的描写, 既表现了对于已经逝去的旧南方文化传统的怀念, 也表现了对南方文化传统的一种批判, 并揭示其最终灭亡的原因。
在对女性爱情的刻画上, 两位作家的见解既有相似又有不同, 从两部著作中可以体现出来。因而具有可比性。
一、爱情的悲剧和悲剧的爱情
两部作品都讲述了一个关于为爱情而迷失的故事, 也都以悲剧结束。然而, 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爱情从发生时就注定是个悲剧, 而女主人公虽然早就察觉到, 但她仍然义无反顾地承受了自己的命运, 并以此为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则是艾米莉在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压迫下对爱情的渴望, 以及在挣扎中对爱情疯狂的挽留。爱情改变了她们的人生, 在其后的生命中一个甘之如饴, 一个走向疯狂。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 女主人公在少女时期与作家的第一次相遇已然奠定了她爱情的悲剧。作家R那不经意的目光却让她一见钟情, 那种目光让本就对未谋面作家充满仰慕的少女, 在直面作家的那一刻被他的“与众不同”所吸引, 进而萌发了爱意。女主人公对他的爱强烈、真挚而又盲目, 犹如飞蛾扑火般, 即使知道无望, 还是一脚踏进了自己的命运, 从此不可自拔。在维也纳他们的第一次重逢, 面对作家陌生的眼光, 女主人公虽然第一次感到了现实, 但仍无法也不愿抗拒。至此在女主人公的生命中, 作家就是她的世界。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艾米莉在父亲死后, 生活变得无可寄托。这时, 从北方来的工头荷默·伯隆出现在她的眼前。他的爽朗风趣很快就吸引了孤独的艾米莉, 使得她在自己被紧紧压抑的生活中找到可以喘息的地方。艾米莉就这样爱上了他, 不顾全镇人的眼光和议论, 我行我素。只是, 最终这仍是她自己一个人的付出, 荷默·伯隆根本不会为了她停留。对于他来说, 艾米莉不过是一处可有可无的消遣。艾米莉的满心期待, 最终仍是被现实残忍地熄灭。
在面对无法获得的爱情时, 陌生女人的一生都是在等待, 等待命运赐予的邂逅。她从不向作家解释, 任由作家将她一次次遗忘, 只因她认为自己, 或者说自己的爱情与其他女人是不一样的。而艾米莉最终疯狂, 选择了用砒霜杀死情人, 将他永远留在自己身边, 哪怕留下的是尸体, 也要和他共同度过余下的生命。两位女主人公都用一生将自己的爱情变成一种“艺术”, 即使是她们独自一人的孤独的爱情。
二、爱情背后的心理情结
弗诺伊德在《本能的冲动与成功》中写道:“所谓的幸福就是被深深压抑的那些本能需要的满足, ……理性维持着人们现实生活的未定的秩序和健康的发展, 而非理性则是在人们最关键的时候, 暴发出有力冲刺”。
陌生女人和艾米莉在极度渴望爱情的情况下, 受爱欲本能的呼唤, 对所爱之人无法放弃。在爱情上, 两位女主人公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 一是孤独, 一是偏执。
因为孤独而产生的对爱情的渴望, 因孤独而无法舍弃的对爱情的依恋。陌生女人在少女时遭遇激情, 受到爱欲本能的召唤, 一直追寻着作家, 不论是遗忘、贫困、孤独、痛苦都矢志不渝, 即使结局悲惨。对她来说, 这份爱是本能的呼唤, 是服从了快乐与痛苦原则, 是真挚的感情流露。在小说中, 陌生女人总是把每一天、每个小时甚至每一秒的心情都阐述得十分详尽。她不愿放弃哪怕是一秒钟对他的爱恋, 因为他是她的精神支柱, 是她的世界。陌生女人是一个文静而内心感情丰富的女性, 从小在没有父爱的生活中长大, 总是觉得自己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她的内心渴望爱, 渴望别人了解。陌生女人之所以成为爱情中的一个陌生人, 是因为她从不告诉作家。她不愿、或者说害怕被作家误解, 她坚信自己的爱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弗诺伊德认为, 爱的状态就是自我的性欲冲动过多地流向对象, 理想自我通过对性欲冲动的对象的满足添加了一些条件。陌生女人在未见到作家的时候已在脑海中构筑起作家的形象, 在其后作家的形象更趋完美, 就是少女心中最完美的爱人。她希望自己的爱情也是完美的, 并且用一生来让它成为“完美”。她一个人的爱情, 她的自尊心也正是她在爱情上的一种自恋心理, 她认为这是她的尊严所在。
艾米莉作为南方传统价值的代表, 被整个社会风气所压抑着。她的一言一行都被镇上的人关注着、评论着, 人们把她作为一种价值观的代表, 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艾米莉身上。在他们眼中, 艾米莉的任何言行都不是自己的, 而是受到所有人的监视的。在艾米莉因父亲去世而消沉时, 全镇的人都一厢情愿地同情她;在艾米莉和荷默·伯隆出双入对时, 他们又一厢情愿地苛责她, 对于艾米莉所代表的格里尔生家族, 他们既轻视又羡慕。在这种环境下, 艾米莉一直处于不自由的状态中。镇上人对她的态度, 既让她有着那种与生俱来的贵族尊严带来的自恋, 又将她无形地和众人隔离开来, 因而她始终是孤独的。而艾米莉也一直处于父亲的控制下, 无法和外人有什么接触。这种情况下, 她自然就养成了那种孤僻的个性。所以, 当那个不和镇上人一样看待她的荷默·伯隆出现时, 她像是终于找到了摆脱这种孤独与压抑的方法, 她满腔的情意与怨恨也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地方。
也正是因为如此, 艾米莉才对这段爱情那么难以放下。在那段日子里, 不管镇上的人背地里如何冷嘲热讽, 不管他们那“可怜的艾米莉”的同情声在整个镇上如何传播, 这些都无法动摇艾米莉。她尽心尽力地对他, 即使知道他最终仍会离自己而去。为了不再一无所有, 不再回到以前那种生活, 也为了维持自己的尊严, 艾米莉买了毒药, 最终杀死了荷默·伯隆。然后她不再和外界接触, 只是终日陪伴那具尸体, 从而摆脱那种孤独。
对于陌生女人和艾米莉来说, 她们所迷恋的也许不是作家R和荷默·伯隆本身, 而是迷恋爱上他们的那种感觉。她们看似不合时宜的举动, 实则是对自身渴望的响应。出于内心的渴望, 她们构筑了一份心中的爱情, 为了达到愿望, 不惜一切代价。
三、爱情悲剧的差异性及原因
陌生女人与艾米莉在爱情中都表现出了那种自身的孤独, 内心的渴望, 以及对爱情的执着与扭曲。但是她们仍有着不同, 这与她们生活的环境和自身性格有关。
虽然, 两位女主人公都表现出了精神上的孤独, 但这种孤独却并不相同。陌生女人的孤独是源于父爱的缺失, 母亲和自己并不相投, 那些女同学又使她感到厌恶, 周遭的环境也让人厌烦。在这样一个灰暗没有色彩的生活中, 女主人公没有知音, 生活在孤独中。正是在这样可怕的孤独中, 作家R的出现让她感到了温暖, 即使他是一个陌生人。精神上的孤独让这个女孩子变得纤细、敏感, 从而使她在面对爱情时, 才会那么勇敢而又胆怯。她一头栽进自己的命运, 就像跌进一个深渊。
而艾米莉的孤独, 首先来自于性格暴躁的父亲。在父亲的专断独行下, 艾米莉从小就被剥夺了和人交往的权利, 只能在父亲的影响下生活。所以, 当父亲去世后, 艾米莉才会表现出那种不愿承认的态度。不是出于对父亲的爱, 而是不愿意一无所有, 即使是恐惧与怨恨也不愿意独自孤独。同时, 艾米莉所生活的城镇, 是一个遵循南方传统价值观的地方, 艾米莉所代表的格里尔生家族是没落贵族的代表之一, 艾米莉的一举一动都是全镇人观察与议论的对象。对于艾米莉来说, 镇上的人是无法沟通与交流的。自己在他们眼中只是一种标准, 一个异类。在与全镇人互相排斥中, 艾米莉更加孤独, 不仅是因为没有亲人朋友, 更是因为精神上的孤独。
陌生女人对爱情带有一种宗教性的虔诚, 她将作家当作自己的整个生命, 通过单方面的付出与奉献, 来达到精神上的满足。不管怎样, 都不肯违背“爱情”, 对陌生女人来说, 这整个世界, 都只是和作家相关, 否则对她来说这个世界就不存在。
而艾米莉的爱情虽然短暂, 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即使荷默·伯隆也许只是虚情假意, 但毕竟艾米莉曾和他共度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这份爱情既是她长久以来孤独的慰藉, 也是她对当时那折磨她的社会的一种反抗。她个性中扭曲疯狂的那一面, 让她无法面对无法忍受荷默·伯隆即将对她的抛弃, 也无法挣脱社会加诸在她身上的价值观念。所以她选择亲手杀死他, 让他永远无法离开, 永远陪伴自己, 而自己也终于摆脱了那种社会制度的影响。
陌生女人更多的是和自身相关, 父爱缺失的经历在无意识中对她的生活中造成了极大地影响, 最终导致她形成了那种心理上的妄想与偏执, 从而也导致了她悲剧命运的开始。艾米莉的爱情悲剧则更多的是和社会环境相关。她的悲剧正是源于当时那种社会风气对自身的压制, 生活在镇上的艾米莉无法摆脱与身俱来的那种身为标准的枷锁, 也无法忍受会被抛弃的命运, 因而只能选择杀人。她孤僻扭曲的个性究其根源也正是这种社会风俗下形成的。
四、爱情悲剧的意义
茨威格是一位以描写他人心理见长的作家。在早期他曾受象征主义与唯美主义的影响, 坚信资产阶级的理性、仁爱。然而两次世界大战使茨威格蒙受巨大的精神痛苦, 他的思想发生转变, 变得消极遁世, 心理分析小说成为茨威格宣泄内在痛苦和绝望的最好艺术表达方式。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 他采用了便于宣泄情感的书信, 深入细致地描写了陌生女人深沉而无望的感情。有学者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承载了茨威格精神世界的表达, 茨威格幻想通过陌生女人的信, 用语言艺术的方式营造一个超然的精神世界, 以逃避日益风雨飘摇的现实。他以人道、自由来固守自己的精神领土, 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他的追求如同陌生女人无望的爱情。
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一位著名的作家,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他的一篇著名短篇。与他的《喧嚣与骚动》等作品比, 这篇小说缺乏宏篇巨制的深刻寓意和宏大布局, 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不同于茨威格对于陌生女人心理的细微描写, 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作者始终没有对艾米莉心理进行直接刻画, 甚至艾米莉直接说话的机会也很少。更多地是旁人对艾米莉的看法, 以艾米莉的样貌装扮以及环境描写来反映艾米莉的心理变化。这样的安排既能表现艾米莉时时刻刻在镇中人的议论中生存, 也使得最后显露的真相更能震动人心。福克纳在这部作品中也寄寓了很深的意义:艾米莉是美国南方旧价值传统的代表, 她的去世也标志着这种价值传统的最终没落。对于日渐没落的南方社会, 福克纳表现出一种既热爱怀念又批判嘲讽的态度。
五、结语
比较这两部作品, 体会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相似的爱情心理, 探寻爱情观的差异及背后的原因, 对于女性在当今社会中构建自我, 掌握自我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有着重要意义。而追寻作者透过故事想要宣示的理想, 又给人关于作品深度的新的认识, 让人能经由故事来体验作者在同一着力点上对现实不同方向的阐发, 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现实社会的风雨。
参考文献
[1][奥]弗诺伊德.本能的冲动与成功.文良文化编.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4.
[2]胡严艳.美国南方旧道德摧毁的一朵玫瑰:论艾米莉的悲剧人生.“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 2005.
[3]李伟昉.蕴丰富于瞬间——茨威格心理描写方法一瞥.河南大学学报, 1995 (35) .
[4]刘卓, 彭昌柳.艾米莉:矛盾的南方人——解读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东北大学学报, 2004 (3) .
——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在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觉察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妇女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餍的爱情完全不同。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
这本书里的几个小故事我只读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当我遍遍回味,试着去感受那份感情时,我的脑海里却突然显现出了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那个毫不起眼却让我最记忆深刻的镜头。那是在电影即将结束时,龙洋一(那个从初中时代就喜欢松子的学生)悔恨自己所做的一切,在松子去世的那片草坪上对警察说他是凶手,而后就在警察们想来制服他时,天空刮来了一阵微风,将那几名警察吹得一趔趄。我相信这是中岛哲也设计的一个巧妙的情节,因为松子就算不在人世,也不希望她爱的人受到伤害,但她的力量毕竟有限,只能化作一阵微风来帮助她的爱人。松子就像这个陌生女人,纵使她们遭遇不同、结果不同、感情经历也不同,但就是那一瞬间,她们愿意化作微风、化作一束白玫瑰,来陪伴——她的爱人。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2
先是被徐静蕾拍的电影所吸引,后来又去看了话剧,脑海中始终挥不去的一个疑问是:为什么不告诉他呢?她是多么爱他,还为他生了一个孩子,甚至是在有机会和他再次相见的时候,我甚至猜测是她较为清高、自尊,放不下面子向深爱的人剖白一切。直到看完书才明白:因为懂得,所以不说。
她深爱的这个人本性只喜欢爱情中无忧无虑,轻松自在,游戏玩耍,突然之间要对一个命运负责,一定会感到难堪而棘手的,也一定会觉得她拴住了自己,并因此产生怨恨,纯粹的爱情便会产生阴翳。但是她天真的以为自己怀着爱情和感激一直思念着他,他也一定会同样的思念自己,但是不,命运比想象中更要残酷,他已经完全忘记了他,甚至在她死后,他在读着说明真相的信时,对她的回忆都是模模糊糊、朦胧不清的,宛若一块石头,在流水底下闪烁不定,飘忽无形。即使文末,提到他百感交集,突然思念起这个看不见的女人,但这种情绪又能保持多久呢?
爱情的残酷之处就在于双方永远不可能完全对等,对于付出较少的那一方,相对于用生命全心全意爱着的那一方,你甚至都不能用道德、法律之类的标准来衡量或者谴责,爱情本来就是来无影去无踪的。
情不知所起,故一往情深。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3
茨威格传说是一位很了解女性的作家,读他的文章,里面大多的内容都是男女情感,夹杂着各种景物描写,并且内容很精彩,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各种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真的很精彩,但是我读了之后并没有太多的感触。
马来狂人写的不错,我觉得茨威格真的很了解女生的心里活动,描写的很到位。并且捎带着含蓄之美,很喜欢。
一个陌生的女人的来信,写的真的超级好,有几个段落仿佛就是我的内心活动,有时候会感觉这封信就是我写给我爱的人,只是我没有那个女生那么执著,那么痴情,那么狂热。对于一个人的喜欢还是理性一点,我想那个陌生的女人多半是因为另一种原因所以让自己无法割舍掉这份爱,如果两个人互不相欠,又有什么理由再见呢,有些人只是匆匆过客,可能都不会再见。还是那些人让你知道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是怎样的迫不得已,而我也经历过 ,是滴,终于时间让放下了,偶尔想起,嘴角间再也不会有什么微笑 ,也不会偷偷的一个人傻笑,终于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终于我又变成了那个我。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4
忘记为什么突然冲动着想去看这本书了,但是确实是一口气读完了。
深深地被书中女主少女的高傲而又深沉热烈的爱震撼了。初次遇见时,作家矫健的步伐和年轻的脸庞一下子就触动了少女的心。自此,少女爱上了那个有两种分裂人格的作家。
知道自己要随母亲与继父去山东长住,女主心痛到晕厥,半夜爬起来去等在作家门口,亲吻他摸过的门环。甚至不顾自己只穿了薄衫,无法抵挡寒夜刺骨作家的冷。她默默的守候与等待。
成年后,再见面,作家还是那样迷人,亭亭玉立的她面对作家的邀请,她毫不犹豫的回答道,方便,都方便,只有她自己知道心里那份炽热的爱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我一直不理解,作家怎么会如此的荒唐?难道荒淫无度到如此的地步。但我可以说少女的爱是高贵的,她不是摇尾乞怜的向作家求爱。她有自己傲气。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5
囫囵吞枣,快马加鞭地看完了此书。完成了我台历四月的作家。没想到会这么好看,从第一个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开始到第六个故事,每一个都是一种莫名产生的执念,当然在这执念之中爱情是主旋律。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孩童时期的暗恋刻画深动深刻,又在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特别心理描写尤为精准。少女的浪漫幻想,不切实际的做法都显得可爱而合情合理。看来后来,又恨其不醒悟不争取,想来觉得是作者太过贬低女性。后来看到第四个故事,作者细节描写男性的暗恋就明白了,作者只是对所有的执念就是很有执念的描写。看到第五个故事,再次被作者细节描写的功力震惊。对于天气描写之细微,比喻手法无比让人无比赞叹。每一个细节描写,每一次心理描写无不认同。作者一定是被上帝握过手才降生的。
在我的想象里作者坐在咖啡厅仔细观察世界的一切,他应该是个极其细腻的人,对情感的感觉度极高而精准。一开始遗憾作者自杀,看完以后反而也不觉得奇怪,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一定会二刷的一本书。所以,执念究竟是好还是坏呢我那玛丽苏的文章要不要看看再改改?五月的海明威我来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6
不久前看过老徐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时已离片头有段距离。
但它很吸引我!
那是一个暗恋的故事,动荡、颓废但不失激情的时代背景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抑郁色彩。
女人很小时喜欢上了那个男人,那是一个走在时代漩涡中的男人,革命党吧,因为姜文的出色表演让我们看到一个神秘、颓废、风流、极具个性也却极富人文色彩的男人。
从他出现在院子的那一刻起,还是女孩的她就喜欢上了,是的,那是不同于周围很多人的男人,对一个喜欢做梦的女孩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生活从那一刻起就成了背景,她的一切来回,似乎都在为了见到他,但似乎一切过程的苦难与委屈都是那么不在于心,因为暗恋她可以不要尊严,记得她有一句话:就是我躺在坟墓里,只要听见他的呼唤我也要站起来回过头来。
即使当她真正明白她不过是他身边一片浮云时,我们也似乎听不见她的心碎。
但最终在老仆人的眼神中,她或者我们读懂了那种绝望的悲凉!
关于人性也关乎爱情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7
女主公爱的纯粹、无私、高贵、彻底、浓烈,爱得有尊严而悲烈,所有关于爱情的高尚形容词都可以用到她身上。可以作为一个美好凄美的.爱情故事来赏读。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她的爱成全了她的爱人,成全了她的儿子,成全了她纯洁的爱情观,却是以她的家庭与爱她的家人以及爱她的所有人,更重要的是她本可以幸福的一生为沉重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的爱是狭隘的、极度自私和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唯一可以赞誉的是,她少女时代那无欲无求、积极向上的爱,所引发她使自己变得更好的动力。而故事后序情节,表面上女主人公无欲无求,但却一直期望作家能够认出来她,正是这个看似卑微的欲望一直牵引着她靠近他、等待他,并最终使自己绝望。如果无所求,就不会有绝望,而是一种恬静的释然与美好。在现代女性独立的时代,可以此警示所有女性,要爱,请深情但豁达积极地爱,让自己为爱变得更好,去争取去表达,但不强求,不只是狭隘地占有与控制,而是与对方共同携手平等地享受爱情带来的美好与成长。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8
爱情是奢侈品,并不是每个人来人间走一趟都能够拥有旗鼓相当的爱情。而对个人来说,应先爱自己,而后学会爱人。为了能更好地去爱别人,我们必须让自己变得更生机勃勃。
小说中的女人从小便为了R而活着,每天趴着门从小小的猫眼看向R的世界;更不惜在寒风凌冽的冬天躺在门缝边,为R不断靠近的脚步声和呼吸声心跳加速;甚至连看书也仅仅是因为R读过这些,想通过读书离R更近些。她的爱很纯粹却又很卑微,卑微到不管怎么做,都在R的记忆里未留下一点痕迹。
她在爱情面前无怨无悔地守候着,这些或许源于她童年时不幸福的家庭,或许她没有过多的朋友可以倾诉,或许她的世界太小,小到只容得下R.......而R的一生,面对无数女人,却未曾在一人身边停留。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说,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需要去领悟,然后去锻炼的能力。或许R也是个孤独的人,并不懂得如何去爱。
茨威格作为一位男性,能写出如此细腻的女性心理,不愧是弗洛伊德的好友,不愧是最懂女人的男作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9
我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唯一对悲情,极端的故事爱不释手,尤其喜欢这部书里那种求之不得,并且死不悔改的情绪。如果我也活在书里,我愿意做女主那样歇斯底里的人,选择最爱的、带刺的、不可得的,哪怕满身伤痕,也能获得痛快!
然而生活中,除了一样喜欢白玫瑰以外,我几乎和女主没有共同之处,我不坚强,不要说一个人在环境极差的医院待产,就连上司骂我一顿,我都会郁郁寡欢好一阵子;我不勇敢,没法子为了喜欢的人如此疯狂的折磨自己,我习惯走看上去平坦的路。
最爱的一段,是女主最后一次和她的爱恋对象见面的时候,女主内心虽然渴望被认出来,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被认出来。事实上,我读到这里时,狠狠的哭了,她明明有很多条路可以选,可以过非常好的生活,然后她选择了一直如此,她似乎扎进了我的心里,她似乎再告诉我:就是要这样活着,为了喜欢的东西活着,在你们眼里我也许活成了悲剧,在我心里没有比这更加纯洁的天堂。
我很喜欢这部小说,同为女子,我欣赏女主的固执骄傲,佩服她的不顾一切。知其不爱,奋不顾身的很多;然而她不给他任何压力:我不需要你同情,可怜,将就;我要你喜欢我,如果没有,不需要记得我是谁。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0
本就不爱读书的我 其实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点评一本书 也许是为了打发时间 让自己不要过多的去想些其他事情 也或许是觉得自己应该借着读书的名义 冷静下来 。这本书以书中一个部分故事为名 关于这个故事的女主角这种接近疯狂盲目的爱 有点难以理解 或者说难以接受 可能这种爱情只会出现在书里 现实生活中我觉得太不现实。当然也可能是我的艺术造诣不深厚 导致我无法理解这种偏执的爱情 。后面下棋的故事可能是在诠释天才与疯子的感觉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感觉而已。茨威格笔下的人物性格感觉都有点偏执 ,第三个故事想起了王菲那句歌词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男主人公只是看了女孩一眼 就自己一个人演了那么多的内心戏。就好像我们自己有时候注意到某个人也觉得对方注意自己一样,也许更多的是自己一个人的臆想罢了。最后一个故事 一个爱着自己的姑娘一个自己爱着的姑娘 如果时间可以调换 如果他当时猜到女孩是伊丽莎白的话 也许他会爱上伊丽莎白而不是他姐姐 但是很多事情都是无法改变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1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本非常慢热的小说,第一次接触是在薄荷阅读里,前三天因为这本书很多人退了班,给出的理由是,拖沓,其实当时自己也有这样的想法,不过觉得应该什么风格的文章都接触一下,所以选择继续读下去。然而,情节徐徐铺开,女人深沉忠贞的爱喷薄而出,当读到最后已深深震撼,也很奇怪作者为什么能把一个女孩子一生的心理把握得如此之精准,可以说那里的很多情节我深有感触,可以说完全就是那些小心思!真不愧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其余的小故事,很有散文的意味,对人物心里的把握简直不能更准确,或许是曾与弗洛伊德交好的原因在吧;对环境的描写简直是散文诗般徐徐展开,让我觉得自己真是神经大条,可以对周围如此美的景色视而不见,大师可能就是会把一些普通至极的东西描绘得栩栩如生吧!
不过对于一些黄皮肤狗一样的眼神这样的对中国人或者亚洲人的评价,无论是他本身的种族歧视(他是犹太人,感觉这个可能小一点),或者是情节需要,用以抨击纳粹(可见象棋的故事中作者的态度),都让我有很大的不舒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2
一个人取得了某些成就,就会比较忘我,得意忘形,忘记自己之前的经历,高举这些成就去向别人炫耀。初心很难坚守,容易被一些华而不实的荣耀迷惑,让自己变得傲慢,自以为是。琴多维克是不是这样的人,不得而知,毕竟在成名之前,他就不喜同人讲话,不喜同伙伴玩耍,孤单地做着自己的事。
突然出现的博士,被扭转的局面,为后面的发言做了铺垫。象棋的比赛和故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30分钟里的自述。终于可以像正常人那样讲话,终于找到一个人,能倾听那段被囚禁的故事,终于避开了那个牢笼。
博士能记得象棋里面的布局,能记得每个象棋高手下过的棋,这个看似让人惊讶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惊讶,肯定还有许多人,能清楚的记得那段时间里每一个月每一天每一时刻发生的事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一个陌生人作文450字优秀05-25
一个女人的成熟11-07
一个成功女人的故事10-28
一个失败女人的故事随笔10-17
做一个智慧的女人演讲稿06-09
《做一个心平气和的女人》读后感09-19
《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读书心得07-19
陌生的感觉作文06-13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读书心得10-12
陌生的老家的散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