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精选14篇)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篇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然而,有的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叫苦不迭。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快乐作文呢?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拉近作文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写作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单凭空想像是写不出好作文来的。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尽可能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参观、课外实践活动、文体竞赛、游戏等,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金秋十月,学校组织了一次去农场采摘活动。到了果园,满眼都是红的绿的苹果、枣子,这可是他们头一次见到啊!学生兴奋得不得了,飞也般得冲进林子。他们几人一组,想尽一切办法地抢摘着,提着沉甸甸的“战利品”,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回来后,他们以《快乐的采摘》为题记录下了这次活动。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兴奋、快乐的感受,这篇作文当然写得是前所未有的生动。

当然,还可以在作文课中现场组织一次活动或比赛,如拔河比赛、老鹰捉小鸡,打龙头。这样学生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观察者,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同时又有教师的引导观察,使学生既乐在其中,倾情投入,又能置身事外,冷静观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描述生动,充满情趣,写作兴趣也会自然而然有了。

二、写“下水文”,激发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和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这话是极有见地的经验之谈。老师如果坚持“下水”练笔,不仅能使自己得到提高,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从而大面积地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向师性经常写“下水”文,确实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一次,我指导学生写《我熟悉的一个人》。在部分学生写孩子的习作草稿中,几乎个个都是一样的描述。其实,人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特点。小孩子的长相绝对不会彼此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细致地观察,想当然地写。针对这一具体共性的问题,我首先从学生的习作中抄录几个片段让大家“认领”,由此让学生认识到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写的重要性。接着我朗读“下水”文,让学生猜猜老师写的是谁,并说出根据什么猜出来的。我写的学生是这样的:“个子很高,身体消瘦。他留着短短的平头,浓黑的眉毛下有一对不大的眼睛,一笑起来就成了一条缝儿。鼓鼻梁,尖下颏儿。也许是身上没有力气吧,他总是弓着背,下巴搭在课桌上,显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你再看他那一身黑乎乎的校服,可想而知定是个淘气包。”我读了之后,学生们马上猜出我写的是谁。这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举手练习说话——说特点猜人物。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写作欲望

实践证明:靠大谈写作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的事物激活思维,才能使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叶圣陶先生亦云:“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

四、展示写作成果,激发写作动力

强烈的成就感会给人于前进的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又爱表现,教学中我利用他们这一特点,为学生习作创造展示的机会,共同分享他们的成果,使他们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例如,我利用黑板报不大的一块地方,开辟出一片“作文小

天地”,让学生中一些优秀习作都有机会在园地中得到展示,满足小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同时又做到定期更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们的写作积极性,有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做到人人有机会。每一期作文展示后,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评比,评选出“班级小作家”。被选上的学生喜形于色,深受鼓舞,没有被选上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个人作品收藏,把自己满意的作品集结成册,这样既能留下美好的回忆,又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积累。这些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也乐此不疲地积极参与。写作对他们来说,再不是一件苦差,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了。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篇2

一、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乐学的先导”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们的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材料的兴趣”。可是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乃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 所以更为重要。

实践活动是形成和发展学生情感进而引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 每次作文前, 我都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做些有关的事情或活动, 每次写作文前都给学生一个意外的收获。如:一次我与学生共赏秋色时, 我特意把学生带到操场, 与学生共同观察体味, 赏识秋色。学生兴致来了, 有的展开双臂, 感受略带凉意的秋风;有的相互假逐在秋风落叶的飞舞之中;还有的学着我的样子, 摸一摸花坛里仍旧挺立的小松柏, 捏一捏花囊中已成熟饱满的种子, 充分感受一下秋的成熟。调皮的男孩子干脆把一层松软的落叶视为地毯, 打起了滚儿……欢声、笑声莹绕在校园上空, 融入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同学们的兴趣浓厚, 当场我们师生共同上了一节生动的作文指导课, 学生们各个积极发言, 从不同的观察角度, 各抒已见, 表达着自已对秋天的喜爱。就连平时最不爱讲话、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 也能“出口成章”。我也兴致高涨, 和学生一决作文水平的高低。学生也毫不示弱, 写出了出乎我意料外的优秀作文。有了真情实感, 有了浓厚兴趣做基础, 学生的创新灵感才会得到充分发挥。

二、帮助打开思路, 让学生理想成为现实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篇3

关键词:写作教学;激发兴趣;教学方式

很多学生畏惧写作,对写作提不起兴趣。一上习作课,他们就开始愁眉苦脸,两节课下来,作文本上一片空白。他们冥思苦想后。却始终不知如何下笔。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写作兴趣。即使叫学生硬着头皮写下去,也只不过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而已。所以,要写好作文,就要使学生对作文感兴趣。而写作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该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笔者在此介绍一些经验。

一、以肯定为主,多表扬

根据中学生大多对自己充满信心,具有好表现的心理特征,教师经常性的正面评价,是学生感受愉悦的根本所在。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环节。

每个学生的文章,只要是认真写的,都会有可取之处,所以我都给80分以上的高分,以资鼓励,稍好一点儿的。则在90分以上。每个学生拿到本子首先看的是分数,分数一高,即使有批评的。指出不足地方的,他也能接受。另外评语也很重要。学生很在乎教师对他的文章的评价。在评语中,我都以表扬为主,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如前后文注意呼应。过渡自然,甚至准确运用了一个成语,一个修辞手法都成为我表扬的原因。

及时肯定是对学生的写作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给予积极的、向上的、富有激励评价的诱导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一个甜蜜微笑、一句温馨话语、一段舒心评语,看到自己写作的曙光、写作的前程、写作的希望。

二、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作文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时灵感的显现,正如刚学会游泳或骑自行车一样,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创作来源于生活,没有见过大海的学生,不能写出那波澜壮阔的场面: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很少能准确地写出秋天田野农民热火朝天忙收获的情景。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有创作的素材。也就会有了写作的欲望。文章也才会生动有真情实感。

写作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亲身体验活动,譬如以“一枚硬币”为题写作文,可以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带枚硬币来学校,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敲敲它,听听它的声音,分析它的质地,再通过看、摸、听、敲加以联想,联想下它从前的经历和与它有关的小故事……通过认真观察,仔细研究,学生写起文章来一定会感兴趣,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为此,教师要多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尽量使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起来。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些跳绳、踢毽、打乒乓球、拔河等课外活动。玩时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其中的喜怒哀乐,不管是自己参与的。还是没参与的都可以作为写作的良好素材。如几个学生玩赛陀螺之后,其中一个学生写到:赛陀螺真有趣。中午。完成了作业后,我们几个小伙伴拿出自己的陀螺比赛起来,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谁就赢。我们同时转动陀螺,我的心随着心爱的陀螺的转动“咚咚”直跳,害怕它早“死”了。眼看我的陀螺要“死”了,我在心头不住地给它打气、加油,让它再坚持一会儿,但后来还是输了,我的心思白费了。再赛的时候,我认真总结了失败的原因,最终取得了胜利。看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多动脑,才会取得成功。

三、让学生多读书。在阅读中积累材料

现在有不少学生以提高分数为学习主要任务,对一段时间内比较难提高成绩的文科不够重视,以致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进行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

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阅读是一种资源,是吸收知识的过程,是作文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广泛地阅读。

首先,要把课本阅读好,理解透彻。现行的各种版本的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是些名家名篇,都是一些很好的范文,是学生获取写作知识,借鉴学习写作方法的范例。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怎样选材、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照应的方法,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获取多方面的语文知识,培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积累写作材料。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

最后,阅读时要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写作材料必不可少,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信手拈来,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另外,教师在平时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培养其语言的逻辑性。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篇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要教好学生作文,并非易事特别是初一新生,但关键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我认为,“培养阅读兴趣——积累作文素材——借助范文习作”这一流程是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1、要写好的作文,离不开广阔的思路,而多读正是拓展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之源泉。多读了,准备作文的“米仓”丰富了,选择的空间也就开阔了,写出来的文章就更新颖了。

2、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为作文准备素材。只是靠不断地积累,但人的记忆力有限,读过的书,时间一长,印象就淡薄了,甚至遗忘的一干二净了。因此,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专门设一本读书笔记,边读边摘抄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并进行分类。通过不断积累,学生就拥有一个小型的知识材料库。读的越多,写的越勤,积累的材料品种就越多,作文的素材就越充足,从而解决了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

3、借助范文,让学生的作文有话可写,多读可以让学生积累素材,或者产生类比联想,感到有东西可写。常言道见多识广,只有多读才能识广,才能手到拈来。例如,我们在教《第一次真好》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许多个第一次,比一比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篇5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而作文教学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形式。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其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很多学生存在着害怕作文、不喜欢作文的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感到无话可说,不知从何处落笔,把写作当做是一种负担。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

一、进行周记训练,诱发学生素材积累的兴趣

魏书生曾将学生的日记形象地称为“道德长跑”或“心灵的闪动”,经过在日常教学中的摸索和实践,周记的确有类似的功效。在周记中,学生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乃至各种感受、体会、心情记录下来;也可以在尽情地宣泄生活的酸甜苦辣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在自由的诉说喜怒哀乐中训练表达能力,坚持下来,那将是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也将成为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学生的周记应体现“真实”、“有趣”和“自然”的原则,为作文写作积累丰厚的素材。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水平,可以将写作角度、写作目标和写作素材进行归类。如配合记叙文教学,可以安排学生写一些纪实系列、美景系列、感悟系列的文章,让学生掌握不同题材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配合说明文教学,可以安排名胜古迹、家乡风貌、居室特点等多种写作角度让学生练笔;还可以配合议论文的写作教学,安排名人名事、警句摘抄、时事评论等角度和题材锻炼学生的思维。丰富的内容、崭新的角度、灵活的形式,解决了“无米下锅”的问题,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无障碍表达”的愉快。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会把周记视为自己最亲近、最信赖的倾诉对象和一方独抒心灵的情感田园,并且在这块充满乐趣的园地里,放飞天性,在获得创作灵感的过程中培养起写作兴趣。

二、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小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缺少生活和语言积累,这给作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学生写作时借助一些有趣的活动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大部分作文写得很真实、生动、富有情趣。

三、进行仿写训练,体验写作的兴趣

高尔基说过,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什么创造。茅盾先生说得更明确:“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可见,仿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表明,在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方面,仿写有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仿写中应鼓励学生不要过多受原文的限制,而应在原文的启发下力求突破和创新,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抒发真情实感,拓宽思维界域,这样才会把学生带入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

四、采用适当的激励措施,增强写作兴趣

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都还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差,到自尊心很强,采取激励措施,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励的措施有多种,如经常进行作文评比,根据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进行竞赛,设名次和奖级,进步快的合作文有特色的,都分别给与奖励,最后把班上的佳作张贴在“作文专栏”,并加上作者简介和教师的评语。这样,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的写作兴趣也就与日俱增。实践表明,讲评作文同样也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讲评作文的方式要有所创新,可以是教师讲评,也可以是学生小组内互评;可以全批、眉批,也可以面批。但应该注意的是,无论选择何种评阅形式,都要注意用激励性语言,这样才能使学生消除对文章的畏难情绪,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评语不仅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评价,同时也要用真情对学生进行鼓励。讲评作文不仅是语文教师的专利,也是全班学生互相激励即每个学生自我激励的重要手段。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互相鉴赏、评论,并提出修改意见。每组都将评语以书面形式写出来,同时还要将评阅人姓名签上,这样,写、评双方都能做到态度认真、评价谨慎。学生的评语往往比较全面、具体,有的学生能够提出几套修改方案,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和智慧。可见,讲评作文既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是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章,以便吸取他人的优点,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提高作文能力,在兴趣培养中体味创作的快乐。此外,还应注重对学生习作的批改,注意进行激励性评价。用红笔把学生作文中的好词佳句画出来注上批语并提到课上让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学生见到教师充满爱心的评语感到很受鼓舞,写作兴趣就更浓,写起来就会更认真、更努力。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篇6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系统中最具综合性和难度较大的一项系统工程。作文难教,是大家所公认的,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那更是难上加难。大家知道,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基础差、习惯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的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是抱着混日子、熬时间、花钱买文凭的思想来学校的。不要说动笔写作文,就是平常的课文学习也不能做到认真听讲、动手笔记、课后作业,因此,作文教学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多采用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命题--提示--作文--批改--讲评,结果是作文课上捧脑袋、咬笔头的比比皆是,而交作文者寥寥无几。即使是交上来的作文中有的也只写了几十个字,记流水账;有的干脆只有“不会写”仨字。当你打开一篇或文理不通或别字连篇或言之无物或几者兼而有之的作文,似乎是在面对一个个面目可憎的怪物。面对现状,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使学生心有所想、言之有物,具体做法如下:

一. 寓“作”于乐,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写作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一个激发灵感、唤起写作冲动的具体情境,使他们通过实际的体验,唤起兴趣,自然而然地想说想写。职高学生写作上最大的障碍是“无米下锅”--无材料可写。教师如能有意识地制作素材、有目的地导演“情境”,通过强烈的刺激信息以产生具有表象性的感知效果,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诱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和创作灵感 。

在作文教学中,我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新学年开始的第一堂作文课:走进教室,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这是一堂作文课,而是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玩个游戏,名字叫‘张冠李戴’。规则是--每个人准备三张纸,一张写自己的名字;一张写介词(在什么地方);一张写动词(干什么)……。话还没完,课堂已一片欢腾,学生们的情绪非常激动。一切准备完毕后,由班上的三位同学像洗牌一样,将分类交上来的纸条洗上几遍,然后重新组合并大声朗读出来:杨锐在树尖上唱歌、王沛在云里上窜下跳、杨丽萍在西山上逛街、杨艳在珠峰上吹风……。随着读声,教室里的笑声一浪高过一浪,差不多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游戏结束了。接着,我宣布:请大家拿出作文本来写作文,题目是:“一堂作文课”;具体要求:1.文体不限,可写记叙文、可写说明文、可写议论文;2.字数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应语言通顺、意思明了;3.时间:一节课。

“上当了!”有学生大呼,可是,慢慢地,教室静了下来,同学们面对黑板上给予充分自由度的“要求”和亲身体验的一堂课开始“奋笔疾书”。由于有素材、有表达的愿望,以前抓耳挠腮、咬笔头的现象没有了。下课交作文时,全班无一人缺交!看作文时更让我吃惊,有写说明文的:介绍这一堂作文课是怎么上的;有写记叙文的:记同学们上这堂作文课的经过、表现、自己的体会;有写议论文的:议论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坏得失。一篇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原来,他们还挺有想法的。这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作文课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带作文本、老师出题、守上两节课就完了,而是要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想,为学生创设一个作文情境。惟此,才有可能让学生主动提笔,自然而然地写。

二.  结合课文,确立目标,进行模仿写作训练

模仿写作,是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的重要手段。茅盾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古今许多作家就有过模仿,鲁迅的《狂人日记》借鉴了果戈里的作品;郭沫若的诗作受过印度泰戈尔、美国惠特曼及德国歌德作品的影响。因此,“仿中求新”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从模仿教材开始。

在训练模仿写作时,首先要确立训练的目标,结合课文,让学生仿写。我在进行说明文写作教学时确立的训练目标是:1.能有条理地介绍事物;2.介绍事物能抓住特征;3.能适当地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4.语言通顺、流畅。如学习《景泰蓝的制作》后要求学生仿写,仿写前,带学生到陶艺馆学习制作陶器。通过实际操作,并记下制作的工艺流程,回过头来又学习《景泰蓝的制作》是如何安排说明的顺序(以制作的工序为说明顺序)、如何对事物进行说明、抓住哪些特征进行介绍(精密、细致、全是手工)等。经过学习,模仿等一系列的训练,同学们写出了质量相对较高的作文。如《花瓶的制作》、《如何学作笔筒》等文,内容较详实、介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条理清楚,还能运用描摹、比喻、列数据等多种说明方法。虽然这些文章都是模仿《景泰蓝的制作》写的,但没有生硬的照搬照抄,而更多的是结合自己的体验,通过独立的构思写出的,有血有肉的文章。我的训练目标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

三. 加强“听、说、读、”训练,激发“写”的热情

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功的训练,“听、说、读”是“写”的基础。学生惟有在“会听、能说、爱读”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会写、能写、爱写”。

我在每学期的语文教学中分别制定了“听、说、读”的训练计划。

第一学期开展的是“课前读报”活动。要求在上每节语文课时抽出5~10分钟,由一位同学上讲台读一则新闻或消息,其余同学记录。记录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求在听完一则新闻后经过筛选,抓住重点进行摘要记录。这一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听”的能力。他们能通过“看”黑板上的标题把握关键,通过“听”抓住一则消息的重点、要点。

第二学期开展的是“课前五分钟讲故事”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说”的能力,以使他们能在公众场合,有条理地、流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

第三学期开展的是“课前朗读、朗诵”活动。要求每位同学上正课前向大家介绍一篇优美的文章,要求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这一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得到语言的熏陶,积累丰富的词汇,并培养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古人云:胸存语库,文章才能生辉。

通过三个学期的“听、说、读”的训练,在第四学期我开展了每周一次的手抄报活动。要求在每期的手抄报中必须有一篇自己的文章,或诗歌、或散文、或消息,然后自行排版并设计刊头,老师评分后贴到班里的公布栏上。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由于在前三个学期对“听、说、读”能力的训练,同学们的词汇丰富了、材料增多了、鉴赏水平也提高了,办的手抄报象模象样的。

通过这些训练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内涵、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他们原本文理不通、言之无物、感情匮乏的作文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学生也由原来怕上作文课变成爱上作文课,对于职高学生来说,这不能不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资料:

1. 《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  李明高

2. 《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精粹》

3. 《当代语文教法学法辞典》

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篇7

关键词: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使用学过的字词和句子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个人思想, 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描述能力, 是对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主要通过写作训练来提升, 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消除学生懒散的心理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写作的内在驱动力。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重语言的应用能力和组织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让学生感知写作教学带来的乐趣。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对语文写作教学的兴趣, 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 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内在的创新驱动能力。写作教学是小学所有教学课程中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 如果教学活动的内容单一和乏味, 很容易使学生放弃或厌恶写作, 写作教学的目的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的写作兴趣就很难激发出来。本文以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为例, 经过多次的总结和分析, 认为小学生写作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先说后写,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书面语言的表达是建立在口头语言表达的基础之上, 所以在做好写作训练的同时, 必须重视口头语言表达的训练。不可否认, 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存在着差异, 但是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口语表达出来, 再经过精耕细作, 进行文字修饰, 转换成书面语言, 消除学生“光说不写”的恶习。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的心身发育存在着个体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方面, 即口语的表达能力存在着优劣之分。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 首先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学生要语言清晰, 逻辑清楚, 有条理地表达。学生在说的训练中, 主要体现出三个重点:一是“说”写作的要求, 要学生进一步明确写作的要求, 写作的重点;二是“说”准备的素材, 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反应写作时准备的材料情况, 是否与写作的主体相符合;三是“说”作文的大概内容, 可以述说作文中的主要思想, 反映的主要问题, 写作的思路。“说”作文的方式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述、也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说的方式, 可以让周围的同学了解自己写作的方向、自己的思想和表达的意思, 同时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 这样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开展课外活动是开拓学生视野的一种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要求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 精细设计和组织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这些活动的经历成为写作的素材, 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手工剪贴、游山玩水、劳动竞赛、勤工俭学和魔术表演等。活动结束之后, 教师组织学生对活动进行评述和总结, 然后选一些总结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讲述, 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小学生历经了活动的整个过程, 感受到了活动的乐趣, 写作有根可循, 有感可发, 有情可抒, 同时写出的文章很充实, 没有空洞的感觉。

三、创设情境教学, 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模式, 以便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教师通过经常开展写作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写作思维处于活跃期, 可以根据写作的要求进行写作。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为学生增设多种教学情境, 如作文欣赏教学情境、作文评比教学情境、视频观看教学情境、表演教学情境和议论教学情境等。不管使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措施, 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

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源泉, 生活源源不断地为了创作提供素材, 使创作内容更加丰富。如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素材, 使写作的内容更加丰富, 学生有话可写?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包括家庭、生活和学校。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观察生活时可以抓住写作需要的重点, 筛选写作需要的素材, 理顺写作的思路。例如在《童年趣事》这个写作的练习中, 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些故事, 从众多的故事挑选一些有趣, 而且有影响力的趣事, 不能瞎编, 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对学生的生活有启发性。新课程标准提出, 写作要重视素材的准备。因此, 在进行写作之前, 学生要做好对生活题材的观察和感受, 并进行记录, 在记录的故事中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故事情节写在作业本上。

五、师生共同参与,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写作兴趣的培养不是写好一两篇文章就能培养起来的, 而要经过长期的观察、积累、思考、实践和摸索才能形成。古今中外的大家不是天生就对文字写作感兴趣的, 他们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练习形成的。写日记是一种锻炼的有效方式, 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记什么和怎么记都是次要的, 关键是学生在记录中感受到写作的方式和注意语句的修辞, 在写作中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写作的规范, 学会了用不同的方式生动地描述事物和表达情感, 也培养起了学生写作的勇气和信心。

对于小学生来说, 写作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从简单的识图开始, 开始看图对话, 然后到简单的事物描述, 再到完整的文章写作。在写作中, 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对生活的每点每滴进行观察, 将日常发生的事情进行简单的叙述。教师要开展生动有趣的课堂写作教学, 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 如一首歌、一个讨论、校园趣事和校园环境的变化等等, 都可以开发成写作的素材来源。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丰富多彩, 在我们身边发生着许多有趣的事情。因此,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仔细地寻找生活的乐趣, 就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郎春富.如何激发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 2009 (4) .

[2]刘雪芹.如何激发与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J].科教文汇:下半月, 2006 (5) .

[3]吴文耘.如何激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J].文教资料, 2011 (25) .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篇8

【关键词】激发兴趣 互评互改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奠定基础的重要教学工作之一。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点燃学生创新火花,更是适应现代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我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力求以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教给学生互评、互改的方法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的因素,点燃学生创新火花。

一、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乐学的先导”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们的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材料的兴趣”。可是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乃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所以更为重要。

实践活动是形成和发展学生情感进而引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每次作文前,我都有意识地组织学生 做些有关的事情或活动,每次写作文前都给学生一个意外 的收获。如:一次我与学生共赏秋色时,我特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与学生共同观察体味,赏识秋色。学生兴致来了,有的展开双臂,感受略带凉意的秋风;有的相互假逐在秋风落叶的飞舞之中;还有的学着我的样子,摸一摸花坛里仍旧挺立的小松柏,捏一捏花囊中已成熟饱满的种子,充分感受一下秋的成熟。调皮的男孩子干脆把一层松软的落叶视为地毯,打起了滚儿……欢声、笑声莹绕在校园上空,融入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同学们的兴趣浓厚,当场我们师生共同上了一节生动的作文指导课,学生们各个积极发言,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各抒已见,表达着自已对秋天的喜爱。就连平时最不爱讲话、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出口成章”。我也兴致高涨,和学生一决作文水平的高低。学生也毫不示弱,写出了出乎我意料外的优秀作文。有了真情实感,有了浓厚兴趣做基础,学生的创新灵感才会得到充分发挥。

二、帮助打开思路,让学生理想成为现实

习作指导要广开学生思路,开发大脑潜能,调动学生善于积累生活知识。但我觉得,对学生的习作指导,不要求过于具体,细致,那样学生就会产生依赖感,不积极主动动脑搜集材料;也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那样会导致学生对写作更加厌烦。所以,只要求一步步的,踏踏实实的走就可以了。

指导学生打开思路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作适当提示。如:习作的文题提示后,结合习作要求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读后会马上想到什么?学生可以小组讨论交流,同学互相启发,也可展开想象,大胆畅想未来,假设事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可从真实事情中感受,也可以移花接木现象,只要合乎情理把虚拟的东西通过加工整理可成为现实,反映出来就可以。不求新、不求奇、只求真,不求大、不求精,只求实,不求虚、不造作、只求情。

三、让学生互评互改

古人去:“三分文章,七分改”一个好的素材,只有通过具体的语言表达,并通过反复精心修改,才会成为一篇好文章。学生写的作文,首先由教师批改,我认为不够妥当。教师往往会掺杂自已的观点和个人的创作思路,通过评语反馈给学生,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作视野。我把评改的第一环节大胆的交给了学生,因为学生之间的写作水平相当,从同一水平线上去观察、去评价、对提高学生写作更为有效。学生互评时,教师可做蹲点式指导。方法是可小组互评互改(小组不超过5人),也可自己找搭挡,一人读多人听,然后互相发表自已的见解和修改意见,但要遵循“多就少改的原则”要求:做到三评二改:一评、评出好词好句好段。二评、评出好的开头、结尾,写作的方式方法。三评、评一评文章的中心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二改是:改错别字、改不当的词句及标点。没有找到组的同学可以和教师组成一组。(这样的学生往往是较差的)教师也要遵循“多就少改”的原则,尤其是对差生的作文,以表扬为主,多肯定成绩,少批评指责。使学生写作由被动的、不情愿写完全变成主动的乐写,让学生扬起进步的风帆,燃起创新的火花,让他们在写作中有所创造。

学生的创新源于对生活的热爱,点燃创新的火花,让他们把自已的喜怒哀乐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领悟生活的真谛。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用自创造性劳动去为学生开拓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篇9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源动力,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进取,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会摆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源动力,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进取,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会摆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当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呢?作为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听故事,在教学中如果巧妙地设计趣味情境教学,适当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如听故事、看表演、做游戏,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反而能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通过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产生问题,自主探究,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如在学习10以内的数字时,可以教给学生这样一首绕口令:“1919,好朋友;2828,手拉手;3737,分不开;4646,好伙伴;5555,凑成一双手。”不仅?x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又简单易懂地让学生们学会了数字。又如在学习时针和分针时,我们可以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小小表盘圆又圆,时针分针跑圈圈。分针长,时针短,一个快来一个慢。分针跑完一满圈,时针刚跑一小段。”通过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的游戏当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2、创设童话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人终身难忘。故事中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和哲理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发问:“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教师说:“同学们,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有几岁,就过了几个生日?可是小明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3、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会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的体积有关?当学生说出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关时,再让学生猜想它们的体积间会有怎样关系?猜想后分组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关系,老师提供各组圆柱圆锥(1)等底不等高(2)等高不等底(3)不等底不等高(4)等底等高,让学生用圆锥装满沙土(课前准备好)倒入圆柱中,几次可以装满,各组做实验,把每次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记录下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参与其中一组。集体交流实验现象及结果。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

二、应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这种直观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优生和差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优生从被动等待中解放出来,差生从被动压抑中解放出来,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画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三、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设计得好,不仅能巩固新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在教学中,我在设计练习时,力求做到分层练习,形式多样,讲究实效。如在练习时,内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个别学生,师生间经常组织讨论、争论,进行同学之间互测、互批,加强直观演示和学具的使用,一题多变、多问、多解,让学生通过练习解决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好办法。因此,在数学中,我经常喜欢在小组间、个人间、男女生间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在每次的竞赛中,教师的一次高分,一句赞美之词往往给学生带来新的希望,产生神奇的力量,有些甚至会影响终生。对于班里的后进生,我给予了更多的关怀与鼓励,使他们也体验到学习的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多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乐学、爱学,让学生真正的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篇10

孟公镇吉龙小学 戴建民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指导预习,诱发兴趣。

预习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前应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如在指导预习《小毛虫》一课时,可以先到野外捕捉小毛虫和蝴蝶,然后进行了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见过蝴蝶吗?谁知道它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出示玻璃缸内的小毛虫)这是小毛虫,是蝴蝶小时候的样子。丑陋的小毛虫是怎样变成美丽的蝴蝶的呢?回去后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和求知的兴趣,并且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活泼、理解透彻。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迅速地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巧设悬念,课前激趣。

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我家的大花园》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我家的大花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问,“我”家有大花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语:“同学们,我们随作者去他家的大花园去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2、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苏轼的诗《山行》时,我先让学生边听古筝乐曲,边观赏秋天的红枫林,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这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古诗打下基础。

3、猜谜语,激起兴趣。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则小小的谜语,往往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如教学《那只松鼠》这一课时,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上上下下跑得快,尾巴蓬松多好玩。高处跳下摔不伤,因为有把降落伞”生动形象的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就猜出谜底。这时我趁机将学生的兴趣引入课文: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直可爱的小松鼠。请大家打开《那只松鼠》这一课。于是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书本上来了。

上面只是举了一些导入激趣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兴趣就行。

三、做游戏,讲故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低年级儿童好动好玩,持久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疲劳,而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要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巩固和熟练。因此,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语文知识的故事性和游戏性情境,使他们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一字开花”,“开火车”、“找朋友”等游戏进行扩词比赛、从而丰富学生词汇,巩固字词。“一字开花”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先画一朵花,再在花心里写上某一个生字,而后让小朋友口头扩词或板演。如果这个字的朋友多,就在花瓣外再画上一层花瓣,花儿越开越大,学生就越有兴趣,注意力非常集中。如我教“花”这一字时,用“花”字就扩词二十多个,为了进一步巩固词、“一字开花后就进行”开火车游戏。这样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特别对那些后进生帮助很大,教师就能达到较好地传授知识的目的。

语文知识的故事性,我在看图说话教学中常以故事进行教学,如教第二册基础训练与看图说话教学中《迷路和小白兔》,我先让学生看三幅图,看后让学生说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一幅图画的是:早晨,小白兔走出家门,擒着篮子去森林采蘑菇,找不到家了,第三幅图画的是:乌鸦与小白兔说话,乌鸦给小白兔指路。为了使学生能围绕故事中心有目的进行说话训练,我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主要内容起个名字,有的学生起出了如《勤劳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小白兔》、《找不到家的小白兔》等题目,最后我板书《迷路的小白兔》,当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后,我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音乐声中进行完整的表演。有的学生扮演小白兔,有的扮演乌鸦,学生们声情并茂,兴趣盎然,这样教可使学生实践与表演相结合,以趣引思,知趣结合,掌握了辩别方向的知识,学生愉快地受到了观察,思维和语言训练。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浅谈如何激发农村小学生写作兴趣 篇11

一、积累素材,让孩子有话可说

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搜集材料”。一年级学生开始写话时,有很多字不会写,可以用符号代替,也可以口头念,让家长代写 。难度较低,学生也乐于完成,刚开始很多孩子都只会写“我今天真高兴!” “今天天气真好。”这一类似的句子。到了二年级随着学生识字量增加,很多孩子写话不拘泥于日常小事了,开始触及到心里变化,同学之间的友谊这些领域。随着年级的增加,应组织孩子参加各种活动,让孩子的感官得到刺激。比如举行体育比赛,参加公益活动,亲自做一次饭……,事后只要求学生用几句话记录一下当时的一些感受。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养成了积累的习惯,只要经历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学生就三言两语简单记录一下。每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就会有一本厚厚的作文素材。如果要求写作了,学生可以随意翻翻素材本,不经意间某个小片段就引起了孩子的回忆和思考。胸有成竹,学生自然就不会“怕”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一种素材积累的好方法。要引导学生多读文学性和科普性的读物,让学生从书中间接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和积累语言。通过读书,可以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和大千世界的奇妙。比如,农村的孩子可以通过阅读书报知晓城市生活等。读书体验,是对别人体验的再体验,在再体验中丰富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在阅读革命故事中体验正义感、崇高感,在悲剧性文章中体会怜悯为怀,在阅读科普著作中体验大自然的神秘感等。

二、渗透方法,开启写作思路

新课标指出,“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取材指导,开拓学生选材的思路,比如可以用例举法,激发学生通过联想从记忆仓库中提取写作材料。(二)构思指导,要引导学生想明白要告诉别人什么,哪些内容写具体,哪些内容少写甚至不写,要按照什么顺序写才能把意思说明白。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追忆生活,以娓娓谈话唤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和感受的再现。你第一次学会做饭是什么时候?你是怎样学的呢?在学做饭前、中、后,你的心理是怎样的?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描述、提问、联想等形式,唤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打开写作思路。(三)起草环节的指导,学生在起草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发现共性问题,要及时在班上作集体指导。对于班上一些基础稍稍薄弱的孩子,我们仍可以为他提供范文,模仿也是一种学习的一个原始过程。

三、评价交流,互相學习提高

“写作文难,批改作文更难”。 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自主评改、交互评改。学生自改,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当然老师在让学生自改作文前应进行指导,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照题目,看自己的内容是否切题;其次,让学生检查文章的条理、详略的处理,中心材料是否充实具体;再次,检查是否有病句或错别字;最后,看看采用修辞手法可否使文章更精彩。学生自改后,小组同学参与互改,我发现小组同学在互改交流中,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中尝到了“自改成果”,教师也能从精批细改的主体地位中脱离出来,成为作文批改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当然,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需要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对互评互改后仍有问题的作文,还应进行必要的“师评”指点,并要求在“师评”指点后再进行自改或互改,让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四、强化练习,体验写作乐趣

人们说,“光说不练是假把式”。作文练习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也只有在练习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有所提高。

作文练习分两部分,课外练习和课堂练习。课外练习由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进行,学生自己知道的事情,自己经历的事情都可以记下来,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进行,一般是分组练习和个人练习结合进行。分组练习要求就是短、平、快,短就是写的少,简单;平就是就地取材;快就是限时完成或当堂完成。例如,我让学生两个人一组写对方,或者几个人一组写一个人,写相貌,写穿戴,写表情。然后学生互相阅读,互相评价,谁观察得细,谁写得全,谁写得准,谁总结得好等等。个人练习也以写事或人为主,一般是写自己最近感兴趣的事或人,不求面面俱到,只写自己感受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通过练习,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写作乐趣,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五、展读习作,巩固写作兴趣

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作文教学中,多让学生展读自己的习作,引导他们学会互相欣赏,及时鼓励他们独特的语言和构思。我们班定期出版班级刊物,每个学生都有至少一篇作文被选上。学生的文章一经发表,对他们的鼓舞和影响非常大,同学们争相传阅、先睹为快。大家的赞扬会令其尝试到成功的莫大喜悦,由此激发他们喜爱写作、不断写作的内在原动力,从而增加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水平。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真正爱上写作。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篇12

(一)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积累写作材料

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 主要是由于没有写作的材料。有时勉强写出了文章, 也是空洞无物, 言而无味。所以写好文章的前提便是注意观察生活, 善于积累材料。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 意思是说生活是美好的, 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 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 才能充实头脑, 美化心灵, 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教师应从初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比如宿舍里的好人好事、卫生、早锻炼、学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老师关心同学的点点滴滴等。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人和事, 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结果同学们有事可写, 有兴趣而写, 写出了不少好文章。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写议论文, 没有素材是不行的。可要求学生多看新闻, 中午自习、晚饭时间都要求学生注意收看新闻, 关心时事。同时, 提倡学生多阅海报刊, 增长见识, 开阔视野, 组织学生订阅《现代写作报》《微型小说》《读者》《初中生优秀作文》《青年文摘》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 做读书笔记, 积累了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报刊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 写读后感, 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 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 有感而发。

(二) 精选作文题目, 力求多样、新颖

命题的多样性, 指命题形式不拘一格, 它包括全命题、半命题作文, 也包括给材料作文和学生自由作文等。其中半命题作文题型灵活, 很受学生欢迎, 如《我最______的时刻》因为这类题型的作文给学生许多选材自由、想象自由的空间, 学生补充成题时, 可选幸福、激动、快乐、烦恼、痛苦、温暖之类的词语, 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他们可以敞开心扉, 把自己的切身感受, 藏在心灵深处的秘密倾注于笔端, 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又如给材料作文, 材料一:学生因郊游、登山等活动出了意外, 日本的家长会到学校来道歉:“老师, 对不起, 给您和学校添麻烦了。”而中国的家长到了学校则说:“怎么搞的?你们要负全部责任!”材料二:孩子从学校回来, 美国的家长会问:“你今天向老师提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中国家长则会问:“你今天考了几个100分?”让学生从上面的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 结合实际生活,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题目自拟。这样的题型会强化学生的联想能力, 激活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全部的知识积累, 进入一个较为自由的写作天地。

命题新颖, 指命题不落俗套, 给人以新鲜感和亲切感。作文教学中要防止公式化、程序化。命题新, 学生一看即引起注意, 发生兴趣, 跃跃欲试, 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能文思畅通。如《二十年后再相会》, 把《同桌》改为《你猜他是谁》, 这些题目易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避免无话可说的现象。命题的优劣,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情趣。命题的方法很多, 但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确实需要老师的精心选择。

(三) 加强审题训练, 多审题、精写作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 作文审题是否正确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重要一环, 因此, 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 也就是审好题。教学中, 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技巧:如命题作文要审标题, 注意题目的限制性;审文体;审写作要求 (包括注意事项, 提示) ;应试中审评分表;材料作文 (包括看图作文) 除了上面几点外, 更要审清材料, 多则材料的要进行归纳总结, 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语文教学内容很多, 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 多审题、精写作, 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四) 借鉴名家名篇, 提倡学以致用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篇13

-----培养英语学习兴趣 追求最佳课堂实效

新课程理念体现在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以全新的课程生态观刷新着传统教学理念,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与过程,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连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一并纳入课程目标体系。新课程标准从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新课程教材的前线工作者,改变我们的旧观念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进步,一起成长,彻底抛开旧观念,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开始学英语学生就已经不感兴趣了,那就好象鸟儿还没有飞上蓝天就已经折短了翅膀一样,是很可悲的,只能“望空兴叹”了。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的首先的任务是要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下,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科兴趣放在首位。笔者认为,兴趣不仅是学习动机的起因,是引起一切注意的先决条件,而且也是我们课堂实效的试金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从兴趣入手,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利用科学的课堂评价手段,使他们逐步建立学好的信心,力争达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最佳的课堂实效。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最佳的课堂实效呢?

第一,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学生表现出的态度越积极,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产生正迁移,同时也要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另外,还要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们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精讲语言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生掉队。

第二,利用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种评价体系,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方式把对语言知识的考核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惟一依据。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评价体系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再加上英语教学本身注重的是教学过程,所以在倡导全体参与体验为基础的各种活动中应以鼓励为主,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促成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成,学习目标的建立,从而建立自信,达到促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主性学习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个性发展意识的目的。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现在六大方面,它们之间互相关联,互相渗透,其中就包括: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建立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习得的乐趣,鼓励他们关注自身的发展,培养公平竞争的意识,用激励的评价制度来为他们设防,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目的仍然是培养他们初步的语感,培养初步的语用能力,树立进一步学习英语的信心。

学生的内心是渴望被认可的,现在孩子信息量大,很聪明,自我意识强,对自尊十分敏感,他们需要一个能给他们自信自尊自主的学习环境。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培养学生个性与自信心的阵地。在那些厌学的学生的眼中,学校如同牢狱,老师如同牢头一样讨厌。如果我们一味地压制,一味地严厉,我们的孩子与生俱来的灵气和个性,会无往不被磨灭。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感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信心下降。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英语课大有学头,学习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因此,在人本位的`倡导下,我们必须关注学生个体的存在,怀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态度去对待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一般说来,课堂上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地和老师配合,表现出一种很积极自信的精神状态,给教师的反馈信息是:他们对学习是有信心的,是很感兴趣的,同时教师的“教”得到肯定,学生的“学”对教师的“教”此时就产生了对应的正面信息传递,对教师的教产生了积极的正面效应。因此教学活动就形成了所谓的“场”效应。教师和学生同时入戏,教师既是主角又是导演,学生也并非配角,同样是主角。

第四,注意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或者只看差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 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篇14

关于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个问题,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我在参加电大本科数学教育专业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中学数学教学概论》这门课程中,对这个问题有一些新的认识。所以,我不揣简陋,从下面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作以论述,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肤浅的认识,以期与我的同行进行交流,如能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指点,那将是我更大的幸运。

学习兴趣对学习一门课程非常重要。因为强烈的学习兴趣会产生指向目标的有益态度,这种态度反过来以更强烈的积极方式导致或加强学习的愿望。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成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学习数学尤其重要,因为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目前,“讨厌数学”,“不愿意学数学”的学生越来越多。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初中,每年有不少学生因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而辍学。所以,在如此背景下,关于对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个问题的探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加以论述。

一、数学史和数学的美学价值等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列举古今中外的数学家学习研究数学的趣闻轶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选的例子当然是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高斯10岁时,教师出了计算1+2+3+4+„„+100等于多少?这个题目,高斯很快举起了小手,并脱口说出了正确的答案。高斯不是用常规的方法计算,而是采用新的算法,将左右两端处于相对称的两个数相加,所得的和都是101,由于100个数可以组成50个对称组,所以,101乘以50,结果就是5050了。

还可以举出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张广厚的事例。

华罗庚只有初中肄业的学历,业余钻研高等数学,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求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华罗庚被聘为清华大学的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终生潜心钻研数学,对歌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创立了“陈氏定理”,被外国数学家誉为“撼动了群山。”

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小学六年级因数学成绩不及格而留级。后来刻苦地钻研,终成一代数学大家。这个事例对农村初中很多数学基础差的学生能起到激励作用。

数学史上还有很多著名的有趣的事例。

例如,哥尼斯大桥问题。18世纪,东普士哥尼斯堡有条莱格尔河,这条河有两个支流,在城中心汇成大河,中间是岛区,河上有7座桥。问能否从某地出发,经过岛一座桥一次且仅一次,然后返回出发地?这个问题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解决,后来在1738年瑞士数学家欧拉利用数学抽象方法,给出了否定回答,成功地作出了解答。

中外数学史上有趣的问题还有很多。如“蜂房问题”“四色问题”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极好素材。

(二)数学的美学价值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很多学生眼里,数学只是枯燥的数字和图形。其实,数学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正如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上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厉的美。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满的境地。”数学之所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力量,就在于秩序、和谐、对称、整齐、结构、简洁、奇异,这些都是人们产生美感的客观基础,而数学恰恰集中了美的这些特点,并以纯粹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此,我想起了一句美学的命题:美在于发现。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美”的眼睛。例如:射影几何的对偶原理,数学中自然对数的引进都是基于对称美的追求,二进制的建立是对简单美的追求,集合论中的悖论是对奇异美的追求。同时,我们还可以在人们津津乐道的古诗词中找到数学的美。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前者描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后者表现出直线与圆相切的画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是一个活脱脱的孤帆运动的极限过程。只有教会学生用“美”的眼睛发现数学美,就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领悟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时事热点问题:嫦娥一号的成功绕月飞行,“神七”成功地升空和返回,这些都必须有数学作为支撑。著名数学家杨乐说他作为一个数学家,参与了国家很多重大的科研活动,有的还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研项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的认识,加深对数学学习重要性的理解,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后,我还要提到利用包含数学问题的故事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曹冲称象这个故事里面就包含着数学里面的等量代换的问题。

二、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果想让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教师要摒除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师要力求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体。教师要激励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而切忌责怪学生。教师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意志和自信心。当学生不能解决所提问时,可先设计一些他们当时能解的问题让他们做,并在他们取得初步成功时积极鼓励他们。当一些学生不想解题,甚至不愿正确理解这个问题时,教师要设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给他某种解题愿望。当学生求解那些对他们来讲并不太容易的问题时,要让他们学会败而不馁,学会开拓思路并积极进取。

(二)一定要摒除非传统的“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模式,而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满堂灌”的讲授法导致学生的机械学习,而机械学生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正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记》中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一个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数学”,还必须帮助学生“会学数学”。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中体会创新和发现的快乐,让学生保持对学习数学持久兴趣。至于新的教学模式,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和经验。流行的说法是“初中学洋思”,洋思的经验概括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满堂灌”和“题海战术”的问题。我们不妨作以借鉴。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坚决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一)为了激发学生持久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必须坚持直观性教学原则,这是初中生心理发展阶段决定的。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对具体的直观性有很强的依赖性,或者说初中生抽象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巴甫洛夫关于人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大到了少年期,脑联络神经纤维大量增加,脑神经细胞的分化机能达到了成人水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主要属于经验型,思维的理论性还不发达,教师选择与抽象概念有关的正确的直观形象作为支柱,就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这些概念。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地进行直观教学。要充分运用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图形直观、言语直观,以形成学生鲜明的表象,为他们掌握基础理论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定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这样可以使较为抽象的数量关系通过直观的几何图形将其性质反映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关系得以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分析、发现和理解它们。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教学手段改革,运用幻灯、投影仪、电视、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教学设备,加强直观教学。关于这一点,我在下文还要作较为详细的论述。

(二)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探究的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务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在我国教学史上,曾有不少教育家提倡教学中“知”与“行”相结合的问题。诸如“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知与行常相须,如日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子语类辑略》),“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理,则履者又未知其果为何事也”(《性理精义》等等,都是至理名言。在外国教育史上,也有些教育家比较重视知与行的联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空洞的亳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没有的,就像无理想作先导,又无理想作准绳,因而不能引;申出任何思想的事实和经验一样。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必须联系实际,从具体事物和现象入手。事实表明,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式的讲授,是不能达到教学目的;联系实际问题的讲授,情况就大不相同。

例如,引入有理数概念,尤其是正、负数概念时,可以结合“表示零上5度和零下5度的气温”、“表示东行10千米和西行10千米”等实际问题进行阐述。

下面,我列举两个教学实例加以说明。A、《数轴》的新课导入。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1:在一条东西走向的马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米和7.5米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米和4.8米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你能画图表示这一情景吗?

学生会画一条直线表示马路,并在直线的左、右侧分别标上西、东,在直线上取一点O表示车站的位置,规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1米,于是点O的右边距离O点3个和7.5个单位的点A和点B,分别表示柳树和杨树的位置;点O的左边距离O点3米和4.8个单位的点C和点D,分别表示槐树和电线杆的位置.3 问题2:怎样用数轴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呢?(有数轴体现出方向、距离的不同)

规定从左向右表示由西向东,把点O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负数和正数表示,由此可见,正数、0和负数可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问题3:你还能从生活中举出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的例子吗?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后可得出,例如:温度计、称杆、门牌号码„„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温度计(显示不同的度数),让学生体验读取,并比较各温度计上所显示的温度的高低,使学生充分体验和认识温度计的设计特点,让学生再次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B、《有理数的加法(第二课时)》的新课导入.问题1:宋国有一个非常喜欢猴的老人.他养了一群猴子,整天与猴子在一起,因此能够懂得猴子们的心意.因为粮食缺乏,老人想限制口粮.那天,他故意先对猴子们说:“猴子们,给你们吃橡子,早晨三颗晚上四颗,好不好?”众猴子听了都很愤怒,老人马上改口说:“那就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吧,够了吗?”众猴子非常高兴,大蹦大跳起来,大家听完故事,请说说你的看法.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情形:

1:猴子们很笨,老人很聪明.因为老人一天之内给的橡子数目是一样的,都是7个.2:猴子性子急,他先收到多的就高兴了.3:那老人为什么不早五颗晚两颗,猴子不是更高兴了?

4:人家老人聪明的就在这里,早5晚2相差太多,会造成晚饭不饱,老人是利用了数学的加法交换律,满足了猴子们的欲望.教师归纳并引入新课.问题2: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问题3:谁能用字母来表示呢?

学生回答:加法交换律是a+b=b+a;加法结合律是(a+b)+c=a+(b+c)

教师归纳:我们已知知道,小学所学的有些规律,在初中由于负数的引起而就得不成立.以上的两个例子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在教学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很多.例如,在设置练习题的时候,多出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如计算金融储藏的利率,商业利润等。当前,我们要认真上好数学综合实践课。在我们农村初中,我们还可以将学生带进乡村、田野、山地、河流、湖泊去学习数学。经验证明,以上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形成他们的基本技能,也能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

四、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利用幻灯和投影教学。

幻灯和投影设备简单,制作方便,操作方便,操作容易,成本低廉,能够提供大量色彩鲜艳而真实的图像画面,教师能灵活地控制教学信息的传递,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二)电影、电视教学媒体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

事实上,青少年都比较爱看电影、电视,一些好的电影、电视片看过之后,长久不忘。在放电影或电视时,学生的注意力不约而同地集中到屏幕上,由于画面、色彩、解说、音响及其变化,都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上引起兴奋,因此,学生的注意力也就特别集中

(三)计算机和辅助教学。

计算机还可以与电视、投影仪、幻灯机等其他教学设备接在一起使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事实上,由于近些年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尽快地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我们反复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然而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过程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出学生积极操作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的展示了圆与圆相离、相切、相交、内切、内含的位置关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通过举办丰富的数学课外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指导学生学写数学小论文。

我们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必须自学有关的书籍,广泛地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信息和数据,并对这些信息和数据进行去粗取精、去伪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提炼和概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最后才能形成文字写成论文。事实证明,指导学生写数学下论文,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二)数学游戏。

经常开展数学游戏活动,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我让学生任意写一个与结尾的数字,我都能够立即说出其平方的结果,学生都认为我是神算,我告诉学生规律,只要将5前的数字与其大1的数字相乘在其后补上25,即得结果。数学游戏将科学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寓教于乐,效果非常好。

上一篇:给外婆扫墓作文500字下一篇:瞿秋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