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IPO案例分析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农业银行IPO案例分析(精选8篇)

中国农业银行IPO案例分析 篇1

摘要: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中上市最晚的一家银行,同时也是融资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本文就农业银行上市前的准备、上市原因、上市情况以及上市成功的原因做了简要论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农行,上市,IPO

一、前言

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在1951年,中国农业银行已经成立,当时叫做农业合作银行,但是由于中国农业银行长期担负着中国“三农”发展问题,各种政策性业务制约着其发展。因而,农行真正的商业化道路起步很晚,至今为止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就在2010年,农业银行在完成政策性业务及不良资产的剥离以及股份制改造后,同时在A股和H股同时成功上市。

二、农行上市原因分析

农行之所以上市,其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圈钱,另外也有一定的理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在我国,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国有银行在完成股改和资本化后,纷纷上市,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缺钱。银行为什么会缺钱呢?其实,银行有很大一部分钱被炒房的人掏空了。从近年来的新闻和国家政策上,也可以看出,国家逐步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监控,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为了限制炒房人不择手段的利用银行的钱去炒房,当然也有其他的一些因素。

另外,从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4月20日发布的统计报告中,也可以看出房地产行业对银行业的影响。2010年1季度,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3207亿元,季末余额同比增长31.1%,其中个人购房贷款新增5227亿元,季末余额同比增长53.4%。数据充分说明,房贷资金对银行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三、农行IPO前的准备

农行上市前的准备可以分为几个过程,包括商业化改革过程,对不良资产的剥离过程,补充资本金的过程和公司治理改革过程。商业化改革过程

从1980年开始,农行已经开始进行商业化改革,主要就是把政策性业务从农业银行中剥离出去。在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同时,农业银行按农业发展银行的会计科目和应划转业务范围,对农业政策性贷款和负债余额向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划转,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到了1997年,农业银行确立以利润为核心的经营目的,从此农业银行正式步入现代商业银行的行列。不良资产的剥离过程

由于农业银行一直以来主要依靠政策性业务与其他商业银行竞争,1997年后,政策性业务额完全剥离,导致农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出现很多问题,包括存款结构不合理,经营规模萎缩,贷款质量下降等。因此,农行上市前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不良贷款进行剥离。

从1998年开始,农行在政府的指导下,逐渐剥离其不良资产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除此之外,农行还通过对外打包出售,资产证券化,提取呆账准备金等方式,对其不良资产进行处置,2005年底,农行的不良资产率为26.17%,最后到上市前,也就是2009年底,其不良贷款率已经降低到2.91%,已经低于国有银行上市要求的10%。补充资本金的过程

除了政府向农业银行注资外,农业银行还通过其他途径来补充资本金。

2008年,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向农业银行注资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同时,这也标志着农业银行从国有独资银行转变为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公司。

2009年,农业银行发行了500亿元次级债,以此来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营运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公司治理改革过程

2009年1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整体改制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2600亿元人民币,此时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财政部代表国家各持有中国农行股份有限公司50%股权。另外,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新的公司章程,以“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衡”为原则,形成“三会一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架构。董事会下设战略规划委员会、三农金融发展委员会、提名与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

2009年11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农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附属机构,注册资本近30亿港元。农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及旗下各子公司作为中国农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专业平台,主要从事直接投资、企业融资、证券经纪、资产管理等全方位的投资银行服务。

四、农行上市情况

农行上市可分为上市策划,承销商选择,上市定价和最终上市四个过程。上市策划

在考虑选择在何地上市的问题上,农行借鉴了之前股改上市的几家国有银行。境外上市。显然对于农行而言,境外上市是不太现实的,美国市场要求相当高。

但是股改后财务指标明显变好的农行,不少境内外投资者对投资农行IPO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加之在国际化方面,周边地区例如香港、东南亚等将是农行走向国际的重点区域。选择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将是必然选择。

同时,由于农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立足于大陆本土的,且肩负了支持三农这样的本土政策性任务,在国内进行募股融资也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之前上市的国有银行积累的A+H上市的经验使得农行在克服上市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在不同市场要同股同权同价等技术问题有了一定的应对准备。

在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之后,农行选择了同时在A股和H股IPO上市融资的上市策划方案。承销商选择

在农行IPO开始遴选承销商的时候,预计超过200亿美元募资额将使得农行IPO成为世界上最大桩的IPO案例之一,若按2.5%的费率计算,参与的投行将可分享约5亿美元的佣金,因此,争夺农行IPO承销商的大战在农行上市之前便显得异常激烈。

最后世界顶级的承销商们名列农行IPO承销商名单:高盛、中金公司、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麦格理和农银证券等机构将承销农行H股。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国泰君安以及银河证券入选为农行A股承销商。股票定价

由于农行上市时机并不是很好,2010年,中国市场不景气,相应的各大银行的市盈率都不是很高,因此在定价时,农行的股票价格比当年中行、建行以及交行都要低,但是,由于农行有其自身的优势,在路演推介阶段,农行以“中国网点最多的商业银行”、“盈利增长最快的商业银行”为卖点,最终,在市场和承销商的博弈之下,A股首次公开募股价定在每股人民币2.68元,同时H股首次公开募股价定在每股3.2元港元。4 上市

2010年7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同时于7月16日H股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另外,由于农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远远超过4亿股,因而农行及其主承销商可以在发行方案中采用“超额配售选择权”,即“绿鞋机制”,用来稳定大盘股上市后的股价走势,防止股价大起大落。

最终,农行A+H两股的新股集资总额合共为221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集资记录。

五、上市后农行经营情况

总体来说,农行上市后的经营情况是非常好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经营业绩大幅提升和资产质量显著提高。经营业绩大幅提升

截止2010年底,中国农业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904亿元,同比增长30.7%,实现净利润949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位居四大国有银行之首。农行2010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48.7亿元,高于招股说明书中预测的829.1亿元,为公司股东创造了超出预期的利润,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资产质量显著提高

2011年1季度末,农行不良贷款余额为917亿元,较2010年末减少8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6%,较2010年末降低0.27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197.44%,较上年末上升29.39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显著增强。农行的资产质量不断提高,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为其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从表1中的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农行近年来资产结构方面也是逐渐好转的。

表1 中国农业银行2011与2012部分财务数据(比率)表

六、农行上市成功原因分析 农行在中国经济不是很景气的时候上市成功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的支持。其实,农行上市成功与其发行方案的设计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国外很多大学都把农行上市的过程作为一个经典的案例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探讨,由此也可以看出农行上市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偶然。

对于外部条件,比如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银行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发展前景等,这个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因此,在此就不在一一赘述了。

科学发行方案的设计是农行上市成功的关键。农业银行上市发行的股份配售采取了科学、合理的发行机制和分配模式。在发行机制方面,农业银行在股票发行过程中还引入了“绿鞋”机制,为稳定发行价格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高密度且全面覆盖的IPO预路演和科学合理的定价也为农行成功上市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农行独特的优势也是其成功上市的原因之一。

七、结语

中国农业银行通过长期的准备,吸收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经验,最终在中国经济比较低迷的时候同时在A股和H股成功上市。这是一个经典的IPO案例。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一个企业想要成功上市,时机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充足的准备,科学发行方案的设计以及科学合理的定价等。要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比如农行利用“绿鞋机制”来稳定上市后短时间内的股价,来达到成功上市的目的。

中国农业银行IPO案例分析 篇2

关键词:IPO定价,光大证券,新股发行制度改革

IPO全称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首次公开募股) , 是指某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 企业通过IPO上市使得企业能够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募集资金, 扩大企业规模。由于在IPO上市之前, 公司没有股价, 因此对于以什么价格发行股票就成为了IPO的关键。IPO定价不仅决定着公司价值增值的多寡, 更决定了未来公司股票价格在资本市场的走势。

然而, 在中国的资本市场, 由于实行股票发行的审核制, 同时也由于巨大的申购数量, 使得新股往往受到市场的追捧, 使得新股发行价格往往相对于真实价格有着一定的偏离。又由于我国券商水平相对于国际投行还相去甚远, 造成了我国IPO定价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下面以光大证券IPO的案例做一个分析。

案例分析:

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6年, 系由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投资控股的全国性综合类股份制证券公司, 是中国证监会批准的首批三家创新试点公司之一。

光大证券的IPO由东方证券组织承销团以余额包销方式承销, 整个IPO定价的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

1.初步询价:券商组织175家询价对象管理的499家配售对象参与初步询价报价, 由每一家配售对象报出该机构愿意以何种价位申购光大证券的股票。最终发行人和保荐人 (主承销商)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初步询价的报价情况, 并综合考虑发行人基本面、可比公司估值水平及市场情况等, 最终确定本次网下配售对象累计投标询价的询价区间为人民币19.00元/股-21.08元/股。

2.网上路演:为便于投资者了解发行人的有关情况和发行的相关安排, 发行人和保荐人 (主承销商)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就发行举行了网上路演, 主要介绍了企业的发展状况、我国证券业的发展状况, 让投资者了解发行人的核心竞争优势、筹集资金用途、未来发展规划等, 以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3.累计询价:在接下来的累计询价阶段, 初步询价提供有效报价的165家询价对象管理的466家配售对象其中463家配售对象参与了网下申购, 459家配售对象及时足额缴纳了申购款, 主承销商根据网下累计投标询价情况, 并参考发行人基本面、可比公司估值水平及市场情况, 确定本次发行价格为人民币21.08元/股, 也就是初步询价的区间上限, 达到发行价格21.08元/股并满足《网下发行公告》要求的为452家配售对象。

在网下累计询价的同时也进行网上的申购, 最终网上和网下的中签率为0.80615498%。

这就是整个IPO发行定价的具体流程, 可以看到发行价格的确定一定程度上实现市场化, 通过两次向机构投资者询价, 将询价的结果作为定价的参考, 体现了较为真实的市场需求, 但是由于询价的区间以及最终的定价都是由主承销商所决定, 因此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化, 但是定价的合理与否最终还是取决于主承销商的水平。

评论IPO定价的正确与否最好的论据就是股票发行上市之后的二级市场表现。一般而言, 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比之发行价增幅大体为50%-100%。光大证券登陆上交所之日, 开盘报30.00元, 较发行价涨了42.31%, 较为偏低。光大证券首日上市表现也低于市场预期, 当日涨幅仅为29.98%, 以27.40元/股收盘。是重启IPO以来首日涨幅最小的个股, 并被媒体普遍冠以“最差新股”的头衔。如果说30元的开盘价、27.40元的首日收盘价还算中规中矩的话, 那么第二个交易日股价封死跌停板, 从而拖累整个券商集体回调、位居板块跌幅榜第一位的表现, 就是市场给光大证券一个不折不扣的“下马威”了。光大的上市不但没有迎来上涨, 反而连续两天跌停, 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市场处于熊市, 从而使得企业股价的表现不佳, 但也不能够排除IPO定价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虽然2009年股票发行制度进行了改革 (证监会6月10日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 。

主要有四项改革措施:一是完善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 形成进一步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二是将网下网上申购参与对象分开。三是对网上单个申购账户设定上限。四是加强新股认购风险提示, 提示所有参与人明晰市场风险。

尽管这一次是在发行制度改革的背景下重新启动了弊病丛生的IPO, 但这样的改革仍是缺乏足够的诚意的, 没有触及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也未能解决技术性的缺陷, IPO仍然致使体制内的上市公司最大化“圈钱”并且维护体制内机构投资者利益。

因此由于询价制度尚不完善, 同时由于中国市场的申购新股包赚不赔现象, 驱使着公司和券商从中牟利, 为获得巨额的发行溢价收益, 致使IPO发行的定价虚高, 定价制度市场化程度不够。IPO定价制度亟待完善。

此外证券公司由于在股票市场中起到的独一无二的作用, 更是需要中国的证券公司提升自身的实力, 向国外投行靠拢。从而使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够达到国际水平, 为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渠道的同时, 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股票市场新股抑价发行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个制度变迁的视角》刘强山东大学

中国农业银行IPO案例分析 篇3

2010年8月16日,农业银行(601288)宣告,通过在香港和内地两地市场成功行使绿鞋机制,最终募集资金221亿美元,成为当年全球最大IPO,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系统工程至此圆满收官。

相比建行、工行、中行等大块头,农行的上市时机并不理想。其路演招股期间(2010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恰值上证指数处于年内低点,银行股的估值水平也受回收流动性等预期的影响回落至2008年金融危机来的最低点。据Wind数据统计,当时14家上市银行对应2009年业绩的加权PE值仅为10.06倍。而农行以2.68元发行,发行市盈率对应2009年业绩为14.43倍。农行缘何在极其不利的环境下高市盈率发行且全部行使绿鞋机制?

万亿改制,农行脱胎换骨

成立于1951年的农业银行,在长期经营中积累了沉重的包袱,不仅盈利能力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垫底,资产质量也长期为人诟病。在其他三大银行借势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之际,推动农行改制上市,已经不再是一个企业的经济问题。而要将资产质量相对低下的农业银行推上国际资本舞台,首当其冲的就是为其打造靓丽的身段。

据招股书披露,为使农业银行符合上市条件,前后进行了国家注资、财务重组、发行次级债券和社保基金入股等四个步骤。

第一步:国家注资。2008年10月,汇金公司向农行注入约190亿美元资产(与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随后,财政部和汇金公司签署《发起人协议书》,财政部以截至2007年末经评估的农行净资产权益为基础,保留1300亿元作为对农行的出资,发起设立股份公司,双方各持50%股权,并于2009年1月得到银监会批准。自此,农行上市主体得以清晰。

第二步:剥离不良资产。2008年11月,农行按账面原值剥离不良资产8156.95亿元,其中可疑类贷款2173.23亿元、损失类贷款5494.45亿元、非信贷资产489.27亿元。财政部以无追索权方式购买该等不良资产,并对其中的1506.02亿元以2007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农行免息再贷款方式等额置换,其余6650.93亿元形成农行应收财政部款项,且自2008年1月1日起按3.3%的年利率计息。

第三步:发行次级债券。2009年5月,农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次级债券,包括5+5固定利率、5+5浮动利率及10+5固定利率三个品种,筹集资金500亿元。该次发行的次级债券使农行的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提升。

第四步:社保基金理事会入股。2010年4月,社保基金理事会斥资155.20亿元认购农行向其新发行的100亿股。农行的注册资本变更为2700亿元,财政部、汇金公司、社保基金理事会所持农行股份的比例分别约为48.15%、48.15%、3.7%。

上述改制中,剥离不良资产至为关键。据招股说明书披露,此后农行的不良贷款率从2007年的23.57%直线下降至2008年的4.32%、2009年的2.91%,实现了惊人的脱胎换骨。而且,这批不良资产还“变相地”获得了利息收入,其中,对财政部6650.93亿元的应收款,每年给农行贡献利息收入219.48亿元。2008-2009年,农行利润总额分别为523.49、739.28亿元,上述利息收入占比达41.93%和29.69%。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农行顺利上市,监管部门也努力营造外部环境。一方面,央行连续三周向市场净投放3250亿元;另一方面,证监会核准新发基金400亿元。2010年4、5月间,交行副行长彭纯和建行副行长范一飞出任中投、汇金的主要负责人,被认为管理层为农行做大量的专业人才铺垫,以加快其上市进程。

围绕三大亮点开展路演,吸引机构捧场

相对较高的估值、又正值市场低迷,网调显示,近九成投资者认为农行首日将破发。较低的预期,影响到投资者的申购热情。A股方面,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约125.63万户,有效申购股数仅1109.52亿股,共冻结资金2973.51亿元。H股方面,截至7月6日申购结束,散户申购人数只在10万人左右,创下几大内地国有银行最低纪录;公开发售部分录得超额认购仅为5倍,创下中资行H股上市超额认购倍数最低纪录,而当年工行、建行、中行H股公开发售部分超额认购倍数分别为74倍、42倍和69倍。

与散户阵营的情绪低落形成对比,机构投资者则热情高涨。A股方面,向27家战略投资者定向配售102.28亿股,占拟发行总量的40%,极大地降低了对市场的压力;网下配售部分,173家配售对象有效申购总量为541.5亿股,有效申购资金总额为1451.24亿元,网下初步配售比例为8.86%,认购倍数为11.28倍。启动回拨机制后,网上部分股票向网下回拨,网下最终配售股数为50.32亿股,配售比例为9.29%,认购倍数仍保持在10.76倍的较高水平。

H股方面,农行IPO启动之初,其H股基石投资者便早早圈定,包括卡塔尔投资局、科威特投资局在内的11家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近54.5亿美元;而面向机构投资者的H股国际配售部分认购倍数达10倍以上,其中,顶级长线基金、对冲基金等高质量机构投资者参与意愿尤为强烈。

机构投资者如此给力,得益于承销保荐机构发掘了农行的三大亮点进行路演。

第一,农行是分享中国机遇最后的蛋糕。农行最大的概念在于,这是最后一家上市的国有大行。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09年末,农行资产总额88825.88亿元,贷款总额41381.87亿元,存款总额74976.18亿元,占全国相应总额的11.3%、9.7%和12.3%。同时,农行拥有23624家境内机构、3.2亿个人客户,是中国最大的零售银行,拥有最多的ATM,代理新单保费规模居同业第一。种种数据表明,农行是最后一块未上市的甜美蛋糕,过了此村,别无他店。

第二,农行的王牌—县域金融业务。招股书中,保荐机构将农行表述为一家纵贯城乡,并在城市与县域两个市场均占据主流地位的大型商业银行,具备通过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平台向客户提供全面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而把握中国未来增长机会的独特条件。据招股书披露,2009年末,农行在县域地区的分支机构为12737家,约占全行23624家分支机构的54%,在县域地区的存款总额及贷款总额分别占全行的40.5%和28.8%,来自县域业务的利润总额占全行利润总额的30%左右。

农行的县域金融业务近年来增速较快,2007-2009年实现税前利润分别为94.34亿元、134.44亿元、209.4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9%,高于全行30%的水平。另外,这一业务2008及2009年的存贷款利差分别较全行高出55个基点和29个基点。

第三,农行更具盈利潜力。招股书显示,农行的财务基础优于同业上市前水平。就收入增速而言,农行2009年的营收为2222.74亿元,较上年增长5.2%,增速居四大行首位。尤其是结算与清算业务、银行卡业务、顾问和咨询业务及电子银行业务等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迅速,农行2009年净手续费及佣金增长率为49.8%,高于工行的25.3%、建行的25.0%和中行的15.2%。

在机构投资者支持下,农行A股发行价最终确定在询价区间2.52-2.68元的上限,对应2009年市盈率14.12倍(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后则为14.43倍);H股发行价最终确定在询价区间2.88-3.48港元的中上位置,即3.2港元,对应2009年市盈率14.67倍(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后则为14.99倍)。

多种模式创新,助力全球最大IPO

根据发行计划,A股拟发行222.35亿股;H股拟发行254.12亿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12.71亿股,约占全球发售H股总数的5%,国际发售241.41亿股,约占95%。2010年7月15和16日,农业银行A股、H股分别在上交所和港交所挂牌。至8月16日,农行在A股、H股全额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绿鞋),最终实际发行A股255.71亿股、H股292.24亿股,募集资金221亿美元,摘取全球最大规模IPO桂冠。

农行上市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模式的创新。

首先,是在金融行业率先使用“先A后H”的发行模式。建行和中行上市时正值A股市场低迷,采取的均是“先H后A”模式,而工行上市时A股和H股市场表现均向好,所以采取“A+H”同步上市的模式,中信银行后来复制了工行的模式。农行的模式和中国中冶的上市模式相似,但农行更进一步,采取了“同时簿记、同时路演、差异化定价”的方式。

其次,农行此次IPO还重启了两项制度。一是A股战略配售制度,这是继2007年6月之后A股首次恢复战略配售。共有27家投资者参与了农行的战略配售,认购金额高达325亿元,创下了A股IPO战略配售规模之最。二是全额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机制。工行上市虽然也曾安排了绿鞋机制,但上市后由于股价走势良好,这一机制并未派上用场。农行此次则真正使用绿鞋持续一个月的时间,超额配售15%股份。而且,农行在行使绿鞋机制中首次引入了“刷新制度”,即主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买入股票以后,可以在高于发行价时卖出股票,可反复操作,价差归投资者保护基金,以避免操纵行为。

另外,与工行、中行、建行等中资企业当年IPO定价地选择在境外如欧洲、美国等地不同,此次农行定价地选择在国内,国内、国际承销商全部集中到农行总部大楼,这表明中国大型企业IPO较之以往受到了国际投资者的更多重视和充分肯定。

论中国银行IPO成功之处 篇4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大,中国经济和金融环境发生变化,国外商业银行进入中国对国有银行造成威胁。为了应对挑战,中国银行望通过上市来加强自身竞争力。本文从中行上市的重组手段,发行定价,稳定价格方面进行研究,简要分析了其IPO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中国银行,上市,成功之处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受到威胁。为了应对挑战,中国国有银行改革迫在眉睫。2003年底,国务院决定选择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为此,中国银行进行了紧锣密鼓的改革与上市准备工作。在经历了艰辛的IPO过程后,中行于2006年6月1日于港交所上市,于同年7月5日在上交所上市。中行的成功上市得益于其在IPO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成功的措施,下面就此做简要分析。

一. 财务重组

中行在03年接受汇金公司注资后,中行仍有一下不合指标的地方:(1)不良贷款率太高,高达16.28%,远远超过银监会要求的3%~5%;(2)资本充足率6.98% ,而国际规范要求是要大于等于8%;(3)拨备覆盖率仅为67.29%,而国际规范要求是100%。为此中行采取了如下重组措施,并且成功实现了财务重组,使其满足上市标准。

(1)汇金公司注资。2003年12月,中国政府透过汇金公司向中国银行注资1863.9亿元。中国银行将其转入资本,资本公积及法定公积,以弥补主要来自不良资产准备之处的损失。汇金公司注入的资本金对于改善银行资本结构、实现资本充足率达标,进而引进战略投资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汇金公司也因此成为中国银行最大的股东。

(2)出售不良贷款、政策性资产及损失类贷款。中行先后均分别以无追索权方式将不良贷款,政策性资产,损失类贷款出售给了信达公司,人民银行,东方资产公司。中行通过出售不良资产,成功地降低了不良贷款率,优化了资本结,使其更加接近上市的标准。另外,作为出售不良贷款和政策性资产的对价,中行获得了人民银行发行的本金为人民币734.3亿元的五年特别票据以及人民银行发行的本金为人民币181亿元的三年期特别票据。这些票据成为加强中行资本基础的附属资本。(3)发行次级债券。中行于2004年与2005年发行了本金总额为600亿人民币的一系列次级债券。在国外,银行发行次级债券补充资本的做法非常普遍;而我国银行的资本来源除增资扩股、保留利润和准备计提外,缺乏相应的可操作的债务工具来补充附属资本,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下降或不能满足监管要求时,难以迅速有效地弥补资本不足。这也导致国内商业银行核心资本比例远低于巴赛尔协议规定的4%,而附属资本比例相当低。因而在中国,发行次级债大门的打开为国有银行上市的准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操作工具。中国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券,获得了600多亿元的资金,成为加强中行资本基础的附属资本,弥补了资本充足率的不足。

(4)战略投资者的引进。中行引进亚洲开发银行,瑞士银行,汇金公司,RBS China,亚洲金融,社保基金理事会作为其战略投资者。亚洲开发银行,瑞士银行RBS China等都是在国际金融领域享誉盛誉的金融机构,拥有先进的金融技术和金融服务体系。中行与这些投资者都有专注于某一项目上的合作。例如,瑞银银行,则是与之注重于公司及银行投资业务;淡马锡,则注重于公司治理与银行管理业务;亚洲开发银行,则注重于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领域……这样有利于改善中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得到其在产品,技术与管理经验方面的支持,从而全方位提升中行的竞争力,使各方面的业务都能才用最高端最有效的方法,使中行不断得专业化。而中央汇金公司作为国家的控股投资公司,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以维持中行股价的正常。这些都增加了中行在国内外股民心目中的地位,增强股民对中行的信心,成为中行IPO成功的重要砝码。

中行的此次财务重组,是以资本充足率管理制约资产业务发展为中心的,并且最后形成了比较健康的财务基础。紧锣密鼓的改革措施,是中国银行这个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老店”焕发出新的升级,资产质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国银行向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迈出了新的一步。中行财务状况得以在05年底达到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为上市奠定了财务基础。

二. 公司治理改革

中行作为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上市前公司管理模式为高度的国 家行政干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有诸多弊病,主要表现在:(1)人事任用体制非市场化。高层在选拔管理人时常以谋私利为目的,因而造成买官卖官,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最后导致中行整体效率不高。(2)内部风险控制不足,监管漏洞多,最后导致中行经常发生重大金融案件,给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达到上市的标准,中行采取了如下有有效措施:(1)中行整体改制,完整承继原有资产、负债及业务;(2)切实转换经营理念和经营机制,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严密的内部控制;(3)关注社会责任,以人为本,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改革;(4)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目标等等。

中行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使公司性质由原来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变为股份制公司,实现上市的目标,使得中行上市成为可能,为其成功上市成功地做下铺垫。中行引进了新加坡淡马锡银行,作为其重要战略投资者之一。淡马锡在管理银行和公司治理方面具有先进的经验,中行与其展开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善中行的公司治理问题,提高作为一家股份制公司和上市公司的运营效率。

中行在管理体制方面,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三权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这使得中行的管理得到良好的改善,有利于日后中行上市后的管理,解决了原来的管理体制人事任用体制非市场化,监管漏洞多的问题。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是公司的三大巨头。中行将其权利各自分散,并且明确职能界限与任务,有效地减少了公司腐败的现象,避免出现相互推卸责任,不负责任的问题。

三. 发行定价

中行的招股定价是一个技术和艺术的问题,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如果新股上市有15%~20%的涨幅,说明这个股票的定价比较成功。现在回头去看,中行2.95港元的定价是相当合理的。

(一)中行“H”股定价成功之处。(1)路演制度安排合理。从“H”股询价到资金申购的过程中,H股的做法是先由投资银行及其研究人员预路演,通过预路演反馈情况确定定价区间,发行人及其管理层在正式路演时才参加,进行簿记,根据申购情况最后确定发行价和配售额。在正式路演开始前,承销团先进行了一次预路演。承销团分头前往亚洲、欧洲和美国与机构投资者交流和收集相关数据。从反馈上来看,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银行还是有相当了解,普遍期望中行招股能按照1.9倍到1.95倍的2006年预测市净率定价,而建设银行(0939.HK)2005年招股时是按照1.94倍定价。了解到国际投资者的定价意向之后,中行管理层确定了1.92倍到2.21倍的市净率定价区间,即2.5~3港元。这个区间的价格低端1.92倍的考虑是基于吸引机构投资者,促使他们产生研究中行股票的兴趣;而价格上限2.21倍的定价是比较高的,中行是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家银行,所以这个价格上限投资人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2)充分考虑到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变化情况。从招股反应来说,当时中行定价也可以按价格最高端3港元定价。但中行最终按照贴近上限定价为2.95港元,是希望向未来股东表达一个有好的姿态,给投资者让利,促成上市的成功;另一方面,6月1日的市场状况非常萎靡,中行必须考虑到市场可能继续下跌的因素。

所以,最终中行“H”股香港上市定价为2.95港元,对2006年预期市净率是2.18倍,共集资754.27亿港元,创六年来全球最大股票发行记录。公开发售获得76倍认购,公开发售部分冻结资金达2915亿港元。

(二)中行“A”股定价的成功之处在于和香港H股紧密地联动。

为协调A股和H股的发行价格,A股在初步询价时扩大询价区间,以覆盖“H”股发行价格,最终询价区间是3.05-3.15元。而为了支持内地股市,给投资者让利,缩小后市炒作空间,A股发行价定为H股发行价兑换人民币后再加一个月利率,即接近价格区间下限的3.08元。这样的定价与“H”股定价2.95港元即3.05元比较接近,投资人比较容易接受。另外中行“H”股香港上市后,持续上涨,在中国银行A股上市的前一日,即7月4日,其H股维持积极上行态势,一举突破前个交易日3.65港元的高位,以3.675港元报收。此举被称为“高调迎新”。面对这样的市场情况,人们对于 “A”股市场的预期比较高,所以中行“A”股的定价略高于“H”股。

最终A股定价3.08元,公开发行股份64.9亿股,募集资金200亿元,创造了国内首次公开发行最大规模的新纪录。其中,包括上市首日流通股份数34.5亿股。上市当日,中行A开盘报3.99元,较发行价3.08元涨29.55%,成交208万手,以3.79元报收,涨幅为23%。这样的高溢价发行在我国IPO市场上很常见。由于我国IPO定价机制长期以来采用市盈率倍率法+固定价格发售机制,是一种效率低下的定价机制,其结果出现“双高现象”——高溢价发行和高溢价流通。这种高溢价发行和高溢价流通的后果是等到价值回归的时候,很多投资者就被套进去了。

四. 稳定股价

(一)“绿鞋”—超额配售权的成功

在香港上市四个交易日后 中国银行宣布,其首次公开募股(IPO)承销商中银国际、高盛、及瑞士银行已于2006年6月6日悉数行使招股书所述的超额配股权,以每股2.95港元的价格额外发行了38.35亿股H股,占全球发售下初步提呈的发售股份约15%。增发股份将于本周五(9日)起上市。行使超额配股使得中行此次新股发行融资额增加了约110亿港元,其最终的集资规模也因此达到867亿港元,成为全球有史以来规模第四大的IPO。仅次于1998年的日本NTTDoCoMoInc(184亿美元),1999年意大利EnelSpA(170亿美元),1996年德意志电信(130亿美元)。

(1)可自国际购买协议签订日期起至递交香港公开发售申请最后一日起计30 日内随时行使,要求本行按照全球发售项下发售股份的相同条款及条件,以发售价额外发行合 共最多 3,835,288,000 股发售股份,占全球发售的初步发售量约 15%。

(2)联席全球协调人还可以通过在二级市场购买发售股份或者通过同时在二级市场购买发售股份和部分行使超额配股权来补足国际发售的超额配发。

(3)可供超额配发的 H 股的数目不得超过根据超额配股权可发行的 H 股 数目,即 3,835,288,000 股 H 股,约占全球发售项下初步可供认购的 H 股数目约 15%。(4)就全球发售超额配发任何 H 股后,稳定市场经办人或其任何代表人士可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在二级市场进行购买、出售 H 股以斩持因上述购买而持有的头寸、行使全部或部分超额配股权、借股或以上述方式的任何组合补足超额配发。

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能够使主承销商在投资者申购踊跃时增发股票,从而为发行人带来更多利益。主承销商在未动用自有资金的情况下,通过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可以平衡市场对该股票的供求,起到稳定市价的作用。由于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能够在新股上市的前期稳定一二级市场的差价,因此降低了投资者购买新股的套利空间,迫使投资者慎重选择所投资的股票。

中行通过行使超额配售权在股份上市后一定期间内对稳定股票价格起到维护作用。同时,行使超额配售权也维护了中行的形象。其次,行使超额配售权可以使募集资金量保持一定的弹性,在增加股票发行的情况下, 增加中行的筹资量。在引入超额配售选择权后,即使发行价接近于市价,投资者预期在其行使期内,股价跌破发行价的机会是相当小的。

因此,通过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既维护了二级市场股价的相对稳定,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同时在市场趋强的情况下, 又能为中行筹集到额外的资金。这也是中行上市的一大成功之处。

(二)禁售期限制

中国银行(03988)A股策略投资者禁售期在08年1月7日结束 该公司于06年6月按每股3.08元、向战略投资者定向配售12.86亿股A股,其18个月禁售期于今年1月7日起结束及上市流通。

中行5亿入股云南锡业 持有的股份禁售期3年。中国银行将于2006年5月18日公开招股,旗下中银集团投资斥资最多5亿元人民币(下同)入股内地A股云南锡业,成为该公司境外策略投资者,持有的股份禁售期为3年。另外,银监会修订指引,要国有商业银行引进策略投资者时持股量不可低于5%,禁售期应在3年以上,并明确指出商业银行性的策略投资者,投资国有商业银行不宜超过2家。

一般而言,新股上市,投资者对其了解很多都只流于表面,所能得到的信息亦相对较少,为了稳定投资者的信心,以及令整个过程尽可能公平,股份禁售期应运而生,大股东及其他基础投资者等等都会受到禁售期的限制,即一段规定的时间内不得出售所持股份。这个期间大多以6个月为限,新股上市后,原股东所持股份大都升值不少,所以,禁售期完结后,部分股东可能会先套现获利,股份会迎来一定程度的沽压,但禁售期前通常亦会有一段时间股价被炒高,除非当时有极强的消息支持,不然高追后套牢的可能性相当大。禁售期限制主要是针对战略投资者的,同样对中行来说对主要的大股东进行禁售期限制主要是防止战投在买入后大量抛售,有利于维护一段时间内股价的稳定,但是禁售期过后依然存在战投抛售股票的潜在危险,使得股价波动较大,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五. 结束语

作为国内首家H股和A股全流通发行,A股市场IPO最大、市值最大、流通股份最多的上市的公司,中行上市没有分拆任何资产,而是采取了整体上市方式。中行整体上市的成功得益于其IPO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成功的措施。中行不仅实现中国银行品牌的统一经营,提高了其国际竞争力,也为国有银行改制试点创造了一个成功范例。

【参考资料】

【1】朱宇新:中行上市差几步.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30期 【2】陶虎:“绿鞋”机制的二重性分析.浙江金融.2002年01期 【3】健君:冷观外资“减持风”.瞭望.2009年02期

最近IPO热点问题案例分析 篇5

因经验不够资深,时间短促,所以自觉分析还是较浅显。但斗胆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主要是抛砖引玉并与大家一起沟通、进步。同时感谢贴吧上各位的分享以及对本文带来的启示。

浔阳公子

(一)对单一客户的严重依赖问题

案例企业:深圳实益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上市发行,代码00213,国信证券)企业简介:实益达主要是生产DVD、MP3、MP4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印刷线路板,以及贴牌生产少量DVD、机顶盒、MP3等整机产品。

热点问题:公司主要客户为飞利浦公司,2004~2006 年公司对飞利浦的销售额占营业收入的91.61%、99.10%和83.13%。按我们通常的理解,这已经属于对单一客户的严重依赖。

解决方法:公司招股书对这一问题显然十分重视,努力解释了这一问题。我总结该解释可以归结为 3 个层次:

1、说明这个单一客户市场地位很高:飞利浦拥有超过110 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公司之一,也是欧洲名列榜首的电子公司,同时是世界三大顶尖消费电子公司之一。

2、说明能拥有这个单一客户显示了公司的实力:飞利浦以稳健经营和谨慎选择供应商著称于世;公司与飞利浦合作已达7 年;公司现已成为飞利浦可录DVD 和家庭影院唯一EMS 供应商;除实益达外,飞利浦全球其他三家供应商是捷普、四海、艾科泰等世界前10 大EMS 公司

3、说明公司正在积极拓展其他客户:公司正积极同通用电气、德尔福、Enseo、连营科技、Telulartelecom、Kidde、威德米勒等国际型公司进行业务联系,并通过通用电气公司的审核。

(二)行业前景、业务模式和盈利能力问题

案例企业:深圳实益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已上市发行,代码002137,国信证券保荐)

企业简介:同上

热点问题:实益达的主营业务为印刷线路板(PCB)的贴装,这类企业其实在广东和江浙一带是非常普遍的;公司2004-2006年3年平均主营业务毛利率只有11.29%(而且2006年较2005年提高5.32%还是因为收到主要客户飞利浦的价差补偿以及试产费、返工费等合计2,555.88万元),整个行业主营业务毛利率水平只有5%~8%;2004~2006 年公司原材料成本占营业成本的平均比重高达91.78%。

应该说,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这类行业和企业模式是不被看好的。

解决方法:招股书对这一问题花费了将近50页的大篇幅来解释,努力说明实益达的竞争力优势,纠正一般人的“误解”,可谓用心良苦。我归纳总结成以下方面:

1、首先对公司进行更高层次的定位。实益达显然不想被大家当成一家普通的线路板贴牌生产厂家,所以招股书中努力把自己同全球前十位的EMS 公司进行类比,并且通过客户飞利浦的认定,把自己的企业定位提升为“EMS公司”。『备注:EMS为电子制造服务,是指为品牌生产商提供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制造、测试以及物料采购等一系列服务。』

2、把实益达与普通贴装公司区别开来。其实,如果细心看招股书,你能发现“印刷线路板(PCB)贴装仍然是EMS 公司所提供的最为核心的基础业务”这一语句蕴含的深意。但是经过EMS的定位之后,再加上招股书细致的反复的解释和强调,显然你对实益达的印象不再是一家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普通贴装公司,而是一家具有设计、工程、测试、制造和物料采购等各项能力的EMS公司,并且未来将向“供应链顾问”这一更高技术含量角色进行转变。

3、强调中国EMS市场前景的广阔。招股书通过引用市场研究机构iSuppli 的预测,认为2007 年中国EMS 制造业务收入将由2002 年的179亿美元增长到667 亿美元,占全球EMS 生产业务的44%,占亚太地区EMS 制造市场的82%。由于电子制造产能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加上品牌商外包生产的趋势,中国EMS 市场未来几年有望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大大高于世界平均10%的增长率。通过以上解释,消除了投资者对市场前景的疑惑。

4、强调毛利率比全球平均水平要高。招股书未对主营业务毛利率较低作出太多解释,而是着重强调全球EMS行业毛利率已稳定在5%到8%。而我国由于具有劳动力成本和租金成本较低等优势,EMS行业毛利率较全球平均水平略高,并能保持一直稳定状况。

5、公司的竞争优势。除了常见的生产、管理、成本控制优势等优势外,本来对单一客户依赖这一劣势,通过招股书对飞利浦实力的渲染,能与这样的世界巨头合作,俨然成了公司的优势!

(三)第一大股东变化,而实际控制人不变

案例企业:辽宁荣信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3月上市,代码002123,建银投资保荐)

企业简介:公司主要从事节能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业务。

热点问题:

1、背景介绍:

本公司由鞍山荣信电力电子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而来。鞍山荣信电力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鞍山市电力电子有限公司占其77.01%股份(国有法人股),为当时的第一大股东。2000年11月,鞍山荣信电力电子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鞍山荣信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为辽宁荣信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在2003年10月,辽宁荣信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增资扩股,鞍山市电力电子有限公司依然占有26.20%股份,为第一大股东;深港产学研公司占25.55%,为第二大股东;左强,10.90%,第三大股东。

2005年12月,第二次增资之后,深港产学研公司则由原第二大股东变为第一大股东(24%),左强由原第三大股东上升为第二大股东(20.27%);鞍山市电力电子有限公司由第一大股东降为第三大股东,股份下降为18.67%, 并于2006年6月被破产拍卖。

2、重要问题

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12条,“发行人最近3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

公司于2007年1月29日申报材料。所以很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如何在公司控股股东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确认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

解决方法:

1、招股书首先对实际控制人认定的必要性和认定原则进行了阐述。理由有:股东较为分散、均衡;单一股东持有本公司的股权比例不超过30%,任何单一股东(包括其关联人)仅通过其持有的本公司股权难以决定本公司半数以上董事。因此,认定本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核心要件为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

2、确认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三年不变。招股书确认:自2003 年10 月以来,本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左强和崔京涛、厉伟,近三年来一直没有发生变化。理由如下:

(1)左强对本公司拥有重大的影响力

(2)崔京涛、厉伟通过其控制的深港产学研、深圳延宁为公司第一大持股人,对本公司的表决权有较大影响

(3)崔京涛、厉伟与左强之间互为认可并存在共同的利益基础,具有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事实上的一致行动行为

(4)鞍山市电子电力公司自2003 年10 月起不再对本公司产生重要影响

a.自股份公司成立之日起,公司高管人员并不是由鞍山市电子电力公司推荐或任命,其职务行为并不受鞍山市电子电力公司的影响或支配。

b.自2003 年10 月以来鞍山市电子电力公司通过其持股比例难以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c.鞍山市电子电力公司推荐的董事数量不断减少

(5)自2003 年10 月以来,本公司资产、业务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均保

持稳定,也足以说明本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化。

(四)不按照净资产1:1折股

案例企业:马鞍山方圆回转支撑股份有限公司

(过会尚未上市,华泰证券保荐)

企业简介:公司主要生产工程机械配套部件回转支承。

热点问题: 我们大部分接触的企业都是按照净资产1:1折股,所以这次方圆公司不按照1:1折股也过会,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解决方法:

2006年12月,方圆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鹏城会计师事务所对截至2006年12月15日止的注册资本进行了审验,出具了“深鹏所验字[2006]116号”《验资报告》。根据该验资报告,变更后公司注册资本为5,250万元,发起人投入方圆有限公司截至2006年11月30日的审计净资产扣除因折股应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58,085,926.92元按1.1064:1的折股比例折为5,250万股,余额5,585,926.92元计入公司资本公积。

备注:

另外,该公司也存在主要原材料供应商相对集中的情况,第一大供应商3年采购比例达到84%、65%、60%;该公司将3名发起人(合计占44.58%股份)共同认定为公司的控股股东。

(五)控股股东可以为超过200名自然人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案例企业:江苏通润工具箱柜股份有限公司

(已过会,2007 年7 月26 日发行,东吴证券保荐)

企业简介:公司主要从事各类钢制工具箱、工具柜、工具车以及钢制办公家具等其他薄板制品的生产及销售。

热点问题: 1326名自然人作为股东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可以作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

解决方法:招股书披露,公司控股股东(占56%股份)为常熟市千斤顶厂。该厂成立于1980年,经济性质为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制),全部由职工持股。千斤顶厂目前现有股东1,326名,全部为自然人。持股5%以上的股东有:千斤顶厂董事长顾雄斌先生持有其12.93%的股权;副董事长陆建国先生持有5.17%的股权。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顾雄斌先生。

(六)超范围、超比例内部职工股的处理

案例企业: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

(已过会,2007 年7 月6 日签署招股书,光大证券保荐)

企业简介:公司是全国首家氨纶纤维生产企业,也是目前国内氨纶行业龙头企业和最大的芳纶纤维制造企业。

热点问题:发行人定向募集股份并设立时存在内部职工股超范围、超比例发行的问题,在设立审批的程序方面存在一定暇疵。但最后仍然过会。

背景资料:

1993 年3 月17 日,烟台市体改委以烟体改[1993]43 号文批准原烟台氨纶厂以定向募集方式进行股份制改造。根据该批复,公司股本总数为7,000 万股,其中国家股2,500 万股,向社会企事业法人及内部职工定向募集4,500 万股。

定向募集过程中,由于当时股份制处于试点阶段,公司筹委会及承销商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理解不够,加上多数企业对股份制改革认识不足等原因,定向募集发行的4,500 万股股票全部由包括内部职工在内的自然人认购。发行人定向募集股份并设立时存在内部职工股超范围、超比例发行的问题,形成内部职工股4500 万股,占发行人设立时总股本的64.29%,超过《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中规定的定向募集公司内部职工认购的股份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额的20%的规

定;在设立审批的程序方面亦存在一定暇疵。1993 年5 月10 日,烟台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烟体改函[1993]3 号对公司股本结构予以确认,同意公司股本结构为国家股2,500 万股,内部职工股4,500 万股。

公司内部职工股未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挂牌交易活动,但存在内部职工股股东通过托管机构进行过户的情况。由于内部职工股超范围发行,致使内部职工股的过户超出了内部职工的范围。1994 年10 月26 日至1999 年11 月10 日在烟台市股权证托管中心托管期间,公司内部职工股共发生过户2,586 笔,涉及内部职工股12,607,600 股,占公司内部职工股总数的28.02%;1999 年11 月10 日以后在山东证券登记有限责任公司(现更名为“山东产权登记有限责任公司”),截至2007 年1 月31 日的托管期间,公司内部职工股共发生过户393 笔,涉及内部职工股2,305,550 股,占公司内部职工股总数的5.12%。

根据山东产权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出具的《关于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职

工股确认情况的说明》,截至2007 年6 月6 日,本公司托管的内部职工股数量4,488.95 万股,占公司内部职工股的99.75%,解决方法:

公司在招股书中专门对内部职工股进行了说明,并对9253名内部职工股股东持股情况用长达117页的篇幅进行了披露。

在“内部职工股的清理、规范和确认”一节中,招股书披露:

1、集中托管

根据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关于清理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职工股持股不规范做法的通知》(体改生[1993]115 号)规定的对超范围超比例发行的内部职工股清理的方式,1994 年10 月公司将内部职工股集中托管在烟台市股权证托管中心。

2、根据《公司法》规范确认

根据国务院《关于原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进行规范的通知》(国发[1995]17 号)的要求,公司进行了自查并申请确认和重新登记。1997 年3 月,山东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鲁体改函字[1997]22 号《关于同意确认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的函》对公司予以重新确认,同时山东省人民政府向公司颁发了鲁政股字[1997]17 号《山东省股份有限公司批准证书》。

3、山东省人民政府对公司内部职工股情况的确认

2004 年4 月26 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报送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职工股发行及股票托管等有关情况的函》(鲁政字[2004]316号),对公司内部职工股的发行、根据《公司法》进行规范、内部职工股的托管等情况进行了说明,确认公司内部职工股的发行、托管情况属实,未发现存在潜在问题及风险隐患,并承担相应责任。

2007 年6 月13 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再次出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职工股发行及股票托管等有关情况的函》(鲁政字[2007]90号),对发行人内部职工股的发行、根据《公司法》进行规范、内部职工股的托管等情况进行了说明,确认发行人内部职工股的发行、托管情况属实,未发现存在潜在问题及风险隐患,对因内部职工股可能出现的问题,省政府将积极协调、妥善处理。

发行人律师在关于内部职工股的意见中认为:

发行人内部职工的审批、发行、演变、托管情况属实。发行人已根据《公司法》进行了规范,并已由山东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鲁体改函字[1997]22 号《关于同意确认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的函》对发行人予以重新确认。发行人内部职工股超比例、超范围的问题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发行人已根据《关于立即制止发行内部职工股不规范做法的意见》和《关于清理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职工持股不规范做法的通知》的精神,将国有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由山东产权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全部集中托管。持有发行人内部职工股总股数99.75%的股东已办理确权手续,已确认股东身份的内部职工股股东与实际持有人一致。发行人律师认为,发行人内部职工股不存在纠纷及潜在隐患。山东省人民政府出文对内部职工股的情况进行说明,对发行人内部职工股的发行、规范、增资、股票集中托管等情况进行了核查,确认发行人的全部股票已由山东产权登记有限责任公司集中托管完毕,确认股东身份的内部职工股股东持有股数占内部职工股总数的99.75%,未发现发行人的内部职工股问题存在潜在问题及风险隐患。发行人律师认为,发行人内部职工股超比例、超范围的问题不会构成本次股票发行与上市的法律障碍。

保荐人在关于内部职工股的意见中认为:

保荐人(主承销商)经核查后认为,发行人内部职工股的审批、发行、演变、托管、确认情况属实。发行人内部职工股的批准、发行上虽然存在某些暇疵,但在发行人设立运营后均依法得到了规范确认。发行人股票已在山东产权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全部集中托管,内部职工股的托管确认率超过95%。持有发行人内部职工股总股数99.75%的股东已办理确权手续,其股份托管持有人和实际持有人一致,发行人不存在因送股、转股、配股带来的变相增加内部职工股的行为,发行人内部职工股的批准、发行、托管不存在潜在问题和风险隐患,其演变真实、有效,发行人内部职工股问题不构成本次公开发行的障碍。2004 年4 月26 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报送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职工股发行及股票托管等有关情况的函》(鲁政字[2004]316号),对公司内部职工股的发行、根据《公司法》进行规范、内部职工股的托管等情况进行了说明,该文件表明,经山东省人民政府审查,发行人内部职工股的发行、托管情况属实,未发现存在潜在问题及风险隐患。鉴于上述情况,省政府对发行人内部职工股发行及股票托管等情况予以确认,并承担相应责任。2007年6 月13 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再次出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职工股发行及股票托管等有关情况的函》(鲁政字[2007]90 号),对发行人内部职工股的发行、根据《公司法》进行规范、内部职工股的托管等情况进行了说明,确认发行人内部职工股的发行、托管情况属实,未发现存在潜在问题及风险隐患,对因内部职工股可能出现的问题,省政府将积极协调、妥善处理。

另外,公司在招股书中确认“不存在原工会持股或职工持股会持股、信托持股、委托持股的情况。”

总结:

通过对最近过会的一些热点问题的研究,以及阅读较多的招股说明书后,本人有个直接的感觉:虽然企业的资质不同,保荐机构写招股书的水平也有差异,但是在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大量扩容压力的现状下,只要企业符合《公司法》《证券法》《首发办法》上市的硬条件,哪怕企业盈利能力弱一些,上市前需解决的问题多一些,但只要招股书做的认真,有详细合理的解释,一些以前看起来很难解决的问题都正在逐一突破,不再成为上市的重要障碍。其实这也符合上市审核制度“未来主要只作形式上的审核,风险由市场去判断”的大趋势。

上市公司IPO财务造假分析研究 篇6

摘要:中国证券市场已有二十多年的历程,而财务造假的问题一直贯彻始终。上市公司为了好的业绩,在证券市场上募集更多的资金;拟上市公司为了成功上市,也有着相同目的的财务造假问题。本文通过对IPO财务造假的分析,通过为投资者提供IPO造假的渠道来让投资者拥有识别IPO财务造假的能力,也使证券市场朝健康高效的道路发展。

关键词:IPO财务造假;海联讯;动因

一、IPO财务造假相关概述

所谓IPO就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或者说新股上市,就一个募资的过程。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当创业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促进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的发展,是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及支持处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的重要平台。

IPO财务造假是指公司为达到上市目的,利用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及其存在的漏洞,通过种种财务造假的手段,掩饰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并向公众呈现利好的会计信息的行为。

二、海联讯IPO财务造假案例回顾

(一)公司概况。公司前身为海联讯信息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月,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市高新技术园。2008年5月30日公司整体变更为深圳海联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2月22日,拟登陆创业板,但受限于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上会被否。2011年7月,再次启动上市进程,详细披露了红筹架构形成和解体过程。2011年7月22日,由于主营业务突出,业绩连续五年持续增长,顺利通过证监会审核。

(二)造假过程与结果。海联讯的这场“危机”,曝露于2013年3月21日的一则简单公告。2013年4月27日,海联讯一口气发布了32份公告。其中,两份“会计差错”公告掀起海联讯涉嫌财务造假的冰山一角。经过历时一年零八个月的立案调查,2014年10月21日,深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对公司给予公开谴责的处分。公告中称,公司2010-2012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会计差错,存在虚假冲减应收账款以及营业收入确认和费用分摊不符合准则规定的情形。调整后,公司累计调减营业收入5222万元,调减净利润5946.9079万元,调增负债14700.5856万元。

(三)后续追踪。证监会对海联讯给予警告,并处以822万元的罚款;对控股股东章锋处以1,203万元的罚款。对保荐人平安证券给予警告,没收保荐业务收入400万元及承销股票违法所得2,867万元,并处以440万元罚款。海联讯将出资设立专项补偿基金,补偿适格投资者损失,补偿金额8882.77万元。所有罚款及补偿投资者损失约1.14亿元,可谓史上最重处罚。海联讯开创了A股公司由大股东主动出资运用市场机制补偿投资者的首个案例。

三、海联讯IPO造假手段

2013年3月21日,海联讯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调查。同年4月27日,海联讯发布了《关于对以前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公告》对其存在的外包成本、年终奖金、应收账款、营业收入等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一)虚增利润。海联讯自爆2011年上市当年虚增净利润2278.88万元,从6273.23万元调减至3994.35万元,虚增部分为实际利润的57.05%。从公司发布的《关于对以前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公告》中2011年收入调减1592万,净利润调减2279万;2010年收入调减1051万,净利润调减889万。

(二)虚假冲减应收账款。为实现发行上市目的,解决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过大的问题,海联讯采用由股东垫资或向他人借款方式,在会计期末冲抵应收账款,并在下一会计期初冲回。在2009-2011年间,海联讯分别虚构收回应收账款1,429万元、11,320万元、11,456万元。公司调整2010年虚假冲减应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113,201,995.25元;调整2011年虚假冲减应收账款,调增应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133,067,772.08元,总计调整虚假应收账款总额2.46亿元。

(三)年终奖金和外包成本推迟确认。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企业当期发生的业务或者经济活动采用权责发生制予以确认,也就是说,海联讯的年终奖金正常应年末计提,实际次年发放时才确认成本费用,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准则的要求。海联讯应调整2011年跨期确认的年终奖金,即调减2011销售费用145,468.90元,调增管理费用1,825,775.88元,故调增应付职工薪酬4,887,239.68元。

(四)虚增营业收入。2011年上半年,海联讯虚构6份合同,虚增营业收入1,335万元,其中虚构与当期前十大客户签订合同4份,即:虚构与当期第二大客户山西省电力公司签订合同1份,金额为288万元;虚构与当期第五大客户广东电网公司签订合同2份,金额分别为193万元、196万元;虚构与当期第六大客户河南省电力公司签订合同1份,金额为265万元。在上述虚构的6份合同中,有4份合同收入确认时间发生在“三年一期”期末的2011年6月29日、30日。

四、海联讯IPO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

(一)由企业和中介机构之间的某种不正当联系造成。平安证券作为海联讯当时上市时候的保荐机构在这次造假案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平安证券的不尽职,导致没有看出其中的端倪所在,没有严格认真进行前期调查,没有核查海联讯招股说明书和其他有关宣传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致使海联讯使用虚假或者模糊语言成功获得了平安证券的保荐。在本案的证据中显示出,在三年中,在海联讯涉及的不合规的勾当里,平安证券都有迹象主动参与其中。

(二)处罚力度不够。仔细分析我国当前的证券市场,IPO不断出现虚假行为,难以抑制并逐渐蔓延成整个行业行为的原因,主要还是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太轻,以及违法成本太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对资本市场的规范性不强,对于违反法规的行为处罚成本不高,这就造成了行业间存在很强的侥幸心理,由于处罚力度不够,也让财务虚假、内幕交易等不法行为很难得到遏制。

(三)缺少完善健全的制度来对证券市场进行规范。海联讯的成功上市展现出的是证?恢贫饶诘母?败和其体制的不规范。发行新的股票会遭到很多限制,这时企业一般会提升股票发行时的价格来提升自身的资金拥有量。上市之前的利润会影响上市企业发行股票的价格。在我们国家,由于有很多制度的限制,企业一般都会用非整体的方式上市,企业制定价格时,通常会制定一个虚拟的主体,然后对该主体模拟,经过对分理处会计主体的利润进行计算定价。这样的定价模式不符合相关规定,也违背了会计主体与会计期间的一般假设,很多公司因为这个原因在上市之前拥有了投机的方式,对财务包装找到了机会。(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中国农业银行IPO案例分析 篇7

IPO折价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IPO折价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股票市场, 但是IPO折价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对于十年磨一剑的中国创业板市场, 由于成立时间短, 规模小较小, 成长空间大, 相比国外完善的股票市场, 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 我们对于中国的创业板市场新股上市折价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折价, 是指一只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后, 上市交易首日的收盘价通常都会明显高于发行价, 形成“首日收益”的现象, 称之为IPO折价或IPO抑价。不考虑相应的市场指数收益的前提下IPO折价幅度通常用IPO首日收益率来度量, 首日收益率= (上市交易首日收盘价-发行价) /发行价。

用数学公式表示:Ri= (Pi, 1-Pi, 0) /Pi, 0

其中, Ri为i公司的新股上市折价率, Pi, 1为公司i新股上市收盘价, Pi, 0公司i的开盘价。

二、样本描述

本文研究创业板IPO折价问题, 选取的是从2009年10月30日深市创业板上市以来, 至2010年4月21日, 总共上市的70家公司 (股票代码300001-300071, 除掉300060) 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数据来源为新浪财经网, 雅虎财经网, 国海证券大智慧软件和证监会网站等。对采用的数据分别应用Excel和Views6.0进行相关的回归分析。

据数据初步统计, 这71家公司当中, 新股上市折价率最大值为209.73%, 最小值为8.12%, 均值为66.71%。方差显著为正, 数值为0.117。这表明, 中国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普遍都存在较大的折价现象, 本文章根据西方经典理论的基础上, 选取相关指标, 对这些上市公司新股折价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三、解释变量

深市创业板市场新股上市的折价原因是多方面的, 复杂的。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关于IPO折价问题研究的经典理论, 还有国内IPO抑价的一些代表性文献的显著解释变量基础上, 适当的选取涵盖6大类当中的6个解释变量。其定义和假设如下:

第一类:二级市场反应偏差的代理变量, 本文选取公司上市首日换手率作为一个解释变量, 用Xt (turnover) 表示。换手率越高, 说明二级市场对新股的需求越大, 价格更有可能发生更大的过度反应。所以首日换手率和IPO折价率正相关。

第二类:赢者诅咒 (事前风险) 的代理变量, 本文选取证券承销商的声誉和公司成立日至股票发行日的时间间隔两个解释变量, 证券承销商的声誉用Xr (reputation) 表示。一般认为, 发行人选择高声誉的承销商可以传递一种正面信号, 投资者可以通过承销商声誉间接判断发行企业质量的好坏, 承销商的声誉越高, IPO折价就越低。所以承销商声誉和IPO折价率负相关。公司成立日至股票发行日的时间间隔用XL (lag) 表示一般说来, 成立历史较长的公司信息不均衡较低, 公司管理层也较有经验, 因此, 证券发行市场上成立时间较长公司的股票购买风险较低, 较低的折价价格就可以吸引到投资者。所以公司成立日至股票发行日的时间间与IPO折价负相关。

第三类:发行价格低估程度的代理变量, 本文选取新股发行价格作为第三个解释变量, 用Xo (Offerprice) 表示。通常价格较低的股票比较容易受到投资者的偏好, 因而折价程度也可能越高。所以新股发行价格和IPO折价率负相关。

第四类:股权结构类指标, 本文选取股票上市时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四个解释变量, 用Xe (Eqt) 表示。当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 则发行人对外部投资控制的担心程度会较低, IPO折价率会较低。所以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IPO折价率负相关。

第五类:反应公司价值的指标, 本文选取公司每股净资产作为第五个解释变量。用Xn (net) 表示。一般认为, 公司每股净资产越高, 投资者将会公司越有投资价值, , 会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因为IPO的折价率也会降低。所以资产总额和IPO折价率负相关。

四、建立模型

在确定模型的解释变量后, 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等条件的影响, 本文对表示市场环境的新股上市当日和前5日深圳指数移动平均数和表示公司价值指标的公司资产总额进行了取对数处理。从而建立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 c为常数项, a1、a2、a3、a4、a5、a6为模型中7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 为随机误差项。

回归结果表1, 把收集的关于IPO折价因素的6个解释变量逐一进行回归, 得出结果初步表明, 承销商的声誉Xr (reputation) , 股票上市时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Xe (eqt) 以及公司成立日至股票发行日的时间间隔XL这3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并没有显著的关系, 因此, 在下一步的模型构建中, 我们将会将其剔除, 用剩余的3个解释变量, 分别是公司上市首日换手率Xt (turnover) , 新股发行价格Xo (Offerprice) , 还有每股净资Xn (net) 重新构建我们的多元回归模型, 如下:

五、回归结果

为了避免三个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我们用三个变量做回归分析时出去残差绝对值。从方程的设定来看, 首日换手率, 新股上市发行价, 每股净资产都通过了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可以判断IPO折价率与模型包涵的解释变量存在显著性关系, 建立线性模型是恰当的。并且拟合优度达到0.976913, 说明整个模型拟合的很好, 模型的D-W检验值为1.845302。说明残差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具有独立性。

根据回归结果, 我们得出深圳创业板市场IPO折价模型的样本回归方程:

从样本回归方程可以看出, 在有效变量中, 新股上市首日换手率, 新股发行价格, 每股净资产与被解释变量的关系, 都与假设相符。

新股上市首日换手率与IPO折价率正相关, 换手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 折价率就上升2.683333个百分点。换手率越高, 可以认为投资者对股票的认同度越高, 越愿意购买, 这样折价率就会越高。然而我国股票市场的许多个体投资者是噪声交易者, 很多投资者没有专业的投资理论知识, 他们的投资决策很大程度受到“某种”信息的影响, 而且行为表现相当不成熟。因此在可以得出我国噪声交易者较多, 皆为不成熟的个人投资者, 使得我国的换手率居高不下, 尤其是首日换手率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属于非常高的, 这说明我国的新股上市市场并不理性。

新股发行价与IPO折价率负相关, 发行价每上升一个百分点, 折价率就下降0.008257个百分点。说明价格较低的股票比较容易得到投资者的偏好和追捧。投资者与股票发行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均衡, 理性的投资者就会考虑“柠檬问题”。他们认为:只有公司质量劣于一般水平的发行人愿意在一般价格水平上发售股份。

每股净资产与IPO折价率负相关, 每股净资产每上升一个百分点, 折价率就下降0.009242个百分点。每股净资产的上升, 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价值的提升。公司价值的提升, 越利于公司融资融券的进行, 因此公司价值越高, 它就要求越低的IPO折价。

IPO折价因素的研究问题, 在世界各国已经广泛而成熟, 但是相较于具有中国金融市场, 创业板市场还处于一个转轨的发展时期, 它所处的阶段和制度环境, 都是复杂的, 要研究中国创业板市场IPO折价问题, 仍需努力。

参考文献

[1]江洪波.基于非有效市场的A股IPO价格行为分析[J].金融研究, 2007 (8)

[2]王庆, 谢金静.我国A股IPO折价及其演变特征[J].管理科学, 2009 (8)

[3]黄玉启, 胡文伟, 李湛.中国股票市场IPO折价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 2009 (8)

汉口银行调计划备战IPO 篇8

这意味着,汉口银行将对调整IPO发行数量和募集资金使用可行性进行重新调整和审议。2011年9月汉口银行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该行正式审议通过了《关于申请在中国境内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并上市的议案》,以及其他与上市有关的议案。

据汉口银行2011年业绩报告显示,该行总股本为35.18亿股,如果按25%的发行比例推算,当时该行IPO可以发行约8.8亿股。继去年末该行增资扩股后,其总股本已达到了41.28亿股,如果仍然按照25%的比例发行,那么该行IPO至少可以公开发行10.32亿股。

中国出版传媒集团冲刺IPO

3月25日,中国出版集团旗下首个IPO项目——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出版传媒)就发布辅导公示,辅导机构为中银国际证券。

2010年,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高层就曾表示将在上证所上市,预计将从IPO中筹得至多18亿元的资金;至2011年底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其上市进程更受关注。

2012年,中国出版集团总资产突破100亿元大关,营业收入首次出现了10亿元量级增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8.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21%;实现利润5.85亿元,比上年增长36.18%。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谭跃表示:“2013年集团公司将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0%,利润总额增长10%,力争营业收入达到80亿元。”

重庆银行计划6月赴港上市

重庆银行计划6月赴港上市,集资规模大约为6至7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将作为重庆银行香港上市的主承销商。不过,目前这一上市计划还有待内地监管部门批准。

重庆银行早在2007年向内地监管机构递交了上市材料,计划在A股上市,但A股排队上市的城商行众多,因此选择H股通道。

万达或借壳赴港上市

港股恒力商业地产近日公告,已就向万达地产销售65%权益订立有条件买卖协议。

纵使A股IPO放闸声音四起,列队其中的万达却已无心等待。绕了一圈后,旗下万达商业地产再度赴港上市,而这一次是借壳。

根据联交所股权资料,大连万达商业地产申报已持有恒力商业地产约24.82亿股,持股比例达到恒力商业地产总股本的65%,成为最大股东。按照恒力商业地产停牌前收盘价0.345港元/股计算,其市值为8.1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6.5亿元。

根据香港《反向收购》法律规定,买方在成为拥有超过30%普通股的股东后的24个月内,累计注入资产的任一指标高于壳公司的收益、市值、资产、盈利、股本等五个测试指标中任何一条的100%,则该交易构成非常重大交易,该注入可能要以IPO申请的标准来审批。

换言之,万达要想发挥恒力地产实质性的融资作用,需要至少等待两年。

中国人保积极推进A股上市

保险业巨头中国人保近日在香港与北京两地召开2012年年报发布会,这也是中国人保去年底在港交所上市以来发布的首份年报。就外界关注的人保财险A股上市计划问题,中国人保集团总裁助理盛和泰表示,A股上市计划正积极推进,申报材料已经提交到证监会。

此前,人保(01339.HK)董事长吴焰在两会期间表示,目前人保整体运作稳健,偿付能力也很乐观,故已启动A股上市计划,很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可上市。

去年5月,国务院批覆人保“A+H”上市计划,而集团已于去年12月来港上市。

111家拟在A股上市企业被终止

审查

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截至3月29日共有111家拟上市企业被终止审查。

民生证券以保荐9单居首位,堪称目前为止最受伤的保荐机构。其中,2012年有4家企业被终止审查,而今年以来民生证券又有5家企业被终止审查,成为IPO财务核查风暴至今“撤单”企业数量最多的券商。

根据证监会最新披露的IPO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民生证券目前还有17个保荐项目待审。

另外,目前共有841家拟上市企业待审,其中,上交所有174家,深交所主板和中小板有360家,创业板有307家。

中国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成立

中国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成立,将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周四在北京成立,为首个具有政府背景、市场化运作的种业基金。

该基金存续期10年,首期规模15亿元,主要对高成长性的种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基金将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进一步提升种子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创业真人秀《爱拼才会赢》开机

李咏主持薛蛮子领衔创业导师团

3月26日,东南卫视和唯众传媒在上海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宣布大型季播创业真人秀贝因美《爱拼才会赢》节目录制正式启动。节目将于2013年4月7日起,每周日晚21点15分在东南卫视播出。这是李咏离开央视后首次现身录影棚,《爱拼才会赢》成为李咏录制的第一档非央视制作和播出的节目。同时,一直被外界猜测和关注的豪华创业导师阵容也于当天揭开了神秘面纱。

发布会当天,李咏一现身便成为各大媒体竞相追逐的焦点。为何选择《爱拼才会赢》作为再次出发的电视首秀,仍是大众最关注的话题。拥有17年综艺节目主持一哥地位的他,重新出发的首次亮相,选择的并不是一贯熟悉的综艺舞台,而是直面创业类和真人秀题材的全新挑战,这份“爱拼”的精神和《爱拼才会赢》的节目气质十分契合。

上一篇:班干部检讨书范文下一篇: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