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历史沿革脉络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江西历史沿革脉络(共8篇)

江西历史沿革脉络 篇1

迁都洛阳以后,原来驻守北方防线的鲜卑贵族受到冷落,待遇不及迁入洛阳的新贵族,于是纷纷拿起武器刷存在感。于公元524年,京北六镇的氏族发起了六镇起义,直接结果就是北魏灭亡,东魏和西魏的建立。

东魏和西魏,虽同带魏字,却早已成为傀儡之国。西魏实际上被军阀宇文泰控制,而东魏则是被高欢所控制。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杀东魏帝,并屠杀东魏皇室,建立北齐,东魏由此灭亡。

反观西魏,宇文泰去世后,其侄宇文护专权。557年废西魏恭帝,改国号为周,立宇文泰子宇文觉为北周孝闵帝,西魏由此灭亡。

北齐和北周常年以来,战乱不休。后来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后,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大大的增强了北周的综合实力。

江西历史沿革脉络 篇2

一、历史教学应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众所周知, 历史是人类社会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历史学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人文社会学科。我们讲的是人的历史, 教的学科又是属于人文科学范畴, 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中汲取智慧, 提高人文素养,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因此, 从根本上讲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是历史教育所应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

然而,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的主导倾向是朝应试教育偏移的, 历史教育本来具有的素质教育特征逐渐淡化,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同其他学科一样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 对试题的钻研和应试技能的训练几乎成了高中历史课程的主轴,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被引向某一个标准答案或一种固定的思维套路。历史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得不到开发。而在课程体系设置、历史教材知识点的选择及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可以看出, 历史教育又承载了太多的政治教育功能,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育人文性的发挥。

针对上述情况, 在历史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越来越有必要重新确立历史教育的本体意识, 自觉地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历史学科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明确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才是历史教育所应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

二、加强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

有鉴于以上认识及新大纲所体现出来的加强历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应加强教师的人文修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开发教育功能、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实践者,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于历史教育能否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历史教师不仅要在职前学习阶段获取丰富的人文知识, 形成人文为本的历史教育观, 而且要在走上教学岗位后, 通过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自我学习, 广泛地涉猎及掌握语言、文学、哲学、音乐、美术、宗教、民俗等人文学科的基本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社会生活实际, 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感悟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其次,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教师应始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 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开发学生潜能, 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备课阶段, 历史教师就要很好地研究历史教学大纲, 在切实掌握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 深入钻研教材, 很好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特别是要注重对历史知识背后所包含的人文背景的把握, 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 对教材的有关内容作适当地取舍, 预先设计好课堂教学方法, 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历史教师应一改过去讲授灌输多, 忽视合作交流以及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的倾向, 在尊重教学规律,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养成的前提下,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如历史教师可根据某一章节教学目标、内容及其特点,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通过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片断、电脑多媒体展示来创设一定的历史教学场景或情境, 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 (历史的体验、想象、感悟等) ,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孕育出各种深厚而高尚的情感, 以达到对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再者, 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必须从过去追求学习的结果转为追求学习的过程中来。历史学习是一个学生认识历史的过程, 从感知历史, 积累历史知识, 理解历史, 到对历史现象进行理性思考 (比较、分析、演绎、归纳等) , 以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找到历史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从而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过程。

循着历史脉络走 篇3

张曙阳的收藏涵盖了铜镜、钱币、鼻烟壶、青铜器、瓷器等诸多门类。同时,他也是以眼光闻名的艺术品投资人。他曾以176万元从中国嘉德拍卖会上拍下“长须龙”钱币,创当时钱币交易最高价,也曾以3600万元一枪打下整套“7501毛泽东主席专用瓷”。现在,它们被证明是有价无市的孤品。

在他身上,既有藏家的执著:“看见一样东西我先自问这一生是否还有第二次机会拥有它,如果没有,这个东西一定要了。”也有投资人的冷静:“判断价值前先问自己三件事,东西的卖点在哪里,买完以后在什么位置,走的时候容易走完。”

当然,最让他愉悦的,却是因为“7501”成为第一个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去海外参加展览的民间收藏家,他认为,这是对收藏家最高的肯定。

“找准定位很重要”

张曙阳是上海人,三十多年前全国上下热衷集邮,张曙阳顺着这股浪潮,开启了自己的收藏大门。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上市公司CEO,凭借商人的敏锐和洞察力,他对收藏有独到的见解:“一个人不可能将所有历史时期的精品尽入囊中,玩收藏首先一定要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脉络,根据个人情况、能力和优势,在纷乱的板块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而他的收藏目标,就是在一两个板块上,超过博物馆收藏水平。

红山文化首推玉器、夏商周时期首推青铜器、战国时期首推铜镜、宋代首推书画与瓷器,机器革命开始以后,则是邮票、机制币、钟表,张曙阳对这些如数家珍。青铜器、青花瓷、张大千的画,张曙阳心底都喜欢,但这些已被民间大家和国家级博物馆收藏得差不多了,张曙阳进入收藏圈时已经没有多余的机会。但当时的铜镜、钱币等领域,投入去经营,超过国家博物馆的可能性都是有的。

“乾隆时期玩的铜镜都很差,装铜镜的盒子卖100万,一块铜镜5000块我都不要。”张曙阳说,过去,博物馆的铜镜大多质量低、数量少,因为铜镜基本来源于盗墓,但清朝科技不发达,并不具备挖掘深层墓的能力。到了大兴土木的当代,好的铜镜得以出土,他才有幸能收到好的铜镜。

张曙阳对铜镜感兴趣,因为在宋以前,铜镜是当时历史、风俗、文字符号的最好的记录载体之一。进入收藏圈之前,张曙阳把有关铜镜的研究都读了遍,文献记载、博物馆及民间收藏都认为战国镜的直径不超过300毫米,张曙阳将信将疑。“青铜器是以大为贵,比如司母戊鼎和大克鼎,就分别是方形和圆形的最大。”2004年,张曙阳在法国一位古董商处购得一块圆形战国草叶纹镜,直径387毫米,是目前所有战国圆形铜镜中最大的。

找到圆的之后,张曙阳潜心寻找方的。按文献记录显示,方的铜镜边长150毫米以上已经算是大的了。上海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东京博物馆和山东博物馆各有一块,而在民间,只有张曙阳的战国四山方镜的边长超过150毫米。

张曙阳还有一块珍惜的铜镜,是大清乾隆时期的御制题字八卦图八棱铜镜,购于2005年苏富比春季拍卖会。是菱花形,圆柱形钮,莲花钮座。莲花上有铭文一周,192字铭文皆为吉祥话语。“大清乾隆甲辰”为公元1784年,一般乾隆年制铜镜都为四字款,但这款带年号,因为次年正月恰逢乾隆登基50周年。经过几年的收藏,张曙阳成为铜镜协会的委员:“我们协会很多人的收藏超过博物馆。”张曙阳收藏的铜镜在嘉德拍的专场成交率为100%。

而钱币收藏方面,大部分清中期到民国的机制币样币都被他尽收囊中。整个清朝,曾经熔金为币的,仅大清末世的光绪、宣统二朝,拢共三十多年。所铸金币种类,前前后后加在一起,亦不过五种。这是工业革命中的金币鼻祖,正是中西方文化技术交融的见证。

张曙阳向记者展示不少他收集整理的资料,包括以176万元拍得的“长须龙”壹圆金质样币在内的他收藏的中国首套机制金币,全套五款,是现今存世的唯一完整的一套孤品。其中一枚曾经是埃及法鲁克国王的藏品,这位国王酷爱中国金币,收藏的两枚中国金币是世界上仅有的两枚,一枚被台湾博物馆收藏,另一枚被“稻房”收藏。它们原先是马定祥旧藏,2005年从嘉德拍卖会拍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作展览时,曾差一点促成台湾、大陆两枚“长须龙”的再聚首。

收藏的就是历史

张曙阳珍藏了1864年“亨达利”创立时专门生产的纪念珐琅对表。“亨达利”是中国钟表业的第一品牌,清朝同治三年即1864年成立,取“亨通、发达、盈利”之意。十年后,第二家钟表企业“亨得利”创立,取“生意亨通、利市百搭”之意。历史上,两亨是当时中国钟表市场的重要销售网络,是中国钟表业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至今日,“两亨”在民间依然耳熟能详。他强调:“别人会认为,这对表从表的质量来说不是很高,但我在意的,是它见证了一段历史。” 不少人总认为,钟表是西洋玩意。在这个层面,张曙阳持有不同的观念。“郎世宁是中国人还是西洋人?郎世宁的画是西洋画还是国画?”常常有人问,但张曙阳反问到,为什么他的作品在欧洲画师里面前50位都排不进,却价值两亿?张曙阳说,这说明,只要是西方人用中国的元素为中国人服务的艺术品也能卖上高价,钟表亦是同样的情况。张曙阳收藏了一对怀表,它们有一个浪漫的名字:“Affection and Innocence”(温馨与纯真)。1816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第二次派遣阿美士德勋爵使团访华。而这对怀表就是五十二件贡品中的一件。“小时候我们都听过这个故事,但这块表却是历史的载体,很为珍贵。”张曙阳说。

“这对表是乔治三世专门为中国宫廷打造具有中国元素的钟表,在国外是没有这种款式的。首先,欧洲人是不用珍珠镶嵌的,而是用宝石。而且,这块表是镜像的对照画像,这种款式只有中国皇帝用,欧洲皇帝并不用。”张曙阳说,它是18世纪中后期名画师Jean-Abraham Lissignol 参照当时一意大利名雕刻家Francesco Bartolozzi 的作品所画,是目前为止中国市场中对照画像珐琅彩绘怀表中最精彩的藏品。原装表盒依然保存完好,内衬布上还有英国汉诺威王朝的皇室徽章,外箱则是当年皇室专用的摩洛哥小羊皮。这块表还有一个故事,当年它是被从故宫中偷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故宫藏品的钟好,表不好的原因。因为表小,便于携带。”

nlc202309041032

张曙阳说,他的收藏遵循几个原则:“第一,不用耳朵,不听。第二,不用眼睛,不看。第三,只用脑子,去判断。”简而言之,能发现每个板块背后所隐藏的价值,提前入手,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收藏家。而眼界,是以学识为基础的。每当与朋友相会,他总能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津津乐道、和盘托出。在张曙阳看来,投资很重要,但这并不等同于完全追求贵的,他更看重藏品背后所代表的历史和所包涵的故事。

收藏家是在弥补空缺

二十四年前,张曙阳遇到一批八十年代出口瓷,这批柴窑瓷器有日用瓷也有陈设瓷,这些手绘的瓷器彩料中含铅过高,被香港政府禁止出口,面临销毁沉入海底的命运。因此,1986年禁止出口的法令颁布以后,景德镇柴窑出口订单就被替换成低铅和釉下彩。

张曙阳觉得它们非常珍贵,不忍错过。他当时在香港有公司,资金是充裕的。于是,它们被整批地买下来,以昂贵的甚至超过收购价本身的仓储费用,在仓库里整整保存了二十四年,这些历史的记忆从来没有拆封过。2012年,才刚从香港报关进口内地。

“如果我当时‘带耳朵’听别人的话,这批瓷器肯定已经荡然无存了。”张曙阳说,当年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他买了一堆贴马桶的瓷砖。当时,张曙阳买这些瓷器的时候也没有告诉家里人,怕他们认为自己脑袋坏掉了。而放到现在,这批瓷器的价格已经增长了百倍,并且,谁也拿不出如此成套成系列的东西。

张曙阳痴迷瓷器。景德镇成立得名“景德”一千多年,每一个阶段都有创烧瓷。元青花,洪武釉里红,大明五彩,康熙珐琅彩,雍正斗彩,乾隆粉彩。张曙阳最喜欢元青花,但现阶段,哪怕手上有五个亿、十个亿也收不到什么好东西,因为最好的,都在博物馆里了。但是,张曙阳认为瓷器的历史不能割断。他一直在打听第七个品种是什么,后来有行家告诉他,是“釉下五彩”,代表作品的就是毛泽东瓷器。

“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张曙阳这样形容这套“7501工程”的主席专用瓷。釉下五彩毛瓷碗的工艺十分有特点:首先,烧制温度高。因为要减低铅含量、以及突出梅花的殷红,它是在1400度的高温下烧制的,而不是传统而烧的1300多度。第二,所有器皿都带盖。因为毛泽东当时住的地方到厨房有一段距离,以前用纱布盖上保温,后来设计了盖子。这是历代官窑没有的,烧纸难度大幅增加,放上盖子后能纹丝不动,贴合非常好。然而,在1000度以上的高温,瓷坯的某些成分是呈液态,这些瓷器均为手工制造,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不均匀。盖子与接口处若有一点不圆,就会瘫掉的,成功率很低。

“‘7501’在制瓷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大工程,也是时代的缩影。以现今人员配置与技术环境,恐怕再也不会有来者了。” 一个品种的孕育要经历百年沧桑,张曙阳自豪地表示,至少在瓷器的历史上他可以纵向排名第七位。而稻房藏的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为代表的新中国瓷器板块,在陶瓷界也创建了三个有影响力的第一:国内第一个建立新中国瓷器的私人展馆;国内第一个引入移动和互联网终端,在中国老虎平台上同步实现竞价交易;国内第一支工行陶瓷艺术品基金投资收藏了新中国瓷器。

张曙阳总说,他收藏到现在,有两个最大的愉悦。第一,他是第一个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去海外参加展览的民间收藏家:2006年,他的“7501”被借给了东京国立博物馆展览。第二,去年刚刚结束的嘉德拍卖和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嘉德20周年文物展,统计了整个嘉德110场拍卖、28万件物品,最终挑选了300件。而他的“长须龙”钱币便代表钱币的最高位入选在国家博物馆展览,这一点让作为收藏家的他无比自豪。

张曙阳 著名收藏家,三丸控股执行董事,上海稻房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CEO。

江西的历史变迁 篇4

我的家乡在江西,江西人的生活与发展受着历史事件的巨大影响。

中世纪的江西曾经相当繁荣发达。江西有着悠久的历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江西大部分地区属于九江郡。西汉初年设豫章郡,下分18县,始有明确的行政区划。唐开元21年(公元733年),全国分为15道,江西境内大部分地区属江南西道,“江西”之名由此。,江西又是江南地区东西交通的要冲,通过信江、赣江和袁水的航运,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与湖南、四川、广西等地联结起来。便捷的交通使江西成为经济和文化的流动、汇聚之区,大大促进了江西经济、文化的繁荣,并将江西与江淮及中原连成一片。

然而好景不长,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口岸,解除海禁。上海新辟为通商口岸,联江通海,使赣江—大庾岭商道转衰,江西由此失去南北主干道的地位。随后铁路新起,陆路交通替代水运成为主要交通形式。京广路通,彻底抢走了江西交通要道的地位。从此,江西开始变得闭塞和沉寂。

真正促使江西走向衰退的,是江西失去南北交通主干道的地位。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开放口岸(五口通商),解除海禁,我国东南近海一带海运日昌。上海新辟为通商口岸以后,其进出口商品量很快超过闭关锁国时代中外通商的唯一口岸广州,—跃而为中外贸易的中心。广州港在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上海所取代以后,进出口物资经由江西过大庾岭的数量也就相应减少,赣江航运业便风光不再。加之随后铁路于19世纪末叶在我国兴起,20世纪初叶京广、京沪等铁路相继建成,陆路交通终于替代水上交通,江西顿失要道之宠,开始偏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江西而言,其东面是越来越兴盛的海运,其西面是越来越繁忙的京广铁路,江西的主干道作用终于终结。江西逐渐被边缘化。

历史证明,拥有交通优势便拥有发展优势,失去交通优势也就失去发展优势。近代以降,江西彻底失去原本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交通主干道优势,这就注定了它的衰落。所以说,丧失南北交通主干道的优势地位是江西落后的物质原因。这是根本性的原因。

近代史上江西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从安源工人运动到秋收起义,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开创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到红军长征,从赣南三年游击战争到上饶集中营茅家岭,一系列重大革命活动都发生在江西。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指1927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江西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革命中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其中著名的有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3县和吉安、安福、遂川与湖南酃县的一部分)、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等县,后发展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以及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当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赣南和闽西地区有21县(包括江西的瑞金、安远、信丰、广昌、石城、黎川、宁都、兴国、于都、会昌、寻乌等11县),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此成立,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故瑞金有红都之称。据统计,1955年至I965年、被授军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籍将帅人物共325位,占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总数的20%。据统计,全省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25万余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六分之一。无名烈士更难以计数。江西人民前赴后继,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和极其光荣、伟大的牺牲。

江西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在毛泽东伟大的一生中,江西是他足迹所到最多的一个地方。从萍乡安源到井冈山,从新余罗坊到吉安东固,从广昌、宁都到瑞金、兴国、于都,从庐山到南昌,足迹几乎遍布全江西。许多地方他还不止一次到过,他曾十次赴萍乡,建国后二次上庐山。1921年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后不到五个月,毛泽东就来到了江西。在萍乡的安源煤矿,他下矿井,办夜校,访贫问苦,宜传马列主义真理。次年,毛泽东再次来到安源,与李立

三、刘少奇一起,发动和组织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从此掀开了中国工人运动史的光辉一页,1927年月,大革命失败,到处腥风血雨,全国被白色恐怖所笼罩。在这危难时刻,毛泽东奔走于湘赣边界,组织和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他走铜鼓,下修水,跑萍乡,率领千人的秋收起义部队,沿着罗霄山脉,经莲花、永新、宁冈,于1927年的10月把红旗插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缔造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战略。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照耀了中国革命,点燃了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希望。大井的故居、茨坪的田野、茅坪的八角楼……井冈山的名字永远是与毛泽东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29年初开始,毛泽东把井冈山的革命烽火燃向赣南闽西的辽阔大地,在更大范围内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红色风暴。他率领红军“横扫千军如卷席”,战东固,打吉安;他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分地真忙”;他在兴国、寻乌等地进行农村调查,写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不朽篇章。在那火热的岁月里,毛泽东儿乎走遍了赣南的山山水水。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38岁的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他率领中央苏区的军民,一次又一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地共产党人的革命斗志。中华苏维埃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是中国的希望。这期间,毛泽东曾受到“左”倾错误路线的排挤和打击,但他仍以大局为重,依靠军民,坚持斗争。瑞金沙洲坝的红井,是他永远与江西人民心连心的见证。1934年11月18日傍晚,他跨过于都贡江上的浮桥,和主力红军一起,开始了万里长征,从此北上抗日,一别江西多年,但正是在江西这块红上地上,毛泽东的革命军事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毛泽东在江西的的革命实践,是真理的求索,是不懈的奋斗,他的伟大足迹正如他的诗篇所云“无限风光在险峰”。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的交通建设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了不小进步,改革开放以后更是有新的进步。江西境内也修了南浔线,后来又有了横穿江西东西的浙赣线。20世纪末京九铁路修通也建成。这才使江西偏隅一角的交通局面有所改变,江西有了恢复交通主干道地位的可能。在红色旅游的交通条件方面,江西近年来有了很大改观,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开辟了更多的国际航线,井冈山军用机场改扩建为旅游机场,现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航线;经过瑞金的赣龙铁路已通车,吉井铁路也正在抓紧建设中;高速公路建设更是突飞猛进,三年增加10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达1500多公里,使井冈山、南昌、瑞金、萍乡、上饶等红色旅游景区都有高速公路相通。2004年10月21日,由江西省旅

游局和大江网联合评选的江西“十大红色旅游景点”出炉。这十大红色景点分别是:井冈山黄洋界综合景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安源景区、瑞金叶坪综合景区、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永新三湾改编旧址、万载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旧址、于都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旧址、秋收起义修水策源地、景德镇新四军改编旧址。进入新世纪后,江西的思想解放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江西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功不可没。从近几年江西的发展态势看,江西也是完全可以发展得更快些、更好些的,江西崛起是大有希望的。从2001年起,在“中部崛起”的浓烈氛围中,江西加快了发展步伐,GDP(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了

2.53%。2004年,江西的GDP达到3500亿元,超过“十五”计划预期目标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同样是2004年,江西引进外资项目数、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三项指标在中部地区位居第一。

2004年10月21日,由江西省旅游局和大江网联合评选的江西“十大红色旅游景点”出炉。这十大红色景点分别是:井冈山黄洋界综合景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安源景区、瑞金叶坪综合景区、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永新三湾改编旧址、万载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旧址、于都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旧址、秋收起义修水策源地、景德镇新四军改编旧址。

历史证明,怎样的一段历史必然会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的家乡——江西,从繁荣到衰弱再到如今的飞速发展时期,正证明着历史的变迁对经济的影响,对文化的影响。这更告诫我们要把历史发展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能再重蹈历史覆辙,那样我们会失去对自己发展的控制。我们要强大起来了!

江西历史沿革脉络 篇5

江西省,简称赣。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意思是位于江南的西部地区。又因为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江西省共辖81县。至1926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1947年划回安徽,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其中著名的有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3县和吉安、安福、遂川与湖南酃县的一部分)、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等县,后发展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以及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当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赣南和闽西地区的21县(包括江西的瑞金、安远、信丰、广昌、石城、黎川、宁都、兴国、于都、会昌、寻乌等11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故瑞金有红都之称。

江西历史悠久,文风鼎盛,像王安石,汤显祖等等名人大家历经千古,至今不衰。江西不但文化历史悠久,像瓷器,楼阁也是闻名遐迩,往来游客络绎不绝。

江西历史沿革脉络 篇6

一、选择题

1.《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楚国国君是先代贵族的后代 ②楚国拥有自己的军队 ③楚王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义务 ④周王室已经衰弱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这句话可知①正确。材料叙述了楚庄王带兵到达周郊外。根据所学,分封制下,楚是周的诸侯国,诸侯对周天子所负的一项义务就是随从周天子作战。所以②③都对。根据常识,古代的鼎是权力的象征,只有天子才能拥有九鼎。材料中庄王所说的话足以表明他对周王的不敬,说明周王室已经衰微。④对。答案为D。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准确的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抓住材料主旨。

2.秦统一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B.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县令等地方官由皇帝任命 C.秦朝制定了秦律,说明有法可依,是法制国家 D.秦在全国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各个选项,联系史实,A、B、D都符合秦朝历史,而C项本身说法错误,就秦朝而言,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皇帝制度,其基本特征是专制,虽然制定了法律,但法律是皇帝个人意志的体现,不能就此说秦朝是法制国家,答案为C。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时首先要准确理解法制国家这个概念,它应该是一种公权力受到监督与制约的国家,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3.将下列四段历史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排序,正确的是:()①“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②“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

③“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④“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 A.①②④③ B.④①②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联系所学,①反映的分封制。②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的史实。分析③所描述的现象,从“都省”这一字眼,以及这一机构所担负的重大权力,可判断这指的是元朝的行省制。④反映的汉初实行的分封制。据此排序,答案应该是A。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4.唐朝刘禹锡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类似王、谢这些世家大族的没落,与下列制度的实行有直接关系的是:()A.三省六部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意,实际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和掌握,A项是行政制度,排除。九品中正制是按照门第高低划分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一种制度,是世家大族掌握选官权。而察举制是西汉开始实行的一种选官制,根据品行等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寻常百姓可以通过参加考试入仕,这对以往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把握选官权无疑是一种重大打击,所以答案为D。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科举制实行后的影响。

5.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借尸还魂” B.张居正擅权专恣,加重明朝政治腐败 C.明朝中期,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内阁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题考查学生对明朝内阁制的掌握和理解,根据所学,明朝废除宰相后,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手,但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也始终未能正式统帅六部。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处理描述是正是这种情况,答案为D。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内阁制的认识和掌握,解题时要注意与所学史实密切结合,实际考查了学生是史实掌握程度。

6.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A.伯里克利、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题实际上是举例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解答时要注意材料中有两个信息:信息一: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因作战失利受到群众的惩罚(群从决策存在弊端);信息二:柏拉图的言语:也是在否定群众决策,认为民众决策存在问题。从这两个信息中可以反映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具有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同样的国家管理权,这有可能影响到主群体决策中感情用事,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此题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7.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下面哪一项表述符合材料所表达的含义:()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实际强调了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的深远影响,A项表述本身不对,罗马法是奴隶制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B和C表述符合罗马法,但与题干主旨,即“包含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商品生产者第一个法律”没有关系,答案为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和掌握。解题关键是准确把握题干主旨。

8.假如你是英国人,想当选英国首相,需要具备哪些条件:()①成为英国某一政党的领袖 ②要得到议会2/3议员的投票认可 ③所在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④得到国王的任命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此题考查学生对英国首相如何产生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根据所学,英国是政党政治,要想成为英国首相,必须首相成为某一政党领袖,而首相是在议会选举多数党中产生,所以所在党必须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另外还要经过一道程序上的任命,即得到国王的任命。所以答案为A。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考查的史实,要求学生对英国首相产生过程这一知识点熟练掌握。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

9.1844年美国与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在美国最后生效需经:()A.总统签署 B.最高法院核准 C.国会批准 D.众议院同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意,对外战争、媾和与签约等属于美国总统的权力,但美国是三权分立国家,总统的权利受到国会的制约,签订此条约后,需要国会批准才能生效,美国宪法规定,对外条约在国会最后由参议院批准,这就是国会对总统的制约,答案为C。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美国宪法的掌握和理解,考查学生对所掌握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美国宪法内容。

10.“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又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后者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D.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伟大的民族又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指的是希特勒发动的二战。二战发生的历史根源是德国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色彩浓厚。答案为C。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时主要抓住题干中体现的主旨,明白题干所阐述的是德国军国主义和专制只有残余。

11.1906年美国人安德鲁发表文章时说:“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西方列强这一愿望的实现是通过:()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其中“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实际指的是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的司法主权,即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在中国犯法,由外国政府按其法律处理,中国无权干涉。这一特权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补充条约中规定的,所以答案为A.考点: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是考查学生对列强在中国攫取的司法权这一知识点认识和掌握,要求学生明确记住其攫取的时间、内容等基础知识。

12.“吃面不搁酱,炮打东郊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和各个选项,东郊巷和西什库教堂都是列强主要活动地,首先排除A和C,东郊巷被辟为使馆区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9世纪中期,而辛亥革命主要是推翻了清朝统治,斗争矛盾对准的是本国封建统治者,与题干把斗争矛头指向外国侵略者的主旨不符。再排除D,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但没有进行武装斗争,与题干也不相符,答案为B。考点: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注意题干中主要信息:东郊巷、英国府、西什库。这些都代表了外国列强,说明此事件主要斗争矛头是指向外国侵略者的,由此进行判断。13.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无产阶级目前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应该联络民主党派共同对付封建军阀,以达到军阀覆灭,建设民主政治的目标”,能说明这则材料的历史事件是:()

A.中共一大 B.国民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给出了一些关键信息需要注意,如:对付封建军阀。联系所学,中共一大没有提出题干所述任务,排除A。五四运动时中共还没有诞生,排除C。抗日战争是抵抗日本侵略,和题干中对付封建军阀不符,排除D。而国民革命的主要目标既是打倒军阀。答案为B。

考点: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时注意关键信息,基于此判断这段材料的时间,以及涉及的事件。

14.各种档案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下框)。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1919年5月。

二、上海。

三、外国人开办的学校。

四、学生无故缺席。由此联系所学,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爆发了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首先是学生实行总罢课,并很快波及到全国各地,所以答案为B。考点: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有效信息,联系所学史实。

15.红色旅游的宣传词中有“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的说法。这里的“历史红”指的是:()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人民军队的诞生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是考查有关井冈山的史实。分析选项,A项发生于上海,B项开始于广州,C项发生于江西南昌,联系史实,只有D项符合井冈山史实,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等带领起义队伍到达井冈山,开辟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所以答案为D。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是考查史实,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

16.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下列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将革命进行到底”。它们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A.工农武装割据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抗击外来侵略 D.推翻国民政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联系所学史实和各个选项,工农武装割据指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题干中有关抗日的口号不符,排除A。C项与题干中打倒列强、除军阀口号不符。D项与题干中抗日战争口号不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后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间,只有B项能包含题干所有口号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所有答案为B。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是考查相关史实,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17.成立于1753年的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约为2、3万件,其中很多是在20世纪初到40年代这一时段入藏的。对这一现象最为合理的解释是:()A.政局动荡和日本侵华是造成中国文物流失的主要原因 B.英国政府对世界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 C.英法联军利用侵略对中国文物大肆抢夺 D.文物成为中英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中国如此巨量的文物,这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分析入藏时间,联系这之前的中英交往的史实,近代中英正式接触是鸦片战争以及之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从此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而侵略军利用侵略战争对中国文物大肆掠夺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答案为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这一时段中国遭受侵略的史实,实际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识记能力。

18.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民主政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下列关于三部文献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图A 图B 图C A.图A颁布于1912年

B.图B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 C.图C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都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三张图片,联系所学史实,图A是1912年孙中山成立中华民国后颁布的,图B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颁布的,图C是1954年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中制定通过的。总的来说,它们都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都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答案为B。考点: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史实的掌握和理解,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识记能力。

19.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是要求对村民选举这一事件进行客观评价,注意这一选举是在村一级行政单位进行的,不能代表村以上各级政府工作人员都是通过这种直接选拔模式产生,排除A。农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早在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已经被赋予,排除C。D项本身叙述错误,村民自治权不等于国家权力,排除D。答案为B。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绝对不能把村民选举这一事件的作用和影响主观夸大化。

20.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的发展情况。假如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黑色粗箭头代表外交事业发展的总方向。关于对这幅图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 F1可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典型代表

② F2可用“美国敌视新中国”作为典型代表

③从图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领域遇到的阻力和动力是相等的 ④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外交领域遭遇重重阻力,但总趋势却是前进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史实,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提出后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可以视为我国发展外交事业的动力。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敌视新中国成为我们发展对外关系的最大阻力,①②正确。但外交领域的“动力”和“阻力”是一种较为模糊的表达方式,不可能量化,所以③不对。黑箭头充分证明了④的正确性。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难点在于理解第③小项说法的错误性。同时学生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21.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首先要理解多边外交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者国家集团进行的外交活动,题干又要求“以联合国为中心”,分析各个小项,联系所学关于联合国的史实和当今国际社会焦点问题,①②④都是在联合国框架内进行的,而上海合作组织是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正式建立。这是一个国家组织,但和联合国没有关系,所以答案为B。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时要注意“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等字眼,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2.之所以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是因为:()A.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揭示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 C.吸取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

D.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目标、革命的基本力量、实现目标的手段及其理论依据等,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以说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答案为D。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3.《全球通史》中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的历史事件:()①原因与巴黎公社革命相似——与大规模的战争有关 ②直接目标与太平天国运动相似——反侵略反封建 ③领导力量与五四运动相同——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④性质与中国的辛亥革命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机构倒塌下来”实际是指二月革命中沙皇专制政权被推翻,而题干强调了沙皇政府是在战争的压力下倒塌的,巴黎公社革命的因原因之一是对外战争的刺激,所以①对。太平天国的直接目标是反封建,所以②不对。中国五四运动是由具有无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但当时他们还没有成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③不对。中国的辛亥革命和俄国的二月革命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④对。答案为B。考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首先准确理解题干主旨,实际是要求选择符合二月革命的评价,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4.“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B.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C.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是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和香港回归等史实的掌握和理解,这里“皇家警察”指的是香港当时还属于英国,“香港警察”说明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香港正式回归了,答案为D。考点:祖国统一

点评:此题很简单,给出了情境,实际上是考查简单的史实,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25.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A.民国从未试图过要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B.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C.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消息未到达农村 D.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理解题干,所给出的情境的时间是民国二年,那时清王朝已被推翻,但农村还出现这种感激皇恩为内容的春联,说明了一个重要事实,即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尤其是对农村的影响不大,A项表述违背史实。C项根本无法考证。联系史实,袁世凯在1915年才称帝,D项与史实不符。答案为B。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要把题干描述现象放到当时的大背景中分析。

二、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乾隆皇帝也说:“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材料二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已经80多岁了,她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 材料三《权利法案》: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1)材料一、二反映了中、英两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材料二中女王说“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请举例说明。(8分)

(2)分析材料一、二、三,中英两国的政治体制有何本质不同?从当时的世界潮流的角度分析中国的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8分)

(3)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如何?(4分)

【答案】(1)特点:中:皇权高度集中;英:国王没有实权、统而不治。(4分)举例:女王是国家的象征,可以代表国家宣战,任命首相等。(列举两点即可,4分)(2)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4分)影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4分)(3)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4分)【解析】

试题分析:(1)分析材料一,康熙和乾隆都强调了国家事务必须由皇帝一人决断,这体现了皇权高度集中的专制特点。材料二中“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说明英国女王没有实权。第二小问可联系教材所学回答,如代表国家宣战、任命首相等。(2)解答此题时要参照第(1)题,由中国的皇帝专断可知中国是封建专制体制,由英王的无权可知它是民主制度。分析第二小问,首先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当时的世界潮流,当时的世界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而中国的封建专制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3)解答此题要宏观分析三段材料,材料一阐述了中国的专制,材料二、三阐述了英国的民主,所以趋势应该是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进程

点评:此题以清朝封建专制制度和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为核心,综合考查了学生对两国政治制度不同特点的掌握和理解,由此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认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概况能力。

2.20世纪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进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及下列图式,回答相关问题。

(1)有人说,20世纪的中国历史虽从屈辱中开始,但在辉煌中谢幕。写出图中A、E两点所代表的典型事件。(4分)

(2)20世纪前半期,中国人民对外争取民族独立,对内争取民主权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图中B点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指出其在推动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8分)

(3)指出图中C点所代表的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10分)

(4)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民族独立的任务基本完成。概括在这一年中,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主,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突出成果是什么?(4分)(5)综合以上问题,你认为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4分)【答案】(1)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分)E: 澳门回归(2分)

(2)作用: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 国;颁布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8分)

(3)原因:全民族抗战或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2分)

影响: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民族自 尊心和自信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8分)(4)成果:建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分)(5)关系: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国家富强是民族独立的有力保障。(4分)【解析】

试题分析:(1)观察黑箭头,起点是1900年,这一年的屈辱事件无疑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1999年辉煌应该指的是澳门回归。(2)注意这一问所给的答题范围——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联系史实,辛亥革命推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等都是其在这方面的作用。(3)首先要知道C代表的战争是哪一场,C点是1945年,与抗日战争密切相关,联系史实,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抗战。第二小问也可依据所学史实回答。(4)注意题干提示,在1949年“这一年”中、“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突出成就。联系所学史实,1949年我们建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5)分析题干,联系史实,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前我们遭受了对次侵略战争,民族是不独立的,所以国家也并不富强,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赢得了民族独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国力迅速增强,香港、澳门得以回归,由此总结它们之间的关系: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国家富强是民族独立的有力保障。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试论和谐社会理念的历史脉络 篇7

和谐社会的理念,是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我们党之所以在新时期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基于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解决现实的社会矛盾、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完成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可包括目标指向、路径选择、动力系统、价值取向、制度保障与衡量标准等六个方面内容:从目标指向上讲,必须追求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就路径选择而言,必须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从动力系统上来说,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就价值取向讲,必须坚持公平正义;从制度保障上说,必须以民主、法治、道德作保证;就衡量标准而言,必须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标尺。

二、和谐社会理念的历史脉络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的《尚书》就提出了“协和万邦”的主张:“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就是先“亲九族”,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继而“平章百姓”,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进而“协和万邦”,使各国和谐相处。孔子说过“和为贵”,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把天地人看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强调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并建立起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德性思想体系,以此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个和谐大同社会,成了2000多年来中国仁人志士不断追求的理想目标。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提出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最高理想。

不仅中国先贤提出天人合一、世界大同,西方哲人也提出过“和谐”思想。毕达哥拉斯所说“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可能是最早提倡的和谐;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一书中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形象,主张“公正即和谐”。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宇宙是一个由数学和逻辑原则所统率谐和的整体”。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或“和谐社会”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马克思称这本书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处女作”。《共产党宣言》中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肯定,明确提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与马克思同时及其后,西方社会学家提出了社会均衡论,协和社会论、社会系统论等被称为“三足鼎立”的“社会和谐”论,虽有先天不足,却不失为社会和谐理论的先声之一。

在充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前提下,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就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他明确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大力帮助农民,消除城乡对立;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必须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时时处处千方百计地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根本的政治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取得革命胜利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们党如何在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不可能从经典著作里找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现成答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个重大课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对正确处理我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关系作出了深刻论述。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重要著作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等等。他还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由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和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正确思想没有得到全面贯彻。但是,他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正确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邓小平同志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他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党肩负的新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的重要论断;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厘清广西历史文化的脉络的图书 篇8

读完《南国早报》编著的《解读广西》丛书,感到十分惊喜。这套洋洋洒洒140字颇有创意的历史文化丛书,阅读完后笔者强烈地意识到,这是广西媒体记者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从文化人全新的视角,多侧面介绍了广西文化、广西自然、广西人文、广西风情、广西历史和广西地理的知识读物,是广西知识性图书的最新集成。《解读广西》一共7卷,分别为《桂籍历史人物》、《寓桂历史人物》、《风情广西》、《风物广西》、《神游广西》、《探秘广西》和《沿着徐霞客的足迹》,其丰富的信息容量和对广西文化和风景文物的准确解读,为人们认识历史的广西和现代的广西打开了新的窗口,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解读广西》丛书由《南国早报》的几十名记者奔赴广西各地,入深山、进村寨,寻古探幽、采奇撷趣,对广西的人文、景色、民俗、风物,作了一次立体式梳理,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对广西文化历史认真挖掘,精心采访,挥椽撰述,评述而成,集结成书。书中还插入了几百张具有浓郁广西风情和民间风味的珍贵历史风情照片,将八桂文化的浑厚底蕴与海洋时尚元素糅合在一起。确切地说,阅读此书是一次广西的文化之旅,精神之旅,发现之旅和感知之旅。

该丛书以前所未有的展现给广西的历史人物、文化风情、民俗民风,以全薪的阐释,为读者对广西的文化的思考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阅读此丛书,你可以从中认识一个地方——广西,熟知一种人——广西人,品尝一种文化——广西文化,感受一段历史——广西历史,重估一种价值——广西历史的掌纹。

一般说来,历史文化雄厚的地方,学术文化、精英文化必定会趁势而起。有了众多厚实的大众文化现象的积累,才有高端的学术文化、精英文化。现在历史文化雄厚的地方,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分野越来越模糊。从广西的文化发展历史来说,也不例外。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说:“中国将来恐怕只有南学。”无独有偶,钱钟书先生也说:“中国有三个半人,两广人算一个,江浙人算一个,湖南人算一个,山东人算半个。”兹以“革命”的名义,试为诸公剖析之。带头搞事的能力,当推两广人。举个直观的例子,洪秀全在广西起事,孙中山搞辛亥革命,康有为、梁启超领衔戊戌变法,中华民族适逢两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两广人都站在风口浪尖,把神州大地搞得风生水起,乾坤颠倒。在学术的层面,广西没有理由无所作为,而应该是大有作为。《解读广西》丛书正好填补了这方面学术理论的空白。在旅游的层面,人们到湖南去旅游,湖南的导游会跟你读岳麓书院门口的对联:“唯楚有才,于斯为盛。”这会给游客以深刻的印象。但是,广西的导游却没有这种意识。往往只有在桂林时才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塑山水甲桂林。”但在《解读广西》丛书的《神游广西》一书中,写到了很多内容深刻、容易记忆的文化景观。书中还介绍了濒临北部湾的蓝色海岸,恬静厚重的古镇,鬼斧神工的桥梁,气势磅礴的瀑布,古韵悠长的寺庙。我们广西的导游可以将这些地方和文化灌输给游客,使其成为吸引外地人关注广西文化提纲挈领式的导读。广西人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化,自身也在这一创造进程中被不断重塑着,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广西地域文化的本质方面应该只有广西人自己的体察最深刻。

交流是文化的钥匙。广西人的精神文化需要提炼、发现、善识。对于广西文化,我们的“善识”功能还不足。广西文化中还有很多好的东西没有被我们发现。正如沈北海先生在《解读广西》丛书序言中写道的:“八桂之地,这片由北回归线横贯而过的土地,峰峦清奇,江山端秀,人才辈出。但更多的人只知有桂林山水,而于广西的人文景观、烽火历史、丰饶物产,却知之甚少。”《南国早报》推出《解讀广西》丛书,正好补了遗珠之憾,作为广西文化的一种解读和对世人的长远影响。我们是需要这样一套丛书,来讲述广西的昨天和今天。

记者们的写作和评述,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文章的视野自然超拔于芸芸众生之上。有体现思想史的厚度,也有贯穿社会史的思维;有对历史长时段累积的分析梳理,又有对进行中的当代史实的大胆研判;既有传统国学考证之功,也有年鉴学派、新社会史等最新西学方法;有重精英之学庙堂之高,也有重民间民俗江湖之远;所选所判之文,既有文学、历史、哲学,也有艺术、审美、社会、伦理,体现了充分的兼容性和丰富性。从而在古与今、雅与俗、中心与边缘、传统与现代、乡土与国家、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北方与南方、城市与乡村、地域与全球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和结合处。广西属岭南地带,旧时是瘴疠丛生、谪官流放的代名词,唐代柳宗元忧愤而至,宋代苏轼和秦观落寞而来。颜延之、元晦、柳开、黄庭坚、范成大、张孝祥、解缙、王守仁、徐霞客、于成龙、康有为等千古名人。先后把他们的脚印,深深地留在广西的土地上。广西养育过唐代著名诗人曹邺和历史名臣周渭、蒋冕、袁崇焕、陈宏谋;走出过苦瓜和尚石涛,出过晚清岭西五大家和临桂词派;抗法名将冯子材、刘永福,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义军洪秀全。广西为大家所云集,广西人也曾一起书写中华历史,广西的山水人文何其幸耶,曾引来无数“英雄”竞折腰。

笔者认为,这本书应该成为是广西中学或高等院校的乡土和区情教育读本。近几年,乡土文化热刚刚在中国兴起,还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认为:“乡土教材要承担起传承地域文化的重任,让年轻人我回精神上的家园。”乡土文化教育十分重要,不仅与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也与素质教育紧密相连。阅读《解读广西》丛书的感受要比直接灌输广西区情要好得多,阅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启发思考。

《解读广西》丛书还沉淀出历史的厚重,重新写到了广西是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足足比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早了上千年。让人浮想起海洋文明与广西的关联——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绵延不绝的海上丝绸之路就发祥于广西。

广西本土文化的书籍过去不是没有出版过,只是像这样比较系统、图文并茂,跨越时间长,涉及文化领域的各方面,全面而又详细介绍广西历史文化的书籍比较少,相对而言,外省、区、市出版这方面的书籍就比较多,内容也比较厚重。广西出版要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走进东盟,走向世界,广大读者很需要《解读广西》这样的桂版系列丛书面世。该丛书是全面、系统、权威介绍广西历史文化发展的系列丛书,是一套爱国主义教育、区情教育、乡土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教科书及文化资料库或说通俗读物。全面、系统地总结八桂大地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丰硕成果,对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解读广西》丛书的出版,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国内的同类图书相比,《解读广西》丛书有五大特点:

1选题新颖。丛书选择了在广西,乃至全国有深远影响,并可以在八桂大地追溯到其根源,或找到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的文化事件。

2内容详实。丛书涉及的内容,是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介绍广西各方面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化事件,不仅要求在本领域内是最新的研究成果,还要求得到有关方面的权威认可。可以说是丛书在手,广西的文化风貌尽收眼底。

3通俗易懂。书中行文深入浅出,信息量大,阅读界面亲切友好,易于理解和传播大众读物。

4图文并茂。印刷精良,照片珍贵,鲜为人知,不少是首次公开发表。

上一篇:身边的活雷锋作文550字下一篇: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