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网络教学平台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试析网络教学平台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精选9篇)

试析网络教学平台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篇1

论文关键词 网络教学平台 法学 课程 教学

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具有组织、跟踪、评估、发送、呈现、管理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之间交互等一系列功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教学平台在经历了普通的学习资源库、学习管理系统、学习内容管理系统和通用网络教学平台四个发展阶段?豎后,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法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法学课程历来以理论课程为主,在授课方式上往往以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进行。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和学生主体性意识的不断加强,传统授课方式以讲为主,不重视学生主观感受和客观学习结果的弊端也日益体现。表现为:第一,传统的法学课程授课方式旨在建立学生精研细读的知识结构模型,片面追求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却往往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习惯于按照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来开展授课,常常形成罗列条文、单向灌输法律理论的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稿的单一教学模式,缺乏教与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生被弱化为被动的听讲者和接受者。第二,将理论与实践人为地割裂开来,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强而实践能力弱的客观现实。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理论讲授往往比较重视讲授法条背后的原理和理论,即重“知其所以然”。然而,过于重视讲授背景和理论,忽视对于法条的解读和研判,会形成学生连“知其然”都不能做到的情况,因此更罔顾“知其所以然”。第三,学生参与程度低,课程学习停留在“听课”而非“学习”的阶段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法学理论与立法、执法和司法等法律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法学学科实际上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故而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法学课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所在。而能力的提高,最终依靠的是学生的自我培养。这种培养需要学生自主介入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方能实现,课程教学和教师授课所能做的无非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方向,因此必须改“听课”为“学习”,课程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目的。

二、网络平台教学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则通过教学内容展示、教学材料拓展、交流与沟通、自我测试、作业和考试等各种网络学习方式,一方面为法学理论教学提供辅助工具;另一方面为学生不分时段、不分场合的随时学习提供可能,因此对于法学课程来说有积极的意义:

一是可以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传统法学教学受制于学校的整体教学安排,要受到教师人数、教学时数、选课容量乃至于教室安排的多方限制,全课教学内容往往不能都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出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全课教学内容、教材、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料等上网,就可以弥补师资、硬件等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不受授课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登录上网进行学习;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也不受开班人数的限制,一门课程可以在平台上供更多的学生来分享学习,因此可以将专业教师与课外教师授课、网络教学媒介与传统教学媒介、课堂听讲教学模式与法律诊所式教学模式等组合起来,从而将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利用起来。

二是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大学生的参与力度。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学习本身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生更具有学习的自主性。网络教学平台改变了教师一支笔、一张嘴的授课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文字、影像、动画等先进技术,学习内容的表达从单一模式改进为多元模式,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教学平台还有网络交流、网络作业、网络法律法规知识考试等多项网络功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种方法检验学习成果,与教师就难点热点问题实时展开讨论,从而更加体现了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三是可以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传统法学课程教学以讲授式为主,其原因与高校的师生比有很大关系。由于高校普遍师资力量不足,学生规模却日益扩大,法学课程教学势必只能采用授课,甚至是大班授课的方式进行。在高校师生比短期之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补充课程教学的不足,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和促进师生沟通和交流就显得更为重要。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通过讨论组学习、答疑讨论等多种方式开展讨论教学、诊所教学等一系列实践性学习,从而弥补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网络平台教学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教学平台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在已经有所开展,但从目前的实践看,就平台建设本身来看还存在着教学平台设计单一和固化、教学平台与资源中心不匹配、个性化不足以及与校园网不能很好兼容等多个问题,就平台的使用来看也还存在着学校政策激励不够、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对法学课程开展网络平台教学重视不够等多个问题,需要在网络平台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课程展示平台为交互平台并重

法学课程中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目前主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内容包括课件的制作与发布,主要教学资料和课外教学资料的发布,教学组织、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等。虽然也有教学交互的内容,但是使用得比较少。教师更新学习材料及布置批改网上作业等基本教学交互活动的组织实施状况较好,而及时回答学生问题、关于讨论、小组活动的设计等类型教学交互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状况则并不理想。?豏法学课程由于本身理论性较强,更容易将平台定位为课程展示平台,而忽视其教学交互平台功能。事实上,网络平台教学并不仅止于扩充教学容量和整合教学资源的功能,网络所体现出的互动特性使得网络平台教学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教学尽管也有教学之间的交流,但由于受时间和情境的限制,却面临着过于强调交流必定降低教学信息量,过于强调教学信息量又必定减少交流的两难局面。因此,网络平台教学通过实时的和多方位的交流系统,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而且是因材施教、高等教育个性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法学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提升网络平台的交互容量,强调其交互功能,将课程展示型的网络平台转变为交互平台。

(二)理论研究型平台与实践体会型平台并重

法学课程本身由于理论性较强,目前在网络平台建设中也注重由名家牵头的理论研究型平台。但是,法学专业本身却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因此实践体会型平台的建设也很重要。特别是法律实践本身经常面对解决社会纠纷的迫切状况,因此更加需要法律实务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理论基础和情势判断能力。这就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网络教学平台则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开展情景式的教学,促进学生了解和接触法律实践,获得实践体会。因此,法学课程的网络平台教学应当重视实践体会型平台的建设。

(三)单一信息平台与资源中心兼容并重

网络教学平台尽管以课程为依托,但由于知识本身不可割裂,多种知识又具有相关性,所以每一个网络教学平台实际都建立了一个信息资源网。法学类课程相互间所具有的密切联系和内在逻辑性,如刑法和刑诉法,课程的资料有多种是可以共享的。因此,网络教学平台不应建设为单一信息平台,成为“信息孤岛”,而应建立资源中心与课程网络平台相互兼容,由资源中心进一步来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由课程信息平台来挖掘学生学习的深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政策激励与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提高并重

虽然传统授课方式依然是主要的法学课程教学方式,但随着近年来法学课程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网络平台教学出现日益增长的良好势头。当然,平台建设和维护、网络交互工作都需要花费主建教师大量的精力,因此一定的政策激励对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可见,学校应当在网络平台教学中,采用一定的政策激励措施,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试析网络教学平台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篇2

关键词:工程,工程任务,课程化

一、“工程任务课程化”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工程是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去而形成各学科的总称。根据不同的工程来确定任务, 任务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 这个任务不是虚拟的, 是来源于企业一线实际需要的任务, 这个任务的完成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工程任务完成的过程就应该是工程师、律师、会计师等多师培养和成熟的过程。

“工程任务课程化”是把“工程任务”变成“课程任务”,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 把实际工程任务变成教师的授课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 通过这种培养方式, 把学生培养成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各种工程师, 是学生的学习与企业实际需要融合的一种教学改革。法学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应力图突破传统的模式, 以工程任务课程化为载体, 探讨关于法学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

(一) 通过多种渠道, 积极寻找法学教学中的“工程任务”

广泛联系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 搜集来源于司法实践一线的“工程任务”。只要是不涉及当事人隐私、商业秘密、国家秘密的案件, 学生可以深入到案件过程中, 广泛调取和收集证据, 还原事实真相, 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

(二) 把找到的“工程任务”进行分解, 用相应的法学课程来支撑

把来源于生活的案件进行分析, 要对案件的“工程任务”进行分解, 由相应的课程作为支撑。比如: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因借款合同发生纠纷, 怎么解决?实体法应该是由民法和合同法提供支撑, 程序法需要民事诉讼法来支撑, 通过这三部部门法, 共同完成“借款合同纠纷”这一个工程任务。

二、“工程任务课程化”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工程任务”在法学课程中的应用, 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但是, 同时也给法学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为具体的任务。

(一) “工程任务课程化”在法学教学应用中的积极影响

首先, 可以丰富法学教学的教学内容, 把教学内容按照“工程任务”划分成模块, 用模块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把法学课程划分成“法律文书模块”、“民事诉讼程序模块”、“借款合同模块”、“加工承揽合同模块”、“销售合同模块”等等, 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 也把工程任务进行分解, 把学生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 完成不同的课堂教学任务, 最后的总结阶段, 达到完成综合的工程任务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次, 可以完善法学教学的教学方法, 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理论知识, 还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在“工程任务课程化”的教学研讨中, 受到法学教育的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 还应该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 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把工作体会和创新做法记录下来, 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就可以在积累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驾驭能力, 进一步形成科研成果。把“工程任务课程化”应用到法学教学中, 对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教师要把“工程任务”分解到课程中, 把课程的章节划分成若干个能力模块, 课程结束, 能够达到完成“工程任务”的教学目标, 这样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该有能力把“工程任务”融入到教学任务中去, 达到完成“工程任务”的目标。

(二) “工程任务课程化”在法学教学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的教学改革中, 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教师和学生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首先, “工程任务”的范围问题。并不是每一个工程任务都能来源于生活实践, 比如刑事案件和经济案件涉及案件的保密性问题, 就不好让学生参与。所以, 工程任务的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其次, 教师实践能力的问题。很多教师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 没有实践经验, 缺乏实践课程的指导能力, 面对工程任务, 有点束手无策。对于教师工程任务完成能力的指导需要加强, 应该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 法学教师应该是讲师更应该是个好律师, 这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次,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问题。学生的学习程度不一, 学习态度各异, 在布置工程任务的时候, 要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 更要发挥项目团队的作用。选好工程任务项目小组的负责人, 要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共同完成工程任务。在这个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期达到工程任务完成的作用。

教无定法, 在法学教学中, 需要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教中学、学中做, 以工程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参考文献

[1]宋洪杰.浅析案例教学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 2010 (4) .

[2]李云波.研究性教学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 2010 (10) .

试析网络教学平台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案例研究;案例教学法;交通法学;课程教学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案例研究”(case study)是以专业实践领域中出现的真实事件或情境为素材、以两难问题、疑难问题或复杂问题等的描述和说明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专门编写的教学材料,在多数情况下也被简称为“案例”,被应用于工商管理等诸多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在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被称为“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 teaching method)。该教学法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以对案例研究中的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讨论为主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因而备受推崇。由于受另外一种在国内也被称为“案例教学法”的源于美国法学教育中的判例教学法(casebook method或case method)的影响,该教学法在国内法学教育中的应用受到了许多限制。交通法学课程是山东交通学院为法学专业(交通法方向)本科阶段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包括交通法学概论、道路运输法、海事行政法、交通安全法等一系列的具有交通特色的法学课程。针对国内法学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普遍不足的现状,对在这些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交通法学课程教学中尝试应用案例研究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研究在交通法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现实基础

在国内法学教育中,案例得到了许多应用。但是,这些案例既不同于美国判例教学法应用中来自于司法实践的原汁原味的法院裁决书,也不同于以来自于实践领域中的问题的描述和说明为主要内容的案例研究。尽管如此,但从形式上看,由于在编写中多存在简化事实、虚构事实的情况,加工的成分较大,也会突出法律适用中的遇到的焦点问题,往往还设置一些需要学生思考和分析的问题,它们从总体上还是有些类似于案例研究,可以被视为一些简单的“案例研究”。尽管从应用目的上看,案例在国内法学教育的应用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理论或原理,在很大程度上被作为事例使用,但它们也为案例研究在交通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法学教育中应用的案例研究需以法律实践中遇到的一些两难问题、疑难问题或复杂问题的描述和说明为主要内容。为传统的法学课程编写案例研究固然不存在什么问题,但似乎无法摆脱国内传统的法学课程教学的整体氛围。此外,也可能容易受到现有的一些案例教程的影响。我校开设的交通法学课程是专门为道路、水路交通运输领域中的法律实践服务的,其涉及的法律法规多具有综合法的性质,无法把这些法律法规直接归入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等传统法律部门的范围。因而,这些课程与传统的法学课程存在一些差异。但是,这些课程的内容主要可看作是传统法学课程中的许多法律概念、法律理论或原理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对这些课程,如果在教学中依然使用课堂讲授法,就会面临一些问题。由于课堂讲授法比较适合法律概念、法律理论或原理的讲解,而这些课程中的大多数法律概念、法律理论或原理与传统法学课程中的相同,再对它们进行讲解往往不会有什么新意,另一方面,如果单纯地讲解这些课程中涉及的法律规则,对学生而言也会非常枯燥。针对这种情况,非常需要把案例研究引入这些课程的教学中,为它们编写案例研究。与此同时,从这些课程本身来看,它们也适合案例研究的编写。随着交通运输业的持续发展,我国正在步入交通社会,交通运输领域已成为许多传统的法律部门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在该领域法律实践中遇到许多两难问题、疑难问题、复杂问题或新问题可以为案例研究的编写提供许多非常好的素材。由于国内法学理论研究主要还是局限于传统法学学科的基本理论或原理,对某一领域中的问题探讨相对较少,对后者的探讨多是由实务人员完成的,而许多实务人员往往又并不擅长理论研究,因此在国内许多专业领域中存在编写案例研究可利用的素材。交通运输领域也不例外。从学生方面看,将与其将来就业有密切联系的实践领域中的问题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不但能够较好地吸引他们的兴趣,而且能够增强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对他们将来的工作提供直接的帮助。可以断言,如果将案例研究引入这些课程的教学中,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研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但需熟练掌握专业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论或原理,了解相關实践领域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对它们有深入思考,而且需具有编写案例研究、组织课堂讨论的能力和经验。我校开设交通法学课程已近十年。许多教师既承担传统法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也承担交通法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对后者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论或原理都非常熟悉。为寻求特色发展之路,我校法学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都是围绕交通法学进行的,他们与交通运输实务部门有较多合作,多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都是清一色的交通法学课题,因而教师对交通运输领域法律实践遇到的两难问题、疑难问题、复杂问题或新问题都比较熟悉且有一定思考,对其中一些问题还进行了深入研究。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进行了专门研究,部分教师在一些实践课程中也引入了课堂讨论方式,积累了组织课堂讨论的宝贵经验。这些为交通法学课程的案例研究的编写和课堂讨论的组织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案例研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也有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但在课前需要了解专业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或原理,并运用它们对案例研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可能还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在课堂上要积极发言,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案,与其他学生进行辩论等。我校交通法学课程视为法学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的。这些年级的学生已完成了大学阶段的学习适应期,在各方面正趋于成熟,完成了部分主干法学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了这些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或原理,在学习能力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许多学生还掌握了适合自己的、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方面也渴望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这些学生,经过一定训练,掌握课堂讨论的方法和技巧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二、案例研究在交通法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在国内法学教育领域中,许多人在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其一,一些人认为凡是在教学中应用案例的,不管是真实案例,还是虚拟案例,也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就是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其二,从源头上看,作为舶来品的案例教学法实际上主要两种类型,一种是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另一种是工商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区别很大,但一些人却把它们误认为是同一种。其三,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一些人就误认为它属于实践教学的范围。在交通法学课程乃至其他法学课程中应用案例研究,首先就需要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来。并非在教学中应用案例就是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两种版本的案例教学法都有其特定的形式和内容,案例研究的应用是后者的应用,能力培养与技能培养不同,案例教学法并非属于实践教学的范围。

除了端正认识外,在交通法学课程中应用案例研究,还需要采取其他一些措施。其一,由于教师普遍缺乏应用案例研究的经验,需要通过专门学习或培训使他们案例研究应用的具体方法,如派他们到国内著名的管理学院专门学习案例教学法。其二,需要为案例研究的编写筹集足够的资金。尽管现在我校法学专业已积累一些素材或资料,但还不够,还需要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等进行许多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收集资料。其三,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案例研究应用小组,制定案例研究应用的具体方案,发挥团体力量,共同编写各门课程的案例研究,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讨论解决案例研究应用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在前期对一门课程可由两位教师共同完成案例研究的应用,逐步由一位教师独立完成。

附:

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4

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结合对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实践,从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案例的选择及具体应用几方面进行分析论证,阐述了笔者对于该教学方法的见解。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法学教学;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为美国法学院首先采纳,它要求学生阅读真实案例和法官对案例的评语,分析法官推理思路和判断方法,然后学生在班级里讨论法官的评语,最后让学生将这种推理思路和判断方法运用到类似的案例中去。据说,美国哈佛大学每年要投入大批教师的力量来编写案例,编写案例已成为该校教师一项重要的科研任务。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案例,使其在教学效果中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案例具有形象化、具体化的特点,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或指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案例的引入时机、引入目的、引入方法却有不同之处,要考虑到教与学的整个环境。在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就从几方面具体谈一下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问题。

一、案例在法学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具有形象化、具体化的特点,与传统教学中的举例子是有本质区别的,在法学教学中,案例可以起到重大的作用。

首先,案例可以改变枯燥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主动学习的效果,这也是学校教育的目的所在,改变“填鸭式”的呆板。

其次,案例可以贯穿多个知识点,实现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使学生达到综合把握知识点的效果,把零散的知识点以不同的线索串联起来,形成综合思维,避免片面性。

再次,案例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联系在一起,防止二者之间出现“代沟”。我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等应用型的人才,所以在这方面就更是必须的,不仅在实习中,在课堂上就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和技能,不要使学生局限于纸上谈兵。

最后,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不仅对一个学科,对所有的学科都全身心的投入,以达到知识的融合。

二、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即要选择恰当、典型的案例。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我校学生培养的目标是高等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选择案例上要有自身的特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笔者认为选择的案例需要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案例要存在争议性。即案例本身能引起争议和冲突,引发不同的观点,这是调动学生兴奋点的有效措施。

第二,案例要具备综合性。即案例不能仅局限于某个知识点,要有多个知识点的渗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判断与分析能力,形成较开阔的思维;同时,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细致思考的意识。

第三,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即案例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而不是实践中根本不会发生或多少年难遇的案例。法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应用于理论与实践,因此,案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也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的认知。

第四,案例要体现专业性。即案例内容要体现一定的专业方向性,同一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案例选择上要有针对性,不能搞一刀切。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案例的难易度、复杂程度要求上是有差别的,在案例教学中依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三、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教学环节的三大要素包括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就这三大要素都有不同的要求,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二者地位的不同,决定了教学中心、教学效果的不同。

(一)教师的地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导,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模式化,教师以讲课为基础,形成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教师居于支配地位。案例式教学打破了这种常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具有灵活多变性,课堂以讨论为基础,形成知识与观点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流动,教师居于次要地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和增强学生分析、思考、辩论、表达能力,在案例的讨论方式上,教师是一个主持者、调动者和最后的总结评价者。因此,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如下:

1、对案例本身有透彻的理解,有客观、确定、准确的观点。对于法学案例教学而言,虽然鼓励学生思考、辩论,有自己的观点,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每一个案例都必须有一个最后的客观结论。比如对一个案例存在是抢劫罪还是抢夺罪的争议,最后必须有一个结论,到底是哪一个罪,教师不能最后评价“两个罪名都成立”。唯一结论性要求教师必须对案例有透彻的理解,并且形成客观、确定、准确的观点。

2、要有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布置案例、指导学生初步分析案例、学生提出观点、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全面分析案例、得出结论并总结。因此,要求教师具有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在每一个环节都能恰到好处,充分起到调动、引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还要有充分、全面的准备。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模式

案例教学是使学生在熟悉具体案例的过程中,通过自学、分析、讨论、总结这一过程,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有特殊的应用条件与程序。

1、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条件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案例教学法也不例外。案例教学法并不能贯穿法学的所有教学环节,也不能贯穿某一课程的全过程,而是有其具体的应用条件。

从教学目的、任务看,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应用技能。因此,在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是普遍的,一般应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开展。

从教学内容看,笔者认为更适合于知识点的归纳、相类似问题的比较、章节小结或单独的案例分析课。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或者头脑中已带有些许疑问,此时应用案例分析法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从教学允许的时间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必须先布置案例,可以采用事先布置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课堂教学以讨论和分析为主。但这并不是必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课堂教学中临时布置不是特别复杂的案例,以培养学生的应变与反应能力。

从学生的实际状况看,要体现差异性。首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案例,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先选择知识点较少、难度较小、篇幅较短的案例,并逐渐加深难度。其次,针对课程的不同进度选择不同的案例,开课初期知识点较为单一,学生对课程的体系初步形成,这时的案例一般不很复杂;但课程接近尾声,案例一定要体现综合性,甚至可以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融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不同程度的学生分组,分别布置不同程度的案例,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实施案例教学法,这更适合于模拟法庭等实践课程的教学。

2、案例教学法应用的程序 案例教学法的一般程序是:布置案例、指导学生初步分析案例、学生提出观点、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全面分析案例、得出结论并总结。笔者认为在这一系列程序中,有几个环节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法的效果。

第一个重要环节——指导学生初步分析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实现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在此环节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案例。比如刑事案件,首先要考虑时效问题,是否超过时效直接关系到是否予以追究问题;其次要从犯罪构成要件入手,分析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犯罪;再次看量刑情节。比如民事纠纷,首先对事实进行分析,确定属于何种法律关系;然后,从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入手,确认解决问题的关键。当然,要根据具体案例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分析方法予以指导。在该环节中,对学生的调动也不能忽视,有些同学对于案例分析不感兴趣或者有惰性,因此一定要注意对这部分同学的调动和激励。第二个重要环节——课堂讨论。

学生事先进行思考分析以后,通过课堂讨论使事实脉络清晰,找出案例争议的焦点,从而寻求恰当的解决思路。因此,在课堂讨论中,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较高。一方面,要使学生勇于发言、陈述观点;另一方面,要保证讨论的秩序和效率,使讨论能够团绕主题,有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准备,适当指引学生围绕关键问题进行讨论,不要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第三个重要环节——总结。

试析网络教学平台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篇5

可编程控制器(PLC)是自动控制技术、微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通用工业控制装置,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机电一体化、工业自动化控制等各个领域,被誉为现代化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三大支柱(PLC技术、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之一。基于PLC广阔的发展空间,PLC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的机电、电气类等专业的核心课程。

PLC课程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强调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并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依照教材,按基本工作原理、基本指令、基本应用、基本操作的顺序进行理论讲授和实验训练。一方面由于高职生整体学习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由于指令多而抽象,大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对各指令的功能混淆不清,不能正确地理解与应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差。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项目式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完成学习项目和学习任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一、PLC课程项目教学法的整体设计

(一)确定设计思路

课程整体设计充分体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思想,依据企业需求和岗位技能需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将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由简单到复杂的项目和任务,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明确教学目标

确定PLC课程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这是PLC教学的出发点,也是PLC教学的归宿。具备PLC控制系统维护能力以及PLC程序设计能力是PLC岗位对PLC技术人员的核心能力要求。依据这一要求,高职PLC课程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PLC编程软件的使用,掌握PLC基本指令、应用指令及编程规则,掌握PLC基于梯形图的常用的设计方法,掌握PLC应用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护,并具备PLC的通信与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PLC安装能力、硬件接线能力、常用指令的分析应用能力、PLC程序设计与调试能力、PLC控制系统设计、安装、接线、调试及故障排除能力。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协作的能力。

(三)设计教学项目与任务

PLC课程的项目与任务的设计即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它是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它即要符合企业和岗位技能需求,具有针对性,又要保持PLC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因此,可以将PLC课程按项目教学模式分为五个学习项目,即PLC基础、基本指令及应用、常用应用指令及应用、PLC控制系统的设计、PLC的通信与网络。然后详细分解每个学习项目所包含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形成具体的学习任务。例如在项目四“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中,按逻辑设计法、时序图设计法、经验设计法、继电器控制电路图转换设计法、顺序控制设计法分别设计一个学习任务。任务有时也被称为子项目。任务的选取要注意三点:一是尽量采用学生易懂的三相电动机控制及易演示的彩灯(交通灯)控制和机械手控制;二是尽量按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方式安排任务顺序,并注意控制PLC课程的整体难度;三是各任务针对性要强,要能充分体现相应知识点的学习和相关能力的培养。

二、项目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科学地组织项目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坚持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思路,按照“任务目标-任务分析-关联知识-任务实施-扩展知识-能力测试-效果评估”的顺序组织教学,实现完整的“教、学、做”一体化。以项目四中的任务“搬运机械手控制设计”为例,教学活动组织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在一项新的学习任务启动之初,首先要明确任务的目标,它决定着本次任务的教学方向,指引着师生教与学活动的开展。第二步是确定任务载体,任务载体应是实现任务目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搬运机械手控制”学习任务中,任务目标是掌握顺序控制设计法,考虑到在搬运机械手手动、单步自动、单周期自动、连续自动多种工作方式中,连续自动控制最能突出顺序控制设计的特点,所以选择搬运机械手连续自动控制作为任务的载体。第三步任务分析,针对机械手连续自动控制,细致地分析机械手的工作方式、机械手每个工作步的控制要求及应禁止的误操作,绘制出机械手自动工作流程图。工作流程图是顺序功能图的基础,因此是这一步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第四步是关联知识即顺序功能图知识的学习,这是学生运用顺序控制设计法实现机械手自动控制的理论基础,学习的内容包括顺序功能图的组成、结构类型、顺序功能图与梯形图的对应关系、根据顺序功能图画梯形图的方法等。

在准备阶段,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同时兼顾时间限制,任务讯息(任务目标、任务载体、任务分析)与相关知识主要由教师讲授,教师是这一阶段的活动主体,时间安排为2个课时。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将机械手每个工作步骤、自动流程图、顺序功能图制作成动画,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将增加授课的趣味性、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施阶段

在任务实施阶段,学生是活动的主体。首先学生按2-4人一组,根据机械手控制要求确定输入输出元件,进行I/O点分配,设计外部接线,绘制机械手自动控制顺序功能图,初步设计PLC控制程序,这些活动由学生课外完成。教师负责布置任务,提供咨询。第二步学生汇报,教师检查评价。教学活动主要以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展开,着重对比置位复位指令、位移位指令、步进指令三种编程方案。步进指令在项目三“常用应用指令及应用”中有过初步的学习,大多学生可能并不熟悉,但不排除有好学的学生会应用它来编程。采用置位复位指令和步进指令编程的程序会较长,但逻辑关系清楚,而运用位移位指令编程的程序则显得紧凑而简捷,而且位移位指令在这里的妙用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学生设计的每一种方案都应该得到教师的鼓励,即使不完整或有明显的错误。师生讨论的主要目的在于确定方案、完善程序,时间安排为2个课时。第三步是程序输入与调试。学生分组上机操作,教师进行指点和检查。时间安排也为2个课时。对于提前完成的小组,可以安排他们先进入下一个环节,即机械手手动控制、单步自动、单周期自动控制设计。上机操作完成后,学生在课外完成程序设计与调试报告。第四步扩展知识的学习。在熟悉掌握机械手连续自动控制设计后,机械手手动控制、单步自动、单周期自动控制设计在教师指导下,也可以较快地被学生掌握,时间安排为1个课时。至此用顺序控制设计法实现的完整的搬运机械手控制的学习基本完成,总计7个课时。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还可以指导其将中断指令应用于机械手控制中。

在任务实施阶段,教师主要是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帮助与咨询,引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三)评价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需要做个能力测试检查评估任务目标完成情况。教师可以布置用顺序功能图实现某些简易的顺序控制的作业由学生分组完成,根据学生作业评定成绩。这一阶段的师生活动均安排在课外。

由上所述,每个任务教学过程划分为任务的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细分为子阶段,每个子阶段所要进行的具体的教学活动不同,师生在各个阶段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也有所不同。

在PLC课程项目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三点:一是要选择既能体现项目教学理念,又适合学校实验实训条件的教材,必要时可以自编教材;二是要充分利用现场教学、多媒体技术等方式生动直观地进行讲授和指导,使枯燥、抽象的PLC硬件系统学习形象化,使复杂、难以理解的PLC控制任务趣味化,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项目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不确定的因素会有所增加,如教学进度的减慢、学生掌握程度不

一、专业知识涉及面扩大等,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才能较好地运用项目教学法。

三、项目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PLC课程项目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判定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重要环节。在PLC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项目考核,依据PLC项目实现的功能是否完整、设计方案是否最优、I/O接线是否正确、联机调试是否按时完成、技术报告是否规范等五项指标,考核评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综合项目的考核成绩并不是学生学习PLC课程的最终成绩,它在总成绩里所占的比例是40%,另有60%是平时成绩。PLC项目教学的评价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的活动渗透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课堂表现、活动小组中的表现、操作技能水平、各项任务完成程度等都是教师平时采分的内容。

(二)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对小组的整体评价在于鼓励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在于督促个人学习自觉性的培养。

(三)职业能力评价与职业基本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从学生所获得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能力,以及所培养的劳动纪律、安全操作等职业基本素质两大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四、结语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法学教学的应用 篇6

摘要:传统的法学教学方式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只是单向的理论灌输,教学成果不理想。多元化教学模式立足法学实践,提出全新的、启发式的、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案例教学法、发问式、讨论式教学法、系统归纳法、实践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一种结合,可以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热情、内化法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显著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培养真正的“法律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圆桌”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就业难问题是这些年高校教育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法学专业更是如此。一方面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有选择的需要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外加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优胜劣汰成为自然。而另一方面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又极大的削减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单向的理论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传统课堂走出来的法学专业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法律实务,甚至其竞争力远不如一些职业技术类院校学生。最终导致毕业即失业,大学生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而今却大打折扣,成为舆论所调侃的对象。因此高校教育也再次置于风口浪尖,我们需要反思如何突破现有的传统法学教育模式,摆脱线性理论教育的桎梏,面向司法实践,培养理论型、应用型“双料”法学人才。

一、法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狭窄

基于法学专业本身的特点,使得既定的法律法规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法学专业本身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从目前法学教学方式来看,我们大多是紧紧围绕法学教材和法律法规展开,而忽视了这种法律的滞后性和实践性,割断了教学和现实一脉相承的联系,使得课堂教学显得陈旧而狭窄,教学严重落后于司法实践。我们总是习惯于用陈旧的案例对应僵化的法条,忽视法律应植根于现实的精神,忽略了培养法学专业学生最应倚重的,用法律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式单一、落后

传统的法学教育方式更偏重于对学生进行法学知识的系统传授,教师主导整个教学活动,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双方角色固定,关系单一。逐渐地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被动的接受一些法律概念、特征、法律关系、价值,这种中国教育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只能练就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和千篇 一律的思维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扮演权威的角色,僵化的、程序化的灌输法学理论知识,追求唯一的正确答案,没有平等和探讨,学生不会发问,不会思考,只会考试。长此以往,学生不但没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不会在复杂的法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当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时,才会问题百出。

二、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

1.“圆桌”教学法

所谓圆桌教学法,应该说其本身涵盖了案例分析教学法、发问式、讨论式教学法和系统归纳教学法。圆桌教学法灵感来源于英国的圆桌会议,圆桌没有主席位置,也没有随从位置,人人平等,各抒己见,意在强调平等交流和意见开放。而圆桌教学法首先即意味着转变教学地位,转化单一的教学方式,由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理论灌输法拆解为多元的教学模式。由过去的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案例,让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承担起代理人、律师、法官的职责,站在法律人的角度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老师则充当着导演的角色,负责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引导和点评,最后归纳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其中,案例分析教学法和发问式、讨论式教学法是相辅相成,一体化的。传统的法学教学方式总是首先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法律规范及法学理论的讲解,或者辅之以案例分析,但由于未能转换教学观念,教师始终占据主体地位、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绝对权威,学生很少去质疑和发问,只是简单的记忆背诵和对一些陈旧案例的僵化、程序化分析,追求结论的唯一性、正确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当学生面对鲜活的案例时,往往无迹可寻,无法下手,造成了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根本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而通过案例教学法和发问式、讨论式教学法的结合,我们在课程的开课之初,可以由学生自己或老师提供身边的真实案例或经典案例为引子,首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案例中,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和研究,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其次从代理人、律师的身份出发为当事人提供最切实可行的法律意见和建议,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处境和优劣,为当事人分析法律关系,分析诉讼利益的得失,为当事人做最有力的辩护,最大化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最后,站在法官的角度,把控全局,综合分析案情、讨论案情,提炼法律关系,利用法学理论和法律逻辑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完美结合。当然,针对个别重点章节,我们甚至可以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模拟案例,重现案件场景,进行角色模拟,庭审模拟,由学生分别扮演当事人、代理人、法官,亲身体验,设身处地的去感知法律,运用法学,摒弃旁观者的地位,以当事人、法律人的身份去理解和运用法学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这种全新的、启发式的、体验式的法学教学方法,学生置身真实案例中去体验、感受和理解,主动的发现和探索,利用法律思维和法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因此才更加深刻和牢固,这更有利于治愈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严重脱节的顽疾。同时,通过这种发问、讨论、分析,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实际办案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升,这更加符合培养复合型法治人才的需求。法学专业基于其实践性的特点,如果仍然仅仅采用的是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体制,学生无法直接设身处地的进入社会角色,自然也就不能真实的体会所学知识,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深入的思考问题,利用法学理论和法学思维去解决实际的法律问题。

因此通过针对个案的学习、研究、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就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角度下,往往会给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在大家各抒己见,针锋相对的辩论和对抗中,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才愈加明确。其实,当我们突破传统的课堂灌输,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现问题和讨论问题的平台,学生在此过程中恰恰可以达到对法律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发现自己知识的盲区和漏洞,进而去更好的修正和完善。当然,圆桌式教学法本身就是一种多元的教学方式,我们在提出案例分析法和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法的同时,也不应彻底摒弃传统法学教学方法,而是重新调整和整合,完善教学体系,保障法学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案例分析、提问和讨论,学生可就其体验和感受,以及疑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反馈,由老师逐一进行解答,归纳本章或本节内容的知识点,梳理知识体系。针对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以及学生在互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灵活调整教学大纲和内容,并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解、分析和专题讲座,从而实现由传统理论性、被动性教学方式向实践性、互动性教学方式的转化。

2.实践教学法

法学专业就业难现象归根结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从小到大在封闭式课堂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也许是各类司法考试、竞赛的高手,但却未必是一个合格的法律实务工作者。法律应植根于现实,法学教育必须依靠社会实践的支撑。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和课时的安排中我们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为学生积极安排专家讲座、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律咨询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社会,发现社会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如城市农民工儿童的保护现状,家庭暴力情况的调查,培养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法律正义感,拓宽他们的视线,借此机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素材,确立学习的兴趣和方向,学以致用。

另外通过法院旁听,律师事务所、法院、法务部门的实习,使学生能边学边用,活学活用,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身处实实在在的法律部门,直面问题、带着问题、解决问题,将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向资深法律工作者学习办案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这样一种传统的“师徒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有力的解决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的症结,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传统的法学教学方式中也有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往往流于形式,如同彩排一般,只是走个过场而已。要真正在法学教育中贯彻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和当地的律师事务所、法院、法务部门、妇联、未成年人保护协会等相关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让学生深入学习和体会,这既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司法实践,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通过学生的加入,让学生从事一些辅助性工作,缓解相关部门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的问题,一举两得。

另外为了防止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我们不妨进行不定时追踪信息交流和反馈,在学生、老师和“师傅”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和互动,不定期通过视频、邮件或者组织见面的形式进行沟通。学生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难点和困惑,“师傅”则侧重分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方面有哪些长处和不足,指出问题的症结,并在“双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完善法律实务综合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

教师在高校教育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即授课时间与教学容量之间的严重冲突,这一方面有赖于加强和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对课前相关知识的预习和了解,包括法学教材、参考文献、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相关立法背景。另一方面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有效的节约传统教学方式板书中所浪费的时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讲解的效率。而且通过多媒体教学,图画、动画、视频、数字等方式可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对法学知识点进行展示和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鉴于法学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播放一些最新的案例视频、法治节目,如今日说法、庭审现场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发现社会现象中的法律问题并进行法律思考。只有在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才能更加主动和积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近期在网上热播的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意在反映中英基础教育的差异。窥一斑而知全豹,传统的中式教育不仅体现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高校教育亦是如此。中式传统教育往往是单向的线性理论灌输,讲究理论传授,迷恋权威,忽视对学生的启发和调动,学生被动的死记硬背,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自然也没有实践的热情,理论与实践无法对号入座,导致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往往捉襟见肘、束手无策。所以法学教学应走出传统中式教育的迷途,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除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法学理论的基础讲授外,更应引导学生像真正的法律人一样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掌握复杂的法律论证和推理演绎的艺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拓宽学生的视眼,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法治人才。

作者:李婉秋 单位:榆林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楚群.试论模拟教学法的特点[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10).

[2]李傲.互动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

[3]李学兰.法学模拟教学方法之理论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4).

[4]邹杨.论模拟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婚姻法教学中的应用[J].东北财经大学校报,(2).

试析网络教学平台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篇7

随着我国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学校的网络化教学也应运而生, 因其灵活多模式的教学手段、教学地点的不局限等特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所以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和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 分析网络教学平台在中职课程教学中最佳的利用手段、提出了增加教材的适用性、丰富教学手段以及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提高网络教学平台效果的方法, 为相关专家学者提供了一定参考。

二、特点分析

(一) 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

1. 自主性。

自主性主要是指由于网络教学丰富的平台资源, 使学生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教师、选择教材、选择参考书等。而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强化其自主学习能力, 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一点在目前的中职学校中尤其难得。

2. 交互性。

交互性主要体现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平台之间的沟通交流上。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听, 教师发言、学生禁言的模式, 教学效果较差。但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 学生可以跟自己的任课教师互相交流,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相关课程;并且, 同学之间也可以在线讨论任何问题, 避免一些面对面无法有效沟通的尴尬, 所有学生都能最大程度地展现自己。

3. 个性化。

网络教学可以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异步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课程总体安排与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从而避免全班同步学习产生效果不佳的情况。

(二) 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学生的实际掌握技术与操作能力尤为重要, 但实践技能的掌握也离不开理论的学习和理解。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偏小, 其学习基础水平差异明显, 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偏弱, 所以更体现出了在理论学习阶段和实践操作中进行网络教学的优势。对于有些专业课程, 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视频讲解以及虚拟仿真平台训练, 弥补了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和实际操作相辅相成, 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网络教学平台效果的方法

(一) 教材的适用性

应针对中职教育与网络教学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首先, 教材要适用于中职学生, 在适当保留基础理论的基础上, 更应增加实际操作方面的讲解内容, 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之前对操作过程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另外, 还需增加对将来要从事岗位的模拟教学训练, 使学生了解将来工作的主要内容, 产品生产流程等等, 并针对各个单元的教学设置阶段性的总结, 使学生迈出坚实的每一步。

(二) 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教学的多样性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的变化中。传统课堂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递过程, 但是通过网络平台的教学更多的体现在教师传递知识过程中的导向作用。通过课程目的、课题目标、项目驱动的设定, 使学生单独或者团队完成相应任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讲解教材、播放动画、播放视频、仿真模拟或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 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 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快理解产品设计理念、理解产品生产流程、完成团队或者个人任务。

(三) 管理的规范性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 网络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学生与教师之间不能时刻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教师不能对其进行耳提面命式的思想工作。而且, 由于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 其自制能力较差, 监督不严可能导致学生利用网络打游戏、聊天等与学习不相关事情的发生, 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中,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在课程设计时就要将师生互动环节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与教师进行经常性的沟通,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思想方面的状态变化情况,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避免学生出现厌学等情绪;再次, 注意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 提升网络应用能力, 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远离不良网络资源。

四、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教学平台与中职学校学生的主要特点, 提出了增加教材的适用性、丰富教学手段以及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提高网络教学平台效果的方法,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在中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教学平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分析网络教学平台与中职学校学生的主要特点, 提出了增加教材的适用性、丰富教学手段以及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提高网络教学平台效果的方法,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在中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多模式教学,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宫国顺.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 (18) :4334-4336.

[2]刘岚岚.提高中职网络教学效果探析[J].电子制作, 2014 (21) :117.

试析网络教学平台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篇8

1.1 理念先进,功能全面

Moodle主要功能大致分为网站管理、课程管理、学习管理三大部分。其中,课程管理具有强大的课程开发功能,如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各类教学测验设计、教育统计等。其丰富的课程活动功能几乎囊括了教学活动需要的大部分功能,诸如论坛、测验、资源、投票、问卷调查、作业、聊天室、Blog、Wiki、WebQuest等,而且在其官方网站中在不断地增加和更新各种用途的模块,新模块的安装也只需要简单的操作便能与原来的系统共存使用。教师可以将这些功能模块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2 相容性高,技术门槛底,易于使用

Moodle在线教学模块采用可自由组合的动态模块化设计,教师搭建在线课程时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有趣,对一般用户只要求会使用浏览器。Moodle提供嵌入式的所见即所得的网页编辑器,利用它教师能很方便地设计课程。

1.3 Moodle是一个开放源码的自由软件

Moodle允许任何人免费使用和修改源代码,社群中除了开发者,更有大量的教师和学生用户,来自他们的反馈和建议促使其不断发展。

2 Moodle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 教师

1)Moodle体现了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①支持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②包括了目前新兴的社会软件功能(Blog、Wiki、BBS等)。③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Moodle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是这个过程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由传统的设计教案转变为设计课程,由内容设计转变为资源和活动的设计。④注重多样化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档案袋平价、集体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

2)Moodle支持教师知识的管理,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提升和知识建构共同体的形成。Moodle是一个课程管理系统,它允许师生或生生之间共同思考,合作解决问题,最终实现“集体智慧”和“集体认知”。Moodle也是一个知识管理系统,各功能模块将教师关于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内容处理的隐性知识连同教学反思同时呈现,极大地加速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个人知识体系的结构化,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提升。同时,Moodle也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之间的对话、合作、互动等社会性活动对个人及群体意义建构的作用,因此,Moodle更加关注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活动”的支持。这种Moodle支持下的社会“活动”实现人的互联,促进知识建构共同体的形成。

2.2 学生

1)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平台。在Moodle课程网站上为学生提供每一个教学阶段的教案、学习资料,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先行解决授课内容的疑难问题,不懂的部分可以在讲课前通过各种手段(QQ、E-Mail、Moodle提供的疑难解答区)随时与教师沟通。在学生讲完后,教师再针对学生讲解不清的内容进行重点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自学、讨论,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能够得到锻炼。这种教学模式利用课程网站提供的丰富资料以及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教学过程完全适应教学,也能提高学生“会自学”的能力。

2)支持构建学生网络协作学习的平台,鼓励每个学习者充分参与到环境中来。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在共同的目标和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的个人、小组学习成果而进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即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小组或全班同学共享。这种学习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它是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师生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人际交往,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探求性,并且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

3 基于Moodle实际应用的思考

3.1 改变教学观念是关键

要改变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法,大多数教师还是有点不大习惯的。所以在新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要组织教师不断学习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进行教学实践,逐步转变教学观念,并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引导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觉到新教学模式给他们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学习效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得到良性循环。

3.2 建设好网络资源库是基础

只有具备一个好用的资源库,大家才乐于使用。1)资源库要以精品教学内容为核心,集资源、平台、服务于一体。2)资源库要以课程知识点为基本单元,覆盖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课程教学规律及需要确定素材类型,针对性强,方便组织教与学。同时,各个素材相对独立,同一素材有多种文件格式,如Word、PPT、html格式等,方便直接引用、按需修改。从上可以看出,要建立和管理好一个资源库,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靠许多教师共同出力才能显示出Moodle的功效。

3.3 要具有高素养的全体师生

计算机要有机地运用到教学中,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要从理念出发,在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必须渗透相关的整合理念,让教师在掌握技术的过程中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有人讲,教师培训问题已成了计算机整合于教学的瓶颈,这是不无道理的。

最后,要让更多人知道Moodle,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将Moodle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并逐步完善Moodle的架构和功能。一旦踏入Moodle网站,将成为Moodle知识理念的传授者,还将成为Moodle知识理念的受益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

试析网络教学平台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篇9

摘要:高职院校的教育应该是以应用能力教育为本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本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讨论了如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教学创新,以突出数学与数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并使学生懂得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与社会价值。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创新;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的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应该是以应用能力教育为本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中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第二,课堂教学课时减少,教学质量降低。第三,在课堂教学中,重教师讲授,轻学生研究;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书本知识,轻实践操作;重考试成绩,轻整体素质。第四,教学中缺乏对最新科学技术及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的输入,等等。以上问题在教学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极大的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约束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萎缩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成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缺乏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是势在必行,并使之与科学技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数学和数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突出实践、试验及其应用,不仅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及学习兴趣,依靠教师在课堂的讲授是不行的。在课堂上,必须让学生亲自实践,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例如,在介绍多元函数的偏导数概念时,可以启发学生与一元函数的导数定义进行比较来学习。一元函数的导数定义是函数增量与自变量增量比值的极限,刻画了函数对自变量的变化率。而多元函数的自变量虽然增加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考虑函数对某一个自变量的变化率,即在只有其中一个自变量发生变化,而其余自变量都保持不变,此时可以把它们看成常数的情况下,考虑函数对某个自变量的变化率,所以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就是一元函数的导数。这样,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他们具有了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并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其次,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发散性思维的思考题。例如:在学习第一重要极限(1+)=时,可以告诉学生只要是1∞型极限都可以利用第一极限解决。对于

(1+),(1+),等类型的极限,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举一反三,并将所学的与极限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最后,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贯彻教学始终的关键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应重在方法上进行指导,将着眼点放在挖掘和展现数学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及其应用价值上,注意调动学生的自学兴趣。比如,在讲解重要概念时,应结合概念的实际背景及形成过程,并重点介绍概念所体现的思想方法的意义与作用。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启发学生抓住对所学知识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总结环节。鼓励学生勤于动脑,进行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内容少而精,要重在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组织课堂讨论,激励学生质疑、争论,锻炼其自学能力。

由此可见,在课堂上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是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通过三维图形、动画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规律,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从而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又有趣,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多媒体只能是在一些时候辅助教师课堂教学,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否则,将会适得其反。例如,在介绍极限的运算、导数的运算、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等内容时,就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便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而在讲解某些抽象概念时,比如,对于变上限积分函数的概念,可以结合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利用多媒体动画形象的展示出定积分“”的值是随着的改变而改变的。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是一个关于的函数,即变上限积分函数。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还应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不能整节课都在操作台前用鼠标点来点去,将内容按照授课顺序单方面一味的展示出来,不给学生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这样,会抑制学生情感的释放,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学生也只是成了多媒体课件的观看者,教学也只能称为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意识。因此,应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结合起来,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的的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要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高等数学》选择的教学内容,首先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在不影响数学的系统性的原则上,适当删减内容。如:电子与机电专业,应增加积分变换的内容,而一些经济类的专业,应增加概率统计的内容。在内容讲解时,也应突出实用性,降低理论要求,力求学不在多,学而有用。

数学实验是借助于现代化计算工具,以问题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通过增加数学实验的教学环节,展示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数学的巨大威力、数学的美,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各种基本思维能力、推理分析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利用数学软件求导数、解微分方程、展开幂级数、计算线性方程组等,使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软件,并可以利用它来检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达到由“学数学”向“用数学”的转变。

另外,在教学中重视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数学建模是数学与客观实际问题联系的纽带,是数学与现实世界沟通的桥梁。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训练学生的联系或一种实验,而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的方法,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今后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例如,求二元函数的最小值。可以将函数看成是动点到两个定点和的距离之和。由平面几何的知识可以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因此,当动点M在线段AB内时,其距离之和最小,最小值为。这种的解答方法就是在正确地将函数“翻译”成它的几何意义后,巧妙的运用几何模型,简便地求出了它的最小值,比运用求导方法解题要简便得多。在教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实例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构建建模意识,可以使学生在大量的数学问题中逐步领会到数学建模的广泛性,从而激发学生研究学习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改善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评判标准

上一篇:家长助教反思下一篇:丰田汽车召回事件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