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五年级上册教案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文化五年级上册教案(精选8篇)

传统文化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1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教案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第1课《声律启蒙》

(一)【教学内容】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教学过程】

一、简介《声律启蒙》。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2页

六、拓展活动:第2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一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声律启蒙》

(二)一、教学内容: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4页

六、拓展活动:第4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二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声律启蒙》

(三)一、教学内容: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鱼游池面水,鹭立崖头沙。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6页

六、拓展活动:第6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三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第二单元 诗词诵读

(一)第5课 登金陵凤凰台

一、教学内容:

登金陵凤凰台

唐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故事链接:第11页

六、拓展活动:第11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第6课、《古诗两首》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古诗两首》,《汴河怀古》作者是唐代诗人皮日休,《题乌江亭》作者是唐朝的杜牧。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14页

六、拓展活动:第15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第7课 诗词两首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诗词两首》,分别是唐朝刘禹锡写的《西塞山怀古》,和元朝张养浩写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学习《西塞山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②、全班交流。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知识链接:第17页

四、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②、全班交流。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19页

六、拓展活动:第19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第8课 诗词两首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第8课《诗词两首》,分别是唐朝章碣写的《焚书坑》,和宋朝辛弃疾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学习《焚书坑》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②、全班交流。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知识链接:第21页

四、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②、全班交流。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23页

六、拓展活动:第24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第三单元 魅力汉语 第9课 对联

一、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对联吗?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二、学生自学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对联是怎么来的? 2.对联有什么特点?

三、小组交流

四、全班交流

1、指生说说对联的来历。

2、指生说说对联的特点。

五、拓展活动

1、填空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湖 三代夏()周,四诗风雅颂

四、课后拓展: 收集对联。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2、课外搜集对联,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10课 谜语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什么是谜语吗?谜语是暗示文字、事物,让人猜测后知道答案的隐语。

二、学生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谜语由哪几部分组成? 2.古人是怎么制谜的? 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三、教师介绍祝枝山和唐伯虎制谜的故事。

四、学生读四、五自然段,思考: 文义谜和事物谜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五、拓展活动 猜谜语:

依山傍水(打一字)

凸眼睛,阔嘴巴,尾巴要比身体大,碧绿水草衬着它,好像一朵大红花。(打一动物)

春穿绿衣秋黄袍,头儿弯弯垂珠宝,从幼到老难离水,不洗澡来只泡脚。(打一植物)

千里相逢(打一字)

七、课外延伸

1、课外搜集谜语,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11课 谚语与歇后语

一、导入新课 出示歇后语: 脚正不怕鞋斜,心正不怕雷打 岸上不刮风,合力不起浪 半斤对八两,拳头对巴掌 不是孙猴子,不上花果山

师:知道以上句子是有什么句子吗?(谚语)指生读以上谚语。二.学习谚语 1.学生自读29页内容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每组派一名代表回报。①什么是谚语?

②中国民间谚语有哪些内容? ③谚语的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歇后语 1.学生自读30页内容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每组派一名代表回报。歇后语有什么特点?

三、拓展活动 30页

四、课外延伸

1、课外搜集谚语和歇后语,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四单元 古代都城 第12课 北京

一、导入新课

出示首都北京的图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城市。板书课题。

让学生说说对北京的了解。二.了解北京的历史 1.学生自读31、32页内容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每组派一名代表回报。

④古代有哪些朝代在北京建都? ⑤古代各朝代是怎么建设北京的? ⑥北京名称的来历?

二、了解北京的建筑美和人们对北京的印象 1.学生自读33页内容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每组派一名代表回报。①北京的建筑美。②人们对北京的印象。

三、拓展活动 33页

第15课南京

教学目标:

1、把文章读通顺。

2、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南京这座城市,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听说过吗南京吗?你对南京有哪些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京,看看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板书:南京

二、指导学生自学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在历史上,古人对南京都有哪些称呼?为什么这么称呼它?

三、全班交流、拓展

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三国时的南京,为什么南京被称为十朝都会?明代的南京是什么样的? 2.拓展活动

有关南京的诗词很多,毛主席也曾写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词句,找找这首词朗诵一下,体会词中表现了怎样的气概。

活动广角:南京历史文化悠久,把你知道的有关的南京的传说、诗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五、成长阶梯

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南京有哪些了解?

3、有机会亲自去南京看一看,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第16课洛阳和开封

教学目标:

1、把文章读通顺。

2、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古都洛阳和开封这两座城市,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听说过吗洛阳和开封吗?你对洛阳和开封有哪些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洛阳和开封,看看洛阳和开封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板书:洛阳和开封

二、指导学生自学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在历史上,古人对洛阳和开封都有哪些称呼?为什么这么称呼它?

三、全班交流、拓展

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洛阳为什么被称为“九朝古都”?开封为什么被称为“七朝古都”? 2.拓展活动 读古诗: 洛阳开花 宋 司马光 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荫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

活动广角:洛阳和开封历史文化悠久,把你知道的有关的洛阳和开封的传说、诗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五、成长阶梯

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洛阳和开封有哪些了解?

3、有机会亲自去洛阳和开封看一看,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第17课 茶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茶和中国的茶文化。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喝过茶吗?你知道中国的茶文化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饮茶的起源和中国的茶文化。

板书: 17 茶

二、指导学生自学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全班交流、拓展

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⑴.饮茶的起源

⑵.中国的茶文化的内容有哪些? 2.拓展活动

⑴读唐 元稹写的词《茶》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⑵做课后连线题

第18课 酒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酒和中国的酒文化。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喝过酒吗?你知道酒是怎么酿造出来的吗?了解中国的酒文化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酒和中国的酒文化。

板书: 18 酒

二、指导学生自学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全班交流、拓展

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⑴.酒是怎样酿造出来的? ⑵.李白和酒的不解之缘? ⑶酒令是怎么回事? 2.拓展活动

传统文化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2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基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册教材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内容。

“数与代数”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第一、二单元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第四单元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 包含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形与几何”包括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 通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 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 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 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统计与概率”部分, 教材安排了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 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 教材先是结合小数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然后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 体会数字的有规律排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 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对教材的理解

1. 本册教材的知识结构。

2. 本册教材的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每个单元都由“主题图—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四部分组成, 其中“主题图”突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例题”以人物对话展开, 增强了问题的开放性和探索性。“做一做”的内容便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有利于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课后练习”的弹性设计, 既注意教材的普遍适应性, 又为学生提供了有差异发展的可能性。

3. 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另外, 教材还突出了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1) 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 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除法, 这两部分的计算教学, 知识容量大, 具体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所以它们既是本册的教学重点内容, 也是难点内容。教材在编排上与以往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生活情景出现在计算教学中。这也突现出计算教学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计算教学需要情景吗。

计算教学需要情景吗?这是困扰许多教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计算教学比较枯燥, 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 不容易掌握。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 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可以顺理成章地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 但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 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材第一单元例1的教学。学生结合这一情景, 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的, 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景, 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有了情景, 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景中, 才会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 计算教学的情景不是随便乱用, 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景, 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 或者情景的数学价值不大, 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地发散出去。所以计算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 是有生活价值的。一个好的计算情景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第二个问题: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如何统一。

在计算教学中, 如何做到既体现算法多样化, 又实现算法的优化, 一直是令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种种计算教学案例表明, 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追求的目的, 它的实质是通过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策略, 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 在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有效学习活动中开发创新潜能;而其目的是通过交流, 寻求最简捷、最容易、最适合的算法,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做到“多中选优, 择优而用”。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 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由此可见, 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是一对矛盾, 只有二者和谐统一, 才能从“量”和“质”两个层面发展学生的思维。一般情况下, 计算总有一个最基本的算法。在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比较、评价, 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算法。

(2) 改进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 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册教材的简易方程单元是小学阶段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变化, 但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 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小学阶段教学解简易方程, 方程变形的主要依据是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样的教学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 因而更易于理解, 但是却不易于中学的教学衔接, 到中学还需要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理解方程。正因为这个缘故, 教材引入了等式的基本性质, 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我们要在教学时因势利导强化学生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使学生知道它的优点:不仅可以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而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 调整简易方程单元的教学内容, 突现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本册教材暂不出现形如a-x=b和a÷x=b的简易方程。也就是以往我们求“减数、除数”的方程, 因为它们不利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三、对教学过程的实施建议

1. 教学建议。

(1) 学生探索出的性质、法则、规律等应及时总结, 并最好以文字的形式让学生加以记忆。

(2) 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小精灵”等提示语。

(3) 对“数学广角”、“实践活动”等教学内容要突出其数学性, 不要只顾及表面活动等而忽略了本质。

(4) 重视与以往教材变化的地方, 多用心思及时改变我们的教学。同时, 对前几册本套教材的已学知识, 学生掌握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

2. 评价建议。

(1)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 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 也要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利用“推迟判断”的方法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 给“学困生”二次答卷的机会, 让他们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

(3) 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尝试解决;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等。

(4) 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如:书面考试、口试、课堂观察、作业分析。

(5)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以定性描述为主。

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实践活动材料。如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单元, 教师可以利用书后的方格纸组织学生参与从某个方位观察物体成像的设计。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日常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 教师要选对时机。

(3) 课外活动小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 体验设计图书序号、学生序号等, 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3

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趣味故事,复习与巩固本单元的核心句型“What can you do?”“I can...”“Can you...?”“Yes,I can.”“No,I can't.”其次,让学生通过图片和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和故事内容,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朗读、表演和复述故事;最后,引导学生学习各种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第一,理解故事情节;第二,组织学生朗读和表演故事。

教学难点是理解田鼠如何机智地逃脱蛇的魔掌,以及复述故事内容。

三、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1.Warm-up

(1)Chant

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对话活动,选择一位学生扮演小鸟。

Students: “Bird, bird, what can you do?”

Bird:“I can fly, I can fly.”

Students:“ Fly away, fly away.”

(2)Free -talk

笔者和学生开展了对话活动,帮助学生复习相关句型。

Teacher:“Can you...?”Students:“Yes, I can./No,I can't.”

Students:“Can you...?”Teacher:“Yes, I can./No,I can't.”

通过生动活泼的动物表演和朗朗上口的对话形式,笔者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还将故事中的生词“away”巧妙地渗透其中,让学生反复朗读,为后续理解和诵读故事做好了铺垫。

2.Presentation

Teacher:“Do you think I can draw animals in one stroke on the blackboard?”

笔者用简笔画出一只老鼠和一条蛇。

Teacher:“When a rat comes across a snake, what will happen?”

笔者利用简笔画吸引学生注意,引出故事角色,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Teacher:“What can you see in Picture 1? Where are they? What does the snake want to do? What is the tasty food?”

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文章图片1,让学生自由表达各自猜想,并通过阅读验证猜想。同时,为后续故事阅读和理解抛砖引玉。

Teacher:“It's dangerous. What can the rat do?”

Watch the cartoon without subtitles and answer:“Can the rat sing? Can the rat dance? ”

以生动活泼的动画形式呈现故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大意。笔者以问题为驱动,促使学生积极视听故事,在视听故事过程中学会提取关键信息。

Teacher:“The rat can sing and dance for the snake. Can the snake let it go ? What will happen then?”

Students read Picture 5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Can the rat really swim or not? Why does the rat say ‘No?(Because he wants to ____.) Can you guess the meaning of‘throw?”

文中的图5是故事关键,也是教学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通过连环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回答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田鼠的机智之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猜测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throw”的意义,渗透学法。

Teacher:“Will the snake throw the rat into the lake? Can the rat swim away? Watch the cartoon and discuss the end of the story. Is the snake clever? ”

笔者通过视听动画、阅读文本,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故事,然后通过讨论故事的结局,关注学生情感和内在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3.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

Read after the tape twice. Read in roles. Act out the story in pairs.

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有梯度的朗读练习,并辅以科学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突破了教学难点。通过故事表演,帮助学生内化语言输出,发展语用能力。

Put the pictures in orders.

图画排序可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故事大意的了解情况,内化整篇故事,将故事情节组合成紧密联系的整体,为后续的活动做铺垫。

Look at the 6 pictures and retell the story. Then finish the poem.

笔者要求学生看图复述故事,创作小诗,创新运用语言,将内化的语言输出,边说边演,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

4.Summary

Do you like the story? 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tter? Why?Can you give a title to the story?

笔者要求学生总结故事核心内容,发展思维能力,并让学生给故事命名,将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理解同一事物的多样性。

Tell the students“move your brain when in trouble, you will find a way.”“it is always good to have more skills.”

在教学中,笔者渗透思想和情感教育,让学生明白“身处险境不要慌张,多动脑,会想出办法的”“技多不压身”。

5.Homework

Read and act out the story with your friends.

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知道歌曲《清晨》是一首台湾校园歌曲,简单了解台湾校园歌曲的由来,创作背景,渗透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二)能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为歌曲分段,通过学习了解D.C.反复记号的作用以及“同头换尾”的旋律特点。

(三)能用轻快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乐于表现歌曲。能通过舞蹈律动、打击乐伴奏、竖笛吹奏等形式表现歌曲。

(四)欣赏乐曲《晨景》,能哼唱其主题旋律,知道乐曲结构、以及采用6/8拍。

(五)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了解不同演奏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方法。

(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多种活动进行创编,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教学重点:

(一)用轻快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乐于表现歌曲

(二)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方法

教学难点:

(一)多种形式表现歌曲三段体结构

(二)熟悉并哼唱音乐作品的音乐主题,分辨不同乐器。

教学用具:

钢琴、录音机、打击乐器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知道歌曲《清晨》是一首台湾校园歌曲,简单了解台湾校园歌曲的由来,创作背景,渗透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二)能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为歌曲分段,通过学习了解D.C.反复记号的作用以及“同头换尾”的旋律特点。

(三)能用轻快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乐于表现歌曲。能通过舞蹈律动、打击乐伴奏、竖笛吹奏等形式表现歌曲。

(四)欣赏乐曲《晨景》,能哼唱其主题旋律,知道乐曲结构、以及采用6/8拍。

五)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了解不同演奏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一)创设俗语导入

老师: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清晨是美好一天的新起点,他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朝气。音乐家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来表现这一美好时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曲,名字就叫《清晨》。

(二)学唱歌曲

1、感受歌曲

(1)老师:首先我们来听一遍歌曲,请你感受歌曲的情绪

(学生答:歌曲情绪欢快、优美)

(2)再听歌曲,请同学们用拍手的动作表现活泼的情绪,用晃动身体表现优美的情绪。

(3)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可以为歌曲分为几个乐段呢每段的情绪分别怎样

(三段:第一段活泼,第二段优美,第三段活泼)

(4)再听歌曲,仔细听辩歌词内容

(学生说歌词内容)

(5)简介歌曲:这首歌曲是一首台湾校园歌曲,台湾校园歌曲的出现还有一个关于台湾青年人的故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学生观看台湾校园歌曲介绍片)

老师:台湾校园歌曲的歌词清新可爱,表现了当时台湾青年人的生活和内心思想,旋律琅琅上口,下面我们就来演唱这首歌曲。

2、旋律

(1)请同学们随歌曲录音轻声的模唱歌曲,感受旋律、节奏

(2)大胆的模唱歌曲,用录音来指导自己学唱歌曲

(3)再次跟唱歌曲,找出你认为值得大家注意的问题(包括不容易唱准的旋律、节奏,音乐知识等)(学生自由发言)

(4)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与帮助,指导学生唱准歌曲,引导学生观察歌曲旋律的特点,找出相同或相似乐句,讲解“同头换尾”的概念和D.C.反复记号的作用,分析歌曲ABA三段体结构

(5)学生学会歌曲,齐唱歌曲

(6)听老师演唱歌曲,(学生评价:声音轻巧、优美,情绪有对比,有表情、动作„„)

(7)指导学生用轻巧、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注意表情

(8)学生模仿老师,演唱歌曲

三、小节、延伸

老师:这首歌曲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

(学生讨论:打击乐器伴奏,竖笛吹奏,舞蹈律动„„)

那我们分为几个组,分别在课下练习用以上几种形式表现歌曲,下节课展示。

第 二 课 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一)激情导入

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歌曲《清晨》,经过讨论大家决定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通过演唱、打击乐伴奏、竖笛吹奏和舞蹈律动的形式表现歌曲,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各个小组的练习成果。各组演员准备好了吗好,歌曲《清晨》表演展示活动现在开始。

(二)表现过程

1、首先请演唱小组同学为大家表演,掌声欢迎

(同学表演——观众掌声——演员谢幕)

老师:他们表演的怎么样(学生评价:非常好,有动作,有表情„„)

感谢他们的表演,下面请打击乐伴奏的同学为大家表演展示

2、打击乐伴奏组表演

老师:谁来评价一下他们组表现的如何

(学生:选择的乐器和选用的节奏适合歌曲„„)

3、下面请竖笛演奏小组的同学表演展示

(竖笛演奏小组同学表演,学生评价)

三、小结

老师: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曲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共同表现显得更丰富,更精彩 了。可能有的同学还想进行其他形式的表现活动,下节课我们再相互交流和学习。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二、复习旧知

复习西洋乐器(大屏幕展示)

1、弦乐器:小提琴、大提琴

2、木管乐器:单簧管、双簧管、长笛、大管

3、铜管乐器:圆号、长号、4、简单介绍管弦乐

三、欣赏教学

(一)1、初听《晨景》全曲

提问:想象一下音乐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

(《晨景》描写了大自然晨曦初上的美丽景色:照光煦照的黎明,太阳慢慢的升起。)

2、复听《晨景》全曲(大屏幕出现音乐所描写的景色)

提问:尝试为乐曲分乐段(根据乐曲气氛的变化)

(二)分段听

聆听第一乐段

1、提问:第一乐段中,演奏主旋的乐器是什么(长笛 双簧管)

2、提问:请学生仔细听听这两种乐器长笛、双簧管哪个先出现,长笛和双簧管出现了几次

3、每一次调式上有什么变化(连续向上方三度移调)为什么(展现的是太阳缓缓升起的景象)。

4、出示主题旋律谱例,哼唱主题旋律。

聆听第二乐段:

1、乐曲中又出现了什么乐器(大提琴、小提琴)气氛有了怎样的变化,展开你的想象音乐描写什么情景呢(学生可以生动地根据音乐描绘)。

小提琴用分解和弦为之伴奏。

2、主题音乐在第二乐段中出现几次听到后你可以随之哼唱。

聆听第三乐段:

1、乐曲中再现部分又出现了什么乐器(大提琴、双簧管、大管、单簧管)

2、尾声时出现什么乐器(圆号、单簧管、长笛)

模仿的什么声音呢(猎人的号角声,单簧管、长笛奏出鸟语声)

展现了怎样的景象呢(太阳已经徐徐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

(三)再听《晨景》全曲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乐曲的意境,为乐曲取一个名字

(四)介绍作者及作品

《晨景》是《培尔·金特第一和第二组曲》第一组曲的第一段。过去也有人译成《清晨》或《朝晨》。它是《培尔·金特》这出诗剧第四幕里,培尔·金特流浪到非洲摩洛哥时的一段配乐。描写了那里日出和清晨美丽的景色。因为格里格本人并没有到过摩洛哥,对那里的音乐不熟悉,所以,创作出来的音调,仍然是北欧风情的。但是,格里格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

他在给友人亨努姆的信里谈到《晨景》这段音乐时这样说:“这首曲子应当纯然作为音乐来对待。一切在于如何演奏。这是表现早晨的心情和想象。在强音第一次奏出时,是描写太阳正破云而出”。

四、创作与表现

播放录音管弦乐曲《朝景》,请学生画出自己听到和想象到的早晨情景。

听中讲。启发学生用身体的各部位来表示晨景,并随音乐舞动。如:表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早晨:柳树、桃花、小鸟的叫声、雾等。表示海边的早晨有:海风声、海水拍打礁石的声音等。观看日出的情景等。

第 三 课 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以趣导入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音乐,请你们闭上眼睛来听。听完后告诉老师你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学生:闭眼睛欣赏

老师:请看黑板,你们眼前出现的画面与这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接近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这段音乐其实是歌曲《晚风》的旋律。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晚风》这首二声部合唱歌曲。

三、学习歌曲

1、教师范唱歌曲旋律,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2、学习歌曲节奏,感受歌曲节奏美

(1)分别聆听高低声部旋律,找出节奏特点

(2)认知6/8拍的图示、含义及强弱规律

3、学习歌曲旋律,感受歌曲旋律美

(1)学生分声部跟琴学歌曲旋律

(2)教师分声部教唱

4、学习歌曲合唱,感受歌曲和声美

(1)分乐句合唱,找出每一乐句的特点

(2)歌曲声音处理

5、了解歌曲词作者

四、拓展延伸

老师:现在我们来欣赏另外一首俄罗斯经典合唱歌曲《卡林卡》,由俄

罗斯著名合唱团亚历山大诺夫合唱团演唱

五、初听感受

师:请同学们静听一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1、录音初听

2、出示古筝图

问:古筝起源于我国的什么时期筝名的来历古筝音色有什么特点

二、细听鉴赏

1、初听全曲

问:作品的情绪、情景、风格

师:你能为乐曲起个名字吗?

2、作品介绍

作品形象地表现了古代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渔民划着船纷纷归航,一天辛苦鱼满仓,江面上歌声四起,在月色、江水中飘荡。这首乐曲是古筝家娄树华先生在三十年代改编的。娄树华先生根据乐曲的意境引用了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 佳句作为乐曲的标题。

3、再听全曲

:乐曲可以分为几个段落

4、分段欣赏

:第一部分乐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是什么

5、出示第一部分主题旋律

: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这一部分描绘了夕阳在渐渐西沉,船帆在缓缓移动,渔民在轻轻歌唱,真是一幅迷离而动人的风情画。

6、听第二部分旋律: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有什么变化在你们眼前展示了什么样的情景

*:花音,古筝演奏一种指法记号。

7、出示第三部分主题旋律

8、听赏第三部分 :一连串的音,通过一次比一次加快速度的反复,描绘了一幅热闹欢腾的景象。

乐曲的高潮部分,和第一部分的旋律、情绪、节奏、速度、力度进行比较。

9、出示课件图

:尾声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又是什么呢

师小结:第一部分与尾声主要写景,二部分丰收的 喜悦之情,与第一部分和尾声情景交融,构成了一幅渔舟唱晚的美丽画面。

10、复听全曲

三、拓展

师:渔舟唱晚是中国古代文艺最著名的主题之一,在诗、画、音乐中都有表现,此刻,我立刻想为这首优美的古筝曲配上一首诗、一幅画。我们一起试一试。第二课 足迹

学习目标 1.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了解《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及《嘎达梅林》多种音乐题材的表现形式。初步了解蒙古的风土人情。2.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雨花石》、《我怎样长大》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3.复习二拍子只指挥图示,了解合唱和齐唱的区别。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牢记革命传统,抒发爱国情感。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认识马头琴及其音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教学用具 第一课时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碰铃、铃鼓、双响筒)

一、导入:

首先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并回答问题: 1.乐曲的名称是?(板书:嘎达梅林)

2、多媒体所展示的画面表现的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

3、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板书:马头琴)二

二、新授部分:((一)蒙古族风土人情。

你能谈谈你所了解的蒙古族吗?

蒙古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自治区,地处高原,地哉辽阔,平均海拔在一千米以上。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乐器:马头琴。

(二)聆听独唱《嘎达梅林》

1、《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 “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还有一种解释是: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

2、《嘎达梅林》既然是英雄的名字,那《嘎达梅林》这首有名的蒙古民歌,为什么代代相传?(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4、人们怀念英雄,就把这一动人的故事编成了民歌,在草原上代代流传。请同学们猜猜由这故事改编成的民歌最早有多少段歌词?(500多段)。现在我们所听到的四段,是由作曲 家安波整理改编的。

5、请同学们认真欣赏民歌《嘎达梅林》,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

(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6、歌曲的演唱情绪?演唱速度?以及拍号、指挥图示。

7、歌曲能分为几句?

8、歌曲的进行方式是什么?

9、歌曲演唱者音区的区分?

音域就是从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间的范围。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音域。把音域较宽的对象按音高再细分,就成为音区。一般分为三个音区,分别是低音区、中音区和高音区。高音区的音比较清脆明亮,但有时则略显尖锐;低音区的音比较深沉浑厚,但有时则略嫌浑浊。中音区的音饱满自然,是常用的音区。

(二)认识马头琴

1、刚才乐曲演奏的主要乐器是什么呢?(马头琴)

2、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马头琴:(课件展示)

3、它为什么被称为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因为琴头上刻有马头而得名。

5、简介马头琴:

追溯马头琴的历史,非常久远。元朝初期,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275年5月就到了内蒙古多伦县。仕元十七年他回国时,把马头琴带到了欧洲,对西洋拉弦乐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马头琴一般为独奏乐器,有时也用于民乐队演奏。演奏方法和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弓子不是在两根弦中间演奏,而是在两弦的外面演奏。

6、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马头琴独琴,体会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马头琴的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宽阔低沉,富有草原风味。)

(三)欣赏《嘎达梅林》

认识了马头琴,我们不得不提到,用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民歌《嘎达梅林》。P11问题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走进了蒙古,认识了马头琴,也看到了我们英雄的《嘎达梅林》,英雄可以牺牲,但他的精神永存不朽。让我们一起颂读对他的怀念吧:

嘎达梅林是一首诗,一首用音乐凝成的诗,是一首赞歌,一首英雄的赞歌,让我们记住英雄,歌颂英雄,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唱响这首优美动人的颂歌!

第二课时

学唱《雨花石》

一、律动导入

同学们,这节音乐课老师要带大家去旅游,你们高兴吗?(生答)让我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迈着整齐的步伐,踏上我们的红色之旅吧!(师生律动)

二、旅程第一站:南京雨花台 1.聆听并熟悉歌曲

(出示图片)今天我们红色之旅的第一站是:南京雨花台。

师介绍:南京雨花台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而建立的,有许多烈士都葬在这里。新中国诞生之前,数以万计的革命者、爱国人士、进步青年学生被反动派杀害于雨花台,那里的每 一寸土地都浸透了革命人民的鲜血,革命志士用鲜血铺出一条走上光明的道路。雨花台的地底下蕴藏着无数有神气光彩的小石头,称为“雨花石”。(课件)雨花石形态各异,晶莹剔透!它们虽然不是红的,但人们始终认为雨花石是因为洒满了烈士们的鲜血才变得可爱、美丽,很多人珍藏它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也使得“雨花石”成了中国人民缅怀先烈的一种象征。“雨花石”身上到底有种什么样的精神呢?这里有首曲子就是写雨花石的,听一听,看是否能听出雨花石身上那种精神? 出示歌曲《雨花石》,教师范唱。

师:听了这首歌曲,谁来说一说你听出的雨花石身上的那种精神?(预设:甘愿牺牲、无私奉献)

师:是呀,革命志士的生命就好比一颗小小的雨花石,他们甘愿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换取革命的胜利,为他人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2.学习歌曲

师: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次来聆听歌曲《雨花石》吧!可以跟着哼唱。(生聆听并哼唱)

师:从你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深情,让我也听到你们深情的声音吧!(生跟唱)师:除了演唱歌曲,我们还可以以怎样的声音方式来表达情感呢?(朗诵)

推荐一生,其他生用“恩”哼唱。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师:这首歌曲共有四句,你觉得哪一句最深情?(根据学生提的逐句学唱。(1)参插“倚音”的学习

由于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在曲调开始学唱时先不加装饰音,当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左上角;作用:装饰性)。(2)对比唱(3)男女分唱(4)师生合作唱。

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第三课时

表演《我怎样长大》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成长的小故事,老师很喜欢它,也希望能够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对歌曲背景稍作介绍)

过渡语:老师请大家说说这首歌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歌曲中唱了谁和谁在对话?

2、教师播放歌曲音频,手打指挥拍,引导学生感受3/4拍的音乐特点,纠正3/4拍指挥图示。提问:这首歌是几几拍的?3/4拍的指挥图示怎么打?演唱形式是什么?

要求:听音乐手打拍

3、教师弹奏歌曲旋律,跟学生一起数乐句,划分乐段。提问1:我们一起数数歌曲

(这首3/4拍的旋律)有几个乐句,有没有相似的乐句? 提问2:用一个动作来表示乐段的不同。要求:右手打拍,左手数数。

4、教师用手势(音阶,)引导学生正确地唱出歌曲第一乐段旋律的唱名并填词。提问1:你们能把相似的乐句的旋律哼唱出来么?

提问2:用什么样的声音能表现出小树与蓝天对话的亲切感觉?

(教师提示:应该用跳跃的还是柔和的方法演唱?这些乐句的旋律线有什么特点啊?)(板书画出旋律线,并带着学生边唱边划出旋律线走势)

提问3:我们玩一个接唱游戏,体会一下对话的感觉,老师唱旋律的前半部分,同学们接后半部分?

提问4:谁能演唱老师唱的部分,请跟我一起唱。

5、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演唱歌曲的第二乐段。过渡语:现在我们已经把第一乐段演唱的非常好了,接下来我们要一起学习歌曲的第二乐段,大家有没有信心啊?我们比比看,谁先学会、唱好!老师想演唱一下,同学们听一听这部分音乐情绪怎样?

提问:用什么样的力度表现这段抒情的旋律? 要求:老师先给示范唱一遍第二乐段。

6、指导学生学唱第二声部乐谱(唱唱名)。

过渡语: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童声合唱,咱们一起学习学习合唱部的旋律!二声部乐谱板书在黑板上

7、演唱歌词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把歌曲完整演唱一遍?注意附点节奏部分x.x x | x--|

8、配和伴奏音乐演唱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学习准备

课前搜集读书名言;制作由重点词句组成的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读书交流,从交流中我感觉到读书真的很重要。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板书课题)二、一品读书滋味,丰富阅读体验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味?

三、二品读书滋味,体会音乐美

1.接读课文。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四、三品读书滋味,感悟读书乐趣

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来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体会到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 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 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五、四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现在,你能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了吗?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书(指课本)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

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各自说说自己读后的新滋味。

六、我的收获

通过读《窃读记》,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窃读记》,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回顾一下窃读的滋味。

二、读懂作者

这篇文章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了,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滋味产生,可有一件事我始终不明白,窃读又累又饿,可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窃读‖算―偷‖吗?

(引导学生谈出更深的认识:作者酷爱读书。)

三、写阅读记录卡

作者从小就酷爱读书,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就像作者的国文老师所说的,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读书成了作者的精神食粮。有的同学说,这篇文章特别好,很真实,也很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1.用自己的方式品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时默读时朗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文章写得精彩的地方。把他填写在读记录卡上。

2.同位俩互相交流记录的内容:你为什么觉得这里写得好?

3.全班汇报交流:读一读自己摘抄的记录卡,谈谈摘抄它的理由。

(1)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

如:刚进书店时回想、安心和担忧几种不同心情的转换。

下雨时非常的高兴,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得喊着:―大些!再大些!‖高兴却又装着不高兴的复杂表情。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一种惧怕。

激发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感受。

(2)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

如: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以上三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急切渴望。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读书的满足与快乐。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对书的酷爱。

4.练习朗读。

师生共同来练读,个人读;把自己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和你一起读。

四、补充材料,倡导个性阅读

分发材料:《窃读记》节选。

1.用心读文章,品味文章。

动笔去划一划,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读书的收获与感受。(引导学生能够简单用上学习课文时的方法。谈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

1.谈读书经历。

把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作者的读书经历进行比较,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2.如果没有了书,世界将会是怎样?

3.搜集名人读书故事,并做好记录。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目标: 师:在苗苗对季老先生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闲书就是指不是课本的书。苗苗看的《水浒传》,季老小时候读的《三国演义》《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都算闲书。

师:你是从他们的对话中了解到的。那到底是谁管这些孩子们爱读的书叫闲书呢?

生:我在读《哈里?波特》时,妈妈就这样说过,―不好好学习,就知道看闲书。‖

生:我喜欢看漫画,爸爸也说要我少看闲书,多做点题。

师:看来很多家长都把读课外书称为―闲书‖,言外之意就是没用的、浪费时间的书,所以苗苗和季老都要偷偷地读。那季老今天为什么还主张看闲书呢?让我们再读读课文。

生:季老说要把文章写好,写通顺,应该看课外书。他的文章写得那么好,一定和他小时候看闲书有关。他还讲鲁迅也说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师:季老的话多么有说服力啊!

生:还有呢。季老在回忆他童年看闲书的事时,说得津津有味,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记得那么清楚,这说明看闲书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生:还有,当他听说苗苗看闲书挨了爸爸的打时,没有评论,而是笑了。

师:季老就是这样在谈笑风生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是那么亲切自然。让我们同桌间分角色读一读6-7页的内容。

(同桌间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生:阅读,是一位向导,帮我找到智慧的源泉。

生:阅读,是一架望远镜,让我看得很远很远。

……

师: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杜甫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

学习目标

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2.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4.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3.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第二课时

一、激趣读文,深入感悟

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2.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

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4.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二、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1.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三、拓展活动

1.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布置作业

1.背诵第7自然段.2.抄写生字词.3.完成课后―小练笔‖.教学反思: 《我的“长生果”》

三维目标:

1.根据标志性的词句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体味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

3.理解文中阐述的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结合实际认识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道理。

4.领悟阅读与写作对个人成长、社会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借以激发学生提升心智、丰富生命、完善自我。预习导引:

1.目标点击

(1)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体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

(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阅读写作的愉悦之情,进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3)发掘阅读与写作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借此提升心智,丰富生命。

2.学法指导

(1)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的结构,例如,抓住标示时间的词语:―五十年代初‖、―开始‖、―后来‖、―小学‖、―小学三年级‖、―上初中后‖、―初中二年级‖、―至今‖等,可以把这篇文章分三个部分。

(2)运用列表的方法,概括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

(3)找出议论抒情的句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通过赏析修辞方法的作用,体会课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色。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叶文玲,女,1942年11月4日生于浙江省玉环县楚门镇。1958年发表处女作《我和雪梅》,从此走上文坛,后以短篇小说《心香》闻名遐迩。她恪守―美是文学的生命‖的宗旨,孜孜于真善美的追求,同时致力于散文创作,收获颇丰。至今已有600多万字36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文集出版,是中国当代文坛极为勤奋很有影响的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长篇历史小说《秋瑾》、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散文集有《不了情》、《枕上诗篇》、《叶文玲文集》等多种。其作品曾多次获海内外多种奖项。

2.背景资料

作者少年时期的生活是很充盈的,虽然物质贫乏,但精神是满足的,因为有书籍的伴随。作者将自己阅读和写作的感受呈现给了读者。

3.题目解说

―古今伟大思想均永载于书籍之中。‖人们把书比喻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作者以―我的长生果‖为题,突出记叙了书在作者成长中的作用。

4.知识链接

连环画:按故事情节连续排列的许多幅画。一般每幅画都有文字说明。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字音认读

一阙(què)赢家(yíng)囫囵(húlún)馈赠(kuì)羞赧(nǎn)黯然(àn)酵母(jiào)

2.字形辨识

3.词语补注

流光溢彩:流光,闪烁流动的光;溢彩,充满了色彩。形容画面光彩美丽。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不必咬文嚼字。现指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冗繁:事务繁忙。

二.课文内容讲解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亦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一种娓娓交谈的方式,用朴实的话语,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和读书收获,真诚抒写了阅读和写作带给自己的愉悦,字里行间融注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给人思考和启迪。

全文以―长生果‖(书籍)为线索,层次清晰。按照作者的思路,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开篇以比喻点题,新颖且耐人寻味,形象点明书对人类精神生活的作用,接着又借助一连串优美的比喻,渲染出少年时代读书生活带给―我‖的愉悦之感,并自然引出文章主体部分对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3~17段),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用实例说明读书对―我‖的影响,特别是对写作的影响。其中,第3段交代有关背景,追忆自己少年时代因读书而欢悦的心情。―接触了书,爱读书,只觉得自己无知而空荡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一句,巧妙领起下文少时读书的几个阶段及读书对―我‖的影响。从小学,到―上初中‖到―初中二年级时‖;从最早的―香烟人‖小画片,到―真正的连环画‖,到―文化站几百册图书‖;从―饱览‖到―痴迷‖,再到―迷醉‖,最后到―如痴如醉‖,年龄由小到大,阅读量由少到多,阅读范围不断扩大,而―我‖对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热爱读书的程度越来越浓烈、执著。作者情真意切的记述,使少年时代的―我‖对知识的无限渴求,无比迷醉及永不满足之情溢于言表。这种如饥似渴、如痴如醉的读书生活和体验,也自然给了―我‖极大的影响。文中表现读书对―我‖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激起对文学越来越浓的兴趣,―就是因为酷爱书到了连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我才对文学发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二是陶冶了思想情操,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如第7段―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常常使我牵肠挂肚‖,第8段―路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暗然伤神,编织他的悲惨身世‖,第10段―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等等;三是培养和提高了想像力、记忆力、理解力等诸多方面能力,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如第8段―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像力‖,第9、10段写《秋天来了》作文时的想象,第13段―这时我也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四是不断提高了写作水平。作者列举了两次作文的实例和一次―创造‖小说的经历。两次作文使―我‖悟出了两个道理,作文构思要新颖,要写真情实感,一次―创造‖使―我‖明白了读书的真谛: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

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事情杂,头绪多,但无不围绕文章中心,抒写读书的重要与愉悦,阐明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8、19段),由对少时的回忆转到现实,抒发感慨,并从读真正的书转到读社会人生这部大书,使全文发散开去,扩展了文章的内容,引人深思,启人思考。

2.结构图示

3.句段品鉴

(1)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品析:这一段作者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从视、听两个方面形容少年时代的生活,尤其是读书生活带给自己的愉悦之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读书的那种愉悦感受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

(2)―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段文字中―嵌‖字用得怎样?

品析: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亮像玉盘一样镶嵌在蓝色的天幕中,给人一种宁静、恬美的感觉。一个―嵌‖字把月亮与蓝色的天幕连接起来,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

4.写法探究

(1)读言优美,形象感强。

如第一段:―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又如作者把读书生活比作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比作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这形象的比喻,不仅增添了文采,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再如用―痴迷‖,―迷醉‖写自己醉心读书的程度,用―别出心裁‖、―呕心沥血‖、―大显身手‖等成语写读书为写作成功带来的收获,突出了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是―我‖的―长生果‖这一中心思想。

(2)衔接自然,照应切合。

先看过渡。第5段,是过渡段。从―看得津津有味‖到―不过瘾‖,去阅读―真正的连环画‖,这是儿时阅读生活的变化。前后两个阶段的内容,借助这个过渡段,自然地连接起来。第7段和第13段的开头,都安排了过渡性的语句,用以连接前后的内容,使结构层次和叙事的条理更为清晰,上下文的联系紧密。

再看照应。第一部分里,有―忆及……‖的说法标明转入回忆,第三部分则以―至今……‖诸语加以照应。又如第3段中的―欢悦‖,第6段里的―痴迷‖、―迷醉‖、―酷爱‖,以及后面的―荣光‖、―如痴如醉‖、―说不出地高兴‖等,前后连成一气。再如,第13段中提到―记书中优美的词语‖,第14段就有―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之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15段结尾与第16段的开头,前边提到―创造‖,后边紧承此意,两段之间语意和文气连接得十分紧凑,―我终于开始学着‗创造‘了‖,一句既是照应,又是过渡。

作者注重过渡和照应,使文章内容的整体感增强了,眉目也更加清楚。

5.难点探究

(1)本文是怎样突出中心的?

本文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事情头绪也比较多,但无不围绕着一个中心––––强调读书的重要性,阐明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是平常所讲的―形散神不散‖。

要做到这一点,就得有典型的材料。本篇详细记述了两次作文的情况以及从中悟出的道理,揭示了读与写的内在联系。学写小说一事,记述得虽然简略,但作者叙事之后马上附以议论,用力地扣在中心上––––―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字‖。除了选取典型事例以外,作者在行文中还时时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去揭示中心,比如:––––―那时,就是因为酷爱书到了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我才对文学发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

––––―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能力……‖

––––―……平常看的那些描写苦恼烦闷心境的词全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这样围绕中心选材,所选的材料有―面‖也有―点‖,又注意不断地显示中心,本篇散文的中心就既集中又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作者读过的书,与她所说的―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大书‖,有什么不同? 书一旦成为书,它就定型了,凝固了,虽然来源于社会人生的土壤,但已经属于过去的事物,代表着过去的认识。―社会人生‖则不然,它时时刻刻在变化,发展,随时有新的事物,新的情况出现,随时有新的矛盾,新的问题等待人们去认识去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笔写的书再多,也只是―社会人生‖这棵大树的一个果实。此外,笔写的书是从―社会人生‖中来的,不联系书的母体,就不能真正把书读懂;读了书不去实践,懂了道理学了知识不去运用和验证乃至发展,读书的意义也就丧失了。总之,一本书容易读懂,而―社会人生‖之书,要想读通,绝非易事。作者因此颇有感慨,这也启发读者–––应该把醉心读书与深入实践结合起来。正如古人所言,既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始于―博学‖而终于―笃行‖。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① 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②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②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让其发言。

③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④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①提示互动内容:

◆《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品味了―窃读‖的快乐,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如果你采访了身边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和同学交流采访的经过,谈谈采访的心得体会。②全班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①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咱们可以展开一次辩论 ② ②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③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①学生默读提示,划出习作内容。

②投影出示习作内容: ◆读书故事; ◆采访记录; ◆记一次辩论活动。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①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③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④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五、誊写作文,制作小报

①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②整理习作和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

教学反思:

5《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 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地。许多诗人在此流下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而其中最为人们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扑重点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4.指名答。(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 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的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2.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

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分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靠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钟山: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他是在那儿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7.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8.指名答。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9.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生答: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让―万千宠爱于一身‖,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不要放过这么优秀的诗篇,赶快背下来吧。

第二课时(《秋思》《长相思》)

一、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读入情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自由选择其中一首齐读,再交换朗读一次。

4.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

5.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6.这么多遍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行色匆匆的他看见──(生自由回答)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让他禁不住地提笔──(生答:写家书),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7.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9.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0.这一次又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1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12.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3.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4.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教学反思: 《 梅花魂》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新词:训斥、玷污、郑重、眷恋、颇负盛名。

2.重点段:第2自然段、第13自然段。

(二)能力教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是本文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分析重点段第2和13自然段,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是本文重点训练项目,主要通过勾画前后照应的句子,反复朗读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解决生字、新词,通读课文。

2.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3.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写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地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幻灯片(梅花图),教师指导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见过梅花吗?你能简要说说梅花的品格吗?(梅花,主要有红、白两种颜色,花分五瓣,香味很浓。特别是它在万花凋零的初春时节开放,深受人们的喜爱。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它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今天我们学习―梅花魂‖这篇自读课文。板书课题,说说―魂‖是什么意思?(―魂‖是指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本文中的―魂‖是指崇高的精神。)梅花虽是有名的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①指名读课文。

②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③新词:

训斥:训诫和斥责。玷污:弄脏。郑重:严肃认真。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地方深深地留恋。

颇负盛名:颇,相当地。负,享有。盛名,很大的名望。颇负盛名,有很大的名望。

(2)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围绕着梅花讲了飘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眷恋祖国的事,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划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读一读。

(4)质疑问难,同学前后左右分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本文共分三部分,要指导学生把―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作为一部分,这样就很明显地把文章的三大部分划分出来了。第一段(1)由梅花想到外祖父。

第二段(2-15)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第三段(16)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四)课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的思想感情。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表露了华侨老人的爱国心。)

过渡:课文是怎样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呢?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

(1)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先自学,后讨论、交流。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五件事:

①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②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③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④在离别前把最珍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⑤船快开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表达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抓重点段第2自然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①学生自由感情朗读,画出使外祖父伤心落泪的诗句。

②反复朗读并思考: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③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的意思的?说说从这些诗句你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意思是:我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也是王维的诗,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飞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从这些诗句,可以体会出外祖父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3)自学重点段15自然段,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

①梅花的品格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画在书上。(梅花的品格是坚韧不拔,遇到困难不屈服。主要从―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这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②外祖父为何珍爱梅花?这说明什么?(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珍爱梅花,是让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保持中国人的气节。这充分说明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外祖父为什么要送梅花图、梅花手绢给―我‖?

(外祖父把梅花图、梅花手绢送给―我‖,是为了让―我‖也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也说明外祖父要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

(5)―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

(―梅花魂‖的内涵是:保持梅花的品格,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以―梅花魂‖为题点明了中心。)

(6)说说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3.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写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地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爱国之情。)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开头和结尾相照,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重点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第2自然段从开头到―教我读唐诗宋词‖,读得应轻快一些。从―读到‖到这一段结束,读得应低缓一些。第13自然段点明了外祖父珍爱梅花的原因,在朗读时,语气要坚决。)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在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段,并体会它的好处。

六、布置作业

1.在()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冷艳的(梅花)(崇高)的品格

冰凉的(泪珠)(高尚)的灵魂

慈祥的(外公)

(梅花)的骨气

隆冬的(天气)

(梅花)的秉性

2.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什么的象征?(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2)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什么?(就是―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3)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图是为了什么?现在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什么?(外祖父保存这幅梅是为了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把它送给外孙女,也是让她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

(4)这段话共有几句,讲了哪几层意思?(这段话共有八句,讲了四层意思。

第一层(1)讲要外孙女好好保存这幅图。

第二层(2-5)讲梅花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第三层(6—7)讲中华民族有许多有气节的人物,就像梅花一样。第四层(8)讲无论我们处境如何,总要有梅花的精神。)教学反思:

《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目标

1.认识―潺、婀、粼、涸、缀、螃、蟹‖八个生字。正确认读―词语盘点‖中有关本课的词语。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下面这篇课文的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致又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反复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描写画一画自己最喜欢的景致。

2.互相交流:作者故乡的这些景致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美,那么自然。)你从这些景致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怀念。)

3.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课文。

四、再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交流: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教师点拨: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板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 那么美,那么自然 ―我‖热爱,―我‖思念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3.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的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 爱之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于―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的内容。(诗词、歌曲、故事等等)2.了解班级同学的一些特长,以便有利于自己策划活动。

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么样策划才能把一次活动搞成功,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对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古人就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既然大家都这么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现在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吧。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投影)。

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组长是小组策划的组织者,还要安排一名记录员和一名同学汇报。

3.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4.根据讨论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5.小结过渡:刚刚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都事先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我们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四、展示活动方案

1.以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重点要说说怎么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班长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口语交际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的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在活动中我们有同学立志从小努力学习,长大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让我们的家乡变的更美好。那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大胆的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大胆想象,畅所欲言

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2.想象家乡的新面貌。

3.想象久别重逢的亲朋好友,会有怎样的感慨。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及内容。

2.投影出示,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根据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五、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一个启发。

教学反思:

《鲸》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鲸‖教师告诉学生本课学习内容为世界上最大的鱼类―鲸鱼‖

2、学生反驳教师―鲸是鱼类‖这一观点。

3、学生汇报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并说明资料来源。(这样设计是教师故意给出错误的信息,这样可以马上调动学生已有的常识性的信息,加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鲸的资料,使学生急于表现交流,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出声读文,读后画出生字新词。

2、读后组内交流自学字词情况。

3、全班交流本文介绍了关了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这样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字词)

三、鲸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都有哪些特点?再读课文了解。

(这样设计整体把握事物的特点,培养了概括能力,为学习下文打下了铺垫)

四、课堂练习(略)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本文介绍关于鲸的哪些方面的特点?

2、故事法导入:在大海里生存着很多种鱼类,有一天,虾将军为它们举行一次比赛活动,看谁最重。消息传下后,鲸也想溜进来拿大奖,它正准备入场,被虾将军拉往和它发生了争吵……

(这样设计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下文作铺垫,使课堂教学活泼、生动)

二、鲸和虾将军会找哪些理由作为自己的论据?充分读课文,边读边体会鲸的特点,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学习,并交流学习所得。

(这样设计,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知)

三、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自己所学内容,在交流讨论中学习课文。

第 1段:

1、引导学生从鲸的特点是什么和作者怎样来写两方面汇报。

2、如果鲸自己体形大,休重重作为论据和虾将军争吵,想一想鲸会怎么说?请同学表演出来。

(这样设计掌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长,教师只是巧妙地点拔。而角色转换练习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 2段:

1、学生继续汇报自己所学。

2、如果虾将军把这段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论据反驳鲸,那么他会怎样说?请同学们继续表演。

第 3—7段:

引导学生继续按学习第 1段的方法汇报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汇报总结板书。如:可以把鲸的种类、吃食、呼吸、睡觉等归纳到一起列提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鲸的各方面特点写的这么清楚,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这样教学既能放得开,又帮助学生总结一定的学习法,写作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

四、总结全文

1、回忆课前的小故事,运用本课所学关于鲸的知识,通过想象把故事表演完整。

(这样设计再次回归到贯穿全课的小故事并把课文的内容巧妙地揉合到故事情节展开中,使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顶点,同时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再创作)

2、总结一课自己的收获。

五、课堂练习:

根据你收集的鲸的资料,选择感兴趣的某一点,以 ―鲸的自述‖为题进行口语交际。

(这样设计练习,不仅要巩固一堂课的知识,更要为学生的延伸性学习提供一个思路,创设一个空间,这样设计作业,才能使学生增长更多的知识。)

板书:

1、外形: 大 列数字

2、是哺乳动物: 胎生 做比较

3、种类:(1)须鲸(2)齿鲸 说明方法: 举例子

4、吃食: 虾小鱼 大鱼 海兽 打比方

5、呼吸: 垂直 倾斜 分类别

6、睡觉:

教学反思:

《松鼠》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松鼠》,掌握生字,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小动物——松鼠。(板书课题)

2、你了解松鼠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内容)

3、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帮助大家多少。

二、讲授新课:

(一)初步感受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认识生字。

1、学生自己独立阅读课文。共同交流阅读课文时需要注意的内容。

2、学生独立的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个别的学生。同时了解其他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3、老师出示课文中的新生字和新词语,检查掌握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四肢 敏捷 镶嵌 搽过油 格外 嬉戏 歇凉

遮蔽 榛子 橡栗 储藏 缝隙 树杈 摇晃 干苔藓

4、集体交流课文中出现的不同句式现象。(出示投影片)

⑴它们好像怕强烈的日光,白天常常多在窝里歇凉,只在树枝被风刮的乱摇晃的时候,他们才到地面上来。

⑵松鼠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常常把窝搭在树杈儿中间。

⑶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藓苔压紧,踏平。

⑷秋天,松鼠就储藏过冬的食物,把它们塞到老树的缝隙里,赛得满满的。

⑸他们带着儿女住在里边,有暖和,有安全。

5、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这些句子,互相进行发音的纠正。

6、学生再进行朗读课文,老师了解个别学生的读书情况。

7、请你快速的找一找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学生回答。

8、请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仔细听课文读得是否准确。

(二)熟读课文,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1、在朗读过程中,生字、词语、句子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

2、指学生提出生字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进行解决。

比如:重点分析记忆―捷遮蔽嵌‖等生字。

3、请你把新生字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它们在哪些句子中?

4、在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指学生提出来,比如:嵌、嬉戏、歇凉、藓苔、橡栗)

5、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具体句子,利用更换词语、直观演示等方式进行理解。

6、在解决阅读障碍的基础上,学生再进行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中的松鼠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7、指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美丽、可爱

三、课堂小结:

老师小结:短短的一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了一种美丽、可爱的松鼠,那么小松鼠哪些方面美丽、可爱呢?课下思考也可以在书中进行划一划、写一写。

四、板书设计:

美丽

松鼠

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继续学习课文《松鼠》,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巩固有顺序、有条理的观察事物的习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松鼠》,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给大家介绍了一种美丽而可爱的小动物,课文中哪里写了小松鼠的可爱和美丽呢?

二、讲授新课: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对松鼠的外貌描写内容。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

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发光的眼睛、光滑的毛、毛茸茸的尾巴、四肢灵活)看图自己说说这只美丽的松鼠。(指学生进行表达)出示练习,进行有顺序进行描写的习作指导。(出示语文天地中的第五题)

学生齐读对松鼠的外貌描写。你觉得这样的描写方法好吗?为什么?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对松鼠可爱之处的描写部分。松鼠不仅美丽而且还可爱,小组里说说哪些方面可以看松鼠可爱?

小组交流,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指学生回答,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自然段。

学习第二段围绕松鼠的机灵进行理解。

⑴读了这段你觉得松鼠怎样?⑵哪些地方能看出它很机灵?⑶朗读这段,读出小松鼠的机灵劲 学习第三段围绕松鼠生活怎样搭窝进行学习。

⑴这段中给大家介绍除了松鼠的什么?⑵松鼠是怎样搭窝的?⑶你对它有什么想说的?⑷从这里怎么能看出松鼠的可爱? 学习第四段抓住松鼠的生活习性进行阅读。

⑴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⑵这段中有三个‖它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各代表什么?⑶从这里怎么能看出松鼠的可爱?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把每一段用一句话来说说,哪方面表现了松鼠的可爱?

小组间共同讨论,不要求每段进行概括,根据自己组的情况,选择进行概括。

三、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好吗?哪些地方在你作文写作中课文使用?(大面积提问)

四、板书设计:

美丽:发光的眼睛、光滑的毛、毛茸茸的尾巴、四肢灵活

松鼠

可爱:机灵、搭窝认真、自己劳动生活

教学反思:

11、《新型玻璃》 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是玻璃的种类不仅仅是我们见到的最普通的那种,还有许多新型的玻璃,你知道有哪些吗?它们又有什么用途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几种新型玻璃。

二、板书课题

提问:―新型‖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生字词

1、注意读音:殊、即

2、字形:碎。

3、形近字同音字:

4、教师结合课文,理解文中的词语:陈列、博物馆、企图、犯罪、特殊、即使。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一课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教师板书:

夹丝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师总结:全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及它们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思考

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它们的特点,作用是什么?在文中画出。

三、学生分小组交流,并填表。

四、全班交流并展示图表

五、结合表格内容,读课文,概括段意。练说几种新型玻璃的自述。

六、练习朗读一至五段。

七、学习第六段,理解―正在、将会‖两个词。

八、提问:

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对全文起什么作用?

九、教师总结全课。

学习了本课我们应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后为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教学反思:

《假如没有灰尘》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对比写法作用。

3、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说说灰尘有哪些危害。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

1、指名轮流读课文。

2、正音:模样(mú)尘埃(āi)直径(jìng)削弱(xuē)散射(sǎn)

朝晖(zhāo)

干涸(hé)

可恶(wù)

恶劣(liè)

三、理清课文思路,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想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2、看表默读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灰尘令人讨厌,人类却离不开它。

第二段(2)小小的灰尘来自土壤和岩石。

第三段(3—6节)灰尘的作用很大。

第四段(7)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灰尘的有关知识及其作用。)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狼狈bèi 擦拭shì 请勿打扰wù 尘埃āi 削弱xuē 朝晖huī 循环xún 厌恶wù 裂开liè 讨厌tǎo

环境jìng 气候hòu 飘荡piāo重点指导候晖境裂

多音字

wù(可恶)

xiāo(削皮)

恶è(恶狠狠)

ě(恶心)

xuē(削弱)

五、再读课文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六、作业抄写字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读感悟,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没有灰尘行吗?

2、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学习说明方法

(一)第一段 齐读分层两层间是什么关系?(转折)再读体会开头以问句设疑发人深思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二)第二段 指名读划出文中写灰尘的句子

生字比较:①灰尘很小很小。

②灰尘的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已称得上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了;细小灰尘只有再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A 能用①代替②句吗?

B ②句是怎样写出灰尘―小‖的?(指出说明方法)

―直径十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列举数字说明方法)

人眼看到的是庞然大物;高倍显微镜才能看见(对比的说明方法)

C 体会说明的好处:

更具体真实地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可信度

D 练习朗读背诵

(三)第三段

默读3—6自然段,画出第三段和第五段的最后一句话联系课文内容,想想这两个意思是怎样写明白的 2 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回答师适当点拔

①()灰尘()吸收太阳的光线,()反射太阳的光线,(),太阳的强度削弱了

②因为大气中有了灰尘,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三自然段采用对比方法写出灰尘能使太阳光变柔和这一作用

4小组讨论学习第五自然段是怎样把最后一句写明白的。

5自学第四,六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说明灰尘的作用

6指名朗读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

2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什么?

三、总结全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你学会了什么说明方法?

四、作业

1练习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2运用说明方法仿写一个事物

板书设计:

假如没有灰尘

大小及来源 列数字

使阳光变柔和

作用 使天空呈蔚蓝

对比

形成气象万千的景色

保持良性循环

(说明方法)教学后记: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1.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提高学生表达、应对、倾听、提问等语言能力。2.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说明文的方法,学习写一篇说明文。3.学习用列表格的形式做单元小结。

4.背诵―四季之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5.推荐好书《森林报》,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课前准备

每人准备一两件―小商品‖,可以是吃的、玩的、用的……如果有产品说明书也可以带来。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激发情趣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别人的喜爱,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他买下来吗?那我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精心准备

1.熟悉―商品‖。对你的―商品‖进行全面了解。从外观、规格、到用途、使用方法、以及价格,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通过阅读说明书和向别人询问,得到真实的情况。2.找出产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准备做精彩的描述。

3.面对―顾客‖,你用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怎样的语言推销你的商品,请做好充分的准备。4.思考―顾客‖针对产品会提出那些质疑?你将如何解答。↘小组试买

1.在小组中试着推销你的商品,让同学们针对你推销产品的内容、语言、语气、表情提出中肯的建议。2.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建议,合理采纳。↘班级特卖场

1.每组选出最优秀的―推销员‖,推销自己的产品。2.―顾客‖认真聆听―推销员‖的介绍,对产品提出质疑。3.耐心、机智的回答―顾客‖的问题,抱着即对消费者负责,又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总结

1.评出最佳―推销员‖

2.你认为怎样才能过做一个优秀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是什么?)

第二、三课时习作 ↘审题,确定习作内容

1.默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同学交流一下。

2.确定习作内容。作文指导:怎样写说明文

1.回忆一下什么叫说明文。

2.写说明文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3.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介绍物品,用上哪些方法?(你的物品有哪些特点?如:外形、质量、用途、价格等,抓住突出的特点,用数字、举例、对比、打比方、生动描写等方法,具体描述物品的特点。)4.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资料,但不要大量抄录 ↘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相互修改,完善习作

教学后记:《钓鱼的启示》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理解了课文,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读第4——10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

2、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习第4——9自然段。

1、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

2、生汇报,指导朗读。

3、比赛读: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4、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5、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

2、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

3、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4、父亲怎样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

5、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6、师小结。

7、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四、总结:

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板书] 13钓鱼的启示

钓到大鱼兴奋

放鱼回湖沮丧

受到启示感激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评析

本教学设计,体现课改理念,落实《课标》要求,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设计实践中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导入新课,巧妙而富有层次

本课的导入,根据该课文课题概括和篇尾点题的构文特点,抓课题,抓篇尾,首尾呼应,切入重点,导出问题,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法,非常巧妙

二、学生学习,主动而方式多样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重点突出探究学习,是本设计的重要思想。

三、立体探究,综合而力求创新

语文教学讲究整体化、综合化、实践化。以问题为核心的立体探究的教学设计,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将读文、悟情、辩理三者有机结合、综合、统一起来,充分体现―立体探究‖设计的特点和价值。立体探究的设计,正体现了语文教学这一基本规律。就本文而言,学文是基础,悟情是体验,辩理是目的。三者是有序的,然而又是统一于本课的教学实践中,不容偏颇,更不容分割的。在学文中思考,在学文中悟情,在学文中明理。通过品评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质疑辩论,联系个人生活实际等具体操作环节的有效实践,基本达到实际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挑‖。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成语辞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

1.让学生课前了解教堂、罗马广场、巴黎相关知识。

2.教师制作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同学们,一次钓鱼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也使同学们受到了很深的启发。生活中还有许多感悟,那要靠细心的人去体验。当我们面对理想目标前进时,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14课,让我们在学习这篇有哲理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便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黛、挑、两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挑‖这个多音字,它有不同的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3.同学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星罗棋布:像天上的群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环抱:围绕,多用于自然景物,如―群山环抱‖。

大喜过望:望:希望。所得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因而特别高兴。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艺精巧。货轮:运输货物的轮船。挑拨:搬弄是非,引起纠纷。布样:裁好的、准备制做衣服的布料。

络绎不绝:络绎,往来不断,前后相继。形容过往的人或车辆连接不断。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四、品读,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交流体会:(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

联系实际生活,想想通往学校的路止不止一条?试讨论讨论。又有什么收获?

②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此时作者为什么―大喜‖?―幸福的云‖指什么?(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做一名时装设计师是―我‖的梦想,从毛衣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是一条寻常的路,但―我‖决定大胆一试,没想到一举成功。幸福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难怪―我‖大喜过望。)

③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作者为什么而懊恼?用心读读作者的心情。

(正当成功像一朵云一样幸福地向―我‖飘来──与一家大商场一下订购了40件时装毛衣时,维黛安太太告诉―我‖,两周内交货―根本没有可能!‖独具匠心开辟的幸福之路,一下被堵住了。―大喜过望‖之后的失望,特别让人沮丧。)

④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读读这句子,说说好在哪里?―河流‖一词蕴含着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我‖的毛衣时装打向市场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河流,水量充盈,源源不断;时装能像河流那样,可见品种之多,订货量之大。当然,不难看出,流出的除了源源的毛衣时装外,还伴随着的是成功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展的信心。事实证明:到达目的地的途径的确不止一条。)

⑤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

(条条道路通罗马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五、拓展实践

(1)假如时光已经飞速,现在已经是2025年,这个时候同学们已经30岁左右。有的是事业有成的建树者,有的也许还深处逆境。当2年后同学聚会上,成功人士将怎样对失败的同学劝慰勉励呢?

(2)假如你就是那位失败者,听了同学的鼓励,你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什么新打算呢?

六、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含义深刻的话,给我们的人生上了很好的一课,相信同学们将感悟终身。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七、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学了这一课,相信同学们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对自己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吧?生练笔,师巡视学情。2.班级交流。演读课文。教学后记:

《落花生》

教学目标: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落花生看了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花生,知道不知道?有的地方因为它有营养,吃了对身体有好处,所以叫它―长生果‖,平常叫它花生。但课题上为什么要加个―落‖字,叫它―落花生‖?看图介绍花生,花生的特点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在植物学上就叫它――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读课文了没有?既然读了,现在不要打开书,看看谁对课文有记忆,这篇文章分几部分来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不知道,打开书看看,谁看出来了,一开始写的什么?

2、指名说板书

种花生

过收获节

3、课文就这两大部分组成,你们说这篇课文长不长? 不长,但是这篇文章很精彩,知道是谁写的吗?

4、介绍作者背景明确学习任务(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重点突出)(1)要弄明白作者通过讲花生,说了一个什么道理?(2)领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写作方法

5、作者的笔名落华生就是从这篇文章变来的,你想他是不是为自己的文章有点感到骄傲?所以同学们要好好学,这篇文章很有味道。

三、重点感悟,学习课文

(一)1、下面我们采用抓重点的方法学习课文。怎样知道文章哪一部分是重点呢?第一,看看他写的是―详‖,还是―略‖。

板书:看详略。

2、现在你们看课文已分为两大部分,那哪部分是重点呢?

3、对。重点段我们重点学,不是重点段我们就简单的学,或叫―略学‖。下面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你只要抓住一个重点词,这一段就理解了。

4、学生默读。

5、指名读

6、说说你找到了哪个词?谈谈你的理解―居然‖(什么意思?用在什么情况下?课文为什么要用―居然‖呢?)

7、你们再看,种花生的过程就写了四个词,哪四个?几个月的事作者用四个词就概括了,多干脆,多简单!所以这个作家了不起!这是第一段,因为它是略写的,所以我们就采取了―略学‖的方法,第二段―过收获节‖是重点内容,我们就重点学。

(二)1、现在请你们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既然是过节,它有几个节目?也就是说他们是怎样过这个节的?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

3、好,现在我们来跟他们一块过收获节,收获节的第一个节目,干什么?板书;吃花生

4、一边吃一边干什么?板书:谈花生

5、现在再看,第一部分用了一个自然段,第二部分―收获节‖用了十四个自然段。这里―吃花生‖用了几个自然段?(两个)而谈花生用了十二个自然段,根据―看详略‖的方法,哪一个是重点?―谈花生‖是重点,那么―吃花生‖用哪种方法学?

6、谁来读―吃花生‖这两段,一边读一边找出值得注意的地方来。

7、指名说好几样吩咐很难得(重视)

8、母亲做了好几样食品让大家吃,下面该干什么了?(谈花生)找个同学把下面的课文读一遍,他一边读,大家一边看看有几个人在谈话?(五个)四个人开口说话,这四个是各说各的呢?还是分成了几个方面?谁和谁是一方面?几方面在谈话?仔细看一看。

9、指名说板书:我们谈

父亲谈

这两方面内容谁是重点呢?用―看详略‖的方法还好使吗?(穿插)老师告诉你们第二种方法—―看内容‖。看父亲说的话重要,还是我们说的话重要?谁的话重要,谁就是重点。

10、下面找几个同学分角色读这部分,只读他们说话的内容,看看能不能把谈话的气氛读出来。

11、谈话完了,哥哥说了几句话?读出来,这句话重要不重要?姐姐这句话重要不重要?我的第一句重要不重要?再看第二句,读一遍,这句重要不重要?但这句是听了父亲的话后的一个―觉悟‖,所以还得看父亲的话。父亲说的话重要不重要?那你们说―我们谈‖是重点?―父亲谈‖是重点?

12、从什么上面看出来的?这就叫看内容确定重点

―我们‖谈的那几句话除去我的最后一句话是重点以外,其余几句用不用仔细去研究?那我们把脑子集中在重要的句子上。通过―看内容‖我们找出来了,―父亲谈‖是重点。找到这儿,我们就快接近中心了。你们看看父亲一共说了几次话?用序号标出来。

13、五次.父亲这五次谈话都很重要吗?用―看内容‖的方法比较一下,哪次谈话重要,哪次不重要。指名依次读,并依次分析(1、2、5不重要,3、4重要)。

14、重点分析3、4赞花生

学花生

(1)你们把―赞花生‖。这段仔细默读一下,一边读一边考虑,父亲是从哪几点上称赞花生的。再读一遍,通过读这段话,你们说花生这东西有没有用?花生的果实,深深地埋在地下,只看地上的,貌不出众,那么花生有什么好处?父亲说的是有一点最重要,这一点是什么?对,不像什么一样啊?父亲是不是在批评苹果和桃子这类植物啊?那为什么要这么说?突出了花生的什么特点?(不炫耀自己的好处)

(2)我们再看―学花生‖,一起把第四次谈话读一遍。这次谈话有六个字最重要。找找把它圈起来,六个字讲了两个方面,谁找到了(不好看,很有用)父亲在这又说了花生的特点,那么父亲是让你给我们学花生越不好看越好?是这个意思吗?紧接着父亲又是怎么说的?那父亲这么要求,外表好看更好,更重要的是得有什么?父亲说―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不要做这样的人,他是不是叫我们学花生?

(3)好,一个第三次,一个第四次谈话,你们看这两次那一次更详一些?推出第三种方法―看目的‖。在这里看两个目的。第一,看父亲谈话的目的,第二看整篇文章的写作目的。现在问你们,父亲谈话只是为了把花生称赞一番呢?还是为了让我们学习花生?我们用―看目的‖的方法很容易就看出来这个是重点。父亲谈话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花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还是叫我们学花生。因此―学花生‖是这两段话的重点。父亲这番苦心,―我们‖理解了没有?

(4)光说理解了不行,得从课文里找根据。看你们能找出几点根据?(三点)这三点里,哪一点表现得最明确?印在心上是什么样子的?父亲的谈话是什么内容?再读一遍。这句话深深地表明他理解了,学花生要学什么?板书;做有用的人

(5)小结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做有用的人‖正是这篇文章的中心。作者写这篇文章,他不是在向我们介绍花生这种植物,而是给我们讲了一个道理。是借助花生说的,这叫―借物喻理‖。

种花生

落花生吃花生

过收获节△我们谈

谈花生△赞花生

父亲谈△

学花生△

教学后记:

《珍珠鸟》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教学重点:

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文为我们描写了可爱的小动物——活泼伶俐的珍珠鸟。谁能说你了解的珍珠鸟什么样?

二、出示自学提示,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分别画出―我对珍珠鸟的照料与呵护‖与―珍珠鸟的变化‖的语句。

2、在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教师提示:珍珠鸟的动作、神态及活动范围发生了哪些变化?

1、珍珠鸟活动的范围由笼里到屋里,从桌面到―我‖身上,落脚的地点从―柜顶‖―书架‖―灯绳‖到―窗框‖,再到―书桌‖―稿纸‖,甚至落在―我‖的―肩头上‖。它一步一步地亲近―我‖。它的胆子越来越大,神态也越来越自在、安祥,它在―我‖身边有着绝对的安全感,对―我‖完全信赖了。

2、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体会深的句子,学生评读,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3、提问:―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教师应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中人际间互相信赖、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总结

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在写作上有什么收获?

五、扩展阅读

读《小狗儿和大画家》,读后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教学后记:

《口语交际·习作四》

学习目标

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生活中获得的启示,想一想生活中给你以启示的小事,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表达练习。课前准备

1、留心生活中带给自己启示的事情或漫画。

2、搜集平时在书中和生活中读到的有启示意义的句子。↘引入新课,明确要求

①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小事、一句格言或一幅漫画引起我们思考,获得启示。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吧!

②请同学们三位同学阅读一下书上的要求。

③明确要求:

生活中给你启发的事情要求把事情的经过讲清楚,把得到的启示说明白。交流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要先说说是什么,再说是怎样理解的,还可以联系生活,通过事例来说一说对自己的启发和帮助。

介绍一幅漫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直接写漫画给自己带来的启示,也可以根据画意编一个故事,让 读故事的人自己体会漫画的含义。↘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①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面的建议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交流:生活中给你启发的事情;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幅漫画。②自己根据要求先想一想怎么说,再练一练。

③在小组内和同学进行交流,听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倾听,相互补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

↘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①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②师生评议:不仅要评同学说得怎么好,还要说说自己听后说到了什么启示。

③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的不同角度给予不同的提示评价。↘教师总结,提示积累

看来在生活中会给我们带来启示的东西还真有不少,一件小事,一句名言,一幅图画,甚至一件东西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和思考。

第二课时习作 ↘结合口语交际,引入写作

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同学们有的选择了一些小事、有的选择了一句格言或一幅漫画引起我们思考,获得的启示。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好吗?

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学生汇报本次习作想写的是什么。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课点评

一、两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鼓励优点,培养兴趣

①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②请学生展示自己在本次习作中的优点:表达准确的词语,语言优美的句段,成绩优秀的作文,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下一步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拓展思路。↘教师点评,好文欣赏

①教师从优略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②提出学生的共同问题,在全班进行集体评议、修改。

③宣读优秀习作,学生进行欣赏。↘小组合作,自己修改

自己朗读自己的习作,再读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请他们帮着评改,自己进行修改。

教学后记: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学习目标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今后进行综合性专题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学会制订活动计划,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承担一定的任务,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4.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从而树立从小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贡献意识。

5.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

课前准备:相关的教学挂图

第 一 课 时 ↘激趣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1.导语: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更多的了解吗?(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2.打开书P77页,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3.揭示内容。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再加上刚才书上的介绍,这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你们想不想更多的了解汉字?好,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板书课题 遨游汉字王国)

↘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神奇

(一)教师谈话:首先,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本P79—85页,让我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4‖,真实地感受汉字的神奇吧。

(二)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1.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有趣的?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2.除了上述四种汉字有趣的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汉字有趣现象? 3.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四)学生汇报,教师点拨。1.学生汇报第一题。

[要点:A字谜;B谐音;C仓颉造字;D―册、典、删‖的来历](1)关于字谜:请学生先独立猜出谜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汇报。[答案:萌;曼;日;香;;;刘、孙、杜、林](2)关于谐音:

师问:课本中例举了几种有趣的谐音?

[答案:歇后语;古诗;对联;笑话]

师问:能说出是哪两个字谐音吗?(3)关于仓颉造字:学生读完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传说。

(4)关于―册、典、删‖的来历:学生读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然后说一说

自己知道的其他汉字的来历。注意检查几个生字的读音。2.学生汇报第二题。教师作适当评点。↘总结拓展,激发学生探究

教师谈话: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汉字的有趣,的确,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汉字的奥秘,进一步学习汉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利用这些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二课时 ↘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次以综合性学习为主线进行整组学习的单元。那么如何开展好综合性学习呢? 2.提示: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对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P78页。3.学生自由读P78页上面一段话。

4.学生汇报从这段话中知道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汇报读懂的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的有趣‖,有选择地开展活动,注意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第三、四课时(说明:在确保活动中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教师要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

第五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几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一定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一定体会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汇报大家开展活动的情况。↘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一)字谜大擂台。

1.教师引言:首先,我们从汉字的猜字谜开始。同学们,大家在课外一定收集了不少汉字字谜,还有的同学自己编写了一些字谜呢。现在,我们要举行字谜大擂台活动,大家准备好了吗?

[活动说明:教师事先将学生收集和编写的字谜和谜底集中进行整理,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必答题、抢答题个若干道,分别用不同的信封装好,以便主持人活动时使用。] 2.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全班分成四个活动大组。将每个小组成员进行编号,每个组人数尽可能相等。(2)在班级选出一位活动主持人,五位裁判员,一位记分员。(3)必答题每题5分。答对加5分,答错不扣分。(4)抢答题每题8分。答对加8分,答错扣8分。3.活动开始。

(1)第一轮必答题。每组的1—4号选手回答。(2)第一轮抢答题。选手进行抢答。

(3)第二轮必答题。每组的5—8号选手回答。(4)第二轮抢答题。选手进行抢答。

[说明:教师根据活动的效果和学生人数进行控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4.交流体会,感受乐趣。活动结束后,可以请自编字谜的同学介绍编字谜的过程和自己的体会,也可以介绍自己在收集字谜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

(二)谐音俱乐部

1.教师谈话:刚才我们进行了紧张激烈的字谜大擂台,大家不仅通过猜字谜积累了汉字的知识,而且从中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进入我们的谐音俱乐部,再次享受汉字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2.互动游戏:

(1)歇后语:一生说自己搜集的歇后语前半句,指名其他人说后半句。(2)古诗:一生读自己搜集的古诗,指名其他人说其中的谐音字。

(3)对联:一生说自己搜集的对联上联,指名其他人说对联下联,并说出其中的谐音字。(4)笑话:一生介绍自己搜集的笑话。其他人说笑在何处。↘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实践

教师谈话:同学们,通过上面的活动,我们充分感受到汉字的无穷乐趣,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学习的主人。课下,大家可以把自己收集的字谜,有趣的谐音现象,整理归类,然后在教室里出一期黑板报。↘总结全课

同学们,大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制订活动计划,我们还通过搜集大量的学习资料,感受到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我们的收获真大。大家还想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吗?好,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六、七课时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几节课,大家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进行了一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对综合性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将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2.导入新课:同学们,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呢!只要我们主动地了解,积极地搜集,相信大家一定会了解到更多的历史。那么,在汉字几千年的历史中,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去了解呢?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的P85—90页的―阅读材料‖。↘整体阅读,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一)教师谈话:首先,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本P79—85页,让我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7‖,具体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吧。

(二)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1.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7‖,思考:这七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介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的?

2.除了上述七个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你还知道哪些?

3.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四)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学生汇报第一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要点: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一点值万金;街头错别字;赞汉字;古代书法作品赏析;我爱你,中国的汉字](1)关于―汉字的演变‖: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演变的过程,教师可以再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汉字演变的规律。

(2)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最后请学生在全班说一说。

(3)关于―一点值万金‖:先由学生自读,然后互相说一说为什么―一点值万金‖?最后和同学交流一下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4)关于―街头错别字‖: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出示的街头标牌,说一说哪些字错了,并给予改正,然后对自己的作业本进行检查(检查方式可以是自查,也可以是同学互查)。(5)关于―赞汉字‖: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在全班汇报读。

(6)关于―古代书法作品赏析‖:学生仔细观察两种字体的不同,说一说各自的特点,然后教师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共学生欣赏。(7)关于―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A、教师谈话:这是一篇很有感情的文章,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在遇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B、学生自主读课文。

C、检查课后生字表中生字掌握的情况。D、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将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作者热爱汉字的感情。E、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点。F、全班集体朗读课文。G、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抄下来。

↘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教师总结:通过上面―阅读材料‖的学习,我们不仅增长了更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更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大家学习得很有收获。

布置任务:下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方面的内容,制定活动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第 八 课 时 ↘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进行了综合性学习,大家对综合性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P84页。

4.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P84页的―活动建议‖。

[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汇报读懂的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和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第九、十课时

[说明:因为要进行社会用字调查活动,同时为确保活动中学生的安全,教师要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进入社区,所以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

第十一、十二课时 ↘激趣谈话,明确任务

1.教师谈话: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汉字历史和文化的资料,在活动中一定有不少收获。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首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打算怎样汇报? 2.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评点。

[说明:若学生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教师可以予以采纳;若没有,则按照如下建议进行] ↘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一)小小展示台──汉字历史大揭秘

1.教师引导:同学们,汉字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甲骨文开始,其间走过了一条有趣的发展之路。在我们人类一步步揭开汉字神秘面纱的过程中,也有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下面请大家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拿出来和其他同学一同分享。

2.分组交流,共享资料。学生在小组内由组长组织进行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介绍,介绍完后,大家可以互相传看。

[说明:学生提供的材料最好是多种多样的,如有一般文本的文字、图片的,有在网上搜集到的电子文本,也有口头介绍的……]

3.全班汇报展示。由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汇报。

(二)小小故事会──―一字之差‖的教训

1.教师引导:正确使用汉字,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字值万金‖的教训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教训还有很多很多。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相信大家一定搜集到不少这样的事例吧。

2.组内互说,推选代表。3.全班赛说,评选―故事大王‖。4.说说听完故事的体会和感受。

(三)小主人在行动──我为用字规范出点力

1.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我们的综合性学习的计划中,安排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活动。大家是如何开展这一活动的呢?请每个组的组长汇报一下活动开展的情况。2.组长汇报活动开展情况。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和评价。3.教师小结,并提出展示社会调查成果的要求:(1)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打算怎样汇报;(2)然后进行合理的分工;(3)在小组内进行预演;

(4)小组合作在全班汇报。[教师提示注意的几点: ▲ 展示的形式要多样:

A、实物类:书籍报刊、小型招牌广告、商标……

B、照片类:大型招牌广告、大型商品的商标、各种食物菜谱、各种商品信息…… C、记录类:电视字幕、各种公文、信函……

D、其他。▲ 展示的内容要全面:

A、不规范的字与规范字对比表 B、简单的调查报告 C、给有关部门的建议书 D、有关部门的回信或答复书

E、不规范用字单位的整改意见及整改反馈书]

(四)小小书法展──感受书法艺术美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中华汉字不仅是文明的使者,也是一种特殊艺术的重要载体。历来,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为众多文人墨客所喜爱。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崇尚书法艺术的人数不胜数。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计划中,我们安排了举办一次书法作品展览。看,我们的教室被大家布置得宛如书法艺术的殿堂。大家可以自由参观。2.教师提出参观要求:

(1)参观时,注意言行文明,不要拥挤,不要大声喧哗。(2)参观时,注意认真欣赏,了解各种书法艺术的特点。(3)参观时,可以向班上有书法特长的同学请教练字的方法。3.学生进行参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总结回顾:同学们,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综合性学习,大家通过认真拟订计划,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受到了情感熏陶。希望大家将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到的本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

2.拓展延伸: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

教学后记:

《有趣的汉字》

活动目标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字谜、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认识10个生字。

课时安排

―有趣的汉字‖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五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第二、三课时:分组活动。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调查、整理学习的资料。

第四、五课时: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活动过程

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一课时)

1.激趣: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2.介绍活动内容: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和同学交流;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

3.分组: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每组7-8人,选出小组负责人。

4.制定计划:

例:

―有趣的汉字‖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 x月x日

活动地点: x x家

活动内容:(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谐音笑话、谐音歇后语

(3)了解汉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工:

组长:xx 搜集资料:xx

编辑:xx 抄写:xx

插图:xx

日期:x月x日

5.交流:各小组交流计划,并张贴在教室里。

搜集和调查资料(两课时)

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采访、看电视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相关资源介绍。

交流活动成果(两课时)

一、猜字谜

1.激趣: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汉字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2)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4)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5)这里是两幅画: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6)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

篮球运动员指了指前面的两棵树;跳高运动员顺手捡起一根木棍,放在一个土堆旁;武术运动员信不过教练的书,放在剑的旁边;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3.小组同学间相互猜字谜。4.公布答案:(1)日(2)香(3)立(4)曼(5)休(6)林 杜 刘 孟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4是文字谜,5-6是图画谜,第7题是动作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制了许多字谜,哪一组给大家猜?

二、有趣的谐音

1.说谐音性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它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以上六组是谐音性歇后语,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A 一连三座庙──

B 石头蛋腌咸菜──

C 隔着窗户吹喇叭──

D 关公打喷嚏──

(5)宣布答案:A 妙(庙)妙(庙)妙(庙);B 一言(盐)难尽(进);C 名(鸣)声在外; D 自我吹嘘(须)

(6)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性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7)小结: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成为笑话。

(4)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三、汉字的起源

1.指名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

2.介绍:―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由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创造活动。

3.交流: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呢。哪一组给大家讲一讲?

4.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默读《―册‖―典‖―删‖的来历》。你还知道其它汉字的来历吗?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6.认读课后的十个生字。

四、畅谈收获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后记:

《综合性学习“我爱你,汉字”》

活动目标

1.通过综合性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社会用字调查,增强学生规范用字的意识,努力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4.在活动中,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调查报告。5.学会14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我爱你,汉字》,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活动资源 1.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学生多途径搜集到的有关汉字起源、造字形式、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等资料。

2.搜集的优秀书法作品,寻找身边的小书法家。也可聘请有书法特长的老师、家长作指导。

活动开展

第一阶段: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一)走进汉字

导语: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有人说,汉字堪称中国的第五大文明。她每一个字都有一段故事。她记载着我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她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性格的精灵,不是僵硬的无生命符号。汉字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让我们继续走进汉字,研究汉字,走进汉字的缤纷世界吧!

(二)制定计划

1.读教材中的活动建议,看看可以研究哪些问题。

(了解汉字的历史、搜集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社会用字调查、搜集书法作品,学会欣赏作品。)2.设疑。

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还想查阅哪些方面的资料?

3.学生按共同研究的内容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和研究具体目标。小组内明确分工,组织协调。

了解汉字历史:搜集资料了解汉字的演变,绘成表格,搜集趣事:搜集笑话或趣事。调查社会用字:去大街、家庭、校园、同学的作业本等寻找、拍摄,学会分析问题、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搜集书法作品:报刊杂志、字帖寻找名家或优秀书法作品,寻找伙伴优秀的书法作品…… 4.完成小组活动计划的制定。________________小组活动计划

组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学阅读资料。(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一点值万金、街头错别字、赞汉字、书法作品欣赏、我爱你,汉字)6.小组开展研究:

(学习方式:观察了解、请教师长、上网搜索、查阅资料、互相交流、社会调查等等)第二阶段:活动展示

活动一:汉字历史、趣事知多少

1.猜一猜

中国最早的汉字是什么?

2.说一说

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听我来介绍。

3.看一看

汉字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多少?各种字体大约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 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楷书和草书、行书也一直沿用到今天。)从这演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以上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七种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变化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4.故事串

①一个汉字记载一段历史。通过一个个汉字,我们能够看到祖先是怎样生活的,这种生活又是怎样变化的,甚至能够―看‖到,他们是怎样思想的。(讲解―监‖、―国‖、―女‖等汉字故事)②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

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一字毁千军、一点值万金……)活动二:火眼金睛

1.创意寻找

组织活动:带学生去走上街头,调查招牌、广告等用字情况;或让学生分析本班同学作文班或作业中的错别字。2.实践指南

现在,你是否愿意把观察到的错别字情况记录下来?你可以采用记录表的形式(如下表),可以拍摄下来,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记录。3.撰写报告

学习调查报告 3.指导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可以分三个部分:

(1)调查的时间、地点、调查的目的──发现招牌广告上的错别字,向有关单位提出改进建议。

(2)对调查到的材料作分析,主要是统计和分类,如调查了多少商店,发现了招牌广告上有错别字的有多少家;这些错别字大致有哪些类型;产生这些错别字的原因有哪些。(3)提出整改建议。提出防止和减少错别字的建议。4.小组汇报调查情况。

5.小小建议书

在社会用字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可以给有关部门、当地政府或你的同学写一封建议书,建议改正错别字。

活动三:书法作品赏析

1.欣赏教材作品

阅读课本:欣赏课本上提供的优秀书法作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2.拓展书法文化

你知道的书法家有哪些?了解他们有名的碑帖。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

3.读读背背《赞汉字》,结合诗中的词语欣赏搜集碑帖和书法作品,如行书流畅,楷书端庄,草书奔放,篆书隶书,古色古香等。赏析书法既要对作品宏观的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等等。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艺术型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

4.举办小型书法展览

可以欣赏有书法特长的同学的作品,也可邀请同学或老师、家长现场挥毫。活动四:诗文诵读

1.激情导读

一个个方块字,就是一幅幅跳跃的画。细细读她,如同一段隽永秀美的小诗;用心品她,好似一则意蕴深远的故事;静静赏她,仿佛走进了多彩的历史画卷……读读诗人刘湛秋的散文《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你一定会为自己面前的这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2.体验

汉字在作者眼里,一个个―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作者还觉得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读读这14个生字,张开想象的翅膀,你从哪些字中感受到、回味到怎样的风韵? 3.感悟

交流自己静心品读的感受。4。交流

读完课文我最想

(有感情地读、体会热爱文字的情感,摘抄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句子……)5.出手不凡

汉字多奇妙,它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它以无限活力和奇特魅力吸引着你,它以不同的风韵展示它的灵性,你觉得汉字带给你的是怎样的感受? 第三阶段:活动评价、活动续曲

1.你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或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说一说,写一写。2.小组完成活动评价表。

―我爱你,汉字‖活动评价表

自评能提一些好的主意

与组员愉快地合作

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同学对你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老师对你在综合性学习过程的评价 3.总结本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成果。

运用自己写的文章,加上搜集的资料、图片,制作小报、班级举办展览、总结本单元学习的成果。

4.学习中继续探究有关汉字的问题。

如识记汉字的方法,防止错别字的办法等。

教学后记: 《地震中的父与子 》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

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用―‖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

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学生补充: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是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写字教案五年级上册 篇6

第一课

字形特点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长、短、方、圆这四种字形的构字规律与写法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培养学生书写名人名言的格式,以及如何珍惜时间。教学用具:

小黑板、卡片。教学过程:

一、出示例字,揭示课题。

1、出示小黑板:身

2、齐读,这四个字的字形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第一个字属于长形字。

第二个字属于短形字。

第三个字属于方形字。

第四个字属于圆形字。

今天我们来学习“字形特点

(一)”。

二、指导书写。

1、出示卡片:身

〈1〉

仔细观察,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看? 〈2〉

学生边议论边试写。

〈3〉

指名学生发言,谈谈自己试写的感受。(即:怎样写好“身”字)〈4〉

指一名学生上台边说边写。〈5〉

师生评议。

〈6〉

学生自由练习同一类的字三个。

2、出示小黑板:(贴有写字的图片)

想一想:这些字个有什么特点?如何写好它们?

字形较短:血 之

字形较方:正 画

字形较圆:会 香

3、名人名言行款练习。

〈1〉

学生读一读,讲讲这句话的意思。〈2〉

分析名人名言的书写格式。

〈3〉

学生试写,要求注意语句中的长、短、方、圆不同字形的写法。

4、师小结。

三、学生进行钢笔字练习。P4 第二课

字形特点

(二)教学目的:

1、掌握大、小、偏斜三种字形的写字规律,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品质,规范书写的习惯。

3、继续练习名人名言的书写行款。教学准备:写有字的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出示字例,导入新课。

1、出示小黑板: 天

2、齐读。想: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3、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所占比例的大小有何区别?

4、指名说,老师板书:字形较大

字形较小

二、指导书写。

1、较大字形:

〈1〉

要点:撇、捺或长横、长竖要舒展。〈2〉

老师写:发 〈3〉

生试写:天年

2、较小字形:

〈1〉

要点:要写在格的中心位置,字中的笔画较短。〈2〉

师边将边示范:白 〈3〉

学生试写: 口

3、偏斜字形:

〈1〉

左斜字

主笔不可过于左斜。〈2〉

范写:夕

勿 〈3〉

学生试写。

〈4〉

右斜字

主笔不可过于右斜。〈5〉

范写:戈

飞 〈6〉

生试写。

三、名人名言行款练习。

1、生读名人名言。

2、讨论:写这一段话应该注意什么?

3、小结:格式、字:

4、学生边听音乐边写名人名言。

四、老师针对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生继续练习。

第三课

整齐平正 教学目的:

1、掌握字的书写规律— 整齐平正。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3、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提高他们对书法的鉴赏能力。教学用具:

写有华罗庚名言的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出示写有名人名言的小黑板,导入新课。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仔细观察。

2、边看边想:这一段话写得漂亮吗?为什么?

3、小结并板书:整齐平正。

二、指导书写:

1、指导写“卫”字。

〈1〉

横向笔画较平,竖画要直。〈2〉

范写:卫 〈3〉

生试写一个。

2、指导写“不”字。

〈1〉

横较平,竖宜直。撇、点相称。〈2〉

范写:不 〈3〉

生试写。

3、生自学自悟。

〈1〉

学生看书P9—10。

〈2〉

讨论如何写好“革、寻、歪”这三个字。〈3〉

指名谈并演示:

横向笔画上下对正,长竖居中。寻

长横较平,上下部对正。歪

横较平,上下两竖对正。

〈4〉学生试写“里、至、目、墨”。

三、名人名言练习。

1、读 想含义。

2、讨论:如何写好名人名言?

3、学生试写。

四、同桌之间互相欣赏、指正。

五、生边听音乐边练习P9—10的字各两个以及第二条名人名言。

教师创意设计及反思: 第四课 分配匀称 教学目的:

1、掌握要使字端正、美观,应将笔画安排匀称的写字规律。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品质,规范书写的习惯及浓厚的写字兴趣。

3、继续练习行款练习。教学用具:

写有字的小黑板(一个字美观,一个字分布不均匀)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展示上节课同学们写得好的作业。评论:好在哪里?(整齐平正)

2、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字是否达到要求了?哪个好些?为什么?不太好看的字毛病在哪?

3、指名发言并归纳板书:分布匀称

一个字写得美观、端正,不仅要将笔画写得整齐平正,而且笔画的分配要匀称。

二、指导书写。

1、学生看书P13—14。

2、理解“匀”与“称”。匀—笔画间隔均匀

称—笔画左右相称

3、讨论如何写好“主、衣、回、困、言、京、再、奋、杰、春、事、带”这十二个字。

4、讨论发言归纳:

“主” 横的间距均匀;示范:主 “衣” 内外笔画间隔均匀;示范:回 “京” 左右笔画相称;示范:京

“奋” 撇捺相称,下部笔画间隔均匀。示范:奋 “事” 横的间隔均匀;示范:事

“杰” 撇捺相称,四点间隔均匀;示范:杰 课堂练习:生随音乐试写以上十二个字,一字写两遍。

三、行款练习。

1、生读两则名人名言,明其含义。

2、试写第一则名言。

3、同桌交流。

4、师指正存在的问题。

5、生继续练习第二则名言。四、作业:

将书上P13—14的字各写三个。第五课

比例适当 教学目的:

1、掌握在写字时,应使各结构单位的长短宽窄比例适当的写字规律。

2、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观察事物的心理品质。

3、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提高他们对书法的鉴赏能力。

4、训练行款练习。

教学用具: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1、以小故事导入新课。

问:如果一个人头大身子小或头小身子大,他走在大街上,你看到他第一个反应是什么?(想笑)

为什么想笑呢?(上下不对称,即比例失调)2

小结:我们写字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字的各结构单位的长短宽窄比例不适当,那么写出来很难看。如:孟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如何将一个字的比例处理适当。板书:比例适当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贴有字卡的小黑板让学生细致观察,想:这些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以及在写它们时应注意什么?

苗 孟 篮 封 睡 谢

2、看书P17—18

3、指名回答并归纳:

〈1〉上下结构的字:

上宽下窄:苗(上、下长短相等)

上窄下宽:孟(上部长度占三分之一)

上下相等:篮(上中下长短相等)

〈2〉左右结构的字:

宽窄相等:封(右部稍长)

左宽右窄:到(左部占三分之二,右部稍长)

左窄右宽:睡(左边占三分之一,右部占三分之二)

〈3〉左中右结构的字:

如“谢”(左中右宽窄相等,左部较短)

三、随轻音乐,生将以上的字各写两个。

四、行款练习。

1、生读,明其含义。(第一则)

2、生试写。

3、同桌交流。

六、作业:

将书上P21—22的字各写三个以及第二则名言。第六课

重心平稳 教学要求:

1、掌握汉字书写中“重心平稳”这一规律,书写中注意写字“平稳”的要点和细节。

2、继续进行行款练习,在练习中既体会这一规律又能兼顾整体。

3、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及对书法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书法的热爱。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书写规律?怎样才能使汉字的比例适当呢?

二、新课学习。

过渡:汉字不仅要各部分比例适当,还要做到重心平稳才美观。(揭示课题,齐读)

1、对比写两个“乡”字,重心稳:“乡”,反之“乡”让学生感悟。

2、阅读书中“概述”,记号,交流。

3、认读本课例字,慢读一遍,初步感知字形。

4、以“手”字教学为例:

〈1〉

自己阅读领悟要求,对照例字体会后说说。〈2〉

指名写一个“手”下面同时练习一个。〈3〉

点评学生板演,同桌依此互查互评。〈4〉

改进后再练习写一个“手”。

5、以下的字可一齐指名书写,如一人写两个字,集中点评,全班每字各练写两个。

6、每个例字的最后一个字临摹一起进行,要求尽量不看要求,心领神会,熟练掌握“重心平稳”这一规律。

7、行款练习。

〈1〉

认读行款内容。

〈2〉

观察行款整体,要注意哪些问题。〈3〉

交流:

a、字居格中

b、字间距匀称(包括标点)

c、每个字的结构要注意,如:

础(√)

石出(×)

笔画之间要互相兼顾。〈4〉书写练习,教师辅导。

三、作文展评。

1、同桌互评,将结构最好、整体最美的汉字记号,如“手”互相比一比,谁写得好。

2、四人小组展评。

3、交流感受。

四、布置作业

1、继续进行行款练习。

2、找一些名言进行课外练习。

3、行款要有一定速度。了解颜真卿的故事(见书)第七课

字形特点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领悟,练习领会毛笔字字形特点

(一),主要是字形由两、三个部分组成时的结构规。

2、在练写中进步熟练掌握毛笔笔画的书写规律。

3、培养学生书法鉴赏的能力及对毛笔书法的热爱。教学准备:

师:毛笔、墨汁、砚合。

生:前三项同上,另备抹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本学期我们钢笔书法练习在“写字”课中暂告一段落。不论是钢笔字还是毛笔字都讲究结构美和笔画美。

2、欣赏几幅优秀学生书法作品,激发兴趣。

3、揭示课题。

二、指导写书。

1、认读所写生字。

2、以“森”字教学为例:

〈1〉

学生独立阅读书写要求。

〈2〉

指名根据教师放大的例字说说要求,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培养临帖能力。〈3〉

教师范写,全班观察,同时体会笔画的写法。〈4〉

学生临帖,先写一个。教师辅导。〈5〉

点评学生习字。〈6〉

继续练习写一个。

3、“磊”“矮”“耀”教法同上。

4、“林”“比”“昌”“炎”独立书写。

三、作业展评。

1、欣赏学生中的优秀作品。

2、从有代表性问题的书法作品中进行评讲。

3、四人小组展评。

四、作业:

课堂中如有不成功的汉字再练写两个。教师创意设计及反思: 第八课

字形特点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字形特点

(二)其中的规律,领会这类字的结构特点。

2、进一步熟悉毛笔字基本笔画的运用笔,使书写更美观。

3、培养书法鉴赏及临帖能力,培养对书法的热爱。教学准备:

师:毛笔、墨、米字格纸、砚、范写好的例字。

生:工具同上,另备小抹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规律?

2、揭示课题:字形特点

(二)二、指导书写

1、阅读“概述”。

2、认读所写汉字。

3、分类找出“相向”、“相背”、“一两笔”“结构单一” 如:“相向”:妙

“相背”:张

“一两笔”:乙

“结构单一”:口

4、每类字中分别选一个字作例字教学,如:“妙”: 〈1〉

自读,领会结构要求。〈2〉

指名依教师范字讲要求。

〈3〉

教师范写,边写边讲:“妙”字左右两部相向,左部横向右上斜,右部撇向左下长伸。

〈4〉

学生临帖,教师辅导。〈5〉

点评学生作品。〈6〉

继续练写另一个字。

三、作品展评

1、欣赏学生优秀作品。

2、评讲有代表性的问题。

3、四人小组展评。

四、课后练习

可依此课所学字形特点

(二)的规律,每种类型再找一两个字练写试试:

如:

相向: 勤

相背: 地

一、两笔: 人

单一结构: 中

第九课

点画要呼应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毛笔书写中“点画要呼应”的规律。

2、通过此类字的临帖,进一步熟悉毛笔笔法,使书写更美观。

3、培养书法鉴赏能力、临帖能力及对书法的热爱。教学准备:

师:毛笔、墨、米字格纸、砚、例字 生:工具同上,另带小抹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 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揭示课题。

二、指导书写

1、阅读了解“概述”内容,记号。

2、交流阅读已知。

3、分类教学,以一个字为例,如: 点与点呼应:京 点与提呼应:习难度大一点的:率 点与撇呼应:平

以“京”字教学为例:

〈1〉

自己阅读,读帖了解要求。〈2〉

指名以老师写的例字讲要求。〈3〉

教师范写,边写边讲:

“京”字,上横要长,上、中、下三部分对正,下部左点与右点呼应。〈4〉

学生临帖,写一个“京”字。〈5〉

教师巡视后点评,再写一个。

三、作品展评

1、欣赏好的学生作品,注意规律的把握及笔画的美观。

2、四人小组点评、欣赏。

四、作业:

继续练写每种类型中的另一个字。

第十课

长短要变化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书法中“长短要变化的规律”。

2、进一步熟悉毛笔笔画及将各种规律融会贯通。

3、培养书法鉴赏能力,临帖能力及对书法的热爱。教学准备:

师:毛笔、墨、米字格纸、砚、例字 生:工具同上,另带小抹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又了解了哪些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2、揭示课题。

二、指导书写

1、自读了解“概述“要求”,记号。

2、交流要求。

3、认读所写汉字。

4、分类比较。

(横的变化)鞋

(左右横画不同)非

(横竖的变化)勿

(撇的变化)

5、每种类型选一个字教学,如“言”:

〈1〉

自己读帖后上前及教师例字讲要求。〈2〉

教师范写,学生观察。〈3〉

学生点评教师作品。

〈4〉

学生临帖,写一个“言”字。〈5〉

点评学生代表作品。

〈6〉

继续练写一个,能改进最好。

三、作品展评

1、欣赏优秀的学生作品。

2、点评有代表性的作品及存在的问题。

3、四人小组展评。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毛笔书写中同一种笔画的长短应该有变化。愿大家平常钢笔书法中也能借鉴这种规律!

五、布置作业:

每种类型的字继续练写剩下的。

第十一课

伸缩穿插 教学要求:

1、让学生认识什么是伸缩穿插,了解伸缩穿插在书写中的重要性。

2、通过练习初步掌握伸缩穿插。

3、欣赏有关的书法作品,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教学准备:

1、笔墨纸砚。

2、投影机。

3、录音机及磁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几个汉字:杰

(通过投影显示两组汉字)

2、学生比较观察,找出规律。

3、教师总结:为了使汉字的结构合理美观。有的笔画应恰当地伸缩或穿插。

二、掌握新知。

1、学生通过范字了解什么是伸缩穿插。

2、师总结:

伸缩是指一笔画在不同的方向伸或缩。穿插是指笔画之间的穿插。

三、指导书写。

1、教师示范:杰(边写边讲解)

2、板书:上伸下缩。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拿出几个学生的练习投影,学生评议。

5、学生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继续学习其他的伸缩。

1、教师出示:朵

2、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上缩下伸

左伸右缩

左缩右伸

3、教师示范:朵

翻(边示范边讲解)

4、学生练习,放音乐。

5、教师巡视指导。

6、优秀作品展示,师生评议。

五、学习穿插:出示“雄、跳、愉、树、游”。师生归纳穿插规律。

六、布置作业:练习“愉、树、游”。板书:

上伸下缩

伸缩

上缩下伸

左伸右缩

左缩右伸 第十二课

轻重要适宜 教学要求:

1、让学生了解笔画有轻有重。

2、通过练习初步掌握在书写中如何注意轻重适宜、搭配合理。教学准备:

1、笔墨纸砚。

2、投影、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内容。(伸缩穿插)

2、引入新课:轻重要适宜(板书)

二、出示范字: 自

1、学生观察每一个字的轻重。

2、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1〉“自”:横画较轻,竖画较重。右竖比左竖较重。

〈2〉“明”:横向笔画轻,竖向笔画重;左部右竖较左竖重。〈3〉“卫”:笔画少。用笔重,三笔轻重差不多。〈4〉“千”:三笔都较重,竖比横更重。

〈5〉“正”:上横较重,中竖不上横稍轻;短横、长横比中竖稍轻。

3、教师总结:

〈1〉

一般横画较轻,竖画较重。〈2〉

笔画少的字都较重。

4、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5、师生评议,教师总结示范纠正学生书写中存在的问题。

三、教师出示范字:“整”,“餐”,“舞”,“健”,“割”,“赛”。

1、学生观察轻重情况。

2、学生尝试归纳规律。

3、师总结:笔画多的字用笔都较轻。

4、学生练习,放音乐,教师巡视。

四、作品展示,师生共评。

五、作业:课后练习,每字十遍。

板书: 横轻竖重

轻重要适宜

多轻少重 教师创意设计及反思:

第十三课

偏旁要容让 教学要求:

1、让学生了解书写中要正确处理偏旁之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在书写中如何做到偏旁之间要容让。

3、通过比较展示,培养学生的书法鉴赏能力。教学准备:

1、笔墨纸砚。

2、投影、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1、回顾上节课内容:轻重要适宜。

2、引入新知:偏旁要容让(板书课题)

二、出示范字:

1、学生观察。

2、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在合体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最多,而在左右结构的字中,又以含左偏旁的字为多。书写左偏旁,一般要写窄些,将比较宽的部位让给右部。对于其他结构的合体字也应以窄让宽,以短让长,以小让大。

三、教师范写:时

独(边写边讲解,学生观看)

四、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练习展示,师生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

六、继续练习:泉

1、师范写并提醒学生注意:

〈1〉

上部窄短,下部宽长,上让下。如:“泉”。〈2〉

上窄下宽,上让下。如:“要”。

〈3〉

上部较窄短,下部稍宽长,上让下。如:“泉”。

2、学生练习,放音乐,师巡视指导。

七、优秀作品展示:师总结并板书。

八、练习:回家书写:得

板书:

左让右

偏旁容让

上让下

第十四课

疏密要得当 教学要求:

]

1、让学生了解在书法中要注意安排有疏有密。

2、如何在书写中做到疏而不散,密而不挤,疏密得当,搭配合理。教学准备:

1、笔墨纸砚。

2、投影、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内容:偏旁要容让。

2、引入新课:疏密要得当。

二、教学范写: 引

1、学生观察,教师归纳:

〈1〉“引”:左部笔画较紧密,右部笔画疏松,右部笔画比左部笔画稍重。〈2〉“吏”:上笔画较紧密,下笔画较疏松,撇捺舒展。〈3〉“印”:左部笔画较紧密,右部笔画疏松。

〈4〉“美”:上部笔画紧密,下部笔画疏松,下部横要长。撇捺对称。

2、教师总结: 笔画少就疏。笔画多就紧。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生作业展示,师生评议。

五、学生继续练习其他的字:(放音乐,教师指导)

六、优秀作品展评:(投影)

七、师总结:

疏而不散,密而不齐,疏密得当,搭配合理。

八、布置练习:回家,每字5遍。

板书:

少 疏

疏密得当

多 紧

第十五课

集字练习

(一)教学要求: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集字?以及集字的意义。

2、继续进行书写训练。教学准备:

1、笔墨纸砚、投影、录音机、磁带。

2、名家字帖。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回顾上节课内容:疏密要得当。

2、引入新课:出示名家字帖,学生欣赏。

3、板书课题:集字练习。

二、了解集字。

1、什么是集字?

一般是名家书写的字组成所需要的词、句或篇章。

2、为什么要练习集字?

练习集字既能学习字的写法,也可从中受到教育。

3、知识延伸:平时喜欢哪些书法作品,你喜欢什么名言警句?想写成一幅作品吗?

三、集字练习:

1、师示范书写:知 不 足 好 学

2、学生观察,找出每字的书写要领。

如:“知”:左部长,右部偏下,左部横的收笔相齐。

“不”:笔画稍重,撇点相称。

“足”:口的位置在上部要正。撇捺舒展。

“好”:右部比左部稍长,横左伸右缩。

“学”:上部较宽,下部较窄。弯钩稍偏右。

3、学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4、作品展评:把以上字连起来投影,学生评议。

5、学生继续练习:注意每字的安排。(放音乐)

四、优秀作品展示。

五、作业:完成“满、招、损”,“谦、受、益”。

第十六课

集字练习

(二)教学要求:

1、继续进行集字训练。

2、要求学生完成自己的书法作品。

3、初步了解书法作品的布局章法。教学准备:

1、笔墨纸砚。

2、四尺宣纸。

3、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继续进行集字训练。

二、师示范:“不耻下问”。边写边提示:

“不”:横不要过长,撇的起笔稍偏右。竖居中,宜直。

“耻”:左部窄长,右部宽短。右部比左部笔画疏松。“下”:横要长,竖稍偏左,点靠上。“问”:口稍扁,左右间隔均匀。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四、教师出示学生作业:(投影)师生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学生练习:“温故而知新”。(放音乐)

六、优秀作品展评。

七、师总结。

八、布置练习:

传统文化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7

一、根据课文特点选择确定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 原本并不作为教学而创作, 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读者阅读它们, 其目的或者是为了获得事实信息, 或者是为了获得思想感情的信息, 总之, 都是为了获得信息。文章一旦编入教材, 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 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 是教学的一种凭借。课文是教具, 掌握教具不是目的, 目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形成语文能力。被编入教材的课文除了有原本传播的信息价值, 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 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 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课文教学中, 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是通过掌握课文主旨的过程掌握课文的教学价值, 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 也就是言语智慧,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通过课文教学让学生不但掌握课文说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掌握课文怎么说及怎么读 (写) 这一类文体, 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得意、得言、得法。

一篇课文的语文知识在具体的教学点上是由教学的整体需要及整个教材的价值体系决定的, 我们应该根据课文所处教材的位置、编者意图、学段目标、单元专题要求, 尤其是课文本身特点确定这一篇课文特有的具体的语文知识,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获得新的读法、写法和学法, 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例如《鲸》一文被收入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精读课文, 该组专题的内容是“学习说明性文章”, 专题的学法是“要抓住课文的要点,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再结合《鲸》的用词准确、表达形象这一突出的写作特点, 确定该课的语文知识为: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准确地用词, 形象地介绍事物, 通过练笔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说明方法及准确、形象地表达的方法。

二、结合具体语境学习领悟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拼音、标点、生字新词、句子段落、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知识和技能。这些属于教材的言语形式, 而内容与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语文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学习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必须经历一个来回。即通过阅读文本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并在进一步充分理解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通过课文里的典型语例, 学习领会言语形式, 因为离开了具体的语境, 所谓的言语形式是不存在的。再说, 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抽象讲解语文知识得到的只是模糊的概念, 对发展学生实际的语用能力并无多大用处。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要经历以下两个环节。

1. 以掌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为基础

在课文教学中, 掌握文本的思想感情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生必须通过阅读课文, 在与课文的语言材料的直接接触中, 得到最初的最真实的感受, 获得审美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在处理此环节教学时, 教师有意识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自学课文, 自主理解教材文本的意义。因为,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阅读理解是一项学生能够自发形成的技能, 是一种不需要刻意培养的技能。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学生就能自发形成阅读理解的技能。在教学中, 这个环节一般让学生通过预习初读课文, 教师只需花少量的时间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初读课文的感受。如前所述《鲸》一文的教学,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 了解鲸的形体特点 (大) , 鲸的进化过程, 鲸一般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以及鲸怎样进食、用肺呼吸、如何睡觉、鲸的生长特点等生活习性。通过阅读, 学生了解了有关鲸的科学知识, 唤起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兴趣, 并受到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2. 在课文的思想情感背景中掌握语文知识

上述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环节中的做法, 只是让学生作为阅读的客体, 获得一般读者所获取的信息。在课文教学中, 要在学生获得信息后, 重点引导学生学会领悟文本语言信息的处理, 这也是语文智能的本质内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学习和领悟课文言语形式及表达效果, 掌握文本特有的语文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

(1) 典型示范, 领悟语文知识。首先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思考:课文是怎样说明鲸“大”的特点?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 品味并分析说明鲸“大”的方法,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接着出示“我国发现过一头很重的、很长的鲸”与文中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 约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作比较, 通过比较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作者运用“近四万公斤”“约十七米”等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2) 实践运用, 内化语文知识。让学生找出课文第2至7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句, 读读议议, 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在实践运用中, 内化了本文特有的语文知识。

这样, 学生在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感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体会语言形式的表达作用。通过比较、评析等, 领悟作者的言语智慧, 在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中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 积淀内化学生的语文知识, 不断丰富学生个体的言语形式, 为迁移运用打下基础。

三、通过变式训练迁移运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领悟语文知识, 获得的只是陈述性知识, 理解的是知识的表征, 这时理解的只是一种抽象概念, 这类知识最大的特点是易学易忘。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 学生获得的陈述性知识必须通过实践, 通过必要的变式训练实践操作, 在新的语境中运用, 在运用中上升为程序性知识, 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同时, 要在不同的语境中不断运用, 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鲸》一文的教学, 在学生学习领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后, 让学生补充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资料, 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注意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及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方法。这样, 在实践中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文知识,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 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在其他语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积累经验, 增强语文运用的意识。

传统文化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8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的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习本单元已有一定的探索规律基础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为一队,女生为一队,比比看谁能快速真确地记住老师给你的信息,能记住的获胜。准备好了吗?开始!

男生:487

女生: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

女生:375375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452

女生:375375375375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的老师设计的游戏就是不公平的。女生一组是有规律的,男生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参与游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并初步感受周期规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学校马上要迎来60年校庆,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许多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图略),从左边起,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小组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a.师:来先看看盆花是按什么样顺序摆放的?

生:按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摆放的。

生: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生:蓝红两盆为一组,先蓝后红,一直这样摆下去。

(师相机提问:下一盆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盆花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两盆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

b.让我们来看看彩灯的摆放。

生:按红、紫、绿,红、紫、绿3盏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下一盏会是紫色吗?为什么?

生:不会,红色,每组中都是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强调每组中的排列顺序都一样。

c.那彩旗呢?

四面为一组,红红黄黄的顺序一直排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盆花、灯笼和彩旗的排列顺序,感知它们摆放的有序性,并能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2.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蓝色。

师:确定是蓝色,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动手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

生:△○ △○ △○ △○ △○ △○ △○ △

你是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很好,这个一定是对的。

预设2:

1、3、5、7…单数  蓝花

2、4、6、8…双数  红花

你观察很认真,单双数的规律,那77盆呢?84盆呢?

预设3:

15÷2=7(组)……1(盆)

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15盆2盆为一组,分为7组还余1盆,所以是蓝花。

师追问:15是表示什么?2、7和1呢?

师:为什么余1盆就一定是蓝花?

每组都一样,第八组第一盆和第一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花。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那种?

(生表态)

【设计意图:通过15盆是什么花,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来解决问题】

3.照这样摆下去第38盏灯,39盏灯是什么灯?来试一试。(生动手)

38÷3=12(组)……2盏,应该是紫色。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3盏为一组,38盏12组余2盏,和第一组中第二盏一样。

那第39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39÷3=13(组),应该是绿色。

这里没有余数你是怎么想的呢?

它是第13组的最后一个,和第一组的最后一个一样。

小结:有用前两种方法的吗?

一一列举太麻烦了,要是问第100盏,1000盏呢?还有人用一一列举吗?

看来这种方法是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38、39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实际问题中逐渐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拓展练习

大家对今天的规律了解的怎么样?来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1.老师先摆了三枚棋子,你能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

生:黑色,  21÷3=7(组)

《预设》生;不能判断,不能看出下一枚是什么,没有周期规律。

《预设》师:一定是黑色吗?

生:不一定,因为不能确定第四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黑色的也许是白色的。至少有这样的两组才能说它是有规律的。

是的,你能给它添上几枚让它出现规律吗?再来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

○○●●○○●●……

……    ……

(生上台展示自己添加的规律,特别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师: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棋子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有规律,及在设计中更完整地认识周期规律,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知道了什么是周期规律,也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你来看看老师摆的这些棋子是周期规律吗?如果是你,知道第50个是什么颜色吗?

○○●○●●●○●●●○……

小组讨论。

反馈:是周期规律。

生1: ○○●  ○●●●  ○●●●  ○……

生2:○○  ●○●●  ●○●●  ●○……

师:是的,去除前面几个棋子,后面的棋子是周期规律。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知道什么是周期规律。

2.知道发现规律时,要用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的办法找到规律,就能应用规律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分5个环节认识周期规律,即“五探”。“一探”通过男女生“比比谁记得住”的游戏,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找规律兴趣。“二探”通过情景图,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体验周期规律。“三探”你知道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吗?学生通过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四探”通过第38盏、第39盏是什么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方法,得到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五探”通过一组实践操作“摆棋子”再次探究并形成清晰完整的周期概念,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通过“五探”学生对周期问题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了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成功的体验。

上一篇:柴静看见读书笔记下一篇:医院职代会县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