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点点自由作文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给孩子一点点自由作文(推荐17篇)

给孩子一点点自由作文 篇1

有一次,星期五晚上,我兴冲冲的跑回家,打开电视机,看得正带劲。突然,“啪”的一声,原来妈妈把电视关了,还气势汹汹地对我说:“上次考的那么差,现在还想看电视,快去写作业!”我刚想辩解,但看到妈妈那严厉的目光,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我眼里噙着泪花,很不情愿的走到书桌旁,写起了作业。

那一夜,我多么伤心,我不明白,为什么所有的家长都把分数看得那么重,我知道父母是为了让儿女考出好成绩,考上大学,将来出人头地,有出息。可这样的管法太过分了,孩子们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根本不让我们玩,哪怕让我们玩一会儿,这样我们的大脑也可以休息,放松一下,没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怎能把学习搞好呢?

给孩子一点点自由作文 篇2

画笔不是照相机,画笔不需要把实物毫毛毕现的表现出来,绘画需要的是创造力和想象力。怎样让小学生在色彩使用上具有创造性,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大胆地画出来,我以为可以从诸多方面来教授。

一、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大自然对色彩的诉说

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有幸生于其中,客观世界之间的色彩差异需要让孩子用其独有的眼光和认知水平去辨别, 并注意它们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变化,这是孩子们认知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基础,也是他们学习用色彩进行表现的前提。组织孩子走出课堂和学校,去亲近自然,大自然才是最好的美术教师。让学生观察季节变化,感受季节变化对实物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色彩,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感受“映日荷花别样红”。到了秋天又变成枯黄;天上的朝霞和晚霞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成人的脸色和小朋友的脸色是不一样的,高兴时候的脸色和生气时候的脸色也是不同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观察,孩子们对发现周围生活中的色彩不仅非常感兴趣,而且非常敏感,他们能够捕捉事物之间很美妙的色彩变化。

二、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表达小学生对周围环境的感受

教师要有目的地把学生带到设定的环境中,让他们感知自然的奇妙和艺术作品的独到,从而获得足够的感性经验, 还要大胆地把学生想要的色彩赋予到绘画作品中去,打破用实物固有颜色作画的僵化思维。在小学生美术活动中,每进行一个步骤我都是从小学生最感兴趣、 最易掌握的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小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鼓励小学生把作品涂得色彩斑斓,不要求他们选用的颜色与表现的物体一致,不要去批评他们用错了颜色或去教他们如何正确选色。所有的绘画都按照学生的愿望来完成,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运用色彩,使学生保持对色彩刺激的敏感度。激发孩子对绘画等美术艺术的兴趣。未来一定是这群学生的,未来也是不可预知的,未来是否会有火红的西瓜我们无法得知,但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好多色彩是古人不能想象的。不能用今成人固有的目光去限制作为未来主人的学生的思维。

三、通过对色彩的学习和认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绘画使孩子能够表达自身的愿望和对实物的理解,色彩更是在这个过程中对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例如,吹画活动是先用装有颜色水的滴管在画纸上滴几点颜料,然后用吸管对着画纸上的颜料用嘴吹气,使颜料水在画纸上流散开来。 我鼓励小学生在画纸的不同位置滴上不同的颜色水,再从不同的方向吹,画面上的颜色相互流淌融合,创造出色彩斑斓的图画。小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基本色, 辨别了较多的色彩,兴趣很高。

染纸活动是教小学生将宣纸折叠成形状后,用一个角蘸色,由于所用纸的吸水性强,颜色就自然渗透到里面去,这样就出现晕染的艺术效果,如果重复蘸取不同的颜色,色彩相互渗透,就会出现有趣的色调变化。同样扎染和蜡染是染布活动的两种不同的形式。扎染是将布打结后浸染颜色。蜡染是先在布上滴蜡烛油,再随意涂抹水彩色,最后盖上一层废布,用熨斗在布上煨烫,揭开废布后即可呈现画面。我同时在活动中引导小学生初步认识色彩的冷暖、深浅、明暗、强弱的不同,继而认识调配色。

喷洒印画活动是先在白纸上覆盖不同形状的纸片,用装有颜料水的喷雾器喷洒整张白纸,不同颜色交替喷洒到纸上,颜料相互混合就产生色调变化的效果,当揭开覆盖在上面的纸片,就显现出留有空白的各种图案。

给心灵一点自由空间 篇3

累了,我喜欢“夜阑人静,蜗居斗室,捧一卷诗书在手,一咏三叹”。这样,我便不会再烦闷骄躁、头昏脑涨。

我有一间小屋,在楼上。夜晚在家时,我总喜欢捧一本喜欢的书,走进小屋。小屋朝南开了一扇窗,我便时常可以抬起头,仰望星空,浮想联翩,踌躇满志。

于是,累了,我便“逃离”到小屋中,找到了摆脱疲惫的力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喜欢偎依在屋后的老槐树身旁。老槐树的皮就像爷爷的手,粗糙却不磨人,总是充满了温暖,抚平我心灵的伤痕;老槐树的根就像爸爸的身体,深沉、吃力地支撑着这个家庭。

于是,痛了,我便“逃离”到老槐树的怀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哭了,夕阳会抚摸我的脸颊,吹干我的眼泪,用它无形的大手托起我,就像托起明天的太阳。

夕阳给我的不只是庄严,沧桑,更多的是明天的希望。

于是, 哭了,我“逃离”到夕阳脚下。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迷路了,我喜欢拿出相册,让它进入我心的深处,点起一盏指路的明灯。

童年的伙伴及亲人的身影都浮现在我面前,催我奋发,策我前进,并不时地为我指明前方道路。

于是,迷路了,我便“逃离”到相册中去。

“逃离”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汲取力量,更好地面对现实。

紧张的生活中,别忘了给心灵一点自由的空间……

给孩子一点点自由作文 篇4

现在的我,上五年级。

现在的班级,正处于紧张的复习状态。

此时此刻,我正拼命赶着作文。在我们班,我们,都是国宝——每天都熬夜熬到午夜,久而久之,便成了“活化石”——大熊猫。我们宝贵的,唯一能抛开烦恼玩耍的时间——课间,也被您占据——用来做永远也做不完的“鼎尖教案”里的习题;我们做到手酸,非常酸,快断掉了,都还在做。您甚至还说,做了这么多习题,期末考不好就……“对不起您和习题!”我们一齐说道。中午,我们做着您布置的作业——抄着已经抄过N遍的词语盘点,日积月累。难道,我们的童年,就这么,过去了吗?我们已经五年级了,还有一年,我们就要跟童年永远地说“再见”了;难道,我们的童年就这么索然无味么?听妈妈说,他们的童年五彩缤纷,多姿多彩。捉蜻蜓,跳皮筋……我们还能怎样扞卫童年呢?

我是一个十足的假小子,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这其实都是妈妈的成就——是她帮我检查,告诉我哪里错了;其实我玩心很重,当老师向我们报告那貌似永远也写不完的.作业时,我已经石化了……

老师,请给我们一点自由与时间,让我们有时间去扞卫童年。

老师,请给我们一点自由与时间,让我们去享受童年的乐趣。

老师,请给我们一点自由与时间,让我们去细细品味童年的点点滴滴。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篇5

《给孩子自由》给了我很多启示,在具体事例方面,比如我的宝宝在与小朋友接触中,不仅不会主动攻击别人,而且受到别人攻击时,也不会还手。说心理话,孩子挨打我不心疼的,因为小孩子总是要在这样的事情中成长起来的,但我很怕孩子这样是懦弱的表现。小巫提到了这个事情,也给出了明确的解答,让我很是安心。

另外,不威胁孩子,不以爱的名义来束缚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个性,这些,都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从对我宝的亲身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效果。

小巫的这本新书《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手记》就是育儿手记,果然,亲切有共鸣而生活化,文中讲述的经历几乎是任何1~3岁半的幼儿的家长都会遇到的日常状况:是不是坚持母乳喂养?训练大小便、社交能力培养、自由与规则的建立、保姆的寻找与培训、语言教育、就医经历、选择幼儿园、女孩和男孩不一样的养育特性、携子旅游等等,每每读到会心处,必狂笑,想起自己也有过的种种故事及尴尬,但这本书又不是那种读完后仅获得安慰和认同感的普通育儿手记,身为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的小巫,在自己的育儿实践记录中,加入了教育学理论的阐述和自己的反思,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成长,又研习西方教育理论精髓的独一无二的作者视角,造就了这本书深刻而精辟独到的立论,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家长如何给孩子想要的自由 篇6

一、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

二、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三、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

四、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般的学校解放出来。

五、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中解放出来。

六、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方法一:让孩子的头脑获得自由:孩子越小,想象力越丰富.孩子到了十二岁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想象力了.孩子的”为什么”和孩子的问题不要不答.“儿童有自己的思想,儿童有自己的力量,不让儿童自己去做他所能做的事情,不让儿童去想他所想的事情,等于阻止了儿童身心的发展。”

方法二:让孩子的双手获得自由:

不再帮孩子做这样做那样.让孩子灵巧的双手用起来:

方法三:让孩子的嘴巴获得自由:

给孩子一点点自由作文 篇7

一、尝尝自己劳动成果被别人破坏的滋味

自由活动时间, 孩子们选好了积木在各自玩着, 这个调皮的小家伙总是在我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溜到桌子下面, 伸出手拿别人的积木, 再不就是把别人搭建的积木弄乱, 我说过好多次了不管用, 这次我决定改变方法, 我悄悄地告诉他周围的小朋友, 小长秀再抢别人的积木就帮我把他的积木收起来, 他又开始搞破坏了, 我给他周围的小朋友使了个眼色, 小朋友快速地把他搭建的积木拆开放进收纳盒里, 他回来会看到积木没有了, 跑着到我这儿来告状: “老师, 他们把我的积木给拆了! ”“是哪个捣蛋的家伙拆的啊, 那怎么办啊? 再重新搭吧! ”“可是那是我搭了很久才弄好的啊, 坏蛋! ”说着就哭了起来。“怎么了? 是不是心里很难受? 那你有没有给别人捣过乱? 你给别人捣乱, 把别人的积木弄乱的时候, 小朋友的心里也很难受啊! ”他不停地点着头, “哼, 都给我弄坏了, 我还要重新摆。”“是啊, 这个小朋友做得不对, 那你说你把别人搭好的积木弄坏做得对么?”“做得不对, 我以后不弄坏别人的了, 老师! ”“我就知道陈长秀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 来老师和你一起把刚才的积木搭好! ”我拉着他的手来到他的桌子前和他一起搭起了积木。经过这次之后, 他好了很多, 有时会不由自主的跑到别人跟前想搞破坏, 我用暗示的眼神看看他, 他笑着对我说“老师我不给人家弄坏, 我看看他怎么撘的! ”我点点头, 对他竖起大拇指。他笑着跑回自己的位置。

二、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学会选择, 学会玩

俗话说, 会玩的孩子不用愁, 会玩的孩子聪明。活动时, 我通常不会指派孩子固定去玩什么, 活动前给孩子一到三分钟时间, 让孩子想想自己要选择什么玩具, 这样做是让孩子有目的的选择, 避免一窝蜂去选择同样的玩具, 因为是自己选择的, 玩的时间也会长久一些, 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选择的能力。我会建议孩子们一种玩具玩出很多新花样, 比如积木是搭建的, 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排序, 来组成图案; 呼啦圈不仅可以放在腰上转, 还可以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转, 还可以在地上滚动, 玩飞去来, 还可以几个小朋友玩抛接, 也可以放在地上玩跳圈。甚至每周有一天就给孩子发5片积木, 鼓励孩子们想办法怎么玩的有趣, 开始时孩子会抱怨, “这么少怎么玩啊? 没意思! ”慢慢的他们学会了合作, 几个小朋友在积木少的时候在一起玩搭高高, 玩排列, 还有的甚至把某个积木当成某样东西。比如, 几个孩子用积木玩过家家, 开始我真佩服孩子们的“匪夷所思”, 把圆扁的积木当成碗、盘子, 把方的积木当成当成桌子、凳子、电磁炉, 玩的不亦乐乎, 孩子们在我的“逼迫”下玩出了新花样, 我很开心, 不停地夸赞他们真有办法, 他们也很有成就感, 向我介绍他们的新玩法。这样的方法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游戏中如果有孩子向我求救, 我也不会直接帮着他去解决, 而是引导他怎么去解决。在玩中孩子学会了独立思考, 学会了自主选择, 学会了分工合作, 具备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给孩子有独立的见解, 学会思考

阅读课、故事课我通常都不会先给孩子讲, 我会安排他们自己先看, 把自己看到的讲给周围的朋友听, 或者讲给我听, 我会穿梭孩子中间当个“看客”。

有时也会驻足听他们讲给我听, 我的讲述通常是在孩子们讲述的基础上稍稍加工, 最后书本上的故事是让孩子来欣赏的, 这种方式很好的锻炼了孩子的思维习惯, 独立思考, 组织语言, 而不是被动接受, 欣赏部分让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拔高。

提问时为防止孩子人云亦云, 答案重复别人的, 养成不思考懒惰的思维习惯, 我要求孩子自己要想出一种答案, 在心里先说一遍给自己听, 站起来回答问题就回答自己的想法, 孩子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 独立总结的习惯, 成为有独特见解的独立儿童。

四、教给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孩子出现状况时, 我不会立刻出现, 而是远远地观察。户外活动中, 孩子难免会遇到各种状况, 比如, 昨天户外活动小耀琪不知怎么把小睿凝弄哭了, 小耀琪紧张地看着我, 我装着没看见, 她一边给小瑞凝擦着眼泪, 一边躬下身子看着她的脸安慰她, 期间有孩子来告状, 说小耀琪把小瑞凝打哭了, 我说老师知道了, 我去看看, 答应着孩子, 我稍微挪动了下脚步, 走到离他们比较近的地方, 听着小耀琪还再说“对不起, 我不是故意的, 把你碰疼了, 我给你揉揉好不好, 我明天给你带巧克力吃! ”看来真是碰疼了, 小耀琪安慰了好一会, 小瑞凝才不哭, 两个人手拉手去玩了, 我大声地对全体小朋友说“小朋友玩的时候要保护好自己, 保护好别人, 不要受伤! ”孩子们大声答应着“知道了! ”这样的事情是经常的, 只要不出现“险情”, 我一般会“抽手旁观”, 任由孩子自己去处理。

五、教给孩子学会承担, 让孩子起飞

“孩子都是好孩子, 就看你怎样引导他。没有不称职的孩子, 只有不称职的父母。”孩子摔倒了, 父母教孩子打地板; 把饭碗打翻, 妈妈抱怨爸爸没放好。不要说孩子还小, 不要说他大了就知道了, 这都是大人用来原谅自己的借口, 孩子错了就要学会承担。错了家长通常批评孩子, 但孩子有杀伤力很强的“武器”, 哭、撒泼, 在孩子的武器攻击下很多家长选择“缴械投降”, 让孩子“变本加厉”, 武器更加坚强, 养成了独生子女自私、任性、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感, 相信哪个家长也不愿如此, 只是出于对孩子的“爱”, 孩子哭家长心疼, 岂不知这样的爱就是慢慢毁掉孩子的毒药, 这杯毒药是家长亲自为孩子“精心调制”, 还美其名曰疼爱孩子。无数失败的教育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让我们以爱的名义悉心呵护孩子, 给孩子自由的翅膀, 让这双翅膀在我们的呵护下坚强无比, 羽翼丰满。当有一天孩子起飞时, 让我们做孩子的助推器, 帮助他们驶进正确的轨道, 做他们的坚强后盾, 助他们一臂之力, 让他们飞得高, 飞得远, 飞得坚定, 飞得自信坚强……

摘要:当孩子背起行囊离开我们的那一刻, 你准备好了吗?你会拍拍孩子的行囊潇洒地说“出发吧!”不用再交代任何的话语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说明你成功了。家长应该给孩子自由飞翔的翅膀, 随时起飞, 如何做到呢?我们应该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学会选择, 学会玩;教给孩子有独立的见解, 学会思考;教给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教给孩子学会承担, 用换位的方法让孩子尝尝自己劳动成果被别人破坏的滋味。

给孩子多点自由,还孩子快乐童年 篇8

关键词:学习兴趣;发展规律;超前学习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辅导班、兴趣班接踵而来,孩子受教育的年龄也越来越小,所学知识量越来越大,家长越来越推崇超前学习。这不仅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学习兴趣,更是让孩子的童年变得暗淡无光。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权,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一、社会现状——儿童超前学习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现象

在这个竞争越发激烈的社会,作为父母,深深感受着压力的重大和现实的残酷。这就促使他们产生了一些扭曲的“逼”子成龙的观念,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足够优秀,崭露头角,冲破社会种种压力,成为佼佼者。这就迫使这些用心良苦的父母们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尽早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甚至残忍地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和童年应有的快乐。以至于让一个还不满6岁的孩子有着这样一个梦想:能好好地玩一天,不用一直上课。试问,一个这么小的孩子,玩难道不应该是占他生活的主体吗?为什么玩一下成为他遥不可及的梦想了呢?其实,这也是一个社会导向性的问题,在新闻一次次报道,哪个5岁的孩子已经学完了整个小学的课程,哪里13岁的孩子已经考入清华或北大,是多么多么了不起的时候,这也是在给人们一个暗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其实,我们也该思考一个问题,当一个13岁的孩子考入清华或北大后,在若干年后,他是否对社会有着一定的贡献,还是仅仅辉煌一时。“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不在少数。

二、如何正确看待超前学习——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权,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切忌揠苗助长

(一)幼儿园的教育是向下扎根的教育,是幼儿继续学习的奠基石

很多家长认为,幼儿园里就是玩玩游戏,吃吃饭,睡睡觉,没有什么意思。看似有道理,但其实,为什么全国有那么多幼儿园,那么多孩子在幼儿园度过三年,这三年里难道真的是玩玩而已吗?幼儿园里,每一个游戏都是有针对性的,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锻炼着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学习儿歌、故事等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通过数学活动锻炼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等等。就连看似没意义的搭积木也在锻炼着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在搭积木的过程中,幼儿园的老师还教会了孩子们学会分享、懂得谦让。在类似过家家的自主性游戏中,幼儿学到的远比想象的要多,他们在每次游戏中,都在慢慢提高语言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数学能力、动手能力等,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学习,而是需要日积月累,慢慢提高的。在幼儿园里,老师会特别注重孩子的常规、习惯、自理能力等,让每个孩子都学会较规范的坐姿、站姿、走姿、睡姿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如安静看书、认真听讲;培养自己穿衣服、吃饭、如厕等等。有了较好的常规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生受用的,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进行更多学习的基础,有好的自理能力也是生活所必需的。所以,幼儿园在三年里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游戏带给孩子的快乐,更为孩子继续学习、生活打下了基础,根基牢固,才能向更高处发展;根基不牢,即使发展得再高,也会很快倒下。所以,幼儿园的教育是扎根的教育,虽然不容易看到成果,但它却是必不可少的。

(二)在孩子有时间、有精力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拓展

在常规的学校教学中,每天有规定的、计划好的课程,你无法改变,只能在学校、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发展。虽然学校安排的课程也是多样化的,但毕竟有限,很多孩子会对其他的一些事物感兴趣,如钢琴、下棋、舞蹈等,这时候,就可以发挥兴趣班的作用了,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这些兴趣爱好,让孩子选择一项进行额外的学习,如果孩子能够持之以恒,说不定还能另有一番作为;就算孩子学学半途而废了,那它也不是没有价值的,至少满足了孩子的兴趣、渴望,丰富了孩子的学习生活,也让孩子最后发觉这并不适合他,这样也不至于让孩子有遗憾。

(三)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切忌揠苗助长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每次成长都会有一个过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告诉我们孩子的发展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不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的学习包含了五个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几个领域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孩子需要在这几方面均衡发展。然而,现在有些家长会存在这样的思想:我们将来要成为歌唱家,所以我们从小开始学唱歌,其他方面的课程不学也没关系。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语言得不到发展,那以后怎么和人交流,将来怎么融入这个复杂的社会。所以,这时候我们需要让孩子在五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并且培养唱歌方面的特长。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这一点相信每个老师都会发现,也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却很容易发生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的现象。比如,教孩子一首简单的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二十分钟下来,大概有一小半幼儿都会了,还有一部分幼儿歌词记住了,音调唱不准,当然也有个别幼儿完全不会。其实这不就体现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吗?排除那些上课没有认真听、认真学的幼儿。那歌词、音调都唱准的幼儿肯定在语言、乐感方面都发展得较快;那些歌词记住了,但音调唱不准的幼儿就是语言发展较好,乐感相对弱一些。肯定还有部分幼儿乐感很好,语言发展较弱。还会有一些幼儿两方面都相对发展得较慢。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了,所以我们要允许有这样的差距,其实绝大部分幼儿在一段时间后都能掌握这首歌曲,只是学得或快或慢些。我们衡量一个幼儿的发展情况,不应只从他与其他幼儿的比较得出,更重要的是和自己比较,只要他比自己之前进步了,那就说明他在发展、提高,也就是指南所说的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就像我们班的一个孩子,他刚进小班的时候,各方面都明显不如其他幼儿,甚至连最基本的吃饭、睡觉、上课都存在很大问题,而且他很难融入集体中,一旦进入集体中,就会去打人、推人。而且似乎听不懂老师的话语,被医生诊断说是智力发展迟缓。那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一定要和其他孩子一样,独立完成作业等,刚开始我们只能单独对他进行辅导,教会他走路时不要推人,吃饭不要把菜、饭撒一地,教会他怎么和其他小朋友相处等。就这样努力了一年,他进步了很多,开始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了,可以自己吃饭、睡觉了,我们都觉得他的进步非常大,还给他了一个进步奖。但其实他与班里其他孩子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可是我们需要允许这个差距,这就是个体差异。

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法和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幼儿园的活动都是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玩一玩中轻松、快乐地学知识,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且活动中我们也倡导以幼儿为主体,把时间留给幼儿,而不是老师一味地讲解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也就是说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幼儿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在幼儿园中,幼儿得到知识、本领的同时也获得了快乐,这不就是一个孩子需要的学习生活吗?

然而,当今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孩子却失去了这份本该拥有的自由和快乐,他们在家长的要求下,参加了很多所谓的兴趣班、培训班、提高班等等,每天都不停地学习着、紧张着。父母们觉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事实上很多孩子在各种辅导班的辅导下,成绩仍然不理想,甚至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阴影,有的孩子长期生活在紧张、压抑的氛围中,久而久之,自身也变得抑郁。其实父母们,你们是否认真考虑过自己的孩子是否能承受这种“超前教育”呢?难道你们不知道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吗?教育理论和实践证明,不适宜的超前教育,只能尝到“拔苗助长”的恶果。

三、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及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而非一味追求表面的成果

影响孩子一生的并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孩子的综合素质。这也是近些年来学校也越来越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而非一味地获得高分的原因。在中国,高分低能的孩子并不是没有,例如,有孩子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最后也顺利考进理想大学,在学生时代,他绝对是个佼佼者。可是当他踏上社会,进入工作时期后,他原先的那份优越感完全没有了,剩下的只是一张张无力的证书,而在工作能力上完全不占优势。这就是典型的高分低能儿,拥有丰富的书本知识,缺乏实际能力。俗话说纸上谈兵终觉浅,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需要实践能力。所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进行知识性的直接灌输和抢先灌输,而应该把重心放在孩子的综合能力上。因为,知识时时在变、时时需要变,而人的综合素质才是未来竞争力的起点和终点,这份综合素质的基石就必须从儿时开始打造起来。

所以,超前学习学的不应该是不符合幼儿年龄段所学的书本知识,而应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卸掉孩子沉重的学习包袱,还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这份孩提时代的纯真、快乐、乐观、积极才是接下来发展的养料。

参考文献:

范索杰,郜舒竹.论超前教育在儿童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影响[J].基础教育研究,2012(19).

父母是否应该给孩子自由权 篇9

今天我上法律课,讲到自由权,学员们开始沸腾起来,说他们没有自由,在家被父母剥夺了自由,大家七嘴八舌的:不让上网剥夺我上网的权力,不给出去玩老要我在家学习,不给去找朋友玩把我关在家。。。有些还说要告父母。

是否应该给孩子自由权呢?

法律规定:自由权是人权的一个基本权利。

基本内容:

1、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人身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秘密受法律保护。

3、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个人觉得孩子是应该有自由权的,但这个自由是相对的自由,而非绝对的自由,作为一个教育者我认为孩子不能不约束自由,但也不能给得太多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如果管得太严比如:关在家里不给外出,翻看孩子的日记,不让孩子上网。。。诸如此类不但不能教育好孩子,而且使得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紧张成仇人,严重的父母还会违法。

因此建议在孩子处于青春期的时候,给他们自由,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放松控制”。意味着父母在青少年时期的初期还是要监督孩子行为,但开始放松控制,给予他们忠告,并且要他们承担自己的决定和行为的后果。

第二个阶段是“在控制下自由”。孩子已经十七八岁,我们需要让他们走出去了。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让他们到外面世界去看看,这是父母最为害怕的时候。“他真的能行吗?我已经把他训练的够好了吗?”每个父母都会为这个问题苦恼,因为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那个“小孩子”。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我们给他的自由,让他们去做他们认为对的事情。如果我们的孩子不用反抗我们过分的控制就能获得独立,他们往往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但是请记住,有些问题孩子不知道对错,只有您知道,这个时候,您需要强势的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就是在控制下自由。

请给孩子们多一点关怀心情随笔 篇10

请给孩子们多一点关怀心情随笔

通过这9天的支教,我了解到很多孩子的父母都是早出晚归的,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自己煮饭,分担着家里的.家务。有时候很心痛这些孩子们,自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来上学,一个人回家,甚至回到家后父母都没有询问过他们这一天过得怎么样?吃得饱不饱?父母只是累得很早地吃完饭睡觉了。对此,有时候孩子们没有说什么。只是当我叫他们邀请父母过来看文艺汇演的时候,他们大部分都很肯定地说不会来的,不会来的。他们好像都习以为常了,好像无论他们在学校表现得好不好,他们的父母都不会关注,不会在意的。甚至有时候,孩子们在学校生病不舒服了,他们的父母远在外面工作,都没有时间回来接孩子去看病,甚至是孩子们还要一个人走回家,自己买药吃,只能自己照顾着自己。但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这个意识,他们经常不吃早餐,或者一天只吃一顿饭,他们对自己都是漠不关心的。但是,这种不关心,或者是在学校调皮捣蛋,也只是为了吸引老师们的注意,引起父母的注意,也只是想能有人关心他们而已。

虽然父母也有他们的难处,但是还是希望父母能多注意多点关心孩子们。孩子们的成长是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和关心的。父母那么拼命地挣钱,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能让孩子们能吃饱喝好穿好,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未来。但是,如果是真的为了孩子们着想,请给他们多一点关心,哪怕只是一点点。

专家篇:给孩子一点勇气 篇11

你不可不知的“勇气”

勇气是孩子外在表现,也是他们内心深处对自己认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過程中,都需要勇气去调整每一次成功的转变,勇气是一种多种因素混杂而成的感情。它足以让你面对不熟悉的事情,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够给自己或者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所以,有勇气的孩子通常胆大却又谨慎。不管怎样,值得高兴地是,孩子渴望探索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那就是父母要鼓励孩子拥有冒险精神,充满自信、勇气的原因。

1、勇气是天生的。我们每一个人从小上、就有勇气去尝试,我们敢把手伸进火里,敢拆了新买的玩具,敢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因为我们好奇,所以我们天生要用勇气去满足好奇。我们在生命的初始,拥有样的勇气。

2、勇气需要培养。勇气在孩子意识不到的时候要鼓励,在孩子区分不开勇气和卤莽的时候,我们要加以指导。我们还要告诉他们:勇气使你尽管害怕,尽管痛苦,但还是继续向前走:有勇气做了某件事,做错之后,敢于承认更是一种勇气;不恐惧不等于有勇气,人当畏惧自己该畏惧的东西。

如何培养孩子的勇气

1、孩子害怕时,不生硬地把他推出去,上、有些孩子对于尝试新鲜事物十分热切,而有些孩子则会退缩。他们可能会感到害羞或者还不想尝试任何他们不确定的事情,至少并没有百分之百的确定。改变你对孩子期望,尝试接受并包容孩子的胆小。你要为孩子提供一个空间去习惯那些新鲜的事情。而父母只需等待孩子做好准备。当时机合适的时候,他会充满自信地去尝试。

2、以毒攻毒,让丰富联想成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对黑暗或是怪物感到害怕,是因为他们的认识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层次。而父母可以利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来帮助他们战胜恐惧。而深呼吸则减小孩子的压力,释放出一种令大脑产生自信的化学元素,血清素。孩子将会逐渐变得勇敢起来。

3、睡中暗示法。这个方法对两岁和两岁以上的孩子的确起到了作用。当孩子躺在床上,即将入睡时,你悄悄走进他的房间,在他的而变轻声地说“我相信你”。第二天早晨,愉快地跟孩子打招呼。每周使用三到四次,可以令孩子接受你传递的信息。研究表明,大脑接受积极信息的最佳时刻正是进入睡眠的时刻。

4、扩大孩子接触面。一般来说,怯于表现的孩子面对众多目光只是觉得不安,并非讨厌赞美和掌声,您只要看看他们投向同伴的目光就知道了。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扩大孩子的接触面,让孩子经常面对陌生的人与环境,逐渐减轻不安心理。

5、对孩子特长多鼓励。孩子怯于表现的原因还可能是缺乏自信,担心无法获得赞赏。因此,找出孩子的特长并帮他们树立信心就格外重要。通過唱歌、跳舞、数数、背诵古诗、讲故事、画画、模仿等形式挖掘和培养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先创造机会让他在家人面前展示,加以热情鼓励,树立信心。

给孩子一点点自由作文 篇12

经过《戈林糕士》蛋糕店门口,碰见那个不一样别具一格的女孩,因为不知道她的名字,我们暂时叫她ff,ff坐在童车里身上盖着毯子,全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头上戴着一顶毛线帽,脖子上围着围巾,只有一张脸露在外边。每天都是爷爷推车,奶奶跟在后边去上学。

Ff小时候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候余坤灿在外国语幼儿园上亲子班,ff也在那儿上亲子班,因为不是一个班,所以没有说过话,也就不知道她的`名字和住在哪里。

那天亲子班下课,余坤灿在幼儿园操场上玩,ff也和奶奶在操场上。余坤灿在操场上和其他小朋友爬上爬下,ff坐在一个塑料圆凳上,奶奶开始在旁边的塑料园桌子上开始清理卫生,先用湿巾将桌面擦了一遍,然后从包里取出一块桌布铺在上边,紧接着从包里拿出一样又一样的东西放在桌面上。蛋糕、饼干、面包、包子、矿泉水、橙汁、酸奶、牛奶放满了整个桌子,就好像要在幼儿园开一个小型聚餐会,又像一个小型食品展销会。

奶奶用矿泉水给ff洗手,然后就是一样一样的喂ff。看见余坤灿在旁边骑木马,ff也要骑木马,奶奶开始用湿巾擦洗木马,用了几张湿巾除了木马的底面没有擦外,所有的地方都擦了一遍。木马很矮,木马的背可能只有二十厘米高,ff想自己上去,奶奶不让,将ff抱了上去,ff坐,奶奶摇,骑了一会又抱了下来。

看奶奶的装束就知道她是一个知道生活的人,家里可能是有一点经济基础,每天更换着各式各样的衣服,一年四季都穿着大摆裙,头发是染过色的,脸是化过妆的。

任何一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生活方式,谁家的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教育方法,我也没有理由没有资格评价其他人的一切。

妈妈请您给我一点自由好吗作文 篇13

打記事起,我就奔波在去各种兴趣班的路上。不是下围棋就是弹钢琴,不是打羽毛球就是学奥数,不是学英语就是练声乐——一天到晚都被您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被您安排得“井井有条”。

每当我做完作业正要兴冲冲地和小伙伴们下楼玩耍时,您总会“及时”出现在我眼前,温柔而又威严地“征求”我的意见:“儿子,可以弹一小时的钢琴再下去玩吗?”每当我看书看得入神时,您也会站在我的跟前:“今天有听英语吗?”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木偶,完全被您操控,没有一点自由。尽管我十分不愿意,但又不得不服从——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

妈妈,您还记得那件事吗?那天,结束完足球训练,我和同学们一路有说有笑。就在大家兴致勃勃地讨论如何才能练好球艺时,您出现了。当时,您阴沉着脸,在同学们诧异的眼神中,一把将我拉上车。您板着脸,在车上就大发雷霆,而且还一边开车,一边气呼呼地叫我退出足球队。您不知道,当时我的心霎时就跌入谷底,不停地问自己:“我到底怎么了?到底哪儿惹您不高兴了?”当得知理由是我因为踢球耽误了兴趣班学习时间时,我很是不解:其他兴趣就是兴趣,踢足球就不是兴趣了吗?再说,我是真的喜欢踢足球,喜欢那累到虚脱的.训练,喜欢那让我精神抖擞的足球比赛,更是喜欢得分之后,伙伴们一起欢呼雀跃的感觉……

妈妈,我知道您为我付出了很多。为了能让我更好地学习,哪怕学习用品再贵,您都舍得买;只要我说喜欢,您一口气可以给我买十几本书;为了我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只要我在家,您从不看电视;为了我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您总是费尽心思做各种好吃的——我知道您的良苦用心!您的付出我知道,您要我把百分之百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这,我也知道!

但是,这就是您对我的爱吗?人不是机器,人是有思想的生命体。就算是机器,也需要休息,更何况是人呢?妈妈,对待学习,我一定尽力而为!但能不能请您在我不耽误自己学习的情况下,让我有一点自由支配的空间呢?我也想像小鸟一样,在空中自由飞翔;我也想像风一样,掠过每一个想到达的地方;但我最想的,还是希望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过孩子本应过的生活,享受孩子本应有的自由和快乐……

卢勤 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 篇14

这是“知心姐姐”卢勤送给孩子们的快乐成功六句箴言。这六句话在激励孩子的同时,也深深震撼着每个家长的内心。卢勤说,要培养孩子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需要一个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那些“很棒”的孩子,很有创造力的孩子,身边都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妈妈,或本身就有创造能力的爸爸,也或者是某个很赏识他的创造才能,对他的“奇思妙想”很感兴趣的人。

“弱”妈妈教出“强”孩子

现代人流行这样的观点:“生子有面子,生女有福气”。但男孩子比女孩子更难培养。卢勤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她就有意识培养他的责任心。卢勤说,妈妈“弱”一点,儿子就会强;妈妈太能干,儿女往往变得无能。卢勤的儿子上二年级的一天,卢勤下班回到家,儿子兴冲冲地端上一杯茶:“妈妈您喝茶。”茶已经凉了,卢勤的胃不好,但她还是一饮而尽说:“太好了,我正渴呢。有儿子就是不一样!如果茶再热一点儿就更好了。”第二天下班,她享受到儿子沏的一杯热茶。

卢勤说,我们对孩子,给予了太多的批评,而非常吝啬表扬。作为父母,要大声告诉孩子“你真棒”。家庭教育不是上课,家长更需要学习。一个孩子长大要经受人们无数次地评价,不管别人说什么,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基石。让孩子从小在赞誉中长大,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

现在的孩子有“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面积越来越大,心灵的容积越来越小;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小。现在的孩子普遍缺失成就感。迷恋网吧的孩子,他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一位上网吧的孩子说:“爸妈看不上我,老师看不上我,反正我是没好了。但网上那么多人关心我,发一个帖子有那么多人回应我。打游戏,冲过一关我就觉得成功了,于是再冲一关……”

对孩子的鼓励,会让孩子产生无穷的前进力量。有个孩子三年级时,老师说他的字是“狗爬的”,他对练字一点都没兴趣,四年级时换了个老师,在他的作业本上,找了一个看得过去的字打了个圈,旁边写了个“好”,他很高兴,于是开始认真写字……还有一个学生,上课时每次都举手,老师叫他回答他又不会。老师问:“那你举什么手呀?”他说:“我就想表现积极,但是我就是不会。”“下次记住了,不会的举右手,会的举左手。”孩子记住了,后来老师挑他举左手的时候叫他回答,每次都回答正确,孩子举左手的次数越来越多……

在工作中,卢勤经常能遇到很多类似的案例,她说:“让我们松松手,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我们静静心,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看到他更多的优点;让我们消消火,当孩子失败的时候,给予他更多的表扬。不经意间,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已经懂事了,已经非常优秀了。”

让孩子相信自己能行

卢勤曾经在保利剧院观看过一个叫《梦幻成真》的音乐剧,是北京和平里四小的孩子们表演的。为了能在保利大厦顺利公演,这帮孩子辛辛苦苦排练了长达7个月之久!一群来自普通学校的孩子连唱带跳再带说一点儿都不比专业演员差。卢勤一边看,一边在心里说:这些孩子真了不起!

公演当天来捧场的很多,团中央少年部的领导、原来团中央的老部长、教育局的领导,还有法官妈妈尚秀云都来给孩子加油鼓劲儿。最后教育局的领导还特别兴奋地对卢勤说:“这简直是一件大事!我们一个普通的小学校就能去保利大厦公演,那是不可想象的!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回家的路上,卢勤想了许多,很多孩子都有一个想当明星的梦,像“超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么多女孩儿都追求着同一个明星梦,她们就是想有个机会展示一下自己。其实人生的舞台应该是多彩的,不能让孩子只是在课堂里,应该让孩子走向大自然、走向舞台。社会也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舞台,让他们展示自己,让他们觉得自己其实真的很棒!这样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他(她)也会更有信心。

卢勤一直认为在今天这个时代“梦想”的实现是非常容易的,关键是要有梦。要是没有梦,每天糊里糊涂的,没有目标,没有想法儿,那换了谁都不会感到高兴。这个音乐剧就是很多孩子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实现的背后就有很多人在帮助他们,这里面甚至包括那些来看他们演出的,包括为他们鼓掌的,包括给他们加油鼓劲儿的人们……要让孩子相信自己能行,让他们明白在这个社会只要去做就会有很多好心人去帮助他们。

留一点给自己作文 篇15

转身,妈妈的喊声传来:“快点儿,上课要迟到了!”我从卧室冲出去,快速洗漱后,到餐桌拿一个面包和一瓶牛奶飞奔下楼。

昨晚,又熬夜了……

路上,风从耳边刮过,形形色色的路人在街边来往。对于我来说,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忙碌。未曾想,我也愿意留点诗意给自己。

中午放学,沿着阳光铺满的金色大道,看绿叶的婆娑,听风的絮说,欣赏光影斑驳,我也在与时间赛跑。中午,一觉醒来,眼睛蓦大地睁着,望着雪白的天花板,我的诗在哪里?

起身坐在钢琴前,它是音乐王子,身披绿色的燕尾服,显得那样端庄。我的手指在琴键上跳跃,用最曼妙的舞姿去抒写乐章。我想月光之下,荷塘里的水纹一圈圈地波动着,泛着层层涟漪;我想象金色的海岸上,听大海的声音,看汹涌的海水卷起滔天浪花;我想象在峨眉山顶,看火红的朝阳缓缓升起的壮观景象,看绚丽的朝霞染红了天际。琴声就是诗意。

傍晚,走在回家的路上,一群归鸟从头顶掠过,西方泛起丝丝金光。停在翠柳上的黄鹂正在引吭高歌,他们的歌声是我的同伴。抬头遥望,火烧云在天上翻滚,一会儿是守门的狮子,一会儿是跑得飞快的大狗,一会儿是红色的羊群……变幻莫测。夕阳的短暂让我想起李商隐的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美景就是诗意。

坐在画室的桌前,提起笔,描着老师的那副《夏之收获》,是呀,夏天到了,那我们离丰收还远吗?嗅着墨香,感悟着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我逐渐进入“墨酣神畅”的境界中了。翰墨雅韵,也是一种诗意呀!

或许,我不能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享受岁月静好,但在忙碌中,我也有我的诗意。

留一点给自己作文 篇16

可我的心如抽空般石沉大海。“唉!”又一声沉重的叹息从喉中传出,鸟儿似乎也发现我的不快,急忙飞离我的视线。“唉!”又是一声叹息。

中考眼看就要来临了,原本悠闲自得的我第一次如此手足无措,无论如何想抚平自己嘭嘭乱蹿的心都毫无作用。这该如何是好?

“这次又考砸了”“你怎么回事”“上课有没有好好听”“回家有没有好好读书”……老师父母一声声的问话,语中伴着深深的无奈,失望和卒酸。我好想回答他们“我力不从心啊!我想考好,我想成功,我想!可是每次眨巴着大眼等待结果,一听到考差了,一听到想了一千遍一万遍的成功的愿望就这样破灭了,一次又一次,我没有信心了,不敢再张开双臂迎接挑战了,我怕,下次还是失败。”

天空中太阳被云遮挡住,渐渐灰暗了,也给我的心染了一层挫败感……

我无力地趴在书桌上,拿在手上的书反了我也无动于衷。“唉!”又是一声叹。突然一只手搭在我的肩头,我的思绪被无绪地拉回来。“怎么一直叹气?”略带心疼的话语那渐渐苍老的声音飞入我耳中,我猛然一回头:“爸,你回来了?工作累吗?去吃饭吧!爸,中考快到了,我没信心考进理想的学校,他们总说考进一中就是一只脚跨进了大学的门槛。爸,我没有信心啊,我怕考不进。”爸爸的脸越发苍老,发丝中混着白色。“孩子,读书很累对吗?告诉爸,你还是没有尽力对吗?你害怕考不进爸爸会怪你吗?伸出你的手来。”我点点头带着疑惑伸出右手。“看,那时你的手只有几厘米,现在都长大了,可是你的手还是没有爸的大对吗?孩子,爸相信你的能力,尽力就好,从小到大你都是成功的,不是吗?即使失败过又怎样呢?相信自己,你可以的对吗?”我着了魔似的点了点头。

对啊!爸爸为了我付出如此多,为我保留了如此多,爸爸的手掌起茧了,还是为了我保留了幸福的生活。我呢?何不留点信心给自己,为中考奋斗,正如爸爸说的,我成功过,成功的背后也包括了失败,我该为自己想想,留点信心给自己呢!

给孩子们加入一点“催化剂” 篇17

从去年11月份的一天,我第一次带着6个学生走进盲人董奶奶家时,看到老人慈祥的面孔,听着老人爽朗而热情的话语,眼见一尘不染的家具,满屋的盲文书籍,我的心就被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也惊呆了。董奶奶用手一个一个地摸,摸我们的脸,摸我们的头发,摸我们的双肩,摸我们的手,努力记住我们。从此,老人的家成了我班学生的校外活动基地。

通过一次次接触,孩子们最初的恐惧、紧张心理消失了,他们越来越喜欢董奶奶。每当一次考试后或一次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总是急切地安排时间去董奶奶家汇报他们的成绩、他们的体会,和董奶奶一起分享他们的喜悦。同时,董奶奶也总是热情地鼓励他们,希望他们继续努力。

这最初的6个学生中有一个叫郭亮的,他在班上成绩是最差的,董奶奶知道后,就主动提出和郭亮进行学习竞赛。她说:“我是一个65岁的全盲老人,一只耳朵已经聋了,手指的触觉也不敏锐了。以前学的是旧盲文,为了学习方便,现在又开始自学新盲文,刚好学到四年级水平。我们两人比一比,一学期下来,看谁进步快、成绩好。相信像你这样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一定会比我这个没用的老太婆学得好。”听着董奶奶真切的话语,郭亮直点头。董奶奶还和他握手为誓呢。转眼间,半年过去了,在董奶奶不断关心、鼓励下,郭亮有了很大的进步,认真写作业,书写也工整、清楚了许多。他还懂得关心他人,对董奶奶像亲奶奶一样亲。

看到郭亮的进步,老师、同学都很高兴,很多没有机会去董奶奶家的学生都渴望去看看,去和董奶奶谈谈心。于是,我分批轮流带他们去。每次,老人都热情地接待这些孩子,耐心地给孩子们讲盲人自强不息地学习、生活、工作的事例以及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

盲人唐爷爷,失明前曾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英语水平。每次孩子们到来时,他虽然身体不好,但总是抽些时间辅导孩子们写作文及回答孩子们一些疑难问题,真是一个称职的好老师。

当孩子们亲眼目睹盲人董奶奶和唐爷爷是怎样自理一切的生活琐事。怎样坚持学习时,孩子们的心灵被这些真实而感人的事例深深震撼了,在两位残疾老人面前,孩子们常常会反思:我们还有什么权利、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不努力奋斗呢!

上一篇:护理专业学生实习证明下一篇:有理数乘除法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