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调查报告论文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态文明调查报告论文(精选8篇)

生态文明调查报告论文 篇1

调查目的及意义:

了解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垃圾处理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居民对环保意识的深浅,以便进一步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共建美丽家乡。

调查过程:

这段时间里,我实地考察过家乡的垃圾处理情况,也去了村委会询问。在与村委会领导的交谈中,我得知近几年,县里加大对乡村的经济建设,修建了垃圾处理中心,村委会也努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村里的垃圾处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居民点分散、环保意识差等原因,垃圾问题依然严峻。

基本情况与分析:

1、经济发展。在我们的祖辈,乡村里几乎没有什么可称之为垃圾: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九年过后还能当抹布;剩菜剩饭可以喂猪,猪粪可以肥田,秸秆用来取暖,烧成灰又可以肥田!所以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几乎是没有什么可以归于“垃圾”行列的,换言之,垃圾是“富贵病”。

2、人口增多。除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也使得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多,这个显而易见,人均增加,人数增加,做一个乘法,自然就增加了总量。但与此同时,配套的服务设施滞后,自然就垃圾成山了。

3、难以回收。现如今的生活垃圾里,有许多塑料袋、旧衣服、旧玩具,这些相比于废旧金属,都是难于回收利用的物品,特别是塑料袋。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法规,但收效甚微。调查结论及对策:

对于垃圾问题,社会上有人提倡出台法律法规来限制垃圾量的增长,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中国古代殷商时期就提出: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就是说在大马路上倒垃圾就砍手,可在这种严刑峻法下还是有人随意乱丢,为什么?抓不住嘛,执法成本太高了,所以说我们要疏而不是堵。对此我个人提出了几点建议:

1、加快经济发展。垃圾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经济的飞速发展,垃圾的解决也只能寄托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决不能开历史倒车。举个例子,十九世纪人们都在为城市里的马粪发愁,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出现了汽车,问题迎刃而解。另外,快速发展的经济会带动一整套垃圾处理产业链,西方的“垃圾经济学”已经初露峥嵘。

2、利用经济杠杆。期待科技进步来消灭垃圾有点遥不可及,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比如,给垃圾处理企业以补贴,或者干脆以垃圾的产生多少来决定税率,带动大工业转型发展。

3、加大便民投入。现在的农村垃圾处理方式落后,政府可以加大投入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比如我们村沼气的推广就很有成效,这才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结语:

生态文明调查报告论文 篇2

1 调查方法

本研究在前期访谈和试调研的基础上, 设计《苏州市公众生态文明素质调查问卷》, 问卷分为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行为等3个维度, 每个维度下包含若干问题, 表征该素质。

问卷发放采取两种方式: (1) 2015年9月在苏州社区、超市、街道、广场、公园、单位、企业等人口密集的地区发放问卷256份, 收回232份; (2) 2015年9~10月, 委托苏州市环保局发放问卷, 问卷发放注重区域覆盖性、重点突出性以及受访群体的结构性, 共发放问卷800份, 回收有效问卷764份。根据问卷所获数据解析苏州市公众生态文明素质。

2 苏州市公众生态文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从样本基本情况看: (1) 性别比例相对均衡, 与苏州市区人口性别构成基本吻合; (2) 年龄分布上, 以中青年受访者偏多: (3) 职业分布上包涵各类从业人员。

调查数据显示, 87.6%的被调查者听说过至少1项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其中受访者对“白色污染”、“垃圾分类”、“洗衣粉污染”等知晓率均在80%以上, 但是进一步询问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时, 仅有13.8%的人能够正确给出。对于“生物多样性”、“PM2.5”、“世界环境日”、“环境问题举报电话”等问题的回答上则准确率较低, 呈现出公众对生态环保认知的“低正确率”的特征。另外, 受访者对14个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平均知晓数为9.1项, 表现出“知晓面广”的特点。

生态文明价值观主要从自然观和资源观两个方面考察。自然观方面主要考查公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为了生存, 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有91.3%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同意”, 8.7%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同意”;“人类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 有66.1%的人表示“完全同意”, 31.3%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同意”;“自然界的平衡是很脆弱的, 而且很容易被打破”, 有52.6%的人表示“完全同意”, 41.2%的人表示“比较同意”;“人类干扰大自然会招致灾难性的后果”有52.6%的人表示“完全同意”, 37.5%的人表示“比较同意”;“由于人类的智慧, 地球环境状况改善是完全可能的”为错误命题, 29.1%的人“很不同意”, 30.83%的人“不太同意”。

生态文明行为按领域范围分为私人领域的生态文明行为和公共场所的生态文明行为。从私人领域的生态文明行为的调查中发现, “习惯性地随手关紧水龙头”、“选购节水器具、”“选购电器时选择低能耗产品”、“商场、菜场购物时自己带购物袋”等行为的得分比较高, 而“将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将废电池投入专门的回收桶或回收站”的得分相对较低, 根据后期追踪调查, 86.2%的苏州公众表示愿意将垃圾分类后再投入垃圾箱, 之所以这样的行为未形成风气, 原因在于许多人对于垃圾分类具体做法不是非常清楚。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在公共场所发现垃圾会主动捡进垃圾桶”、“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制止或劝阻”等能够做到“经常”的只有12.1%左右。

3 思考和建议

调查结果说明, 苏州公众有迫切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的强烈愿望, 生态文明知识水平和生态环境认知较高。但是, 现阶段苏州公众素质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最直接的社会行动者, 公民是否关注、认同并参与生态环保活动, 其生态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具有基础作用。调查数据显示, 受访者回答环境问题举报电话的准确率为47.7%, 有过举报污染环境行为的比例仅为35.7%, 这说明苏州公众环保法律意识还比较欠缺, 这与国际化大都市对公众生态文明素质的要求是有相当差距。 (2) 在生态文明教育中, 苏州公众大多认可目前政府部门的宣传工作和媒体的宣传, 这些宣传活动在公众生活中起到了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了解生态环境问题、洞悉环境污染的危害、学习生态环保常识的作用。

摘要:通过座谈汇报、材料证明、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获取数据, 阐述了苏州公民生态文明素质及其素质培养环境建设现状, 明确了苏州公众生态文明素质水平及建设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苏州,公众,生态文明素质,调查

参考文献

[1]王继红.论公民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J].学术探讨, 2009 (3) :199-200.

[2]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环境意识项目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 (中文简本) [A].2008.

生态文明调查报告论文 篇3

關键词:市民;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建设

一、研究背景

当前中国面临愈来愈严重的生态问题,自然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江河湖海污染加重,地下水资源枯竭,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空气污染加重。严重的生态问题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十八大又提出建立“美丽中国”的目标。近几年,雾霾天气一直侵扰京津冀地区,保定地区的污染尤为严重,保定市政府下定决心治理雾霾,为此提出了一些目标和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所以要实现这些目标和保证措施的实施,首先要提高每个公民的生态意识。许多生态批评家和生态意识家都指出,导致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不是工业、不是技术,这些都是表层原因,真正的深层和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所以对公民生态思想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过程

本研究从生态思想的人与自然关系、对工业化、科技发展和生态系统关系的观点、对人类欲望的观点、对担负生态责任的认识以及生态整体观五个维度出发,拟定了28个问题。通过“问卷星”网络问卷平台,收集了98份有效问卷。受访者中男性占34%,女性占66%;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到25岁和31到50岁之间,这两段年龄占了92%。在学历分布上,大学本科学历人数最多,有58%,其次是硕士研究生,占27%;初中文化程度有1人,高中有12人,博士学历有1人。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所居住地区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中有87%的被访者表达了不满,期中将近30%表达了非常不满意,这说明了生态环境确实存在很大问题,广大市民对优美环境有很大期待。

调查发现,大多数被访者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在交通工具选择、资源再利用、节水节电调查中,80%以上的市民会做出有利于环保的选择。较高的环保意识与之前的预想有差异,这可能与样本搜集的局限性有关,因为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有较好的教育背景。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论证了要提要市民环保意识就要提高市民的受教育水平的必要性。

从人与自然维度下的三个问题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访者并没有“人类是万物的主宰”,“人定胜天”等之类的思想,相反能够认识到人类的局限性,大自然和人类是平等的。但相对较多的受访者有征服自然的想法。

在工业化的问题上,将近90%的受访者并不认为工业化程度越高、科技越发达,人们生活越美好,这说明较大部分受访者有正确的工业发展观。但当涉及到自身利益,比如夏天会不会能够牺牲舒适而关掉空调,远离电脑、手机等具体问题上70%以上的受访者又会依赖于工业化和高科技。人类欲望维度下,将近一半的受访者给出了较为矛盾的答案。

有将近80%的受访者表示在保护生态环境上自己是有责任的。生态思想包含生态责任内容,其中有一条物质生活简单化的责任。在 “大城市繁华舒适的生活”和“乡村简单质朴的生活”两个问题上做选择时,大约一半左右的受访者给出了不确定的答复。这说明他们有一定的生态责任意识,但这种意识不够深入、不够坚定。在生态整体观维度下,85%左右的被访者尊重小草等微小生命,这反映出他们能够意识到世界外物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体与每一个个体紧密相连;他们不会为了自己的喜好而对某一物种有所偏见,这说明他们能够从生态整体利益的角度来审视人和万物。

从分析数据上可以看到,将近80%的受访者经常看到生态环境的宣传,这说明社会对这方面的有一定的宣传力度,但对于接收宣传渠道不是单一的,有些是在学校学到的,有的是通过各种媒体得到的,这说明生态思想宣传要多渠道进行。

四、总结与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三方面内容:一,大部分受访者有较高的生态意识,能够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二,受访者生态意识仅局限在常识性、较低水平上,没有形成完整的、较深刻的生态思想,这反映在仅有生态意识,但在生态实践上还存在差距;三,生态意识与受教育程度和年龄有关,虽然由于客观原因,本问卷受访者有一定局限性,但从一方面也反映出生态意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和年龄成正比。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大部分受访者认识到应该从个人做起,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己之力,同时也希望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发挥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生态文明乡村调查问卷 篇4

一、当前基层最迫切的改革问题有哪些?请简要说明理由。(就农村和生态文明体制方面提出。)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和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对政府决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当前基层最迫切的改革问题体主要从环境科学基本知识普及、农村法规体系的健全和决策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

二、推动以上问题的改革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1.农村基础建设教育条件的薄弱,使农民在接受文化教育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甚大,与此相适应,农民所受到的环境教育更是严重不足。因此,必须从转变生态伦理价值观出发,通过各种教育及宣传渠道向各级干部和农民群众普及生态学基础知识,解决农民群众认识环境和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解决农民群众“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环境意识问题。可以通过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条件的投入,使得农村小孩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和环境教育。进行多样化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文化活动、标语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使环境意识、道德深入农民群众心中。2.由于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所遇到的主力是不一样的。从法规体系的健全上,各省市应该在国家相关法律体系的指导下,指定完善一些更适合本区的法规条例。如为了促进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并带动农村生态产业的发展,可以考虑尽快制定《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法》等类似法规;为了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开展,应尽快制定《自然保护区法》、《农村土壤污染防治法》、《转基因生物安全法》、《生态保护法》等法律,制定《物种资源保护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法》、《秸秆禁烧条例》等有关条例,并加强农村生态保护标准体系的建立,从而保障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权威性。

3.生态文化问题与体制问题的解决应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长远任务,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既要向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靠拢学习,又要结合农村自身的特点,需要各方面的关注和投入。同时由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物质建设,精神建设到体制建设,不同层次间并不是截然独立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与体制改革也必须置于生态文明体系的整体协调与统一来解决。

三、当前我区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从我国生态建设的已有实践看,中央对农村采取的大多是政策性补偿,而这种补偿大多又是短期性的,并不能使当地农民群众长期建设和致富。也就是说生态建设中国家补贴有一个明确是时间段,过了这个时间段怎么办的问题必须解决。

四、如何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的改革工作机制,做好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有机结合?

1.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尤其是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以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村委会和其它村级组织的配套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建立并完善村民会议制度和民主议事制度,规范村级民主决策的形式和程序,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性、参与权、知情权与监督权。3.城乡决策管理体制要实行联动改革,兼顾起农村决策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生态文明调查报告论文 篇5

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围绕“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的目标定位,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先后实施了林水会战、路域综合治理、“七个一批”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等一系列举措,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综合致富能力和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但是我们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如:农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高排放、高耗能、高污染现象还比较严重;不少地方村容村貌没人抓没人管,“脏、乱、差”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文化生活还不丰富,农民生活习惯还不适应现代文明要求,等等。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破瓶颈制约,实现良性循环,事

关滨州发展大局。我们必须把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使滨州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

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深化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需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愿望。随着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日益加快、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农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盼小康、盼富裕,更盼住得舒适、环境优美、生活便利,过上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我们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的总体要求,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薄弱环节做起,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这项“民生工程”,不断优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让全市农民享有更广的蓝天绿地、更多的青山碧水、更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问卷 篇6

您好!我们是玉林师范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今天来访问您,想了解一下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及您对一些问题的基本看法。本次调查采取无记名形式,保护您的隐私权,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也会将了解到的情况尽量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对您的生产、生活有所帮助。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1.你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吗?()A.经常 B.偶尔 C.不使用 2.你是否参加过植树活动?()A.是 B否

3.你觉得个人行为对生态文明建设是否重要?()A 是 B 否 4.你了解生态文明的定义么?()A了解 B 大概了解 C搞不懂 5.你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有谁来负责?()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共同责任 6.你对绿色消费的看法?()

A.食用没有污染的食品 B.尽可能的少 C.一种适度调节的消费 7.你在吃饭的习惯?()

A.经常剩饭 B.每次都吃完 C.有时剩饭 8.你对踩草坪的看法?()

A.行动上反对 B.很经常 C.心里反对

9.当你需要丢垃圾,而周围无垃圾桶是你会?()A.没人看见就扔掉 B.随手丢掉 C.先自己拿着再丢到垃圾桶中 10.打印资料时你会?()

A.打印单面 B.打印双面 11.你对废品的处理?()

A.卖给废品回收站 B.直接扔掉

12.你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A.没关系 B.十分密切 C.不知道

13.你对当前地球的生态资源和环境状况持何种态度?()A.与我无关 B.没什么可担心的 C.十分担忧 D.只要我不受害就没事 14.你一般从哪些途径获得生态文明的知识?()A.报纸、杂志 B.电视、电脑 C.学 校宣传 D.其他

15.您所在地区是否有生态环保类社团组织(A.有

B.没有

C.不知道);如果有,它的名称是_________;您是否参加了该组织(A.参加了

B.没参加)16.您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最有效的举措是:

A.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

B.通过参与生态环保社团组织感触

C.加大校园生态环保监管和奖惩力度

D.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教育

E.通过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化

F.其他(请举例)______ 17.您认为下列各项对生态文明建设应承担责任的顺序(责任最大为1,最小为3):_政府

__公民

_企业

18.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各种生态环保行为对您的环保意识和行为有何影响: A.影响特别大

B.影响一般

C.没有影响

19.您认为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

A.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使之自觉维护

B.政府加大宣传和资金扶持力度

C.专业部门采取积极地措施来防治和治理生态的破坏

D.制定严厉的法律来防治

E.加大破坏的经济惩罚力度

F.其他(请举例)______ 20.看到别人破坏生态环境,你会? A装作没看见 B 上去劝告

21.你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是否满意? A 满意 B 不满意 C 无所谓

22.你认为政府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如何

A 足够好 B 不够好

23.电视播报关于生态文明的节目你会?

A 认真地看 B 从不观看 C 有时候观看 24.你的环保知识来自

A 长辈.朋友B杂志.报刊 C 新闻媒体D 网络

生态文明调查报告论文 篇7

工业文明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尖锐的矛盾,随着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一种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国际上对于生态文明的正式研究始于20世纪,但古代中国的思想中早已包含了生态思想的雏形。

儒家生态观念的核心是德性,《中庸》中“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反映的是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道家的生态观念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佛教则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提倡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这些古代生态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观念相吻合。

在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发展生态文明也应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所谓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是指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建设一种技术进步与生态进步共同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时进行,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文明形态。[1]它有着区别于其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独特之处:第一,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同等重要,避免走西方国家“先经济建设,后生态治理”的老路;第二,既要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生态文化思想,又要融合当代生态建设的先进理念,并不断发展创新;第三,必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原则,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生态文明。

农村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质的突破。关于什么是农村生态文明,目前理论界尚无完整定论,但我们可以从生态文明村的特点和目标来理解它的涵义。[2]

生态文明村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境五方面的综合概念,要求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绿色农业、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等方面进行努力。本文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方式。

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以中捷地区为例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而广大农村地区因地域不同,也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生产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极大,很难面面俱到,本文调查组以有代表性和可行性为原则,选取了位于华北平原的中捷产业园区为例。

中捷产业园区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渤海湾西岸,立足这里可以承东启西,纵贯南北,仰视京津,面向世界,该区已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中极具活力的地区和经济交往的前沿。中捷地属温带季风型气候,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加之化学化工、石油、建筑、海洋工业发展并未摆脱传统模式,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园区及周边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十分迫切。虽然近几年顺应建设生态文明的趋势,园区在工农业方面进行了技术的研究与更新,但从调查来看,中捷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生态观念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农民、领导干部、企业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很低。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经常使用化肥、农药、地膜,却很少知道长期使用这些物品造成的危害。许多领导干部在发展理念上存在误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缺乏长远规划甚至采取抵触的态度。许多乡镇企业则更是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不愿在生态建设方面进行投资。生态意识的缺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观因素。

(二)基础设施分配不均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污染却逐渐转移到了农村。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有限的环保投资主要被配置在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带,造成了城乡生态基础设施上的二元结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捷周边11个行政村绝大多数没有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的基础设施,使该地区的生态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保障。

(三)缺乏科技与人才的支持

先进农业技术的缺失使中捷陷入了土地盐碱化不适宜传统浇灌与降水量分布不均不能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的矛盾中,对土地和水源污染严重的化肥农药也一直未能被取代。很多乡镇企业由于规模有限,没有足够的技术与财力来进行绿色生产的规划与实行。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和相应的社会关注及优惠政策,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项科技研究开展的较少,大多是将城市现有的环保技术照搬照抄,不能对农村现状实行有针对性的措施,致使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愈加困难。

三、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参考建议

反思由调查发现的问题,结合当前正在实施的探索性举措,由中捷这个特殊点扩展到我国农村的普遍面,从文化视角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农村地区群众、政府和企业的生态意识

随着生态政策体系的日益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有了较为坚实的制度保障,但是,只有制度保障的生态文明只是徒有空壳。一个文明如果不能深入扎根于人心,缺乏内在认同,是不可能长久持续发展下去的。[3]因此将生态文明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

1. 帮助农民树立生态理念,顺应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可在农村设立生态环保宣传广告,如条幅、板报、宣传栏,定期发放宣传册,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农民进行知识普及与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态建设氛围,充分调动起农村生态建设主力军——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

针对许多乡镇领导干部把GDP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不惜以牺牲当地的环境和消耗大量的有限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评价体制就显得愈发重要,当生态指标撼动GDP指标的地位后,生态意识的培养将会减少很大的困难。

3. 乡镇企业要建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的企业文化

企业发展生态工业的障碍不只来源于技术,更源于自身的观念。因此,只有逐步把生态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和内部的激励系统之中,才能让企业走出单纯追求利润的误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二)将教育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保障

1. 提高农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

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亦是如此。调查统计显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参与度与其受教育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将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基础性作用。

2. 将生态教育纳入农村中小学教育之中

英国著名的环境教育学者卢卡斯在他的经典环境教育教学模型中提出了“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以及“为了环境的教育”。“关于环境的教育”其目的是给学生以获得价值和态度所必需的知识;“在环境中的教育”是把环境作为学习的资源;“为了环境的教育”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如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问题等,帮助学生培育素养,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4]在我们当前的生态文明教育中,侧重于“关于环境的教育”,最缺乏“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生态文明教育除了包括环保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观念体系,最后的落脚应在于人文素养的提升,只有处处“在环境中”,人人都懂得“为了环境”,都具备“为了环境”的素养,才能真正建立生态文明农村、生态国家。[5]

(三)加大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人才与基础设施投入

我国绝大多数农村的科技水平、人才力量和基础设施力量都远远达不到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匹配的标准。根据农村科技人才的缺失状况,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文社会关怀,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转变工农业生产方式,优化能源资源利用结构,增强治污能力,建设经济活力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农村。[6]

1. 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建立与生态建设相匹配的设施体系

加大对农村生态研究机构的专项投入,将科研资源配置向农村生态技术研究倾斜,建立与农村现状紧密结合的基础设施和科技体系。

2. 以科技投入为支撑,推进乡镇企业绿色发展

改变乡镇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进生态生产技术,建立循环生产体系。乡镇企业应该以现有范例为参考,结合自身现状,争取达到环境治理技术集成化、系统化,符合绿色革命的要求。

3.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深化农村科研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提高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和效率,采取激励机制,推动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实现技术与农民对接,推动农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其次,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集成体系建设,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从技术方面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从本质上改变农村生态建设的被动现状。

摘要:随着人与自然矛盾的日益尖锐,全世界要求发展生态文明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从国家政策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本文首先结合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雏形与现代生态文明观阐述生态文明的内涵,其次以位于华北平原的中捷产业园区为例对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阐述,最后从文化角度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提供些许的参考。

生态文明调查报告论文 篇8

【关键词】广西 贫困地区农民 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理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019-04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最高阶段,是人类追求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理想目标。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共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当前我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

(一)调研背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构建激励机制,正确引导农民的生态行为,使其能够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广大农民在广西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生态文明意识有了长足提升,但就目前而言,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走到了基层,但走不到最基层,特别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宣传教育的脱节,不少农民在思想上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较为模糊,在行动上对生态文明的践行不够自觉,加上固守“利益第一,生态第二”的错误意识,其生产和生活方式严重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围绕上述问题,本课题组立足现实,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贫困地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现状主题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当地党政干部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二)调研目的。本课题组以广西贫困地区农民为例,一方面,从生态文明的三个维度即知晓度、认同度及践行度等对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及原因进行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普及农民的生态知识、提升他们的生态意识以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通过调研,课题组成员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从而增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调研过程与研究方法

(一)实地调研法。本课题组成员分别深入广西来宾市兴宾区三五乡古灯村、玉林市博白县沙河镇大仁村、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梅珠村、来宾市忻城县遂意村等5个自然村屯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村容村貌,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例如污水乱排、垃圾乱扔、速生桉种植等现象。

(二)面对面访谈法。课题组成员对上诉5个自然村屯的村干部及农民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访谈人数超过50人。通过与当地老百姓及地方政府干部直接沟通和交流,了解了村干部和农民的生态意识及环保行为取向,倾听了他们对政府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三)问卷调查法。课题组成员以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现状为主题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采取纸质调查问卷和网络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广大农民及网民进行问卷调查。整个调查过程发放纸质问卷201份,回收201份,回收率达100%;参与网络答卷109人,两项调查对象共计310人。在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中,大部分是18至30周岁,占41.29%,其他各段年龄各占少数;男性占58.39%,女性占41.61%;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占30.65%,大专及本科占30.32%;不少受访者属于待业状态,占了33.23%。总之,此次问卷调查涉及人员范围广,内容涵盖的知识面宽,所得数据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四)网络调研法。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络媒体进行有关文献资料的搜索,一方面,对已经做过的类似调研数据及报告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另一方面,通过“问卷星”进行网络调研,使课题组成员能够全面了解来自全国各地的网民对广西开展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知晓度及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等。这些对课题组成员的调研分析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农民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有待提升。在调查问卷中,课题组设计了6个关于“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的问题。从问卷结果可知,近年来,广西贫困地区农民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问及“您是否知道什么叫生态文明”时,有50.25%的农民表示知道,但也有近一半的农民不知道什么叫生态文明;当问及“您是否知道绿色产品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65.67%的农民表示知道,表明大多数农民还是关注绿色产品的;在问及“您是否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性”这一问题时,有55.22%的农民表示知道;在问及“废弃的电池或电子产品对环境和人体有危害吗”这一问题时,有64.18%的农民表示了解。但是,在问及“国家是什么时候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这一问题时,只有19.9%的农民表示知道,绝大部分农民没有真正去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来由。在调查中,课题组成员特别注意到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即所调查到的5个村镇,几乎每个都是满山遍野地种了速生桉,甚至是村中道路两旁都种这些桉树。当问及“您是否知道种植速生桉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这一问题时,有52.74%的农民不知道速生桉种植是资源掠夺型产业,虽然有47.26%的农民知道种植速生桉会带来危害结果,但由于每棵速生桉可获利几十元,农民认为钱来得快,因此,他们往往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据调查,广西是中国桉树种植第一大省区。桉树面积、生长量、蓄积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有“世界桉树看巴西,中国桉树看广西”的说法。

从以上这些数据来看,农民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远远达不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需要村干部加强宣传以及农民自觉学习,以提升自身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

(二)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有待提高。由于贫困地区农民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不高,因而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较低。课题组成员在调查中发现,广西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和生态文明知晓度的数据相差不大。

调研中,问及“您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什么关系”和“您认为人能够战胜大自然吗”这两个问题时,将近68%的农民不了解人与自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表明大部分农民没有真正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甚至有54.73%的农民认为,既然人类有智慧有思想,就一定能战胜大自然。其实,他们仅仅知道大自然是有利可图的,且被眼前的利益“牵着鼻子”走了,却不知道大自然有朝一日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危害。当问及“您认为焚烧秸秆的做法对吗”这一问题时,有56.72%的农民不知道焚烧秸秆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他们认为直接在地里焚烧秸秆,可以给下一季农作物做肥料,甚至还有22.89%的农民没当作一回事,认为是自家的秸秆,想烧就烧,这充分暴露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在问及“您对退耕还林有何看法”这一问题时,有54.23%的农民赞成,有26.87%的农民觉得自家的田地少,认为退耕还林是不对的,还有少数农民觉得无所谓。在问及“如果在您家附近建一个有严重污染但能给您带来创收的工厂,您的态度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有62.29%的农民为了利益而对有严重污染的工厂没意见,只有23.38%的农民表示反对,13.93%的农民表示无所谓。由此可见,一旦涉及如何处理眼前利益和生态文明之间关系时,绝大多数农民往往把眼前利益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极少考虑生态环境给自身或子孙后代带来的长远利益,这是导致农村生态遭到破坏的致命原因。

(三)农民对生态文明的践行度令人担忧。课题组调查发现,农民对生态文明的践行度远远小于对生态文明知晓度和生态文明认同度,反映了农民参与生态文明活动的行为极少。

当问及“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选择无磷洗衣粉”这一问题时,84%的农民表示平时购买洗衣粉都是随意选择,根本不去关注洗衣粉是否含磷,从数据中看到,“哪种便宜就选哪种”的占了61.81%,这表明贫困地区农民对生态文明践行度不够强。平日一直在农村生活的农民们也不知道哪些是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凡是大自然里的野生动物都可以随便捕猎。正因为有这种潜意识的存在,问卷中提到“如果看到有人捕捉蛇、鸟、穿山甲等国家保护动物,您的做法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35.82%的农民选择了“不管”的态度。对于自家的垃圾处理方式,许多农民都是为了方便自己,有40.80%的农民选择了“倒在一个固定的空地里烧掉”,有16.92%的农民选择全部掩埋,甚至还有小部分的农民选择了随便丢弃,只有小部分的农民会分类处理,占35.32%。人人都知道垃圾有害,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但农民们却不能合理地处理,可见生态文明的践行应从每个人做起。当直接问到“您会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吗?”有54.73%的农民很少关心,却有16.42%的农民从不关心,只有28.86%的农民经常关心。在访谈中,课题组成员还了解到虽然有极少数的农民想尽办法怎么去关心和保护环境,但却被大部分的农民在其努力做好环保的环境下不断地破坏糟蹋环境。

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的践行度,不能仅靠农民自身的自觉性,还要靠村干部以及政府的引领和指导,并起到带头作用。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有21.39%的农民提及本村没有专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只有22.39%的农民提及生态文明知识是从乡(镇)及村领导干部那里得到的。这充分说明乡(镇)及村领导干部宣传生态文明知识的力度仍然不够,传播性不强,没有真正把生态文明知识的重要性落实到每个农民心中,即使是把宣传活动传达下去了,但仍有47.76%的农民不重视,没注意到本村是否有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

当问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哪个重要”这一问题时,有39.80%的农民认为“经济建设更重要”,而13.93%的农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一点都不重要”,只有46.27%的农民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很重要”。可见,当前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靠村干部及政府的宣传,还需要每位农民真正用行动落实到每一个角落,真正透切地了解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能够给农民带来哪些益处,也能够间接地促进农民的经济发展,对其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调查结论

(一)我国的环境保护是政府主导型的,农民缺少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调研发现,广西贫困地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偏低,且缺少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对环境问题并不敏感。这与我国的环境保护是政府主导型不无关系。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高度。但是,一直以来,我们过于注重城市的污染防治和宣传教育工作,而对农村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教育方式及宣传内容的广度、深度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不少的乡镇和村级至今没有相关的环保机构及管理人员,一旦出现农民污染环境的行为,势必会出现管理和约束的缺位或无序状态。

同时,影响广西贫困地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的因素还有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文化素质。众所周知,广西是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之一,地理环境比较恶劣,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在这样的环境下,广西农民大多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并处于较低的生活水平。因此,农民一年到头都在为生存而奔波,他们几乎无暇顾及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导致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偏低、生态文明践行度不力的后果。此外,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科技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认识不清,容易受到“利益第一,生态第二”错误观念的影响,最终造成速生桉种植泛滥,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二)基层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推行不力。通过调研,课题组发现,有些村干部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仍然欠缺,他们不太清楚生态环境包括哪些要素,哪些行为有利于环保,哪些不利。这些他们也是模糊不清,甚至有的村干部认为利益重于环保。在访谈中,课题组还发现,基层领导干部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他们没有正面去引导农民搞好环境保护,有时为了经济利益去误导农民广泛种植速生桉;有的村庄对生态文明政策及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性宣传力度不够,乡镇及村级没有设立专门负责宣传和落实生态文明有关政策和制度的机构和负责任人,导致国家生态文明政策推行力度和落实程度欠佳,农民处于自发学习和落实的状态。

(三)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已没有过去那种“绿水青山”的好环境了,往往是污水横溢、废渣乱堆,更为严重的是,有的村镇同一条小沟,早中晚的水色都不一样。为了节省“三废”排放的成本,有的中小企业不顾国家的三令五申依然排放“三废”,即使有关部门出台了关停并转的制度政策,但制度的强制却难以发挥。其实,国家出台的宏观层面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是不少的,但在现实中,因利益问题难以逐一落实,容易出现明知违反了环保制度的规定,但因惩罚力度不够,不少化工企业照样排污到自然界中,造成土地和水源严重遭受污染而无法使用。

五、建议

(一)当地政府必须持续用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农民最底处。政府一定要贴近群众,了解群众,在求实务实落实上下工夫,在构建农村生态文明永续发展落实上必须持续用力;从实际出发,加大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资金支持力度,并把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宗旨落实到最基层;提出更好的政策,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促使农民有所收益,共同营造一种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同时也可以根据地方实际需求,将抓农村生态文明列人法律条规条例,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来抓,让老百姓深切体会到建设生态文明、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制定了相应措施的前提下必须进行跟踪问效和问责,实行责任制管理方法,切实把责任落到人头上,让最基层的老百姓真正受益。

此外,还要制定各种环保制度,如水资源管理、耕地保护等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对失职渎职的地方官员要依法追究责任;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让资源开发利用者和环境污染者付费,让资源消耗的受益者者和环境受益者付费;同时,为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及发言权,村委会必须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处罚听证制度和环境举报制度等,让农民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二)社会各界必须广泛宣传,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另一制高点。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乡镇干部,乃至村干部要认真学习意见精神,把环境管理体系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污染问题宣传和监督到位。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宣传各类信息的媒介,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以来,社会各界都在不断反复地宣传其重要性,但根据访谈情况看,农民反映较多的问题就是社会各界的宣传力度不够,投资力度不够,农民对于整个农村地区生态文明的“抓纲抓建”有一定了解,但是了解得不够详细,因此,势必给农民带来一定的困惑,到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意识该怎样巩固和提高并不是很清楚,仅仅停留在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具体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怎样才能做好却知之甚少。综合各村庄的反映建议,社会各界还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生态文明意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作为一个侧重点进行广泛宣传,促使社会各界人士对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及培养农村生态文明意识提高认识并加以重视,力争把生态文明推向另一制高点。

(三)农村干部必须以身作则,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言行之中。农村干部在当地农村都有较高的威望,他们说出的话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作为基层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通过定期组织当地农民集中学习教育,进一步了解生态文明知识;也可通过适时的走访调查,了解相对较为边远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认识程度以及践行度来思考问题;可通过组织召开农民大会或是党支部会议,讨论研究相应的对策或是达成相应的村规民约,切实以“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高度事业心、责任感搞好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实际工作、生活及言行中。

(四)农民必须坚持原则,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日常生活中。农民作为最基层的群众,是生态文明意识的践行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必须坚持“讲文明,重生态”的原则,必须彻底抛弃“方便+省事=效益”的错误价值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并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严格按照制定的村规民约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切实把村规民约作为一项条令条例来执行,提高自我的责任意识,坚守自我的原则底线,不做有悖生态文明建设的事情,(下转第58页)(上接第21页)保证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保护生态文明,打响“从此刻做起,从自我做起”的口号;同时,也可通过签订责任书或是承诺书来进一步约束自己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生活工作中。

(五)农村地区必须加强教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思想教育中。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增加多少知识,而在于提升人们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在贫困农民地区强化生态文明教育,一方面既能弥补对生态文明的模糊认识,另一方面还能提升农民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从调查中可知,众多农民就是因为对生态文明知之甚少,因此才没有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更加谈不上如何践行落实。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应从问题本质开始着手,深剖问题根源,查源追溯。俗话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滑坡,思想才是行动的指导,只有在思想上重视,才会在行动上落实。因此,在农村地区加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通过自主协商,创办一个“生态文明小课堂”,从“娃娃抓起,更要从大人抓起”,切实全面强化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意识。

总之,广西贫困地区农民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及践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区党员干部和群众凝心聚力、一以贯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并长期保持广西区党委提出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战略目标,最终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上一篇:建设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下一篇:浅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