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证明的格式及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居住证明的格式及(精选5篇)

居住证明的格式及 篇1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从原来要求居住区的“量”慢慢地转成了“质”——越来越关注居住区的环境质量。但居住区存在的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居民。怎样解决居住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怎样使居住区的环境质量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话题。

2 居住环境污染问题现状

在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中,九个被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里环境污染的关注度排名第二,有2/3的被访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较为严重,有近26%和19%的公众对自己所处地区和居住区的空气质量表示不满。在城市中最让人们感到头疼的就是噪音和空气污染。

2.1 噪音污染

居住区的噪音污染主要来自外界噪音,像航空、公路、铁路运输等交通工具,以及工程施工和工业生产等。随着国内机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的普及虽然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但产生的噪音污染也日益加重。据北京环保局2005年统计,北京城区内生活在交通干线以及次干线两侧遭受公路交通噪音污染的人口在100万左右,特别在一些立交桥和高架路两侧的居住区被交通噪音干扰严重,而受到施工噪音影响的北京居民有20万户左右。2005年北京城区总人口为920万,受到噪音污染人口的就占了1/9,也就是9个人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噪音污染的环境里,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另外在居住区内部通行的机动车辆,也会对居民造成一定的噪音污染。

2.2 空气污染

(1)汽车尾气污染。位于城市中心和交通拥挤地段的居住区,遭受汽车尾气污染较严重;

(2)生活垃圾废气污染。居住区内市政环卫设施老化残缺或物业管理不当,垃圾没有按时清理,造成生活垃圾腐物及臭气污染,而且部分气体有毒,给住宅小区的空气环境质量带来严重污染;

(3)服务业废气污染。一些居住区或住宅楼周边餐饮业产生的煤烟、油烟废气等造成居住环境空气质量恶化。

2.3 生活垃圾污染

居住区内垃圾没有被及时运走,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污水横流,造成的污染不但会破坏居住环境。还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长期以来,一些城市的多层和高层住宅为了方便清理垃圾,都设置有专门的垃圾道,但是垃圾道容易堵塞而且很难清洗,并且容易滋生细菌。

2.4 光污染

现在不少建筑物采月大块的玻璃镜面来装饰门面,有的甚至整个建筑物会用这种镜面装潢。一到夏天,那些建在居民小区附近的有玻璃幕墙的建筑对周围形成反光,强烈的光线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增加了室内温度,影响居民正常的生活。有的居住区旁边的娱乐场所或商场的霓虹灯、广告灯一到晚上就闪烁夺目,五颜六色的灯光反射进住宅内,一些受影响的居民家里到了晚上窗户都不敢开,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休息。

3 居住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

3.1 噪音污染的防治措施

在居住区的选址阶段就必需考虑远离工厂,城市内有噪音污染的工厂也应逐步搬迁出居住区。居住区内住宅应与交通主干道、高架路、铁路等有强烈噪声的地段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噪声声源处,应多种植树木,形成良好的绿化隔声带,也可以在住宅旁边的高速公路、高架桥旁设立防音壁,以减弱所产生的噪音。对于工程施工噪音污染,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与监督,明确工程施工时段,对于不遵守时限施工的可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另外可采用性能良好的隔声墙、门、窗等隔音较好的建材设备,控制噪声扩散。

居住区内汽车噪声对小区住户的干扰可以采用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来避免,并在车行道两旁种植绿化带来减缓噪音,也可以将汽车直接停放在小区周边,使车辆不进入小区内部,在小区内实行步行化。另外在居住区入口处安装声音分贝显示器,也能对噪音的产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加大城市道路路网密度,使车辆有序分流,减少交通量大及车辆拥堵地段对居住区的噪音污染。

3.2 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1)控制污染源。对城市内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就地改造或外迁,减少工业排放废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限制小汽车发展,增加控制汽车的排放指标。对于油烟等污染扰民问题,相关部门应采取治理措施,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应立即停业整顿,并加强餐饮业的管理工作。

(2)居住区内应有足够的绿化。在布置绿化用地时,应多种植一些可以释放有益气体、减少尘埃和易吸收污染气体的树种,利用吸尘、减尘的作用提高空气质量。

(3)加强通风。住宅内部应加强通风换气来降低居室空气污染,在居住区规划布局时应考虑住宅与该地区主导风向相符合,形成气流通道,也可采用在住宅上安装通风器等设施来排出室内浊气,送入净化后的室外新鲜空气。

3.3 生活垃圾污染的防治措施

居住区内的垃圾收集点应布局合理,选址隐蔽并与住宅楼保持一定的距离,周围可布置乔灌木类绿化与住宅隔离。对垃圾收集点要加强管理,定期消毒,垃圾及时清运,特别在夏季高温时要经常冲洗垃圾房,防止垃圾腐败时产生的异味。新建的多层和高层住宅不设垃圾道,已有的应进行封闭,可在多层住宅楼附近设置垃圾箱,也可以在每层楼的楼道内设置垃圾箱,并做到垃圾每天清运以保持楼道清洁。

3.4 光污染的防治措施

在居民区密集的地方不宜设置玻璃幕墙,住宅区也不应使用反光性强、反热性高的建筑材料。统一规划商业的霓虹灯和广告灯,住宅楼的景观立面照明不应使用投光灯,住区内也要禁止装设霓虹灯广告,住区道路或庭园的灯光光线不应射入住户室内,以防止灯光对住户造成影响。对已经产生玻璃幕墙光污染的地方,可采用在幕墙表面加太阳膜或用合金等亚光建筑材料置换玻璃幕墙等方法来减轻光的反射,并对受影响的地方采取隔光措施。对于商业灯光的污染,相关部门应责令商家整改,采取挡光或减光的方法将光干扰降到最低的限度。

加强控制管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时就应该防止光污染的产生,并制定光污染预防及治理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像上海2004年颁布的《城市环境(装饰)照明规范》和广州的《玻璃幕墙安装标准》,都对防治光污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结语

居住环境可以说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地方,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不但需要做好前期的规划设计,使居住空间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也需要加强居民、物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力争使人们在工作紧张、快节奏的生活中拥有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温馨和谐的家园。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居住环境的噪音、空气、光和垃圾四大污染途径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居住环境污染的具体防治措施。

居住证明的格式及 篇2

关键词: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权利保障

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制度与权利风险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了监视居住的执行与监督,法律规定将指定居所的监视居住置为监视居住强制措施之下的一个特别规定,但是观其适用条件、内容、法律后果等方面均与监视居住的一般规定相去甚远。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设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侦查的顺利进行。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内容多为原则性的规定,因此容易在实践运行中走向偏颇而使该制度的目的落空,甚至将有碍于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具体来说,指定居所的监视居住制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风险。

1.批准程序不合理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一项严格限制人身基本行为自由权利的措施,虽然对人身的强制性小于逮捕措施,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羁押的效果,而此制度的批准程序比逮捕要薄弱很多。对于三类特别犯罪人实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在程序上需经上一级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这一条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避免指定居所的监视居住被滥用,对制度实施进行监督和控制。但此制度设计仍将监督和控制的权利限于侦查机关系统内部,其上下级之间具有直接利益一体性,可能会导致权力滥用使被监视居住者受到较长时间和较高强度的对待,从而产生变相羁押和不正当讯问的不利后果。这样的制度设计未能体现出公安、检察院、法院三家相互制约与控制的精神。

2.执行监督不到位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三条第四款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进行监督。该规定为原则性规定,对于监督的人员、如何监督未作详细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容易使监督流于形式。人民检察院虽然是法律监督机关,但是其同时也作为公诉机关承担了公诉职能,在某种意义上和侦查机关有着共同的利益,所以让其承担监督的职能难以实现监督目的。并且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是由上一级检察院作出的情况下,按照法律的规定,此处决定的作出机关和监督机关即为同一机关,检察院自己对自己作出的决定进行监督,监督目的难以到达。

3.“变相羁押”的风险

从我国强制措施体系的设置来看,拘留和逮捕涉及对人的基本权利人身自由的限制,是刑事强制措施最为严厉的两项措施。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由于其程序设置上存在很多缺陷,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该制度在实践中甚至会沦为比拘留和逮捕更为严厉的措施。

对于人身自由的限制程度取决于场所、程序、期限、执行与监督等多方制约,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在批准执行监督机关的设置,场所的规定,期限的规定甚至低于看守所对于人身自由的保障水平,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容易沦为“变相羁押”,而导致对人身自由的剥夺,不仅不能够实现其立法目的,甚至还可能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权利。

4.被监视居住人辩护权、申诉、控告权受限

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必须得到侦查机关的许可。而对于该会见申请如何提出、向谁提出,许可多久后作出,拒绝会见之后的救济等法律都未予规定,实质上不仅律师提出程序没有规定使许可申请无法提出,并且即使提出侦查机关也可以以有碍侦查或者涉及国家秘密为由拒绝会见申请。这样的规定,更为严格地限制了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

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随着被监视居住人会见律师权的侵害,被监视居住人的申诉、控告权利也被削弱。《刑事訴讼法》没有规定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人的权利救济途径,并且由于申诉和控告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程序性,对于处于侦查机关控制下的犯罪嫌疑人,难以在没有律师的帮助的情况下行使该项权利。犯罪嫌疑人可能受到的侦查机关不公正和违法对待,辩护律师也很难获得相关证据而提出相应的诉求。

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制度完善

对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的存废问题是学界热议的话题。笔者认为,应该在肯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必要性的前提下,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完善,避免在实践中产生偏差。

1.在程序上发挥公安、法院、检察院的相互监督的职能

要使一个制度处于一种更好的监督下,在程序上需要发挥公安、法院、检察院的相互监督的职能。

在决定权的行使方面,应当将指定居所的监视居住决定权交由法院行使。目前,该决定权交由侦查机关行使,缺乏必要的程序制约,制度可能被侦查机关滥用。既然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涉及到对于公民人身权的限制,是对实体权利的处分,按照国际通例,理当由法院行使决定权。

在监督权的行使方面,确立交叉监督制度。现有制度下可能出现检察机关既是侦查机关也是监督机关的情况,使侦查机关成为了自己行为的监督者,达不到监督的目的。所以建议当侦查机关为公安的时候,由人民检察院发挥监督职能;当侦查机关为检察院的时候,由法院承担监督职能。

2.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申诉、控告权

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这几项权利的前提是保障律师的会见权。在现有的制度规定下,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人与律师的会见存在一定阻碍,不仅可能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法在获得律师帮助下对抗侦查机关,并且更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面对侦查机关的不法行为之下无法获得应有的权利保障和救济。所以应当尽快完善程序规定,让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人的辩护权、申诉、控告权等权利能够得到切实的行使,不至于权利落空。

参考文献:

[1]孙煜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合宪性审视.法学.2013年第6期

[2]左为民.指定监视居住的制度性思考.法商研究.2012年第3期(总第149期)

作者简介:

房产及居住证明 篇3

XXXXX有限公司:

兹有我辖区居民/单位员工姓名:________ 身份证号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起至今在以下地址:________ 省________市/县区/村/居委会________ 号________室居住,该住所产权归________所有,面积为________M。

2(以上内容真实有效。)特此证明。

证明机构公章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1)证明机构名称:________________ 2)证明机构地址:________________

居住证明的格式及 篇4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人均收入得到很大提高, 人们逐渐将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纳入了购房所要考虑的问题。然而, 目前我国大多数居住社区配套设施仍然不完善, 相应的管理规范也并不健全。对于现代人来说, 房子不再只是休息的地方, 生活环境是否舒适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 配套设施首当其冲成为不可或缺因素。同时从开发商的角度来讲, 新建住宅社区满足业主配套设施需求的同时, 还要提高住宅开发价值和效益, 就显得愈加困难。加强配套设施的合理建设, 深入研究新建住宅社区配套设施将成为当前规划设计的主要研究课题。

1新建居住社区配套设施历史发展

我国对居住社区的研究, 始于1964年, 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开始对国家居住建筑进行研究, 结合理论与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社区规划和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与建议, 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内容与指导建议。不过, 因为没有量化标准以及自身缺陷和政治原因, 相关政策和计划不久就被废除了。1993年我国颁布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正式规定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规范暂行办法。之后, 原建设部在2002年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进行了修订, 在市场经济改革政策的条件下, 对城市建设中的住宅社区作出了进一步的规范。新提出的规范补充和调整了公共配套设施的规范标准, 包括在配套设施中添加了老年人配套设施、停车场 (库) 等;同时将一般配套设施规定为8类, 包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金融、市政公共设施、电信服务、社区服务, 并将很多原有的分支进行合并。同时提出了配套设施建设总体方案。

2007年我国正式提出的《物权法》也对住宅社区配套设施提出了诸多新的规定, 主要针对我国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住房问题, 包括配套设施的所有权问题等, 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居住社区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2 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现状

根据配套设施建设相关标准规定, 我国居住社区规模大小不同, 相应配套设施的规定要求也不同。本文研究的居住社区配套设施的配置标准以沈阳市金辉湖畔里小区为例 (见表1) 。

2.1 配套设施建设现状

1) 沈阳市新出台的住房建设规范严格规定新建居住社区规划标准, 只要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建设, 大多数都会符合城市居住规划标准, 且社区居住环境也得到较高的认同。

2) 新建的大规模居住社区, 教育设施、体育设施、商业设施建设作为楼盘的主要卖点, 一直受到开发商重视, 配套设施建设水平较高。原因是开发商认识到制度上硬性规定的各项配套设施指标, 也是客户买房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有助于房产项目的销售和升值。

3) 教育设施是新建居住社区最看重的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如金辉湖畔里小区除公立的小学、中学外, 还引入了省内知名的东北育才优质教育学区, 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得到大部分家长的认可。作为学生家长最重视的教育配套设施, 除了考虑交通的便捷, 家长给孩子选择教育机构时, 也更加注重学校招生数量。因此规划设计前期应加快社区教育设施建设, 以推进学校的招生计划, 并且积极联系知名学校, 扩大项目的影响。

2.2 配套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就居住社区医疗服务系统而言, 由于制度上的疏漏, 加之开发商不重视, 即便在规定中有相关制度, 却往往得不到落实, 因此居住社区大多数缺少配套医疗服务。虽然很多社区自发引进商业性的医疗服务, 但考虑到日常生活的必要性, 建设相关配套设施十分必要, 应该受到政府和开发商的重视。

2) 新建居住社区基础设施落后。新建居住社区基础设施一般都具备社区居委会用房以及一定数量的活动用房, 这些用房主要用于新建居住社区内相应的公共设施配套服务。但目前, 无论数目还是类别都非常少, 达不到规定要求, 且设施陈旧。

3) 严重缺乏老年人活动配套设施。笔者无论是对新建居住社区实地调查, 还是对一些文献的阅读查找, 都很难找到完善的老年配套设施, 而这一空白却面临日益严重的老龄社会的考验。

3 社区配套设施问题分析

3.1 人口集聚和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矛盾

居住社区配套设施的使用主体是人, 因此受人口密度、数量、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这些因素在城市中是必要因素, 且很难控制。因此城市自身的条件不一, 将直接导致配套设施是否优越和完善。如经济发达地区必然会优于不发达地区, 即便在同一城市, 地区不同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必然因素造成的空间配置不均将使配套设施产生不均等问题。

3.2 配套设施管理机制不完善和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配套设施建设未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足。政策和制度方面存在弊端, 如配套设施规划不与时俱进, 监管制度没有深化统一, 执行力差, 难以实施, 这些都给配套设施建设和发展带来阻力。当前, 不同城市、地域的配套设施政策制度存在沟通误区, 相关部门缺乏管辖依据, 容易让开发商钻空子。因此, 即便业主想得到相应的配套设施, 也无据可依, 甚至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4 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的对策措施

4.1 宏观层面

1) 制定城市新建住宅小区住宅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办法政府部门的支持始终是整体性改善的重中之重。为避免出现偷工减料、钻空子等行为, 必须设立对应的监管制度和法律惩处机构, 对新建居住社区明确规定配套设施的建设种类, 确立开发商在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的所在地位, 包括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维护管理等问题的归属。提高配套设施建设的执行力, 让新建居住社区的配套设施得到稳定的法律保障, 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

2) 优先解决公众最迫切的公共服务需求关注金融和物质资源以及政策改革的推广, 扩大新建居住社区配套设施建设, 针对当前相对较弱的城市和地区, 优先确保这些地区新建居住社区配套设施建设效率和质量, 改善新建居住社区生活环境, 完善城市功能, 给予城市更合理的发展环境。

4.2 微观层面

1) 社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与布局优化社区医疗服务设施十分重要, 社区医疗服务承担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功能。社区中生活的居民是城市中社会生活的载体, 社区医疗服务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需与时俱进。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主要城市公共设施加以完善。

原则上, 社区医疗服务配套设施不再添加, 对现有的医院和服务设施进行改造升级, 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提高医疗设备的配置。新建居住社区合理布局医疗服务设施, 并适当开设各类专科医院。

2) 商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合理布局商业设施对新建居住社区的人群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新的消费形式、聚集的消费团体将极大地改善新建居住社区的活跃度。新建居住社区宜开展多种经营模式, 在新建居住社区内引入便利店、超市。对于工作繁忙的居民来说, 就近能够买到所需的商品是非常重要的商业条件。因此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是最基本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根据社区的发展水平来规划社区商业设施的应有规模, 有条件的社区可进一步发展娱乐、餐饮、文化等各种商业设施。

3) 根据地域文化构建配套设施服务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必须突出文化娱乐的重点, 优化结构, 建立符合城市条件的文化娱乐体系结构, 开展和推广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与历史文化所匹配的文化娱乐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需开辟文化科普场所, 包括图书阅览室、科普馆、书店等。充分结合地方特色文化与历史文化资源条件, 开设文化娱乐设施。

4) 建立完善的体育设施结构体系体育配套设施建设应以城市体育文化为核心, 以居民体育基本常识和接触能力为基础, 改善不适合居民的体育设施功能结构, 让体育设施与社区居民真正地达到互动, 物有所用。新建居住社区可以配置一定的健身设施供社区居民使用, 另外还需设计自由活动场地, 让居民可以自行开展健身活动, 满足体育活动需求。

5 结语

新建居住社区配套设施的建设规划, 直接影响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新建居住社区配套设施存在的各种问题严重影响着居民生活, 同时制约了城市社区配套设施的发展。因此, 只有从宏观层面上强化管理服务体系总体规划, 微观层面对配套设施布局优化体系提出完善的具体措施, 才能走出不足, 深化对新建居住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的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修龙.以规划设计为龙头引导低碳城市建设[J].城市住宅, 2011 (1) :46-49.

[2]张少伟, 宋岭, 李志民.城镇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1) :6835-6836, 6838.

[3]陈伟东, 张大维.中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与规划实施研究[J].人文地理, 2007 (5) :29-33.

居住证明的格式及 篇5

关键词:折抵刑期;价值基础;缺陷;完善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应当折抵刑期,是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过程中存在争议较大的一项,现以法条的形式写入刑事诉讼法,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基础,在法治轨道上显现了保障人权。目前关于折抵刑期的规定上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本文一并探讨。

一、折抵刑期存在的价值基础

(一)立法背景决定初衷

此次刑事诉讼法增加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修法建议。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隶属于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系一种强制措施的细化,是严于取保候审、宽于刑事拘留的强制措施。

(二)立法定位表明性质

《刑事诉讼法》第 72 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符合逮捕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监视居住”。刑事诉讼法把“符合逮捕条件”作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前置条件,符合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当然符合逮捕的标准,必然符合刑事拘留的条件。从立法定位来讲,也是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作为减少刑事拘留的一种替代措施。

(三)审查程序同等对待

从《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112条和《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来看,可以看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必要性审查与羁押的必要性审查本质一致,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与羁押同等对待。

(四)自由限制诠释本质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116条的规定,对于犯罪嫌疑人人身权利的保障,还是由人民检察院视情况决定,如不同意,则犯罪嫌疑人所处的境地与被刑事拘留无异。

从上述分析,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进行折抵刑期系立法应有之意,是司法实践之需要,有其存在的价值基础。

二、目前规定体现的缺陷不足

(一)法律错位缺陷体现规定错乱

《刑法》第2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刑事诉讼法》第1条规定“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刑法的任务已经规定明确,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而刑事诉讼法也明确规定,是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二者关系是实体与程序的关系。折抵刑期是刑罚裁量制度,是一项刑事实体制度,写入《刑事诉讼法》不当。

(二)折抵刑期不足出现操作难题

在司法实务中,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存在为奇数的情形,如果被法院判处了拘役或有期徒刑,此时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剩余的一日如何折算,如果折抵为一日或不折抵,均违反了法律规定,造成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法律的两难境地。

(三)权利救济问题凸显真空地带

在司法理论和实践中,就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存在错案的可能,这是不争的事实。法律已经规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可以折抵刑期,如果发生此领域的错案,必然涉及到国家赔偿问题,现行法律没有提及到这个方面的解决方案,存在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人员的权利救济存在真空地带情况。

三、法律角度需要的完善建议

(一)从法律理论层面调整立法体例

首先,刑罚是实体性权利,是刑法用于打击犯罪的手段;其次,在刑法的体例中,第三章明确规定了刑罚的种类,以及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如何折抵刑期的问题;第三,从刑法规制功能的角度看,刑期的计算主要应当由刑法来作出规定。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折抵刑期问题列入刑事诉讼法,有越俎代庖之嫌。因而,应将《刑事诉讼法》第 74 条的规定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应当折抵刑期”等规定纳入《刑法》总则第三章,散列于第41 条、第 44 条、第 47 条之中。

(二)从保障人权方面细化折抵刑期

《刑法》第41条“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第44条“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第47条“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从而分析,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刑期均以日来折抵,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系奇数,无法折抵拘役或有期徒刑的刑期。同时在刑事诉讼法第103条第3款“期间的最后一日为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满日期,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在押期间,应当至期满之日为止,不得因节假日而延长。”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角度分析,应当有利于被告人。因而,建议通过立法解释规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为奇数的,最后一日,折抵拘役、有期徒刑一日”。

(三)从权利救济角度引入赔偿机制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由法律规定应当折抵刑期,确定了限制人身自由的法律属性,因而,被错误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人员,应有获得国家赔偿的权利。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在国家赔償法修改之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具立法解释:第一,明确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错案赔偿列入国家赔偿范畴;第二,国家赔偿的程序参照刑事拘留;第三,由批准的检察机关作为赔偿义务机关;第四,赔偿的标准按照刑事拘留减半执行。这样,明确保障了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人员的人权,同时,与刑事诉讼法规定折抵刑期的现有标准对接。

参考文献:

[1]尹吉:《“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法律适用研究》.《民主与法制》,2009年第20期.

[2]陈卫东,高通:《从六个方面重塑监视居住制度》.《中国法学》,2011年第3期.

[3]顾媛媛:《刑诉法修改后的监视居住制度探析》.《法学》,2012年第12期.

[4]尹吉:《“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法律适用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06期.

作者简介:

汪浩淼,男,1979年生,汉族,江苏人,就职于江苏省涟水县人民检察院。

上一篇:专业教研活动总结下一篇:医院等级评审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