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中秋节的经典诗歌(推荐8篇)
一.陌生化的反叛姿态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诗坛是热闹非凡的。不仅有北岛一代的“青年诗人”,还有经历“文革”后的“归来诗人”。在八十年代的最初几年,“归来诗人”的诗歌作品曾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北岛的诗歌则完全不同,他常常在诗歌中表现出对政治的厌倦和对时代历史的质疑,对社会而言,北岛的诗歌是陌生的,异质的,它向既定的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学已有模式、结构提出挑战。也正因为如此,北岛的诗歌尽管不是主流,但是却在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沉闷十余年的文坛,或者说是整个的文化氛围中,迫切地需要一种全新的诗歌精神来唤醒沉睡的空气,而北岛的诗歌在这个时候横空出世,一句“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回答》),喊出了一个时代的声音。
北岛的反叛不仅体现在诗歌精神上,而且表现在诗歌的审美主体上。朦胧诗阶段的北岛诗歌中贯穿着一个抒情主人公倾诉的声音。诗中大量“我”对“你”的倾诉,展示给读者一个抒情的审美主体。北岛的贡献在于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发现。文革高压造成了全民集体无意识,人们在时代的潮流中迷失自我,心灵受禁,被意识形态那只神秘的手所“催眠”,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已经丧失殆尽。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北岛说,“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我们可以看到,北岛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开始发出自己怒吼的声音,述说自身平凡的愿望,而由此打破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枷锁。正因为如此,北岛的诗歌才能引起广大群众心底的共鸣,重新唤起沉睡的审美感受。
二.朦胧诗论争的助推
经典作品不仅是原创性的,同时也应该是斗争性的,是能够经得住各种讨论和批评的。北岛诗歌的经典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场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以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发表之后,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新旧文学思潮的碰撞中,持不同观点和态度的评论者展开了热烈而持久的论争,一场不同话语立场的博弈就此展开,而处在争议正中心的北岛诗歌却在这场多重话语的互博中迅速崛起并被经典化。
纵观这场朦胧诗的论争,本是由于批评家以及诗人们个人的诗歌理想以及审美趣味的不同,再加上立场的差别,而对朦胧诗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但最后由于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对立,而使得这场论争最终变得更加复杂化。正因为朦胧诗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也正因为其陌生化的反叛姿态和朦胧晦涩的表达形式引起了诗坛的巨大反响。
三.诗人自身的参与
北岛作品的经典化不仅是依靠评论家和学者通过论争来成就的,更是作者自己主动参与建构的结果。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去世多年之后才被重新认定为经典的,有些作品在作者在世时甚至是默默无闻的。可以说,在传统的经典形成之中,都是评论家、读者和权威机构在出力,而作者几乎都是处于缺席状态的。
四.异国他乡的自我反思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离开故土,北岛辗转于世界上的各个角落,二十多年漂泊不定的生活,使北岛从一个高举反抗旗帜的热血诗人变成一个平静、从容的思考者。如果说当初在时代的漩涡中心使自己迷失了方向,那么在异国他乡一个又一个孤独寂寞的黑夜,北岛重新恢复了理性的思考。远离时代的中心,脱离青年的浮躁,作者的心真正开始沉潜下来。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感让北岛可以更好地回顾那一段关于朦胧诗的岁月。
五.诗风转变与散文写作
去国之后,北岛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前期已成经典化诗歌的关注点和那个时代整体政治文化氛围有着重要的关联。对祖国人民的深切关怀,对正义的呼喊,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批判,对历史、自由、生命的拷问……这些都是北岛前期诗歌的重要题材,也正是因为这种“受难英雄式”的胸怀和情感,北岛前期的诗歌是适合高音朗诵引起听者共鸣的。而在诗人八十年代末离开祖国之后,其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则有所变化。如果说前期北岛总是试图在用“个体言说总体”那后期的北岛开始回归到“个体言说个体”的模式,他开始转向对个体生活和个体记忆的考察,开始转向对母语和祖国的眷恋。后期的诗歌虽然缺乏前期的浓度和烈度,却由于增加了自身的生活体验而多了一份生命的厚重感。
关键词:徐志摩 诗歌 经典化
中国新诗自出现之日起,便表现出迥异于中国传统诗歌的种种特征。在时间长河的涤荡下,新诗历经风雨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品质。徐志摩作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对新诗在艺术上的探索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其代表诗作如《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更是被奉为“经典之作”长久流传、广为吟诵。
徐志摩作为一个作家、一个诗人,他的代表作、他那轰轰烈烈的情感经历,已然让人们将他的形象勾勒成了一位民国时期风度翩翩的文艺青年。这位充满个性的文人用自己丰富细腻的情感、清新隽永的文字为早期中国新诗开创了新的局面,在他笔下新诗不再是单纯的用白话文书写的文字,内容不再单一乏味,形式不再千篇一律,他致力于新诗体制的输入与试验。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为中国新诗在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他之后的诗人在诗歌格律化的开创上做出了表率。关于徐志摩在中国诗歌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在此不再赘述,本文将着重探讨其诗歌“经典化”的相关问题。
诗歌“经典化”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读者的传播与接受中实现的。“诗歌文本,即使再精彩,如果在书架上任尘封鼠咬,不能与读者见面,那也不可能成为经典。经典是在读者不断地阅读和理解中产生的,通过阅读,文本的内涵与读者的心灵得以沟通,正是在文本与读者的交流、对话与融合当中,文本的精义被不同时代的读者所把握,文本的经典意义得以显现。”[1]新诗自上个世纪初由胡适等人倡导,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这一百年的岁月变换中,新诗面临的社会境况与读者群体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民国时期、解放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后。不同的读者处于不同的社会时代语境下,受不同的政治文化形态影响,对诗歌的阅读感受会出现差异。另一方面,读者的知识结构、审美趣味以及价值观也会直接影响对诗歌作品的评价。由此不难看出,如何界定一首诗歌是否“经典”,实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新诗的传播方式无外乎报刊发表、集结出版、教材选编、电视广播的推介等,这些方式共同促成了新诗经典化的可能,其最终的影响一方面是在受众的选择下产生一批“经典诗人”;另一方面则是一些新诗在历经读者的淘汰筛选后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甚至被深入分析研究,渐渐成为“经典”。
一、徐诗在民国时期崭露头角
徐志摩作为新诗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自然也历经种种考验,其诗歌在“经典化”的道路上可谓一波三折。我们现今能查阅到的徐志摩最早的诗歌是创作于1914年的《挽李幹人》,其系统的诗歌创作与发表始于1921年。在民国时期,新诗的传播方式除了发表于报刊或整合为诗集出版外,最常见的仍然是被选入当时的教材中,通过教育途径被学生熟知。重视语言文学的教学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教学传统,“诗歌文本进入教材,尤其是进入中小学教材后,将获得几乎是全社会适龄人口的读者,这将有力地促进其‘经典化。”[2]对此,笔者粗略地考查了徐志摩诗歌在民国时期被选编入教材的情况——
《一小幅的穷乐图》被选进由沈星一编、192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第一册;《沪杭车中》入选朱文叔编、新国民图书社1929年出版的《新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第二册,另一篇《五老峰》入选该教科书第四册;1933年由戴舒清编、上海文艺书局出版的《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第一册收入了《再别康桥》;1937年由蒋伯潜编、世界书局出版的《蒋氏初中新国文》第二册选入《苏苏》;《无题》则被选编进赵景深编、青光书局1946年出版的《初中混合国语》第二册;同年,由吴拯寰编、三民图书公司出版的《标准文选》第一册收入《车眺》。
从选编情况来看,徐志摩的诗歌在民国时期是较受教科书编写者青睐的。第一首入选教科书的诗《一小幅的穷乐图》创作于1923年2月6日,载于1923年2月24日的《晨报副刊》。[3]次年,该诗就被选入了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中,时隔仅一年的入选证明了徐志摩在当时新诗坛虽初出茅庐却已具备一定的个人影响,同时表明他的诗在内容技巧方面被认为适合教学,除此,我们还可以猜想或许在这一年中该诗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受到读者喜爱,缘此被选入了课本。之后在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徐志摩的诗歌也并未因为他的突然离世而受冷落,反倒备受关注。被编选进教材的诗歌,除了有当下熟知的抒发个人情思的《再别康桥》外,还有描写景物的如《沪杭车中》《五老峰》《车眺》,悼亡诗《苏苏》。由此可见题材之广泛,与现如今徐志摩诗歌被编选进教材的题材单一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于徐志摩的诗歌为何一开始就广受教科书欢迎,从早期就显现出了向“经典”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徐志摩的诗歌以追求“爱、美、自由”为基本主题,风格清新,适合在中学语文课堂上传授积极的思想,在倡导个性解放的时代,他的诗歌有利于启发学生;二是徐志摩的诗歌强调“音乐美”,重视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方面的技巧,朗朗上口的诗歌便于学生背诵,以及课后的传播;三是徐志摩在当时诗坛崭露头角后,其诗歌虽遭到鲁迅等个别人的否定,但大部分文人还是对其赞赏有加。在1925年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出版后,朱湘就说:“徐君的第一本诗已经这样不凡,以后的更是可想而知,我们等着,心中充满了一腔希望的等候着罢。”[4]文人的推崇想必也会影响到优秀诗歌被选入教材一事;最后一点是民国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并非一种,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虽受西方影响,但在多样文化形态并存的时代环境下,其传播与普及不会受太大干扰。
民国时期徐志摩的诗歌不仅走入课堂,在青年群体中得以广泛传播,造成不小的影响,其人其诗也引起了文坛的研究与讨论。1931年徐志摩去世后,悼念他的文章、对他的诗歌的评论性文字大量涌现,胡适、茅盾、沈从文等人都曾撰文纪念。无论是文人的评价,还是普通民众的讨论,都不可否认徐志摩在早期新诗诗坛的重要地位,这样一种一开始就形成的“普及性”与“流行化”趋势为徐志摩诗歌在“经典”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奠定了基础。endprint
二、徐诗去“经典化”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直到1980年期间,徐志摩诗歌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左倾的政治导向直接导致徐志摩的个人阶级属性与当时的主流政治形态背道而驰,在十年文革的社会环境下,曾受欧风美雨影响的徐志摩不幸被扣上了资产阶级文人的帽子,其诗歌作品被视为反映资产阶级的低级趣味而遭到否定。即使出现少数的研究性文章,也几乎是以批判声为主。1978年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谈到“徐志摩的反动诗歌”时称“他一直是作为资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人物与革命文学相对抗的”,“徐志摩写过的许多名为爱情实则色情的诗”,“由于其思想腐朽、反动,带有一定艺术性就更能毒害人民,就更有危害作用,所以也就更应该批判。”[5]除此之外,1979年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对于徐志摩和新月派的评价是称之为“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发起的进攻”。[6]两种被当时高校普遍使用的教材对徐志摩诗歌几乎都进行了直接而又尖锐的批判,对其诗歌内容做了全面的否定,诗歌技巧更是无从谈起。在当时社会政治体制下,人们的意识形态必然受主流政治话语主导,极端的否定态度之于徐志摩的诗歌在今天看来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是政治因素造成了他的诗歌研究被中断三十年之久,或者我们也可将这个时期徐志摩诗歌的遭遇视为它“经典化”道路上的挫折与艰辛。因为时代环境与读者群体都在改变,没有事物可以做到一尘不变、一帆风顺,文学亦是。
三、徐诗重回学界和读者视野
在经历了短暂的被遗忘、忽视、搁浅以及有失偏颇的批判后,1980年代起徐志摩的诗歌研究逐渐开始复苏。关于其诗歌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形式技巧的学术理性探讨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徐志摩的诗歌也开始重新回归中学教科书。其诗歌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选编情况如下:
目前查到的建国后最早选入徐志摩作品的语文教科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三年制高中语文课本《中国现代名著选读》上册,《再别康桥》入选该书。另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四年制初级中学实验课本语文》选编《再别康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情理知能连环导引初中语文》选编《为要寻一颗明星》。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94年,在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学读本》中首次选入《再别康桥》。1997年,《再别康桥》入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验本)。进入新世纪,《再别康桥》又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目前,全国普遍使用的五套高中语文课本中,《再别康桥》入选其中的三套课本,分别是人教版、山东版、广东版。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编选的是徐志摩的《黄鹂》这首诗,江苏版没有选徐志摩作品。
不难发现,在1990年代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徐志摩的诗歌不断被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不论在哪个地区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几乎都会接触到徐志摩的诗歌。而这其中受到各个版本教科书共同青睐的作品非《再别康桥》莫属。一首《再别康桥》让大部分学生对徐志摩这个名字不再陌生,甚至由这首诗引发了大家对其人感情生活的好奇与关注。2000年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热播便很好得证明了这一现象。《人间四月天》讲述了徐志摩短暂一生的复杂情感经历,他的剑桥学习生活经历、他与三名女性的感情纠葛,让观众从多个角度认识了这位温文尔雅、拥有浪漫气质的民国文人,看到这里观众也便会慢慢体会、懂得徐志摩诗歌里抒发的“爱”“美”“自由”。《人间四月天》的播出在当时引起不小的“徐志摩热”,这也为徐志摩诗歌开拓了更广泛的读者群。尤其是生活在当代的青年人,或多或少会被这个上世纪初期勇敢追求真爱、自由的徐志摩所感染。电视剧中的很多配乐都是源自徐志摩的诗歌,如《再别康桥》等作为歌词,谱曲后改编而成的。这一处理也有助于徐志摩诗歌的传播。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再别康桥》在当代不仅屡次被选入中学教材,同时被谱曲改编为流行歌曲这一事实,毫无疑问它在“出镜率”方面超过了徐志摩其它诗歌作品,成为当代人最为熟知的徐志摩诗歌“代表作”以及白话文学的经典。《再别康桥》极高的传颂度对徐志摩诗歌的“经典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思想开始解放,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选取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单一化,而徐志摩的诗歌主要表达个人情感,赞美大自然和对自由的美好追求正好适应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起到了对学生正面积极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时已是1928年,这时他的诗歌创作水平已经很成熟,《再别康桥》无论是语言还是韵律的技巧都达到了极高水平,闻一多倡导的诗歌“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都在《再别康桥》中完美实现。仅从艺术技巧方面来评判,《再别康桥》的脱颖而出全在情理之中,被奉为“经典”是无可厚非的。
另一个令我们感到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上文中提到过的徐志摩的诗歌被谱曲后改编为流行歌曲,丝毫没有“落伍”之感。笔者认为这也是徐志摩诗歌“经典”的表现形式之一。新诗被谱曲改编为流行歌曲的情况并不常见,而徐志摩的诗歌被改编的却远不止一首,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偶然》等。从诗歌到歌词丝毫看不出因时代变迁而带来的隔膜,这正是徐诗语言的魅力所在。徐志摩是新诗诗人中驾驭和运用语言的佼佼者,我们从未听到评论家和读者群称其语言晦涩难懂的声音,大多数评论都是称其语言优美清新等。这样的语言风格基本扫清了他的诗歌在“经典”道路上,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遭遇读者难以接受的种种障碍;直接将其诗歌拿来当作歌词也显得轻松自如、水到渠成。此外,徐志摩的诗歌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因为其诗歌汲取了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元素,除了比兴手法的运用,还包括对一些传统意象的使用。《再别康桥》中“夏虫也为我沉默”——“夏夜鸣蝉”是中国传统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吹箫吹笙”也是古代文人雅士惯用的派遣内心孤独悲情的方式之一。意象与情感的巧妙融合使徐志摩的诗歌透出一股淡淡的忧伤氛围,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他与“婉约派”气质相近。这与当下流行音乐中盛行的“中国风”达到了某种内质上的契合,因此,将徐志摩的诗歌直接拿来作为歌词传播不会令人感到突兀与不和谐,反而顺应当下的时代潮流和文化传播趋向。
徐志摩诗歌的“经典化”历程具有特殊性和曲折性。“教科书”对其诗歌“经典性”的确立产生了重要作用。这种影响作用在当代诗人中,如海子、舒婷等人身上较为显著,而对于现代诗人徐志摩实为特例。徐志摩诗歌直接作为歌词谱曲传颂,创新了传播方式和途径,它将在提高个人文化涵养和陶冶情操方面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郭沫若、闻一多等人在新诗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但其诗歌在当今青少年群体中的传诵度显然无法与徐志摩相提并论。徐志摩诗歌中那些有关爱的力量和对美的追求是不会过时的。他作为一个“纯粹的”诗人的形象也将会同他的经典作品一起留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注释:
[1][2]参见《新诗经典化的过程崎岖而漫长——吴思敬访谈录》,《吴思敬诗学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增补部分),2012年,第121页。
[3]韩石山:《徐志摩全集》(第四卷·诗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4]朱湘:《评徐君<志摩的诗>》,见邵华强编:《徐志摩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第200页。
[5]《徐志摩的反动诗歌》,选自一九七八年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编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第二编第二章,见邵华强编:《徐志摩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第308页,第309页,第310页。
[6]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1页。
1、《沁园春·国庆》
万里晴空,壮丽山河,赤旗飘扬。
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
江河歌唱,遍地流芳。
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改革开放谱新章。
新中国,如世界巨龙,屹立东方。
今朝如此辉煌,赖党政国策指方向。
忆峥嵘岁月,生灵涂炭;
黎民多难,长夜茫茫。
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换得新生红太阳。
当珍惜,永葆河山赤,地久天长。
2、《爱祖国更爱家乡》
淡黄的温情
我的心灵纵然追随那
澎湃在北国大地上的黄河水流动蜿蜒,我的心灵激荡追寻那
惊涛在南国热土上的长江水直奔东海。
她们
是国人生命海岸中的一抹金黄的闪光
隔河两岸是心驰神往的天堂
抬头豁然,祖国好
低头乐怀,家乡美
脚下是我追寻的圣土,蓦然回首
爱祖国,更爱家乡
岁月悄无生息地流淌,沿着时间的路途
祖国欣欣向荣一片好
忆往昔,千古风流人物
看今朝,英雄尽显本色
我欣欣然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于是乎?
便置身百里杜鹃,才知花的天堂,鸟的天堂;
走进草海,去感受海的静谧;
旭日从上帝山爬起,无数柳枝与海共舞;
浓浓的乡景乡情,与谁同醉?
是谁谱写一曲曲乡间的民歌?
伫立在微风中感受绿树野草散发出的清香
瞬间春暖花开,温馨无限
条条乡间道路四通八达
片片绿色树林装扮家乡
心灵顿时感到倚天长剑划破天宇
爱祖国,更爱家乡。
3、《祖国颂》
六十年前
伴随着一个伟人雄伟庄严的声音
您诞生了
从此世界的东方有了您巍峨的身影
三十年前
伴随着另一个伟人的频频招手
您开放了
从此多彩的世界有了您呐喊的声音
二十年前
伴随着第三代领导人的彻夜思考
您飞翔了
从此强手如林的世界上您日新月异
十年前
伴随着XX主席的亲切微笑
您腾飞了
从此世界的东方您谱写了一首强国之歌
4、《把祖国搂进明月》
梦海晴空
(一)月是故乡明,国是中国强
亲亲我的祖国,亲爱的母亲
把你搂进中秋的明月
用一腔火热的祝福
把你深情抒写
母亲,你听——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全国上下的子女们
举着一轮明晃晃的明月
笑逐颜开地注视着你
认真倾听你在黑夜发出的强音:
我的,绝对不容别人抢劫!
母亲,你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热爱母亲的孩子们围着天上的明月
欢声笑语地唱起歌,跳起舞
迎接母亲的63周岁生日
对母亲诞辰的美好祝福
是大江南北到处盛开的笑靥
(二)拳拳爱国心,明月千里来相照
亲亲我的祖国,亲爱的母亲
第六十三篇壮丽乐章即将
重新谱写,在这中秋团圆佳节
在这举国欢庆的激动时分
我们期待,我们渴望
新乐章万众曙目的那一页
母亲,你看——
你的第一艘航母舰“辽宁号”正式入列
十三亿双惊喜的目光
一齐投向那座幸运的城市
接近两位
接近母亲的心脏
我们看到了强国之声
响在浩瀚大海里的和谐
母亲,你听——
“誓死保护”的浩然之音
响彻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摩拳擦掌的呼吁,四处可见
为了我们亲爱的母亲
“头可断,血可流,卫国不能卸!”
(三)母亲,亲爱的母亲
我们最亲爱的祖**亲
看着你在被扭曲的历史面前
流下委屈的泪水,心疼的痛苦
时刻折磨着每一颗热爱你的赤子心
我们抗议这一切非正义的行为
我们拒绝所有轻蔑你的举动
母亲,你说——
作为你的子女,我们能为你做哪些?
母亲,亲亲我的祖国
今天是你的生日——国庆
让我们携起手来,环绕在你的身旁
千言万语串起星光般灿烂的祝福
悬挂在母亲的周围
让十三亿子女的双手
坚决悍卫你那高不可攀的气节
月是故乡明,家是国家好
亲亲我的祖国,亲爱的母亲
把你搂进中秋的明月
用一汪无悔的爱恋
与你深情相约
5、《祖国,我为您高歌!》
月下愁人
首先
我要歌唱东方红
因为您是沿着东方红的歌声
当家做主站起雄身的也正是东方红的歌声激起了您的灵魂
是您在一片黑暗中找到了光明!
其次
我要高歌春天的故事
因为您是跟着春天的故事的歌声
打破保守走进开放和发展的也正是春天的故事的歌声指给了您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
是您在一条光明的路上创建了许许多多的不同凡响!
最后
我要高歌走进新时代
因为您是随着走进新时代希望的歌声
真正实现走进新时代的繁荣
也正是走进新时代的歌声给了您一派新容
是您有了今天这六十年沧桑巨变的辉煌历程!
祖国啊!您看
东方红了
春天来了
百年睡狮醒来了
她吼一吼
世界也要抖三抖
您看她
威武雄壮东方站
奔腾跃越世界惊
科学发展创神速
奥运健儿称一流
抗洪救灾全民坚
铁流滚滚军容壮!
祖国啊!我尽情唱出我心中的歌
太阳从东方升起
必将照亮全世界
这是永恒的铁律
睡狮从东方站起
也必将在世界民族之林昂首屹立!
6、《歌讼祖国》
漫天风沙
鲜艳的国旗,高高飘扬在我亲爱的祖国——您的心脏,飘扬在我亲爱的兄弟姐妹——十三亿华夏儿女的心上;
庄严的国徽,巍巍镶嵌在首都北京——天安门的城楼上,镶嵌在中华伟岸——五十六个民族的脸庞;
历史的车轮碾过,留给我们多少不平凡的日夜,又留下多少令人难忘的片断。
翻开中国血写的历史,从1921到1949,是建党到建国的二十八年,是中华民族命运转折的二十八年。
二十八年风风雨雨的长途跋涉,二十八年坎坎坷坷的日益求索,二十八年血与火的洗礼,二十八年生与死的考验。
勇敢的中国人民,挥动金色的镰刀,斩断了罪恶的魔掌;
举起正义的斧头,砸断了封闭的枷锁;
勇敢的中国人民,用一腔沸腾的热血,把共和国的旗帜渲染;
用一颗炽热的心,把共和国的脊梁锤炼。
祖国,曾经的您,是一个受苦受难的母亲,我们用铁臂钢拳把你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放了出来;
如今的您,是一位正在踏步前进的巨人,我们愿用青春的勇气和汗水为你开辟新的征程;
此刻的您,更是人民警察头顶的国徽和肩负的责任,我们愿用法律的武器保家为国伸张正义。
翻开中国历史的画卷,从1949到2011,是建国以后的六十二年,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六十二年。
这六十二年,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是生命画卷中一幅壮丽的色彩。
因为,您早已穿过阴沉的苍穹,早已照亮迷失的航船,指引着,永不沉没的巨轮,驶向温馨的港湾!
7、《怎能没有你——可爱的祖国》
吕华音
怎能没有你
可爱的祖国——
春风是你的笑脸;
阳光为你而歌唱;
鸽子为和平展翅;
麦穗将红旗招展;
怎能没有你
可爱的祖国——
夏华是你的芬芳;
朝露为你而舞蹈;
蝴蝶为祥和翩翩;
希望将未来描绘;
怎能没有你
可爱的祖国——
秋韵是你的新娘;
飞鸿为你而欢腾;
溪水为清澈逐流;
奉献将真情专递;
怎能没有你
可爱的祖国——
冬雪是你的爱恋;
寒梅为你而娇艳;
暖云为真情涌动;
信念将明天装扮;
怎能没有你
可爱的祖国——
雨后彩虹的绚烂,欢快幸福的泥点;
黄昏温馨的霞彩,轻松愉快的夜晚!
怎能没有你
可爱的祖国——
稻香四溢的原野,甜蜜甘醇的美酒;
柔情似水的微风,荡漾纯洁的波涛!
怎能没有你
可爱的祖国——
殷实的黄土地上,多少辛勤的背影;
无数多彩的美梦,奏想时代的旋律!
怎能没有你
可爱的祖国——
波澜壮阔的大海,扬起金色的风帆,向着自由的港口,发出少年的热忱!
怎能没有你
可爱的祖国——
山峰雄壮的豁达,是我民族的英姿;
长江黄河的澎湃,是我民族的脊梁!
怎能没有你
可爱的祖国——
岁月峥嵘的昨日,已向父辈挥手告别;
东方新生的太阳,是青年永进的号角!
怎能没有你
可爱的祖国——
你辽阔的大地
你无私的胸怀;
你生命的倔强;
你慈母的伟大!
怎能没有你
可爱的祖国——
山川平原的壮丽;
百花盛开的秀丽;
高楼大厦的耸立;
民族凝聚的毅力;
怎能没有你
可爱的祖国——
江河湖泊的浩渺;
振臂高旋的雄鹰;
一泻千里的恢宏;
万年长青的葱翠;
怎能没有你
可爱的祖国——
坚如磐石的筋骨;
磅礴生命的铿锵;
热血沸腾的壮美;
无畏强悍的灵魂;
怎能没有你
可爱的祖国——
响彻宇宙的霹雳;
撼动黑暗的利刃;
永不止息的脚步;
熔铸不朽的丰碑;
怎能没有你
可爱的祖国——
你这斑斓的羽翼;
你这唯美的色彩;
你这生命的赞歌;
你这永恒的家园;
怎能没有你
可爱的祖国——
你这钢骨铮铮的巨龙;
你这意志奋发的雄狮;
你这胸怀坦荡的气魄;
你这无谓艰险的精神;
怎能没有你
可爱的祖国——
智慧勇敢不羁;
美好生活无限;
湛蓝天空高阔;
再看梅花傲然;
怎能没有你
怎能没有你
我可爱的祖国!
8、《腾飞吧,我伟大的祖国》
淮河柳
腾飞吧,兴安岭、昆仑
腾飞吧,长江、黄河
腾飞吧,我十万万炎黄的子孙
腾飞吧,我五千年光辉历史的祖国
文明古国已跨进新的征程
民族壮举已载入新的史册
太阳能、原子能的应用
早已代替了燧人氏的钻木取火
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也早已取代了有巢氏用树枝搭起的棚窝
伟大的祖国在前进啊
坚实的步伐和着鼓点和凯歌
当然,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未能赶上邻邦和美国
现代化的道路上还有老牛的踢印
科学技术还有待于更新、改革
众多的人口,有限的土地
使我们负担沉重,路途坎坷
贫穷的家底,匮乏的资源
使我们望富兴叹,岁月蹉跎
尽管,我们也曾遭受过挫折
列强的入侵,骗子的卖国
敌对势力的反华合唱
霸权主义的疯狂封锁
几次三番的和平演变
政治运动的人为过火
自然界的无情刁难
四害横行,十年灾祸
但,血火劫难中站起来的我们
却更勇敢、更坚强、更有气魄
抓住大好的时光,抓住难得的机遇
飞速发展,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
指南针正指示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火药正爆炸着我们非凡的性格
祖先发明的白纸上,历史正在爬行
古老的印刷术正描绘着一个崭新的共和国
而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
吹绿了山,吹清了水,吹暖了南疆北国
吹醒了人们沉睡的心田
吹开了凋谢已久的花朵
老人、孩子、和我年轻的同伴
都在勇猛搏击,创造新的生活
我们的民族大有希望啊
我们的祖国将成为雄于世界的强国
腾飞吧,兴安岭、昆仑
腾飞吧,长江、黄河
腾飞吧,我十万万炎黄的子孙
腾飞吧,我五千年光辉历史的祖国
9、《祖国啊我爱您》
悠悠对小河
苦思冥想后
自己就像是您身旁
农家老奶奶手里握着的那破旧的纺棉车
历久弥新
唱着古老的歌
安静的坐着
还像是您土壤里一粒
小小的种子
在黑暗中抗争
等待发芽
像是一位
汗流浃背的农民
搭在肩上的白毛巾啊
那是勤劳的象征
把真诚紧紧埋在心底
我的祖国啊!
我是微小的尘
我是悲伤
我是迷茫
我是你古往今来
苍茫的理想吧
是银河里的流星
什么时候也没有坠落
没有落下的那一颗
我的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花蕊
刚从百花园里绽放
我是你昆仑山上的一块冰
想让你温暖的融化
我是你泪眼朦胧中
一丝牵挂
我轻轻的来
安静的祝福
我的祖国啊
您用那忧伤的乳汁
将我喂养成人
不管您遇到什么
艰难险阻
到要牺牲生命的时候
我都会
将我的血肉之躯
毫不保留的献上
我的祖国啊
敬爱的母亲
为了祖国
繁荣富强
毫无怨言
永远爱您
我亲爱的祖国啊
10、《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清水河畔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五千年的征程
蹉跎岁月,历经无数春秋
在原始群落中惊醒,见证男耕女织的日程
在战鼓瑟瑟中惊醒,饱尝金戈铁马的生活
在洋XX火炮中惊醒,受辱列强禽兽的欺凌
趟过历史冲刷的长江黄河,翻越世纪雕琢的泰山群岳
一路荆棘,一路颠簸
伤与恨,汇聚着古老的传说
血与泪,演绎着岁月的蹉跎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五千年的沧桑,你用自己的躯体书写神奇
暗淡了刀光剑影,掸拭去历史埃尘
每一次沧桑都是岁月深雕在额角的皱纹
烙在心上难以抚平的伤痕
凝结中华儿女追求希望的心声
穿梭血泪筑就的万里长城,缅怀嬴政秦兵马俑的雄风
一路奔波,一路奇闻
伤与恨,验证着古老的文明
血与泪,谱写着进步的脚印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你用自己的躯体予以证明
挣脱历史的桎梏,将文明与和平一并播种
历经磨难的民族
在世界版图中,勾勒雄鸡的蓝图
比我心血还红的五星红旗
伴着晨曦,冉冉东升
祖国,你终于有了自己的尊称——中国
饱经沧桑的民族,才是希望与和平的守护神
举杯祝福,我亲爱的祖国
在那风雨如磐的岁月里
非典的肆虐、洪水雪灾接踵侵袭
间隔三十二年的两次特大地震
任凭再大的灾难降临
祖国始终高昂着头头颅
在这片灾难的脚下,始终都有一片忠爱的热土
祖国,您在我心中
我才有勇气:
搏击壶口白浪翻怒,攀登巍巍知识巅峰
您就是中华儿女心中
那盏亮起的灯
照亮道路,伴我们一起前行
11、《祖国啊,我为你自豪!》
当巍峨的华表,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当雄伟的天安门,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
历史的耳畔,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
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2、《幸福的开端》
康朗英
过去,我们的生活不如牛马。
收得的粮食,落到地主家;
铁做的鸡笼,保不住鸡的命;
池塘里的鸭,被老黄狗当鸟打。
勐海地方,处处荒凉,宽阔的坝子长满野草,道路上老虎豹子成群,田地没有人耕种,寨子像墓地一样阴冷。
穷人的命
像枯黄的茅草,领主点着罪恶的火,巴不得一下烧掉。
13、《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关于桥的诗歌
1、《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奈何桥》
你站在桥头
迎着风,长发飞扬。
桥的另一头
我挥手无语
泪
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漫过桥
却不是咸的你进一步
我退一步
相望眼
无语
桥上的婆婆
无语
阴风骤起
把我卷向西
你泣
我泣
泣没了我和你
泣没了天与地
分不清也记不起
如所见
泪、血横溢
风息
除了流淌
静止
你不曾动,我未曾移
久久
你我都是一桥的距离
你那边风也起
你努力往西
桥不动,我不移
你往西
桥上,婆婆和你
无语
你喝下了她给你的东西
你往西
走下桥的不是你
她像是寻找着什么
不肯离去
我又把眼睛放在桥头
我不想知道:她在找什么
她也不会在意:我为什么等在那里
总有人从桥上来
然后又随风向西去
可是
那个人总在那里找东西
我总在那里望桥而立
3、《在桥之西》
桥
左边是朦朦胧胧
右边是碌碌庸庸
桥上
一瞬间凝固了一个
美丽的背影
前面是波光粼粼
后面是涛涛不穷
桥上
一瞬间绽开了一个
灿烂的笑容
昨天是渐行渐远
明天是柳暗花明
桥上
一瞬间留下了一个
泯灭的爱情
那时是紫陌轻红
此时是知与谁同
桥上
一瞬间记起了一个
窈窕的身形
方寸是竹杖芒鞋
身外是万古长空
桥上
一瞬间成就了一个
早已不见的永恒
4、《小桥佳人》
在三月江南的曲巷里,绵缠细雨
我的诗句,沉默了一片柔情
夜晚的石板,柔柔地放着柔光
慢慢品赏,无需打伞
这就是曾今梦里的神往啊
真的有些心动,有些娇情了
将梦想体味在身旁
感念历史里,飘舞有多少诗章
小桥上,韵裙佳人,翘盼
爱了多少清秀,恋了多少纯雅
无能够体味到边际的情感,江南在我生命里空间
一直以来
都是以诗韵的状态,在飞翔
5、《独木桥》
在通往梦想的殿堂
一座独木桥腾空而起
横跨大海的脊梁
以静卧的姿态
躺在大海的心脏
给稚嫩的诗心
带来神奇力量,迈出
关键的一步
走到独木桥头
看潮起潮落,听浪花唱歌
望断天涯,海天一色
分不清孰是天?孰是海?
今夜,就这样静静地陪着你
看你欢笑的样子
今夜,就这样偷偷地看着你
倾听你呼吸的声音
我从遥远的天空而来
无非想博取你,嫣然一笑
让我的诗包围你
不再让你孤单
6、《家乡的小桥》
眼前的小河依然碧绿清澈
在阳光的辉映下漾起春波
微寒的风儿迎面吹来
波光粼粼中倒影着那熟悉的小桥
河边的垂柳如妙曼的轻纱舞姿婆娑
偶见几只欢快的小鸟在柳林中穿行而过
留下阵阵嬉戏欢快的鸟鸣
那优雅的大白鹅已经有了先知先觉
全然忘却了陡峭的春寒
迫不及待地跳进碧水中与自己的倩影调情
我徜徉在家乡的小桥上
眼前不断有儿时的梦幻闪现
曾经在这里嬉戏打闹
那飞溅的水花在阳光的辉映下
渲染着五彩缤纷的童年
曾经从水中泅渡过这小桥
去邻村的瓜园偷瓜
在肚腹滚圆的兴奋时刻
还不忘为熟睡的大爷画上八字胡须
曾经和心爱的姑娘在桥上定情
那甜言蜜语醉倒了桥下的鱼儿
它痴痴地停在那里忘却了摇头摆尾
如今再伫立这故乡的小桥上
水中倒影的我已是两鬓霜染
悠悠岁月带走了多少美好的回忆
重返家园的耄耋老者
愿在有生之年守在这家乡的小桥畔
尽享春夏秋冬的四季美好
安度夕阳余辉下的幸福晚年
7、《独上西桥》
西桥上
只有我倚着桥栏……
水很静
水中的月亮和天上的一样明静
河岸的高楼灯火
也安静着
不静的只有我的心
8、《桥》
一生让人踩在脚下
直到生命的尽头
也没站起来申诉
轰然-声,沉到江底
隐姓埋名
9、《石桥》
天色阴下来,穿过泼墨山水
鸟儿在写意地飞
阿娇的身影,婀娜在水面
连接于那条曲扭的石径
望眼欲穿
10、《桥》
艾峡
天地
为我架起一座
七彩桥梁
桥的这头是我桥的那头是你
历尽艰难
我寻你而去
再陡的坡
也有征服的那一刻
再远的路
也有终那一站
希望
桥那头的你
依旧为我守候
11、《桥》
痖弦
常喜欢你这样子
坐着,散起头发,弹一些些的杜步西
在折断了的牛蒡上
在河里的云上
天蓝着汉代的蓝
基督温柔古昔的温柔
在水磨的远处在雀声下
在靠近五月的时候
让他们喊他们的酢酱草万岁
12、《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意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大常博士、大学侍读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注释:
1、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畔着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4、毕竟: 到底。
5、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6、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7、接天:与天空相接。
8、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9、同:相同。
10、六月中:六月中旬。
11、映日:日红。
诗意: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
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中国进入新时代,革命信仰第一拜;立党为公补骨钙,共产党员做表率。
中国进入新时代,马列主义放光彩;(新)自由主义脚下踩,历史虚无拋天外。
中国进入新时代,人民利益最关怀;追求公平示大爱,充分发展靠人才。
中国进入新时代,初心不改除公害;反对霸权把祸埋,铲除腐败不懈怠。
中国进入新时代,主义大厦人民盖;地基深挖钢砖塞,雄伟壮观多气派。
中国进入新时代,发展方向转过来;社会主义福花开,共同富裕永常在。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 “道”是一种天然的存在状态, “法”即师法、效法。“道法自然”是要使世间万物按照原本的样子发展变化。在《文心雕龙》开篇《序志》中, 刘勰即指出“为文之用心”始于“自然之道”。相对于道家把“自然之道”与宇宙观、人生观紧密联系,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的“自然”只是取其“自然而然”、“本应如此”的含义, 主张人“文”的产生和存在是“自然之道”的体现。《文心雕龙·原道》写道:“言之文也, 天地之心哉!”说明语言须有文采, 才算是天地的心灵。而锦绣文章从何而来呢, 《原道》一篇中也有明确的解释:“玉版金缕之实, 丹文绿牒之华, 谁其尸之, 亦神理而已。”玉版上的金字内容, 绿简上红字的文采, 是谁造成的?是神秘的启示罢了。 (1) 这里的“天地之心”和“神理”与古希腊的文艺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千五百年前, 在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中国有孔子、老子;古希腊有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轴心时代”, 柏拉图用他在《伊安篇》和《裴德若篇》里所集中阐述的“灵感说”对诗人的创作动力进行了阐释, 他认为文艺创作是凭着灵感, 而所谓灵感就是诗神凭附后的神力驱遣, 这与刘勰的理论颇有相通之处。他把世界分成两层, 一层是人类感官感知的事物所组成的“感觉世界”, 另一层是由理智领悟的由一般概念组成的“理式世界”。所有的艺术本质是在摹仿人类的感觉世界, 而被摹仿的客体只是感觉世界, 而非理式世界。所以艺术的摹仿不过是模本的模本, 影子的影子, 和自然真实体也即理式世界隔着三层。由此, 他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说”。他主张诗人在创作时对自己所写所歌的内容并不了解, 而只是神的代言人, 是代神说话, 这一点与道家自然论哲学观的“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也很相似。刘勰在《丽辞》篇中谈论对偶的时候写道:“造化赋形, 支体必双, 神理为用, 事不孤立。” (2) 也指出艺术创作是对自然的摹仿, 虽然创作者并不能了解自然造物的奥秘, 但在“神理”的启示下也能做出最美妙的作品。
但是如果深一层分析, 柏拉图的诗神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控制了诗人, 诗人没有任何技巧和个人的理性思维, 柏拉图认为:“凡是高明的诗人, 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 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 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 有神力凭附着。” (3) 他把文艺创作和艺术鉴赏的原动力归为神力, 并认为诗人创作时失去了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的状态, 从而落入了神秘主义的迷沼。完全否定了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创作的作用, 而片面强调“神力驱遣和无知无觉的灵感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 (4)
相比之下, 刘勰的“神理”更加倾向于自然对人的启示, 并且在《文心雕龙》中对文艺创作的技巧进行了全面阐释。同时他也强调在文艺创作中作家本人的风格对作品的影响, 在《风骨》篇中, 他写道:“若能确乎正式, 使文明以健, 则风清骨峻, 篇体光华。” (5) 倘若能够确立正确的体式, 使得文辞鲜明而刚健, 那么风力清新, 骨力高超, 文章整篇都具有光彩。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在杜甫之后, 模仿他的风格者众, 能接近者却少之又少, 只有在宋代同样经历了国家危难和由北至南颠沛流亡的陈与义才能略得其精髓。两位经历了人生苦难的诗人发而为诗, 一方面, 两人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 另一方面陈与义对杜甫的律诗写作技巧也有师承, 所以二人作品呈现相似之处。这也证明了柏拉图将文艺创作完全归因于诗神凭附而忽视作者本人风格和技巧对作品的影响确实有失偏颇, 传世经典的产生有神理对作者心灵的启示作用, 同时也是作者个人风格和创作技巧的体现。即使相似的题材, 不同的作者写起来也会因为个人气质不同而有天壤之别。
在西方诗歌作品中, 也可以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来证明风骨对作品的影响。在2015年的春节晚会上, 有一首歌曲《当你老了》, 歌中唱到:“当你老了, 头发白了, 睡意昏沉;当你老了, 走不动了, 炉火旁取暖, 回忆青春。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 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虔诚的灵魂和你苍老的, 脸上的皱纹。”在晚会的字幕上,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叶芝。作为爱尔兰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威廉·巴特勒·叶芝的代表作还有一首根据爱尔兰古民谣改编的名为《柳园里》的诗, 也被谱上乐曲, 至今这首英文歌曲仍然被全世界各国歌手传唱, 小学和中学的校园典礼上这首歌也是常常出现的经典曲目, 当眼神清亮的学童们用稚嫩的声音唱出“但我当年年少无知, 不愿接受她的心语”时, 这首古老的民谣经由叶芝的改编被赋予的深意往往使观众席里的人们像诗中描述的那样“泪满衣衫”。
与《柳园里》相似, 《当你老了》也是叶芝根据前人的创作改编的, 这首诗的原型由创立了七星诗社的法国诗人龙沙 (Pierrre de Ronsard) 于1574年所作, 写给一位叫埃莱娜的女孩, 名为《致埃莱娜十四行诗——当你到了老年》。原诗是龙沙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写的也很优美, 但与叶芝的改编版本相比, 因为诗人气质的不同, 原作在意境和胸怀上完全不能与后者相比。在诗的开头, 两位诗人都通过描写在炉火旁睡意昏沉独自回忆青春的老妇人而感慨岁月匆匆, 红颜易逝, 但是从诗的第二节开始, 两位作家的风骨开始显示出了各自对作品的影响, 叶芝在诗中写出了使无数人感动的名句“只有一个人爱你那虔诚的灵魂和你苍老的, 脸上的皱纹。”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而龙沙的诗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不要等待明天, 在被埋入尘土之前我们要珍惜现在而生活, 收藏你生命中仍然甜美的花朵。” (Vivez, si m'en croyez, n'attendezàdemain:Cueillez dés aujourd'huy les roses de la vie.) 在诗的结尾处叶芝写道:“逝去的爱在头顶的群山中踱着步子, 在灿烂群星中隐藏了脸庞。”这样的咏叹以由近及远的视角, 将诗的场景由一个火炉边的老妇人扩展到一间屋子, 再提升到远山和星空, 将一个人的故事转变成一个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普遍的真理, 使诗歌有了不一样的胸怀。与之相比, 龙沙的原作从头至尾一直局限于个人的感受以及“有花堪折直须折”的劝诫。题材一致, 叶芝的改编诗作却展现出原作完全不具备的平和深远的优美意境, 因此, 如果要体味什么是刘勰的“风清骨峻”, 读读叶芝的诗也是不错的选择。■
注释
11 2《文心雕龙今译》, 中华书局, 周振甫, 2013年, p12、p317
2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朱光潜译, 1963年, p8
34《西方文艺理论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章安琪等著, 2010年, P8-9
凝结了三千年文化的那轮浩月,
辐射出万人向往的季节,
金秋,
黄金般的天地,
酿造着丰收的美酒;
干杯的啸吼,
划出明天的灿烂,
会聚在圆圆的饼上,
演义着丰收的幸福;
忆往昔:
多少文人墨客,
举杯邀月慨叹家国的忧思,
看今朝:
我们同仁的思绪更加浩瀚,
如醉如痴;
我们追忆:
追忆那共同播种的春雨,
追忆那披星戴月的艰辛,
追忆那团结进取的高风;
我们畅想:
畅想那喷薄欲出的宏图大业,
畅想那你追我赶的彩云,
畅想那辉煌你我的红日;
金秋浩月:
月是如今月,空非史时空。
望路思人家,望月伴佳人。
家人亦佳人,圆坐视圆月。
快则美时人,泣涟送中秋。
还笑你双眸,一旁才泣舍。
注释:
歌颂**企业的诗歌
______________
美丽的千山延续着长白山的支脉,展不尽日新月异的钢城新貌。
耀眼的金玉兰傲然绽放,绽放出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
一群祖国四方的人们,聚集在**精密不锈钢大旗之下,一个熟悉又响亮地名字,在祖国大地上回荡,回荡……
**不锈钢——一个辉煌的品牌,**不锈钢人——一群令人向往的团队。
二零零六年一个充满生机的早春,**精密不锈钢工业厂区的打桩声,惊醒了丛林旁这片杂草中的小鸟,在千山脚下建造一个全新的家园。
那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泥泞中打下了一根根钢筋铁骨,白纸上描绘出一幅幅争创一流的蓝图,那是挥汗如雨的季节,流火的骄阳,挡不住**精密不锈钢追赶时间的脚步,设备引进、人员招聘、基建落成。
再繁琐、再困难、也动摇不了做到最好的决心。
狂泻的暴雨、呼啸的寒风,也挡不住创业者们追求卓越的豪情。
嗓音哑了、双眼熬红了、厂区增新了。
拔地而起的厂房像一个巨型的惊叹号,向世人宣告:**精密不锈钢品牌,即将诞生了!
【歌颂中秋节的经典诗歌】推荐阅读:
歌颂祖国和歌颂党的诗歌06-23
歌颂老师的诗歌07-08
歌颂祖国的诗歌07-18
歌颂赞美青春的诗歌09-08
歌颂春天的诗歌散文07-13
歌颂十八大成果的诗歌10-09
歌颂八月的现代诗歌文10-09
歌颂生命力顽强的诗歌10-15
歌颂老师的经典诗句10-24
歌颂祖国诗歌朗诵;我心中的祖国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