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6》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
1. 能学着教材的方法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姓
2. 按先中间后两边,先里边后封口的笔顺规则练习写字。
3. 朗读背诵歌谣《九九歌》
4. 能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像,运用一段连贯的.话复述图意。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习字词句
1.导入:
2.自读儿歌。 ⑴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儿歌。 ⑵指名试读,注意读准。
3.理解。 ⑴(出示小黑板)这首儿歌里讲了哪些姓? ⑵有哪些姓的音相同?哪些姓的音相近?
4.指导朗读。
5.拓展练习。 ⑴小朋友你的姓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回答吗? ⑵你还知道哪些姓不可以这样回答,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6.实践。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读题,明确题意。
2.掌握笔顺规则。 ⑴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小、水、日、国。 ⑵按笔顺书空:小、水。 ⑶这两个字的笔顺规则是什么?
3.指导书写。
三、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
3.指导读好停顿。
4.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
一、理解题意。
1.指名读题。
2.本题要求是什么?
二、看图、听故事
1.出示四幅彩图,要求学生仔细看,专心听,认真记。
2.教师指着图,有声有色地读述这个故事,共讲三遍。
三、练习讲故事
1.教师重点指导练说第一幅图。
2.学生自由练说第二、三、四幅图。
3.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把四幅图连起来说,师、生给予评点。
四、作业
学情,指学生在某个学习活动中或学习时间内的学习状态。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依据学情分析设计的教学目标,才能符合教学实际,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构建简约、高效的课堂。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存在差异的,有知识经验的差异,有学习兴趣的差异,有认知风格的差异等。如果不进行学情分析便盲目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存在种种问题,有效教学往往会难以保证。
一、分析经验储备,明确目标
以学定教是教师现在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清楚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或有所欠缺,也就是教师要明白学生已经掌握多少知识。只有清楚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教师的教学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我们教研组内教师在正式上“1-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这节课之前,先进行了学习前测(具体测查结果见下图)。我们认为,学习前测是了解学情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正是有了这样的学习前测,有了准确的统计数据,我们组内教师在上这节练习课时才明确了方向。通过学习前测,我们可以获知这样的信息:通过之前的新授课的教学,学生已初步掌握运用1-6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应口算的能力,但在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及其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反映在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实际应用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通过对这份学习前测的研究,我们教师不仅了解了学生在学习这节练习课之前的相关经验储备,而且知道了学生在之前的教学中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还明确了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样很有利于我们练习课教学的开展。明确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我们可以在这节练习课中避免重复没必要的练习,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明确了之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会让我们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的重点,从而让练习课的习题围绕教学重点而展开。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追求科学的教学设计
从“预学查异”环节的学习前测中,我们知道了学生在对于乘法意义的理解与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是对“2个6相乘得多少”“2×3表示什么”这样的题目容易产生混淆和理解上的错误。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教学:
[教学片段]
(1)复习乘法的意义——几个几?
师:第一题是“3个6相加是多少?”第二题是“2和6相乘是多少?”大家能不能通过列式计算,比较这两道题结果的大小吗?
师:请大家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教师巡视,帮学生总结: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乘数,6×3表示3个6相加,6×2表示2个6相加,所以3个6相加大)
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师:根据乘法的意义,我们可以直接比较出算式的大小。这样的方法你学会了吗?再给3道题你会做吗?
师: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小组4人讨论一下。(一步步让学生说到点上再出示:两个数的积永远大于两个数的和)
师:这样的结论在任何时候都成立吗?(举反例:如6×1<6+1)
师:(PPT、黑板板书对比)现在看来,两个数的积不一定大于两个数的和,我们在下结论之前还要思考全面。
(2)区分“和”与“个”的区别。
师:第一题是“2和5相加是多少?”第二题是“2个5相乘是多少?”请大家分别列式。
出示:第一题为5+5=10,第二题为2×5=10
对比
追问:为什么第二题可以用乘法?
师:“和”与“个”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虽一字之差,却差之千里,所以在审题的时候要格外仔细。那再改一个字,你还会吗?(PPT上将“和”与“个”变色区分)
PPT:将“加”改为“乘”(加声音)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列式计算。
汇报。
从以上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我们对于在学习前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在后续的教学直指之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面对之前的问题不回避。针对问题,我们进行了具体分析,围绕之前学生学习的障碍,科学地设计变式练习,从而巩固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正确理解。
在“预学查异”环节,我们了解到学生在先前学习中的不足和难点,有利于我们针对练习课的教学问题展开重点突破。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练习课中,主要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巩固之前新授课中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另一个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在学完新授课之后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想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先明确问题。在问题明确之后,我们要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思考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教学设计要直指学生思维的盲点,促进学生顺利越过之前学习的障碍。
三、了解情感需要,激发学习的热情
数学学习是认知与情感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力是引起、推动、维持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原动力,这一动力源于学生内心,与情感因素相关。因此在“预学查异”环节,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准备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倾向和兴趣爱好等特点。
针对二年级学生情感倾向和兴趣爱好的特点,我们在PPT中加入了“哆啦A梦”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除了“哆啦A梦”这一情境设计,我们在教学中还串联了闯关夺“智慧卡片”环节,这一游戏闯关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励着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贯彻这节课的始终。
如果在小学数学练习课中,只是将简单的练习题讲授贯彻始终,显然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这在小学低年级的练习课中就更加明显,因为低年级学生很难运用自身意志力去克服种种不利的客观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在上练习课之前,先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练习课的学习。
扩胸运动
中立位置站姿,双手在腹前重叠(像双手捧水一样),吸气,呼气时双臂抬起并水平向外展开,再次呼气时手臂回到起始位置。在上述动作完成时,如果身体能很好地保持中立位置,则可以进一步加大手臂的运动范围:手臂向外画圈。手臂画圈的幅度以能控制胸廓为准。如在画圈时胸廓有移动,则需要减小幅度,直至能控制胸廓不动为止。
小贴士:整个动作过程应没有任何关节疼痛,同时保持沉肩直背,双臂展开时,收缩骨盆底肌和腹部,注意身体不能后仰,应有意识地将头顶向天花板方向伸长。
士兵摆臂
中立位置站姿,双臂自然下垂,呼气时,右臂直臂上举,吸气时,交换左臂上举。整个过程像玩具士兵一样做上下直臂摆动。注意:上举手臂时,保持沉肩直背,头顶向上顶向天花板,胸部和肋骨没有明显起伏。
狗伸展式
双手与肩同宽,扶住桌子或窗台,向后退,直至脊柱与手臂与地面接近水平,双腿分开与髋同宽(可屈膝),头部是脊柱的自然延长线,完成深呼吸5~10次。
小贴士:
做此动作时,应没有任何关节疼痛或不适。
移动转身
在中立位站姿的基础上,双腿再分开一些(比肩略宽或与肩同宽),双臂微微提起,双肩下垂放松,吸气准备。呼气时,移动重心,同时轻轻提起右脚后跟,身体向左侧转动,双手自然随身体摆动。吸气,身体回到中立位置,检查身体重心,确保双腿平均分配重量。再次呼气时,交换动作(即移动重心,同时轻轻提起左脚后跟,身体向右侧转动)。
小贴士:整个动作要流畅、有控制。转体时,微收腹部,同时感觉脊柱向上伸长,头顶顶向天花板。
小桌板练习
俯撑于运动垫上,双膝跪姿,脚背贴地,双腿分开与髋同宽,双手分开垂直于肩、手掌支撑(如感觉手腕疼,则可以握拳支撑),肘关节伸直(刚刚伸直即可,避免过度伸直),下巴微收,寻找身体的中立位置,感觉头部与尾椎骨在同一直线上,并向两个方向延长伸展脊柱,轻柔地移动骨盆位置,直至找到平衡中立位置为止。
此时腰部没有紧绷或不适感,腰部可以保留自然弯曲度。呼气,腹部收缩(感觉是在柔和地包裹宝宝并送向脊柱方向)以保持背部头、颈、背部、臀部成一条直线或尽量接近直线,肩胛骨内侧没有凹陷,吸气时,感觉胸廓向外、向后扩张。完成10次呼吸。
增加难度:呼气时,将右臂慢慢前伸,抬起高度以不改变身体中立位置为准,同时注意保持肩的稳定,不能耸肩、仰头。吸气时,收回手臂至起始位置,双臂交换各完成5~6次。此动作的难度在于,交换手臂时,保持身体的中立平衡,想象在双肩各放了一杯水,在移动手臂时,杯子里的水不能洒出来。
小贴士:整个动作要流畅、缓慢、有控制,脊柱、骨盆、臀部、肩始终保持在平衡中立的
位置上,重心始终在身体的中心,如果在摆动手臂或伸腿时,出现了体重移向一侧或失去中
立位置,则需要减小运动幅度或回到最初的中立位置上。
猫式卷身
俯撑于运动垫上,双膝跪姿、脚背贴地,双腿分开与髋关节同宽并垂直于髋部,双手分开垂直于肩,肘关节伸直,下巴微收,肩胛骨内侧没有凹陷,头部和尾骨向两个方向伸长;呼气,微微弓背,尾骨向下感觉垂直于地面,腹部柔和地包裹宝宝并送向脊柱方向,头颈自然放松垂下;吸气,放松背部,缓慢地向下放下身体(手臂伸直不变),骨盆轻轻上卷,头部抬起,眼睛望向正前方。
小贴士:整个动作应缓慢流畅,避免过度拉伸,动作幅度由小缓慢增加。
此外准妈妈们可以选择:在温暖的阳光中散步30分钟。在散步过程中,你可以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并练习呼吸、收缩骨盆底肌等等。
蒲筱婉:
本次的口语交际《看望生病的同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正巧,这几天我们班有好几个学生都发热请假在家,所以我就以此为契机,创设情境,展开口语交际的学习。我先这样导入:“宋莹莹、樊佳妮、吴磊这几天生病没有来,你们想不想去看望他们呀?”孩子们都说想,那我们今天就来练一练。因为有了真实的生活情境,孩子们都愿意打开话匣子,上台来表演。我想孩子们都有过看望病人的经历,所以我就让学生先表演起来,然后在师生的共同评价中,我再慢慢渗透注意点,纠正一些错误的言行,在实践中学习效果会更好。在表演中,我让孩子们帮我把祝福带给这些生病的同学,可是有些孩子在表演时忘记了自己的任务,我就让他再来一次,在反复实践中孩子们终于学会了看望病人和转告别人的话。
这样结合身边资源,直接介入真实的交际环境,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为内容,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学生们面对自己的同伴,表现得非常主动,参与交际的愿望强,也加深了班级中孩子们的友谊。
教学目的
1. 在生活实践中学习生字词,建立图象与词语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走上生活实践中学习使用语文的道路。
2. 积累成语、儿歌。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出示挂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一样词语,师就出示一组词语卡片。
3. 反复抽卡片读音。
4. 去掉拼音读词。
5. 你们都学会了吗?下面教师考考大家,你们能把词卡贴在图上相应的地方吗?
6. 指名上来贴,齐读词卡。
7. 说说看,你的卧室摆放了哪些东西?
二、教学第二题
1.(出示挂图)你看到图上画了什么?
2.是呀,山野上长满了树木,绿叶一大片一大片的,我们就说(出示卡片:漫山遍野,绿树成荫。
3.这么多的树都是经过很长时间,由一棵棵小树长成这样根深叶茂的大树的。
4. 你能读出这种茂盛的感觉吗?指导有感情读词。
5. 谁能用其中的`一个成语造句?
6. 学完了这四个成语,我们再来学学下面一首儿歌:自读儿歌。
7. 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8. 指导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
2. 学写铅笔字,认识走之底的写法。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
1. 你们喜欢体育比赛吗?是什么?你们喜欢哪些体育明星呢?
2. 带来照片吗?我们班今天就来搞个小小体育窗的展览,把你们带来的照片贴在展览板上,再介绍一下。
3. 谁来当当这次展览的主持人呢?
4. 自己在下面可以准备一下,同座位可以相互说说,补充一下。
5. 请班上能力强的一位学生上来当主持人,在他的穿针引线下,学生依次上来介绍,师生共同评议。
6. 师总结。
二、教学第四题
1. 指名读题。
2. 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之处?
3. 那么怎么写好走之儿呢?可发认真观察一下。
4. 师讲解走之儿怎么写好。
5. 师范写生字,生描红、仿写。
6. 反馈检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学会向别人介绍自己参加过的活动。
教具:教学挂图
一、导入
1.(出示挂图)图上画了哪一天的事情?小朋友说了哪些活动?他们的表情怎样?
2.引导学生回想学校的活动。
二、指导学生练说
1. 先说好第一句话。
2. 指导练说活动的内容。
3. 学生自由练说。
4. 指名说,师生评议。
5. 同座练说,再指名说。
6. 指名连说,再指名说。
三、指导学生说一句表示喜欢这一次活动的话。
教学内容《练习6》
教学目标:、巩固已学词语。能通过联想,看图编故事。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能够区别形似字,指导学生写好铅笔字。
教学重难点:
巩固已学词语。能通过联想,看图编故事。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投影。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巩固已学词语。能通过联想,看图编故事。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一、新课导入
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今天我们来复习。
我的十分钟、直接出示图画,仔细观察这幅画,看看上面都有些什么。
2、这是一副很漂亮的画儿,可惜画画的小朋友忘了给他涂上颜色,现在我们一起拿出画笔,帮这个粗心的小朋友把画完成,好不好?
3、图上的东西小朋友都很熟悉,动动脑筋,四人小组讨论在这些东西相对应的田字格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讨论完成练习(白云,树叶,蚂蚁,河水,青草)
4、小朋友一定听过许多故事,与妈妈说的,有幼儿园老师讲的,你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啊?那么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说说呢?
现在,你们仔细看这幅图,看看上面的白云,蚂蚁等等,自己编个小故事,说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听,好不好?
▲
自己编,再四人小组互相说。
▲
指明说故事。要求把句子说完整。把意思表达清楚。
二学写铅笔字
『出示』生字卡片
、说说你是怎么记这些字的。逐个分析田字格里的范字。
2、仔细观察这三个字,看看他们像不像?找找他们相同在哪里,不同在哪里。
相同:都有横,竖这两种笔画,要按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写字。
3、利用田字格指导写字,要求把字写端正。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1会背九九歌;2能够仔细看图,学会看图说话.导学过程:
一综合性学习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喜欢?那你们都知道哪些节日?
2、小朋友真聪明,知道这么多节日的名称,那么你们知不知道这些节日的具体日期呢?老师要考考小朋友。
『出示』1月1日
3月8日
5月1日
6月1日
7月1日
8月1日
9月10日
0月1日
▲
指明说,知道哪个说哪个。
我的十分钟
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哪些节日?四人小组交流。
中秋节(农历8月15)、圣诞节(12月25日)、端午节(农历5月5)
清明节(4月5日)、元宵节(农历1月15)、植树节(3月12日)
△
指名说,说到的写下来,带着大家一起说。
二读读背背
、『出示』图片
△
在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有许多树和小鸟)
△
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儿歌,这首儿歌和大数,小鸟都有关系,你们先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一直到读通顺为止。
2、小朋友,当兵的叔叔们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说一只鸟就是一个兵?
3、指导理解:兵是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的,他们可以消灭对国家,对人民有害的人。树是小鸟的家,小鸟就像兵叔叔一样,消灭所有对树木有害的虫子,保卫他们的家。
『出示』“鸟儿千千万,一支护林军。哪里有害虫,飞去捉干净。”
鸟儿千千万,说明鸟儿非常的(多),就好象一支护林军,哪个小朋友知道护林军是什么?
把儿歌联起来读。练习背诵。
4、小结:千千万万的鸟儿在保护树林,消灭害虫,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爱护鸟类。
三口语交际
、『出示』图。小朋友仔细看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图1:两个小朋友在马路上兴高采烈的踢球,一辆汽车的司机看见了,连忙刹车。
图2:小朋友正在翻越交通隔离栏杆。
图3:两个小朋友急急忙忙横穿马路,没有按规定走斑马线。
图4:两个小朋友牵着气球在马路上玩耍,红灯亮时快步跑过斑马线。
2、样做对吗?为什么?
3、他们做的都不对,那么在马路上应该怎么做呢?
4、小朋友都知道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可是,有的小朋友并没有这么做,如果你在路上看见有小朋友像图上的小朋友这样横穿马路,跨隔离栏,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对他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练习6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一、以人为本, 尊重差异
在朱老师的课堂中, 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他给了学生一个自主的舞台, 从中欣赏到的是学生漂亮的舞姿.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练习环节中, 让学生根据∠A+∠B+∠C=180度, 编题并解答.并引导学生编出两类题目, 一类是∠A, ∠B, ∠C中, 已知其中两个角的度数, 求另一个角.另一类是∠A, ∠B, ∠C中, 已知其中一个角的度数和另一个角与已知角的关系, 求第三个角的度数.这一环节, 看似无心, 实则有意, 通过让学生自己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的公式编题,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公式, 并进一步明确公式中几个角之间的关系.还有在《圆锥的体积》这堂课中, 教师事先在活动纸上准备了三组题, 在带领学生探究了圆锥的体积后, 出示了三组不同功能的题目.学生在选择题目首先要观察, 哪一组适合自己, 学困生就可以选择较为基础的那一类题目, 优等生则会选择有挑战性的题目以人为本的练习设计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促进了每一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能力.
二、步步为营, 层层深入
在教学《分数的认识》中, 朱老师先出示了第二个长方形, 要求学生并列写出两个分数.学生独立完成后, 教师问:现在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阴影部分是几分之几?空白部分呢?学生回答后, 教师依次出示涂了二份、三份、四份、五份阴影的长方形, 要求学生独立写, 在出示第六个长方形时, 教师提示:注意看, 开始写.在较长时间的沉静后, 教师问:“阴影部分是多少?”学生:“阴影部分是五分之五, 空白部分是五分之零.”教师:“五份都拿出来了, 空白部分还有吗?回答正确!”然后让学生从下往上看, 出示了第一个长方形, 让学生分别写出分数, 写好后思考, 两个分数合起来表示了什么?
这是一道很精彩而且很有意思的习题, 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层次多
这一道看似简单的练习题中, 有三个层次,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进行安排.第一个长方形只要求学生用分数写出一份阴影, 然后依次出现,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基础型的练习.接着出现了有五格阴影的长方形, 它的出现无疑是突兀的, 但正是这突兀的“五份”, 逼迫学生介入思考, 当在片刻沉思后, 学生想到了五分之五和五分之零可思考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随即又出示了五份全白的长方形, 学生努力从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 进而将模型应用到新的问题中来, 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并最终找到了答案.最后让学生先写好后思考, 把两个分数合起表示了什么?促进了知识结构更好的向智能结构转化.提升了原有的知识, 为简单分数加减法后续学习作了准备, 更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
(二) 落点高
这节课是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 对于分数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练习中不仅对分数的概念进行了巩固和练习, 而且在巩固和练习中, 又有适度的拓展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五分之五和五分之零, 通过数形结合, 加深了对这两个较特殊分数的理解, 真正挖掘了学生的智力因素.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空间, 提高了学生思维水平, 学生在探究中豁然开朗, 实现了探究的目标, 同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此时, 当教师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后, 学生的兴奋心情是可想而知的.通过这两个特殊分数学习, 学生对于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对概念又作了适度的拓展, 随着阴影部分的改变引起了分数的改变, 让学生体会到了量变和质变的规律.
(三) 价值广
在学习中, 学生用分数来表示阴影部分, 这种题型在作业中出现较多, 学生在潜意识里知道了我们用分数来表示阴影部分, 但对空白部分也用分数来表示却很少遇到, 在平时考试中偶尔来一题, 学生是很容易出错.在这练习中, 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阴影部分, 还用分数来表示空白部分, 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在阴影逐步增加中, 如在五分之三中, 并没有将三份阴影连在一起出示, 而出示了其中二份和后面一份, 小小的一点变化, 然而思考的含金量已大大加强.
这样的练习设计, 充分挖掘练习题的智力因素,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一题多练, 练出深度.实践证明, 课堂练习不是“用得不够”, 而是“挖掘得不够”.
三、点化生命, 感悟人生
关注生命的教学才能立住脚, 滋润灵魂的教育才会永放异彩.例如, 在《用了多少钱》这一堂实践与综合的课堂中, 朱老师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经历了分类处理、分工合作逐步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类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在最后环节中, 朱老师发给学生一些资料, 主要是一些城市的人均收入和一些地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然后安静地、好好地想一想平时长辈对你的爱.通过上面的估算, 你有什么感受, 请写下来.
学生1: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 我今天再次想对父母说:我爱你们, 爸爸妈妈, 我一来到了这个世界, 就有了一个可爱的家, 清晨妈妈送我上学, 傍晚爸爸接我回家, 多少叮咛, 多少牵挂的感受, 在呵护着我天天长大.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感谢你们, 亲爱的爸爸妈妈……
学生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才知道我们欠了父母多少情、多少爱, 可怜天下父母心, 他们给我们的爱永远还不完也还不了……抓紧时间做点什么吧!在父母的关怀下, 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要加大油门, 争取给他们最大回报吧!……
在学生的充分计算和感知后, 当学生被长辈给的爱深深地感动, 饱含眼泪写出对父母的深情时, 朱老师的“育人”的目标也就达成了.也许在很多的课堂中, 教师总会或多或少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但如此“育人”带给学生的是“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一道好的习题就是这样不一般地渗透思想教育的, 或许短短40分钟, 改变的是学生的一辈子, 让他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让他们懂得我们也要尽力去关心和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
四、书山有路, 以趣为径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 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排列和计算》这一课中, 朱老师让学生对“小雨”“中雨”“大雨”进行排列, 可以排出哪些不同的顺序.请先写出排列结果, 再想三个动作, 分别表示“小雨”“中雨”“大雨”.用五个手指轻轻地敲桌面表示小雨, 用两只手掌拍桌面表示“中雨”, 用两只手拍桌面, 同时用双脚拍打地面表示“大雨”.喊口令时根据学生的排列, 先下“小雨”转“中雨”再转“大雨” (停) , 然后下“小雨”转“大雨”再转“中雨” (停) , 如此继续.这是一个非常符合儿童情趣的练习, 教学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既有思维活动又有肢体活动, 表面上只是这三种文字的全排列, 不知不觉中又是这三种动作的全排列.通过肢体活动, 减弱了学习的疲劳, 集中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五、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 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空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点与点之间距离”时, 出示问题: (1) 小明家离学校350米, 小红家离学校550米, 小明家与小红家之间有多少米?要求:每名同学独立思考, 安静地解决问题.有的学生 (学困生) 想出了一种方案.有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案, 这真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通过这样的练习, 为学生学习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所谓大师, 有着厚厚的积淀, 才设计出这一道道别具特色的习题, 又将它们演绎得如此精彩.综观朱老师的练习设计, 真可谓犹如撞钟, 清音有余.
摘要:练习总是和教学如影随形, 在数学教学中, 练习历来就担负着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的重任.今天, 新课程已经赋予了数学教育更加广泛、更为人文的历史使命, 如果我们继续沿袭无休止的题海集训、单调乏味的反复操练, 显然不能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来品读朱老师练习设计的艺术, 我们可以从中觅得一种更有效、更理性的练习途径.
一、练习设计要具有针对性。能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练习设计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比如,针对容易混淆的问题,精心设计对比练习。有些“形似宴异”的应用题,学生往往不认真审题,造成解题错误对此,通过对比练习就会收到好的效果。如:“有20吨煤,运走了1/4吨,还剩多少吨7”“20吨煤,运走了1/4,还剩多少吨7”这两题,学生往往认为是同一类型,但通过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前者比后者多了个“吨”字。1/4吨与1/4表示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1/4吨是一个具体量,1/4则是一个分率。最后再确定算法,就不会搞混淆了。还有一些计算题,以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为例,分数除法在计算时须转化,变成乘法运算,运用分数乘法计算法则。这个转变过程不易理解,也可以用对比练习来解决。
二、练习设计要具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素材的选取到呈现,从练习活动的安排到组织,都应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事情、实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题。如教学计算题后,常让学生做一些机械、重复的练习使新知得到巩固,但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常设计一些“欢乐大比拼”、“夺冠ABC”、“勇攀高峰”等竞赛练习。同样的计算习题,放在不同的情境下,效果就有所不同。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做题,学习兴趣高,解题速度快,巩固性也强。
三、练习设计要具有生活性,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如学习平面图形知识以后,要求学生把校园内一块长50米、宽30米的长方形空地设计成一个花园,其中要有圆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不等的花池、草坪、道路。要求:(1)各块地所占面积的比例适当;(2)图案美观。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创新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四、练习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能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设计练习时,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和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筛选、学会思考、学会整合。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一间房长4米、宽3米,现在有20×20厘米(每块2元)、30×20厘米(每块2.5元)、30×30厘米(每块3元)、40×40厘米(每块18元)、50×50厘米(每块12元)五种地砖供你选择,设计铺设方案。你设计的方案买地砖需要多少元钱?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设计。学生的思维马上被激活了,设计了多种不同的方案。有的学生设计了最省钱的方案;有的学生根据房间大小,设计了不浪费材料的方案;有的学生提出根据地砖质量的不同来确定方案;还有学生提出根据各人爱好不同,设计出不同颜色或各种颜色搭配,具有个性化的方案。
五、练习设计要具有整合性,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数学本身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数学练习也应考虑整合性。如教学乘加时,可以先出示一首完整的唐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然后提出问题:“这首唐诗一共有多少个字?怎样列式计算?”从而引出乘加算式。又如,与音乐学科整合——用节奏的重复以及旋律的循环来帮助认识循环小数;与体育学科整合——测算50米的跑步速度,以此来认识时间单位“秒”;与美术学科整合——呈现名画佳作,引导欣赏后打分,以此来计算平均分等等。
【《练习6》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得数是6、7的加减法》练习教案11-21
练习6 第一课时11-07
圆的面积练习教学反思11-13
练习题第6章11-20
8《圆锥的体积练习》教学设计07-12
6上语文课堂练习册06-05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反思09-07
《兰亭集序》的教学练习题10-27
亿以内数的读写练习课教学设计07-04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拓展性练习的设计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