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精选16篇)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篇1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大学生翻译作业中存在一些典型错误,这使得培养大学生翻译能力十分必要.为此,要抓好基础教学,帮助学生构建起扎实的语言图式,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及中西文化差异等相关知识,并适当布置一些翻译练习,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翻译能力.

作 者:陆兮婷 蒋学军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205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931(6)分类号:H315.9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翻译能力 策略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篇2

1 翻译训练与阅读理解相结合

高校的外语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有限, 每天上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很多时候教师不可能对于语言方面细致的东西一一分解来进行讲解。所以只能将翻译的一些课时训练融合到阅读理解之中的。在英语教材之中的一些长短句式、语言语法等一些翻译重点问题需要着重的进行讲解。学生也需要在一些课时训练之中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2 在翻译实践中锤炼

英语翻译与口语表达能力相比, 两者在本质属性当中存在着很大的形似之处, 唯一不同的是口语表达面对的是具体的人, 而翻译工作面对的是具体的书籍与文稿, 但两者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即使理论再多, 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都相当于零, 诚如游泳学习者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一样。关于翻译的实践教学, 笔者主张应当遵循以下几步, 循序渐进。首先, 我们要寻找与自己的翻译水平相当的文稿来进行翻译, 并最好有一个标准的译稿来进行对照, 把自己的译稿与标准译稿之间进行有效对比, 发现不足, 加以改进。在第一步的基础上, 我们再找一些简单的、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文稿来进行翻译, 之后再交给老师进行批阅、修改、指正、提升。最后, 我们再找专业性极强的、能够彰显自身价值与能力的作品来进行翻译。学生的翻译能力不断得到锤炼。

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有人说, 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门技能, 更是一门艺术。这一点, 笔者深有同感。在翻译技能的讲授中, 可以直接进行段落和语篇翻译, 通过段落翻译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 因为实际翻译材料都是以篇章形式出现的。但我们更要关注翻译内容的文体特征, 在实际的教学体系之中, 我们教学目标应该重视教学问题方面的内容而不是文学方面的翻译进程。当前社会上运用得最多的是科技和商贸文体格式, 其语言要求比较准确, 在语言翻译上把握得比较全面。这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是比较高的要求。这其中是需要涉及大量语言的字、词、句子等的训练。教师通常做法是:先布置翻译练习, 然后批改, 再逐一挑出错误, 归纳讲解。这种针对普遍性的典型错误一一评析的教法费时费力, 收效甚微。更是有违素质教育的宗旨, 不能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反而助长了其依赖情绪。新时代的课改背景之下, 我们更需要结合学科特征, 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人格性情与兴趣爱好, 积极创设种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方式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优化我们的教学效果。

4 师生对翻译成果进行评估

翻译批阅评估的方法有很多种类。目前在教学体系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师评估。教师主要是收集学生的作业, 通过学生的翻译作业来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说对于学生的作业进行全面的审核和评估, 看看学生的翻译作业是否达到了翻译的要求, 学生是否实际掌握了课堂教学的重点。但是这种方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主观直觉的判断。语言翻译很多时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第二种模式是让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来进行自我评估。三人行必有我师, 让学生之间做一个沟通, 相互查阅对方的作业看看同学的作业有哪些不足之处。最后一种是学生自己来审阅自己的作业。

学生完成翻译作业后, 先进行自我批阅, 找出问题和亮点, 然后把批阅结果展示给其他同学。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 提高参与和自主意识, 改善自律能力, 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总之,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形势的逐步深入, 翻译能力的培养, 翻译人才的储备已经成为我们外语高效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面对新的形势, 我们当直面现实, 勇于面对, 根据具体专业的具体学情, 根据每一名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性格特征, 积极探究, 大胆创新, 采取种种有效措施提升他们的翻译能力与综合素养, 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对于这一点, 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黄文璐, 王绡.提高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有效途径[J].空中英语教室, 2011 (6) :99-100.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英语;翻译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迈入了就业为导向的新阶段,这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新知识经济浪潮的不断推动之下,作为高职英语教育,就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与相关的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一、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定位

在新形势下,国家倡导作为职业教育就需要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出来,因此,作为高职英语教学当中的翻译能力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对于高职翻译来说,它属于一种结合社会行业的双语信息交流能力。作为被培养者,就能够通过专业技能与知识、有限的语言交际能力以及一定的翻译能力快速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笔者认为除了必要的外贸、商务等方面的专业英语知识能力之外,高职院校的学生所掌握的翻译能力还应当包含了双语信息交流能力、使用翻译工具以及灵活的处理翻译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所谓的双语信息交流能力指的是在社会与工作交往当中能够使用的能力

书面信息与口头信息的交流能力主要是指从“语言能力”向着“交际能力”提升的一个过程。“语言能力”主要是掌握语法、词汇等英语语言知识的程度,“交际能力”指的是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也是在恰当的场合之下培养学生正确地使用语言的一种能力。

(二)运用翻译工具

最近几年来,在翻译的实践当中,翻译工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灵活、熟练的掌握翻译工具的使用能力,从而进行翻译工作已经成为了翻译者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作为高职学校的毕业生,一般都处于基层工作岗位,其语言的转换与交际能力都非常的有限。因此,在高校的英语教学当中,就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自主的使用翻译工具,从而将自身的翻译能力水平提高,快速的将翻译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困难加以解决。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地完成英语的翻译任务,就可以使用电子工具(例如:金山词霸等等)、网络资源来将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提高。

(三)灵活的处理翻译问题的能力以及转换初级翻译工作的能力

在实际工作当中,学生大多数接触到的文本翻译都是协议、报价、信函等等方面的应用型文本,在院校当中的翻译教学当中已经进行了相应的学习,学生只需要进行灵活的转换,就能够使用。所以,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翻译能力就需要涵盖双语信息交流以及翻译灵活的转换能力。

二、高职应用翻译能力培养——基于真实情景

在高职院校的翻译教学当中,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越来越重视,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学常常采取的是“真实情景”模仿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在高职教育当中,实践教学是不容我们忽视的环节之一,作为一座桥梁连接着校内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应用。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就需要有效地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真实情景教学。

在高职院校的翻译教学当中主要包含了广告、报价、商务洽谈、表述等等多方面的文本翻译。考虑到培养目标,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合理地选择翻译文本来进行课堂之上的情境模拟

在高职英语翻译教学当中,我们需要重点对于案例分析进行交接,让理论以实用为度,培养学生英语的翻译技巧。另外,所选择的教材都应该是真实的素材。

(二)让学生懂得使用各种翻译工具

在高职英语的翻译教学当中,需要让学生懂得电子翻译工具的灵活使用。教师可以依据文本的实际内容,引导学生对于相应的背景资料进行搜索。搜索有关的平行文本,了解原译语在语言规范上存在的差异;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对于一些公司简介、商务合同等进行翻译,并且在模仿翻译当中尽量的套用一些常规句型。

(三)将课内翻译教学与课外实地训练相互结合,从而形成真实场景的翻译教学

在英语课堂之上,首先选择具有示范性的文本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且对于合同翻译的行业套话与规则进行讲解,然后再将合同翻译任务书给出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分组分译,具体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或者是个人翻译等形式,再通过各种讨论对于翻译文章进行修改。

三、高职应用翻译能力评估

在翻译能力当中,评估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对于翻译能力,它反映了培养的直接效果,也有利于学生翻译行为的规范化,从而让学生在翻译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能够明确主动性与导向性。

(一)内容多元化

为了更好的对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我们可以将评估的内容覆盖到外贸业务洽谈、商务英语沟通、旅游接待等等文本的翻译当中去,确保学生翻译能力评价拥有全面性以及客观性。

(二)方式多元化

在评价当中可以采取案例分析、课堂相互讨论、小组相互评价、实训等方式,确保能力评估具备准确性与合理性。

(三)时机多元化

对于学生的翻译过程也需要做好适当的评估,也就是说抓好评价时机。

(四)把企业纳入评估范畴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其翻译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于学生满意度的一种评估。所以在进行实训期间,我们就可以让企业针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表现等方面给出职业标准化的评价。

总之,在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当中,在英语方面我们需要注重对于学生翻译能力水平的培养,通过对于翻译能力培养与评估,才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 袁翠. 论高职翻译教学之翻译能力培养[J]. 教育与职业, 2010,(11)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篇4

论体育教学中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方向-以艺术体操教学为例

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是导致其就业难、发展难的内在核心因素.高校体育教学以其自身的特点,对于发展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体育教学中培养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五个主要方向:自信心、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意志品质和创新意识,以期高校体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能更清晰地把握教学重点,更优化地设计教学内容,进而更有效地促进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作 者:黄晓晓 吴宾  作者单位:黄晓晓(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艺健教研室)

吴宾(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体育   女大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方向   艺术体操  

论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自我培养 篇5

论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自我培养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在个体的毕生发展与幸福感中起着葶足轻重的作用.依据口语交际的特点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提出口语交际能力自我培养的前提条件、主要内容和具体途径等.由此以期提高青年学子的口语交际水平、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乃至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作 者:魏童龄 WEI Tong-ling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刊 名: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8(3) 分类号:H19 关键词:大学生   口语交际能力   自我培养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篇6

-------------统计学院 10级经济分析2班32010121336 卫士加我们都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我们应该时刻遵守的准则。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科技逐渐成为主流,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更快,对高科技的要求更高,更加注重实用个性化的东西,这时,对厂商来说怎么适应市场需求,生产出有特色,有创意并且能满足大众愿望的商品,已经成了商家考虑的首要问题,这就需要大量的拥有创意的,不同年龄段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所谓的创新型人才,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创新能力。

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创新能力是一种我们极其缺乏的能力。据调查表示,201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660万,较2004年多了近380万,与50年代相比更是多了不知多少倍,但真正的就业率很可怜,也就是说大学能给国家输送的有用的人才很少,很少,很难。从学生个体来看,不能找到工作,以后的生活很困难,对家长来说,更是一种压力,培养了多年的孩子找不到工作,很悲哀。然而对国家不失为一种讽刺,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存在着结构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大学教育的不合理。

在我们现阶段的学习中,往往存在这种情况,我们的大学教育还

是停留在教学生怎么做的阶段,老师拿着课本,讲一节课,讲完走人,或者放个课件,边放边念,念完走人,这是最常见的两种大学教育模式。学生学到了什么,不知道,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不知道,考试之前大背书,反正答案都在书上,不用想,只要背就可以了,时间一长,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下降了,总是存在定式模式,定势思维,大学教育也就并没有起到相应有的作用。时间一长,学生把这当成习惯,家长在见怪不怪中慢慢把这事情遗忘,企业则苦于没有创新的人才而不断的退步,真正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为了教育体制的完善,就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并且,从学生自己的角度来说,谁都想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拥有一个好的前程,应该没有想要一事无成的人,然而,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好的,有用的人才,是一个首要的问题,我们总是不重视这个问题,但是,社会的竞争是激烈的,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怎么样在几千几万人中脱颖而出,顺利拿到想要的职位,就必然需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如果只是一味的模仿,一味的抄袭,怎么能长久的生存呢,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人,同时也是有创新精神的人,现在很多学生说不想为别人效力,想要大学毕业后自己创业,自己做事业,这固然是一个好的想法,但是,只是一味的学别人,看行业IT好,不管行业是否饱和,硬要进入,没有创新的能力,产品知名度不高,面临的问题会一个接一个增多,在现代社会,看成功地人士,都是具有很大创新精神的。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创新

能力的培养更是必然需要。

再说,就家长而言,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工作,好的生活,而填鸭式教育,硬性记忆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相信任何一个家长都不想看到自己的上了大学的孩子,在经过了四年甚至更多的教育后仍然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为了家长的期待也应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让父母安心。从社会企业角度考虑,更愿意吸收对自己有用的员工,他们可能不会注重你的证件个数,而更倾向于你的能力,企业需要你,并不是因为你的活干的有多好,不是因为你多么会说话,而是你的点子有多独特,多能抓住消费者的口味。有人说,21世纪是知识的社会,是技术的社会,最受重视的人必然是拥有高端技术和知识的人,而高端技术和知识的开发过程,就是创新能力实践的过程。如果没有创新,怎么能完成这个过程?这有要求培养创新能力。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创新是我们的一个必须要做的课题。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的六十多年来,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都飞速发展,特别是我们的经济,在提出中国特色社会建设后,我们更是迅速发展经济,但是,我国的经济多以制造业为主,也就是说,对外开放以来,很多的外资在我国建厂,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为他们建造产品,我们则是一次有一次,一样有一样的买下他们的版权,买下生产经销权。属于国人的品牌反倒是少之又少,并且在以不同的形式被外企兼并或竞争失败倒闭。追究其原因,创新能力的缺失不得不称得上一个大问题。市场的消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培养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国今后长远的发展,立足于社会之林,不受制于其他国家,真正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 篇7

一、翻译能力

什么是翻译能力?译界的专家学者们对翻译能力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界定, 同时其内涵也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和完善。Wils s在1976年首次提出翻译能力这一概念, 此后翻译能力研究便成为了翻译学研究的热点。Christina Sciaffner总结出了翻译能力的七大特征, 包括复杂性 (Complexity) 异质性 (Heterogeneity) 近似性 (Approximation) 开放性 (Open-endedness) 创造性 (Creativity) 情境性 (Situationality) 和历史性 (His toricity) ,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翻译能力的不同定义, 总结如下:1) 双语观, 持双语观的专家认为双语使用者就是天生的翻译。Harris曾提出翻译能力就是理想的双语能力 (Harris, 1978) , Wilss认为据有双语能力的人就有能力从事翻译工作。 (Wilss, 1982) ,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显然存在着漏洞, 如果双语能力即为翻译能力的话, 那么翻译教学将不存在任何意义。2) 交际观, Shreve认为翻译能力是一种专业交际能力, 由相关的陈述知识, 和程序知识构成。 (Shreve, 1997) Gutt也有着相同的观点, 认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交际行为。 (Gutt, 2004) 。3) 转换观, 有学者认为翻译能力的核心能力就是转换能力, 代表人物有Chesterman和Pym他们的观点是翻译能力是对特定文本生成的一系列可选译文, 并能快速, 肯定地挑出一种最达意可行的的译文的能力。4) 多元观, 多元观派认为翻译能力是由众多分力组合而成的综合能力。PACTE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能力培养和评估小组) 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究的研究方法, 提出了翻译能力模式, 由双语能力, 非语言能力, 翻译专业知识, 专业操作能力, 策略能力, 心理生理因素六大部分组成 (PACTE, 2005) 。国内学者文军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文本能力/IT运用能力, 策略/技巧能力, 自我评估能力, 和理论研究能力。 (文军, 2005) 对于理论研究能力, 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认为这只是从事翻译研究或教学的译者所需要的能力, 并非基础的必备能力。通过分析总结对国内外研究学者对翻译能力内涵的研究结果, 笔者认为, 翻译能力可以总结为能顺利完成翻译工作的必备能力。具体而言, 翻译能力是由双语能力, 非语言能力, 策略能力, 和专业工具使用能力五种分力组成的综合能力。

二、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

(一) 双语能力的培养

双语能力包括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使用能力, 特别指语言知识, 语言认知能力, 和语言生成能力。在翻译教学中, 首先, 虽然英语专业学生上的听、说、读, 写课程就是在为翻译打基础。但在翻译课上, 教师还是应该鉴于学生的基本语言功底, 适当地加入词语, 语法和语篇的讲解。值得指出的是, 语篇是教师容易忽视的教学重点, 翻译不仅涉及语义而且涉及语用, 相同的语言可能在不同语境下表达着不同的意思, 仅仅知道文本在单词语法层面上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分析特殊语境, 语篇结构, 各成分间的过渡, 连贯与衔接对于原文意思的准确理解非常重要, 直接影响着译文的产出。例:It was no easymatterto give the his torie s of m e n and w om e n in te rm s fam iliar to the apprehe ns ion of a ve ry young m ind.这句话如果按字面意思来译的话, 就会硬译为:“想让年轻的思想来理解关于男人和女人的一些历史并非易事情。”实际上, 如果译者通过通读全文并对上下文语篇进行仔细分析的话, 会发现, 作者是在为一本书写序, 向读者推荐这本书, 其中的m e n and w om e n和young m ind翻译如若成“男人女人”和“小孩子”是不够达意的, 原文语境中指代的应该是“成人世界的感情和恩怨”和“儿童读者”。其次, 由于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课时量较少, 教学内容多, 很多教师和学生会忽略汉语能力的重要性, 认为汉语是母语不需要再花时间提高, 学好英语好才是做好翻译的关键, 学生们每天只浸泡在英文书籍和音频中。实际上没有扎实的汉语基础是很难做好翻译, 很多情况下译者会发现, 没办法用地道, 流畅的汉语来表达英语源语言的意思, 也无法理解某些汉语语篇的深层含义, 甚至翻译出来的中文译文变成了英文式中文 (Engnese) , 也无法生成与汉语隐含语义对应的英文译文。如:Knots inthe mindcanonlybe curedbytherapyfor the m ind.汉语功底好的译者, 一看就能找到对等的汉语表达“心病还得心药治”, 简洁明了, 贴切达意。如果按英文结构逐字翻译成, “心结只能通过心理药方治愈”便会显得就逊色很多。

(二) 非语言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能力涉及文化知识, 百科常识和主题知识三方面。文化知识是指涉及源语与目的语文化的风俗习惯, 思维方式, 社会体制, 法律道德, 宗教信仰, 等等知识体系。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形成文化意识, 学生必需要了解英语文化, 且能在翻译过程中跨文化地解决问题, 例1, Drinklike afish字面意思是“鱼饮”而翻译成中文却应该是“牛饮”更贴切, 这是因为英国地理位置三面环海, 所以语言中很多表达都与海洋相关, 而中国是农业大国, 语言习惯表达跟农业相关联的多。例2, Touchwood在西方文化中是“好运”的意思而非“碰碰木头”, 这个短的起源于宗教信仰, 相传人们相信保护神附于橡树中, 碰一碰树木便可以驱邪护体。例3, Ihope itpans out.Cross yourfingers如果不懂文化的话, 会直接翻译成“交叉手指”, 实际上是指“祈祷事情顺利完成”的意思, 缘由是食指与中指交叉就组成了十字架, 隐含着祈祷上帝能带来好运的意思。百科常识是指对世界各类事物的基本认知, 需要鼓励学生在生活及学习中多接触, 多了解, 多积累, 及时扩充和更新百科知识。而主题知识则是指翻译行为存在于的特殊领域的专业知识, 由于英语专业学生没有具体的翻译方向, 所以教师可以根据通过社会调研, 把教学内容与与翻译相关的热门领域知识相结合。

(三) 策略能力

策略能力是指翻译专业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译专业知识能力包括, 总体的翻译方法程序, 和具体的翻译策略技巧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应对各种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能高效准确的选择译文, 保证翻译效率。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课时有限, 所以在翻译教学上, 翻译理论知识的讲解不能过重, 翻译策略的传授才是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关键。翻译策略总体上分为“归化”与“异化”两种, 具体包括句法策略和语义策略如:顺句操作, 句式充足, 词性转换, 增删充足, 语义引申与变通等等。传统的翻译策略授课方式方法是老师通过原文与学生译文以及参考译文的对比进行翻译技巧的讲解, 这种以译文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存在着种种缺陷, 第一, 目标学生的专业并非翻译, 对翻译课程的态度不及对精读, 听力, 口语等课程这么认真, 虽然翻译是必修课, 但是却往往不被学生认为是主干课程, 以至于学习积极性不高, 加上以译文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法显得沉闷呆板, 导致学生对翻译课容易失去兴趣, 翻译作业可能是只是通过网络翻译或者评经验马虎了事来完成。第二, 以译文结果为导向的翻译策略授课方式没有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教师陈述式地讲解各类翻译规则和技巧,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对整个翻译过程反思, 也不能鼓励学生主动地去了解翻译策略的使用, 因此以结果为导向的翻译策略教学凸显对立化和机械化。翻译策略教学应注重对翻译行为的指导, 也就是说对译文产出的过程的指导比对译文结果的分析更为重要, 翻译教学培养的是一种翻译能力, 能胜任翻译工作的能力, 能顺利产出准确得体的译文的能力, 培养的关键在于如何产出。特别是对于英语专业学生, 她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系统地, 全面地提高翻译能力, 他们需要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直接教会他们翻译是如何生成的, 也就是说对于他们来说, 过程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比译文结果的产出更为重要。翻译过程教学法是指让学生意识到翻译过程的存在, 反思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教师在对其反思的翻译过程各个环节进行分析, 指引。教师不再关注学生译文与标准译文相译文的差距, 而在于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是如何借助各类翻译资源进行语篇理解, 分析转换, 选词造句, 最后产出译文的。在反思过程中, 学生会主动意识到自己应用了哪些翻译技巧策略, 直译意译或全译选译等等, 并会衡量所采取的策略对译文的产出产生了什么影响, 是否合理, 应该如何改进以便生成更符合原文语义和语用的译文。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着指导者的角色, 学生在整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指引, 主动了解并掌握翻译策略和技巧的使用, 明确改进的方向, 找到提高翻译能力的学习途径。

三、结语

本文从分析构成翻译能力的四大分力内涵的层面上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提出了几点思考, 翻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其内涵和特点的多元性及不确定性决定了翻译能力研究的复杂程度。翻译能力的培养是翻译教学的目标也是翻译教学模式的中心。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有其特殊性, 既非专业翻译教学, 又非大学翻译教学, 介于两者之间, 教师应以其具体的情境因素为基础, 以发展学生双语能力, 非语言能力, 策略能力以及专业工具使用能力为目标, 来积极反思及更新翻译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Harris, B.&B.Sherwood.Translating as an innateskill.[C]∥D Gerver&H.W.Sinaiko.Language Interpretation and Communication.NewYork, 1978.

[2]Wilss, W.Perspectives and limitations of adidactic frame work for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C]∥R.W.Brislin.Translation.NewYork, 1976.

[3]Shreve, G..Cognition and evolu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C]∥J.H.Danksetal..Cognitive Process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Thous and Oaksetc.sage:1997.

[4]Gutt, E.TranslationandRelevance[M].Manchester&Boston:St.JeromePub-lishing, 2000.

[5]PACTE.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y issues[J].Meta50 (2) , 2005.

[6]刘和平.翻译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 2011.

[7]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8]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1.

[9]文军.翻译课程模式研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方法[M.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10]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上海科技翻译, 2004.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ICT能力;培养

ICT能力又称信息技术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翻译能力的工具能力,指能恰当运用数字化技术、通信工具和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王湘玲等研究者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译者的ICT能力包括五个要素,即信息能力、技术能力、交流能力、策略能力及道德法律意识。虽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要求有别于专业译者,但由于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语言学习和翻译,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翻译已经成为翻译能力的一大分力。鉴于与专业译者的区别,本文主要讨论学生的信息能力和技术能力。根据王湘玲等研究者的定义,信息能力是最基础的ICT能力,即对翻译相关信息进行检索、评估、整合、加工、传递的能力。技术能力是指与翻译行业所使用的工具及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熟悉翻译工具的使用、翻译软件的优缺点以及文档处理技术等。

一、翻译中暴露的ICT能力问题

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和教学的各个角落。学生遇到翻译疑难问题一般都会求助网络,最常见的就是使用在线字典和在线翻译机器。现实教学中常发现有些学生完全依靠网络辅助翻译,但对翻译软件、在线词典的优劣势没有清楚的认识,不加修改就直接上交在线翻译成品,翻译质量不高。

翻译中也暴露出学生对信息来源不加甄别,缺乏批判精神,无法定位、评估并有效利用所需信息解决翻译问题。许多学生曾把网络上流传的哈佛语录当作箴言,其实只要对翻译稍作甄别就能判断真伪,比如“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所对应的英文“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 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有非常明顯的语言错误,绝不可能像网上所说的那样张贴在哈佛的图书馆。

二、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ICT能力

信息时代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ICT能力,使其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学生ICT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开设ICT课程,而且应该融入各种课程,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翻译疑难问题正是培养他们信息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合适时机。翻译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评估、整合的能力(信息能力)以及翻译工具及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技术能力)。

1.信息检索、评估、整合的能力。翻译中最常用的检索工具莫过于在线词典。与传统的纸质词典相比,在线词典信息丰富,查找便捷,内容新颖,升级及时,可提供词语的同义、反义和上下文等信息,其强大的例句库为学习者提供了集语义、语法、语用一体的多角度、立体式的宏大信息资源。教师应该介绍各种常用在线资源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在线词典,尤其关注词汇使用的语境信息。在线翻译词典并非万能,如遇一些新词、专业词汇以及专有名词的翻译,就要充分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来进行搜索和核对。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常见的搜索对应译法的方法,如:英文词条 +(中文)线索、中文词条+(英文)线索、Define英文词条、英文词条+中文网页、模拟有助于理解词意的可能句型等(李沛鸿、 廖祥春,2007)。网络信息庞杂,培养学生甄别信息的意识和批判精神尤为重要。判断一个译文是否准确,要结合该译法在网络出现的频率、网上来源的权威性与时效性等因素综合判断,交叉验证。

课堂实际操作中应该设计课堂活动,依托真实的任务来提供学生的信息能力。建议设计若干个翻译难题,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使用在线词典和搜索引擎,使用哪些搜索方式最为恰当。然后,分组上网搜索信息,要求学生注意识别网站的正规性,分辨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最后,小组讨论整理信息,汇报搜索过程、结果及心得体会。经过实践和反思,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翻译效率和水平,而且也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翻译工具及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目前,网络上有很多专门提供在线机器翻译服务的工具。学生只要将中文或者英文输入或者扫描,马上就能得到相应译文,但译文质量有待商榷,句子断断续续,表达方式也很拙劣,需要译者进行核实和调整。因此,教师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机器和网络尚不能替代完全人工翻译,译者必须严格把关,多方查证,确保翻译质量。比较有效的方式是请学生分组为机器翻译的译文改错,讨论机器翻译在哪些层面上质量可靠,哪些层面上需要人工翻译。

综上所述,大学翻译课堂与学生ICT能力培养的结合是势在必行,也切实可行。英语教师应当具有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翻译中培养学生ICT能力,为提升翻译水平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篇9

杜国香

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西安

摘要:随着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深入推广,英语信息化教学已逐步进入了以应用信息技术带动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新时期,信息化教学模式使得外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权威向多元化和复合化转变,对大学英语教师能力素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对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的能力素养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统领的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和教育教学的网络环境已逐渐形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便捷的技术平台。网络自主学习、慕课、微课以及其他多种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模式由此而产生,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面对新时期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发展,广大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的趋势,有效应用信息化技术,从而带动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的转变将是新时期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信息化英语教学的特点,探究了大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技术能力及发展,以期有效推进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

一、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概念

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是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将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与大学英语课

[1]程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环节和要素的安排中,教师应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工具,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通过把计算机及网络工具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进行探究自主式学习。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目的在于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就,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二、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自主化

[2]信息化教学是建立在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因此,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创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根据自身个体特点,兴趣及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从而进行自主的建构学习。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的角色由传统的主导者、管理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服务者。

(二)以互联网为依托,教学资源共享化 信息时代的教学资源不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互联网的条件下,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学生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丰富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形成了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的超媒体学科教材,以交互、虚拟和非线性的特点以及动态图、音乐、影视视频、网页资源链接、课堂录像等手段从感官上增强了教材的教、学性能,在内容形式和检索应用上,形成了一个自由与共享的语言环境,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终端获取互联网中存在的真实、自然、鲜活的网络语言资源,无障碍地实现与他人的语言情境交际。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平等地共享着互联网教学资源。

(三)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教学个性化

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实施多样化教学手段的技术平台,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针对不同学生自身英语水平差异,设计可调控的教学环节与活动,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选择性或全开放性自主学习。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而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及发展。

(四)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工具,教学管理自动化

随着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整合,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的平台以及作业批改网站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教师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工具进行学习任务分配、学习问题分析、学习效果评测等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如在课堂上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针对学生个性化差异分配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实时监管和跟踪调查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时发送评价信息。教学管理的实施更为便捷。

三、大学英语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信息化教学的关键不是教学过程中使用了何种信息技术,而是使用这种技术后带来的教学效果。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并有效应用直接关乎整个信息化教学的成败。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重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从而确定合理的自我发展方向,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变观念,加强信息意识

传统的一书一桌一黑板的教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面临信息化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深入整合,广大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彻底摈弃仅向现实具体事物索要知识信息的老旧观念,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工具的使用放到首位,保持开放的教学态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克服自身的局限,顺应信息爆炸的时代发展,从而把大量的知识信息科学、快速、有效的传输给学生。

(二)、挑战自我,提高信息及网络技术 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主要应用的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英语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会使用基本的信息工具、多媒体工具,能够对相关的技术工具进行常规的技术调试与操作;学会基本的信息汇总、信息统计、信息整合、信息编辑等;学会制作音频、视频等影音资料;学会制作网页、课件;学会开通博客和使用博客;学会使用QQ、微信、Skype等国内外即时聊天、通信工具;学会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发布信息、传输信息和收集信息,以便与学习者进行信息交流。

(三)、扎根英语,夯实英语专业知识

信息时代具有信息激增、知识激增的特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英语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新时代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相当的外语习得理论知识

[3]和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面对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夯实语言基本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掌握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了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在不断进步中求生存与稳定。

四、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进一步深入发展,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着对其原有角色的巨大冲击和挑战。教育技术永远不可能取代教师。但懂教育技术的教师无疑将淘汰不懂教育技术的教师。英语教师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与能力的发展。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应积加强网络教学意识,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和素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4]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成为勤于思考,勇于实践,锐意改革又敢于创新的研究型教师,从而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信息化教育改革的实现与发展。

参考文献:

论音乐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音乐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整个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要成功地在实施音乐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澄清音乐教师对“创新”问题的两点模糊认识。……

其一,“创新”并不专指科学发明创造,如果把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当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惟一途径,显然是从狭义上理解了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含义。这种模糊认识的存在,导致部分音乐教师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实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学科密切协调,需要教师全员参与。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胆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要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基本方法,绝非单靠某几门学科的教师所能完成。相反地,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故而音乐课堂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其二,对“创新”的含义不可定位过高,新与旧是相比较而言的,以什么作为比较的参照系,决定了音乐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持有的态度。那种把“创新”的含义定位为“前所未有”、“世界首创”的认识显然是以人类历史作为参照系的。在中小学生中有多少人能搞出这种意义上的“创新”呢?对“创新”的含义定位过高,直接地引发了教师们的畏难情绪:就凭我们这样的水平,能指导学生创出什么新玩意儿来吗?其实在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新”的比较参照系是被界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的。班级或团队中别人没有说过、没有做过的可以看作是新的,甚至在学生个人历史上没有说过和做过的也可以看作是新的。当然,判断某行为是否属于“创新”,还牵涉到价值取向问题。在学校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如果过于看重创新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则很容易滑入“功利主义”的泥沼。学校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应该着重于评判“创新”的发展价值,假如学生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某一问题,能用别出心裁的方法完成某道习题,都应视为有较高的价值的“创新”,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并不是无从下手。

澄清了以上两点模糊认识,也就解决了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问题。有了这个大前提,我们才有可能探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的观念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承载体。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增大课堂容量,于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反映在音乐教学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要求学生背诵大量音乐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等。这种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客体的做法,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古代中国尚有四大发明,而当代中国虽然拥有的科技人员的绝对数在世界名列前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明却聊聊无几。中国人突然变笨了吗?当然不是。说到底,还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出了问题。在中国的学校里,教师是学生的管教者,是“上帝”。而在美国的学校里,学生是教师的“上帝”,是教师服务的对象。前不久新闻媒体曾报道:美国有两名女教师赤身裸体给学生上生理课,此事引起舆论哗然。我们姑且不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评说此举的是非功过,但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去观察美国的教师是如何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的。此时的教师既是学生探索人体奥秘的引导者,又是学生观察、了解的对象,这种煞费苦心为学生

[1] [2] [3] [4]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篇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09-01

摘要:

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所在。本文在分析了自主学习的涵义和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自主学习的可行性和培养大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自主学习;大学英语;素质教育

国家教育部在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此《要求》指导下,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1自主学习的内涵和现状

自主学习,即学生以自主性学习为中心,获取知识,进而形成能力,最终塑造健康的人格。它要求学习者有能力独立地组织、计划、调节和检查自己的学习活动,包括理解和掌握教材的能力;熟练使用工具书的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能力;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各种新的教学理念的影响,课题教学中虽有了一定改变,但还未完全摆脱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所有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安排和控制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从学习内容、进度到教材的选择、成绩的评定都由教师决定。教师在教学中很少有精力顾及学生的个人语言需求。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学习依赖性强,课前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做好预习、课后不能进行广泛的阅读,获取课外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

2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要改变过去那种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积极主动的和启发式的引导,把被动的、应付考试的学习行为转变为学生自主的创新学习,使培养出的人才既具有良好的素质,又具有明显的个性。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已经具备了一些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明确学习任务、制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时间等,而且大学生在完成中学学习的基础上已积累了一定的英语词汇和相应的语法知识。大学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有目的地获取有益的信息,拓宽知识面的学习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2.1 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变。

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往往倾向于依赖教师,而不是主动采取措施来管理自己的学习。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学校应安排对刚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使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消除其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心理,认识到只有学习者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學习中会表现出很强的学习积极性,能专心致志地学习。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2教师角色的转变。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会学习并不等于教师的作用削弱了,相反,自主学习模式对教师的创造性要求更高了。在自主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作用呈现多样化。教师的角色包括信息提供者、管理者、咨询者、教材编写者、评价者、组织者等。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培养以下能力:确定学习目标,选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没有减少,而是角色的转变,就是要把学习的控制权转移到学生手中,教师则充当学生的辅导员、促进者或资源提供者。

2.3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传统教学中教师经常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完不成,往往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而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结果学生难以消化继而导致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要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要知道,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只有在真实有效的实际中才能体现出来,它需要的是习得而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的机械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其次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精心设计,布置课后作用也不能千篇一律,而是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布置作业,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网络能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提供便利的交流和互动的工具,能为学生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英语,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逐渐成为主动的探索者。网络资源和通讯工具的利用使得每个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这种学习模式能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性地学习英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篇12

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目标在于科学培养学生形成综合读、写、听、译、说实践能力, 进而能够自如地应用英语实现交流、沟通。英语语言技能中阅读与听力是输入环节, 而书写与交流则是输出语言的过程, 翻译则涵盖口译、笔译等环节, 因而成为输出与输入语言信息的统筹体。在衡量语言能力之中, 读与听练习可锻炼学生捕捉丰富的语言信息, 而翻译练习则令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双语表达能力得到了综合的训练。由此可见, 翻译能力培养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英语学习水平的重要环节。伴随英语语言应用范畴的全面拓宽, 较多行业领域均开始重视对学生英语翻译综合能力的考查, 学生仅仅凭借单一的专业技能则无法充分满足当前市场的就业需求, 为自己赢得宝贵的就业机遇。倘若拥有较强的翻译实践技能, 则会令学生的就业面全面拓宽, 满足市场对综合应用人才的需求。同时翻译工作更加体现了细化的分工特征, 因此各行各业均需要优质的翻译人才从事实践工作, 只有拥有综合语言技能的人才才能真正迅速跻身行业前列, 贡献自身价值力量。由此可见, 大学英语教学应科学注重对学生实践翻译能力的综合培养, 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 优化综合教育水平。

(2) 强化基本功锻炼, 促进阅读与翻译能力培养的合理融合

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翻译训练时, 应引入单词语义训练、语法技能培训, 令学生熟悉语言环境。同时, 应注重了解学生对各类英语知识与技能的驾驭水平, 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 令学生持续强化基本功, 进而为深入的翻译能力培训打下坚实基础。大学英语阅读能力培训环节中,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英语长句、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以及结构复杂的短语, 令学生展开反复的翻译练习。对于翻译训练中包含的显著问题, 应引导学生展开深入分析, 并令翻译培训合理融入至英语语言教学之中。在翻译教学之中可视阅读培训为核心, 凸显两环节的紧密联系, 令学生丰富词汇量, 掌握语法技能知识。同时翻译教学中应注重强化准确性的理解, 令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对丰富的语言知识合理的掌握与吸收。阅读训练之中合理地融入翻译教学, 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及综合理解能力, 进而形成对英语语言学习的浓厚兴趣, 活跃思维, 扎实基础知识。

(3) 适时引入翻译理论, 充分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 教师可在知识技巧训练环节适时引入翻译理论, 进而令学生明确翻译的原理、来由及内涵意义。翻译理论涵盖具体的意译、标准以及直接翻译等。引入翻译理论可令学生明确怎样忠于原文、不脱离其原本意义进行翻译, 怎样才能翻译出贴近实意、合理的译文。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令学生真正明确翻译理论, 令他们在实践翻译中形成独立的本领, 自主地处理好翻译问题, 并基于理论分析主动应对困难, 提升综合翻译水平。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期培养综合人才需求, 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科学采用多练、精讲模式, 激发学生积极性, 塑造学生独立思维、综合实践能力。可引入批评教学法, 令学生独立进行翻译训练, 而后分组对形成的译文展开互评与自评, 在这样一种批评、改进的学习模式中, 可令学生的创新思维、敏锐应变以及赏析翻译能力全面优化, 令翻译综合水平显著提升。再者, 教学实践中可多元化丰富翻译训练模式, 引入group、pair等学习方式, 进而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令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翻译训练活动中, 掌握综合英语学习技能。

(4) 实施文化对比, 引导学生掌握语义分析技巧

翻译学习中汉语与英语之间的文化冲突是核心难点, 对其各自不同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 可采用异化或归化方式。要想在两类差异的文化间寻求平衡点, 便应秉承文化存真及适宜归化的原则, 即翻译之中统一、真实的进行源文化表达, 降低语义难度, 确保文章内容的整体性与流畅性。为体现这一原则, 教师应在翻译实践培训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 寻求平衡点, 尊重翻译技巧原则, 运用良好的技巧, 采用增译、改译、配合直接翻译等方式, 基于归化与异化进行实践翻译。语义种类多样, 教师应合理挖掘其中相关翻译教学的内涵、概念及风格语义, 令学生展开综合学习, 养成应用词典进行概念解析, 依据思维逻辑与语义常识进行综合理解, 进而有效杜绝主观臆断的不良翻译现象。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概念与内涵意义的分辨能力, 明确文章风格标志, 具体体裁特征, 进而掌握综合翻译技能。

(5) 结语

总之, 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 教师只有科学明晰翻译教学重要性, 强化基本功培训、融合翻译及阅读能力培养、引入翻译理论, 引导学生掌握语义综合技巧, 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综合翻译能力, 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促进英语教育事业的科学、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昱, 刘昕.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提高——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看翻译题型[J].科技信息, 2009 (1) .

浅谈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篇13

浅谈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培养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这也符合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在分析了听说能力二者关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具体的实践方法.

作 者:王爽 赫妍 鲁楠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外语部英语教研室,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听说能力   关系   培养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篇14

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至关重要,已经被明确的规定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教学目标.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作 者:王凡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外语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8 “”(17) 分类号:H3 关键词:大学英语   自主学习  学习动机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篇15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综合能力,培养

一、理论依据

从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听、说、读、写四项语言基本技能是紧密相联的。听读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自外而内获取语言知识,即输入过程;而说和写则是学习者将所学知识自内而外的再现过程,即输出过程。传统教学法在要求学生练习说或写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输入对输出的作用。比如,教师在下课前几分钟给学生一个作文题目要求他们课后去完成。至于为什么要他们写、怎样写等问题,教师从不加以任何说明和指导,结果学生写出来的东西不仅语言很不规范,而且内容很空洞。因此,在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时,教师应围绕精读课文设计各种说、写活动,使每一项活动具有真实性和目的性。这样学生可以从课文中获取成功交际所需的语言手段。

二、实施的原则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其教学模式可以是灵活多变的,比如:听—说—读—说—写;听—说—读—写说—读—说—写,等等。但不管用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应遵循下列原则。(1)阅读技能的训练是精读课的重点,因此,这一环节所需的时间比例应是最大的,一切阅读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阅读目的去完成不同的阅读任务;2)阅读之前的听说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及语言难度应由易到难,即从“已知”到“半知”,最后到“不知”,由此激发起“想知”的欲望———阅读欲望。而阅读之后说的活动从内容上讲应是对阅读课文的总结或扩展延伸;3)写作训练通常是精读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继所有的语言输入之后进行写作训练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言输入的意识,强化英语思维;4)各教学环节都应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正如Johnson和Morrow (1981)认为的那样,老师只能起帮助、建议和引导的作用,学习的任务只能靠学习者自身去完成。

三、教学实验

1.实验假设、实验对象、变量。

实验假设: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综合技能培养法比传统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利于培养听、说、写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技能。

实验对象:华夏学院08级100名新生,其中快班学生50名,普通班学生50名。

自变量: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综合技能培养方法和传统教学法。

因变量:第三学期期末的测试成绩(包括笔试和口试);实验结束时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成绩。

2. 控制手段。

(1) 08级全体新生入学时都必须参加全校举行的英语分级测试,然后根据测试成绩分别进入快班和普通班。我们把选拔出来的所有快班学生分成男、女两大组,按男女生比例随机抽样出50名学生(男生30名,女生20名),平均分成两个班:A1班和A2班。A1班为快班实验组;A2班为快班控制组。然后,用与快班同样的方式从普通班学生中随机抽样出50名学生(男生30名,女生20名),平均分成B1班(实验组)和B2班(控制组)。这就保证了受试学生在实验前的起点基本一致。

(2)因为分级测试及分级测试后的重新组班是全校性的,因此受试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特殊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参加一项实验,这就避免了实验环境的影响,从而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为了消除由于老师教学水平不同可能造成的实验结果的差异,快班的两个组由同一名教师担任;普通班的两个组由另一名教师担任。而且两位教师的年龄、学历、教学经验、敬业精神等基本一致。

(4)实验组和控制组使用相同的教材——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读写教程和视听说教程),用相同的教学学时,保持相同的教学进度,而且布置的课外作业量也基本相等。

(5)主观题作文的阅卷教师和口语测试的考官都不是受试学生的任课老师,以避免主观印象和主观意志对客观评分带来的不利影响。

3. 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从2008年9月至2010年1月,历时3个学期,一年半时间。为了较全面地反映综合能力培养法的有效性,我们的研究分两个层次进行,即分别对快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进行实验。实验组用综合能力培养的方法,控制组用传统教学法。在实验经过了三个学期即第三学期期末时,我们对受试学生进行了一次成绩测试,测量受试者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答卷的客观题部分由计算机阅卷,主观题作文由双人评分。除笔试以外,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口试,内容包括师生问答、个人陈述和情景对话。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运用统计软件SPSS1010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我们通过使用一系列独立样本t-检验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对两个层次的实验组与控制组分别进行了比较,目的是检验两组样本在接受传统教学法与综合能力培养方法之后是否存在差别和差别是否显著。对样本进行双尾t-检验统计。

结果表明,无论是快班还是普通班,实验组学生在听、说、读、写与期末总分方面的平均分均大于控制组学生。通过查分布表知道自由度为88,显著水平为0.05时的临界值2.000,而我们使用t检验求出的t值(3.3, 3.48, 4.42, 3.86, 4.93, 2.40, 3.91, 5.28, 6.46, 6.78)均大于2.000。由此,我们可以拒绝无差别零假设,认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听、说、读、写和期末总分各方面的成绩之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这说明,综合能力培养的方法法无论是用于成绩好的学生(快班)还是用于基础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普通班),其教学效果均优于传统教学法。

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大学英语教学采用综合技能的培养法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不过,我们在实施该方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教师的备课量和备课难度明显加大,大量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实践活动使课堂学时显得特别紧张,等等。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都与教师素质、教材等因素密切相关。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素质和教材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Harmer, 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New York:Longman, 1988.

[2]Johnson, K.&K.Morrow (eds.) .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C].Harlow:Longman, 1981.

[3]Nunan, 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篇16

【关键词】黎苗大学生 大学英语阅读能力 特点 因素 培养策略

阅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修改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把大学英语阅读分为三个层次能力要求,这三层次要求表明阅读课的任务在于着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验证等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速读的能力以及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词汇,增加文化背景知识。阅读教学的重心已向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转移。而来自生产力相对落后、偏远地区的海南少数民族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着的障碍尤为突出。

1 少数民族地区黎苗大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的特点

现代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是读者根据自己的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和对信息进行体验、预测、验证和确认的思维过程,也是读者通过语篇这一媒介与作者相互作用的语言交际行为。Goodman把这个过程称为“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a psychological guessing game)。因此,阅读是读者的概念能力、背景文化知识和心理策略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个人认知行为。

海南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主要是黎苗族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中南部地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他们在英语阅读这种认知行为中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母语习得尚未完成,虽然思维基本成熟,但理解能力、联想能力、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还是比较薄弱;二是学习目的性明确,但学习动力不大,文化知识积累不够;三是在母语环境中进行学习,不是通过英语环境的熏陶自然而然的掌握语言,而是仅仅依靠有限时效的课堂传授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四是学习方法不够正确,且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些特点,笔者对所教班级的黎苗学生做了一些调查,采用面谈和书面小结的形式,主要内容为阅读中所遇问题、障碍以及处理方法。82%的学生反映词汇问题严重。表现在词汇量小,一词多义费解;52%觉得阅读速度有问题,来不及思考;49%由于句型复杂,对整篇文章把握不准,以致影响做题的正确率;大约91% 认为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同思维方式影响很大;还有79%左右是碰到难、复杂问题缺乏耐心,不愿思考,只想放弃。这些调查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他们在英语阅读认知中所呈现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就使得黎苗学生在大学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达不到应有的能力要求。

2 影响黎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

海南黎苗大学生之所以呈现这些特点,是受种种的因素影响。

2.1语言能力的因素

汉语是中国各民族共同使用的族际语。海南的一部分黎苗族学生由于是在不能流利地使用汉语的情况下入学读书,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就必然存在本民族语与汉语的相互转换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英语就存在着三语转换的困难。学生常常在转换的过程中不能准确地掌握知识。所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明显低于东部中心地区以及沿海发达地区。

2.2历史的因素

在传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地注重“读”和“听”等接受性技能,而忽视或轻视“说”和“写”等产出性技能。而通过研究表明,海南黎苗的学生却相反,他们更喜欢谈话的产出性技能来学习,也就是他们倾向于避免阅读的劣势而使用口语的相对优势。这与黎苗的历史不无关系。海南的黎苗族同胞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中南部地区,长期的封闭,使他们与中原文化隔绝。历史上, 海南黎苗族本身是没有文字的,语言是通过口语的形式代代相传。所以,与口语相比,书面语一直处于劣势。书面语给黎苗学生造成的困难是他们较少使用阅读策略的主要原因。加之学生都来自基础阶段教育落后的中南部地区,英语师资力量薄弱,且中学阶段的英语应试教育,课程内容强调语法,内容较为单一,教学方法枯燥单调,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3文化差异的因素

由于海南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南的文化和中原文化尚存不同。而地处偏僻的黎苗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更是天渊之别。在调查问卷中,91%的黎苗大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及习惯用法都不甚了解。而本族的思维方式、语言、文化都对英语的学习造成极大的干扰,影响了英语阅读的理解。

3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综上所述,只有结合海南少数民族黎苗大学生的特点及其造成此特点的因素,才能制定适合他们的培养策略,使阅读能力得以真正提高。

3.1转变英语教学理念,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动机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为薄弱,究其原因,是由于语言能力、历史、文化差异等因素造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要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根据黎苗族大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让他们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学习,使他们由“学会”变为“会学”,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阅读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个阶段选用一些较为通俗易懂、趣味性较强、生词量较少的材料。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后可以开始第二阶段的教学,这一阶段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材料比如人物传记,文学评论、新闻等方面的题材,同时要求学生大量吸收有关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如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及政治经济状况等方面知识,背景知识的丰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开始阅读一些篇幅较长的、专业性较强的文章比如医学、化学、地理学等,这类文章让很多学生都望而生畏,但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学生阅读这类文章难度应该不会太大。 所以,教师在选取可能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工作生活,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体育卫生,人权,政治等各个领域的阅读材料时,要根据各个阶段的要求,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帮助他们选择难易适中的课外阅读材料,甚至要帮助学生搜集与黎苗大学生家乡的各种文化相关的英语阅读材料,让他们熟悉不同语言表达的家乡文化,增强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动机。endprint

3.2夯实语言基础,掌握阅读技巧

作为语言基础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作用。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曾经说过:“事实上,没有语法不能传授和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则不能传达任何东西。”由此可见,只有夯实这些语言基础,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在词汇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系统地讲授一些基本、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扩大阅读量,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对于教材中的课文要反复的阅读、揣摩,同时还要大量的阅读课外资料,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在语法方面,帮助黎苗族大学生不断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语法学习,如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虚拟语气、分句之间的并列、从属、倒装、省略、连续事件表述中时态的呼应,以及关联词的应用等等,使学生具备系统的语法知识,从而使他们在阅读时能快速把握句子的基本含义,避免理解上的偏差。

同时,要注重阅读技巧。推测(prediction)、 关键词句(key words and topic sentences)、 略读或浏览或跳读(Skimming)、 查阅(Scanning)等阅读技巧都是经常用到的,必须要熟练掌握。

3.3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提高阅读能力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知识积累不够的问题,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尽可能多地介绍和传授使用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异文化间的差异,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了解生活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人们的语言特征和文化习惯。阅读能力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拥有量。 在英语阅读中,即使基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如果对其文化特征缺乏认识和了解,忽视了母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上的差异,也不免会导致判断失误。另外,还特别要重视使学生掌握词汇内涵和外延中的文化涵养,因为不同语言中某些词语的概念一般来说尽管相同,但其表达意义和社会文化含义却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别具浓郁的民族特色。熟悉和了解适当的文化背景知识就能为理解所给信息材料起到预测作用,也能对该材料的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等作出正确的评价与反馈。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有助于学生实现语言的载储功能;有助于他们熟识当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典型现象;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目的语,促使他们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大部分学生今后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语言技能, 而海南黎苗族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阅读能力相对低下,因此,发现并总结他们在英语阅读的教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及解决办法,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只有分析影响黎苗族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找到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Goodman·K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J] .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1967:126.

[2]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杨小鹃. 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3).

[4]马鑫.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制度思考[J].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

[5]王增奎. 阅读策略与技巧[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6]左力生,庄志兴. 英语阅读技巧与实践[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上一篇:新主题班会活动策划下一篇:自我意识的形成及发展